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功能论文(精选4篇)
情境功能论文 篇1
德育情境是教师创设蕴含德育功能的教学情境,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情境的体验, 从而获得道德的感悟, 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引发学生思想道德情感上的共鸣。那么, 在政治教学实践中, 我们如何创设和开展德育情境, 增强德育情境的德育功能呢?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师角色,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创设德育情境要避免教师绝对主宰情境活动的尴尬, 避免德育情境活动成为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才是情境活动的主体,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会使学生德育缺乏课堂体验这一重要途径, 其结果只会让学生知、行难统一, 德育认知也无法内化为个人的美德和行动, 弱化了课堂教学德育的有效性。
所以, 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来增强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首先就要求我们要认识到教师是主导, 而学生才是主体。要转变教师角色, 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要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尽可能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体验中获取道德体悟, 逐渐形成对人生的认识和对生活的见解, 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
二、提高教师能力, 增强情境德育功能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 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开展都有赖于教师统筹全局, 教师本身的素质事关情境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增强情境德育功能的有效性, 我觉得我们不但要有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而且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水平:
1.抓住学生心理, 吸引学生注意力
道德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打动和激发学生情感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必须考虑到所创设情境是否能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吸引学生的兴趣, 引发他们的思考等等, 这样的教学情境才更有针对性, 也是教学情境是否能增强德育功能的重要条件。
2.要寓情于境, 以真情育人
教学中所创设教学情境往往是有目的性地对社会生活进一步选择和加工而形成的, 具有明确的情感指向性和道德倾向性。教师将真情融入情境中, 通过富有感情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表情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道德情感, 渲染课堂, 感染学生,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在这种“道德情感场”中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暗示, 实现德育目标。
3.组织和驾驭课堂情境
教学情境形式多样, 往往需要师生或学生的互动, 如, 问答、讨论、表演甚至答辩等, 这就需要教师能控制课堂节奏, 能贯彻自己的设计意图, 完成教学和德育任务。
三、精选德育素材, 注重融合素材情境
政治教材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渗透着德育的功能, 我们要善于挖掘、分析并加以利用, 以增强政治教学的德育功能。如,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求使学生感悟适度、绿色消费的理念和环保意识, 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消费, 能够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此外, 社会热点和时事要闻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素材, 德化网憨鼠社区中社会民生、乡音乡情两个板块的帖子就是创设情境的良好素材。讲《价值与价值观》时, 我集中利用憨鼠社区“德化最美妹妹”毛碧华带兄出嫁的报道、爱心小分队对兄妹献爱心的故事创设故事情境, 并将新闻报道、爱心活动图片资料穿插其中, 具有很强的德育价值。这一素材选择就能比较好地引导学生养成敬老爱亲、友爱互助的道德风尚, 让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真正在于奉献,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利用多媒体, 创新德育情境形式
创设德育情境要注重创新德育情境形式, 促进情境形式的多样性, 经常改变情境的具体形式。过分单一的形式会减少学生对情境的吸引力, 无法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削弱情境的德育功能。所以, 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 创设和使用不同的德育情境形式来教学, 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主题 (讨论、辩论) 情境、音乐情境、故事情境等等。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这一课要求学生在遭遇思想道德冲突的“两难选择”时做出正确的抉择, 我创设了道德冲突情境来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同学找我抄答案, 我帮不帮忙”, 将这个问题抛给所有的学生, 引发他们的思考、讨论。如此, 通过创设小品情境,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随着情境的展开, 学生内心的煎熬和冲突慢慢表露出来。帮, 违心、没诚信又影响自己;不帮, 没义气, 影响朋友感情。帮与不帮成了个道德两难问题, 抓住这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在共同参与中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 引导学生理解违背诚信道德对自己、他人甚至是未来的不良影响, 消除学生对两难道德冲突的困惑, 逐渐使学生在道德冲突中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判断和选择, 树立了诚信意识和纪律意识。
创新德育情境形式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电脑、网络等多媒体教学蕴含的信息量大、教学素材更加丰富, 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 将大量的文字、声音、图像、录像等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受到更加直观生动形象的感官刺激, 在这种德育情境的运用中能取得意料不到的好处。同样是上述课题, 道德两难选择的问题:“有人摔倒了, 你扶不扶?”问题简单, 回答不易, 原因我们都清楚。当时, 我运用多媒体回顾了关于“道德两难”的视频, 当这些场景一一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 我想他们的内心必然受到了触动, 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当然是顺其自然的了。
摘要:政治教学通过创设德育情境, 有利于增强德育功能,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师角色, 提高教师能力, 精选德育素材, 利用多媒体, 创新德育情境形式。
关键词:政治教学,德育情境,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魏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之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35) .
情境功能论文 篇2
传统的应试教育让本应该生动形象的语文课堂变得严肃而过于模式化。学生的内心深处早已把语文当成是一种表达工具,对其内在的价值观视而不见。语文课堂也通常是通篇阅读,然后分析文章结构。这样一来,学生就无法真正融入文章的情境中去体会文章真正要表达的情感,也就不能带给学生内心的指引和精神上的提升。久而久之,本来最能让学生思维活跃的语文课堂就变成了让学生思想溜号的乏味的休息课。
情境教学恰恰能解决语文课堂的这些问题,让学生在有效吸收知识的同时,更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教师的情感指引是情境教学有效实行的最大保证。教师有了真挚情感的参与,就能诱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能增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也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了文章的内在含义。
二、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
1.在课文朗读环节教师的情感发挥
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是表达文章感情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许多学生由于胆小或情感体验不到位,不能将文章的实际情感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引,将课堂带入一种轻松的氛围当中,将死板的朗读变成鲜活的情境表演,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教师在指导学生表达的时候,可以结合文章的背景做一个情感上的示范表达,以求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在课文《春》中有这样的描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的情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通过对生命的感悟,学生朗读时就能表达出一种感慨和赞赏的心情。抓住这种万物复苏、处处充满生机的感觉,就能体会到一种希望,语调自然是轻快而调皮的。
2.将古文的情感巧妙地表达
古文是语文教学中比较困难的内容,因其枯燥和字面意思难理解,往往让学生望而生畏,不能燃起学习的热情。绝大多数学生都通过电视看到过一些古人学习的场面,即摇头晃脑地背诵古文。这能达到一种情感上的自我陶醉的目的。从这一点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进行学习,从而更能体会其中的情感意义。
例如,学习《论语十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孔子教育学生的情境当中,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朗读课文,将孔子对学生的那种仁爱的教育情感带给学生。然后,再以摇头晃脑的背诵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3.深入生活,加强作文的情感表达
生活永远是文学的资源库,因在生活中有所感悟,才能从笔头流露出真正有思想、有内容的东西。如果从小就让学生以模式化的形式写作文,就很难在文学上有所成长。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每一个画面和细节都是一次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只是我们常常将其忽视,失去了对生活的好奇心。这样,在作文时,内容就显得空泛而无力。所以,教师在作文指导中可以根据题目要求,创设学生最熟悉的场景,带领学生重新进行情感体验,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内容也就更容易打动人心,真正地达到了作文的目的。
三、关于情境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课堂上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可以在作品的情境当中进行思维的拓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达到学习的目标。
在情境教学中加入情感教育,通过对文章中人物的背景和心理进行整合,就能提炼出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触动了学生的情感。
在过去的语文课中,人们主要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中的精神传导性。工具给人的感觉就是麻木而没有思想,这就让语文本身失去了魅力,失去了该有的生命力,也就达不到语文课该有的效果。苏教版教材强调将文学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特点进行整合,更强调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更人文也更科学。
总之,发挥情感教育的长处,可以打破原有的语文思维定式,让学生积极思考,将理解的层面拓宽。这样不仅能达到教学的目标,还能真正地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的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晨.中学语文情景教学之我见[J].群文天地,2010(8)
[2]刘波.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体现[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3]时月红.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的结构创新[J].跨世纪,2008(3)
[4]房佳佳.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上的情感教育[J].教育研究·论坛,2011(14)
(责任编辑 韦雄)
情境功能论文 篇3
传统的应试教育让本应该生动形象的语文课堂变得严肃而过于模式化。学生的内心深处早已把语文当成是一种表达工具, 对其内在的价值观视而不见。语文课堂也通常是通篇阅读, 然后分析文章结构。这样一来, 学生就无法真正融入文章的情境中去体会文章真正要表达的情感, 也就不能带给学生内心的指引和精神上的提升。久而久之, 本来最能让学生思维活跃的语文课堂就变成了让学生思想溜号的乏味的休息课。
情境教学恰恰能解决语文课堂的这些问题, 让学生在有效吸收知识的同时, 更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教师的情感指引是情境教学有效实行的最大保证。教师有了真挚情感的参与, 就能诱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能增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同时也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了文章的内在含义。
二、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
1.在课文朗读环节教师的情感发挥
在语文课堂上, 朗读是表达文章感情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是许多学生由于胆小或情感体验不到位, 不能将文章的实际情感表达出来, 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引, 将课堂带入一种轻松的氛围当中, 将死板的朗读变成鲜活的情境表演,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教师在指导学生表达的时候, 可以结合文章的背景做一个情感上的示范表达, 以求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 在课文《春》中有这样的描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的情景,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通过对生命的感悟, 学生朗读时就能表达出一种感慨和赞赏的心情。抓住这种万物复苏、处处充满生机的感觉, 就能体会到一种希望, 语调自然是轻快而调皮的。
2.将古文的情感巧妙地表达
古文是语文教学中比较困难的内容, 因其枯燥和字面意思难理解, 往往让学生望而生畏, 不能燃起学习的热情。绝大多数学生都通过电视看到过一些古人学习的场面, 即摇头晃脑地背诵古文。这能达到一种情感上的自我陶醉的目的。从这一点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进行学习, 从而更能体会其中的情感意义。
例如, 学习《论语十则》时, 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孔子教育学生的情境当中, 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朗读课文, 将孔子对学生的那种仁爱的教育情感带给学生。然后, 再以摇头晃脑的背诵形式, 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3.深入生活, 加强作文的情感表达
生活永远是文学的资源库, 因在生活中有所感悟, 才能从笔头流露出真正有思想、有内容的东西。如果从小就让学生以模式化的形式写作文, 就很难在文学上有所成长。在现实的生活当中, 每一个画面和细节都是一次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只是我们常常将其忽视, 失去了对生活的好奇心。这样, 在作文时, 内容就显得空泛而无力。所以, 教师在作文指导中可以根据题目要求, 创设学生最熟悉的场景, 带领学生重新进行情感体验, 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 从不同的角度感受, 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内容也就更容易打动人心, 真正地达到了作文的目的。
三、关于情境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从这句话当中, 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课堂上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可以在作品的情境当中进行思维的拓展,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最后达到学习的目标。
在情境教学中加入情感教育, 通过对文章中人物的背景和心理进行整合, 就能提炼出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也触动了学生的情感。
在过去的语文课中, 人们主要强调语文的工具性, 而忽视了其中的精神传导性。工具给人的感觉就是麻木而没有思想, 这就让语文本身失去了魅力, 失去了该有的生命力, 也就达不到语文课该有的效果。苏教版教材强调将文学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特点进行整合, 更强调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更人文也更科学。
总之, 发挥情感教育的长处, 可以打破原有的语文思维定式, 让学生积极思考, 将理解的层面拓宽。这样不仅能达到教学的目标, 还能真正地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这样的教学中, 教师的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晨.中学语文情景教学之我见[J].群文天地, 2010 (8)
[2]刘波.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体现[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2)
[3]时月红.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的结构创新[J].跨世纪, 2008 (3)
情境功能论文 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条件,特点,功能
情境是根据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目的, 人们共同创设的场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一定的客观条件下,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即教育主客体之间所进行的情感与思想的沟通、交流与互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形成的条件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 教育情境的形成需要多方面条件的配合, 形成循环互动的系统。主要包括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
(一) 客观条件。
(1) 时间、地点。教育情境的形成在于一定的时间与地点, 提供客观的场所。不同的教育情境适合于不同的时间地点, 需要考虑学校的教学及作息安排。同时, 不同风格的教育情境也要选择合适的场所, 并要对场所作必要的布置。 (2) 教育主体与客体。这是教育情境生成的主要组成因素。教育主体与客体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他们是情境生成的创造者, 正是双方之间的互动形成了情境。教育者主导教育情境的生成, 受教育者能推动教育情境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 互相联系。 (3) 一定历史时期, 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 规范着教育情境的性质。教育情境不是孤立产生的, 从客观层面讲, 它处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中, 体现着社会与时代的要求和特点, 所以教育情境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 并与主流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二) 主观条件。
(1) 教育主客体的目标一致。教育者创设教育情境并推动着情境的发展, 教育情境内含目的性, 即情境所指, 受教育者若融入情境, 即认同了教育情境的内在目的性, 教育双方形成互动。若受教育者不能认同教育情境的内在目的, 则不能融入教育者所创设的教育情境, 导致教育情境难于生成。所以, 目标是教育情境的内在要求。 (2) 教育主客体在交流的内容上有共识。教育者在创设情境时, 必须考虑到所传达的信息有多少能为受教育者接受。在内容中必须包含两个因素, 即情和理。教育双方在情感上要有所共鸣, 教育情境中的情感因素应是真诚的, 能感染教育双方的。同时, 教育内容也要有足够的说服力, 若无理论说服力或根据, 则难于服人。所以, 教育情境有赖于教育双方对教育内容的理解, 认同。 (3)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高校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规范与影响。教育者对情境的设置需适应社会环境, 从主体上予以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紧密相连, 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教育情境内含高等教育的目标与发展方向, 而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规范着教育目标。 (4) 教育者所采用的教育介体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教育者在设置教育情境时, 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内容一定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 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 越是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越能产生交流与互动。在创设情境前, 有必要对大学生的状况进行了解和研究。脱离大学生的成长规律, 教育情境是无法形成的。 (5)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要有交流与互动, 双方的主体能动性有所体现。教育情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如果信息传递是单方面的, 它就不是动态的, 形成不了情境。这种动态来源于教育双方, 教育双方的交流与互动促成了动态系统, 这种交流与互动包括语言的、情感的、神态的信息。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形成条件还包括其构成要素组成的内在条件, 即情感、语境、目标, 它们不仅自身融为一体, 而且也与教育情境的主客观条件相辅相成。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特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充分展现了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突显了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为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思路与方向。大学生是具有鲜明特色的青年群体, 决定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赋有与之相适应的特点。
(一) 感染性。
感染性主要指情境中的人之间相互的感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要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与互动, 必然相互感染, 包括情绪、思维及所体验的状态。在一定的场合中, 人的语言、神态、表情、动作都能成为传递思想、情绪、情感的信息, 这些信息能进行交流, 促成情境, 相互影响。尤其在情绪、情感、目的方面, 教育双方所进行的互动也是相互感染的过程。情境中的人之间所进行的互动是情境得以产生的内在动因, 感染性是其属性。
(二) 现实性。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现实的人在一定的现实条件下, 相互进行思想、情感、信息交流、沟通、探讨所形成的境况。这种境况, 既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 也不是人的主观想象, 而是人与人、人的主观因素与客观环境的相互联系、转化与融合。当境况的要素改变或缺失, 这种境况也会改变或消失。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不是凭空产生的, 也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 它必定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产生, 并且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活动的主体, 这些条件都是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也不是虚构的, 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看得见, 听得到, 具有一定的内容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依据于客观的现实环境, 依赖于社会背景及时代要求, 社会背景及时代要求规约着教育情境的特点及性质, 这些无疑具有现实性。同时, 运用于情境的教育方法及内容也具有现实性特点。
(三) 互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产生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 这是情境产生的基本条件。教育双方将各自的能动性相联系, 在情感与思想上进行交流, 这样的运动才构成情境。若只是单方面的行为, 或一方的行为并未为另一方所接受, 信息传送未有回应, 则教育情境无法形成。所以, 互动是教育情境产生的动因, 尤其是思维活跃的大学生, 情感与思想的互动更为重要。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也是重要的, 这可使他们彼此有所交流, 并能与教育者之间产生更为深入的联系, 提升教育情境的有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功能
(一)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人为创设的场景,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平台,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软载体”。因此, 情境是为教育目的与内容服务的。根据大学生的特点, 情境注重感悟性与现实性, 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使大学生的心灵与情感受到积极的影响, 使相应的教育内容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与思想, 促成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效的情境往往有很好的感染力, 能把握住大学生的情感特点, 起到启发式的教育意义。
(二)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同样的教育内容在不同的情境里会有不同的效果, 良好的情境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优化与发挥。不适宜的情境或忽略情境将消弱甚至抵消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涉及到比较严肃的话题, 要让青春活跃、理性与感性兼具的大学生接受, 必须注重其情境性, 设置符合教育内容及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情境方能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
(三) 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自觉。
大学是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大发展, 逐步具备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大学生的情绪情感易受外界干扰, 由于缺乏社会阅历, 对事物不易作出全面客观的判断。同时, 大学生的情感具有群体倾向, 相互之间较易感染。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能发挥大学生的理性思维, 利用其感染力将大学生的情感及精神引向积极的方向, 从而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自觉。从中学的较被动的思维状态发展到大学的较主动的思维状态, 从自发的对自我的追求发展到自觉的对理想的追求。
(四) 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教共进。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重在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以及教育双方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营造教育情境, 建构双方新的认知体系, 其中,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最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要感染受教育者, 同时也要感染教育者。教育者在创设并发展教育情境时, 必定在情感、思想上要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 教育者的认知体系也在经历着同化、顺应的反复循环过程, 从这一角度来讲, 教育双方是相互融合的, 甚至可以相互转化。所以, 教育情境不是重在教与被教, 而重在教育双方的互动并由此而对认知的重构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所内含的情感与目标能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教共进。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