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法律逻辑对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意义论文(通用8篇)
谈法律逻辑对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意义论文 篇1
谈法律逻辑对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意义论文
“法律的过程是一个逻辑的过程,法律的魅力在于逻辑的解释。”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兼顾的学科,逻辑学与法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法律赋予逻辑学深远的应用意义,而逻辑学则为法律、尤其是培养法学法律职业技能,奠定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法律逻辑学,是法学与逻辑学相互融合的结晶,法学与逻辑学的相互结合,是对法律思维的独有形式和方式的具体反应。两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尤其是逻辑学对于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形成,更是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法律与逻辑的关系
要想探讨逻辑对于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作用和意义,我们首先要了解法律与逻辑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法律逻辑是“法官、检察官或者律师将一般法律规定适用于具体案件过程中,论证判决之所以正当或者不正当的一种技术。”所以,法律以逻辑为依托,逻辑也大量存在于法律之中。因为法律归属科学的范畴,而所有科学都在人们正确的思维活动中产生。人们在实施正确的思维活动时,需要借助正确的思维规则和思维方式,而逻辑所涵盖的范围又包含了这些内容。
列宁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任何科学都是逻辑。”其实,法律相比较于其他科学,因为法律自身所具备的独有特点,逻辑对其形成的作用和影响会表现得更为明了详尽,极大的提高了可操作性。从立法角度看,任何一种法律都是由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的概念组成,其内容要求清晰明了前后一致。总之,针对组成法律的所有概念和判断实施缜密的逻辑分析始终贯穿于立法过程。
再比如说司法,更是与逻辑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无论是刑事、民事亦或是行政诉讼,其所经历的过程无非是以立案起始,历经取证、认证及法律适用,其中的所有环节,都是通过推理、证明等逻辑方法助力完成的。
可见,法律研究和适用法律都离不开逻辑,法律与逻辑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二、法律职业技能包含的内容
1、法律语言的口头表达与文字运用
语言的日常使用以口头语言为主,其意义可能具有多义性与模糊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法律要求的确定性和一致性存在矛盾。然而,法律职业者无法避免要用口头形式与他人进行交流,这就既需要让自己的法律见解为当事人所理解,又需要正确地将当事人用日常语言表达的权利诉求与事实陈述转化为法律语言,以确立其法律意义与后果。
法律语言是法律人同质化的根源,也是法律人沟通和交流的工具。法律职业者之间特别是律师与法官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主要以法律语言为媒介,这也需要口头交流与沟通。法律人还运用法律语言制作各种法律文书、书写大量的法律文件。如答辩状、起诉意见书、保险合同、劳动合同以及公司章程等。法律文件的书写虽有特定形式要求,但其内容表述也要具有精确、简练等特点。
2、分析与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课程中应用的具体“假论文”背后有什么真问题(共3篇)浅论学习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浅谈和谐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探析经济学信息范式理论的基本假设与辨析怎样写研究性论文撰写方法(共3篇)运用政治理论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关于区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意义试析受教育权理论发展综述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法律制度、法律规则与法律经验的统一,构成了法律知识的体系,成为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思考指南、更为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提供了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分析法律问题要从掌握案件事实入手,而案件事实是由证据再现的。这就需要收集证据和使用证据。收集哪些证据,所收集的证据能否形成证据链而认定法律事实,对于案件的处理结果是至关重要的。而使用证据的能力包括甄别本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和对对方当事人提供证据的质证。需要考量证据的`合法性、客观真实性和关联性等。
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矛盾是法律职业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选择最佳的方案以确定最后的实施方法。
3、掌握法律技术
法律作为一种形式化的科学,表现为一门技术和一种做事的规则。要处理纷繁复杂的问题,就需要多方面的技术,而法律技术则是其技术能力的核心。
法律技术的核心是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法律必须通过相应解释,明确法律抽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才能与具体案件相对接;法律可能存在漏洞与矛盾,这也需要法律解释予以补充与平衡。而法律推理作为一个把法律规范适用到具体案件,以完成法律目的的动态过程,则需要从合法性与合理性两方面对法律判断进行论证。在法律推理中既要运用相关证据证成案件事实,又要在各种法律规则中寻找判决理由,在法律与事实间进行比对与分析,最终形成判决结论。
三、法律逻辑对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意义
1、法律逻辑促进和保障法律语言的确定性和一致性
法律语言无论是在口头表达还是在文字运用上,都要求其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一致性。如果法律职业者运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对特定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时,所用法律语言一旦出现多义性和模糊性,其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就会与法律事实和表达意愿相违背。而严密的逻辑思维和逻辑论证能力,能够有效的促进和保障法律语言的确定性和一致性。
逻辑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和判断,并以语言形式表现出来。逻辑中的有效思维则能够让法律语言的口头表达及文字运用更加缜密。假如我们运用已有法条中的相异规则进行司法实践,一定会得到相异的法律判断结果。然而,如果我们遇到一件事能同时适用几个法条或法则,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恰当运用法律来达到立法目的以及做到司法公正,这时就要通过逻辑思维,借助法律语言进行有效思辨,思辨中的思维形式及内容力求准确恰当,这样,在思辨过程中,也促使逻辑学进一步向前发展。
逻辑上的论证是指通过提出一定的理由来支持某种判断、陈述、主张的正确性。广义上的论证也包括反驳,即针对对方陈述,提出相反的理由来论证某种判断、陈述、主张的错误。法律逻辑对论证的研究除了有论证方法与规律,还包括如何揭露论证中形式与非形式谬误。法律论证针对法律学说、立法建议、法律判断等的恰当性提供相应的依据,法律论证贯穿所有的法律活动,法律论证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极为重要。法律论证的过程即是语言运用的过程,而法律逻辑学恰恰能促进语言的表达与运用。
2、法律逻辑是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基础与方法
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虽然不能脱离法律知识的积累,然而一切法律问题无不和事实问题息息相关。所以,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就要从掌握案件事实入手。对于案件事实的把握,证据的使用显然具有关键作用。案件的处理结果如何,主要在于取证、认证、形成证据链,最终认定法律事实,而逻辑分析是使证据之间的关联性凸显出来的有效手段,哪怕是分析单纯的法律问题,也一定是以一般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
“逻辑”作为研究思维形式、方法及其规律的科学,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形式逻辑的特点体现在思维的形式性和稳固性,辩证逻辑反应思维的多变性和灵活性,两者相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法律的稳固性与灵活性之间的矛盾。法律逻辑中的有效思维是分析与解决法律问题的基础,形式逻辑探讨的演绎、归纳和类比推理是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重要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兼顾的学科,逻辑学与法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法律赋予逻辑学更大的应用意义,而逻辑学,则对法律,尤其是法律职业技能,奠定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诚如学者张学敏所言“法律逻辑无论是在外还是在国内,都是一种探索形态的东西。”因此,法学界和逻辑学界应共同努力去发展这门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学科,让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谈法律逻辑对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意义论文 篇2
1.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的根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社会迎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互联网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也正是因为互联网的普及, 导致其他国家的腐朽的思想文化蔓延至中国。而大学生作为使用互联网的主体人群, 成为了腐朽文化的第一接收者。再加上大学生涉世未深, 思想较为单一, 很容易就受到腐蚀, 极易形成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诸多不良思想。
1.1 对道德意识具有的作用不够重视, 缺乏公德实践能力
1.1.1 对道德意识具有的作用不够重视。
相较于社会工作人群而言, 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公德应该是最高的, 但是事实却与之相反。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过于懒散, 不愿意去做一些公益活动, 例如汽车站或者高铁站的青年志愿者, 为灾区孩子捐赠, 更不要说义务献血了。甚至有些大学生不愿意给年迈的老人或者孕妇, 幼儿让座, 在公共场所也不注意个人的卫生, 对于一些实时消息不经思考和求证就随意发布, 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1.1.2 缺乏公德实践能力。
多数大学生为了荣誉, 学位, 和奖学金, 将自身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 太过于计较分数的得失, 对于知识的运用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 却没有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的学习不仅仅浪费了教学的资源, 对于发展自身也毫无益处。
1.2 人际交往问题
目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态偏向两个方向:自我封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导致性格孤僻, 形成了思想道德的偏差。以自我为中心, 家境好的自我感觉优越, 与他人交往时不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家境一般的就攀附家境好的, 联合起来欺负家境不好的同学。另外还将自己对他人的不满情绪传递给他人, 让所有人都对其产生反感。比如云南师范大学马家爵杀人一案中, 正是因为所有的同学都排斥他, 不尊重他, 才导致他最终走向了极端。如果给予的是关心和体恤, 也就不会酿成这样的惨剧。所以, 高校应该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3 诚信方面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只有小部分对自己以后的人生规划有着明确的目标, 所以学习更加努力, 有计划, 有针对性。而大部分学生都是应付考试, 作业。作业抄袭, 考试作弊屡屡出现;以身体不舒服为由不去上课, 逃课, 对自己的学业不够重视。甚至借钱不还, 缺失做人最基本的诚信。
2.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问题
现代大学生做事不够稳重, 细致, 再加上法律意识淡薄, 很容易就触犯了法律的边界线, 并且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就如上文所提及的马加爵杀人案事件。
忽视法律基础课。首先学校对于各个学院的法律基础课不够重视, 除了法律学院的学生之外, 其他学院的学生几乎没有法律课程, 这也是学生缺乏法律意识的原因之一。
其次, 学校没有为学生选定适合他们学习的法律教材, 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太过于表面, 理论性太强, 学生不能理解, 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也就产生了上课玩手机, 打游戏, 甚至逃课的现象。而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不懂得合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涉及法律的问题中, 过分注重自身权利的保护, 而忘了自己违法之后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而这一部分的大学生通常表示不满的方式就是用非法的方式对用人单位进行恶意报复, 最终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另外, 除开学校方面的问题, 就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有些学生不愿意听从学校的安排, 不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 对于一切阻碍其自由的人事物都有着强烈的逆反心理。
3. 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的建设思路与培养意义
深度落实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的培养。虽然这些年来部分高校在不断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力度,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绝大部分高校的教育还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不具有任何的实际教育意义, 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所以高校应该深化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的改革, 根据大学生所存在的道德的缺失点和缺乏的法律意识, 研究教育的方式和培养途径。另一方面, 要把握好大学生的心理, 采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法律意识往正确的方向转变。同时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让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陈述方面, 注重实践课程。只有实践才能让大学生对于特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制度有深刻的认识和见解, 才能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塑造, 让他们能够主动的关心和关爱社会, 投身于社会实践,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结语
由此可见,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不仅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能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 促进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才能不辜负党对于青年一代的期望,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敏英.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培养意义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6) .
[2]张月.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教育存在的意义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5 (6) .
浅谈法律建构的逻辑基础 篇3
[关键词]逻辑形式;法律概念;法律规范;法律推理
逻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是研究思维的正确性、合理性的学问。逻辑与法律之间联系密切,逻辑是法律实现正义的重要工具。逻辑提供了形式上的规则,用形式承载法律的内容,法律的价值目标在适当的、合理的表现形式中得以突显。逻辑的形式理性保障了法律的价值理性的实现。法律制度形式上的合乎逻辑,虽然不直接反映法律的社会目的,但却从法律条文与系统的形式结构上,影响了价值倾向的体现与表征,构成了“善法”的特质。
一、法律概念必须明确、统一
法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法律概念。法律概念是人们表达法律和认识法律的基础和表现,它具有特定的法律意义,是建立在长期的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基础上,对各种与法律相关的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概念。法律概念的形成,在法律发展的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法律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法律概念是人们进行简洁明晰法律思维的基础,并且只有在法律规定中使用明晰而确定的概念,法律才能为社会提供明确的行为规范。法律概念必须明确,就是指内涵、外延要明确,内涵是说法律概念的特征要清晰,外延是说法律概念的指向要明确。在一定的法律文件里,法律概念要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
保持法律概念的明确性,在法律规范的表述及司法实践的现实中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它具备认知功能。法律系统在建构和发展中,以法律概念来标识和区别其所调整的法律现象。法律所调整的社会现象十分繁杂,法律概念在形成中,对这些复杂的现象必须分析其内在的特征,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和整理,将相同或相似的对象归为一类,以特定的法律概念表达其不同的特质,并对现象进行明确的区分。如对“抢劫罪”与“抢夺罪”的行为认定上,我们根据其概念的表述,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从概念分析看,抢劫罪的内涵是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财物,也就是说,抢劫罪的特有属性是抢劫者使用了暴力和胁迫手段,具有了危害被害人人身安全的故意。被害人之所以任其抢走或被迫交出财物,是因人身受到强烈的袭击,而失去了反抗能力。而抢夺罪的内涵则与之不同,其行为不具有危害被害人人身安全的故意,而仅以夺取公私财物为目的。若在抢夺时,致使被害人受伤,也应从主观故意的角度来分析,不能认定为抢劫罪。第二,它具备构成功能。法律概念是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基本要素。法律规则和原则在语法结构上表现为一定的命题,而命题的基础是概念,概念与概念的连接就构成了法律规则或法律原则。第三,它具备规范功能。法律规则起着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但规则无法穷尽所有的社会现象,不能涵盖所有要调整的内容,此时可以借助法律概念与已有规则的结合,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所以,要提高法律的明确化程度和专业性程度,必须具有丰富而明确的法律概念,法律才能充分发挥其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
二、法律规范必须具有严密性
法律规范,是指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或者认可的,用以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为规范中的一种。它是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基础,对于法律规范的理性分析和思考,不仅可以指导实践,还可以加强在法律实践中的论证、推理能力。法律规范由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组成,法律规范的内容具体规定了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及相应的法律后果,法律规范的形式对应到逻辑思维中就是命题。法学研究的是规范的内容,逻辑关注的是规范的形式。
表达法律规范的命题有简单命题、复合命题和规范命题。例如:①证据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②犯罪的主体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这两个命题是简单命题,在逻辑上具备共同的结构形式:所有S是P。又如: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②如果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这两个命题是复合命题,具备复合命题的特征。
法律规范中还有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命题为规范命题。它要求所有人或特定人在假定条件下,依规则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如:①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②禁止对犯罪嫌疑人刑讯逼供。这类命题不能用真假来辨别,只能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适当的,还是不适当的。
法律规范命题在内容上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假定条件和行为模式是法律后果的原因,法律后果是二者结合产生的结果,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推导,我们可以由法律后果推导出假定条件和行为模式,也可以由行为模式和假定条件推导出法律后果。
在法律实践中,法律规范命题的表现形式是法律条文,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现实的法律规范文件中,二者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分别由几个法律条文来表示。如我国《文物保护法》第19、29、30、31条共同表述了“禁止占有国家出土文物”这一法律规范的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合法及违法后果。(2)一个法律条文,分别表示不同的法律规范或因素。这在我国《刑法》中十分常见。(3)一个法律规范分别由不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来表述。(4)一个法律条文仅规定了法律规范的部分构成要素。法律条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的逻辑结构就是逻辑上的命题形式,所以,法律规范命题具有了命题的普遍性特征。遵循逻辑的形式,借助逻辑的规则我们可以从个别、具体中概括出一般的规则,来保证法律规范的严谨性。
三、法律推理必须遵循逻辑规律
法律推理是法律工作者通过已知的法律事实、法律规范、法律原则以及判例等法律资料得出某种法律结论的思维过程。法律推理中通常所使用的推理形式有三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司法活动中的形式推理主要是演绎的三段论推理。以可以适用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原则为大前提,经认定的案件事实是小前提,推出针对个别案件的判决或裁定,即结论。法官做判决实质是运用法律概念来找到大小前提之间的关联,大前提是以法律概念为核心的法律规范和原则,小前提的行为或事实要符合法律概念陈述的内容。如我国《刑法》规定:“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累犯”是其中的法律概念,规范中预设了“累犯”的相应法律后果—— “不适用缓刑”,如果事实中张三符合累犯的条件或特征,那么根据“累犯”这个法律概念,就可以将法律规范的效果适用于张三,得到结论张三不适用缓刑。这样的推理是必然性推理,只要符合推理的形式,前提真的情况下,结论就必然真。
当法官断案时,可能出现下面的状况,没有可适用的法律规范,这时可以以早期的判例为依据来总结具有一般性的可适用的规范和原则,这就是归纳推理,它主要表现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官在创造新的判例时所采用的形式。规则取自个案,从案件出发找规则,体现出个体的一般性。当把以前判例的内容适用到后发生的相似的案件上时,就采用了由此及彼的类比推理。类比推理采用类推原则,直观形象、说服力强,同事而同处,体现了司法的公正性。
在实践的应用中,形式的推理不能囊括法律推理的全部,在推理中关注立法的目的和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考虑公平、合理、人道主义和道德评判,来弥补法律的不周、矛盾和缺漏,这就是法律的实质推理。而由于实质法律推理赋予了司法人员更多的灵活处置的权力,而不是遵循逻辑的形式,故而要加强监督,谨慎地使用。
四、保证法律体系的逻辑严密与协调
法律体系是一个由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法律体系在宪法的统领下协调一致,不仅法律体系内部结构严密,各法律部门内部也要结构完备。运用逻辑的方法,能够使抽象的法律规范条文与庞杂的具体案件事实相对应。逻辑演绎方法能够防止司法专横,贯彻法律适用上的平等原则。逻辑严密的法律规范体系,要规范严格、体系完整、司法过程程序化、执行结果强制化。
法律体系的逻辑形式化能保证法律制定的严谨性。运用严格的逻辑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在同类别或不同类别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以及同一规范性法律文件内部,杜绝矛盾的思想、抵触的内容,使用清晰的概念,准确的语词,才能制定出高质量的法律规范。法律体系的逻辑形式化有利于避免司法领域的随意性。逻辑严密的推理活动使执法者和法官合乎逻辑地从前提推导出结论,反映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加强了司法活动的公平性。法律体系的逻辑形式化有利于法律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在法律理论的研究中,通过逻辑思维,对法律理论的内容如对象、性质、根据及其正当性、有效性等进行审查,能够不断地对法律理论作出调整和修正。并且由于自然语言进行法律推理时往往结合了价值的判断,掩盖了一些错误的内容,而逻辑准确而形式化的分析拨云见日,弥补了自然语言表达法律推理时的不严格,提高了法律理论的精确性。
如上所述,逻辑思维从形式的角度保障了法律的理性,但逻辑分析增加了精确性,却不能必然保证正确性。逻辑的形式推理是对推理的形式有效作出要求,使之符合思维规律,但对于实质内容的合理性方面却无法保证,也就不能保证整个推理结论的正确性。故而实践理性,注重行动、实践的方法在法律建构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美),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文显.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雍琦,金承光,陈锐.审判逻辑导论[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4]张保生.法律推理的理论与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谈法律逻辑对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意义论文 篇4
党的“十八”大的顺利召开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时期背景下,党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把教育放在了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地位,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党在新时期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而搞好教育就必须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意识。
一、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是贯彻“十八”大精神,搞好新时期时代发展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多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强调改革开放和允许社会多元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中,我们更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意识。
首先,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是社会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良好职业道德要求。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有些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违背了国家长久以来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比如,个别教师对本职教学和科研工作不够重视,他们利用工作中自由支配的时间兢兢业业地搞起第二职业,严重影响和阻碍学校教学质量发展;还有部分老师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心理,工作中渎于职守,应付事务。以上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全面加强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已刻不容缓。而且,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利益和诱惑下,少数人民教师从事起违法事情,比如非法传销,收受贿赂等。人民教师是遵守社会主义法律、模范执行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代表人物,具备良好的师德和法律风貌是社会赋予人民教师的文明象征。新时期背景下,广大人民教师更应该做到依法执教、心中有法,坚持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和手段都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另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教育的主体是人民教师,教师是引领社会科技前沿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合格人才的主力军,更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坚持党的基本教育方针和路线的具体体现者。高校教师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和其他行业的从业者相比,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更加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意识[2]。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深化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律规范的认识,成为新时期摆在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
党的“十八”进一步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高校教师是“四有”公民的形象代表,同时也是培养“四有”公民的主力军,要做好“四有”,高校教师就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意识,这是时代对高校教师自身发展提出的要求。
一方面,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是教师从业的基本要求。成为良好的“四有”公民,不仅要有文化、有理想,还要有道德,因为立德树人才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同时,作为公民中的一员,教师更应该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遵守《高等教育法》,行为世范,学为人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机会坚守在教育岗位上,桃李满天下。
另一方面,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也是高校教师成为现代化教师的必要条件。江泽民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教师自身现代化。教师自身现代化是指教师的心理素质、精神面貌及行为特征具备现代化社会和现代化教育发展所要求的品质,即指教师应具备与现代文明和教育相应的道德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并且遵守现代化的法律法规[3]。要做到这一点,高校教师个体就必须能够接受、消化和遵守新的社会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人民教师。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求
教师从教,不仅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而且还会无形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塑造学生,这里的人格魅力包括学识、性格,气质,更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和法律规范意识。所以,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来看,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至关重要。
首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水平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大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高校教师不可推卸地担当起“指路明灯”和“解疑答惑”的重任,倘若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道德操守不过硬,或者教师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取向偏颇的话,会对学生本人及社会起到不可估量的负面作用[4]。比如,一个以“金钱至上”为价值取向的高校教师,他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道德品质培养;一个仅仅追求学术却不注重师表、不讲究奉献的教师,会导致学生忽视外在形象管理并追求个人利益;一个思想激进、愤世嫉俗的教师会促进学生群体反动思想的形成。可见,高校教师代表的主流思想和价值取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而且,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大学生,来学校接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能够在菁菁校园里得到德、智、体全面综合发展。高校教师作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主力军,他们自身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会形成一种教师文化,而这种教师文化潜移默化地决定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甚至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好的教师,引领好的思想,会弘扬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从而影响学生群体整体素质的提升。
谈法律逻辑对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意义论文 篇5
我国加入WTO以后,由于对外贸易活动增多,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律冲突大量出现,对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本文通过分析涉外法律人才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从培养途径与方式出发,提出了法律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 者:李少伟 王建芬 作者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外语系 刊 名:社会科学论坛 英文刊名: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 “”(4) 分类号:H3 关键词:涉外法律人才 现状 培养 法律英语★ 关于法律职业道德的意义
★ 对企业网络营销的法律探讨论文
★ 法律逻辑研究的3个纬度
★ 法律教育教学论文
★ 法律本科论文提纲
★ 对法律的现实表现在
★ 浅谈法律语言学的理论基础论文
★ 初探网络对法律传播的影响
★ 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的调查报告
谈法律逻辑对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意义论文 篇6
一、未注册商标获得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
在各国现有的知识产权法体系中,商标法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围绕注册商标而规定的,即所谓的商标法是保护注册商标的。也正是基于此,有些人得出未注册商标不受法律保护的结论。果真如此吗?众所周知,各国的商标注册制度也不过是在近一百多年来才建立起来,而商标的存在及使用却远早于此,有关商标保护的法律制度应早已有之。何况,在实行商标注册制度的今天,许多国家奉行的是自愿注册或自愿注册与强制注册相结合的原则,即从法律上看也是允许未注册商标存在的。从另一个角度,就商标权的产生或获得上,许多国家如英美国家遵循“使用原则”,注册仅仅是作为商标权利存在的一种凭证,而非商标权的产生要件。从以上事实可以推断,未注册商标在法律上是而且应该受法律保护的。实际上,给予未注册商标以法律保护,是有其内在的基础的。若在人类社会法制日益发达的今天,未注册商标仅仅因未能注册反而不受法律上的保护,实在是个莫大的讽刺!
未注册商标获得法律保护的基础在于其本身作为商标的事实。一般来说,商标是经营者用来将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经营者的相同或类似的商品或服务相区别的一种标志。依中国《商标法》第4、7条之规定,商标是生产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或经销的商品或服务上采用的,区别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由文字、图形或者其组合构成的,具有显著性特征的标志。未注册商标,作为经营者在实际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具有识别性的标志,其本身已不单纯是一种标志,而是一种工业产权,是作为经营者的企业的一种无形财产权,这种无形财产权便是商誉。这种商誉是商标所标志的产品或企业的形象,是一种知识资产,能够给经营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在1901年的国内税收专员署诉穆勒一案中,法官认定商誉为“形成习惯的吸引人的力量”或者“企业的良好名声、声誉和往来关系带来的惠益和优势”。(注:《香港知识产权法》P222.)商标通过使用而产生的这种无形财产价值,使得其同其它形态的财产一样,可以转让、继承,甚而投资、抵押等,从而更使商标权接近于民法上的所有权的概念。因而,有学者主张改变商标权是一种相对权的概念而赋予其绝对权,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上将其等同于有形财产。实际上,在促进现代社会发展及其制度设计上,经济学家和法学家所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便是确定诸如信息、商誉等这类无形财产的所有制归属及其产权结构模式。未注册商标作为经营者商誉的一种载体,奠定了其获得法律保护的坚实基础。
未注册商标获得法律保护的另一个基础,则在于商标的区分及来源功能。商标作为商品或服务的一种标志,可以帮助消费者在同类竞争产品或服务中作出选择。同时,商标表明了一个特定产品或服务的起源或来源的功能,使消费者识别出,使用相同商标的商品和服务来自同一来源。因此,保护未注册商标是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维护公平正当竞争之市场秩序的需要。区别产品或服务来源,避免消费者产生误解、混淆和被欺骗,这是商标的最基本功能。如若只因商标注册制度的实行,而对未注册商标不援以法律之手,不仅损害了未注册商标权人的利益,而且,终将损害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者的利益。维护公平竞争、正当交易的市场秩序,就是保护诚实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正当利益。其实,从民法的一般原则来看,仿冒未注册商标、抢注他人未注册商标的行为本身,也是与民法上的诚实信用之一般原则不相符的。[!--empirenews.page--] 当然,如果未注册商标本身含有创造性的智力成果而获得了其它“在先权利”,如版权、外观设计、商号等,则自然可以对抗注册商标。
以上所述,构成了未注册商标获得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未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制度也正是基于此而建立起来的,但因各国法律文化、法律体制的不同,具体的制度设计则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下文将考察两大法系之主要国家及现有的国际法上的未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制度,以期对我国的商标法律制度有所促进。
二、两大法系国家对未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
1、英美法系
①商标制定法上的保护
在英美法系国家,尤其是英联邦国家和地区,在商标权的获得上,采用依使用或依注册均可获得商标专用权的混合原则。这样,未注册商标使用人就有可能通过主张在先使用、利用使用在先的原则,请求承认和保护其未注册商标。事实上,未注册商标在商标制定法上所获的法律保护主要即集中在有关商标权产生的规定方面。
在英国和香港,商标注册均实行两部制即A部和B部。其中,对于A部注册的商标,如果有人在7年内能向注册局证明自己是该商标的最早使用人,并经注册局裁定,则该商标的所有权便属于最早使用人,但有例外情形。此外,商标制定法如香港的《商标条例》规定,行使既有权或先行使用权的行为不构成对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侵犯。这实质上是法律对于可能出现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与通过使用获得的商标权的冲突的协调,在某商标注册之前,他人已通过使用而对该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形成了权利,这种权利在该商标注册后继续保留,即形成先使用权;而且,该先使用人还可以申请将该商标注册,注册商标权人则无权以该商标同其已注册的商标相同或近似为由而提出异议。在美国的商标制定法-lanhamAct上,也存在着类似的共同使用的注册制度(concurrent-useregistration)。
在美国,传统上商标权只能通过使用而获得。美国学者认为,商标权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着“商业上的使用”之意,(注:IntellectualProperty,P160.)这无疑对那些抢注他人未注册商标者关上了大门。而菲律宾则采用严格的使用主义,商标要获得注册,不但要有使用意思而且要有两年以上的使用事实。泰国虽然在立法上采取了商标注册主义,但仍有“使用在先”的优位权原则;即使商标注册已经过几年,使用在先人只要提出证据,即可申请撤销该商标注册。
当两个以上的厂商申请将相同或相似的商标注册于同一商品或同类商品时,英美法系国家采取了先使用主义,而不象大陆法系国家那样采取先申请主义,这也是英美法系国家在商标制定法上所提供的对于未注册商标的一点保护。
以上是英美法系在制定法或者称为成文法上对未注册商标所提供的一些保护形式。事实上,在这些国家,对于未注册商标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普通法来进行的,这也是最古老的方法。
②普通法上的保护
英美法系在普通法上对未注册商标的保护,主要是通过与商标制定法并行的一种普通法民事诉讼-仿冒之诉(Actingforpassing-off)来进行的。此种诉讼是基于任何人无权推出或出售自己的产品,以冒充他家厂商的产品以致发生混淆误认的原则而来的(注:《专利商标法选论》P179.)。早在18世纪,英国就有一些仿冒商品或服务的案件提到法院,但首次在法律上承认商标作为一种财产权,据说是从1883年的米林顿诉福克斯案开始的。(注:《香港知识产权法》P221.)后来英国虽然建立了商标注册制度,但保留了普通法上的这种仿冒之诉,以使原告能够起诉被告非法使用其未经注册商标。这种仿冒之诉后被其他英美法系国家引入。[!--empirenews.page--] 依照英美普通法,提起仿冒之诉须满足一定的构成要素,1980年的欧文。瓦林克有限公司诉J.唐恩德父子有限公司一案更明确了这些条件,即:①商标须与商品或营业相结合使用,且已经有足够的商誉。②被告的仿冒有致他人混同使用之虞。③被告的仿冒行为对原告的商誉已经或可能造成损害或伤害。(注:同上书,P222.)在香港,未注册商标权人提起仿冒之诉,也须满足三个条件:①原告的商标具有一定的信誉。②被告的仿冒有致于引起混淆。③有损害或伤害的迹象。(注:张学仁:《香港法概论》P184.)可以看出,提起仿冒之诉,原告所负的举证责任较重。
此外,英国法院在普通法上还创设有“slenderoftitle”、“tradelibel”等不同形态的诉讼来对抗所有诽谤或损害他人商标信誉的行为。须指出的是,英美国家的反不正当竞争观念是由法院判例中推衍而来的,其理论基础是诈欺和不诚实交易的防止以及促进完整的商务与公平竞争;(注:《专利商标法选论》P176.)而大陆法系国家则一般都有专门的反不正当竞争立法。这使两大法系国家在未注册商标法律保护制度方面颇具特色。
2、大陆法系
①反不正当竞争法上的保护
大陆法系国家,多以注册主义作为其商标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在商标权的获得上,以注册作为商标权产生要件。这意味着,未注册商标很难获得商标法上的保护,除非有相反的规定。然而,诚如前文所述,未注册商标作为使用商标的事实决定了其受法律保护的地位。因而,大陆法系国家,在与其注册商标制度相协调的条件下,借助反不正当竞争的观念,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来对未注册商标加以法律调整。这与英美法系国家在普通法上对未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如出一辙,只不过在大陆法系国家是由专门的单行立法从实体法上加以保护。
大陆法系国家大多都制定有反不正当竞争的专门立法。日本《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条就规定,使用与别人周知商标、商号、商品容器及包装相同或相似的标志,或出售、出口带有该标志的商品,从而引起混淆的,则商业利益受损害的人可请求停止该行为。这里的周知商标一般即指的是在地方知名的未注册商标。日本的商标,包括服务商标,若未注册,便受此《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保护。此为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对未注册商标加以法律保护的形式。我国台湾地区于一九九三年开始实施的《公平交易法》于第三章,专章订明“不公平竞争”,规定用来保护知识产权,补充商标法无法涵盖的部分。实际上,许多国家,包括德国、韩国等,都有与此相类似的法律规定。在某些国家,未注册商标权人不仅能排斥他人注册该商标,甚而能进一步禁止他人使用该商标。须指出的是,法国并无专门的制止不正当竞争的立法。法国学者在理论上将不正当竞争视为民法上的侵权行为,因而,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制裁,是依据《法国民法典》第1382、1383条等有关侵权行为的规定,借助于民事责任的一般原则来进行的。在法国,未注册商标也只能依此之一般法律原则来获得法律保护。
②德国《商标法》上的保护
德国是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然而,与其他大陆法系国家不同的是,其在《商标法》上明文规定了对未注册商标的直接保护。事实上,在德国,未注册商标还可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来获得法律上的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国大概是对未注册商标保护得最充分的国家了。[!--empirenews.page--] 德国最新修订的《商标法》第4条规定了商标保护产生的三种途径:①注册;②在商业交往中使用,只要该使用在相关交易圈内取得了信誉,作为商标获得承认;③若是《巴黎公约》第6条所指的驰名商标,则自动得到该法的保护。这里的第二种情形,指的便是未注册商标;而第③项中的驰名商标,根据《巴黎公约》的精神,并不以注册为限。该法第12条又规定,未注册 但已取得声誉的商标,可以对抗注册商标;未注册商标权人可依第4条的规定,请求撤销与其相同或相似的注册商标,并可禁止该注册商标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德国在其《商标法》上给予未注册商标之如此直接而有力的保护,在世界各国中实属罕见。其实,未注册商标在德国获得强有力的保护,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商标保护的理论发展。例如,就商标权的获得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已放弃了原先所奉行的单一的使用主义或注册主义,而改采混合原则;最典型的国家便是美国,其在1988年修订其lanhamAct(商标制定法)时,便改采此原则。
三、未注册商标法律保护的国际机制
在当今时代,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经济交往必然增多和复杂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未注册商标另一种存在形式便是外国使用商标尚未在内国注册。对于这种情形的未注册的外国使用商标的法律保护,则需要国际社会的协调与合作。
在现有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法律框架内,未注册商标获得国际社会保护,一个重要的途径便是其本身必须被认定为驰名商标。这是因为,《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6条第(2)项规定,各成员国的国内法,都必须禁止使用与成员国中的任何已经驰名的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记,并应拒绝这种标记的申请;如已批准其注册,则一旦发现其与驰名商标相重复,应予撤销。而这里的驰名商标,并不以注册为条件。(注:参见《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P57.)而且,一旦未注册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还将获得扩大保护。所谓扩大保护即赋予驰名商标以一定的绝对权,不仅禁止在相同或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记,而且禁止在不相同或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记。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在现有的几个有影响的地区性商标国际条约中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欧盟(统一)商标条例》、拉美安第斯组织《卡塔赫那协定》等都有关于对驰名商标给予扩大保护的规定。
但是,未注册商标若不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则其能否获得国际社会的保护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其是以既得或既有权利的形式被认可和保护的。1991年12月由10个发达国家和10个发展中国家达成的《与贸易(包括假冒商品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对于商标,专门规定,“基于使用而建立起商标权的权利人,可以继续享有自己的权利不受注册商标权的影响。”(注:《香港知识产权法》P239.)这就是说,未注册商标依然可以在其原先的使用范围内使用,和注册商标一起构成“共同使用(concurrent-use)”。当然,也可能出于保护本国消费者的利益的考虑,在内国注册商标与某一外国未注册使用商标(在内国有些知名度)相冲突时,排斥该国内商标的注册。再者,假若该未注册商标已取得某种“在先权”,则自然受到法律保护。上述知识产权协议同样规定,“注册商标权不得损害任何已有的在先权,如版权、商号权等。”[!--empirenews.page--] 根据国际法上的“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上述国际条约的缔约国,必须以国内法的形式,履行上述条约所规定的义务,否则该国家便要承担国际责任。因而,可以说,上述国际法律机制也为未注册商标的保护提供了一道保障。如,对于驰名商标的扩大保护,美国各州和联邦的《反冲淡法》(Anti-dilutionAct)中便作了相应的规定,而法国则借助“无谓竞争”的理论承担其所负的国际义务。
四、完善我国关于未注册商标法律保护
1、我国立法现状
现行《商标法》基本上围绕注册商标而规定的,并无有关未注册商标保护的明确规定。但是,仍然可从《商标法》中找出保护未注册商标的法律依据。
首先,可以利用现行《商标法》中的“注册不当商标”的撤销程序。《商标法》第27条规定,“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本法第八条规定的,或者是以欺骗手段及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由商标局撤销该注册商标;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商标法》实施细则又对此做了解释,特别提到,“(2)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以复制、模仿、翻译等方式,将他人已为公众熟知的商标进行注册的”。此外,我国《商标法》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以相同或者相近似的商标在同一天申请注册时,实行了有限度的先使用主义,(注:见我国《商标法》第18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未注册商标权人的合法利益。
也可从《反不正当竞争法》上寻找法律依据。该法第2条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抢注未注册商标,直接仿冒未注册商标等行为,应该是违背了此规法律规定的精神。如果未注册商标构成了一知名商品的名称、包装或装潢或者它们的重要组成部分,则可援用该法第5条的规定,来保护未注册商标。
对于未注册的外国驰名商标的保护,由于我国也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成员国,则可以该公约第6条之二项规定为法律依据。
显而易见,我国关于未注册商标法律保护的立法是不足的,也未能与注册商标法律制度很好地衔接。
2、完善我国立法的几点建议
①在商标权的授予上,我国应采用使用主义和注册主义相结合的混合原则。这样可以在商标法上对未注册商标加以一定程度的保护。为了与商标注册法律制度相协调和鼓励经营者利用商标注册制度,应吸收和借鉴英美法上通过普通法和制定法对注册商标和未注册商标施以不同程度保护的做法,而在我国《商标法》上规定未注册商标权人的实体法上的权利,其权利构成要件可参考英美普通法上的“仿冒之诉”的构成要素。其实,也可以考虑从整体上扩大商标法的保护范畴。现代科技的发展使许多智力成果呈现多面性,很难单独将其归入现成的具体类别。就商标而言,应扩大商标的概念,从而构建新的立法模式。前述德国于1995年新修订的《商标法》已先走一步,其“商标”不仅包括注册商标,也包括未注册商标、商号、厂商名称甚而产品的外包装、环境标志等,实值得为我国修订商标法时借鉴。[!--empirenews.page--] ②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我国商标保护中的作用。
从我国的立法来看,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并没有关于未注册商标保护的明确的直接的规定。这一方面与我国的注册商标法律制度有关,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对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如前所言,商标领域,实为整个知识产权领域都面临着一个综合保护的问题。不同的法律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知识产权施以保护,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从而在整体上有效地促进知识产权的保护。就商标保护而言,商标法因其严格的法定条件和程序而不能完全保护商标权人的利益,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却以较强的原则性和强制性弥补了商标法对商标,尤其是未注册商标保护的不足。纵观各主要国家的商标保护法律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都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甚而可言,凡商标法无明文加以调整的,都可籍反不正当竞争的概念来弥补、调整。
法律逻辑自测题(二) 篇7
(二)一、填空题
1.所谓思维形式的结构,就是指()。
2.一个正确的划分,所划分出的任一概念与被划分概念间的外延关系一定是()关系。
3.最常用的下定义的逻辑方法,可用公式表示为()。
4.在论证过程中,以真实性尚待证明的命题作论据,就会犯()的逻辑错误。
5.“轻率概括”是运用()时最容易犯的逻辑错误。
6.根据一类事物包含的许多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知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这样的推理叫()推理。
7.“本厂与A厂许多地方都相同,既然A厂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本厂当然也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这段议论运用的是()推理。
8.“甲、乙、丙三人中至少有一人是本案的知情人。”这个语句所表达的命题,其逻辑常项是()。
9.“很多刑警都是会擒拿术的,所以周某也是会擒拿术的。”这个推理属于演绎推理中的()推理。
10.“这个死者可能不是服毒自杀的”这个命题的矛盾命题是()。
二、单项选择题
1.“年龄30岁以下的人”与“年龄15岁以下的人”这两个概念之间具有()关系。①全同 ②交叉 ③真包含于 ④真包含
2.在“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书是知识的海洋”这两个命题中,“知识分子”和“书”这两个概念()。
①都是集合概念 ②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
③都是非集合概念 ④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
3.下列各个表达式中,能全面准确地表示出性质命题A命题与O命题之间逻辑关系的表达式是()。
①~(A∧O)②(A→~O)∧(O→~A)
③(A∨O)④(A∨O)∧~(A∧O)
4.“她或者是硕士生,或者是博士生”这个命题的逻辑值是()。
①真的 ②或者真或者假 ③假的 ④无所谓真假的5.“四年级甲班有的学生是藏族人”,这个性质命题的主项是()。
①四年级甲班②学生 ③四年级甲班的学生 ④四年级甲班有的学生
6.“任何逻辑难题都不是不能解答的”这个性质命题的词项周延情况是()。①主项和谓项都周延②主项周延而谓项不周延
③主项和谓项都不周延④主项不周延而谓项周延
7.如果命题A与命题B之间是矛盾关系,命题B与命题C之间也是矛盾关系,那么命题A与命题C之间一定是()。
①反对关系 ②矛盾关系 ③差等关系 ④等值关系
8.违反同一律的典型错误,在逻辑证明中主要表现为()。
①论据的真实性要依靠论题来证明②实际证明的论题不是已确定的论题 ③由论据的真实性推不出论题的真实性 ④论题是不真实的9.“这些人都是去过发案现场的人,而去过发案现场的人不都是作案人。因此,这些人都不是作案人。”这个三段论()。
①是有效的②犯了“小项扩张”的错误
③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④犯了“四概念”的错误
10.以~(p∧q)和q为前提进行推理,能必然得出结论()。
①(p∧q)②(p∧~q)③(~p∧q)④(~p∧~q)
11.“影片可分为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和宽银幕立体片。”这个划分()。
①是正确的②犯了“划分过宽”的错误
③犯了“划分过窄”的错误 ④犯了“多标准划分”的错误
12.以下哪项最能反驳“只有进了正规大学,才能成才。”这个论断()?
①进了正规大学,成才就有希望 ②不想成才,就没有必要进正规大学
③进过正规大学的,很多都成才了 ④不进正规大学,也能成才
13.在论证中,如果采用一些激烈动听的言辞煽动听众的情绪,企图利用听众的仇恨或怜悯来达到论证的目的,这样的论证在逻辑上就叫犯了()的错误。
①以人为据 ②诉诸感情 ③论题不清 ④论据虚假
14.“张×和李×是四川人”和“张×和李×是四川老乡”这两个命题()。
①前者是关系命题而后者是联言命题 ②都是联言命题
③前者是联言命题而后者是关系命题 ④都是关系命题
15.下定义时如果犯“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则其定义项与被定义项之间就一定是()。
①全异关系 ②属种关系 ③种属关系 ④全同关系
16.“李××现在在重庆,或李××现在在成都”,这个命题等值于()。
①如果李××现在在重庆,那么李××现在不在成都
②如果李××现在不在重庆,那么李××现在在成都
③只有李××现在不在重庆,李××现在才在成都
④李××现在不在重庆,或者李××现在不在成都
17.根据模态命题间的对当关系,若“必然P”真,则()。
①“必然非P”假,“可能非P”假,“可能P”假
②“必然非P”真,“可能非P”真,“可能P”真
③“必然非P”假,“可能非P”假,“可能P”真
④“必然非P”真,“可能非P”假,“可能P”假
18.下列推理形式中,有效的是()。
p∧~q p∨q p→~q p←q
r q q ① ② ③ ④ ~q
∴~p∴~q ∴p ∴~p
19.根据真实前提“S1是P”,“S2是P”,“S3是P”„„“Sn是P”,从而推出“凡是S都是P”,这样一种推理()。
①如果它的结论真实,它就是完全归纳推理
②如果S1至Sn不是S类包含的全部对象,它的结论就不会真实
③如果S1至Sn是S类包含的全部对象,它的结论就不可能假
④如果分析了S与P之间的因果联系,它就不是不完全归纳推理
20.将“法院”概括为“国家审判机关”,限制为“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则()。①概括和限制都正确 ②概括正确而限制不正确
③概括和限制都不正确 ④概括不正确而限制正确
三、多项选择题
1.“单独概念”这一概念属于()。
①单独概念②普遍概念 ③集合概念 ④非集合概念⑤实体概念
2.根据模态命题间的对当关系,若已知“张某可能具有作案时间”假,便可推知()。
①“张某必然具有作案时间”假②“张某必然不具有作案时间”真
③“张某可能不具有作案时间”真 ④“张某不必然具有作案时间”假
⑤“张某不可能不具有作案时间”假
3.“说世上有鬼,这是不对的,因为这是迷信;但硬说世界上没有鬼,也未免太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下述各项都与上述的说法相似,但()例外。
①说法律有阶级性没错,但说有的法律没有阶级性也没错
②某食客:“我的排骨面怎么还没来?我等了快半个小时了。”
服务员:“你为什么非要吃排骨面,你不能吃杂酱面吗?”
③某高校开展“大学毕业生应不应该有个人志愿”大讨论时,有位同学发表高见,其标题为“有个人志愿不好,没有也不好”。
④语言是最无情的,也是最有情的。因为它既可以刺伤一个人的心,使之永远得不到愈合,又可以使一颗绝望的灵魂重新充满活力
⑤一对青年男女准备操办婚事。女方要求“大办”,男方要求“不大办”,媒婆对双方表态说:“对你们俩人的意见,我都赞成。”
4.下列推理形式中,无效的有()。
①((p∨~q)∧q)→~p②((p∧q)∧r)→(p∧r)
③((~p→q)∧q)→~p④((p→q)∧(r∧p))→q
⑤((p→q)∧(r→s)∧(q∨s))→(p∨r)
5.就三段论推理而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中项不仅必须至少周延一次,而且必须保持同一
②结论中周延的词项在前提中也必须周延
③结论为全称命题,则大、小前提都必须是全称命题
④结论为特称命题,则大小前提中必有一个为特称命题
⑤结论为肯定命题,则大、小前提都必须是肯定命题
6.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的主要区别是()。
①前者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后者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②前者断定的是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后者断定的只是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 ③前者的前提数量多,后者的前提数量少
④前者可以用严格的逻辑形式表示其推理形式,后者则不能
⑤前者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有蕴涵关系,后者则没有
7.在一个逻辑证明中,可以作为基本论据的命题有()。
①真实性明显的事实性命题②真实性不言自明的公理或科学定理
③真实性尚未确定的命题④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一般性理论和原则
⑤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
8.与“若甲队不是冠军,则乙队是冠军”等值的命题有()。
①只有乙队是冠军,甲队才不是冠军
②只有甲队是冠军,乙队才不是冠军
③如果乙队不是冠军,那么甲队是冠军
④并非甲、乙两队都不是冠军
⑤或者乙队是冠军,或者甲队是冠军
9.下列命题中,主项和谓项都不周延的有()。
①死者某甲是非正常死亡的②有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③有的犯罪是故意犯罪④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犯罪
⑤有的杀人罪不是故意犯罪
10.下述各概念组中,与“网虫(网络发烧友)”(a)、“学生”(b)、“大学生”(c)这
三个概念间的外延关系相同的概念组有()。
①青年人(a)、法律工作者(b)、律师(c)
②工人(a)、先进工作者(b)、共产党员(c)
③军人(a)、妇女(b)、女中学生(c)
④知识分子(a)、江西人(b)、南昌人(c)
⑤大学生(a)、共青团员(b)、共青团支部书记(c)
四、简答题
1.已知“如果李某会使用注射器,并且他有条件获取违禁药品,那么李某就是本案同案犯。”为假。请据此确定下列各命题的真假,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虽然李某会使用注射器,并且他有条件获取违禁药品,但他不是本案同案犯。②只有李某不会使用注射器,李某才不是本案同案犯。
③或者李某无条件获取违禁药品,或者李某不是本案同案犯。
2.假设下列三个命题形式中只有一个为真:
①所有S不是P;
②如果所有S是M,那么有的P是M;
③有的S是P。
问:S与P之间具有何种外延关系?
3.以PIM为大前提的有效三段论属何种结构形式的三段论,请写出你的证明过程。
4.“精神上有缺陷的人是不能作证人的”是否隐含“精神上没有缺陷的人是能作证人的。”并说明其隐含或不隐含的理由。
5.什么是划分?一个正确的划分应符合哪些逻辑要求?试根据这些逻辑要求说明下列划分是否正确。
①报纸可以分为全国性报纸、地方性报纸、专业性报纸、综合性报纸、日报、晚报等等。②参加这个培训班学习的工人有钳工、车工、纺纱工、汽车驾驶员、企业经理、机关科室干部共七十余人。
6.指出下面论证的论题和采用的论证方法,并用公式说明其证明过程。
本案肯定是凶杀。因为,尸检表明,死者颈部索沟繁多,方向不一致,并存在不同形状的索沟,舌骨及甲状软骨骨折;而如果本案是死者上吊自杀,则不能形成这些损伤,因此,本案只能是凶杀。
五、论述题
1.甲、乙、丙、丁四人有如下一段对话:
甲:“我认为有的律师不是懂法律的人,因为有的懂法律的人不是律师。”
乙:“我认为所有律师都是懂法律的人,因为不懂法律的人都不是律师。”
丙:“我认为乙的观点正确,当然甲的观点也不错。”
丁:“我对甲、乙二人的观点都不同意。”
请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指出上述甲、乙、丙、丁的说法是否有逻辑错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2.某科研小组接受一项科研任务,关于小组成员中谁参加这项科研任务的问题,小组内部商定:
(1)如果A参加,则B也参加;
(2)如果C不参加,则D就要参加;
(3)如果A不参加而C参加,则组长E参加;
(4)组长E和副组长F不能都参加
经请示上级,决定由副组长F参加并主持这项研究。
请问:在此情况下,按照小组已商定的意见,能否推出“如果D不参加,那么B参加”的结论?请写出你推导过程。
自测题
(二)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思维形式本身各部分间的联结方式 2.真包含于(或种属)3.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概念 4.预期理由 5.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6.归纳 7.类比 8.或者„„或者„„ 9.省略三段论 10.这个死者必然是服毒自杀
二、单项选择题
1.④ 2.① 3.④ 4.② 5.③ 6.① 7.④ 8.② 9.③
10.③ 11.④ 12.④ 13.② 14.③ 15.② 16.② 17.③ 18.①
19.③ 20.④
三、多项选择题
1.②④⑤ 2.①②③⑤ 3.①②④⑤ 4.①③⑤ 5.①②③⑤
6.②⑤7.①②④⑤ 8.①②③④⑤ 9.②③ 10.①④⑤
四、简答题(略)
五、论述题
1.⑴甲说法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的要求,犯了“推不出来”的错误。因为,甲所运用的推理是:POS→SOP(S=律师,P=懂法律的人,下同),违反了换位法的规则,而演绎推理违反推理规则是违反充足理由律的一种具体表现。
⑵乙的说法不违反任何逻辑思维规律,是正确的。因为乙所运用的推理是正确的换位质法推理,其推理形式是:PES→SEP→SAP。
⑶丙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甲和乙的说法是一对矛盾命题,丙同时断定二者为真,这是违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的。
⑷丁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因为丁同时否定甲和乙的说法,而甲和乙的说法是一对矛盾命题,根据排中律的要求,对一对矛盾命题不能同时断定其为假。
法律逻辑学教学方法探讨 篇8
关键词:法律思维 法学教育 法律逻辑学 教学方法
法律逻辑学没有探讨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但它告诉我们批判性地分析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思维规律、规则和方法,主要是推理和论证的规则与方法)。后一种逻辑理性地看待前一种逻辑的现有观点,思考其未来走向。在法律教育和学习中,法律逻辑不但是基础,是工具,而且更是目的。这正如台湾著名的民法学家王泽鉴先生所言:“学习法律,简单言之,就在培养论证及推理的能力”。
当前,法学教育困惑于怎样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逻辑学教学困惑于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律思维训练。对此,本文结合讲授法律逻辑学的体会,总结一些法律逻辑学的教学方法,就教于同仁。
一、强调逻辑自律意识,引导学生重视逻辑思维
人从2岁左右就开始逻辑思维,在成长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但是逻辑自律意识淡薄却是大家的通病。有一些人,我们不能说他逻辑思维能力欠缺,但在写论文、教材、专著中,在讲话、演讲、辩论中,在处理一些重要问题时,却犯了一些不该犯的简单错误。例如:《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的两篇文章。
《中国法学》第2期《社会危害性理论之辩正》第167页:“根据通说,犯罪的本质在于它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简单地说,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显然,它是一个全称判断,即所有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犯罪。于是,反对者很快反驳”这里,作者明显在偷换论题,从“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推不出“所有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犯罪”,只能推出“有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犯罪”(全称肯定判断不能简单换位,只能限制换位)。
《法学研究》第1期《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第109页:“客观真实论者一方面声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另一方面又将刑事诉讼定义为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一,这样一来,在诉讼中,所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一命题可以替换为‘认识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所谓真理无非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一种认识,因此,上述命题可以进一步替换为‘认识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作者在这里混淆了概念,将辨证思维中的“同一”理解为普通思维中的“同一”,依此作推理,结论肯定不正确。“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一”指的是辨证思维中的“同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同一,而不是普通思维中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同一。
当然,讲到这里,老师还要告诉学生:出现逻辑错误只是作者和编辑缺乏逻辑自律意识的结果,核心期刊还是核心期刊,法学专家还是专家,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全部(作者的文章还是有创新之处,这个例子还可以用来讲解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的关系等),需要注意的是,核心期刊的编辑、专家尚且出现这样的错误,我们更应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逻辑自律意识,把自发的逻辑思维转变为自觉的逻辑思维。这是学习法律逻辑学的第一个目的。
二、用法律逻辑学理论思考,引导学生提高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思维由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组成,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相互依存,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法学专业课讲授法律思维内容,法律逻辑学讲授法律思维形式,各有侧重,但在培养和提高法科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法律思维训练时,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彼此相依,形式离不开内容,内容也离不开形式。法律逻辑学教学中融入法律思维内容,法学专业课讲授时注意法律思维形式、方法和规律,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举两个例子:
在法律逻辑课堂上,我让学生把“合法行为”、“违法行为”、“行为”、“犯罪行为”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欧拉图表示出来,大部分学生把行为划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在违法行为中划分出犯罪行为。他们认为,一种行为,要么合法,要么违法,为什么?他们说“不违法的就是合法”,“法不禁止即自由”嘛!且不说这样给合法下定义不合逻辑规则,也先不提合法的定义到底应该是什么,就举个例子,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另一个人上来打他一下,不重,也不轻,违法吗?不违法。合法吗?没法回答,说是说不是似乎都有问题,但你肯定不能说这种行为合法。还有更多的例子,不违法的并不能说合法。“合法行为”、“违法行为”、“行为”、“犯罪行为”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欧拉图应该这样表示:先将行为划分为法律调整的行为和法律不调整的行为,然后,再将法律调整的行为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中有一部分是犯罪行为。想一想,“法不禁止即自由”是多好的一个借口啊,法不禁止的就是自由的,但逻辑理性告诉我们,不是所有时候都这样。
在和学生一起聆听的一次学术报告中,一位教授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修改为“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执法公平”。目的是希望“依法治国”落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权”上,而不是“依法治民”。但是如果要“依法治官”、“依法治权”,那么,凡是官和权都要依法而治。行政是权,我们呼吁依法行政,司法也是权,为什么不说依法司法呢?是现在我国的司法已经依法了,还是司法需要凌驾于法律之上,还是司法依不依法并不重要,至少不如行政依法重要,只要公正就可以了?而什么是公正?司法官说了算吗?这是从逻辑三段论推理想到的质疑。当时,正好讲到三段论推理,学生感触非常深刻。
以上说明尽管法律逻辑学没有探讨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但它告诉我们批判性地分析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思维规律、规则和方法,主要是推理和论证的规则与方法)。后一种逻辑理性地看待前一种逻辑的现有观点,思考其未来走向。
三、从法律逻辑学的角度分析案件,让学生产生学习期望
“案件分析是指对案件事实进行分解、条理剖析,并提出应如何适用实体和程序法律意见的活动。”案件分析是法学专业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件分析在于揭示案件中的法律理由,包括事实根据、法律依据和二者在法律上的逻辑结合。事实和法律都是由概念组成命题,由命题进一步组成推理,以此来论证法律理由。所以,案件分析也可以从概念、命题和推理入手。
例如,某地方法院判决的婚姻关系上的违约金案。原告和被告结婚时订立书面的婚姻合同,上面约定了违约金条款:任何一方有第三者构成违约,应当支付违约金25万元给对方。现在被告违约,原告起诉请求违约金。法院审理本案,遇到的难题是:本案是婚姻案件,应当适用婚姻法,但婚姻法上没有违约金制度。违约金是合同法上的制度,而合同法第二条第二款明文规定:婚姻关系不适用合同法。
怎样解决这一难题?从法律逻辑学的角度讲,合同和婚姻,一是财产法上的行为,一是身份法上的行为。但两者均属于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其属概念。法律行为与合同、婚姻两个概念之间是属种关系。因此,法官可以适用关于法律行为生效的规则,具体说就是:其一,意思表示真实;其二,内容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其三,内容不违反公序良俗。审理本案的法官认为,本案婚姻关系上的违约金条款,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现行法对此并无强制性规定,并不违反“公序良俗”,因此认定该违约金条款有效,并据以作出判决:责令被告向原告支付25万元违约金。
四、提问式教学,使学生学会思考
提问式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是老师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务求达到学生被穷追猛问,难以招架的地步。其目的是促使学生思考,通常不会问问题的人,也就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提出问题。因此,要在不断的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不仅会回答问题,更主要的是会注意问题、发现问题、并以适当的方式提出问题。
有人说,律师的作用就是重新组合案件事实,寻找法律理由,维护当事人的利益。而怎样在复杂的案件事实中找到突破点?借鉴MBA逻辑考试的方式,针对一个案件,请学生总结各方当事人的可能观点及证据,思考怎样支持、加强、反驳、削弱某一方的论证,怎样解释、评价某一方的观点和论证。同学之间可以假设案情,展开辩论。
在个案分析中,不断提问的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们积极思索,互相反馈信息,并与教师沟通,在提问、反问、自问自答、互问互答中,探求解决问题、难题的路径与方法。
五、适当课堂辩论,引用典故事例,设计课堂游戏,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逻辑学是在“辩”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我国古代,逻辑学也称为“辩学”。“诉讼”的目的就是找到法律理由,说服别人,维护自身利益。故辩论对于学好法律逻辑学而言,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辩论的题目可以是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热门话题。辩论要求语言流畅,有的放矢,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理服人,分正反两方进行。如“法学教育应侧重于理论(实践)”等。这是一大部分大三学生所困惑的问题,大一、大二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大三开始思考未来发展时,发现所学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有差别,而又不知道怎样解决。辩论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自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辩论的一个作用。此外,辩论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了,逻辑问题也出来了。如:概念的内涵外延不明确,机械类比、循环论证、诉诸无知等等。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法律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法律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工具性学科,学好它对于我们的法律学习、司法实践大有裨益;同时,它又是一门交叉学科,高度抽象的逻辑学学科溶入具体的法学学科,概念多、规则多、符号多、公式多,法科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鉴于课程的抽象性和应用性,有必要设计一些课堂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为强化学生对等值命题的理解和运用,在课堂上用10—15分钟做“换一句话说”的小游戏:第一排学生写一个命题,后几排学生换一句话说,然后在传回来,前排学生评价是否等值;讲到法律规范逻辑时,为了引起学生对“应当”、“允许”等规范词的重视,请学生们课后研读法律条文,寻找三个相关法律条文,编造“两个事实与一个谎言”,上课时,请其他同学判断那一个是谎言;讲法律概念时,请学生用三个词语编一段故事;讲推理时,做“谁是作案者”、“故事接龙”的推理游戏等。
六、既讲普通逻辑学的知识,又讲辩证逻辑学的知识,寻找法律的生命
对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加以研究,因而逻辑学本身是一个庞大而又多层次的学科体系,如今人们通常把逻辑学分为普通逻辑、辩证逻辑。普通逻辑形成最早,它侧重于静态地研究思维形式的逻辑结构及逻辑规律,研究单向的思维;辩证逻辑研究动态的思维,研究多向的思维;恩格斯说“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就象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关系”。辩证逻辑思维时针对某一方面的论述同样要遵守普通逻辑思维的形式和规律。在通常情况下,对于简单案件,人们使用普通逻辑思维就可以了,但对于复杂案件,必须使用辩证逻辑思维才可以维护法律的正义。毕竟,人类已经进入辩证逻辑思维时期。
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律、道德、经济、政治是统一的,经济效益有国家、集体、个人之分,有近期、中期、长远之分;道德上善与恶的标准、政治上利与弊的权衡也因出发点的不同而有差异;谈到法律,当它确定时,我们以合法性为标准进行法律思维,当它不确定时,我们怎么进行法律思维呢?而什么是合法?为什么法律如此规定呢?答案是,以当时的政治、经济、道德为标准所制定。所以,当我们讲用法律来思维时,我们仍然要考虑到政治、经济、道德的因素,当法律确定时,是立法者考虑;当法律不确定时,是司法者考虑。这样,法律就是活的法律,而不是死的法律;合法性仅仅是法律思维的重心,而不是法律思维的唯一前提。
因此,既要讲普通逻辑的知识,又要讲一些辨证逻辑的知识。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必须告诉学生,形式推理重要,但仅有形式推理是不够的,在形式推理解决不了的地方,需要使用辨证推理。这样,学生分析案例发现逻辑知识并不能简单地应用时,就不容易产生“法律的正义是个变数”等消极看法。
法律离不开逻辑,法律的长足发展要求每一个法律人思考逻辑、应用逻辑,寻找法律的逻辑。法律逻辑学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学科,它的成熟需要逻辑学者和法学学者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法律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秦玉彬.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困境探微.www.dffy.com,-2-26 20:45:34
[2]林吉.法律思维学导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8月版
[3]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事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版
[4]全国工商管理硕士入学考试研究中心.MBA联考综合能力考试辅导教材逻辑与写作分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7月版
【谈法律逻辑对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意义论文】推荐阅读:
法律逻辑06-19
浅谈科学发展观对法律监督工作的意义11-02
浅谈德国民法法律行为理论对中国的影响论文12-15
学习法律的意义05-19
论对司法审判权行使的法律监督论文12-06
浅谈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08-25
法律谈判的现实意义01-04
论完善法律法规的意义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