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乡土实际设置情境进行地理教学初探(通用11篇)
结合乡土实际设置情境进行地理教学初探 篇1
结合乡土实际设置情境进行地理教学初探
中学地理新课程、新教材突出了实践性和探究性,更多地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学地理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作为导演的教师,如果能结合乡土实际进行地理教学,通过某些情境活动将教材的地理知识和涉及的乡土地理能动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效果,这种教学法已成为笔者多年来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笔者通过十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深深地体会到,结合乡土实际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地理教学变得富有色彩,富有激情,而且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更是功不可没。那么,怎样结合乡土实际进行地理教学呢?简单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准知识教学点,巧设疑难问题情境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知一般学生是不太注重地理课教学的,他们甚至还有“看看书就行了,其实好多知识我都会”的错误认识。有时,学生在学习中往往还会形成对某一知识的共性错误认识或疑问,这时教师不妨利用这些错误的认识或问题巧设一种求知情境。
如教学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时,不少学生会认为凡是经度为东经的地方都在经度为西经的地方的东方。针对这一错误认识,我就可以这样设问:我们的学校在天津,它的经纬大约是(39°N、117°E),而你将来留学要去美国的旧金山,它的位置大约是(40°N、120°W),那么,我们学校应在旧金山的什么方向?很多学生会回答:学校在旧金山的东方。此时我问:我们的判断正确吗?请大家看世界政区图,从图上看天津在旧金山的什么方向?学生惊讶的发现天津在旧金山的西方。这一矛盾的产生使学生产生困惑,从而激发其探索真知的欲望,我就可以顺势引入地图上的方向教学,而学生此时听讲的注意力就会非常专注。
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架设切身问题情境
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形容那些知识渊博之人。的确,许多地理知识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然而过去的地理教材由于过多地注意地理学科体系与知识的传授,而使我们的地理教学远离生活实际,使得学生对地理课没有什么兴趣。现在,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所体现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学习生活地理,让地理走进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教材,从现实生活中挖掘 问题,作为一种问题情境用于课堂教学。学生只有把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体验地理知识、巩固地理知识,并更好地运用地理知识服务于生产、生活。我想也只有这样才是我们从事地理教学的根本目的。
如讲授土壤与植被时,就可以联系学校周边地区实际架设切身问题情境:我们学校东面朱唐庄的菜地基本是什么颜色的土壤?它具有什么性质?人们常种植什么蔬菜?而学校北面5公里外的刘招庄因历史原因形成的盐碱地是什么颜色?它有何性质?人们常种植什么?再往北到9公里的小韩庄,那里的田地表面就有大量的海螺贝壳,土壤又呈什么颜色?有什么性质?人们常种植什么?这种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设置问题情境能亲切迅速的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之中。又如在教学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时,我就联系学校周边地区的污染实际问题设问:为什么刘招庄村南一个镀锌厂开工刚三年,现在村民都不敢喝井水了?以前大张庄的河堤上有一冒着呛人黄烟的工厂,大张庄中学的窗户为什么都不敢开?高庄的一个化工厂为什么看门值班的人接连患癌症,现在竟招不到值班的人了?„„„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学生很容易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是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是现在已经刻不容缓的事。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迫切性,也增强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
三、放眼家乡未来,创设责任问题情境
身在农村,每一个学生都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都希望家乡的环境污染能得到治理,种植条件能越变越好,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应该是地理课的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就想方设法设置情境、组织活动,放飞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通过诱导启发,相互激励,引发出大量的创造性设想,让每个参与者在学习地理知识同时也充分为建设自己的家乡发表自己的观点。
比如针对学校周边地区只有郎园引河一条可用于灌溉的小河流这一情况,在讲我国水资源分布知识后,可开展如下活动: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课前已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对家乡“南(北)水北(南)调”工程的看法(包括调水的原因、可行性、具体措施、调水后的情景描述等各方面),学生因为面对的是自己熟悉的家园和自己每天途经的地方,规划起来就多了一种亲切感和责任感,每一个人都会有准备的侃侃而谈。这种活动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细化了他们热爱家乡的心理,也锻炼了他们的开拓创新能力。
四、大胆走出课堂,增设角色问题情境
结合乡土实际进行地理教学的开展使同学们开始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甚至开始分析问题、努力思考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进而达到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目的。而结合乡土实际的活动如果都在课堂上进行,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也是不可能的。我就将某些活动的现场变成课堂,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有“当事人”的角色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努力建设家乡的健康心理。
例如在有了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就可以在某个污染源召开环保“模拟法庭”活动。如在刘招庄的镀锌厂附近开召开“关注农村生态,还我家乡清流”为题的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厂长、村民等不同角色。由于学生已经是深受其害,所以他们兴趣浓厚、积极性极高。活动前无论“原告”还是“被告”,都认真搜集资料(有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询、有的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还有的学生积极向教师口头咨询)。有了前面的精心准备——在“法庭”上,“原告”与“被告”展开唇枪舌战,谁也不肯甘拜下风。最后,在大量事实和铁证面前,厂长(被告)不得不低下头,对因“鼠目寸光、见利忘义、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后果而接受法庭的制裁。
我们的学生是农家子弟,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那么,如何才能使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步发展呢?在讲解这个课前,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参观生态园。例如,我们参观了距学校6公里外的双街生态植物园。那里,门口鲜花争妍斗丽,路旁垂柳依依,田里禾苗青青、果园硕果满枝,池塘清可见底„„完全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参观中,同学们注意到:这里的农业灌溉既有世界先进的喷溉技术,又有集农、贸、牧、渔等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结构,已实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生态发展。参观后同学们感触颇深,他们激动的表示从现在起一定好好学习,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长大后把家乡也建设成这样美丽的生态园。
总之,通过几年的结合乡土实际设置情境进行地理教学,我获益匪浅,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增加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了,同时也树立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理想情操,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品质和学风,从而达到了新课程要求的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目的。
结合乡土实际设置情境进行地理教学初探 篇2
在日常生活中, 有很多较为有趣的事例都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物理知识, 如果可以将这些事例科学的插入到初中物理的日常教学中, 将会很好的吸引学生, 让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可以精神饱满并且充满求知欲的面对物理学科的新的知识的学习。所以, 作为初中物理教师, 要时刻注意发现与物理教学相关的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有趣的因素, 将这些活生生的生活常见的事情引入课堂教学中去, 让物理教学变得更加的简单、有趣、更易接受。
例如, 在对初中物理中连通器的讲解过程中, 则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家中或者是公共场所等地方有下水道的地方有没有哪儿是散发着臭味的, 或者是暴雨的时候为什么有些下水道是进水而有些下水道却是往外冒水;在讲解静电的时候, 为什么冬天脱衣服时候, 经常会听到“啪啪啪”的声音, 如果是晚上, 还可以看到好多电火花。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日常的实例的思考, 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明显的集中, 并且可以让学习氛围更加的轻松, 学生可以很快的完成学习的任务。
此外, 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时候, 如果可以大量选用随身可带的材料进行。这样学生也可以自主的去寻找各种材料尝试进行试验。
例如在介绍压强压力相关内容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介绍十七世纪时候的非常著名的马德堡半球试验, 让学生对这个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进行了解, 就是抽气。然后再取出两个常见的塑料挂钩的吸盘, 用力将它们挤压吸附在一起, 然后请初中学生们一个个上台尝试直接将这两个吸盘分离, 学生们一定会实用很大的力气才可能将这两个吸盘分离, 此时教师尝试从缝隙中插入一根火柴棍等等, 让两个吸盘不再密封, 这样就非常轻松的分离了两个吸盘, 此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原本很难拉开的吸盘, 透了点气就很容易拉开了呢?然后在解释因为吸盘周围除了空气没有其他东西, 所以很显然吸盘这么难分开是因为空气给予了压力的原因, 这也证明了大气是存在着一定的压强的。教师在安排物理实验的时候注意可以让材料随处可以获得, 这样可以让学生很好的理解物理学科。
二、通过生活实际巩固学生所学物理知识
所谓的物理知识的学习, 是指学生通过已经经历的各种生活体验, 对所面临的各种物理现象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分析、推理和归纳的过程, 只有通过心理上对物理学科的自我体验, 以及对日常的生活经验的体验, 才能够逐渐形成专属于学生自己的物理知识, 才能够形成一种超越了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的理解, 从而对物理知识产生记忆和理解, 所以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注意引用日常生活中相关的物理案例, 确保所选用的物理案例更加的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体验相关的物理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得到巩固,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产生新的认知, 而且学生的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都得到了解决。
例如, 在进行密度与物体的温度之间的关系的讲解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空调的出风口总是在很高的地方, 而比如暖气片之类的取暖的东西却都是在靠近地面的地方;在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时候, 通过塞住耳朵后用牙齿咬住一根筷子, 再对其进行敲击来体验声音, 让学生认识到声音是一定要需要介质才能够传播的。在进行光的折射的知识点的教学时候, 可以在一杯水中放置一个沉下去的物体, 然后让学生在水面上确定物理的位置后直接用筷子往下戳, 会发现每次在水面上对准了的位置, 到了水里却戳不到物体, 总是戳到物体的上方, 从而让学生明白所看中的物体其实只是假的, 是物体折射后的位置, 此时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 在去游泳的时候, 不要看着水池很浅就觉得不会有危险, 其实水池要比所看见到的深度更深。
三、通过联系实际可以让晦涩的物理知识变得简单
物理学科中存在着很多较为晦涩难懂的概念知识, 尽管教师已经解释的很清楚可是学生仍然对此理解不够透彻。但是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后, 知识就很快被学生理解了。
例如在讲解功率知识上, 让学生对比两个人相同时间内搬了相同距离的情况, 然后理解所谓的功率其实就是一种体现了做功的速度快慢的物理量, 与做工的多少其实是没关系的。
四、总结
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时候, 要密切联系生活中的相关事例, 根据不同实例灵活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但是也要注意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所引入的生活实例不可以太过勉强, 而是要恰到好处, 而且要掌握一个很好的度, 防止纠结于一个很小的细节, 从而对物理教学产生阻碍。
参考文献
[1]吴明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结合乡土实际设置情境进行地理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 长寿区 乡土地理 新课改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69-01
一、新课改对乡土地理的要求
《地理课程标准》将乡土地理明确作为必学内容。并且对乡土地理的范围及教学做了进一步说明:“乡土”范围指县一级行政区,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新课改背景下,以乡土地理为载体,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而富有实效的研究性实践学习活动,可以强化课堂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进行地理新课程教学与乡土地理整合显得十分必要而有意义。
二、区县高中地理学科的教育现状
首先,从区县的整体教学来看,学校为了追求高考升学质量,不惜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和采取题海战术来换取高的升学率,从而为学校获得好的社会声誉。因此,新课改成了装门面的招牌,素质教育成为空头口号。
其次,从地理学科状况来看,由于乡镇和农村中小学缺少地理专业教师,使区内初中和小学对于地理学科教学缺乏,很多学校根本就不上地理课。这与新课改背景下的乡土地理教学要求背道而驰,利用乡土地理进行地理教学也只是纸上谈,缺乏实际行动。
三、用乡土案例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案例教学的定义和特点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学生通过和他人进行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一方面可以相互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激励落后者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引导学生既注重知识又注重能力。案例教学却既能让学生从案例内容中学到知识,也能让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和相互交流中提高能力。
案例教学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交流。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先对案例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
2. 丰富的乡土地案例储备
地理案例是地理事像的载体,案例教学就是以某事像作实例,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运用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抽象的地理原理,案例要体现当前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和编排案例,所以需要选择高质量的少数典型案例。
3. 形成乡土案例,并充分利用乡土案例进行地理教学
地理学具有的重要特点就是综合性﹑实践性强,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当地地理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形成乡土地理案例,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在高中地理中讲到农业区位选择和水土流失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形成一个乡土案例。操作步骤如下:
(1)学生和老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目标和调查的内容,以体现哪些知识和问题;
(2)将学生分为农村实际调查组和长寿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组,利用网络和他们自身的条件进行查阅地理信息;
(3)分派任务。农村实际调查组要调查的内容主要有长寿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组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区内各乡镇的主要农作物,长寿区的地形﹑气候﹑土壤﹑人口﹑经济﹑交通,植被破坏的主要方式和原因等;
(4)组建兴趣爱好组,让组内学生分别负责将内容落实到学生并监督完成,保证完成的质量;
(5)整理﹑筛选﹑组合材料,形成乡土地理案例;
(6)讨论案例是否达到了初定目标,体现了初定的知识和问题,有哪些新的问题没有考虑到;
(7)回归教材,通过自己形成的案例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和水土流失问题等方面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8)检测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状况。
通过这种实践活动而形成乡土案例和利用乡土案例进行地理教学,学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了解了长寿区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也掌握了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和自然地理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和描述;懂得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更主要是知道这些区位因素怎么影响农业生产的;了解了长寿区植被破坏的方式和原因;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等。激发学生为今后农村的发展有所思考,增强爱乡热情。
另外,学生们进行了社会调查活动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和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掌握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步骤,并通过同学们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共同努力﹑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互帮互进意识。
[ 参 考 文 献 ]
[1] 曹传道.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振云.新课程理念下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结合乡土实际设置情境进行地理教学初探 篇4
学习了《物理规律教学设计》的课程后我对物理教学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我很受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渐以这种新的物理教学理念为主并加以利用实施,在学习中,我有以下启示
一、要改变以往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首先应该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让我们教师淡化以往的学科观念,用现代科学教育的理念来指导物理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书本。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像以往那样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而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的独立的个体。
二、要改变以往的物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传统的物理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题海战术,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也必须体现物理的这种实践性。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活动。
三、要增加物理学习的灵活性,让学生自身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本领。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和选择研究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学生仍然以过去那种看课本,学课本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话,就可能成了新的“书呆子”,而不能培养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分析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材会发现,新的物理教材一改传统教材知识间严密的逻辑顺序,尽力突破学科本位的观念,注重生活中的现象及经验,努力体现出要在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从生活走向物理”。教材内容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针对不同个体,提供给学生最基础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确保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结合乡土实际设置情境进行地理教学初探 篇5
东莞市大朗镇巷头小学:陈巧英
有专家断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新一代人无与伦比的痛苦。”也有人预言“心理卫生将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题。”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未来”。但面对当前人类面临的心理危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便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新一代。能否培养出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健康人格的新一代,是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的成败。
长期以来,多数人比较注重身体的健康,而忽视心理的健康,但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而且还应包括着心理上的健康。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如:有的学生性格脆弱,有的学生性格倔强冲动,有的学生孤僻不合群,有的学生嫉妒心强,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娇生惯养,经受不起一点挫折,更有的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要,而且也是势在必行。下面就谈谈我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体会:
一、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如果教师本身存在心理问题,又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我们作为教师,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比学生的人生经验丰富得多,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反省,寻找自己的不足,有改善自我,调控自我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创造宽容、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开辟一块宽敞明亮的心灵绿地,用心去思索学生,竭力寻找他的优点,采取正面的教育,将会从中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
二、平等对待学生,诚心尊重学生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教师办事要公平、公正,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人才观;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地对待问题。对优等生,多看缺点,对后进生多看优点。不可感情用事,要认识到只有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从情感深处,萌发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我们可以在心里欣赏成绩好、能干、听话的学生,但我们绝不能把这种偏爱用行动展示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甚至说某某同学成绩好、某某同学成绩差、某某同学品行不端正,而做出不公平的决定。例如:每天我都有安排同学值日,同样也有安排组长负责检查,但有些组长会认为:我聪明能干,成绩好,老师赏识,让我当组长,我可以不用值日,只是负责检查,要求同学做好就行了。对于这些学生,背后还得跟他谈谈心,让他明白自己也是班中的一分子,班里的事务责任、有义务去完成。又如:有个同学突然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会摸摸他的头,弯下腰,低声说:“你作业没能按时做完,昨天应该好累吧?说说给我听,是什么事?”让他解释完后,再说:“那现在你打算怎么做呢?”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只有转变心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才能在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教育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1、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就是师生交往,课堂是学生心理成长的主要空间,教师要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用智慧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这将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课堂上,胆小内向的学生很少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很小声,生怕自己说错了会受到同学们的讥笑。对待这些学生,我会事先跟他商量好,假如你上课能大胆举手发言,我会保护你的。在你认为回答有把握的,你的手就举高一点,在你认为回答把握不大的,你的手就举低一点。当他回答正确的时候,让同学送他掌声,当他回答不全面的时候,也要比值于肯定,鼓励他大胆发言。
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有益补充。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兴趣不能持久,课堂上所受到的教育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强化,天长日久难免会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不良习惯,因此,结合学生生理年龄特点,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跳绳、赛跑、接力、下象棋、转呼拉圈„„就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同学们心灵受到了陶冶,能力得到了提高。
3、在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传统的班级管理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所以班级管理必须要有“创造性”,有“创造性”的班集体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更能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例如:我校一直以创“文明班级”为契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加强班风校风的建设。为此,我们要更新学生班级观念,让他们认识到老师只是对班级的发展起指导作用,自己才是班级的真正主人,班级事务的管理要靠大家来完成,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只有人人为班集体争光,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让学生彻底树立“我是班级小主人”的思想,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精心设置教学情境 篇6
【摘要】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设置具有启发性、探索性、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别开生面的多媒体教学情境、探索性极强的问题情境、以及不同情境下的角色扮演法、极具匠心安排的实验等等,都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业水平和学科素养的目的。【关键字】 创设情境 问题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创设情境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渐进教学佳境之中,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下的地理课堂,一改传统地理课堂的模式,是开放的、活跃的。不同情境的设定,可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轻松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一、利用诗词、音乐等创设魅力情境
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有两种力量对于有文化的人最有帮助,就是科学和艺术。在地理教学中,选择合适的诗歌和音乐,确实能达到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课上,可以采用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并配以古典乐曲《高山流水》来引入新课学习。在讲解地理环境的垂直差异性时,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引入垂直地域的差异性,抽象的理论概念就会变的直观起来。又比如,在上区域地理《中东》一课时,用《春江花月夜》做背景音乐,播放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圣城麦加的自然风光和朝圣队伍等图片,学生的注意力就马上被吸引过来,并且充满对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的向往,就达到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这种以诗歌和音乐创设情境的方法,往往能够创设美好的意境,吸引学生去探求其中丰富得知识。
二、巧设问题,创设探究情境
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情境模式中最为常见的手段和方式。这里的问题一定要学生能起“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如在进行大气运动内容的教学时,可设置这样一个以故事为背景的问题情境:1944年冬,美国西部地冻天寒、大雪飞扬,而在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的茂密丛林中,突然烈火熊熊,美国官方接二连三收到林火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接连不断的大火和爆炸声,闹得旧金山居民惶惶不安,商店关门、工厂停产,交通中断,更为严重的是,建在华盛顿州的绝密原子弹工厂也面临天火威胁,美国朝野一片恐慌,迅速组织大规模调查。12月,美国海军巡逻舰队偶然在海面上发现一白色漂浮物,经检验为氢气球残片,而后人们发现西部林区及村镇的树梢上到处挂有气球皮。美国人很快查明,这些装有燃烧弹的气球来自日本。日本的氢气球怎么漂洋过海到了美国?绘声绘色讲故事的同时,屏幕上显示出一幅太平洋两岸的地图,多个汽球移动并爆炸的动画。这个问题可很快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这样一个悬念,整个学习活动就成了从生疑到解疑的过程,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学习效率也高。
三、联系生活,唤起学习激情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不禁要问,生活材料哪里来?
1、源于生活常识。比如在讲述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时,我展示了世界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下人们的生活状况。并提问人体最适合的温度究竟是多少?22摄氏度,人类最早就起源22摄氏度等温线附近的地方。
2、源于实事热点。当今的时事热点也是创设学习情境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讲解《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时,就可以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结合资料,绘制一幅当年的气温曲线与多年平均值的比较图。提问学生当年与多年平均相比有什么不同?变化什么时候?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目的。
四、运用各种游戏,创设广泛参与情境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游戏教学是“寓教于乐”的具体体现。既适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多变的天气》这一节课上,可以采用你来比我来猜的小游戏,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来描述这两个天气符号,背对屏幕的学生再二十秒内来猜是什么符号,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就能提升学习地理的兴趣。在讲解《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就可以做中国的拼图游戏,在其中记忆中国的省区的大致位置,省级行政中心和各省的简称等等。
五、实验活动,创设一个经典重现的课堂情境
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课本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各种演示实验,同时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转变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地理课的兴趣。
在讲解水土流失课题时,就可以设计个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关系实验,来演示降水量、降水强度,坡度等的不同和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充分说明植被对保持水土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在环保理念上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结合乡土实际设置情境进行地理教学初探 篇7
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利用信息技术设置美术课堂教学导入情境”这一专题,来了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优势,设置生动直观、引人入胜的导入情境,来瞬间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丰富的联想,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第一,我们可以针对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紧扣重点,利用信息技术设置游戏情境导入
例如上教版第二册《啦啦队》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表现丰富的表情,而“啦啦队”又是比赛场上的重要角色。
为此,教师紧扣重点在导入环节设计了“接力画表情”的游戏——全班学生分四组,每组每次一人上台画一个表情,画完接着下一个学生上台画不一样的表情,两分钟时间看哪组学生画的表情最丰富。为了帮助学生自然、迅速地融入游戏情境,教师在课前 收集或哭、或笑、或悲、或喜„„各种丰富、可爱、有趣的表情图片或gif小动画,并按变化鲜明的原则进行排序后,以大幅的、一张一张一一呈现的形式,制作成ppt。(此处播放《啦啦队》表情的ppt)
这些具体、生动、变化多端的表情图像一播放,瞬间就俘获了每个学生的注意力,每个学生随着这些表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趣味盎然、兴致勃勃。再听到老师宣布“接下来我们来接力画表情”的游戏时,立即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台上画表情的画得轻松、丰富,台下喊加油的喊得激动、热烈。不知不觉中,每个学生都在游戏情境中不仅亲自体验了一回表情的画法,而且还亲身体验了一把啦啦队的角色。
制作ppt图像课件,成功设置的游戏式的美术课堂教学导入情境,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情感、认知和实践基础。
第二,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紧扣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设置想象情境导入
例如上教版第一册《叽叽喳》一课的内容是画各种鸟类,鸟的种类繁多,一堂美术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鸟的种类都一一罗列,但也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只画一种或指定的几种鸟。而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电视、动物园等各种渠道,对鸟的种类都具有一定的认知或生活经验,甚至较多的学生在平时都画过鸟。怎样设置一个既能调动学生对鸟的回忆、又能激发学生对鸟的无限想象的导入情境呢?
本课教师利用网络搜集各种鸟类的叫声,插入ppt课件中。在课的一开始,播放各种鸟叫声(此处请播放《叽叽喳》一课鸟叫声的课件)„„在或清亮、或激越、或婉转、或短促的鸟叫声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对鸟的模样、特点、甚至动态等展开无限丰富的想象„„在随后的试画环节,有的画出了嘴巴很大的鸟,有的画出了仰天飞驰的鸟、有的画出了小巧纤细的鸟„„几乎每个孩子对鸟的表现都极富个性、无一雷同。
借助ppt声音课件设置的导入,成功地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极富想象的情境空间。
第三,针对学生渴求新知的好奇心理,紧扣知识,利用信息技术设置欣赏情境导入
例如上教版第四册《我学摩尔来玩泥》一课,是让学生学摩尔用整体泥塑法捏塑简洁与环境相融的动态小泥人。对于“摩尔”和“整体泥塑法”,二年级的学生知之甚少,难免好奇。
本课借助两段视频导入,第一段视频以满足学生对“摩尔”的好奇心理、认识摩尔的雕塑风格为目的,教师精心搜集摩尔的大量雕塑作品,并挑选合适的音乐,制作成有声有色视频(此处请播放名为《欣赏视频》的视频)。唯美的视频呈现风格鲜明的雕塑艺术,成功的设置了走近大师的静态欣赏情境,帮助学生初步走近摩尔、感受 摩尔的雕塑风格,继而对进一步“学摩尔”产生期待。
在较深入了解摩尔后揭题导入时,老师又设计了第二段视频,第二段视频是以满足学生对“整体捏塑法”的新奇感继而增强学习兴趣为目的的,教师借助网络搜集了几段动感小泥人的视频,从每段中截取需要用Ed6.0软件重组制作成新的视频(此处请播放名为《动感泥人》的视频),其可爱简约、灵活炫动的造型、激情动感的音乐,给学生强烈、新颖的视听刺激,成功地设置了贴近学生、趣味盎然的动态欣赏情境,将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完全地引入到用“整体捏塑法”表现动态小泥人的学习上来。下面请看本课导入环节的课堂实录。(此处请截取名为《快乐的小泥人——我学摩尔来玩泥》视频的前6分36秒)
结合乡土实际设置情境进行地理教学初探 篇8
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处理一堂课时,从引入新课到新课的教学,以致于新课的总结,都避免不了书本的束缚。使得学生一节课下来,收获甚少,而且显得非常疲倦,总觉得数学是极其深奥的东西,是枯燥的学问,是高深的科学。学习起数学来是单调的,是被动的,是没有任何兴趣与激情的。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厌倦数学,如何改变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得爱好数学呢?学生是生活在实际生活中的群体,周围的环境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学生,学生对生活最亲近,实际的生活对学生最有吸引力。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新课的教学。 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常见的,就看你发现没有。教给学生的数学知识,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交给学生一件解决实际生活的任务,学生是乐意的,并且也是非常想把这项任务干好,因为人人都有成功感.,都渴望成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的教学,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觉到学习数学实际上就是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工人叔叔要在一面墙上贴瓷砖,经测量得知,每行铺12块,要铺3行,现在如果让你去买砖,你应该怎么做?要让学生自己去干事,学生是非常愿意的,这样的引入,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潜在的.内驱力,还能使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二、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传授新知。 新大纲要求教师“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求低、中、高年级的教师都必须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采用不同的形式,提供较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让学生从自己周围熟悉的事物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新大纲中也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开展教学活动”,允许教师调整课程内容。教材的脱离生活是客观存在的,在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对于教材中单调的知识传授,学生接受起来也显得牵强。在教学中只有把新知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才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等,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比如:在教学角的知识时,可以从学生熟知的红领巾、五角星、桌椅、折扇等事物中,传授角的组成。让学生在具体的实物感受中,感受角的真实存在,从而抽象出“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拿出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在圆锥里填满沙子,把圆锥里的沙子往圆柱里倒,看几次可以填满圆柱,从而可以得出圆锥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就变得活跃,学生也变得积极主动。 三、 在新知的巩固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二者相依相成。学数学的目的是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如何做到学以致用呢?那就在巩固新知的时候,安排一些结合学生实际的
[1][2]
结合乡土实际设置情境进行地理教学初探 篇9
海伊独创的EQAA2+1教学模式,令其课堂以情境为主线,通过情景表演与动画课件为教学模式,使写作与生活相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除此以外,海伊情境作文的标准化教学模式也是促成教学效果高效的有力保障。海伊情境作文的标准化模式精细到每分钟教师做什么都能清晰体现,这就使教师的教学难度降低,教学过程不会出现随意性,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海伊情境作文一般安排春季、秋季、寒假的学习时间为两个半小时,暑期为一个半小时,因此,课堂上每一分钟都尤为可贵,老师应该严格按时间安排进行,如有意外可适当调节,但是调节的时间不宜过多,一般控制在5分钟之内。
注:教师应提前半小时到达教室,检查《阅读魔法训练》、《写作金思维》的作业。第一环节:讲评作文,进行鼓掌表扬并加分(春季、秋季、寒假为10分钟/2篇,暑期为5分钟/1篇)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这个环节的设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发现别人或自己作文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让学生从修改中受益。此环节可以通过老师朗读佳作或片段带领学生赏析,也可以找一篇存在问题较多的作文,让学生当“医生”对作文进行诊断治疗。另外此环节还有一个重要环节不能漏:全班掌声表扬作文成绩居第一档、第二档的同学并予以加分,旨在通过这一环节激励学生写好作文。
第二环节:点名。(2分钟)
因为关系到学生的安全,因此此环节应该高度重视。点名前教师应要求学生点到名字的要站起来喊“到”,并时刻告诉学生点名的重要性是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防止个别同学私自跑到别的地方去玩,所以不能随便喊“到”。
第三个环节,新授课时间。(春季、秋季、寒假30——40分钟,暑期20——30分钟)海伊情境作文主要以课堂活动、课件播放和情商渗透为主要模式,构成了EQAA2+1教学体系,所以,正课时间在整堂课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教师一般在第一节课完成正课教学(此环节的上课流程参见海伊情境作文教学教案)。
第四环节:写作时间。(春季、秋季、寒假45分钟,暑期30分钟)
此环节是学生自主写作时间,安排在第二节课上。上课伊始,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脉络,并指导学生拟题。结束后并进入学生写作时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做好课堂纪律的掌控,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写作氛围,不受影响地进行写作。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抓住每位学生的写作特点进行指导(老师在课前应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拟定指导计划,如:详略不得当、逻辑不清楚、分段不明确、内容简单等。)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拟定几名重点指导的学生,对其指导控制在3分钟内,其他的学生确保1分钟的指导。第五环节:欣赏当堂写得好的片段(选举1到2篇)。(5分钟)
通过读课堂写得好的学生习作,可以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打开他们思路,也可以帮助学生对照自己习作进行修改。欣赏完后,让完成习作或完成大部分的学生举手,当堂加分,鼓励学生提高写作速度。
第六环节,讲评赏析《阅读魔法训练》时间。(10分钟)(1)讲评上次《阅读魔法训练》作业
因为讲评的作业,学生在家已经认真做过,因此在讲评时可简略些。每一篇的阅读篇目中都有许多值得学生借鉴的地方,比如好词好句好段,标点符号的用法,文章结构,开头结尾的写法等等。因此在讲评时可让学生朗读出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好段,或就自己从作文中学到的知识与大家一起分享,进行全班评比,选出本节课的“积累之星”。习题讲评时,尽量让学生解答,最后再总结出正确答案。积极回答的都可以加分。
(2)赏析《阅读魔法训练》一篇
课堂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带领学生欣赏好词美句,鼓励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从而为学生写作打下基础。“读”促进学生的语感,因而在赏析时朗读的方法应多样化,如:齐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学生做习题时,可以采取比赛形式,前三名加10分,这便于提高学生速度,注意课堂习题不宜布置太难的。讲评课堂习题时,让学生先解答,老师最后给出正确答案,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都可以加分。(关于其他方面的具体加分情况,见下表。)
第七环节:布置《写作金思维》作业(下一课内容)(2分钟)第八环节:文学家奇闻轶事欣赏(2分钟)第九环节:总结内容,准备放学。(3分钟)
结合乡土实际设置情境进行地理教学初探 篇10
摘要:针对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的无效性为出发点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提出,情境创设中的一些问题和偏差也随之出现,本文主要就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设计进行分析,具体提出集中课堂教学情境设计方法。
关键词:小学信息,课堂教学,情境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够提供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甚至是人工智能。充分的交互性能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能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兴趣,激发联想1.创设完整的主题情境
自从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以来,关于奥运的话题就充满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基于这种的情况,我设计了“为奥运添光彩”这样一个主题。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内容,在这节课的整体设计是紧紧围绕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学科知识线索:基本颜色填充一不封闭图形颜色填充一自定义颜色填充一综合运用填充工具进行颜色填充。另一条是情境设计的线索:奥运会的标志-08年奥运会的会徽一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一吉祥物参加的奥运项目。通过闯关的形式将这两条线索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每一关的任务中都设置了不同类型的情境导入。这样学生整节课都融入在一个主题完整、连贯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究解决信息技术学科内容。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首先通过竞猜人物的活动中出示几位奥运冠军的精彩瞬间,让学生找出这些人物共有的特点,引出奥运的话题进而引入奥运会的标志——五环,在对五环进行基本颜色的填充时学生来认识颜料盒、填充工具、前景色和背景色。这里我借助美术课中绘画时使用的绘图纸及画笔的关系,来加深学生对前景色及背景色的认识。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填充工具的使用而且对奥运标志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在第二个闯关任务中将奥运话题引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上面,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奥运会徽进行颜色填充,这里我巧妙设计了技术障碍,将奥运会徽的图案设置一些缺口,结果学生操作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结果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而且很容易将本课教学中的难点,对不封闭图形颜色的填充呈现出来。
在第三个闯关任务中,直接将福娃的形象图片呈现给学生,由于福娃的形象图片对学生而言还有些陌生,所以这段影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目光j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适时通过分发学生喜欢的福娃,通过给福娃装扮颜色,将自定义颜色的填充问题提出来,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自主解决问题的状态。
在最后一个环节中,通过去了解学生喜欢那些运动项目,来关注学生的体育爱好,同时让他们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填充颜色。这样学生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就会创作出一幅幅福娃运动形象的图画。
2.创设挑战情境,考验信心胆量
[1,2]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索、去发现。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刻意去追求课时的完整。
比如我在教学《保存文件》时,我把保存文件的方法分解为几个任务,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分解。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一任务到综合任务,循序渐进,具有连贯性。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每一个任务后,就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应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去给学生创造一些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多去帮助和开导后进生的思路。使探索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
比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创作的教学时,我以《天气预报》为主题,先给出简单的任务,通过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完成自选图形的插入,然后利用自选图形设计具有自己风格的天气预报,在制作过程中解决问题:如何插入、调整自选图形;如何在自选图形中添加文字:如何修饰自选图形,如何给自选图形添加颜色等等。
3.创设协作情境,培养团队精神
协作发生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协作学习的作用,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大力倡导的。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创设协作情境,通过竞争、协作、伙伴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学习,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我在讲授利用Word制作电子报刊时,我就以《爱我家园、携手共创》为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在制作过程中,一个小组有三个人,一个学生负责设计板块,一个学生负责搜索资料,一个学生负责搜索相关的图片,再由三个人审定资料完成最后的排版。再进行全班的作品展示交流。在协作学习情境中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交互变得更加容易控制,他们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目标的合理安排,更多的是学生的协作情况、学习过程的规划设计。
4.创设模拟情境,放飞梦想翅膀
学生经常会幻想除本身生活以外的环境和空间。对于那些未知领域充满了好奇心。比如太空世界、海底世界、网络世界,神秘外星人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创设第三空间情境,让学生模拟流连于这些世界里,他们会异常兴奋的去探索那些诱人的未知空间。
【参考文献】
[1] 林刚, 杨进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个案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0 [2] 冯宇飞.信息技术教师的困惑与出路[J].科技信息,2008,31
论信息技术问题情境的设计
摘自:《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摘要]:问题情境是影响代写论文问题解决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进一步讨论创设信息技术问题情境的方法,对提高问题解决式教学效果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类型;问题情境;设计
一、信息技术问题的基本类型
对于信息技术问题这一概念,在目前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文献或讨论中,很少有人明确、正式地将其提出并对其加以界定。这里根据数学教育教学领域的一些学者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相关文献中对于“什么是数学问题”的论述[2],[3],将信息技术问题界定为:以信息技术为内容,或者虽不以信息技术为内容,但必须运用信息技术概念、理论或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换言之,信息技术问题所包含的疑问因素或未知因素必须与信息技术相关。由于信息工具本身及其操作的复杂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信息技术问题的种类很多,各类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各不相同,所以在设计问题情境之前,需要对常见的信息技术问题类型做一下了解。
乔纳森(Jonassen)通过收集成百上千个问题实例并对它们进行认知任务分析,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划分成从良构到劣构逐渐过渡的11种类型[4],包括逻辑问题、运算问题、情境问题、规则运用问题、决策问题、故障测定问题、诊断--解决方案问题、战略实施问题、案例分析问题、设计问题、两难问题。
乔纳森的分类是以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中的各种问题为对象的,而卡斯特(Custer)则从技术问题解决的视角出发,将技术问题分为四类,即发明(invention)问题、设计(design)问题、故障检测(trouble-shooting)问题和程序(procedures)问题[5]。
从学科背景体系来看,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体系是由与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相关的内容构成的,信息技术课程是课程设计者按照一定的课程观,将该体系向学生发展、社会需要映射的结果[6]。因此,我们这里以上述两位学者的问题分类研究成果为基础,在收集和分析信息技术新课标教材、任务驱动式教学和主题活动式教学中常用的练习、任务、主题等样本的基础上,从信息技术课程学科体系构成的角度,把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中常用的问题归纳为三大类,即信息问题、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
1.信息问题
信息问题是需要学习者运用信息知识、利用信息资源来解决的问题。从信息素养的内容构成看,信息问题主要将重点放在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上。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问题通常表现为:为了解决某一课题而进行信息需求分析,选择信息来源,搜集、评价并组织信息。例如准备某个专题讲座所需的信息就是一个信息问题。2.技术问题
技术问题是需要学习者运用技术知识与技能来解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有时候输入IP地址能够正常访问网络,但输入域名却不能正常访问网络就是一个技术问题。从信息素养的内容构成看,技术问题偏向于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课程内容上看,信息技术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层面上的教育,“技术”是构成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石和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载体[7],所以技术问题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较为频繁的一类问题,常见的有规则运用问题、程序设计问题、故障诊断问题、作品设计问题、案例分析问题等。
3.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涉及学习者对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的问题。从信息素养的内容构成看,社会问题主要将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社会问题通常表现为在信息技术条件(环境)下,利益、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两难选择上。例如,网络已经普及到家庭,这种变迁对于家庭的巩固是利还是弊?
二、良好的问题情境的特征
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更有利于教学呢?综观相关理论与实践,这里将良好问题情境的特征归纳如下:
1.问题应该是结构不良的----结构性角度
问题的结构性主要从问题状态的清晰程度和解决途径的明确程度两个方面来界定,所以结构不良的信息技术问题表现出的特点主要有:问题的构成存在未知或某种程度的不可知部分;不能确定哪些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方法对解决问题来说是必需的,以及如何综合利用它们;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发散的从而也是难以预见的。
2.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复杂度角度
复杂度通过问题所涉及的要素的数目、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方式和相关度,以及各要素的隐含程度等来定义[4]。只有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复杂性的信息技术问题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索意识。信息技术问题情境的复杂度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确定:问题所覆盖的知识点的多少;问题所要求的思维水平的高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确保问题能够使学生充分接触课本上的学习内容和运用较高水平的思维形式。
3.问题的真实程度要适当----真实性角度
从真实性水平的角度看,教学中的问题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即学术性问题、情节性问题和真实生活问题[8]。一般来说,源自学生生活实际和亲身经历的问题最能在学生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并让学生觉得解决该问题是有意义的。但是教师的目标不是追求问题的绝对真实,而是要通过对一定程度上真实的问题的追求来促进尽量真实的问题的解决过程。
4.情景要能够激发学生动机中的情感成份----吸引力角度
增强情景吸引力的策略通常有两个:一是使之与学生感兴趣的或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二是让学生成为情景中的角色。角色的赋予可以使学生产生高度的价值感和解决问题的责任感。例如,赋予学生某公司的经理、某个决策组的成员等角色。
总之,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可以用图1来表示。
三、信息技术问题情境的设计 1.创设信息技术问题的方法
创设信息技术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且各种方法相互联系,教师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这里仅介绍其中3种:
利用日常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他们信息技术经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些经历是创设问题情境的良好素材。例如:
IE打不开链接啦!张伟的PC机装的是WindowsXP系统,他正在利用IE上网,可是点击了网页中的链接之后,鼠标旁边出现了一个绿色的小圆圈,中间还有个叹号,然后就没反应,这是怎么回事? 模拟真实情景。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了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常用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杂志社编辑利用MS-Word排版、教务秘书用MS-Word设计课程表等。很多信息技术问题情境都可以通过模拟这些真实工作情景而产生。例如:
你刚刚受聘于某儿童读物出版杜,出版社即将出版一本针对0~3岁的婴幼儿读物,书名为“每天聪明一点点”,主要精选一些生动有趣的知识故事。你的工作就是为这本书设计一个封面,并且既要符合本书的特点,又要吸引人。你必须完成上司指派给你的工作,否则很有可能被解雇。祝你好运!解释现实生活问题。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不是用“是与否”、“谁优谁差”等简单的话语就能回答的,人们必须对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后才能得出结论。例如,综合国力到底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文明班集体奖应该发给哪个班级等。以这些问题为雏形,引导学生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来回答,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又一种方法。例如:
今天早上,老师在公交车上听到乘客在讨论一个话题----“高中学生的成绩女生不如男生”。此观点当然有人反对有人支持。那么,你认为高中学生的成绩女生真的不如男生吗?请根据我们提供的两届学生的高考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运用Excel知识将你的观点表达出来[9]。2.设计信息技术问题情境的过程
设计信息技术问题情境的过程可以分为两步:一是信息技术知识的问题化,二是信息技术问题情境化[10]。信息技术知识的问题化首先要进行知识点分析,即本次问题解决活动要完成哪些学习内容的教学,然后再设计或选择一个能覆盖这些知识点的问题。信息技术问题情境化是指将信息技术问题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为问题的产生提供背景。情境化尤其要结合学生的经历,包括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信息技术体验。
[参考文献]:
[1]付海伦.课题情境与数学问题解决[J].教学通报,1994(10):7~9.[2]戴再平.数学习题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3]刘元宗.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4(2):54~59.[4]David H.jonassen(2000).Toward a Design Theory of Problem Solv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48(4),63~85.[5]Custer, Rodeney L.(1999).Design and Problem Solving in Technology Education[J/OL].NASSP Bulletin,Vol.83,Issue608,P24,10P.[6]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构成要因与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5(1):62~67.[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技术课程标准研修(信息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68.[8]刘儒德.基于问题的学习在中小学的应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22~30.[9]唐雅兰.“菜”好,“胃口”就好:从“Excel的应用”一课感受新课标[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4(6):25~27.[10]游安军.“基于问题”的数学教材[J].湖南教育,2003(12):26~27 信息技术课问题情境的设计
1.创设信息技术问题的方法
创设信息技术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且各种方法相互联系,教师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这里仅介绍其中3种:
利用日常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他们信息技术经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些经历是创设问题情境的良好素材。例如:
IE打不开链接啦!张伟的PC机装的是WindowsXP系统,他正在利用IE上网,可是点击了网页中的链接之后,鼠标旁边出现了一个绿色的小圆圈,中间还有个叹号,然后就没反应,这是怎么回事? 模拟真实情景。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了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常用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杂志社编辑利用MS-Word排版、教务秘书用MS-Word设计课程表等。很多信息技术问题情境都可以通过模拟这些真实工作情景而产生。例如:
你刚刚受聘于某儿童读物出版杜,出版社即将出版一本针对0~3岁的婴幼儿读物,书名为“每天聪明一点点”,主要精选一些生动有趣的知识故事。你的工作就是为这本书设计一个封面,并且既要符合本书的特点,又要吸引人。你必须完成上司指派给你的工作,否则很有可能被解雇。祝你好运!解释现实生活问题。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不是用“是与否”、“谁优谁差”等简单的话语就能回答的,人们必须对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后才能得出结论。例如,综合国力到底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文明班集体奖应该发给哪个班级等。以这些问题为雏形,引导学生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来回答,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又一种方法。例如:
今天早上,老师在公交车上听到乘客在讨论一个话题----“高中学生的成绩女生不如男生”。此观点当然有人反对有人支持。那么,你认为高中学生的成绩女生真的不如男生吗?请根据我们提供的两届学生的高考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运用Excel知识将你的观点表达出来[9]。
2.设计信息技术问题情境的过程
结合乡土实际设置情境进行地理教学初探 篇11
目前,中医学是大多数西医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但是多数学生学过后对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无法深入理解,印象不深。因此,如何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提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就成为当前教学研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教学改革之前,有必要结合我校及其他兄弟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实际进行分析。
1中医学的知识较难理解
作为在我国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中医与我国古代朴素的哲学观念息息相关,“医易同源”,如中医学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既是医学中的诊疗思想,同时又是属于哲学范畴的概念,抽象、艰涩、难懂,看不见、摸不着,缺乏一些量化的数据来支持,也会让学生感觉含混晦涩,难懂难记,有时出现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学生积极性也有很大挫伤。而学生在西医院校的学习是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现代医学产生于西方,它是从微观、解剖的角度看问题,是在形式逻辑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系统;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则是从宏观角度出发,注重整体观念,借助对自然朴素的现象和功能观察,“天人相应”,通过运用演绎、归纳、类比、由表及里等思维方法进行辨证分析,最终进行论治的结果。在同时学习的中西医理论出现一些差异时,会使学生有疑惑感。如中医脏腑理论中心脏之藏神(主神志)脾脏之升清的生理功能,就会使学生将其与同一学期学习的人体解剖学中的心脏、脾脏知识进行比较而产生疑惑等。这也给教学带来了较多阻碍,较大困难。而当下一些医学专家、学者对中医学科学性所持的怀疑、歧视态度及言论,也影响着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内容多,课程学时相对较少
从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与其他各兄弟院校在高年级开设中医学课程不同的是,我校将该课程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且仅在临床专业开设该课程。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考査课,该课程的学时数相对较少,理论学时只有48个学时。而现行的中医学教材几乎涵盖了中医专业本科教学的所有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等,内容庞杂,重要的知识点多而分散。因学时少,教学内容多,在集体备课时教师普遍感到授课时只能“蜻蜓点水”,不能针对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扩展讲授,即使择其重要处讲授,也只能泛泛而谈,无法将很多中医基本而精华的东西介绍给学生,这必然会影响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3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的结合有脱节现象
在中医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容易出现脱节现象。我校中医学的实训课时有6学时,实践课时少,学生心理上不够重视,操作能力欠缺。受课程安排的限制,部分实践操作还会先于相应的理论内容进行,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所操作的内容感到生疏,毕竟实践课时间有限,不可能让理论内容的介绍占用很多时间,只能边讲边练,影响了实践效果。而在中医学的实践操作内容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针灸部分,在进行针灸实践操作时,多数学生在进行腧穴定位或针刺操作叙述时头头是道,但真正操作起来就不能够准确地定位、顺利地进行针刺,少数学生甚至出现畏惧心理,从而影响了针感的产生,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感受酸、麻、沉、胀的感觉,影响了学生对针刺的直观感受,这主要是由缺少练针机会、指力不够造成的。另外,由于学时少,实践机会相对较少,不能满足一些对针灸等治疗方法感兴趣的学生的要求,使其感到学习和操作时间不够。
4理论基础较弱且学习目的不明确
我校为医学专科类院校,多数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临床医学专业又以理科生居多,文科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思想不熟悉或不了解,有些甚至闻所未闻。并且由于我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县医院、社区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些学生认为毕业后不会从事中医工作,所以缺乏学习中医的热情和兴趣,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考试而学习,最终导致考过即忘或考而不过,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学生希望通过学期的中医学习就能熟练运用中医诊治疾病,普遍对中医学教学效果期望过髙,与实际课程教学情况和教学规律相违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我校,中医学教学中存在上述情况,其他兄弟院校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在西医院校开设好中医课程,开展好中医学教学,不但是对教育部关于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政策、文件精神的贯彻,同时对学生自身向一专多能化方向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但上述情况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完成。只有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教学研究和改革,才能不断地提髙中医学教学质量,才能适应新世纪我国医学发展的趋势,为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以更好地服务于群众的健康。
【结合乡土实际设置情境进行地理教学初探】推荐阅读:
中西结合的乡土城堡12-12
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学习课程后对你进行物理规律教学设计有什么启示06-01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11-24
结合实际07-26
理论结合实际10-26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所在学校教学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09-25
结合自己工作实际09-04
把美术课与思想品德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12-19
结合实际做好民兵工作06-11
情境结合论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