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育资源(共12篇)
乡土教育资源 篇1
一、“乡土资源”是生动的直观的教材,有助于拓展课程资源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方面特别强调:“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这无疑给课堂教学渗透乡土资源提供了平台。
兰州,秦汉时期为中原王朝重要的西部边塞城市,曾为汉武帝打败匈奴、开拓疆土做出过重大贡献。隋唐时期为丝绸之路重镇,对增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作用。北宋末期,既是北宋与西夏对峙的交界城市,对保卫中原王朝的边陲安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又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市场之一。兰州虽处偏僻的大西北,却孕育着较为发达的士人文化,演绎了一段段凄美厚重而又委婉动人的传奇故事;民俗民风是一幅兰州人普通生活的生动画卷,从这里人们可以捕捉到兰州民间文化的根,可以感受到平常百姓浓浓的生活气息。如果能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这些资源,有选择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对历史产生亲近感和浓厚兴趣,对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如讲解成吉思汗这个历史人物时可以为学生讲述我市历史悠久的兴隆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兴隆山”,古因“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好多学生都去过。史载,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时,病逝于兰州的兴隆山,其衣冠和兵器用物安放于此。1939年,成吉思汗的灵柩运至兴隆山,密藏于大佛殿内;1949年8月才迁往青海塔尔寺;1954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迎回,安放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寝室。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对乡土资源挖掘利用,善于将其作为教科书的补充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那么乡土资源就会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发挥出它强大的作用。
乡土资源浩如烟海,不经选择地推给学生,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成效。因此,要明确充分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研究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课程资源的适用性。
二、利用“乡土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现行中学历史主要从宏观角度演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较少兼顾各地、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因而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生动性与鲜活性。乡土历史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直观性强的历史,也是大多数学生有所闻却又不甚清楚,而又有兴趣去了解的知识。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可以使历史课的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初中生喜欢表现自我,如能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对具体的家乡历史事件作诠释、解说,在人群中展示其学识,博得人们的赞许,满足其成就感,自然会激发其探索欲望,产生对历史学科的情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陕西半坡遗址和浙江河姆渡遗址的农耕生活特征,然后联系我市境内的远古先民文明成就,远在一万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已有人类在兰州大地上生息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后,兰州的远古居民创造了灿烂的彩陶文化———马家窑文化。这样使学生对家乡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遗存倍感亲切、自豪,对那些看似久远的历史就会觉得离我们很近,也认识到家乡对祖国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对教材的理解,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得到提高了。
又如,在学习明代时,补充了相关史料,相传朱元璋的大将徐达西征兰州,久攻不下王保保城,适逢元宵佳节,便令将士将兵器藏于鼓中,混入城内,最后一举攻克王保保城。此后便称这种鼓为“太平鼓”,有天下太平、消灾免祸、来年吉利的意思。兰州太平鼓在2006年5月20日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史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特别是地方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较大的活动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灵活地处理教材,尽量发掘利用地方历史遗迹资源,引导学生实地考察探究,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通过指导并培养学生读书、查资料,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活动和乡土知识探究等系列活动,养成积极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为探究性学习。
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专题时,我想到在中华大地正处于内忧外患、风雨摇曳的多事之秋,偏远的兰州又经历了什么变化,因此想把“抗战中的兰州”引入本课的学习中去。我设计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抗战中的兰州”。活动过程:(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抗战中的兰州进行了调查、取证;(2)查询相关的乡土史料;(3)进行综合分析概括,写出调查报告。学生通过调查,获取了大量的资料。这种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体的乡土资源学习方式和教师点拨引领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将使历史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和具体,更能激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创新学习思路,从而做到学以致用。
四、推动“乡土资源”教学,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过去,中学学科课程内容单一,教师过分依靠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在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必须对乡土资源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微观的研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计划,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乡土资源,而且更重要的要把它转化为学生学习乡土课程资源的能力,自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方法有很多,一是要多研习一些理论书籍或参加培训等,从理念上转变传统的观念;二是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基础,提高专业水平,同时还要多看当地的一些报纸,多了解本地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利用自身乡土历史的储备,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总之,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乡土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历史厚重,去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学会用心去感受历史的灵动。在开发利用各类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时,教师应本着史料的真实适用的原则,着重使用本地区具有对比优势的历史课程资源,使中学历史教学得到增益,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不断发展的地域文化一定会成为最具有生命力的课程资源。
摘要:历史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它隐含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现实性、情感性和人文性。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验历史学科的这些特性。
关键词:乡土资源,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乡土教育资源 篇2
王爷府蒙小 王景艳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为主要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几年来,我校有效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依据课程标准,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落脚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说:“综合实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同时强调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更多的层面上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成为一种个性化校本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把喀喇沁亲王府作为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原因有四:
(一)、王爷府,地处京畿要地,肩负着着世守漠南的重任。这里是近代蒙古文化的发祥地、马背文化的富集地、近代草原文明的摇篮,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有着独具特色历史文化内涵和古建筑风貌,把这里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参观、走访、导游、搜集整理资料等方式,由浅入深地研究王府文化,感受王府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从小受到王府文化的熏 陶,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二),喀喇沁扎萨克亲王贡桑诺尔布,文韬武略,位居群伦,一生励精图治,办实业、兴教育、创下了内蒙古地区的二十五个之最,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引导学生走进贡桑诺尔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渠道、多角度地了解这位漠南大地上的民族英雄,以此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王爷府蒙小的孩子生于王爷府,长于王爷府,与王府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结合点,这是孩子研究王府文化的基础;再者,王爷府蒙小与喀喇沁亲王府毗邻,把它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搞活动更方便,更安全,也更实际,这是孩子进行王府文化研究的有利条件。
(四)、在国内外许多游人崇尚王府文化,慕名涌入喀喇沁亲王府,观赏王府建筑文化,游览王府秀丽风景之时,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们,对王爷府文化却知之甚少,有些孩子竟然无知到亲手去破坏古建筑,让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了帮助孩子了解王爷府文化,增强爱护身边的古建筑的意识,学校决定立足本地实际和学生的思想现状,在全体师生之间深入开展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保护家乡文化资源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着力点
实践证明,任何一项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是看你所选择的活动内容是否切合实际,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另外,活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也直接指向活动的效果。内容选择太过浅显,活动的触须就不能触到王府文化的内涵,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内容太过深奥,又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同样不会有什么收获。为此,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多次到实地考察,回来后,大家坐在一起,反复研究、讨论,集思广益,最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我们本着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呈梯次将活动内容安排为:
(一)、考虑到一、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识字量有限、自主活动能力有限,就让他们从最基础的做起,——收集、背诵《竹友斋》与《如许斋》中的经典诗歌,并且为学生制作出简单的诗词摘抄卡,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从小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培养爱家乡的情感,另一方面,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至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自主活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于是安排他们收集、讲述、表演王爷府民间故事;并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培养王府小导游;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制作王爷府民间故事资料卡。
(三)五、六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自主活动能力较强,于是我们除了选拔一部分优秀学生培养王府小导游之外,还有意识地安排孩子们围绕喀喇沁亲王府进行了两个方面的专项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贡桑诺尔布研究:(包括贡王生平事迹、贡王家世背景、贡王在内蒙古发展史上的贡献;贡王的革命活动以及贡王办学对后人的 影响,主要选取崇正学堂第一任校长邢志翔及后世儿孙在崇正学堂的教育影响下,为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二是王府文化研究——主要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参观课外阅读、搜集资料等形式重点了解这座清代蒙古王府的建筑方面的文化,研究王府建筑文化,就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它的建筑格局是前后五进院落,依次为府门、仪门、轿厅、回事处、承庆楼。主体建筑有厢房、配房、东西建有跨院、由四合院、垂花门、回廊相连。东跨院为生活服务设施区,西跨院为书塾、揖让亭、文武庙、佛堂。后花园建有楼台亭榭、石桥、池塘等。
其次是喀喇沁亲王府的建筑形制,研究王府的建筑文化,就应该让学生知道亲王府的建筑形制属于无斗拱官式大木结构性质。砖作遵循“活糙规矩不糙”。木材用料硕大、结构严谨,多用椽飞。瓦作采用传统筒瓦覆顶。室内天棚分藻井、井口天花和普通吊顶。室内皆地炕取暖。因为这是一座亲王府邸,所以它的的建制、等级、规格严格按亲王品级而建。高台阶、置月台。修有丹陛桥,占地面积很大。房屋数量多,体现了亲王府邸“以高为贵、以多为贵、以大为贵”的建筑文化内涵。
再者,研究王府建筑文化,就必须要让学生知道亲王府的建筑建筑特点是气势恢宏,殿宇森严,布局精巧,建筑壮观,结构严谨,是典型的清代建筑群。其建筑规模之大为内蒙49个蒙古王府之首。集塞北地区、蒙古民族、藏传佛教三大建筑特色于一身,是内蒙古地区至今尚存建造年代最早、封爵等级最高、建筑规模最大,至今保存最 为完好的一座清代蒙古亲王府邸。
另外,研究王府的建筑文化,还应该让学生懂得从三个方面来看待王爷府的建筑布局:其
一、建筑群体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其
二、亲王府建筑布列以中轴核心区段为主,东西跨院为辅,中路已体现亲王府权利等级而尤显宏伟规整;而东西跨院为生活功能区,建筑布局显得十分灵活;其
三、人造园林与建筑相结合,中路已参天苍松为主,更显建筑之肃穆,东西跨院广植奇花异草,玲珑石与树木相映,更有花园叠山理水,极尽造园之能事。体现建造者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与精巧布局。在实地参观与走访中,在活动成果汇报中,孩子不止一次发出感叹:“亲王府好壮观,我们好幸运!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她!”我们还为孩子们精心设计了资料收集卡片,经常给孩们上指导课,教给孩子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培养王府小导游;
(五)编辑出版系列校本教材之一——《漠南浩歌》;
四、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有得力的措施做保障。为了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事实证明,这些措施是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1)自愿结组。活动内容确定之后,学校统一将高年级学生的活动内容印发给每位学生,由各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逐项学习讲解,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活动内容、要求、具体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活动内容,结成活动小组(因为我们学校规模较小,都是单轨班,所 以,活动小组的划分只能打破班级界限),有贡桑诺尔布研究小组;有王府建筑文化研究小组等等,突出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师资保证。考虑到活动的需要,我们根据教师的专长,为每个活动小组配备了指导教师,并严格要求教师对本组学生进行活动方法的指导,力求目的明确,方法正确,实效性强。避免活动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3)、时间保证:每周三下午两节课的社团活动时间,为综合实践活动时间,雷打不动。考虑到导游小组到实地演习用时较长,演习一次,没有半天的时间是完不成的,因此小导游实地演习,要由学校统筹安排,首先不能与主科教学相冲突,其次是合理安排教师,一方面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保证学生的活动安全。
(4)、资料收集、力求规范。根据活动的需要,学校要求各研究小组充分组织学生开展调查、采访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学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辅导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类,打印成册,交学校存档,为下一个年级开展活动奠定基础。筛选经典资料,进行整理,为编写系列校本教材做好充分的准备。
(5)、开展成果汇报活动。为了不断总结活动经验,查找活动不足,学校定期组织成果汇报活动。比如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小导游擂台赛、各研究小组成果展示等。对于活动开展得好,成果显著的小组给予表彰,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我们的“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深受领导、老师、家长及社会的一致认可。
今天,我在这里重点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培养王府小导游的。培养王府小导游,对于识字量有限的小学生来说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不说学生要对景点的一草一木了然于胸;也不说学生在向游人介绍景点的时候还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做到自然、大方;单说把那大篇幅的导游词背得滚瓜烂熟,再变成自己的话讲给游人听,就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不敢轻易尝试。为此,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培养王府小导游,终于取得了成功。(1)实地感受,激发学生做导游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任何人做任何事,只要有了兴趣,就有克服困难的动力,事情就有了成功的保障。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我们利用活动时间,带领学生走进亲王府,聘请专业导游,为孩子做景点讲解。让学生在欣赏美景、领略王府文化魅力的同时,感受专业导游的风范。流连于亲王府内,饱览一处处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聆听着专业导游声情并茂的讲解,孩子们小眼放光,小脸通红,向往与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当初“做导游难”的心理,已荡然无存。个个情绪高涨,人人跃跃欲试。我们征得博物馆的的支持,他们无私地向我们提供了导游词。让孩子自主选择,有的孩子竟然选择了三、四处景点。由于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效果也出奇得好。孩子们仅仅用了一个周的时间,就把自己选择的导游词背得滚瓜烂熟了。(2)、实地锻炼,培养学生的导游实践能力
孩子们把导游词背下来了,这还不能说明孩子就能够做导游了。要想让孩子成为一名好的导游,还必须反复进行实地锻炼。于是,我们跟博物馆的领导协商,允许孩子们免费游亲王府,熟悉景点。学校要求孩子们在观赏的过程中,要将导游词与景点事物结合起来,细致到每一个物件、每一幅图、每一张照片-----都做到烂熟于心。准备工作做好了,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让学生会讲。于是,我们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们给不同层次的人讲,一方面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会讲,敢讲。
首先,我们组织全体师生“游亲王府”,让孩子选自己讲得最好的一处景点,讲给全体师生听,讲完一个,讲评一个;具体指出哪些地方讲得好;哪些地方还存在着不足,应该怎样改进,包括语速、吐字、情感、肢体语言的表现等等,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之后,我们又邀请了部分学生家长,让孩子们到实地给家长讲,得到家长的极大认可。随后,又让我们的孩子们,为全镇青年教师做导游。全镇的青年教师发自内心的夸奖,给了孩子极大地精神鼓励,他们信心更足了,敢讲了,也会讲了,做导游的劲头也更足了。有些孩子,一有时间就练导游,有一个孩子居然把自己喜欢的景点画成图,对着图练------那份投入,那份用心,那份真诚,真的让人好感动。(3)、完善评价,促进孩子导游水平的不断提高
无论做任何事,过程固然重要,评价更为重要。因为通过评价,一方面能让人知不足而改进;另一方面还能看到成绩,从而不断产生 上进的动力。
我们根据一个导游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制定了小导游评比细则,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认真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有过看别人导游和自己为别人导游的亲身经历,于是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我们根据学生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最后形成了《王爷府蒙小优秀小导游评比细则》。根据细则,分别让学生、教师、家长评出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小导游;首次评选共评出了十二名校级优秀小导游。对于评出的优秀小导游,除表奖学生外。我们还给家长发了大红喜报。并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常规的工作来抓,每学期评选一次,9.8——10分,为金牌导游;9.5——9.7为银牌导游;9.2——9.4为铜牌导游;9.0——9.3为合格导游;评上优秀导游的同学,根据活动表现可以晋级,评为金牌导游的同学,学校联系博物馆,为其家人提供一次亲王府免费游的机会,这种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争做优秀小导游的热情。争做小导游,争做金牌小导游,在学生之间已经蔚然成风。(4)师徒结对,促进小导游培养工作的长足发展
活动之初,我们就明确规定,评上优秀导游的同学,每个人必须从三、四年级选一个徒弟,在自己小学毕业前,保证徒弟出徒。徒弟在活动中的表现,直接关系到师傅的晋级,所以每个人都是那么尽心竭力。自2011年至今,5年的时间,我校已培养王府小导游50多人,金牌导游10人。2015年7月25日,香港爱德英语来我旗搞英语教师培训,培训之余,来喀喇沁旗亲王府旅游,我校的9名学生成功担 任导游,学校安排了5名金牌导游的家长随外教同游喀喇沁亲王府,家长幸福了,学生也为自己感到骄傲。
四、扎根文化沃土,凸显综合实践活动效益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重视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尝试还是颇具远见的。这项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凸显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效益。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收集、背诵了《竹友斋》、《如许斋》诗集中描写王府山水及贡王办学时所作的诗,共50首,以”崇正情怀“”寄情山水“”金秋之恋“”故园恋歌“”花草之咏叹“为专题编成了诗集,让学生在早读时间吟诵,背这些诗,不但可以怡情,在导游过程中,遇到相关的情境,所背过的诗句就会脱口而出,增强导游的韵味,给游人以难得的精神享受。此外,我们还利用校本课程这一课,给学生讲王府的发展史;讲王府的生活习俗;讲王府地区的名人志士,如王大吉烈士的事迹等------让学生讲述王府民间故事,讲述贡王的故事,通过对家乡优秀文化、历史的了解、积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这是因为,我们所搞的搜集、整理、背诵《如许斋》、《竹友斋》诗选;搜集、整理、讲述、表演王爷府民间故事;进行贡桑诺尔布研究、王府建筑文化研究等系列活动,就是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因为活动,学生有了 走进亲王府的机会,有了了解亲王府的机会,也有了了解贡王的机会,让学生揭开了喀喇沁亲王府、一代蒙古亲王贡桑诺尔布神秘的面纱,这让学生欣喜不已,同时也有了更大的愿望——更深层次地了解这座亲王府邸的前世今生,更进一步地认识贡桑诺尔布。于是,这种认识行为就成了他们自觉行动,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就格外留心,睁大好奇的眼睛,去发现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一经发现,他们会如获至宝。记得2015年12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批作业,六年级的王新月同学兴高采烈地跑进班级,手里举着一张纸,高喊道:“老师,你快看,我找了一个关于福会寺的资料!”我拿过来一看,果然是!同学们纷纷跑过来,想一睹为快。我说:“同学们回座,现在就让王新月给大家分享一下”。就是这样一件小事,我们却不难从中看出孩子们对乡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那份浓浓的爱恋,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带给他们的学习热情。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的能力。因为这项活动是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的一项实践活动,特别是小导游活动,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往空间,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交际情景,面对特定的人、景、物、情,小导游们需要敏于听,善于说,精于发现,长于交往。在整个导游的过程中,小导游要主动与陌生游客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通过讲解,让他们了解各个景点的特点;在讲解中,要使用规范的口语表达,并且要努力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音量、语速适中;要掌握基本的礼仪,做到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并辅以一定的表情和手势;要注意 倾听游客的询问,快速地选择词语和句式,组织语言进行陈述、表达;有时,还要察言观色,临场发挥„„总之,这样的交往活动、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都是富有吸引力的,它没有刻意斧凿的痕迹,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了交际,锻炼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快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也使原本不善于表达,不会表达的学生从心理素质及表达能力上得到了有效地提升。比如,我们班的刘琪同学,心理素质不好,就连读课文这样的小事,都会紧张得打颤,任你怎样鼓励,都无济于事。老师们都说他”关键时刻没有不掉链子的”。为了锻炼他,我让他参加了小导游团队,就是在一次次的导游实践中,一点一点地变得勇敢起来,连续三个学期被评为优秀导游,而且还成了学校各项活动的优秀主持人。2013年6月份,全旗“书香校园”建设现场会在我镇召开,他很幸运地成为这次活动的导游。在讲解的过程中,他口齿清晰,妙语连珠,落落大方。他的精彩表现,博得了教育局领导以及来自全旗各乡镇的领导和教师一致称赞。这就是导游实践活动带给一个学生的全新变化。我们不能不说,导游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尝试,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注意。2012年7月,全镇青年教师励志活动,邀请我校的庄旭等12名同学,担任小导游。他们的导游讲解清楚,自然大方,受到全体与会者的一致称赞;2012年9月,全旗书香校园建设成果展示中,于彩虹等五名同学,为来自旗教育局及各乡镇的领导担任导游,得到了各位来宾的一致认可; 2013年5月,喀喇沁旗作家协会主席国占云老师携自治区文联主席参观王府博物馆,点名让我们的小导游邢曦等九同学担任导游,领导对于孩子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013年6月,全旗“书香校园”建设现场会在我镇召开,我校的刘琪等三位同学进行导游展示,他们的精彩表现,吸引了全体与会人员,大家无不为小小导游竖起大拇指。2013年11月,我校代表王爷府中心校迎接全旗多元化成果验收,我们一二年级的孩子的配乐诗朗诵,三四年级学生的民间故事表演,五六年级的“带你游王府”等活动,深受来自教育局及全旗各乡镇的的领导们一致称赞。特别是崔文君等六名同学的实地导游,那熟练的讲解,得体的体态语言,吸引了领导们的视线,领导们竖起大拇指,对孩子们说:“了不起!”; 2014年“
六、一”儿童节前夕,大庙小学组织全体师生到亲王府参观,邀请我校的盖欣园等九名同学担任导游,听了她们的景点介绍,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及孩子们无不交口称赞,都说过了一个最为有意义的节日;2014年6月22日,全镇党员欢庆“
七、一”,组织全镇党员游亲王府,中心校领导点名让我校的于彩红等11名同学担任导游,孩子们的精彩表现,不仅吸引了全体党员老师,还吸引了很多的游人,有四位来自宁夏的回族朋友,听了孩子们的精彩讲解,竖起大拇指,用并不标准的汉语连连称赞:“好样的!前途无量!”孩子们听了游人的夸奖,倍受鼓舞,更加努力的提高自己的导游水平,并且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自己毕业之前,带出一批小徒弟来,让母校的小导游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传承王府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2014年10月份,全旗书香校园建设成 果验收,我们的小导游社团,被喀喇沁旗教育局授予“优秀社团”荣誉称号;2015年5月,王爷府中心校与美林中心校英语教研协作区活动,活动结束后。美林中心校的领导与老师到博物馆参观,中心校领导点名让我校的孙静等七名同学担任导游,孩子们精彩的介绍,博得了兄弟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的一致称赞;2015年5月,喀喇沁旗电视台对我校的传承王府文化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2015年7月25日,喀喇沁旗教育局承办香港爱德英语教师培训,培训期间,几位外教提出到王爷府博物馆参观。于是,教育局领导点名让我们的小导游为外教做景点介绍,王俊晶等九名同学又一次成功担任导游,孩子们纯熟、自然、大方的讲解,博得了外宾一次又一次的称赞,也博得了其他游人的赞赏。当场就有好几位游客热情邀请孩子们担任他们的导游,在游览的过程中,不断为孩子们竖起大拇指,称赞我们的孩子“真厉害!”2015年7月28日,赤峰电视台“印象赤峰栏目”对我校的传承王府文化系列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15年12月,喀喇沁旗教育科研规划办小课题验收委员会一行五人,来到我校,对我们的《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实验课题进行了验收,经专家组审议,我们的课题顺利通过验收,研究成果定为优秀等级。
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篇3
选择具有科学性、本土性、教育性的民间幼儿文学作品。民间幼儿文学体裁很多,包括童谣、童话、神话、传说、寓言等等。三峡地区盛产民间幼儿文学作品,本园在选择时做到了三点:第一,科学性原则。有些文学作品年代久远,与幼儿的生活气息相距甚远,部分作品还具有迷信色彩,这样的作品被摒弃。第二,本土性原则。在收集民间文学作品时,结合幼儿园当地实际情况,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查看地方史记、走访民间艺人,充分挖掘了便于在幼儿园课程中开展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整理汇编。第三,教育性原则。很多民间文学作品蕴含了辨别是非、好坏、善恶、美丑的道理,用这样的作品来教育幼儿,可以培养他们坚强、勇敢、勤劳、善良的优良品质。
实施多样化的民间幼儿文学教学。一是将民间幼儿文学教学与主题活动的五大领域教学相结合。当前幼儿园课程是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的。一个主题活动围绕一个话题设计,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这五大领域。根据主题活动内容及涉及的领域,可以将民间幼儿文学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与渗透。如:中班主题活动《小小厨师》中“好吃的面食哪里来”就是语言活动,童谣《推磨歌》就解说了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大班主题活动《我和你》中的“我是家乡小导游”就是社会活动领域的内容,涉及到了家乡的地名,独具猇亭特色的民间传说《猇亭》《候龙洞》等就成了孩子们一一讲述的内容。二是将民间幼儿文学教学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民间童谣一般都短小精悍,所以可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进行随机教学。如在幼儿吃早餐时,在户外活动中,在幼儿离园前,教一教、学一学、念一念童谣。在班级的区域活动中,也同样可以渗透幼儿民间文学教学。如在图书区中,老师和孩子们将学习的部分三峡民间文学作品的内容用笔画下来,然后装订成册,供幼儿阅览,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阅读兴趣也随之提高。三是将幼儿民间文学教学融合到亲子活动中。幼儿园经常举办“家长半日开放活动”。活动中,教师将“三峡民间文学教学内容”设计成“亲子活动课”,教幼儿及家长共同学习民间文学。有些幼儿在家就当小老师,把在幼儿园学的民间童谣、传说、故事回家一一教给家长。这样不仅巩固了学习内容,也进一步增强了亲子感情。通过幼儿园的引领,广大家长也掀起了学习三峡民间艺术、了解家乡本土文化的热潮。
幼儿民间文学教育为幼儿提供了轻松、愉悦的语言表达环境,也给幼儿提供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幼儿从民间文学作品中,学到了大量的词汇、优美的语句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孩子们通过“讲一讲、说一说、念一念、笑一笑”的方式,训练了他们的口语流畅性,说话完整性、连贯性及在众人面前大胆讲述的能力;通过发挥想象,对童谣、故事进行创编,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典型人物形象、曲折故事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都吸引着幼儿,使他们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下,孩子们懂得真善美与假丑恶,初步形成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和团结、互助、感恩等良好品质。可见,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激发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去发现、去创造。
(作者单位:宜昌市猇亭区教育幼儿园)
乡土教育资源 篇4
一、认识乡土课程资源
1. 乡土课程资源的特点
乡土课程资源的特点如下。
(1)乡土。这些资源一定是属于这块土地的,是这块土地上的物、事、人、文化等。它们或是这块土地所独有的,或虽然不是这块土地独有,但通过长期浸润,能飘溢出这块土地芳香的内容。这些资源承载着浓浓的乡情,对培育学生乡土情怀有着特殊的意义。
(2)生活。这些资源总是与这块土地上的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对这些资源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比较容易激活其原有经验,产生学习兴趣,或容易用所学知识、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应用。
(3)情境。这些资源呈现的类别比较丰富,其中多数是真实的生产与生活情境。这些情境性乡土资源所呈现出的问题,通常是不良结构问题,即多因多果,动态变化。这类情境有别于实验室问题情境,尤其是验证性实验情境,对训练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具有特殊的价值。
(4)综合。乡土情境性问题解决学习所涉及的知识与能力通常是多学科的,在当前课程设置以分科教学为主体的情况下,提供一个跨学科知识与方法综合性实践应用环节,这是对分学科教学不足的有效弥补。
乡土课程资源所具备的上述四个特性,是其他类别的课程资源不具备的,或者说具备得不充分。因此,乡土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价值而言是独特的。
2. 乡土课程资源的主要类别及其特征
乡土课程资源有多种分类方式,从对其加工处理的程度来看可以分成以下六类。
(1)原始态资源。即一种原始存在形态的课程资源。它可以是一个真实的生产或生活情境,也可以是一个或大或小的自然生态,还可以是一个没有任何加工的原始故事等。这类资源往往是近在眼前,但往往教师对此似懂非懂,或视而不见。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很多崇明人都去过,但真正能深入了解它的人不多。这类资源因为较为原始,一般人较难把握,与课程目标的显性相关性不高,不太容易被课程化,但它的魅力也就在于其潜在的可探究性,这是一个资源宝藏。
(2)注释性资源。这是在不改变原始态实境资源基础上,对其具有教育性的部分通过现场的图示或文字注释使之显性化,以更好地引起学生关注并便于学习。如崇明西沙湿地有许多铭牌,注释着不同的环境特征;崇明前卫生态村“种—养—沼”三结合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其内在结构关系既严谨又复杂,它是通过现场的图示进行注释的。总之,这些资源既有真实情境性又被注释过,是可识别性较强的资源。
(3)文本化资源。这是一些并不专为教育,而是为了文化或科学研究而对这块土地上(曾经的、现在的、未来的)的人、物、事、文化等进行的文字描述或影像记录。它既可以是散落存在民间,也可以如《崇明县志》等以集合的形式呈现。这些资源虽然与课程目标的紧密度不强,但它们具有跨越时空、精心提炼加工等特点,是极好的、宝贵的可利用资源。
(4)课程化资源。这是一些为了某类课程,或某门课程开发而进行精加工后的乡土课程资源。如崇明地区为了系统开发“生态崇明”系列化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先行开发了《生态崇明》科普读本、《崇明县生态科普报告集》等一系列资源性成果,这些内容不是面向学生的,而是为崇明地区教师开发相关课程,使其科学性得到有效保障的乡土资源。
(5)场馆类资源。这是一些集中的专题展示或介绍乡土的资源。如“崇明博物馆”是比较完整地介绍崇明历史与文化的专题馆;“崇明生态科技馆”是专题介绍崇明生态及普及生态科技的专题馆;“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详尽介绍了本地“非遗”项目等。这一资源的特点是实物、文字描述与情境体验相结合,系统性强,一般还配有专业讲解员,有利于学生学习。
(6)社会智力资源。每个地方都有对某一领域有特殊研究或有特殊经验体会积累的人才、专才,如“崇明县水生水环境研究所”等专题研究的场所与机构,这是乡土课程资源的又一个宝库。
以上介绍的这些资源中前两种都是乡土实境资源,生活性、情境性、综合性特征更鲜明一些,但存在较高程度的不确定性,教师在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时有一定的难度。第三、第四种资源都是非实境性的、经过加工后的描述性资源,保留着很好的乡土性,但生活性有所弱化,情境性与综合性更弱。最后两种资源是综合形态的资源,有其特殊的优势。由此,不难看出,不同类别的乡土课程资源,彼此之间并不存在优劣问题,我们要根据课程的预设目标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利用。
二、乡土课程资源建设
乡土课程资源建设是指为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提供丰富而优质资源所做的建设工作,其结果不是形成了课程或课程实施活动,而是为其创设必要的、良好的资源性条件。在编制某类乡土课程或某门乡土课程的计划时,尤其是课程目标确定后,课程内容的建设就成为一件特别重要的事。这里的“建设”有三层含义:一是这块土地上的人的生产与生活过程;二是人们对这块土地上的物、事、人、文化等进行提炼总结与描述的过程;三是课程编制与课程实施人员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进行的指向性明确的对相关课程资源搜集、筛选、整理的过程。这里主要对第三种情况进行研讨。
1. 乡土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要求
(1)适切性。即应根据课程目标要求、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地域的资源优势进行选择。具体来讲,乡土课程资源的内容要反映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方向,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是贴近生活的、为学生所熟悉的、可感知的情境,且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发展需求。如以“生活垃圾”专题设计来讲,小学学段请学生搜集校园、庭园垃圾分类回收的相关资源,让学生在体验中走近垃圾、认识垃圾;初中学段请学生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开展相关的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感知垃圾不当处理的危害,激发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积极情感;高中学段则发挥崇明垃圾填埋场、崇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等乡土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垃圾有效回收与处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生态综合素养。
(2)科学性。即选择的乡土课程资源所蕴涵的教育内容要正确、合乎科学的逻辑。如崇明东滩一位教师选择了邻近学校的海堤护坡工程作为课程资源,通过对资源概况的介绍,学生了解到高大的防浪墙切割了堤内外两侧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与通道,导致滩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了影响。于是,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了“绿色通道方案的设计”活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有效激发了,闸门式、开孔式、天桥式、翻板式等多种合理、科学的野生动物绿色通道方案被学生设计出来。
(3)典型性。即应尽可能选择具有这个地域自然或社会个性特色的资源。具体来说,这些资源是对地域文化和特性的反映。如在《生态崇明》“古瀛文化”一章内容的开发中,我们选择了“崇明天气谚语”“崇明扁担戏”“瀛洲古调派琵琶”“崇明灶花”“崇明山歌”等具有地域特点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感受崇明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过程,从中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怀,发挥乡土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当然,在选择与开发中要避免片面强调乡土资源特色的倾向,培养学生对特色乡土资源的自豪感,不等于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自我优越感,更不是培养学生狭隘的地方主义。
2. 乡土课程资源的常用搜集方法
(1)实地考察法。首先要明确考察的对象和目的,明白为什么要做这项考察;其次是要选择合理的考察地点,可选择科普教育基地等资源相对集中、典型的地方,或校内园地或校外基地相对容易进行持续观察的地方;再次是考察方法与手段的选择要精心合理,要善于运用不同考察工具,根据需要做好考察计划;最后是要及时记录与分析,使考察成为一个有品质的观察和思考过程。
(2)访谈法。对专业研究人员或对资源比较熟悉的人员进行访谈,能够比较深入、细致地了解资源的特点。访谈对象要选择对该类资源熟知程度高、科学性把握强的人员。访谈时,要关注被访谈人员叙述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要有访谈提纲与规范记录,以便后期对资源整理与利用。
(3)文献资料法。首先是从专家处进行查阅,因为专家通常有相对完整、丰富的文献资料,这是文献查阅最有效率的方法;其次是查阅地方志,这些资料相对完整集中,内容也较可靠;再次是查阅地方杂志,其资料可靠可信;其四是地方研究部门,包括相关学会、协会,会有相对完整的专题研究资料;其五是去地方图书馆,一般会有本地区人士出版的书籍,是一条较好的捷径;其六是去文化与科学研究主管部门,那里会有“非遗”项目、软课题项目等申报材料与结题材料,这也是很珍贵的资料。
3. 乡土课程资源的筛选
对资源的课程化筛选通常有三个原则。
(1)有用。课程资源的筛选,就是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将搜集到的资源进行分析、判断,留下最相关、最有用内容的选择过程。当然,“有用”也是相对的,有时,把其他资源作为拓展内容或学习参考资料也是有必要的。
(2)适用。分析、判断资源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学习条件。但对某些不适用的“有用”资源,可以进行适当的加工、改编,如增加它的直观性、趣味性,配上案例等,使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相适应。
(3)能用。分析、判断资源是否适合教师现实水平对资源的利用能力。教师通常是知识型的,对专业化的内容,尤其是操作性的技能,教师未必能精通掌握,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因此,有必要对教师进行特殊的培训,如无条件进行培训,同时教师通过自身努力也较难把握的资源,就只能暂时放弃。
4. 乡土课程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乡土课程资源的整理需要有一个逻辑框架,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可以对此构建不同的资源整理的逻辑体系,形成相应的资源库。
(1)基于国家(学科)课程标准的乡土课程资源整理与利用。学科课程,尤其是理科的学科课程,其课程标准主要以学科知识体系编制而成的,实际的教学过程也是基本按照这一逻辑体系展开的。学科课程的乡土课程资源库主要以其学科课程标准的逻辑框架去构建。这一资源库不仅可以培育学生乡土情怀,还有助于促进课堂向“主动学”转型,并使学科教学真正融通生活。
这些资源主要可以三种形态呈现:一是把乡土问题解决学习情境归入相应的章节下,供教师教学时选用;二是把这些资源融入到教学设计方案之中,纳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三是把一些综合性的拓展、探究内容组织化,形成学科自主拓展、探究课程,从而真正全面落实学科三类课程。
(2)基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组织结构的乡土课程资源整理与利用。某一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确定后,一定有一个课程内容体系的组织,这种组织或是知识内容的组织,或是活动项目系列的组织。其组织结构就是这类课程乡土课程资源整理的逻辑框架。这种框架,尤其是活动项目组织结构通常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这恰恰是这类资源库的重要特征。这类课程关注的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学习,而是满足学生能力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更多地强调的是情境体验与“做”的学习。
这些资源可以直接纳入到这门课程结构体系之中,直接成为课程内容;也可以纳入到与这门课程相配套的资源库的相关位置,供教师们在课程实施中对乡土课程作“二度”个性化开发时选择之用。课程执教者不仅仅是课程资源的共享者,还应该是资源库的建设者,对资源库充实与更新负有责任。
(3)基于乡土课程资源积聚类资源库建设的资源整理与利用。地方或学校的乡土课程资源库,有时就是一个资源素材库。它不直接与某门课程开发相关,起到的是一个“聚宝盆”的作用。对这类包罗万象的资源库,更需要有一个逻辑框架。这类资源库的二级结构可以进行如下建构,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发展等。这一相对标准的资源库的建立,有助于增强区域间或校际间交流上的相通性,更为学校教师开发乡土课程提供了一个“聚宝盆”。
乡土教育资源 篇5
乡土树种,是指本地区天然分布树种或者已引种多年且在当地一直表现良好的外来树种,是区域性的宝贵生物资源[1]。乡土树种具有适应性高、多样性丰富、抗逆性强、观赏性高等特点。乡土树种用于园林绿化可以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效果,可以有效避免当前许多地方绿化效果雷同的现象,是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的绿化树种。
一、河北省乡土树种园林应用的现状与问题
1.1 河北省乡土树种园林应用的现状
目前,由于对绿化树种的应用缺乏正确认识,河北省的园林绿化状况发生了变化,乡土植物逐渐由外来树种代替,原有的城市绿化特色逐渐消失。大多数优良乡土观赏树种及优良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未得到广泛开发及应用。河北省野生和长期栽培的乡土树种有89科,245属,799种和199个变种与类型[2],但是只有少部分落叶阔叶树种被应用于园林绿化,例如:据邯郸园林绿化乡土树种应用调查表明,邯郸市应用园林绿化树种54科、130属、300种,其中,乡土树种应用的科、属、种分别占邯郸市应用树种的51.9%、46.2%和25.0%[3]。
1.2 河北省乡土树种园林应用存在的问题
1.2.1 乡土树种的规模化研究较少
目前,乡土树种的规模化研究都存在滞后的问题,许多园林设计人员对乡土树种资源极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研究不够,在规划设计中很少应用。同时,相关学科领域对乡土树种的研究和宣传推广力度不大,乡土树种产业化开发程度低,市场狭小[4]。
1.2.2 大量引进外来树种制约了乡土树种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居住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绿化也越来越重视。在城市绿化中出现了某些流行趋势,出现了跟风现象,诸如草坪热、大树热、色块热、南方树种热[5]等。以乡土树种为主的绿化状况发生了变化,乡土植物逐渐由外来树种代替,原有的城市绿化特色逐渐消失。
二、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应用中的建议
园林绿化树种的应用,应该根据具体的.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园林建设功能需要及用途进行规划,真正做到适地适树,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就是绿化树种特性和绿化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适地适树体现了树种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如邢台市襄都路上的高杆女贞和红叶石楠,在南方它们是很好的绿化树种,在邢台普通年份加上保护措施也能过冬,但遇到了的极端天气,它们几乎全军覆没,造成很大损失。同样在邢台市有的小气候条件下,同样是20,它们也能生长良好。因此在绿化之前充分分析绿化地的立地条件和树种的特性,把符合绿化目的,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乡土树种确定为主要绿化树种,做到适地适树是非常重要的。
2.1 加大乡土树种的宣传和研究推广力度
加大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化中的推广应用不仅能美化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能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增强自我营销功能[6]。目前,各地建筑趋同,道路趋同,街景趋同,园林趋同等现象越来越严重,竭力模仿,甚至照抄外地模式是普遍现象,从而导致城市特色快速消退,特色城镇越来越少。邢台有几条街行道树是苦楝,每到初夏,满街是淡淡的苦楝花香。闻着花香,感到生活是那么恬静和安逸。我们的杜梨,也是很好的乡土树种,春天满树繁花,淡淡的香气,秋季一树红叶,为什么我们的园林绿化中见不到它们的踪影,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研究,没有优选它们中的优良品系与单株。
2.2 立法上制定乡土树种应用法规
把乡土树种的应用,按区域划分,分别制定出不同区域乡土园林树种,乡土地被植物应用比例等硬性指标,在评选园林城市,园林单位,园林住宅区时,乡土树种达不到一定比例,不授予园林城市,园林单位等相关称号等措施。
2.3 重视并加强乡土园林苗圃建设
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中固然重要,但目前现有的、可利用的优良乡土树种苗源规模小、数量少,无法满足绿化所需苗木的大量需求,因此急需扶持优良乡土树种繁育基地,选出既耐修剪又适于大量繁殖、观赏效果好、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适于城市园林绿化的树种,并且加强对新品种选育和改良,同时要跟踪市场信息,选育适合市场需求的树种,也可与国际苗木市场接轨,变进口为出口。因此,在提高苗木质量、数量的同时,积极协同园林植物科研所、植物园等有关单位开展园林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为城市园林植物提供必要的苗木来源[7]。这样的决策者和设计者将在乡土树种广泛应用于城市景观,同时促进苗木生产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形成了乡土树种从生产到应用程序的良性循环。
2.4 从规划设计上把关,加强乡土树种的应用
对风景区、城市广场、行道树、公园等重大绿化工程的设计方案,设立完善的审批程序,且通过立法明确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使绿化效果充分发挥其适应性好,生命力强,养护管理成本低的最大优势,亦充分显示出其地方特色。
利用乡土资源拓展幼儿教育空间 篇6
一、乡土之境——诱发心的畅想
陶行知先生说:“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我园地处农村,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给幼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育环境。带领幼儿走进自然,是其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它不但能开阔幼儿的视野,解放幼儿的时间、空间,还能让幼儿在无拘无束的大自然中释放情怀、寻求大自然的奥秘。春天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夏日雨后的彩虹、秋季草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冬天银装素裹的田野,这一切都给孩子美的熏陶。由此,幼儿学会了坚持长时间、细致地观察,并在观察中学会记录。在自然的怀抱中,孩子的兴趣盎然,放飞遐想。
1.环境布置突出“农味”。
《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与幼儿从大自然中收集了丰富的材料(如:蔬菜、水果、种子、稻草、树叶等),共同创设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环境。如我园一楼尽显里下河的水乡美丽景致,柔美的淡蓝色水波纹,悬挂的各种草秸秆做的五彩鱼,竞相开放的荷花,清甜可口的莲子,给人一种清新怡人的感觉,用麦秸编织的螺丝贝壳组画,令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里下河的水乡之中。二楼展现“草艺园地”,麦秸做成的五彩草龙、麦秸编的灯笼,悬挂在走廊大梁好像缤纷的彩虹,草绳编织的稻花香球,又像星星点点,给人无限的遐想,这些无不展现着富有创意与现代气息的稻草、麦秸艺术。三楼是“农家乐园”,展现农民秋收秋种景象,丰硕的果实与农家小院的别致风景。三个楼梯分别呈现不同的风采:水乡明珠——柳堡,奇思妙手——瞧我的。过道大厅中又布置着“有趣的竹艺坊”、“亲亲小农庄”、“泥巴乐”、“稻草”、“麦秸创作坊”、“二妹子的练耙场”等活动区域。教师们充分开发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给幼儿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和审美愉悦,也使我们的幼儿园吹进了大自然的徐徐清风,使我们的孩子走进大自然,走向大社会,启迪智慧、解放个性、放飞心灵。
2.区角活动体现“农味”。
我们树立“玩具、材料就在身边”的理念,充分发动农村的家长跟我们一起收集自然材料,把自然材料经过加工后投放到各个区角当中。如自然角中,我们放置了家长和孩子一起带来的泥鳅、鲫鱼、螃蟹、田螺、河蚌、蝌蚪、蚕宝宝、小白兔、小鸡、小鸭等,让幼儿观察了解它们的特征与生活习性,并学习如何喂养照看它们。教师、家长与孩子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放在自然角中,引导幼儿认识它们,并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种子是怎么发芽、出土、长大的,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所需条件;废旧的毛线、布头、挂历纸、吸管、树叶、包装袋、糖纸等成了孩子们手工活动时最喜爱的活动材料:孩子们用麦秆贴画,用稻草编织草帘与鸟窝,用花生壳、玉米皮、大豆皮等各种果壳粘贴手工作品,这些材料的利用既丰富了幼儿区域活动的内容,同时还美化了幼儿园的环境。用石头、树叶来装饰;用稻草、麦秆来编织与排序;在区角活动中,用蚕豆、赤豆、红豆、黑豆、绿豆来分类;发动家长为幼儿发掘制作了很多可以让幼儿玩一玩、做一做、锻炼锻炼的乡土材料。如沙包、布飞碟、竹蜻蜓、竹马、小推车等投放在孩子的运动活动中,孩子们玩起来远比在商店买的运动器具更具有野趣和挑战性,孩子们在锻炼、游戏中可以快乐成长。让孩子们从自身出发,学会关心身边的事、物及自然现象,参与劳作,感受自然的美。
二、运动之乐——启迪玩的思维
1.利用自然材料开展体育游戏活动。
远离车水马龙的喧嚣,远离交通安全隐患的困扰,我们农村的幼儿园,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田间小道,孩子们可以自由奔跑,两臂一伸玩起了“开飞机”的游戏,两腿一伸玩起了“青蛙跳”的游戏。我们设计过一个名为“占山头”的游戏,利用纵横交错的田埂让幼儿走“平衡木”,利用田间沟壑让幼儿练习跨小沟,高低不平的小山坡是游戏取胜的目标,第一个爬上山头,拔下红旗的幼儿就是本次比赛的冠军。游戏中间,我们还穿插了“折枝条比赛”、“骑马”、“枪战”、“走木桩”、“攻城堡”等环节,用随手采来的野花、枝条做成“迷彩帽”;用随手可得的土块进行瞄准、投掷;把高粱杆、玉米秸夹在两腿之间“骑大马”……整个比赛过程对孩子充满了刺激,特别是男孩子们,当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爬上山头取下红旗时,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上洋溢着游戏带给他们的成功的喜悦。
2.就地取材,选用农家用品。
我们已经收集并制作系列农村常见用具,并记录了每种农村用具的制作方法及玩法。包括:木制品有翻耙、高跷、扁担、小木桥、木梯、长凳、小木凳等;草制品有草垫、草绳等;竹制品有竹席、箩筐、淘箩、筛子等;铁制品有铁环、铁皮盒等;其它生活和劳动用具有沙袋、大鞋、蛇皮袋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对农村用具改造的记录。为幼儿体育活动提供了保障,节约幼儿园上万元活动经费。
3.设计出以农村常见用具为体育活动器材的幼儿游戏课程。
如用稻草、尼龙线制作成的草垫,就有多个玩法。玩法1:将草垫放置在地上,双脚并拢轻松自然地向上跳,向前跳。玩法2:手拿草垫,半侧面单手将小草垫投向前方。玩法3:将草垫放置在地上,单独或一个接一个绕着草垫自然协调地走。
4.设计出了多个体育活动方案和亲子游戏项目。
教师们围绕幼儿发展目标,结合课题创编设计了30多个具有科学性、游戏性的体育活动方案,现已汇编成册。还设计了民间类、亲子类、踩高跷、玩竹马、舞竹龙等20个亲子游戏项目。如“丰收乐”,材料为木梯4个,长凳4张,草球若干。玩法是家长背驮幼儿,走过木梯,把幼儿放下,幼儿钻过长凳,拿草球跑回到木梯前,家长再背驮幼儿走过木梯,到起点,速度快的胜出。
nlc202309041345
对于特色广播操所用的器械,我们则借外力,发动家长收集,发挥家园协同作用。如家长帮我们收集了板刷、竹竿等。对于一些不便于收集到的器械,如草圈、草垫等,我们还开展了家长志愿者活动,邀请小朋友的爷爷奶奶来园,帮我们亲手制作。家长们都非常配合我园的工作,有的爷爷奶奶在搓草绳的过程中,双手都磨出了水泡,但他们都毫无怨言。通过家长志愿者活动,我们共制作了180个草圈、55个草球和50个草垫。为幼儿特色操提供了丰富的器械,也推动活动的开展实施,影响深远。当家长志愿者活动时,我们组织幼儿亲历其中,受益匪浅。面对家长的热情支持,为了表示感谢,幼儿园也出资购买了一份礼品回馈家长。
三、操作之巧——激发做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幼儿探索知识的向导,是奋发向上的心理动力。在兴趣推动下的学习能使孩子更全神贯注,积极思维。我们知道,要想充分调动幼儿参加活动的学习动机及探究事物的兴趣,必须营造有利于幼儿动手创造的宽松氛围。因此,我们共同收集农村丰富多样的材料,为幼儿开设了丰富的操作区域,让幼儿亲自去尝试,去体验。
1.麦秸、稻草梦工厂。
爱玩、好动是幼儿的一种天性,即使身处农村,有空旷的运动场所,有天然的运动器具,但也由于现在家长对孩子呵护太多,束缚了孩子的运动天性和能力。如何运用农村特色资源,发展孩子的运动能力,成了我们教师探索的一个问题。于是乡下的稻草走入了教师的视野,成了我们孩子很好的锻炼器具。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利用稻草制作了各种运动器具,如小班的孩子用稻草扎出手榴弹玩投掷游戏;中班的孩子搓成了草辫,玩揪尾巴的游戏;大班的孩子用稻草设计出可爱的草娃娃、柔软的垫子,孩子们可在垫子上面练习打虎跳、前滚翻、助跑跨跳;垫子还担当安全的跳高架;练习跳远的草沙池;小女孩们利用草娃娃练习行进跳或向前跨跳,还充当她们舞蹈的道具,跳起欢快的草人舞,还用稻草和竹子为草娃娃建了一个小小的家!
2.砖砌乐。
断砖块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到处可见,于是泥桥班的孩子就用自己拣来的断砖块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合作构建起了他们“雄伟”的长城、高高的烽火台,看着自己亲自筑起来的长城多开心和自豪啊!他们还用断砖块搭起了高楼,玩起了“野炊”。
3.编织乐。
编织区我们投放了玉米秸、麦秆、稻草等材料,教师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发展,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指导,有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出了小挎包、热带鱼、高楼等造型;有的幼儿用玉米皮、旧毛线、布等材料编成小辫子;还有的幼儿用麦秸、油菜杆、芦苇等串成了漂亮的项链、门帘。
4.创意乐。
我们运用各种不同材料的不同特点进行创作,挖掘了许多的作画方法。如:用乌龟壳、蚌壳、木板、竹筒等进行的创作画;用麦秸、芦苇杆进行的吹画活动;蔬菜、水果、树叶的印画;还有沙画、芝麻画。孩子们接触到了更多的绘画形式,对绘画的兴趣也日渐增强。孩子们拿起手中的彩笔,在自己的小天地上描绘出了一幅幅可爱的图画。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村的资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孩子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根据实情,走出自己的特色化道路,才能有利于幼儿园的发展,也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发展!
乡土教育资源 篇7
位于浙北山区的安吉县拥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 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 历史悠久, 民风淳朴, 人杰地灵, 有着“竹乡”的美誉。连绵不绝的竹海, 漫山遍野的树林, 清澈的溪流, 古朴的民居, 村在林中, 林在村中, 使安吉县已成为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安吉的优势是山水, 潜力也是山水, 生态环境是安吉最大的也是最可宝贵的资源。安吉根据县情, 于2008年开始实施“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为目标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 闯出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城乡和谐发展的道路, 创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吉模式, ”专家评价:安吉已经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板。安吉农村由此发生了四大变化:农业变强了, 农民变富了, 农村变美了, 城乡更和谐了。
安吉美丽乡村建设中所挖掘出的“一村一品”, 以及安吉人兼容并蓄, 敢为人先, 虚心有节, 挺拔向上的竹精神等为我们校外教育提供了许多可供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 如安吉竹乐已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民间舞蹈竹叶龙已走出国门、赴法国演出等, 来自于大众, 以能激发青少年爱家乡、爱祖国等情感、情绪为最大特色, 具有多功能的审美、认识价值, 能让青少年产生丰富的构想。优美的生态环境, 丰富的民俗文化为我们校外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途径与方法, 以新颖的方式在艺术熏陶中给青少年以真的启迪, 美的享受。挖掘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乡土教育资源, 我们可进一步拓展校外教育的空间, 构建校外教育新品牌。
一、挖掘乡土教育地方特色资源, 拓展校外教育活动空间
1.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寻找我心中的最美”系列活动, 通过寻找身边最美的人, 最美的事, 开展“我心中的最美”评选活动, 以艺术创作、文学写作、书画摄影等各种艺术形式来讴歌家乡的美丽, 挖掘家乡美的资源。
2.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我爱家乡”青少年摄影大赛, 通过孩子充满童真的双眸去发现家乡的美丽, 达到即景生情、遐想万千的境地, 激发青少年热爱家乡、热爱学习、热爱农村的激情。
3.开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为主题的墙体画展, 以“我的乡村我来建, 我的青春我来秀”为主题的才艺大比拼活动。以艺术美来渲染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气氛。
二、挖掘乡土教育资源的自然、人文环境, 拓展校外教育基地空间
突破校外艺术教育仅局限于青少年活动中心内部的技能培训和城市的演出活动, 在农村或社团建立青少年艺术基地或青少年艺术社团, 将这些基地、社团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与民间艺术 (如竹乐文化、昌硕文化、孝子文化、畲族文化等) 结合起来, 拓展青少年活动中心艺术教育新的领域。
三、挖掘乡土教育资源新载体, 探索校外教育教学新方法
1.参观访问。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特色环境, 选取地点或景点进行参观探究, 一方面可以使青少年增强感受, 了解安吉的历史与发展精神, 了解安吉的竹文化、生态文化;另一方面可以积累更多的素材, 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想象奠定基础。
2.实践体验。
鼓励青少年亲身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 通过竹编、竹根雕等艺术体验, 通过为美丽乡村建设宣传演出等实践活动, 了解安吉美丽乡村的本土特色与文化背景, 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让青少年在实践、体验、探索、感悟中升华自己的人格品德。
3.专题构想。
以“农业变强了, 农民变富了, 农村变美了, 城乡更和谐了”等为主题, 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乡土特色、古朴的民风民俗等为内容, 提炼出创作素材创编舞蹈, 创作书画, 得到发自青少年内心的共鸣。
四、挖掘乡土教育资源特色品牌, 拓展竹乡特色校教育的品牌空间
1.打造美丽乡村艺术作品。
借鉴安吉竹乐、舞蹈《竹叶龙》等民间品牌艺术, 创编舞蹈《竹林宝宝》、《笋芽儿》等竹系列的舞蹈、音乐。
2.打造美丽乡村艺术社团。
在红舞鞋艺术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笋芽儿合唱团、笋芽儿记者团、笋芽儿书画社等笋芽儿艺术团的建设和扩展。
3.开展美丽乡村主题活动。
美丽乡村的山水田园、衣食住行、文化气息、民风民俗, 其认识和描绘, 在我们的艺术学习和创作中也要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发展。通过开展美丽乡村主题活动, 来唱响安吉的发展远景, 美好的蓝图在青少年的脑海中一一展现。通过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主题活动, 激励他们爱国爱家、奋发图强、投入到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去, 亲手描绘他们美好的明天。
五、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方式
1.课题研究拖带式。
这种方式要求通过对社会生活实际、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制订研究计划, 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这种方式的活动可以成为系列, 其核心思想是培养青少年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 在研究过程中, 可以利用探究对象所形成的资源, 拖带参与体验、社区服务、实践行动、劳动制作、才艺竞赛、交流合作等活动, 使资源“活跃”起来, 成为有机的组成。
2.活动切入式。
主题的展开往往可以以活动的形式组织, 在一种活动形式下, 可以含盖很多其他内容。比如, 地图绘制活动, 在一定的区域内, 活动者可以自行选择绘制内容, 这样, 可以选择的内容就非常多, 环境的、人文的、道路交通的、生物的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常见的摄影、绘画、形象设计、主题活动设计 (比如休闲、交通法规、文明礼仪等) 、野外考察等都属于这一方式。
3.线索引导式。
主题活动要有一定的线索, 这种线索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理念, 可以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领域展开, 其主题可以是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节约与勤俭、尊老爱幼、敬重珍惜生命、可持续发展、热爱集体、自我挑战、意志与毅力锻炼、心理健康等。
4.学科拓展式。
乡土教育资源 篇8
一、挖掘乡土教育资源, 开设综合实践项目
1.开设运动健康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乡镇竹子多, 为了拓展音乐课程, 提升学生舞蹈、跳跃等素质, 学校开展了竹竿舞、舞蹈、花样跳绳等踢跳类综合实践。 乡村的孩子精力充沛, 有丰富的运动潜能, 为此, 学校开展了篮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体育运动类综合实践。
2.开设心灵手巧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开设七彩种植、梨园曲苑戏曲、快乐朗诵、妙笔生花文学社、魅力摄影、涂鸦画社、剪纸、编织、民宿作品制作等综合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自然景观、民间风俗等内在美, 让家乡之美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 并将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成为丰厚的人格内涵的滋养, 提升生命的质量和品位。
3.开设智慧起航综合实践活动
“智慧”在辞海中的意思是指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也可以说是才智、智谋。 为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 形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我校开设了多媒体电脑绘画、国际跳棋、英语沙龙等综合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促进大脑的运动, 使学生习得一些课外的知识, 掌握一些技能, 从而不断提高智力水平, 做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二、并抓多种举措,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相对于常规的课堂教学来说, 综合实践活动不硬性要求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不需要拘泥于“知识学习”, 更多的是着眼于“增加体验”, 可以是说, 可以是看, 也可以是做。
1.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要将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相关因素有机结合, 以增加学生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特长, 提升学生的素质, 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例如魅力摄影综合实践, 首先让学生了解摄影的基础知识, 包括相机的种类、光圈的档位、快门的级数、镜头的焦距和视角的区别、胶卷及感光度的知识、构图、用光的基本知识等;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摄影创作, 培养学生观察与热爱生活的习惯。 以尤溪的美景及家乡活动为主旋律, 创作出内容积极向上、催人奋进、有较高艺术品位的作品。 再如我们乡镇是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生态镇, 每年都要举行乡村旅游节, 因此, 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紧紧抓住这些特点及优势积极举办“美丽乡村”画展, 百件民俗作品展览,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创新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 学生自愿报名和教师推荐相结合, 分低、中、高段组开展活动。 比如我校的特色综合实践———“竹竿舞”, 老师们自找音乐, 和学生们一起优化编排自编动作、舞步、队形, 在多次展示表演后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 并参加临海市中小学特色教育展示广场晚会, 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舞蹈综合实践的开展为爱舞蹈的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平台, 二三十个喜爱舞蹈的学生在一起, 互相训练, 互相欣赏, 互相鼓励, 既锻炼了身体, 又培养了坚强的意志。 每年市里组织的小学生文艺汇演, 我校的舞蹈队多次获得一等奖。
3.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的开放与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班级的限制, 学生的活动范围拓展到学校的各个角落, 还延伸到了校外。 如跳绳综合实践, 老师把学生们带到广阔的操场上, 组织大家开展多种跳法活动;在校园四周的围墙上, 开辟出一块作为涂鸦墙, 定好一个主题, 由学生拿起画笔随心描绘, 可以一个人进行创作, 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完成。 又如乒乓球和篮球综合实践活动, 晴天时, 室外进行对打实练;下雨天, 就在室内进行球类知识讲座, 还可以欣赏世界冠军的赛场风采。
4.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和多层次
形式多样性和多层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产生积极参与活动的需要。
比如七彩种植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和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①种植前的准备
开垦荒地、平整土地、划分土地、征名活动、设计美化、开园仪式。
②种植作物
开园之后各班开始种植活动, 将准备的种子或秧苗播种在自己班级的“责任地”里。 虽然是第一次种植, 但每个学生都认真投入, 并有了初步的劳动体验。 大家觉得看起来容易的事, 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实践, 学生渐渐掌握了一些劳动技能。
③田间管理
如果说种植是短线活动, 那么管理则是长线活动, 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为此, 各班成立种植小组, 小组成员每天到种植园浇水、除草、捉虫、施肥、间苗等, 每一次劳动都是一种体验。 经过同学们的精心照料, 种植园里已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青菜嫩绿嫩绿的;大蒜抽出了嫩芽;萝卜秧已有五、 六寸高了; 菠菜也长出来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同学们都开心地笑了。
④活动记录
光有观察还是不够的, 为了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我们给每班统一设计了种植记录表, 其中包括学生上网查找的有关所种植物的介绍、 植物生长情况的记录、植物的花、植物的果实、植物的种子等。 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写成观察日记、体验日记, 把自己劳动的过程、劳动的体会等写成文章, 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同时发到各班的班级网站上。
⑤成果分享
经过学生的辛勤劳动, 种植园获得了大丰收。 对于大家的劳动成果, 又该如何分享呢? 要充分利用种植园里的各种农作物,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为科学课、语文课等学科积累素材,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进行多元评价, 打造品牌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由学生的兴趣爱好自愿组成团体, 根据一定的要求, 有组织地开展。 其中评价是整个活动的重要环节, 对学生有很大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因此, 要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 建立合理、客观、系统、积极的评价机制, 使活动评价贯穿于各个环节中。 评价的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成果, 更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不同体验。 通过多元评价, 打造更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1.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 说说自己在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前后变化、学到的知识技能及跟同学之间的交往能力等, 从而激发向上进取的内在动力。
2.小组评价
每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小组内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如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 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 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 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 哪个小组的学生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 使小组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新局面。
3.校级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临近学期末, 学校搭建“评、比、展”的活动舞台, 组织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奖励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 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的学生, 为学校深度挖掘综合实践文化内涵, 凝练综合实践特色, 打造品牌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基础。
总之, 为了给学生的童年生活抹上绚丽的色彩, 为了学生明天的发展, 我们一定会充分挖掘乡土教育资源, 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而努力着、践行着。
参考文献
[1]崔发宏.农村小学开展社团活动初探.教育革新, 2014 (02) .
乡土教育与博物馆 篇9
乡土包含了三大要素, 第一是人, 第二是一定的区域, 第三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乡土文化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人的发展过程是起始于他的生活环境, 然后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地逐渐建构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儿童的社会学习、观察学习离不开社会环境, 有效的教学应当注重儿童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知识、经验的相关性。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认为, 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是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可见学生最熟悉的乡土知识在其认知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学必始于乡土, 而后可通于天下。乡土教育被正式纳入国家学制始于晚清, 光绪二十八年七月颁布的“壬寅学制”, 把乡土教材纳入教学内容。今天, 要培养积极、睿智、民主、了解历史的青年一代, 除了依靠学校, 博物馆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博物馆的文物、文献等展品具有天然的人文教育功能, 它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而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造就健康的人格, 是一种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施教。
一、博物馆的乡土教育能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爱国主义热情
大多数人对本乡本土的历史、民俗、名胜古迹、传说及宗教信仰等非常感兴趣, 而且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是对乡土深层次的理解却未必为大多数人所掌握。而博物馆却真实而直观地再现了乡土的历史遗存和文献, 对于人们了解各种乡土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 理解更大范围内的历史现象和现在的生活事件, 都有巨大的帮助。例如, 河南博物院的“中原丰碑”的陈列, 以详实的文物和资料, 生动再现了河南人民在1840年以后不屈不挠的斗争历程, 真实记录了活跃在中原大地上的先烈们气壮山河的感人事迹。再如, 展厅里烈士代表的图片, 向人们诉说着中原大地养育的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勇士, 杨靖宇、彭雪枫、吉鸿昌以及宋学义等留下姓名的和更多无名的英雄, 他们以身殉国, 但精神不朽。这无疑会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对乡土及家乡人民的热爱。家与国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个人最先熟悉家人, 然后是家乡, 再逐步扩大到祖国。爱国之道, 始自一乡。博物馆清楚地标示着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 这足以满足人们对乡土历史的兴趣、渴望, 从而激发爱国的热情。
二、博物馆是实现乡土教育目标的最佳实践活动基地
利用乡土资源,激发写作潜能 篇10
一、利用乡土资源写作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 当前的课程地区适应性不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 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 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经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点, 并十分注重本土化教育。这种观点显示出一种广义的课程资源观点。因此, 利用乡土资源作为校本教材, 可以弥补通用教材的不足, 扩展语言教学的外延, 符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理念。
2. 符合“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 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 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实践观念, 引导学生关注乡土人文资源, 实现语文学科与乡土资源的整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 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 丰富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本土人文的热爱之情, 将来更好地服务家乡, 建设家乡。
二、利用乡土资源写作的实践策略
1. 利用景物的地域性, 进行感悟自然的写作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 珠江口东岸, 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东莞的自然风景优美, 有清澈的仙鹅湖、石排燕岭的采石场、美丽的绿色世界、清溪的山水天地以及珠江口的滨海秀色、稻海蕉林、荔红荷香、旗峰胜迹等。另外, 东莞的人文景观也很丰富, 有金鳌洲塔和榴花塔、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黄旗古庙等。
一方山水, 独有一方风情, 学生在习作中也这样描述家乡东莞:
“松湖烟雨迷蒙, 广场七彩霓虹;虎英重峦叠翠, 虎门桥跨莞邑;大道朝晖人车如流, 板岭凝芳绿意浓融;莲峰赏鹭览奇观, 金沙荡月水波鳞”“亘古的浩歌, 传唱着山情水吟。” (学生习作《醉读东莞》选段)
秀山丽水以阔大的胸怀接纳慕名而来的四方豪逸之士, 而他们以东莞的山水为讴歌对象, 将之传唱天下, 名扬海外。在必修三进行“感悟自然”单元教学时, 我们让学生利用周末, 游览自己熟悉的山水, 并了解与山水有关的传说、名人到访的资料, 最后形成“乡情”系列写作之二《我眼中的东莞山水》。在学生的游记中, 我们欣喜地发现, 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 表现出对家乡山水的热爱, 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例如:
如今的可园没有古代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 它安静地坐落于繁华都市的一隅, 犹如城市中心一个最接近世外桃源的梦境……在东莞这座城市车轮滚滚向前的今天, 可园依旧恬淡安然, 为我们守住了文人墨客的雅作和岭南画派的衣钵。 (学生习作《可园游记》选段)
那一片片葱郁的香蕉在推土机的利爪下逐渐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银白色的仓库, 里面装载着二十一世纪人类的血液———石油。港口城市的工业化变革彻底让这座小岛变了样……
再见了, 那一片如梦幻般萦绕的青色香蕉林。
再见了, 那一方堪称“世外桃源”的故乡…… (学生习作《故乡的香蕉》选段)
2. 利用风俗的独特性, 进行民俗文化的研究
与所有的民族文化一样, 莞邑文化也如东江水一样, 从远古的荒蛮一直流到今天。这条悠长的文化之河中, 沉淀了众多的习俗, 令人回味无穷。东莞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素有粤曲、粤剧之乡的美誉。东莞每年十分隆重地举行端午龙舟竞渡、醒狮麒麟表演、荔枝节、中秋灯会、重阳登高、春节花市等活动。笔者所处的沙田镇, 位于狮子洋畔, 很多居民都是以打鱼为生、以渔船为家的疍民后代, 他们的祖先自古以来漂泊水上, 在性格、语言、服饰、居所、婚俗和宗教信仰方面自成一体, 形成了极富浓厚乡土风情的民风民俗, 被称为“疍家文化”。这些都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的乡土素材。
基于莞邑的独特文化, 我们开展了“莞邑风情”的研究性学习专题, 组织学生参观东莞科技博物馆、沙田疍家文化陈列馆、沙田龙舟文化节等, 并且根据学生所处镇区的民俗文化特色, 在寒暑假分成小组进行观摩体验, 收集资料, 把各自的所见所感形成文字。通过师生共同努力, 学生作文中直呼爱家乡的陈词滥调不见了, 而是注入了新鲜的文化元素。例如:
听, 沙田的海风中飘来悦耳动听的歌声“天上有星之万颗咧, 海底有鱼千万条;哥你有情妹更有义咧, 只恨牛郎织女隔条天河哎咧……”“橹尾摇涟, 棹尾起溅呃, 姑娌妹, 拉疏拢橹, 等哥摇前……”, 那是疍家人在出海捕鱼、绞网织缆、田间劳作、男女恋爱时唱的民歌, 又称“白话渔歌”。如今, 独具风格的“咸水歌”已成为沙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生习作《沙田山水新韵》选段)
鼓声响起, 龙舟便像一支离弦的箭在江上疾驰, 激起具有爆发力的浪花, 跳跃狂舞。江边的呐喊声越发响亮, 锣鼓声越发雄壮, 它们交汇、融合, 和江面上的浪声交织!旋转!凝聚!翻飞!升华!
这晌午的乡音, 爆发了城市的活力, 奏出了东莞蓬勃发展的乐章。 (学生习作《莞邑的符号》选段)
3. 利用人物的乡土性, 进行阅读再创造
东莞人杰地灵, 俊才名士辈出, 将星闪耀。明代大将袁崇焕, 英勇抗清, 名垂千古;民族英雄林则徐, 虎门销烟, 气壮山河;可园主人张敬修, 笔墨超脱, 诗词清雅;文人钟映雪的木鱼书《花笺记》, 驰誉欧洲, 赢得了歌德的赞美;现代史学家、方志家张次溪, 撰写《莞乡烟水录》《北京岭南文物志》, 还有当代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挺举冠军张镜开、IT界著名人士王志东、文史泰斗杨宝霖……尽管他们都是闪着光芒的神奇人物, 但他们都是一样地情系桑梓, 身上都有抹不去的浓浓乡土气息。
我们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阅读有关这些名人的传记及文章, 来加深对他们的了解, 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 探求他们的成名因素, 并撰写心得体会, 这样, 本土名人的榜样效应就能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
另外, 东莞文联和作家协会有一群积极创作的作家, “东莞文化艺术系列丛书”中收录了他们的很多优秀作品, 如詹谷丰的《1823, 道光年间的东莞》、郑小琼的《夜晚的深度》、何超群的《风中的城市》, 尤其是诗人方舟的诗作《水的断章》《在外省的日子》《打工这个词》《工业区的一只蝴蝶》等, 阅读这些作品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了处在变革中的东莞, 以及奋斗在这遍土地上的各色人等的生活, 给学生带来了较好的文学创作的示范作用。我校还邀请了《东莞文艺》的主编胡海洋开设写作讲座, 通过这种近距离的接触打破了诗文在学生心中的距离感和神秘感。在这种乡土文学的感染下, 我们的学生习作《我那无尽的思念》 (高丽萍) 《载不动的师生情》 (高彩弟) 分别获得了第五届世界华人青少年“中华情”大赛银奖, 另外还有15篇获得了铜奖。
目前, 我校利用乡土资源的实践活动还在进行中, 我相信这项实践一定能使写作教学较好地突破作文的瓶颈, 朝着民族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更好地完成“母语教育”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读本》, 三联书店。
乡土资源——幼儿快乐运动之源 篇11
农村幼儿园虽然硬件设施有限、资金不足,但却拥有户外广阔的自然环境,拥有广袤无尽的乡土资源。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构建农村幼儿园的健康课程,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方式。
一、 乡土化运动环境,提高热爱运动的兴趣
2007年,政府把小学校舍移交给我们幼儿园使用。在改建的过程中,“健康第一”的理念渗透了设计的全过程。同时,考虑到改建园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我们尽可能地从节约办园成本出发,利用唾手可得的乡土资源创设孩子需要的体育环境。我们用旧轮胎围成五线谱,在水泥地面上设置一些木头梅花桩,让孩子们走平衡;在葡萄架柱子上安装几块小木块,可以玩登高游戏;水泥电线杆上安装高高低低的PP弯管,就成了高低不同的投篮架。我们还从山区的溪沟里拾回几大筐的卵石,找来一些琉璃瓦等,铺成形状不一的小路,让孩子们赤脚体验不同材质的路况,感受不一样的刺激,那种开心、快乐、本真的体验,是任何教育无法替代的。乡土化运动环境的创设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幼儿参与运动的兴趣。
二、 乡土化区域活动,促进运动能力的发展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幼儿身体的各项机能是在玩和动中不断强健起来的。我们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都创设了运动区域,有锻炼下肢力量的,如跳跃区;有发展手臂力量的,如投掷区;有锻炼平衡能力的,如平衡区;有锻炼手脚协调能力的,如攀爬区……这些区域设置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一看到就有动起来的欲望,而且在同一个运动区域又有难易程度不同的设置,以满足各个年龄段幼儿锻炼的需要。如攀爬区,既有适合小班年龄比较容易的爬山坡,也有适合中大班的难度比较大的攀岩墙、轮胎墙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锻炼。
我们还密切关注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的结合,尽可能地创设与主题相匹配的情景游戏,让孩子融入其中。例如:在大班《祖国真大》主题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一起用纸箱筑起了长城,玩登长城游戏;在《我是三军总司令》主题开展时,正好是国庆60周年庆典,孩子们自发地用报纸折成军帽,参加检阅仪式,那气势,那场面,一点不比电视上三军检阅逊色。
三、 乡土化亲子运动,延续传统本土的文化
为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我们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发动家长共同参与。在挖掘、梳理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家长有着太多的眷顾和追忆,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童年的快乐中,他们热衷的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家长们倾注了诸多的热情,也充分感受到了乡土游戏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价值。我们把收集后的乡土游戏归档整理,根据游戏的难易程度与幼儿的年龄特征进行分类,并在家园联系栏开辟了“向您推荐亲子乡土游戏”栏,写明游戏的规则,并利用照片直观地帮助家长理解游戏的玩法。这样的推荐方式,不仅让本地区的家长回忆起童年游戏,而且让外地家长也对绍兴乡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设计、组织亲子运动时,我们以乡土文化为背景,在遵循幼儿教育的总体要求的同时,对幼儿亲子运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等进行修改,注重环境、内容、材料和形式上的创新,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创造,增进亲子间的交流。如我们将每年的春游、秋游、“六一”活动、运动会等都作为一种亲子活动形式开展,平时还结合节日文化和主题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亲子运动,如划龙舟、采红菱等。
这类亲子运动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充分利用了本土资源,使传统文化在浓浓的亲情中延续。
四、 乡土化民间游戏,拓展幼儿运动的内容
民间游戏源于民间,有着广泛的趣味性,内容具体生动,形式活泼轻松,而且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这类游戏最受孩子喜欢。他们在游戏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游戏的选择、角色的分配、玩具材料的准备到游戏情节的发展,都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如“追人”游戏,3个人可以玩,几十个人也可以玩,不用准备材料,随时随地都可进行。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如果让幼儿反复强化训练走、跑、跳、钻等基本动作,往往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无法调动其积极性,而民间童谣游戏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游戏内容较生动具体,能较好地满足孩子运动的需要。如“编花篮”“跳花绳”“踢毽子”等游戏,配有朗朗上口的民间童谣,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发展了腿部力量,培养了合作精神。
舞龙舞狮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一项绝活,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我们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成了不同的龙和狮,有稻草龙、盒子龙、布龙、易拉罐龙、布狮、麻袋狮等。活动前,先让幼儿欣赏民间舞狮舞龙的场景,让幼儿感受现场热烈的气氛,幼儿跃跃欲试,根据自已的意愿,选择不同的龙和狮,自主进行分工合作。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手臂力量,更促进了幼儿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及与同伴的合作、协调能力的发展。
民间游戏不仅丰富了幼儿运动的内容,拓展了运动的技能,而且对传承本地区优秀的民间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五、 乡土化野趣活动,富于幼儿本真的体验
广阔的户外运动场地为开展野趣化的运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孩子们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追逐、奔跑、欢呼,玩着他们百玩不厌的游戏。绿化改建时的两个小山坡上设置了一些障碍,专门让孩子进行军事体育游戏。孩子们头戴野战帽,腰系皮带,别上木制手枪,那模样别提有多神气。那些旧麻袋,变成了敌人的碉堡,报纸团成了手榴弹,易拉罐成了地雷……孩子们兴奋无比、乐此不疲。跳竹竿游戏,孩子们边跳边唱儿歌,那活泼的身影像五线谱上跳动的小音符,特别可爱。平时,我们总会看到一群挑着用竹子编的簸箕,像模像样地效仿农民挑担的孩子;挑着小酒坛忙于运老酒的孩子;划着轮胎车,在池塘里忙碌的采莲姑娘……这些富有野趣的户外活动,孩子们每天都可以去参与去体验。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从孩子的发展轨迹中,我们体会到只有当老师的要求真正转化为孩子自身发展的需求,才能确保每一个孩子获得充分的、和谐地发展,从而实现孩子们的自我价值。乡土资源的材料本身是土气的,但教育是灵活的;材料是旧的,教育是新的;材料是粗的,教育是细的;材料是廉的,价值是高的。当然,农村幼儿教育既要走出一味“克隆”城市模式的怪圈,也要防止落进一味自制教玩具、复制大自然的窠臼,教师要做有心人,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事件中筛选教育的契机,从农村文明中寻找精神养料,用农村富足的乡土资源,借鉴城市幼教改革的经验与做法,既弥补农村孩子生活中的缺失与不足,又使农村幼儿园拥有自己的“特质”。
挖掘乡土资源 开发美术课程 篇12
一、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开展各种校园活动
以家乡自然资源为材料, 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 不仅可以就地取材, 节约美术素材方面的开支, 还可有效开发与利用家乡自然资源, 同时也可以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气息浓厚的美术作品。在“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 开展各种展览活动, 如“乡土景观风景写生作品展”、“摄影作品展”、“家乡美书画展”等。并且开设“艺术长廊”, 以乡土文化为主题创作美术作品来装饰教学楼道, 同时在班级中建立“乡土文化角”。展示一些利用乡土资源创作的美术图片, 在艺术节活动中参与或获奖图片, 以及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 在班内形成良好的乡土艺术氛围。坚持“乡土化、个性化、体验性与生活性”的乡土文化的原则, 把乡土美术资源与高中美术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融入乡土美术文化中去, 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美术艺术, 创造生活中的艺术, 让学生“亲密接触乡土文化, 感受乡土文化,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要想使乡土文化真正融入教学中去, 就要以乡土文化为主题创作出具有民间特色的美术作品, 真正做到继承和发展。
二、欣赏当地古建筑, 用美术眼光观察事物
淮安历史悠久, 古建筑众多, 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我们要学会利用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古建筑、古民宅等作为教学资源。淮安史称淮阴, 历史文化悠久, 建有明清时期的老街, 特别在楚州区至今还保留很多明清建筑风格的建筑物, 有的记载了一千多年前的故事。在教学中, 把这些地方的建筑拍成图片, 然后用多媒体播放, 让学生欣赏这些古建筑,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组织学生到楚州游览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老街等, 进行实地考察、写生, 让学生品味这些古建筑基石纹样上线条的美感, 有的学生还试着用纸蒙在瓦当上进行描摹, 有的用速写本对古建筑进行写生, 还有学生用手去抚摸, 在感受石刻纹样的凹凸变化中, 进一步体验古人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手法。家乡的古建筑物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但学生却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欣赏它。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事物, 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三、以人文景观为素材, 开展乡土美术教学
淮安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众多的人文景观遍布淮安的大街小巷, 我们不妨搜集整理一些具有人文景观的乡土美术作品, 结合美术教材, 通过播放录像、图片展示、多媒体技术设计或文字资料介绍等方式给学生介绍这些素材。其次, 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写生, 开展乡土美术教育。这样, 就把美术课堂移到课外, 在活动中, 学生观察并感受了家乡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的秀丽。与此同时, 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的美术资料, 坚持写写生日记, 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激发学生考察、欣赏乡土美术的兴趣。通过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 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 同时也获得了审美能力。最后, 我们不妨把乡土美术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到一起, 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国艺术学校教育总体规划指出: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 把乡土美术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 开展各种美术展览活动, 如“乡土景观写生作品展”、“家乡风景书画展”等。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共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如与历史地理学科结合, 进行乡土风景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 让学科之间进行横向联系, 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眼光。
四、利用民间美术, 让学生感受本土文化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淮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建筑、绘画、剪纸等工艺美术一直以浓郁的地方特色而闻名于世。为了把这宝贵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我们就经常带领学生参观淮安博物馆、工艺美术馆、吴承恩纪念馆等场所, 学生们也非常高兴去参观这些地方。在参观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的民俗文化知识, 真切地感受到了民间美术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 让学生感知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 为民族的繁荣与富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学生来说, 这是立足于本乡本土文化的艺术教育, 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感受乡土文化, 领略了民间特色的艺术风格, 体会到了劳动人民淳朴的审美理念及其无与伦比的智慧, 理解了民间美术的价值的深刻内涵, 启发了学生学会珍惜家乡宝贵的文化遗产, 继承与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从而关注自己的家乡, 关注民间艺术的命运, 关注本民族之根本, 培养学生对优秀民间美术资源的认同感, 形成了难于忘怀的乡土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