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意识管理

2025-01-28

民族文化意识管理(共12篇)

民族文化意识管理 篇1

摘要:班级小社会, 文化大舞台。班级管理要弘扬特定时代的思想文化。以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思考班级管理中的思想文化建设, 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 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班级管理中的思想文化意识要凸显和谐发展的时代气息, 班主任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班级管理要彰显人文关怀, 学生发展要参照多元智力理论, 鼓励创新。

关键词:社会标识,和谐发展,人格精神,人文关怀,多元智力

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江泽民

一、思想文化是特定的社会标志

文化即生活,特别是当物质丰富的程度达到富足乃至奢侈享受的程度之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一种文化,只不过它有高下之分,雅俗之别。生活的最佳状态是真诚、和谐、愉快,文化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现代人为人处世言则必称文化,这没有错,区别就在于高雅与鄙俗,在于是否“真”“善”“美”了。

教育不仅是狭义上传承文化的行为,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学校教育中班级是最基层的组织,是最小的社会细胞,当然也有它自己的文化。

社会稳定的根源在于思想文化特殊的凝聚力,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与儒家思想的传承、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班级管理中自然也要有这种思想文化。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多么智慧的比喻,但是智慧如孔子依然从政无出路,转身办教育则“若烹小鲜”,一生是春风桃李盈门。孔子标榜“有教无类”,但探讨其教育思想,“仁”的思想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可以想见孔子时代最成功的“班级”管理就是以“仁”为核心,以“文、行、忠、信”为内容的文化教育教学实践了。

今天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孔子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广而言之,从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向信息化时代教育转型的时代潮流而言,和谐发展是核心理念,参与、合作、探究是基本方式,开发智慧潜能,开拓成材渠道,开展有效学习的问题是需要更多考虑的问题。

二、中国新时期的教育理念的精髓是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的理念,参与、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发智慧潜能,开拓成材渠道,开展有效学习的方向,落实在班级管理中就是一个班风建设的问题。

班级管理的要务莫外乎班风建设。班风就是班级环境的综合,班风建设就是班级综合环境的美化。环境育人的表征是环境美化,本质是思想文化建设。

那么,今天班主任的教育教学管理中要凸显思想文化意识,应该有那些指征要素呢?一是班主任的精神思想,体现为班风建设中的舆论环境,影响学生人格精神;二是班主任的管理智慧,体现为班风建设中的人文关怀,影响学生的心理;三是班级发展中的目标理想,体现为班风建设中的激励机制(评价系统),影响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班主任的人格是一种精神,班主任的管理行为应该赋予文化意识,相关管理制度要凸显一种智慧,班级发展的目标要有利于每一个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

三、班主任必备的素质

1. 班主任有师表之尊———在学校生活中,团结老师,表率学生,要凸显人格精神。

在班风建设中,班主任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协调各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兼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兼及发掘学生潜能。就前者而言,班主任是龙首。班主任协调不力,则群龙无首,各自为政,正所谓一个人是一条龙,三个人是一条虫。协调得力,则团结产生信念形成力量。就后者而言,班主任是龙眼。班级五十多名同学是一条龙,班主任画龙点睛,龙就活了。这“睛”就是班主任精神思想。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率先垂范,其精神思想形成人格文化场是潜移默化的效应,

2. 班主任有师表之德———在班级管理中,组织管理,奖优惩劣,要凸显人文关怀。

管理是科学:“压”———不行;“哄”———不行;“纵”———更不行。对成长中的未成年人的管理只能是引导,引导的动力本质上来自心理暗示。

赏罚分明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进步应该表彰,错误必须惩戒。科学的管理是智慧,惩戒更应该讲究智慧和方式,应该追求人性化,应该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甚至是乐于接受的。

嘉峪关市一中的教育理念是:“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美好;学生因为学校的教育而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一理念的内涵是以对学生一辈子负责的态度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的着眼点在于人文关怀。

3. 班主任应有师表之智———在学生成长中,面向未来,发展个性,要凸显多元智力。

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是近几年来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也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之一。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主要包括: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自然智力、存在智力等。

任何一位老师如果承认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学生不想学、不愿学、没有学———用成绩不能评价他,只有不管成绩。所以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系统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

很多人特长只有一个,应该给予尊重。通才和偏才都是特例,更应该尊重。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是用人之长,教育者更应该发展每一个人的长处。成功的班主任应该给每一个同学提供适合成长的班级环境。这种认识跟素质教育中专门提倡特色学校、特色班级的建设并不矛盾,只会锦上添花。

四、文化意识应该成为一种追求

班级管理中的思想文化意识,其实是一种消解老师职业身份而凸显做人的老师,在生活中与人(学生)共建和谐发展的良好关系的一种意识。工业社会由于明确的社会分工人际关系被异化为类别。信息社会人际关系有被解构———虚拟化倾向。但我们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从教育的角度理解这一理想,则有更为现实的意义:设想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靠年龄、职业和社会角色定位维系而是建立在思想文化层面;教育行为不是建立在对陈旧知识的搬运而是建立在开发智慧潜能,开拓成材渠道,开展有效学习的方向上,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定会更愉快、更美好。

民族文化意识管理 篇2

制度变迁与意识形态在企业文化中的管理功能

在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关于意识形态制度功能理论合理思想的基础上,探讨意识形态降低交易成本的.一般功能,并结合中国企业制度变迁的实际,分析中国传统企业功能的基本特点,以及在企业制度变迁过程中由于意识形态管理弱化所导致的“道德风险”。

作 者:杨俊一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436刊 名: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7(3)分类号:B822关键词:制度变迁 意识形态 企业文化

巧设文化导入,培养文化意识 篇3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初中英语教学;渗透;文化导人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04-02

1 学习文化的必要性

在英语教学中,以前我们主要强调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却忽略了与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现代的英语教学中交际因素在外语教学中作用的凸现使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英语新课程标准》把文化渗透作为一项课程目标,它强调英语学习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行为规范,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文化比较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得体地表情达意,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教学中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他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由此可见 ,文化在语言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开放合理的跨文化意识,是广大英语教师必须面对和研究的课题。

2 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缺乏的原因

2.1 英语教师对于跨文化意识的掌握不足,其本身素质有待提高。

从理论上讲,中国人学英语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到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国家去,直接在英语文化的熏陶中学习英语。事实上,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师对英语社会文化知识的掌握主要从书本中或他们的老师那里获得,对其没有亲身感受。

2.2 教学方法不当。

我国英语教育主要采用语法翻译的教学方法,注重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讲解,不注重口语表达的训练,更忽视语言文化内涵的介绍。实际交流时,学生口语中往往出现中国式英语。结果,学生口头表达"流利",书面语常出现不符合英语语言文化规范的中国式英语。

2.3 英语教材内容的相对陈旧、落后。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英语教材大多为国内专家编写,很少由国外直接进口,而且变更的周期较长,因而内容滞后于社会现实生活。于是,我们自以为是地道纯正的英语,由于跟不上英美国家实际社会文化生活的步伐而变成了不是中国式英语的"中国式英语"了。

2.4 缺少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环境。

中国学生通过"二传"习得的些许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往往由于缺少跨文化交际的环境,因而不能内化巩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忘。

3 初中文化教学的内容

文化决定了具备此种文化的人的语言内容。不同文化其内涵有差别,外国人一般对不符合交际规则的文化错误常常耿耿于怀。如询问他们的年龄、工资收入情况等私事,会被认为是干涉他们的"privacy",见面就问"Where are you going?"大多数外国人听了會不高兴,这就造成了"文化休克"。又如外国人名,英美国家是名在先、姓在后。比如MichaelJo rdan,M ichael是名,Jordan是姓。英美国家的称呼也是很讲究的。朋友与同事之间直呼其名被认为是友好。但是在学校里,学生称呼老师是要尊称的。中学生可以称Mr. Mrs. Miss或Ms+姓氏。大学则称Professor或Dr.十姓氏。对待数字,中国人喜欢6、8,西方人不喜欢l3。学生只有获得了"跨文化意识",才能排除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干扰, 初中英语教材中也涉及了英、美文化的差异。音标有英式和美式之分,一些单词的拼写、语法、功用等有着差异,表达方式也有不同,如"Floor"作"楼层"讲时,英国把一楼叫做"Ground floor",二楼叫做"First floor",而美国与中国的说法一样。对于英美文化差异,必须让学生明白,两种文化虽有不同,但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注意实际应用中的一贯性。

4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及渗透

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二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导人文化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

4.1 创设英语文化环境。

良好的英语文化环境有助于学生进入学习角色。教室内的标语、课程表、均以英汉同时出现,办英语墙报,设立英语图书角等,让学生置身于英语文化环境中,从而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4.2 多元化地感受异国文化。

①成立"英语口语兴趣小组" 开展丰富的小组活动。

②举行英语晚会。

③唱英文歌曲,让学生感悟世界人口文化意识。

4.3 运用比较和表演法学习词汇和句型。

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通过对比去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教学时,对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重点讲解,如"A white man(一个忠实的人)","Brown bread(黑面包)"等,教学时需告诉学生英美人常用颜色喻指人,这与本国文化是不相同的。这样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的意义做出主观理解。在句型方面教学时给学生设计一个微型语言环境,在具体语境中体验和感受语境文化要素和英汉文化差异。

4.4 利用直观化教学手段。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音调、身势等。

总之,初中英语教学中应切实渗透交际文化,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但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仍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教学跟语言教学一样,没有定法可言,但是教学有法,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进一步探讨。一定能找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习得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延军.中小学教学新大纲及教材分析- 中学英语[M]. 北京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2] 薛中华.文化与中学英语教学[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199 4, (4 ).

[3] 黄远镇.新课程英语教与学[J].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 03 .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 读 ( 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陈励.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 研 究 ,2004,(1).

挖掘文化因素,渗透文化意识 篇4

一、开展文化比较, 渗透文化意识

想要让学生有意识、有效果地进行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 教师们首先要做的是在学生头脑当中建立起英语学习的文化意识。也就是说, 首先要让学生们注意和认识到, 文化因素在英语当中是真实普遍存在的。在这个过程当中, 将英语与中文进行比较是一个简单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确定了将要教授的文化内容之后, 可以在相应的中文表达当中找到两种表达方式的差异点之所在, 并共同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们得以清晰地看到英语所独有的文化迹象。

例如, 在学习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1“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单元时, 学生们接触了beside, between, in front of等表示位置关系的介词表达。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 我将其同中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比较。中文中说“在她面前有三只熊”, 英语表达则为“There are three bears in front of her.”, 介词的位置是完全不同的。

通过这样的比较, 学生们明确地看到, 原来, 英语与中文之间存在着这样的不同之处, 这也引起了学生们关注热情。也正是在比较的过程当中, 该不同之处会给学生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也更加便于学生对相应的文化内容进行理解与记忆。与此同时, 这样的不同之处也让学生们的学习视野不仅仅停留在知识本身之上, 更将西方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等内容带到了学生眼前。

二、加强词汇学习, 渗透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汇、句型、语法等, 而在这些形式多样的内容当中, 词汇教学往往能够成为文化意识渗透的一个最为有力的切入点。以词汇学习带动文化意识的好处在于, 词汇与其他知识内容相比, 短小精悍, 易于操作。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随处插入对某个带有典型文化色彩的词汇的教授, 既不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实间, 又能够在文化教学当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因此, 巧妙选择代表性词汇, 并以之为入口, 挖掘蕴含在英语当中的文化因素, 便成为了教师们设计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工作。

例如, 在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7“Would you like a pie?”单元中, 出现了很多关于食物的词汇。其中, 我重点围绕pie, hot dog等词汇进行了介绍, 因为这些是西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食物。通过这些词汇, 我还向学生们进行了西方人生活模式的介绍, 同时结合中国较为常见的dumplings, noodles等食物词汇进行了拓展讲解。

通过在课堂教学当中巧妙加入词汇教学, 并重点强调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英语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第一, 这样的方式极大激发起了学生们对于英语文化的学习热情。在很多学生看来, 词汇是英语知识内容当中十分不起眼的部分。然而, 正是在一个个不起眼的词汇当中, 蕴含如此巨大的文化内涵。英语在学生们的眼中一下子变得神奇与厚重了。第二, 以词汇为抓手, 学生们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效率也显著提升了。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所选取出的代表性词汇, 学生自然会实现快速记忆。在这之后, 很多学生还会模仿教师的样子, 有意识地在其他词汇当中寻找文化的影子, 词汇学习的路被有效拓宽了。

三、借力歌曲练习, 渗透文化意识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除了要以教学内容为重点, 还需要针对小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特别的活动设计。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不适合对其采用过于死板和僵硬的教学手段, 否则容易拉开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 造成小学生们学习热情的降低。因此,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都会适时地运用小游戏等活动形式, 以达到活跃课堂、吸引学生的目的。实际上, 除了小游戏之外, 歌曲也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形式。同时, 歌曲当中还能够反映出很多西方的文化现象。

例如, 在学习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8“At Christmas”单元之后, 教材中提供了一首名为“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的歌曲。这首歌的曲调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 因此, 我利用很小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 带领学生们学习演唱了这首歌曲。与此同时, 我向大家介绍了这首歌的文化背景, 即在圣诞节当中, 这首歌会在何时被演唱, 大家在唱歌时候都会进行哪些活动来庆祝节日等。在歌声当中, 圣诞节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与鲜活了, 英语当中的文化内容也生动了很多。

在当前的小学英语教材当中, 出现了不少简单而又动听的英文歌曲, 为教师借歌曲练习来渗透文化意识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基础资源。很多教师都没有对于教材中的英文歌曲引起足够重视, 总是认为歌曲环节可有可无, 而忽略了对之的应用。其实, 只要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 很多英文歌曲当中都自然而然地散发着西方文化的气息。当然, 教师也可以从课外寻找合适的歌曲进行教学。

四、融入现实生活, 渗透文化意识

在很多时候, “文化”这个词总会给人高端的感觉, 在英语文化教学当中也不例外, 似乎如此高深的知识是不适合小学生来学习的。其实并不尽然。文化存在于生活当中的每个角落,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生活中的文化剥离出来, 展示到学生眼前, 注重点滴渗透与引导, 让他们看到文化的存在, 从而靠近文化, 接纳文化, 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例如, 在学习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3“How many”单元时, 学生们学习了一些数字的表达方法。数字当中也是蕴含着西方文化的。尤其当大家学到“thirteen”这个数字时, 我将其同大家在生活当中常会提到的幸运数字联系到了一起。平时, 我们总会将6 和8 视为幸运数字, 避免使用4, 而在加拿大, 人们的幸运数字是7, 在英美, “thirteen”则是最被大家所厌恶的数字。随后, 我向学生讲述了这个文化现象背后的故事。

在教师的引导之下, 学生们发现, 在实际生活当中, 处处都有文化的身影。这样一来, 学生们内心当中与英语文化因素的距离顿时拉近了不少, 英语对于学生们的影响也扩大了很多。既然英语文化在实际生活当中随处可见, 学生们在生活的过程中自然也会联想到文化知识。因此, 只要教师们勤于在学生生活中加强文化意识渗透, 对于推动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也是很有好处的。

五、举办主题活动, 渗透文化意识

在西方的课堂教学当中, 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在课堂当中开展各种主题活动, 让学生们仿佛在过节一样。其实, 这并不是时间的浪费, 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多次采用主题活动的方式,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学习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8“Chinese New Year”中, 课后内容里介绍了西方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Christmas。学习过后, 我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 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们举办了一次圣诞主题活动。活动当中, 不仅加入了圣诞树、帽子、袜子等道具, 还播放了圣诞音乐, 学生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 气氛十分热烈。活动结束后, 学生们很自然地写出了“People decorate the Christmas trees before it comes.”“Christmas is the most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West.”等句子进行描述。

在主题活动当中, 每个学生都被活动气氛所吸引, 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也正是这种参与热情, 让学生们的注意力十分专注, 能够最大程度地吸收活动当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内容, 提升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另外, 很多活动的主题本身就是根据西方文化而确立的, 因此, 学生们在参与主题活动时, 本身就是对英语文化的感知。

培养文化意识 篇5

摘要:文章立足于《新课标》的目标要求,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提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从阅读、语法、词汇教学等几个方面渗透跨文化意识,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的。要实现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其中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三个方面。同时,《英语课程标准》还强调,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中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受到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迅速地走向世界,社会对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交际能力,以适应国际化的趋势,从而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顺利发展。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然而,在我国传统的中小学英语课堂中,出于应试的需要,教师往往过多地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很多学生掌握了较好的语言知识,却常常产生文化上的误解,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造成失败。因此,中学英语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减少乃至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二、英语教学中常见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两者从文化习惯到思维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在语言中,就必然造成对同一语句的不同理解和对同一现象或思想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往的外语教学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及中西文化的差异,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词不达意和语用失误的现象。这种体现在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文化中对个人隐私的尊重

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应尽量避免如年龄、职业、收入、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涉及到个人隐私的话,因为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对待个人隐私的态度存在差异。在中国,询问别人年龄、婚姻、收入、体重等似乎没什么不妥,但在英美国家,这些是属“个人隐私”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再如中国人习惯打招呼时说“干什么去?”(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和“你在干什么呢?”(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别人的话语,会使对方感到很反感甚至恼怒。因此,在与英语文化中的人交流时,有必要了解他们文化中对个人隐私的理解和范围,切忌在交往中涉及到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二)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不同国家的人由于长期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对礼貌的理解是不同的。英语国家please,thank you,sorry(请、谢谢、对不起)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词语。英美人在接受别人帮助时,会说谢谢,即使是家庭成员之间也会这样。而在中国,关系亲密的人总是说谢谢会显得生疏,这些词汇的使用频率不高。

中国文化讲究谦让、委婉和含蓄,英美文化提倡个性、率直和诚实。比如,中国人节日收到礼物时会客气一番,不当面打开礼物。而英美人士收到节日礼物会当面打开,并表示称赞和道谢:“Very beautiful!Wow!”、“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再比如,谦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在听到赞美之辞时,尽管内心很认同也很高兴,但还是要对赞美之词否定或谦虚一番。而英语国家的人会用“Thank you”来接受这种赞美和鼓励,让别人分享被赞美的快乐。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念迁移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无意识地将本文化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迁移到其他文化中去,因此引起的语用失误比比皆是。如中国人崇尚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关怀他人被看成是一种美德。然而如果将这种关怀迁移到英语文化中,却常常导致语用失误,产生误会。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老人让座、帮老人拿东西、扶老人过马路等是有修养的表现。而英美国家的人独立意识很强,不想被看成弱者处处受照顾。例如遇到年长的外国人问候并主动搀扶,会使他们感到难堪;“您慢走”、“好好保重,注意身体”等关怀性的话语会让他们觉得自由受到干涉。

以上的文化差异说明,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交际能力。不了解英语文化,在英语交际中势必会遇到文化障碍,甚至会造成文化休克。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如果能够掌握语言所承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便有助于正确、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对文化意识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那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词汇教学中彰显文化

民族文化意识管理 篇6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4-072-1

一、从课文中汲取文化营养

在《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有些课文本身就带有十分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还要进一步发掘和延伸,使学生逐步了解和熟悉西方文化。例如在教到7A Unit 5 Lets celebrate!这一课时,我用表格形式把其他节日也介绍给学生。如:Easter, Thanksgiving Day, Halloween, Valentines Day,让学生了解西方节日的时间、习俗、食物、活动等内容。如:万圣节(11月1日)前夕是西方国家的鬼节,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前放置用南瓜做成的灯笼为鬼魂引路,孩子们在家门前唱着“Trick or treat”(是款待还是恶作剧),主人把准备好的糖果、糕点分给他们。感恩节(10月2日)每个家庭都要吃火鸡,人们常常吃玉米、土豆泥和南瓜饼,把枫叶夹在书里表示纪念。复活节(3月21日左右)人们穿着新衣服去教堂,大人们对孩子说:“复活节兔子藏了一些彩蛋要他们去找。”通过对节日的介绍,使学生对英美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英语的兴趣。又如:在教到7B Unit 6 Pets一课时,可先介绍“狗”在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中的不同含义,在英美文化中“狗”是最忠实的朋友,而在中国文化里有关“狗”的词汇如:“走狗”、“丧家狗”、“狗东西”等都是贬义的。接着,可向学生介绍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You are a lucky dog. (幸运儿); Dog does not eat dog. (狗不吃狗肉,同行如同命); 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等谚语。此时,学生尝试着翻译,英汉之间的差别使他们觉得趣味无穷,还可列出带有其他动物的谚语,如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吉人自有天相。)To mention the wolfs name is to see the same.(说曹操,曹操到。)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捷足先登。)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箭双雕,一举两得。)让学生猜测意思。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能力,适当拓宽和延伸他们的知识面,通过接触异国文化,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中西文化异同的敏感性与鉴别能力。

二、从词语中体会文化涵义

英汉这两种各具特色、大相径庭的语言,其表达方式与文化习惯存在一定差异。英汉语言习惯不同,风俗各异,特别是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涵义丰富多彩。在教学中,凡是遇到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教师就要提醒学生。以一些看似表示颜色的词汇为例,它们在英语中却有着与中文完全不同的含义。如:They hit him black and blue.其中“black and blue”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意思。在英语中还习惯用颜色隐喻人的情绪变化。如: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脸色不好)Why do you look blue (闷闷不乐) today? He was in brown mood.(心事重重)I hope he will be in the pink.(振作起来)。必须正确了解这些隐喻才能正确地把握话语的意思。还有一些表示颜色的词在英汉互译时不一定对应,例如:红茶是 “black tea”而非 “red tea”;红糖是 “brown sugar”而非 “red sugar”;黄色电影是 “blue picture”而非 “yellow film”;英语中 “greeneyed”是指眼红而非眼发绿。还有一些原来表示颜色的词,与不同的词搭配后又有了新的含义。如:在英语中green可用来表示没有经验、知识浅薄,a green hand(生手), a green man(知识浅薄的人),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black smith(铁匠),black Friday(大灾大难、凶险不详的日子)。这些都是英语文化所特有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词汇的丰富涵义,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从语言习惯中感受文化差异

使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英语和母语等同起来,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由几个简单的例子,即可看出中西文化在语言习惯上的巨大差异,如:我们常听到一些学生用Good morning, teachers.中国式的英语来打招呼。而英美人习惯用Good morning, Mr. / Mrs. / Miss Zhang.来表达。中国人见面后打招呼时常会问:“你到哪里去?”、“上班去吗?”、“吃饭了吗?”其实,此时我们对对方的回答并不真正感兴趣,只是表示问候,如果把这些话译成英语Where are you going? Are you going to work? Have you eaten yet? 就不再是打招呼的寒暄用语了,对方会认为你在干涉他的私事,认为这事与你无关。他们在见面打招呼时一般用Good morning / afternoon / evening! 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doing! Nice / Glad to meet you!而熟人则用Hello / Hi!比较中西文化差异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其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也有裨益。

总之,要让学生学好英语,我们必须在提高他们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注重文化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教学中对文化的理解和渗透是不能忽视的,千万不能认为学生学会了句型、懂得了语法、考试合格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其次,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素养,如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录音、录像等帮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和言语文化,通过多种活动培养他们对英美文化的兴趣。每当西方节日到来时,我们可以举行小型的表演与party,让学生欣赏英语歌曲,因为好多英文歌曲中幽默的语言能体现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这些活动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内涵。

民族文化意识管理 篇7

关键词:日本人,以小为美,民族文化意识

在世界各民族中,日本人精微、注重细节的性格,以及产品的精雕细琢被世人所称道。小至一般的电子产品,大至丰田、本田汽车,都给人以“小巧轻便”的印象。日本人钟爱将大自然的景物缩小做成盆栽放在家里,也十分喜欢看“名侦探柯南”。韩国学者李御宁将其解读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认为日本人似乎很偏爱“小”,并以之为美。我认为日本人的这种“以小为美”的文化审美意识根源于他们的文化特性,日本的国土狭小,他们偏爱小的理由,既有自然资源有限,凡是必须“精耕细作”的生存压力和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强大压力,又有日本人自古崇尚精微小巧的性格特点。

一、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韩国学者李御宁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日本社会进行解读,发现了日本人有一种独特的“缩”的特性。能量奇大的巨人被浓缩成小小的一寸法师;桃太郎以针为刀,以碗为船;广阔的宇宙与变化的四季被压缩在短短的俳句里表现;盆景、插花乃至现代的半导体、电脑,无一不是“缩”的例证。丰富多样的膳食被收缩在一定的狭小空间里,形成了独特的“便当文化”。“文库本”袖珍图书也正是“缩”的表现。这些现象都说明日本有缩小意识,有缩小趋向文化。缩小意识不仅仅体现在那些缩小的物体上,在现实社会中,日本人的团体精神和日本人做事的谦虚谨慎也是缩小意识的一种体现。

日本民族的缩小性格与日本有限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同时来自自然环境和全球的科技竞争压力也是重要的原因。此外,日本每年自然灾害频发,也为其缩小的民族性格带来较大的影响。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日本人的谦恭自卑,亦激发了他们奋发图强的扩大欲望,但现实的局限又迫使他们的扩大欲望必须通过缩小来实现,正如另外一个韩国学者朴俊熙所说的,日本人的“缩”与“小”只是表面现象,追究其本质,便现出“志在扩大”的原形。在激烈的现代国家竞争中,日本民族强化了缩小性格和精细意识,这点在科技领域十分突出。日本的电子产品(如随身听、笔记本电脑)、农产品(如娃娃菜)等都凭借小体型在世界市场竞争中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

二、“大之美”与“小之美”的文化撞击———中日文化意识的对比分析

唐月梅在其《古代和汉审美意识的差异性》中指出:“中日两国民族由于受到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文化宗教形态的影响,形成各自的特殊的基本性格,并决定各自不同的审美情趣。” (1)

我认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主要是受日本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存在决定意识。

远古以前,中华民族在东亚广袤的大地繁衍,面对无垠的内陆,拥有辽阔的平原、大沙漠,屹立着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奔流着磅礴的黄河长江。而大和民族则在远东一隅狭窄的列岛生息,环绕着浩瀚的大海,山岭绵延,最高的富士山海拔也只有3776米,没有像亚洲大陆的喜马拉雅山、欧洲大陆的阿尔卑斯山脉那样巍峨的大山脉;少平原,更乏大荒漠;河流纵横,但河床短浅,没有像中国的黄河、印度的恒河那样磅礴的大流域。两国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各自不同的自然景观,中国自然景观巨大而瑰丽,日本自然景观小巧而纤丽。

由此可见,中国人喜欢“大”,日本人喜欢“小”。中国地大,江大,气也大。李白写诗,动不动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其气魄令日本“汉诗诗人”倾倒。而日本人认为山不在高,以小而幽为胜。另外,唐月梅认为日本民族的民族性格之一是“纤细与素朴”。她说:“日本民族生息的世界非常狭小,几乎没有宏大、严峻的自然景观,人们只接触到小规模的景物,并在温和的自然环境的包围中,养成了纤细的感觉和素朴的感情,对事物表现了特别的敏感和素朴,乐于追求小巧和清纯的东西。” (2) 我赞同这一观点,认为日本人欣赏、关注小的事物,就是源于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日本著名学者内村鉴三(1896)曾撰文指出:“日本人的天下不过是远东的一串岛屿。人们盘踞在蜗牛大的国土上,沉溺于琐细的事物之中。” (3) 基于岛国这个前提,生存在这个岛国的这些人群经数千年历史的沉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质和性格。与大陆民族的宽厚、大度、恢弘相比,大和民族的性格更趋向于敏感、纤细、细腻。

这种以“以小为美”的文化特性也体现在很多的文学作品当中。日本文学的主流是精巧细致,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里,有以小为美的倾向。在中国,开天辟地的盘古大神,其身高是天与地之间的距离。在著名的《逍遥游》中,庄子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从这段描述中,庄子用了“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等极力描写鲲鹏之大。庄子歌颂、赞美鲲鹏之豪迈浩大的气势,而藐视那些“蜩”(蝉)、“学鸠”(小鸟,一说是斑鸠)、“斥鼹”(水塘边的小鸟)的卑微渺小。中国人往往爱把目光放到那些宏伟、大智的事物上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喜欢用“鲲鹏之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等来表达豪迈的气概。而那些弱小的、不足道的事物往往成为小智、见识短浅的代名词。中国文学爱夸“大”不夸小,常用“白发三千丈”、“家藏万卷书”这类极尽夸张的描写。而日本文学夸“小”不夸大,常用“色鱼长一寸”、“苇间一鹤鸣”,以体现“一即是多”的禅学精神。在文艺方面,日本绘画很少追求结构繁杂和色彩鲜艳,多是结构简雅,追求中间色,以幽婉清丽的情趣为主,富于恬淡的韵味,所以日本画重线条的单纯性和色彩的淡泊性。日本音乐的旋律单调,但却蕴涵着无穷的妙味,让人在心中回荡着余韵。日本舞蹈在缓慢中显露出一种内在的张力。与此不同,中国的画趣之苍劲、音乐之激越、舞蹈之柔韧都给人开阔胸怀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人偏爱气势恢弘的“大之美”,而日本文化则以纤小细腻为美。

日本人擅长缩小思维,有“以小为美”的审美倾向,但其有着一种对广场空间的恐惧(大的空间)和被排斥在群体之外的恐惧。孩子不听话时,美国人会对孩子说“再闹就把你关进仓库”,但日本人会说“再闹就把你扔出去”。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贯穿于其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李御宁表示日本人擅长缩小意识却不适应扩大意识,甚至在日本帝国主义走上扩张道路时依旧使用其根深蒂固的缩小意识思维来设计战略,这也是其在二战中失败的原因。李御宁认为当一个擅长缩小意识思维的民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以大国自居的时候,危险就产生了,如何调整其缩小意识应是当代日本人自己所思考的问题。

三、学习和改造———日本“以小为美”的民族文化意识

(一)立足本国实际因地制宜改造外来文化。

日本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吸收性。日本人对于外国的文化,并不视为异端,不抱抵触情绪和偏见,坦率承认它的优越性,竭力引进和移植。日本对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西欧文化、美国文化的吸收就是如此。其中,大化改新前后对隋唐文化,明治时期对西欧文化,二战后对美国文化的吸收,可以说是外来文化吸收的三大高潮,其特点是以整个国家的规模进行全方位的吸收。像这样酣畅的文化吸收在世界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多种文化经过长期的吸收、消化、融合,最终凝聚成了独特的包容性很大的日本文化。日本人善于学习模仿,吸收一切先进的文明,并将其按日本人喜好的方式加以改进创新,这几乎是所有论述日本文化的学者们得出的共识。

那日本是如何改进吸收外来文明的呢?下面我们看看他们对西方文明的改造的一些例子,本文主要从物质文明的角度来论述。大正时期(1912—1925),日本从德国进口了斯莱德式雨伞,日本人将其改造成世界上第一把折叠式雨伞,进入80年代,又将其进一步改造成三段折叠式雨伞。最初的大伞经过日本人的改造,变得小巧轻便,易于携带,成为人们的怀中之物。最先发明晶体管技术的是美国,但以日本索尼公司为主的日本企业,在晶体管技术面世后不久,把它作为大众型商品加以开发利用,并将其制成电子产品应用于日常生活。1953年3月,索尼公司率先推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袖珍型TR·62收音机,之后又陆续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随身听和最轻的耳机。不仅在电子领域,在汽车领域,日本也同样是擅长“小巧轻便”。丰田的皇冠车进入美国市场时的口号时“制造小卡迪拉克”,它是把大型车缩小后研制的。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从这些例子中不难看出,日本人不但擅长“拿来”,而且擅长将拿来的东西改造。改造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实用化、大众化”,使其变小变轻,无疑是一个重要手段。正如人们所说的:如果说美国人的理想是从未知中搞发明、搞新创作,那么日本人的理想则是在某种现成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创造出更方便、更实用的产品。就像孙悟空对着巨大的定海神针高喊“小些,再小些”,终于可以将其灵活使用一样,日本人对着巨大制品高喊“小些,再小些”,最终将其搬到家中、屋里、手掌上。无论是对中国汉字的改造还是对西方物质文明的改造,日本人都是尽量求简、求小。可以说,这与他们传统的“以小为美”的民族文化意识有很大关系。

(二)细致精巧,注重细节。

作为一种文化沉淀,日本民族心理素质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讲求具体,趋于细节,结合实践,长于应用。近代以来,在日本从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进程中,这种注重细节,强调应用的文化特征曾经起过重要作用。19世纪中期以后,在日本民族摄取西方文化中有用要素进而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这种注重具体细节的行为模式,促使日本人从具体技术细节人手学习西方文化,较好地促进了文化融合的发展。

日本民族在近代从一个个具体文化要素入手,摄取和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促成文化转型,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即使在当代,这种文化特征也曾对经济高速增长产生过积极作用。60年代以来,电子工业,尤其是微电子和集成电路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取得了飞跃性发展,诸如电子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机,以及许多家电产品走向世界许多国家,一些电子产品独占鳌头,而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正得益于日本文化趋于具体细节的特征。日本民族的这种长处正和当代工业精密化的趋势相一致,结果是以长处迎接挑战,获得了飞跃发展。我认为,是日本人这种凡事从小处着眼的态度或者说“以小为美”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日本企业去关注品质、关注细节并最终成就了日本企业的成功。

四、结语

上述从“小”字着手,分析了日本的“以小为美”民族文化意识,日本民族从古到今对“小”有一种特殊的情节,这种情结不仅体现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体现在日本文化,文学的方方面面。他们的这种文化意识的形成根源于日本所处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条件和文化宗教形态,同时一直又深深影响着他们,并且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在激烈的现代国家竞争中,日本民族强化了缩小性格和精细意识,我认为这根源于“以小为美”的民族文化意识,是这种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御宁著.张乃丽译.日本人的缩小意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2]叶渭渠.日本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3]叶渭渠.日本的国民性与调和美意识[A].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日本学研究3[C].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3.

[4]李兆忠..暖昧的日本人[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5]唐月梅.日本美意识的始源——谈日本的自然美和色彩美[A].李书成, 池田温.日本学研究3[C].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3.

[6]刘利国.日本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英语文化意识巧渗透 篇8

一、 利用课堂教学, 进行文化教育

英语教学中, 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 即指导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 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 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 致使学生不懂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 课堂也是学生模拟社会交往的舞台。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注意正确的语言形式, 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 使学生能自觉地结合具体的文化背景知识用英语表达自己。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创造一个语言文化环境,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出发点是他对“语言习得”的认识。他认为“语言习得”是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 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他只是在自然交际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第二种语言。因此我们通过课堂模拟交际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教”语言的同时, 也“教”了语言的运用, 在用中学, 在用中掌握, 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交际的过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创设多种真实的生活情境, 使课堂教学的“单向灌输”变成“双向交流”。如在教学“Nice to meet you.”的时候, 可用多媒体演示一家三口在家中生活的真实情景片段, 出示一个可爱的外国小男孩的照片, 让他和学生交流“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使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昂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

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手段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做不但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继续学习打好基础。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英语环境, 采用科学的英语学习方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力地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果。

二、丰富课外活动, 了解异国文化

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西方一位教育家曾说过: Tell me, I will forget.Show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me, I will understand.因此 , 教师应通过课外活动, 让学生亲自参与, 在真实的情景中,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 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 让学生多了解外国的文化、语言习惯和风土人情, 增加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 通过听来培养语感, 拓展学生的知识储蓄量。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第九单元时, 介绍的是国家, 只凭教师口头说说, 看看图片, 学生兴趣不浓, 而且还容易混淆。教师可利用课外时间,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 让学生观看介绍各个国家风景的影片, 欣赏各个国家的民歌, 了解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不仅让学生知识学得扎实, 而且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渗透了文化意识, 可谓一举多得。

另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因特网, 加强文化交流。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缩小了时空距离, 加大和方便了不同的文化群体间的交流,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网络文化”已经形成。网络能为学生提供足够量的、多渠道的、有意义的及可理解性的言语输入, 为学生提供接触大量真实语言的机会, 学生能感受到美丽、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 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 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提供丰富的信息,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情况, 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异国的文化。只有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 扩大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了解, 才能使他们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

规则意识与和合文化 篇9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在牛、鸡、草三样事物间分组,东方人和西方人的选择会有不同。一般情况下,东方人会将牛和草分为一组,而西方人则倾向于将鸡和牛组在一起。理由很简单,东方人认为牛吃草,所以牛和草的联系就会紧密一点,而西方人会认为鸡和牛同属于动物,他们应属于一类。从这个测试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东方人习惯于找到解决问题的简单、直接的方式,而西方人则喜欢用一个普遍的规则来解决问题。刚到美国的中国人或许会对这样的事情感到不适应:邻居之间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侵害到对方的一些极微小的利益,在中国可能自行协商解决或者忍一下以免伤了和气,而在美国可能在你没有任何预料的情况下看到警察上门拜访,而你的邻居可能刚才还与你微笑着打招呼。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说过这样一个不算新鲜的笑话:一个人和他的美国女朋友在纽约大街上闲逛,看到红灯忙不迭地闯了过去。女朋友说,你连红灯都敢闯,什么违法的事不敢做,就跟他拜拜了。他回到北京后,又和中国女友逛街,看见了红灯,便老老实实地在等,女朋友又不高兴了,连红灯都不敢闯,还能干什么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人比中国人具有更强的规则意识。

由于美国特殊的历史(没有贵族社会的历史),使得美国人民对于权利的维护意识远远强于对权力的畏惧。而三权分立的社会模式使得法院的这种中立、超然的裁判者的地位得以确立,因而对于公平和正义的理解,美国人与其他民族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在美国,人们常把警察和法官看成是大权在握的法律权威,他们使用其权力来执行法律。他们被奉为其决定以惩罚的威慑力量为后盾的权威,并得到公众的普遍服从。有研究表明,美国人对于程序公正的要求更甚于结果的公正。他们经常通过对司法程序公正的衡量来评估他们与执法者打交道的经历。人们接受或者拒绝警察和法官做出的决定的基本依据可能是他们对当局做出决定时所使用的程序的公正性的评估。这儿有一个例子,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Chicago, Illinois) 的交通法庭,通常的做法是只要当事人亲自出庭便可撤诉,因为人们认为来法庭接受审理就已经足以算是对轻度违规的惩罚了。

二、和合文化

与美国人动辄对抗,得理不饶人的性格不同,中国人喜欢把“安分守己”、“息事宁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作为做人的行为准则。儒学大师钱穆在谈到中国的国民性格时,进行了中西对比指出:中国人好群居,西方人好独立。此乃中西双方文化相异一要端。人生不能离群,西方人乃于群居中好独立。年必有一己,此己必具独立性,而中国人则于独立上好群居。故中国人乃异中求同,其文化特征乃一和合性。西方人乃同中求异,其文化特征乃一分别性。推此求之,东西双方文化异同率无逃于此。所以,“中国文化的一个至为基本的原理就是‘和合性’。认为‘合’总是好的,‘分’总是不好的”。

和合性文化在中国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没有清晰的自我疆界,中国人不喜欢在亲属、朋友间划分清楚的界限,他们宁愿互相渗透,彼此依赖、不斤斤计较并由此构成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在中国,“逆来顺受”、“吃亏是福”、“和为贵”等观念支配着人的行动,为保持一团和气,中国人不过分坚持己见,甚至会牺牲原则,从而体现一种“合群性”。

中国的这种文化使得中国人不愿意走极端,改革中喜欢打折扣,表现出折中和调和的处事态度及处理事情的方式。梁启超认为:“中国国民性之短处亦自有之,如好调和以致不彻底,即其一也。”鲁迅也曾辛辣地指出: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的、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个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是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三、我国这种法律文化与法治的冲突

折中和调和的处事态度使得人们重人情而不重规则。犹太裔美国人乔德睿在北京居住一年,即已对此深有体会。乔德睿身为法学教授和律师,好以理性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事物,对于规则特别看重。他感觉在感情和规则两端,中国人的天平是向感情一端倾斜。2004年,乔德睿应中央电视台之邀,担任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全国800所大学的英语口语比赛评委。比赛中,几位台湾地区的学生成绩平平,按照评委的评分,不能获得决赛资格,但因为他们来自台湾地区,中央电视台最后决定让其中一个学生进入决赛。乔德睿提出异议,认为应该按照比赛规则办事。令他惊讶的是,组委会的一位负责人却说,没有规则。他指出:这种情况如果在美国,早就有其他参赛学生提出抗议了,但当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抗议。自己的决赛资格被其他没有资格的人拿走了,他们没有生气,但是在领奖时,一名台湾学生的“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一句话却惹恼了在场的所有参赛学生和观众——“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你难道不是中国人吗?”这时我感到中国内地人对台湾人的那种感情是不能用规则去衡量的。

中国人的这种文化的和合性对增进和谐、加强社会凝聚力固然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这种性格却并非总为国人带来益处。在我国,规则常常会被灵活掌握,法律也显得到处有空子可钻,秩序可以被随意打破,依法治国也只能流于形式。在我们的身边,这种规则意识缺失的现象随处可见。小到闯红灯、压黄线、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大到随意违约、恶性竞争、坑蒙拐骗,以及为谋取非法利益跑门子、拉关系、行贿受贿等。对这些现象,人们似乎已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甚至还把这种超越规则的行为归纳为另一种规则,叫做“潜规则”。而在这种氛围中,人们的价值观开始倾斜。其实,这种践踏规则、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这种“能力”也只是为国人“赏识”。据说某地为招商引资,开出了免税、免费、审批手续可“先上车后买票”等优惠政策,不曾想“外商”挥袖而去。后来“外商”给出的评价是:政府不尊重法律和规则,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秩序,谁还敢在这里投资。在他们看来,个人意志高于社会规则,个体行为凌驾于制度约束之上,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四、结束语

可见,我国虽然在制度上已经有了现代法治国家的模式,但在思想和观念上,我们离法治国家的要求还差得很远,这也是我国的法律制度得不到贯彻的很大因素。因此我国走向法治之路恐怕还须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期间我们起码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我国的社会制度一定要适合我国国情,不能将外来的制度照抄照搬,否则淮南为橘,淮北可能就是枳了;第二,也是解决起来最为艰难的问题,就是培养国民的规则意识,只有国民真正地将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不是一味地迷信权力,我国的法治时代恐怕才能真正地到来。

参考文献

[1]钱穆.晚学盲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88.

注重中西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 篇10

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更多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规则, 认为只要学会语音、词汇、语法就算掌握了英语。然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方面, 语言反映文化;另外一方面, 语言的形式又受到了文化的制约,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所以, 英语语言的使用规则在近些年得到语言学家的高度重视, 即决定使用英语是否得体的各种因素, 实际上就是英语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

由于中西方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不同, 使得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意识形态。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教学中的体现

(一) 社交往来的差异

1. 问候。

在现实生活中, 中国人多用“吃了没有?”“去哪儿啊?”这样的话来打招呼。而在英语国家, 如果有人被问到:“Have you eaten yet?” (吃了没有?) , 被问者恰好未吃过饭, 他会认为问话的人要请他吃饭。但实际上这只是打招呼, 并无请人吃饭之意。如果有人被问到:“Where are you going?” (去哪儿啊?) , 他会产生不安或者不高兴的感觉, 认为“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这不关你的事) , 感觉好像受到审问或者隐私被窥探。

2. 赞美。

中西方人接受赞扬时的反应也有很明显的区别。中国人听到此类话语后会作出一些谦虚的回应, 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Thank you”。教学中, 我给学生讲过这样一则笑话, 在一次舞会上, 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 (你今天很漂亮) ”这位中国女士赶忙谦虚地说:“Where (哪里) , where (哪里) 。”而这位美国人感到非常奇怪, 然后只好说了句:“Everywhere (到处) 。”根据西方人的习惯, 当他们赞扬别人时, 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者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 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而中国人则比较谦虚、谨慎, 即使心里非常高兴, 也不会坦然认同或接受对方的赞扬。

3. 称谓语。

称谓语一般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前者指对亲属的称呼用语, 后者指对亲属之外所有其他人的称呼用语。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可谓丰富, 甚至因地域差异还会出现特殊称呼。这些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 常用于非亲属间, 例如:对长辈称“叔叔”“阿姨”, 对平辈称“大哥”“大姐”。而在西方人的生活中, 除了自己的父母、祖父祖母外, 大多数情况下对其他亲属称呼其姓名。而社交场合中, 会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 以示关系亲密。对于Sir (先生、阁下) 、Madam (夫人、女士、太太、小姐) 、Mr. (先生) 、Mrs. (夫人、太太) 这一组敬称用语, 一般适用于人际关系不亲密或者对对方个人信息不了解的情况。

(二) 有文化内涵差异的词汇

词汇是语音的基本单位, 也是语言的组成部分, 词汇的使用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含义有所不同, 因此, 在教学中注重贯穿此类差异的介绍, 使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更深更牢。

1.“龙”文化。

西方神话传说中, 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 长着翅膀, 身上有鳞, 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 能够从嘴中喷火。圣经故事中, 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而“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 是一种能行云降物的神奇动物。在古代, 龙还作为皇帝的象征, 汉族人民以“龙的传人”自称。

2.“颜色”文化。

(1) 在中国文化中, 黑色是“悲哀、恐怖、神秘”的, 而在英语中, 黑色却有“严肃、庄重”的含义, 如:“a black tie dinner”表示“正式聚餐”“black figure/in the black”表示“盈利、赚钱”。 (2) 白色在中文中表示“恐怖、不吉利”等负面含义, 但在西方文化中, “white”却又有“纯洁、善良”等正面的含义。 (3) “blue”在汉语和英语中其语言意义是相同的, 但其文化意义相差甚远。汉语中蓝色一般表示“宁静、和谐、美好”, 但在英语中“blue”的文化意义却不同, 它既可以表示高贵、权势, 如:She comes from a real blue blood (她是贵族子弟) ;也可以表示不快、倒霉甚至色情。

二、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英语教学中, 只注重听说读写技能训练, 忽视跨文化意识培养, 语言失去了内容就变得枯燥乏味, 教学会显得呆板, 学生对英语学习会慢慢失去兴趣。由于跨文化知识的欠缺, 导致谈话不得体, 交际不成功, 教学目的也很难达到, 这不是我们广大英语教师所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 我们必须意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素养的观念。

(一) 培养学生用西方思维方式和视角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形成固有的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 很难理解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一些西方文化现象。英语背景知识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等级观念和道德规范以及西方人具有互尊互让、平等待人、谦虚谨慎、尊重老人和妇女的文化背景, 就不难理解西方人喜欢恭维对方、称赞对方, 而对方也乐意接受的现象了。

(二) 减少中国文化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干扰

英语中许多词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不同的交际意义, 缺少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势必受到很大限制。而在英语学习中, 人们经常称不地道的英语为“Chinese English”, 实际上这就是英语受中国文化思维模式干扰的一种表现。在英语学习中, 学生喜欢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语言组织, 然后转化成英语表达出来, 这是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受中国文化及思维方式影响的典型现象。如果我们在学习英语语言过程中, 加强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英语语言结构的学习, 便能减少这种干扰。

浅析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培养 篇11

一、 立足课堂,辟文化意识培养的“精”天地

课堂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战场,把握好课堂教学是每位老师的教学追求。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而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内容,即文化导入。立足课堂教学,开辟英语文化意识研究和培养的精品天地一直是我校在英语教学中所提倡和竭力达到的目标。

1. 有效进行课堂组织活动,将跨文化意识渗透于无形中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小学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在组织课堂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熏陶和培养的良好过程。教师组织课堂的语言,如称谓语、问候语等都能体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PEP Book 5 Unit 1 My New Teachers中对老师的称呼就能体现这种差异。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称XX老师为“Teacher XX”,这其实不符合英语称谓的习惯,因为在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不作为称呼用。一般称老师为“Sir, Mr, Miss, Mrs, Madam”。在这个单元的Good to Know模块就安排了关于怎么样称呼某人(How to call somebody)的文化背景介绍。同时,教师组织课堂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也能够很好地体现这种跨文化意识。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手势、眼神、身势、面部表情和体触等。我们经常看到老外比我们中国人更为丰富的肢体语言。英语老师如果在课堂上也习惯于这样的表达,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学会地道的语言文化:高兴时举个大拇指、无奈时耸个肩、兴奋时跺个脚、激动时尖叫一声。body language 的魅力无懈可击。这些肢体语言不仅激发了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了异国的文化风情,有效地渗透了一些文化知识背景。

2. 合理利用现有教材,开发和整合教材中跨文化意识

英语课堂教学离不开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现行的PEP全部八册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安排了文化学习的模块:一、二册安排的是Culture部分,三到八册安排的是Good to Know部分。除此之外还在课文的其他部分时不时地穿插了文化背景学习的内容,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全面进行知识文化、交际文化的渗透。比如,在教学第四册Unit 4 It’s Warm Today这一单元时,主题是对天气(Weather)的教学,教师可以借这个话题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年龄等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那与提问内容无关,而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与西方人谈话是非常明智的。所以,一般他们会用天气这一话题来打开谈话。又比如,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时的表现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同时,在收到礼物的时候也会当着你的面直接打开并表示感谢。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对方的赞美是诚心诚意的,接受也是理所当然。再比如在进行颜色的词汇教学中,可以结合PEP Book 8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Mike?这一课中的Good to Know 模块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到颜色还可以用来表示心情和状态等:如pink is healthy, blue is sad, red is angry等。

3. 利用和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组织好有效的跨文化意识的课堂活动

在国外的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围坐在老师周围进行Carpet Time(地毯故事时间)的教学模式,也会看到学生在英语课堂中自由走动的情景。这些都给我们一个信息,可以采取更为灵活多变的方法组织我们的英语课堂。笔者在课堂实践中,经常根据我校小班化教学特色,灵活调动学生的座位和活动空间,采用尽可能多的手法组织课堂教学。在这些多变的形式中,教师要组织好有效的文化意识渗透,让学生学得更地道、更有可操作性。

二、 课外延伸,展文化意识培养的“广”空间

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进一步了解文化背景,给开展文化意识的研究和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我校一直把校园英语特色创建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通过英语俱乐部活动、兴趣小组、晨间疯狂英语大操练、与英美日韩等姐妹学校活动等给文化意识的研究和培养提供了空间。

最具特色的英语节更是我校课外延伸的重要内容,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逐渐成了我校文化建设的一块品牌。从第一届的“快乐校园”到最近一届的“美食·英语·狂欢”主题英语节,每一届从入场式,到汉堡大餐等一系列的程序已经有了固定仪式。实实在在的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体验英语文化的机会,也给我们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这一天,小到午餐汉堡和可乐的西方快餐文化,大到接待外宾的文化礼仪,都能让学生体会到地道的西方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乐趣。

三、 利用环境,延文化意识培养的“新”沃土

中国有句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深远。合理利用环境,为延续文化意识的培养提供了一片新的沃土。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校园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英语环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我们做了以下的一些尝试:

1. 以教室为文化宣传的主阵地

学生在学校活动的主要场所就是教室。如何在有限的教室环境中为英语学科留一块场地就需要英语老师去争取:在黑板报中留出一块英语学习园地、在角落里布置一个小型英语角、粘贴尽可能多的英语谚语或标语、制作一些英语知名人士等图片、展览具有文化特色的实物(如国旗、货币、明信片、标志性建筑的模型等)、结合英语国家传统节日(如圣诞节等)合理美化教室等。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来布置课堂环境,在真实情景中进行语言文化交流,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

2. 以校园为文化宣传的主场所

在校园里,可以利用校园的橱窗布置、随处可见的中英文标示语、名人名言、大型集会活动的场地布置等加深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创设更为浓郁的英语氛围。校园里通常有宣传栏和板报栏,教师还可以在上面开辟英语学习园地,介绍一些习惯用语、名言名句、各国风俗和诗歌童谣等,利用这些展板定期进行英语文化宣传。

3. 以家庭为文化宣传的新沃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发掘家庭环境也会给英语文化学习提供帮助。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定期收看程度相当的英语动画片或教学节目,还可以通过关心国内外大事(学生对一些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和文娱活动都很熟悉,如北京奥运会等)以及和家人的相处学习英语文化。

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加强对小学生的英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使他们既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又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真正学好英语。同时,要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思维模式的差异,语言形式及词义的差异均源于此,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最终达到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目的,学以致用,为将来走向社会、面向世界做好准备。

民族文化意识管理 篇12

另外, 从个人发展的意义上说, 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 在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 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欣赏者的言行举止。 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完善人的人格,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所谓“成于乐”是说“乐以冶性”, “成性亦修身也”, 所以才有“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所以, 强调民族音乐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的有文化的公民, 对于实现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目标具有莫大意义。 而要成为具有民族自豪感的有文化的公民, 就要了解、接纳、欣赏、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且形成认同这种文化的意识。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意识要看他对文化的思想体系有多少认识。 文化意识产生于对文化思想体系的独到和整体认识。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要做到对本民族的文化思想体系有独到和整体的认识是不切实际的, 那么我们就从这个体系最基本的载体之一———教材说起。

一、“音乐地图”使音乐文化立体起来

纵观几套教材的使用, 每套教材的编写者都有一个美好愿望, 就是尽可能挑选最美、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供孩子们学习, 希冀他们热爱音乐, 享受音乐, 受到美的熏陶。 尤为可贵的是, 每套教材都有大量民族音乐作品, 在突出中国风格的同时, 更注重体现地方特色。 但是, 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 教材无法做到像数理知识那样有很高的系统性, 尽管编写者已经尽可能按照作品的难易程度安排在各个学段, 但看上去还是有零散的感觉, 尤其是近几年的教材微调, 同一个作品今年出现在三年级, 过两年说不定就到五年级去了, 不说眼花缭乱, 至少我记忆混乱。 那么怎样才能把整个学年段的作品形成一个清晰体系呢? 我想提出一个叫“音乐地图”的概念。 所谓“音乐地图”, 就是把每一册所学的民歌、民乐按所在地区标注在我国地图上, 考虑到文化的流动性, 不用太精确, 标注在大概的位置即可, 如有必要, 可以附注简单的文字说明 (如果外国作品多的话, 则同样适用于在世界地图上进行标注) 。 这个“音乐地图” 可以放在教材的最后几页, 方便老师和学生参考学习。 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 是因为大家知道,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的音乐文化既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又有各地区的流通、融合, 而民族音乐的教学不能抛开民族生活的背景文化和历史, 参考这张地图, 横向看, 老师和学生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更全面地了解这些作品。 纵向看, 可以把前后所学知识进行比照, 由此对同一地区的作品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了解何为“地方风味”。

有了直观的教材, 那谁帮助学生看懂这张“地图”呢? 当然是老师, 所以要想学生变得“有文化”, 自己先要有培养孩子形成音乐文化意识的意识。

二、教师“有意而为之”, 学生“顺势而成之”

笔者观察到, 很多音乐老师在平时教学时多偏重技术技巧的传授, 虽然在教学中也有作者作品介绍, 也有拓展作品的欣赏, 但大多是“蜻蜓点水”, 浅尝辄止, 眼界狭窄, 更遑论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唯独在公开课上, 老师们呈现的素材往往会让人眼睛一亮, 对作品的理解也深刻而精辟, 展现出来的专业素养更是叫人叹服。 看他们的课, 常常很想赞一句:“有文化! ”既然老师如此有水平, 为什么大多数学生的见解只是“平平”呢? 那是因为我们平时对“文化”, 对“思想”这类东西贯彻得太少。 比如《好一个土娃子》的教学, 大多数老师可能听到学生能很好地歌唱, 能知道这首歌有幽默的民歌风味就完成教学任务, 有没有想过更深入了解词曲作者, 如果查过, 就会发现曲作者的创作具有浓厚的荆楚音乐的特点。 如果把作者的其他作品, 比如《山路十八弯》引进课堂听听, 那么学生的眼界是不是会更宽阔呢? 在学习其他作品时, 他们是不是会查找相关作品呢? 有的老师会说, 平时课务繁重, 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查找资料, 把教材教参提供的内容讲全讲透就已不易。 这样的照本宣科, 不过是教师人云亦云地“灌”, 学生不辨优劣地“吸”而已。 其实, 要让学生慢慢形成一种音乐文化意识,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顺藤摸瓜。 例如在教唱 《一只鸟仔 》这首歌时, 我在备课的过程中, 发现歌词中的“丢丢铜仔”一词正是一首宜兰童谣, 与《一只鸟仔》旋律基本相同。 从《丢丢铜仔》这首童谣, 我了解到当时台湾宜兰地区民众的生活状态及当时的台湾地理环境, 还找到交响乐版本的《台湾组曲》。 当我把这些内容充实到课堂时, 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一首单纯的歌, 他们还看到歌曲背后的文化。

2.举一反三。 以江苏民歌 《杨柳青 》为例, 我在教唱 《杨柳青》时, 讲到衬词的运用, 讲到语言的特点。 后来在学唱另外两首江苏民歌《打麦号子》和《拔根芦柴花》时, 我就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两首歌的特点, 并请他们关注这两首歌所在的地区, 看一看地图, 再听几首苏南音乐进行比较。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对江苏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还感受到探究的快乐。

3.存疑善问。 有一次, 我教唱 《捉泥鳅 》时, 先让学生听了一个比较欢快的版本, 问他们歌曲情绪如何, 回答很统一, 我接着给他们听一个略带忧郁的版本, 再问他们歌曲情绪如何, 结果他们的答案还是欢快活泼, 当我说我觉得有点忧郁的时候, 一众学生都遗憾大叫:“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我问他们刚才为什么不说, 他们说怕答错。 于是我告诉他们, 听音乐这个事情, 没有什么对错之分, 每个人听到的都不会一样, 就算是同一个人, 不同时间听同一首曲子, 感受也会不一样。 所以, 遇到这样的情况, 要敢于问一声:“为什么相同的歌曲会给人不同的情绪? ”从这个问题, 我让学生了解音乐速度变化带来的音乐味道的变化, 让他们知道语调的特点。

上一篇:廉租房建设下一篇:鲁迅的杂文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