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识培养论文

2024-07-03

文化意识培养论文(精选12篇)

文化意识培养论文 篇1

全球化的时代已经来临, 贸易往来, 资讯传递, 文化交流是任何国家赖以生存的不二法门。因此, 迈向国际化是现代人的生存之道, 掌握一门外语变得越来越重要。英语, 作为当今国际通用语言之一, 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世界上大约有2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使用。在我国, 英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同。

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更多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规则, 认为只要学会语音、词汇、语法就算掌握了英语。然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方面, 语言反映文化;另外一方面, 语言的形式又受到了文化的制约,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所以, 英语语言的使用规则在近些年得到语言学家的高度重视, 即决定使用英语是否得体的各种因素, 实际上就是英语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

由于中西方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不同, 使得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意识形态。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教学中的体现

(一) 社交往来的差异

1. 问候。

在现实生活中, 中国人多用“吃了没有?”“去哪儿啊?”这样的话来打招呼。而在英语国家, 如果有人被问到:“Have you eaten yet?” (吃了没有?) , 被问者恰好未吃过饭, 他会认为问话的人要请他吃饭。但实际上这只是打招呼, 并无请人吃饭之意。如果有人被问到:“Where are you going?” (去哪儿啊?) , 他会产生不安或者不高兴的感觉, 认为“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这不关你的事) , 感觉好像受到审问或者隐私被窥探。

2. 赞美。

中西方人接受赞扬时的反应也有很明显的区别。中国人听到此类话语后会作出一些谦虚的回应, 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Thank you”。教学中, 我给学生讲过这样一则笑话, 在一次舞会上, 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 (你今天很漂亮) ”这位中国女士赶忙谦虚地说:“Where (哪里) , where (哪里) 。”而这位美国人感到非常奇怪, 然后只好说了句:“Everywhere (到处) 。”根据西方人的习惯, 当他们赞扬别人时, 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者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 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而中国人则比较谦虚、谨慎, 即使心里非常高兴, 也不会坦然认同或接受对方的赞扬。

3. 称谓语。

称谓语一般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前者指对亲属的称呼用语, 后者指对亲属之外所有其他人的称呼用语。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可谓丰富, 甚至因地域差异还会出现特殊称呼。这些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 常用于非亲属间, 例如:对长辈称“叔叔”“阿姨”, 对平辈称“大哥”“大姐”。而在西方人的生活中, 除了自己的父母、祖父祖母外, 大多数情况下对其他亲属称呼其姓名。而社交场合中, 会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 以示关系亲密。对于Sir (先生、阁下) 、Madam (夫人、女士、太太、小姐) 、Mr. (先生) 、Mrs. (夫人、太太) 这一组敬称用语, 一般适用于人际关系不亲密或者对对方个人信息不了解的情况。

(二) 有文化内涵差异的词汇

词汇是语音的基本单位, 也是语言的组成部分, 词汇的使用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含义有所不同, 因此, 在教学中注重贯穿此类差异的介绍, 使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更深更牢。

1.“龙”文化。

西方神话传说中, 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 长着翅膀, 身上有鳞, 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 能够从嘴中喷火。圣经故事中, 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而“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 是一种能行云降物的神奇动物。在古代, 龙还作为皇帝的象征, 汉族人民以“龙的传人”自称。

2.“颜色”文化。

(1) 在中国文化中, 黑色是“悲哀、恐怖、神秘”的, 而在英语中, 黑色却有“严肃、庄重”的含义, 如:“a black tie dinner”表示“正式聚餐”“black figure/in the black”表示“盈利、赚钱”。 (2) 白色在中文中表示“恐怖、不吉利”等负面含义, 但在西方文化中, “white”却又有“纯洁、善良”等正面的含义。 (3) “blue”在汉语和英语中其语言意义是相同的, 但其文化意义相差甚远。汉语中蓝色一般表示“宁静、和谐、美好”, 但在英语中“blue”的文化意义却不同, 它既可以表示高贵、权势, 如:She comes from a real blue blood (她是贵族子弟) ;也可以表示不快、倒霉甚至色情。

二、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英语教学中, 只注重听说读写技能训练, 忽视跨文化意识培养, 语言失去了内容就变得枯燥乏味, 教学会显得呆板, 学生对英语学习会慢慢失去兴趣。由于跨文化知识的欠缺, 导致谈话不得体, 交际不成功, 教学目的也很难达到, 这不是我们广大英语教师所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 我们必须意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素养的观念。

(一) 培养学生用西方思维方式和视角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形成固有的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 很难理解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一些西方文化现象。英语背景知识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等级观念和道德规范以及西方人具有互尊互让、平等待人、谦虚谨慎、尊重老人和妇女的文化背景, 就不难理解西方人喜欢恭维对方、称赞对方, 而对方也乐意接受的现象了。

(二) 减少中国文化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干扰

英语中许多词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不同的交际意义, 缺少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势必受到很大限制。而在英语学习中, 人们经常称不地道的英语为“Chinese English”, 实际上这就是英语受中国文化思维模式干扰的一种表现。在英语学习中, 学生喜欢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语言组织, 然后转化成英语表达出来, 这是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受中国文化及思维方式影响的典型现象。如果我们在学习英语语言过程中, 加强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英语语言结构的学习, 便能减少这种干扰。

综上所述, 我认为学好英语贵在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因。而学习一个单词不仅仅是局限于对语言作机械的、枯燥的解词释义, 而是透过语言看文化, 通过所学语言学习了解其中包含的民族文化语义, 这样能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去学习。

文化意识培养论文 篇2

着眼学生发展 培养文化意识

大纲(修订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纲对语文的重新定性和定位,告诉我们语文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具有教化功能和发展功能。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意。 什么是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综合体。(英国学者泰勒语)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同时领悟文化的内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培养文化意识,就是要培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各界文化优秀成果的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 一、创设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文化意识 美国学者门肯指出:文化本身既不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也不是立法,它是一种氛围和传承。可见,文化氛围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多重要。 1.创设文化环境 大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一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大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环境,必须是有充足的图书并保持开放的图书室,使学生有书可读;校园环境的布置,要洋溢着高品味的文化味,如有时事走廊,有百花园墙报,还有红领巾广播站,使学生在耳闻目染中接受文化熏陶;要经常开展演讲会、故事会、演课本剧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交际中强化文化意识。 2.发挥教师的身教作用 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既有传统文人的诗琴书画的修养,知书过礼,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科技涵养和开放精神。老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文化内涵,同时一举手一投足或廖廖数语,都能影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加强文化修养。 二、遵循汉语学习规律,在实践中培养文化意识 汉字是一种意合性的文字,呈现一种以形示意的

[1][2][3]

浅析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篇3

【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教学;风俗习惯;渗透

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地之间的联系与交往达到了空前密切的程度。在这其中,英语作为一种媒介,一种交流的语言工具,在世界上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也是在国际交往中最基本的语言,由此可见,英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学好英语,就掌握了了解世界的一把钥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已似老叟抱瓮灌畦之举,太不合时宜了。英语本来就是一门比较难学的科目,若再因循守旧,就更会被淘汰。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上不了台面的。那怎样培养现代型的英语学生呢?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个现象让我对此开始了深思:在一道翻译题中,有这样一句英语,It is raiming cats and dogs。这句话从字面上没有任何问题,但你要是让学生们翻译,他们自己都觉得不通,怎么是下雨怎么一的是滿天的猫和狗呀?其实这是因为学生们不了解英语的习惯,也就像西方人不了解“胸有成竹”这句话一样,他们不知道我们这儿是用了典的。正是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让学生们感觉无所适从,不能够正确地理解,也就不能正确地运用英语来进行交流了。而要想把这些问题解决,就不是一种方法能解决的了,这需要全方位的熏陶,长时间的酝酿。下面我会就其中的几点方法来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1.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或处于英语的文化氛围当中。德隆望尊的英语教授望良佐说:“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的语言承载的文化内容也不相同,所以学习语言一定要了解与其相关的文化氛围与情境。两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把英语所承载的西方文化加进来,学生在了解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于英语的单词及构成、语法、语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有了相当的了解(当然这种了解是持续的,深入的)后,学习起英语来就会轻松多了。随之而出现的一个副产品就是学生对英语还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这是文化的魅力所在。每一种文化或文明都有其伟大与神秘之处,当我们步入这种文明之中,就会觉得它是那么优美、那么神圣,为之倾倒。这种现象并不罕见。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如学者、科学家等就会拜倒在某种文明之下。有人会信仰印度文明,有人会崇拜伊斯兰文明,也有人认为东方文明是最美的文明,如伏尔泰。

2.寻找培养学生跨文明交流能力的教学方法。跨文明交流的能力是我们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想实现这种能力的培养,途径还是比较多的。在我们注意了东西方文明差异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指导,寻找犯错的原因并加以改正。我们在作上述工作时是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1)西方文化背景的导入要有针对性。就是说你所导入的西方文化背景要与教材相关或相近,这样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任何一种文明都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至少对一个人来说,一种文明,穷其一生也是读不完的,更不要说全部懂得。所以我们的导入要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更加顺利地展开,学生才能有兴趣听你讲课,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自主性探究式学习,如果你引入的太庞杂,漫无边际,学生们如听天书,也会觉得无趣,效果就与设想背道而驰了。2)导入的内容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相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较差,又好动,喜活泼,我们导入的内容、背景要与之相符合。有趣、形象是必要的,简单易懂是必须的。如果你讲一些生涩难懂的,也是不可以的。比如你讲西方文明的起源,讲基督教形成的原因,这些都是脱离学生实际的。相反,你可以讲一些希腊神话故事,像缪斯女神呀,阿卡流斯之踵呀,这都是一些很有趣的西方典故,学生们爱听,既培养了兴趣,也扩大了知识面。3)导入的知识要与学生生活相关。熟悉的东西就容易理解,熟悉的东西也容易引起兴趣,探究自己平时熟悉的事物,从中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是很能提兴趣的事。你试想,一个我们自己认为很熟悉的事,实际上却有许多自己不知道的秘密,这多吸引人呀。所以我们在导入西方文化内容时也要多注意这一点。

3.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内容。这需要我们英语教师认真思索,选取适当的内容进行讲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语境使用的交际用语。比如,“How do you do?”和“How are you?”都是问好的意思,但使用的语境是不同的,前者是陌生人间的问候,后者是熟人之间的问候。再有,中国人日常聊天或打招呼的时候经常问的是“你吃了吗?”,这在我们看来是很平常的话在西方人看来可是不能随便说的,这意味着你要请客呢。还有,我们中国人对别人的赞赏一般会说“哪里哪里”来表示谦虚或客气,但西方人是说“Thank you”。不同的语境说相同的用语也是不一样的,这需要同学们注意。比如,我们中国人在冬天说“能穿多少穿多少”,是说尽量穿得多,而夏天说“能穿多少穿多少”则是尽量地少穿。语言的奥妙就在这里,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文明都有这样的现象。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比如,在我们中国,受到主人的邀请,客人一般是要提前到主人家的,这体现了我们对于主人邀请的一种尊重;相反,在西方国家,在受到主人邀请之后,客人是要错后几分钟到的,这也体现了对主人的尊重,若不了解这种情况,你的善意会被虽人理解为恶意的。再比如,在我们中国,为了表示亲近,熟人之间会聊一些很私密的话题,比喻你的收入、你的年龄,以表示彼此关系不一般,而在西方,这是很忌讳的,即使是熟人之间也不能谈这些,而是谈天气呀、交通呀,我们中国人若这样倒显得尴尬了。

总之,我们要尽力地挖掘自己拥有的教学资源,运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篇4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教师在现阶段的中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 而向学生介绍异域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则是日后大学教师的任务。这种想法导致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文化知识匮乏、交际能力薄弱。殊不知, 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中。但由于中学英语教学课时少, 所以不可能专门开设语言与文化的课程;同时, 又考虑到文化是语言的基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教授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 而文化的范围又很广。因此, 合适性原则要求教师精心准备一些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的、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功能项目及一般话题紧密联系的文化内容。比如, 教授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等问句, 我们不可能因为这些句子涉及隐私而不教。相反, 这些都是在基础阶段应掌握的。但教这些用语不宜用对等的中文“理解”和“模仿”一下就完事了, 要说明其语用、文化含义, 讲清这些隐私问题, 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不能随便问。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不可能面面俱到, 对文化渗透的内容要作必要的取舍。基于此, 我认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如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 话题的选择, 禁忌语和委婉语, 社交习俗和礼仪等。例如, 人们告别时, 英语常说:Goodbye或So long.汉语则除了说“再见”外, 主人还可能会说“慢走”“走好”或“小心点”“注意安全”之类的话。若用英语说:Please walk slowly/Ride slowly/Be careful/Take care of yourself, 外国人听了会感到困惑:难道走快了就不礼貌吗?在此场合主人只要说:Thank you for coming/Bye-bye/See you next time/It’s nice talking to you就很得体。

作为语言基础的词汇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词汇的意义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 文化负荷量最大。而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也是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些很有文化内涵的成语、惯用语、谚语、俗语和格言等都来自于成语典故、神话传说、文学典故、圣经故事或史实, 所以外语中概念意义与母语一致的两个词很可能在文化意义上大相径庭。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可为学生介绍其背景知识, 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讲解, 让学生了解来龙去脉, 以便他们理解其深刻内涵。“He is an apple of his mother’s eye.”其真实含义是“他是他母亲的掌上明珠”, 学生读后难解其意。但如果平时多接触一些英语中的习语和俗语, 这种情况就可以避免了。

中国人学英语不可能具有学习母语那样的环境, 而情境是学习英语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因此, 利用校园网在课间播放英文歌曲, 中午播放英语广播电视, 播放文化知识丰富的电视节目, 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也可利用黑板报开设英语学习园地, 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幽默故事。英语周、英语竞赛等活动可以活跃学校的英语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计算机、录音、录像、大屏幕投影仪等直观形象手段,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从知之到好之到乐之, 从“要他学”到“他要学”。另外, 外语学习只局限在课内是学不好的, 特别是很难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 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 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歌曲欣赏、英文小品大赛、阅读英文小说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 了解外国艺术、历史等;也可以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片和录像等手段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鼓励学生去找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让学生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文化意识培养论文 篇5

5结语

在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如今教育机制日趋成熟,英语教学体系也发展成为教学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对于英语教育活动而言,其中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英语知识内容教育,同时更是英语学习习惯和意识理念上的教育引导,尤其是在英语教育活动日益成熟的今天,我们也逐渐从文化培养角度出发来理性认识该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冯瑗;陈坚林.立足根本才是高校人文基础性专业的生存之道——由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边缘化”和剑桥大学英文系“纯文学”的反差引发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122-124.

[2]施惠平;张催催.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回顾、问题与思考———兼论英语专业教育中的人文主义传统[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11-113.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篇6

[关键词] 英语教学 交际 跨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须了解其文化和习俗。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著名的文体学专家王佐良教授曾这样说:“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掌握语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水乳交融。“真正掌握好一门外语就必须理解语言的深层基础——文化,要弄清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其社会制度、历史沿革、人的信仰、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跨文化知识的渗透,进而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了解并尊重交互方式上的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化交互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洞察力、文化理解力乃至文化创造力(即能够实现在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

三、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渗透力的方法和途径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材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许多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要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遗憾的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词汇、语法、句子等基本的语言基础知识上,却忽略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指导、学习。笔者认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互相渗透越来越多的形势下,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西方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交际礼仪等要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灵活地向学生阐述中西文化差异。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做一个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英美原版影视、录音、图片等手段创立英语学习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寓教于乐,提高学生们学习跨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标准、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和基本语言知识。

3.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多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从而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4.在要求学生关注外来文化的同时,应提醒同学们同样重视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不仅在于对世界文化的了解,还应包括向世界介绍本土文化的能力。

5.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加强外籍教师与中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英特网与外国人交朋友、聊天等都是现实的。可以鼓励学生以信件、Email、QQ 等形式,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运用英语来交流,了解真实的英语国家人民的生活习俗等。

6.在生活中学习英语是培养英语素质、渗透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辩论赛、演讲朗诵等等。

综上所述,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也就是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从英语教学的第一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用英语文化模式思维的习惯,掌握两种文化差异,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总之,跨文化交际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3.陈 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M](《国外外语教学》1997)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山县高级中学)

文化意识培养论文 篇7

一、激活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教材是个无尽的宝库,就中职英语教材而言,涉及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广泛知识。只要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利用并开发教师,那么课堂就是学生了解和吸收异国文化的主阵地。中职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适时适度的拓展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掌握英语技能。例如在职高一年级《How can I get to the post office》 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举办一次关于“怎样用英语问路”的主题讲座,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英语国家问路所采取的不同礼貌方式,也让学生记住了用英语问路的常用套语和用英语指路的常用套语,以此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再如听力教材中出现“Uncle sam” 这个单词,意指美国“the US”,适时的穿插一些“小插曲”,使学生感受中西文化的不同和有趣, 不仅能有效调节学习氛围,也能增长知识,更加热爱英语学习。西方文化与我国传承的儒家文化相比,在价值观、社交礼仪、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甚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既定的英语教学目标,也要教会学生鉴别中外文化的不同之处,避免因为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而出现的理解失误,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做到礼貌得体的交流, 尽显我国礼仪之邦的风采。

二、利用现代教学资源直观积累文化背景知识

在呼吁教学改革的今天,现代教学资源的利用可谓是让我们的中职英语教堂锦上添花,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英语世界,不仅让课堂变得妙趣横生,也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影像材料中身临其境般的感受英语的交流氛围,从而摆脱母语的干扰,直观积累文化背景知识,这是传统英语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You are a luck dog ”这句话,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译为 “你是一只幸运狗”,看到“dog”,都会认为这是骂人的话。但通过观看录像或影片,让学生了解到外国人的子女一般在成年后离开自己,为了排遣孤独而饲养宠物,从而也就能理解英语中的习语:“You are a luck dog ”的真正含义: 你是个幸运儿,体现出一种亲昵的关系,并不是汉语中骂人的话。再比如颜色单词,red还能代表暴力;green还可表示无经验、不成熟等;blue代表心情时则是忧郁,在接音像产品时,还可表示色情的意思。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件,或者播放些BBC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英国的园林,澳洲的景色和美国的文化等,都有利于学生对英国文化更深入的了解。

三、拓展课外阅读积累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教材也无法包罗万象,仅凭短短的课堂四十分钟和薄薄的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鼓励学生从原汁原味的英美原版中多阅读、多吸收,中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积累英语文化背景知识,通过长期的阅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会有显著的提升。

例如,《Shanghai Students’ Post》、《21世纪中学生英语报》、《中学生英语辅导报》等辅助性的课外阅读,以及 “走遍美国”“新概念英语”、“芝麻街”、“疯狂英语” 等,里面的内容都涉及了英语国家语言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只要教师能帮助学生克服英语阅读中的跨文化障碍,那么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巨大推动力。

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有关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书籍,在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中积累更多的英语文化知识,掌握大量的惯用法,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锐度。

综上所述,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既是新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满足学生现实交往的需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中职英语教学不能只定位于教材内容,更应从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才能让中职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参考文献

[1]都维佳.试论中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105-106.

文化意识培养论文 篇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重要性,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 关于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通过上百年的传承, 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 各具特色, 千姿百态, 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象徵, 它反映了一个社会较为复杂的一种现象, 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思维模式、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体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来往越来越密切, 为了发展, 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继续闭门造车, 目前各国都向世界敞开了自己的国门, 迎接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惠, 生活和经济活动向全球化方向快速发展。在这一各国文化交流过程中, 必然要遇到沟通方面的问题, 比如语言不通、思维方式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等等,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需要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 最基本、最常用的交流工具就是语言, 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形成不一样的语言表达习性, 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民族的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能力首先要加强对所要接触的国家及民族语言的学习和认识。在学习外国及外民族语言的时候, 不能把语言看成只是简单的词汇和语法, 应当在学习过程中, 将语言的学习与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紧密的结合起来, 对这个国家语言的底蕴和文化风俗进行深刻的了解和探究, 最终形成所要接触国家对语言的思维方式, 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从而为实现更好的跨文化交际创造良好的平台。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国门正式向国外敞开, 在欢迎外国友人来访的同时, 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与国外各个国家、地区、民族开展跨文化的交流。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度不断加大, 这种跨文化交往变得更加频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面对新鲜的国外文化以及不同的思维理念、生活方式, 难免会发生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为了避免这种冲突的发生, 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我国需要针对国外的文化背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人才, 不仅能够熟练的掌握交际国或民族的语言, 更要清楚和了解这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和观念信仰, 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

2 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1 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意识一般是指拥有差异性文化背景的国家之间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 由于文化的差异、语言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 可能会对同一种词语或句型产生不同的看法, 从而导致误解和思想上的冲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对于多元性文化的差异性建立一种融合、包容、理解、学习的一种态度, 这就是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1)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意识在与国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在交流的过程中, 交际人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对交际国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词语表达方式没有足够的掌握和了解, 那势必会造成文化上的冲突, 对整个交流产生影响。例如, 有一个英国的留学生小高, 他在英国的过程中, 曾经回忆开始工作的时候, 不管是他的上司还是他的同事, 对他的评价一直是比较强势, 而且不太尊重别人的看法和意思, 他深深的陷入了沉思, 为什么会给他这种评价。后来他在一次和上司争吵的过程中, 明白了原因所在。有一次, 小高英国的部门经理说他不尊重领导的意见, 总是否定领导, 小高解释道:I didn’t mean that..., 不管小高怎么解释, 英国的部门经理还是不听。后来回想, 发生这种事情是由于中国与英国之间文化有差异造成的, 中国人一般喜欢直来直往, 当听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 就直接说:“不是!不对!什么呀!不可能!”之类的, 所以小高在外国当与同事和领导出现不同看法时, 就习惯直接用语言表达, 如:NO...Wrong...或者说I don’t think so..., 而英国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则正好恰恰相反, 英国人当听到不同意见的时候, 一般比较含蓄, 不直接进行反驳对方, 常常说:I am afraid I can’t agree with you...或者in my opinion...或者I am sorry I couldn’t...。小高经过反思, 将原来的习惯逐步的改掉, 试着去理解、包容和学习英国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 很快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与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 首先要清楚交际国的文化价值观、语言文化特点, 跨过两个国家之间文化的“鸿沟”, 把握好语言表达的适应性, 为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由此可见, 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般是指在与交际国、交际民族、交际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所体现的维系和建立交际国、民族、地区良好关系的能力, 以及在交际过程中, 最大程度的去解除两个不同国家彼此之间文化上所产生冲突的能力, 此外, 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具备对于交际过程的控制能力。而在我国不管是社会上还是学校里, 都只是把重心放到了对外国文化的听、读、写三个方面, 而十分缺乏对人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具备跨文化交际的相对性, 很容易无意中违反了交际国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生活方式, 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例如, 在美国工作的王女士, 在参加一个朋友的大型聚会的时候, 为了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特意穿了一身十分华丽的晚礼服, 在聚会上许多朋友都对她表示:

“That’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

你穿的裙子真是太美了!

王女士听到后, 马上谦虚的说:

“No, no, 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

不, 不, 它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裙子而已。

在我国当别人夸奖你的时候, 王女士的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属于一种谦虚的态度, 是中国人含蓄、内敛的一种表现。而在美国, 则恰恰相反, 当别人赞美你的时候, 美国人一般会用:“谢谢你!我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之类的语言进行表达, 他们认为王女士的回答是对他们个人欣赏水平和审美价值观的一种否定和嘲弄, 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使本来愉快的场景, 变得尴尬, 严重时导致交际的停止。由此可见, 要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要对交际国的语言文化和心理思维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将其融入到语言学习中, 才能真正的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达到与交际国顺利交流的目的。

2.2 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 培养跨文化语言语境的理解能力

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就是如何达到与交际方之间文化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这需要交际人具备对交际方的语言语境能够正确理解的能力。一般我们把语境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强势语境, 另一种是弱势语境。强势语境一般是指交际过程中, 表达方式习惯以间接、含蓄、内敛、温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于直接、强硬、果断的表达方式他们认为是不负责任或过于仓促的。强势语境交际一般交际人的言语较为婉转、不喜欢直接冒犯被交际方, 他们希望被交际方能够理解和体会到他们话语中所表达的内在含义, 将交际的责任推给了被交际方, 这种使用强势交际形式的国家主要有中国、朝鲜、英国和意大利等等。而与其相反的弱势交际语境, 语言的表达形式直接、清楚, 将所要表达的观点和看法全部体现在语言之中, 他们认为含蓄、模糊的语言表达, 会造成沟通上的困难, 同时还可能会让被交际方认为交际人不够诚实、坦诚, 交际人在交际过程中将主要责任归于自己, 认为自己有责任将要表达的事情说清楚, 因此交际人在交际过程中, 语言的表达都是直截了当, 清楚明白。采用弱势交际语境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等。所以, 交际人要想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必须对所要交际国家的语境文化进行理解和掌握, 才能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

2)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注重对文化转移能力的培养

文化转移能力一般是指交际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自觉的将自身的本土文化摆脱, 转移为交际国文化, 使自己完全置身于交际国的文化环境之中, 进行正常、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一种能力。文化转移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 它是交际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象征。文化转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交际人在跨文化交际中, 能否从自身的本土文化中成功脱离出来, 成功融入到交际国文化中的可能。培养交际人文化转移的能力, 我们可以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观看大量交际国的宣传片、文化片等影视作品让交际人通过影片内容, 了解到交际国的语言、思维和习惯特点等文化;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为交际人创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平台, 例如, 针对交际国的演讲比赛、文化晚会以及游戏活动等等, 让交际人仿佛身临其境, 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交际人的文化转移的能力。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全球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得到深化, 跨文化交际将成为今后与世界各国交流的一把利器, 它能够很好的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误会。总之, 为了更好的实现与世界上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来往, 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 培养国民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李润新.论第二语言培养与第二文化学习[C]//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程晓莉.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105-107.

[3]许果、梅林,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 8 (6) :121-123

文化意识培养论文 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沟通, 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而英美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使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休克 (culture shock) 现象屡屡出现, 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 我国的英语教学, 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体验和实践, 培养他们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开阔视野, 加深对世界的了解, 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提高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 (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 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称 (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目前每个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1. 加强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关键。因为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主要还是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所以, 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时刻明确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除此之外, 英语教师还要利用周围一切条件, 不断为学生组织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对比文化差异。

董亚芬指出,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 语言材料中, 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通过文化对比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文化差异包含的内容庞杂繁多, 下述四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1) 词汇差异

词汇是英语表达的基础。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喜欢把每个单词都与一个汉语词汇联系在一起, 以便记忆。然而我们在使用某个英语单词时不能只注意其语意层面, 还要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揣度。比如“red” (红色) 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 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 被赋予喜庆和吉祥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 红色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 带有“危险”、“激进”、“流血”、“暴力”的意思。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 为了保留“红”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把标题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引起英美读者对“red”一词产生不好的联想。后来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将该标题意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石头记》) 。因此, 在平常的词汇积累中注意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加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 语用差异

任何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 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用差异。中国人在彼此见面时常常会问对方:“吃了吗?”“去哪儿啊?”这样的问候在中国人看来非常亲切, 然而在西方人看来却非常难以理解甚至是气愤。中国人认为这样的问候能体现对对方的关心, 而外国人则认为中国人想要了解他们的隐私。还有“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 很难理解它的文化内涵, 就会导致交际失败。可见,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先了解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

(3) 思维差异

文化的不同通常引起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含蓄、谦让、儒雅, 而英美人崇尚自由, 勇于表现个性。所以, 对别人的赞美, 中国人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 西方人一般说“谢谢”;表示感谢时, 中国人往往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不用客气等, 英美人则会说:It’s my pleasure/Thank you。这都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两种文化, 一个是以“你”为中心, 一个是以“我”为中心。

(4) 体态文化差异

肢体语言也是人类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工具, 中西方不同的肢体语言体现了不同的体态文化。如拥抱、握手、亲吻、手势语等属西方人的体态语言, 而中国的体态文化不包含这些过于亲昵的动作。了解并学会运用体态语对文化交际是大有益处的, 如耸肩表示“I don’t know”;掌心向上伸开双臂则表示无能为力或无可奈何。

3. 重视本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

了解并熟知本民族文化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前提。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刘润清教授曾经指出:“文化教学, 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西方文化, 而且要懂得本族文化, 二者并重。”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作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 我们必须在了解和熟知中国文化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 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并学会用英语表达本族传统文化, 宣传本族优秀文化, 让西方人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 比如中国的太极拳 (Taiji) 、武术 (Wushu) 、功夫 (Kongfu) 、气功 (Qigong) 、衙门 (Yamen) 、曲艺 (Quyi) 、二胡 (Erhu) 、麻将 (Mahjang) 等。我们要夯实本族文化的功底, 不失时机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 这样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时效性。

中西文化的比较性学习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关键。跨文化意识敏锐度是一种对有别于母语文化的他国或他族文化的反映度和感知度, 它是以母语文化为参照体系。敏锐度的加强有赖于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同步提高。然而敏锐度的高低并不与文化知识的多少成正比, 而是有赖于对中外文化的对比性研究学习。

4. 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文化渗透。

(1) 讲解法

讲解法是课堂文化教学最为直接的方法。教师直接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讲解。

(2) 对比法

对比法是文化教学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比, 学生可以发现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 了解异族文化的特殊性。比如从称呼、招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 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敏锐度。

(3) 阅读法

阅读文学作品是文化学习的一个主要方法。因为文学作品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所以, 要想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4) 实践法

实践法是实现文化教学目的最直接的方式, 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 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对中西方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社会准则、道德标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 然后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既教授语言, 又传播文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使学生跨越文化差异障碍, 减少文化休克现象, 增加交际的有效性和成功交际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徐冰.试析跨文化交际与高校英语教学.英语教学, 2009.

[2]王宗华.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外语交际能力.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文化意识培养论文 篇10

可以说,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了跨文化意识的存在就会让英语学习变得枯燥, 而且不可以做到学以致用。语言的学习成为机械的记忆, 没有灵魂可言。另外, 我们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时代, 科技的高速发展带领我们走向了全球化和科技化的新时代。每个人的空间和时间感觉都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改变, 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语言的沟通和文化的交流趋于同步, 变成可能。给予以上原因, 我们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更要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最后我们要知道, 英语语言的学习是一种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这有益于学生们去认识这个世界, 开启对这个世界的新视野。所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词汇学习中贯彻跨文化意识

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 在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过程中, 也要重视词汇量的积累, 因为只有量的积累才会达到质的变化。在语言素材和词汇充沛的情况下, 学生们才可以做到和他人进行自由的交流和想法的阐述。更重要的是, 我们在英语词汇的积累中可以找到一些词汇身后所代表的语言内涵, 所以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应该对于词汇的积累有一个很好的研究, 并将记忆方式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做好基础。

二、在课文学习中贯彻跨文化意识

在时下的英语教学课本中, 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都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素材, 很多教材中都有大量的国外文化的很好融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 要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不要忽视这部分内容。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结合美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习俗、行为规范等内容对国外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久而久之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就会有显著的提高。

三、在阅读学习中贯彻跨文化意识

但是, 我们还要知道, 要是想真正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 单单依靠课本中的涉猎是渊源不够的。这需要我们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在平时要多帮助学生寻找那些有益于学生阅读的, 了解当地人文的优秀作品。这其中, 比较有效的阅读就是教师应推荐一些英语原版电影, 这样可以学习他们的语言方式和文化。更加可以通过原著或根据原著改编的简写读物使得学生获取不同的知识获取渠道。

四、建立对异国文化的情感

经过上文的阐述, 笔者认为, 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时候, 最最重要的就是使他们在内心深处真正的接收异国文化, 接受欧美文化。让他们对于欧美文化有着一种心理上的认可, 这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对外国文化抱着敞开的态度, 教师们也要积极的疏导, 让孩子们学会用海纳百川的态度接收外国文化。

另外,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也要做到在上课之余引导学生做一些好的, 有益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对欧美文化有一个全面性的直观性的了解。要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请外教和学生们一起学习, 在聊天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受异国文化。同时, 我们的教师, 要重视学生的文化视野的不断提高,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意识与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 英语教师要细心观察, 在学生们可以充分的了解到异国文化的特殊性以及特点之后, 就要鼓励他们, 多看, 多听, 多练, 在和英美人的交往中读懂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按照上面的阐述, 要想达到学生们对于跨国文化情感上的认同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观察, 减轻以至于消除学生们对于异国文化的排斥性心里, 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接受异国文化的存在。

六、合理引入异国文化知识

文化一种潜在的精神文明, 我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深入的了解语言所在国家的文化, 才可以达到英语学习的有效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尽量多的涉及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目的。主要应该做到一下几点。

第一, 创建真实的语言环境。我们的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语言的语境设置。这是跨文化交际意识养成的重中之重。比如说, 我们的教师在学习英语的学习中, 遇到一些可以引发出一些关于词汇文化的隐身含义。例如在学习关于Christmas节日时, 可设置以下活动:课前教唱圣诞快乐歌, 让学生感受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的祥和、快乐的气氛, 从而加深对圣诞精神的理解;更加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感受文化交际。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 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Do you celebrate Christmas?If Do so, what do you do?, 在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的教师还可以将外国的习俗和我们国家的比较开来。这样可以找到东西方的差别对比, 可以及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所以说, 我们的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明白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意义, 所以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充分的了解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心理特点, 这样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我们的英语教师就具有双重的任务, 既要重视知识上的传授, 又要重视文化的交流和协作, 还要着重的重视英语文化知识的引入, 开辟多种途径, 多种方式为大家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让学生们可以更加完整的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化的魅力所在。让学生真真正正的掌握学习的乐趣。

摘要:众所周知, 跨文化英语意识的养成对于每一个学习英语的人是十分重要的。不论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是如此。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要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对学生们的跨文化意识做一个培养。本文就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做一个阐述。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学,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立非,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培训与研究在中国—记全国首届“英语学习策略培训与研究”国际研修班[J].外语界, 2003 (6) :23.

[2]刘文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3.

高中英语课堂学生文化意识培养 篇11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32

一、教师应转变文化意识培养的思路

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教学一味强调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传授,但是却忽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把语言与文化载体截然分开。在语言文化教学中,文化差异是重要的切入点,若是教师不重视文化差异,学生就很难感受到英语国家之于母语文化的差异,更不要提能够树立文化意识。学生生活在中文的母语文化环境中,不通过对比很难实现文化差异的自我察觉。很多教师缺乏文化意识,不注重文化差异,只进行修辞、语法、生词的讲解,常出现课堂之中从来不进行英语文化知识讲解的现象,又或者存在英语文化讲解中并不把英语国家文化与母语文化之间进行对比讲解的现象,因此学生难以产生英语文化意识。

1.正确对待文化教学

第一,众所周知,英语文化教学是一个非常艰巨而长远的过程,这也决定了它是很难出成果的。因此在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全能手,不仅要对英语文化内容与内涵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能够灵活、通俗而贴切地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基础,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将文化教学融入每天的英语基础教学过程中去。这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现实中多数教师的自身素质难以达到这些标准,因而造成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不足的现状。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主动有意识地添加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我们要改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不足的现状,首先就需要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对待英语文化教学的态度。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在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方面,文化教学并不是多此一举的,相反它是达到目标的必要途径。有了这种对文化教学的正确认知态度之后,就需要教师在英语课堂之中主动添加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根据课本与考纲的安排,有意识多方面搜集课文载体背后的文化知识,灵活且通俗易懂地融入与学生的英语教学互动之中。

2.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

想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首先就要求教师有这方面的实力与能力。教师自身是否具备深刻了解汉语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储备,是否具备深刻了解跨文化交际时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储备,这一点至关重要,即所谓的“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相比较之下,文化素养较高的教师具备驾驭语言与文化的能力和一定的教学技能及艺术,遇到语言问题时能正确分析其文化语境,更加能够匹配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灵活地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以吸收新的文化知识,逐渐形成完善的文化认知模式。但是文化素养较低的教师由于其个人的文化储备非常有限,即便是有意识地想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会无意地割裂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有意识地主动提高文化素养并且把它当作责无旁贷的任务。

二、将文化意识培养融入日常课堂教学

中学英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多种途径与方式,有意识地将文化教学渗透于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唯有如此,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避免学生犯一些常见的语用错误,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热爱这门语言。

1.充分利用教材,将文化培养渗透于课堂之中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如北师大版分为八个模块二十四个单元,每单元一个话题,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真实丰富的语言素材,涉及的话题广泛而全面。例如中西方节日及历史;生活方式;情感表达方式;餐桌礼仪;金钱观、价值观;国家发展历史与社会进程;汽车文化;科幻小说电影;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西方电影、导演及演员;体育运动与明星;音乐、艺术与文学;社会和政治等等。教师可以这些文化素材为载体,充分利用和发掘、营造文化差异的对比氛围,在学生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培养文化意识,生动且有趣。

(1)收集每个单元话题的相关文字、图片或者影音资料,为学生有甄别地展现英语国家人文历史与风土人情。以Module 4 Unit 12 Culture Shock 为例,在课前我上网查阅了许多关于中西方餐桌礼仪、交际礼仪以及生活方式思维差异的资料,比如餐具的使用、小费制度、表达感谢与歉意的方式、公众场合的礼貌以及与中国人礼仪方式的相关对比等。将一些事例以图片或者视频呈现给学生,既生动又有趣,使其在了解和感受英语国家文化不同的同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利用词汇进行渗透。经研究表明,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也最能体现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中西方历史社会文化的差异造成英语中有些词汇不能与汉语词汇准确地一一对应。恰当地理解其代表的文化意义是准确运用这些词汇的首要前提。例如,dragon(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被用作民族图腾来使用,并且绣在衣袍上象征封建时代的帝王,具有祥瑞、繁荣、权利和长寿之意。但是英语文化中dragon是邪恶、罪恶的代名词,因为西方文化中魔鬼撒旦就被称作dragon,一些影视文学作品中把龙看作是恶势力。所以我们要区分中国的“龙”与英语文化的dragon,在学习时切不可望词生义,引起交际误会。要想切实把握这些差异和难点,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词义差别存在的根源,注重两种文化对比,从而逐渐使学生自觉树立英语文化意识,提高自身英语文化素质。

2.从多个方面、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情景交际,将口语文化渗透其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通过交际对话、英语角、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有意识地将文化渗透于英语学习过程中。中西方在称呼、问候和告别、礼貌及禁忌、感谢与答谢、赞美等方面的表达都有所不同。例如中国人在遇到他人赞美时常常要谦虚推辞一番或者不好意思,而英语国家的人会欣然接受并道谢。教师应当常常引导学生进行口语对话交际,长此以往学生会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口语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2)贯彻新课标的精神,给学生布置研究性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新课标倡导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可以适时布置一些实践探究性任务,选定一个话题方向,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确定具体的课题,制订小组计划和探究进程,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分析和讨论,教师起指导帮助作用,最终得到结论与成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

要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能力,只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还远远不够,需要教师、家长、学校甚至是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英语文化的氛围。例如通过让学生开展英语角、英语话剧表演、原声电影配音比赛、演讲比赛以及情景模拟;通过观看英语原声影片、原声纪录片、原声文化历史片以及阅读英语文学书籍、英语报纸杂志的途径等,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与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白石.对高中英语教学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研究与反思[J].中国知网, 2006(5).

[2]李峰.高中英语课堂文化知识教学[J].中国知网,2008(6).

[3]栾宏伟.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渗透[J].考试周刊,2014(9).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篇12

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化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有人认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还有人认为,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之,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文化离开了语言也是很难存在, 有些文化形式本身就是靠语言来表现的, 如文学等。还有更多的文化形式则通过语言来记录、保存和传播。

任何一门现存的自然语言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且, 从小至单词大至语篇的各个层面上都体现出文化内涵来。文化决定了具备此种文化的人的语言中是否有某一事物、概念和相对应的词。英语世界中没有“馒头”这种食品, 因此也没有相对应的词。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中引起的联想也不尽相同。例如, “一堂课”, 在中国文化中一般由“一个固定的教学班”、“教师”、“教材”、“教室”和一套较为固定的教学程序组成, 而在英语文化中, “a class”中的学生就不一定来自同一个固定的教学班, 不一定有固定的教材, 教师的作用不一定与中国教师的一样, 教学程序也常常不是固定的。

在短语、成语这个层面上, 语言更是明显地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此我们已有较为清楚的认识。而我们常容易忽略的, 是句子结构、话语结构和语篇结构这些层面上的文化内涵。这些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而这种文化内涵, 不仅体现在某些语篇形式的有无上, 如“相声”这种语篇形式, 具有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更体现在语篇内容的文化意义上。外语学习离不开对所学语言所代表和负载的文化的了解。如果认为外语学习就是记单词, 背语法, 充其量再加上掌握听、说、读、写技能, 那是不可能真正学好、用好外语的。

二、英语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 外语学习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文化学习。英语学习也必然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由于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际, 英语学习也就自然地要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 这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例如, 在中国, 龙是民族的图腾, 而在西方, 龙是一种凶恶的动物, 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曾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 即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 后两个因素直接和文化有关。得体性主要是讲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的情况下, 要能够使用不同的得体语言, 这里就涉及到文化背景的问题。现实性主要是指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语言。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使用恰当、得体的, 真实、地道的英语。这已经不是仅靠语言知识就能解决问题的了,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授。

这里还涉及到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问题。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 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 (如英语) 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这种敏感度是可以培养的, 这种自觉性也是可以培养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通过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性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建立和提高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

三、文化理解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教学的重点是语言知识的传授。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们开始把语言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 这应该说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进入90年代, 英语教学中又增加了文化知识的内容, 这更是一种飞跃。但是, 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上, 还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 这里还有文化理解的问题。

文化理解主要指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具体的、个别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现象进行理解, 了解其背景、渊源、文化含义、宗教含义等;了解该知识或现象所反映或代表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二是把其看成一种客观存在, 文化无好坏之分。我们没有必要去评头论足, 但我们可以有选择地传授文化知识。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异国文化, 避免用我们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异国文化, 避免拒绝任何异国文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态度;同时又要避免盲目地追随、模仿异国文化, 而应是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 使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中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 它们思想活跃, 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但同时又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因势利导, 特别应避免学生盲目地、不加分析地接受异国文化的行为规范、道德观、价值观等, 忘记基至抛弃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

四、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

外语学习似乎与本国文化的学习没有多大的关系, 其实不然。既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切, 那么本国语言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受本国文化的影响。因此本国文化的学习与外语学习关系密切, 学好本国文化有益于外语学习。其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学好了本国文化可以对异国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因而也就有助于英语学习;也不仅体现在可以提高自己的鉴别、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 可以在进行文化对比时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两种文化的异同, 因而也就能提高对本国文化的敏感性, 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更体现在可以培养基于对本国文化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早在20世纪50年代, 国外就有人开始着手进行外语学习中的语言对比研究, 其目标是“对两种语言和文化进行对比以发现和描述操其中一种语言的人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所遇到的困难”。但在研究的初期, 人们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了对语言本身的对比上而忽略了对文化进行对比。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 由此而产生了对比语用学, 即对不同文化中人们使用语言时的文化背景与语言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今年来, 我国有不少的人在文化对比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而且已有了初步的成果, 并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了这些成果, 使我们的外语教学有了较大的发展。而本国文化知识, 正是文化对比的基础, 也是文化理解的基础, 这个基础不牢, 就很难谈得上用它去和异国文化进行比较, 很难进行文化理解, 也不可能真正把外语学好。

五、文化知识与跨文化意识

在基础教学阶段,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 二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内容, 也称文化导入。文化导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注释。

即在教材中对涉及到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加以注释和理解。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们理解时相对困难的地方, 有时还会引起理解上得偏差。这种方法的针对性强,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语言材料和各个阶段, 但一般较为零散, 系统性不够。

2. 比较。

即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通过对比去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 特别有利于加深中外文化的理解, 培养文化意识。

3. 融入。

即直接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 或把外国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直接编成教材开设课程, 介绍异国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如果选材得当,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并行。但在基础教学阶段, 常会遇到文化内容和语言难易度以兼顾的问题。

4. 体验。

即通过学生具体的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这些实践活动包括听、说、读、写、观察、看电影和录像、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等。但组织这些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

文化导入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积累有关异国文化的知识, 其二是培养跨文化意识。如前所说, 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 和在使用英语时根据异国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 (如听、读) 和语言产出 (如读、写、译) 的自觉性。因此, 在文化导入的全过程中, 教师都应充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否则就会把文化内容的学习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 这是和英语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上一篇:小学美术创新教育刍议下一篇:学生评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