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结合论文

2024-10-23

情境结合论文(共12篇)

情境结合论文 篇1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引下, 语文课堂教学已逐渐摒弃“重压之下出成绩, 汗水时间换分数”的急功近利模式, 呈现出以情境教学为主导的趋势。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 那么, 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 它的名字叫做‘活’。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情境教学无疑就是这把总钥匙, 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接近美、感受美的大门, 是语文课的“美”之所在。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 审美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 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然而, 如何让这种审美不流于表面, 不摆花架子, 真正将其精髓深化到语文课堂之中, 把课堂作为一个理想展翅的舞台, 使学生在情境教学模式下充分享受审美教育, 成为当下语文教师思考的“热点”和“难点”。下面就笔者的教学经历谈谈所思所想。

一、结合音乐渲染, 感受听觉之美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 情感的流淌。”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融入音乐, 选取与教材内容、基调或意境一致或相似的乐曲, 会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感官, 将其带入到特有的情境之中, 渲染气氛, 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王二小英勇牺牲的悲壮, 我选用了同名歌曲。在教学前让学生反复咏唱, 对二小的英勇无畏印象更深, 情感得到升华, 不少孩子都潸然泪下, 他们一边打着节拍, 一边跟着音乐唱歌, 一双双闪着泪光的眼睛把二小的英雄形象铭记心间。

二、结合表演体验, 感受角色之美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从本质上, 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可见表演对孩子具有特殊的教学意义。儿童天生就有潜在的表演天赋, 更有乐于表演的热情。在课堂上有效地利用表演, 那绝对是最好的调味剂。如在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 我让孩子们把课本看做剧本, 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此言一出, 孩子们顿时热情高涨, 纷纷与同桌共同朗读或背诵人物对话, 从提示语中探讨他们的动作和表情, 在“动”与“乐”的环境中把握课文内涵, 理解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内心世界。值得一提的是, 此后每每读到这篇文章, 孩子们总会声情并茂, 甚至加上动作, 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热情, 可见当时的表演带给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是具有恒温性的。一些戏剧因素浓厚的课文, 如《狼和小羊》、《狐假虎威》等, 都可以巧妙运用此方法来教学。

三、结合直观实践, 感受自然之美

图画是展开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 借助实物或者直观图像能使儿童印象深刻, 从而激发美的感受。如在上《世界多美呀》一课时, 对于一些特殊词语, 如“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的理解, 孩子们往往会觉得教师语言的表达生硬甚至枯燥, 造成了课堂上“讲者有心, 听者无意”的尴尬局面。怎样让他们更直观形象地记忆呢?我选用了图文结合的方法, 将蓝湛湛的大海、绿茵茵的小草、碧澄澄的小河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现在他们眼前, 让他们想象自己身处其中的畅快、舒适, 感受自然的画面美。

而在上《秋游》一课时, 我干脆直接把孩子们带到了郊外, 让他们观察秋季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有哪些植物和昆虫, 甚至问他们:来到了郊外你们最想玩什么?这样的实地考察让他们兴奋不已, 每个孩子都迫不及待地投身到大自然中去, 仔细地观察、感受自然之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解放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力求做到在学生的整个童年时期, 使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以鲜明的形象、画面、概念和印象来为学生的思想意识提供养料。”

四、结合朗读描述, 感受语言之美

教师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有效的情境教学离不开语言的描绘, 而深情并茂的朗读、绘声绘色的描述本身就是语言美的集中体现。

1. 范读———感知美的旋律。

教师范读时的表情与声音能够把学生带到作品之中, 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仿佛置身于教师用语言所描绘的情境中。如在上《一株紫丁香》一课时, 恰当的范读比繁琐地讲解每个词背后深藏的情意更为重要。《一株紫丁香》是诗歌, 用词比较浅显, 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学生与老师的深情厚谊。在教学的开始和结尾, 我都范读了一遍。第一遍读完后, 我问学生: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他们不难从我的神态和语气中体会出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于是我再让他们从文中找一找:你觉得老师刚刚读的哪些词特别能表现这份感情, 自己试着读一读。孩子们马上变得非常主动, 迫切想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最后一遍时, 有的孩子甚至能跟着我的范读把自己体会到语言美表达出来了。

2. 描述———拉近美的距离。

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能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 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如上《大禹治水》一课时, 由于大多数二年级的孩子对几千年前的历史一无所知, 因此如果教师一味地阐述禹治水的艰辛, 恐怕无异于隔靴搔痒, 学生并不能真正感受到当时社会环境下大禹治水所面临的艰险和挑战, 更难体会到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于是我在课上绘声绘色地向他们描述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时期的生产力情况和社会关系, 从尧舜讲到大禹, 从茹毛饮血谈到钻木取火。只见孩子们一个个睁大双眼, 炯炯有神地盯着我, 仿佛从我的描述中看到了几千年前祖先们的生活。孩子好奇的天性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原来以前的人们生活得是这么艰苦, 还要天天受着自然灾害的威胁, 但他们又是这样顽强地面对着一切。我的描述拉近了现代小读者与古代伟人的距离, 这一刻他们超越时间, 跨越空间, 真切体会着自己所未曾到达过的地界, 真正站到了文本之中, 近距离地感受到大禹高尚无私的品格美。

3. 朗读———表达美的感受。

“朗读是进行情感熏陶、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声情并茂的朗读是语文课堂的独特旋律, 具有绝佳的教学气场, 更是学生表达美感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 我指导学生读出夏姑娘的热情、雨滴的透明、小鱼的灵活、蝴蝶的自由、蝈蝈的快乐、荷叶的静美……在他们心中唤起美的形象, 并内化产生共鸣。只见学生时而恬静, 时而欢快, 个个面带微笑, 美的感受油然而生。此外, 朗读对于体会课文人物的形象美也有独特的效果。如教学《沉香救母》时, 我让学生赛读“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 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 比比谁读出来的高山多、深涧多, 以此来引导他们理解沉香救母的坚定决心, 在朗读中表达自己感受到的人物形象之美。

余文森教授认为:“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汤之于盐, 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 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 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在低年级的课堂中, 情境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 审美也需要借助情境来体现, 两者的结合相得益彰, 共同为语文课堂增添了鲜艳明丽的动人色彩。

情境结合论文 篇2

——音乐教学中情境与和谐结合的尝试

大泊中心小学 王明霞

[案例] 2007年秋,我在三年级上了一节《树叶儿飘飘》的音乐公开课。在这节课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体验、歌唱、表演、创新。

首先,我在课前精心布置了音乐教室,地面铺上一层秋天的树叶,学生走进教室如同走进了秋天的野外,他们围在我身边,喜欢得不得了。为音乐教学做好了准备。

接着,在导入新课时,我抓起地上的树叶,问学生:“秋天到了,树叶儿飘飘,你们猜猜,哪些小动物看见它了呢?”学生自由想像。指名回答后,我又问学生:“树叶飘飘,燕子、蚂蚁、小鱼都看见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看见飘落的树叶会做些什么呢?”小朋友们兴致很高,纷纷举手发言。

此时师生关系和谐愉悦,在这样的情绪下开始学习新歌,学生学得很投入,不一会儿,《树叶儿飘飘》这首歌曲就会唱了。有的小朋友还边唱边模仿小动物的动作,非常可爱。我就趁势让他们拿出课前准备的树叶,按角色进行表演。于是,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和孩子们稚嫩的童声中,我和他们尽情地在铺满树叶的天地里表演起来,他们的模仿很逼真,表演充满了童趣,进一步体会了小动物在秋天里畅游的乐趣,感受秋天的美好。

最后,我还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在美丽的秋天,你最喜欢什么?”并且让学生在书上“露一手”中画一画秋天,很多小朋友敢于创新,不仅画了秋天最常见的一些景色,还加进了自己的想象,例如:“我和老师游秋天” 中就画了自己和老师在秋色里徜徉,画面非常温馨、甜蜜。

[案例评析] 音乐是美的,如何让学生来感受音乐的美,从而更加喜欢音乐,甚至热爱音乐呢?在这节音乐课中,教师从研究音乐教材入手,根据音乐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秋天——落叶”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在导入新课环节中,教师布置的优美情境感染了学生,他们喜欢这样的课堂,更喜欢音乐老师,喜欢音乐课。同时在这样的情境中,打破了师生间的阻碍,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新课教学奠定了愉快、和谐、自然的基础。

教学情境设计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和紧扣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学习环境和活动场所,避免将教学过程变成枯燥的讲授和硬性的灌输,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满腔的热情,浓厚的兴趣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形象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因此,教师在课的重点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利教授完新歌,并采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进行表演,教师也放下架子,到孩子们中间去,和他们一起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开心地表演。孩子们能大胆想象、大胆模仿、大胆表演,教室里有歌声、笑声,掌声,真是一个欢乐的海洋!这节课无论是教室布置,还是课的导入、展开、结束都在这种情境里进行,学生们在这里感受秋的美丽,树叶的飘落,小动物的可爱,兴趣盎然地学唱歌曲,和老师一起表演。同时受这样的情境感染,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最后的环节中,他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秋天,又一次体会了秋的美好。

整个过程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充分体现了我校绿色课堂中的“人文、和谐”的理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优美的情境中,学生较快地接受了新知,学会了歌曲,并大胆想象,热衷于音乐表演,表演自然大方,表现出孩子天真烂漫的一面。在“露一手“的环节中更是展示了学生的潜能,他们都能很好地用手中的笔画出了秋天的美丽。

由此可见,音乐情境的创设可以更好地为音乐教学服务,进一步和谐师生关系,帮助教师向学生展示音乐的美,尤其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感受音乐作品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思维。

[访谈录]

问:王老师,今天这节音乐课你是怎样来体现绿色教育理念中的“人文、和谐”的?

答:我主要根据教学内容,提炼其中体现大自然的人文与和谐的精华,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于虚拟的大自然环境中,让孩子们关注大自然,关心小动物,和老师一起体验秋天的美丽,感受音乐的美好。同时,在教师的引领下想象、表演,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没有障碍,相处融洽和谐。

问: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愉悦,平时你是怎样做的?

答: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我非常注重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为,我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喜欢唱歌却不喜欢上音乐课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音乐教师重视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音乐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尽可能地创设好教学情境,同时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来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我想学生会越来越喜欢上我们的课,喜欢我们老师,师生关系当然会得到改进,变得越来越和谐。

问:在最后的环节设计中,你还让学生“露了一手”,用画笔画一画他们最喜欢的景色,你觉得这样设计可以体现“人文、和谐”吗?

结合情境教学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篇3

[摘 要] 数学离不开符号、图形、数字,单从表象来看待数学,是十分单调而枯燥。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将数学作为生命体,数学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结合生活情境,让学习数学的氛围活跃起来。小学数学的运算定律灵活多变,难以掌握和应用。教师应将运算定律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而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学习,让学习变成快乐的事,更易理解、掌握、运用。

[关键词] 生活情境;数感;运算定律

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和性质是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有利于提高计算的效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并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四则运算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掌握了四则运算后,紧跟着进行运算定律的学习,从安排上是紧凑、连贯的,有利于知识系统性的掌握和深入。

在四则运算教学中,加法的运算定律最为简便,乘法的运算定律较难掌握,再加上减法、除法的性质,混合在一起,会在学生的大脑中打混战。教师在教学中需逐步深入,层层递进,掌握好运算定律。

一、教学运算定律前的学情分析

在教学前期,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除法的笔算,运算定律的学习只是让学生知道,在日常的计算中,一些特殊的算式完全可以通过运算定律的操作,不需要运用笔算就能快速得出结果,这就是运算定律的价值所在。而学生往往受笔算的干扰,不能够完全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因为运算定律要牢记定律,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还是有一定的要求。

学好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热爱学习,有主观学习的能动性,去克服学习的困难,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单纯的数学学习会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数学课堂其实也可以变得有生命力,而不是单纯面对数字、图形、符号。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运用到课堂中,让课堂充满活力,有人文味,学生才会乐学、善学,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好运算定律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的主要表现在对数的理解。学生要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在运算定律的教学中,学生对数字要有感悟,快速体会数字在四则运算定律的运算中巧用。培养学生数感,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用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二、结合情境,巧教运算定律

教师在四则运算的教学时,要全方位运用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转变成日常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生活中充满数学的气息。教师可结合教学片断来让学生体会。

1.让数字找朋友

运算定律从加法交换律开始,以a+b=b+a为例,看似简单的运算定律,其中还包含了许多知识。教师不能简单的抛给学生一个公式,而是要有所追问:加法交换律的中两个算式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个定律有什么作用?例如设计教学情境:

请两位学生上台代表a和b,同学站好后,又互相交换位置,然后问学生:“他们现在与刚才有何不同?为什么要换位置?”这样把两个数变成两个人,学生通过生活情境对比,兴趣正浓,对加法交换律感悟得更为深刻,并为加法结合律的学习做好铺垫。

加法结合律是在加法交换律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凑整,从而达到简便的目的。教师将加法结合律变成学生喜欢的“找朋友”游戏活动,首先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活动如下:

教师先报出一个数,学生说出另一个数作为它的好朋友一起凑成整百数。

师:25;

生1:75;

师:64;

生2:36;

……

师:如何快速地找到你的朋友?

生:先看个位数,有1-9、2-8、3-7、4-6、5-5这5对好朋友,这样找起来比较快。

通过活动,学生的数感得到萌发,学习加法结合律就水到渠成。

在加法(a+b)+c=a+(b+c),b和c是好一对朋友,要先相加,可以这样叙说:b和c,好朋友,手拉手,手拉手就是加小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的。这样理解既生动又便于记记忆。

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中,设计找朋友的游戏:

让三位学生依次手举23、56、77(数字可任意设计)站在台上,

师:大家说一说,如果这3个数要相加,每个数会怎么想(有点像修辞中的拟人手法)?

生1:23的好朋友77,它要和好朋友77在一起凑成100,但中间有56挡在中间。

生2:77也到好朋友23的身边去。

生3:56觉得自已站在中间,把人家两个好朋友分开,真不好意思。

师:那该如何做?

生4:用乘加法交换律把56和77交换位置,再用加法结合律凑整。

师:23可以这样对着77喊,77快用加法交换律到我身边来,然后好朋友,手拉手(加小括号)。

台上三名学生进行表演,注意语言的生动性,便于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与记忆。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道理亦同,但它要找的基本上只有两对好朋友25和4,125和8。在这里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5的影子是4,125的影子是8,他们是形影不离的。看到25或125,脑子里马上映像:4或8在哪里?让他们找朋友,手拉手。

2.让定律口语化

除了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说成找朋友,手拉手之外,乘法最难于掌握的分配律也可以做到口语化。

乘法分配律:(a+b) ×c=a×c + b×c,为了让学生巧记,把相同的那个数c看成自己,把a看成爸爸,把b看成妈妈,定律可以这样记: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说成我爱爸爸,我爱妈妈。这样口语化记忆,朗朗上口,不易忘记,效果很好。如果是(a-b) ×c=a×c-b×c,可以说成:我愛爸爸比我爱妈妈多一点。

3.让定律寓于生活之中

生活中购物的情境完成可以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在教学减法的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时,结合生活情境,课堂模拟购物环节,让学生在乐中学,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26×(57+43)为例:

师(购物者):老师今天去上街为同学们买演出服装,共需买26套。

生1(上衣店老板):每件上衣价钱是57元,26件上衣就是26×57=1482元。

生2(裤子店老板):每条裤子43元,26条裤子就是26×43=1182元。

师:老师一共花多少钱?

生:1482+1118=2600元。

师:老师是分两次买的,分别付了两次钱,如果老师在能在同一家店里买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合起来就是一套,那么买26套,要不要分开来付钱,可以怎样付钱?

生:可先算一套的钱57+43=100元,再算100×26=2600元。

师:两种购物方法钱都相同,但购物过程不一样,付钱的方法也就不一样,你喜欢哪种方法购物,付款?

生:更喜欢第二种,购物及付款更简便。

教师将教学变成模拟的购物情境,分角色进行剧情演出,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不能单纯地拘于教材,应当把握好角色,要成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合理运用情境,培养学生数感,让师生一起融入课堂。

情境结合论文 篇4

一、创设语境,激情引思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优美动听、自然流畅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语调向学生描绘歌曲中的情境,使学生的感受进入情境之中,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歌曲的情境中穿梭、寻找,入境激情,由情引思,引发想象。

在三年级欣赏《森吉德玛》一课时,我描绘了一段诗一般的语言意境:银色的帐篷装点着绿色的原野,天上白云朵朵,地上牛羊成群,马儿悠闲自在地吃着青草。在这如诗如画的草原上,有一位漂亮的姑娘,她是那么爱好舞蹈,在牛羊群中欢快地展示着豪放的舞姿。学生的思维迅速被调动起来了,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时我叫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管弦乐合奏曲《森吉德玛》,并展开联想。听完后,同学们纷纷举手,急着要告诉别人他所想到的。有位说:“听第一段时,我好像悠闲地坐在马背上,眺望着四周,风儿轻拂着我的脸,空气是那么的清新,心情是那么的舒畅。我还看到了《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紫薇、五阿哥、尔康他们穿着内蒙人民的衣服,也这样闲逛着。”有一个说:“听到第二段,好像是在晚上,中间一个大火堆,周围由很多人围成了一个大圆圈在跳着舞,中间领舞者是草原上的舞后———森吉德玛,她还邀请我跟她一起到中间跳舞呢!我跳得非常开心!”

在欣赏河北民歌《小白菜》时,老师在悲伤低沉的旋律烘托下,带上哀伤的语调,慢慢讲述了一个从小失去亲娘的小姑娘受尽后娘虐待的悲惨故事,以此导入欣赏。全班同学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有的同学眼含泪花,眉头紧锁在追忆着什么。这时我叫他们谈谈听后感受,他们连举手的动作也是那么的迟缓。有的说:“我想到了爸爸妈妈都到外面去工作了,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有时我半夜醒来好害怕,就再也睡不着了,最好快点天亮。”有的说:“我想到了有一天,小白菜的弟弟打破了一只碗,她后娘听到了碗破声,二话没说,就用鞭子狠狠地抽在小白菜的身上……”

二、巧借画面,触境生情

音乐表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但其表现形式却又是高度抽象的,有时用语言难以描绘清楚,或者觉得用语言怕表达得还不够完美、精致。因此,可以借助于一些图画、动画,来简单地演示歌曲意境,从而触发他们的创造性想象,来了解明白歌曲情绪和角色心情,完美他们的表演,如《小猫钓鱼》是一首活泼、诙谐的歌曲。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根据这首歌曲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以新奇为主,通过请学生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动画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精美的动画片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学生,于是我便抓住了这一积极的情趣,开始了新课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唱《秋虫音乐会》一课时,笔者在整块黑板上画了一幅秋日树林画面:一棵大枫树叶子变黄随着阵阵秋风纷纷飘落;果树上挂满鲜艳成熟的果子,像一盏盏大红灯笼;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的水面上,漂流着一只开心的、乘着黄枫叶的小蚂蚁。同学们个个头戴自制的蟋蟀、螳螂、七星瓢虫等秋虫头饰。我便按下了录音按钮,兴奋地说:“秋虫音乐会开始了!”这时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看着画面好似感觉凉风阵阵,自己都成了一只只参加音乐会的秋虫。戴着“螳螂”头饰的小亮正闭着眼睛,手拉小提琴,正陶醉在他的琴声中;几只“小虫”好似展开漂亮、美丽的翅膀,在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翩翩起舞;还有一个戴着“蟋蟀”头饰的小朋友,忽然走到讲台前,两手互握放在胸前,扮演着独唱演员……能出现这样一幅热闹的音乐会场景,都是小朋友看着这秋景图,听着音乐,再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演出来的,自然而又富有童趣。

三、以音乐技能为基础,创造生活的音乐美

大自然中包含着各种的节奏,教师可根据大自然中的声音,让学生自己发现节奏,并在游戏中完成节奏教学。如低段的节奏很简单,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实践模仿,掌握其基本特点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具有情景的场景,让学生根据实物创造节奏,然后可以根据这些节奏做各种游戏,这就需要教师创新,在游戏中掌握和运用节奏。

四、以歌曲为范本,创作歌词

有的音乐作品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歌词、曲调都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培养学生的歌词创新能力以达到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目的。如五年级教材中的《对花》这首歌。在学完新歌后,可以启发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力以小组的形式继续创作歌词并且设计动作表演。一年级教材中的《春天里》也可以改成《秋天里》《冬天里》等。这样的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同时寓教于乐,学生又能在实践中掌握曲调特点和旋律特点。提高思维快捷反应,临场发挥灵活多变,音乐表演自然流畅,富有激情,并且在创造和表演中加深了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情境结合论文 篇5

摘要:“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采用特定的方法,来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地联想、想象、积极地思维,以获得某种与新学内容有关的形象或思维成果;或使学生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利用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之间的矛盾,提供产生数学问题的背景或材料,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使创设的情境合情合理,能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

关键词:数学情境 教学创设

精彩的情景导入,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循“故”而知新;具有趣味性,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鼓动性,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之跃跃欲试;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引起思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一定的情感性,起到缩小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作用。精彩的情境引入,会使后面的教学活动更加流畅。所以说,“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数学课堂教学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准确地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以现有发展区为基础,以最近发展区为定向,利用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之间的矛盾,提供产生数学问题的背景或材料,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使创设的情境合情合理,能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通过研究可培养数学教师对新课示的重新认识与理解,增强课程实施的自觉性,让教师也能积极参与到新课程的实践中来。课堂教学中有了学习气氛和认知冲突,即创设了思维情境,学生便有了展开思维的动因、时间和空间,从而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情境创设之动手实验解决疑问

建构主义认为,动手实践与其他数学学习方式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融合能够营造一种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情境,而这种情境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为理解数学知识做好准备,为发现数学原理提供帮助,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数学有着直接的和重要作用的经验,以及情感性的支持。

案例1:在讲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

咱们同学都是体贴父母、热爱劳动的好孩子。有这样两位同学,他们也和大家一样,非常懂事儿。看,他们在讨论什么……(幻灯片投放课堂情景剧:

母亲节快到了,小红和小刚正在讨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庆祝。

小红:“母亲节快到了,我们以什么方式来庆祝更有意义呢? ”

小刚:“ 今年我不送礼物,我想用帮妈妈做家务活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感恩之心。”

小红:“ 你这个方法太好了!让我们倡议全班同学都这样做吧!”

……一段时间后

小刚:“ 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咱们全班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大约有多长吧!”

小红:“那我们都需要怎么做呢?”)

如果你是小红,你准备怎么做?

【生】陷入沉思,有个别窃窃私语的声音。

【师】那好,让我们发挥团体的力量,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吧!

【生】小组合作,研究方案。

【师】有结果了吗?

【生1】将全班每个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都统计出来,得到一组数据,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即为全班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

【生2】我认为这样做有些麻烦,我们可以先统计出各小组每周干家务活的总时间,再加起来就是全班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总时间,这样节省时间。

【师】太棒了!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现在听要求,每个小组统计出各组的总时间,派代表上讲台告诉老师,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

【生】开始小组活动,上报数据。

【师】根据学生上报的数据填写PPT中插入的Excel表格,并利用自动求和功能算出总时间,让学生求出平均时间,让学生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

我班学生每天干家务活时间情况表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对对普查、总体和个体的概念的构建逐渐清晰,使难以理解的概念分解成一系列形象的知识以便掌握。

本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感知,可操作,可体验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的实验之中,促进了学生的认知理解。总之,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情境,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成长。

二、“逐层深入,循序渐进”——情境设计要注重递进性

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需要创设出多个情境,这些情境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由于探究性学习在总体上应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创设的多个情境之间呈递进关系,要体现出层次性——既要防止步距过小,探究起来缺乏难度和挑战性;也要防止步距过大,导致经验获得不足,探究脱节。

案例2:《变量与函数》(第一课时)是函数入门课,首先学生必须准确认识变量与常量的特征,初步感受到现实世界各种变量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在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特殊关系。

情境一:探究变量与常量。

汽车以7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先填表,再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t/小时 1 2 3 4 5 ……

s/千米

事件中有几个数值发生改变的量?有几个数值不变的量?

变量与常量应如何定义?

你还能列举生活中关于变量与常量的例子吗?

总价(变量)=单价(常量)数量(变量)

写出表达式,并指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

设圆的面积为S,半径为r,则面积S怎样用半径r来表示?

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为8,高为 h,则体积V怎样用底面积与高来表示?

目标:通过探究常量和变量,为研究函数的概念做好铺垫。

情境二:探究两个变量互相依赖的关系。

下图是某地一天内的天气温度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图,图象中有变量吗?是哪些?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你能写出温度T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吗?

目标:让学生对函数从表达式角度的理解过渡到函数是两个变量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的认识。

情境三:探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市的出租车是这样计费的:在不超过3公里的情况下,收取8元,超过3公里后,超过部分每公里按2元计费。

在路程不超过3公里的情况下,路程改变,所花费的钱数改变吗?

这个例子与给出的函数概念矛盾吗?

归纳函数定义: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则称x为自变量,y为x的函数。

同时对唯一确定进行重点解释,辅以生活情境:一个信封上有两个地址“崂山四中杜蕾华老师收”以及“崂山九中高玉团收”,此时邮递员还能把信发出去吗?

这个实际问题,引发我们思考:“一对一”与“多对一”,函数的定义中“唯一确定”就是以上两种关系的综合,是一种单值对应的关系。

这一系列情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最终建构起函数的定义。事实证明,探究过程中递进性的情境链的设计,能给学生综合应用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趣味性的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爱学,才能以最大限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案例3:在讲解“乘方”时,这样设置教学情境:

传说,古印度国王第一次玩国际象棋就被深深的迷住了。他决定奖赏发明者,并让他自己提要求,发明者指着棋盘对国王说:“那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 1 格放 1 粒,第 2格放 2 粒,第 3格放 4 粒,然后是8 粒、16 粒、32粒、…… 一直到第64 格。”国王反对说:“不、不、这么一点米算不上什么奖赏?”但发明者坚持如此。同学们,请想一想如果国王答应发明者的要求,国王应给发明者多少粒米?

此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引入情境除了可引用历史故事外,还可以是趣味性较强的名人轶事、数学趣题、游戏等。事实证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性较强的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3

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四、“润物细无声”——在练习和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从中反馈出的信念可以得到及时评价和调整,同时课堂练习也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一是通过“制错找因”,创设思维情境。练习中,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二是编选变式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三是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先浅后深。

在课堂小结中也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晴”处,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初步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在小结时,或引导学生概括本堂内容、重点、关键,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都能较好地创设出思维情境,所以要十分重视课堂小结在创设思维情境中的作用。

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境导学,以境促学。总之,情境的创设必须为问题发现与解决服务,尤其是课堂引入情境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教师变得更有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兴趣激昂地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的分析,合理恰当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情景创设给数学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应努力地适应自己的新角色的转变。【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2]刘兼 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多媒体教学与情境引入的结合 篇6

以“旧”唤“新”

以“旧”唤“新”,即用以前学习的知识来引入新授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课与课、单元与单元、书与书之间都存在着一些联系。在教学新课的时候,可以通过以前学习的知识来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课件罗列一些学过的知识,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同时,通过这个方法,学生会对新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自主去发现以前学习的旧知识与本节课所学之间的关系。这样,水到渠成,从而探究出学习本课知识的方法,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例如,在对三年级教学的时候,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此基础上,当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时,教师可以通过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复习为引入,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这一呈现过程较于让学生在脑子中空想更直观明了,很容易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然后,教师让多媒体课件呈现,如果在每个两位数前都填上一位,让学生自己来说说该怎样计算,从而探究出三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能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时间花费比较少,学生对探索知识的自信心加强,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自然而然效率便会提高。

茅“塞”顿“开”

教学中,能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自主探究出新的知识经验,但这样的引入并不是对所有知识都能使用。当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新的问题,这时学生便“塞”住了。只有学生心中有了对新知识渴望的心态,想用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才能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分米和毫米的新授课上,大多数教师先复习已学过的厘米来引入,在米尺上让学生来数一数1厘米、2厘米、3厘米……当数到10厘米的时候,教师告诉学生,这里能用一个新的单位来表示,从而引入分米。这样机械地数数来引入新课,学生提不起劲来,新的知识也不稳固。曾经听到这样的一节课,同样是分米和毫米的新授课,但这位教师以让学生填单位名称为引入,复习了厘米和米。然后运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图片、一罐饮料和一根吸管。学生通过多媒体直观的观察,对比就明显了。该教师还是让学生来填单位名称:饮料罐的高是9( ),这根吸管长1( )。学生很快就把手举起来了:“老师,前面一格应该填厘米,后面一格……”学生在填单位的时候发现吸管比饮料罐长,如果填厘米肯定不行,但是填米这个单位又太长了。这时学生突然傻眼了,教师自然引入新的单位“分米”,学生也对“分米”这一新的长度单位好奇。随之,师生共同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身“体”力“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现在的教学,提倡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在情境引入的时候,也要提倡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应用数学,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帮助教师节约上课时间,而且能很直观地展现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

例如,在《倍数和因数》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12个小正方形能拼成几种长方形为情境引入,让学生自己拼一拼。但学生汇报时,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拿着12个小正方形在实物投影下再来拼一拼,而是运用白板课件让学生在电脑上拼一拼。这一举动既没有抹灭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又避免了很多麻烦:学生在实物投影下拼的长方形可能歪七扭八,可能正方形与正方形之间不密封……在白板上拼出长方形也体现了学生思考的方法。

有“亲”有“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学习内容。为了增强数学的亲切感,教师在情境引入方面,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精彩呈现,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教师可以把教学情境定位于学生所熟悉的教室、操场、电影院等,学生对于这些场景感觉到了亲切感,更愿意在生活中去学习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了多媒体的帮助,“起航”是快乐的,学生浸润在美丽的数学王国中,自然就会产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欲望,对数学的思想、方法、价值感悟,就会更加自然顺畅,数学文化的渗透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情境结合论文 篇7

关键词:情境创设,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其中小学语文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尤为关键。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是小学阶段基础教育的重点。同时,小学阶段是学生融入学习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由于该阶段学生的认识较为感性,不适合单调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结合情境创设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能够将知识具象化和形象化、使得学习过程直观且易于接受,学生在教学环节参与度高且具有互动性,更利于学习的开展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一、情境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简介

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通过构造出形象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手段。借助于各种道具、图声影像等多媒体技术和角色扮演等模拟再现课文内容,辅助传统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生动化、形象化,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学生可以在视觉体验、游戏和情景模拟中完成对知识的获取。情境教学能够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感染,激发他们的学习趣味,相比起传统教学具有极大的优势。

2.情境教学法优势

小学是学习的启蒙阶段,如何在此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后续阶段的学习至关重要。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重点是文字语句的记忆,而小学生多数对此感到单调和枯燥。情境教学法通过图像、音乐等表征课文含义,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情况下进行记忆,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的弊端。同时,结合多媒体技术的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解决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此外,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原本被动的授课方式变换为学生主动接受的互动式授课,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促进作用。

二、情境创设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发散思维设置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结合情境创设,需要教师首先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设置合理的情境表现课堂学习内容。情境的设置需要能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在情境设置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从参与情境到理解情境,再引申出课堂学习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可以带领学生观察爬山虎的生态,并要求学生写出观察日记,在实际认知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2.图声文并茂创设情境

在小学语文中创设情境,可以借助于当今发达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影像资料、音乐等手段带给学生全方位的教学体验,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的参与度提升,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性。例如,在学习《赵州桥》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赵州桥等我国古代著名桥梁的纪录片,以此为切入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方面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和民族自豪感。

3.角色扮演引入情境

在创设情境中,角色扮演是构造情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更好地将学生融入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教学环节的互动性。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时,可以让学生分饰不同的角色,在课堂上通过话剧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再现。学生在准备和表演的过程中,就能够反复熟读课文内容,从而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角色扮演之后,再由教师揭发寓意,与学生探讨课文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升华。

4.融入情境师生互动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互动一般体现在课堂的提问环节,但传统的课堂提问较为死板和枯燥,学生参与度较低。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如,在教学《孔子拜师》时,可以由教师扮演孔子,由学生扮演老师。孔子作为儒学大家被众人尊为师长,教师在此扮演孔子,一方面可以表现孔子的特点,一方面进行了换位思考,表达出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求学态度,给学生带来更切身的感染。同时学生给“孔子”当老师,也利于反思自身修养和可以师之于人之处,有助于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

5.延伸情境理性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还应该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和升华。小学阶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时期,还是树立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和监督。引入情境创设,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延伸,如,教学《日月潭》时,通过图文资料介绍日月潭的美景,歌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进而引申出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树立一个中国的价值理念。

情境结合论文 篇8

数字化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 有利于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可以超越传统教学言语的表达形式, 进而加深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 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 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激发学习动机和探索精神,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学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应用空间, 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 只要借助计算机, 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 这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 现在有了多媒体技术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动画情境,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学习起来自然非常主动积极, 而且能够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

把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进行有机结合, 这种整合是指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优化教学的活动, 实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数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 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效率和主动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课程内容和方法与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数学课程教与学。目的是把信息等各种先进技术应用到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 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整理、组合, 相互融合, 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 从而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提升, 达到实现课程教与学的目标。整合是指可联合实施以确保实现共同成果的。我认为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艺术, 体现在如何有效应用学科技术、信息技术、学生的研究学习素质, 更好地达到数学课程学习的目标。数学学科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关键定位是数学学科课, 而不是电脑技术课, 目的是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利用各种方便快捷的教学手段、方法, 使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三、多媒体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主的数字化、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已很难离开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空间, 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组成部分, 有利于促进学生熟悉信息化环境,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真正发挥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加便利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弥补传统学习工具的不足, 创新学习方式, 构建开放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运用多媒体教学, 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 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 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情感需求。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把它运用在数学教学中与传统教学重新整合, 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新思维, 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改革发展趋势,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应用已经成为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四、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对于以多媒体应用为主的数字化技术介入到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探索, 是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逐步完成积累的, 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该积极探索多媒体技术带来的新机遇, 大胆尝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必须熟练多媒体技术, 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从努力实践到积极创新开发制作适用于课堂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 优化课堂教学, 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帮助学生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 获取更多的数学问题信息。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现代教学中, 教师还是课件的设计者、教学信息的组织者。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对于每个教师都是非常艰巨的挑战。学生之间的互动, 学习是一种共同掌握知识的过程;互动学习即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再充当惟一的信息源, 师生学习构成一个共同体。现在一些老师和学生, 对于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有的认为为直接照搬网络上下载的课件上课就是整合课了;有的认为课堂上只要用了多种电教媒体, 就是整合课;有的认为在机房上课, 网络环境下上课, 就是整合课。在此, 我们先要认识整合和信息技术, 信息与电脑的概念。另外, 学生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同学, 可更多地彼此交谈, 寻求同学的帮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多媒体集成性、交互性等特点,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近年来, 信息技术运用在数学教学中,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收到良好教学的效果。

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不仅是促进数学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而且是成功探究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优化组合, 通过多媒体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改善传统学科教学的弊端,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是当前教育领域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并研究的课题, 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的新途径, 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科学构建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 提高数学学科教学实效。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教学模式等新媒体技术为主的数学教学越来越被广大的师生认同和接受。尤其是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数字化教学课件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对于高效率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现代化进程, 提高课题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数学逻辑分析能力等方面都有其优势和潜力, 新时期, 建构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尤为重要。

情境结合论文 篇9

1. 建设呼叫中心实训平台

学校引进华 唐教育集 团开发的CCSS呼叫中心实训系统,在学校建设100个坐席的呼叫中心实训室。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虚拟建设“56880”呼叫中心,同时将实训坐席按照行业及业务类型进行划分。

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在实训中心虚拟分配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通信运营商呼叫坐席,同时虚拟分配车险营销、汽车客服以及公益热线等不同行业呼叫中心坐席,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教学手段和条件的支持。

2. 改革实训平台教学内容

基于呼叫中心典型工作任务来开发课程,进行教材建设;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实施。虚拟建设的呼叫中心服务口号为: “56880,我来帮帮您”。虚拟创设出通信、金融呼叫服务情境,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训任务,如话费积分查询、呼入式营销、投诉业务处理、车险销售、电话回访、市场调研、客户沟通、礼仪实训等,涵盖了呼叫服务的不同业务类型,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及代表性。利用实训平台开展实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进行 “课证融合” 教学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呼叫服务员 ( 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呼叫服务师 ( 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及话务员、电信业务员等通信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对接,引入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进行“课证融合”教学实施,互相带动,提高考证合格率和学习积极性。

4. “出校入企” 进行工学交替实习

( 1) 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增加实训教学时数。自开展示范校建设以来,项目组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进行了调整。总计120周的教学周中,理论教学周数减少至21周,其余49周调整为理实一体教学,增加了6周的实践教学和技能鉴定教学。

( 2) 健全完善实习教学管理制度。为保证专业实习教学顺利完成,学校对《工学交替教学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推荐办法》等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同时针对校内实训教学,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保证学生能够在良好实训教学环境中,按照要求完成实训任务,达到实习实训、教育教学的目的。

5. 取得的主要成效

( 1) 专业建设“三提升”。1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专业建设过程中,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都有很大提高,经过“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教学方法等培训,教师掌握情景模拟教学及实训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技巧,课堂生动有趣,实训任务真实,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建设市级精品课2门,校级精品课6门,各门课程均建设有丰富翔实的教学资源库。2教学效果明显提升。“情境虚设、任务实训”的工学结合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专业知识水平,还有效促进了专业技能的提升。以普通话考证为例: 2013届毕业生考取普通话等级证一级一等15% ,二级甲等72% ,二级乙等13% ,通过率100% 。3实训设施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学校依托呼叫中心“商教两 用”实训平 台,建设为招生工作服务的小型“招生呼叫中心”。开通400 - 0431 - 002免费招生咨询电话,学校网站加载“live800”主动对话软件,随时接听咨询电话,在网上主动进行招生咨询,有效地提高了学校招生咨询服务的效果。

( 2) 就业、招生“双带动”。1就业形势喜人。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质量得以保证。2013年就业率达100% ,其中对口就业率达97% 。正式参加 工作不到 一年,就有学生从普通坐席员升职为班组长,不仅有可观的收入,而且工作积极性很高。2有力带动招生。在教学与就业的双重带动下,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学校与吉林省及长春市妇联合作承办的“春蕾计划”助学活动中,因为专业的高水平教学和高品质就业,赢得了吉林省市妇联领导的认可,被确定为“春蕾计划”助学项目专业。

情境结合论文 篇10

一、在生活情境中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案例1】

在二年级一节估算教学课上, 有这么一个选择题:妈妈选了五种商品, 价格分别是48元、16元、 23元、69元、31元。下面哪种情况下, 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

A. 妈妈考虑200元够不够时

B.营业员要将每种商品的价钱输入收银机时

C.妈妈被告知要付多少钱时

面对较复杂的计算时, 比如涉及多个数量相加, 如果算出精确值往往比较麻烦, 而此时运用估算, 就能让学生体验到估算的价值, 运用估算策略能很快解决这类问题。当我们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能自然地运用估算的方法, 就是教学的成功!

二、在操作活动中积累有效的估算经验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的特点。从抽象的数字到具体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 需要让学生经历操作与思考, 才能积累有效的估算经验。

【案例2】

在“克和千克”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估一估一个苹果有多重。学生有的说50克, 有的说500克, 有的说5千克, 答案可谓五花八门。因此, 在学生还没有建立起对质量最基本的感受前, 盲目地估算只会适得其反。

估算也需要有依据, 不论是哪一块的教学, 估算都是建立在对具体数量的感知之上的。在这个案例中就是需要学生对质量本身有所感受, 同时需要用多次不同的感受来加以强化, 不是在新授课阶段掂一掂一克有多重、一千克有多重就可以了。因此, 学生估得不到位时, 可以马上通过称、量的方式知道准确的答案, 通过多次的“估”与“称”将对质量的感受与具体数量联系起来。

【案例3】

案例来源于某次期末考试中错误率较高的一道题目。

小蚂蚁的家离学校有100米远, 它从家里出发已经走了90米, 请你在下面的直线上用“☆”标出小蚂蚁现在的位置。

本题的解答并不需要精确测量, 而仅仅是根据数值估计出大致的位置。出现不合理的错解, 其实是一种数感的弱化。从教学经验来看, 数值的大小是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然而作为更本源的数量, 在这里学生却是没有能够很好的理解。在刚开始认数的时候, 每个教师都知道要将数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感受数量的大小, 形成表象之后再去进一步体会数值。但当数域的范围扩大之后, 我们反而忽视了对于数量本身大小的估计和感受。没有给学生一个将抽象的数值与具体的数量相结合的机会, 导致了他们在这方面估计时的缺失。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 让学生在跑100米、50米的对比中直观感受到这些量的大小, 想必就不会出错了。

三、 在情境的创设中熟练估算策略

低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都不成熟, 他们的学习是在具体情境的创设中不断将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 不断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调整, 最后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方法之间的联系。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熟练估算策略。

【案例4】估大

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中, 我们可以创设以下情境:

学校想为老师购买9个文件袋, 每个价格是12元, 王老师带去100元钱, 请你估计一下, 所带的钱够吗?

生:12×9≈10×9=90 (元) , 够。

生:12×9≈10×10=100 (元) , 够。

生:12×9≈12×10=120 (元) , 不够。

这三种估算方法都没错, 但是面对这个实际生活情境时, 结果还是大相径庭。前两种都是把其中一个数估小了, 但事实上, 在这种钱够不够的情境中, 我们需要保守估计, 需要把其中的一个数值估大了来看更保险。

【案例5】估小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 时, 有这样一个例题:

六班同学们去公园划船, 大船可坐29人, 小船可坐13人, 一共有39人, 请问一条大船一条小船够吗?

生:29+13≈30+13=43 (人) , 够。

生:29+13≈30+10=40 (人) , 够。

生:29+13≈29+10=39 (人) , 够。

这三种方法看似都能估算出来位置够坐, 但细细研究发现, 他们估算的方法却又不同。前两种都有一个数估大的, 只有第三种最为保险, 把数估小了来看“。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 也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 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四、在开放的练习中强化估算意识

尽管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把加强估算教学作为计算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真正的内容比重却非常低, 且从已有的具体要求来看基本上是以计算中的求近似数答案为主。所以, 大多数低段教师不会深入去挖掘更多的东西, 教学中只是点到即止。其实对于有些书本中的例题, 我们可以增加一些问题, 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

【案例6】

在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 的教学内容中有这样一个例题:

小红摘了17个橘子, 小李摘了38个橘子。一共有几个橘子?

在上新课时, 教师往往就直接进行进位加法的教学, 在讲清楚算法算理后就开始了更多的计算练习。这就错失了一个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良机。如果我们将这个例题改编成:

小红摘了17个橘子, 小李摘了38个橘子。一筐可以装60个橘子, 能装得下吗?一共有几个橘子?

当学生看到第一个问题后, 由于还没有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所以自然而然就会用估算的方法去考虑解决。中间增加一个问题, 所耗费的时间并不影响新课的教授, 并且将封闭练习变成了开放练习, 看似是一个小小改动, 但对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功不可没。教师可在平时的练习中多留心设问, 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学生估算意识的养成最终要从其合理地运用估算来得到体现。通常学生比较少地运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甚至有时运用了估算也不一定会关注到。这时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教师自身首先必须重视估算, 注重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做到时刻关注, 运用教学的手段适时地强化学生的估算行为。使学生在运用估算中得到肯定, 从而更加自信、更富实效地运用估算。积累的过程不仅会丰富体验, 也必将会使学生真正地掌握估算。

情境结合论文 篇11

关键词:情境创设;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其中小学语文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尤为关键。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是小学阶段基础教育的重点。同时,小学阶段是学生融入学习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由于该阶段学生的认识较为感性,不适合单调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结合情境创设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能够将知识具象化和形象化、使得学习过程直观且易于接受,学生在教学环节参与度高且具有互动性,更利于学习的开展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一、情境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简介

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通过构造出形象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手段。借助于各种道具、图声影像等多媒体技术和角色扮演等模拟再现课文内容,辅助传统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生动化、形象化,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学生可以在视觉体验、游戏和情景模拟中完成对知识的获取。情境教学能够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感染,激发他们的学习趣味,相比起传统教学具有极大的优势。

2.情境教学法优势

小学是学习的启蒙阶段,如何在此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后续阶段的学习至关重要。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重点是文字语句的记忆,而小学生多数对此感到单调和枯燥。情境教学法通过图像、音乐等表征课文含义,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情况下进行记忆,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的弊端。同时,结合多媒体技术的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解决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此外,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原本被动的授课方式变换为学生主动接受的互动式授课,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促进作用。

二、情境创设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发散思维设置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结合情境创设,需要教师首先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设置合理的情境表现课堂学习内容。情境的设置需要能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在情境设置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从参与情境到理解情境,再引申出课堂学习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可以带领学生观察爬山虎的生态,并要求学生写出观察日记,在实际认知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2.图声文并茂创设情境

在小学语文中创设情境,可以借助于当今发达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影像资料、音乐等手段带给学生全方位的教学体验,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的参与度提升,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性。例如,在学习《赵州桥》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赵州桥等我国古代著名桥梁的纪录片,以此为切入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方面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和民族自豪感。

3.角色扮演引入情境

在创设情境中,角色扮演是构造情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更好地将学生融入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教学环节的互动性。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时,可以让学生分饰不同的角色,在课堂上通过话剧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再现。学生在准备和表演的过程中,就能够反复熟读课文内容,从而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角色扮演之后,再由教师揭发寓意,与学生探讨课文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升华。

4.融入情境师生互动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互动一般体现在课堂的提问环节,但传统的课堂提问较为死板和枯燥,学生参与度较低。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如,在教学《孔子拜师》时,可以由教师扮演孔子,由学生扮演老师。孔子作为儒学大家被众人尊为师长,教师在此扮演孔子,一方面可以表现孔子的特点,一方面进行了换位思考,表达出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求学态度,给学生带来更切身的感染。同时学生给“孔子”当老师,也利于反思自身修养和可以师之于人之处,有助于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

5.延伸情境理性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还应该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和升华。小学阶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时期,还是树立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和监督。引入情境创设,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延伸,如,教学《日月潭》时,通过图文资料介绍日月潭的美景,歌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进而引申出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树立一个中国的价值理念。

结合情境创设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不但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结合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使他们从心底喜欢上语文,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长。

参考文献:

[1]袁卫民,周娜.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情境创设能力[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73-76.

[2]史秀玲.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6):171.

[3]肖晶华,李文阁,马艳红.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236.

情境结合论文 篇12

首先,虽然现在的教学体制在发生着变化,但是还是注重理论,学习内容,而教学的专业特点却体现得不够突出,没有很好地为专业课服务。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使学生感受不到所学知识的用途,所以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学无所用,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学在应用方面的开展。其次,现在很多的普通高中实行了扩招政策,中职学校为了招到学生,降低了招生要求,这就导致大部分中职院校的整体水平大大降低。这种情势下,学生对数学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对数学有了较强的心理抗拒。最后,现在一些中职院校实施的办学模式是这样的:前两年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第三年去企业进行实习。因为学习的时间很短,所以在安排教学时主要是专业课程,数学的学习时间较少,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中职数学的学习,肯定是非常不容易的。

综合多方面的考虑因素,中职院校的数学与专业相结合的情境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与专业相结合的情境式教学的策略

数学与专业结合的情境式教学不仅仅需要学生做出努力,同样需要教师做出改变。本文从三个方面讲述学生的努力方向,从四个角度阐述教师的具体做法,真正实现情境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更专业的人才。

(一)创设与专业相关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

现代教学并不是“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的答案,通过探索的过程理解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掌握专业技能。当然,适时、有效地提出问题,可以充分引起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创设与专业相关的实验情境,帮助学生体验操作

中职院校的学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专业技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创设与专业相关的实验情境,充分帮助学生体验操作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所学的技能知识。

(三)创设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情境,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也是中职教育很重要的一项目标要求。通过创设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情境,可以充分让学生体会合作的乐趣,体验团队的优点。

(四)教师要通晓数学知识,并深入研究教材

中职院校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对数学知识了如指掌,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教材的每一个章节。通过仔细钻研教材章节之间的联系,并掌握每章的重点、难点,就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五)深入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

要对数学进行与专业相结合的情境式教学方法,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正确、有效地实施情境式教学。比如,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在学习书序内容与专业知识之间是否存在先后顺序。如果学生已经具备了专业知识的基本素质,就可以对该学生进行专业情境的引入。

(六)教师深入了解专业背景与专业知识

中职院校主要是给社会培养专业性人才,所以专业性很强。要想很好地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数学情境式教学,教师就要深入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背景与专业知识,根据特点设计不同的情境方法。教师最起码应该了解该专业的学生在以后可能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本专业的学生最起码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如果一位电力专业的数学老师,连什么叫电流、电阻都不知道的话,那他只能算是一名合格的数学老师。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要求文化课老师进行第二专业的培训。

(七)数学教师要与专业课教师多交流

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师要想很好地进行与专业结合的数学情境式教学,就要求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多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了解专业课对数学的要求程度,还可以和专业教师商量,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会更有效。

总而言之,中职数学与专业结合的情境式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数学知识可以成为学生今后解决工作问题的一种实用工具,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让数学更好地为专业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玲娟.浅谈中职数学教学为专业课学习服务[J].成功(教育),2010(10).

[2]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2):74-79.

上一篇:政府外宣下一篇:角点检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