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材料(共12篇)
乡土材料 篇1
新课改背景下的政治课教学应该是“生活性, 自主性, 情感性”的教学, 而教师采取适当的方法、步骤呈现教学材料, 以实现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则应是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政治课教师习惯于对教学材料的“细嚼”, 缺乏对鲜活、原生态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呈现, 加之课本中所引用的材料很多都滞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缺少趣味性、生动性和生活性, 从而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限制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政治课课堂实效, 笔者通过尝试认为, 教师加强对乡土材料的整理和运用, 可以使政治课教学内容富有生活气息, 使政治课教学平添生机。那么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该如何利用乡土材料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以供同仁参考。
一、发掘乡土材料中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功能, 为课堂教学增添生活气息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育人, 但由于思想政治课教材理论性较强, 学生不易理解, 从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教师把乡土材料加以筛选并引入课堂教学, 发挥出其生动形象的优势, 实现理论与乡土材料相结合, 就会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 理论也会更加具有说服力, 育人效果也会更加明显。如我在讲“公民维护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的义务”时, 就引用了“凉州白塔寺是西藏纳入中国历史版图的历史见证”这一乡土材料, 并组织部分学生游览白塔寺, 参观历史遗物, 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也使他们进一步认清了“藏独”分裂分子的本质。如果教师只是单纯运用枯燥无味的说教, 或是用远离学生生活, 不为学生所熟知的事例对教材理论进行分析讲解, 政治课的育人效果只会被弱化。
二、运用好乡土材料的亲切性、接近性等功能, 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
教学实践表明, 如果教师善于不断变化并实现教学中相关材料内容的呈现形式, 则会给学生以不同的感官刺激, 使其产生心理共鸣。纵观现有政治课教材对有关原理、观点的阐述时, 大多是从全局性和典型性出发, 很少能考虑到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这也使得政治课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难以更好地反映现实问题。在教学中, 为弥补这一不足, 教师可在处理课本材料的同时, 适当地引入一些乡土材料, 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原理和观点, 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如在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农业生产, 强调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时, 我引用了武威市黄羊食品工业城发展的事例, 从而说明当地新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业逐步走向产业化, 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相关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这不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而且还增加了农民收入, 有利地推动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由于我所使用的材料源于学生的生活, 带有乡土气息, 学生更易心领神会, 从而加深了他们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并降低了教学难度, 也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所引发的家乡变化, 同时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意识。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做好乡土材料的精加工, 使之更好地为政治课堂教学服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普及, 当前人们对材料的处理呈现出高密度, 大容量, 快节奏, 同步性等特点, 这也为政治教学中乡土材料的加工处理提供了便利。在对乡土材料的加工处理过程中, 不但要求教师自身要利用好这一新兴技术, 而且要发挥和利用好学生在乡土材料采集中的地缘优势。教师应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主动关注和搜集那些能反映时代特点并具有乡土气息的材料。如教师把收集到的本地的人文景观、民俗等原生态的材料, 结合学生的实际, 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也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采访, 并结合采访让学生写调查报告, 办摄影展等。而对于学生收集到的第一手材料, 教师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也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真正的锻炼。
总之, 乡土材料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独到的价值。它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信息刺激, 并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因而, 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乡土材料 篇2
***同志1952年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市东**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市日光温室经济协会会长。***同志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的表彰奖励:获全国农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先进个人,连续三届黑龙江省优秀党员,黑龙江省农村优秀乡土人才,牡丹江市致富带头人,牡丹江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牡丹江市优秀乡土人才,牡丹江市科技进
步四等奖,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牡丹江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劳动模范等。***同志1991年担任振兴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带领振兴村父老乡亲把一个人均土地不足一亩、收入不足千元的振兴村发展成为有日光温室大棚500栋、人均收入7200元的富裕村。振兴村是一个人员居住分散,自有土地679亩,206户612人的村庄,坐落在东**镇镇郊。1997年开始,在***同志的带领下,先后租用解放军部队的600亩土地,借地生财,发展设施农业。97年建设高效日光节能温室70栋,以美国公司的西红柿为主要产品对俄罗斯生产出口西红柿,当年投入,当年见效,每栋温室平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98年又建设温室138栋,总体规模达到208栋,初步形成了较有规模的对俄生产基地。2001年又建设54栋。2003年振兴村在***同志的带领下,通过各级领导的支持争取农业开发贷款300万元建温室大棚300栋,从而形成了省内村级规模较大的对俄绿色蔬菜出口基地。主要生产西红柿、油桃、葡萄、食用菌。***同志从品种引进、试种、示范到推广全部自己去做,自己每年都拿出2栋棚来搞试验,待自己种一茬或一年后再给大家推广,几年来先后引进美国、荷兰、以色列、西班牙、韩国等国家的优良品种上百个,目前已有十几个品种成为振兴村的当家品种。产品在俄罗斯市场上供不应求。先后引进新技术十几种:生态病虫害防治、人工补充二氧化碳、聚脂镀铝膜增光补光、生物菌肥利用、静止法无土栽培、西红柿分段整枝、换头生产等先进技术非常实用。2005年***同志又开始食用菌棚室栽培、立体栽培试验,先后进行黑木耳棚室立体栽培、棚室白灵菇生产。2005年全村食用菌栽培超过100万袋。今年,***同志又从上海三义食品有限公司引进80万袋的香菇生产加工销售技术和销售合同,5月份自己带头生产香菇26万袋。到2007年振兴村完全可以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发展棚室对俄生产绿色果菜和利用冷棚生产食用菌两大产业.2005年振兴村农业生产总收入934万元,人均纯收入7200元;建有720平方米的青年农民培训中心;有藏书万册的奔小康科普图书室;有综合活动室和水泥篮球场;有先进的电教设施和网络系统。目前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同志正在带领振兴村搞基础建设。三公里的村内白色路面正在施工;投入70万元改善饮水条件,让村民吃上洁净水的自来水工程将于7月份完成;还投入10万元对村内进行了美化绿化。在发展生产上,振兴村根据自身实际加快发展两大产业,规划到2008年完成对俄绿色蔬菜生产的扩大规模建设,温室大棚达到1000栋,形成温室以生产果、菜为主的产业链条;冷棚生产食用菌,主要以香菇为主达到500万袋,同时带动周边乡镇村屯生产香菇1500万袋,从而达到2000万袋的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完成蔬菜瓜果食用菌的鲜干品批发大市场建设;组建成立振兴绿色农业开发公司;成立振兴菌业公司,农产品销售公司。目前振兴村有经纪人17人,全村有从事二三产业人员110户343人,到2008年振兴村的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5000元。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同志将带领振兴村利用三年时间来打造一个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人均收入稳步增加、村风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村容村貌象花园一样美丽整洁、管理更加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巧用乡土材料,凸显特色区域 篇3
一、巧用自然材料,创造区域活动特色
1.根据自然材料原始特征,有目的地投放。
大自然为孩子的游戏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材料:泥、沙、石头、草、木、种子、贝壳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而简单的东西却能给孩子的游戏带来无限的乐趣,并能为孩子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架。那么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材料呢?
种子:农村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种子资源是其中的一种,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今年用完了,明年又会有。我们准备了很多透明的糖果箱,让孩子把从家里带来的种子分类摆放,并为各种种子贴上名称标签,这样既方便孩子观察、感受种子特点,又便于孩子操作时使用。在活动区,我们引导孩子进行种子粘贴画,利用种子制作漂亮的镜框,为种子涂上颜色进行再创造;还有的将种子投放在数学区,让孩子为上色的开心果分类、排序等等。在春季到来的时候,我们又利用种子开展种植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种植、观察、记录的乐趣,同时也促进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布:我们幼儿园地处布市场边,孩子们经常能接触到各种面料的布以及配件,而这些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孩子们游戏时的材料。我们让孩子们用布料做布贴画,在灵巧的小手中,一幅幅充满孩子天真、稚气和情趣的图画展现在眼前。还有我们还组织孩子缝制布制品,如“沙包”、“香袋”、“缝鞋垫”、“做鞋子”、“小衣服”之类。一开始许多孩子拿不住针,更不会穿线,但是经过教师的引导与自身的参与,孩子们成功了,也建立了自信;在缝制沙包、香包时,有的孩子缝的针脚间距太大,且歪歪扭扭,出现了漏米的现象。于是教师就先组织孩子们进行直线的针脚练习,在此基础上再让孩子缝制曲线,并利用珠子等装饰材料装饰土布制品。
稻草:这在农村秋收季节可以说是唾手可得的资源,我们就把它用于活动中,刚开始时我们用稻草编了一些花篮,长颈鹿、稻草人等制品;孩子们一下子被这些稻草制品吸引住了,看见孩子们这么关注,我们就在区角活动中提供了干净的稻草与一些辅助材料,在老师们作品的暗示下,孩子们都积极与稻草互动起来。过了几天,各种各样的稻草制品成了我们教室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稻草人、稻草地毯、稻草相框、稻草蝴蝶……
蔬菜:农村一年四季都有的农作物,有灰色的芋艿、紫色的茄子、红色与青色的辣椒、红色的番茄、绿色的青菜、青色的蚕豆与毛豆、黄色的土豆、玫红的番薯、白色的萝卜、弯弯的黄瓜等等这些五颜六色的蔬菜正是孩子活动的好材料。这些颜色形状各不相同的蔬菜,在孩子的眼中,便是一件件生动活泼的物体,青椒像青蛙,芋艿像刺猬、像小鸟,白萝卜像小老鼠、小猪,毛豆夹、扁豆夹像小船,大蒜头像花瓶等等。一个白萝卜在孩子的操作想象下,在尖头处装上胡须,粘上眼睛,圆头处装上一个小尾巴,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鼠便展现在眼前。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出了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物体造型。
2.根据主题活动内容,随机投放。
随着主题活动内容的不断更新,我们活动区的游戏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因此,自然材料的投放也应与主题活动内容和季节的变化相匹配。如:“盒子总动员”是以环保为主题的活动,我们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日常生活中的盒子,变废为宝。这段时间里幼儿在美术区利用各种盒子做出了许多漂亮的作品,有的小朋友做了一个盒子娃娃,娃娃头是小盒子做成的,娃娃的手是用废弃的水彩笔做成的,娃娃的衣服是用报纸裹成,上面还贴上了各种漂亮的图案呢。幼儿在不停地摆弄、拼贴、想象中,他们的想象、建构、模仿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11-12月份,是以环保为主题的活动。我们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在这段时间里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做出了许多漂亮的作品,桐桐小朋友做了一辆大卡车,卡车头是化妆品的盒子,车身是香烟盒,轮胎是瓶盖,车灯是两个小电珠。就这样,在活动中孩子的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也增强了他们对区域活动的兴趣。
随着季节的变化,游戏材料也在不停地变化。在孩子们的手里,春天的蚕豆加上牙签就可以做小马;夏天的黄瓜肚子挖去一块再插上一片豆荚壳就可以变成一艘帆船;秋天的大地上开满了野菊花,配上孩子自己搜集来的树叶、野草,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也是一盆不错的盆景;冬天碧绿的五针松可以做金鱼的尾巴,各种颜色的萝卜还可以做成形态不一的动物造型……通过及时抓住、利用季节特征,大自然中有规律的变化不仅给了孩子以科学的启迪,更给孩子游戏中添加了色彩。
二、积极利用农村自然材料,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1.充分发挥幼儿的自我表现能力。
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现的需要,当区域中的活动材料吸引幼儿后,幼儿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就像美工区中投入了操作性较强的材料后,幼儿可以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操作来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发挥了幼儿的自我表现力。
2.有效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俗话说:“心灵手巧。”幼儿经常动手操作,有利于小肌肉群的发展,会变得更聪明。于是,我们通过各种唾手可得的自然材料的提供,给每个幼儿创造了充分操作的机会;在观察区,我们通过共同收集各种材料来让每个幼儿体验亲自动手种植的感受,促使幼儿主动观察与记录;在认知区中,通过让幼儿对蔬菜与水果的分类,辨认相似菜等内容,不但让幼儿学到了有关方面的知识,而且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3.激发了幼儿的创造能力。
丰富的农村区域活动蕴藏着许多智慧和活力,在活动区中幼儿犹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不断地飞翔。棋类区里,“小棋手”们手握石子跳棋、贝壳象棋时而激动,时而皱眉,还不时拉上教师与他对阵;科学区中,幼儿更是“潜心钻研”怎样让蛋宝宝站起来;建筑区中,幼儿接触着身边熟悉的自然材料,创造灵感油然而生,不断创造出新的作品。
三、家园配合,丰富区域活动内容
在收集乡土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加强了与家长的联系,实现了家园互动,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往,区域活动材料收集是个大难题,因为家长们对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不甚了解,反而认为“幼儿园的教师怎么老让我们孩子带东西?”自从在区域活动中投入自然材料后,迎来了众多家长的关注“幼儿园要这些石头、泥土、树叶等垃圾一样的东西干什么?”“原来这些东西也能让孩子们玩得这么开心!”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孩子们的要求下,家长们也陪着孩子一起收集自然材料,并用自然材料制作亲子作品,教师、孩子、家长的共同参与让区域活动更具活力,有效地满足了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时的需求。
丰富的自然材料为我们幼儿园带来了特色,带来了活力,带来了新的希望。我园立足于农村、面向大自然,充分、合理地利用农村的自然材料,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促进了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培养了健康活泼、勇敢自信的品质,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使我园的活动区活动更具时效性,也更具地方特色。
乡土材料 篇4
在高三,根据背景、内容、评价三维度,结合中西、前后时期两经度选题练习,相对可以提高学生解“特点”题的能力。而如何先调动学生情感价值观,从心理层面积极面对,不妨桥接学生最熟悉的乡土资源为解题入口,近年各省高考运用乡土课程资源进行命题,仅2009年高考就有十几道之多,而福建亦然,有2010年“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2012年“陈嘉庚救国主张”、41题闽台联系,不胜枚举。所以学生们不妨大胆的模仿,巧借乡土资源解特点类材料题。
第一,我校位于福建晋江东石镇,这里有一座园林建筑——古檗山庄。可以由此设计第一程度训练:始建于清末民初古檗山庄最珍贵的文物是“瞻远山居”与“景庵”四壁所装嵌的近代名人的题咏石刻。这些石碑计190余方,包含名人180多人。题咏名家有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更有来自日本天皇及外务大臣等。真草隶篆,各体兼备,颜柳欧虞,各呈异彩,而署刻印章,各树一格,集当代书法金石艺术于一室,堪称近代书法大全。可设题一“根据材料,概括古檗山庄题咏石刻特点”,而材料中的“多”、“各体兼备”、“各呈异彩”、“全”等形容词的出现,可称为学生的“热身题”,相对容易。再设题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兰芳书法的特点,且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展示山庄图片:“禀灵毓德”,落款为“奉题黄氏檗庄图,时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梅兰芳敬书。”后人评价:端庄秀丽,类赵孟神韵)
第二,概括出第二程度训练材料:“瞻远山居”“檗荫楼”“景庵”“息庐”分立四角,分别为罗马、汉蒙、中式、阿拉伯四种建筑风格。整体建筑符合黄秀娘的“欲效周礼族葬,心又影响西洋茔域,企求富而不囿于俗”。于有意无意中注入对称的几何格局,同时渗以中国传统的营造法式,并回溯到周朝族葬的昭穆方位,使坟墓的排列井然有序,其特殊风格,实是国内园林建筑少见。设题“根据材料,概括山庄建筑的特点”,材料中并没有现成的形容词摘抄,更多需要学生进行整合出“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等。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题目,难度将进一步加深,涉及考察到清末民国初期,西学东渐,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等。直接考察到是岳麓版本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的“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三,最后明确历史学科的特点类型答案定位。历史考核目标与要求:“描述和阐释事物”进行准确描述历史事物的特征。历史特征指的是某一历史事物与另一历史事物之间区别的特殊点,是历史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个性,也可以表达为特点、新变化等。在材料题中常以隐形状态呈现,答题时要注意对材料隐形信息的提取。从而引出第三程度训练,古檗山庄是黄秀烺修建的家族墓园,选择在檗谷,是因为檗谷是他的祖籍地,有他的祖祠——黄氏大宗祠。他希望叶落归根,正如他在《古檗山庄题咏集》所说:“异日百岁之后归骨于此,吾子孙祭于斯,厝于斯,奠幽宫于斯,绵绵延延,守而不失。”材料隐含中国古代宗法制、小农经济、儒家思想对中国“叶落归根”、“宗祠”思想的影响,从而体现古檗山庄另一个中国式的特点“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血缘色彩”。该材料的选用将特点类型的材料题进一步加大难度,属于国家与国家比较下的某一历史现象的特点,用形容词无法描述。
二、注意比较分析过程
解题过程,要注意它的历史性、时代性,以及相应的国家之间的对比。如2001年全国高考:“(有人)以为中国像西欧各国一样,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全国,所以大城市暴动成功以后可以影响小城市及乡村;而在中国,则找不到一个大城市的经济力量能统治全国的。——中共六届二中1929年6月政治问题报告。”分析材料,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应从该材料中读出第一个隐性:没有直接指出中国的特点,而是借助西欧逆向反证明,第二个隐性:1929年,考察“工农武装割据”的原因。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惯用的类比的是中国“农村包围城市”与俄国“城市暴动论”。最后得出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却可以脱离城市成为相对独立存在。
以上将学校特有的周边资源“古檗山庄”历史材料题型化,通过本土材料切割成三种不同程度的“特点”类型材料题目,并层层叠进。究其实质,并不是对地方历史知识的考查,而是以地方历史史料切入点,用以反映全国性整体性历史学科的相关的知识。进而体现高考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在考查学生知识储备、学科素养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增加了强烈的“家”“国”情感认知和情景的可信度,并巧借了乡土资源化解“特点”类型的材料题。
摘要:近三年,特点类型的材料题在各省高考比重呈逐年上升对高中生学习理解并运用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历年高考中特点类型题的具体分析。以学生已有并熟知的相关知识为找重点,如何通过学生身边已知事物学生解析特点类历史材料题的能力。
让乡土材料在手工活动中绽放异彩 篇5
——农村幼儿园手工活动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策略初探
【摘要】:《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手工活动是幼儿喜爱的一种美工活动,活动中幼儿通过操作各种材料来学习制作多种多样的作品,它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的手工活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能使幼儿的好动、好奇的心理得到满足,不但丰富了幼儿的生活,同时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关键词】:手工活动 乡土资源 教学手段
今年3月份,我园有幸成为教育部攻关课题“国民艺术素养教育研究”的实践示范基地园,于是我园结合省级规划课题《农村幼儿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对提高农村幼儿美术素养进一步进行了重点研究,我们选择了多种乡土材料,生动活泼地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农村特色手工活动,使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并真正感受到身为农家孩子的无穷乐趣。
一、丰富的乡土资源——开展手工活动的宝库
1、巧用农村“乡土”材料
在农村,只要你走进大自然,你就会发现山林间的树叶、毛竹、野果,田野里的瓜果蔬菜、稻草麦杆,河滩上的沙子石头„„,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手工制作材料,这些天然材料以它们独特的优势胜过市场上的手工制作材料,归纳一下,它们主要有以下三大优势:
(1)采集方便。在农村,可供幼儿手工制作的材料不仅随处可见,采集也十分方便。如秋天来了,我们可以带孩子们到附近的田野里捡落叶、采野果;可以从自家地里取来萝卜、蕃薯、芋艿、红薯;„„
(2)加工方便。以上这些材料不仅采集方便,加工起来也十分方便,如:萝卜、薯类、瓜类,它们肉质鲜嫩,便于幼儿雕刻、造型;棕榈叶、竹片,呈条形状,又加上柔韧性好,非常利于编织;树叶、干草,经过处理平整,接触面大,便于粘贴。小粒干果因其粒小,粘贴时十分利于造型;鹅卵形状各异,绘上色彩,就可折制成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动物;粘土也同样,只要将捏制成形的半成品晾干后,可以象鹅卵石一样绘上各种鲜艳的色彩,成为一件不错的手工作品。再如一些鲜嫩豆类、瓜果,由于质地鲜嫩,便于穿刺,利用竹签进行三维搭建造型十分便利。
(3)变废为宝。因为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新生事物,对同一种物品的专注时间很短,可以说他们时刻在搜寻不同的东西,在孩子眼里,永远是没玩过的东西最有吸引力,哪怕是一个小小纸片、一个瓶盖。这样孩子玩的东西需要频繁的更新换代,而利用一些废旧物品来充当孩子玩具,既经济实惠,又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增加孩子的活动兴趣。在农村,可供幼儿手工制作而又不花钱的材料大致有:农作物收割后的秸杆,如稻草、干果的一些外壳,如花生壳、瓜子壳;各种蛋壳,如鸡蛋壳、鹅蛋壳、鸭蛋壳;还有农村来料加工所剩余的小材料、碎布头等等。
大自然毫不吝啬,它给了我们这么多丰富、可贵的自然资源。它之于一般性的手工制作选材更广,制作方法更为简捷,艺术效果也独具特色,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创造表现欲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在富有趣味的创作中提高审美、选材的能力和手工制作技巧。
2、妙用祖辈家长资源
也许有人认为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低,没什么本事,可当你有心走近他们的时候,你会欣喜地发现他们中也有许多能人。在我园大多数是留守幼儿,他们整天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
起,在许多祖辈家长中有的就是剪纸能手,一张纸他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动物、人物形象;有的是来料加工专业户,他们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将这一资源利用起来,对农村孩子的手工制作能力提高是很有帮助的。我园就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将家长这一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了起来。
“请进来”,就是把有手工特长的家长请到幼儿园,给孩子们作有关手工制作的介绍,并与老师一起指导幼儿开展一些手工制作活动。“走出去”就是发动幼儿请教自己的家长、邻居,拜他们为师,学习手工制作。
3、多角度思考手工制作的造型
为了更好地开展手工制作活动,有效发挥手工制作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我们从多个角度思考手工制作的造型并考虑如何对手工制作活动予以拓展延伸。如:在制作活动中利用大白菜、苹果、梨子、南瓜、西红柿等制作果蔬娃娃。幼儿剪贴头发、眉毛、眼睛、嘴巴。将这些果蔬娃娃制作的栩栩如生,俏皮可爱。利用萝卜、胡萝卜做一艘轮船。利用拉瓜制作大白鹅,利用花生制作小鸡,土豆作成的刺猬、鸭子、鸵鸟。一个个形象逼真,尤其是制作《小胖墩》的时候,利用水蜜桃天然的颜色、皮薄肉厚的形状做儿童那胖乎乎的小脑袋。为了突出肉墩墩的可爱的形象用双黑豆做眼睛,鲜红的枸杞子做嘴巴,花生仁做耳朵,肥短菜椒做身体,使他更加可爱,稚趣逗人。如《三个和尚》是利用光滑的土豆做和尚的头部,瘦和尚选用窄长的土豆做头部,胖和尚则正好相反。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的能力大增,同时也启迪孩子们的智慧。
二、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指南针”
1、循序性是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所在
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一个从高到低的逐渐发展的过程,其运用材料的能力也同样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幼儿离成熟还相距甚远的时候,任凭怎样灌输,也不能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因此,手工活动的安排和设计,一是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认识不同的年龄段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智力发展水平。二是要了解手工活动不同内容的要求、规律,以使所进行的活动真正地能为幼儿所接受,能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只有当所教的东西可以引起儿童从事创造的和再创造的活动才能有效地被儿童所同化。”
首先,要考虑幼儿的生理特点,三四岁幼儿大肌肉发育已良好,而小肌肉的发育明显地低于五六岁的幼儿,他们手部小肌肉还不够灵活,使用剪刀和做较精细的手工存在着困难,但随着身体的正常发育和适当的练习,幼儿对大小肌肉的控制能力逐渐提高,手眼协调性也逐渐增强。幼儿手工的活动内容根据这一特点,选择那些幼儿能控制并有助于他们小肌肉发育的活动内容,这样,幼儿在活动中就不会出现操作困难而产生焦虑情绪,影响幼儿思维的流畅性,丧失创作的欲望,相反他们在活动中能得心应手,充分体验创作的乐趣。如:泥工活动,小班幼儿由于能力所限,对用橡皮泥制作成型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即使有的幼儿会自己搓成圆或其它形状,那也不一定是预先想好的,他们只是觉得玩橡皮泥有意思,从玩泥中得到快乐的感觉。因此,可以引导幼儿从玩的过程中来诱发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如:当幼儿团圆后,启发他们对团出的大小不同的圆进行想象:“小圆糖”、“元宵”、“皮球”、“西红柿”、“苹果”„„“元宵”压扁成了饼干,西红柿压扁成了“烧饼”,烧饼上可以手指“芝麻”、“饼干”上可以用玩具“印花”„„这样,虽说幼儿只学习团和压扁这两种技能,但也能进行简单的创造活动了;中班幼儿因其能力的发展,可增加捏边、压坑、连接等技能,创造的内容不断随之扩大大班幼儿可掌握伸拉、挖等技能,这样随着生理的发展,幼儿技能不断提高,创造经验日益丰富,最终,使幼儿借助所掌握的技能更好地进行创作活动,促使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其次,要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年龄小,创造性思维处于萌芽阶段,特别是思维的灵活性和精确性水平较低,且兴趣和注意持续时间较短,在活动的安排上,应由易到难、由
简到多,一次活动进行的内容不宜过多,否则会使幼儿感到困难而失去创作的兴趣。内容虽浅显,但一样能达到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如:小班幼儿用彩纸做撕贴活动,有的幼儿撕出一大块花布;有的给小兔撕出细细的青草地;还有的撕出一片片小树叶„„幼儿思维的独创性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幼儿用相同的材料制作出不同的作品,这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随着幼儿心理的成熟,中大班幼儿可以把撕贴与拼图、折叠、制作结合起来,使创造性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使思维的灵活性、精确性得到训练加强。
最后,还要注意手工活动自身的操作规律。手工活动在幼儿园一般有纸工、泥工、制作三种类型,而每一类又有不同的内容和技法,单纸工活动中就有撕纸、剪纸、折纸、拼贴、编织、缠绕、造型等,而制作的内容更是繁多,若要把每个内容、每种方法都教给幼儿,是很困难的。因此,在学习活动中,要找出对象的基本学习规律,便于幼儿掌握和操作,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创造思维活动,举一反三,不断创新。因而,幼儿手工活动要从最原始的基本形体、技能入手,就如同一个木匠,只有其具备了刨、锯、钻、凿等木工技能,才能创造出千姿百态的桌椅、橱柜等。以折纸为例,小班幼儿从基础入手,学习对角折、对边折后,可以由此展开创造,如:将长方形对角对边折两次后得到锥形,它可以成为“胡萝卜”,也可以成为“大树干”,将锥尖往上折,根据折出的长短,可变成天鹅、兔子、孔雀,将锥尖朝前折又能变成大象、木鸟、手枪等。在小班学习的基础上,中、大班幼儿再学习中心折、双正方形折、双三角折等基本折法,然后积极探索每种折法的新变化,使幼儿思维不拘于固定的模式,最后学习组合折的方法,使思维更加丰富和开阔。可以看出,每一次新内容的操作练习,对幼儿来说都是创造活动,幼儿在前一个创造活动的基础上,再进行高一级的创造思维活动,它带来新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新的、更好的、更丰富的创造思维和作品。
2、组织指导的开放性是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原则
在手工活动中,教师的组织要灵活、机智、开放,遵循幼儿自发创造的原则,在充分激发幼儿潜意识创造思维的同时,渗透着理性指导,让幼儿真正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这就是组织指导的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地组织手工活动,能培养幼儿思维的独创性。在活动中,可以通过对实物或范例的欣赏来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但不能提供让幼儿模仿的对象,有关幼教专家指出,模仿不是创造,要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法探索实践,如,纸盒造型中,鼓励幼儿将纸盒横放、竖放、或是几个拼在一起,或添上其他材料来想象,这样,幼儿会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可以设计出楼房、汽车、机器人等,使幼儿的思维具有自己的独创性。
开放性地组织能激发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幼儿感到安全、满足,注意力能更集中地放在材料的创作上。因此,在活动中,要给幼儿充裕的时间探索材料,至于将要制作的物体的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幼儿对操作活动感兴趣,并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思想。
开放性地指导活动,能促进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在活动中,幼儿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创造性思维也会受到阻碍,结果,要立即给予帮助,使思想得以畅通。这种帮助不是直接告诉解决的办法,而是提供创作线索,帮助幼儿继续创作思维。如:当幼儿对一个饮料瓶束手无策时,教师拿着它模仿飞机(或小鸟)飞行动作,问:它象什么?让幼儿进行发散思维,然后再启发幼儿?还缺少什么?或还要添上什么呢?这样,通过向幼儿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进了思维的流畅性。
开放性地指导活动,还能增进幼儿思维的精确性。在活动中,开放性体现在尊重幼儿的创造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不强求统一。能力强的幼儿,对其作品可在独创性的基础上,提出更高一级的要求,如:能考虑到作品的细节部分,使思维活动精确、细致;能力弱的,要求相对较低,在用语言提示的同时,还可以用动作帮助理解。如:将幼儿做的蛋筒帽戴在头
上,让其观察:为什么它容易倒下来?怎样才能戴得稳?这样,幼和在对作品的改进中,思维的精确性也得到了加强。
3、评价的积极性是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潜在动力
积极的评价是正面的、鼓励的,以表扬、激励为主,将不足之处以建议的形式反映给幼儿,让幼儿对自己有信心,对创造有兴趣,并能激发下次创造活动的积极欲望。
作品展示是一种积极评价的方式,它使幼儿的创造思维得到肯定。在展示中,幼儿尽情地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听取同伴的意见、评论,同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幼儿把自己的作品给同伴或成人看时,他是多么地开心和自豪,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对创造活动的兴趣。
积极的评价,不是对幼儿的作品作竞赛性的比较和评比的,以免挫伤幼儿的创造热情。如:两名幼儿用同样的材料而做出不同的作品,对他们的比较最好从构思上进行,而不是谁好,谁不好或谁更好。因为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散性,它所需要的就是产生多种的答案,以开阔人们的思路,幼儿作品的多样性是创造性思维发生作用的结果。如果总是对幼儿的答案进行评比,就失去了创造性的意义,也阻碍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会对自己的答案产生怀疑,对自己失去信心。如果有的幼儿作品非常突出,教师不一定要表扬他的作品比别人都好,可以指出具体的优点,表扬他爱动脑筋,能想到自己以前没想到的新的办法,从而促进其他幼儿创造思想的活跃和发展。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有谁可以帮他们一辈子呢?坚持要孩子自己动手,不仅是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培养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并对孩子们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创新精神是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0.9.颁布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2001.基础教育司
乡土材料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乡土材料 皱纹纸 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241-01
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按照10%~20%的比例补充乡土教材”的要求,同时为配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进行优秀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保护与传承教育的实验研究”的开展,我校将陕西农村乡土材料—— 皱纹纸装饰画引入美术教学,并承担了该项课题“皱纹纸装饰画设计制作”的研究工作。
皱纹纸是陕西农村丧葬文化活动中,随处可见的一种本地乡土材料,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它颜色丰富,色域较广,由暖色到冷色系排列,可以达到20种,它们的纸质柔中见刚,软中见硬,可塑性极强,用它做出来的装饰画具有厚重中见细腻的视觉美感。将柔软的皱纹纸剪成一两厘米宽的纸段,把它用手一搓,就能变成一根根漂亮的、光洁的彩绳,这种用皱纹纸搓成的绳比一般的尼龙绳,有韧度,有可塑强,软硬适中,在画面中可以把它当做手中的线任意组合排列构成各种美丽的装饰画,使其突显于纸面有种浅浮雕的质感。它细腻中方显厚重,通过搓绳、粘贴、剪、卷等方法来制作皱纹纸装饰画,为我国传统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开拓新的途径。在皱纹纸装饰画的开发利用中,我们以陕西地方民俗文化或少数民族传统图案作为切入点,以皱纹纸装饰画的设计制作为主线开发教学,采用分层次欣赏教学和室内课堂实践教学去开展皱纹纸装饰画的教学工作,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几个方面。
1 分层次欣赏教学—— 欣赏传统民间文化感受纸艺的艺术形式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施皱纹纸艺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把新课标的理念逐渐渗入课堂教学中去,关注全体学生,激发他们自主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善于自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将学生按其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分为三个阶段:低段、中段、高段进行大面积分层次的教学指导,让能力强的学生帮教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这种以点带面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
在每个学段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低段学生刚开始应从他们喜欢的东西入手,从简单的卡通水果植物动物图形制作开始,降低作业的难度,尝试纸艺塑形的方法,体验感受其形式特点,培养他们对纸艺形式美的感知能力,和独立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对纸艺制作的兴趣和积极性,遵循启发激励的学习原则,化难为简,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作品,有一点小小的进步就及时表扬,使每个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中都能有成功的体验,力求达到师生的和谐统一,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指出“在美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美术课程具有传承文化艺术的功能,根据新课标理念,在中段学生熟悉掌握了纸艺的基本制作方法后,逐渐引导他们去欣赏感受传统的民间艺术,如吉祥图案,这种产生于民间劳动人民之手的艺术不仅图案本身很美,而且寓意也很美好,还有带他们去陕西民间艺术馆参观陕西乡土艺术品。如皮影、陕西地方戏曲秦腔、陕北延安剪纸、户县农民画马勺等,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汲取营养用于纸艺画的创作中去,通过参观欣赏不仅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感受制作,使学生参与到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活动中去。并且,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他们懂得“一切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制作表现纸艺装饰画来培养他们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做事情细心专注有条理的学习品质。
高段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其思维已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平面表达,逐渐开始追求立体的表现。根据这个特点可以引导他们将纸艺由平面的形式过渡到立体构成的形式,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这种分层次教学,学生对如何去设计制作他们纸艺画有了初步地了解,对纸艺画所要表现的民间传统的图案也有了感性的认识,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2 室内课堂实践教学—— 纸艺画的制作方法
(1)准备阶段;将各色皱纹纸剪成细、中、粗宽度不同等纸段,然后将它们搓成绳状绕成彩线团备用。除此外还要准备铅笔,复写纸,素描纸,黑色卡纸,夹子,胶水,镊子,剪刀等工具。
(2)构图起稿:在素描纸上画出线描稿,内容可以是传统的吉祥图案,也可以是陕西地方秦腔、户县农民画、陕北剪纸等也可以是卡通动植物、风景人物、或现代卡通画等。要求线条简洁明确、造型美观比例协调、构图饱满、可采用写实手法.也可采用变形夸张抽象手法来表现。
(3)拓稿:将画好的线描稿用复写纸拓印在黑色卡纸上,用它做为画面背景色,可以起到突出主体,使画面整体产生强烈的明度对比。
(4)设计颜色搭配:一幅画要想取得好的艺术效果,除了造型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有色彩搭配的因素。在制作之前,要做到胸中有数,提前要设计好色彩如何搭配,整幅画面要以什么色调为主,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搭配时要注意深浅对比、冷暖对比、同类色对比、补色对比等因素。搭配的原则应以同类色对比或补色对比为主,如果采用同类色对比搭配原则画面会产生柔和协调的艺术效果,采用补色对比搭配原则画面可获得一种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这些都是根据画面的表现内容而定。
(5)粘贴制作:在制作时可采用局部粘贴或整体粘贴方法进行,局部粘贴就是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制作,比如做树叶就一片一片的粘;如果采用整体的方法就是用一种深或浅的色绳将画面中的外轮廓线先整体勾一边,这样画面可获得一种整体感,之后在依照色彩搭配进行局部粘贴。在局部粘贴时线绳的如何走势排列也非常重要,因为手中的彩绳就是画面中的线条,一定要顺着物体的结构去排列走线这样能够更贴切生动的表现形象特征。
乡土材料 篇7
一、适宜——增强幼儿操作自信心
区域活动投放的材料, 要能够被幼儿喜欢, 能引起他们的操作兴趣, 并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努力, 是自己能完成的。这提醒教师在区域材料难易程度的安排上要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的活动过程, 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的过程。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 遇到困难、障碍时, 他们原有的动力就会消失, 兴趣也随之降低。教师作为观察者要适时地介入, 并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所需的材料, 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兴趣, 推进幼儿活动的开展。
案例1:松木制作
通过向木匠打听, 才知道松树的木头质地比较疏松, 易于孩子操作。凑巧幼儿园有这种木头的边角料, 大部分是长条形和一些不规则图形。于是教师就选择了一些松木投入到木工区中。
果然, 新材料的投入让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幼1:“老师, 你看, 我钉进去了……”
幼2:“真好玩, 我也会了……”
幼3:“老师你看, 我的榔头很有力气!”
成功给孩子带来了喜悦, 愉快的心情是孩子继续活动的动力。
幼4:“老师, 你看, 我做了一把枪!”该幼儿将两根长短不一的长条形木条钉在一起, 变成了一把“枪”。虽然是简单的一把枪, 说明孩子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敲敲钉钉, 已呈现了多块木料组合的趋势。
……
由于教师提供了适宜的材料, 符合了幼儿的发展水平, 幼儿敲钉的水平一下子提高了, 动作也变得熟练、协调多了, 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在敲敲打打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很多成功的体验。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也发现, 幼儿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一根钉子一块木头”的敲钉, 他们希望自己像木匠师傅一样做出许多东西来。但由于教师提供的材料过于单一 (基本都是长条形的) , 所以幼儿的作品多以几何图形为主。在幼儿熟练地掌握“敲钉”这个动作以后, 我们的木工区就应该提供更多丰富的材料了。所以说适宜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多样——激发幼儿操作积极性
丰富多样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丰富的思维活动, 从创造学的角度讲, 它给幼儿带来了更多的灵感和顿悟。我们采集了农村里的一些树皮、木头的边角料、刨花来进行区域活动, 这些材料虽然比较粗糙、原始, 色彩也不鲜艳, 但它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还原性、耐玩性。幼儿在与材料充分接触的过程中, 不仅获取了丰富的造型经验和乐趣, 还融入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当孩子对教师投放的材料不感兴趣时, 教师就应反思材料所存在的问题。是否太难, 偏离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是否太容易, 对幼儿缺乏挑战;是否投放时间过长造成厌倦重复感;是否游戏指向太单一, 缺乏选择性;等等问题。因而当遇到孩子对游戏内容不感兴趣时, 教师就应敏锐地意识到并进行材料调整
案例2:刨花制作
教师选择了刨花放在区域角, 桌子上放满了刨花, 尧尧这边翻翻, 那边翻翻, 就是定不下来用哪条。看见我过来, 就急急忙忙找了一根, 在彩色底板上比画来比画去……
教师:“尧尧, 你要做什么漂亮的东西呀?”
尧尧:“啊……啊还没想好!”
教师:“你把刚才拿过来的刨花放在桌子上, 看看, 它会怎么样?”
听了教师的话, 她就轻轻地将刨花放在了桌子上。
尧尧:“老师, 刨花卷起来了。”
教师:“那你觉得它像什么呢?”
尧尧:“卷卷的有点像头发……还像一朵花。”
教师:“你想把它变成什么呢?”
尧尧:“哦, 我想好了。”
只见她把卷起的小刨花贴在了彩色底板上, 又找来了挂历纸, 把挂历纸撕成一小长条, 分别贴在了刨花的周围, 变成了一朵漂亮的花, 又在花朵下面用挂历纸贴了上茎和叶子。一株漂亮的花就这样做好了……
尧尧:“老师, 你看, 我的花还是立体的。”
……
木刨花是教师从木工坊开发出来的第一种材料, 虽然它不艳丽, 但它卷卷的样子让幼儿觉得很有趣。当孩子们碰到这种新材料时, 他们是兴奋的, 同时也是陌生和彷徨的。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他们了解、熟悉材料的特点与特性, 这样他们的想象力才能发挥出来。当孩子们对材料掌握熟练后, 又可以开发其他的材料, 如:树皮、锯末、树根等, 来激发幼儿更多的创作欲望。
三、等待——提供解决问题的空间
《指南》中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在活动中, 幼儿常常会出现一些疑惑。教师不要急于去帮助解答, 有时采取适度的“等待”, 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皮亚杰理论中的“等待思想”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有一个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动作的内化, 还是新概念的形成, 都依赖于儿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并要有一不定期的时间。”所以在幼儿的探索中, 教师不要急于干涉, 而要善于等待幼儿认知结构发生真正的变化。教师要学会留出时间、留出空间, 等待幼儿的自然成熟。教师应相信幼儿有能力发现问题的奥秘, 并应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
教师的“等待”不是消极的坐等, 也不是袖手旁观。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资料和材料, 为幼儿的探索铺路, 暗暗地帮助幼儿, 使他们的探索获得成功。
四、设计——拓展幼儿思维的碰撞
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过程中, 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而且会发展形象思维。让幼儿在操作前发挥想象, 为操作增加难度, 可以拓展幼儿的思维。我们在操作前加入了“设计”这一环节, 这个环节的增加, 可以让孩子们合作完成一个作品, 增强幼儿的交往和合作能力, 并体验合作的乐趣。让幼儿有思维的操作对幼儿发展非常有效。
刚开始设计时, 幼儿根本不知道怎么设计, 只是在画自己喜欢的东西, 设计出来的东西小木匠也做不出来。和幼儿探讨了如何画设计图后 (一张设计图只能设计一样东西。设计前看看材料里有些什么形状的木头, 设计出来的东西是这几个形状的组合) 。再设计时, 幼儿的目的性就强多了, 许多幼儿在动手之前都会考虑一下如何设计。设计出来的图纸, 教师先不让别人去做, 而是先让他们自己做。亲自体验设计—操作这个过程, 便于在设计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设计出来的图纸操作性更强, 制作了以后, 再去设计……就在这反复的过程中, 幼儿不也就是76个具体的题目。最后, 它研制出了整体性的实施策略。这些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研制了简单明了的评估操作手册, 让学前教育者自主评估与专家外部评估有机结合;二是研制了等级选择及其实例描述评估方法, 让量化评估与质量评估有机结合;三是建立了家庭—园所—社区伙伴关系机制, 让“家园互动评估”与“园社互动评估”有机结合;四是凸显了特殊儿童关爱机制, 让评估有效促进全纳学前教育。
乡土教材编织一方乡土情 篇8
2005 年以来,上虞区为激发全体市民了解上虞、热爱上虞、振兴上虞的热情,切实增强“我是上虞人”的自豪感,认真组织开展了“知我上虞,爱我上虞,兴我上虞”主题教育活动,其中,一系列乡土教材的开发、编写、推广成为乡情教育的推进器。
一、乡土教材不断丰富完善
2005年,上虞区第一本乡土教材《曹娥江畔》应运而生。该书共六册,小学1~6年级,每年级一册。编写体例以单元为单位,按主题、分年级编写。纵向以主题为线,考虑知识性与系统性,横向以年级为网,体现整体性与综合性。每册20课,分设四个单元,每单元5课,由“课文”系统和“探究”系统两大部分构成。教材内容紧紧围绕“虞舜大地、娥江两岸”中的人、事、物、地,突出“乡土”特点,寓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既具综合性,又相对独立。
《曹娥江畔》引发了全区中小学校对乡情教育的关注,从学生到教师,从学校到社会,都对该书给予了极大肯定,上虞的乡土教育由此迈出了第一步。
为进一步完善已有乡土教材,2011年,上虞区学生主题读本《可爱的上虞》新鲜出炉。它既传承了《曹娥江畔》的精髓,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新、补充,上虞的乡土教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新突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被广泛应运用于教育领域。作为一直关注乡情教育的上虞教育人,也一直在思考“E环境下”的乡土教材新模式。2014 年,经过多方努力,区教研室推出《行者微课堂》等电子书和《可爱的上虞》《青瓷之旅》等系列微视频。
电子书和微视频的出现,让互联网时代的乡土教材焕发出新的活力,学生不再只是从课堂上学习乡土教材,他们还能在手机、电脑上感受浓浓乡情。
二、乡土文化逐步传播
这10 年,上虞乡土教材发展稳健,这其中凝聚了上虞教育人的大量心血。在众多乡土教材中,《可爱的上虞》被寄予厚望。该书历经数月,四易其稿,将浓浓乡情寄于字里行间,以其创造性的设计和项目化的操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成效。
1.同读一本爱乡书
上虞人以《可爱的上虞》学生主题读本进课堂、进学校、进家庭为良机,结合百堂优秀导读课、百名优秀导读员、百名优秀小导游评选活动,深入开展“爱家乡爱家人爱自己”活动,因人而异开展爱心亮点工程。积极开展全区师生“同读一本爱乡书”“跟着读本游上虞”等活动,在全区师生中努力营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家乡事事事关心”的喜人氛围,逐步达成“随风潜入夜,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让爱乡情怀在字里行间流淌。
2.乡土文化进入千家万户
2013 年暑假,我们策划并启动《可家的上虞》志愿者系列行动之一—“我是爱乡播音员”,在全区小学中聘请朗读水平高的教师和学生一起合作,把《可爱的上虞》录制成音频文件,通过网络和光盘的形式共享给全市各中小学,甚至上传到互联网,让更多想了解上虞的人士对上虞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学校通过给学生布置“上虞乡土好作业”,让《可爱的上虞》进入家庭。“万家同声亲子悦听”活动,使亲情和乡情互动互融互通,也让“乡情”在上虞学子内心打下了深刻烙印。
3.乡土文化引起更多关注
2 0 1 2 年下半年,上虞日报《教育周刊》连续五期分别以《游家乡品上虞话童乐》《打开另一扇了解家乡的窗户》《上虞名胜,“风光”因“人性”而美丽》《身边的风景更美丽》《打开历史扉页走近虞籍乡贤》为题刊发了主编带你阅读《可爱的上虞》,每期有导读语和学生读后感、家长感言等。
2 0 1 3 年上半年,区教体局在各校发送的《可爱的上虞》“百名优秀导读员”“百名优秀小导游”“百堂优秀导读课”参评材料200 余件。组织专家评委评比,评出《可爱的上虞》优秀导读员52 名,优秀导读课37 堂,优秀小导游70名。同时,教研室还将优秀导读视频课、优秀小导游的导游微视频及相关文字作品结集上传云盘,实现最大范围内的共享,让更多虞城百姓免费品尝“浓情上虞”,一睹上虞优秀导读教师和小导游的亮丽风采。
三、科技应与乡土文化完美融合
一本本乡土教材是一册册立体的故事书;是一道道靓丽的人文景观;是一首首深情的爱乡之歌;是一条条浸润家乡文化的爱心长河;更是一个个共筑家乡美好未来的乡情梦。
乡土材料 篇9
乡土课程编制的显性成果包括了“课程纲要”和“乡土教材”,其编制过程必须要遵守课程编制的一般原理、规范,同时还要充分关注其个性特征。“课程纲要”的编制主要涉及主题选择、背景分析、目标厘定、内容组织、实施要求、课程评价、课程保障等环节。“乡土教材”的编写主要涉及队伍组建、编写过程、教材优化等环节。本文就乡土课程编制的相关问题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主题选择应当“扎根”
好的主题一定是“扎根”的,即扎根乡土、扎根学生、扎根学校。
1.扎根乡土。即或是扎根于乡土历史文化中,如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的“上海港码头号子”,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或是扎根于乡土现实生活与发展需要中,如崇明县的“生态崇明”,正是基于崇明生态岛建设的伟大实践;或是扎根于乡土自然资源中,如崇明县前哨学校的“拥抱东滩”课程,依托的是“东滩湿地”这个聚宝盆。课程资源的丰富、优质,并拥有这块土地的属性,这是乡土课程主题选择的前提条件。
2.扎根学生。所选主题首先是学生有兴趣学,没有趣味的课程学生不会去选,即使被迫选了,也学不好;其次是学得有价值,主要是对学生乡土情怀的培育价值和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功能;再次是可以学,即符合这个年龄学生的发展水平与学习能力。总之,乡土课程主题选择要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如“崇明糕”的制作,学生可以动手、动脑,在制作过程中开展多种小研究,促进了知识的综合应用,并激发了乡情,传承了这一优秀的民间工艺。
3.扎根学校。所选主题首先应考虑学校的传统与特色,特色只有依托坚实的课程,才能传承与发展。它是特色教育资源、特长师资与特殊课程支持条件的综合体现;其次应考虑与时代要求的适切性;再次应考虑多数教师的共同参与,有助于活化全校教学。如崇明县长江小学的“童心水趣”,不仅因为学校周边与教师把握居住社区有着丰富的关于“水”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而且水资源保护是当今的时代主题,“水”又几乎与所有学科教学相关,有利于教师的共同参与。
二、背景分析
把本课程放置在三个背景里,从而让教师清晰地把握本课程的各项功能。
1.放置于社会发展背景中,让教师把握其社会功能。乡土课程的社会功能直接指向本地区的社会发展。如“生态崇明”课程,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其社会功能。一是从对“生态致富”的视角,分析了这门课程对本地区现在与未来的经济功能;二是从“生态文化”的视角,分析了其对崇明本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文化功能;三是从“生态保护”视角,分析了其对崇明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生态功能。
2.放置于学生发展背景中,让教师把握其育人功能。乡土课程对儿童发展的促进功能侧重于“乡土情怀”的获得与健康发展。如“生态崇明”课程:一是从“生态知识”的视角,分析本课程对学习家乡生态知识的价值;二是从“生态能力”的视角,分析本课程对发展学生用生态方法去观察、研究家乡生态能力的价值;三是从“生态情感”的视角,分析本课程对发展学生热爱家乡生态的价值。
3.放置于课程体系背景中,让教师把握其学习起点。以初二学生学习“崇明东滩鸟类”课程为例,首先是把握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相关知识学习的起点在哪儿,了解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与初中生命科学及其校本课程中曾经学过的知识基础;其次是把握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能力起点在哪儿?尤其是观察鸟类生存环境、鸟的形态的方法,研究鸟类行为习性与鸟的内在结构方法等的能力基础;再次是把握学习的情感起点在哪儿?分析学生对鸟类、对鸟类保护的情感是漠视、喜爱还是痴迷。由此可见,乡土课程开发前,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调查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三、三维聚焦课程目标
乡土课程目标的个性标志是“乡土情怀”的培育,同样应该进行三维聚焦。
1.知识与技能。可以从增进学生对乡土文化、乡土环境的了解,认识乡土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生活与变化发展等方面描述,从中认识自身与乡土的不可分割的生活与情感关系,通过认识家乡,来认识民族、认识祖国、认识世界;还可以从培养学生野外观察的能力,增进学生对乡土问题的了解,从中传递家乡文化,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健康发展,促进多元文化共生。
2.过程与方法。可以乡土理解、乡土开拓、乡土改造为教育重心,充分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兴趣,主动观察自然,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拓宽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态知识,从认识自己乡镇人、事、物开始扩展到整个生长环境历史、地理、自然、艺术人文之探索。在搜集与研究乡土资料、观察与调查乡土社会、参与乡土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学会研究乡土、认识乡土的方法,并从考察和参与社会实践中获得观察社会的正确视角,提升研究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的乡土意识,乡土情怀,对乡土具有亲切感、归属感、价值感与责任感。能关爱乡土,爱护生活环境,关心乡土问题,有服务乡土及社会的热诚。在浸润“乡土”中,获得乡土爱、故乡情,并从中推及于民族情、中国心。体现对本族文化热爱和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增进社会族群间的和谐。
四、内容组织上的“三级结构”
不同类别的乡土课程其内容组织结构是有较大差异的,本文以“生态崇明”地方特色课程为例,就其内容组织的“三级结构”作描述。
1.板块结构。“生态崇明”课程分“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文化生态”三个大板块,分别在六、七、八三个年级开设。“自然生态”板块下,又设立“湿地保护”等五个单元;“经济生态”板块下,又设“特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五个单元;“文化生态”板块下,还设“古瀛文化”等五个单元,整个课程共设十五个单元。这些单元的设立确保了内容组织横向上的彼此协调,纵向上的适度递进,并与其他课程学习适度融合。
2.单元结构。每个单元有相对一致的结构:单元导言、若干节课、单元结语。以“生态崇明”课程中的“生态旅游”单元为例,“单元导言”概要介绍生态旅游在生态岛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崇明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的概念与特点、崇明岛主要的生态旅游活动等。单元下成系列的“课”是单元结构的主体部分。“单元结语”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外探究活动的建议,即本单元下还可以开展哪些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活动项目的建议;二是相关链接,即对本单元自主拓展学习的相关书籍、论文、网址等。
3.课的结构。在十五个单元下,共有八十四节课,每节课也有基本一致的结构:学习目标、学习与思考、活动与探究、拓展阅读四个部分。学习目标:从学生自己可以把握的行为层面描述。学习与思考:生活情境问题引入、正文部分图文并茂、有一定的文字量,中间设立“你知道吗?”“动脑筋”和“做与学”三个小栏目。活动与探究:学习全课后,用已学知识与方法,解决或探讨一个问题或解释一种现象。拓展阅读:提供与课文不同的学术观点或新的知识与问题空间,激发学生对这一专题学习的延伸性兴趣。
五、课程实施明确要求
对乡土课程实施要有四个相对明确的要求。
1.明确课程性质。即明确在三级课程与三类课程中的关系定位。本课程是属于地方课程还是属于校本课程?是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还是基础型学科课程的自主拓展(或探究)课程?是地方课程中的限定拓展还是自主拓展课程?只有明确了课程的性质,才能找到课程的落实空间。
2.明确对象与课时。一门乡土课程一般只适应于某一年级的学习,明确学习对象是对学习目标设定、内容选择与课程落实的前提。学校拥有的每个年级段的课程空间资源是极其宝贵的,每门课程设置多少课时量,这些课时是分散安排,相对集中安排,还是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安排,这是特别需要精心设计的。
3.明确教学组织形式。乡土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通常是多种形式的整合。以“生态崇明”为例,我们明确了“三园教学”为主体形式,即校园内,模拟实境的知识学习;庭园里,自主探究与巩固迁移学习;田园里,应用体验性学习,并且在“三园”间学习互动。此外,还有“角色扮演”“基地体验”“小课题探究”等多种辅助形式。
4.明确指导学习活动的要求。如“生态崇明”课程对各单元、每节课中设计了不同级别的栏目,教师对这些栏目的立意、要求要有精准把握。如在“文化生态”大板块下的五个单元,彼此间相对独立,教学顺序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调整。“拓展阅读”栏目,提供的是更多不同的学术观点,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但不作教学要求等。
六、课程评价的评价要点
课程评价是课程优化的依据,也是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检测的重要环节。
1.学生评价。评价要点:(1)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认识;(2)学生对乡土爱、故乡情和家乡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3)学生喜欢并积极参加乡土课程学习;(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表现、自主发展。评价策略是由教师负责,以档案袋评价为主体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结合。
2.教师评价。评价要点:(1)教师参与乡土课程的积极性与投入程度;(2)教师对乡土资源的了解和自觉开发情况;(3)教师对乡土课程的理解力和开发力;(4)乡土课程教学成效。评价策略是主要由学校、学科教研员、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指导等多方面对教师进行多元评价。评价主要以激励为主,促进教师参与乡土课程实践的积极性。
3.课程评价。评价要点:(1)课程的乡土特色;(2)乡土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3)乡土课程的结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4)乡土课程对教师、学生、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评价策略是主要由课程编制者进行评价,目的是用于对课程的改进与完善,可以通过课程实施的现场观察,对教师学生的调查和召开专家专题论证研讨会等形式进行。
七、配套条件上的及时跟进
相关条件的跟进,是乡土课程落地的必要配套条件。
1.师资力量跟进。乡土课程通常涉及跨学科知识,专门的技能,因此,对执教者要提出明确的素养要求,并配备专职教师。在暂时缺乏合格教师时,要有对执教者专门的培训方案,使之能早日适应。学校既要鼓励教师在岗位实践问题解决学习中成长,也要积极推行由课程编制者为核心引领的团队研修,培养出具有特长、特色的专业教师群体。
2.设施条件跟进。对本课程实施的设施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尤其是与课程相配套的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类型、内容与规模等提出要求。这种基地,既可以是借用社会资源建立起来的跨校共享基地,也可以是学校自主建设的专用配套基地。除此以外,还特别需要构建与课程实施相关的资源库,尤其是记载真实乡土生产生活问题情境等视频资源,利用媒体技术把真实的生活情境有效地搬进课堂。
3.课程管理跟进。一是学校对课程的自我管理。包括明确课程落实空间,纳入学校计划,配备专职教师,创造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制定课程管理的制度等。二是对教学过程的专业管理,包括对课程计划、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课程实施研究等管理,有发现问题后的纠正机制。三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管理,辅以“档案袋”、课程学习“护照”等方法,真实记录学习内容、过程与结果。
八、教材编写队伍的组建
乡土教材编写需要三种力量的有机组合。
1.社会智力力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正确性永远是课程建设的头等大事。社会智力支持力量包括与课程开发相关专业人士与专门组织或机构。依托某一地方专业社团,某一个“非遗”基地,某一个专业部门,不仅可以使之成为校外基地,供学生体验活动之用,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组织已有的专业积累,为课程开发之用。聘请专业人士作为课程开发组顾问或成员更是一件高效的事,因为每个专业人员都是一个资源库,也是确保课程内容科学性的专业把关力量。
2.课程专家力量。教材编写是一种专业活动,需要遵守教材编写的原则与规范,需要课程专家的领导与把关。教材编写组中一定要有能起到领导作用的中坚力量。对编写组组长要有专业素养要求,必须懂课程、会编写、能领导。在暂时没有合适人选时,可以在本地区聘请有经验的专长教师作顾问,并有意识地从编写组中培育有潜质的未来领军人才。
3.骨干教师力量。乡土教材编写团队人员更多的是骨干教师。提升教师课程素养的有效途径就是有计划地让教师参与到乡土教材的编写活动中来,编写过程是提升教师课程素养的最好途径之一。学校可以采集全校之力,利用好校内外资源开发好一门精品乡土课程,然后再让每个教材编写人员主持组织乡土课程开发团队,在成事中滚雪球般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乡土课程的实践中来。
九、编写过程上的五条原则
乡土教材编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优质高效的编写至少需要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1.以课程纲要为依托。课程纲要规定了本课程的价值取向,内容组织结构与难度,教材的呈现体例,课程评价要求与方法等。领会课程纲要精神、按照课程纲要规定编写教材,这是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2.以资源搜集为基础。搜集到、可利用的相关乡土资源的丰富性与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材内容的质量。教材编写前与编写过程中,不断地搜集相关资源,即使教材编写完成后,依然需要关注新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源,建立专题档案,以便为教材持续优化之用。
3.以先行章节为范例。目前,学校乡土教材编写组通常由一两位有经验的教师带多位缺乏经验的教师组成开发团队,这就特别需要由组长率先编写某章节,编写过程需要集团队之力,甚至校外专业力量,攻其一点,让每个编写人员共同参与研讨过程,以此作为模仿范本。这一过程可以起到内化课程纲要,规范章节体例结构,确保教材底线质量的作用。
4.以边写边试为过程。乡土教材的编写过程,就是其试验过程。教材编写者通常是一线教师或教研员,有条件做到边写边试。一个良好的教学活动设计,在其所需的实施条件、活动细节安排的可行性上会遇到事前估计不到的各种情况,有了这个过程,就可以确保编写出的教材,在实践上更具可操作性。
5.以教材验收为保障。教材编写好后,还需要有一个对教材的验收过程。在教材验收前,编写者除提供教材外,还应该提供一份课程纲要、一份教材试验报告、一份教材编写工作小结。学校的乡土教材,通常由区县组成专家组验收,地方乡土教材通常由上一级业务部门组成专家组验收。教材验收通过,得到相关管理部门认可,才可以进教室,这是必须要认真执行的原则。
十、教材优化上的“三位一体”
教材优化上要坚持“编教训三位一体”的技术保障路线,坚持谁编写就谁试教、谁培训的大原则。
1.教材编写者就是课程纲要编制者。课程纲要的编制是一个定位价值、明确目标、梳理结构、制订规范、确定范例的过程,教材编写人员应该全程参与纲要的编制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领会纲要的要旨,把准方向,把课程理念与要求精准地落实到教材的细节中来。这里要特别提醒,没有课程纲要就直接编写乡土教材是不可取的,是一种没有整体设计的盲动。
2.教材编写者就是教材试验者。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编制的乡土教材是否能真正进课堂?学习目标定位是否可行?活动方案是否能实际操作?还需要哪些支持性资源与条件?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只有教材编写者亲自进课堂试教、亲自发现、亲自去找到问题答案,才能真正去修正、完善与优化教材。
乡土的苦难——彭家煌的乡土文学 篇10
20年代中期,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 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小说兴盛起来, 延续到30年代, 即乡土写实小说, 乡土小说把艺术之根扎于故乡的土地与农民之中, 带着满身乡土气息, 又敢于正视农民的辛酸与凄楚, 作平实自然的描写, 从彭家煌的《陈四爹的牛》一文就将此看的淋漓尽致。
1 苦难的原因
1.1 时代与社会原因20世纪, 正是中国大地进行农村改革的时
期, 社会的黑暗, 使人们无法呼吸, 传统中国农民的双重性格一直在乡土作家的笔下得以进行批判与改造。他们常用“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悲观态度, 来揭露中国传统的小农自私自利、封闭保守、愚昧无知、因循守旧、胆小怕事的弱点, 并把它们暴露得淋漓尽致、加以贬斥和讽刺。在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潮流中, 改革的脚步响遍整个中国大地, 而作者笔下的人们就处在这样一个夹缝之间, 想让他们守旧过度到开放, 他们的心态和思想上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有猪三哈一伙人是那样的生存着。这样的生活状况与当时的时代节奏根本不合拍。乡土的苦难同样也是社会与时代的苦难。
1.2 自身原因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凡事都是外因通过内因
起作用, 我们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苦难”都是自己一手铸就的。“他许是长毛的余孽吧, 蓬乱的头发是从脑袋顶团团披下来, 罩齐了眉, 远看他的全景, 就像一堆烂很烂的牛屎”。首先看他的外部造型, 可谓是“苦”的化身!哪会有人长得像烂牛屎, 当然作者在这里用的是极其夸张的表现手法, 但不管修辞如何, 猪三哈本人对自己外观竟然设计成这样, 这就更加说明了苦难的开始是他一手造成的, 而我们则更加鲜明的看出了猪三哈苦难的开端, 就是这样一个开场白, 无论他的结局是怎样的, 他都是痛苦的, “痛苦”的外型铸就了一个“苦难”的人生。
2 苦难的表现
2.1 苦难的生活了解自己的物质生活状况是容易的, 猪三哈
生活的时代, 山珍海味对他们而言像听天书一样, 物质生活上的艰苦, 也就是吃、穿、住、用、行上他们始终是苦难的, 或许有时会有一点改变, 那也是短暂的。而猪三哈恰恰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下。
2.2 苦难的思想“邻里渐渐流传关于他老婆的谣言。他装作不
知道且自信铸就有田产有房屋, 抛皮是光蛋, 老婆决不会爱光蛋, 虽则抛皮比他美, 身体比他高大”我们从他这种“自欺欺人”式的想法中则更看出了他的苦难, 一个七尺男儿, 当自己的老婆和别人“瞎混”时, 他却抱有这样一种态度, 先不追究其是否懦弱, 这本是一件无法让人忍受的“奇耻大辱”在他看来似乎有些骄傲的成分在里面, 如果猪三哈是一个自强, 自立的人, 那么苦难一定不属于他。即使是时代赋予他苦难的印记, 但是他可以采取“逃避”与“放弃”。逃避让他更苦难的事情, 放弃让他更无从面对的现实, 这并不是无能的表现, 而是一种让自己监守苦难的“良策”。而猪三哈却没有这样做,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 在绿帽子的萦绕下, 表现的那样从容。
3 苦难的特点
乡土文学的一些作品可以说, 真正显示了“五四”到大革命时期小说的创造的现实主义特色, 作品中描绘了各地颇具乡土色彩的落后、闭塞的村镇生活, 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宽广而真实的图画, 彭家煌的作品中时时都透漏出幽默, 语言上的诙谐, 结构上的有趣, 让读者在欢笑中领悟文章, 用细腻而带有嘲讽的笔法将这一人物形象表现的色彩斑斓, 其中充满着真诚、温馨, 就是这些熟练的笔法让作品中饱含戏剧色彩。作者在对其形象塑造的过程中, 对其内心世界的开掘明显地弱于对其饱受欺凌的生存困境的描绘, 以人物的悲惨命运激起读者同情, 正是靠这种语言上的风趣让文章充满着“欢笑”, 让我们在幽默中看到了苦难。《陈四爹的牛》中所体现的特殊的苦难, 语言的诙谐, 情节的生动, 是文坛上的一盘大餐, 读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时而为猪三哈的无能感到气愤, 时而又被他的善良所打动……, 就在这样一种心境下你还敢说那样的境界不美丽吗?这样的苦难恰恰是真实可信的, 令人回味无穷的, 从《陈四爹的牛》中去感受乡土文学永远都抹不去那浓郁的特色和气息, 同样, 我们在看到美丽的同时也看到了苦难。
4 自身发展
时代对乡土文学的挑战并未令人沮丧, 相反大家都感到亢奋并充满信心, 时代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乡土文学会萎缩, 恰恰相反, 这可能会给乡土文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如何写乡村城市问题?如何写城乡交叉地带?如何描绘在这大转型时期农民的心态和精神面貌?这都给乡土文学作家提供了大展身手的广阔天地。有些乡土作家开始表现一种“大地道德”、“大地情怀”还有些具有人文情怀的乡土作家已经注意到了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来写土地与人的关系, 有为的乡土作家定会抓住时代赋予的契机, 迎接挑战, 创作出极具时代特色和声明的优秀作品。
乡土文学的苦难在延续着, 乡土的气息在弥漫着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让乡土的风吹遍神州, 让乡土的难刻在你我的心中, 让乡土的情萦绕在文学殿堂的上空, 让乡土的美永远记在各自心中……
参考文献
[1]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乡土材料 篇11
[摘 要]:乡土地理材料是地理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初中地理课标》明确要求的地理教学内容,但是因其材料整理烦琐而庞杂,现在大多数中学在实际地理教学中都不重视。而本人根据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认为,广泛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尤其是初中地理教学。由于初中学生具有好新奇、好追问、好探索的特点,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尽量结合客观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的这些生动的、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乡土地理 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效果
一、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就能将这种思想转化为对祖国的高度热爱
在向学生介绍国情时,广泛结合乡土地理材料,把本乡本土有利和不足的事实,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并对学生寄予殷切期望,要求学生正视现实,艰苦奋斗,在党的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家乡、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为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我讲解了荒漠边缘的城市的优越性:“这里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由于地处荒漠边缘,但有来自祁连山的冰雪融水的浇灌,种植有大面积旱作农作物,如小麦、大麦、玉米等,而且由于这里的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还有富有特色的农产品,如西瓜、梨等,已经形成了甘肃省的主要商品量基地之一和瓜果基地之一。除此之外,我们这里的矿产资源也丰富,不仅镍、铜等矿产资源丰富,而且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位,被誉为“祖国的镍都”,金昌还有铂族贵金属的储量和产量也位居全国第一位,靠着这些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建成了全国闻名的大型企业——金川集团公司,等等。所有这一切成绩的取得, 都是一代又一代的金昌建设者不畏艰险、不懈努力的结果。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家乡,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为家乡、为祖国建设而献身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经教师一经点拨,便可言传,所以乡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在讲到“世界地形”时,第一大问题就是:“地形是变化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曾这样安排教材:一开始,我用谈话的方式说:“同学们在地球上生活了13年~14年了,你们想想看,在你们的周围或者附近有没有哪座山消失了?或者说,哪里突然间又出现了一座新的山呢?”学生大笑着齐声回答:“没有。”接着我问:“龙首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座山,有没有哪位同学听老辈的人(你们的父母或爷爷、奶奶)说过,龙首山现在和以前有所不同了,就是说有没有变高了或者降低了?”学生们再次大笑齐声回答:“没有”,这时,我紧接着又问:“那么,我们课本中为什么说地形是变化的呢?”这个时候,从学生们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注意力显然是被吸引住了,他们正急切地等待着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为什么”,这时候,你在告诉学生地形变化的原因,这样,就会给学生们留下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深刻印象。
三、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已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到交通运输中“枢纽”这个概念时,我问:“我们班上有一部分同学是从乡镇来的,若家在双湾、八一农场五、六营、宁远等地的同学,要回家,应到哪里去乘车?”学生回答:“汽车站”,接着,我补充汽车站联系着我们去各乡镇和去河西堡、永昌的公路运输。汽车站就可以称上是一个小小的公路运输“枢纽”。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枢纽”这个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交通枢纽及基本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理解。同样,在讲授“全国河流概况”及“中国气候”等问题时,也可以联系“金昌位于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属内流区”、“金昌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旱”等学生熟知实际知识,生动地举例阐明教材的重点及关键问题。
四、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而且也能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如讲授“降水量季节变化”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金昌市一年中每个季节降水的情况,从而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同样的,在讲到“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结论时,我引导学生回忆我们金昌夏天和冬天天黑时间的变化情况,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夏天和冬天上学时的晨昏情况,使学生加深对这个结论的印象,等等。
五、经过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大有用处
乡土材料 篇12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历史新课程推行后, 中学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了解新课程不够、教学手段单一和忽视潜在课程资源利用的现象,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由于时空的间隔, 历史仿佛是“故纸堆”, 好像只是一串串历史年代、事件和人物的集合体, 因而学生记得困难, 缺乏学习的热情。怎样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呢?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穿插使用乡土历史资源, 让学生从身边的现实感受历史, 可以使抽象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具体、形象、生动, 也使课堂趣味盎然、充满活力, 还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笔者在教学中根据高中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和历史阶段特征, 引入黄桥乡土历史材料以充实教材内容, 实现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一、穿越历史, 感知历史, 化枯燥为生动
诚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通常来说:“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考察入手, 这就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一般的教科书里面去, 使这教科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 笔者在讲授必修三宋明理学时, 通过课件展示顾孝子墓和何氏宗祠的图片。我们每个土生土长的黄桥人对此都很熟悉。顾孝子名昕, 明代人。顾孝子墓位于黄桥镇西寺桥外。他对母亲非常孝顺, 每天早晨起床后总要问问母亲有什么需要, 五十年如一日, 从不懈怠。当母亲患病后, 他日夜服侍, 衣不解带。当母亲眼睛失明后, 他日夜号泣, 直到治愈后停止。当朝皇帝明成祖听到他的孝行后, 作诗两首并附了序。讲到这里请学生思考:为什么顾昕是黄桥第一个被列入国家志的人?何氏宗祠是何氏一族为纪念先祖、教化后人而建立的祠堂。何氏为黄桥的一大家族, 明清时代, 黄桥何氏先后出了4名进士 (何家祠堂的大厅堂就是明弘治十五年进士何斐任御史时所建) , 10 名举人, 30 名贡生, 300名秀才, 且任职官员中多为正直廉洁之士。就一座古镇、一个家族而言, 有此成就较为鲜见。祠堂正中悬挂何氏先人十条家训。为什么何氏家族取得如此辉煌成就?这得从当时的官方哲学宋明理学谈起。
理学家以“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 吸收佛道精化, 形成了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以“圣人”为最高境界, 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 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理学注重气节, 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这就不难理解顾昕为何成了当朝皇帝表彰的对象, 不难理解黄桥何氏官员的正直廉洁了。哲学原本就是非常抽象的, 如果光就教材讲述宋明理学, 学生难以深刻掌握, 更何况这是高考频率相当高的知识点。笔者把这两则生动的学生熟知的乡土史引进来, 缩短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由抽象的说教变成具体的感知, 学生更好理解。
二、直观教材, 有益补充, 窥一斑知全豹
目前历史教学还主要以统编教材为主, 现行教材注重全局的安排, 不可能面面俱到, 难以拉近与不同地区学生的距离。乡土历史是生动的直观教材, 是对中学历史课本有益的补充。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恰当开发与运用乡土历史资源, 可以弥补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只偏重历史学科、呆板教条、单调枯燥等缺陷。
古镇黄桥的历史虽已有上千年了, 但让黄桥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还是一场著名的决战———黄桥战役。人教版必修一抗日战争部分只有很宏观的讲述, 过程很简洁。它总共分为四部分:日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全民族的抗战、国内和国际两大战场及抗战的胜利及意义。如果只注重现行的教材, 学生就感受不到战争的血与火, 也达不到情感的升华。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把黄桥战役穿插其中能让学生加深对当时情境的了解。黄桥战役发生在1940年, 当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国民党加紧进行反共军事磨擦, 将磨擦中心由华北移向华中。中国共产党为了坚持抗战, 反对投降, 确定了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陈毅、粟裕奉命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部队挺进苏北, 在黄桥地区建立了根据地。黄桥战役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新四军以7000余人几乎全歼韩德勤部3万余人, 狠狠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 奠定了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础, 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黄桥决战的胜利与黄桥人民的无私支援是分不开的。名扬全国的名小吃“黄桥烧饼”, 与著名的黄桥战役是紧密相连的。当时镇外战火纷飞, 镇内炉火通红, 当地群众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烧饼送到前沿阵地, 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壮丽凯歌。时隔30 余年之后, 即1975年5月, 粟裕将军重返黄桥, 黄桥人民仍用黄桥烧饼盛情款待他, 将军手捧烧饼, 激动地勉励大家说:“从黄桥烧饼我们看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 我们要继续发挥革命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
尽管我们是黄桥老区人, 黄桥战役也已经搬上了银幕, 但现在是和平年代, 对于那段战争岁月感觉有点遥远。把乡土史补充进来, 既拓宽了学生学习视野, 使历史显得更加饱满, 又达到了以家乡的 “一斑”来窥看宏观大历史的“全豹”, 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是立体的, 学生的状态是兴奋的、积极的, 课堂无疑也是高效的。
三、古今变化, 民族缩影, 爱家更爱国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过: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 爱国必先爱家, 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才能热爱她建设她, 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乡土史蕴含着家乡的辉煌过去, 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只有让学生亲身去看、去听、去感受家乡的古今变化, 体验家乡的沧桑岁月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增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黄桥建镇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 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和具有丰厚底蕴的文化名镇。 现有东、南、西3片传统古街区, 总面积近30公顷。有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有古街巷24条、古寺庙3座、宗祠7座, 还有大批唐宋明清石刻、木匾。黄桥又是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著名的黄桥战役之地, 至今仍保留着不少革命历史遗迹遗址。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为江苏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并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远的不谈, 近现代以来, 古镇孕育了很多非常杰出的人物, 例如: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丁文江, 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的民国中将朱履先, 既是世纪老人也是华夏奇人韩秋岩, 著名戏剧家丁西林等。学生会发现生养自己的这块土地, 积淀着厚重的历史内涵。如今的黄桥镇是泰兴市的经济、文化、商贸、交通“副中心”, 泰州市重点小城市, 江苏省“扩权强镇”试点镇。自2009年以来, 南伸北延、东进西扩, 形成 “四横四纵”的城市主干道路网体系, 2015年由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开展的建制镇示范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全国共有90个建制镇被列为试点地区, 泰兴市黄桥镇也位列其中。如此前景怎不令我们每一个黄桥人热血沸腾?
对家乡历史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为家乡曾经的辉煌成就而骄傲, 为家乡曾经的艰难历程而伤感。家乡是每个人最熟悉的港湾, 对于家乡的一草一木, 大家都有着深刻的情感。当学生在逐步了解家乡的历史时, 他们对家乡的情感也是与日俱增的, 对家乡的热爱能激起他们更为广博的爱, 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
丰富的乡土资源充实了历史课程的内容, 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史积极性, 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要把乡土史灵活有效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搜集、积累乡土史的资料, 发掘乡土史与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目的、有计划、有历史课堂的效率。但是目前乡土史教学仍是个薄弱环节。我们应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一般情况下, 乡土史是教学内容的辅助性材料, 不应喧宾夺主, 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要与教材有机结合, 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认知。乡土史教学绝不能只限于课堂教学, 而应积极创造条件, 可以采取参观博物馆与历史遗迹、收集老照片、人物采访等形式, 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活动。要注意鉴别乡土史料的真伪。教师在运用乡土历史资料时, 应该对其加以分析和鉴别, 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诸多理由让我们相信开展乡土史教学很有必要。乡土史能使历史教学材料丰富, 能演绎出一个个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课堂教学场景, 从而使学生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的状况得以改观。我们的历史课, 才真正让学生能学到一点儿知识, 认识一些人物, 懂得一些道理, 受到启发, 这样的历史课才是有效的, 这样的历史课堂才能照亮学生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罗国干.中学历史教育:乡土历史教学方法之我见[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 (6) .
[3]林壬申.黄桥名人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