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应用意识

2024-09-22

培养应用意识(共12篇)

培养应用意识 篇1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习数学, 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 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具备对知识应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知识才可能真正转化成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拓宽应用渠道, 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本文将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 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谈一些体会。

一、找寻生活中的数学, 激发应用意识

常言道:“与其拉马饮水, 不如让其感到口渴。”在教学中, 如何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认为与其老师不断地强调数学应用的重要性及其价值之大, 不如真正地解放学生的感官, 让他们轻松愉快地走进生活数学大课堂, 自由地找寻生活中的数学, 真切地感知数学应用的地位和价值。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生活数学日记本”, 让他们课外留心观察现实生活, 从日常生活中广泛搜集信息, 并及时加以记录、分析、交流, 并于每周五举行“生活数学信息发布会”活动。在活动课上, 学生们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 所以兴趣盎然, 热情高涨。

二、经历生活中的数学, 体验应用价值

华罗庚说:“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必须引导学生到更广阔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体验数学, 应用数学。

学习了“常用的数量关系”这一单元后, 我出的家庭作业题目是“小鬼当家”, 让学生去超市购买一些东西, 品种尽量多样, 回去写一篇相关的数学日记。在汇报交流时, 我不但看到了学生能正确地运用已学的单价、数量、总价, 处理好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 还惊人地发现一部分学生简直就是一个出色的“小会计”, 账目有条理, 文字叙述式、表格式、绘图式应有尽有。还从中感受到他们的文明礼貌、诚实可爱的美好品德。走进生活, 不但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价值, 还锻炼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让他们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会了明理做人。

三、实践生活中的数学, 提升应用水平

学习是为了应用, 因此, 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我让学生回到生活中, 给他们布置“长作业” (时间长, 内容长) , 如学习了《统计》后, 我让学生了解附近市场的销售情况, 这时学生就会主动了解市场的货物种类, 每天的销售量, 消费者的需求等情况。在此基础上, 指导他们写出统计报告, 并向老板提出进货建议等。又如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后, 我设计了一个“我是小小粉刷匠”的综合实践活动, 向学生提出测算粉刷房屋的费用问题, 我们应该了解哪些信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很快得出要测定房屋的粉刷面积, 了解市场上涂料的种类, 价格如何, 确定选用哪种材料, 粉刷的工钱如何计付, 家庭经济的承受能力等等, 设计出了多种不同的粉刷方案。无论哪种实践活动, 都需要学生首先从事物中明确需要研究哪些因素, 如何获取这些因素的相关信息, 然后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才能去具体搜集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整理, 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提出建议。学生得出基本结论或建议后还可以鼓励学生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并修正自己的结论和建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合作交流, 共同分享;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 通过创办《我们的数学报》引导学生写出数学小调查, 信息查阅, 参观访问, 设计方案等。这些内容虽不够完善, 但也有血有肉。

通过数学小调查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地到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 并努力去实践, 实现了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根本目的。

四、交流生活中的数学, 掌握应用策略

提供生活中的信息,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交流、争辩, 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进一步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发展。

在学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后, 我提供了这样一则信息:“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张家界接待旅游人数达621000人次, 旅游收入总额达34000000余元, 单日接待量创历史新高。”在学生读出这些数据后, 我问他们, 对这组信息你有什么想法?有学生说:“说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 观光旅游的人数多了。”有学生说:“国庆期间不能到张家界旅游, 要在旅游淡季去。”有的学生说:“如果现在到张家界去投资开饭店、旅馆, 肯定有好的回报。”有学生则反驳:“现在不能去, 人家看了这个信息也会去投资, 投资人多了, 这样利润就降低了。”真没想到学生们联系生活, 既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又能多角度地提出不同的问题, 进行合理的争论、思考, 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传统的教学所不能相比的, 这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综上所述, 让学生走进生活数学课堂, 用双眼去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用小嘴去描绘生活数学, 用童心去体验生活数学, 用小手去书写生活数学, 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汲取, 在生活中运用, 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数学应用中得到升华。

培养应用意识 篇2

数学是在对物质世界的不断抽象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并以抽象的形式(一大堆符号及其规则)存在,但它毕竟源于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但在聋校的“隔离”的环境中,聋童因为不能自然习得有声语言而导致语言发展的滞后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往往够不上数学教材内容抽象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聋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很薄弱,所以,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聋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体验数学的应用过程,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眼睛看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聋生创设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利用课件创设小明买礼物的情景。“妈妈给小明一些一分的人民币,去买一块橡皮擦,谁帮一帮他呀?”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了1角等于10分。“小明和妈妈乘车回家,车票1元,可是妈妈只有5元、10元面额的怎么办呢?”从中让聋生意识到兑换人民币的意义;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而且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又如教学加法的实际运用时,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提问:“图上关于兔子你看到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它吗?”随着问题的深入,聋生的思维也逐渐拓展,活跃起来了。有的观察,有的动手分白兔、黑兔,有的合作„„,最后通过四人小组汇报研究结果,找到了不同的方法:(1)点数数出兔子的总只数,有一个一个地数,也有两个两个的方式;(2)按群计数(左边8只,右边7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10只,黑兔5只)后,算出总只数。这样的探究,旨在使聋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聋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并让聋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设计巧妙的趣味游戏,激发数学的应用意识

游戏是成人和儿童都喜欢的一种活动,游戏能调节人的情绪。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如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小熊猫,大家套圈。在游戏中,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激发聋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三、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是个大舞台,学生在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若能将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这些生活问题,就能体会出数学是“人人必需”的道理。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以生活为桥梁和纽带,使数学教学根据聋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贴近生活,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解决数学问题。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可选择以下物品,如牙膏盒、数学课本、书签、文具盒等,要求:⑴任选一样东西,两人合作;⑵找出长方形的面;⑶测量长方形的长、宽,并记录结果(注意单位);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⑸ 小组交流。还可组织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测量篮球场的长、宽,并计算它的周长。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生活实践,巩固了新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创设逼真的数学情景,探索数学的应用价值

受生活阅历和语言能力的限制,聋哑儿童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发挥直观性的作用,创设逼真的情景,为聋生提供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促进聋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简单的减法应用题时,用电脑创设聋生喜闻乐见的逛公园、动物园的生活情境:一群小朋友在做游戏,游戏一个一个地出现。在这一过程中不要求学生急于回答,而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让学生充分感受信息后,再提出思考问题,组织讨论:“根据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这样学生就必须从多角度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生活的实际问题抽象成书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特定的事情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做“做一做”时,用电脑演示小鸟的动态图,呈现两个条件“有17只小鸟,飞走8只。”根据演示,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初步数感,提出问题。接着再演示出现“15只小鹿,”要求学生根据这一条件提出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己搜集画面上的数学信息,选择合适的条件提出问题,从而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让聋生在发现数学,应用数学中体验与感悟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初中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篇3

【关键词】数学观念;应用意识;注重培养

一、树立“数学素质教育”的观念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发展观念的创新型人才。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再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地把发展观念融于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素质。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等到开发,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与提高。我认为这就是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二、形成“数学是有用的”的思想

数学本身是一门内容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因此,如何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如果能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怀着极大的兴趣希望知道数学的魅力何在,作用有多大,我们的数学教学将变得更有意义。

我认为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数学应用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很好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方式,把数学是有用的、有用在哪些方面等思想通过不同主题的活动进行展示,针对学生心理联系所学教材内容进行相关内容背景介绍,将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进活动过程,全方位向同学们介绍数学,形成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注生活,加强应用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能用数学眼光认识世界,并能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处理解决周围的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强化应用,一定要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教学中要时常关注社会生活实际,编拟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着实际背景的数学应用性试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审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这样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启迪学生平时关心生活,关注社会。

四、数学应用于其他学科

数学应用在其它学科之中也应当得到体现。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要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两方面进行。要知道,数学除了是一门工具学科,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世界影响的文化。既然是文化,就不可能和其他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分割开来。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加强数学学科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让数学和其他学科得到很好的融合和渗透,让学生能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对数学应用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举个例子,有些同学来自乡村,那么教师不妨这样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成立几个学习小组,去自己所在的村子调查一下,每一户人家的收成情况,进行产量的估计,并且撰写调查报告,得出结论,每一年的收成和天气等等自然环境有什么联系。这样的活动不仅仅对自然科学学科的学习有一个很大的帮助,也和数学知识相互联系。

当然,这样的作业设计取材于农村特有的资源,针对城市的孩子们,教师也可以设计适合他们去深入调查和思考的问题,锻炼他们对于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周围生活进行思考,寻求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实际的锻炼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形成学习的自主性。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0世纪中叶以来,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使得数学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然科学的深入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学,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数学知识及其思想方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对数学的应用有着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作为其它学科的基础,作为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培养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价值 篇4

但从江苏省近几年数学学业考试的情况分析, 考试的命题内容已经顺应课改要求, 增加了对应用问题的考查, 可是从应用性问题的考试结果来看却不容乐观:面对实际问题时, 不能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不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不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究其原因还是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上“盲从”和“急功近利”, 存在着“临阵磨枪”的现象, “学只为了考试而学, 用只为了考试而用”, 只关心考试的题型, 只注重一招一式的训练, 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非常模糊.

我认为,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是要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是人们运用数学观点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 没有应用意识, 就不可能有应用行动在平时教学中, 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一、基础分析:透析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的本质

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关注的问题, 对初中数学能力要求也逐步提高, 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应用性问题, 面对变化多端的应用性问题, 不少老师感到困惑:到底什么是应用性问题?它的范围包括哪些?这就要较完整地了解应用性问题的表述方式、涉及的对象和设问的方式和特点.

1. 表述方法

应用性问题的表述方法很多, 常见的有: (1) 自然语言; (2) 图形; (3) 表格; (4) 图像.

2. 涉及的对象

初中应用性问题涉及的对象可以是极其广泛的, 主要有以下几类:

(1) 数学学科中的常规应用性问题.主要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 如工程、行程、数字、长度、角、面积、体积、利率、购物、投资经营、股票等.

(2) 其他学科中的相关问题.如行程、力学、电学、光学、浓度、方程式的计算、时区、温度曲线、降雨量直方图、等高线、有关DNA, RNA的结构和遗传等.

(3) 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如工作、生产调配测量、物资调配、优惠等问题.

3. 就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 又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 常见的类型.指在教学中多次学习和解答的, 一般是那些比较“数学化”了的应用性问题, 或者是教材中出现过的问题, 它们的解答思路是直接构造已知的数学模型进行解答, 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之后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2) 不常见的类型.通常是在生活和生产中出现的, 而经过数学化的问题, 它们对于学生来说是接触比较少的, 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合理的分析, 通过联想题目的实际原型, 或者与已经学习过的某个原型建立一定的联系, 才能正确理解题意.

二、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现在我们用的苏科版新教材的每一章的开头都有“章前图”和“引言”, “章前图”的设计都和本章的内容联系, 具有很深的数学内涵, 美观醒目;“引言”精选反映本章主题, 富有趣味的问题情境引入本章内容并与章前图配合.每一节课前还有节前图 (及简短图片说明) , 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等方方面面, 有利于开阔视野, 促使人文精神和数学素养的养成, 同时也为本节某些数学问题提供实际背景.打开新课程教科书可以看到每一个单元的引入、节前语、节前图等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引入, 足可以看出编者的良苦用心.利用练习、作业、思考题、合作题等为学生提供了诸多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无疑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到数学的直观和亲切.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 要很好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将教材的功能真正发挥出来.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而用好教材不能仅仅是“利用”, 还更要立足于“挖掘”.课程资源会因学校的具体环境不同而存在差异, 城市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对教材的设置的情境可能熟悉, 而对农村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学校, 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在认知上会有很大的局限.因为一些情境过分的“现实”, 如直接从职业中拿来的存款、税收、联系特殊地方的工业等, 这就有一个“谁现实”的问题.因此, 我们在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灵活运用, 应不拘泥于教材, 尽量采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来解决问题.

三、启发学生思考其他学科与数学相关的问题

数学不仅在生活中用处非常大, 而且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很有用, 初中数学在自然学科中有许多应用, 反过来许多物理现象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解释.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加强数学知识在其他学科的应用, 可以丰富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境, 积累数学知识的迁移途径, 增加数学知识迁移的跨度.

纵观近年来的初中数学习题, 特别是数学竞赛习题, 可以发现, 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力度不断加强,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中工具性学科的地位已日益凸现出来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了, 在一些试卷及竞赛卷中更是出现了一些数学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的题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创新能力, 数学在科学、劳技、语文、社会、体育等学科中的渗透均有很好的体现.

培养应用意识 篇5

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对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素质意义重大.数学本身具有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智力价值,确立了它在学校课程中总是占据重要地位.数学学科的学习和应用已成为中小学学生人人面对的`一项重要活动.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作 者:徐建良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椒江洪家中学,浙江,台州,318000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8)分类号:G623.5关键词:数学 应用

数学课堂应用意识的培养 篇6

【关键词】数学课堂 应用意识

一、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比的意义”讲完之后,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比血液之比大约为13:1,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再比如,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入银行,并且預算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利息。

二、课堂教学应该联系实际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这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

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又比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利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修建某扬水站时,要沿斜坡辅设水管,从剖面图看到,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

三、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

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质是由“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这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竞赛的内容可以制作教具、模型、实地测量、讲解实物、计算实际问题、面画(与比例、平行、垂直、对抽等数学知识有关的)。此类竞赛与书面形式的竞赛相比,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好地培养。公务员之家

四、加强课外实践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了,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等分圆周学完了,让学生制作五角星图案;统计初步知识学完了,让学生自己估算学习成绩波动情况等等。这样做,学生既理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经常让学生去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这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余华丽.高中数学教学效率低下的成因及对策[D]. 华中师范大学,2009

[2] 袁小幼.关于中学圆锥曲线的教学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08

[3] 廖明芳.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入库试题的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08

[4] 徐子龙.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08

培养应用意识提高数学能力 篇7

一、掌握数学实用知识, 激发应用意识

要让中职生掌握数学知识与理论并学会应用, 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中职阶段是为工作打基础的,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要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 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强化应用环节,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数学数学应用意识. 具体来说, 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 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更为明显, 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思想、方法, 因而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知识在计算机、会计等各学科中的运用, 会让学生明白数学应用的普遍性, 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同时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商场促销打折、银行存款利息等, 这些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教学“函数应用”时, 函数的应用比较广泛, 会涉及地税、环保、物价等问题, 还会涉及面积、造价等最优化问题, 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中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 有一条宽1千米的河道, 两座城市相距5千米, 分别位于河的两岸, 假设河两岸是平行直线, 现在需要铺设一条电缆连通两座城市. 电缆地下修建费为每千米2万元, 水下修建费为每千米4万元. 如何铺设电缆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总的修建费用? 这样的题既有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 又有知识点之间的交叉, 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创新数学教学方式, 强化应用意识

传统数学教学中多注重教师讲授, 学生只能全盘接受知识, 被动地跟着教师的节奏走, 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知识, 而不知道应用和发展知识, 这与社会的需求不相符. 新课改明确指出要改变落后的、机械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 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中职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应用意识的方法有很多, 如创设情境等.严士健教授说过: 一旦遇到实际问题, 能想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和想不到用数学的人, 其解决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意义也不一样. 中职数学教学中应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数学,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如教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 就可以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师提出问题: 一个月按30天计算, 我在一个月内每天给你们100元, 但从第二天开始你们要给我一定的利息, 第一天1角, 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按上一天的双倍类推, 依次是2角、4角等, 你们愿意吗? 觉得划算吗? 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 立即讨论起来. 学生认真思考、讨论后, 教师再与学生一起推导公式, 从而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事物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让学生产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冲动, 强化应用意识.

三、注重数学实践活动, 提高应用意识

中职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就要注重数学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起着重要作用,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实践活动, 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观察、推理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经历数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了解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作用,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实际生活永远是数学问题的源泉, 关注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应用, 把数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如教学“函数图像”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电脑操作《几何画板》, 观察曲线的变化过程, 了解图像变化与参数之间的关系, 更好地理解函数. 教学“指数函数”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折纸活动, 探究纸张厚度与折叠次数之间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 如举办运动会前, 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运动场地测量长度、宽度等, 然后再解决运动场地分配问题. 这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 从而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四、结合生活诠释概念, 形成应用意识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础, 也是数学教学的难点, 教师要想办法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抽象的概念, 并应用到解题中. 一般来说, 课本上的例题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精选的, 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将例题、概念回归到生活实际中去,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 如教学“旋转体侧面积计算公式”时, 教师可以列举白铁皮做水桶的例子; 教学“排列组合的概念”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电话号码、汽车牌照的编排; 教学“集合的概念”时,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举例: 高一 ( 1) 班的同学请到操场集合, 这是不是说高一 ( 1) 班的全体学生都要过去? 其他班的学生会不会过去? 因此, 具有这个特征的全体学生所构成的整体就是一个集合, 这个班内的每一名学生都是这个集合中的元素.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 会易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 编写一个与生活、经济等相关的内容作为例题,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身边的很多实际问题, 进而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自然地形成应用意识.

五、联系专业开展教学, 培养应用意识

传统数学教学多是为了教学而教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做对题, 看不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缺乏与专业之间的联系. 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只会做现成的数学题, 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较弱. 如果学生学习数学, 看不到数学与专业之间的联系, 即使掌握了数学运算技巧, 也不懂得如何在专业实践中运用, 那么也就无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因此, 中职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数学与专业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 寻找数学与学科之间的契合点, 拉近数学与专业的距离, 学生只有看到数学在专业中的应用, 才能获得更大的动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如针对财会专业, 教学“等比数列”时, 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教学. 选择例题: 从房地产公司购置一套住房, 价值25万元, 首付款3万元, 余下的按年分期付款, 并且每年付款数一样, 如果年利率为3% , 利息按复利计算, 要求15年内付清房款的本和利. 请问: 每年应付款多少元? 实际付款总额比一次付清多多少?

总之,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 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 中职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数学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摘要:中职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数学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 所以数学教学应服务于这个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而培养应用能力还要从培养应用意识入手.那么, 中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谈谈中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方法.

关键词:中职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袁军.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29) .

培养应用意识,发展数学能力 篇8

一、培养应用意识,发展数学能力的重要意义

“学以致用”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今后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能够应用到这些知识。通过对社会的认真观察和分析,不难看出数学知识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和方面。但是,学生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他们只知道学习数学知识很重要,却看不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应用如此的广泛和普及。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做出适时地点拨,让学生可以看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当学生知道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数学能力的重要性后,学生就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培养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

1.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应用也就是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各个领域。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教师认真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如果教师把这样的数学知识带到课堂上,学生会感觉到很亲切、自然。当学生可以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后,就会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了。所以,教师可以把一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带到课堂上,这样既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会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非常重要。

2.了解科学中的数学,认识数学的崇高地位

21世纪,科学飞速发展,比如计算机的发明和不断更新换代, 宇宙飞船成功上天,航空母舰的建成,网络、数码、光纤等广泛应用,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知识。也就是说数学知识推动了科学领域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生没有必要觉得这些东西都是遥不可及的,其实他们就在学生身边,和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密不可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这些科学进步和数学知识的密切关系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科学中的数学知识。

三、发展数学能力的有效策略

1.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维模式

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对于数学知识的体会逐渐形成和提高的,所以,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问题,并逐渐形成数学思维模式。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数学能力形成的过程。

2.夯实数学基础知识,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需要数学基础作为保障的,如果没有数学基础,那么学生的数学能力就是空中楼阁。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夯实基础,让学生有一个稳固的平台,这样学生在不断地积累和学习中就会提高。例如,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有很多的概念、公理、定理和推论,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知识,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学生不但要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还要知道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这些定理较多,但都是学生判断平行四边形的依据。学生掌握了这些在做题和练习的时候就有了依据,自然就不会觉得试题有多么的难了,学生必须牢记这些定理和性质。当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了,学生再进行接下来的学习就会游刃有余、如鱼得水。学生的能力在牢固的基础作为保障下,很快就会有进步。

高中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篇9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1. 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数学的本质要求。

数学与生活是相融相通的, 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更是源自于生活。学习数学, 将数学应用到生活, 来服务生活,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强化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学习数学的本质要求。

2. 重视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数学改革的方向。

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是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都贯串于数学教材的始终, 对数学的应用是对数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途径, 因此, 强化对学生数学应用的培养与数学改革方向一致。

3. 强化学生对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 而科技的发展是建立在数学学科的基础上的。有人说, 对数学的应用推进一步, 科技发展的脚步就前进一步。由此可见, 数学对社会、对生活的作用意义深远。增强对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既是科技的需要, 也是时代的需要。

二、高中学生对数学应用意识不高的原因

1. 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不够。

数学的价值就是解决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和关系, 学习数学不仅要强调数学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更要重视书写的精神和价值,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才能真正理解应用数学的价值。

2. 对数学应用的意识不够。

应用数学的意识, 就是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 将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意识。过去强调数学“理论”教学, 无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数学思想培养。

3. 对应用数学的能力不高。

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和数学应用的桥梁, 加强对学生建模的教学, 不仅有助于对学生智力的开发, 更有助于学生从建模的过程中, 培养对现实问题的数学应用的能力。

三、培养是前提, 能力是关键, 方法是途径

过去数学教学课堂的实施, 无非就是将需要证明的定理进行板书和演算, 将证明的过程传递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知识的正确性。事实上, 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 只是充当了“活”教材的作用, 根本没有结合学生的思维实际, 让学生自己从实际需要出发来主动学习数学知识。也就是说, 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 就是将知识变成“活”的应用。为此, 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点思路。

1. 通过生活化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 它是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比如, 天体的运动轨迹需要数学来计算, 小到微观粒子的运动也需要数学知识的计算, 在科学的世界里, 仿佛一切现象的本质都离不开数学的范畴。当我们去买东西的时候, 需要计算总价格;当我们过马路的时候, 需要计算红绿灯的时间;当我们吃饼干的时候, 饼干上往往有许多不同几何形状或者图案;当我们将钱存进银行的时候, 我们的资金每天都在计算着利率并得出每天的利润……

其实, 生活中数学问题很多很多, 时间、速度、距离等等太多的数学概念围绕着我们, 为此, 从生活实际来体验数学的无处不在,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就是培养我们面对生活的意识。

2. 从实际问题中来调动学生的数学兴趣。

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为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尽可能地将教学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从概念的引入、公式的转换以及到公理、定理的推演,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导入新知识,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强化数学建模, 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建模的目的就是实现数学知识的模型化,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具体的实例或形象的语言来简练地概括并表达出来, 就是建模的过程。数学知识从数学问题引出, 通过对数学问题的一步步转化为未知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从而给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通过将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建立关联, 实现数学问题的应用。

4. 精心编制问题情境,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前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脱离实际的纯数学问题, 学生在求解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逻辑解题能力很强的习惯, 而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就很弱。为此, 数学教师通过编制生活化、现实化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从周围的现象来建构数学模型, 从而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实践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尺度。

数学课程的学习同样需要实践的检验。带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去真正地面对现实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切实让学生体验应用数学的感受, 真正增强实践能力。

培养应用意识 篇10

一、搭建“生活与数学互通”的桥梁, 让学生体会应用的价值

数学已被广泛应用。大到宏观的天体运动, 小到微观的质子、中子研究, 都离不开数学。然而, 这些离学生比较遥远。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广泛而丰富的乡土资源, 这些资源中含有丰富的数学因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元素”, 让数学“显生活原型”。

1. 从生活中“找数学元素”。

(1) 读文明史料, 品数字韵味。

文化是教育的根, 文明是教育的船。桑弗兰说:“教育必须立足于道德和智慧这两块基石之上。”如果说文化和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那么把数学教学植根于文化沃土之中就是智慧中的智慧。笔者所在的漳州市文化底蕴丰厚, 在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中积淀了广博的人文资源, 这些人文资源保存离不开数字的记载。例如, 漳州的古牌坊、名胜古迹等的有关历史就是用数字表达出浓浓的人文情怀。现举隅如下:

漳州有两座文牌坊位于香港路, 一座称为“尚书探花坊”, 另一座称为“三世宰贰坊”。相距30米, 体式相仿, 规模相近, 均面宽约8米, 高约11米, 为表彰科场登第的文士而立。“尚书探花坊”是明万历三十三年 (1605年) 为林士章而立。“三世宰贰坊”是明万历四十七年 (1619年) 为蒋孟育及其父亲蒋玉山、祖父蒋相而立。

学生读这样的文明史料时, 对数及数字表达的信息特别敏感, 特别感兴趣。

(2) 算经济收入, 识计算之用。

家乡特产销售, 作物、养殖等买卖, 都离不开数学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计算家庭中的收入, 让学生感受计算在生活中的价值。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了两步乘法解决问题及估算的知识后, 一个学生这样计算自家蜜柚的年收入:我家有蜜柚412棵, 每棵的产量大约290千克, 每千克的收购价是2元, 那么我家蜜柚的总收入大约为2×290×412≈240000 (元) 。这样的计算能使学生对数学应用价值的感受更为亲切和深刻。

(3) 观特色建筑, 赏图形风采。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在建筑方面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房子的外观、造型直观地体现了数学中图形元素的魅力。教师可让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观察家乡的建筑, 让学生发现建筑文化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庭院式的房子体现了轴对称的美, 世界文化遗产的土楼体现了“圆”和“方”的奇, 庙宇的雕龙画栋体现了图案“平移”或“旋转”的绝, 牲口住的三角形草房体现了特性的巧 (草房既牢固又有春暖夏凉的优点。) ……学生观赏后会对数学王国中图形的美妙产生“奇妙”之感。

2. 让数学“显生活原型”。

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 很多数学知识或数学问题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原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

(1) 显概念背景, 会概念内涵。

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数学知识往往是浓缩的、结论式的, 特别是数学概念, 更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让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符号”怪异、“语言”生涩, 特别吃力。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找到这些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 深入浅出地讲解, 就很容易突破难点。例如:“圆柱的两种不同切法所产生的不同切面”这个知识十分抽象, 教师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年糕和萝卜切一切, 这样学生借助他们熟悉的生活经验就很容易理解切面的形状。

(2) 显计算过程, 明计算原理。

小学数学中的一些计算原理、法则、公式、定律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例如, 学生初学有余数除法时, 计算时常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错误情况。教师把学生在家串糖葫芦的经验“搬”到课堂上, 让学生用珠子替代葫芦串, 在活动中深刻理解余数必须分到不能再分为止, 从而明白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搭建“生活与数学互通”的桥梁, 其实就是帮学生理解“数学从哪里来”,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的过程。

二、创设“问题与解决互通”的舞台, 让学生掌握应用的方法

应用意识的培养应以“问题与解决互通”为基本途径,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应用的方法, 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敏于抽象, 提出问题。

数学问题充溢在生活中的每个空间, 有离散状态, 也有集中状态, 有显性状态, 也有隐性状态, 有静态的, 也有动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慧眼去捕捉, 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其蕴含的数学因素, 并开发成资源。

(1) 从静态材料提问题。

例如, 学了“时、分、秒”后, 教师找来一则停电预告。

××月××日步文镇“停电预告”

早6:00~早9:00长福村一带

早8:00~午12:00坂上村一带

早8:00~下午3:30田丰村一带

下午2:00~晚7:00东洋村一带

学生阅读后, 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问题。学生发挥聪明才智, 抽象出如下数学问题:

(1) 每个村庄的停电时间各是多长?

(2) 哪个村庄的停电时间最长?哪个村庄的停电时间最短?

(3) 张诗涵同学下午放学后17:00到家, 发现家里停电, 张诗涵家住在哪个村庄?还要再等多长时间, 她家里才能来电?

(2) 从动态材料提出问题。

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素材常常会随着环境、时间、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应向学生渗透运动的、变化的哲学观点, 并引导学生根据变化的材料提出问题。例如, 出示一则蜜柚收购指南:指导价2.4元∕千克, 实际收购价可上下浮动10%。李大明在周一、周二、周三分别卖出蜜柚1500千克, 2500千克, 1800千克。周二卖出的单价最低, 只卖了2.28元∕千克。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根据这样的素材提出的问题就要综合考虑原始价、浮动率、重量等各种变化的因素。

引导学生从现实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 其实就是让学生养成运用数学的思维习惯和研究方法, 观察、分析实际问题, 实现“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目标。

2. 精于解决, 建立模型。

数学模型是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个近似的反映。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是让学生多实践,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1) 用数学知识解释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生活的现象, 提升学生的情感及解决问题的敏感性。例如, 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日记改编如下材料让学生阅读、解析。我最爱到乡下姥爷家做客。走近道只需半小时的路程。姥爷是个木匠能手, 做了个大大圆形井盖盖住井口, 往摇晃的小板凳横上一根木条, 板凳就结实了。姥爷在院子里码了一堆梯形状的圆木头, 准备做我的书柜……

学生阅读后, 教师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释“近道”“圆形井盖”“修理板凳”“计算木头根数”等所应用到的数学原理。

(2) 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 对学生的思维具有挑战性的内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模型, 解决问题, 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感悟基本思想, 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问题, 是提高学生利用模型解决问题能力的绝佳材料。

三、构造“评价与决策互通”模式, 让学生提升应用的自觉

应用意识属于观念的范畴, 强调的是学生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情感倾向性, 侧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应用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1. 多元评价, 培养应用意识的主动性。

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和诊断功能。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应用的自觉, 让学生更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把控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平衡点。

学生应用意识的高低决非纸笔测试可以反映出来, 教师要用心观察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所呈现出的积极情感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例如, 学生学完圆面积公式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计算学校圆形花圃的面积。有的学生先量出周长, 再算出面积;有的学生直接向校长要来数据, 算出面积;有的学生用1盆花的面积估测出整个花圃的面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协调能力、主动性、思维的开阔性等品质要比解决问题本身更有价值。

(2) 制订平时作业与考试成绩的比例尺。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意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一些“长作业”, 增强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例如, 学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 某教师布置“找一找生活中比和比例的应用”的长作业。有个学生专门研究了人体身高和脚长的比例, 其实验报告内容: (1) 测量家人的身高和脚长, 发现其比例大约是7:1。 (2) 猜测“所有人的身高和脚长的比例都大约是7:1”。 (3) 进一步验证。走近村民, 了解他们身高和脚长的数据。经过计算, 身高与脚长的比例也都大约是7:1。 (4) 身高和脚长比例应用的调查。通过上网查和实际访问的形式, 得知身高和脚长的比例被广泛应用于公安局的刑侦破案, 也被广泛应用于鞋厂的制作。这样的作业能让学生逐渐明白:很多现象可以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分析, 得出规律。

2. 参与决策, 培养应用意识的选择性。

决策是对某一问题作出的正确、合理的判断, 是衡量学生应用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教师要经常性地捕捉有多种选择可能的素材, 让学生参与决策, 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1) 学会对比方案。

生活中的优惠方式淋琅满目, 只要有运用数学的智慧, 也许就有“便宜”可占。例如:王大爷家想要买85米长的塑料薄膜, 原价1.8元, 活动期间有如下两种优惠方案:

A.每米优惠0.3元。

B.买1捆 (100米) 每米按6.5折算。

学生通过计算后建议王大爷选择B方案购买。

(2) 正确评估风险。

市场处处充满风险, 学生家庭中的农作物收入也受气候、市场价格的影响。教师可以把这种风险意识引进课堂, 让学生参与决策。例如, 出售蜜柚通常有以下两种方式:

A.预先出售:蜜柚树刚开花时, 预测产量, 提前以较低的价格批量出售给商家。

B.成品出售:收成时, 以实际重量出售。

两种不同的收购方式买家和卖家都各自要承担不同的风险。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天气状况, 市场供需状况及每个家庭实际资金情况, 让学生分析利弊, 帮父母亲做出合理的选择。

培养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篇11

关键词:应用意识;解决问题能力;生活化

培养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认识到现实世界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究其应用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因此,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平台和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许多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头脑中难以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在含义,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抓住数学知识传授与数学知识应用之间的联系来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亲身经历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交流、调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过程活动化

动手操作是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动手操作。例如,在“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每个学习小组都有若干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要利用这些体积一定的小方块摆出各种长方体,并在下表中记录结果。这样就有人发出操作指令,有人操作,有人记录。

通过大家的合作就会得到若干个长方体的记录情况,观察讨论后就会发现长方体的体积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形成了技能,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主动性、创造性得到释放,潜能得到挖掘。当然活动教学的开展涉及很多具体问题:比如如何分组更为科学,教具和学具的严重缺乏,课堂上活动设计的探索性容易被老师的指令性代替等等。这些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

三、数学知识效能化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完“厘米、米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出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怎么测量出教室的长度呢?”学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想到用“手掌”来测量;有的学生想到用伸开的“手臂”来测量;有的学生想到用“眼睛”目测,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米;还有的学生想到用“脚步”步测;有的孩子还想到用绳子测量,回家用尺子量绳长……我感觉经常出这样一些解决问题的题目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内容拓展化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主渠道,课外活动及作业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补充。数学知识的学习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上的知识拓展到课外,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无限的课后应用知识的空间。

(1)给他们布置一些日常活动中即可完成的作业,不像单纯的书面作业那么枯燥,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就参与了数学学习。如:测量家中各种家具的长度;了解自己家里一天用几个塑料食品袋;去超市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并做记录……这些调查访问、评估性质的作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他们很乐意去做,当他们顺利地完成之后,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事情需要用“数学”来体现。(2)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写数学日记和数学周记;(3)做数学手抄报等等。目前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数学应用意识薄弱,长此以往,必将学而无用,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必须学会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铎全.教师之友[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1.

[2]Lynda Fielstein,Pdtricia Phelps.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陶春旭.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法[J].课程教材研究,2005.

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篇12

一、创设问题情境, 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在数学课堂中, 可以创设一些具有生活背景的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知道问题来源于生活, 解决数学问题就是解决生活问题, 从而增强了学习目的性, 促进其对数学的理解, 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如我在前几年参加区小学数学教坛新秀比赛中教学第八册《商不变性质》一课时, 在新课导入部分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三个小动物为谁写字速度最快而争论不休, 小猴说它2分钟写40个字, 小猪说它5分钟里写了100个字, 而小鹿说它4分钟能写80个字, 三个小动物谁也不让谁, 都说自己写字最快.那么到底谁最快呢?我请学生来当裁判, 不但要作出最后裁决, 而且还要说明理由, 让这三个小动物心服口服.问题一抛出, 学生立即展开了积极的思考通过比较, 学生发现写字的速度不能仅仅看谁写的字多, 或者谁用的时间少, 而是要看在相同单位时间内谁写的字最多, 才能说谁的速度最快, 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三个动物的写字速度其实是一样的.在最后得出正确的判断后, 学生既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同时又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为接下来商不变性质的推理定下了良好的基调.可以说, 问题情境的直观性与可操作性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由此增加了学习的内驱力, 因此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 为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重视教学设计, 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可供探索的任务性或问题性的环节, 使学生的学习直接面对实际问题, 让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体现和发展, 所以, 一个良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记得在一次数学观摩会上有《镜面对称》这一课, 教师事先设计了一张探究表格, 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面镜子作研究, 并把观察研究的结果填在表格里.观察的内容是要求学生对着镜面用手做各种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和向前、向后的动作, 看看镜子里的手是往哪个方向的, 作好记录, 最后汇总比较, 找到规律.由于表格设计合理, 目的明确, 照镜子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是在认真的观察、记录和思考中进行的, 学生观察得仔细, 思考得认真, 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好了.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课后获得了大多数听课老师的肯定.一堂简单的镜面对称课, 换之以一种任务型的活动过程, 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得到了有机结合, 课堂成了学生探索的舞台, 教学过程成了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 其有效性不言而喻.

三、构建应用通道, 让数学应用成为学生的内需

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了数学知识后, 能探索其应用价值, 能够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因此, 课堂教学中, 新授部分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应用数学的停止, 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的提问都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发挥自身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更加认识到学好数学, 用好数学的必要性, 会使他们的学习目的性更强, 最终使应用数学成为他们真正的内在需要.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在新授后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或者提出具有思考性问题, 但这种开放性的练习或思考性问题的设计应能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锻炼, 最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这一课后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十分具有挑战性.教师在新授后问学生:“生活中我们见过各种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你们知道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是否表面积越大体积就越大呢?”学生产生了疑惑, 然后教师就向学生布置了任务, 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几个纸盒, 测量并记录下每个纸盒的长、宽、高, 计算出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再比一比.学生在反馈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 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大的体积不一定大的道理, 更为可贵的是, 教师接下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种纸盒方案, 并说出这样设计的合理性这节课气氛相当热烈, 学生情绪高涨, 处处闪现着智慧的火花.学生在设计纸盒的过程中, 充分应用了已学的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设计出自己认为合理的方案, 体会着成功的喜悦.在这一实践活动中, 学生的应用能力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 同时, 学生还了解到生活中许多事例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从而逐步培养了他们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数学应用真正成了学生的内需.

上一篇:知识结构下一篇:复合相变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