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读结合论文

2024-09-14

听读结合论文(精选9篇)

听读结合论文 篇1

1 理论适用

高职高专学生 (除外语专业外) 暴露于目的语中的时间不足, 机会较少, 加之自身外语基础不扎实, 在主客观上都一定程度地放弃了语言接触。而高职学生语言习得多习惯用显性语法模式, 由于受自身基础及高中学习习惯所限, 这种语法学习往往带来心理压力和抵触情绪, 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 其隐性语法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学习, 从而整体上没有形成对外语的感觉 (语感不佳) , 无法有效地进行语言运用, 考试中也经常因此失分。

此次设计的听读模式 (原称视听模式) 以听力为出发点, 使学生在非自觉状态下暴露于目的语中, 产生语感上的受迫压力。模式由任务引领[1], 且大任务由若干子任务并行或分级完成, 学生产生受压引领主动性:每个子任务完成都知晓一小阶段目标实现, 有成就感, 明显感到自身语感增强。

理论上说, 成人在学习外语语法时, 更倾向于显性的学习方法[2]:通过掌握系统语法知识, 进而大量练习, 最终获得语法能力;多采用分析策略, 接触材料时总倾向于内心不断形成各种猜想, 有意无意对之进行分析、解剖, 以期获得某种理性规律, 这就是典型的显性学习模式。

与目的语接触 (即暴露) 时间的长短, 对语法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2], 但这种作用不是表现为对语法知识的更多了解和掌握, 而是表现为目的语语感和语言直觉增强。而语感和语言直觉的增强, 必然有助于语法的正确应用。一般来说, 两者之间成正比关系, 对目的语接触越多, 对目的语语感和语言直觉也就越强。也就是说, “暴露” (接触) 是另一种形式的语法, 内心语言直觉、感性语法的习得, 即隐性语法的习得[2], 是感性的学习模式, 语法内化在说话人心中, 不用经过理性意识或公式化检验的语法习得, 并且“暴露”直指向语言习得及运用的一个关键点———“语感”的形成和强化。明确了以上两点, 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就要让学生经大量受迫式接触, 通过系统的阶段训练, 形成语感 (习得隐性语法) 。

在所设计的模式中, 要让学生既主动完成分级子任务, 由小到大完成阶段目标, 最终达到总任务所设目标, 又始终受到非自觉暴露所带来的压迫, 且长时间受到这种暴露, 在任务的引领下, 转化为内在隐性语法的生成 (语感形成) 。这种模式中的任务, 显然不是典型场景任务的概念, 而是根据典型学习过程设计的纯学习任务的变体, 并不属于场景模式过于教条、或所涉及面过窄不利扩展或过宽不好控制等当下任务型教学的局限之列[3]。

听说模式中的任务, 符合语言游戏的基本原理[4]。从句子到文章的成分, 只要不是原语重复, 有很多是能够用意义相似的表达予以替换的, 前提是语法正确、成分结构相同、成分所处地位及所起作用相同, 但有些因体现了特殊性的含义而不可替换。因而, 在语言游戏中, 一个要素成分 (比如一个词) 在语言环境 (取决于指向之前和之后发生的情况所决定的位置) 中使用, 才能使它获得意义 (该环境或游戏中的) , 由此确立位置, 于是得到命名。如果不存在实体, 那么精神概念就存在于这个位置那里, 这个“空位”实体其实就是“位置”的效果: (概念) 角色。于是在这种情况下, 要素成分必然具有可替换性。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 (1) 当成分成为表述的手段而不是被表述的对象, 即只用来表述其他成分或结构或大环境 (如句子) 而不是表述自己, 它就是“空位”的概念角色, 可以被替换。 (2) 当成分具有表述自己的功能, 成为被表述的对象:用来表述自己的特性 (通过比较) 及体现自身的关系集合时, 它就具有特殊性, 不是一个“空位”概念, 而是特性概念, 如某句中“awful”不可用“splendid”替换, 前者比后者在此种情况下多一重环境关系的集合, 多一种情感表达, 并且是用来表述自身的特殊性质的, 既表示惊叹和欣赏, 又暗含内心恐惧, 且想掩饰住恐惧之情不被发现但无意中又有所流露。类似的有当年建交前尼克松决定访华, 在洛杉矶的临行前新闻发布会上记者的提问:你们计划什么时候回国up home (from China) ?用的词是“up”, 而不是“back”, 暗示了美国人内心的感受:把当时的中国看作了赤色地狱 (up from the hell) , 这里的up也不能换成back。 (3) 当成分成为范例, 即成为其他成分 (或结构) 参照的标准、进行比较的对象时, 讨论它是否是“空位” (即存在或不存在、可不可替换) 就没有意义。在第3种情况下, 成分是一个纯语法 (意义) 的概念:when/then, 或分词概念, 又如主格独立结构中的各成分, 它是一个标尺, 是其他成分比较的标杆。在这种情况下, 只存在成分在形式上是否可省略而不影响表达和理解 (影响不符合语法, 则形式上不可省略) , 而不存在是否可被替换 (即是否是“空位”) 的问题, 因而讨论“标尺”是无意义的。

最后, 我们的显性语法除了在内化隐性语法时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检验及复述原文时我们要求思维必须加以检验外, 还应通过读写获得并巩固。此外, 读写还是获得隐性语法内化及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途径, 且“读-写”天然成对、相互推动, 与“听-说”形成“形-声”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形”的概念比“声”要具体, 是可视的感性模式[2], 符合隐性语法习得条件, 又适合显性语法的直接记忆、分析和理解。同时“形”相对于“声”又比较好控制节奏, 长时间压迫后可有适量放松, 便于掌握。在缺乏自然语言环境的条件下, “读-写”为“听-说”的“水之源, 木之本”[5], 对于词汇量的扩大、达到用英语思维的理想境界、夯实英语基础和提高英语综合水平[5]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在我们模式的任务设计中体现为: (1) 初始阶段及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拿着原稿跟读, 再脱稿重复; (2) 句子、意群及段落3个部分精听训练时要求原句结构速记, 由小到大, 重复拉练时逐步还原 (未听出的) 每个词; (3) 意义复原时语法不错、句式及段落结构保持不错 (这需实践者在脑海中形成类似跟读时才有的“形”) ; (4) 原语重复完整精确, 与原语无异。

2 实践

2.1 模式

(1) 任务和案例的引领:制订教学项目, 确定学习任务, 培养职业能力。设定典型学习任务, 下分若干项目 (学习情境) , 对应教学内容 (技能-认知) , 每个项目设计为若干子学习情境, 分学时完成。设执考点和最终测评。

(2) 试点教学的开展:开设选修课, 实施任务教学和案例教学。

(3) 教学效果:教学对象限制为16人, 为教学班。另设一平行班为对照班, 对比教学效果。

2.2 方案

(1) 设计教学任务:总任务为在母语环境下英语语感的增强, 达到能够理解中等难度的英语视听节目的目标 (原语重复、大意复述) 。工作任务设置为初级阶段 (慢速) 的英语新闻重复和中级阶段的英语视听视频重复两个部分。培养的职业能力涉及单词记忆、句意理解、段落把握、意群理解、篇章理解、中文大意复述、原语 (英文) 重复、英文大意复述。

(2) 开展教学试点:开设选修课, 在语音室开展教学活动, 互动教学,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每位学生都面临直接挑战。

(3) 分析教学效果: (1) 教学班学生亲身体会对于英语的态度变化、听力和表述能力的前后变化、训练中各分项成绩的变化等; (2) 教学班与对照班学生之间的比较; (3) 教学班学生之间的比较。前两条为重点, 第三条仅作为参考。

教学任务的设计以初级阶段 (慢速) 的英语新闻复述为例, 见表1。

表1为集中的时间分布, 共计16课时640分钟, 运用到大一学生教学实践中。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只安排进行“英语新闻 (慢速) 分步听说”, 调整后的任务见表2。

由表2我们看到, “英语新闻 (慢速) 分步听说”由16课时扩展成了24课时, 共计960分钟。调整为大一学年的教学试点, 作为“英语新闻复述 (初级阶段) (一) ”进行运作, 分别穿插于第一学期的64课时、第二学期32课时 (共计96课时) 之中, 占总课时的1/4。希望今后能扩展成为占总课时的1/3, 提高训练频率。

2.3 实施情况

(1) 数量上:每次课 (一次两课时) 都安排学生训练, 即每节40分钟的课训练10分钟, 每次80分钟的课训练20分钟, 训练安排在开头和结尾, 泛听和精听在一个课时内穿插进行。

(2) 质量上:整体听力的提高是在分步提高中得以体现的, 而泛听和精听又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 两者内在的共同提高体现了整体听力的提高。因此, 我们把标粗部分穿插到每次课中去, 占每个课时听力训练时间的1/3, 剩下的时间则按照上述调整过的教学任务表, 从第一项开始分步进行, 达到分步提高 (标粗部分已经融入其他分步项, 故不单独算作一个分步项) 。

(3) 材料准备:以项目的材料为基本内容, 再适当添加新鲜材料补充即可。

3 结果

16人经过英语新闻复述初级阶段 (一) 训练后, 能力加强, 对英语充满信心, 其中4人已经能够做到听2~3遍以内重复原语4句长句简单句的短段落或2~3句的复杂句中短句;8人能够做到听3遍以内中文文意复述4句长句简单句的短段落或2~3句的复杂句中短句;4人能做到2遍泛听加3遍精听后能复述3句中文大意和1句原语重复长句简单句。

4 结语

我们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教学方式方法和步骤, 形成了一套实用的教学素材, 并已灵活穿插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1) 初级阶段 (一) 共计16学时, 初级阶段 (二) 为原表中的慢速新闻洗耳式听说, 共计4学时, 是提高阶段, 为中级阶段做准备, 在学生初级阶段 (一) 训练中达到预期水准后实施。

(2) 中级阶段:将英语 (慢速) 新闻复述的目标提高为简单原速英语视频复述, 项目还是分为两块, 第一块为简单原速英语视频分步听说, 第二块为简单原速英语视频洗耳式听说。教学内容、子学习情境以及测评标准和英语新闻 (慢速) 复述相仿, 难度和深度较之英语新闻 (慢速) 加大, 原语速度加快, 但有视频和情境辅助理解, 每段视频时间长度较之前英语新闻略短, 便于操练。调整课时, 将“原句重复 (英文句子) ”调整为4~6课时, “原句重复 (英文句群-意群-段落) ”调整为3~5课时, “段落大意复述 (英文) ”和“文章大意复述 (英文) ”可分别适时增加1课时, 但保证中级阶段的总教学课时数不超过20课时。

(3) 初级和中级阶段在18周正常教学周内完成。

参考文献

[1]沈旭.任务引领教学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0) :45-47.

[2]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4]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7.

[5]董亚芬.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J].外语界, 2003 (1) :2-6.

阅读从听读开始 篇2

【关键词】听读 听读形式 听读材料 听读实践

听读,较之于视读而言,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受众面广,只要听觉没问题的人,都能成为听读者。朗读大师特雷斯说: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比自己看得懂的语言要丰富,程度要高一些,也就是说儿童的听读能力比视读能力要强得多,早得多。可见,听读该从婴幼儿阶段开始,即便到了小学中低年级,由于识字量、阅读兴趣、阅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听读仍将成为最受用的阅读模式。

一、为什么要听读

许多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过程缺乏科学的认识,以为只要尽快让孩子识字就能顺理成章地让其进入自主阅读状态。其实,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每个阅读者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需要经历一个必不可少的过渡阶段,那就是共读陪读的过程。而在开展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的过程中,听读就是其中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为此,笔者在开展听读的实践中对其效果作了一些观测,提炼出以下三点。

其一,听读是初学阅读者真实的需求。

也许你的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就会像模像样地端坐在教室里,貌似专心地阅读着。但如果细细观察你会发现,其中不乏滥竽充数的伪阅读者。记得给孩子们读了沈石溪的动物故事后,第二天晨读,他们手捧书本却心不在焉地观察教师是否有继续朗读的意向,笔者对此视若不见,部分孩子就按捺不住弱弱地提出“老师,我想听你读故事……”这就是三年级孩子对听读的渴求,对阅读的真实期待!令笔者意外的是,提要求者中不乏平日里看似喜欢阅读的孩子,那么还有多少不敢提出却渴望老师读书给他们听的孩子呢?其实,相当一部分孩子是被这静静的读书氛围所迫,或是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被动阅读。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意志都还没达到能独立阅读的程度。而一旦视读遇上听读,他们内心的倾向性就暴露无遗。

其二,听读对阅读能力低下者肯定有效。

阅读能力低下是指无法开展连贯性阅读的情况。阅读能力低下的孩子在阅读中表现为见字就躲,还停留在读图阶段,阅读专注度不高,读着读着,目光就不知不觉会停滞。那么,听读对他们有用吗?笔者曾将三年级中少数这样的孩子集结起来,选定一篇1200多字的科普童话《漂洋过海的漂流瓶》,一开始让他们自主阅读,发现他们的阅读速度很慢,听读只需七八分钟的故事,他们读起来却很费力,快者十多分钟,慢者二十多分钟,还有一两个孩子停留在开头处根本无法正常阅读下去。于是,笔者让陆续完成一遍阅读的孩子,随即做阅读小测试(阅读材料收起,独立答题),又让无法完成阅读的一两个孩子听教师朗读这个故事,听读中,他们神情专注,表现出与刚才截然不同的轻松愉悦的神色。结果无论是答题速度还是正确率都比其他孩子要快、要高。看来,听读在阅读能力低下的孩子身上更能彰显效果。因此,根据学生阅读水平分流分层开展听读,对于那些掉队的孩子延长听读时间,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

其三,适当的听读技巧确实能提高阅读效果。

笔者发现,孩子们在听读中除了耳朵倾心聆听外,目光基本都盯着教师的脸不移动。于是笔者会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恰当运用停连、轻重、快慢、回读、拟声以及一些肢体动作、表情变化等朗读技巧,借助朗读韵律、节奏、音调及神情举止的变化,让文本内容更经纬分明,让文字呈现动态化的情趣。实践证明,受这些丰富的音频信号刺激,确实更能有效激发孩子的有意注意。尤其是当阅读难度略微超出听读者阅读水平的时候,借助朗读技巧,将那些在自主阅读中容易被忽略的内容可视化、动态化,从而更易吸引听者,加深其对内容的记忆、理解。经常听读的孩子还会从听读中习得一些阅读方法,如在独立阅读中像教师朗读时那样将文字图像化、生活化,对重点内容进行回读等。因此,我们可在课内课外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听读优势,针对性地去帮助破解阅读难点,训练孩子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二、选什么样的材料听读

《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一书中提到,语言具有哪些特质时比较容易学习呢?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与学习者相关的,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因此,笔者认为选孩子需要的内容来让他们听读,那才是良好的开端。

从编排形式来选,图文结合,思维新奇,语言生活化、儿童化的绘本故事是首选。从语感渗透的角度来选,富有韵律、朗朗上口、入耳成诵的童谣童诗是必选。

从文学样式的角度来选,与儿童心灵契合的童话是佳选。根据篇幅的长短,可选内容浅短、情节简单的迷你童话;根据内容的情趣性,可选形象逗人的幽默童话、情节夸张的讽刺童话、爱意浓浓的亲情童话、激疑启智的机智童话;从语言的品质而言,可选语言丰富、意境唯美的唯美童话;根据内容的知识取向,可选文智兼得、娱教结合的科普童话。

教师应根据孩子听读能力的发展,循序选择这些书来读,利用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达到渗透语感、积淀语言、启蒙阅读、启发情智的愿景。

如下是笔者曾经选择读给孩子们听过的部分内容,现简单归类列举。

三、怎样听读才有效

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范读的声音越真实、越显立体感,听读带给孩子的信息就越大于纯粹的读。足见,影响听读效果的因素,除了听读内容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朗读者的朗读技巧,而朗读技巧的运用是要根据所需达成的目标来适当拿捏的。以下列举几种实践过的听读形式。

形式一:指向阅读兴趣的朗读。

这是一种纯粹的、无任务的随性听读。无任务听读并不是无意义听读,其目的是细水长流地培养听读者对文字的敏感和对阅读的情感,这对刚刚入学的孩子非常需要。教师宜朗读一些句子简短、富有童趣的韵文、童诗,也可选情节相似的可预测绘本故事,还可选短小的迷你童话,如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读时,基本遵照原有内容,做到清晰响亮、准确流畅、停连自然、轻重恰当,将那些文字化作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更易被理解。偶尔,这种大声朗读,若是配上合适的音乐更能抓住听者的耳朵,像绘本朗读还可配上画面,视听结合,更能达到耳、目、心、神的齐聚,引人入胜。

没有压力的听读就是高效的阅读。在听读中,你从孩子们微微抿动的嘴唇可以看出他们在积极地吸纳语言,从孩子们一双双发亮的眼睛中可以看出他们看到了一个个画面。尤其是读童诗时,每次听完后或听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跃跃欲试想诵读一番。那时,笔者就会以奖励的名义抽几个听读认真的孩子来诵读,这些孩子摇头晃脑、奶声奶气的诵读把其余孩子再次带到诗境中,直到集体诵读后才个个心满意足。虽然他们诵读得并不熟练,但诵读得入情入境,还会刻意模仿教师的语调语速。

像这样以语感渗透、语言积累为目的的朗读适宜定时定点形成一种惯常的阅读活动。比如晨读、午读,每次听读时间5~10分钟。主诵者以老师为主,也可以是擅长朗读的学生,或由电声朗读来替代(笔者经常从“金苗网”“喜马拉雅网”等在线听读网站下载一些配乐且有仿真音效的故事录音)。这样变换着花样,学生也能保持新鲜感。读后可让学生适当质疑,但不要设置太多考问。听读是一种享受,尽兴即可。

形式二:指向阅读理解的“说读”。

随着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可相机增加听读时间、内容长度,拓展听读范围。内容除童诗韵文外,逐渐增加童话的听读量,篇幅须适当加长。操作时应注意两点。

一要注意材料处理和技巧运用。“说读”类似于以往的说书。说读前,由于篇幅加长,教师需预先对文字材料进行熟悉和处理,如删除冗长繁复的句段,修改生涩难懂的词句,确定需要强化或弱化的内容。说读时,主讲者情绪起落、语速快慢、停顿重读等技巧的运用都不应是随性的发挥,而应与事先预设的意图保持一致,且要恰当把握。要注意的是,说读中教师对语调、表情或肢体动作的处理需要适当强化,但不可频繁,否则无所谓重点,且不可过于夸大,否则听者会只注意这些技巧而忽略了对文字内容的关注。

二要注意导语或惯用语的设置。为激发兴趣,主读者还可适时地插入几句精要的导语。导语出现的时机一般可分三种:前置导语,用于开说前;间隙引语,用于重点内容前;后置结语,用于说读后回味内容、延续兴趣。导语功能无非就是设情境、留悬念,提纲挈领,引注重点。事实证明,这样的导语设计能引发听者的有意注意,便于在听读时展开自主的意义建构。另外,我们也可学学传统的说书人使用一些惯用语,适当加一些易懂的俗话、歇后语、成语、诗句,或引经据典,既激发听的兴趣,也促进理解,还扩大积累。

形式三:指向阅读推荐的演读。

其实从一年级开始,除了听读外,孩子们就已经在陆续开始自主阅读了。到了三年级,阅读的内容逐渐由单篇到整本书,绝大多数孩子能自主阅读整本书了,但对于还不能自主阅读的孩子,听读还要持续,还须在他们被动“听读”和自主“视读”之间架起一把梯子。

到了中年级,本该可以读整本书给孩子听了。但由于日常教程所限,孩子们会因为断断续续的听读过程而削弱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怎么办?笔者一般会选择同一个主人公或同一主题,但故事情节相对独立的整本书讲给孩子们听,如果是情节连续的长故事,不妨借助演读其中精彩内容来实现对该书的有效导读。

演读形式要据内容而定:对于动作描写较多的情节一般以独角戏的形式边讲边演;对于场景复杂、人物众多的情节则以童话剧的形式多人演读;对于以对话为主的情节,就以一对一直接对白的形式演读。如《小猪的生日礼物》这本书中,笔者选择了小猪唏哩呼噜初遇小花蛇,误把小花蛇当作腰带来系后发生的糗事,其中包含逗人的对话以及小猪掉裤子、怕痒痒等滑稽的神态动作,让两个孩子通过双簧的形式来演绎。听读的孩子被幽默的情节、憨态可掬的小猪形象和他们对话中透出的童真童趣所吸引。

过犹不及,演读的内容讲求短小精要,适当保持新鲜感、饥饿感,促使处于“半饥饿”阅读状态的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觅食”。

听读结合论文 篇3

《朱家故事》是一本幽默、精美的绘本。它讲述的是朱先生看起来不错的生活, 房、车、花园, 应有尽有;爸爸和兄弟两个被妈妈照顾得无微不至。然而有一天晚上, 任劳任怨、辛勤顾家的妈妈突然不见了。一纸留言:“你们是猪。”表明了妈妈对朱家父子的不满和失望。没有妈妈的朱家乱套了!终于有一天, 妈妈回来了, 父子三人学会了分担家庭琐事, 他们一家又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本书作者安东尼·布朗以其特有的幽默方式, 轻松地引导大家对如何处理家庭琐事进行深入思考。故事的内容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故事的文字简洁明了、耐人寻味;故事的图画充满趣味, 隐藏着细节的变化。

设计理念:

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把《朱家故事》引入阅读课, 目的有二:一是引导学生读图。学会阅读绘本的基本方法, 懂得通过对图画细节的关注, 去读懂画面所流露的情感, 遐想文字以外、图画以外的含义, 培养阅读兴趣。二是相机进行语言、思维训练。通过绘本导读, 使学生能喜欢这个故事, 喜欢绘本阅读, 并乐于将自己的体会与大家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1.体验阅读的乐趣。提升对“家”的认识, 懂得承担生活责任。

2.通过猜、听、说、读等形式进行图文阅读, 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看图猜字, 聊“家”。)

师:我想请大家看一幅图猜一个字。 (依次出示甲骨文、小篆、隶书的“家”字。)

师:古人有在屋子里养猪的习惯, 猪很会生猪宝宝, 用以表示家中人丁兴旺的愿望, 因此房内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

师: (指甲骨文) 这是甲骨文“家”, 后来, 人们用“宀”来表示房屋, (板书:宀) , 而“猪”慢慢地演变成这个“豕”字, “豕”就是“猪”的象形, 合起来就是———“家”。 (板书:家)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家”, 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家?

【评析:看图猜字导入, 结合了解“家”字的演变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聊“家”的过程中, 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又为故事的引出做了铺垫。】

一、观察封面, 猜想故事内容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本书, 这本书也是讲一个家所发生的故事。 (出示:封面) 看, 就是这一家人。这一家人有一个很特别的姓——朱, 朱红色的“朱”, 简称为“朱家”。我们要讲述的故事的名字叫——《朱家故事》。朱家有四口人, 爸爸、妈妈和两个儿子。看这幅图, 猜:会讲朱家的什么故事?

生1:我猜故事讲的是他们家有个力气大的妈妈。

生2:我认为应该会讲他们一家人幸福生活的故事。

【评析:绘本图文互为补充, 相互交融,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 才能衍生出精神上的享受。《朱家故事》封面图生动有趣, 画的是妈妈背着爸爸及两个孩子的画面, 其他人的脸上都露出笑容, 只有妈妈弯着腰, 没有一丝笑容, 画者在此隐喻全家人把重担都压在妈妈的身上。在此环节的教学中, 教师充分利用生动有趣的封面图, 引导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猜测。在这里, 学生的猜测有的与故事不谋而合, 有的相差悬殊, 结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 去思考, 去表达。同时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引发阅读期待。】

二、听说互动, 把握故事情节

(一) 听故事, 谈了解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朱家故事和你们猜的一样吗?咱们一起来读故事。

(播放课件, 师生共同看图, 师讲述故事情节“……再准备明天的饭菜”。)

师:故事到这, 你对这个家有什么初步的了解?

生1:这个家所有的家务活都是由妈妈一个人完成的。

生2:朱太太很辛苦!朱先生和两个儿子很懒, 只会让妈妈帮他们做事。

师:你能说说爸爸和西蒙、帕克每天除了要吃的, 还会让妈妈做什么?

生1:朱爸爸可能还会让朱太太帮他拿衣服、拿包、拿鞋子……

生2:西蒙和帕克可能还会让妈妈帮他们整理书包。

师:假如你就是西蒙或帕克, 你会怎么说?

生1: (不耐烦地) 妈, 帮我整理书包, 快点儿, 我要迟到了!

生2:妈, 我的袜子在哪儿, 快帮我找找。

(二) 看图画, 说发现

师:朱太太要做这么多的家务活!看, 这就是干活时的朱太太。 (出示:朱太太干活时的一组图片) 仔细看这些图, 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图片中的朱太太都是弯着腰低着头在干活。

师:用一个词来形容, 那就是———埋头苦干。

生2:我发现图中的朱太太很孤独, 因为干活时只有她一个人, 没有人帮助她。

师: (追问) 看这些图, 猜猜此时她的心情会怎样?

生2:我想朱太太会感到失望, 因为朱先生和两个儿子都不帮她。

生3:我发现朱太太的脸画得很模糊, 根本看不清。

师: (疑惑) 为什么朱太太的脸画得很模糊呢, 作者要告诉大家什么?

生3:我想作者要告诉大家, 朱先生和两个儿子根本就不关心朱太太, 不在意朱太太的感受。

师:真不简单。你从图中读懂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看来, 读绘本故事, 不仅要读懂文字, 还要读懂图画!

师:当朱太太任劳任怨为他们做家务事的时候 (出示图片) , 朱先生、西蒙、帕克他们在做什么呢?

生:他们在看电视。爸爸整个人半躺在沙发上, 还把脚跷到沙发上。

【评析:在绘本中, 图画不是文字的附庸, 而是图书的生命。作者匠心独运的构图, 使阅读图画书的过程变为一个发现之旅。在此环节教学中, 教师没有把故事情节全盘托出, 而是积极引导学生用心读图, 发现细节, 读懂图画所表达的意思。】

师:咱们继续读故事 (师生共同看图, 师讲述) :“……他们到处找不到朱太太。壁炉架上有一封信, 朱先生打开信封, 信封里有一张纸条。”猜猜, 朱太太会在信上写什么呢?

生1:她会写:我太累了, 我想回娘家休息几天。

生2:你们太懒了, 这日子过不下去了, 我想离婚!

师:朱太太写的和你们猜的可不大一样, 想知道吗?

生: (迫不及待) 想。

(出示:你们是猪!生哄堂大笑。)

师: (追问) 你们笑什么?为什么朱太太说他们是猪?

生1:他们太懒了!真的像猪一样!

生2: (惊讶) 那是猪手!朱先生的手变成猪手啦!

生3:那壁纸的图案也变成猪头了。

【评析:在此环节教学中, 教师再次顺应学生的天性, 营造浓厚的猜想氛围, 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想象信中内容, 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发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使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创造力都得到锻炼。】

(三) 读图画, 编情节

师:你们的眼力真好!能发现图画中一些细节的变化。朱太太不在家了, 这个家可就大变样了, (出示家中一片狼藉的四幅图) 请认真地读图, 等会儿请你们看着图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指名逐幅说, 教师适时评价。)

师:书上写的和你们刚才说的是一样的吗?咱们来看看, 这回呀, 我想请你们和老师一起来讲故事。 (男生读朱先生的话, 女生读两个儿子的话, 老师读叙述部分。)

(四) 读绘本, 讲故事

师:看, 就在这时候, 朱太太回来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现在咱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有一个要求, 认真地看, 既要看图, 还要读文字。请你们接着讲故事, 看谁讲得好。 (分发《朱家故事》的绘本书)

(生认真看书, 忍不住发笑, 并互相交流看书时的发现。)

师:谁来讲故事的结局。可以用自己的话讲, 也可以看着图、看着文字来讲。

(生讲故事, 个别同学讲得声情并茂, 师相机点评。)

师:妈妈为什么笑了?

生1:因为父子三人能帮她做事了。

生2:我明白了封面那张图的意思了, 其实讲的是全家的重担都压在妈妈一个人身上, 所以妈妈不开心。现在全家人一起做家务活, 妈妈变得开心了!

三、讨论心得, 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 读了这个故事, 你们一定有很多心得,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请看大屏幕 (出示简报) ,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生1:我觉得很开心, 因为我读了一个自己从来没有读过的故事。

生2:我觉得家务活要大家一起做,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师:说的好,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生3:我觉得一家人要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

师:换一句话说, 也就是有快乐共同分享, 有困难要共同承担。

生4:我觉得朱太太离家出走的做法不好, 她应该采取另一种方式, 比如可以和他们父子三人讲道理, 不应该出走。

师:有道理, 一家人相处也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有话好好说。

师:读同一个故事, 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要想过上快乐幸福的日子, 在家中, 我们应该学会互相关爱, 学会分担, 学会分享。

【评析:洛克曾说:“阅读只是给头脑提供认识的材料, 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因此, 在绘本教学中, 应把看书、思考、感悟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品读故事情节后, 设计了此阅读分享环节, 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体验中, 从故事走向生活, 从他人走向自我, 真正感受到绘本带来的心灵顿悟。】

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老师要把这本书赠送给你们, 回家后你们也可以和家人一起阅读这本书。相信你们多读几遍, 会有更多的发现与收获。这本书的作者是安东尼·布朗, 他创作了很多经典绘本故事, (出示) 如《我爸爸》《我妈妈》等等。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多阅读, 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启发与思考。

【评析:绘本阅读, 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引领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读完《朱家故事》, 教师及时抓住契机, 介绍本书作者安东尼·布朗以及他创作的经典绘本故事, 引导学生进一步迁移运用阅读方法, 丰富读书积累。当阅读为学生带来快乐的时候, 就把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带给了学生, 为他们的终身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听读结合论文 篇4

【关键词】英国母语课程 听读 儿童

一、英国母语课程中关于“听读”的描述

2014年7月,英国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正式发布了《英国国家课程:英语课程的学习》(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 English programmes of study ) ,该标准中的“关键阶段1和2”(English programmes of study: key stages 1 and 2)即为小学的母语学习阶段。其中,“阅读”部分包括“单词阅读”和“理解”两个方面,“理解”则又含“听读”(listening)和“阅读”(reading)两个途径。“听读”指通过听有声语言的方式获得阅读经验;“阅读”则是指通过读书面语言的方式获得阅读经验。

显然,与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不同的是:英国母语学习在小学中低学段特别强调“听读”的重要性,并从目标层面作了具体描述。下表就是从该标准中提取出来的有关“听读”的学习目标。

二、分析与阐释

(一)“听读”的功能

在母语学习的起始阶段,之所以强调“听读”,这是因为:

第一,“听读”可以使学生接触到范围更广宽的、超越儿童独立阅读水平的诗歌、故事等。在阅读起始阶段,这可以消除因独立阅读能力不足而产生的障碍,从而使学生产生对阅读的热爱。

第二,借助“听读”,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将书面语言结构化,并伴随这一过程学习发音,增加词汇量,初步建立对语法结构的认识。

第三,基于儿童好动的天性和丰富的想象,“听读”更能培养儿童的专注力和想象力。它可以使儿童静下来,沉浸在有声的语言世界中,并通过声音进入到丰富的想象世界中,从而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的兴趣。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期,借助他们的优势语言(听、说)向还处于劣势的书面语言(读、写)过渡,显然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二)“听读”文本的选择

在“听读”文本的选择上,英国母语课程特别强调:

第一,学生喜欢。该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要“基于享受和获取信息的目的,养成广泛和经常阅读的习惯”,突出了“享受”与“获取信息”两个功能。而在小学阶段,则显然把兴趣放在了第一位。该标准认为:培养一个终身热爱学习的孩子一定注意不要让他在早期就对阅读感到厌倦,如果一个孩子在早期学会了几千个词,但却认为阅读是一件非常乏味的事,那么我们的阅读教育就是失败的。

第二,“教师应为学生选择超越他们独立阅读水平的文本”。小学低年级是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之一,这个阶段的积累性阅读对形成阅读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听读”的书面语言文本应适当超越儿童已有的口头语言水平,以帮助他们向更高的语言水平迈进。

第三,给学生“听读”多种多样的文本,如诗歌、故事、纪实作品、信息类书籍、小说、戏剧等,使“听读”的内容尽可能丰富,帮助儿童在宽广的视野中感受多样化的书面语言,使其积累丰富的知识并能够自主进行阅读选择。

第四,“听读”内容应随年级的升高扩大范围并提高难度,从比较简单的诗歌、故事和纪实作品,到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小说和非小说、戏剧等,从单篇到整本书,阅读范围逐渐扩大,难度也随之增加。

(三) “听读”的注意事项

该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要“利用讨论进行听读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详细描述和解释清楚他们的理解和想法”。在“听读”活动中,描述所听到的内容并进行讨论,是发展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逐渐成为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本内容、形成个性化解释的内在加工能力。

三、启示与借鉴

英国母语教学中的“听读”教学方式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中低学段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把书面语言用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在倾听中抓住关键信息,积累词句,并进行讨论、理解,这是儿童感受书面语言进而发展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它可以对刚刚开始进行书面语言学习的小学生起到促进作用。

(一)感受阅读快乐,增强阅读动机

“听读”教学,克服了儿童阅读起始阶段遇到的文字障碍,伴随着充满情感和乐感的声音,儿童很容易进入丰富多彩的书面语言世界,从而体会阅读的美妙,这有助于强化他们学习并欣赏书面语言的动机。儿童对书面语言的兴趣和认识,是通过自身的经验建立起来的。对于字、词量薄弱的低年级儿童来说,借助别人的讲述或朗读,交流、讨论并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有利于他们建立起热爱阅读的积极情感与动机,也为他们将来成为成熟的阅读者做必要的准备。

(二)拓展积累语汇,丰富母语语感

听读,为阅读打开一扇窗 篇5

虽然早就知道听读的重要性, 但是决定在班级中对学生进行听读能力的培养、提升阅读品质的是是试验还是源于一次偶然的事件。

一次, 我正在听表演艺术家焦晃朗诵的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时, 我的身旁跟着几个孩子, 其中有一些是难于静下心来读书的孩子。起初, 孩子们还比较闹腾, 但当焦晃那富有磁性、略带沧桑的声音响起不到20秒之后, 孩子们就立刻静下来, 只剩下伴有音乐的朗诵声。我有些惊诧, 这样美好的学习状态是何等难求。和孩子们一样, 那一次听读, 我也特别认真。百草园里的虫儿, 传说故事中的场景, 三味书屋的布局, 先生摇头晃脑背书的样子, 居然活脱脱地跳将出来, 好像电影般上映着。伴随着艺术家的朗诵, 我和孩子们都更加入迷, 大家时而紧张, 时而欢笑, 时而充满好奇, 时而略带忧伤, 情感完全融入文字所营造的情景之中。20多分钟后, 散文朗诵听完了, 约在5秒钟之后, 孩子们才回过神来, 纷纷问:“还有么?再听一遍!”这就是听读之后, 孩子们的第一反应。我请他们复述内容: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 闰土捕鸟, 怪哉虫儿, 山海经上描绣像……这一切孩子们都能说出来。一篇未曾学习过的散文, 孩子们在听读一遍过后居然能把握十之四五, 这样的效果令我觉得不可思议。

上述偶然事件之后, 惊喜之余, 我开始对听读这种接触已久的阅读方式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研究。原来听读是那么古老、新鲜而高效的阅读方式, 实施听读对儿童阅读能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大为有益。

一、历史探源, 奠定听读神圣尊贵的地位

在从事阅读教学的教师群体中, 阅读史较少为人提及, 但鉴于阅读史对阅读教学的特殊意义, 我们有必要了解其相关的知识。

先看看外国的阅读史。公元前1300年, 古埃及有一个书记员正在为贵族和僧侣们大声朗读、吟诵。当时, 纸张尚未问世, 更谈不上书籍, 人们所理解的阅读就是听读。由此看来, 听读, 牢牢占据着人类阅读历史的源头。随着纸张的普及, 印刷术和书籍的出现, 人类的阅读进入了视读 (通过眼睛看文字来获取内容信息) 的阶段。值得注意的是, 在早期的阅读活动中, 听读占据主导地位, 且为上层贵族专享。据记载, 每当古罗马的奥古斯都大帝夜不能寐的时候, 总会让人为他读书或是讲故事。哲学先驱苏格拉底也一再强调“真理, 只有写在听者的心上才能让他们懂得真善美, 真理是听到的而不是读到的”, 他甚至还希望当时的书面作品能保留口语的风格, 以适应听读的需要。当时, 社会上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朗读者, 他们能按照文章的节奏或者韵味, 优雅地朗诵诗歌、散文等作品, 而作品是否著名要取决于有多少读者诵读过, 多少受众听读过、传扬过。那时, 医生甚至会为一些特殊的病人开出这样的处方——听读某些文字作品。可见, 听读的魅力是显而易见的, 听读的历史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再看看中国的阅读史。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读者是帝王和负责占卜的巫师, 阅读的内容就是听巫师解读占卜的结果。公元前12世纪, 统治者商武丁就因为生育之事做过占卜。当时, 巫师为他读的卜文大意为:丁日生, 吉;庚日生, 大吉。而大家熟悉的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录《论语》便是最有力的“听读为阅读之始初”的证明。孔子强调听的重要性, 一生述而不著, 他推崇口头表达, 这个观点和苏格拉底类似, 虽然二者未曾谋面, 但这丝毫不影响“英雄所见略同”。总之,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听读是人类阅读史公认的最佳的阅读方式。

二、研究发现, 确认听读是儿童重要的阅读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 儿童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如果在认识外在事物的过程中, 能伴随着具体的形象、独特的情感和丰富的音频信号的刺激, 就能有效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 有助于理解阅读材料, 接受文本内容, 体悟内涵。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 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总之, 听读带给孩子的信息相当丰富, 大大优于视读。

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不少孩子上阅读课坐不住, 有的表现为读写有困难, 有的无法静心聆听, 有的做不到耐心而细致的观察, 等等, 但如果在教育教学中融入故事讲述则容易引发儿童的思考, 达到育人的目的。基于此, 亲职教育专家吴秀笑提出了“听读合一”的教育模式, 在育人的同时培养深度聆听的阅读能力。这项实验运用的是“多元智能论”与“优势智能”和“多感官学习”理论, 旨在让儿童阅读时能同时调动听觉和视觉的参与, 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朗读大师特雷斯认为, 学生听得懂的语言, 比自己看得懂的语言要丰富, 即儿童听读的能力比视读能力要强得多。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 听读与智能发育息息相关, 切入人性根本,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能够听懂并理解那些相对复杂或者有趣的故事。

在当代的教育研究成果中, 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专家在呐喊呼吁实施听读训练。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朱斯克齐的研究表明:婴儿8个月大就能聆听别人读书, 并能够记住语句的内容, 且还会在数个月后开口说话时表达出来。威斯康星大学专门从事语文学习研究的查普曼证实:孩子的语言学习应在人生的头一年开始, 而且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听读, 孩子会从深度聆听中奠定深厚的根基和阅读兴趣。美国幼教专家, 北得州大学教授摩里森总结他的研究结果时说:较早接触并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幼儿, 上小学之后比较能够自主地阅读书籍, 在学校的学业及各项表现中也会较为优秀。上述各项研究结果无一例外地注明了听读对儿童阅读水平提升的重要性, 提示我们尽快开展听读训练。

三、独特优势, 决定听读训练是提升儿童综合素养的有效渠道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未听读无法体会听读的好”, 这就是家长在我对孩子实施听读训练后说的朴素的真心话。当我在班级中推行听读训练后, 确实体会到它的独特优势和显著效果。可以说, 听读直接有益于儿童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1. 听读有益儿童的身体健康

首先, 听读对保护儿童的视力大有益处。据统计:全球每5秒钟就有一个人失明, 每分钟就有一个孩子失明, 全球有一亿两千四百万人属于低视力。当一个酷爱阅读的人看到这触目惊心的数据时, 多少会有些无奈, 因为用眼阅读就无法避免对视力造成伤害, 但是听读就完全不存在这样的副作用。听读对儿童的骨骼和肌体发育也特别有益。阅读时间长, 身体姿势调节不当, 会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 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和形态美。而听读则无需特定姿势, 以舒适为准, 随时调整变换姿势。同时, 听读时还可闭目养神, 均匀的呼吸有益于大脑供氧。此外, 还能一边听读, 一边进行简单的活动, 促进肢体关节的舒展灵活。当然, 也不反对边听读、边锻炼, 身心皆有发展。

2. 听读有益儿童的语言智能, 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捷径

在人的七种智能中, 言语—语言智能是第一位的。而听读对儿童言语智能的发展, 对阅读能力的提高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 听读能有效提升阅读能力。听读可降低阅读时的难度, 使阅读变得连贯流畅。其次, 听读有助于儿童理解文意, 链接读者和作者的思维。听读接受到的语言是一种明显包含着情感的音乐化的语言, 能为理解提供强大的助力。再次, 听读能有效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听读时, 通顺优美的言语表达通过听觉传输到大脑, 多次重复后能形成记忆储存。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 在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模仿学习中, 他们会在发音的准确程度、诵读技巧的把握运用、语感的灵敏性和言语的表达水平等方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 听读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

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被朗读、吟诵之后, 会更具感染力, 容易被孩子接受。所以听读能直接打动听者的心扉, 提升学习的品质, 能让其思想道德品质也得到升华。

据说, 有一天, 作家冰心正走在路上, 忽然听到收音机里, 播音员正在诵读她的一篇作品, 听着听着, 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 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文章经过播音员优美动听的朗诵, 竟变得如此感人。后来, 她找到播音员, 虚心求教。这个小故事足以见证听读对人的吸引力。

听读不仅能引人入胜, 更有三个比较明显的优势。其一, 听读本身结合了内容与形式的优势, 很容易让孩子进入深度聆听的状态, 这是视读很难达到的使人沉浸其中的阅读状态, 是高品质学习的表现, 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其二, 听读作品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通过朗读者的诠释, 在聆听中就能体会到诸如快乐、欢喜、痛苦、悲哀和愤怒等情感, 孩子能被感染和打动, 其情绪能得到调试, 心灵会得以安抚;其三, 听读的素材 (故事或文章) 中蕴含着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 长期聆听相当于潜移默化地传道, 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逐渐领悟听读素材所传达的信息, 慢慢地知晓道理, 学会为人处事。

在认识到听读无以伦比的独特功效和教学优势后, 我决定在自己执教的班级开展听读试验。

4. 听读素材的来源

我执教的班所利用的听读素材大致源于三个途径。一是通过孩子们自发地从网络上下载后分享。网络时代的信息是海量的, 发动孩子去搜寻, 此举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活动。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收集了古今中外的各种有趣的音频素材:《福尔摩斯》《东周列国志》《大清十二帝疑云》《封神演义》等, 我们的班集体就能组建一个素材库, 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听读素材, 选择合适的时间分享。二是有针对性地购买。为配合语文教学, 我和班委一起选购了如《笠翁对韵》《配乐唐诗诵读》《三字经》《现代散文精品欣赏》等听读素材, 在全班的听读活动中做重点推广。三是收听电台的一档作文评点节目。让孩子边听广播, 边学写作。

福州音乐频道的《893晚安宝贝》是一档面向全市儿童的综合性栏目。节目的针对性极强, 服务少年儿童, 辅助学校教育, 有效地协同家长开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周一至周五每晚的8点30分, 正是孩子们最为合理的睡前时间, 节目在此时开始, 无疑就成了每个孩子的“睡前宝”。节目的内容经过精心安排, 有名著故事节选、小学生佳作点评、栏目互动参与和国学经典讲习等几大板块。这档节目几乎成了孩子心智成长的伴侣, 成了家庭教育的百家讲坛, 成了文化教养的有益滋补。每到晚上8点30分, 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和主持人轻柔的话语, 躁动的孩子们似乎着了迷一样, 静静地安坐在收音机前, 侧耳倾听, 这就是我们班约定俗成的“晚自修课”。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孩子的家庭听读活动, 我精心准备并录制的节目专门针对小学作文教学这一老大难问题。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 实现佳作共赏, 巧妙地化难为易, 鼓励孩子爱上作文。其实, 作文是作者描述真实见闻, 表达真切情感的方式, 掌握一定的方法, 作文应该不是难事。所以, 我在节目中为孩子推荐作文, 给登载的习作做点评, 通过这一平台给孩子进行写作辅导。据节目调研反馈, 效果非常好, 甚至优于课堂教学。许多孩子收听节目后, 对作文有了崭新的认识, 对写作重新产生了兴趣, 家长也从中知晓了写作辅导的知识, 进而乐意帮助孩子辅导作文。

四、听读训练的方式与目标

1. 以朗读训练为目标的模仿式听读

原先我们班的孩子朗读水平不高, 常邀请友人到班指导, 但杯水车薪, 几乎看不到效果。引入听读后, 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孩子们戏称是我把大师请进了班级, 而且常驻班级, 随叫随到。例如, 我请孩子们欣赏配乐诗朗诵——徐志摩的《海韵》。每一个孩子在听读中都能感受到朗读者满怀的激情, 在反复倾听过后, 孩子们开始自觉地模仿朗读者特殊的语音语调, 体会其独到的言语情感处理方式。然后, 我请大家给这首诗中的生僻字标注拼音。因为有了之前的反复听读, 所以当全班集体模仿诵读这首诗的时候就产生了极好的效果, 不论是齐读还是男女生分角色读都让人深感振奋。可以想象, 如果长期进行这样的听读训练, 那么集体和个体的朗读水平一定有所提升。教师也将在这样特殊的引领方式下弥补缺憾, 轻松自在。

2. 以丰富阅读积淀, 培养阅读兴趣为目标的积累式听读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阅读目标:9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听读能极为有效地辅助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听读过程中, 孩子每分钟可以听到160字, 假定每天听20~30分钟, 那么每学期便可听50万字左右的内容, 也就是说, 单靠听读, 4年左右的时间即可完成《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同时, 这么庞大的听读量, 一定会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有效的补充。很多孩子不喜欢阅读是因为没有养成静心读书的习惯, 没有从读书中受益, 所以越是不读就越不爱读, 越不爱读就越不会读。而以声音激活文字, 让文字在声音中得以苏醒、诠释和传播, 孩子们便能获得丰富的听读体验, 感受阅读的乐趣, 实现阅读的积累。在我执教的班级中, 每周都有固定的“静听静读课”。上课时, 每个孩子都收拾好桌面, 放松身心, 调整坐姿, 全情投入, 静心倾听。一节课40分钟, 美妙的声音能净化孩子的心灵、启迪孩子的智慧。偶尔, 几个孩子会在倾听中睡去了, 不许打扰, 孩童时就伴着读书声入睡, 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3. 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标的拓展式听读

听读的原作就是最佳的范文, 可以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的作用, 让孩子在听读后, 学习写作。例如, 听读鲁迅的名篇《阿长与<山海经>》后孩子们对鲁迅笔下的阿长的形象记忆犹新, 课间还津津乐道。我趁热打铁, 再次播放此文, 让孩子一边听读一边向鲁迅学写作。通过听读, 孩子们能明显地感觉到, 在这篇习作中, 鲁迅是通过叙事和细节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的, 由此, 其笔下的人物才各具特色、鲜活生动。然后, 我请孩子们以身边熟悉的人为对象, 学写人物。此外, 听读充满想象色彩的儿童文学故事, 有助于实现文字和画面的转化,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演绎, 训练孩子们的抽象思维, 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去联想、创造, 很容易续写出更为精彩的故事。在这方面, 我们经常进行的是听读后写听后感, 你会发现, 孩子们的听后感比读后感写得深刻和精彩。在听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之后, 一个孩子写下了这样的听后感, 我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

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你有时是否会看见, 钟表上的刻度在缓缓转动, 而你却心急如焚。小学的时光多么短暂, 从蹒跚地进入教室到泪别知音, 匆匆六年, 转瞬即逝。在教室中刚刚留下欢声笑语, 可还未抒发自己满腔的情, 就要天各一方了。

两次的大队委落选使我欲哭无泪!直到现在, 我才明白“无所畏, 有所为”的真谛。为什么时光飞逝如电!六年中, 我有太多的遗憾与悔恨。时光!你为何不让我把这个心结解开啊!我要追忆的太多。

4. 以发展多元智能为目标的多样化听读

听读的形式多样化有助于多元智能的形成和培养。例如, 反复听一个故事, 就能发展儿童的逻辑—数理智能。我曾为孩子们反复播放《福尔摩斯探案故事》中的《跳舞的小人》, 经过三次的故事重现, 孩子们确切地知道了案情的发展脉络, 于是, 他们开始关注故事情节的推进以及演绎的顺序, 会思考福尔摩斯的推理技巧以及探案的线索, 这样的听读服务于逻辑—数理智能的发展。又如, 我随机播放改编自玛丽亚·冯·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的舞台剧《音乐之声》中的录音片段, 孩子们很容易被欢快的旋律所感染, 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也能在对白中感受到言语表达之美。这样的听读有助于音乐—节奏智能的发展。再如, 我为孩子们播放一些哲理故事, 在关键处暂停, 请孩子们讨论, 这样的听读有助于发展其自知—自省的智能。

5. 服务于家庭文化建设的补白式听读

如果能将听读引入孩子的家庭生活, 鼓励其利用日常的路途、睡前、醒来、等待和休闲等各个不同时段的零散时间来听读片段, 可想而知, 这样聚少成多、日积月累的补白式听读集合起来将是多么可观的积累。每隔一段时间, 我都会在班级中组织家庭听读交流会, 通过交流分享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的目标。例如, 我把自己每天早起必听评书的习惯告诉孩子们, 鼓励他们也利用这样的零散时间听读, 就这样, 很多孩子纷纷响应。

听读:儿童阅读的又一通途 篇6

一、推行听读的缘由

决定在班级中开展听读能力的培养源于偶然。一次,我正在听名家朗诵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身旁跟着几个孩子,其中有阅读障碍型儿童。起初,大家还比较闹腾,当那富有磁性、略带沧桑的声音响起不到20秒,全屋立刻静下来,只有配乐的朗诵声。伴随着艺术家的朗诵,跟着内容的变化,学生时而紧张,时而欢笑,时而充满好奇,时而略带忧伤,情感完全融入朗诵所营造的情境中。20多分钟后,完整的一遍朗诵听完了,孩子们大约在五秒后才回过神来:“还有吗?再听一遍!”这就是他们的第一反应。

惊喜之余,我开始对“听读”这种接触已久但又十分陌生的阅读方式进行全方位了解,这才发现它是那么的古老但同时又十分新鲜、高效。首先,历史探源奠定了听读神圣尊贵的地位。在早期的阅读活动中,听读为主流模式,且为上层贵族专享。大家熟悉的孔子及其弟子编撰的《论语》就是最有力的“听读为阅读之始初”的证明。孔子强调听的重要性,一生述而不作,他推崇口头表达,认为阅读是微不足道的,这个观点和苏格拉底类似。虽然二者未曾谋面,生死相隔也十年之久,但这丝毫不影响“英雄所见略同”。听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人类阅读史公认的最佳阅读方式。其次,研究结果确认听读为儿童重要的阅读方式。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如果阅读能伴随着具体的形象、独特的情感或是丰富的音频信号刺激,就能有效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有助于他们理解阅读材料,接受文本内容,体悟内涵。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范读的声音更真实、更真切、更显立体感,听读带给孩子的信息远远大于纯粹的读。朗读大师特雷斯说: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比自己看得懂的语言要丰富,程度要高一些,也就是说儿童听读的能力比眼读能力要强得多。威斯康星大学专门从事语文学习研究的查普曼证实:孩子的语言学习应在人生的头一年开始,而且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听书”,孩子会从深度聆听中奠定深厚的根基和阅读兴趣。美国幼教专家、北德州大学教授摩里森总结他的研究结果时说:较早接触并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幼儿,上小学之后比较能够自动自发阅读书籍,在学校的学业及各项表现也较为优秀。各项研究结果无一例外地佐证着听读对儿童阅读水平提升的重要性。第三,独特优势决定听读训练是提升儿童综合素养的有效渠道。听读训练效果显著,受众面广,有益于儿童的综合素养提升。听读有益儿童的身体健康是显而易见的。对视力保护大有益处,对儿童的骨骼和肌体发育也特别有益。听读的同时还能闭目养神,呼吸均匀,吐纳柔缓,进行简单活动,促进肢体关节的舒展灵活。此外,听读还有益儿童的语言智能,是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捷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很多优秀的听读作品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在作品内容和思想内涵方面都高于原作且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所以听读能直接打动听者心扉,提升学习品质,能让其思想道德品质得到升华。

二、听读训练的方式与目标

第一类是以朗读训练为目标的模仿式听读。原先我班的孩子朗读水平不高,引入听读后,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孩子们戏称是我把大师请进班里了,而且常驻班级,随叫随到。例如我请孩子们欣赏配乐诗朗诵——徐志摩的《海韵》,每一个孩子在听读中都能感受到朗读者饱满的激情,折服于其高超的朗诵技巧。于是,在反复倾听中,孩子们开始自觉地模仿朗读者特殊的语音语调和言语情感处理方式。自觉模仿使我的“教”变得轻松。我请学生下载全诗并打印,在关键的生僻字上注音。有了之前的反复听读,全班集体模仿诵读这首诗,效果出奇的好。不论是齐读还是男女生分角色读都让人感到振奋。可以想象,长期这样的听读训练对集体和个体的朗读水平提高是多么有益、有效。

第二类是以培养阅读兴趣为目标的积累式听读。《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阅读目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听读能极为有效地辅助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听读过程中,孩子每分钟可以听到160个字。假定每天听20~30分钟,每学期便可听50万字左右的内容。四学年左右,单靠听读即可完成课标的阅读要求。同时这么庞大的听读量,给语文课堂教学做了有效的补充。很多孩子不喜欢阅读是因为没有养成静心读书的习惯,没有从读书中受益。所以越是不读就越不爱读,越不爱读就越不会读。而以声音激活文字,让文字在声音中得以苏醒、诠释,孩子们能获得丰富的听读体验,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长期坚持,就能在听读中实现阅读积累。在我的班级中,每周都有固定的“静听静读课”。上课时,每个孩子都放松身心,调整坐姿,全情投入,静心倾听。一节课40分钟,美妙的声音能给孩子们的心灵以净化和启迪。偶尔几个孩子在倾听中睡着了,不许打扰。孩童时伴着书香入睡是多么的幸福。这类型的课,最受孩子们欢迎。试想一下,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口中议论的是意蕴悠长的《再别康桥》,是京味十足的《京白》,是说理严密的《学问与兴趣》,是妙趣横生的《堂吉诃德》,谁能不为这样的积淀而感到欣喜呢?

第三类是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标的拓展式听读。听读的原作都是最佳的范文。例如听读鲁迅名篇《阿长与山海经》后,孩子们对鲁迅笔下的阿长的形象记忆犹新,课间还津津乐道。我趁热打铁,再次播放此文,让孩子们一边听一边向鲁迅学写作,看看他是怎样将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的。听读之后,再请孩子们选择身边熟悉的人,学写人物。在这篇习作中能明显感觉到孩子们注重通过叙事和细节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且笔下的人物各具特色,鲜活生动。听读充满想象色彩的儿童文学故事,有助于实现文字和画面的转化。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演绎,孩子们有足够的空间去联想、创造,很容易续写出更为精彩的故事。比较常进行的是听读后写“听后感”。相比读后感,孩子们似乎理解得更多。以下节选是一个孩子听朱自清散文《匆匆》后写下的感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你有时是否会看见,钟表上的指针在缓缓转动,而你却心急如焚。时间就如一支笔,在纸上行书如行云流水,在纸上,又绽开绚丽的淡墨,散发出阵阵墨香。你看啊,小学的时光多么短暂,从欢喜入教室到泪别知音,匆匆六年,霎时转瞬即逝。那个教室中留下了欢言笑语,还未抒发自己满腔的情,就要天各一方了。

还记得一次次跌倒吗?为什么六年中我学到了这么多?因为一路有你,有大家陪我喜怒哀乐。两次的大队委落选使我欲哭无泪!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无所畏,有所为”的真谛。时间如此飞速,六年中我有太多的遗憾与悔恨。时光,你为何不让我把这个心结解开啊!我要追忆的太多。

第四类是以发展多元智能为目标的多样化听读。听读的形式多样化就能服务于多元智能的形成和培养。例如运用反复听一个故事的方式听读,就能发展儿童的逻辑——数理智能。我曾经为孩子们重复播放《福尔摩斯探案故事》中的“跳舞的小人”。经过三次的故事重现,孩子们在可预见性的情节中确切地知道了案情的发展脉络,他们在倾听时会开始关注故事情节的推进以及演绎的顺序,会关注福尔摩斯的推理技巧以及探案的线索。又如随机播放改编自玛丽亚·冯·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的舞台剧《音乐之声》中的录音片段,孩子们很容易被欢快的旋律感染,感受到其中的韵律美、节奏美,还能在对白中感受到言语表达之美。这又可服务于他们的音乐——节奏智能的发展。再如用及时暂停的方式为孩子们播放一些哲理性的故事,在关键处暂停,请孩子们讨论,这样的听读有助于发展其自知——自省的智能。

第五类为服务于家庭文化建设的补白式听读。如果能将听读引入孩子们的家庭生活,鼓励其利用好日常的各个不同时段的零散时间听读,这样聚沙成塔、日积月累的补白式听读集合起来将是多么可观的积累。一段时间后,可以在班级中组织“听读交流会”,通过交流分享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例如我就将自己每天早起必听评书的习惯告知孩子们,鼓励他们利用这样的时间听书。

听读结合论文 篇7

课件功能及使用方法

打开F lash课件即可听到默认播放的声音, 同时, 也可看到与之对应的lrc文件上的文本内容在同步实时显示。通过界面上设置的按钮还可以打开任意其他位置的mp3格式文件。本课件在播放过程中支持即停即放、当前播放内容异色显示 (通过界面上设置的另一按钮还可以在“整体显示”与“逐个显示”两种形式上进行切换) 和随播放头拖动实时动态更新。在课堂上, 该课件取代传统的录音机和一般的播放器, 利用该课件进行听读的反复训练, 可以强化学生对朗读材料 (课文、单词等) 的记忆, 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从视觉和听觉上多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后, 学生还可以将文件下载到mp3、mp4或学习机上进行自主学习。本课件同时也可以作为中小学通用的朗读课件。

素材准备

将要进行听读的材料用专门的软件 (如:L R C歌词编辑器2006) 依据mp3文件制作成lrc格式文件或直接从网上进行下载, 网址为h ttp://www.pp01.cn/h outai.asp。

课件设计思路

1.采用F lash (以F lash 8为例, 下同) 自带的媒体播放M edia Play back组件制作mp3播放器。使用M ediaPlay back组件非常方便, 将其从组件菜单中拖放至所在场景中并取名如“my M edia”即可。不用自己再制作比较复杂的F lash音频播放器。

2.导入mp3、lrc文件并释放lrc文件。L rc格式其实质是txt格式文件, 可以用记事本直接打开。因此, 在F lash中, 导入外部lrc文件可以使用F lash内部的L oad V ar方法。打开一个lrc歌词文件后, 可以看到其结构由文件头和歌词组成, 每一行都是由一到几个用中括号标记的时间值及该时间要显示的歌词内容组成。在F lash中具体是如何释放它们的, 详见后面的as核心代码关键句 (lrc内容释放) 注释部分。

3.显示lrc文件内容、异色显示当前播放内容并随播放进度进行实时动态更新。在M edia Play back中有一个play h ead T ime属性 (播放头的当前位置) , 通过F lash内部的onE nter F rame函数不断将play h eadT im e与lrctemp.stime[N] (第N句开始播放的时间, ) 进行比较, 即可获得当前播放内容 (第N句) , 再由此设置动态文本框的scroll属性 (文本字段开始显示内容的位置) , 即可实现当前播放内容随播放进度进行实时动态更新。异色显示效果的方法, 则是在原文本框显示当前播放内容的位置上面, 重叠建了另一个独立的单行异色文本框并同步显示相同的内容。

as核心代码关键句 (lrc内容释放) 注释

//构造lrctemp对象

//逐行分解歌词文件

text_st=String (ly rics) ;

//去换行符, 存放至str数组

var str:Array=text_st.split ("n") ;

var s=str.leng th;

var k=0;

//逐句循环

for (var i=0;i<s;i++) {//去“[”, 如将“[00:58.00][02:26.00][03:15.00]相聚离开都有时候”转换成“00:58.00]02:26.00]03:15.00]相聚离开都有时候”

var temp=Replace (str[i], "[", "") ;

//去“]”, 如:00:58.00, 02:26.00, 03:15.00,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

var m y_array:Array=temp.split ("]") ;

var n=m y_array.leng th;

//句内逐个进行循环

for (var j=0;j<n-1;j++) {

//转换时间从60进制到10进制

var times=Time2Ten (my_array[j]) ;

//提取歌词内容

var msg str=my_array[n-1];

//将提取出的时间、内容、持续时间长度存放至各数组

lrctemp.stime[k]=times;//时间

lrctemp.msg[k]=msg str;//内容

lrctemp.long[k]=Str_L eng th (msg str) ;//持续时间长度

k++;

}

}

//对歌词数据进行排序

lrctemp=Order (lrctemp) ;

lrctemp.stime.unshift (0) ;

lrctemp.msg.unshift ("") ;

//在_parent.g eci_bar.show_text文本中显示全部歌词

_parent.g eci_bar.show_text="<br><br><br><br><br>";

for (m=1;m<lrctemp.msg.leng th;m++) {

if (lrctemp.msg[m]) {

_parent.g eci_bar.show_text+=lrctemp.msg[m];

}

}

_parent.g eci_bar.show_text+="<br><br><br><br><br><br>";

return lrctemp;

从听读说写浅谈英语学习方法 篇8

一、学好英语的自身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 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英语的兴趣。当我们能流利地说几句英语, 能用英语与老外对话时, 自豪和满足感油然而生, 我们就会对英语产生兴趣。欣赏英文电影, 收看英语电视节目, 聆听英文歌曲等也是培养兴趣的途径。此外, 坚持不懈、自信大胆的良好素质也是学好英语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从听、读、说、写四个环节培养学好英语的能力

(一) 听

关于听力, 没有捷径可寻, 需多听磁带。要选择正确的音源, 如我们教科书配套的磁带。仔细听发音, 掌握正确的词汇发音, 并模仿朗读者的语音、语调, 跟随其语速。还可选择听一些课外素材, 如VOA的Special English等。

利用课文练习听写, 训练精听能力。先不看课文直接听, 听不出的反复听直到听出为止。听写后核对原文, 找出问题, 分析原因。看哪些是由于单词没掌握而听写不出, 哪些是由于发音或连读等原因听不出……这些薄弱环节, 平时学习时要重视, 逐步提高听力。

做听力练习时, 首先快速浏览题目, 猜测语境, 并带着问题去抓听关键词。同时我们可做些速记, 如人名、地名、时间等用几个字母或数字快速记下来, 以便更好地理解材料。要努力抓住大意, 而不要力求听懂每个词, 不要纠结于个别词。尤其应密切注意听力材料中的让步与转折等词, 如though, although, but, however, even, unless....有助于把握作者态度与主旨。

(二) 读

1.精读。对于课文或名著, 我们往往采用精读的方式。把单词、短语、句型摘录下来, 复习掌握好。同时, 处理一篇课文可采用以下几步:

a.先听一遍课文掌握大意,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还同时提高听力水平。

b.朗读:朗读既可以锻炼我们的语言能力, 也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大声朗读充分调动了视、听等器官的参与, 加深印象。

c.背诵课文, 掌握优美的词语、正确的句型, 再逐步过渡到复述。背诵课文适合初学者。

d.复述课文,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 使说和写的能力得到逐步加强。

2.泛读。即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泛读时碰上生词, 如不影响整体理解, 可以跳过;如多次重复出现, 可查词典, 但不必刻意去记。因为如果是常用词, 见得多了, 自然会记住;如果不常用, 记了也会很快忘掉。泛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快阅读速度, 提高理解能力并扩大知识面。

用作精读的材料, 如教材、名著等, 要细嚼慢咽, 把它们化为自己的语言。而一般的阅读材料宜用作泛读, 浅尝即可。既要广种薄收, 又要精耕细作, “精”“泛”并举, 才能提高英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 说

我们学习口语的目的是为了与他人交流, 应大胆开口说, 不要怕出错。

a.找同伴一起练习会话。如在英语角里, 我们不但可以练习口语, 还可以交朋友, 开阔视野, 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b.个人独白。如果找不到同伴或参加英语角的机会很少, 可以通过个人独白进行口头作文。比如自我描述所看到的景物或正在做的事情等, 简单易行。

c.小组翻译, 一人说汉语, 一人说英语, 一人作翻译。练习一段时间后互换角色。大家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并大大提高反应速度和能力。

(四) 写

1.写英语日记是学习英语的好方法, 简单易行, 但贵在坚持。要注意的是:

a.避免“Chinese English”, 不能生造一些不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方式。

b.平时多摘录一些好词、好句并记忆。

c.努力尝试做句式变换, 掌握巩固各种句型。

2.尝试结交外国笔友, 写英文信。不仅能练习写作, 还能提高口语, 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3.平时注意积累篇章素材, 多背一些优美的文章, 尤其是关于社会热点或校园生活等的文章, 可以作为习作参考。

对英语读物, 先不看英文试着将中文译文翻译成英文, 跟原英文对照, 比较差异, 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听读结合论文 篇9

听力信息输入的过程, 也是学习重要环节之一。心理语言学认为, 听力是听者积极主动地接受目标语言, 理解筛选有用信息并存入长时记忆, 逐步扩大听觉渠道的一个过程。听者在接受和处理声学信息时, 常常使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策略。听者的背景知识, 对听者理解的正确度至关重要。

阅读是一个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 读者利用视觉信息, 自下而上地对文章的字、词、句进行解码, 逐步理解整个语片的意思。读者也可以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 自上而下地预测内容。两种策略, 在阅读过程中交替使用。另一方面, 阅读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 只有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才能对阅读材料有真正全面的理解。

一、听读学习策略的具体内容和实施

基于接收、处理信息的过程, 社会文化背景对理解力的影响, 在听讲技能训练中, 以下三种策略非常重要:

(1) 建立、扩展图示策略。它是指在听力和阅读教学过程中训练学习者形成与听读教材相关的背景知识, 增强对篇章的联想、制约和理解, 要求教师提供机会唤起学生已存在的背景知识, 同时拓宽与信息相关的背景知识。这一策略主要适用于听力、阅读的引入阶段。其具体方法有:

(1) 类比法。指在听读过程中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和不同道德标准进行对比, 以此来建立相应的图式, 帮助学习理解的方法。例如, 在听力材料中有这样的对话:

———Scott, do you want another beer?

———I’m ok!

这一回答到底是接受还是拒绝?通过对比中外对单词在不同情境中的理解, 使学生建立图示:对别人提出的offer作出回应时, I’m ok是一种礼貌的拒绝, 相当于No, tha nk you。又比如, 在阅读中有这样的表达方式:the four tigers of asia (亚洲四小龙) 。建立图式:西方文化中对龙的概念与中国完全不同, 形容有生气和活力的经济地区不用中国的图腾“dragon”。

(2) 活动过程法。指学生对某一活动过程的了解, 从而提高对听力、阅读材料的理解。如涉及Super Bowl, 建立图式:American Footb a ll、Le a g ue、Fie ld、Rule s、Offe nc e a nd De fe ns e, 使学生对这一运动过程有一个直接认识。

(3) 直接解释法。指教师直接为学生提供与材料相关的特定背景知识或解释某一特定概念。比如Thanks Giving Day。建立图式:直接介绍美国感恩节的背景知识。

(2) 训练具体听、读技巧, 授人以渔策略。高效听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训练学生使其掌握高效听读技巧, 提高听读能力。外语教学中有以下六种技巧:

(1) 预测技巧。读者根据已有的背景知识或图式的建立, 高效率地预测所要听、读的内容的技巧。如听到或看到insecticide, 就要预测与昆虫有关, 因为我们知道insect是昆虫, 而词缀-cide是杀的意思。

(2) 寻读特定信息 (skimming) 。指人们很快获得某些特定信息的方法, 比如快速寻读报刊中的消息。在测试中, 学生也许只被要求很快回答某些特殊信息, 这就要求他们能迅速准确地找到答案。

(3) 略读大意 (scanning) 。指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只了解材料大意和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在听的过程中, 我们会忽视说话者的重复, 只重视其谈话的主要内容。

(4) 获取综合信息。指对材料进行全面、综合理解和分析。比如, 在日常生活中阅读产品说明书、听广告。

(5) 识别功能、话语结构。“nevertheless”表示话题的转折, “say”表明紧接举例, “all in all”表明结论等。段落结构“topic s e nte nc e-s up p orting s e nte nc e-c onc lud ing s e nte nc e”以及篇章结构“introduction-main body-conclusion”, 则帮助学生有目的地去获取信息。

(6) 根据上下文猜测的技巧。指学习者在听读过程中对所出现的生词或难句, 通过上下文猜测其含义的技巧。

二、丰富语言输入策略

选择听读材料时, 首先要看它的编排内容是否包含系统的学习策略、训练项目。其次看文章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因此, 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兴趣, 选择的材料应该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大量的语言实验说明, 英语听读的障碍不仅仅存在于词汇和语法方面, 语言所承载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也是理解的主要障碍之一。因为不同语言中某些词语的概念虽然基本相同, 但其表达意义和社会文化含义却往往独具浓郁的民族特色。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并尽可能多地介绍和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努力提高学生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使他们了解生活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人们的语言特征和文化习惯。在英语听读中, 即使语言知识掌握得很好, 但如果对其文化特征缺乏认识和了解, 忽视了母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上的差异, 也经常导致理解错误。因此, 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 尤其要重视对英语词汇内涵和外延中文化涵养的掌握, 能够帮助学生熟识当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典型现象, 预测材料的内容, 并能正确评价材料的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

总之, 学习策略培养和英语听读能力的提高, 是手段和结果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 应从现有的教材入手, 将各种策略恰到好处地融入到阅读任务中去。通过学习策略训练, 使学生能根据听读材料的要求, 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恰当的策略, 学会学习英语的方法, 并逐步独立、自主地承担起自己的学习责任。教师的作用也要及时调整, 由原来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 变成学习策略的诊断者和培训者。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语学习策略内涵和类别的阐释, 分析影响学习者英语听读效果的相关因素及相应对策, 探讨听读学习策略及培养方法, 以及突出学习策略的重要性, 并为推动听力和阅读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学习策略,策略实施,英语听力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限制高消费下一篇:资产折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