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意识培养

2024-05-24

角色意识培养(通用12篇)

角色意识培养 篇1

当下的中国, 经济体制与社会风气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交叉渗透, 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碰撞融合, 日常生活的去政治化以及对于主流舆论的过度怀疑情绪高涨, 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逐利本性对于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维活跃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尚未定型的当代大学生。可以说, 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简称《纲要》) 课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 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教师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者之一, 应该正确进行角色定位, 充分发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并牢牢树立三种意识, 即价值观引领意识、以学生为本意识以及辩证唯物史观意识。

一、价值观引领意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之一。开设这门课的用意在于使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明白“三个选择”, 也即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同时应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根据这门课程的自身定位, 我们看到《纲要》课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基础, 并且融合了一定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等属性。

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 有良好的知识背景, 畅通的信息获得渠道, 兴趣广泛, 思维活跃, 社会参与意识强烈, 对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但由于对国史、国情、民情了解不多, 社会阅历不深, 思想和政治辨别力尚不成熟。同时, 随着中国国力逐步增强, 中外交流日渐频繁, 一些西方大国也在利用他们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霸权对我国进行强有力的价值观渗透。在这种情况下, 青年学生面对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实问题, 容易受到“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军队非党化、生活西方化”等观念的影响,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道路产生怀疑, 进而产生思想混乱。“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品质和学术旨趣的形成, 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历史感的形成”。因此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 进行价值观的培养是至为关键的, 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在《纲要》课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 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隐时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 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 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最为典型的就是在如何正确分析“文化大革命”以及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这一重大问题上, 一些人以“反思历史”为名, 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 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 走到“纠正”社会主义, 认为我国不该过早地搞社会主义, 而应该让资本主义充分地发展;从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走到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如此种种, 不一而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 而且发展到某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 影响面大, 危害至深。针对这一倾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所明确提出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 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作为高校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 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努力在《纲要》课教学中发挥好价值观引领作用。

第二,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1840年以后的近代中国, 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民族优良传统在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抗争中得到了发扬和升华, 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上, 民族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威武不屈的红岩精神、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在教学中要不断通过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讲述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大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以学生为本意识

以学生为本区别于以往的“以师为本”, 强调各项教育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育观。当代大学生与过去的大学生已有很大差异, 面对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若再以传统的“以师为本”, 强调“师道尊严”, 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学生采取训导式的教学方式, 灌输一些似乎高高在上的道德、理想、主义, 只会让学生愈发认为书本理论与现实相距甚远, 不仅作用有限, 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使《纲要》课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 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 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构建新课堂, 让学生参与教学, 教师做到有效引导, 帮助学生探索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 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对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记忆与复述, 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应始终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启发学生, 让学生去读、去说、去想, 对此我们可以采取学生参与的方法。

学生参与法, 也就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自己去触摸历史, 发现历史。例如, 可以将一些中国近代上的著名历史人物的讲解任务交给学生, 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进行备课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讲授, 教师进行提问与点评。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历史人物, 又锻炼了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和机械的学习模式, 为学生提供了思考、探究历史人物的空间, 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对历史人物进行观察、思考和探究的经验, 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针对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与争议人物, 教师可以在充分掌握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 寻找有思考价值的、有学习趣味的问题进行切入, 鼓励学生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提高学生参与《纲要》课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也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法。

三、辩证唯物史观意识

《纲要》课是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探讨历史得失来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历史观、价值观的引领与培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于基本史实的讲授要以理服人、辩证全面, 积极帮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地观察、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培养学生通过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抓住历史规律的能力。

对于近代历史上的一些知名人物的分析, 就十分需要教师遵循唯物史观的辩证思维。例如, 对于袁世凯的历史评价问题, 我们一方面要指出袁世凯在清末比较支持变法革新, 尤其是在清末新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比如推行警政、废除科举、呼吁立宪;同时, 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民国初年袁世凯掌权后全面保守、追求独裁、背叛共和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纲要》课教学过程中, 对于历史人物, 绝不宜脸谱化、简单化处理, 这样不仅不符合学术规范与历史实际, 而且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年龄、知识背景和社会实际来说, 其教育效果都是不理想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 展示主流正面人物的不足之处以及争议人物的可贵可取之处, 全面的、辩证的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更会得到学生的认可。

虽然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历史, 但是中学阶段的史实叙述比较僵硬, 与史学研究相差甚远。但是鉴于《纲要》课的课程定位, 我们仍然需要对于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辩证分析。通过理性思考, 促进学生唯物史观的形成。例如, 对于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的叙述源头———太平天国运动, 不仅中学阶段讲授生硬僵化, 《纲要》课统编教材对其存在的严重缺点也一笔带过。笔者认为, 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伟大不会因为它的局限与缺点而丧失, 也不会因为文过饰非而增加。我们大可不必过于小心, 适当指出太平天国本身存在的局限性、落后性、破坏性, 并不会在学生思想知识体系里面上升到否定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必要性, 否定近代中国通过革命谋求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正义性和进步性的高度, 反而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于近代中国探索富强民主道路的艰巨性、曲折性的理解与认同。

总之, 《纲要》课教师要真正干好本职工作,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借鉴先进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水平、探索规律。《纲要》课教师只有真正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色定位, 努力把握以上三种意识, 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素质, 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促进《纲要》课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 为更好地完成《纲要》课教学任务, 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教师应着力培养三种意识, 即价值观引领意识、以学生为本意识以及辩证唯物史观意识。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意识

参考文献

[1]贺亚兰.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 (7) :53.

[2]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01-06.

[3]吴发科.试论“生本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 2003, (4) :14.

角色意识培养 篇2

四川省宜宾县泥溪镇中心幼儿园 教师吴艺芳

内容摘要: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应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以一物代一物,能脱离真实情景和物体的直接信号刺激,进入假设想象的世界,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角色游戏;创新意识

幼儿喜爱游戏,不仅是幼儿身心特点的反映,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不仅使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再现,而且为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创新;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是智力的竞争,是人的创新与发明的竞争;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综合实力,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应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占据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在游戏中,幼儿精神状态轻松投入,能力强的孩子自选角色自主交往,还能克服各种困难,大胆提出建议,这些都为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以一物代一物,能脱离真实情景和物体的直接信号刺激,进入假设想象的世界,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现实生活是角色游戏的

源泉,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物体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但幼儿未来的生活不应该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简单重复,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发展游戏内容。目前我国幼儿园开展的角色游戏主要内容和特点: 1.主题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

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往往是幼儿所处的实际生活的反映,是幼儿感知生活,或者经过幼儿的思维加工以后所形成的生活经验的表现。日常生活的主题:常见的有“娃娃家”“超市”等,是由幼儿平日经常遭遇到的经验所形成的。如在“娃娃家”他们扮演着爸爸、妈妈、洗衣做饭,爱护小娃娃,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着作爸爸、妈妈、老师的辛苦和快乐。商店里售货员和也是幼儿比较熟悉和关心的。他们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所以在工作表现的很认真、负责。总之,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又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爱护同伴、积极参加游戏活动的兴趣。2.主题的内容具有年龄差异

在成人不加干预的自然情况下,幼儿景象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但有些主题内容是幼儿经常选择的,有的主题内容持续时间较长。观察发现,主题内容持续长短和幼儿兴趣关系密切,游戏时间持续最长的主题内容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幼儿的兴趣也随着身心发展而发生变化,较小年龄的孩子注重日常生活的主题,则大年龄的孩子更多地会选择社会关系主题游戏。

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1.自主参与制作游戏材料,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动手实践机会和能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幼儿创新素质的发展。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想象的过程,游戏中替代物的使用,就要运用创造性设想。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为此,我们投放了大量的半成品,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玩具的用材,如纸、泡沫塑料、彩带、吸管、各种碎布、花片等分放在活动室,鼓励幼儿动手寻找、制作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新。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能力,使幼儿的创新能力逐渐发展,创新意识更加强烈。另外,通过动手实践,可以使思维和想象变为现实,从而让幼儿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2.注重游戏的互动性,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纲要》中还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不仅使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再现,而且为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在这个游戏过程里,教师应是游戏伙伴,不是“自上”的指导者,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产生互动。当幼儿在使用、制作替代物时遇到了困难,教师可以及时参与,帮助幼儿巧妙使用替代物。教师应启发幼儿积极地使用替代物,使幼儿做到能以物代物,使一种替代物有多种用法,替代物的巧妙运用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有效措施。指导幼儿为自己的游戏设计、创作简易玩具,有利于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首先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在教育的范畴里,游戏意味着教育的要求与幼儿的意愿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角色游戏中无疑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而不应该让“主体”成了表演的工具,教师想好主题、定好

情节,幼儿只是按规定去表演,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干扰太多,幼儿难有发挥的余地。当幼儿自发进行有主题、有情节、有趣味的游戏时,教师不妨“静观其变”,不要任意打断、介入,就让幼儿的游戏在愉快、自由的氛围中发生、发展、结束。因为,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他的创新意识极易被某件小事物启发而生。

其次要为幼儿创设情境启发想象。游戏情境指角色游戏进行的物质环境状况与心理气氛,它包括人和物这两大因素。游戏的主题只规定了情境的总趋势,情境的具体细节是受游戏开展的时间、空间及游戏者个体特点的影响的。在角色游戏中,情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正确地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恰当地控制这些因素,从而在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的作用,创设出可以启发幼儿想象的情境。如:给 “娃娃家”打电话,告知“妈妈”请全家人外出吃“肯德基”。但切记:教师在幼儿游戏前应尽量少讲,“讲”的时间多了,“动”的时间就少了,讲的规则多了,幼儿自由发挥的余地就少了,客观上限制了幼儿的想象。

再次应持多样的指导方式。合理运用游戏的指导方式,是实现幼儿在游戏中主体地位的需要保证,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现场指导,应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教师可在游戏开始和结束时、游戏中出现危险情景时、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了不良的行为问题时、游戏中幼适时地加以指导。如:在“医院”游戏中,教师发现有的“病人”没有挂号就去看“医生”,就告诉他们“看病应先挂号”。又如:教师发现有的幼儿将“娃娃”将头朝下抱着,或拖着“娃娃”的脚走路,就装作听到了“娃娃”的哭声,启发幼儿自己

发现问题,自行纠正。这些介入都能对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有所帮助。但这指导容易产生以成人的意志代替幼儿意愿的现象,抑制幼儿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当游戏遇到阻碍时,鼓励幼儿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调动友好商讨的气氛,尽量避免同伴间的相互埋怨和不和。另外,教师可以以指导的形式,设置疑难情景,促使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主动克服困难。例如:“大家来想想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就能马上再玩下去。”“你有什么好的经验要向大家介绍?”在无人发言时,教师可以引发幼儿思考解决问题“我们下次游戏还需要什么呢?”“还需要添置些什么材料呢?”等等。当幼儿主动提出新的游戏内容时,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在游戏中以角色身份提出问题,能使幼儿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出现问题时,教师不应急于处理,也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幼儿,而是应该尊重他们,启发他们妥善解决问题。游戏中幼儿有时出现争当角色的现象,除了启发他们谦让协调解决外,还应注意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创新,可以让幼儿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充分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玩“贝贝美发店”的游戏时,美发师大声喊着:“快来洗头啊!”但是没几个“顾客”去光临,我便让美发师去问问“顾客”为什么不来洗头。原来是“美发店”里的洗头品种不够多。于是美发师找来了许多洗发水、定型膏等等,又招呼起来:“快来洗头呀,可以水洗、干洗,还可以烫发呢。”果然,“顾客”纷纷进了美发店。教师可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适时给予随机指导。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游戏,帮助每位幼儿增强角色意识,突出幼儿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3.积极的评价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游戏之所以受幼儿的喜爱,取决于它所具有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身体和精神上能够得到放松。教师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都能激发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己的主体地位。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幼儿说的机会,让幼儿自己与同伴交流,之后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并且对幼儿出现的错误持接纳的态度。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的自主权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角色游戏中充分地体现出主体性。

文教学中“角色”意识的培养 篇3

标题中的“角色意识”,是艺术创造的一个术语,也是一种较高的境界。艺术大师斯坦斯拉夫斯基对此就是非常重视和强调的。他曾对莫斯科大剧院的艺术家们语重心长地说过:“当你一脚踏进剧院的大门,就必须把家里的所有烦恼和不快统统抛至脑后。”他认为,只有这样,艺术家们才能沉浸在戏剧中角色的情感世界里。

由此,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们也能得到一种启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理解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把握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去体验,去假想,去把自己的生活、感情和课文所展示的、以及你要展示的生活、感情相比照、相联系。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对语文教学是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实际上也是一种让学生进入角色的途径和形式。笔者永远忘不了,每每学习《雷雨》《阿Q正传》等课文,笔者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堂气氛顿时异常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一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的同学也不甘示弱。由此我们完全能够体会到: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进入了角色,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浓烈起来。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准确理解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学生进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么,课文的情感内容也就落到了实处。记得前几年教《包身工》这课时,除了讲这篇课文选材和组材的特点,还得讲这篇课文的思想意义;但是每每讲到后者,尤其讲到“芦柴棒”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远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她们会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之类的内容说,平静的教室里出现了交头接耳、小声嘀咕、脸红低头的现象,甚至有学生慢条斯理地说:“这群少女不害羞!”引来同学们的哗然。那笑声令笔者战栗,至今记忆犹新。这次再教,笔者就换了一种方法。笔者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谁不是父母的心头肉,谁不希望有幸福美好的少年?想想看,假如我们就是‘芦柴棒这样的包身工,难道我们不喜欢穿得漂漂亮亮,而喜欢‘蓬头、赤脚?难道我们不喜欢‘几室一厅,而喜欢在‘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马桶边‘横七竖八地躺着?难道我们不喜欢‘牛奶+鸡蛋,而喜欢争抢‘豆腐渣+锅巴?……”这样,终于激起了学生对帝国主义和买办洋奴们的仇恨,唤起了学生对包身工悲惨境遇的同情。

还记得教《大堰河——我的保姆》,笔者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这位同学读得平平淡淡,毫无感情可言。于是,笔者要求这位同学做一做本课文的作者——诗人艾青:“现在你就是艾青,这首诗歌就是你写的,诗歌中的‘我就是你自己,请你再读一次。”待到他变换了角色,以“艾青”身份重读这首诗歌时,感情饱满,读得如泣如诉,哀婉动人,并情不自禁地做起了动作。全班同学为他热烈鼓掌。角色变换由读者变成作品中人,同学们对诗歌的感情感悟得更加深透了。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透视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进入了角色,就会把自己的感情和课文中人物的感情相沟通,就会把自己的生活与课文中人物的生活相比照,从而能够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笔者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文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笔者在具体分析林黛玉形象之前,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林黛玉,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态走进贾府,你的一举一动会怎样?”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感到新奇。”有的说:“‘我感到兴奋。”有的说:“‘我会有新奇而紧张的心态。”有的说:“‘我将会小心翼翼。”答案不一而足。那么哪一种答案正确呢?笔者再次提示道:“想想看,‘我是以什么样是身份走进贾府的?在什么背景之下走进贾府的?”最后,同学们有了较为一致的答案:“我”因为母亲去世以后,在家“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姐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投奔贾府,而且以前也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的人家大不同,再加上是第一次到一个陌生处,所以“我”会有寄人篱下的感受,“我”走进贾府时会小心谨慎,不能随便。应该说,这样的答案是科学的,确实符合课文实际;而这样的答案是建立在同学们变换角色之后的。如果没有进入角色,同学们很难会有这样的感受,很难会走进林黛玉的内心世界,也就很难会准确把握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催熟学生的写作。学生进入了角色,写起作文来,就会认真谋篇布局,就会把自己的角色感受表达出来,深刻而真挚。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如果对写作不能产生需要,那么就很难写好文章;相反,有了写作的需要,有了表达自己心中的思想的欲望,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写好文章。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写作时,让学生进入角色,就会在命题的范围内寻找到自己写作的“需要”,产生“欲梗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和激情。

面对高考作文题《习惯》,一位女考生想起了父母对自己是个女儿身的歧视,又联系社会上的一些人所存在的重男轻女的“陋习”,“不由地心中发颤”,于是感情自然有了宣泄。文章先列举几件父母及世人重男轻女的陋习和对她的种种限制,气愤地感叹这种陋习的可怕;接着指出“中国要自强自立,就不能忽视女人的作用”,要改变这种陋习;最后真诚而恳切地呼吁“冲破旧的习惯”,“改改你们的偏见吧”。文章如泣似诉,情透纸背,自有一种摇撼读者的感染力量。行文也一气呵成,有一种磅礴的气势。试想,假如这位考生没有进入角色,仅仅以一个普通的写作者身份去写作,能够写出这样有血有肉的文章吗?

角色意识培养得好,学生终身受益;角色意识不够,应对能力就差。

那么,如何让学生进入角色呢?

一是把角色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目的结合起来。笔者曾经向学生介绍过一个学校的一幅标语“你是什么人,这是什么地方,你来干什么的”,这标语朴实无华,但它的“醒人”力量很大。高中学生的觉悟是比较高的,他们很容易理解进入角色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二是教师要为学生进入角色创造情境。学生进入角色,教师是引导者,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进入角色的程度。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易于进入角色创造必要的情境,让学生有进入角色的氛围,从而有进入角色的愿望和冲动。

三是培养学生角色意识的方法和途径要多种多样。由于时间、场合等不同,课文题材、体裁等差异,学生角色变换的训练方法和途径也有着不同。比如教学诗歌,就应该重视朗读法,让学生以诗作者的身份朗读“自己”的作品;教学剧本,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扮演”剧中的人物。再比如教学《拿来主义》,就让学生做“鲁迅先生”,教师做读者,要“鲁迅先生”把“读者”这个不愿采取拿来主义态度的人说得自觉放弃“送去主义”;教学《景泰蓝的制作》,就可以让学生充当“制作人”,向我们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等等。总之,培养学生进入角色的手段不能单一。

角色意识培养 篇4

国家的劳动保障部为了扭转这一现象, 特地开设了秘书资格证考试, 抬高了秘书这一行业的职业准入。考核的内容涉及文书写作、公关礼仪、档案管理、办公室自动化、办公室工作、法律与经济管理概论、外语等。基于秘书职业是企、事业单位管理中一份很重要的工作, 因此秘书的培养工作更为重要。

一、现今高职院校的秘书课堂存在的弊病

高职院校, 作为培养秘书的摇篮, 大都开设秘书课程。课程的设置也可以大体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力争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希望学生走出学校, 就能直接上岗, 成为一名合格的秘书, 但是现实中的效果并不尽人意, 学生工作后也大都不能适应秘书的角色及工作。现在的秘书课堂大都重视的是理论的灌输, 教师的课堂也都着重于条条框框的讲解, 这使得学生很难产生秘书的角色意识, 他们不会融入其中, 更多地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关注事态发展, 而非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整个事件, 他们很难摆正自身的位置。身处学校, 他们的社会阅历也极为有限, 也很少有条件去进行实际的操作, 更甚少有老师指导理论上的知识要怎样运用于实际, 这也是高校秘书教学中一个最大的弊病。

二、学生对秘书的认识误区

在秘书课堂的第一节课, 大多数老师都会问学生, 认为“秘书”是一个怎样的工作?学生的回答大都也众说纷纭, 如端茶送水, 迎客送客, 打印文件, 为领导过滤电话, 起草文件等, 甚至更有甚者会说接送孩子, 送礼等, 这些回答集中地反映出学生多余秘书工作的一个大概认识, 简单的机械工作, 全能工作者, 领导的跟班、应声虫。学生把秘书的工作仅仅局限于这样的范围里, 这种认知是有很大的误区的。我们平时所了解的这些只是秘书工作的很小的一部分, 不能这样以偏概全, 用简单的事务性工作来代替复杂的秘书工作。秘书的工作涵盖很多方面, 这些仅仅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基础工作。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 从教材入手, 注意案例的使用, 培养秘书的角色意识

秘书教学中目前经常选用的教材是《商务秘书实务》。书中设置的练习大都是一些案例教学或是一些情景模拟, 这是一种比较间接的教学方法, 通过一个个具体真实的情景描述, 引导学生进行透彻的分析、思考, 让学生了解, 如果易地而处, 遇到这些情境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如果一味地依赖于理论知识, 缺乏实际操作, 只会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僵化, 在遇到特殊情况时, 完全不知如何反应或者是简单地从书本上照搬照抄, 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在这种条件下的学习, 并不能培养出适应性较强的专业型人才, 课堂教学只是学习的主要形式, 并不是唯一形式, 在秘书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多种形式结合起来, 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 让他们有更多的思维时间, 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

例如, 在书中有这样的案例, 如果总经理在大礼堂举行年会时, 忽然停电了?学生会提出这样的建议:可以点燃蜡烛, 可以用麦克风通知大家紧急疏散, 完全忽视了这些应对策略的可行性, 他们只是凭借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判断, 也会有部分人, 应变能力不够强, 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 学生可能认为领导吩咐怎么做就可以了, 而不去考虑作为秘书, 自己有义务第一时间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所以很多学生对于秘书这种职业的认知并不是很全面。它并不是一份仅限于表面的工作, 即使是偏重事务性、日常性的工作也不是每一个人你都能够胜任的。

学生比较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 所以对于一些案例, 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架构进行改编, 然后在表演出来。比如, 在书中有这样的案例, 如果在工作中, 接到了恐吓电话、威胁电话、啰嗦电话、抱怨电话等, 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学生这时候就会产生各种想法, 有利于刺激发散性思维。

因此, 对于教材的使用也是极有讲究的。秘书工作的理论知识必然是需要掌握的, 但是知识的讲授也要与时俱进, 不可能面面俱到, 必须有详有略, 重点问题重点讲解。理论最后是为实践服务, 所以要重视案例的使用。案例的解决方案也大都是前人的经验, 我们可以借用并融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加以改进。在案例的讨论上, 可以多种方法结合起来, 首先小组讨论, 然后集中交流, 讨论出一套比较完备的方案, 这种头脑风暴式的研究方式, 可以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 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案例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知识, 切不可为了案例而案例, 它毕竟不是课堂的主角。

教材的使用方法也是多样的, 根据受众的不同, 我们也可以因人而异。如果是有过实习经验的, 可以偏重于讲授一些实际应用容易犯错误的理论和操作误区;如果是没有过实践经验的, 则要两者并重。

(二) 搭建实训平台, 增加实训课程

现在很多高校设置了专门的礼仪实训课教室, 秘书课堂也可以向其靠拢, 多增加一些实训课程。秘书, 是各企业、事业单位对外沟通的一座桥梁, 所以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到别人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整体看法。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资源, 延伸课堂教学, 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符合秘书这个职业身份。例如, 餐桌礼仪、涉外礼仪、馈赠礼仪、签约礼仪、座次安排、递发名片、介绍礼仪、着装技巧、商务谈判沟通技巧等, 这些都是秘书的必修课, 但是在课堂上都是难以实现的, 也不是单一的理论讲解就可以渗透到行为中去的, 所以可以有的放矢地安排一些实训课程, 进行专门辅导, 提高秘书各方面的素养。其次, 随着信息社会的突飞猛进, 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办公操作系统的使用也成了秘书工作的必要技能。这些特殊的技能除非实地演练, 否则也是很难获得的。

实训课程一方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 一方面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监督, 相互纠正, 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 完成好工作。

(三) 为学生提供与专业对口的实习机会

各高职院校应该与企业相联系, 建立起完备的实习机制, 定期安排学生下企业。只有增加实践的机会, 才有可能让学生有实战性的经验, 才能让他们更快地进入角色, 更深入地了解他们所要从事的行业。简单的纸上谈兵并不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的秘书, 高职院校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实用型的人才。现今社会的新陈代谢速度非常快, 如果不能融入这个大熔炉, 那么所学知识都是无用的。课堂上所传授理论的更新速度远远比不上实习时所接触的新鲜血液, 通过实习, 也可以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 再回校继续深造, 这样的学习会更有目标、更有活力, 更有效果。因此, 为学生提供与专业对口的实习机会是非常有必要的, 无论是对于学生亦或是实习企业都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多方面技能

除了一些有职业规划的学生外, 很多学生大都不了解自己的专业, 不明确自己的职业走向, 所以也没有高昂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完全不会与教师互动, 无法融入课堂。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 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现在所学与以后从事的职业息息相关。同时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必须贴合我们的实际生活, 不能脱离太远, 更不能太过理论化, 让学生产生无趣的感觉, 失去学习兴趣。经常到他们进行一些实践活动, 例如, 根据课本中的一些真实的案例, 让他们从秘书的角色进行修改并进行表演, 亦或是从礼仪举止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学生一般都会喜欢这种比较活跃的上课方式。

秘书作为企业对外的一张名片, 作为领导的执行者, 得力助手, 各方面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 必须是高素质多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 作为一名秘书, 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能力, 包括语言能力, 组织能力, 沟通能力等等。其次是应用能力。现在的多元化社会, 计算机以及多媒体运用是必不可少的, 基本的办公软件, 如word, excel、powerpoint等都是必须的, photoshop、财务软件等也是一种必备技能, 再放宽一点, 心理学, 管理学, 档案学, 文学等都必须有所涉猎。最后, 秘书的言谈举止, 待人接物, 都会对周围的环境和个人产生极大的影响。

秘书角色意识的介绍 篇5

在社会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对秘书的角色存在着错误的理解,认为秘书是领导的高级保姆,认为其不需要专业的技能,学会察言观色即可,秘书是领导者,主事者身边的综合辅助工作人员和公务服务人员,他们以辅助决策、综合协调、沟通信息、办文、办事等为主要职能,是领导者的参谋和助手。因此,秘书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不仅有自己重要的工作内容,而且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秘书人员是依靠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勤奋的工作塑造自己的人格形象的,而秘书人员由于处在一个单位中的中枢位置,要参与单位的许多重要活动,秘书人员对外要联系工作,接受文电处理信息等,对内要沟通、协调、组织会议、开展调研、也可以说是处在一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枢纽,因此如何定位秘书角色成为其关键。而秘书的角色要从做人和做事做起。

在这个社会中,一旦走上岗位,去扮演一名秘书的角色,就必须明白自己作为公司的一员,要遵守公司的职业道德,这就是职业道德、职业伦理 ,也是秘书人员所必须遵守的。你可以因为理念不同而离去,那么即便是选择离开也要在位一天,遵守一天,职业道德是你作为一名秘书人员走上工作岗位要遵守的第一条游戏规则,要遵守职业道德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要遵守职业道德,必须时刻维护公司的利益和顾客的权益。二要尽忠职守,维护工作岗位和工作伙伴的权益,不能吃里扒外。

其次,在人事问题上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身份,秘书职业只是领导工作的辅助人员,我们不能代替领导作出决策,这是很容易被忽视也是领导很忌讳的问题,所以不管你认为你的决策是多么的正确,领导的决定是多么的荒谬,我们能做的最多的只是在领导作出决策之前尽最大努力的提醒他,而不是你替他作出决定,即便事实证明你是对的,那你也休想再在他身边待下去了。

从你走进公司的那天起,你的角色就发生了转变,你已经不再是每天素面朝天,T恤、牛仔、运动鞋的学生,作为一名秘书人员,往往是以上司代表和企业发言人的身份与外界接触,秘书的整体形象象征了企业的形象,因此,塑造一个良好的秘书形象,不仅给人以好感,而且有助于你的工作和提升公司的信用度。

角色意识培养 篇6

【关键词】角色游戏     规则意识     幼儿

游戏与儿童从来就是不可分的,对于幼儿来说非常适合以角色游戏方式渗入规则意识。在快乐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游戏规则,久而久之,便会在某种程度上形成规则意识,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一、借助角色游戏使幼儿具有从众意识,进而初步萌生规则意识

角色游戏也被称为象征性的游戏。参与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扮演一个游戏中的角色,并根据游戏角色的特征来加以扮演出来。幼儿担任自己的角色的前提,是必须熟悉了解其他人所担任的形形色色的角色。幼儿必须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异同,并根据这些异同,同不同角色的人发生种种动作关联、语言关联,这样会使幼儿建立从众意识。与从众意识相伴而生的,是合作意识,要合作,必须熟悉合作的规则。这样,角色游戏最终能促使幼儿萌生初步规则意识。

老师有必要多让幼儿担任他们所熟知的、敬慕的某职业性角色。因为熟知、敬慕,他们很乐意进入游戏,并能很快进入游戏,在游戏时能全力投入。这样,在自觉不自觉之际,由于重视此类游戏而体会到游戏规则的重要性,进而萌生遵守、维护、完善规则的意识。例如,很多小班幼儿格外崇敬“警察”和“司机”。因为,孩子们跟着父母外出之际,车子“嘀嘀”一启动,就把他们带到很远的地方,真是棒极了,所以,觉得能开车的司机师傅很了不起。既然开车的了不起,管开车的警察就更了不起。警察穿着制服,威风凛凛地站在十字路口中央指挥交通,在孩子眼里真是神气极了。他们做梦都想开汽车、当警察,故而,“扮演警察”“开公共汽车”之类的游戏一直深受幼儿们的欢迎。

二、借助合作性强的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和规则意识

建立规则意识的前提之一是具备参与意识。因此,幼教老师有必要多安排一些合作性较强的角色游戏。这样,有利于幼儿在角色游戏的合作中体验到与他人产生密切关联(语言、动作、肢体接触等)的乐趣,同时释放出内心的孤僻与抑郁,在欢快之中更易认可他人,发现他人的优点,看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乐意参与团队、乐意进行团队合作,逐渐学会遵守团队活动的规则。如,在玩“汽车”游戏时,有些扮演司机的幼儿总不专心,角色意识比较淡漠,对角色行为不甚明确。往往是乘客一下车,他也跑去玩。这样,使得新“乘客”上车后找不到“驾驶员”。这时,老师可以扮成售票员角色,和不称职的“司机”进行平行合作。当座位东倒西歪无人乘坐时,老师可借助角色身份发言:“司机,咱们车上的座位都歪了。咱们来把位置摆齐,好吧?”实践表明,当老师以此类角色身份督促之际,几乎所有的“司机”幼儿都愿意配合。车开久了,车身变脏,此时,老师可以引导道:“车开了半天,挺脏的,怎么办呢?”这样,“司机”又会意识到角色任务,开始行动起来。这样,通过老师介入游戏、对游戏规则的切身维护,可以使幼儿在较完整地贯彻角色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地遵守、维护游戏规则。

三、老师要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自己解决问题,进而使其自觉维护规则

幼儿在角色游戏时,固然离不开老师的监管,但是,如果监管过多,会大大影响幼儿的参与意识,不利于培养幼儿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因为,在老师决定干预幼儿的游戏之际,已经破坏了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规则。

幼儿开始了角色游戏,便开始遵守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如果有人不守规则,在保证不发生安全问题的前提下,老师应鼓励幼儿依靠自身力量与技巧来维护规则的运行。如,人数多了或少了,大家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不一致了,幼儿不自觉地以商议、协调等方式来维护规则,这样不仅大大锻炼了幼儿的规则意识,而且使幼儿初步学会了维护规则的一些技巧方法,初步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增强控制自己情绪行为的自制力。遵守规则与维护规则,是规则意识的两面,只有在老师帮助下,幼儿自身去体验着遵守规则、维护规则,才能最终使幼儿形成强烈的规则意识。

四、老师要积极参与幼儿游戏,以言传身教促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幼儿老师在幼儿心目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老师的态度倾向和一言一行都对幼儿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老师应该充分借用自身的权威优势,积极参与幼儿的角色游戏中,在遵守游戏规则、维护游戏规则等方面起到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使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以即时模仿、即时学习。有老师这样一个标准而完美的遵守游戏规则、维护游戏规则的形象,幼儿能更快地建立完整的规则意识,并很快会形成遵守规则、维护规则的坚定自觉性。

老师要在角色游戏中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缩短与幼儿的距离的属于自己的角色。如,幼教女老师可以扮成大姐,这样,使得幼儿在接受心理上形成平行关系,更易同幼儿一同游戏。在游戏中出了问题,老师以临时性的角色身份也更容易干预解决。这样,通过老师介入游戏、对游戏规则的切身维护,可以使幼儿在较完整地贯彻了角色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地遵守、维护游戏规则。

五、结语

幼儿老师需要认识到,要求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认真遵守并尽力维护游戏规则,并非意味着这些游戏规则是不可更变的“金科玉律”。幼儿老师要明白,基于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而推行角色游戏,根本目的不是要幼儿对某一具体规则产生绝对服从意识,而是要让幼儿在根本上培养出规则意识,树立规则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要让幼儿明白,规则可以做无尽的改动,但是,反复改动后的规则并不影响规则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杨保建.试论角色游戏对儿童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9(6).

[2]王爱云.浅谈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10(4).

角色意识培养 篇7

但我们发现, 多数课堂并不重视朗读, 更别说进行细致的角色朗读指导了。譬如, 角色朗读材料的缺乏;角色朗读目的的功利性;角色朗读的对象单一;角色朗读指挥棒的缺失, 等等。那么, 针对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 我们如何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角色朗读, 为孩子们的角色朗读导航, 让孩子们享受角色朗读的乐趣呢?下面谈谈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做法。

一、掌握角色朗读的指挥棒:从教师抓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 学生有了朗读的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角色朗读产生主动需要。而这份动力的培养来自于教师, 因此, 教师要掌握好角色朗读的指挥棒。

(一) 课前先读

备课前先要把文本读通读熟读透, 该发什么音, 该表什么情。每篇课文都要确定一个角色,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就可以确定桑娜和渔夫这两个主人公的角色定位。

(二) 注意角色范读

角色范读就是教师给已确定的角色进行示范朗读, 给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朗读, 让其他学生模仿。语音是口耳之学, 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 就能准确传达出作品中角色所带有的情感, 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 学生就能以听助读, 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等方面错误, 掌握角色朗读方法, 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角色朗读能力, 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打造富有活力的角色朗读团队:从学生抓起

(一) 制定班级“好声音”评比制度

我们的很多学生本身具备了读好课文的能力, 但由于他们怕羞, 不敢放开胆子去读, 觉得投入地读, 有感情地读是一件挺滑稽的事。有的呢, 则担心自己读不好, 或者太投入了, 招来的却是同学们的笑而不敢或者不愿意用心、用情地读。在这一阶段, 教师就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这种顾虑, 并且在班里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些投入朗读的学生。我首先制定了班级“好声音”评比制度, 主要从读书姿势、朗读声音、朗读流畅、朗读情感、朗读态度等四个方面入手。

(二) 采取多种形式, 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朗读, 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 在指导朗读的时候, 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 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角色朗读兴趣。如自由朗读、齐声朗读、分小组读、指名朗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比赛朗读、配乐朗读、想象朗读、展示朗读等。但不是每篇文章都千篇一律, 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如自由进行角色朗读或指名进行角色朗读。

(三) 指导角色朗读方法, 让学生体会成功阅读的快乐

朗读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 角色朗读能引导学生读出情感变化, 享受朗读的乐趣, 受到情感的熏陶, 产生独特体验。①抓住关键语句, 指导学生读出味道。②抓住人物语言, 指导学生体验角色。③充分理解文本内容, 发挥想象, 多读多思, 读中悟情。

三、营造浓厚的角色朗读氛围

营造浓厚的角色朗读氛围是孩子提高朗读能力的重要因素。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个环境养一群人。这就是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我想, 角色朗读并不仅仅止于课堂, 还应该让孩子形成这种意识, 更好地提高朗读的质量。

(一) 课外充分给予展示平台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朗读之外, 我还鼓励表现突出的学生每天的语文早读、课间上来领读。领读的形式多样, 可以先是示范读, 自由读, 同桌互帮读, 再是小组比赛读, 全班齐读等。有一些文本材料, 可以确立的角色很多, 可以请不同角色定位的学生一起来进行表演朗读, 请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那么看完表演的学生也会怀着强烈的表演欲望争相进行角色朗读。

(二) 采用激励机制, 开展角色朗读比赛

我抓住一切契机, 以竞赛的方式引领学生开展角色朗读。比如, 为巩固角色朗读成果, 我曾组织开展过课文朗读比赛, 根据学生特点, 我将本次比赛分为“竞相绽放”和“风险加速”两个部分。“竞相绽放”要求朗读内容为本年级现行教材中的课文, 篇目短者朗读全文, 篇目长者由评委决定朗读的段落;“风险加速”要求朗读内容为三年级教材中的课文《陶罐与铁罐》的对话部分, 由小组推选两名朗读能手参加。如此, 既让一般学生在本次活动中得到提高, 又能让部分优秀的学生得到提高, 培养了他们的朗读意识。

总之, 角色朗读是一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 展开想象的翅膀, 体验作者情感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它让学生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 让他们的语言训练和情感内容落到了实实在在的角色中, 发展语文能力。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语文课教学时都要重视朗读教学, 尤其是农村学校, 更应该高度重视。“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首先教师们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充电,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紧跟时代步伐, 然后要对学生精心指导, 再加上学生们的刻苦练习, 朗读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我坚信, 朗读教学一定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展现出艺术魅力!

摘要:角色意识是一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 展开想象的翅膀, 体验作者情感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它让学生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 让他们的语言训练和情感内容落到了实实在在的角色中, 发展语文能力。

角色意识培养 篇8

因此,我利用幼儿最感兴趣的独立自主的角色游戏对幼儿理财意识的培养进行了初探。通过一个学期的实施,效果较好。我的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一、创设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需要一个科学的经济制度、体系。同样,要在角色游戏中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就需要老师为幼儿创设一个逻辑严密又可以自由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

目前阶段,我国的刷卡消费还是比较普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卡走天下”是早晚的事。陶行知先生推行教学做合一,他鼓励学生自治,提倡让学生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并自负解决问题的责任,反对包办代替,他强调唤起兴趣,认为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所以,我在经济环境的创设中,为每位幼儿提供了一张“信用卡”,内有10个圆圈。并告诉幼儿你们现在大家都有一样多的钱,等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再来看看,你的钱是比现在多了还是少了。幼儿很感兴趣,还和我一起制订了一些关于钱的常规:买东西要刷卡;在银行等地方工作一次,可在卡上存入5个圆圈;服务性行业,如,理发店、饮食店等没有工资,你能赚多少就得多少;没钱了就必须工作等。

二、注意观察,全面了解幼儿的理财意识

角色游戏是观察孩子的窗口,观察分析孩子的游戏是游戏组织与领导的重要一环。只有不断地观察分析孩子的理财知识经验、能力、态度,不断地寻找孩子在游戏中的反应和需要,才会有周密的计划,灵活而又切合实际的指导方案,使孩子的理财意识在每天的游戏中都有所发展,真正实现游戏的教育作用。

观察游戏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认识特点,根据孩子的感知特点去分析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这才是公正的。如,在一次游戏“特色小吃街”,一排应是四位小贩,但只有一位站着,其余三位都不在。我上前责问:“怎么只有一位师傅,其他三位呢?”这时,三位“师傅”走了过来,一位说“:我在看别人买油条多少钱一根。”一位说:“我在问理发店要不要吃大饼?”还有一位说:“我在银行存钱,钱太多啦。”经他们这么一说,我才发现其实他们都是在根据自己的角色合理地发展情节,他们想得多好! 一个有了同行之间的竞争意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一个在走出去推销自己的产品;另一个知道钱多了存在银行。而我不经观察就责问他们,对他们是多么不公平啊!所以,在以后的游戏中我常提醒自己要有耐心,要善于分析。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发现李骐名(化名)小朋友总是朝银行去,我就留意起他来:发现他有了5元钱,先存入银行,过一会儿又去拿出来,5元钱加1元钱利息变成6元钱,他拿掉1元,又把5元存回去,再拿出6元钱,五次后,他就多了5元钱,最后他拿着5元钱去买了酸奶,买了薯条,还照了相,而他的存折仍然是以前的数,一分不少。

从上述的观察中,我看到这位小朋友的数字概念能力很强,而且非常有经济意识,他利用利息这一衍生物为自己赢得了消费的钱。在观察中也看到我在制订规则中的不足:高额的利息可以让幼儿有机可乘,从而不劳而获。通过分析和研究,我们在下面的游戏中取消了利息,为幼儿引向正确的金钱意识——“劳动才有钱”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提供材料,为幼儿创造“劳动条件”

玩具和游戏材料是游戏的物质支柱,幼儿往往是在玩具物品或材料的启发下产生联想引起游戏的愿望。丰富的玩具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戏的内容。大班幼儿是充分想象创造性地使用玩具,并运用玩具开展活动的。因此,我除了给他们准备了各个主题活动应具备的现成玩具外,还为幼儿准备了一只“百宝箱”:里面有各种废旧材料,如,碎布、可乐罐、积木、纸、笔、剪刀、橡皮泥等,让孩子根据游戏的需要随时制作玩具,更丰富地展现社会的一角。

刚开始时,小朋友不知道怎么去用它们,我就带头做起,根据游戏的需要寻找替代品,如,娃娃家的电视机、理发店的烫发机等。几次之后,幼儿熟悉了,有的孩子钱用完了,可游戏时间还很多,怎么办呢?没关系,他从“百宝箱”中拿出几只可乐罐,就地开了保龄球馆,生意着实红火了一阵;娃娃爸爸要买剃须刀,可商店里没有,有办法!商店人员在长方形积木上画个圆圈,剃须刀就完成了!有了““百宝箱”,孩子的思维更活跃了,乐趣更大了。他们可以因地制宜地为自己创造工作,劳动的条件解决购物中的问题。在一个小小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学会了生存的技能。

四、重视间接指导,提高幼儿对“经济世界”的认识

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活动,是指导游戏的最好方法,这种方法也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在一次游戏中,我发现在“特色小吃街”,有的幼儿卖的是自己独创的娃娃饼、小熊雪糕,价格公道,而且还可以根据顾客的需要定做,大家都排着队在买;有的孩子看见他的生意这么好,心里着急了,就抬高价钱卖油条:3元一根,想多赚一点,可就是没人来买。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就装作顾客,到他摊位上看了一下说:“这里油条价钱太贵了,那边油条才1元一根,咦,那里还有我从来没吃过的东西,我到那边去看看! ”孩子当时愣了一下,当我走后,他去看了看旁边的小朋友,自己琢磨开了,最后他到““百宝箱”里拿了一块花型积木,把花印在橡皮泥上,卖起“花饼”,生意一下子好了。通过这件事,我想他虽然不能说出“牟取暴利,产品陈旧的生产终会被市场所淘汰”这样的市场规律。但是,他却在游戏中着实感受了这一点:价格公道,出奇出新的东西大家才会买。

因此,在角色游戏结束时,我总要让大家一起充分谈话,让今天想出办法解决问题的孩子来说说今天你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让大家有个借鉴作用。如“有一个小朋友他没钱了,就在旁边讨饭,这样做好吗?”孩子们有的认为未尝不可;有的认为不对,就是说不出理由,我就进一步引导:“那么其他人没钱了,怎么办呢?”孩子们一下被激发了,他们都说:“没钱了,就要工作。只要你劳动了。”

五、在“经济社会”中培养幼儿的“爱心”

通过孩子们的游戏,他们成熟多了,知道我们成人世界的钱是怎样流通的,也感受了劳动的辛苦和乐趣,尝到了劳动创造财富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因此,他们变得懂事多了,不再总是嚷着要家人买玩具了,玩具坏了自己修补一下再玩,衣服旧点没关系,只要干净就好。一位以前苦于不能满足孩子的购买愿望却不知怎样教育的家长高兴地来反映:他们想乘出租汽车到苏州玩,孩子却说,乘出租车要很多钱,我们乘公共汽车也可以到苏州,这样可以省许多钱。“孩子现在会算钱了。”家长实地说。

“如果你有了钱,准备怎么花?”这个话题人们从古到今一直都在思考,可到孩子们嘴里就那么的简单和纯洁:“我要买玩具和书。”“我要给世界上穷苦的孩子,让他们快乐起来! ”“我要存起来,让它变得更多。”“我要让山村的孩子也都能上学”……这一年的学校义卖活动,我们班捐了很多的书和玩具。

贯彻《指南》精神,转变了教育理念。教师对于“游戏是儿童的权利”增加了思想认同感。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向社会、家长宣传现代育儿理念,全面贯彻《指南》精神。

陶行知先生推崇社会即学校这一观点,我们班上开展的医院、烧烤店、理发店、银行、娃娃家等角色区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孩子们通过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融入班级中的角色区中,也使我们的理财意识培养更好、更顺利地开展。教学做合一使我们通过游戏把理财意识逐步贯彻融入幼儿的生活中,同时幼儿也在生活中表现出对理财的理解与熟练。一个学期很快结束了,每个孩子的““信用卡”上多出来很多个“圆圈”,我感慨万分,把“信用卡”送给每个孩子,希望这笔“财富”能伴着他们一生。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独生子女的普遍化,家长在物质生活上竭尽全力满足幼儿的要求,造成孩子们不知“柴米贵”,片面地追求物质需要,相互攀比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他们不爱惜物品,对玩具喜新厌旧;玩具丢了也不着急,东西坏了更是无所谓。《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应促使儿童在与环境之间主动的相互作用中,认识个人以及生活共同体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积累与环境作用必要的体验与经验。”

角色意识培养 篇9

一、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背景下的自觉反思

党中央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战略部署是基于全党工作大局的需要, 也是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1]。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摆在党的全局工作中突出的位置, 对于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学习能力、理论素养和执政本领, 更好地担负起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 具有决定性意义, 而这一切都需要基本的党员来实现[2]。党员角色意识是共产党员对自己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使命、权利和义务在思想上的认同、坚信和经常性的省察, 是共产党员独特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在观念上的产物。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培养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可以进一步丰富党员角色意识的内涵, 探索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党员角色的新变化、新趋向。大学生党员要有正确的政治信仰、有意的学业成绩、良好的群众基础、较强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强的向心力和组织力、一定的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等[3]。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群体, 不仅通过自身的努力, 还要通过党组织的培养。大学生党员教育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核心,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 而是在高校党建工作中通过教育、培训来实现的。

大学生党员的角色培养是高等学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背景下的自觉反思。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和党员二重性的统一, 其标准应是《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和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的有机结合。因此, 要对不同学校、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社会期待进行研究[4]。从《党章》和高校对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出发, 大学生党员应有的角色内容包括:有共产主义觉悟、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稳定成熟的心理品质;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求的精神;能够不断学习和具有终身修养能力与意识[5]。以上这些对大学生党员的要求体现在他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 客观上要求我们根据这些标准来研究和制定大学生党员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 全方位地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角色意识,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养的意义与现状

(一)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养的意义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关键环节之一在于对作为个体党员的教育和培养。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 进一步研究探索如何发扬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 提高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切实从实际出发关心大学生党员, 引导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 对于深入贯彻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实践成才、全程教育的途径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要坚持把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始终贯穿于高校党建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发挥先进性、自觉性与主动性, 高标准严要求自己, 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拓展工作领域, 创新工作思路, 改进工作方法, 使大学生党员队伍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背景下对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进行研究, 对于进一步探索现实条件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 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对于完善高校党的组织生活, 保障大学生党员正确行使权利, 认真履行应尽的义务。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实践锻炼和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尤其在关键时刻、重大活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出了若干观点[6]。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和共产党员的双重身份的集合,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培养和强化对于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维护党在群众中整体形象发挥关键性作用。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 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视野中培养他们的角色意识不仅是对他们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和行为方式的认可, 而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将党员角色意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而成为他们稳定的行为习惯。

(二)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养的现状

当前, 我国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养在高等教育党建中是远远不够的, 甚至是相对缺失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我国高校改革不断深入,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 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 大学生党建工作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和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党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少数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一部分基层党组织重视组织发展, 忽视教育管理;重视发展党员数量, 忽视大学生党员的质量;一些大学生党员对自己的角色认知不清楚, 不能很好地把握大学生和共产党员的双重身份;同时在角色行为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不够, 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少数学生党员只注重自身发展, 缺乏对其他人的帮助, 缺乏服务意识, 造成外界对大学生党员角色期望产生冲突;目前, 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评价标准不够科学, 难以对学生党员的表现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这些问题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淡化、角色怀疑等不良现象, 其角色意识不足带来的角色缺陷或偏差, 不仅直接影响着党在高校学生中的形象, 而且也影响着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7]。在高校这样培养高等人才的集中场所, 大学生党员作为一个独特群体, 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对于大学生党员整体素质的培养极为不利, 还影响了大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 不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先进性也难以得到发挥。

三、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背景下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养路径

近年来, 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高校党组织建设亟待实现更大程度的创新发展。针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这一新任务, 我国高校均建立了从学校党委到学院 (系) 分党委 (党总支) 到年级或者班级学生党支部的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 这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4]。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双重角色要求我们必须唤醒大学生的党员角色意识,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方针政策指引下, 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培养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新思路、新途径。应以深化理论学习为前提, 树立党性理论的基础;发挥示范教育为榜样, 强化主体意识的增强;优化服务意识为宗旨, 调动责任意识的养成;通过本文研究, 进一步探索不同学生个体在学习生活中的时空交错性, 继续探索党组织的线性管理模式和各级管理目标, 推动各类理论学习、思想教育重要阵地的创新发展。

四、以深化理论学习为前提, 树立党性理论的基础

深入研究党的理论发展是对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互联网发展、思想多元化、利益取向多元化等因素的推动下, 部分大学生党员容易从外界媒介吸取不同的内容, 但又缺乏分辨能力, 往往造成不经分辨地吸收, 甚至接受错误的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等现实压力又使得他们功利主义色彩严重, 大学生党员不能认识到党的先进性, 更无法保持党的先进性, 也就不能承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任, 如果估量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培养, 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并提出具体对策。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的建设理论的一次重要创新,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 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标志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路的创新。这些理论创新对于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培养影响深远。切实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提高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 帮助大学生党员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9]。通过加强对党性理论的学习, 增强党性观念。培养大学生党员牢固树立“角色意识”, 不断深化、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五、以发挥示范教育为榜样, 强化主体意识的增强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培养要以个体党员为基础。大学生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 首先体现在角色行为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定, 社会阅历缺乏, 辨别是非的能力弱。思想、信念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 也容易受不良思想影响。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投机心理, 有的放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

高校应从人本教育的视角出发, 特别是在新形势下,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的背景下, 挖掘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形成的原始动机、思想根源、心理因素、知识与文化的影响、行为养成等。培养与教育广大大学生党员, 遵照党章所赋予的权利, 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主体意识, 履行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通过身边党员先进模范事例来启发学生党员应怎么做和不应怎么做, 以期将这种行为的党性准则加以内化, 成为学生党员前进的显示目标和动力, 来强化角色意识[10]。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各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首先要让大学生党员有一定的参与意识, 只有这样, 才会产生认同感, 强化主体意识。通过自身在方方面面的优秀表现在学生中间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以此调动大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感。

六、优化服务意识为宗旨, 促进责任意识的养成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宗旨。大学生党员的服务作用, 既体现在对广大学生的服务上, 也表现在对教师和学校的服务中。通过党员示范带头作用, 尽心尽力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同时, 大学生党员也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应该是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和党员二重性的统一, 其标准应是《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和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的有机结合。在实际工作开展中, 大学生党员担当着宣传者、践行者和监督者的重要角色。因此, 要对不同学校、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社会期待进行研究。根据大学生党员成长规律和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党员的要求, 研究和制定大学生党员的条件、标准和行为规范, 以及制定在大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的明确规定, 全方位地对大学生党员进行优化服务意识的教育, 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调动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的养成。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逐渐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也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是当代文明发展理念的重要表现。大学生具有成熟、鲜明而坚定的党员角色意识, 必然能够伴随着他们专业素质的提升而逐步成为未来和谐社会人才, 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注入最强的活力。因此应该把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养成放在当代人基本素质构成的重要地位。本文选中大学生党员这一高知群体, 作为我国高校实现培养目标的中坚力量, 从而更加强调了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培养对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摘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建的新举措, 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 其角色意识的强弱, 不仅直接影响党在大学生中的形象, 而且关系到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学习型党组织,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

参考文献

[1]巴布劳.以“学习型”党建引领行业学习新风[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7) .

[2]兰达梅.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途径探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1, (2) .

[3]周琼, 等.大学生党员的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对大学生党员角色的社会学解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6, (3) .

[4][8]胡旭阳, 等.论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养成机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4) .

[5]曾国勇.大学生党员意识的培养和强化[J].成都师专学报, 2000, (1) .

[6]顾涛.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8.

[7]刘春雁, 等.强化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 2010, (6) .

[9]陈玉君.高校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 (12) .

论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与角色意识 篇10

从新闻采集到新闻传播的这一过程中,新闻记者是核心,在整个新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新闻记者在进行采集、传播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会受到社会的关注,其自身的角色意识对于社会的职业形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新闻记者要时刻保持自身的角色意识,要不断提醒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还原新闻事件,进行报道。

1 新闻记者角色意识的重要性

在社会生活中,相对其他职业而言,新闻记者这一职业具有其特殊性。在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其肩上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其播发的信息代表着社会情况和人们的意愿。所以,新闻记者的角色意识是否能够发展关系到新闻记者这个职业的发展问题。

新闻记者是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新闻记者本身能否完成任务,其自身的角色意识非常重要,如果新闻记者自身能够加以重视便可促进职业任务的完成。新闻事业一直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而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和意识也将紧随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化。

新闻记者在大众的眼中是一群具有特殊身份的人,人们对于他们的行为赋予了更高的期盼,而新闻记者要在社会中扮演好这个角色就必须具有角色意识,明确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在完成新闻任务的同时,塑造符合挖掘新闻事件探究者的形象;另外,也要在缩短与被采访者之间距离的同时,不断提高新闻事件的准确度和真实度。

2 新闻记者的角色发展与职业发展

新闻记者职业的发展实际就是其角色的发展。新闻记者的角色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客观公正地揭露新闻事件的真相,因为它关系着国计民生,所以新闻事件真正的原因、发展过程和结果都必须是真实、准确的。新闻记者在得到新闻线索后要对其进行探索,并且要以公正者的身份面对大众,不可以偏执、偏激。换而言之,新闻记者要作为公正的代言人出现在新闻事件中,这也是公众所需要的新闻记者形象以及对其最高的期盼。

然而,新闻事件不是固态的,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它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而且其发展也不一定会按照新闻记者所预期的轨迹发展,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相对合理的处理,由此体现出这一特殊职业的特殊职能。

为了把新闻工作完成得更好,作为新闻记者要在最快的时间内进入到社会角色,并将角色进行很好地转变。特别是在突发新闻事件中,作为亲临现场的新闻记者,要在已经准备好的新闻稿件的基础上,结合现场突发情况并发挥自身才能,从而传播正确的信息给大众。

因此,对于新闻记者而言,一定要具备社会角色和意识,这样才可以使自己更快地进入到新闻事件中,与事件融合在一起,并在以遵守职业道德为准则的基础上力求新闻的真实性、可靠性,使新闻记者这一职业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 新闻记者脚本的重要性

作为新闻记者,在采访前准备好脚本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同戏剧演员演出前准备充分的脚本一样关键。无论面对怎样的新闻事件,也无论其内容与形式如何,脚本的准备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这是新闻记者这个角色的需求。不仅如此,新闻记者还应做好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作为新闻记者需要应对的突发情况很多,大多时候都不会按照预先设想的情况发展。因此,在千变万化的突发情况中,也正考验了新闻记者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现场处理能力。

在实际突发事件中,需要新闻记者始终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角色,把控现场,不脱离预期的范围,使采访不会显得生硬甚至笑料百出,而应努力做到将新闻背后的本质挖掘出来,展现给大众。

但是,新闻记者一定要掌握好度,不能脱离社会角色,不能与角色定位背道而驰,而是要把事件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这样一来脚本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脚本准备充分的前提下,记者可以尽情施展才能,增强社会角色意识,使新闻记者这一职能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 结语

记者这个行业将不少重要职责兼于一身,一直深受大众的尊重,人们对其期望很高。因此,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作为新闻见证者和参与者的同时,更加迫切地需要提升个人形象及社会角色的意识感,也更加需要重视自身职责,合理运用采访技巧,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从而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新闻记者这一职业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其一言一行不只是代表个人,而是受其职责的影响,代表着大众的意识所以,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过程中及在扮演社会角色时应该有一个怎样的定位,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闻记者,角色意识,社会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角色意识培养 篇11

关键词: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共通经验;角色意识

[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增强幼儿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增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小班幼儿的年龄一般在3~4岁,有意注意稳定性很低,情感易冲动、易变化,喜欢用语言或动作与人交往。小班幼儿处于象征游戏的初期(采用与实物相似的替代物;思维的具体行动导致象征水平低;选择实物在外形、功能上十分相似的专用替代品),角色游戏十分符合小班幼儿的游戏特征。

[实践反思]

一、研究前的观察

在研究初期,通过观察幼儿参与角色游戏发现了小班幼儿在参与角色游戏中的一些特点:

1.游戏参与变化快

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幼儿对自身角色的扮演不持久、不明显。例如,“西城广场”游戏一开始,西西主动要求做公交车司机,拿着方向盘开了才一会儿,他看到边上必胜客里好多人在做比萨,于是就跑开了。又如,游戏初分配角色时,轩轩选了娃娃家做爸爸,可是游戏开始后,他跑到了必胜客做厨师。

2.游戏方式平行多

游戏中同伴之间没有交集,幼儿往往与同伴用相仿的方式同时玩同样的玩具,但同伴之间互动少或无互动,没有共同的目的和合作的意图,游戏的内容有一些关联或者是没有关联,幼儿会互相模仿,但无意识去进行互动、合作。例如,娃娃家游戏中扮演爸爸妈妈的孩子就是一起在家里抱着娃娃,你喂娃娃吃东西,我也喂娃娃吃东西,或者只是单纯地摆弄娃娃家里的玩具。

3.游戏角色意识弱

游戏中幼儿都会被游戏的材料、环境、玩具吸引,加入游戏,但在游戏过程中,对于所处的游戏区的游戏角色却比较模糊,更多的是摆弄玩具、观察同伴。例如,新华书店游戏中,乐乐来做售货员,当有幼儿来到书店的时候,售货员也不主动招呼客人,置之不理;又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孩子们埋头玩玩具,当有幼儿想要进入娃娃家做客的时候,几个“主人”也是对客人置之不理,各自玩各自的。

二、研究的过程

循着以上特点,尝试开展贴近幼儿生活、突出幼儿共通经验的角色游戏,以“西城广场”主题游戏为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游戏内容来源于幼儿共通的生活经验,生活情境衍生可复制的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情境的再现,在游戏中复制幼儿的生活情境,更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有限,能力有限,无法很好地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熟悉的生活场景来帮助幼儿再现生活经验。

以本班幼儿为例,在家访中发现了本班幼儿居住地较集中,其中西城广场是幼儿生活经验中持续出现的共同点。通过与幼儿谈话、观察以及与家长的沟通,发现幼儿共通的生活经验,产生角色游戏。

小班幼儿刚刚入园,幼儿对于幼儿园较陌生、教师对幼儿也比较陌生,抓住幼儿的特点及兴趣,开展合适的角色游戏。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了解幼儿,从家访、幼儿对谈、幼儿互动、师幼互动、幼儿游戏状态等的观察中,挖掘幼儿的共通经验,帮助幼儿生成游戏内容、选取游戏内容,为游戏的开展做好前期准备。其中,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西城广场”游戏中,选取幼儿生活中较常见的一些内容开展游戏,娃娃家(府新花园)、饭店(必胜客)、医院(社区医院)、公交车站(府新花园站)、电影院(UME影城)。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发幼儿的游戏共鸣,例如,在“西城广场”主题游戏中,设置了“必胜客”区块,幼儿都有去“必胜客”餐厅用餐的经验,将幼儿去餐厅用餐的情境再现,请幼儿来扮演餐厅中的各个角色,帮助幼儿再现生活经验,开展关于餐厅的角色游戏;设置了“府新花园”小区,班中大多数幼儿都住在小区中,幼儿园也位于小区之中,幼儿对于小区十分熟悉了解,在游戏内容中设置该区域,幼儿能够更快地认同这个“娃娃家”,结合娃娃家与建构的内容,幼儿参与的兴趣十分高。

2.游戏材料突出简单操作,凸显替代运用,教师协助幼儿多样化地运用各种材料

(1)发掘成品玩具的替代品,教师提供替代材料及制作

角色游戏的开展中,除了一些已有的成品玩具,更多的是许多物品的替代品,有些是幼儿自发的替代,而有些则是教师协助的替代。如,在娃娃家游戏中,“爸爸”正在用电话玩具打电话,可是边上的“宝宝”也想打电话,娃娃家的电话玩具已经没有了,宝宝于是拿起了边上建构区中的一块长条积木打起了电话,玩得十分投入;如在必胜客游戏中,教师发现幼儿制作了比萨后假装用锅子烧一下,于是教师用废旧纸盒自制烤箱投放,幼儿自然地将比萨用烤箱制作。

(2)善用半成品玩具的多样用途,教师进行废品改造

绿色环保,回收利用,在角色游戏中,尝试用收集来的废旧材料进行个性改造,丰富幼儿的游戏材料及游戏形式。随着游戏的持续开展,幼儿对于一成不变的成品玩具逐渐失去了兴趣,也难激发幼儿对于游戏的进一步创造,观察幼儿运用成品玩具的一些游戏状态,尝试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些半成品玩具,帮助幼儿进一步创造性地玩游戏。如下表:

游戏材料是游戏顺利开展的物质保证,但教师并不是一味地提供那些完美无缺的成品玩具,而是在提供游戏材料的时候要重视材料的可操作性、可替代性、可改变性,幼儿能够根据自己游戏的开展情况,对游戏材料尽兴地再创造、再加工。

3.教师策略突出支持者的角色意识,多样化的教师身份促进幼儿经验分享,产生趣味化的游戏形式

角色游戏中的各个游戏区,都是幼儿生活情境的再现。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参与游戏,通过与玩具的互动、与同伴的互动、与教师的互动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在幼儿不同的互动关系中,或旁观、或参与,推动幼儿多样的积极互动。

(1)幼儿与玩具互动,教师积极鼓励,多样提供

角色游戏中的玩具,包括已有的、自制的,都是幼儿开展游戏的协助者,幼儿正是通过与玩具的积极互动来开展游戏的。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可以抱着玩具娃娃,拿勺子和小碗给娃娃喂饭,还会说着“宝宝吃饭,宝宝吃饭”。思晨喜欢拿着锅子炒菜,还会说“巧虎妈妈来烧菜”。通过与玩具的互动,来再现幼儿对于喂饭的生活场景。

教师在其中化身为玩具提供者,根据幼儿游戏的开展过程,提供适合幼儿游戏开展的玩具。

(2)幼儿与同伴互动,教师全面关注,适当协调

角色游戏中,同伴之间的互动,是串联游戏的关键,也是游戏提升的关键。小班幼儿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但在游戏中,却能够根据游戏的需要,与同伴互动。

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游戏区域中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之间的互动交往,其实也是幼儿之间的自由交往,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的角色、自由搭配游戏的同伴。如,在娃娃家游戏区中,多多提出要做宝宝,小如提出要做妈妈,于是妈妈小如和宝宝多多来到了娃娃家,因为游戏而开始了游戏中的互动。如,在公交车游戏区中,轩轩去开公交车,青青、家伟、甜甜都来坐公交车,大家一起嘀嘀叭叭玩得欢,最后司机轩轩还不忘记和大家收钱。如,在银行游戏区中,管理银行卡的壮壮会询问同伴“你是几号啊思思”,“我27号。”壮壮在自己的银行卡箱子里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27号银行卡给思思,边上管理纸币的湛湛则对孩子们说:“你们要排队。”准备取钱的孩子们听了,开始配合着排队取钱。如,电影院游戏区中,元元是电影院的售票员,他坐在电影院门口,西西跑到了门口,正要进去,元元:“不行,你要付钱才能看电影。”西西:“多少钱?”元元:“10元钱。”西西拿了几张钱给元元,元元就让西西进去看电影了。

教师在其中化身为游戏协调员,从旁观察幼儿游戏的开展,在幼儿寻求帮助的时候,能够进行协调帮助。

(3)幼儿与教师互动,教师仔细观察,适时介入

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以观察者、协助者的角色参与游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回应,及时给予协助。重视角色游戏开展过程的观察,重视角色游戏后的分享评价。在经验分享中顺势引导,挖掘共通经验,产生新的游戏及角色。教师在游戏过程中,以不同的角色与幼儿互动。

实例1:在“西城广场”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化身摄影师参与游戏,将幼儿的游戏情境一一拍摄,在每次游戏后引导幼儿欣赏游戏图片、分享游戏经验。

实例2:在第二次游戏开展后,奇奇小朋友在说到自己在必胜客游戏中的照片时,提到自己曾经和爸爸妈妈坐公交车去吃饭,引发了孩子们对于公交车的共通经验,大家积极表达自己对于公交车的已有经验,于是教师化身公交车公司的负责人,顺势提出可以在游戏中开设公交车游戏,便产生了新的游戏角色——公交车司机。

实例3:在必胜客游戏中,服务员月月看到教师,大声招呼:“欢迎光临!”当教师进入游戏区后,月月说:“你要吃什么呀?”教师提出要吃比萨,月月跑到后面的“厨房”拿了几块比萨到教师面前,把比萨放在了教师的面前,教师故意用生气的语气说:“饭店里怎么没有盘子叉子,让我怎么吃东西?”月月想了想,跑到边上拿了盘子、叉子给了教师。在游戏中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教师适当地与幼儿互动,引导幼儿更好地开展游戏。

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或引导、或协调、或协助、或配合,教师始终要以幼儿在游戏中为主体,积极促进幼儿自主参与游戏,积极促进幼儿与同伴合作游戏。

三、研究的反思

角色游戏是不断创想的游戏,不可重复的游戏经验促使幼儿收获不同的体验,提升材料微调策略,促使游戏生生不息。一次次的游戏开展,幼儿收获了快乐,也让教师收获了许多惊喜,让教师更加意识到角色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也更鼓舞我们将适合孩子能力、迎合孩子兴趣的角色游戏继续更好地开展下去,在已有的基础上,促使幼儿不断创想,更好地拓展游戏、延伸经验,主要在材料和内容两个方面需要提供以下支持。

1.从游戏材料上来讲——重视材料的可操作性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受到环境中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幼儿在游戏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玩具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因此,利用各种材料来营造游戏场景、提供可操作的玩具,是帮助幼儿开展游戏的关键之一。在游戏中发现个性改造废旧材料的自制玩具,对幼儿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自制玩具与已有玩具同时投放,成品材料与半成品材料同时投放,低结构的材料满足整体幼儿的需求,高结构材料满足特殊幼儿的需求。

2.从游戏内容上来讲——重视幼儿的共通经验

角色游戏的内容,主要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带有很大的模拟性。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依靠幼儿主动的产生、教师引导产生、教师提出产生。实践中突出参与游戏的幼儿的共通经验,寻找幼儿生活经验的交叉点,来确定游戏的内容,产生游戏区域。而不是一味地由教师来提供角色区域,请幼儿被动参与,由教师引领幼儿分享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由此产生迎合幼儿兴趣、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内容。在角色游戏的开展中,幼儿不会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常常会突发奇想,提出新的玩法,游戏的内容也会跟着幼儿的想法有所创造并随之改变。

3.从教师策略上来讲——重视幼儿的主体角色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决定游戏的主题,自由地发展游戏内容和切换情节。在游戏中,教师必须以幼儿的主体为意愿来开展游戏,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随机的表现,帮助完善、扶植萌芽,使之发扬光大。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需要,帮助实现,积极鼓励,使其得以生长。教师要积极评价幼儿的表现,帮助延伸、协助配合,使之继续升华。

总之,通过实践验证发现,角色游戏十分适合喜欢模仿的小班幼儿,在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本身的游戏内容,又要考虑参与游戏的幼儿主体的特点。善于发现幼儿共通经验,从相似的生活经历着手,以丰富的游戏材料作为游戏开展的物质保障,善于观察幼儿、倾听幼儿,提供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激发幼儿开展游戏的主动性及探索兴趣,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的游戏才更生动、更受欢迎、更有价值,更能迎合幼儿的兴趣,不再是单一的玩玩具,而是快乐地、主动地参与游戏,发挥角色游戏的最大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收获快乐、收获经验、收获成长。同时在研究中也发现,随着小班逐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进一步开展贴近幼儿能力、兴趣的角色游戏,将幼儿共通经验这个点继续扩大深入,让角色游戏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09.

[2]曹中平.试论儿童游戏的发展特点[J].现代教育研究,1996(02).

[3]曹中平.儿童游戏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4]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1.

诸子作品中角色意识探微 篇12

关键词:诸子作品,角色再现,角色意识,意义

诸子散文反映着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竞作, 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 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 各具风采。而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四篇课文选择的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思想流派的作品:《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荀子》的《劝学》、《庄子》的《秋水》 (节选) 。我再次阅读这些经典的文章时, 发现了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人物的思想在作品中的角色再现。只要有人, 只要有生活, 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 在每个故事中, 人都有着不同的角色。对这些诸子大家们作品中的所隐含的角色的分析, 可以带领我们更好地去了解他们的思想, 学习他们的精神, 走入他们的世界。

一.诸子作品中的不同角色

(一) 孔孟作品中的理想角色

孔子的时代, 儒学提倡上至君王, 下至草民, 人应该使自己向一种理想人格趋近。孔子将之定义成为“君子”, 所以孔子首先的角色是一位谦谦君子, 因此才有了他在询问几位弟子的志向后, “子路率尔而对”, “夫子哂之”的表现。今时今日, 谦逊淡定博学慎行的君子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始终被向往。“君子”是一群有着绝对精神力的人, 从这种意义上看, 孔子相信个人意志的力量胜于环境的影响力, 因为在他的描述中, “君子”无所谓贫富职业境遇, 他们从不慌张, 从不刻意争取, 永远只是物来则应随遇而安,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变色, 而一旦被委以大任, 他们又能把一切都做得很好。

东方的读书人, 总是怀有类似“劝世”的情结, 所以孔子长久担当的真正角色是教育者。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 面对诸侯征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的乱世, 曾做过一些官职, 还周游列国, 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 希望改良政治, 实行“仁政”“为政以德”, 从而建立起一个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 但他的主张在当时是行不通的。他晚年回乡, 一面整理典籍、编修《春秋》, 一面大规模开展教育事业, 把他的政治主张、良苦用心全寄托在他的弟子身上。孔子相信, 在他所教的若干好人之中, 将要有若干位经过更多的训练和指导后, 会成为更高一级的人才———君子。所以在《侍坐》一文中, 孔子就是以一个老师的角色出现的。在“问志”后, 几个学生的回答也有各自的角色, 先看子路的回答: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 经过自己的努力, 三年大见成效。这种角色完全像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 而子路就给自己定下了这么一个政治家形象。冉有的理想是“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 用今天的话来说, 就是将来当上一个农业部长, 尽心竭力搞好国内的农业生产, 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而公西华的理想是外交部长———将来能当上一个辅助诸侯的戴着礼帽、穿着礼服去参加朝见天子、参与诸侯间会谈等外交礼仪活动的礼赞。这三个人的理想所扮演的角色虽各有不同, 但却体现了共同的一点, 那就是积极从政, 宣扬儒家思想, 尽管最后曾皙所说与其他三人不同, 他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意的情景:“暮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有些像个隐士, 但他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就是用儒家思想管理国家后呈现出的大同世界, 这一点和孔子是不谋而合的, 也是他毕生追求的。

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他有与孔子类似的经历, 最后“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他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 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 《孟子》中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仁政”, 是对孔子“仁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仍是一个把自己的理想化为了积极入仕、辅助君王管理国家的角色。

(二) 荀子作品中的生活角色

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 他批判儒家学说, 发扬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传统, 虽属儒家, 却与正统儒家有别, 他大体继承孔孟学说, 但并不墨守成规, 善于变通, 是一代通儒。《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 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 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这篇文章说理性很强, 但作者并非正襟危坐、枯燥地议论, 而是巧妙设喻, 娓娓说理, 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 铺锦列绣, 并且手法生动自然灵活, 使得此文形象清新、脍炙人口, 千百年来为人传诵不衰。我们看此文, 可以发现荀子在文中频频变换角色, 一会儿是织染工, 一会儿是木匠, 一会儿登山, 一会儿有骑马, 不久又坐船渡河……尽管是比喻, 但荀子却充分地发觉了生活中的宝藏, 连类比物, 启迪思考, 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此时的荀子是个普通人, 远离政治, 回归生活, 善于从生活中汲取智慧, 得出道理, 与孔孟比较起来, 人们感到更多的是他的平易近人。

在荀子哲学思想中, “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 要学有所成, 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 (“积耨耕”) , 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 (“积斲削”) , 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 (“积反货”) , 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 (“积礼义”) , 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 夏 (中原) 人安夏那样, 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 我们就不难懂得, 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 扮演那么多角色, 选择那么多比喻, 不厌其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可以说这些生活角色的再现是“社会成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结果” (崔清田主编:《名学与辩学》) 。《劝学》全文最后一段, 荀子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天见其明, 地见其光, 君子贵其全也。”意思是说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 所以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 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 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 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角色的多样和丰富不就是作者对完美的德行的追求吗?

(三) 庄子作品中的“非人”角色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对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作品《庄子》说理论证, 文笔纵横恣肆, 想象丰富奇特, 大量运用寓言,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而内容上已经远离尘世。所以从他的作品中会看到里面的主角是“非人”或梦幻中的自己, 如《秋水》, 而儒家作品中所呈现出的角色已经淡化甚至消解了。

庄子虚构了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来为他的思想服务, 并且都具有人的性情。《逍遥游》中凭风而徙的鲲鹏, 目光短浅的蜩与学鸠、斥鴳, 《外物篇》中困在车辙中急待救助的鲋鱼, 等等, 这些形象成了庄子阐明哲理的媒介, 在庄子的散文中放出奇异的光彩, 仿佛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灵魂。

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在庄子散文的形象体系中也占很大比例。《秋水》中的河伯在海神面前“望洋兴叹”, 自愧不如;《逍遥游》中列子“御风而行”, 轻妙无比;彭祖这种形象和境界纯属臆造, 却寄托了庄子逍遥游的理想, 言虽玄虚, 但意旨深远。

庄子为了突出自己“德有所长, 而形有所忘”的思想, 虚构了一些奇怪的人物。支离疏其人“颐隐于脐, 肩高于顶, 会撮指天, 五管在上, 两髀为胁”, 貌甚丑陋, 然避祸远害, 能养其身, “终其天年”等等这些形象体现了庄子所推崇的“道”, 所以才如此闪光。

这些形象有的纯粹是虚构出来理想化的, 有的是理想和现实的结合, 也有现实中的形象, 但却被庄子加上了一些奇行异节, 多是庄子思想的传声筒, 具有概念化、类型化的特点, 而不像真人了。综观《庄子》诸篇, 其文皆以义理为骨髓, 以形象为血肉。如果说, 他的哲学思想是一条始终的线索, 那么他设置的种种形象就是一颗颗明珠, 构成了他作品中特有的角色,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庄子散文几乎是包罗万象。上下古今, 无不令人叫绝。思想的野马, 在无边无际的时空中自由驰骋, 看似荒诞, 实则有迹可寻。归结起来, 庄子的思想始终围绕着“虚无”二字, 所以他便运用了一系列的“非人”角色从不同侧面来予以发挥, 形成了他那种似真似幻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诸子作品中的角色带给我们的启示

角色意识是生物个体或团队根据自己的身份所折射出来的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具体到作品的角色意识则是指作者对自身角色地位、相应角色行为及其角色扮演的觉察、认识、理解与体验在作品中的再现。因此, 首先作者要明确其社会地位、职业特点、工作职责、不同身份角色的定位及其价值;其次, 作者要对自身角色实际行为及其结果进行认识、判断与情感体验, 这样才能在其作品中让其所扮演的角色完整、生动地再现。明确诸子作品中的角色意识有何意义?我认为不论从做人还是做学问方面对我们都有所启示:

1. 知人论世。

从人的社会性出发, 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地位以及由此而规定的个体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看诸子作品中出现的不同角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思想, 正所谓“文以载道”。因为他们就是通过作品中出现的不同角色来或明或暗地表述他们的主张、思想, 从他们在文中对角色所倾注的情感、态度等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思想倾向进而了解他们的为人处世。

2. 做人方面。

角色行为是指个体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角色扮演是指角色承担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所处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角色行为。角色扮演恰当与否一方面取决于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的认知是否准确, 对角色期待的把握是否得当;另一方面取决于角色扮演者对角色技巧的运用是否得当。诸子作品中的角色行为和角色扮演则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做真实的自己, 根据自己的专长开发自身的潜力 (即所具有的那些能导致他成功地、有效地扮演其角色的特质和方式) 。既不自负也不自贱, 有追求的人往往生活有明确目标的人, 这样的人生更实在!

3. 学习指导。

生活无处不语文, 生活处处皆学问。认识角色, 指导学习, 是指个人了解和掌握角色的行为规范、角色的权利和义务、角色的态度和情感以及扮演该角色所需要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它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一是在特定的社会规范下进行学习, 主要学习扮演该角色的责任和权利;二是在与他人的交互活动中的学习, 主要是学习和模仿角色的态度和角色的情绪反应。

诸子作品中的角色意识向我们透露的信息是: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做学问。像荀子的文章写得那么丰富多彩, 我认为除了他有一支灵动的笔之外, 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例如荀子的《劝学》中出现了那么多行业, 一定与荀子的亲身经历有关, 没有参与过这些劳动, 凭空杜撰是不可能在写作时驾轻就熟、顺手拈来的, 只有作者的切身体验才能给我们带来真实感。作为一位儒学大师, 荀子并不是待在家里闭门造车, 而是积极投入到生活中, 让自己充当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让这些角色来磨练自己, 丰富阅历, 积累经验, 提供素材。这些道理用在我们的写作中就是我们要积极投入生活并去写自己的生活才能让自己的文章丰富起来、真实起来。二是写实与创新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论语》中循循善诱的师者到《庄子》中的“非人”角色, 写实和创新的特点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例如庄子虚构了许许多多的具有人的性情动物、植物来为他的思想服务, 思想是实, 角色是虚, 即使是真实的人物和历史的事实也被庄子加以渲染, 并按自己的思想要求来表达意旨。这在先秦其它典籍中是不多见的, 不能不称为庄子的创造, 这种创作突破了此前散文的纪实传统, 善于对现实生活进行综合、提炼、加工、概括, 开创了新的更加艺术化、个性化的写实手法。我们的写作中如果在写实的基础上来点创新, 是不是可以使文章更精彩?最后他们的文章告诉我们, 不同的角色也决定了不同的风格, 使之在作品中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法来表达思想。孔子文如其人温文尔雅, 孟子作品气势丰沛, 荀子作品平易近人, 庄子作品奇幻诡谲。在《侍坐》一文, 几个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说明自己的理想, 有记叙, 有描写;《寡人之于国也》把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劝学》中妙喻连连, 生动有趣;《秋水》则是充满奇幻的想象, 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其中。我也由此告诉学生, 如果你写作文的时候, 有强烈的“角色意识”, 基本就能写出人物的个性了。写同学, 写朋友, 写亲戚, 写邻居, 一定要抓住他们的“角色特点”。比如说写邻居, 不同修养、不同文化、不同职业的人在处理邻里关系时也是不同的。写老师也得注意, 讲台上的老师是其“职业角色”, 课下的老师是其“生活角色”。总之, 写作中的角色应是鲜活的, 寄托了作者思想的而不是符号、传声筒。

参考文献

[1]冷宇.知识转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05。

[2]赵宇红.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冲突及调适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05期:86-88。

上一篇:军事物流配送下一篇:室内商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