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能培养

2024-09-20

应用技能培养(共11篇)

应用技能培养 篇1

人类社会的所有成果都是创新的产物, 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唯有创新才能不断推动社会发展。TRIZ (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 是一种研究创新方法的理论, 在实践中, 人们普遍认识到TRIZ理论具有普适性, 不仅仅适用于技术研发, 而且适用于人才培养, 特别是培养创新创业技能人才。

一、TRIZ理论与创新创业教育

TRIZ, 即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是由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 (G.S.Altshuller) 在1946年创立的, 他因此被尊称为TRIZ之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TRIZ理论已经成为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 被称为“神奇的点金术”, 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指导创新的最佳工具。

在前苏联, 以TRIZ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比较普及。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 前苏联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发明创造学校, 成立了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发明家组织, 其中, 最著名的就是1971年在阿塞拜疆创办的世界上第一所发明创造大学。在这些组织和学校里, 可以试验解决发明课题的新技巧, 并使它更加有效。现在, 在80座城市里, 大约有一百所这样的学校。每年都有几千名科学工作者、工程师和大学生们在学习TRIZ理论。1993年莫斯科国立工业大学成立了“国际工程创新教研中心”, 为学生开设“现代工程思维和大学生创新方法的发展”一课。此外, 所开设的课程“基础工程创造与计算机智能支持思维”分成了以下若干部分:“TRIZ入门” (36小时) , “天才想象力的创新发展” (36小时) , “启发式的接受” (36小时) , “TRIZ特征” (144小时) 。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在2年级开设“激活创新思维的方法” (36小时) ;3年级开设“技术系统发展的定义” (36小时) ;4年级开设“基本的创造活动” (36小时) ;5年级开设“TRIZ基本原理对于教师与工艺员思维的有力的发展” (36小时) 。不仅在高校, 在中、小学也开始了对TRIZ的学习, 甚至在某些幼儿园就已经尝试用挂图和漫画的形式对学龄前儿童开展创新思维教育。TRIZ教材从漫画、通俗读物、科普读物, 一直到学术研究性书籍, 几乎应有尽有。

从1992年开始, TRIZ理论比较系统地传向世界, 带给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无穷创造力。这些国家的企业界和教育界都开展了以TRIZ理论为核心的创新教育, 各类理工科大学纷纷开设TRIZ理论及应用课程。据统计, 美国从事TRIZ研究和教育的机构超过1000家, 大多数院校都开设TRIZ方面的课程。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康涅狄格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值得一提的是,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试验表明, 仅仅经过三天的TRIZ培训, 学习TRIZ的这一组学生比学习其他方法的对照组的学生, 其创新能力提高了一倍。在德国, 20世纪90年代初, 在一些大学的机械工程设计课程中就对TRIZ有所介绍, 目前, 理工科大学在设计课程或创新管理的课程中都讲授TRIZ。

我国TRIZ理论教育的主要阵地是高校。现在,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经济学院、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建筑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0多所本科院校, 已经引入TRIZ开展创新教育, 主要方式是在部分学生中开设公共选修课。

黑龙江省是2007年8月国家科技部确定的首批TRIZ试点省份之一, 省科技厅在哈尔滨市和黑河市两座城市, 以及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校开展了TRIZ理论试点工作。

二、培养创新创业技能人才的现实意义

(一)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 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时代。与此同时, 大学生就业难日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解决对策也是多元化的。但有一点是需要我们正视并认真加以解决的, 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意识和能力问题。囿于我国应试教育的惯性, 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他们习惯于“找工作”守业, 而不是到市场创业, 最终导致不能就业则宁可待业, 甚至失业, 从而积累了就业难的社会矛盾。通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不但能够实现以创业促就业, 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而且能够减轻国家和社会在就业问题上的压力, 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二)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是加快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 那些最先进的技术, 特别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必须坚持不懈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人才是自主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才资源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高等学校应当承担起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充分发挥作用, 推进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尽管引进了大量现代化的生产线,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发展, 但我们的技术能力尤其是核心技术能力却没有得到同步提升。这固然与我们对技术的吸收消化有关, 但不能不正视的问题是, 我们的创新教育及教育创新亟待在教育实践中尽早尽快突破。

(三) 落实高教强省战略的需要

在实施高教强省战略过程中, 高校责无旁贷, 高职院校大有作为。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的主阵地, 具有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但在自身发展过程中, 高职院校出现了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技能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等诸多矛盾。

现在, 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是“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 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在稳定招生规模、稳步提高大众化水平的同时, 把提高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作为核心任务, 加快实现从规模扩张、外延发展向质量提升、内涵建设的转型, 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步伐, 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从而承担起“高教强省”的责任和义务。

(四) 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

高职教育一直强调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 特别注重工学结合模式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企业需求, 仅仅培养技能人才是不够的, 用人单位开始更多地需要高规格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将TRIZ理论引入人才培养方案, 贯穿于整个育人过程, 使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三个关键词, 即创新、创业和技能。这样,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更加明确, 特色更加鲜明, 彻底破除“脸谱化”、“口号化”弊端。这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规格, 而且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

三、构建基于TRIZ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创业技能人才, 就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 以创新创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动力, 以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为载体, 围绕创新教育、创业实践和技能培养三个主题, 全面应用和推广TRIZ理论, 调整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力, 加强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设, 在高校形成创新创业的内生机制和校园氛围。

(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依托行业企业, 探索实施“六同六融合”创新创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即学校与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实现创新创业技能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共同构筑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平台, 实现创新创业实践与生产项目相融合;共同建设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实现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共同管理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实现能力培养与岗位技能相融合;共同营造职场氛围, 实现创新创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二) 课程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多学科交叉互补的综合性活动, 本质上是素质教育。根据够用、实用、适用原则, 突出创新性、指导性和操作性, 各专业按照创新创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重新调整优化课程体系, 增加创新思维方式训练、创新方法、创业指导、成功学、情商财商教育等课程。其中, TRIZ理论可以作为各专业的限选课, 创业就业指导及其它有关创新创业课程, 可以作为各专业的公选课。

(三) 师资队伍建设

探索建立创新教育和创业指导两支专业教学团队, 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积极创造条件, 进行专业师资培训, 培养和选拔专业带头人。完善主要由企业专家担任的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 使兼职教师承担的创业基础课学时比例达到50%。选配富有创新实践经验和创业能力的各类人才, 包括专业教师、专利发明者、知名企业产品研发人员、成功企业家、社会各界创业成功人士和政府相关专业人员等, 担任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

(四)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一是建立技术创新与研发中心, 为学生研发团队提供平台。通过建设, 使中心具备技术开发和推广功能、技术引进和产品检测服务功能、技术难题攻关功能和技术信息咨询服务功能。二是建立创业教育中心。将创业教育中心建设成为创业教育、模拟创业、孵化培育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践四重功能一体化的综合创业实践基地, 造就当下的“小老板”、未来的实业家。

(五) 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教高函[2010]8号) 均对校企深度合作作出了政策界定和引导, 明确指出“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增强办学活力”, “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应用TRIZ理论培养创新创业技能人才, 离不开企业, 因为企业是现实生产力的载体。一方面, 培养创新创业技能人才需要企业这个孵化器, 这是校内孵化器的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 比较一般意义上的技能人才, 企业更需要创新创业技能人才, 并通过这些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 这是企业本质所在。所以, 实施创新创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后, 校企双方找到了根本利益的共同点, 校企合作更具有现实性和凝聚力, 从而真正实现深度合作。

[责任编辑:高治平]

摘要:TRIZ, 即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被称为“神奇的点金术”, 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指导创新的最佳工具, 不仅仅适用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出发点, 围绕创新教育、创业实于技术研发, 而且适用于人才培养。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教强省战略和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无不需要培养大批创新创业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以提践和技能培养三个主题, 全面应用和推广TRIZ理论, 调整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力, 加强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设, 在高校形成创新创业的内生机制和校园氛围。

关键词:TRIZ理论,技能人才,创新教育,创业能力

应用技能培养 篇2

实践双证融合模式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

高职教育要实现高技能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双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本文简要阐述了“双证融合”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并介绍了学院开展该模式的主要做法和实施成效.

作 者:贾文胜 周小海  作者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21)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   双证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篇3

文章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阐述继续教育是高职院校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手段,明确指出机电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陕西榆林促进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并指出高职院校机电类技能型人才的继续教育培养思路。

1、陕西榆林机电技能应用型人才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

榆林的过去,主要依靠直接开采能源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太过单一,各类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很少,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空白。因此,榆林机电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紧缺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将严重影响着榆林未来工业化发展的进城。结合调查能够明确,榆林固有的机电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缺少继续教育。当前中小城镇的机电人才,绝大多数是中专学历,学历层次比较低。

2、陕西榆林机电技能应用型人才继续教育的实践

榆林处在陕西的北面,其属于生产陕西杂粮的区域,并且富集了矿产资源,又被叫做我国的“科威特”。其中,神府煤田属于全球性的七大煤田之一,存在已经探明的最大装气田。以后的十年,属于榆林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紧紧地抓住开发大西部的机会,建设榆林为我国地方的中心城市、现代化的特色农业基地、化工能源基地,变成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政府高效服务实验区域,以及化工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区域。为此,要想推动城市迅速和更好地建设以及发展,务必注重培养机电技能应用型人才,进而使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解决。

2.1技能应用型人才继续教育的特点

需要创建有效统一技术人员和学校学历教育的培养方式,以使人才的培养方式多元性。技能应用型人才引进的稳定来源以政府组织就业作为支撑,在增强机电建设能力的关键方式中“盘活”技能型人才,在改革机电缺少人才的模式中立足于工学的统一,以改革与建设课程当作提升机电人才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积极推动机电人才的教育,健全机电用人制度,提高各个类型企业的综合承载能力。

2.2创新技能应用型人才继续教育

要想实现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职学校务必立足于注重能力,由统一学习知识和进度向手段、地点、时间等因人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和个性化发展。高职学校需要立足于产学研教学模式,跟企业零距离接触,积极地相应市场的号召,以增强职业技能作为方向,对继续教育的教学目的进行调整,进而实现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校学校需要结合市场要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的特性,对市场进行准确地定位,加速改革和建设,把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当作首要的任务和根本的目的。

3、机电技能应用型人才继续教育的有效策略

3.1技能应用型人才继续教育的策略

实现技能应用型人才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化和多方式化。①继续教育的多方式化:创建技术工作者在职教育和学校学历继续教育相统一的培养方式,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多元性,有效地统一固有的高职全日制、成人培训、网络、函授教育,还能够跟各种大学实现联合办学,也能够对国际合作事项进行开发,实现中外继续教育的融通。②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化:继续教育的一系列方式都需要因材施教,结合不同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对象,根据层次的不同进行教育,像是网络教育和成人函授3.5年本科以及全日制高职4年本科和3年专科。针对不同专业基础的学生而言,需要区别教学知识,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布置小作业和大作业。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存在差异性,需要结合要求设置教学知识,像是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专业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划分成为施工与设计两个方向的班,让学生可以充分地体现自身的优势,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跟市场需要的不同方向人才相符合。

3.2合理建构以生产任务作为向导的课程系统

①探究岗位任务。探究岗位任务的主体是企业技术工作者,立足于生产工艺的特性,分解全部的生产流程为一些互相独立的工作事项,且概括与总结完成所有工作事项要求學会的职业技能。因为技术在工作者的教学任务是生产性实习,能够提供十分丰富的信息。如此重要的信息是教师的实践和调研都难以得到的,其有利于奠定将来转换课程的基础。②转换课程知识。转换课程知识的主体是学校的教师,结合探究岗位任务与我国的职业指标,转化工作事项为教学项目,然后根据相关性的技能与不间断的知识,整合分散的教学项目为适应教学规律的专业化实习课程,进而使以工作任务为向导的课程系统形成。新型的课程系统的根据是工作事项,其载体是教学项目,而其动力是生产产品,根据生产产品过程当中知识和工作事项之间的关系有效地统一实践以及理论课程,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工作过程的经历,进而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增强。

3.3统一工学,给地方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应用型的人才

①增强学生分析以及处理问题的技能。在实施“引企入校”之后,企业的技术工作者是指导实习的教师,他们实时地结合工程实践当中存在的问题给学生统一解释,实时地讲解技能和知识。他们非常注重教授学生,防止出现生产事故,这使教学的目的性增强。企业教师有着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真实的教学案例能够使学生分析以及处理问题的技能显著地增强。②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以往在企业实习,缺少在一线定岗的机会,一部分企业仅仅为实习的学生分配一些杂物事项。在实施“引企入校”之后,由学生来顶岗生产。生产产品的任务就是实训的内容,借助企业提供的最为先进的工艺,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成果,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大大提升。③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企业的生产场地就是生产型实训基地,学生在进行实习的时候能够体会到企业的文化以及规范化的管理,从而容易形成敬业爱岗和艰苦奋斗的良好道德品质,这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良好职业道德形成,因而变成企业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真正地使培养人才的质量提升。

结语

总之,我们非常得缺少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导致我国不少企业的发展迟缓,在陕西榆林机电等传统意义上的行业中这种缺少人才的情况特别明显,造成不少的企业尽管具备发达的科技和装置,可是难以使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形成。我们务必明确此问题的紧迫性和严峻性,且实施有效的策略改进和完善这种现象。榆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机电技能应用型人才继续教育关键单位,应当在继续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加以凸显,实施真正有效的教育和培训策略,从而给我国陕西榆林地区发展经济提供大批高素质的机电技能应用型人才。

游戏在幼儿社会技能培养中的应用 篇4

一、游戏和幼儿社会技能概述

社会技能是指个体经过不断学习获得的, 能够在特定社会情境中有效、适当地与他人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方式。[4]幼儿社会技能主要包括幼儿的同情、接纳、分享、助人、等待、赞赏等方面的能力。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有限, 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社会技能, 不能较好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教会幼儿与同伴有效交往的社会技能和策略, 帮助幼儿应对社会冲突和社会问题, 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 有研究表明, 游戏对幼儿社会技能的影响作用大于社会技能对游戏的影响作用, 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能有效抑制他们的退缩和破坏行为。[5]幼儿投入游戏时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探寻新知, 获得新经验, 体验游戏的乐趣, 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将外在的压抑、束缚尽情地释放出来。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时候, 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 适时、适当地指导幼儿游戏活动, 以促进幼儿社会技能的良好发展。

二、游戏在幼儿社会技能培养中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幼儿社会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对幼儿的行为、认知和情绪进行培养或改变的教育干预。[6]在游戏中, 幼儿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交往, 可以学会观察、赞许、分享、合作、等待等必要的社会技能。而且, 游戏是幼儿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明确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社会技能是必要的且可行的。

1. 游戏在幼儿社会技能培养中的可能性

游戏作为学前期的基本活动, 不仅可以在良好人际关系中起到积极的建设意义, 同时还能对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起到独特的作用。[7]“生活预备说”游戏理论将幼儿游戏分为练习性游戏和社会性游戏, 练习性游戏主要是供幼儿学会感知觉的练习和心理能力的练习游戏;社会性游戏主要是指追逐打闹和模仿性的游戏。[8]由此可见, 幼儿通过教育者的特定情境的创设和引导, 能够帮助他们规范自己的行为, 了解游戏中的规则, 从而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幼儿行为、认知和情绪三方面能力的发展。有学者指出, 游戏不仅仅是观察和了解幼儿的窗口, 更是一种创造幼儿“发展”的重要情景。[9]因此, 教育者应及时利用游戏对幼儿的积极作用, 将游戏与幼儿社会技能的培养相结合。

2. 游戏在幼儿社会技能培养中的必要性

幼儿期良好社会技能的形成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的长远发展, 关系到他们能否在今后的生活中顺利地与同伴进行交往、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研究表明, 社会技能存在缺陷的幼儿在情绪、行为甚至是以后的学业上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如被忽视幼儿和被拒绝幼儿与交往正常的幼儿相比较少选择言语沟通和解释策略[10], 社会退缩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也表现出较多的不主动发起交往、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过于被动的现象[11], 攻击行为倾向高的幼儿在社会技能的行为、认知和情绪方面都存在缺陷[12], 而社会技能良好的幼儿在以后的学业方面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并能从人际关系、同伴师生关系中得到更多正面强化。[13]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 应有目的地对幼儿的社会技能加以培养, 而游戏刚好可以充当这样一种媒介, 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游戏在幼儿社会技能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1. 创设游戏环境, 激发幼儿潜在社会技能

教育者在对幼儿游戏进行创设的时候, 应有意识地将幼儿社会技能的培养融入到游戏活动中, 让幼儿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习得必要的社会技能。首先, 在游戏类型的选择上, 教育者应有意识地选择幼儿的游戏, 争取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在游戏活动中获益, 尽量将团体游戏与个别游戏相结合, 这样一方面能促进幼儿与同伴间的交往, 另一方面还能兼顾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避免幼儿社会技能出现整齐划一的现象。有研究表明, 当幼儿参加合作游戏的时候, 他们相互之间的攻击行为会减低, 并能够学会给予帮助以及冲突解决的技能。[14]其次, 教育者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 应尽量布置温馨和谐的氛围, 减少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焦躁情绪。再次, 教育者在游戏材料的选择和玩具的提供上, 也应尊重这一时期幼儿的游戏特点, 选择幼儿喜爱的游戏材料, 一种玩具提供足够的数量, 使每一位幼儿都能以积极的情绪参与到活动中去, 减少幼儿与同伴间因争抢玩具而诱发的攻击行为。

2. 参与游戏指导, 帮助幼儿习得社会技能

教育者以正确的方式适时、适当地参与到幼儿游戏活动的指导中, 也能有效培养幼儿的社会技能。教育者在指导幼儿游戏的时候应该注意几点。第一, 要在适当的情况下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如当个别幼儿被同伴忽视时, 教育者应教会幼儿以积极的方式参与到同伴的游戏中去, 避免幼儿在交往中出现退缩或是过激的行为;当幼儿与同伴有利益冲突的时候, 教育者应尽量为幼儿创造自己解决同伴冲突的机会, 如果幼儿自身的能力不足以处理与同伴矛盾的时候, 教育者可以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 教会幼儿合理有效的策略, 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对幼儿的社会技能产生正面影响。第二, 教育者在指导幼儿参与游戏的时候, 可以将游戏需要遵守的规则预先告知幼儿, 以便幼儿在游戏的规则范围内活动。同时也应告诉幼儿要学会与同伴分享游戏材料、学会按顺序进行游戏活动、学会以有效的途径加入到游戏活动中去。

3. 运用情景模拟, 提高幼儿新学社会技能

幼儿的社会技能主要是他们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首先, 教育者通过情景模拟游戏, 能够促使幼儿在特有的情境中学会与人交往的策略, 帮助幼儿提高社会技能。教育者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要注意情境、环境、教育者、外界等因素对幼儿社会技能的影响。在情境创设好后, 教育者可以带领幼儿加入到情境中去。这时候教育者也应发挥好自身的作用, 帮助每一位幼儿以积极情绪参与到情境模拟游戏中去, 减少幼儿在陌生环境中的不安情绪。其次, 教育者在情境模拟的过程中, 也可以借助外界媒体的作用, 通过播放和幼儿社会技能有关的视频游戏, 让幼儿在潜意识的熏陶下习得一定的社会技能。有研究发现, 通过采用模仿技术, 让学生观看表现退缩的幼儿通过参与同伴活动而不断提高社会技能的电影, 能有效促进日后的社交技能。[15]再次, 教育者可以将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创设成“小社会”的模型, 让幼儿学会与人交流、自己解决困境, 并在适当的时间对幼儿进行指导。

4. 通过角色扮演, 引导幼儿迁移社会技能

角色扮演游戏是训练幼儿社会技能的有效媒介, 它主要是让幼儿将看到或是听到的社会技能进行演练或练习, 以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这些技能。[16]帕藤在调查社会性游戏对幼儿作用时强调, 幼儿通过假定想象的角色并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活动, 能帮助幼儿学习更多关于他人观点、愿望和兴趣的知识;能帮助幼儿协调的行为和观点;能帮助儿童通过合适的渠道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能帮助幼儿发展解决冲突的策略。[17]因此, 教育者在进行游戏活动的时候, 可以多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 让幼儿通过扮演其他角色的方式学会提取他人观点、了解他人意愿、解决冲突等社会技能。幼儿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一定的情景及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扮演的角色, 这样就为幼儿提供一个平台来促使他们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有效减少幼儿自我中心的现象。另外, 幼儿在扮演角色的时候, 也会出于角色的需要学习将要扮演角色的基本特征, 了解该角色的行为习惯, 通过不断地模仿、尝试掌握这些技能。

5. 给与积极评价, 巩固幼儿已有社会技能

在幼儿游戏活动结束后, 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各方面的因素, 正确评价幼儿的行为, 对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社会技能予以反馈, 或者是让幼儿将在游戏中学会的社会技能表达出来, 与同伴分享自己在游戏活动中的感受, 让幼儿加深对社会技能的掌握。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人训练社会技能, 可以促进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习得的技能。[18]首先, 教育者应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幼儿的行为, 相信幼儿行为的可塑性, 尊重每位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鼓励幼儿将他们习得的社会技能表现出来, 在游戏结束后, 教育者可以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 从而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交流、分享。其次, 教育者可以利用家庭的影响, 帮助幼儿迁移巩固在游戏中学到的社会技能。教育者可以让幼儿将自己在幼儿园习得的社会技能表演出来, 或是通过与家人的交流对话, 将社会技能展示出来, 加强对社会技能的理解。再次, 教育者也要善于利用外界的作用, 引导幼儿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将习得的技能表现出来, 积极参与到和他人的交往活动中去, 通过不断地循环往复, 转化旧技能习得新技能。

应用技能培养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 实际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130-01

1 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的其中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选用恰当的工具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既要讲软件的操作方法,但又不能局限于教会学生操作某个软件,而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需要选择软件来解决问题;既要保证学生足够的操作时间,又要控制好课堂节奏。让学生体验到作品制作的实践过程,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息息相关的。人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问题,而信息素养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得到发展。前段时间高二年级举行了班级名片制作活动,在活动期間,学生问到的最多的问题“我们选用哪个软件可以制作班级名片?”对于班级名片的制作基本包括图片和文字的处理,我们可以选择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也可以选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进行图文排列,这两个软件我们上学期刚刚学过,学生在学习时掌握了软件的基本功能,但是并没有意识到软件的用途,更不会将软件与实际应用相联系,高中信息技术学习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对于常用软件,大多已经学习过,但是当学生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仍然束手无策,甚至不知道该选用学过的哪些软件去解决,学生仅仅局限于软件内部或者信息技术知识内部,很难跳出知识从生活层面去应用。因此,培养学生将信息技术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在课堂上设置与生活密切关联的任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联系生活实际,将学生与知识引领到学生感兴趣的相关问题的情境中,驱使学生进入思维状态,让学生通过任务明确探究目标,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例如,在word这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学一节课就让他们在课下参观学校的各种宣传栏目,然后在下一节课上说一说学校的哪些宣传栏自己用所学的知识就可以完成制作了。学生就发现在学校的宣传栏中有各种效果的设置自己有能力完成了,心中充满了兴奋。在这种完全生活化的学习中学生就会发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很多用途,进而也会发现许多问题,发现自己在哪些知识上还有哪些不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这种教学情境的安排,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实例,培养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知识的意识。

3 通过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引导学生尝试探索完成活动过程中各种信息技术资源的加工处理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比方说,新春新诗会学生对声音的剪辑及合成的过程,我们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软件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完成。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交流信息,加深感受。从生活体验、问题解决出发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的能力。通过亲身体验问题解决活动,学生也可以间接乃至直接参与到社会生产、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活动中去。

以使用“Excel建立图表”为例,学校就学生家庭电脑的拥有量、联网方式、电脑的日常用途等情况进行调查,并让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的反馈信息用Excel图表的形式呈现。通过这样的任务活动使学生有了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学生看到了信息技术学习的真实意义。

4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生活在信息技术社会,信息技术教学就要回归到实际生活,以“使用PowerPoint进行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为例,可以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侧重不同的工具菜单操作,制作不同风格的多媒体作品。例如,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学生的研究成果以ppt的形式展现出来。既完成了课堂教学,又让学生学以致用利用信息技术展现学习成果。

5 课堂与校园生活相结合,体验信息技术应用过程

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引才能实现。如在学习完photoshop的基本工具后,在整个年级开展“班级名片”制作活动,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班级名片,学习了word后就当前学生所关心的话题让学生自己制作电子报刊,并进行评选,将优秀学生的作品打印出来进行展览等等。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喜悦,从而调动学生学以致用的信心和勇气。

应用技能培养 篇6

一.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 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日后就业竞争力,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普遍开设了应用文写作, 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学效果不好, 学生写作能力不高等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来源不一, 基础参差不齐

近几年, 随着各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高职院校学习各类专业, 他们来自不同省市、地区, 加之高职院校又是整个高考录取过程中偏后的批次, 因此, 学生的学习基础, 写作水平都是薄弱和参差不齐的, 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 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扎实, 文章谋篇布局技巧不娴熟, 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不强, 而且根据笔者了解, 高职院校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应用文方面的文章, 偶尔看看也是为了应付考试, 所以学生普遍感到写好应用文比较困难。

2.学生对应用文认识不足兴趣不大

除了文秘专业外, 其他专业学生往往片面地认为应用文写作与自己的专业联系不大, 没有必要学。况且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的授课时间多为大学一年级, 这些刚刚从中学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 缺乏生活体验及社会实践, 普遍认为应用文无趣味性, 枯燥乏味, 学了没用, 还没有体会到应用文写作的实用价值。另外不少学生简单的认为, 会写散文和诗歌, 应用文写作更为简单, 无非就是通知、计划、总结、请假条等, 一看就懂, 如果需要可以现学现写, 也可以在网上搜索, 所以, 根本没必要用心学。

3.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周期短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 但在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的理念影响下, “应用文写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课时普遍较少, 多集中在20至30学时”[2], 而且听课学生过多。笔者所在的学校, 除了文秘专业以外, 其他专业的应用文写作授课周数仅14周, 每周只有2节课, 而且必须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 还有很多专业是以合班形式授课, 人数多则百人, 如此有限的课时, 使学生很难系统地学习本课程, 只能浅尝辄止, 这样既不利于知识积淀, 更无法实现写作水平的实质性提高, 况且学生人数过多, 也无法很好地体现教学效果。

4.教学方式单一, 能力训练缺失

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理论性、程序性比较强, 大多数文种都是通过讲解定义、特点、结构、例文分析、实践练习等程序完成, 内容枯燥, 课时紧张, 于是大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 照本宣科, 讲解格式, 归纳条框, 提供例文, 生硬模仿, 教学方式单一, 同时, 从书本到书本, 学生缺少实践机会, 没有如何体验和感知, 而且, 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没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 学生在这种单调重复、缺乏生机的教学方式下, 自然没了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加强应用文写作技能培养的途径

应用文写作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课程, 针对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从学生兴趣培养、教学方法选用、作业批改方式改变等几方面提出以下总结思考。

1.树立写作自信心, 调动写作兴趣

自信心对人的成功非常重要, 它是健康心理状态的体现, 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 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强大动力, 也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有力保证, 但是, 学生普遍对写作这种特殊的创造性劳动缺乏自信心, 特别是高职学生, 有的一旦提笔作文, 便情绪紧张, 不知所云, 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懂得加强对学生写作自信心的培养。为使学生从畏惧的心态中解脱出来, 树立自信,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降低要求, 抓住契机, 多鼓励学生, 从而点燃学生心中自信的火种。

一是注意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在批改作文时, 有好的句子, 使用恰当的词语, 就用红笔划出来, 对于材料选择、文章主题、结构布局等方面, 只要有特别之处, 就可以加评语予以肯定, 即使对于少数较差的习作, 也应个别辅导, 当面给学生提出不足和改进建议, 并鼓励其努力, 告诉他“你行、你一定会写好的”, “在教师鼓励性评语和点评的带动下, 不少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树立了信心, 有的甚至自己动手, 写出了超越教材范文标准的好文章”[3]。

二是品读好的习作。在进行作文讲评时, 应将优秀的作文、或好的段落及句子, 挑选出来, 进行朗读, 进行分析, 也可以请习作者介绍写作方法, 分享其创造体会,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具有尚未挖掘的潜力, 从而产生写作的信心。

最后, 鼓励和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知应用文写作的魅力。应用文存在于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 学生只有了解关心社会,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才能感受到应用文的魅力, 才能写出适合时代要求的应用文, 而高职院校学生又缺乏生活体验及社会实践, 所以, 教师要多鼓励和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知应用文写作的魅力, 可以带学生到学校、系部办公室参观, 从相关工作人员那里, 了解公务文书的写作、发文和收文程序;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开展政治、时事知识理论竞赛,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开拓思路, 为写好应用文做好思想准备;或组织学生深入实训基地、企业和公司, 进行校内外调查, 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或组织学生参加人才招聘会感受求职招聘, 等等, 使学生体会生活了解社会, 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应用文写作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是案例教学。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之中, 通过讨论或者研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于应用文写作教学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在讲授公务文书一节时, 选取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典型的例子, 从教师对案例的分析说明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辨析, 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文体中,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互之间启发和学习, 既便于记忆又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效果显著。

二是情景教学。通过生动形象的情境, 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设置适当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讲授礼仪文书一节时, 在班上模拟开展大地电子公司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 放手让学生自己分组, 进行安排, 搜集材料, 开展讨论, 写作必要的礼仪文书,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是强化实践教学。“应用文写作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教学任务是强训学生的写作实践, 掌握必要的应用文写作技能”[4]。因此, 应用文写作教学要加强实践练习, 应少讲多练, 把时间交给学生进行实践, 教师要创造各种实践机会, 结合理论及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由浅入深, 由简到难, 在实践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不间断的适时的加以引导和点拨, 有计划和指导性的进行写作训练。

3.改革作业批改方式

批改作文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全批全改, 并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热情, 还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教师可以采取当堂批改和部分点批 (改) 的方式, 让学生自我批改、相互批改, 学生参与到作文的修改之中, 互评互改, 在修改自己和他人的作文中, 加深印象, 取长补短, 在比较中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反而促使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写作练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 应用文用途和范围的扩大, 应用文写作逐渐成为21世纪人才的一项基本的重要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写作技能的指导和培养, 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应用文用途和范围的扩大, 应用文写作逐渐成为21世纪人们的一项基本的重要技能。目前, 应用文写作既是高职院校公共必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高职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写作技能的指导和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吕娟霞.“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探究”.语文学刊, 2009, (9) :72.

[2]由娜.“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语与对策研究”.鸡西大学学报, 2011, (3) :25.

[3]罗智丰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设计”.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4) :479.

应用技能培养 篇7

一、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 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不仅仅是建立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满足了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复杂、系统的工程, 只要具备创新的理念, 了解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 才可以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案, 并且学校在实施的过程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条件, 从而使创新性培养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应用电子主要是面向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调试等相关的销售服务工作, 因此, 在培养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时候, 一定要确定专业培养的目标,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使学生能够完成电子产品的组装、维护和制造, 使学生能够具备从事自动化控制、家用电子产品制作与生产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为社会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在相关电子信息企业从事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等岗位工作。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创新人才。

(二) 开展电子设计竞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想要提高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的质量, 学校应该开展相应的电子设计竞赛,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 并且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那个的氛围,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程度的发挥。在电子设计竞赛中, 学校首先要制定一套合理的训练计划和竞赛的方案, 组织专业面较广的教授、副教授等形成教练队伍。除此之外, 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 电子设计竞赛是一个发展学生设计和创新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各种各样创新设计,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从而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增强校企合作。

在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中, 学校应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校企之间合作的关键, 可以有效地突破学校师资缺乏的状况, 学校通过向企业聘请专家来给学生授课,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企业是各大高校提高技能型人才素质的途径, 由于企业一直处于市场经济的最前沿, 并且对市场的需求也最了解, 并且企业也能够为学校课程的设置提供最有用的信息和资源。除此之外, 学校和企业之间还可以共同制定一套合作的计划, 不断地了解和分析市场的走向和动态, 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 还可以为企业解决生产的问题。

(四) 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

学校在开展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时候, 应该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 考核的对象不应只包含学生, 还应该包含教师, 评价的方法应呈现多样性。在对教师评价的时候, 应该多集中在学生、学校领导和电子行业的企业上面, 而对学生的评价应多集中在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上面, 在评价的时候应该把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和素质表现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再让学社工通过笔试、口试和实际操作来最终评定出成绩, 这样的成绩才真正代表着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 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应用电子专业技能的信心。

(五) 健全实践教学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是确保应用电子专业人才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关键, 因此, 作为学校, 想要有效地实施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 就必须健全实践教学监控体系, 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教学监督小组, 全面监控班级内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 并及时地将监控的情况反馈给教学监督小组。只有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 才可以及时地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使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得以有效地开展, 从而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因此, 作为电子专业的教师, 应该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开展校企合作, 只有这样才可以为社会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创新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市场对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如何培养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 是现今的首要任务, 本文就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伍礼杰, 汤光华, 曾春霞.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04) .

[2]刘自华, 汤光华, 隆平.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 (下半月刊) , 2009 (09) .

应用技能培养 篇8

1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内涵

所谓理, 指理性、理论、思想;念, 指观念、信念、目标。“理念”的意思是指富于创新的观念、应追求实现的目标。教育教学新理念则是指教师在新时期教育工作中履行的教学观念和追求的教学目标。

具体内容包括: (1) 新的课程观——“三级课程”的多元性。课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 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 因此课程应是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 而不仅仅是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所以对于课程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情、班情等特点进行选择、删除、添加, 同时提倡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 (三级课程) , 达到实施学校主体、学年主体、班级主体、学生主体的发展的目标。 (2) 新型师生观——互相尊重的平等性。就是在授课学习的过程中, 改变过去教师为主体,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 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式”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只有处于一种平等、宽松的交流与互动中, 思维才容易被激活, 思维与思维的碰撞, 才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所以师生之间要建立起民主的、平等的合作关系。只有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才能既维护教育的公平性, 又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 新教学观——自主合作的探究性。这个新理念倡导的学习方式, 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现探究、合作交流的现代学习方式, 它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在所开设的课程中, 要求教师使用研究性学习方法, 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思路进行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方。但学生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思路能否及时转变, 就要靠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积极的引导。 (4) 新评价观——多元评价的综合性。对于学生的评价, 教育教学新理念倡导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如对学生的评价, 主体不局限于教师, 学生可以自评、互评, 家长、社会也可以参与其中;评价手段, 不局限于闭卷笔试, 可以开卷考试, 可以面试答辩, 还可以进行情景测试。此外, 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也是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2 教育教学新理念在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中的作用

文献指出, 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指高校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和效果的个体特征, 是由教师个人的智力和智慧以及从事高校教学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建构而成的一种职业素质。高校教师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对整个学校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且势必会影响到高校向社会输出人才的质量, 关系到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所以, 在新的历史时期, 高校教师必须及时接受、更新教育教学新理念, 这将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教育教学新理念首先要求高校教师在思想上热爱本职岗位。高校教师要认识到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因为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是学校的生命线, 还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高校教师肩负着双重任务即科研和教学, 教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二者同等重要, 从某种程度上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不可厚此薄彼。因为只有教学质量上去了, 学校才能不断发展, 学校有了声望, 才会对教师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同时, 教学质量的提高, 能够增强学生对于教师的崇拜感, 教师也会更好的体验到职业荣誉感。因此,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基础、关键、是学校、每位教师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的。

第二, 教育教学新理念还要求高校教师在专业知识上既要努力提高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 还要不断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只有让自身掌握的知识丰富、系统才能把所教课程准备好, 所以说教师本身丰富的、渊博的知识是教好课的前提。同时, 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快, 要求高校教师也要将自己所受课程的内容不断更新, 面度全新的知识、内容, 授课教师如何将陌生的课程教好?需要教师付出不断的努力和汗水, 多看书、早准备, 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三, 教育教学新理念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方式, 以学生为主题, 实现教与学的双结合。因为大学生大多处于18-22岁, 在高校学习的这四年, 正处于学习能力强、求知欲望、对生活充满向往的阶段, 同时还处于需要扩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关键时期, 所以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理念势必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技能上就要紧随学生的脚步, 这也势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需要高校教师将课堂设置更加开放、民主、科学, 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理念。

第四, 教育教学新理念要求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如何使高校教师自己的课程受到学生的青睐, 就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这就需要教学训练的科学性, 教学训练的科学性是指教学技能的训练要服从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 如练习速度上的先快后慢练习中的高原现象等也服从于从认知定向到动作系统的初步形成至协调完整这一技能形成的基本过程。所谓艺术性是指在训练中要注意根据个人特点, 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不可千篇一律照搬一个模式。

总之, 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教育教学中的理念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是这个问题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大众化, 高校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而教师则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只有在思想上热爱本职岗位, 拥有丰富的、渊博的知识, 以学生为主题注重方式, 实现教与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双结合, 才能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不仅对教学行为和全校的教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而且还是高校培养优质人才、生存、立足的根基。所以, 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 势必在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新理念,技能,高校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

[2]周培佩.河南省高校历史系发展现状初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104-105.

[3]张海星, 高晓.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世界史教学[J].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7 (1) :65-67.

[4]于友西, 叶小兵, 等.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J].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5]阮亚妹.硕士公共英语双平台特色教学模式的新尝试[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 (7) :142-143.

应用技能培养 篇9

关键词:物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技能,人才培养

应用文的写作是一种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 实用性很强的文书, 在物业管理活动中, 应用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来说, 准确熟练运用物业管理应用文, 是一项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一、物业公司对物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技能人才的需求

近年, 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不断发展, 物业管理领域的人才需要日渐提升。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之间的交往就需要依靠经济应用文写作来记录、传达。以宁夏银川鲁银服务有限公司为例, 公司下属的行政办公室、财务部、物业管理部、客服部等多个部门, 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各类计划、策划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总结、市场调查报告等各类经济应用文的撰写。就当前银川鲁银服务有限公司在此方面的人才准备来看, 各类经济应用文撰写大多由非物业经济应用文写作技能方面的人才撰写, 因此难免出现用词不当、逻辑性不强、不符合规范需要等诸多问题。

从岗位需要而言, 物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技能人才在物业单位中很少被单独设定职位, 多按照部门的需要由该部门的人员自行写作。以国家一级物业管理企业的银川建发服务有限公司, 在日常管理与应用中, 由于业务项目囊括机关行政办公区、住宅小区、写字楼、商务楼等30多种类别, 在日常物业服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物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更为频繁。然而当前公司在物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方面同样处在人才紧缺的状态中, 导致此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物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方面专业人才本身的稀缺, 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公司全面发展需要, 此类公司更偏重于对物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及其他方面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二、物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受学科特性的影响, 应用写作课程的内容偏于枯燥, 格式的程式化和固定化, 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学生对于经济应用文写作所存在“一看就懂, 一学就会”的思想, 与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所容易出现的“一写就错”问题, 正是物业管理中经济应用文写作技能人才培养相对较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按照物业管理科目所囊括的各类知识和相关技能在物流管理行业实践应用时的重要性来看, 仅仅凭借课上学习的经济应用文写作知识, 拟达成企业经济应用文撰写的标准化需求, 显然具有较大的难度。经济应用文写作在物流管理公司日常运作中所肩负的丰富信息记录、传递等功效, 更需要教师在学校期间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形式各样的、应用用途多元化的经济应用文写作讲解及练习, 以稳固学生在经济应用文方面的写作基础。

三、基于实践应用要求经济应用文写作技能人才培养策略的优化

1. 调整教师教学心态, 结合岗位要求优化教学内容

在目前经济应用文的讲解和实训引导中, 教师会忽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轻视学生的语感训练, 因此, 以物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需要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按照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等方面的具体任职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 教师可参照物业管理资格认证标准的规范性要求, 来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比如按照不同经济应用文文种的撰写需要如计划、总结、红头文件、策划方案等, 设定情境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并进行写作, 教师负责引导其自行检查或者共同检查写作中的问题, 主要以如何规范自身的写作方式为教育目标。以市场调研报告的撰写为例, 为帮助学生更为精确的了解和掌握此种写作方式的技巧和要求。教师可命题由学生自行到社区进行市场调查并按照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 进行相关过程和结果的成文化表达, 教师对此过程进行把控和适当的点评。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经济应用文写作的了解, 教师可搜集物业公司日常所使用的各类经济应用文为学生提供实际范例, 学生通过仿写、对比等可加深对经济应用文写作需要的记忆。

此外, 教师还需要提供读写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感, 引导学生确定撰写思路, 准确得体的进行文字修饰。经济应用文写作的培养应该与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的培训密切结合起来, 比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真实接触公司的岗位要求, 真切了解不同物业管理公司对经济应用文写作的需要和要求。此类要求需要包含不同物业管理公司写作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针对以上要求, 建议教师在教学心态调整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对应性调整。

2. 尝试进行教学角色互换,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课堂讲学

学生以教师的身份来面对经济应用文写作教学时, 必然会积极主动的自行提炼课本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学生以教师身份备课时, 学生需要不断查找资料来充实讲解的内容, 此阶段学生不仅需要对自己领悟到的写作技巧和要求进行知识内化, 还要学会如何进行知识外化及信息传递。这也是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及提升的运作过程。而教师与学生互换位置后的思考, 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增强教师对学生经济应用文写作需要了解的前提。

鉴于目前教学课本中的实际案例相对于物业的当前发展而言较为滞后, 在学生的实践性引导中, 教师可以引入实践案例作为学生情境写作的背景及基础。比如在协议书、经济合同、意向书等的写作教学中, 教师可设定辩论赛模式、谈判会议模式、角色扮演模式等来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

以谈判会议模式的应用为例, 学生分别扮演的业主、管理员、开发商角色可自行就经济合同和协议书的签订需要, 进行谈判, 学生进入角色之后所出现的争论等, 均可作为学生亲身体会经济应用文写作重要性和实用性的基础。在争论结束之后, 学生们当堂独立进行经济应用文写作的练习, 教师和其他学生当堂评讲, 学生可及时的了解和掌握自己所犯的写作错误并给予及时的纠正。

参考文献

[1]刘红.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 2013.

应用技能培养 篇10

[摘 要] 经管类专业在校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给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了许多问题。知识管理理论的兴起与应用为经管类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指导思想。通过加强和组织校内模拟实践活动,不但能缓解实习经费少和联系实践单位难的困境,还能将经管类专业隐性知识显性化,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本文就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模拟实践活动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经管类专业 技能 培养

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使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致使各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长,给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知识管理理论概述

人类的知识有两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人类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往往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能传播给别人或传播起来非常困难,称为隐性知识。内隐知识具有以下特征:它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与行动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自用性,是人们达到价值目标的工具。目标的价值越高,这种知识支持获得目标就越直接、越有用;通常只有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从干中学,是不能言传的知识,在最低环境支持条件下所获得。知识的一般性特征是其默会性,显性知识仅是人类知识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知识是默会的、隐于实践中的。

二、知识管理在学生技能培养中的应用

与其他学科相比,经管类专业知识内隐的成份比较大,要提高经管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其掌握大部分隐于实践中的知识,教学实践是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有效的组织在校内即可完成的实践活动,将内隐知识显性化,成为经管类专业学生技能培养提高的重要途径。模拟实践法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提供了有效的办法,模拟实践法是指利用一定手段和模式,将经管类专业活动的具体工作进行高度提炼,通过一定手段和形式逼真地再现于特定的实践场合,人为创造某种经管类专业活动的仿真环境,使学生在比较接近真实的情形下,亲身体验实际业务流程,在群体实践活动过程中,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在实践中巩固知识,达到获取和提高专业技能的目的。

系列模拟实践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将模拟实践集约化、系列化,校外专家和教师参与指导下的系列仿真实践活动。系列模拟实践活动可以使专家或教师在系列实践活动过程中将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学生在集体实践活动过程中得以学习获得。系列模拟实践活动还能促进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符合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一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有助于成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从而便于隐性知识的生成、获得。

1.系列模拟实践活动的时间保障。在本科学生培养计划中,每学年安排10天~15天的时间用于学生系列模拟实践活动,称为经管科技活动节,学生本人有选择的参加系列模拟活动的其中几项,也可全部参与,活动结束后,写出活动总结。教师根据参与活动情况和书面活动总结给予评定成绩。

2.在活动举办的方式上,可采取跨院校联合举办的方式,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更加有利人才的培养。在活动的组织上,采取了由学生会组织、教师和校外专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发挥及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在活动的手段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高校互联网、IBID网站等先进手段,有利于推进高校的国际化,现代化发展。实践活动实施成本相对较低。

3.实践活动的运作与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参与空间,如高校联网模拟金融市场通过和企业联合提供技术支持,可以容纳数万名学生进行模拟股市的训练,为学生提供零风险分角色锻炼机会,学生只需投入几块钱,就可到股市中大显身手。

4.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可以大规模开展和创新的模拟实践活动主要有:“高校联网模拟金融市场”、“ERP沙盘模拟大赛”、“校园模拟拍卖”、“商务模拟谈判”、“模拟创业设计大赛”、“模拟营销策划大赛”、“商业银行CI策略”、“模拟招聘”、“跳蚤(二手)市场”、“学生组织‘CI’设计系列活动”、“电子商务大赛”、“物流设计大赛”等,这些模拟实践活动可在校际之间、课堂之外进行,其组织形式新颖、方法独特、手段先进。

模拟经济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与经济、金融、贸易实际较为接近的环境,提供了学生发明创造的条件,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实习经费少、联系实践单位难的困境,促進了不同学生团体间的交流与和合作,便于团体或团体中的个体通过交流和与合作吸收、消化或生成、获得新的隐性知识。

参考文献:

[1]江新郑兰琴黄荣怀:关于隐性知识的分类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5,11(1)28~31

应用技能培养 篇11

地理信息科学 (GIS) 是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学科, 是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测绘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 它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显著特征。目前我国有上百所高校开设该专业, 其中一级学科主要有地理学、测绘学和计算机科学, 同时很多相关的理学、工学、农学、林学等, 甚至经济、文学等社会科学, 也都开办了GIS专业或类似专业和课程。[1]这些设置在不同一级学科下的专业都依托自己的专业背景制定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培养方案。这使得GIS的高等教育变得错综复杂, 如何培养既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又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个很重要的课题。

滨州学院是2004年升本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GIS专业是依托地理科学专业2007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 在这种形式下, 就必须要进行教育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也是高等教育实现“三个面向”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 所以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就要在实践上多下功夫。

二、GIS专业知识体系、素质特征分析

实践体系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 是由特定的培养目标下一系列的培养规格与要求的体现。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都是在不同的专业背景下设立的, 各个学校都有鲜明的特色。滨州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在地理科学专业基础上开设的, 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 必须在知识体系与素质要求上进行重新定位。

学院将专业培养的规格与要求分为三个大类:知识规格与要求, 能力规格与要求, 基本素质规格与要求。在知识体系上, 要求掌握数学, 计算机、物理等基础课程, 地理学、GIS、测绘学、遥感等专业课程;在能力方面要求有较强的汉语、英语表达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与应变能力, 查阅科技文献能力;在基本素质方面, 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人生观、世界观、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

三、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

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不能是各种课程的罗列, 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对实践体系的构建中, 应当遵循完整性、开放性、科学性、适用性的原则。完整性是要求体现所有对学生各种能力与素质要求的训练环节;开放性要求实践环节的设立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从基本技能的训练到前沿知识的获取;科学性要求实践体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 运用正确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手段;适用性是既要体现先进性又要切实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学工作有方案更有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实践教学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和所有课程形成有机整体, 所以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整个专业设置的课程类别与结构。滨州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课程类别与结构设置如下:共有六个一级类, 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素质拓展模块。实践技能培养体系是由课程实验、独立实验课、实践周和素质拓展组成, 这几个部分分别设置在课程体系中, 由基础到综合, 由课内到课外, 由验证到创新, 由知识转化为技能最终形成素质。具体的设置如下:在公共必修课中重点突出的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训练, 将大学英语视听说作为独立的实践课程, 共有64学时, 课程设置在前四个学期。公共选修课程, 虽然没有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实践的比重, 但积极引导学生选修各类实践课程, 特别是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相关的课程, 通过两年的运行, 大部分学生都通过公共选修课进行了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三维建模等实践课程的训练。专业课是整个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的基础部分, 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想中“厚基础”的体现, 特别强调与理论的互相补充作用。这部分实践课程的设置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随堂实验和独立实验课。随堂实验一般在地理类课程、计算机课程和部分地信课程;独立实验课主要是GIS实验、遥感实验、测量学实验等需要大量基础训练的课程。专业选修课是对学生的专业课的延伸与某一个领域的深化, 这部分课程的实践主要是随堂实验。内容为制图实验、开发、遥感地学分析。教学体系中的第五个模块是实践课程, 也是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的核心, 整个教学计划中, 设置了32学分, 占到了总学分的15.9%, 本教学环节起到综合训练的作用, 将各个随堂实验、独立实验课的成果提升, 结合专业真实环境来设置实践课程。这个模块设置为三个小模块, 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基础实践主要是全校统一的实践内容:军政训练与入学教育、生产劳动和毕业教育;专业实践是测量实习周、生产见习、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综合实践是整个实践环节的提升阶段, 由GIS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组成。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 课堂内容相对陈旧、知识与行业需要之间相对滞后, 如何在目前的教学中, 减少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让学生接触到行业的前沿知识、敏锐的把握市场需求是培养方案制定的一个重点, 同时更是一个难点。让学生接触前沿, 能增加对专业的全面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发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只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 需要将教学延伸到课外, 滨州学院为此设置第六个实践教学模版———素质拓展模块。素质拓展一般在高校中定位为素质拓展训练, 以一些具体的野外训练项目为依托来体现“克服困难, 挑战自我”的核心思想。作为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的一部分, 滨州学院对素质拓展进行了重新的定义:以课外实践为载体, 创新为目标,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课外实践的载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参加学术报告、参与学术研究、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考取各类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参加各类艺术和体育活动、参与助教和助管工作。

四、结语

新制定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于2011年8月份完成,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 效果良好。同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滨州学院又做了一些完善性的、重要的工作。首先就是精炼随堂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 突出其基础作用, 又能与综合性相衔接;第二是整合综合性课程, 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课程内容与目标, 同时加入教师科研成果;第三是对素质拓展模块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 保证既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又能让大部分学生完成此学分;第四是提供教师接触行业的机会,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摘要: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 GIS专业的特点、知识结构体系、素质特征, 滨州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以完整性、开放性、科学性、适用性为原则, 设置以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必须课、素质拓展为框架构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GIS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王金鑫, 孙喜梅, 周振红.GIS专业一体化创新实践平台体系设计[J].高等理科教育, 2012, 104 (4) :126-130.

[2]陈优良, 王兆茹, 邹凤琼.以需求为导向的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地理空间信息, 2010, 8 (3) :141-143.

[3]柳林, 李万武.市场需求导向的GIS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构建[J].测绘科学, 2011, 36 (1) :232-234.

[4]李满春, 戴崴巍, 赵勇.GIS专业人才的素质特征、知识结构与培养方案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 2004, 20 (2) :26-29.

[5]袁铭, 连达军, 严勇.GIS专业实践性教学流程设计[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9, 32 (1) :22-24.

[6]窦长娥, 刘付程.GIS专业任务驱动型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 2011, 9 (4) :168-172.

上一篇:进口贸易融资的风险下一篇:龙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