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美术教学资源

2024-05-22

乡土美术教学资源(共12篇)

乡土美术教学资源 篇1

如何将当地区域内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有效地传承给智能信息时代下的少年儿童?如何增强小学生对当地历史与文化的热爱?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教育机构和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

乡土美术资源作为小学阶段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相关教育策略的制定直接指导着教师如何进行课程定位、目标设置、重点难点分析、授课形式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探索小学阶段乡土美术课程的教学策略, 必须从原点出发:从认知乡土美术的具体内容入手;清晰乡土美术资源对小学美术课程培养目标的促进作用;关注小学生视觉认知的养成教学, 进而提高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与美誉度。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对美术课程性质的表述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 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1]在小学阶段美术课程中, 选用亲切、直观、感性的乡土美术资源, 为小学生导入观察与体验的视觉认知教育, 这不仅能彰显美术课程的学科背景, 更能体现美术课程弘扬中华文化的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本地区乡土美术资源进入小学美术课堂, 不仅为小学生搭建一个认知本土历史文化的情境平台, 更能增强小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进而提升其对整个中华视觉文化的感知。这些都构成了乡土美术进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急迫感。

我认为, 可以班图拉的观察学习作为乡土美术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选择这一理论的原因在于:在小学阶段, 美术课程教学的设置不能是单一的造型技法讲述, 而是通过具体有形的视觉对象, 为小学生导入情境化的视觉认知平台。美术课程选择小学生生活中有所见、有所知的乡土美术资源, 将小学生有限的关注力聚焦在教师设置的探索、观察的视觉情境里, 让被动讲授的材料与感性的视觉认知、交互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理论来源于在谈到观察学习的注意过程与记忆过程时, 班图拉的建构论观点表现得十分明显。他明确指出:“注意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吸收作用于人的感觉信息。相反, 它涉及对环境自我指导的探索和从正在发生的示范事件中建构有意义的知觉。”[2]乡土美术, 源于当地最生动的日常生活。乡土美术与当地民俗、民风、物质创造、手工劳作是密切联系的。乡土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 本人认为以下五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1.由传统民间风俗和节日衍生出的视觉物质表象;2.民间手工艺;3.由少数民族的习俗衍生出的视觉物质表象;4.传统的民间绘画与建筑;5.福建省与其他地区乡土美术的差异比较。以福建省为例, 乡土美术教学资源的基本构成内容如图1所示。

这五大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在基础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是本文探讨乡土美术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学应用的核心。这五大部分各自独立, 但又相互关联。每一部分中的每一小点都可以成为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小组探讨学习的焦点。如第一部分由传统民间风俗和节日衍生出的视觉物质表象, 这一类中的剪纸、版画、地方戏剧中的舞台布置和第二部分的民间手工艺、第四部分中的传统的民间绘画与建筑都是息息相关的。这五大部分的核心就是建立在福建省传统的人文风俗之上, 以此为中心就可以营造学习福建省人文的好氛围。美术课堂不再是简单的技法传授, 而真正成为视觉表达的优秀载体, 比如剪纸, 可以激发小学童动手探索的兴趣。在多种剪纸技法的引领下, 小朋友认知二维图案的能力与完形认知的能力得到了有机的互动与体验。美术课堂不再会陷入单纯的技法体验, 来自生活的直接体验, 消除了小学童抽象的价值判断力, 让其身临其境的观察、行为实施没有了阻隔。这时的美术课堂是接受美育、德育、智育的三重教育。如果美术课堂可以成为视觉传达的媒介, 那么蔡元培先生在民国六年 (1917年) 前提出的“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就可以得到全面的贯彻, “陶养性灵, 使之日进于高尚者”就会在21世纪的中国实现。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 实施乡土美术教学策略的教学方法, 与教师主动吸收教学理论、转化教学思维模式, 利用新的教学工具、授课模式密切相关。在观察学习的视觉情境中, 教与学的角色转化、教师掌控教学行为的主动性、教师设置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测评, 这些都会随着教师对视觉认知与观察学习理念深入体会的前提下, 才能得以执行。

要在小学阶段将福建省乡土美术资源整合到美术课程中来,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 寻找有效的教学工具、教学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当下选择互联网作为整合乡土美术资源的有效方式, 其优点有: (1) 网络成为当下生活相对便利的、密集型的交流途径。基于互联网平台, 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媒体形式的展示早已成为可能。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主动地选择互联网, 作为资源搜索对象和展示对象, 这对于学生的探索认知学习而言, 是非常感性与直观的。 (2) 利用互联网作为资源对象, 模糊了教学主客体对象的界限。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的角色, 可以在这个平台灵活转化, 个体探索、认知、分析的能力在整合资源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怎样利用互联网共享福建省乡土美术的资源?图2给出了简洁、明了的阐述。

在整个运作图中, 教师、学生、社会人士都成为当地乡土美术资源利用的主动者。这种关系说明使用互联网可以将社区作为共享资源的社会背景。课堂授课的行为也可以关联到社会中的专业人士。从人员构成来看, 这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课程建设, 它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因此, 基于互联网这个新工具的探索能量就不言自明了。课堂授课行为不仅是教师自身的事情,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资源整合的过程中, 并且还以为课程建设注入开放、互动的生机。课程资源一旦在所处社区上公布, 这将会是全民关注的焦点。在互联网的平台中, 教师主动性的体现, 如乡土美术资源收集、整合得是否充分, 授课内容结构调整的是否严谨、周密, 课程评估模式是否有效等具体内容, 都可以公开地供人批评、发表建议。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的重组, 是教学策略实施中必然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当开放的乡土美术课程建立后,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施教者引导、启发、整合的功能代替了传统硬性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2) 受教者以往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深入教学问题, 学生间探究性协作学习的深度与广度逐渐打开; (3) 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教育中的协作者; (4) 合理的教学评估模式应打破传统100分制的呆板的评分制度, 教师应从学生实际的综合能力入手, 全方面考查学生的素质和掌握的知识。除此之外, 还应引入家长、学生、教师、学校多方位的评估形式。

教师的审美教学在学生协作式的探索认知的前提下, 学生有了一个情境化的视觉体验台。在这个教学情境中, 教师讲授乡土美术的某个品种、造型演变过程、名作欣赏, 都可归纳为对小学生最初的文化启蒙。小学生在生活感知的经验主导下, 在教师有层次的教学进度安排下, 小学生的视觉造型认知训练也同时展开。在感性经验的导入下, 教师强化了视觉造型的方法, 通过手绘、手工等具体操作教学环节的强化, 小学生主动协作学习的积极性转化为具象的体验, 视觉认知的强度和广度得到有效的拓展。

基于观察学习理论的教学策略, 为小学生视觉认知“一方水土”的乡土情境, 搭建了一个开放、协作、探索的认知平台。利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智能化工具, 为课堂教学建构有效的交流环境, 这不仅激发了教师终身学习的潜能, 而且更让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入校园、社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支持。福建省丰富的乡土视觉资源、文化景观 (如福建省中部、东部的闽越文化, 西部、北部的客家文化, 闽南三角洲的海上文化, 等等) , 只有转化为小学生感知社会、认知乡土情境的视觉契入点, 教师启蒙、引领、强化小学生体验审美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地在课堂上得以展开。

随着福建省经济的发展壮大, 政府部门对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城市与城市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差距逐渐缩小, 在乡土美术教学中利用新的教学工具如互联网、计算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运用互联网强大的资源优势, 为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建立生动的视觉平台。在视觉上为学生树立一个认知福建省乡土文化的契入点, 在心理上引导他们在传统与当下文化之间求同存异, 在造型技法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在美育和德育方面为他们开辟一条敞亮的文化之路, 让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逐步感受到艺术情操与修养在现实生活中文明的价值与意义。

摘要:本文以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运用策略为议题, 探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如乡土美术的内容建构、教学观念、课堂组织模式等, 并由此导入以“观察学习”为理论支持的教学策略, 提出“视觉认知和审美体验”为教学目标与效果的课程评估模式, 进而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能动转化, 以及对传统教学评估模式的反思。

关键词:乡土美术,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 .

[2]叶浩生.论班图拉观察学习理论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J].心理学报, 1994 (2) .

乡土美术教学资源 篇2

正安五中美术教师:帅亚玉

美术教师闲谈中常说:美术课教学枯燥,学生学来无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主要抓考试科目的学习,占用了大量时间,确实抽不出时间,学生在美术等艺术课程上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这是重要原因;教材不注重基础,脱离实际,高谈美术高深莫测、美术思想等,给美术课程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学生不能真正感受到美的存在,美的体验,就更谈不上学生去创造美、实现美的愿望,这是直接原因;教师只讲教材,不去结合乡土资源深入学习和研究教材,纸上谈兵,教师只为教而教,学生只为完成作业而学,其效果可想而知,自然就索然无味。美术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而美术教学则是走进这个艺术门类的起步,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认真分析学科特点,有效整合本土资源,因地而宜,方能事半功倍。

当前,素质教育已被提到相当重要的议程来认识和实施,美术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施美育教学的基础,是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重要环节,探究和提高美术课程教育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美术课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局限于书本的教育教学,其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对于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来说,在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好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提高美术教育教学效果,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何为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本文主要指有利于爱国爱乡教育、有利于美术课程改革推进、有利于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认清乡土美术发展内在规律的资源。如:本地独具特色的寺庙佛像雕刻、山水风光、遗留古屋、文化底蕴等。这些资源是千百来祖先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本土文化的精华。结合相关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课程改革,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且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一、本地乡土美术课程在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利用情况 随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明确了课程资源的性质,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美术课程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拓宽了美术课程资源的涵盖面,美术课程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甚至更广的领域。这为美术乡土课程的利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几年来,《美术课程标准》在各中小学校的实施,确实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绩和经验,但对于广大的农村,情况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经笔者对近十间中小学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实施利用的调查分析。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一些美术教师思想滞后,不去深钻教材,不去研究教法,更谈不上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部分教师只为教书而教书,根本无暇考虑美术课外的因素;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综合性就更不说了;筛选及评价机制尚未完善等。

二、渗透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提高美术教育教学效果 由于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涵盖深刻的内涵、思想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乡土美术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提高美术课的教育教学效果,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全面认识乡土美术资源的特点,再根据教材的单元系列要求,进行有机渗透,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使学生真正感受学习美术的乐趣和知道美术其实离自己并不远,从而产生自觉的行为,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耐心聆听学生的心声和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导他们喜欢自己本地的乡土艺术。教师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来上课,更使学生充满新鲜感、亲切感,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对家乡无限的眷恋。比如:正安和溪古建筑、正安新洲尹珍务本堂、正安杨兴桐梓垭四合院等,佛像雕刻技术更是堪称一绝,每年的古历6月庙会,各地展示的不同形态的佛像等等。只要我们努力去挖掘,多观察,收集涉及教育教学需要的美术课程资源,在课堂中通过问题设计、讨论等方式引入教育教学,以多种手法引导学生对本地乡土艺术的寓意、特点、作用及其继承性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去体验,真正有所收获。就拿古建筑来说,可以将它们拍成图片,然后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去实地考察和写生,真正了解家乡的美术现状,并将相应的作品以心得体会、竞赛等形式在学校中展出,由于学生对家乡的这些美术课程资源非常熟悉,但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这样的活动,既能增强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从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乡土美术教学资源 篇3

关键词:寻觅;整理;转化;黄桥乡土美术;校本教材;可行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41-02

二十多年的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让我越来越感觉到美术教材的程式化的倾向比较严重,开发和利用乡土美术资源来丰富美术教育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以及经济文化的多样化,各地方的乡土美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如果能将地方特色的乡土美术资源转化为中学美术校本教材,运用于课堂实践中去,将会给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丰富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机。从百度上我了解到,乡土美术的概念,指的是本乡本土的美术,即所居住生活的地方的人民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本土文化的、本地特色的美术作品。它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这种价值在于乡土美术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它包括地方环境景观、人文景观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等方面。黄桥地处江苏腹地,不仅在外部自然条件上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其保留和蕴藏着的内涵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也是百花争艳,把黄桥乡土美术资源运用于中学美术课堂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

一、寻觅黄桥的乡土美术

1.黄桥的乡土美术之一:古建筑风貌。黄桥古称永丰里,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和具有丰厚底蕴的文化名镇。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曾经繁盛一时,人文荟萃。黄桥镇历史遗存丰厚。镇区内现有东、南、西3片传统风貌古街区,总面积达28万平方米,共有24条古街巷。特别是珠巷、罗家巷、王家巷、米巷等街巷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清以来的历史原貌。这些街巷沿街多以店面房为主,前店后作。巷道较宽,两旁建筑屋檐低矮,青砖小瓦,硬山屋面,用材粗大,举折平缓,矮挞子门,完整地反映了黄桥原有的城镇风貌和地方特色。镇内有福慧禅寺、东岳庙、宗镜庵等古寺庙3座及何氏、韩氏、王氏、钱氏、张氏、闾氏、沈氏7个宗祠,这些遗留下来的明清古建筑民居,是建筑艺术的珍贵文物,特别是何氏宗祠和丁家花园更是古色古香,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集民间木雕、砖雕、石雕于一体。其门前石狮和墙面上的动物、花卉、人物浮雕,雕刻手法玲珑精巧、简朴中透着灵气,造型深邃威严,是黄桥民间的古建筑装饰精品。另外还有文明桥、致富桥古桥2座;镇内还保存有大批唐、宋、明、清石刻、木匾。尤其是古民居屋顶上的灰塑(也叫灰批),是用石灰在山墙顶端、门额窗框、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建筑物上雕塑造型,堆塑出人物、动物、花草等,手法有多层式立体灰塑、浮雕式灰塑、圆雕式单体灰塑等。是黄桥乡土美术的精华之一。

2.黄桥的乡土美术之二:黄桥决战为主题的人文景观。黄桥新四军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米巷10号丁家花园内,花园回廊曲径,古朴典雅。1990年,为纪念黄桥决战胜利50周年,省、市政府拨款扩建黄桥纪念馆,将丁家花园西部分辟为陈列室,陈列面积扩大一倍。专题陈列分为“序厅”、“黄桥战役的历史背景”、“打开华中抗战新局面的黄桥战役”、“发扬革命传统”四个部分。1996年,该馆自筹资金对原陈列版面进行更新,更新后的陈列版面展线全长192米,版面色彩和谐雅致,图片清新且立体感强,给人以全新感觉。1997年被列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旧址、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新四军第三纵队司令部旧址、黄桥决战支前站旧址、新四军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粟裕骨灰安放处等黄桥决战遗留下来的红色革命文物古迹。

3.黄桥的乡土美术之三:有和民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黄桥民风民俗各具异彩。在一些乡村至今还保持着古朴的民族风俗,如横巷每到年末会举办“乡市大会”,这些乡市大会本身是美术写生的极好素材;古镇的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素有观赏花灯的习俗,黄桥灯会的详细历史已无可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在岁月的长河中,黄桥的灯会已逐渐演变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民俗活动;每年初春的三月会看到天空中飘荡着各色各类的风筝,特别是龙筝、凤筝、鹰筝等仿生风筝更是异彩纷呈。此类活动,生动活泼,热闹非凡,不仅人文气息极重,从场面看,也是美术课上造型表现的最佳素材之一。黄桥食品艺术之花——黄桥烧饼已经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桥烧饼歌唱遍大江南北,当今中华大地的任何一座城市,几乎都可以品尝到美味的黄桥烧饼。黄桥烧饼的包装装潢本就是美术的研究课题。

二、整理黄桥的乡土美术

美术教师首先要对黄桥本土美术文化及民间艺术有宏观的认识和微观的研究,要利用假期深入其中去写生、拍摄、采访,记录有价值的历史、典故、风俗习惯、传说及民间艺术的制作过程,然后回到书斋加以分类、合并、编辑、创作,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成体系的黄桥乡土美术资料。

三、把黄桥的乡土美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美术教师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细致的计划,把本土美术文化整理成系统的美术资料,而且要胸有成竹地掌握乡土美术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有把乡土美术资源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四、把黄桥的乡土美术转化成校本教材运用于中学美术课堂

把黄桥的乡土美术资源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关键是编辑成校本教材运用于中学美术课堂,这是至关重要的。苏少版中学美术教材将美术的教学分为四大板块: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综合探索、设计应用。那么我尝试将黄桥的乡土美术资源也分为相应的四个模块。欣赏评述:第一课《家乡风貌——新旧画卷的对比》;第二课《黄桥战役——儒将的风度》。造型表现:第三课《灰塑——屋脊上的装饰》;第四课《线造型——古镇风貌》;第五课《色彩写生——小巷情深》。综合探索:第六课《黄桥烧饼——中国名点》。设计应用:第七课《节日的眼睛——灯笼的装饰》;第八课《风的使者——风筝》;第九课《青砖上的生命——雕刻》。

这样就和苏少版中学美术教材互相融合,相得益彰。乡土美术因学校教育而延续,他们的子孙能充分了解熟悉自己赖以生长的环境,从而更热爱家乡,更好地建设家乡。

挖掘乡土资源 开发美术课程 篇4

一、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开展各种校园活动

以家乡自然资源为材料, 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 不仅可以就地取材, 节约美术素材方面的开支, 还可有效开发与利用家乡自然资源, 同时也可以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气息浓厚的美术作品。在“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 开展各种展览活动, 如“乡土景观风景写生作品展”、“摄影作品展”、“家乡美书画展”等。并且开设“艺术长廊”, 以乡土文化为主题创作美术作品来装饰教学楼道, 同时在班级中建立“乡土文化角”。展示一些利用乡土资源创作的美术图片, 在艺术节活动中参与或获奖图片, 以及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 在班内形成良好的乡土艺术氛围。坚持“乡土化、个性化、体验性与生活性”的乡土文化的原则, 把乡土美术资源与高中美术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融入乡土美术文化中去, 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美术艺术, 创造生活中的艺术, 让学生“亲密接触乡土文化, 感受乡土文化,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要想使乡土文化真正融入教学中去, 就要以乡土文化为主题创作出具有民间特色的美术作品, 真正做到继承和发展。

二、欣赏当地古建筑, 用美术眼光观察事物

淮安历史悠久, 古建筑众多, 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我们要学会利用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古建筑、古民宅等作为教学资源。淮安史称淮阴, 历史文化悠久, 建有明清时期的老街, 特别在楚州区至今还保留很多明清建筑风格的建筑物, 有的记载了一千多年前的故事。在教学中, 把这些地方的建筑拍成图片, 然后用多媒体播放, 让学生欣赏这些古建筑,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组织学生到楚州游览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老街等, 进行实地考察、写生, 让学生品味这些古建筑基石纹样上线条的美感, 有的学生还试着用纸蒙在瓦当上进行描摹, 有的用速写本对古建筑进行写生, 还有学生用手去抚摸, 在感受石刻纹样的凹凸变化中, 进一步体验古人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手法。家乡的古建筑物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但学生却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欣赏它。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事物, 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三、以人文景观为素材, 开展乡土美术教学

淮安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众多的人文景观遍布淮安的大街小巷, 我们不妨搜集整理一些具有人文景观的乡土美术作品, 结合美术教材, 通过播放录像、图片展示、多媒体技术设计或文字资料介绍等方式给学生介绍这些素材。其次, 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写生, 开展乡土美术教育。这样, 就把美术课堂移到课外, 在活动中, 学生观察并感受了家乡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的秀丽。与此同时, 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的美术资料, 坚持写写生日记, 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激发学生考察、欣赏乡土美术的兴趣。通过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 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 同时也获得了审美能力。最后, 我们不妨把乡土美术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到一起, 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国艺术学校教育总体规划指出: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 把乡土美术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 开展各种美术展览活动, 如“乡土景观写生作品展”、“家乡风景书画展”等。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共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如与历史地理学科结合, 进行乡土风景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 让学科之间进行横向联系, 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眼光。

四、利用民间美术, 让学生感受本土文化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淮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建筑、绘画、剪纸等工艺美术一直以浓郁的地方特色而闻名于世。为了把这宝贵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我们就经常带领学生参观淮安博物馆、工艺美术馆、吴承恩纪念馆等场所, 学生们也非常高兴去参观这些地方。在参观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的民俗文化知识, 真切地感受到了民间美术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 让学生感知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 为民族的繁荣与富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学生来说, 这是立足于本乡本土文化的艺术教育, 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感受乡土文化, 领略了民间特色的艺术风格, 体会到了劳动人民淳朴的审美理念及其无与伦比的智慧, 理解了民间美术的价值的深刻内涵, 启发了学生学会珍惜家乡宝贵的文化遗产, 继承与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从而关注自己的家乡, 关注民间艺术的命运, 关注本民族之根本, 培养学生对优秀民间美术资源的认同感, 形成了难于忘怀的乡土情结。

乡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篇5

——以青州市杨集为例

摘要:在社会迅速发展,人类快速进步的今天,中国出现了渴望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的思想倾向,在艺术上也提出返璞归真,开始关注身边的艺术文化。乡土美术这一“最熟悉的陌生人”开始接近我们的生活.走入学校的课堂。本文试图从青州市杨集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古村落等为主体的景观来阐述如何利用乡土艺术来进行农村美术教育。新课标提出:“要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学活动。” 关键词:乡土风光;乡土人情;美术教学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新的教学理念稳步深人人心,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正逐步被重视起来。其中乡土文化与美术教育相结合探索美术课程(活动)实践逐渐成为潮流。本文把乡土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加工转化‘为美术文化教育课程,让乡土文化走进美术课堂。在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等领域创造性地利用自然资源中的农作物作为创作的素材,结合农村学生特点,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续和补充。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广裹的齐鲁大地上, 有一座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的名城重镇, 这就是素有海岱明珠之称的“ 东方古州” 一青州。青州是一个风光无限、景色宜人、山清水秀的地方。在那儿,有个最为引人注目的风景区,那就是杨集。

一、对杨集乡土美术文化的探寻

1.1.以山水为主的自然景观

杨集有众多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以唐赛儿山寨为中心,延绵80平方公里的杨集山区,处处风光迷人,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镇境内还有闻名全国的“牛角岭”盘山公路,巧夺天工百米跨度无支架的张庄桥渡槽、铁佛寺、文殊寺等名胜古迹30多处。杨集风景区自然、人文景观兼具,内中泉、溪、瀑、林、峰、雾、桥、洞、谷等相映成趣,素有“北方九寨沟”之称。唐赛儿、黄巢、撵军等起义大军的遗迹尚存,古村落古栈道古树木保存完好,同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庙子人民英勇奋战,形成了像长秋等数个战斗堡垒村,是红色旅游的圣地。在古村落中众多神话传说引人入胜,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该处可与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相互补充形成规模开发优势,又可自成一体,具有极高艺术价值。

1.2.以人文历史为主的古村落、山寨景观

杨集古村落。在神仙门山脚下,仁河西岸,原北富旺村古村落保存完好。古村落建于宋朝,别具一格。如今仍旧小巷幽深,台阶光滑,石栏青健,石碾、石磨、石槽、石臼完好无损,专家说是考证古村落的绝美之地,是众多艺术家写生的好去处。

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唐赛儿以此作为大本营,扯旗聚义,攻城除贪,震惊当朝,并留下诸多历史遗迹与优美传说,后人遂称“唐赛儿寨”。唐赛儿寨由数座相连的山头组成,寨顶分东西南北四个小寨,唐赛儿寨山势险要,四周危崖绝壁,最高峰海拔786米,面积1.5平方公里。唐赛儿哨寨远望像高高耸立的“发髻”直插云宵,又称“髻髻寨”。寨顶有清同治二年残碑记载“唐三寨由名已久矣,自大明永乐十八年,蒲台民林三之妻唐赛儿者,创修此寨,而山因此名焉”。寨上有“跑马场、跑马夼、点将台、金銮殿、蓄水池、米臼、旗杆窝儿”。这里是实施乡土美术教学一处良好的户外教材。人文、美术、历史相结合,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加深对家乡的热爱。

二、乡土文化的无限魅力

2.1.乡土,身边的美术

城里的学生们坐拥图书馆、博物馆、网络资源、名胜古迹这些课程资源,可在农村小学相当大一部分的学生连水彩笔都没有。但造物主是公平的:他为农村孩子提供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材料,它们就是农村孩子开展美术学习活动取之不尽的宝藏。乡土文化走进小学美术课堂,学生能从熟知的乡土文化中感受家乡的美,感受生活的美好情怀,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的双眼。把能用到美术创作中的乡土材料带到课堂上来,可以得到很好的美术教学效果。杨集当地自然资源是很好的材料,再以自然环境为创作引导,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鼓励同学们就地取材,培养学生有效开发、利用家乡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乡土意识也随之得到加强。2.2.风土人情.纯朴乡土文化

美就在学生身边,在自己的家乡。家乡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文化习俗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到他们之中进行采风,感受到这古老的浓郁的纯正的民间文化,现场人物访谈的艺术采风教学形式可以综合在写生教学中。这种美术活动,大家对杨集的风光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更全面的接触和认识。

虽然农村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认清乡土风情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就能顺利地跳出纯艺术的小圈子,进入美术文化的大环境,注重乡土文化在农村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竭力去开发我们身边的美术资源,使农村美术教学更富有生气,更富有活力。

三、进行乡土美术教育的手段和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3.1.在乡土中寻找心目中的家园

在美术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让学生有所想、所感、所悟、所好。眼下学生已对繁重的学习感到厌烦.在美术课堂中,带领学生来到杨集古村落.和小山村为一体。朴素的村庄经历时间老人风雨沧桑的洗礼.如一位年迈的老人,在述说着时代的变幻。面对古村,学生们会兴奋不已,古村落上那被无数脚印磨得光滑的石板曾有多少行人匆匆而过,那清凉纯净而幽深的古井曾哺育过多少代纯真的杨集人民!可以问学生:“你们来到这里有什么感觉啊?”他们有的说“很开心”;有的说“很好玩”;有的说“好像回到了古时候”,一个小小的村落都能勾起孩子们的无限遐想!李白有句诗:“生平不下泪.于此泣无穷。”在他们的眼中,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一个神秘的谜,他们会插上童真的翅膀让思想在这里自由地穿梭。那绿色而细腻的苔藓,那褐色而粗糙的大宅门,那有节奏的光线和甜美的井水,都会使学生们忍不住伸手去感触和用心去感想。学生们正在寻找心目中的家园,他们正在一个活灵活现的平台上与历史对话.找回时间老人留下的点点滴滴.真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他们找回了自己的精神本体。

3.2.在乡土中释放应有的热情

杨集有朴素的自然环境,以“家乡美”为美术活动课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在课堂上只是加以适当的引导,主要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同学对这个内容再熟悉不过。一张张的画充满着乡土特色,丰富多彩,各有特色,这些来源于我们生活的或许就是艺术的源泉。有了以前的特定的场景创作,把杨集的风光拍成照片和短篇在多媒体上展示给同学们欣赏。学生们为眼前这些熟知的景物感到惊讶,这些平时看似平庸无奇的风光原来这么美。然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以村为单位组成小组到本村进行实地考察。有了前面引导的功效,同学们会纷纷响应,积极参与。对本村的情况学生们比较了解,通过采访探讨、拍照片、速写记录等方法,完成这次采风。总结课时,同学们的脸上都会流露出激动的情绪,每个考察小组都踊跃发言,把自己收集到的各种风景素材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并且小组成员的讲解肯定再也不像以往那样干枯空洞了,都很精细、绘声绘色。同学们对村子里的景物了解的细致、全面,一下子变成了新杨集。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素质教育表现为空前的活跃。同时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而美术教学也正朝着“民族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完成其“美育”的任务。

总之,农村乡土文化美术课程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开发潜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做个有心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善于在生活当中去粗取精,提炼适合于本地方的学生的农村美术资源,让学生接触不同地域、社区的美术文化,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多元化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加关注学生人文意识的萌发与教学实践的融合。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知识的界限,使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发展转向更广泛生活和人的自身发展的基础。把美术教育的艺术与生命艺术合二为一.将是我们21世纪每个美术教师的毕生追求!参考文献:

[1]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H].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乡土美术教学资源 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乡土课程资源;课堂教学

小学美术新课改要求:结合教学大纲探索地方特色,丰富美术学堂的内容,促进美术培养的功效性,从而突出各地方美术教学的个性风采。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各个学校及其美术老师需要去探索发现所在地区的美景及要收集相关美术素材。美术作品其实是生活中许多人与事的缩影,乡村美术课程素材是课本上的要点与师生在生活中互动的交汇点,乡土资源能使我们的美术教学释放出无限的魅力,同时也能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技能,进而得以提高美术文化素养。

一、走进家乡古代建筑,感受其的文化熏陶

重庆巴渝民俗文化村是重庆旅游景点之一,许多都慕名而去,老师可以带着学生走进民俗文化村采风,一馆、四院、一庙、一牌坊,还有索桥、广场、湖泊、农舍、曲廊茶园与民俗风情街等景点及设施都是有着历史印记。还有许多生活在水上的船工都熟悉的歌谣——川江号子等等。我们在开始美术课堂时,预先把这些巴渝民俗文化村里的各个景点拍摄录制为短片、视频或图片,结合《我爱我的巴渝》的主题讲解,灵活性地播放短片或展示图片,让学生在观看短片时找到画画的灵感,找到素材,特别在观看杀年猪的立体雕塑时,让学生领会到艺术源于生活的观念。

二、善于发现及运用校内素材进行美术教学活动

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建筑风格,也潜藏着不同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这个资源既指的是自然风景与人文环境,也指人才资源。由此,我们可以通过美术教学的实操因校制宜地开始美的发现、素材的收集,将书本的要点与学生长期生活的校园、大千世界、校风、校园优美环境主动地结合在一起,定能促使美术教学课堂生动有趣及提高学生美术绘画技能,同时也是对书本知识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如让学生在校园内写生,校园的优美环境及学生在校园内的生活点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术素材,因此,我总是要求学生多写生,写生内容不限制,写生的形式也是自由开放的,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素描、钢笔、水彩、水粉、钢笔淡彩、线描等形式。如在讲授《风景如画(一)、(二)》时,我预先请几个学生帮我把校园的“景点”拍成短片。在第一堂课时我采用先静静观看短片然后再提倡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指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鉴赏风景画,体验对美丽校园的深厚情感,使学生懂得欣赏风景画不仅是对美的享受,还是倾听艺术家情感的抒发。然后,我给学生举个例子,即把荧幕上的某一张校园风景照片用素描的手法描绘出来,把描绘过程一一展示给学生看,使他们初步了解并学习风景画的写生手法、构图的基本思维。第二堂课时,我有序地给学生发放写生板,组织带队在校内外、大自然中去写生,训练他们的观察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第三堂课时,我从多元化角度去评讲学生的成品。最后,大家举手投票选出《我的美丽校园》的作品。这三课时我提倡学生自由发挥写生,紧密联系了校园的点滴生活,以心中情感取景、构思和运用点、线、面及色彩的冷暖明亮度、纯度的处理等,全部由他们自由选择,贯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他们在实操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学习与发展。

三、在美术作品中呈现出家乡的文化气息

平时的美术“鉴赏”活动环节中,我们总会给学生播放家乡各种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这些重大节日的短片和播放我们家乡“牡丹节”“淮剧节”等艺术节的视频,让学生见识这些节日的隆重,被这些热闹节日的气氛所感染,要求学生对民间大众文化用心感知及进行认真的审美体会,同时也要求学生亲自加入活动中,亲身体会有关的民风、民俗及相关知识。如逢年佳节等重大日子时,我们盐城的“水街”都会张灯结彩很热闹,你也会看到各种彩灯,还会有许多活动,如猜灯谜。我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先讨论如何制作“彩灯”。接着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一做,引导学生挑选工具,如废旧报纸、各种挂历、小木棒和一次性筷子等用于制作彩灯。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更容易激起学生爱家乡、爱家乡文化的艺术感情,同时也使他们实现了自我创造美、发现美的愿望,这一实操为往后的美术学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通过运用乡土资源,我们可实践《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教学观,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转变思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扩展思维,积极探求,灵活地运用地方资源,打造成本地区、本学校的美术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赵斌.提升小学美术教学实效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12).

乡土美术教学资源 篇7

一、什么是乡土美术

“乡土”是属于本地区的民间美术, 是其他任何美术形式也替代不了的。就好比我们自家里的东西, 可能不值什么钱, 但对我们每日的生活来说非常有意义。乡土美术 (或称民间美术) 是最丰富、最生动、最质朴、最健康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以其手工性、情感性唤起人们情感的认同, 其简洁明快、博大宽厚、热情淳朴、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为人们喜闻乐见。在美术乡土教材的编排上, 要充分利用、发挥乡土美术的独特作用, 继承、发扬乡土美术的优良传统。

二、乡土美术运用的现状

作为一个较长时间在农村工作的中学美术教师, 我感到当代的农村美术教学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和农村教学条件的差距, 主副课分化的严重性, 家长素质严重参差不齐等, 种种原因决定农村美术教学很难在当地得到发展和重视。根据笔者调查, 当地农村美术教学主要都以教课书为主, 很少利用周围现有的美术资源去进行教学, 并且有时还很难保证学生一星期一节的美术课, 可有可无。可以说, 在当地美术教学乡土教材的运用几乎为零, 乡土教材的运用严重的不足, 严重的滞后。

三、开发乡土美术教材的优势

台州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 乡土美术资源及其丰富, 章安古郡、临海古城墙、温领古鱼港、仙居白塔古镇等文化遗存, 只要教师正确合理的运用这些资源, 再和当地的美术课本相结合, 就能使一节无关紧要的副课变成丰富多彩的一堂美术课。

四、开发乡土美术的途径

长期以来, 我始终将自己所掌握的美术知识及对家乡风土人情的了解融汇到平时的美术教学中, 使学生在中学美术学习阶段从民间美术和乡土教材中学到属于本民族、本地区的独特艺术知识。《美术新课标》中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 认识艺术的基础, 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 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 挖掘生活的美, 乡土文化的美”。怎样利用乡土文化这片活水来激活美术课堂教学, 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利用当地古建筑进行教学。

美术教师应充分考虑当地城市和周边农村的文化建筑、园林、民宅等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章安史称“章安郡”, 历史文化悠久, 建有明清时期的老街。有记载着1000多年前的故事;有神奇传说的金鳌山;在教学中。我将这些地方的建筑拍成图片, 然后做成幻灯片, 让学生欣赏, 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 为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 还利用课余时间, 让学生自发到金鳌山、明清老街等地实地考察、写生, 品味家乡古建筑基石纹样上线条的美感。有的学生试着用纸蒙在瓦当上描摹, 有的用速写本写生家乡的古建筑, 还有的用手抚摸, 感受石刻纹样的凹凸变化, 体验古人用线条表现物象的手法。学生对家乡的古建筑非常熟悉, 但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 通过这样的活动, 既让学生学会了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又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2. 利用校内资源进行教学。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资源, 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及特殊的人才资源, 因地制宜进行利用、挖掘, 并把它实施课堂教学中, 对美术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挑战。但一个重要的问题, 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利用好教材资源。美术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 都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 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是教材的延伸和发展。总之, 只要我们勤于留心, 善于动脑, 合理地开发利用校内资源, 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校园环境有机有整合起来, 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 利用地域特点进行教学。

乡土美术的运用要求美术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所以美术教师应在教学中, 结合学校实际的地域特点, 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成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域素材, 从地域资源中挖掘出丰富的教学内容。

家乡的服装业也比较兴旺, 自然废弃的布角料也就多了, 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 教学生用布角料进行布贴画的创作, 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当我把这些经济实用的原生态材料作为美术学具引进课堂时, 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调动了学生内在体验, 学生学得主动、愉快、生动活泼。

4. 利用家乡的传统节日资源进行教学。

如在教学中, 可通过家乡的“过春节”、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节”等活动, 让学生目睹节日盛况, 感受节日氛围, 让学生对民间文化进行审美体验, 了解民风、民俗及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土家文化的艺术情感, 使学生产生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 如何运用好乡土文化这片活水, 对于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 对于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以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开发、实践, 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摘要: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结合当地资源的优势,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又能深刻了解当地的美术资源, 使学生树立热爱故土、建设家园的美好信念。

关键词:美术教学,乡土美术资源,古建筑,地域特点,校内资源,传统节日资源

参考文献

[1]辜敏, 杨春生.美术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

巧用乡土资源 激活美术课堂 篇8

一、挖掘校园文化,多一个实践支点

特级教师侯令指出:“开发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最好的办法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把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其中,这样的结合既自然,又使学生感到亲切。”我校是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学校,设有“地域文化长廊”,通过图文展示建瓯地情文化;校内立有芝城之母———练氏夫人雕像,让学生瞻仰,并学习她“以愿杀老妪一身,免城中老幼一劫”的大义大爱精神;建瓯挑幡堪称“中华一绝”,学校拥有一支学生挑幡队,多次赴各级表演获奖……所有这些都营造出一个浓郁的地情教育的人文环境。

如,在教学《家乡的艺术》时,我以挑幡为切入点,请校挑幡队为学生做表演,向学生介绍挑幡的来历和队员们勤学苦练的精神, 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触摸幡,指导学生分析挑幡的几个主要动作,这样学生积累了较丰富的绘画素材。构图时有的学生想画全景图,有的想画挑幡的动作,还有的想画“幡”,我都予以肯定。在“幡” 的设计过程中,学生都千方百计地想创造一些新的造型,使自己的设计新颖奇特。本次教学活动,立足于学校实际,就地取材,最大程度地缩短了学生与挑幡的距离,学生热情高涨,信心倍增,有效克服了“画人物动作难”的教学难点。

二、品尝风味美食,多一份成长体验

建瓯素有闽国古都之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除了有诸多的名胜古迹、民情风俗外,民间小吃也名目繁多,如光饼、板鸭、 豆腐酿粉等,虽说不上有多少精致,却保留着闽越文化的特点。这些饮食文化也是美术课的一个难得的教学资源。

如,在《家乡的小吃》教学中,我以尝一尝、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为主线,先让学生观察和品尝家乡的特色小吃———肉饼,说说它的形状、色味以及与普通光饼的不同之处。学生争相回答:肉饼比普通光饼小、薄,却更香、更酥、更脆。有的说:肉饼以面粉为主要原料,里面夹着葱花和肥肉丁。有的发现:肉饼的表面是金黄色的油酥层,绿色葱花和白色肥肉丁还会从油酥层下面透出来,既好看,又好吃。在学生对肉饼有全面的认识后,再讨论怎么画,我引导学生理解:肉饼虽圆,根据透视原理,画在纸上,却是椭圆形的,并且近大远小,要画出肉饼薄薄的厚度,接着我又让学生讲讲家乡其他的一些美味小吃,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分析并提示作画的注意点。最后我激励大家:“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多的美食财富,怎样才能让我们家乡的小吃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呢?”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有的说把小吃制成图片发向各地;有的说在包装袋上画精美的图案让顾客带到各地……

三、找寻历史足迹,多一个观察视角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提出: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历史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建瓯是一座有着一千八百多年建县史的历史名城,遗存下不少古建筑,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小学生年龄小,对这些古建筑只停留在表面印象上,需要给予纵深引导。如,在教学《家乡的古建筑》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实地参观,在对古建筑有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和重大价值, 使学生形成较高层次的认识。比如建瓯标志性的古建筑———鼓楼, 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有双重飞檐、琉璃瓦、大红柱、雕梁画栋,下面设有三个门道,这样的设计昭显出古都豪华富贵的气派和至高无上的规格。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我强调不仅要观察建筑的整体、 更要深入局部仔细察看。以自己喜欢的独特的方式把它描绘出来。 要注意对细微处的描绘,这些细节虽不起眼,却能丰富整个画面。 作业中我发现学生能用粗细不同的线条和不同的色彩来表现古建筑,画出各式各样具有不同特色的楼、门、墙、砖、瓦等,从中能感受到古建筑的风貌和艺术特色。对于同一绘画对象,由于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喜爱的角度和侧面去画,所以画出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家乡的古建筑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参与欲更强,绘画积极性更高。

将乡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是开创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的创新之路。创新有举步之艰辛,有成功之喜悦。美术教师若能本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道理,因地制宜,灵活取材,勇于探索,大胆拓展,就能结出累累硕果,小学美术教育将迈向更灿烂的明天。

摘要:乡土文化是宝贵的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校园文化、风味美食和历史足迹等地域文化,能使教学丰富多彩、具有个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美术教学资源 篇9

一、寻觅黄桥的乡土美术

1. 黄桥的乡土美术之一:

古建筑风貌。黄桥古称永丰里, 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和具有丰厚底蕴的文化名镇。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神宗元丰年间, 曾经繁盛一时, 人文荟萃。黄桥镇历史遗存丰厚。镇区内现有东、南、西3片传统风貌古街区, 总面积达28万平方米, 共有24条古街巷。特别是珠巷、罗家巷、王家巷、米巷等街巷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清以来的历史原貌。这些街巷沿街多以店面房为主, 前店后作。巷道较宽, 两旁建筑屋檐低矮, 青砖小瓦, 硬山屋面, 用材粗大, 举折平缓, 矮挞子门, 完整地反映了黄桥原有的城镇风貌和地方特色。镇内有福慧禅寺、东岳庙、宗镜庵等古寺庙3座及何氏、韩氏、王氏、钱氏、张氏、闾氏、沈氏7个宗祠, 这些遗留下来的明清古建筑民居, 是建筑艺术的珍贵文物, 特别是何氏宗祠和丁家花园更是古色古香, 雕梁画栋, 飞檐翘角, 集民间木雕、砖雕、石雕于一体。其门前石狮和墙面上的动物、花卉、人物浮雕, 雕刻手法玲珑精巧、简朴中透着灵气, 造型深邃威严, 是黄桥民间的古建筑装饰精品。另外还有文明桥、致富桥古桥2座;镇内还保存有大批唐、宋、明、清石刻、木匾。尤其是古民居屋顶上的灰塑 (也叫灰批) , 是用石灰在山墙顶端、门额窗框、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建筑物上雕塑造型, 堆塑出人物、动物、花草等, 手法有多层式立体灰塑、浮雕式灰塑、圆雕式单体灰塑等。是黄桥乡土美术的精华之一。

2. 黄桥的乡土美术之二:

黄桥决战为主题的人文景观。黄桥新四军纪念馆, 位于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米巷10号丁家花园内, 花园回廊曲径, 古朴典雅。1990年, 为纪念黄桥决战胜利50周年, 省、市政府拨款扩建黄桥纪念馆, 将丁家花园西部分辟为陈列室, 陈列面积扩大一倍。专题陈列分为“序厅”、“黄桥战役的历史背景”、“打开华中抗战新局面的黄桥战役”、“发扬革命传统”四个部分。1996年, 该馆自筹资金对原陈列版面进行更新, 更新后的陈列版面展线全长192米, 版面色彩和谐雅致, 图片清新且立体感强, 给人以全新感觉。1997年被列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旧址、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新四军第三纵队司令部旧址、黄桥决战支前站旧址、新四军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粟裕骨灰安放处等黄桥决战遗留下来的红色革命文物古迹。

3. 黄桥的乡土美术之三:

有和民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黄桥民风民俗各具异彩。在一些乡村至今还保持着古朴的民族风俗, 如横巷每到年末会举办“乡市大会”, 这些乡市大会本身是美术写生的极好素材;古镇的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素有观赏花灯的习俗, 黄桥灯会的详细历史已无可考证,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这就是在岁月的长河中, 黄桥的灯会已逐渐演变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民俗活动;每年初春的三月会看到天空中飘荡着各色各类的风筝, 特别是龙筝、凤筝、鹰筝等仿生风筝更是异彩纷呈。此类活动, 生动活泼, 热闹非凡, 不仅人文气息极重, 从场面看, 也是美术课上造型表现的最佳素材之一。黄桥食品艺术之花———黄桥烧饼已经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桥烧饼歌唱遍大江南北, 当今中华大地的任何一座城市, 几乎都可以品尝到美味的黄桥烧饼。黄桥烧饼的包装装潢本就是美术的研究课题。

二、整理黄桥的乡土美术

美术教师首先要对黄桥本土美术文化及民间艺术有宏观的认识和微观的研究, 要利用假期深入其中去写生、拍摄、采访, 记录有价值的历史、典故、风俗习惯、传说及民间艺术的制作过程, 然后回到书斋加以分类、合并、编辑、创作, 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成体系的黄桥乡土美术资料。

三、把黄桥的乡土美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美术教师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细致的计划, 把本土美术文化整理成系统的美术资料, 而且要胸有成竹地掌握乡土美术资源, 更重要的是要有把乡土美术资源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四、把黄桥的乡土美术转化成校本教材运用于中学美术课堂

把黄桥的乡土美术资源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关键是编辑成校本教材运用于中学美术课堂, 这是至关重要的。苏少版中学美术教材将美术的教学分为四大板块: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综合探索、设计应用。那么我尝试将黄桥的乡土美术资源也分为相应的四个模块。欣赏评述:第一课《家乡风貌———新旧画卷的对比》;第二课《黄桥战役———儒将的风度》。造型表现:第三课《灰塑———屋脊上的装饰》;第四课《线造型———古镇风貌》;第五课《色彩写生———小巷情深》。综合探索:第六课《黄桥烧饼———中国名点》。设计应用:第七课《节日的眼睛———灯笼的装饰》;第八课《风的使者———风筝》;第九课《青砖上的生命———雕刻》。

这样就和苏少版中学美术教材互相融合, 相得益彰。乡土美术因学校教育而延续, 他们的子孙能充分了解熟悉自己赖以生长的环境, 从而更热爱家乡, 更好地建设家乡。

因此, 把黄桥乡土美术资源转化为校本教材, 并科学地运用于中学美术课堂是可行的, 如果运用得好, 必将使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上升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摘要:黄桥乡土美术资源历史悠久, 种类丰富, 美术教师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细致的计划, 把本乡土的美术文化整理成系统美术资料, 而且要胸有成竹地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关键是要把乡土美术资源转化为校本教材, 运用于课堂实践中去。

乡土美术教学资源 篇10

一、利用当地民间技艺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民间技艺是指在民间形成并具有一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技巧和艺术。武平县有名的民间技艺有菩萨雕刻和装裱船灯, 菩萨雕刻技艺是从清朝末期的祖辈们那里传下来的, 主要做法是先选好樟树木头, 再用斧头、刀、凿子、刨子、钻头、锯等工具根据菩萨像高低所需尺寸裁成木筒, 劈皮去粗, 精细雕刻后刷上油漆。这些工艺传承人在学校附近就有, 我们可组织学生实地观看、感受民间的雕刻技艺。随后, 将萝卜、地瓜、土豆等作为材料再进行模拟雕刻, 雕刻出人物、动物、植物、卡通形象等各种造型, 把民间技艺发扬光大。装裱船灯主要材料是红、黑、蓝蜡光纸, 工具只包括剪刀、小刀。艺人按照船灯的不同风格和特点, 将各种蜡光纸剪成不同的人物图案装饰在船灯上, 如在船头剪上渔家乐和状元、榜眼、探花三个泥塑人物, 侧面剪上龙凤呈祥、五谷丰登、金鸡报晓等图案。装裱船灯融合了剪纸和装裱技术, 可组织同学们以《家乡的船灯》为题, 通过手工、绘画等形式创作作品, 让同学们学习剪纸和装裱技术及相关的绘画技能。课前带领学生们在学校旁边观看船灯的制作过程, 亲身感受民间艺人高超的剪纸和编制技艺, 孩子们全都赞叹不已, 为顺利学习剪纸做好了准备。课后可将学生的剪纸和自行简易装裱的画展示在校园过道上供其他同学欣赏, 让孩子们在其他同学的赞叹声中感到自豪, 并再次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二、利用当地名人轶事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最好老师。大家都爱听故事,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讲讲故事,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 也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武平县有个清乾隆时期的著名画家李灿, 当地流传着其许多有趣的作画故事。我们可以将李灿的故事引入课堂激趣环节或编入校本课程供学生阅读。如李灿趣作《双蟹图》:据说在清乾隆年间, 武平地区有一个社会名流请李灿为其画一幅画。李灿同意后, 这个名流在李灿作画前盛情款待他, 李灿喝得大醉。当大家担心他当天不会画画时, 他又画兴大发, 叫人磨墨。别人磨了一缸的墨, 李灿都还未动笔进行作画, 这位名流以及其家人都以为被骗了。这时, 却见李灿抱起一个光屁股小孩, 将他的屁股浸在浓墨中, 然后将其屁股放在宣纸中印上两颗“大印”, 李灿又拿起毛笔在“大印”上添添画画, 不一会儿, 两只栩栩如生的螃蟹就跃然纸上了。又如李灿用蔗渣为新任县令作了一幅《鸣蝉图》的故事, 等等。这些故事的讲述使学生上课时有兴趣听课, 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 也能从中学习领悟前辈大师的作画风格、技法。在县文博园中也存有一幅李灿的《高士观瀑图》。适时带领学生到文博园参观并讲解李灿的画, 回校后开设一堂《与李灿大师对话》的美术课, 孩子们以画为媒介与家乡的这位美术大师交流, 感受李灿大师的画风、心得, 这堂课既传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利用当地特有节日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特有的传统节日, 它既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又是重要的美术资源。武平族氏既有来自中原各个地域的, 又有当地的土著民族, 除重大节日与邻省大致相同外, 还有许多属于氏族内的特有节日, 如专祀定光古佛的斋醮节、六月初六的“尝新禾”、七月初七的“乞巧节”, 等等。这些节日活动本身及活动中的道具均构成了丰富的美术资源。利用当地特有的节日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首先要带领学生了解节日, 参与节日活动, 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过程, 亲眼目睹传统节日的盛况, 感受节日的氛围。还要让学生了解当地民风民俗及其相关的知识, 挖掘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并对民俗文化进行审美体验, 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传统节日的主题、场景进行绘画创作。利用节日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既能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形式, 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艺术情感, 增强传承家乡文化的自觉性。

四、利用当地习俗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武平县地处三省交界, 又是客家县, 具有崇尚礼仪、热情好客、尊崇祖先、多神信仰、兼收并蓄的民风。工农商贸、生产与消费、民间礼仪等各种习俗众多, 可谓多姿多彩, 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 极富研究价值和教学价值。如村民为求得田里庄稼收成好, 在田边地头选个好位置, 选择一棵树, 在树下用石块堆砌起具有一定形状的石堆, 并整理出一块干净的小坪, 选择一个黄道吉日, 在这棵树下摆上各种供品祭祀, 谓之“祭拜土地伯公”。又如, “上新丁”习俗, 谁家新生了孩子, 就在春季祭祖时, 在宗族祠堂里挂上彩灯, 并将新生孩姓名、出生年月等登记在《新丁簿》上, 同时还要与本族其他有新生孩的人家统一筹办酒席, 宴请本族各家代表到宗祠喝喜酒, 代代相传。在“上新丁”时, 精美鲜艳的彩灯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 那富有寓意的图案、纹样, 奇特的造型在课堂上是孩子们掠取的重点, 酒席的热闹气氛、人们高兴的表情是孩子们想要表现的内容。这些民风民俗还有很多, 如永平乡中湍村的“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象洞乡沾洋村的“双龙抢珠”龙灯等, 均能为学生们提供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关键在于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去挖掘。

五、利用当地特色建筑进行美术教学

武平县当地的特色建筑很多, 如武平县东留有历史悠久的“大阳桥”, 中山有“老城街”及相公塔, 湘店有“水乡式民居”, 岩前有“土围楼”, 等等。这些特色建筑既是当地的物质文化遗产, 又是学生创作的素材。但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 走入社会的机会较少, 这些建筑有的为同学们所熟知, 有的近在咫尺却从未见识。作为美术教师要努力引导他们走出家庭, 走出学校, 融入社会, 同时在平常也要多收集当地有特色建筑的图片, 展示给学生们欣赏, 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熟悉的家乡, 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 发现生活中的美丽, 体会生活中的快乐, 并通过自己的画笔去描绘身边美好的生活。如东留“大阳桥”既是人们通行之路, 也是古时候的货物交易的场所, 还是客家山区特有的桥上墟市之所在, 古色古香的一排排桥屋现在依然“停留”在这座古桥上。我在上《大阳桥》一课前, 先播放一些大阳桥及人们赶墟的图片, 并给予讲解,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并产生了创作的兴趣。有的用稚拙线条及火红色彩表现了大阳桥的热闹, 有的用黑白线条表现了大阳桥的宁静, 有的甚至把支撑桥面的枕木、桥面上木构梁架起的廊屋的样子均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利用当地动植物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造物主是公平的, 他没能为农村孩子提供高科技产品, 却为他们提供了千姿百态的原生态动植物资源, 如树叶、石头、泥土、松果、稻草杆、豆类、动物毛发, 等等。这些身边熟悉、唾手可得的自然动植物资源就是农村孩子开展美术学习活动取之不尽的宝藏。在实际教学中配合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利用学校身处农村的特点, 把能用到美术创作中的动植物材料带到课堂上来, 把能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现场教学的课搬出教室, 实施以自然资源为材料, 以自然环境为场所, 鼓励同学们就地取材, 让家乡动植物走进美术课堂, 让学生从熟知的动植物材料中感受家乡的美, 感受生活的美好, 锻炼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美的意识, 并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如, 可组织上一节《松果变变变》的美术综合探索课, 带领孩子们来到公园, 捡拾松果, 然后拼摆成各种造型。孩子们凭着想像力, 摆出了可爱的“猫头鹰”、栩栩如生的“鱼”、神秘的“城堡”等作品, 并纷纷要求老师为他们拍照留念。

乡土美术教学资源 篇11

一、乡土资源“挖”出来,美术课程“建”起来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在幼儿生长生活的地方,有许多真实可感、直观性强的乡土资源为幼儿所熟知,他们可以通过观察、触摸、欣赏、感受体味,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挖掘乡土资源,选择适合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美术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科学的美术主题活动课程呢?

1.深入调查,挖掘资源

为广泛挖掘乡土教育资源,我们踏入田间、山野,深入乡村、博物馆,走访亲朋好友,向民间研究风俗的专家、家长、亲人好友了解社会、社区和幼儿园中可利用的乡土教育资源,并依据《纲要》《指南》精神,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对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筛选,让资源为我所用,为幼儿的发展所用,发挥其最大的教育价值。

尤溪山美水美,风景名胜多,中仙的龙门场古银杏林、山清水秀的九阜山、雄美大气的汤川大峡谷、古朴幽香的桂峰古民居,都是幼儿可看可感受的地方;城区里的紫阳公园、文公桥、南溪书院、朱子文化苑、开山书院、福州门城楼、博物馆等等南宋风格的古建筑围绕在青印溪旁,古朴的亭台楼阁、精美的门栏窗棂,孩子们可以从中欣赏和发现古建筑的美并尝试表现,这些家乡的自然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美术活动的材料,激发了他们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2.整合资源,构建乡土课程

多元化的乡土资源,不仅丰富和充实了幼儿的美术素材,还为构建美术主题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根据本地的实际,结合主题活动目标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把幼儿感兴趣的、有本土特色的乡土资源作为美术课程补充内容,融入平时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如,在中班主题活动《我生活的地方》中,我们把乡土资源进行了整合,首先,通过参观朱熹公园、紫阳公园、水东新城,了解我们居住的地方。其次,通过写生朱熹公园古建筑、文公桥,收集紫阳公园中的落叶做树叶拼贴画《紫阳公园的秋天》,用橡皮泥塑造幼儿喜欢的紫阳乐园中的海盗船、摩天轮、过山车,用创意的水彩印画方式表现《紫阳夜景》等等一系列活动感知表现我们生活的地方。再利用尤溪特产、自然材料设计主题,进一步感受我们居住的地方的资源,如用金柑、脐橙、柚子做水果拼盘、水果造型,用皮革做皮革画、服装设计、皮影戏、拼贴画等,还利用尤溪人吃艾粿的习俗设计了《艾粿香香》主题,通过采艾草、画艾草、做艾粿,体验青青艾草带来的创作快乐。

二、乡土环境“创”出来,创新能力“育”出来

美术是视觉艺术,视觉是审美感知最主要的官能。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为幼儿提供感知素材。

1.创设符合幼儿审美情趣的乡土美术环境

富有审美情感色彩的美术环境,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让幼儿置身于充满乡土美术气息的环境氛围里。我们在班级的走廊、活动室的各个区角,甚至卧室、卫生间都进行精心布置,老师和幼儿一起把那些幼儿自己收集来的、富有情趣的、符合幼儿审美趣味的乡土材料,通过粘贴、组合、绘画、装饰、编织等美术手段艺术性地展示在幼儿活动场地,让幼儿沉浸其中,时时刻刻感受和欣赏周围环境的色彩、线条、形态带来的美感,久而久之,幼儿审美感受能力会得到提升。如,中班主题活动《最美家乡桥》中,我们带领幼儿参观了文公桥、玉带桥、水东大桥、九曲桥等不同造型的桥,引导幼儿发现和区分不同年代的桥,并鼓励幼儿充分运用已有的审美观念,设计出不同造型的桥,并和老师一起把自己设计的桥布置到主题墙饰中去。从活动中我们发现,每个幼儿都有自己不同的设计、不同的审美取向,这些形态各异的桥凝聚着每位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创设丰富的物质材料环境、轻松的心理环境,尊重幼儿自发的、有个性的艺术表现与创造

我们在班级里设置一个回收站,请家长帮忙收集各种具有乡土气息的物品,如稻草、竹制品、皮革、木桩、革基布、纸卷芯等,低结构材料的使用可以大大地发挥幼儿无限的想象,如,我们在《好玩的稻草》中就利用大量的稻草在各个区域中布置成秋天的环境,让孩子们在充满秋天气息的环境中运用稻草创作出各种有趣的作品,可以是美工区的稻草粘贴画;可以是操作区的编草绳;可以是科学区的数稻草;建构区的搭稻草房子……就在这样有着丰富材料及宽松的环境中,幼儿充分感知,大胆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创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

3.创设乡土环境,不仅把乡土资源“请进来”,还要让幼儿“走出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大自然中处处充满着神奇,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的最好环境,我们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乡土文化,都作为良好的教育资源。我们要把幼儿从课堂引领到大自然中,给他们一个充分的自由想象、自由探索的空间。如,我们在《紫阳公园的秋天》主题中,把孩子们带到树林里捡落叶、观察落叶、玩落叶。玩着玩着,有的孩子用落叶摆出各种造型,有的孩子居然把落叶穿起来做成了“树叶项链”“树叶王冠”“树叶裙子”,并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树叶时装秀”!在满是秋天气息的公园里,幼儿玩得不亦乐乎。回到幼儿园,他们还意犹未尽,把收集的落叶进行线描画装饰,用落叶进行拓印、拼贴,把彩色卡纸剪成不同形状的落叶布置在一棵纸板做成的大树上。你瞧,幼儿的创造力是有多神奇。

三、家长资源“用”起来,家园合作“动”起来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我们挖掘、整合乡土资源的实践中,要不断地补充与完善,最终达到对乡土资源的创新。在此过程中,幼儿的家长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宝库。

家长是我们最好的合作伙伴,在他们的生活里积累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因此,我们要把他们所掌握的乡土资源“用”起来,丰富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内容和形式,同时可以邀请家长参与我们的亲子活动、参观活动,这样我们的家园合作就“动”起来了。比如:在主题活动《艾粿香香》中,我们就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我们让家长在周末带幼儿走出户外,到田间地头寻找采集艾草,家长在和幼儿采集艾草的过程中教幼儿认识艾草,丰富幼儿对艾草有初步的认识,为之后的画艾草、拼贴艾草、拓印艾草奠定了基础。艾粿是尤溪人非常喜爱的食物,但幼儿对如何制作艾粿知之甚少,平时普通家庭也不会制作,这时,我们又利用家长资源,带幼儿到会制作艾粿的家长的艾粿作坊中参观,了解艾粿制作的过程,并请家长进入课堂,教孩子们制作艾粿,让孩子们体验了一回做艾粿的乐趣。

乡土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取之简单,同时也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我们要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身边的资源,引导和鼓励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最大限度地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我们也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乡土资源作为美术活动的素材,为幼儿创造更广阔、更有情趣的美术学习活动空间,使幼儿更贴近大自然,更融入社会,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更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赖莎莉.《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文本分析及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吴华芬.利用乡土美术资源 培养幼儿审美能力[J].好家长,2013(4).

乡土美术教学资源 篇12

一、挖掘农村乡土资源, 培养幼儿的美术创新意识

1.亲近大自然, 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 是我们的活教材。”我们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 摆脱课堂和教材的限制, 带领孩子们走出幼儿园, 来到田野, 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去体验、思考,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美术活动。如:在泥土系列活动中, 孩子们通过团、捏、压、推、拍、抓、揉等感官接触, 获得了关于泥土的直接经验, 把泥土变成了自己喜欢的物体, 有泥球、葡萄、汤圆、蝴蝶、小鸟, 还有各式各样的饼干、糕点、水饺, 孩子们在玩中体验到了美术创作的乐趣。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农村的地域优势, 结合幼儿园的周边环境, 拓展孩子们的视野, 带领孩子们亲近大自然。春天, 山区的幼儿园可以带孩子们到树林里观察形态各异的树木、花草;夏天, 海边的幼儿园, 可以带孩子们到海边, 这里有松软的沙滩、宽阔的海洋、蔚蓝的天空、穿梭的渔船、飞翔的海鸥、形状各异的贝壳, 还有颜色、形状、功能不同的渔网;秋天, 孩子们在野花飘香、绿草如茵的大自然中, 感受农民忙着收获的气息;冬天, 有干枯的树木、刺骨的海风、冬眠的小动物等。美丽的大自然及丰富多彩的生活, 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灵感, 积累创作素材, 同时, 孩子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等也得到了发展。

2.利用社区资源, 拓展幼儿的美术创作思维。熟悉的生活化的情境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好奇。如:在“美丽的秀屿港”活动中, 我们通过播放课件, 引导孩子们回忆“你到港口看到了什么”“你眼中的集装箱是什么样的”“你看到轮船了吗”“你站到码头上看到了什么”“你眼中的秀屿港口是怎么样的”“未来的秀屿港由你来设计”等问题, 让幼儿大胆想象, 用绘画、手工等形式有创造性地表现。孩子们在活动中兴趣盎然, 表现活跃, 在相互观赏的过程中积极议论着:“我的港口多美啊!”“我搭的集装箱好大啊!”“我粘的轮船真长啊!”孩子们在饶有情趣的美术创作活动中也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3.整合家长资源, 为幼儿富有个性的创作提供技能技巧上的支持。农村的家庭资源也十分丰富, 他们那种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气息, 为孩子的美术创作提供了“活”的范例。例如:笏石船渡小学开展的《灯笼与斗笠》活动中, 请家长来助教, 为孩子们演示编织五彩的草绳、草龙、草编挂历等。亲子共同创作精致的草帽、富有创意的绳子创编、草屑贴画等系列作品……有了一定的编织技能经验后, 在孩子们制作灯笼与斗笠的活动中, 无需成人的范例, 也不需说教, 孩子们就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富有个性的创作, 且表现手段多样, 编织的灯笼和斗笠千姿百态, 有圆的、有方的、有三角形的, 还有的利用废旧物装饰斗笠, 用彩笔在灯笼上作画等。

二、灵活运用乡土资源创设区域环境, 激活幼儿的美术创意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 很少空着手玩。必须有许多玩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 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 玩具更为重要。”在幼儿美术教育中, 我们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能动的、富有变化的环境, 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 给他们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 在区域环境中, 孩子们更是把自己的想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适时适度地指导, 激发幼儿的美术创作能力

《纲要》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 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 注重“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适度地给予幼儿指导, 为幼儿在创作与表达中“自主表达”“自由表现”提供心理和技术上的支持。

1.细心观察, 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在活动中, 要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创作情况, 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 当他们遇到麻烦, 受到最基本的技能技巧干扰时, 应该适时地给他们提供可靠的支持, 让幼儿获得相关的经验, 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 提升美术创造力。例如:在“我给石头化化妆”活动中,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忙碌着, 有的孩子拿起了彩笔在石头上作画, 有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毛线当松鼠的尾巴, 有的拿着两块小石头在粘贴……心如小朋友在三角架旁来回地走了几次, 我在她的垫板上看到, 她用石头做成了金鱼的身子, 用小海螺做成了金鱼的眼睛, 显然她是在寻找用什么材料做金鱼的尾巴。于是我牵着她的小手来到三角架旁取出树叶、皱纹纸、卡纸等, 请她试试。她迟疑了一会儿, 高兴地拣起一片树叶, 用小剪刀认真地剪了起来……

2.鼓励幼儿探究, 尊重幼儿的求异思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我们认为,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 发展他们不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 鼓励独立工作——进行创造。”因此, 应充分发挥幼儿的求异思维, 创造更好更美的美术作品。如:在美丽的鹅尾神石园活动中, 我带来了一块鹅卵石, 孩子们说像乌龟、大象、拇指、犀牛、河马……在教育过程中, 我根据孩子们的个性和教育内容灵活地调整教育方案, 最大限度地给予孩子表现创造力的机会。

上一篇:宽带通信与经济论文下一篇:濒危的中职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