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论文

2024-09-24

动静结合论文(精选12篇)

动静结合论文 篇1

为了贯彻《上海市小学实施“快乐活动日”指导意见(试行)》的精神,落实普陀区“快乐活动日”实施方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学习生活品质,我校围绕“全面发展、健康第一、学有所长”的办学目标,整合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以及社团活动,采用长短结合、动静结合、“走定结合”的形式,在每周五下午安排了四课时的“快乐活动”。

一、长短课程结合,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兴趣需求,我校依托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按照科目、年级的不同,实施多样化的课程内容组织和有弹性的课时安排,将“快乐活动日”的课程分为长课程(一学期,以十五周计算),短课程(半学期,以七或八周计算)和微型课程(一个月左右,以三或四周计算)。

长课程如《古诗吟诵》《快乐英语》《笔墨飘香》《民乐演奏》《现代舞》《船模与建筑模型》等,以一学期为时间单位,分年级实施。其中,《古诗吟诵》和《快乐英语》在我校一至五年级同时开展。短课程如《班班操》,这项活动开创了体育教师、班主任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合作方式,由体育教师、班主任共同实施课程。体育教师负责教授动作,班主任负责排练,创意部分共同协商。为了提高这门课程的有效性,我校信息技术组还专门制作了五套视频教材。长短课程相结合的模式,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经历,在快乐活动中形成独特的体验,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动静结合,优化学校资源配置

我校是一所大型学校,有48个班级,每周五全校要同时开展活动课192节,这么一来学校难免不会受到场地和资源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校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统筹安排课程资源,创新活动形式:既有球类、操类、舞蹈、游泳、游戏类等运动量大的活动,又有模型制作、折纸、摄影、网上冲浪、影视欣赏等以静为主的活动;既有英语主题活动、小主持、古诗吟诵等动口的活动,又安排了茶艺、十字绣、书法等动手的活动;既有民间工艺、京剧头饰设计、串珠、弄堂小游戏等民族味十足的课程,又有小小理财师、机器人、小天文家等现代化课程。动静结合、多智能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锻炼、学会合作,在自我体验中培养兴趣、开发智力、强身健体。

三、“走定结合”,打造快乐天地

为了丰富“快乐活动日”的课程形式,在实施过程中,我校还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需要,采用年级集中、定班、学生走班等三种“走定结合”的组织形式。例如,“逃生演习”是“生命教育”专题中的一项内容。我校以年级为单位,由年级组长协调安排,班主任主持,消防支队的校外辅导员现场指导。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的特点,在一二年级“快乐活动日”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则采用以定班为主、社团走班的形式。随着年级的增高,走班的科目逐渐增多,四年级基本实现全走班。“走定结合”,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拓展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为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效率,我校建立了教学反馈制度,以便能及时协调和处理相关事务。目前,在课程开发方面,我校正在积极探索以校特色课程为线索的发散性活动,如以英语为主题的活动;以古诗文诵读为主题的活动;以民族教育为线索的线性活动,如民族文化、艺术等;以社团活动为线索的深度活动,如舞蹈、合唱团、文学社等;以益智类体育健身为线索的项目活力,如棋类游戏、球类游戏、班班操、健美操等。为了确保“快乐活动日”的有效实施,充分利用社会和社区资源,我校将进一步创新活动组织形式,采取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任务型活动与自主型活动相结合等多样化的活动组织方式。

动静结合论文 篇2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景物看上去是静止不动的,如田野、山林、小桥、房屋等。我们说这些是处于静态的景物。有些景物看上去是活动、变化的,像飘游的云朵、飞翔的小鸟、潺潺的流水、招展的旗帜等。我们说这些是处于动态的景物。写景物,既要注意描绘静态的景物,还要写好动态的景物。

如何写处于静态的景物?一是要写得具体,即写出景物的位置、形状、大小、颜色等。二是要写得静中有动。有些景物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缺少动感和活力,我们可以运用拟人或比喻的手法,把它们写得很有生气。例如:“那一排排高大而挺拔的杨柳,像一个个身高力大的战士,整齐而威严地站在公路两旁”;“夕阳照在渠水上,渠水一半绿,一半红,绿的像无瑕的翡翠,红的像燃烧着的火焰”等等。

对于处于动态的景物,则要写好景物活动或发展变化的状态。像冉冉升起的红日,四季不断换新装的树木,解冻的江河„„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们要随时间的变化或观察角度的改变,写出景物先后呈现的不同状态,画出一幅活生生的图画来。请看小作者对家乡柑橘的描绘:“春天,橘树亭亭玉立,舒展着它那深绿色的,油亮的枝叶,远远望去,像一位绿衣女郎。春末夏初,橘树开花了,一簇簇细小的白花藏在绿叶间,使人不易发现,但透出来的缕缕清香,使人越闻越爱闻。不久,花谢了,留下一颗颗比米粒略大一些的小果子,扁圆形的,嫩绿的。以后,橘子渐渐长大,颜色也稍深了些。九月初,橘子长得和小酒杯的杯口差不多大小。拿它闻闻,一股浓烈的橘香沁人肺腑,使人忍不住想摘一个尝一尝。”这里,小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柑橘的生长过程,从春天到秋天,从开花到结果,描绘得形象生动。在具体描写景物时,应该注意把动态和静态结合起来写,如《鸟的天堂》一课,作者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不同的景色:第一次着重写了黄昏时的大榕树,静静地“躺”在河面上。第二次写的是早晨鸟的活动,有的叫,有的飞,有的在扑扇翅膀,热闹极了。这是动态和静态相对比的写法。

总之,我们描写景物,不仅要写好它的静态,更要注意写好它的动态,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给人留下真切鲜明的印象,让人经久不忘。

例如,在《青海湖鸬鹚》中,写湖的“静”——“水平如镜”;描写湖上岛的世界,却是“动”——“天上飞的是鸟,水里游的是鸟,地上跑的也是鸟。”

描写山崖——是“静”;描写新落户的黑鸬鹚一家——是“动”。

A、这样描写,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和谐完美。

B、以动写静, 动静结合,是状物写景中高妙的一招,它使文章情趣盎然!

动静结合告别春困 篇3

中国自古就有春季“踏青”的惯例,到户外多多接触一些自然景观,能起到心旷神怡、疏泄调达的作用。春光明媚的野外、翠绿如茵的草地、水流潺潺的溪边,在这些地方接受日光浴、空气浴,在花的世界和绿色海洋中放松身心,可以感到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D.按一按赶走春困

1.风池穴

位置:风池穴位于项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相平。

功效:按摩风池穴,除了可以提神,还能缓解眼睛疲劳,特别对于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或长时间伏案的人来说,效果更好。

按摩手法:保持身体正直,两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风池穴,头后仰,拇指环形转动,按揉穴位1分钟,可感到此处有明显的酸胀感,反复5次。

2.涌泉穴

位置:它位于足底中线前、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当足趾处于屈位时,足底前部出现的凹陷处就是涌泉穴。

功效:经常按摩此穴,会使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力充沛,同时还能治疗多种疾病,如头痛、中暑、耳鸣等。在涌泉穴处按摩,通过经络的传递作用,能使肾脏产生良好的效应,调节内分泌与植物神经系统,提神醒脑。

按摩手法:睡前端坐,用手掌托来回搓摩涌泉穴及足底部10分钟,以感觉发烫发热为度,搓毕,再用大拇指的指肚点按涌泉穴30下,以感觉酸痛为度,两脚互换。

3.百会穴

位置:位于头顶正中的最高点。

功效:提神醒脑、升举阳气。

按摩手法: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秒;同时可做轻柔缓和的环形按揉,反复5次。

4.印堂穴

位置:位于人体的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

功效:印堂穴有清头明目、通鼻开窍的功效,按摩该穴位不仅可以治疗头晕,还有镇静、安神的作用。

按摩手法: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揪印堂穴,以局部感觉发麻、发胀为宜。一般建议揪揉2分钟。

阅读教学需要“动静结合” 篇4

一、阅读教学中的“动静”简述

从哲学的角度讲, 任何事物都是动与静的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也不例外。从这个角度理解新课标实施以来的阅读教学, 看其中因为合作探究引发的“动”的效果, 就是“动”的价值所在。那么, “静”是指什么呢?不是指单向讲授下的被动听讲, 而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 与自己的经验、思考与阅读对象进行互动, 直到生成属于自己个性解读的经验为止。单独的动与静的阅读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但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弱点, 比如说在纯粹的动的学习状态中, 学生的外在表现比较多, 缺乏必须的理性的思考, 因而阅读的收获难免失之于肤浅;而在纯粹静的学习状态中, 由于学生个人的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的欠缺, 有时虽然具有一定的深度, 但却因为没有必要的方向引导, 因而有可能出现所思非所需的情形。所以说, 我们的阅读教学更需要的应该是动与静的结合。

动静结合对于阅读理论的价值在于, 动静结合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张弛结合的状态, 既可以冷静思考, 又可以热烈讨论, 既有个人思考, 又有经验分享。而在这样的过程中, 教师也更容易发现学生的阅读特点, 更容易对自己的教学产生帮助。

二、阅读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以《翻越远方的大山》教学为例。教学之初, 我们是希望通过阅读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文本的含义的。由于教学视角不同, 在不同的环节往往也有着动静不同的选择。为了便于理解, 笔者将动静策略及相应实录 (来源于不同班级的教学后记) 同时呈现出来, 以供大家批评指正。

教学引入 (“动策略”实录) :

师:同学们听说过刘翔吗?

生:听说过, 亚洲飞人啊。

(学生的热情普遍高涨, 因为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体育明星。)

师:他为什么被喻为亚洲飞人啊?

生:因为他百米跨栏比赛曾经是世界第一。

师:大家想知道他这么优异的成绩是怎么得来的吗?

生:想!

师:大家先猜猜……

教学引入 (“静策略”实录) :

师:大家在学习中有过努力的目标吗?

生:有过。

师:曾经出现过目标很远, 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的情形吗? (生沉思)

师:如果我们定的目标很难实现, 我们会怎么办? (生思考)

师: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大家比较熟悉的体育明星, 看他是怎样翻越远方的大山的。

教学思考:动策略的思路在于通过大家对刘翔的熟悉, 来吸引全体学生的参与兴趣与热情;静策略在于把握住文本的主旨, 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少了外在的喧哗, 多了内在的感悟。笔者在教学中先采取动策略, 后采取静策略。而下面的阅读教学则是笔者心目中的动静结合。

在课堂上, 先让学生朗读, 然后交流阅读心得, 最后师生对话。 (学生朗读过程热烈, 小组内交流过程也很热烈。这是一个动的过程, 因朗读而动, 因交流而动。)

师:刘翔因为百米跨栏的优异成绩, 而被喻为“亚洲飞人”。而鲜花与掌声背后往往有很多的付出, 就跟我们班不少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在课后也有许多付出一样。2004年底, 刘翔出版了他的自传《我是刘翔》, 描述了他自己从进入体校开始所经历的艰苦的训练过程。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就是选自这本自传。读了课文之后, 大家告诉我, 为什么我们的课文选择以《翻越远方的大山》来作为题目呢?

教学思考:在备课时, 笔者估计此问题学生不会一下子有答案, 必然会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 (这当然就是一个静的过程) ;而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独自对一些学生的思考进行询问, 从而把握学生内心的想法。在了解到学生的这些想法之后, 再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于是教学就进入动的状态。最后让学生当堂展示时, 往往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思考结果。

下面请看学生小组讨论中的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

生:我觉得对于刘翔来说, 他的困难蛮大的, 因为阿兰·约翰逊那么厉害。

生:当然了!正是因为刘翔的对手厉害, 他才需要去翻越。

生:课文题目里还有个词语“远方”, 为什么是远方? (各人思考片刻)

生:也许是因为刘翔与阿兰·约翰逊的差距太大了。对于刘翔来说, 目标比较遥远, 所以是远方。 (其余学生表示认同)

师:如果是你们, 你们敢有这样的远大目标吗?

生:还真有点不敢。 (其余学生笑)

生:老师, 你敢吗?

师:呵呵, 你提了个好问题。老师也是一个普通教师, 但在老师心里也有一个目标, 这个目标不是什么特级教师, 而是自己对自己满意、学生对我满意的教师。我现在离这个目标还比较远, 因此我也在不断地努力……

下面呈现全班教学中的实录。

师:通过刚才的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 大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现在哪个小组的代表先来讲讲你们小组的结论? (刚刚那个小组的发言略)

生:翻越大山是刘翔的努力目标, 尽管这座大山在远方, 但刘翔还是没有放弃。因此用这个题目既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刘翔的意志, 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刘翔的毅力。

生:从课文来看, 我们还觉得刘翔翻越的这座大山其实并不是一直在远方, 它离刘翔越来越近, 也越来越低, 最终被刘翔翻越了。

师:说得好!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生:只要我们努力, 不放弃, 我们就一定能够成功。

师:你说得很棒!听到你这句话, 我想到另一位著名的篮球明星姚明的一句公益广告词:努力不一定成功, 但放弃一定失败!

师:在我们的学习中或许也有过目标, 我们也努力了, 但很多时候我们又放弃了, 所以, 我们没有能够最终翻越我们心中的那座大山……

三、对阅读教学“动静结合”的思考

结合上面这段教学实录, 笔者反思其中的动静结合过程, 应当说符合了课前的预设:既有学生独立思考的属于静的过程, 也有小组合作、师生互动中的动的过程。通过这种动与静的结合, 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也能让学生意识到要翻越远方的大山, 需要的是哪些品质。回顾以前的纯讲授或纯合作探究, 笔者以为本节课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与需要。

动静结合的写景作文 篇5

雨,悄悄地来了,起初,先是听到了它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像一曲无字歌谣,从各种地方飘然而起,变得清晰,变得响亮,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还在沙沙地说和万物说个不停,是有什么欢快的事吗,可以与我分享吗?山林中,每一棵树都在跳着欢快的舞蹈。瞧!柳树姐姐那迷人的身躯在跟着微风与雨的伴奏下,跳出了婀娜多姿的舞蹈。还有那挺拔的柏树,摇着手和路人打招呼。鸟儿开始低飞,蚂蚁已经搬好了新家,青蛙‘’呱呱‘’地说个不停,鱼儿时不时探出头,好像在看世界有多美好。‘’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仿佛在为雨婆婆的谈话而喝彩。又像有一千多个诗人在云头吟诗,又像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一阵微风吹来,雨丝被风吹得歪歪斜斜的,像柳树姐姐一样在跳着舞。我真冲进雨中与它拥抱,感受它的滋润。

雨,从窃窃私语声变成了高声谈笑。雾姐姐也出来看热闹了!白色的云雾像是給大地妈妈披上了一层白色的薄纱。雨中的色彩,画家的调色板上几乎难以画出,然而,只要见到了这种色彩就难以忘记。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篇6

动静结合是运用动静相衬的方式来描写景物,进而形成一种情趣或境界的艺术手法。在写景诗中常用。通常由动景和静景两部分组成。这里,需要格外强调的是动景,它不仅指声响,还包括动作以及化静为动等现象。如以下三例:

①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王庭珪《移居东村作》)

②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陆游《幽居初夏》)

③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姚范《山行》)

①中以鸟的鸣叫声反衬东村环境的幽静。动景为声响,这是最常见的一种。②中,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此地环境清幽。湖水涨满,有时能看到鹭鸟悠然飞下;青草深处,到处回荡着蛙鸣。这两句的动景除了蛙鸣外,还有鹭鸟时而飞下的动作,它们共同衬托出初夏时节居处环境的宁静清幽,意境和谐。③中“绿”字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带了宾语“蘼芜”,化静为动,意为“使……变绿”,似乎将蘼芜由黄变绿的过程真切地呈现在了眼前,具有了动感,同时使无形的春风变得有形,是它的魔力给蘼芜涂上了绿色。

根据动静结合的方式和艺术效果,我们把这种手法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如孙觌的《吴门道中》(其二):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

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古木昏。

这首诗着力呈现乡村恬静宁谧的风光。黄昏细雨,宅门深闭,古木藤萝,翠绿幽深,村落掩映,炊烟袅袅,一派静谧的乡村烟雨图。静,是基调,是诗人要着力表现的,而不知从何处传来的鸟鸣更加衬托出这一基调。

2012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李纲的词《望江南》:“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针对此诗,命题者设计的一道试题是:“‘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其参考答案给出了三个要点,其一是:“‘冰散响描写清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可见,命题者把以动衬静作为一个要点加以考察。

二是动静相衬,相映成趣。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侧重。如张养浩的《【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这支曲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繁华富庶、明丽淡远的江南秋景图。前三句为静景,烟波浩渺,荷花丛生,两岸人家雕梁画栋,鳞次栉比,自然之美陪衬人间之繁华;紧接着四句为动景,沙鸥飞舞,珠帘漫卷,画船渐近,酒旗摇曳,真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只有静景,显得单调,只有动景,显得浮躁,二者相互映衬,相映成趣,江南秋景才如此令人心驰神往。

2012年北京语文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选的是明代金銮的《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围绕这首诗,命题者设计了两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表达题。其中第一道选择题的第三项是:“三四句写柳堤晴日静景,五六句写雨天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显然,这个选项意在考察学生对动静结合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这首诗的描写对象是柳堤,诗人着重呈现它茂密繁盛的的特点。如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去理解,那么,三四两句是静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长之茂密繁盛,五六两句飞燕落花,香雨暖风是动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盎然生机,动景静景相互衬托,共同构成柳堤的美景,不是简单的以动衬静,因为其重点不是突出柳堤的静。可见,这个选项是不妥当的。

三是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如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上片写羁旅漂泊之苦,下片写思想心切和流光飞逝。后三句便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红”“绿”二字本为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樱桃”“芭蕉”,这样一来,把不容易觉察到的颜色变化变为可以捉摸的充满动感的过程,而这似乎可见的颜色变化过程也伴随着时间飞逝的过程,同时寄寓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2012年辽宁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针对此诗设计的一道试题是:“‘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其参考答案为:“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显然,化静为动成了这道题的考察重点。

事实上,事物之间的类别界限本来就是模糊的。况且,诗歌鉴赏这种审美活动主要基于主观判断,感情成分多一些,这就造成类别界限很难完全划分清楚。比如本文提到的动静结合的类别,前两者有时候就很难区分,因为某一首诗或某些句子确实兼具二者的特点和艺术效果。如王维的《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其中,第三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潺潺溪水从乱石中穿过,发出细碎的喧哗声,这句是动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幽静和谐,这句是静景。二者都是青溪附近山水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同时,也是以动衬静,小溪的欢唱更加衬托出了环境的清幽。

可见,鉴赏诗歌时,必须实事求是,结合具体作品做切合实际的分析,胶柱鼓瑟是不行的。如此说来,为动静结合区分类别还有什么意义呢?当我们有这个疑问的时候,说明我们仍在用自然科学思维来审视文学艺术,希望能有百用百灵的公式、定理或者其它一刀切式的标准来衡量文学艺术,其实,这是违背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规律的,文学艺术有其自身特点,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模式。我们对动静结合的特点加以细究,既加深了对这一手法的理解,增强了答题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深入理解诗歌作品。

在教学实践中,动静结合的手法经常出现被过度使用的情况。因为找到动静和静景似乎很容易,学生经常不加辨别,轻易就认定某处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事实上,尽管能找出动景和静景,但不一定就能构成动静结合的手法。如苏轼的《望湖楼晚景》: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熙宁五年(1072)苏轼被派遣担任杭州州试的监试。试院余暇,得以到凤凰山上的望海楼闲坐,写下这首诗。当学生面对这首诗时,一下子就认定它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认为一四两句是动景,第三句是静景。如果不考虑整首诗的情境,孤立地看这几句诗,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可是当我们把这些诗句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看的时候,这首诗与那些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的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横风吹雨,来势凶猛,霎时,雨收云散,海阔天青,电光如蛇,间或穿梭。此诗为我们呈现了傍晚时望湖楼所见的壮美之景,并于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观中寄寓了人世沧桑的感慨。而我们所接触到的运用动静结合的诗通常呈现的是赏心悦目的优美,以及恬静、幽深、宁谧的境界。

最后,简单说说答题注意事项。首先,我们必须整体把握诗歌作品,摸清其主题和风格。如果确认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在表述时应该将动景和静景的内容写出来,最后分析艺术效果。艺术效果必须结合具体内容回答,前文提到的“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相映成趣”“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等说法只是一般模式,我们必须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像那道辽宁考题所给的答案“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就是很好的例子。

附2013高考语文辽宁卷的诗歌鉴赏试题中的第8题,有助于区分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 轩 诗 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动静结合论文 篇7

一、动静结合,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许多新颖的教学方式,例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学游戏、角色互换等,固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动感课堂教学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然而在这样躁动的环境下,学生是否真的才思敏捷,反应灵敏,回答的答案巧妙无比,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答案往往缺乏冷静的思考,准确度较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不一定是最佳方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应该留给学生一定思考和考虑的空间与时间,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锻炼自己的思维,以加强自己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西师版“角”一课的讲解中,教师提出问题,“比90°大的角都是钝角”这个判断题后,马上有学生回答是对的,座下的学生受到鼓舞,都起哄是对的(这个群体行为也叫羊群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课堂确实够活跃,然而,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居然有许多同学回答错了,这就不是一个好消息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学生面对问题的时候缺乏冷静的思考,完全是想当然的回答,而其他学生则是盲目跟风,生怕落于人后。教师要改善这种现象,提高课堂讨论与问题回答的准确度,可以在回答之前留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将动态的讨论与静态的思考相结合,给躁动的学习风气降降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动静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常常为人诟病,其根本原因在于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打击了学生应用知识、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最终培养出一个个不知变通的“书呆子”。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扬自己的天性,让学生自由地“动”起来,亲自动手实践,互相讨论,各抒己见,不能一味地追求秩序与安静,束缚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有序的情况下自由思考,动手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以西师版“旋转与平移现象”一课为例,教师应该设置学习小组,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出旋转与平移的性质,并充分利用旋转与平移设计出美丽的图形。在学生进行讨论的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学生内部,来回走动,观察他们的讨论情况,这不仅是为了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也是为了监督他们认真的讨论,以防学生偏离讨论重心,开始闲聊和玩闹。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动静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打造小学数学精彩课堂。

三、动静结合,打造和谐课堂

常言道:过犹不及,过度热闹的课堂会扰乱课堂秩序,增加教师对课堂的掌控难度,使学生的思维出现沉滞、混乱等情况,对课堂教学造成消极影响。然而,过于沉默的课堂,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唯有动静结合可以在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课堂知识的同时,又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既保证了课堂的秩序和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又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乐趣,对打造和谐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控课堂教学的“静”与“动”,做到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是教师的职责和任务。

例如,当学生刚刚完成一项热烈的讨论时,教师不应该立马开始下一项教学任务,应该留给学生自己消化和理解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反之,当学生陷入思维惰性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设置情景的方式,制造矛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动”起来。

综上所述,想要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一味地沉默或一味地热闹都是不理想的,教师要注意动静结合,一张一弛,既要保证教学课堂的秩序,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过热则喧闹,过冷则呆滞,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完美。

摘要: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革新层出不穷,教师致力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仿佛课堂越活跃,学生参与度越高,教学目的就能更好地实现,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动静结合才能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完美。

关键词:动静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费岭峰.论“预学”的实践意义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J].基础教育研究,2016.

[2]何家书,任晓玲.且听且深思: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倾听能力与深思品质[J].中国校外教育,2016.

动静结合论文 篇8

一、静静的课堂, 回味无穷

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似乎很怕教室里安静下来, 怕安静下来会给人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得不够的感觉。数学教学需要活跃的课堂气氛, 张扬学生的个性, 但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冷静学习、冷静思考, 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数学思维品质, 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陶冶数学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一片寂静, 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紧张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下面呈现的是教学《三位数连加》时的一个片段:

根据主题图引出三个数连加, 列出算式85+143+126=?

师:85+143+126会口算吗?那怎么算?你们会用竖式计算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会, 于是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 一声声“我来、我来”在教室里此起彼伏。

师:哦, 小朋友都会呀!那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算法写下来吗?

(课堂气氛一下子就由热烈转变成寂静, 学生思考片刻, 提起笔, 在作业纸上写下了自己的算法。)

师:你的算法和别人一样吗?算好的小朋友和同桌交流一下。

讨论之后, 全班交流。

汇报时出现了这样几种写法:

算法一算法二

算法三算法四

紧接着, 对四种算法进行了比较。

在研究计算方法时, 老师特意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算法记录下来,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安静深入地思考问题, 并将自己内隐的思维过程外显出来, 老师能及时了解其学习动态,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特级教师朱乐平指出:“我们需要‘安静的数学课堂’。”的确, 我们的课堂可以没有趣味横生的情境, 但不能缺少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计算;可以没有欢快热闹的场景, 但不能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安静。这是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 这也正是努力让学生体会的“数学味”。

二、探索的课堂, 生机勃勃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的最大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 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 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曾经听过《用计算器计算》一课, 在教学“使用计算器”这一环节设计了五次计算。第一次指名学生演示用计算器计算, 感受计算器计算的方便快捷;第二次全体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通过“老师发现有一个孩子算错了, 猜猜他可能哪里出错了”这个假设性问题, 明确用计算器计算应注意的点;第三次师生共同完成一组题 (可以口算) , 老师第一个喊出“我算好了”, 继而有学生也高高举起了手, 通过计算迅速的同学介绍, 这组题有的可以简便计算, 有的可以直接口算, 从而发现有的题目并不需要用计算器计算。“你能分辨出哪些题目需要用计算器计算, 哪些不用吗?”自然转入了第四次计算:810÷9, 10902-3887, 9756×1, 3888÷108×156, 了解使用计算器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五次计算是开放性的, 给了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丁丁计算器上的数字键8坏了, 他能用这个计算器算出“456×18”的积吗?学生在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后, 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纷纷出炉, 比如有:456×9×2;456×17+456;456×3×6;456×19-456;456×9+456×9……整个过程浑然天成, 学生全情投入。

“数学味是数学和儿童间达成的和谐状态。”学生是有个性的个体, 他们带着知识、经验、思考、灵感走进课堂,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爱好,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通过自己探究获取知识, 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探索不同的、独特的算法, 真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三、等待的课堂, 充满智慧

提到计算教学, 不能不谈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的问题。倡导算法多样化是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多样化不等于不优化。一位老师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 让学生都来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出“9+4”的结果的, 当然孩子们是众说纷纭, 想法各异。等到学生做练习时, 老师就直接规定统一用“凑十法”, 因为这样计算起来最简便。其实优化不能等同于推荐教材中的一种算法, 更不能等同于老师的包办代替、强制统一。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各有不同, “凑十法”对每个人来说并非都是好方法。要实现从算法多样化到算法最优化, 不是简单几句就能实现的, 老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分析比较、去体会感悟, 交流中学生进行着思维的碰撞, 思维不断深入, 认识更加完善, 这样的计算教学才会有实效, 这样的优化才会顺理成章。

曾听过一节课, 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耐心等待, 通过智慧的引导, 让学生自己领悟到“凑十法”的方便。这是在《认识11—20的数》一课中, 学生在展示12根小棒的不同摆法时, 大部分小朋友都偏向于“2根2根地摆”, 只有个别小朋友想到了“先摆10根, 再摆2根”。这时, 教师并不急于向学生推荐这种“最优”的摆法, 而是要求学生比一比, “哪种方法最容易看出是12根小棒”, 再得到学生的认可是“先摆10根, 再摆2根”后, 指出:“喜欢这种方法的小朋友, 跟着老师把10根小棒放在一起捆一捆。”并且强调:“如果不喜欢, 可以不捆。”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我心里不禁暗暗为她叫好。可是看到真有不少学生在听到老师一句“如果不喜欢, 可以不捆”之后, 就自顾自地看着, 怎么着也不动手了, 我又不禁为这位老师捏了一把汗———该如何收场呢?

老师似乎并不在意这部分学生的“自主”行为, 她不慌不忙地继续进行着下面的教学。“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摆出老师报出的数, 比一比谁又快又好, 刚刚捆成的一捆小棒是可以用的。”老师报着“11、15……”, 大部分同学用“1捆加几根”的方法迅速摆着, 可我身边几个小男孩偏偏用“2根2根地摆”的方法也有条不紊地摆着———呀!还没改过来, 我有些着急了。学生继续着练习:快速摆一个数, 让别人猜猜是多少? (先全班练习, 后同桌练习) 当我再次认真观察身边学生时, 我猛然发现他们已经开始用“1捆加几根”的方法摆着小棒了。看着上课老师脸上露出的会心笑容, 我突然明白了:与其强迫学生接受, 不如给其时间和空间, 让他自己领悟。数学教学就是需要老师慢慢地教, 等待学生慢慢地悟。

动静结合论文 篇9

某单位的网站发布系统是基于ASP和VBScript脚步语言开发的。网站首页是先从数据库查询最近更新的内容, 然后再生成的。由于网站栏目比较多, 生成每个栏目的内容都要查询一次或几次数据库, 有的查询还需使用多表联接, 使得服务器的负载比较大, 生成首页通常所需的时间大约在320毫秒。为了提高首页的响应时间, 编写了一个类, 在生成首页时使用这个类, 除了首次访问首页时会增加大约30毫秒时间, 随后用户访问首页的时间为170毫秒左右, 从而较好地提高了网站服务器的性能。

2 设计

一般而言, 从内存中检索数据总要比从后端数据存储中检索数据快得多。从本地硬盘读取数据通常也比从数据库中检索数据更快。因此, 可以将数据缓存在Web服务器的磁盘中, 来提高性能。可以把首页中需要查询的内容通过Scripting.FileSystemObject组件存储在文件中。当生成首页时, 首先检查是否存在对应的缓存文件, 如不存在, 则从数据库中进行查询生成对应的HTML内容, 在返回给用户的同时存储到缓存文件中。如存在该文件, 则检查该文件的最后修改时间, 如果超过了刷新时间, 则重新进行查询、生成和存储;否则读取该文件的内容返回给用户。这实际是以空间换取时间的做法。

如果正确地缓存需要查询数据库的内容, 那么Web服务器的性能会有显著的提高。为使缓存有效, 必须保存那些经常需要重复使用的数据, 且重新计算这些数据需要大的开销。需要注意的是, 检索磁盘上的数据可能不一定要比从数据库检索数据更快, 但使用缓存会降低数据库的负载。在高负载的情况下, 这样做可大大改善总体吞吐量, 特别是当缓存开销很大的查询结果 (如多表联接或复合存储过程) 或大的结果集时, 这是非常有效的。

3 实现

3.1 StaticFile_Class类文件

3.2 调用举例

网站首页index.asp中有一语句是call ShowEliteBlocks (xwid) , 子程序ShowEliteBlocks (xwid) 的作用是使用response write输出栏目编号不为xwid的推荐栏目的内容和标题, 并显示栏目广告。通过改写这个子程序来说明类StaticFile_Class的

原来的ShowEliteBlocks (xwid) 的代码结构如下 (省略了部分代码) :

修改后的ShowEliteBlocks (xwid) 的代码结构如下 (省略了部分代码, 以下代码段中已加入详细的注释, 不再赘述) :

最后修改index.asp中的call ShowEliteBlocks (xwid) 为response.write ShowEliteBlocks (xwid) 。

4 结语

目前, 采用ASP和VBScritp构造的动态网站还比较多。采用上述方法, 通过使用静态缓存文本, 可以在不影响网站动态功能的前提下, 较好地改善了网站服务器的性能, 而且修改原有程序的工作量比较小, 修改比较容易。

动静结合论文 篇10

小学生在该年龄阶段的特点是:爱玩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如果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机械的讲解,把学生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那些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单词和句型,他们就更加不会产生兴趣了。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如果学生学习没有兴趣,那就如同苦役在身;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就如同把苦役施加于学生。”可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着力点。课堂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我们应该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活力,积极思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教科书“活”起来,让教学方法“活”起来,让“提问”代替“告诉”,让“彩色”代替“黑白”,让“激情”代替“平淡”,讲求课堂活动的新鲜性和实效性,让课堂“动”起来。

我们平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

首先要把“动”的权利还给学生。

(1)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天堂,正确对待学生的任何问题,并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敢问、爱问、善问。

(2)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读好。英语语感对学习英语来说非常重要的,而这要靠平时多读、多模仿才能培养出来。

(3)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的交流更重要,要多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英语是一门语言,且是一门外语,如果我们教师连这仅有的40分钟都不让学生讲,那还有什么机会让学生去讲呢?

(4)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以往上课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实际效果很差。在课堂上练,教师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减轻学生课外作业的负担,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其次要让学生把握住“动”的权利。

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在课堂上是不会主动地“动”起来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创造条件,还要加以积极引导。在教师主导下的有组织、有秩序地表演、对话、讨论等形式的“动”能使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能太极端。一味地追求高密度大运动量的练习,以诵读、表演等代替必要的讲析点拨,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也会造成教学琐碎凌乱和课堂无度无序的失控状态。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难以条理化地掌握知识,其良好的英语思维就难以形成。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静”中学英语?

在这一方面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着眼于“会学”、“善思”。

首先,问题引领,“愤”“悱”而发,在静静的思考中顿悟英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尚未达到“愤”、“悱”时,教师应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只有经历顿悟学生才会享受到“柳暗花明”的成功感觉,心智随之得到提升。而过早的启发与引领,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在静静思考中探索英语。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但我们在强调个人与团体的合作、恰当运用探究性学习等方式时,也不能忽略对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要先让学生自己独立观察,深入思考,这样合作交流起来才有实质性内容,否则就如水中浮萍,落不到实处。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又如何使学生动中有静,动静相结合呢?

动和静是教学中的两种表现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静的动,最终必然导致学生的思维处于混乱和无序状态,在一系列的听、说、读、写以及讨论后,如果不认真总结,冷静思考,那将是事半功倍。而没有动的静,将会使课堂死气沉沉,不仅教师在40分钟内忙于讲解,无暇体会学生的心理,学生也会有厌倦之心,思维会随之停顿或者四处云游。教师上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等于开一次讲座,长此以往,那只剩下我们在课堂上的自言自语了,如何使学生学好英语,练好基本功呢?有介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就要注意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既要营造活跃的气氛,张扬学生的个性,同时也要给学生静静学习、静静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静静的学习与思考中体验英语、感受英语。

冬季养肾 动静结合 篇11

宁静为本,保养精神。

所谓“宁静为本,保养精神”,就是说在冬季要以安定清静为根本,以保持精神上的愉快和情绪上的稳定。中医将人体的情绪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中“恐、惊”两种情绪对肾的影响最大,故有“惊、恐伤肾”之说。因此,在冬季应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和刺激,让自己的心情始终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特别要注意避免惊恐的情绪,遇事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使心神安静自如,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喜悦。

适度锻炼,持之以恒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说明冬季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预备活动锻炼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可做一套广播体操以活动全身。因为冬季气温低,血流缓慢,肌肉、关节及韧带的弹性和灵活性降低,极易发生运动损伤。

循序渐进每次锻炼时运动量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不要骤然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发生意外。

鼻吸口呼运动换气宜采取鼻吸口呼的呼吸方式,因为用鼻腔吸气对空气有加湿加温作用,还能防灰尘和细菌,对呼吸道起保护作用。在冬季,坚持室外锻炼,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节功能,使身体与寒冷的气候环境取得平衡,适应寒冷的刺激,有效地改善机体抗寒能力。有研究资料表明,长期坚持冬季锻炼的人,耐寒力强,不易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冻疮等疾病,还能够预防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症。冬季锻炼的方法很多,其中比较推崇的“‘吹’字补肾功”对保养肾脏有一定作用。

时间宜晚晨练不宜太早,最好待日出以后再进行锻炼,因日出后温度上升,空气中的污染物也有所减少,还有进行日光浴的作用。

防寒保暖严寒季节进行锻炼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以免受寒。停止运动后,一定要及时把衣服穿上。

适量运动冬季的运动量不宜过大,可采用运动量较适宜的全身性运动如太极拳、慢跑等,以保持充足的体力。

因时而宜冬季锻炼应根据当日的气候情况选择运动方式与地点,要避免在大风、大雪、大雾、大寒中锻炼,遇上述天气时应在室内进行锻炼。

编辑/杨春霞

>>链接

“吹”字补肾功

动作一:微屈膝下蹲,两手松开,内旋外翻手心向外缓缓展开。

动作二:起身,两手外旋内翻缓缓收回,轻抚腹部。

动作三:两掌绕腰腹一周。

动作四:微屈膝下蹲,两手向下沿腰骶、双腿外侧下滑后顺势前摆。两手从腰部开始下滑即配合口吐“吹”字决(先呼后吸,呼气时读“吹”字)。吹,读(chuī)。口型为撮口,唇出音。

动作五:起身,两手掌心向内,缓缓收回,轻抚腹部。如此反复练习6次。

动作六:最后一次做完,两手前摆收回至腹前后,微屈膝下蹲,两掌缓缓展开。

动作七:起身,两掌外旋内翻缓缓收回,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轻覆肚脐,静养2~3息。

动静结合论文 篇12

为了提高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效果,广大教师、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探讨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以任务为目标的模式,以过程法为主导的模式,以案例讲解为核心的模式等等。刘怡春,阮亚莉(2011)以新编剑桥商务英语 (中级) 教材为材料进行了将任务型教学模式运用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尝试,并探讨了该教学模式运用于商务英语写作的优越性;刘凌(2007)为了改变传统的“范文—模仿”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尝试运用案例分析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发现该模式可以激发师生互动;李细平 (2011) 以商务英语文书写作教学为例,探讨了交际语境的整体建构。无论以哪种教学法为模式,课堂教学的模态都是多样化的,因为都要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而每种感官就是一种模态。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为课堂的教学设计带来新的构思和意义。

二、多模态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动态与静态结合

模态在本文里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这个定义跟计算机科学里研究人机互动时对模态的定义接近,用这个定义看,正常人之间的互动都是多模态的。(顾曰国,2007:3)。所以,多模态话语应指在人们互动的过程当中,运用视觉、听觉等感官感知对方的活动。听觉可以用语言、声音等手段;视觉可以通过图像、动作来感知。张德碌(2009)教授也曾把多模态话语定义为“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模态随着科技的进步,选择日益丰富,既有静态图像的多模态语篇,例如图画、照片、海报、漫画等,也有动态的视音频多模态语篇,如电视、DVD、网络在线视频、音频等。外语教学的模态选择受到教学辅助手段的影响。最早在教辅中可利用的模态以静态为主,如黑板加粉笔,纸片卡和图画;然后,电子设备发展起来,可利用的模态增加了动态的内容,如电脑、屏幕、投影仪所播放的PPT、视音频等。

商务英语写作的课堂教学本身是动态的。教学活动参与者的肢体语言(眼神、手势和身体姿态)和板书、图像、视音频等的互动产生了动态的课堂。教学辅助手段协助课堂参与者完成教学活动,在教辅中可利用的模态既有静态也有动态。静态的手段是在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利用板书或图片、图表对商业文本的语篇进行分析。因此,静态的教学辅助手段构建的动态课堂教学由两部分组成:1)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参与者的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2)语篇分析的静态辅助手段。动态的手段是在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利用电脑、屏幕、投影仪所播放的视音频等对商业文本的语篇或需要写作的商务活动进行分析。因此,动态的教学辅助手段构建的动态课堂教学也由两部分组成:1)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参与者的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2)语篇分析的动态辅助手段。动态的课堂教学从本质上就要求课堂的模态变化能动静结合,通过对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多方位刺激引发他们的兴趣,保持他们在商务英语写作方面的注意力。

三、结论

多模态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可以在课堂中调动更多的视听觉感官,师生互动中的感官刺激更丰富,有利于促进课堂的交流。多模态教学中既有动态也有静态。可是商务英语写作教学要突破单纯静态的多模态语篇分析,通过增加动态语篇分析帮助学生从视、听、说等方面构建立体的、多模的写作状态。本文只从理论层面上构建动静结合的多模态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仍然缺乏进一步的实证调查与分析,希望对此有兴趣的教师、学者共同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 1978.

[2]、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114) :3-12

[3]、梁东妮.EFL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研究:口语和写作的教学联系[J].海外英语, 2011 (7) :131-132.

[4]、李细平.二语写作教学交际语境的整体构建—以商务英语文书为例[J].外国语文, 2011, (3) :135-136, 144

[5]、刘凌.商务英语写作的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7, (3) 89-90.

[6]、刘怡春, 阮亚莉.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119-121.

[7]、许峰.英语学习中接受技能和产出技能的相关性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3) :124-127.

上一篇:互联网专线论文下一篇:新时代教师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