乡土美术资源

2024-07-03

乡土美术资源(精选12篇)

乡土美术资源 篇1

如何将当地区域内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有效地传承给智能信息时代下的少年儿童?如何增强小学生对当地历史与文化的热爱?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教育机构和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

乡土美术资源作为小学阶段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相关教育策略的制定直接指导着教师如何进行课程定位、目标设置、重点难点分析、授课形式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探索小学阶段乡土美术课程的教学策略, 必须从原点出发:从认知乡土美术的具体内容入手;清晰乡土美术资源对小学美术课程培养目标的促进作用;关注小学生视觉认知的养成教学, 进而提高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与美誉度。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对美术课程性质的表述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 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1]在小学阶段美术课程中, 选用亲切、直观、感性的乡土美术资源, 为小学生导入观察与体验的视觉认知教育, 这不仅能彰显美术课程的学科背景, 更能体现美术课程弘扬中华文化的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本地区乡土美术资源进入小学美术课堂, 不仅为小学生搭建一个认知本土历史文化的情境平台, 更能增强小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进而提升其对整个中华视觉文化的感知。这些都构成了乡土美术进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急迫感。

我认为, 可以班图拉的观察学习作为乡土美术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选择这一理论的原因在于:在小学阶段, 美术课程教学的设置不能是单一的造型技法讲述, 而是通过具体有形的视觉对象, 为小学生导入情境化的视觉认知平台。美术课程选择小学生生活中有所见、有所知的乡土美术资源, 将小学生有限的关注力聚焦在教师设置的探索、观察的视觉情境里, 让被动讲授的材料与感性的视觉认知、交互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理论来源于在谈到观察学习的注意过程与记忆过程时, 班图拉的建构论观点表现得十分明显。他明确指出:“注意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吸收作用于人的感觉信息。相反, 它涉及对环境自我指导的探索和从正在发生的示范事件中建构有意义的知觉。”[2]乡土美术, 源于当地最生动的日常生活。乡土美术与当地民俗、民风、物质创造、手工劳作是密切联系的。乡土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 本人认为以下五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1.由传统民间风俗和节日衍生出的视觉物质表象;2.民间手工艺;3.由少数民族的习俗衍生出的视觉物质表象;4.传统的民间绘画与建筑;5.福建省与其他地区乡土美术的差异比较。以福建省为例, 乡土美术教学资源的基本构成内容如图1所示。

这五大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在基础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是本文探讨乡土美术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学应用的核心。这五大部分各自独立, 但又相互关联。每一部分中的每一小点都可以成为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小组探讨学习的焦点。如第一部分由传统民间风俗和节日衍生出的视觉物质表象, 这一类中的剪纸、版画、地方戏剧中的舞台布置和第二部分的民间手工艺、第四部分中的传统的民间绘画与建筑都是息息相关的。这五大部分的核心就是建立在福建省传统的人文风俗之上, 以此为中心就可以营造学习福建省人文的好氛围。美术课堂不再是简单的技法传授, 而真正成为视觉表达的优秀载体, 比如剪纸, 可以激发小学童动手探索的兴趣。在多种剪纸技法的引领下, 小朋友认知二维图案的能力与完形认知的能力得到了有机的互动与体验。美术课堂不再会陷入单纯的技法体验, 来自生活的直接体验, 消除了小学童抽象的价值判断力, 让其身临其境的观察、行为实施没有了阻隔。这时的美术课堂是接受美育、德育、智育的三重教育。如果美术课堂可以成为视觉传达的媒介, 那么蔡元培先生在民国六年 (1917年) 前提出的“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就可以得到全面的贯彻, “陶养性灵, 使之日进于高尚者”就会在21世纪的中国实现。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 实施乡土美术教学策略的教学方法, 与教师主动吸收教学理论、转化教学思维模式, 利用新的教学工具、授课模式密切相关。在观察学习的视觉情境中, 教与学的角色转化、教师掌控教学行为的主动性、教师设置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测评, 这些都会随着教师对视觉认知与观察学习理念深入体会的前提下, 才能得以执行。

要在小学阶段将福建省乡土美术资源整合到美术课程中来,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 寻找有效的教学工具、教学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当下选择互联网作为整合乡土美术资源的有效方式, 其优点有: (1) 网络成为当下生活相对便利的、密集型的交流途径。基于互联网平台, 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媒体形式的展示早已成为可能。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主动地选择互联网, 作为资源搜索对象和展示对象, 这对于学生的探索认知学习而言, 是非常感性与直观的。 (2) 利用互联网作为资源对象, 模糊了教学主客体对象的界限。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的角色, 可以在这个平台灵活转化, 个体探索、认知、分析的能力在整合资源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怎样利用互联网共享福建省乡土美术的资源?图2给出了简洁、明了的阐述。

在整个运作图中, 教师、学生、社会人士都成为当地乡土美术资源利用的主动者。这种关系说明使用互联网可以将社区作为共享资源的社会背景。课堂授课的行为也可以关联到社会中的专业人士。从人员构成来看, 这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课程建设, 它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因此, 基于互联网这个新工具的探索能量就不言自明了。课堂授课行为不仅是教师自身的事情,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资源整合的过程中, 并且还以为课程建设注入开放、互动的生机。课程资源一旦在所处社区上公布, 这将会是全民关注的焦点。在互联网的平台中, 教师主动性的体现, 如乡土美术资源收集、整合得是否充分, 授课内容结构调整的是否严谨、周密, 课程评估模式是否有效等具体内容, 都可以公开地供人批评、发表建议。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的重组, 是教学策略实施中必然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当开放的乡土美术课程建立后,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施教者引导、启发、整合的功能代替了传统硬性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2) 受教者以往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深入教学问题, 学生间探究性协作学习的深度与广度逐渐打开; (3) 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教育中的协作者; (4) 合理的教学评估模式应打破传统100分制的呆板的评分制度, 教师应从学生实际的综合能力入手, 全方面考查学生的素质和掌握的知识。除此之外, 还应引入家长、学生、教师、学校多方位的评估形式。

教师的审美教学在学生协作式的探索认知的前提下, 学生有了一个情境化的视觉体验台。在这个教学情境中, 教师讲授乡土美术的某个品种、造型演变过程、名作欣赏, 都可归纳为对小学生最初的文化启蒙。小学生在生活感知的经验主导下, 在教师有层次的教学进度安排下, 小学生的视觉造型认知训练也同时展开。在感性经验的导入下, 教师强化了视觉造型的方法, 通过手绘、手工等具体操作教学环节的强化, 小学生主动协作学习的积极性转化为具象的体验, 视觉认知的强度和广度得到有效的拓展。

基于观察学习理论的教学策略, 为小学生视觉认知“一方水土”的乡土情境, 搭建了一个开放、协作、探索的认知平台。利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智能化工具, 为课堂教学建构有效的交流环境, 这不仅激发了教师终身学习的潜能, 而且更让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入校园、社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支持。福建省丰富的乡土视觉资源、文化景观 (如福建省中部、东部的闽越文化, 西部、北部的客家文化, 闽南三角洲的海上文化, 等等) , 只有转化为小学生感知社会、认知乡土情境的视觉契入点, 教师启蒙、引领、强化小学生体验审美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地在课堂上得以展开。

随着福建省经济的发展壮大, 政府部门对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城市与城市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差距逐渐缩小, 在乡土美术教学中利用新的教学工具如互联网、计算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运用互联网强大的资源优势, 为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建立生动的视觉平台。在视觉上为学生树立一个认知福建省乡土文化的契入点, 在心理上引导他们在传统与当下文化之间求同存异, 在造型技法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在美育和德育方面为他们开辟一条敞亮的文化之路, 让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逐步感受到艺术情操与修养在现实生活中文明的价值与意义。

摘要:本文以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运用策略为议题, 探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如乡土美术的内容建构、教学观念、课堂组织模式等, 并由此导入以“观察学习”为理论支持的教学策略, 提出“视觉认知和审美体验”为教学目标与效果的课程评估模式, 进而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能动转化, 以及对传统教学评估模式的反思。

关键词:乡土美术,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 .

[2]叶浩生.论班图拉观察学习理论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J].心理学报, 1994 (2) .

乡土美术资源 篇2

摘要:现阶段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目标就是要提高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对学生学习经验、学习兴趣、现代化文化发展的方向予以普遍的关注,利用和开发所有能够实现课程目标的美术资源。本文以乡土美术资源的概念为切入点,对其在美术课上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具体分类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对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乡土美术资源;小学美术;开发;利用

引言:将乡土美术资源引进到小学美术教育中,这对于小学美术和乡土资源是双赢的举措:乡土美术借助小学教育得到必要的延续,以避免发生绝迹和断裂;小学美术由于增加乡土美术资源提高了自身的活力,丰富教学内容,得到贴近生活的直观教材和史料。乡土美术资源中含有大量的传统艺术和人文思想观念,能够给小学美术教育起到启示和借鉴的作用。另外对乡土美术资源的灵活运用,能够促使学生了解情感和美术、文化和美术、社会和美术、生活和美术之间的关系,为城乡学校美术教育提供发展的新机会。

一、乡土美术资源的概念

乡土美术资源中的“乡土”是地域概念,具体含义是人们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乡土的范围会随着情况和环境发生变化,但是其范围最小为乡镇,最大为省内。具体而言就是小学周边村镇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等资源,包括有生活生产经验、传统文化、民族习惯、乡土地理等等。美术教育资源是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和教育目标的,能够在教学中应用并推动美术学习的实物和信息。乡土美术资源是人们在长时间生活和生产中积累的产区,能够适应民族习惯并具有其鲜明的独特性。但是乡土美术资源和美术课程不能等同,这需要一个系统的过程,此过程要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和筛选,结合课程设计来予以完成。

二、乡土美术资源应用在小学美术课程上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乡土美术能够将教学内容予以丰富,满足学生多方位体验的需求。小学美术教育要结合乡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以及课程形式。例如在美术欣赏课中可以开展文物古迹的欣赏,也可以将美术欣赏课的课堂带到传统文化 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中,运用各种方式、形式、材料制作各种美术作品,例如春节和元宵节时会制作用于游艺活动的花灯。乡土美术中面塑、泥塑、剪纸等活动就有很强的操作性,是小学美术课堂形式和内容的补充,满足学生多角度、多方位体验的要求。这些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对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为美术教育增加更多的活力。

其次乡土美术资源是小学生最贴近生活、最直接的教材。小学美术将培养孩子审美情趣和爱生活的情感作为教育主要目的,乡土美术就是身边的美,是将美用生动的方式体现出来。以前人们物质生活比较困难,但是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人们在日常用具、生活设施中将自然朴素的审美意识体现出来。现在我们在博物馆、美术馆中欣赏的东西,我们称之为艺术的物件,就是他们生活所用,那时候艺术和生活更加接近和融合。我们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受到乡土文化的感染,在某种层面上看,乡土美术为小学生美术学习提供多种多样的情境。

最后合理运用乡土美术资源能够给小学美术教育带来更多发展的机会。城市中的小学生,和他们一起长大的多为流水线上生产出的玩具,虽然也有去博物馆参观艺术品的机会,但和生活具有较远的距离,他们没有与其长时间接触的机会。

乡土美术本身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就很浓厚,和生活自然相融合,所以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体验和重新认识,这也是认同乡土、回归自然的方式,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教育、生活教育、人格教育的博大精深教材。

三、小学美术教育包含的乡土资源具体种类

首先从内容上对资源进行划分,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生活资源。自然资源包括校园、村社、城市等自然景观;家禽虫鱼、田地花草、瓜果作物、木石沙土等自然材料。文化资源包括民间艺术、古建筑、民俗风情等传统美术文化;现行服饰和建筑、当代美术作品等现代美术文化。社会生活资源包括各种艺术文化活动、庆典祭祀活动等各种主体活动,也有展览馆、图书馆、青少活动中心等社会活动机构。

其次以资源具有的动态资源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原生美术资源、延生美术资源两大类。原生乡土资源的概念是原本就存在,但必须要经过开发才能够生成的一种资源,由自然资源和人物、风景、民俗、历史等传承性文化资源共同组成的。延生资源是伴随着资源的消耗和利用,它的作用依然存在的一种资源,其表现为以物质资源为基础而衍生出的文化以及教育功能。例如现保存下来的牌楼、神庙、祠堂等,它们会用文化形态和人文内涵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四、乡土美术资源在美术课中的开发和利用

上世界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对小学美术课开展大范围的扩展,并更加关注乡土美术在其中的开发和利用等问题。在美术课程中设置“探索、综合”学习的领域,让美术突破自身限制,拓展到社会、文化、自然中,乡土美术资源的综合利用,对小学美术教学有着更加关键的意义。所以怎么样合理、科学的开发乡土美术资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理想,是特别重要的。

(一)乡土美术资源在美术课中的开发和利用要以学科地位为中心

小学美术课程不但要传授美术相关知识,还要训练美术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以开发和利用乡土美术资源为目标进行美术教育时,要确立美术学科具有的中心位置,但是目前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对美术的人文性过分强调,对知识积累和技巧学习比较忽视。其次对整合资源的目的予以忽视,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削弱美术中心地位,失去乡土化美术最根本的东西。

(二)开发利用美术课程资源要将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相结合要增加运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和意识,就要对满足学生兴趣、认知特点和需要的教学方式、教学用具、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水平不同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材料。根据教学的要求,把教学活动具有直接、间接联系的乡土美术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后予以配置,让它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特点相适应。

(三)组织适当的活动,对乡土美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首先要进行观摩实践,学校要组织小学生到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进行参观活动,观看画家创作的过程,让他们对基本技法进行学习;带领学生参观根雕厂、泥塑作坊、陶瓷厂,对于工艺品的特点以及艺术发展历程进行了解。其次组织小学生去拜访专家,既可以将专家和艺人请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他们的工作室,通过拜访和交流,提高学生对艺术和乡土美术的认识。最后进行作品展览。让学生运用联想、体验、记忆、观察等方式绘制美术作品或者进行工艺品的制作,班级和学校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利用每个场合对学生创作欲和进取心进行启发,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间接为其布置课外作业。

结束语:

总之将乡土资源和美术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艺术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对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情操予以培养,不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美术知识与实践技能。增强学生创造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用乡土美术资源为基础,对农村的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在教学中不但强调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也突出对乡土美术的欣赏,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激发起他们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周兵武.论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15

[2] 洪磊.地域文化传承视阈下的乡土美术教育探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2-10-28

[3] 李永新.论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运用策略——以福建省乡

乡土美术资源 篇3

我园所处甘肃省中部的一个小县城,经济相对落后,但大自然却毫不吝啬,赋予了我们幼儿园丰富的教育资源,很多乡土资源是幼儿教育的好素材,也是美术教育的好素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一直以来我园都在着力追求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老师们常常利用一些“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学习方式,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潜心研究课程。在近几年中,我们一直在园本课程上下功夫,其中美术课程上,我园从校园大环境到班级环境创设、再到每一节美术活动中,都将丰富的乡土文化利用其中。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美术课不再只是绘画,也不是一味地强调幼儿的技能技巧,老师不会因为孩子画的不圆、不方、不正而遗憾、孩子更不会因为自己画得不像而伤心。通过这三年的一步一步地实践,让我收获颇多。

一、通过看、欣赏,激发幼儿审美情趣

阿恩海姆认为:在发育的初级阶段上,心灵的主要特征就是对生活经验的全面依赖。丰富的生活经验可积累表象,使孩子想象活动的发展有坚实的基础。在我园开设园本课程之初,孩子们的艺术感性经验还停留在以前传统的美术感念中。所以如何帮助幼儿积累丰富他们的表象呢?

1、营造充满创意艺术氛围的环境

(1)用名家的抽象艺术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我园利用新建教学楼需要布置的契机,在楼道里挂了十几副抽象画,如米罗的《哈里昆的狂欢》、梵高的《向日葵》以及《云梯》等作品,在一日活动中带幼儿去认识这些作品,引导他们谈感受激发创造思维。

(2)自制创意画。教师和家长利用麦管、荞麦秆、树叶、瓜子、玉米皮、棉花、各种豆子、开心果壳、毛线、火柴棍等等材料,自制创意美术作品,将作品布置在美术馆、走廊、楼梯间、转角处等空间供幼儿欣赏,丰富他们的相关经验。

(3)利用美术欣赏活动课,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中美好事物,了解色彩、对称、均衡、线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对中国画、西洋画、民间艺术等作品进行了解,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情感体验能力。

2、创设可供幼儿操作的大环境

我们的家乡物产丰富,很具有标志性的就是黄河石和陶瓷,借此,我们创设了“黄河石头坊 ”和“乐淘吧”两个大的活动区。在石头坊,我们捡来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石头作为幼儿美术的主流材料,在石头上作画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较独特且充满吸引力的美术活动,对幼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通过孩子在感兴趣的石头画创作过程中,有利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情趣,陶冶了情操、塑造了个性;孩子对泥土有与生俱来的喜好,如何让孩子们在和泥、摔泥、捏泥、搓泥、团泥、摁泥中提高审美、拓展鉴赏美的能力,我园特意从陶瓷厂请来陶瓷制作的师傅,给孩子们讲授陶瓷品制作的方法,和孩子们一起创作。除了大的活动区,每个班的区角活动布置中,都有美工区,利用美工区活动,为幼儿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游戏材料,能够激发他们的才能,把美工区创设成为一个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小天地。

二、了解本地的资源,收集乡土资源,给幼提供丰富的材料

我园有一大半孩子老家都在农村,且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都还在农村生活,所以我们鼓励家长和幼儿在周末或假期看望老人之时,收集自然资源,如稻草、麦秆、高粱穗、玉米棒或皮、各种豆子、树叶、棉花、花生壳等等操作材料,让孩子亲身感受丰富的农村资源,在增进幼儿对周围环境认识的同时,为充实、丰富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提供了条件,也引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幼儿园还组织教师到黄河边捡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石头。再者,从当地的陶瓷厂各色瓷器几十余件、没有烧制成的瓷器土培、可供幼儿操作的专用的泥土等。

三、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科学的为幼儿选材展开活动

1、粘粘贴贴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有了丰富的材料后,我们就可以丰富有的教学活动内容了,所有的自然资源都可作为粘贴画创作。如围绕《动物粘贴画》这一活动,我们就进行了两次活动,一是大班幼儿用豆子粘不同的动物,如用红豆、绿豆、扁豆、葵花籽、胡麻等这些常见的食物,二是中班幼儿用树叶粘贴动物,通过自己灵巧的小手拼粘出一幅幅可爱的图画,尽管有些小朋友贴的不是很漂亮,但是他们玩的不亦乐乎,从中感受到了喜悦,收获了自信,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孩子的智力、耐性、注意力,并且启发了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多种制作方法让幼儿尽情涂涂画画

(1)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石头环境中得到美的熏陶。在我们的大区角“黄河石头坊”,我们投放了大量的石头工幼儿操作。一是借助石头原形进行大胆想象 。经过观察,孩子们发现有的石头形状像水果,于是便在石头原形上绘画了草莓、鸭梨、西瓜,并用石头绘画了石头车,把画好的水果放到展台上,就变成了“水果大丰收”的画面。孩子不仅体验到制作的快乐还能感受石头的神奇变化。二是把大小不一的石头组合拓展制作主题 。用小石子拼成一棵树、一辆车、毛毛虫等等。丰富的石头画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灵感,孩子们在玩中做、做中玩,大胆创新,自由想象,多种能力获得了发展。石头画制作成为一项孩子喜欢的动手动脑的活动。

(2)在静态的废旧材料上(边)画出动态的故事来,对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起到很大作用。如,在《蛋壳变变变》中,根据蛋壳的外形特征及可碎性展开想象,就可创作出不同的作品,圆形的不倒翁、碎蛋皮的粘贴画“一只小鸡”,小鸡在什么地方?和谁做游戏?还有谁从草丛经过?他们心情如何?随着这个故事的深入,孩子们画出了,一头牛、一条毛毛虫、一片草地、及小鸡的小房子等等,这些动态的画面会在蛋壳的旁边慢慢展开,形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挖掘乡土资源 开发美术课程 篇4

一、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开展各种校园活动

以家乡自然资源为材料, 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 不仅可以就地取材, 节约美术素材方面的开支, 还可有效开发与利用家乡自然资源, 同时也可以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气息浓厚的美术作品。在“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 开展各种展览活动, 如“乡土景观风景写生作品展”、“摄影作品展”、“家乡美书画展”等。并且开设“艺术长廊”, 以乡土文化为主题创作美术作品来装饰教学楼道, 同时在班级中建立“乡土文化角”。展示一些利用乡土资源创作的美术图片, 在艺术节活动中参与或获奖图片, 以及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 在班内形成良好的乡土艺术氛围。坚持“乡土化、个性化、体验性与生活性”的乡土文化的原则, 把乡土美术资源与高中美术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融入乡土美术文化中去, 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美术艺术, 创造生活中的艺术, 让学生“亲密接触乡土文化, 感受乡土文化,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要想使乡土文化真正融入教学中去, 就要以乡土文化为主题创作出具有民间特色的美术作品, 真正做到继承和发展。

二、欣赏当地古建筑, 用美术眼光观察事物

淮安历史悠久, 古建筑众多, 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我们要学会利用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古建筑、古民宅等作为教学资源。淮安史称淮阴, 历史文化悠久, 建有明清时期的老街, 特别在楚州区至今还保留很多明清建筑风格的建筑物, 有的记载了一千多年前的故事。在教学中, 把这些地方的建筑拍成图片, 然后用多媒体播放, 让学生欣赏这些古建筑,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组织学生到楚州游览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老街等, 进行实地考察、写生, 让学生品味这些古建筑基石纹样上线条的美感, 有的学生还试着用纸蒙在瓦当上进行描摹, 有的用速写本对古建筑进行写生, 还有学生用手去抚摸, 在感受石刻纹样的凹凸变化中, 进一步体验古人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手法。家乡的古建筑物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但学生却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欣赏它。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事物, 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三、以人文景观为素材, 开展乡土美术教学

淮安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众多的人文景观遍布淮安的大街小巷, 我们不妨搜集整理一些具有人文景观的乡土美术作品, 结合美术教材, 通过播放录像、图片展示、多媒体技术设计或文字资料介绍等方式给学生介绍这些素材。其次, 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写生, 开展乡土美术教育。这样, 就把美术课堂移到课外, 在活动中, 学生观察并感受了家乡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的秀丽。与此同时, 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的美术资料, 坚持写写生日记, 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激发学生考察、欣赏乡土美术的兴趣。通过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 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 同时也获得了审美能力。最后, 我们不妨把乡土美术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到一起, 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国艺术学校教育总体规划指出: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 把乡土美术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 开展各种美术展览活动, 如“乡土景观写生作品展”、“家乡风景书画展”等。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共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如与历史地理学科结合, 进行乡土风景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 让学科之间进行横向联系, 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眼光。

四、利用民间美术, 让学生感受本土文化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淮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建筑、绘画、剪纸等工艺美术一直以浓郁的地方特色而闻名于世。为了把这宝贵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我们就经常带领学生参观淮安博物馆、工艺美术馆、吴承恩纪念馆等场所, 学生们也非常高兴去参观这些地方。在参观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的民俗文化知识, 真切地感受到了民间美术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 让学生感知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 为民族的繁荣与富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学生来说, 这是立足于本乡本土文化的艺术教育, 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感受乡土文化, 领略了民间特色的艺术风格, 体会到了劳动人民淳朴的审美理念及其无与伦比的智慧, 理解了民间美术的价值的深刻内涵, 启发了学生学会珍惜家乡宝贵的文化遗产, 继承与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从而关注自己的家乡, 关注民间艺术的命运, 关注本民族之根本, 培养学生对优秀民间美术资源的认同感, 形成了难于忘怀的乡土情结。

乡土美术资源 篇5

乡土是一个人出生、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贞观中,天下丰饶,士子皆乐乡土,不窥仕进。”乡土文化即指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方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乡土文化大体分为三类,包括自然环境:指乡土的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等,是供应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一切物质;人文环境:指人类在乡土的有形建设,如交通、聚落、经济活动和无形建设如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社会环境:指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怀、团结、合作、包容等,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

一、乡土资源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所起的作用

我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新课标更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人性理念。充分运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中学美术鉴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且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1.有利于爱国爱家乡教育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都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是地方民族文化中最为生动、本原、质朴的一部分。它体现着地方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传达着民族基本心理意识和美好愿望,凝聚着地方乡民的艺术创造及智慧才能,特别是那些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作品,是浓浓乡情的最好表达。不仅可以理解地方先民健康、原始、质朴的美学思想,而且可以增加现代人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所以,乡土文化是最好的`爱国爱乡教育的素材之一。

2.有利于美术课程改革的推进

任何一个版本的美术课程都不可能全面阐述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历史文化,只有施教者在课程传授中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将美术课与地方传统乡土文化相结合,增加对地方历史、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理解,才能将自己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认识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吸取地方现代文化中的精华,合理开发并传播乡土文化,更有效地推进美术课程改革。

3.有利于师生教与学的融合

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了解乡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传播乡土文化,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其教育目标;有利于师生共同关注乡土这块文化,使学生早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4.有利于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城市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本无可厚非,但由于我们忽视了乡土这块可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致使一些弥足珍贵的乡土艺术及文化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这怎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呢?比如贺州市贺街镇的临贺故城及贺州市瑶族民居,起始于西汉时期,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然而到了近代,这独具特色的地方建筑将面临失传。通过开发与利用,将有利于学生广泛接触地方乡土优秀文化,将美术学习与传统文化资源、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等联系起来,使“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更热爱自己的家乡,感触身边文化的艺术魅力;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教育与经济有机的结合,更好地继承和传承。

二、如何有效地利用乡土资源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唾手可得的课程资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把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融入校园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发展的潜移默化作用。创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需要有载体来实现的,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则是有效的载体。把乡土文化融入校园,使其深入师生的心灵,遍及校园的角落,直至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成为学生耳闻目睹的活生生的题材。

2.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学科中教学

乡土文化是绘画、设计的原型和起源,并与其他学科互通曲款。而多门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乡土文化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如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飞檐翘角马头墙,玉题干栏万字窗,素瓦灰墙斜山顶,龙头凤尾伴太阳”的建筑文化特点看似只与书法、绘画、设计、雕刻有关,其实它深深地联系着当地的历史、信仰与民俗。

3.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传承和交流

教育部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搜集、整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学校美术教育,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4.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审美教育

大工业时代隔绝了泥土芬芳,而乡土文化却与大自然、“活在当下”的日常生活彼此有机相融,因此能增加城市里的学生对朴素自然的美感的认识与体验,回归自然,认同乡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活性”教材。学校美术教育的一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热爱乡土,建构审美精神。乡土文化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灵性、有活力的美术,其中的生产工具、日用工具往往体现了普通百姓天然朴素的审美追求。《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乡土文化更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的“现实情境”。

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挖掘与渗透 篇6

关键词:美术教学实践;乡土文化;教育资源

在美术教学中,周边环境对学生开展美术学习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在缺乏美感的环境中很难培养出有审美能力的人,学生对所处环境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自然就不会关心美与丑,由此可见周边环境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而社区导向教育是指结合社区文化的美术教育,也就是透过社区生活文化环境的艺术欣赏创作的学习活动(Clark & Zimmerman,1997)。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对社区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和经常性利用是确保学生深入学习艺术的重要因素,而且还应营造专为延续、扩展和深化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发挥的环境(刘沛,1998)。而乡土艺术与社区艺术资源两者有关系,但容易造成混淆:“社区”的范围不是以地方性为限,可以延伸、扩大,大到国家,小到邻里。乡土是成长或生活的地理环境与人发生关系的地域,较为注重地方性,因此,乡土艺术是本土的民间美术,即所生长及居住地方的民间美术,由民间在日常生活、习俗、信仰、宗教生活上,逐渐发展出来,代代相传,具有实用功能的美术,而社区艺术则是涵盖了乡土艺术的部分。在我国本轮课程改革中,美术课程标准建议美术教师充分结合当地丰富的资源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结合社区文化资源与乡土美术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学校所在的良渚镇属于余杭,这里融汇了亘古开天的良渚文化、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蜚声海外的禅茶文化,它们共同构筑了良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对于良渚的社区文化资源调查,分为自然景观、人文、习俗三部分。其中良渚镇内展现着一个串联的村落形态组成的生活小镇良渚文化村,在那里有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的建筑杰作——良渚博物院积聚5000年良渚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代表文物玉琮、玉璧、玉三叉形器;有良渚玉文化产业园;有艺术馆——圆缘版画馆;有民风名俗的美食,每逢节日都会组织相关主题的活动;还有充满文化气息的公共设施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些资源与美术课有密切联系,有机地结合美术教材,充分地运用资源,让美术课堂更贴近学生生活,提高课堂的效果对课堂进行延伸。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纯书面化的教学模式,以周遭环境或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艺术视角为引导,然后再延伸至其他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创作,这样才能契合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审美情趣,从而进一步触发创造思考能力的形成。

本文着眼于良渚博物院、余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良渚文化村的建筑、室内设计、自然山水风景、特色民俗和美食等多种地方资源,结合美术教材进行美术教学。通过有效开发和利用村内得天独厚的优质美术资源,为美术课提供亲近自然媒介,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现、关注身边的美,并能创造美、展现美,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为培养多元化人才奠定基础。笔者尝试从课程教学入手,引入以上的社区艺术资源来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创作能力,分为以下几个单元。

一、走近乡土习俗,传承乡土文化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良渚当地的元宵灯会、乡下灶壁画、吃咸茶习俗、余杭滚灯等民俗活动中均包含丰富的美术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开展美术教学,既有助于学生走近乡土习俗,传承家乡文化,又能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1.在统编教材中渗透乡土资源

如剪纸窗花中,运用良渚文化中的图腾文化之一鸟图腾图作为剪刻素材,在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7课《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一课的拓展练习要求是:了解各地都有代表自己独特地域风格的古老艺术,有很多艺术形式与剪纸是姊妹艺术。可以选择鸟图腾图和卫家班皮影戏。在采用鸟图腾图时,笔者带着学生首先参观良渚博物馆第一展厅——“发现求真”,这里主要介绍了良渚遗址的发现、良渚文化的命名、玉器的出台和认识。在“玉器的出台和认识”板块中,摆放了许多玉器和陶器。学生对鸟图腾图首先有了视觉的认识,其次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画、剪和刻,对良渚文化中鸟图腾图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而卫家班皮影造型类似窗花、剪纸,色彩鲜明,人物性格夸张突出,具有强烈装饰造型效果,有着浓郁的民间生活情趣。其夸张变形的形象,使皮影艺术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灶壁画、写春联、贴门神、剪纸贴窗花这些迎新习俗逐渐被都市的快节奏生活淡化。灶壁画是指绘在农家灶头壁上的装饰图案画。灶壁画表现手法五花八门,凸显出大红大素、大雅大俗的基本艺术特征和美学倾向,是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快速变化,农民家中手工绘制的灶壁画随着传统灶头的逐步淘汰而正在慢慢消失。即使有灶头,也很少画画,大多用印有图纹的瓷砖所替代,千篇一律,完全丧失了艺术本该具有的个性特征。

良渚拥有了一个美誉“文化之邦”。灶壁画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形式,理应加以重视和保护,对民间灶壁画进行有效的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保护的同时,更应该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渗透,让学生了解和传承。在浙江版美术三年级下《新老厨房》一课中,笔者让学生充分了解农村土灶头上的灶壁画,并把绘画的纸拼贴在墙上设计成灶头的样子,然后让学生把绘画的作品展示在灶头上,最后小组完成了整个灶头的样子,展示效果非常不错。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但让学生尝试了不同的展示形式,也让他们对本地习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以乡土资源为主题创编课程内容

在每个学期开学初,都把乡土课程列入学期教学计划,每学期每年级至少安排一个学习内容两个课时以上。而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具体操作则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进行设计实施。比如《良渚的灯彩》一课,根据良渚民间新年和元宵节的习俗进行创编,在设计时,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元宵节的热闹场面,视频展示元宵灯会视频《龙腾中华》,取材于龙生九子的传说。中间金龙盘柱,龙珠的造型为余杭滚灯,体现中国龙与余杭文化的有机结合。周边基座是各司其职的九位龙子,并配以文字解说。彩灯《余杭人文新魅力》以良渚玉琮为基座,由华表、书、礼、茶构成主造型,寓意余杭文化底蕴深厚,突出文化引领,倡导文明礼仪。彩灯《科学发展新动力》以地球、天宫一号、火箭、飞船等造型,配以各行各业的高端人才卡通造型,辅以牡丹花和钱江潮。此外,彩灯内容还包括《统筹发展新都市》《现代产业新优势》《宜居宜业新家园》《幸福和谐新福祉》,让市民们在赏灯的同时,了解余杭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接着是让他们猜灯谜,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猜灯谜跟随录像去观赏造型生动奇异、色彩绚丽的彩灯,品尝当地各种风味小吃,感受一年中最热闹、祥和的节日氛围,而这一快乐的记忆必将深埋学生的心中,从而使学生真切体验民俗文化的灿烂。

这一课程内容可以“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主,分两个课时完成。也可以“综合·实践”学习领域为主,用三个课时来完成。家乡的自然资源在我们身边俯拾皆是,但往往不被我们重视和利用。当我们将身边的自然资源运用到乡土美术创作中时,当一件件富有创意、漂亮的有着乡土气息的美术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时,学生才发出由衷的惊叹,哇!原来这些都是宝啊!以家乡自然资源为材料,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既可以就地取材,节约美术材料上的开支,又可以培养学生有效开发、利用家乡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同时还可以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气息的美术作品。

二、关注生活环境,提高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审美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良渚文化博物馆、“良渚圣地”公园、良渚五星级度假村、良渚生态森林公园、乡村高尔夫俱乐部、水上乐园等多元丰富的课程开发资源。

要让学生在本土建筑中学习美术。组织学生参观游览等活动,通过观察、感受、欣赏这些乡土建筑的装饰艺术,听取有关传说、趣闻、历史故事,利用摄影、写生收集创作题材,让学生从欣赏客体的形式美过渡到体现其内容美,从而把最美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出来。还可以将建筑装饰艺术摄成录像、拍摄成照片或者将照片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教学。运用音乐、幻灯、摄影仪、录像等多媒体电教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心理上不产生抗拒美术的情绪,诱导学生迈入艺术的殿堂,引导学生去参与文化的承传,进行美学的熏陶。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对美的享受,而这就需要生活的积累。通过学习这些乡土建筑装饰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从小就受到美术的熏陶。

浙教版美术第9册中的《悠悠北山街》,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建筑文化和背景,在这课中笔者就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有关余杭的历史文化建筑和现代建筑,学生就收集了有安溪瑶山遗址、良渚博物院、杜甫桥、沈括墓、东明山森林公园、塘栖古镇等风景名胜建筑图片,课前10分钟笔者首先播放收集的一些素材视屏“美丽洲教堂”,东京的津岛设计事务所(TsushimaDesignStudio)于2009年11月接受设计委托。津岛设计事务所致力于创作“感觉的空间”。他们对此有特别的定义,不止是指触发各种感官的处理,更着眼于建设场所的未来:“既敏感回应现状文脉,亦在建造的整个生命周期和之后敏感回应其环境的建筑。”为美丽洲堂提供杉木集成材(gulam)的三泽国际(MisawaInternational)负责人三泽千代治(ChiyojiMisawa)对“未来”更有精确的时限定义:两百年,并希望自己的子孙还能继续为结构维护出力。两百年,足以将人工林变成自然林,这或许也是对与自然共生的建筑的一种期许吧。在景观规划方面,采用因地制宜的理念,依山而造,合理布局,将教堂与周围的自然风景、人文环境融为一体。教会由三个单体建筑(美丽洲教堂、小花园教堂、办公处)和一个钟楼组成。其中两栋建筑较小,每栋材料各异但是整体统一。美丽洲教堂是与自然的门户无缝衔接的大型开放式建筑。简单的平面、广阔的内部空间、光线和自然流动其中,大型垂直天窗坐落在两端上方。主体建筑是“八”字形,将中国传统的“硬山”式屋顶与国外先进的宗教建筑设计理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外观轮廓简约大方、古朴庄严,向世人传递着“教会的大门向八方敞开”的召唤。在收集的过程中学生对地方非建筑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审美观选择一些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建筑。

三、利用神话传说,培养想象能力

黑格尔说过:“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好“童话”,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美术活动,让学生在看童话、听童话、讲童话、演童话的过程中,身心愉悦、健康快乐,从而使教学活动富有情趣,充满快乐、浪漫!在浙教版美术第9册《童谣童画》中设计成让学生玩游戏《数蛤蟆》,在游戏中引出各种民间的童谣《种莲子》《卖花线》《采茶歌》《长工苦》等,在欣赏童谣的同时,也让学生欣赏各种民间绘画,这样童谣和童画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生动地融合为一体。在诵唱童谣的美好韵律中,感受童画的悦目色彩,在欣赏童画时产生丰富的想象,感受到韵律之美。

童话和神话是伴随孩子长大的“伙伴”。《白雪公主》《灰姑娘》等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但随着课外书、电视、电脑等高科技的发展,听爷爷奶奶讲民间故事的机会少了,因此在美术二年级4册《童话和神话》一课中,笔者特别设计让学生收集了有关良渚的神话和传说,如大禹杀防风——“大禹杀防风”的神话故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距今约4100年了,其传说的防风国即今日良渚文化发祥地的近旁,距安溪仅数里的德清县封隅二山之间。以民间传说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通过绘画的形式把听到的、想到的画出来编几张连环画,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了民间的神话传说,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越是实施课程,越能深深地理解乡土资源里面包含的文化底蕴是滋养本土乡风文明的精神养料,而挖掘乡土资源就必须从根本上加以重视和优化。首先要因地制宜,丰富教育资源。《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当务之急就是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和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把它们开发并优化组合,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其次,拓展渠道,使教育形式多元化。传统的教育形式往往局限于课堂的教学,而乡土文化的浸润则更需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亲身去体会当地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教育囿于课堂,而应拓展多样化的教育渠道。比如,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参观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了解家乡的新变化,只有使他们获得感性的知识和情感体验,才能使乡土文化真正地在他们身上得以传承。当然,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到达了预订的效果,但是创造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美术教师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才能不断开发利用和生成价值的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

[2]杜威.杜威教育文集[M].吕达,刘立德,邹海燕,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1.

[3]刘沛.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中国美术教育,1998(05).

[4]ClarkG, & ZimmermanE.project arts: Programs for ethnically diverse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high abilit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1997.

[5]张廷凯.课程资源:观念重建与校本开发[J].教育科学研究,2003(05).

巧用乡土资源 激活美术课堂 篇7

一、挖掘校园文化,多一个实践支点

特级教师侯令指出:“开发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最好的办法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把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其中,这样的结合既自然,又使学生感到亲切。”我校是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学校,设有“地域文化长廊”,通过图文展示建瓯地情文化;校内立有芝城之母———练氏夫人雕像,让学生瞻仰,并学习她“以愿杀老妪一身,免城中老幼一劫”的大义大爱精神;建瓯挑幡堪称“中华一绝”,学校拥有一支学生挑幡队,多次赴各级表演获奖……所有这些都营造出一个浓郁的地情教育的人文环境。

如,在教学《家乡的艺术》时,我以挑幡为切入点,请校挑幡队为学生做表演,向学生介绍挑幡的来历和队员们勤学苦练的精神, 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触摸幡,指导学生分析挑幡的几个主要动作,这样学生积累了较丰富的绘画素材。构图时有的学生想画全景图,有的想画挑幡的动作,还有的想画“幡”,我都予以肯定。在“幡” 的设计过程中,学生都千方百计地想创造一些新的造型,使自己的设计新颖奇特。本次教学活动,立足于学校实际,就地取材,最大程度地缩短了学生与挑幡的距离,学生热情高涨,信心倍增,有效克服了“画人物动作难”的教学难点。

二、品尝风味美食,多一份成长体验

建瓯素有闽国古都之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除了有诸多的名胜古迹、民情风俗外,民间小吃也名目繁多,如光饼、板鸭、 豆腐酿粉等,虽说不上有多少精致,却保留着闽越文化的特点。这些饮食文化也是美术课的一个难得的教学资源。

如,在《家乡的小吃》教学中,我以尝一尝、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为主线,先让学生观察和品尝家乡的特色小吃———肉饼,说说它的形状、色味以及与普通光饼的不同之处。学生争相回答:肉饼比普通光饼小、薄,却更香、更酥、更脆。有的说:肉饼以面粉为主要原料,里面夹着葱花和肥肉丁。有的发现:肉饼的表面是金黄色的油酥层,绿色葱花和白色肥肉丁还会从油酥层下面透出来,既好看,又好吃。在学生对肉饼有全面的认识后,再讨论怎么画,我引导学生理解:肉饼虽圆,根据透视原理,画在纸上,却是椭圆形的,并且近大远小,要画出肉饼薄薄的厚度,接着我又让学生讲讲家乡其他的一些美味小吃,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分析并提示作画的注意点。最后我激励大家:“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多的美食财富,怎样才能让我们家乡的小吃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呢?”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有的说把小吃制成图片发向各地;有的说在包装袋上画精美的图案让顾客带到各地……

三、找寻历史足迹,多一个观察视角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提出: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历史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建瓯是一座有着一千八百多年建县史的历史名城,遗存下不少古建筑,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小学生年龄小,对这些古建筑只停留在表面印象上,需要给予纵深引导。如,在教学《家乡的古建筑》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实地参观,在对古建筑有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和重大价值, 使学生形成较高层次的认识。比如建瓯标志性的古建筑———鼓楼, 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有双重飞檐、琉璃瓦、大红柱、雕梁画栋,下面设有三个门道,这样的设计昭显出古都豪华富贵的气派和至高无上的规格。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我强调不仅要观察建筑的整体、 更要深入局部仔细察看。以自己喜欢的独特的方式把它描绘出来。 要注意对细微处的描绘,这些细节虽不起眼,却能丰富整个画面。 作业中我发现学生能用粗细不同的线条和不同的色彩来表现古建筑,画出各式各样具有不同特色的楼、门、墙、砖、瓦等,从中能感受到古建筑的风貌和艺术特色。对于同一绘画对象,由于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喜爱的角度和侧面去画,所以画出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家乡的古建筑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参与欲更强,绘画积极性更高。

将乡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是开创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的创新之路。创新有举步之艰辛,有成功之喜悦。美术教师若能本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道理,因地制宜,灵活取材,勇于探索,大胆拓展,就能结出累累硕果,小学美术教育将迈向更灿烂的明天。

摘要:乡土文化是宝贵的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校园文化、风味美食和历史足迹等地域文化,能使教学丰富多彩、具有个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美术资源的教育价值探究 篇8

乡土美术即本乡本土的美术, 主要是指与当地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乡土美术体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 并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

乡土美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并世代传承, 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乡土美术不仅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 也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幅员辽阔, 中国的乡土美术有着各自独特的地域风貌, 并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密切相关。乡土美术与本地生活紧密联系, 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乡土美术中融会着普通劳动人民的审美追求, 构成了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 传递着民族的思想情感与艺术情趣。

乡土美术的内容异常丰富。首先包括当地的自然景观。其次, 包括民众在长期的劳动中所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形式与作品。如陶器、竹器、石雕等日常生活用具;用来装饰生活空间的绘画、剪纸艺术、泥塑、面塑等;衣饰的印染花纹、刺绣;用于戏曲与表演中的皮影、木偶等, 以及大型民俗节庆活动的出现的用于渲染气氛的物品等。

二、乡土美术的教育价值

乡土美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等各种各样的教育信息与内涵, 它所形成的氛围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边的人, 能够为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提供丰富而又生动的史料。因此, 乡土美术资源对于学校教育而言, 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 乡土美术能激发学生对家乡艺术的热爱及认同感

乡土美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等教育信息, 对学生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是一项极有益的教育活动可以弘扬中国民族文化, 培养学生对祖国乡土美术的热爱, 激发民族自尊心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加强民族认同感, 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对多渠道、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美好心灵, 也大有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美术, 可以使民族文化扎根于学生心灵之中, 在他们的心灵中埋下朴素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 潜移默化地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形成对祖国的深深依恋。

(二) 乡土美术能加强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知与了解

乡土美术和当地的文化历史、信仰息息相关。乡土美术立足于本土, 体现出本地人民的文化、习俗, 迎合当地人民的审美爱好, 受地域人民喜闻乐见,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不容易与其他形式的文化所同化。如河南淮阳的泥泥狗, 造型抽象神秘, 充满想象力, 体现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色彩鲜艳, 充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学校的艺术教学中介绍当地的乡土美术, 可以加强学生对其息息相关的本土地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

(三) 乡土美术能够使学生了解多样化的设计手法

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乡土美术是民族之根, 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而今, 乡土艺术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传承危机, 随着老一批艺人的老去, 很多乡土美术也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只有让更多的学生学习乡土艺术、热爱乡土艺术, 才能在根本上解决目前的文化断层现象, 也是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更加根本的举措。

在当前的艺术教学中加强乡土美术的学习, 不仅有利于传承、延续乡土美术, 同时, 通过学习乡土美术, 能够是学生理解乡土美术的内涵, 以及乡土美术的设计手法, 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乡土美术很多采用拼贴的方式, 强调综合材料的使用, 在制作中很多乡土美术采用特殊的制作工艺, 技法精湛。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乡土美术的制作, 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乡土美术, 了解多样化的设计手法能为今后的设计提供帮助。

(四) 乡土美术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后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 乡土美术作为教育资源具有独特的意义。乡土美术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 能够为绘画、设计提供借鉴与启示。很多艺术家及设计家都善于从乡土美术中吸取营养, 从而找到新的设计灵感。乡土美术的艺术形式能给设计带来很多的借鉴。乡土美术多采用夸张的形象、对比强烈的色彩、充满想象力的构图, 这些都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如陕西的剪纸艺术大都采用夸张富有想象力的形象, 构图饱满, 装饰感强, 以线条来概括所要表现的事物。也有以色纸拼贴而成的, 如“剪花娘子”库淑兰的剪纸作品, 形象独特、色彩鲜艳, 多以各种色纸粘贴而成。作品均不打草稿, 随手完成, 且没有重复性。这些都能给现代设计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灵感和素材。

乡土美术的就地取材在后现代的设计背景下也具有独特的意义。乡土美术所采用的自然材质, 也正迎合了今天设计所倡导的“绿色设计”的宗旨。如闽南漳州的棉花画、四川的竹帘画、河南的麦秆画、沈阳的羽毛画、常熟的芦苇画等。这些丰富材料的使用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借鉴价值。

(五) 乡土美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乡土美术生动形象,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体现着地域文化特色。乡土美术与自然融为一体, 能够增加学生的认识与体验, 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乡土美术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 可以促使人的心理和精神回归自然。同时, 乡土美术的大多数作品, 均采用手工制作的方式完成。如剪纸、泥塑、皮影等。这些手工制作的乡土美术作品, 充满了浓厚的自然和乡土气息, 能够增强学生的体验和动手能力, 尤其对于当代习惯了用电脑制作的学生而言, 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土美术可以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补充, 并能给学生提供给多方位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能够真实接触到生动形象的乡土美术作品, 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学生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需要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 课程资源已成为一个被关注的热点。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教学应当顺应教改的需要, 努力开发当地课程资源, 充分挖掘当地的人文、地理、自然资源, 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课程。

地方资源中的乡土美术, 是当地人们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地学生对本地的乡土美术具有了解深刻、接受便利的优势。因此, 乡土美术作为艺术教育的资源是很好的教材, 它既“弘扬民族艺术, 培育民族精神”, 又能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七) 有助于培养多元化人才

具有丰富内涵和多元美学因素的乡土美术, 不仅给学校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同时也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融, 为传统教学变革和创新带来新的源泉与契机。

乡土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关系密切。乡土美术是历史、文学、哲学、宗教信仰等学科的综合结晶。如河南的麦桔画采用小麦麦秆为原材料, 通过剪贴、拼贴的手法支撑, 充满肌理感与立体感, 散发着麦秆的自然光泽。麦秆画始于隋唐时期, 东汉时期民众更将麦草视为吉祥之物, 制作麦秆画供奉朝廷, 麦秆画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另外, 麦秆画的题材广泛, 涉及历史故事、山水风景、人物时尚、古今诗词等, 学生在了解这些乡土美术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它的文化背景以及历史故事。

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是现代设计教育的趋势。让学生学习乡土美术,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科贯通”的意识, 在生动形象的乡土美术中潜移默化地领会相关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对于培养多元化的人才而言,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 将乡土美术纳入学校的教学中, 在当代的教育背景下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在具体的教学中, 应当采用灵活的方式, 将乡土美术的元素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孙建军.中国民间美术[M].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6.1.

[2]廉明张科峰.河南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1.1.

乡土美术资源 篇9

一、挖掘农村乡土资源, 培养幼儿的美术创新意识

1.亲近大自然, 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 是我们的活教材。”我们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 摆脱课堂和教材的限制, 带领孩子们走出幼儿园, 来到田野, 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去体验、思考,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美术活动。如:在泥土系列活动中, 孩子们通过团、捏、压、推、拍、抓、揉等感官接触, 获得了关于泥土的直接经验, 把泥土变成了自己喜欢的物体, 有泥球、葡萄、汤圆、蝴蝶、小鸟, 还有各式各样的饼干、糕点、水饺, 孩子们在玩中体验到了美术创作的乐趣。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农村的地域优势, 结合幼儿园的周边环境, 拓展孩子们的视野, 带领孩子们亲近大自然。春天, 山区的幼儿园可以带孩子们到树林里观察形态各异的树木、花草;夏天, 海边的幼儿园, 可以带孩子们到海边, 这里有松软的沙滩、宽阔的海洋、蔚蓝的天空、穿梭的渔船、飞翔的海鸥、形状各异的贝壳, 还有颜色、形状、功能不同的渔网;秋天, 孩子们在野花飘香、绿草如茵的大自然中, 感受农民忙着收获的气息;冬天, 有干枯的树木、刺骨的海风、冬眠的小动物等。美丽的大自然及丰富多彩的生活, 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灵感, 积累创作素材, 同时, 孩子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等也得到了发展。

2.利用社区资源, 拓展幼儿的美术创作思维。熟悉的生活化的情境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好奇。如:在“美丽的秀屿港”活动中, 我们通过播放课件, 引导孩子们回忆“你到港口看到了什么”“你眼中的集装箱是什么样的”“你看到轮船了吗”“你站到码头上看到了什么”“你眼中的秀屿港口是怎么样的”“未来的秀屿港由你来设计”等问题, 让幼儿大胆想象, 用绘画、手工等形式有创造性地表现。孩子们在活动中兴趣盎然, 表现活跃, 在相互观赏的过程中积极议论着:“我的港口多美啊!”“我搭的集装箱好大啊!”“我粘的轮船真长啊!”孩子们在饶有情趣的美术创作活动中也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3.整合家长资源, 为幼儿富有个性的创作提供技能技巧上的支持。农村的家庭资源也十分丰富, 他们那种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气息, 为孩子的美术创作提供了“活”的范例。例如:笏石船渡小学开展的《灯笼与斗笠》活动中, 请家长来助教, 为孩子们演示编织五彩的草绳、草龙、草编挂历等。亲子共同创作精致的草帽、富有创意的绳子创编、草屑贴画等系列作品……有了一定的编织技能经验后, 在孩子们制作灯笼与斗笠的活动中, 无需成人的范例, 也不需说教, 孩子们就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富有个性的创作, 且表现手段多样, 编织的灯笼和斗笠千姿百态, 有圆的、有方的、有三角形的, 还有的利用废旧物装饰斗笠, 用彩笔在灯笼上作画等。

二、灵活运用乡土资源创设区域环境, 激活幼儿的美术创意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 很少空着手玩。必须有许多玩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 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 玩具更为重要。”在幼儿美术教育中, 我们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能动的、富有变化的环境, 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 给他们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 在区域环境中, 孩子们更是把自己的想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适时适度地指导, 激发幼儿的美术创作能力

《纲要》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 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 注重“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适度地给予幼儿指导, 为幼儿在创作与表达中“自主表达”“自由表现”提供心理和技术上的支持。

1.细心观察, 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在活动中, 要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创作情况, 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 当他们遇到麻烦, 受到最基本的技能技巧干扰时, 应该适时地给他们提供可靠的支持, 让幼儿获得相关的经验, 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 提升美术创造力。例如:在“我给石头化化妆”活动中,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忙碌着, 有的孩子拿起了彩笔在石头上作画, 有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毛线当松鼠的尾巴, 有的拿着两块小石头在粘贴……心如小朋友在三角架旁来回地走了几次, 我在她的垫板上看到, 她用石头做成了金鱼的身子, 用小海螺做成了金鱼的眼睛, 显然她是在寻找用什么材料做金鱼的尾巴。于是我牵着她的小手来到三角架旁取出树叶、皱纹纸、卡纸等, 请她试试。她迟疑了一会儿, 高兴地拣起一片树叶, 用小剪刀认真地剪了起来……

2.鼓励幼儿探究, 尊重幼儿的求异思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我们认为,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 发展他们不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 鼓励独立工作——进行创造。”因此, 应充分发挥幼儿的求异思维, 创造更好更美的美术作品。如:在美丽的鹅尾神石园活动中, 我带来了一块鹅卵石, 孩子们说像乌龟、大象、拇指、犀牛、河马……在教育过程中, 我根据孩子们的个性和教育内容灵活地调整教育方案, 最大限度地给予孩子表现创造力的机会。

乡土美术资源 篇10

一、利用当地民间技艺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民间技艺是指在民间形成并具有一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技巧和艺术。武平县有名的民间技艺有菩萨雕刻和装裱船灯, 菩萨雕刻技艺是从清朝末期的祖辈们那里传下来的, 主要做法是先选好樟树木头, 再用斧头、刀、凿子、刨子、钻头、锯等工具根据菩萨像高低所需尺寸裁成木筒, 劈皮去粗, 精细雕刻后刷上油漆。这些工艺传承人在学校附近就有, 我们可组织学生实地观看、感受民间的雕刻技艺。随后, 将萝卜、地瓜、土豆等作为材料再进行模拟雕刻, 雕刻出人物、动物、植物、卡通形象等各种造型, 把民间技艺发扬光大。装裱船灯主要材料是红、黑、蓝蜡光纸, 工具只包括剪刀、小刀。艺人按照船灯的不同风格和特点, 将各种蜡光纸剪成不同的人物图案装饰在船灯上, 如在船头剪上渔家乐和状元、榜眼、探花三个泥塑人物, 侧面剪上龙凤呈祥、五谷丰登、金鸡报晓等图案。装裱船灯融合了剪纸和装裱技术, 可组织同学们以《家乡的船灯》为题, 通过手工、绘画等形式创作作品, 让同学们学习剪纸和装裱技术及相关的绘画技能。课前带领学生们在学校旁边观看船灯的制作过程, 亲身感受民间艺人高超的剪纸和编制技艺, 孩子们全都赞叹不已, 为顺利学习剪纸做好了准备。课后可将学生的剪纸和自行简易装裱的画展示在校园过道上供其他同学欣赏, 让孩子们在其他同学的赞叹声中感到自豪, 并再次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二、利用当地名人轶事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最好老师。大家都爱听故事,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讲讲故事,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 也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武平县有个清乾隆时期的著名画家李灿, 当地流传着其许多有趣的作画故事。我们可以将李灿的故事引入课堂激趣环节或编入校本课程供学生阅读。如李灿趣作《双蟹图》:据说在清乾隆年间, 武平地区有一个社会名流请李灿为其画一幅画。李灿同意后, 这个名流在李灿作画前盛情款待他, 李灿喝得大醉。当大家担心他当天不会画画时, 他又画兴大发, 叫人磨墨。别人磨了一缸的墨, 李灿都还未动笔进行作画, 这位名流以及其家人都以为被骗了。这时, 却见李灿抱起一个光屁股小孩, 将他的屁股浸在浓墨中, 然后将其屁股放在宣纸中印上两颗“大印”, 李灿又拿起毛笔在“大印”上添添画画, 不一会儿, 两只栩栩如生的螃蟹就跃然纸上了。又如李灿用蔗渣为新任县令作了一幅《鸣蝉图》的故事, 等等。这些故事的讲述使学生上课时有兴趣听课, 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 也能从中学习领悟前辈大师的作画风格、技法。在县文博园中也存有一幅李灿的《高士观瀑图》。适时带领学生到文博园参观并讲解李灿的画, 回校后开设一堂《与李灿大师对话》的美术课, 孩子们以画为媒介与家乡的这位美术大师交流, 感受李灿大师的画风、心得, 这堂课既传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利用当地特有节日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特有的传统节日, 它既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又是重要的美术资源。武平族氏既有来自中原各个地域的, 又有当地的土著民族, 除重大节日与邻省大致相同外, 还有许多属于氏族内的特有节日, 如专祀定光古佛的斋醮节、六月初六的“尝新禾”、七月初七的“乞巧节”, 等等。这些节日活动本身及活动中的道具均构成了丰富的美术资源。利用当地特有的节日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首先要带领学生了解节日, 参与节日活动, 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过程, 亲眼目睹传统节日的盛况, 感受节日的氛围。还要让学生了解当地民风民俗及其相关的知识, 挖掘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并对民俗文化进行审美体验, 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传统节日的主题、场景进行绘画创作。利用节日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既能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形式, 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艺术情感, 增强传承家乡文化的自觉性。

四、利用当地习俗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武平县地处三省交界, 又是客家县, 具有崇尚礼仪、热情好客、尊崇祖先、多神信仰、兼收并蓄的民风。工农商贸、生产与消费、民间礼仪等各种习俗众多, 可谓多姿多彩, 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 极富研究价值和教学价值。如村民为求得田里庄稼收成好, 在田边地头选个好位置, 选择一棵树, 在树下用石块堆砌起具有一定形状的石堆, 并整理出一块干净的小坪, 选择一个黄道吉日, 在这棵树下摆上各种供品祭祀, 谓之“祭拜土地伯公”。又如, “上新丁”习俗, 谁家新生了孩子, 就在春季祭祖时, 在宗族祠堂里挂上彩灯, 并将新生孩姓名、出生年月等登记在《新丁簿》上, 同时还要与本族其他有新生孩的人家统一筹办酒席, 宴请本族各家代表到宗祠喝喜酒, 代代相传。在“上新丁”时, 精美鲜艳的彩灯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 那富有寓意的图案、纹样, 奇特的造型在课堂上是孩子们掠取的重点, 酒席的热闹气氛、人们高兴的表情是孩子们想要表现的内容。这些民风民俗还有很多, 如永平乡中湍村的“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象洞乡沾洋村的“双龙抢珠”龙灯等, 均能为学生们提供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关键在于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去挖掘。

五、利用当地特色建筑进行美术教学

武平县当地的特色建筑很多, 如武平县东留有历史悠久的“大阳桥”, 中山有“老城街”及相公塔, 湘店有“水乡式民居”, 岩前有“土围楼”, 等等。这些特色建筑既是当地的物质文化遗产, 又是学生创作的素材。但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 走入社会的机会较少, 这些建筑有的为同学们所熟知, 有的近在咫尺却从未见识。作为美术教师要努力引导他们走出家庭, 走出学校, 融入社会, 同时在平常也要多收集当地有特色建筑的图片, 展示给学生们欣赏, 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熟悉的家乡, 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 发现生活中的美丽, 体会生活中的快乐, 并通过自己的画笔去描绘身边美好的生活。如东留“大阳桥”既是人们通行之路, 也是古时候的货物交易的场所, 还是客家山区特有的桥上墟市之所在, 古色古香的一排排桥屋现在依然“停留”在这座古桥上。我在上《大阳桥》一课前, 先播放一些大阳桥及人们赶墟的图片, 并给予讲解,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并产生了创作的兴趣。有的用稚拙线条及火红色彩表现了大阳桥的热闹, 有的用黑白线条表现了大阳桥的宁静, 有的甚至把支撑桥面的枕木、桥面上木构梁架起的廊屋的样子均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利用当地动植物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造物主是公平的, 他没能为农村孩子提供高科技产品, 却为他们提供了千姿百态的原生态动植物资源, 如树叶、石头、泥土、松果、稻草杆、豆类、动物毛发, 等等。这些身边熟悉、唾手可得的自然动植物资源就是农村孩子开展美术学习活动取之不尽的宝藏。在实际教学中配合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利用学校身处农村的特点, 把能用到美术创作中的动植物材料带到课堂上来, 把能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现场教学的课搬出教室, 实施以自然资源为材料, 以自然环境为场所, 鼓励同学们就地取材, 让家乡动植物走进美术课堂, 让学生从熟知的动植物材料中感受家乡的美, 感受生活的美好, 锻炼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美的意识, 并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如, 可组织上一节《松果变变变》的美术综合探索课, 带领孩子们来到公园, 捡拾松果, 然后拼摆成各种造型。孩子们凭着想像力, 摆出了可爱的“猫头鹰”、栩栩如生的“鱼”、神秘的“城堡”等作品, 并纷纷要求老师为他们拍照留念。

乡土美术资源 篇11

关键词:小学美术;乡土课程资源;课堂教学

小学美术新课改要求:结合教学大纲探索地方特色,丰富美术学堂的内容,促进美术培养的功效性,从而突出各地方美术教学的个性风采。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各个学校及其美术老师需要去探索发现所在地区的美景及要收集相关美术素材。美术作品其实是生活中许多人与事的缩影,乡村美术课程素材是课本上的要点与师生在生活中互动的交汇点,乡土资源能使我们的美术教学释放出无限的魅力,同时也能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技能,进而得以提高美术文化素养。

一、走进家乡古代建筑,感受其的文化熏陶

重庆巴渝民俗文化村是重庆旅游景点之一,许多都慕名而去,老师可以带着学生走进民俗文化村采风,一馆、四院、一庙、一牌坊,还有索桥、广场、湖泊、农舍、曲廊茶园与民俗风情街等景点及设施都是有着历史印记。还有许多生活在水上的船工都熟悉的歌谣——川江号子等等。我们在开始美术课堂时,预先把这些巴渝民俗文化村里的各个景点拍摄录制为短片、视频或图片,结合《我爱我的巴渝》的主题讲解,灵活性地播放短片或展示图片,让学生在观看短片时找到画画的灵感,找到素材,特别在观看杀年猪的立体雕塑时,让学生领会到艺术源于生活的观念。

二、善于发现及运用校内素材进行美术教学活动

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建筑风格,也潜藏着不同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这个资源既指的是自然风景与人文环境,也指人才资源。由此,我们可以通过美术教学的实操因校制宜地开始美的发现、素材的收集,将书本的要点与学生长期生活的校园、大千世界、校风、校园优美环境主动地结合在一起,定能促使美术教学课堂生动有趣及提高学生美术绘画技能,同时也是对书本知识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如让学生在校园内写生,校园的优美环境及学生在校园内的生活点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术素材,因此,我总是要求学生多写生,写生内容不限制,写生的形式也是自由开放的,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素描、钢笔、水彩、水粉、钢笔淡彩、线描等形式。如在讲授《风景如画(一)、(二)》时,我预先请几个学生帮我把校园的“景点”拍成短片。在第一堂课时我采用先静静观看短片然后再提倡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指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鉴赏风景画,体验对美丽校园的深厚情感,使学生懂得欣赏风景画不仅是对美的享受,还是倾听艺术家情感的抒发。然后,我给学生举个例子,即把荧幕上的某一张校园风景照片用素描的手法描绘出来,把描绘过程一一展示给学生看,使他们初步了解并学习风景画的写生手法、构图的基本思维。第二堂课时,我有序地给学生发放写生板,组织带队在校内外、大自然中去写生,训练他们的观察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第三堂课时,我从多元化角度去评讲学生的成品。最后,大家举手投票选出《我的美丽校园》的作品。这三课时我提倡学生自由发挥写生,紧密联系了校园的点滴生活,以心中情感取景、构思和运用点、线、面及色彩的冷暖明亮度、纯度的处理等,全部由他们自由选择,贯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他们在实操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学习与发展。

三、在美术作品中呈现出家乡的文化气息

平时的美术“鉴赏”活动环节中,我们总会给学生播放家乡各种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这些重大节日的短片和播放我们家乡“牡丹节”“淮剧节”等艺术节的视频,让学生见识这些节日的隆重,被这些热闹节日的气氛所感染,要求学生对民间大众文化用心感知及进行认真的审美体会,同时也要求学生亲自加入活动中,亲身体会有关的民风、民俗及相关知识。如逢年佳节等重大日子时,我们盐城的“水街”都会张灯结彩很热闹,你也会看到各种彩灯,还会有许多活动,如猜灯谜。我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先讨论如何制作“彩灯”。接着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一做,引导学生挑选工具,如废旧报纸、各种挂历、小木棒和一次性筷子等用于制作彩灯。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更容易激起学生爱家乡、爱家乡文化的艺术感情,同时也使他们实现了自我创造美、发现美的愿望,这一实操为往后的美术学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通过运用乡土资源,我们可实践《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教学观,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转变思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扩展思维,积极探求,灵活地运用地方资源,打造成本地区、本学校的美术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赵斌.提升小学美术教学实效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12).

乡土美术资源 篇12

一、吸纳乡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内容

教育学生热爱家乡,让其了解家乡美术,将大量的家乡民间艺术资源吸纳和融入到美术教学内容之中,将丰富多彩的家乡民间美术引入课堂。由于家乡民间美术包含着广泛而独特的地理知识、历史遗迹、民俗文化、民间故事等内容,因而要让学生通过欣赏教学认识传统的地方文化,培养其民族美术的认同感。如在教学中,像传统手工艺品、古建筑、都涵盖了大量的民间美术内容。教师可结合地方特色组织教学。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实地考察。教师根据现有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发掘教材中的内涵,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对原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挖掘和加工,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有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

二、探究乡土工艺,丰富美术教学形式

实践是生活体验的最佳方式,家乡民间美术学习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美术知识,而且要在探究实践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合作的精神。如家乡的瓷塑是民窑瓷塑的杰出代表,其创作不受官窑繁琐拘谨的羁绊,取材广泛,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胎釉坚固致密,其产品器型丰富,集实用、装饰、观赏于一体,具有民间陶瓷艺术的芬芳。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乡土文化,专门设计了一课《陶瓷烧制技艺》,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陶瓷制作的各种工艺,欣赏陶瓷的精品,精心地设计陶瓷烧制技能体验、设计运用、绘本创作等各种实践活动,运用个体实践与小组合作创作的不同方式,提供给学生各种条件,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同时,开放性、实践性作业形式的设置,也使学生的艺术知识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形成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意识,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三、挖掘乡土特色,开发美术课程教学

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美术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所以美术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的地域特点,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成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域素材,从地域资源中挖掘出丰富的教学内容。

自古以来,家乡的民间手工艺就十分发达,如家乡永春的纸织画已有1400多年历史,因为它具有立体感,且色彩淡雅,有“隔帘观月,雾里看花”的美感。始于明正德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漆篮制作工艺,编制精细、质地端庄、典雅大方,有“一尘不沾显光亮、色丽画绝夺天工”的美誉。有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三大技艺之一的闽南民居建筑技艺。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打包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李尧宝刻纸。还有依附佛像雕塑产生的漆线雕艺术等等。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并收集相关的材料,创作出一幅幅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作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用美术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和贴近自己生活的设计、制作能力。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作品。

把这些家乡民间美术资源作为美术学具引进课堂时,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体验,学生学得主动、愉快、生动活泼。

四、利用乡土资源,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首脑会议(1993)《行动纲领》中“基础教育的行动指南”部分就“文化的针对性”提出:“基础教育应设计成不仅提供必要的学习内容,而且还应发展对个人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批判性意识,但与此同时还应注意确保这种意识不会使学习者疏离于他们的根源:其家庭、社区和环境。”

家乡的风景优美,有百丈梯田、千年古柏、村烟点点,慈峰毓秀、还有挺拔的现代建筑群,令人心旷神怡,都会让我们情不自禁拿起画笔,描绘这美丽的风景。结合春游、秋游组织学生到郊外写生、拍照,回校后作修改整理,举办小型展览,让学生体验绘画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学习制作漆篮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有目的地开展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外活动,如参观民间艺术展览,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活动,邀请民间艺术家开展专题讲座,调查漆篮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结合现实情境设置相关问题,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创设学校、社区一体化的展示平台,引导学生体会艺术在现实生活和科学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改善生活、美化生活的能力。

总之,家乡的民间美术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是与自然和生活融为一体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材料。积极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避免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流于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扬长避短,突出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特色的美术教学模式。美术课程资源在农村蕴藏着丰富的开发潜力,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合理地利用乡土资源,转变观念、勇于实践,就会发现身边的美术课程资源真是享之不尽、用之不竭。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上一篇:体育变迁下一篇:现代发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