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精选8篇)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篇1
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市场对高应用型素质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却仍得不到满足.本文认为,各校商务英语系可以根据本校特点,通过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改革等措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适当的尝试.合理的培养目标和准确的`专业定位,辅之以适当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作 者:王小立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224003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3)分类号:H31关键词:商务英语 培养目标 复合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篇2
1 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比较
传统教学模式更倾向于教师系统、全面地讲授知识。这种模式以教材、课堂和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讲授中又侧重把现成的知识和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过程代替学生学的过程。其优点在于能够在短时间内系统传授知识,便于学生记忆。但往往过分讲究完整, 重结果,轻过程,而且由于学生被动听讲, 互动较少,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理解不够深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式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Barrows教授创立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 Barrows倡导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情境中,让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1]。PBL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网络检索、和他人讨论等途径来解决问题,在完成相关内容学习的同时,对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有较好的理解,增强了主动分析、提出问题、分工协作、全面考虑和查找相关信息的能力。PBL教学法在西方的医学教育中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是西方主流教学模式之一。PBL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教师,除了自身对所讲授内容的精准把握外,还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前设计具有关键性和逻辑性较强的教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互动过程。同时要求学生拥有较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主动探索、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并且在课程实施前针对教学问题进行资料查询等准备工作。
2 采用PBL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研究生对于接受PBL 教学模式有较为充分的基础知识准备。PBL 教学法要求以问题为核心, 围绕问题的解决来展开整个学习过程。知识是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作为学习基础。研究生已经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形成了较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有利于对问题的整体把握,在强化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思维,更好的实现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原有知识的改组、重构。
从学习阶段上,研究生更适应PBL教学模式。作为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的群体,研究生已具有一定的主动探索、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向,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更易适应和接受PBL教学模式。研究生群体年龄普遍偏大,一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知识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层面上,“教师-学生”的单向知识流动方式不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在PBL模式下, 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知识的流动是多源性、交织性的,教师以协助者、引导者的角色出现,平等、互动、多向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易进入角色,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现有研究生教学条件有利于PBL教学模式的实施。PBL教学模式对师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等资源有较高要求。而研究生培养规模相对较小,现有条件基本能够满足需求,易于实施。
3 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医院校本科课程设置的原因,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在教学中的比例偏低,特别是实验部分,由于前期投入巨大,维持成本偏高,开设分子生物学课程的院校较少,使得许多刚入学的中医院校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对分子生物学领域还相当陌生。而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许多研究生毕业课题中均涉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研究生们希望能尽快掌握与自己课题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而分子生物技术操作步骤多,影响因素多,对实验条件与实验操作要求严格,选择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研究生普遍认为该课程难度较大。如何让学生尽快掌握必要的理论与实验操作技能,顺利完成毕业课题,进而达到融会贯通,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熟练而准确地应用相关技术,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培养涉及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整合,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使得研究生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专门用于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技能及相关领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选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学生绝大多数在自己的毕业课题中涉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他们不仅要掌握实验操作、仪器使用、结果判读等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要能够根据科研需要,独立建立或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指标测定。为保证教学质量,我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一直采用小班教学模式。
4 传统教学结合PBL教学模式的实施
结合我校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实验课中用约10%的课时课堂讲授与实验课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力求在较短时间内为学生建立一个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如在“核酸的提取鉴定与酶切”实验之前,不仅讲授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理化性质、限制性内切酶、质粒等与实验直接相关的知识,而且讲授基因结构、基因工程及各实验技术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于即将进行的实验有较全面的认识。
课程讲授结束后,提出具体问题,如即将进行的实验关键环节、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预期的实验结果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参考书、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进行学习, 发现问题, 下次课带着问题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寻找答案。实验课中,在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实验的同时, 强调团队间的合作, 这种合作表现在课前的小组准备工作、课中的小组间讨论以及实验中的用具、药品的协调等等。学生的目的往往很单一, 就是做出实验结果, 而我们降低了对实验结果的重视而更加关注实验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是重要的。为此,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条件,由同一组的不同学生来完成,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实验结果的比较,使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有更深入的认识。课程结束前,教师除点评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之外, 重点还要放在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解释,同时表扬实验中出现的一些好的现象上,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力求学生在实验课结束后能够独立完成从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到结果判定的全过程,并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了解。
在研究生毕业课题完成过程中,强调独立操作技能的培养,包括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试剂耗材的选购、成本预算与实验设计优化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注重课题组成员之间以及不同课题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工作,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培养其科研设计和组织管理能力。针对学生的毕业课题,帮助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的具体细节问题,如最佳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条件的优化、结果的判读和解释等。其目的并不仅仅是完成毕业课题,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独立承担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5 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强调学生在接受现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创造能力,要求其在科研工作中逐渐养成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法正是适应这一要求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然而,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全面实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结合中国国情进行PBL教学,仍值得广大教学工作者进行探索和思考。我们在开展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培养工作中将传统教学与PBL教学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过程中,意识到PBL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关键。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增强改革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PBL教学法将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质量,让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锻炼成真正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亚玲,刘亚玲,彭义香,等.中国学生应用PBL学习方法可行性论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3-4.
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篇3
关键词:应用型;培养模式;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39-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各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于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是它们能够生存并得以发展的根本之道。[1]目前的培养方向有两类:一是研究型人才;二是应用型人才。既要求培养基础知识浑厚、理论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又要求这种人才能够掌握学习领域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流程了如指掌、实践能力强,能够在步入社会后在较短时间内融入真正的工程实践。
现如今,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多数高中毕业生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文化的大幅进步都需要各高校培养多层次的人才,特别是能够迎合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领各个高校准确定位、特色发展,重新审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加快教学改革,对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
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针对现在的高校学生来说,仅仅掌握原有范畴内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因此要做到“夯实基础,拓宽范畴”,使每一个高校毕业生都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灵活的应急反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首先是理论基础传授。人的涵养是在经过知识的熏陶后才会有所提升,因而培养专业人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求其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对自我的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拥有深刻的认识,这样有利于今后的事业发展。其次是专业素质的培养。对于一个高级专业人才来说,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仅仅是成功步入社会的一部分,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需要面对许多未知的挑战和不定的因素,在校期间就应尽量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及动手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是为了满足社会及学生本人的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3]
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1.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
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作用,优化课程体系内容,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起着很大作用。[4]应用型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5]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整合优化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强化对基础理论的教学,保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使教学内容具有范围广、综合性强的特点。
在专业培养的各个环节中,以教师传授课堂教学占比最大,因此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会对学生持续、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通常以理论知识为主,这些知识通常以文字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比较抽象且在遇到较难知识点时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对于这一普遍现象,教师如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实例联系起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此应重点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课堂教学改革: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应根据课程特点和自身实际进行课堂教学组织与设计,深入研究教材,及时补充最新研究成果,精练授课内容,增加学生自学学时和课堂讨论环节。二是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联想,在专业教学中,通过各种浅显工程实例使学生产生联想,加强基本理论理解与创新意识培养。三是要设计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性题目,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充分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研究讨论,撰写报告并进行汇报答辩。在此环节中,让学生充分体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乐趣,开拓学生思维,探索未知。与此同时,应该引进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已经渐渐走进了大学的课堂,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工具。
2.实践教学的优化改革
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都将通过实践环节来体现与检验,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6]实践教学环节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同样也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包括课程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各种学科竞赛等等。通过以上这些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目前在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强基础、弱实践的现象,对于作为高等技术人才进入社会的学生来说,这一教育模式就成了最大的弊端,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发展速度。因此,应该努力丰富学生的现场实际经验,加强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是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首次实践地点,其地位不容小觑。应打破实验室的冰冷氛围,将实验室开放给学生,通过预约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增强学生的自我思考及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充当辅导者的身份,使学生成为操作主导者。二是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是学生的第二实践地点,它承担着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重要任务。实习基地是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联系最为密切且最为相似的地点。因此,校方应积极联络可作为现场实习基地的单位、企业、公司,扩大学生的实习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创造便利条件。三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在本科毕业后都会选择就业,因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做到全身心投入,把每一次实习、实验都当做真实的工作,认真做到最好,积极思考,主动与他人交流,交换想法。
三、结论
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充分迎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将培养宗旨贯彻其中,从而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文虎.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大学教育,2013,(21):84-85.
[2]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5-8.
[3]李爱琴,肖云峰.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23,32.
[4]郑杨.卓越工程师培养恰当其时[N].经济日报,2011-2-26(3).
[5]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0-112.
[6]董倩,黄林青,赵宝云.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5):109-113.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篇4
专业论文
“211”模式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211”模式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市场上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增多。而我国本科市场营销专业长期使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越来越重要。本文将对“211”模式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举措。
【关键词】应用型 市场营销 校企结合一、市场营销专业现状
本科市场营销专业长期存在“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严重脱离企业管理的实践。尤其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特点,决定了这一专业只能培养具有扎实的营销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德才兼备的实用型营销专门人才。就目前而言,营销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教学内容陈旧,课堂教学方法呆板仍然是多数高校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在社会人才需求市场的拉动下,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一定程度的自觉调整,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专业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面,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课程教学改革;在师生教学关系上,提倡和正在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探索式和创造性地学习。
职业技术院校对校企联合培养研究较多,甚至直接和企业联合办班,为其教学效果和就业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本科市场营销专业,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王柯柱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与企业联合分段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收到了各大高校的关注。其他院校也开始结合自己学校特色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但收效甚微。
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真正现代意义的校企合作开始于20世界50年代,是以美国斯坦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福大学为代表的“特曼式大学”。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所以说,校企之间的合作对所有的企业和高校都十分的重要。
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思想、高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互补和综合利用的原则。
苏敬勤(1999)通过交易成本的角度进行研究,将校企合作模式分为内部化模式、半内部化模式和外部化模式。
薛金梅、周英超(2000)从校企合作的契约关系上,将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归纳为技术转让、联合开发和共建实体三种模式。
朱桂龙、彭有福(2002)提出校企合作的创新网络组织和三种网络组织模式,即技术协作模式、契约型合作模式以及一体化模式。
三、“211”院校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211”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在办学的过程中普遍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很少有考虑到把校企合作作为自己专业设计中的一部分。一方面“211”院校很难放下姿态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而企业也望而却步,主动寻求“211”学校合作的很少,反而更喜欢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从企业层面分析,多数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认识和战略思考,在校企合作中本身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使校企合作陷入有“合”无“作”的状态。与“211”院校的合作没有实际经验可以借鉴,肯定会走很多弯路,很少有企业愿意做这个试验品。
为了解决市场营销人才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短缺的问题。“211”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
(一)完善校企结合培养体系。
市场营销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应对市场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并做出快速处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育途径来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目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仍然还在改革的过程中,培养方式上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乏针对性和目的性,职业特色不突出。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校企结合培养体系。
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校企合作预期功能,制定规范、完善、稳定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要制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开展校企合作的基本行为规范;制定专业教学与校企合作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专业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教学条件要求、教学组织要求及考核评价要求;制定如《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协议》、《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导师管理办法》等的校企合作操作性文件,规定校企合作的运作、评价及考核要求。
建立全面校企合作的长期、正常、高效运行的各项资金、政策、动力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推动各项制度、计划、项目落实的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以保证机制运行的每个环节资金到位、责任到人。
(二)课程设计与社会对接。
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营销管理、企业管理等一线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市场分析、营销管理、营销执行、营销策划和自主创业能力,能从事企业营销部门的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市场开发、门店管理和营销策划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了满足以上培养目标,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计要与社会需求对接。市场营销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在实际运用中要求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要具备心理学、会计学、财政学等综合学科知识。此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要设置课程,比如当地快速消费品行业发展良好,学校可以根据快速消费品的情况设置科目,培养专门性人才,与当地实际情况对接。
(三)建立和完善较高水平的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适应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将丰富市场营销实地的教学内容,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教育模式中,双方的关系由松散变为紧密,学校通过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211”院校市场营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使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出成效、见特色,为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及学习质量与技能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与企业共同研究课题、研制开发新产品、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与信息支持,以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实习基地的建设有“校中厂”模式,在“211”院校中可以设立“校中公司”,模拟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和公司中的市场营销部门的设置,定期组织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公司运行模拟,模拟公司品牌构建、公司营销策划、营销人员培训和顾客的洽谈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根据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经验发现:一是校企可以建立松散型合作模式,使校企合作常规化、规范化,能有效减少校企在合作中的管理成本,并能达到实践教学目标;二是在实践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方面,可以建立三段式实习方式和开发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三是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应互为补充,特别是在弥补校外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方面,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更是必需的举措。
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让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市场调研,模拟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在市场环境中的运用。
(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水平。
发挥合作企业实践优势为专业教学服务。通过聘请校企合作单位的行业专家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就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与模式共同进行探讨与总结,形成符合高职高专人才成长规律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营销实际工作岗位共同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同时,聘请合作企业中热心于教育事业的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客座教授、兼职教师,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授课、举办专题讲座、进行实习指导。
此外还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专业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参与企业的市场调查、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大型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四、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211”院校也应该培养市场需求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适用性人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更快地融入企业的文化之中,使之成为企业的有用之才。
项目:湖北文理学院教研项目“211模式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编号为:JY201152。
参考文献: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篇5
高职院校动漫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文/罗启强
摘 要:从目前我国动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结合从事一线教学的工作经验,阐述了对现在高校动漫专业发展状况的观点及想法。
关键词:动漫教育;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学校作为承担人才培养责任的教育机构,不得不深思一个问题:应该如何为我国的动漫产业输送优秀的动漫人才。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动漫相关企业求贤若渴,苦于找不到人才;另一方面多数动漫专业的毕业生正为找工作而奔波。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学校、教师、学生。学校应该提供一个怎么样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当如何教?学生应该怎么学?下面是本人的一些想法,愿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增进校企合作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培养人才就像企业生产产品一样,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的产品才是合格的产品。同样,能够被市场接受,能被用人单位录用的人才,才是合格的人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市场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
1.以就业为导向
总能听到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担忧:我能找到工作吗?造成这种还未毕业就已“失业”的境况,很多时候并非是学生学习不努力,没有学好,而是学生所学的知识企业中根本用不上,企业需要用的知识,学校又没有开设相应课程。学校的领导层在制订动漫专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当多去一些动漫企业、用人单位,实地考察情况,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制订什么样的培养方案。应当与市场接轨,实行“定单式”培养。
2.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动漫专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占有很重要的比例。而要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就需要学校大量经费的投入,进行实训场地安排,仪器设备购置等。这远比集中在教室上理论课的费用要高很多。这是学校实训场所缺失或不足的重要原因。然而,实践性教学环节跟不上,学生的技能只能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上。学校应该按生配置相应的实训场所、实训设备。
3.增进校企合作,创办校属企业
学生最终是要走进企业,参加工作的。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而不至于上岗时无所适从。最好的方法就是学校直接与企业对接。学生在学习完专业课程之后,安排到企业中去顶岗实习。这种实训,跟毕业后的工作是不同的。作为学生实训,企业能够容忍学生出现的错误,并会指导他下次如何避免再犯此种错误。而企业对员工犯错往往是不能容忍的,会施加惩处甚至解聘。所以,为了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就应当促进与各动漫相关企业的合作。
二、以项目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
教师是主导,是教学活动中的施教者,教师应当思考如何将自己所任教的课程教好。动漫好作品,创意是关键。这种创意来自创作者的灵感,灵感如何产生?任课老师的引导很关键。老师要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这种兴趣如何建立?我认为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以我所任教的《Flash二维动画制作》为例来阐述我的观点。《Flash二维动画制作》是我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学习三维动画制作打下了重要基础。在开学第一堂课上,我介绍了这门课的重要性,并播放了学生所创作的一些二维动画作品,告诉他们学完此课程,他们能够做得比这些更好。在教学中,每讲完一个知识点,要求学生完成与知识点相对应的项目(作品)。每个项目大小不等,但需要学生协作完成,以此考查学生组合团队的能力。项目完成后,再对项目进行评价,由项目负责人阐述创作目的和创新点,最后由我进行点评。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对课程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学习方法不当,即使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可能还是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大学不像高中那样带有升学的压力,课程任务也不会很重。我认为,学生自身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1)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2)勤于思考,思考是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先导;(3)主动参与,让自己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角色。
我国动漫产业方兴未艾,动漫人才培养模式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培养优秀的动漫产业人才,让民族动漫走向世界,是每一个动漫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宋玲,漆成。关于高校动漫教育发展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5)。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篇6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受教育者和社会对高等学校的要求趋向于多元化和复杂化,对人才的认识和评价标准趋向于多样化,它的发展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理念、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和高等学校办学层次、类型的多样化。
我国的高等本科教育偏向于“学术型”教育,这受到 50 年代计划经济的影响,人才培养目标上重视理论型人才,轻视实践技能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上重视科学教育,轻视技术教育;教学方式上强调全面的理论教育,相对忽视实践操作技能;科学研究上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应用技术研究,相对造成了我国“学术型”人才过剩,而实践应用型人才不足的局面。我国传统的“精英式”高等教育理念,趋同性的“研究型”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大一统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必将受到严峻挑战。高级技术型和实践应用型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然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也使得我国传统的“学术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在市场用人机制日益完善的就业市场面前面临严峻考验。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学面临三个转变,即:“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服务,也从单纯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医生的角色由“诊断-治疗”型转变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型。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由专科医生到需要大量全科医生。本科生由大城市大医院需求转向城市基层和农村社区需要。知识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动摇了我国五十年来的传统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统治百年医学教育的传统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现代大学对原有办学理念和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反思与改革,以便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完善学校的功能。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针对地方本科医学院校,有必要在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即在“应用”两字上下功夫,对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修订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尤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1
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培养能与社会多元化人才需要结构相适应的毕业生,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研究目的:
通过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落实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改革和重组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构建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围绕应用二字做文章,构建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新修定培养规格、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以便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研究内容:
通过对现有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人才培养按照强化“应用”二字,增强适应性的原则进行调整、改革与重组;对现有教学计划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路重新设计,进一步完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总体思路
中国医科大学 2005 年完成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并获得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在为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上做文章。我们拟在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进行探索与实践。目前地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大部分直接到各型、各类医院当医生,但是从事有些特殊的专业需要较长适应时间才能达到要求。针对目前大多数医院缺乏短线专科医生,如运动医学、临床病理诊断、心理与精神卫生、急诊医学、眼科与视光学、麻醉学、中西医结合等专科,拟在临床医学专业基础上分化出专业方向,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大平台与专业方向小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护理学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通科护士,而一些短线专科护士非常缺乏,针对 ICU、老年医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康复等专科,拟在护理学专业基础上,建立护理学专业大平台与强化相关专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医学相关类、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也有必要对现有培养目标进行反思,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
样培养的问题,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工作计划,首先完成各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订,然后匹配各专业课程体系。分四步实施,第一步继续进行社会需求调查,以便修订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培养的人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步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后,要根据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要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例如:专业或专业方向涉及的必要普通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内容;第三步完成各专业及专业方向有关教材及实验教材的建设;第四步完成匹配的考试评价体系。
二、构建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规格,在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按照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在基础和专业教学阶段适当减少一些主干课程,增加必要的课程或修定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更有针对性;在毕业实习阶段,进行必要的调整,前8个月进行大临床轮转实习,后 4 个月进行专业方向或相关专科的实习,既基本保证了原实习要求不降低,又保证了专业方向或相关专科基本能力的训练;在医学相关类、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按照新确定的培养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社会需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三、强化全面素质教育
为实现培养目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过去单纯强调专业素质的倾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坚持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两课”的教学质量,注意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把人文素质和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增强他们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坚定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拓宽基础知识的结构:大学学习是打基础的阶段,应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适当减少专业课内容的基础上,加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内容,充实新科技、新进展的内容,将稳定性和先进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好知识广度与深度的关系,注重学生学会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注意专业和基础的结合,学科之间的交叉,进一步完善整合课程。
3.加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我们要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教学的整个活动中。我们进一步在各专业学科的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原则的渗透,实施 PBL 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及创新思维能力;减少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建立学生科研小组,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投入专项经费,强化创新精神培养。
4.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知识是为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多地得到实践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各专业导论课,使学生早期接触专业。改革理论课“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教学中注重实验内容的更新,本着三基三严的原则,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和科学思维方法、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教学和实习中,重点抓好专业基本能力的训练,加强课间实习和生产实习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规范毕业实习出科考试方式,继续完善毕业生专业能力考试方法,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四、构建新的考试评价体系
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构建新的考试评价体系。构建中遵循强调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强调质性评价和多文化的评价方法,提倡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完善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从而实现评价的目标。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逐步建立课程评价与阶段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考试评价体系。课程考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重视质性评价的作用,不以一次考试的结果下结论。在基础和专业阶段进行三次综合考试,第一次在完成基础与专业基础教学后进行,测试以专业基础各主干学科为主;第二次在完成专业理论教学后进行,测试以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为主;第三次在完成专业实习后进行,测试以实践能力为主。通过实施综合考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注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五、营造氛围,健全机制
为更好的实施项目,学校必须创造条件,营造一个有利改革实施的环境和氛围。
1.加大教学基本建设力度。教学基本建设是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大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
2.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管理是提高学校教学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3.建立具有活力的学习机制,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创造各种条件,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毅力和劲头,重视心理调节的作用。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自己和别人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校园文化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角度使校园文化向体系化、学术化、规范化发展。将活跃学术氛围和优化育人环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学术文化活动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的学术修养、文化品味、人格完善、能力锻炼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研究阶段:
本研究拟采用实验性研究进行实施,具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设计阶段(2005.12-2006.8)
查阅资料、调查研究:认真学习国内、国外相关方面的资料,了解此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包括社会、用人单位、教师、管理人员等,以便获得参与医学人才培养各方对目前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培养人才质量的看法和各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
制定培养计划: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根据调查结果,明确培养目标,修订相应专业和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化,同时,完成教材建设和匹配的评价体系。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9-2007.8)
在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各年级各专业,按照修订后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机选择部分学生参与实施,其余学生按原教学计划做对照。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07.9-2007.12):
全面总结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进行修订,并继续实施。
预期成果与实践设想:
预期成果:
1、确定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
2、确定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3、构建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与内容
4、构建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计划
5、专业教材
6、著作与研究论文
实践设想: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篇7
信息素质教育
1.信息素养的概念
所谓“信息素养”,就是指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地搜索、评估和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这里面包含三层意思:搜索的方法、评估的准则和信息的运用。
2.信息检索课程开设的目的
开设信息检索课程有三个目的:(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2)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3)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知识爆炸,如何发现、鉴别和获取信息成为大学生必备的社会能力,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信息检索能够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和综合素质,并逐步养成规范、良好的检索习惯。
3.国际信息素质教育的最新动态
2014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媒体与信息素养召开了一些重要会议;2014年11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制定了高等教育信息素质教育的框架,取代之前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教育[4]的标准,并于2015年初执行。与之前相比,外延扩大了,除了包含之前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之外,增加了数据素养(Data Literacy)、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和可视化素养(Visual Literacy);2015年1月著名的慕课平台Coursera上线了信息素质教育课程Metaliteracy。
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为了早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的跨越,教育部通过合并等手段在原来的大专院校基础上筹建了一批本科院校,即新建本科院校。商洛学院即其中代表之一,2011年起又成为省市共建高校,2014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由于地理位置及办学条件的影响,我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一直没有直接体现出来——即没有开设文献检索相关的课程。直至2010年,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专业首次开设了“信息存储与检索”课程,课程性质为专业选修课,18学时,1学分。此后,为了适应学校的发展,我校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处于不断变革中。
(2)课程内容的变化
从上述表1至表5列举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我校信息检索课程自2010年开设以来,不论从课程性质、内容,还是教师专业素养、学生检索能力一直处于不断规范与提高的状态[5],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地位不明确;(2)课程覆盖面窄,授课对象单一;(3)授课教师队伍单一,缺乏专业人员;(4)教学模式单一,资源匮乏;(5)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考核机制单一。
信息检索课程改革的对策
1.提升课程地位,明确课程目标
信息检索课程地位的提升,需要引起学校领导及图书馆领导的重视并大力支持,明确该课程在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地位,把该课程引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模块中[6],在全校范围内引起重视。尤其是自升本以来,毕业论文成为困扰每届本科毕业生的一大难题。如何写作出规范的、有价值的毕业论文也成为考验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的重要指标。就我校而言,直到现在还有大部分学生仅使用简单的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来完成毕业论文的资料查找,根本不使用数据库资源,检索能力令人堪忧[7]。
2.扩大授课面积,实现信息素质教育
现有的信息检索课程覆盖面窄,开课专业只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每届学生50人左右,相对我校31个本科专业,每届学生2000人而言,实在是杯水车薪。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不仅是毕业设计要用到信息检索,在每门课程学习期间、课程设计环节、大学生创新活动、各类学科竞赛中,都会涉及到信息检索[8]。同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用到信息检索。信息检索与计算机应用、外语并称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三个本领。因此,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信息检索课程,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提升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已迫在眉睫,养成规范、良好的检索习惯,从而实现信息素质教育的普及。
3.优化整合教师资源,引入专业人员
迄今为止,我校信息检索课程的讲授虽一直面向信息素养教育,但因授课教师均是来自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关于这方面的教学研究也局限于教师本人的自我研究,内容难免过于片面。因此,亟需图书馆学或相关专业人员参与本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突破专业瓶颈,增强专业理论研究,共享经验交流。
4.创新教学模式,积累教学资源
教学模式力求多样化。由传统的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发展到:理论讲授+上机实践+小组讨论+讲座等多元化教学形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完成教学活动。教学案例的选取尽量迎合学生兴趣,小到一首歌曲、一部电影、网络中的热门话题,大到学科竞赛、课程设计资料收集,无一不体现出信息检索。分小组让学生完成信息检索任务,再进行组间互评,最后总结检索过程中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教学活动,教学于无声处。将每届学生的优秀案例保存起来,教师之间不定期讨论教学方法,共享教学资源,为创建网络教学平台积累资源。
5.激发学习兴趣,改革考核机制
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变换教学方法,从学生日常生活案例入手,引入信息检索课程,直至专业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由浅入深完成信息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信息检索大赛,提升学习兴趣。2015年,我校学生首次参加万方数据库陕西高校“知识伴我行”的检索大赛,6人参赛,1人获得三等奖,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程考核也由原来的理论考试占70%比例,下调到50%,加大平时成绩和实践环节考核,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信息检索要想成为衡量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那么必须引起领导层面的足够重视,成为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教学人员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养成规范、良好的信息检索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和综合素质,实现信息素质教育的普及。
参考文献
[1]梁定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模式》[EB/0L].(2006-10-7);[2013-10-19],http://www.general.nsysu.edu.tw/download/papers/no01/.
[2]王连球:《高校强化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对策及其对策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19期,第56-57页。
[3]刘敏:《通识教育视角下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以信息检索课程为例》,《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年第1(203)期,第67-70页。
[4]江嫒嫒、张晓娟:《中美高校信息素养指标体系及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10年第4期,第58-64页。
[5]隆茜、熊利红、郑伟:《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现状及文献检索课创新》,《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8期,第56-58页。
[6]李远明、王文兵:《信息能力视角下的高校检索课课改———基于选课学生的问卷分析》,《现代情报》2014年第34(2)期,第136-141页。
[7]赖茂生、屈鹏:《大学生信息检索能力调查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年第1期,第96-104页。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篇8
关键词:线性代数;教学改革;Matlab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线性代数作为大学数学教学中三门主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线性代数理论性强且有些计算重复繁琐,特别是实际运用中产生的数据,只要求学生用笔算,既费时又易错。当前,计算机硬软件的飞速发展给线性代数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机遇。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授Matlab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合理应用数学软件来完成一些繁杂的计算;通过软件的图形功能,借助直观的几何形象了解线性代数众多概念、结论的本质;甚至通过Matlab的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应用中的实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使用Matlab数学软件,对现有的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让线性代数的教学从理论走向应用,这是一种有益的方式,也是当前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已有很多学校、教师在做这方面的改革[2-7],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陈怀琛教授带领他的教学团队做了一系列这方面的努力与探索,编写了《线性代数实践及Matlab入门》、《MATLAB及其在理工课程中的应用指南》等书籍。本文通过在教改试点班实施的一例课堂教学实例,探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利用Matlab软件改进线性代数的教学。
二、教学设计与思考
以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出版的《线性代数(第三版)》[1]“§5.2矩阵相似对角化”这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具体展示。
“矩阵相似对角化”这一节的核心内容是矩阵的相似对角化。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先是从理论上分析什么样的方阵可以对角化,得出矩阵可以对角化的充要条件,并通过具体例子展示矩阵对角化的求解步骤,完成了矩阵相似对角化理论部分的讲授。接着介绍Matlab软件中求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的eig函数,并通过两个例子说明如何用Matlab实现整个矩阵对角化的过程,最后通过介绍人口迁徙模型和Leslie种群模型说明矩阵对角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至此,从理论到实践,很完整的实践了使用Matlab软件辅助线性代数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在介绍应用部分,由于要涉及到矩阵高次幂的求解,若没有Matlab软件,即使能提前准备,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今,有了软件的帮助,几乎不花计算的时间就可实现,从而使学生深切地体验到线性代数这一工具的强大。
这次课的实际教学进程和任务完成情况与预设一致。对基本理论通过先理论后上机实现的过程,一方面让学生切实掌握了矩阵对角化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会了矩阵相似对角化的方法;另一方面,结合Matlab数学软件实现这一求解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使用数学软件的便捷之处,提高了学生科学计算的能力。通过课内外的实际应用实例,又使学生看到了线性代数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与数学建模能力。
三、结语
通过以上这例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在教学中将Matlab作为辅助工具引入线性代数教学,加强了线性代数的学习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趣味性,又使学生在学习线性代数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用Matlab等数学软件确实可简化线性代数的教学,但线性代数课程的理论性对培养学生的计算、逻辑推理等能力的重要性也是不容置疑的。它的教学不能过度依赖于Matlab等数学软件,否则,通过该课程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及优良的逻辑推理能力等就很难达到。我们强调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内容的基础上利用Matlab等数学软件进行辅助计算,实行笔算与机算相结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考虑到课时等实际情况,还可以把一些适当的、与后续专业课程结合的实际应用问题纳入学生的课外团队学习中,以进一步加强线性代数的专业背景与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线性代数(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陈怀琛,高淑萍,杨威.工程线性代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陈怀琛,龚杰民.线性代数实践及Matlab入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4]王春利,黄坚,丁少玲,等.线性代数计算软件辅助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5):22-24.
[5]韩冰,李洁,杨威,等.线性代数教学改革中的几点探讨[J].高等数学研究,2013,16(4):72-74.
Exploration on Linear Algebra Teaching in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Model
Youqi Yin
(School of Mathematical Information,Shaoxing University,Shaoxing 312000,China)
Abstract:Combined with a classroom teaching case in the process of linear algebra teaching reform,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use Matlab software to improve the linear algebra teaching in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model, improve the practicability of linear algebra teaching and enhance the learning interest of students.
Key words:linear algebra; teaching reform; Matlab
基金项目:绍兴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项目编号:1003030502;绍兴市精品课程《高等代数》,项目编号:1003031603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推荐阅读: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10-03
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05-18
区域钻井模式应用研究05-29
软件设计模式应用研究05-30
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05-13
应用初探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