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项目意识

2024-09-29

培养项目意识(共10篇)

培养项目意识 篇1

教育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高[2007]1号文件指出,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 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 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为了落实这一文件精神, 必须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 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此, 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 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工作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总体上具有“厚基础, 宽口径, 强能力, 高素质”基本特征的同时, 侧重“上手快, 后劲足”, 并在知识上做到“业务精, 学识广”, 在能力上做到“适应强, 转型快”, 在素质上做到“作风实, 口碑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学生在校期间, 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创新项目训练, 在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训练中,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重要性

近年来, 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 目前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 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针对时代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现状, 我校结合自身条件, 采用切合实际的途径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因此提出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中,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一教学办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1、通过实践创新训练来培养创新性人才, 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

要在短期内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困难的。在我国教育的大背景下, 学生不具有创新能力的“惯性”很大, 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实践创新训练可谓为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本领而“量身定做的衣裳”。

2、实践创新训练是架起传统教学方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桥梁。

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接受的是中国式应试教育。这样的教育培养出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少之又少。实践创新训练针对性强, 从学生实际出发, 调动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 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 对困难的探索欲望,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实践创新训练为培养人才提供了宽广的思路。

人才的专长也不只是限于本专业, 学生在实践创新过程中需要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 也需要吸收很多非专业的知识。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状况

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的动机, 有创新的欲望。但目前大学所能提供的创新环境有限和创新气氛缺乏, 大学生的创新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创新思维是创新的经验, 也是方法, 其本身是一个在创新过程中不断积累的过程。有这么句话“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由于缺少创新实践, 缺少实现过创新过程, 因此, 目前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处于“纸上谈兵”阶段, 要取得提高不进行实践是很困难的。

2、传统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障碍

(1) 侧重于知识传授, 忽视能力的培养。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 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 学生学得较被动, 学习积极性不高。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 忽视其它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养, 造成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

(2) 专业课设置过细, 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范围狭窄, 专业的束缚对学生的创新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许多高校增加了选修课和辅修课, 但由于专业课任务繁重, 大学生还是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 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相邻学科的学习,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3) 重视认知发展, 忽视情感教育。大学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 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了较大作用, 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 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 这种过程对培养创新人才极为不利。

3、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教育的对象是人, 而人是最具有可塑性的。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 这既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高等教育的归宿。

人才来源于教育,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能力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因此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能力、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 把协调发展上升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培养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 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

三、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1) 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 其潮头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人们相互间的依存关系更为密切, 分工更为细密;同时, “信息和知识资源只有通过人们之间的合作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 人们之间也只有通过相互的友好合作和交流才能更快更多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因而对相互协作的要求也就更高。因此, 实践团队协作精神,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性人格。团队协作精神要求团队成员必须精诚团结、相互协作。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有利于提高与人共事时奉献、进取、团结合作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作风, 养成民主意识, 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 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能创造出一种增加工作满意度的氛围, 使人们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另一方面, 通过发扬团队精神, 既有利于个人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也有利于人们通过合作来共同创新和发展。

3、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实现集体主义教育

团队精神要求人们通过实现团队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 并在此基础上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团队价值的实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就使得团队成员必须具有整体利益观念和随时随地维护团体利益的自觉性, 必须要有集体荣誉感, 必须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 在某种意义上说, 对大学生进行团队精神的教育, 可以说是一种伦理道德强化教育。

四、大学生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人们头脑的印象中, 管理通俗上是对一个组织的管理。在这里, 大学生管理能力包括两方面, 其一是自我管理能力, 其二是对他人或组织的管理。其中, 对自我的管理能力往往容易被忽视, 而对于他人或一个组织的管理往往片面强调。大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应在注重培养对管理自己的能力, 同时逐步培养起对他人或一个组织的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是生活和学习的基本保障。湖南“神童”魏永康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他13岁考上重点大学, 17岁考上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一路“考”来, 神勇无比, 但到19岁却被学校退了学。其中重要原因, 是“魏神童”智商虽高, 但生活自理能力太差, 严冬穿拖鞋, 酷夏穿长衫, 还闹出在校园里迷路的笑话。诙谐作家杰克森·布朗曾经有过一个有趣的比喻:“缺少了自我管理的才华, 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鱼。眼看动作不断可是却搞不清楚到底是往前、往后, 还是原地打转。”由此可见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大学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 在里面学会管理他人和组织是以后能够走上更快适应管理角色的重要基础。管理能力是学生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培养这种管理能力是培养一个人包括专业技能, 人际关系, 协调能力, 洞察力, 创新能力等,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将来成材做好准备。

五、结束语

我校现在每年都举办一次大学生科技节活动, 学生从二年级开始, 就可参加高年级组织的各种层次 (省级、校级、各社团等) 各种各样的竞赛, 每个参赛作品, 如“导盲机器人”、“一种多功能的康复椅”、“家庭安全服务机器人研究制作”、“创业计划竞赛”、“创新创意比赛”等都要经过方案讨论、机构设计、电路设计、编程控制、加工制作等过程, 需要多人团结协作才能完成, 团结协作还体现在高年级同学辅导低年级同学, 达到了传、帮、带、促的效果。通过这些活动, 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毕业以后能很快适应所从事的工作。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以及将来社会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需求, 提出了在大学期间, 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重要性;并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尽早参加创新项目的训练,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和创业精神,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创新实践,创新精神,团队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党跃轩, 李洪智, 康维新等.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国冶金教育.2006.215-17

[2]邓庆阳.应用型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299-100

[3]张亮峰, 傅彩明, 刘明伟.现代机械工程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架构.科技咨询导报.2007.30.185-187

树立责任意识 提高项目质量 篇2

培训班由省阳光办副主任杨晓君主持。省阳光办主任邱玉林作了《加强培训基地法人责任意识》的讲话,绿园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周显光作了《防微杜渐从源头遏制渎职犯罪》的专题报告,省农委财务处副处长郑红霞对《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了解读,省阳光办副主任王丽文作了《阳光工程项目实施要点》的专题讲座。邱玉林主任在讲话中强调:在项目检查与抽查中凡出现虚假培训、培训时间不足,挪用、骗取国家财政补助资金或资金使用不合理的,一定要通报批评,对情节严重的要取消该项目县及培训基地承担阳光工程项目的资格,存在违法行为的要移交司法机关。

此次培训班设置的培训内容针对性强,聘请的专家理论、实践经验丰富,讲授内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参加培训的人员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培训基地法人的责任意识,为进一步提高阳光工程培训质量奠定了基础。

医院项目开发意识的设计转化 篇3

(一)背景介绍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源于具有218年历史的平乐郭氏正骨。郭氏传人医术精湛,声名远播。1956年建院后至今,已发展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省级中医医疗机构,拥有全国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单位、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建设单位等近10个重点单位称号。

(二)品牌意识

基于如此悠长的历史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品牌资源,医院经营者在品牌经营与开发方面有着比一般医院更为强烈的意识。医院在传统疗法中心项目酝酿之初,就萌生了“依托百年字号”的品牌开发意识。在项目的前期调研、考察过程中,这一意识逐步被肯定、加强,形成了项目的核心开发意识。

二、开发意识的策略转化

(一)策略转化的缺失

在与医院首次接触时,我们发现这一核心开发意识缺乏特色,在收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只是笼统地提出了“要体现正骨医院的文化特色”这样常规化的要求。这在医院乃至其他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转化机制,院方的开发意识并未被有效地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开发策略。这一缺失使得项目开发的前期工作缺乏明确的方向,很可能会限制设计阶段的顺利推进。

(二)建筑师的前期介入

医院邀请我们介入项目的前期阶段后,使得策略转化过程得以实现。起初的工作是双方的“头脑风暴”:在沟通的过程中,除了解、挖掘院方既有的开发意识外,我们更注重于导入具象的案例或具体的策略。这样做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医院将其开发意识具象化,以形成可描述的开发愿景。在沟通中,我们提出的如“家园”、“疗养”、“养生”的理念引起了院方的共鸣,双方在开发愿景上获得了清晰的共识。

其次是将开发愿景具体化,我们提出了项目定位、开发理念、功能设置、面积指标以及其他具体的设计要求。作为此阶段的工作,并向院方提供了一份详实的设计任务书,附带了若干意向图及手绘示意图。这些工作为接下来的决策过程提供了具体的方向,很快获得了院方的认同,在进行微小的调整后得以通过,形成了可操作的项目开发策略。

(三)提出有竞争力的品牌策略

我们认为,有竞争力的品牌策略不能仅仅满足于已有的品牌资源,更应当不断创新以维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创新源自对市场需求的关注与前瞻性的思考,在这一理念引导下,我们提出了“是家园而不是医院”的品牌策略,对于医疗市场日益重视品牌形象、文化、服务的趋势予以了充分地关注与解析,并在接下来的概念设计过程中予以充分体现。

二、品牌策略的设计转化

(一)“家园式”的环境与建筑——医院品牌形象的第一载体

在方案设计阶段,建筑师的职责是将既定的开发策略全面、准确地转化为可付诸于实践的设计方案中。由于我们前期的介入,避免了中间的交接环节,使得这一环节更加顺畅高效。

该项目品牌策略的首要环节是医院的品牌形象,而医院的整体环境与建筑氛围是医院品牌形象的第一载体。从使用者进入医院直到离开的整个过程中,医院的整体环境,包括建筑、庭院、景观、室内等各方面,都在影响着使用者对医院的直观感受。

理念设计以“家园式”的整体环境为出发点,注重以下原则——

第一,合理控制建筑的层数与密度,尤其是使用者最经常活动的门诊与病房区域,营造尽可能多的庭院空间与亲切宜人的建筑尺度。

第二,为使用者提供私密的内院空间与露台空间。病房单元不是常规的板式建筑,而是“三条腿”式的风车平面,每两条“腿”之间以及单元之间自然形成半围合式或围合式内院,为使用者提供修养、散步、锻炼、交流的庭院空间。每一间病房都设置了大进深的阳台空间,上部层层后退形成独特的露台空间,将别墅的理念应用到医院中,给人亲切如家的感觉,同时也降低了建筑高度而产生的压迫感。

第三,为呼应医院“百年老店”的历史渊源,建筑采用新中式风格,深灰色坡屋顶、仿石红砖给人历史沉淀感,而窗户、栏杆采用简洁的新材料,体现出中式窗花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二)“家庭单元”与“社区中心”——基于品牌文化的规划策略

在“家园式”的总体品牌策略下,“个体与家庭”得到更多的重视,而不是像传统医院通常侧重于“群体”。这种“注重个体”的品牌文化并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在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得以具体实现。

病房单元的平面是按照“家庭单元”的理念进行构思的。每个单元以“家庭”为核心,布置了客厅、餐厅、家庭活动室等功能,传统的护士站则被布置在侧面次要的位置,让使用者如同回到家中的感觉。“卧室”围绕“家庭中心”呈风车型布置,使每个家庭成员距离“家庭中心”的距离都很近,避免了传统医疗过道偏长给人带来的冰冷感。

整个门诊部分按“社区中心”的理念布置在5个家庭单元的中部,提供的是“康复、养生”的健康服务,而不是“有病找医生”的传统医疗服务概念。这样的“枝干与树叶”的布置形式高效、便捷地为“家庭单元”提供服务,同时也为项目的分期建设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其中3个“家庭单元”和大部分“社区中心”将于一期建设完成,形成完整的结构,二期的建设只需在此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向东“生长”即可。

(三)康复、休养与养生——关注品牌服务的创新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在前期阶段完成了由“治疗”变为“养生”这一品牌服务理念的转化,并在设计中将功能设置和面积比例予以体现,增加了以提供高端康复养生服务的“传统疗法中心”、“养生药膳”、“康复运动会所”等传统医院没有或不重视的功能项目,并且都占据了不小的面积比例。

在概念设计阶段,这几部分功能的补充使以品牌服务为核心的“社区中心”理念得以实质性体现。同时,这些功能科室还设计了相对独立的出入口,具备对内、对外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扩大了品牌服务的市场影响力。

三、结束语

河南洛阳正骨医院传统疗法中心在前期策划到概念设计的过程中, 很好地验证了建筑师的前期介入对业主开发意识的有效转化所产生的强而有效的促进作用。它表明, 业主的开发意识有效转化为成功的设计方案, 是建筑师设计服务的核心价值。在整个设计转化过程中, 从开发意识到开发策略的转化过程是业主与建筑师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 建筑师在项目前期阶段的介入是把握设计转化的最佳良机。

摘要:把业主的开发意识有效地转化为成功的设计方案, 是建筑师设计服务的核心价值。在整个设计转化过程中, 从开发意识到开发策略的转化过程是业主与建筑师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 建筑师在项目前期阶段的介入是把握设计转化的最佳良机。文章以河南洛阳正骨医院传统疗法中心的前期策划及概念设计为例, 阐述了这一理念在设计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培养项目意识 篇4

关键词:渗透语音意识;培养语音意识;有效方法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以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可以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几个方面。在这五个方面中,语音在语言教学中又显得格外重要。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起始阶段开始指导、帮助学生,给学生传授一些行之有效的语音知识,帮助他们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使我们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音意识,如何进行语音渗透呢?

一、从起始阶段就渗透语音意识,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

语音意识就是学生能够把句子分成单词,再把单词分层音节,最后把音节分成单个的因素,还有删除、添加、替换音节或者因素的能力。如environment分为en,vi,ron,ment四个音节,并且我们还可以教给学生有效地划分方法。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学生一个单词中一个元音就是一个音节,划分的方法如下:1.元音是构成音节的主体,辅音是音节的分界线。2.两辅音之间不管有多少个元音,一般都是一个音节。如:bed床,bet打赌,seat坐位,beat毒打,beaut极好的,beau'ty美。3.两元音字母之间有一个辅音字母时,辅音字母归后一音节,如:stu'dent学生,la'bour劳动。4.有两个辅音字母时,一个辅音字母归前一音节,一个归后一音节,如:let'ter信,win'ter冬天。5.不能拆分的字母组合按字母组合划分音节,如:fa'ther父亲,tea'cher教师。

二、对音标进行音图教学

音标(音素):48个,字母:26个(元音:5个,辅音:21个),音图:音的书面形式字母名称音(名)。字母读音:不同的单词中,读音不同。音图是音的书面形式,它可以是一个字母,也可以是字母组合。单音图:由一个字母组成的叫单音图。多音图: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母构成的音图叫多音图。例:bat由三个单音图b/a/t组成;boat则由两个单音图b,t和一个多音图oa组成。尽管b,t,oa在单词中形状仍是字母,但此时却不再读字母的名称音,而是读它在单词中的读音。语音意识和音标教学有关联,但不相同。将单词切分为音节,并用音节组成单词。我们要明白单词是不同的音素或者是音节组成,把单词的不同音素进行切分,重组或改变音素,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单词,达到见其形、读其音,听其音、写其形,这便是语音意识的最高层次。

三、让学生掌握自然拼读法

自然拼读是让学生见词读音,通过掌握一些字母的发音规律,见了单词就能够流畅地读出其音,对快速掌握单词,记忆单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拼读方法可以从容易到难,比如说cat,bag,dad,hand.通过对比,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让学生掌握字母a的发音。结合拼音教学告诉学生音标有元音和辅音之分,辅音的发音和拼音很类似,比如说我们在教字母t时,可以这样进行教学t t t /t/ /t/ /t/.通过拼音与字母相结合进行教学单词,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一方法,然后教师可以写出大量的,包含有相同音素的词让学生进行品读练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大量实践,学生的自然拼读能力将有大幅度的提高,对巩固单词的记忆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夯实了词汇教学,语音意识也就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

四、语音意识培养的作用

1.可以让学生明白英语单词音和形的关系,可以做到由音知形,由行知音,最后达到音形转换自如。

2.为学生熟练掌握自然拼读法打好基础。英语作为一种拼音文字,其读音与拼写是相联系的,可以根据拼写读出音,也可以根据发音拼写出单词。而语音意识的培养会为学生熟练掌握自然拼读法打好基础。

3.能提高拼写能力。读音决定了英语单词的拼写,读音又和音素的切分是有关系的。音素都是独立的单位,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单词可以被分成音素,这些音素可以再组成别的单词。要让学生可以音形的能力进行读写,这也是语言学习初级阶段成果的关键所在。

4.可以将复杂的音标教学简单化。学生具备了语音意识,就能熟练掌握英语音标的发音规律,还可以免去记忆音标的“无趣之苦”,就能做到“见其形读其音,听其音写其形”。具备了这种能力,可以为高年级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极大地减少学生在高年级时的英语单词记背任务。

五、大力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学习习惯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模仿的习惯。这个模仿包括跟模仿教师、模仿同学、模仿英文歌曲等等。2.培养学生利用词形记忆单词的习惯。让学生多观察同一个词的名词、形容词形式、探究它们的构成规律以及他们的异同点。3.利用录音反复跟读的习惯。每天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有意识地布置跟录音朗读的预习作业,并要求学生把所学内容读给爸爸妈妈听,督促学生在家中朗读。4.利用早午读进行朗读的习惯。根据学校的安排,让学生早午读在班干部的组织下进行齐读、分组读、个人领读等形式进行对所学单词进行拼读、背诵,对所学单词达到巩固的目的。

语音意识的渗透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会为学生熟练掌握自然拼读法打好基础。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在运用英语的时候学会学习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发现和观察总结归纳方法等,积极地学习语言知识,并感悟语言的功能。这样的话就不再是简单的跟读了,是学生在教师不断地渗透语音教学下的试读,这样做,学生就会慢慢地从胆怯变为自信,积极学习英语了。

培养项目意识 篇5

职业意识包括就业意识和择业意识两部分。就业意识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任职角色的看法, 择业意识指人们希望自己从事的职业。职业意识与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紧密相关, 三者是相互关联、共为一体的完整系统。职业意识是基础, 职业规划是目的, 职业生涯是结果与归宿。后两者均是在职业意识的能动影响下产生, 故培养职业意识对一个人今后的职业选择有深远的影响力。在一些城市的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 有目的地发掘学生的职业意识, 可以为其今后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职业意识不仅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 尚对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产生影响。在职业意识这个概念里, 诚信意识、顾客意识、自律意识, 团队意识和学习意识均包含其中。然学习意识也可视作其余意识培养的源泉。在中学阶段, 培养职业意识中的学习意识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教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 以期为今后相关的工作打下专业基础;其二是学习职业意识中的所有内容, 塑造正确职业意识, 成为有用社会之人。在此专题探讨如何在中学校有效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中的学习意识。

二、职业意识中学习意识培养之关键

正确积极的学习意识亦可视为成功的职业生涯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其植根于知识大爆炸的现代社会, 各种新兴事物星罗棋布, 林林总总, 一日知识不予更新, 则恐落后于时代。对于正在中学接受知识的中学生而言, 建立一个随时主动积极学习, 不断更新的信息库, 意义重大。相较于课本上的固定知识而言, 生活中、社会上出现的纷繁复杂的知识, 却是更应该有所习得的。教授学生书本知识, 亦不算难事。通常而言, 只需在课堂上采取“灌输式”、“填鸭式”、“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模式即可满足学生学习知识之需求。但某些知识或与社会经验脱节, 尤其是针对毕业后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而言, 培养其一种超越直接学习知识的学习意识, 将其作为职业意识培养的初步环节和起点阶段, 意义甚大。[1]对此意识的培养, 方法自高于直接传授的书本知识之途径。笔者认为, 使学生产生一种意识, 这或可以理解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染, 并非刻意而为之。此需要学校或教师首先具备该观点, 且在教学过程中将其作为更好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路径。在该目标下, 有两类手段可以借助并使用。

三、学习意识培养之途径

(一) 教授自主学习之能力

“与其给予学生食物, 不如给予学生获得食物之方法”。此话用于教授知识同样有用。知识更新速度之快, 远是亦步亦趋之教学所不能及的。故须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即使无人引导, 也能够凭借自己得到知识。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学生若掌握此方法, 面对各式各样的信息和知识, 都可以有效筛选并恰当运用。教师在课堂上大可不必“手把手”传递知识, 仅需采取点播之法, 将问题抛出给学生讨论, 即使结论大相径庭也无须担心, 关键是思想的碰撞必须实现。碰撞的结果就是一种自觉的领悟能力。学生获得该种领悟能力, 对于应对学校考试有益处, 同时对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 获取那里的信息以学习, 更大有裨益。教师应将此法贯穿于教学过程, 尤其是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递“自觉主动接受各类信息知识尤其是关乎职业选择”之意识。

(二) 传导与其同体的责任、团队、自律意识

学习意识是职业意识的一方面, 和其并行的尚有责任、团队、自律意识等共同构建职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三种意识, 亦须通过学习方式领会并获得。善于领会, 善于揣摩, 并树立上述意识, 对正确构建职业意识也同样重要。

1. 开设相关课程。

学校可开设与职业意识培养或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职业选择等产生影响。开设课程一方面可使学生逐渐树立职业选择等意识, 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 引起自我反思。如:我从这门课中学到了什么?我期望有一个怎样的职业?我有了危机意识, 在学习方面要进一步加快步伐。此课程之开设也不必过于刻意, 囿于形式的正规和时机的限制, 利用班会课等时间同样可以高效传达其精髓。

2. 开展团队活动。

团队活动对养成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召开主题班会, 举办歌咏比赛、舞蹈大赛、运动会等以团队形式展开的活动, 尽量让学生参与其中, 自主探讨活动方案, 设计活动流程, 协调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积极应对并解决之。学生一旦融入这种活动, 就逐渐习惯“入世之举”, 把人际关系的发展作为一个必要之部分, 学生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学会与别人合作, “互通有无”, 积极协调, 设身处地, 换位思考, 同时勇于承担责任, 敢于承担。今后较早走上工作岗位, 转换角色之能力也将优于平日疏于此方面训练之学生。

3. 树立自律意识。

自律意识指个人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并自觉遵守各项规章规则之行为的意识。中学生尤其需要加强对自律意识的培养。对于以谋职为第一选择的中学生, 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首先教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纪律, 规章制度。一些看似简单的要求, 学生也难以完全做到, 故需教师不断提醒。例如:按时到校, 按时进教室, 上课守纪律, 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也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之一方面。作为一名学生, 上述要求都是其务必慎对之任务。在校严格高度自律, 履行作为一名学生的使命, 出校后才能将自律责任意识贯彻到底, 恪守作为一名公民的要求, 以及在工作单位做一名符合要求乃至出色的员工。

(三) 启动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 可以广泛了解学生对其职业规划的基本想法, 更好的制定相应对称以深入指导学生职业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如以重庆市一普通中学的问卷调查为例[2], 该问卷分为几大板块:自我分析 (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个人特质、职业价值观、胜任能力) 、职业分析 (家庭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分析、职业环境 (行业、职业、企业、地域) 分析) 、计划实施 (计划名称、总目标、分目标、计划内容) 、评估调整 (评估内容、评估时间) 。这些问题亦起到一个帮助学生理清关于职业规划思路之作用, 引起学生开始思考自己今后的道路, 并有意识地、有的放矢地进行计划, 学习活动。由此产生学习意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学习同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的知识, 获取信息。问卷调查可以为尚处于迷茫状态的学生指明方向, 并指导学习。

四、学习意识培养之价值

(一) 为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一种思想、一种观念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潜移默化, 逐渐浸染以成。在普通中学开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 在起初就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此种意识。职业意识, 就是一种敢于承担的意识, 肩负责任的意识, 团队合作的意识, 高度自律的意识, 沟通协调的意识和积极入世的意识。这些符合职业要求的必备品质, 需要学生能动的感悟并获得[3]。从学习中体会, 从学习中获得。学生只有高度灵敏地感知上述这些品质并静心学习、模仿习得, 才能开始打造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之路。因此, 学习意识的培养能为学生的职业意识乃至职业生涯打下地基。

(二) 为学校教学工作及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路径

学校的第一要务就是开展教学工作, 向学生传递知识并教授其如何高效学习。其次, 学校根据各自的特色, 创造性地展开符合学校实际的培训工作。如进行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就是活动之一。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可视为该职业生涯培训的起步。学生在产生了学习意识之后, 才能够恰如其分地在学校引领之下, 思考其今后的人生规划, 并将随时学习的意识带到平日的学业和今后的工作中去。

五、结语

中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尤其是学习意识的培养, 对于目的性明确的中学教学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使学校探索多元模式教学方案成为可能, 使得学校教学的方向性更为清晰, 也可使得学生在校学习的动力更为强劲。从长远来讲, 一定程度上也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职业规划——自我实现的教育生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重庆市沙坪坝实验中学2012年专项课题《城市普通高中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行动方案》.

培养项目意识 篇6

冰球比赛是一项集体的对抗项目。我们高校的学生生活在集体的环境中有较好的团队意识, 但是冰球这项运动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体能, 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 而且要求学生必需具备良好的冰球意识, 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冰球意识。才能根据场上双方攻守情况主动寻找对方的弱点和掌握战机, 采取有效的对策, 最大限度地发挥本人和队友的优势, 克敌制胜, 大学生的冰球意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队伍实力强弱的重要特征。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通过查阅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二) 逻辑推理法。

根据已有的材料通过推理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 分析推理法。

把材料分析整理推理论证提出的观点。

三、冰球意识的概念

冰球意识是指运动员从事冰球实践活动中, 经过大脑积极思维过程而产生的一种正确反映冰球运动规律性的特殊机能和能力, 它是在长期冰球训练和比赛活动的过程中, 提炼和积累起来的一种心理和生理机能的反射行动的总称。它被认为是比赛中指导正确行动的灵魂。实践是冰球意识的源泉, 冰球意识的形成从心理的角度说, 就是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 运动员在比赛中行动的正确与否, 绝大部分的情况下取决于感觉, 知觉和思维加工的正确与否, 若思维加工正确, 则形成的冰球意识就强。

四、冰球意识构成的要素

(一) 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一个人做好一件事情的开端和在事情进展过程中顺利的保证。运动员比赛时视觉选择能力应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 把视线集中在关键位置区域的运动员身上;运动员的视野范围应是把场上所有运动员的位置和行动收集在自己的视野之内, 这样运动员才能在比赛过程中选择和分析辨别场上各种信息, 及时采取正确的行动。

(二) 分析判断能力。

分析能力强的人在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中都会有惊人的表现。分析判断能力是指对事物变化的预见能力, 是意识行动的前提, 冰球比赛对抗激烈, 赛场瞬息万变, 运动员观察到了场上的变化, 应迅速进行分析和判断, 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对策, 才能收到奇佳的效果, 提高运动员场上情况的分析判断能力, 是培养冰球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技战术训练过程中, 首先要求运动员理解技战术特点及变化规律, 熟悉在各种情况下, 攻守双方的行动意图, 结合比赛不断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三) 快速反应能力。

快速良好反应能力是一个优秀运动员必备的条件。良好的冰球意识要求运动员必须对比赛场上观察、判断并作出快速反应, 才能及时准确地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

(四) 战术思维能力。

战术思维能力良好的人可以降低赢得比赛的难度。战术思维能力是指实施战术方案前或同时, 充分调动和运用自己的各种心智能力去预见可能发生的情况及预测形势的发展, 并迅速准确地考虑对手、自己及全场的情况, 明确自己的战术行动, 选择战术实施方法的能力。

(五) 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指对临场瞬息万变的复杂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针对各种信息及并合理地采取相应对策的能力, 运动员的冰球意识愈强, 场上应变能力也愈强, 其体能、技术、战术愈能正确, 表现出的战术意识也愈强。

(六) 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冰球意识形成的重要心理基础, 自我控制能力强, 方能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克服双方队员、裁判、观众等各种因素影响, 较好地调节心理状态, 使自己在比赛中尽可能减少犯规, 从而更好地完成比赛任务。

五、冰球意识的培养

(一) 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体育院校冰球专修学生形成冰球意识的重要条件, 实践证明, 学生在比赛过程, 对任何一个技术动作的运用, 都取决于能否在瞬间内作出正确的观察和判断, 为此, 在技术训练的初期就必须重视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特别在两个技术动作以上的组合性技术衔接中, 积极正确引导运动员善于观察, 对形成冰球意识, 提高在这一意识指导下运用技术, 战术的能力极其重要。

(二) 在技术训练中培养冰球意识。

学生在掌握动作时, 由不会到会, 由会到比赛中熟练运用并由运用到善于应变, 必须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一般训练原则, 因为掌握任何技术动作都要遵循这一原则, 所以教练员能否采取有效手段缩短运动员在非对抗性条下练习和正确掌握动作的时间, 不仅反映训练水平, 而且也是促使运动员在掌握基本动作规格要求下, 引导他们时时具有对抗观念, 善于自我设计对抗因素, 创造对抗条件, 开动脑筋, 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 不断通过自我熏陶, 形成独特的技术特点, 从而促进冰球意识的逐步形成。

六、学生战术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战术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 它和冰球技能一样, 是在冰球比赛和训练等实践活动中获得和提高。教练员有明确目的性的战术教育和队员直接经验的获取对学生战术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最重要的影响。

(一) 专修教师对运动员战术教育的主动性。

学生从专修教师那儿获取大量战术理论知识, 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和主动运用战术;才能在比赛中清醒地意识到如何合理运用规则来限制对方队员技战术的发挥, 同时尽可能发挥己方在技战术某一方面的优势。因此, 教师必须坚持主动、有意识对运动员战术理论教育, 才能有助于较快地提高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水平。教师还应主动、及时地总结比赛经验, 因为,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比赛中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 必须通过总结才能把比赛中的体会、感受、经验进行理解和领悟, 达到知性认识的不断累积。

(二) 模拟训练。

战术训练是培养冰球战术意识的重要方法, 战术训练只有符合冰球实战要求, 才能真正培养大学生的战术意识。因此, 每一次战术训练的内容都应是比赛某一部分情况的模拟, 模拟训练时, 攻防双方都是要按比赛的要求去做, 这样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才能在真正的比赛中领会教练战术意图, 发挥自己的战术水平。

(三) 比赛训练。

比赛训练是在模拟进行比赛的一种训练方法。比赛是培训学生战术意识最有效的途径, 比寨时要与各种类型打法的对手交锋, 平时练习的战术才能经受实战的考核, 获得宝贵的直接比赛经验。

(四) 心理训练。

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练习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比如在有较多观众的情况下去进行模拟比赛。学生战术意识的培养与其头脑中表象和概念的形成有关, 而这些表象和概念的建立, 不仅需要多练, 更需要多想, 想与练的结合能提高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

七、结语

冰球意识由观察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战术思维能力、应变能力、自我控制力, 六种能力构成冰球意识的形成有其独自的规律性, 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 冰球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技战术的训练中, 并注重运动员心理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战术意识是在长期的训练和比赛中逐渐形成的, 在专修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和竞技水平的不同阶段, 其战术意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由于冰球运动的复杂性和广大教师、学生、学者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同, 对大学生战术意识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战术意识的训练方法也会存在着各种差异, 随着人们对冰球战术理论的不断探索, 国内外信息交流快速发展, 我国冰球训练和竞赛水平必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要:冰球只在我国北方开展, 但效果并不是很喜人, 所以在北方高校开展冰球运动并且培养好的冰球意识, 将对我国冰球事业的发展和普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从心理学角度论述了大学生冰球意识的概念, 从人的观察能力, 判断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冰球意识的构成要素, 并对大学生在冰球技术战术训练中培养冰球意识进行了分析探讨, 从而使人们对冰球意识的认识和理解更加进一步提升。

五种意识助力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篇7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积极主动求新、求异、求变的意向, 教师的创新意识就是在“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 改变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合乎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和相应思维方式的心理倾向。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 很难想象一位因循守旧的老师能培养出充满创造力的学生。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 才能打破常规、突破现状, 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营造创新环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导学生去发现、质疑、探索, 不断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引领创新的方向。

那么, 教师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呢?首先, 教师要有高度责任感。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教育, 教师必须要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历史使命和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其次, 要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科研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 掌握一定的创新规律, 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教学行为的研究。如, 选择什么方式进行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何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如何挖掘实验的创新功能等等。

坚持开展创新教育科研活动是培养教师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它有利于教师树立创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从而摆脱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 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 从教师行为到学生学习方式进行大胆变革, 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恰当的教育行为、较高的创新素质投身于创新教育中。

二、学习意识

社会发展节奏加快致使知识半衰期逐步缩短, 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已有知识很快老化过时的被动环境中, 教师同样不能避免。过时老化的知识无法与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求接轨, 自然很难走进学生的心中, 创新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应成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而这条河流的源头就来自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教师的学习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

教师首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要及时了解知识更新动态和学科发展前沿, 为“老知识”赋予“新气息”, 比如, 讲胶体知识时, 将前沿科技材料———纳米材料介绍给学生;讲能源时, 介绍日本核泄漏事件, 介绍核能的优点、发展前景及目前面临的一些挑战;讲金刚石时介绍碳家族的第四位成员———富勒烯的发现史等, 这些知识都会引起学生强烈兴趣, 使其进入有效学习状态, 有利于激发其创新意识。

当然, 单靠丰富的学科知识远远不够, 教师还要博览群书, 广泛涉猎各相关知识领域, 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科学与人文素养,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 开阔学生思路。同时, 教师还要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学会利用网络获取所需知识与信息, 学会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训练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三、问题意识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 积极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问题意识, 明确问题不仅是教与学的纽带, 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教师的问题意识一方面表现为精心设计问题, 把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活动的主线;另一方面表现为诱导学生产生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二者的差别是:前者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 后者以学生设计的问题为中心。

1. 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

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生的知识储备设计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从而获得新的认识。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进入有效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由浅显走向深入。教师设计问题的原则是知识问题化, 问题能力化。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三点:其一, 设计的问题要尽量贴近生活, 尽量真实, 使学习在和现实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使学生感到在学有用的化学,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其二, 设计的问题难度、梯度要适宜,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保护学习积极性, 增强创新信心。其三, 设置问题切忌太多, 教师满堂问, 牵着学生鼻子走, 其结果势必将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 这种学习是被动的, 又何谈创新意识的培养。

2. 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思维状况, 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教学,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更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在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也要注意两点:其一,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平等、宽容、尊重的心理环境, 这样学生才能带着饱满的热情, 开放的心智,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其二, 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具有不可预知性。比如, 教师没有完全准确地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 所以很有可能出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给予准确解答的情况,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实事求是的教学作风, 不能为了所谓的“面子”或害怕“知识权威”的形象受损而敷衍学生或者压制、左右学生的思维。

选择哪种教学模式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但无论选择哪种模式, 原则都是一样的: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核心, 让学生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角, 让教师成为学生智能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四、平等对话意识

平等对话是指师生基于平等、互敬、互信的立场, 通过交谈和倾听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不能凌驾于学之上, 学不能游离于教之外”,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平等对话意识, 让学生感受到人格上的尊重, 享受到权力上的平等, 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双方的交流、沟通, 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 在交流中重组, 在共享中倍增。同时, 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过程中, 思维是多角度的, 多层面的, 具有相互启发性, 很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因此, 平等对话课堂是创意生成的沃土, 师生平等对话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要使平等对话有效开展, 教师首先要建立新型师生观, 这是平等对话的立足点。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地位平等、有人格尊严的独立个体。要降低姿态、走下讲台,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求, 从学生中挖掘出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及有创意的见解, 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学习。

师生平等对话中不仅有思想的碰撞, 还有情感的交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必要保障。因此, 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 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鼓励和帮助。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鼓励学生质疑自己, 乐于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 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营造宽松环境。

五、反思意识

反思就是反省、思考。教师的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过程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反省、思考, 其目的是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自身成长与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常规教学反思注重反思课程观、知识观、质量观、师生观等, 而面对创新教育, 教师还要反思自己的创新观: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问题的设计是否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过程是否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等。通过教学反思能使教师清晰地审视自己的行为及结果, 也能更清晰地知道接下来如何更理性, 更有目的地开展教学, 通过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 使自己的创新教育更有实效, 使学生的创新品质得到更充分发展。可见, 教师的反思意识对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反思是自我修正, 自我优化的过程,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闭门思过, 倘若缺少与外界的交流, 反思不可能客观和深刻。所以, 教师要多渠道参与学习交流活动, 积极观摩名优教师的示范课、展示课, 体会名师的创新理念和创新设计;积极观摩各级各类教学大赛, 体会不同教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和处理方式, 开阔视野;注重与同事的交流讨论, 充分利用集体的创新智慧解决自己教学中的困惑, 提高自身创新教育水平。

培养项目意识 篇8

“以人为本”的观念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就是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教学中个性意识的培养极为重要。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面对个性特征鲜明的教学对象,教师要把“教案剧”变成“角色剧”,变传统的以“教路”统领“学路”为以“学路”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和优化学生的良好个性。阅读,是一个走近和走进语言世界的美妙过程,而阅读文学作品,更是一个以“人本”解读“文本”的微妙过程。教师可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表达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独到见解,让他们畅所欲言,主动与文学大师展开心灵的沟通,与文本之间相互对话,以促进其个性意识的形成。

二、活动意识的培养

增强意识 培养能力 篇9

关键词:自我认知;自我控制;人际交往;团队协作

职校的学生由于自身因素和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好多学生自信心不足,不爱好学习,甚至有着各种各样的坏习惯,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根据职校生的培养目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增强信心,同时也要在为人处世及基本能力方面加强教育和培养,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自我认知的能力

职校的学生一般都是初中时的中下等学生,往往因为上普通高中无望才被迫进入职校学习,因此就有着一种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针对这种情况,我作为职校的班主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利用平时和学生的交谈,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开导,让他们认识到:虽然在文化知识上和别人有一定的差距,但并不表示其他方面比别人差。同时,通过新闻、报纸、网络等媒体上有关企业单位对我们职业类学校学生的需求及相关待遇介绍给他们听,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利用学校进行实习的机会,让他们从自己掌握的技能中肯定他们的能力,找回失去的自信,也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这对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充满自信地去努力,才能充分激发自身的潜能,努力把事情做好。

二、自我控制的能力

一位作家说:“要想做个成功者,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成功者总是约束自己,去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成功的人总是容忍自己的感情占上风。所以,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职校的学生在学习和活动的各个方面,由于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学习不够认真,不注重方法,作业拖拉,甚至抄袭了事。在纪律方面表现在上课思想不集中,从而导致看课外书,讲话之类的现象发生。要改变这些不良的习惯,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除了必要的正面教育外,我还采取以下方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1)要求学生准备笔记本,对班会内容,老师布置的作业,学校下达的有关任务做好记载。(2)利用晚自修花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听写训练,并给予批改。(3)要经过进行及时的小结,结合自己的情况,总结一些成功的经验,不足之处吸取教训并加以改进。这些做法,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专注意识,培养自律的习惯,提高自控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人际交往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在家备受父母的宠爱。所以一般都有很强的个性,但承受能力差,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往往是偏激的;同学之间常常会因一点小事闹别扭,也不能正确处理和老师之间的矛盾。

在多年的班级管理中,曾多次遇到过这样的现象:任课老师在上课时发现有学生趴在桌子上,于是加以提醒;对较为严重的予以批评,于是便引起了该学生的不满,和老师顶起嘴来,结果闹到我这里,学生还是一副委屈的样子,问其中原因,说是自己感冒(或是头疼),应该趴一会儿,认为老师应该知道他的情况,老师管他是老师的错,或者认为老师对他态度应该怎样怎样。这其实就是他的“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在作怪,把责任一味推卸到别人身上,不从自身找原因。对于这类问题,我通常的解决方法是:(1)站准立场,让学生明白自己和老师的身份有所区别,再怎么样也应注意自己和老师讲话的态度。(2)问清原委,对于装病的学生,当然是毫不客气地严肃批评;确实身体不适的,同样也要找出他的问题:没有预先和老师讲清原因,长幼不分,态度蛮横,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3)把这些问题展示给全班,以起警示:特殊情况一定要讲明原因,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多次下来,学生就会慢慢形成这样的意识:无论什么事情都要注意对别人的态

度,态度决定一切。因此,一定要重视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与人交往中一定要学会宽容,化解矛盾首先从自己做起,在生活中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团队协作的能力

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团队协作的能力,也是教育的重点之一。我常把班级工作分得很细,尽量让每位同学都承担具体工作,比如,擦黑板负责人、门窗负责人、墙报负责人、课堂纪律负责人等等,一旦某一工作不到位,就查本项负责人。对于这样的分配,总体还是不错,但也存在着问题。一旦有学生请假或有其他情况,他的工作就会无人问津,这样的现象在每天负责扫地的学生身上尤其明显,总会出现扫了四排还有两排地没人扫,或者是没人倒垃圾的现象,从而导致班级扣分还没人承担责任。对此,我先对认真完成任务的同学予以肯定,同时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分工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逐步使学生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并在值日的安排上稍微作了改动,有些工作不再加以细分,慢慢地在学生中出现了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相互合作,甚至相互督促的好现象。

同时,结合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如课间跑评比、篮球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团队活动,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了团结协作的能力。

除了以上几种基本能力外,还有好多,如:不断学习的能力、合理运用时间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等等。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觉得只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并兼顾学生的基础、年龄等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对学生严爱相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今后踏上社会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描写意识 篇10

描写按内容来分, 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五种, 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正与侧的结合、动与静的结合、声与色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远与近的结合、白描手法七种。除上述之外, 还有大家最熟悉的各种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等。运用这些具体的描写手法, 就能写得生动形象。

当然, 这些理论性的东西, 识记很容易, 如何落实到具体的写作中呢?

有效地利用课本。语文课本中选择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 老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在细细品读中慢慢消化描写的相关知识。

教学中我选择了蒲宁《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一段“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记得那座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 因而显得稀稀落落的大果园, 记得那槭树的林阴道、落叶的幽香以及———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这三者的芬芳。空气洁净得如同不复存在一般, 果园里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这是那位果商兼果园主雇了农夫来装苹果, 以便夜间运往城里, ———运苹果非得夜间不可, 那时躺在大车上, 仰望着满天星斗, 闻着飘浮在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 听着长长的车队在沉沉的夜色中小心翼翼地、叽叽嘎嘎地向前驶去, 真是再惬意不过了。有个雇来做工的农夫, 一只接一只地喀嚓喀嚓大嚼苹果。这可是老规矩了。果园主非但不阻止他, 反而还劝他吃:‘吃吧。吃个饱, ———不吃才傻呢!哪个割蜜的不吃几口蜂蜜。’”

节选的这部分描绘的是一幅果园丰收图, 写出果园丰收的特点:果实累累, 香气馥郁;果园热闹繁忙;果园主慷慨大方。总之, 不仅景色美, 而且人情美, 传达出作者的热爱之情。

具体的描写方法有正面写果园丰收的:满目金黄, 苹果芬芳, 有色有味;有侧面写果园丰收的:有人声车声, 有焦油味, 有长长的车队, 有嚼苹果的动作, 有劝吃苹果的语言, 有热闹繁忙的情景, 有舒适惬意的心情, 有粗犷豪放的汉子, 有慷慨大方的果园主, 尽显美丽淳朴的异域风情, 表现出作者的沉醉迷恋之情。

品读完优美文段之后, 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的体会, 或者是总结一下作者蒲宁为什么写得这么美丽动人。学生畅所欲言后, 老师指导学生归纳出描写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比如说

1、要学会在生活中细致观察, 在写作中善于抓住特点。

2、具体描写时, 可以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 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当然也可以调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 以求生动形象。最好能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注意虚实结合, 方能妙笔生花。

3、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无论是景物描写、细节描写, 还是人物的肖像、对话、行动、心理描写, 都必须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的主题服务。

4、描写一般要带有鲜明的感情, 才能以情感人。融入感情的描写, 往往能以情感人, 激起读者共鸣, 尤其是在景物描写中, 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 但是要将景物写得美, 决不是词藻华丽就可以的, 而必须渗透作者丰富的情感, 寓情于景, 以情感人, 这样的景物描写才有强的感染力。

在品读了大家的文章后, 找来学生自己的文章, 与大家作品进行比较, 对比之中, 挑一挑自己的毛病所在, 为以后的训练找到努力的方向。

学生的作文片段:“考卷发下来了, 我的数学得了100分, 我非常高兴。可有几个同学却说我是抄的, 在我面前说了很多讽刺话, 这对我刺激很大, 但更增添了我学习的信心。”

运用所学的描写知识对文段进行诊断:这种非常空泛的叙述在学生作文中颇具代表性, 毫不具体, 也不生动形象。

提出修改建议, 对文段内容加以充实:“我”怎么高兴?同学们是怎么讽刺“我”的?对“我”造成了怎样的刺激?“我”的心态又是怎样的?

上一篇:别墅项目下一篇:非平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