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2024-07-19

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通用11篇)

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篇1

当代大学生法律思维及其培养

在今天,有很多人习惯于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理解和处理社会问题,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理解和处理法律问题。正是因为习惯于传统的道德思维方式,有些人难以理解接受体现时代精神的国家立法和依法做出的法律决定,甚至走上公然违法或者暴力抗法的邪路。在社会生活越来越法律化的情况下,当代大学生要从容面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法律问题,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培养一定的法律思维方式,能够从法律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问题。

李双江15岁儿子李天一无照驾驶宝马打人事件,再一次反映出目前子女教育问题和法律亟待完善的社会问题。继“权二代”、“富二代”之后,又产生了“艺二代”,后面还会产生“X二代”„„这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说明体制的畸形和法律的不完善。首先,不管李双江是干什么的,也不管他的头衔和军衔是什么,作为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第一:反映出自身素质;第二:反映出社会责任,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由于社会在“初级阶段”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病,加之法律滞后,“权二代”、“富二代”、“艺二代”从生下来开始,就比其他孩子占据更多的社会资源,造成社会不公平,这是和谐社会所不应该的。

大学生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大学生要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式、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来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那么大学生应当培养怎样的法律思维,又怎样培养这种思维呢?法律思维首先要讲法律,以法律为准绳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法律思维要讲证据,以证据为根据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正确地分析与处理法律案件;法律思维要讲程序,以程序为中心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法律思维要讲道理,以正当而充分的理由来支撑法律的结论。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性条件,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是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的。要培养法律思维,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律方法。普通公民不可能像法律工作者那样深入而系统地掌握各种法律方法,但也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例如,大学生要掌握法律解释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解释法律。脱离开活生生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我们只有通过反复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

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篇2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 学生的法律素养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因为法律提供的是一个游戏规则, 理解了游戏规则的学生就能够在其中如鱼得水。而大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他们需要将学到的力量转化为实践。由于以前所在教学方式方式的原因, 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仍然达不到教学要求, 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大部分大学生即使学习态度不错, 但是独立思考能力能力仍然严重不足, 思路不能跟上教师的思路, 只是满足与表面知识的学习, 很难进行深入学习。以前的教学方式的结果表现为学生只是知道知识, 但是不知道知识是怎么产生以及知识应该如何更好的应用。这将导致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 学生会机械的套用知识, 而不能深入了解其本质, 更好的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生思维能力欠缺原因的探析

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应当通过所获得表面信息和自身所具备的经验中判断实际情况, 从而结合自己的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可是现在的学生很多都不能达到标准, 其实究其原因, 主要是以前的僵硬呆板的应试教育所导致的结果, 人类的很多行为被标准化考试中被模式化了, 年轻人对外界环境的感悟被无视。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从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的方向发展, 而不是死板的接受知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知识的传播途径更加形式多样, 渠道广泛, 所以学生其实并不缺乏获得知识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视频, 课件, 网站等各种不同的媒介来解决知识方面的问题, 但是在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上, 却少有专门教授学生应该的如何思考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 在实践中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 如何提出问题, 如何解决问题应当成为教学活动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其实与西方教育先进国家相比, 我国在教学方式上非常重视课堂教学, 重视知识的传播, 而忽视了实践的积累和感情的培养, 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却动力, 缺乏从事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成就感。所以, 高职高专教育应当采取多种方式, 增强学生的上述方面, 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思维能力对学习知识的重要意义

(一)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需要

其实任何思想都是相通的, 思维能力也是如此。思维能力要求从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法律思维只是不同在需要从法律的角度来进行考虑。同时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求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观察事物, 有要求学生能够从法律体系的角度来整体进行把握, 只有从整体的高度进行观察, 学生才能理解如何具体进行案例的法律分析。

(二) 法律思维能力是学生总体把握法律体系的需要

法律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其中既有法律原则, 又有法律规则, 内容众多, 非常难于掌握, 但是法律体系的各个要素又不是孤立的, 它们是一个内在有机统一的整体。所以我们可以从总体角度把握来分析法律规范的准确含义。

(三) 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提高法律素养

法律意识要求学生应该将现实的生活与法律紧密联系起来, 只有具备法律意识, 才有可能更好的理解法律, 利用法律, 而且生活的一个事物往往具备多个法律属性, 也就是说, 学生也应该学会从多个视角来观察事物, 具备综合分析事物的法律属性的能力。

四、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 学校需要变革法律的中心理念和具体的教学方式

法学的具体教学目标的定位, 应坚持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的目标。应当通过法律的博大精深、体系严密, 系统讲授法律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基本理论) , 通过法律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伦理素养。教师应当结合法律的逻辑思维严谨、实践性强等特点, 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适用能力、法律语言表达能力等法律职业能力。尤其应当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基本理论的讲授和法律基本技能的培养。例如, 在生活中, 我们应该多观察事物, 判断事物与法律的关系, 只有勤思勤练, 才能在一次次的实践中真正的贴近实际, 形成一种思维方式, 从而具备一个高职高专学生应该具备的法律修养。

(二) 完善法律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具备广阔的视野和充足的知识储备, 课程的设置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教授本专业以内的课程, 还应该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否则脱离了实际的课程设置只会影响到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法律的教学体系应该是以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依据, 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基础, 突出的法律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完课程以后, 虽然不至于马上就能够适应社会, 但是一定要了解社会实际和人们的心理。法律实践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理论与实践相衔接, 其作用就在于让同学们有机会去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并且使学生的得到成就感, 更好的参与学习。

(三) 法律信仰和法治理想的培养

浅论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 篇3

在高校课堂深入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是当前乃至今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对于建设法治中国、法治社会,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了解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

笔者认为,怎么强调法律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因为整个国家的建国方略就是依法治国,而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也要靠法律来保护。因此,我们认为,法律是利益调节和纠纷解决的重要机制,假若人类失去法律,司法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将不复存在。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不断提高立法质量、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重拳出击惩治腐败、及时纠正冤假错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须公开向宪法宣誓……一系列举措让人耳目一新,法治中国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二、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的一个概念,它既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追求。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吹响了法治建设的新号角,标志着我国的法治实践已迈入新的历史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

中国梦内含着对法治中国的要求,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维系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利益的关键所在。当法治真正成为公民的一种习惯、一种思维、一种意识、一种信仰的,法治中国便不再遥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将不再遥远!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争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近几年,有关在校大学生犯罪的报道频频见诸媒体,从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案到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再到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纵观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一系列违法犯罪案件,很多人都把原因归结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从法律角度来分析,无一不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失去了对法律最基本的敬畏之心。由此可见,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維方式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呢?笔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除了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以外,还要自觉地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这其中,“努力树立法律信仰”是关键。

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先生曾经指出:“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也易于变为狂信,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思考 篇4

姓名:徐俐

系别:公共管理3班 学号:1122113042 目前,从总体情况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好的。然而,在当期我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型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各种矛盾的冲突和交织,使大学生原本并不强化,不牢固的法律意识受到严峻的挑战。中国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曾主持过一项调查,1965 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同社会犯罪比,其涉罪范围、性质及危害没有质的区别。数据显示:身处“象牙塔”的学生们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平静和安宁,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状况令人忧虑。从北京某大学学生的伤熊案到云南某大学学生的宿舍杀人案再到湖南某大学学生奸杀老师案等等,这一切都说明,目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仍然是一个亟待关注和加强的社会问题。

下面请看这个真实的案例。2006年12月22日,张先生查询自己的银行账户时,突然发现两张银行卡内的48万余元已被划走,仅剩下3元。张先生立即到公安机关报警。民警接到报案后,根据银行查询到的账户POS消费地点记录,立即前往广州、上海等地调查取证。经过各地警方缜密侦查,利用先进网络技术手段,于2007年将犯罪嫌疑人孙木云、郭浩抓获归案。

郭浩,1986年出生,是黑龙江某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孙木云,1989年出生,当时在上海某个网吧做网管。2006年8月,郭浩通过“灰鸽子”病毒远程监控程序,监控到时任上海某网吧网管的孙木云的电脑,两人由此相识。在孙木云生活拮据时,郭浩还通过网络窃取他人账户内的1000元汇给他,解燃眉之急。2006年12月,郭浩在大学生宿舍内,通过“灰鸽子”病毒软件发现了身在北京的张先生的电脑中了“灰鸽子”病毒。郭浩便通过“灰鸽子”病毒远程监控系统,监控该电脑。在张先生上网进行网络银行卡操作时,郭浩获知了张先生的银行卡账号、密码,而后通过远程监控下载了受害人银行卡的电子证书。2006年12月17日,郭浩联络在山东的孙木云,要求其帮助将钱转出。随后,两人连夜将张先生两张银行卡内的48万余元分40余笔转出,打入位于广州、上海和北京的出售游戏点卡的公司,并将点卡存入虚拟的网络账户。张先生的48万余元就这样一夜之间蒸发了。随后,郭浩堂而皇之地在淘宝网上,将这些游戏点卡低价出售,将赃款“合法”化,并支付给孙木云1.9万元好处费,另将21.5万元交给其父亲,并告知父亲这是他在网上卖手机、衣服所得的钱。

这就是法律意识缺失造成的后果,那么什么是法律意识呢?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对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个多层面多要素的“网络系统”,其结构可分为俩个层次: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法律心理是指大学生对法律现象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和情绪,是法律意识的初级形式和阶段。而法律思想体系是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它以理性化,理论化和体系化为特征,是大学生对法律现象进行理性认识的产物,是大学生在对法的认知,评价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法律所产生的信任和尊崇,并以之作为其行为准则。

英格尔斯说: “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组织原则如果没有其得以运营的社会根基和缺少赋予这些制度与组织原则以真实生命的现在心理基础,也会变成一堆废纸或导致畸形发展”。随着中国社会民主、法治步伐的加快,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应当是社会对每一个中国公民的要求也是中国社会加速法治进程的重要根基,大学生作为整体文明程度较高的群体,理应是法治和民主实践的先锋也是法治实践的倡导者,但是,纵观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法律意识,并不容乐观。1.法律知识水平整体不高,法律意识淡漠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舆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

识水平却较低。2.法律认知水平存在缺欠,主动法律意识缺乏法律认知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尽管经过数十年的普法教育,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也仅处于一定的感性认识阶段。加之由于受个体生理、心理差异及其家庭、教育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法的理解往往有很大差异,对法律知识运用的程度和水平也有高低之别,使得脆弱的法律意识更加弱化。同时,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也由于教育和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我们经常看到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大多数是因违法犯罪所受到的惩罚,使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认为只要我不违法就不需学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采用过激得手段来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3.维权、守法意识不强。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不关心国家政治和社会的正义、公平价值信念,只是想着怎样考出好的成绩。法治社会的实现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践行,尤其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很多学生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或者去找关系,或者放弃法律武器,或者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缺乏像“秋菊打官司”那样的“法治”精神。当今社会大学生犯罪问题呈现上升趋势。1965 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近几年占整个社会的17%。广东省49 所普通高校在1981 —1998 年曾有违法和犯罪的学生626 人,约占同期在校生总数的千分之二。4.学校、教师在处理学生纠纷时缺乏法治精神向导。对于学生发生的纠纷,运用道德和思想教育的方法来处理也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随着社会民主和法治的不断深化,学校作为文明和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学生的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学校和老师在学伐,做学生的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学校和老师在学校里处理问题能够尽可能通过法律的途径来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潜移默化地强化对法律和法治的信仰。道德和法律具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和信仰标准,道德不能完全代替法律,法律也绝非道德。在高等院校要大力倡导法治精神,这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大学生理应在高校学好这一课。因此,加强运用法律的手段处理师生以及学生和学校的矛盾、纠纷是刻不容缓的时代要求。5.法律信仰仍需强化所谓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动的最高准则,是法律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只有具备良好的法律信仰,才能有牢固的法律意识,才能使社会成员的守法行为由他律变为自律,由外力强制守法,内化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守法行为。目前,虽然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是运用现有的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还比较欠缺,还没有形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现实生活中频频发生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已经深刻地昭示了这一问题,2003 年4 月发生在浙江嘉兴市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周一超杀人案就是很好的佐证。

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需要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他们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在我看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无非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营造法律意识教育的良好环境高等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需要制定长远的规划。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只有三方同心协力,构筑起一个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学校树立“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观念。首先,学校所有规章制度应该切实保障学生的权利,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一致,不能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依法照章处理,决不能因人而异、因人而改,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建立法制化的校园环境应着重防止高校管理中的权力“越位”现象的出现,其核心内容是防止高校行政权力的泛化,应强化高校管理制度的法制化,实现权利义务的平衡。其次,要建立健全申诉机制,鼓励、允许和支持学生进行咨询和申诉, 使学生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及时的保障。社会更应加强法制建设、法制教育的宣传。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一个国家国民法律素质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国家法制化、民主化的程度。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现代法律意识培养,不仅对中国的法治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2.设立大学生法律咨询机构,完善法律服务。目前,很多的高校都设立了大学生法律咨询点,由大学中法律系的专业老师和事务所的律师担任咨询专家,专门为在校的大学生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此外,考虑到很多大学生遇到问题时,尤其是自己触犯了法律时,不敢亲自去大学生法律咨询中心,很多大学开通了法律咨询热线电话,二十四小时为大家提供咨询服务,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电话进行咨询。这些咨询专家从法律的角度为大家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阻止了学生采取过激行为处理问题,减少了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的许多违法事件源自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比如,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不良情绪无处发泄等。现实生活中的违法案件,如恋爱受挫后的激情违法犯罪,心理问题诱发的严重暴力犯罪,特困生不堪经济上的压力,导致心理失衡,进而实施盗窃犯罪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自身心理的一种平衡的心理状态。人的心理是在时间上的展开的过程,它只占有时间,不占有空间,在某一时间显现的心理活动(认识,情感,意志)的完整结构,即是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公认的形式进行反应,对不正确的事情能进行积极的反抗。也就是说,遇到任何困难和障碍,心理上都不会失调,都能以社会允许的正确行为去克服。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调节自身情绪的技能技巧,具有较强的意志力、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因此,可以说,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也是提高大学生主动法律意识的过程。

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提高其法律素质,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实际,转变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与方法,以切实强化法律素质教育效果,为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5

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其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部分高职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为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更好地担负起国家法治建设的历史重任,必须突出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的作用,实行依法治校、创新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作 者:张国锋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系,464000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10)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法律意识   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6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毛建国

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不少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较好的素材,文字也还通顺,写出的文章却没有什么吸引力,不是罗列一堆材料,就是发一番空洞议论。针对这一情况,我着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思维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思维兴趣,不能光讲思维的重要性,而要结合作文教学,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易被忽略的小事出发,提出大家关心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使他们发现:根本没有问题的小事,只要认真想一想竟然有这么深奥的道理!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思维兴趣,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考习惯。比如一学生写了一篇《茶杯》,文章虽不十分好,但他通过打烂茶杯的小事,批评了损公肥私的思想,文章是这样写的:

“啪”,重重一声脆亮的响声,楼下王阿姨的小聪聪将保温杯打了个粉碎,王阿姨严厉的斥责声:“聪聪,你何解(长沙方言,意思是“为什么”)这么调皮,看我打你那好动的手!”也许王阿姨真做出了要打的样子,只听得聪聪“哇――”地哭嚷起来。这时聪聪奶奶的话音传来:“谁敢打聪聪!哦,不打聪聪,聪聪乖,不哭了,不哭了。”奶奶几句好话,果然止住了聪聪的哭闹,聪聪妈怕他再哭闹,也停止了斥责。

聪聪又欢天喜地地玩去了。

聪聪妈带着遗憾的心情收拾玻璃碎片,这时她好像想起了什么,自言自语地说:“茶杯打了,要去弄一个才行。”奶奶听了马上接过话头,“对,你明天到医院去看病,再开两杯山楂冲剂不就得了。”

文章虽然比较稚嫩,但简略几句就勾画出了人物的轮廓,显现出小作者习作时是花了一番心思的。

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抽象的逻辑推理,空洞的`理论说教,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生活实际出发,使之有可思的内容,才能有效地开动思维的机器。因此,我总力图把题目出得既实际又具有启发性,使学生感到题材对路,有东西写,有议论发。

我曾出了一个题目――《窗口》。这个题目内容宽泛,学生可以选自己最熟悉、最有感受、最有见解的来写。但如何不落窠臼,写出新意来呢?有不少学生表现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如王同学以教室的窗户玻璃被打烂以后的情况为题材,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批评了那些自私自利的思想。她是这样写的――

北向正中那扇窗户下面的玻璃,昨天不知被谁打破了,至今没人承认。天老爷也好像故意要捉弄人一样,前段时间好好的,今天却刮起风来了,而且刮得呼呼叫,从破洞中涌进来,钻进人们的衣领,使大家像泡在凉水里。大家都不时向窗口望望。但各自的心情不一样。张三想:“我虽然有点冷,但坐在窗口下面的不更冷啵?让他们去修理。”李四则想:“我虽坐在窗口下,但穿得多,不碍事,我才懒得去修呢!”王五虽坐在窗口下,且衣衫单薄,但他想:“反正我体质好,还熬不过你们?谁打坏的谁修。”于是,下课铃一响,大家都像没事人一样,背着窗口嬉嬉笑笑、蹦蹦跳跳去了。突然,随着开窗户声,一阵大风刮来,玩耍的同学异口同声地吼道:“发宝呗。”大家同时转过身,看见坐在后面的小玲正冒着寒风在修补打坏了的窗户,大家赶快收住了嘴。小玲登上窗台,大风将她的衣裤吹得鼓鼓的,益发显得高大。

文章虽然文字寥寥,但笔锋颇为犀利,将各种思想呈现在读者面前。

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篇7

就一般思维能力而言, 内容比较广泛, 主要包括:观察、发现和认知事物的能力;区别、归纳、概括事物的能力;分析、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科学而丰富的想象能力;正确决策和周密策划的能力等等。任何一门职业都有特定的职业能力要求, 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法律实践能力, 即完成各项具体任务的能力, 主要表现在深知法律事实的能力、证据操作能力、法律表达和论辩能力、运用法律程序的能力等。法律思维能力则主要体现在:探知法律事实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和认知能力;证据操作过程中的收集、分析、判断和采信能力;归纳、概括案件争执焦点的能力;确定案件性质和认定案件事实的能力;正确阐释法理和适用法律的能力;严谨的法律推理和论证能力等等。

笔者于2010年下半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期间, 有幸参加了“中国第十届环境保护法实务论坛”, 我借此机会向到场的70余名律师、法官以及其它法律工作者发放了关于“法律思维能力对法律职业的重要性”的调查问卷, 其中包括:你是否上过法律逻辑课程, 对于律师来讲, 你在接待当事人、研究案情、调查取证、庭堂辩论等环节是否自觉能运用法律逻辑思维来分析和处理问题, 对于法官来讲, 你在审理案件, 听取律师以及当事人呈堂证供能否运用法律逻辑来判断案情等。通过总结调查问卷, 并与他们的充分交流基础上, 归纳总结出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职业能力结构中的决定性因素。具体来讲, 法律人在实施法律行为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运用法律的逻辑去搜集、调查、判断、分析、确认、选择事实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法律人有较强的法律思维能力;比如法律表达和论辩能力, 法律人在其职业活动中或者用口头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 表达自己对特定事实或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或者以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法律意见, 记载特定的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在庭内庭外、诉讼案件或非讼业务中, 法律执业者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职业语言和思维, 根据案件事实进行论证、辩驳以说服对方及裁决者。显而易见的是, 逻辑的、精练的、创造性的表达能力是法律人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 这种能力必定是以法律人优秀的法律思维能力和高超的法律推理能力为基础的。

可见, 法律实践能力要受法律思维能力的制约, 法律技术、法律程序、法律设施等都是以法律思维为基础的。思维能力乃是法律职业能力结构中的决定性因素, 是一个人其他所有能力的基础, 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法律思维能力, 就无法有效率地深知法律事实;无法合乎逻辑地阐释法律文本及规则, 按照法律规则或原则来解释法律现象;无法进行适当的法律推理;无法根据案件事实展开合乎法律逻辑的论辩。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可以认为法律思维能力甚至比法律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因为法律专业知识可以随时学习, 法律条文可以即时查找, 但是法律思维方式却是要依靠长期的专业的训练才能形成。而法律逻辑就是训练法律思维的必要、有效的工具。

二、独立学院法科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现状

重点院校法科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现状:2010-2011-1学期,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期间, 通过和该校法科学生的交流和座谈, 能够感受到该校学生理论基础扎实, 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从思想上讲, 对法律逻辑课程非常重视, 认为法律逻辑课程对培养法律思维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践运用上, 能够把在法律逻辑学课程中当中学到的判断、归纳、推理、演绎等思维方法自觉运用到学习其它法律基础或专业课程上, 做到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独立学院法科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现状:独立学院, 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他强调以知识为基础, 注重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要求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基于这种办学特色, 要求独立学院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的学生是一个务实、追求自我实现的群体。他们综合素质较高, 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较强, 但功利意识较浓;思维活跃, 但自信心缺乏, 意志力不强, 学习力不足。这些特点, 对如何更有效的培养独立学院的学生, 特别是如何培养独立学院法科学生法律思维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了进一步掌握我院法科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现状, 我在总结四学期《法律逻辑课程》的教学实践基础上, 于2010年11月对2007级学生 (已经上过该课程的学生) 进行了抽样调查。这次调查对我帮助很大, 掌握了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第一手信息。此项调查共发问卷50份, 收回45份, 其中有效问卷44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和总结, 通过同中国人民大学这些一本学生对比, 发现我院法科学生法律思维能力有很大不足。比如, 在调查问卷中, 问到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意识用到法律逻辑来学习其他课程时候, 有3人表示经常会, 有38人表示偶尔会, 有3人表示从来不用。可见我院法律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自觉运用法律逻辑相关知识来思考、分析问题。

法科学生是构成未来法律职业群体的基本成员, 正确而有效地运用法律思维是其具备法律职业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法律逻辑是训练法律思维的必备工具。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法律逻辑学教学规律, 有效发挥法律逻辑学培养法科学生法律思维的基础作用。

三、法律逻辑学是培养法律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

法律逻辑有助于准确掌握和运用法律概念, 合乎逻辑地建立和把握命题并进行法律推理, 对即将做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逻辑论证。逻辑是思维的灵魂。在思维结构中, 逻辑处于中心的地位, 是思维的关键因素。没有逻辑, 就没有思维。这一点可从《辞海》对思维的解释得以佐证:“思维是指理性认识, 或指理性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通常指逻辑思维……”。从概念得知, 逻辑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和表述论证思想的必要辅助工具。法律思维是从法律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法律思维与逻辑天然不可分, 离开逻辑, 也就无所谓法律思维。法律思维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运用已有法律规范对特定法律事务和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法律思维能力固然不可能单独依靠法律逻辑学一门学科来培养, 但缺少关于法律逻辑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必然是有极大缺憾的。掌握逻辑的知识与技能, 是法律工作者应具有的文化素质与修养。在我院学生调查问卷中关于法律逻辑学作用一项时, 44人中有30认为能够锻炼提高法律思维能力, 有10人认为能够增强论辩水平, 有2人认为对考公务员有帮助, 有2人认为没用。

总体看来, 法律逻辑学对法律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习法律逻辑能够帮助准确掌握和运用法律概念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由概念构建起来的理论大厦。没有概念, 就意味着没有理性思维, 而没有法律概念, 法律和法律运作也将不复存在。法律概念是这门知识中最基本的要素, 是法律思维和法律实践的出发点和工具。“所有的社会问题, 不论它们来自民间还是官方、不论具体还是抽象、不论是春秋大义还是鸡毛蒜皮, 一概可以运用法言法语转化为法律问题, 运用法律概念进行分析判断。”①法律概念在法律思维和法律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正如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所说:“法律概念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须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限定严格的专门概念, 我们就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问题。没有概念, 我们便无法将我们对法律的思考转变为语言, 也无法以一种可理解的方式把这些思考传达给他人。如果我们试图完全否弃概念, 那么整个法律大厦将化为灰烬。”法律逻辑学对法律概念的考察不是从内容, 而是从结构入手, 剖析法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其逻辑特征, 对法律概念进行分类、定义、划分、概括和限制, 这些逻辑方法是准确把握和运用法律概念的必要工具, 也是合乎逻辑地建立和把握命题, 进行法律推理的出发点和基础。

(二) 学习法律逻辑能够把握命题, 进行法律推理

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是法律推理的前提和基础, 而法律推理是法律工作者经常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 也是法律工作特别是司法机关运用法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在法律工作中, 处处离不开逻辑推理, 而运用推理就有一个是否正确的问题, 这就要求法律职业人员必须懂得所运用的各种推理形式的逻辑要求, 必须懂得这些推理所得结论的逻辑性质。否则, 就有可能使我们对案件的认识误入歧途, 甚至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尤其是在审理案件、适用法律的过程中, 更要求法律职业人员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和论证能力。法律适用过程既是法律实践活动, 同时也是复杂的逻辑思维活动。

(三) 学习法律逻辑能够论证法律意见或进行法律裁决

法律论证是指通过提出一定的根据和理由来证明某种立法意见、法律表述、法律学说或法律决定的正确性。在一个法治社会, 法律论证的能力对于法律人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没有逻辑的法律论证, 法律活动就将成为一种无理性的盲目行为。论证同推理有密切的联系, 论证是各种推理的综合运用过程。法律论证需要运用多个法律推理来共同完成。法律论证与法律推理是一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正是为了论证某种法律观点成立, 才有必要运用法律推理。譬如强调审判三段论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说明和论证, 使当事者和全社会都能看到这个法律裁决是出自理性的, 是合乎思维规则和法理的, 使其具有说服力和可接受性。法律论证是法律推理的目的和任务;同时, 论证的对象和目标又内在地制约着法律推理的方向和推理形式的选择, 使推理的形式和内容能够达到论证的目的。因此, 法律推理是否遵循推理的规则会直接影响到法律论证的真实性、有效性问题。如果不熟悉或者不遵从逻辑规律和论证的规则, 就无法保证法律理由和事实理由的充足, 无法保证理由与论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这个角度来看, 关于论证的结构、种类、规则的研究和学习, 对法律职业表述和论证能力的提高, 对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逻辑性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摘要:本论文旨在结合独立学院法科学生的实际情况, 积极探索具有商务学院特色的法律逻辑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法律思维, 促进其法律职业应用能力提高。具体而言, 是根据法科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从法律职业者职业能力提高的视角, 探索独立学院法科学生法律思维培养面临的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法律理论和实务问题, 提高学生法律思维。

关键词:法科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家麟.法律逻辑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 1984.

[2]梁慧星.民法解释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4]徐德清.趣味逻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5]查有梁.新教学模式之建构[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6]教育部人事司组.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7]赵祥麟, 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8]石岩.高等教育心理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

[9]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J].法学研究, 2001 (4) .

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法学思维;培养方法

一、法律思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1.思想政治学科中法学思维

法律思维。从广义上来讲,法律思维是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主体包括法律职业从业者,如法官、检察官、执法人员、律师等,以及法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运用法律时的思维,也应属于法律思维范畴。

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首先,哲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基础。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理论反映,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映世界的本质,论证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对人的本质、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等至关重要的人生问题予以审视、反思和预见,为人们的思想意识奠定理论基石。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哲学为支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理想世界。

法律思维蕴含规则性、程序性、平衡性、基准性的特有知识、价值和方法。相对于其他思维形式,哲学思维显现出丰富的抽象性、深邃的独特性、清晰的缜密的整体性和内在的逻辑的系统性。”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仅要从哲学的抽象性、全局性来考虑问题,还要从具体的现实出发,运用规则、讲究程序、重视证据、建立明确责、权、利的制度,将哲学抽象l生和整体性、系统性和法学的具体性、规则性、适用性结合起来。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法律思维

法学不同于哲学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比后者更具有强烈的适用性。因此,强调法学理论要经世致用,不要变成玄之又玄的经院哲学。著名法学家伯尔曼说过:

“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再好的法律,若不服务于实践,就是一张废纸。所以,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人,不仅需要严谨的逻辑思想能力,抽象的哲学思维,也需要法治的理念,以权利义务的角度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逻辑线索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思政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中学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法学知识来管理学生。如学生在学校的地位是什么?学生和学校是什么关系?学生在学校享有哪些权利?学生又该承担哪些义务?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意外情况该如何处理?有的家长以为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把监护人该承担的义务转嫁给学校。一旦学生在学校出了事情,部分家长不管青红皂白,就纠集其亲朋好友到学校大吵大闹。学校为了息事宁人,绝大多数学校的做法往往选择私了,不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学校的权利,往往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实学校应该用法治的思想来治理学校。将双方的权利义务划分清楚,看学校这一方是否存在过错,该不该承担责任,承担何种责任,从法律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将学校的管理制度化、规划化。管理学校如此,企业管理,做其他思想工作亦是如此。

二、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加强法律思维的培养

1.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思政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核心,《马列原著选读》、《西方哲学史》、《宗教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等各门哲学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西方哲学史》、《法学概论》、《西方法哲学史纲要》或者《法哲学》,合同法等课程。哲学课程体系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论,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法学概论》是一门概要论述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开设《法学概论》的教学目的是普及法学知识,加强法制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规定,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般法律问题。思政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懂得一般的法律规定,并且能够运用法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在哲学思维和法学概论知识体系的架构上,培养从哲学的角度和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和思考法学问题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思政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层次地思考人与人或集团与集团、个人与集团之间的不公正、不公平,进而解决主体与社会整体间的公平、正义的问题。

2.从教学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对于思政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哲学思维的培养。学习和研究哲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和训练哲学思维的过程,要想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就必需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哲学。因此,需要推广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将书本上的哲学问题与我们所面临的哲学问题联系起来,为书本上的理论赋予现实的生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从社会实践、科技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出哲学的抽象理论问题,从身边的小问题中引出哲学的大问题,拉近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进入哲学思考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运用经典案例进行案例分析,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和法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通晓法律常识,明确权利、责任、义务,运用法律基本理論、基本法条来解决具体问题。

同时,还可以改革哲学、法学课程的考试方法,把口试、笔试、课堂讨论、心得体会、社会调查报告、参加社会实践、撰写哲学、法学论文等各种不同的考试、考察形式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创业思维? 篇9

熟悉这个对白的朋友一定都知道他出自冯小刚先生的《天下无贼》。男主角由葛优先生扮演的江湖盗王在对自己的手下语重心长的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对现实中很大的讽刺。前一段时间硕士生争相应聘“猪肉荣”似乎还没有冷却,这两天东莞一家企业又抛出“年薪十年招聘掏粪业务员”的消息。不管说是企业炒作还是真的“求贤若渴”,单是从小偷行业都需要人才来说,好像这些动机也并不算过分。确实如此,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大,致使很多公司品名通过减薪裁员来应对危机,但猎头公司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行动。对于人才来说,各大企业都是争相抢先,以便为公司创造更大的利润。

如果说以前的大学生贵如黄金的话,那现在的大学生就是跟“白菜一个价”。开个玩笑,其实严格上来说,也是想让一些过于眼高手低的大学生可以放下身段。不过因为就业难,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已经甘于放下身段,做一些常人不想做的事了。我们易发传真在招聘中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不是业绩做不上,就是总感觉公司的待遇或公司支持少。真的是“一将难求”。

易发电子传真也看过一部分的简历,简历的内容几乎千篇一律。都是一些空套的话语,并没有讲出自己的特性和所应聘工作与自身的优势。比如来面试销售员,结果个人简历却写了“为人内向,稳定,安静”,一个销售员的职位怎么可能会选择内向的员工来担任呢?所以首先应该对所应聘的职位进行详细的了解。再有就是简历的真实性。

言归正传,与大学生和企业牵线的第一步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初次的面试和简历。面试中要注意的细节问题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有所了解并非常重视。但现在的企业更多的招聘则是通过先看简历再面试,也就是说简历是第一步。但现在的大学生重视简历的人却并不在多数。有些人只是把简历当作一份工具,但却并没有用心去做好它。但他却没有意识到简历对争取面试的重要性。前段时间我们在广州某招聘网登陆了招聘信息,单是业务员一个职位就收到300多份简历,这还只是短短的2个半时间。而人力部的负责人首先就是通过各位应聘者的简历来通知面试的曾经听一个朋友说过这样的遭遇:在招聘了一个网站设计工程师后才发现他连基本的“三剑客”都不知道是什么。而该员工的简历却写的天花乱坠,仿佛跟比尔盖茨年轻时一样。这样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更是在被企业拒绝后打消了寻求工作的激情。即使真的应聘上了,但不懂得工作的详细细节和流程,又怎么能胜任呢?真实性是要重视的第二个原则。还有一项是我要提出的,曾经有一位求职者的简历让我大吃一惊。当我说“您有没有带简历时”,他拿出一本厚厚的钉在一起的书,我大概翻看了一下有10几页之多。其中有个人简历、身份证复印件、荣誉证书、学校证明........说心里话,我对这份员工的感觉并不算太好。什么叫做简历?简历,简单的经历,简单的介绍,因为来面试的人很多,面试官不可能把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一个人身上,即使有时间他也不可能去详细的看每一张纸,而且东西越多,就越容易给面试者留下漏洞。比如有英语六级的证书,但在面试官让其做简单的自我介绍都不流利,那真的不如不说自己是六级的英语口语水平好。所以第三个方面就是尽量“简单”,简而求精才是最好的选择。

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培养 篇10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我认为创造力是个体在支持的环境下结合敏锐、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特性,通过思维的过程,对于事物产生分歧性观点,赋予事物独特新颖的意义,其结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别人获得满足。支持环境,是指能接纳及容忍不同意见的环境。

目前,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一味强调读,甚至让一些无目的的读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读固然重要,然而,不加思考的读,恰恰忽视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创造力呢?我认为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力: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律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40-02

法律意识是人们从心底对法律的认同和接纳,在我国全面开展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根基。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他们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提升整个社会法律意识的重要一维。本文试分析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分析成因并提出相关的应对办法和对策。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第一,在大学生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必然要求。从某个方面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提高,其中很大因素也是法律意识,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综合知识面,提高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积极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大学生素质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根基,要求学校必须时常加强法制教育,以达到整体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

第二,大学生拥有基本的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合格的重要方面,是国家在法制建设上的长远战略和方针。从本质上来说,实现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核心是培养现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制观念,教会大学生主动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依法治国新时代下的依法办事和遵纪守法接班人。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当前,许多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法律知识薄弱

在长久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所接受到的法律教育仅仅来自课堂。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停留在“不犯罪不学法”的认知程度,能够主动地去学习法律知识,特别是深入钻研的少之又少。其实,大学生拥有一定的法律基本常识,对于其将来的就业、婚姻、家庭和职业生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法制观念淡薄

现在一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动不动就语言上恶意中伤他人、轻视别人、对于他人的权益表示冷漠、在网络中造谣传谣,甚至从身体上伤害他人,对于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不知如何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受了侵害只能默默忍受。最严重的就是目中无法无天,侵害了别人的利益,触犯了法律。

(三)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提升到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的高度,表现为大学生从心底认同我们的法律价值,有了法律信仰,大学生自然而然就会遵纪守法。当然,影响大学生形成法律信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社会对金钱和财富的负面价值观在不断地动摇大学生的法律信念,最终导致大学生对法制社会提出质疑并且失去信心。

三、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自我发展是他们关注的最重要的主题。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太多矛盾的选择,因此,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等。过早接触竞争激烈、现实冰冷的社会使得大学生犹如困在笼中的野兽,他们渴望释放压力,过自由无约束的生活。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他们身体上正在快速成长,而心理上又未完全成熟。这种身心成长不对等,使他们无法很好地控制情绪和情感,对待一些事情更多的是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来看待,以自我为中心,不想接受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和约束。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处在一个教育文化系统的集体环境中,在课堂上经常能够接触和了解来自前沿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状态,这对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打开视野是有利的。同时,信息化社会的各种真假信息又在冲击和影响着大学生思想。大学生对一些是非难辨、真善美丑、对与错的认识上不够坚定,容易受到他人利用和不良诱导,最终触犯了法律。

(三)大学生法律教育薄弱

具有较高的求知欲望,但对待法律主动学习不强。青年大学生的旺盛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学习的能力很强,但是对于法律知识的需要和渴望不是很主动。所以说当代大学生具有十分强烈的求知意识,但是他们对法律本身就显得兴趣不够浓厚。只有极少部分的同学主要的法律知识来源是通过自己主动汲取,这个现状如实反映了大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不强,主要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这个从侧面反映了高校法治教育教与学的尴尬。

理性的法律理念不足。大学生喜欢用道德标准和生活经验来判断法律现象中的是与非、对与错。他们的法律认知是感性的,而这一特点又与他们自身对法律的非理性诉求存在一定矛盾。有时候他们明知违法却仍为之,说明他们的法律意识只停留在感性的认知阶段,没有形成守法护法的法律理念。清华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也从某种角度折射出大学生法律认知与法律行为的矛盾、这就是感性和理性的反差,体现着当代大学生对法律没有足够的理性认知。这就是大学法制教育缺失的一种必然结果。

(四)教育教学方法不恰当

许多高校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3个部分。但是,法律课程属于一门应用性学科,跟其他应用性学科一样,法律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在法律人才培养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怎样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作用,是当今高校法律教育教学共同面临的难题。实际上,现在高校的法律教育更多的是理论上的教与学,很少有实践上的结合,法制教育手段缺乏,教育方式方法老套,难以很好地实现最终的培养目标。

四、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具体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

1.建立健全我们的法律法规,并且有完善的保障运行机制,好的法治社会环境应该立法为民,执法为公,确保法律执行能够得到有效监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们正处在热血方刚的年代,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他们期待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关注国家法制建设进程。

2.运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建立网络社会法制环境,通过媒体和舆论来传播社会正能量,通过各种典型人物树立正面引导,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法律法规推广,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道德风尚,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构建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

1.高校自身要做到言传身教,具体表现为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自觉遵守教育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治校。学校本身应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等规章制度,使得办事办学有法可依,尤其对于同学们广泛关心的操行评定、奖助学金评选、推优育苗等重大问题上,做到法律法规面前人人平等,不特殊办事,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严格处分。

2.形成依法治校的良好法制校园环境,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宣传教育,可以结合法制宣传日,联合校园周围的公安、消防、法院等进行法制现场教育,构建浓郁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推进现代大学生形成法律法规意识。

(三)培养大学生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和法律信念

大学生应该以法律作为坚定的信仰,培养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要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潮是对法律信仰的欠缺,法律法规就没办法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从而不能指引大学生的守法行为。法律不仅仅是表现在书本和纸张上的文字规定,其背后更体现了一个社会的道德评判和人们对法律寄予的坚定信念。法律只有被人们认可并从内心去接受,才能形成人人自觉遵守法律的良好风气。应在现代法制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深入挖掘法律自身存在的价值,从正义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四)提高法律教育教学质量

1.科任教师应该言传身教。学校的法律道德基础课任课教师应该是法律专业毕业,掌握完善的法律知识结构,了解法律法规前言资讯,平时注意积累和收集一些典型的违法犯罪案件以及案件分析,懂得从法理和情理两个角度客观去分析案例,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

2.加强学生学习法律理论,同时也应配合一些法律实践教学安排。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教案设计,抓住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关键法规,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比如劳动合同法、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3.法律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该多种多样。比如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模式,任务导向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小组讨论、课堂发言、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互动较多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习法律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最终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让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五)运用新媒体开展法治教育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推广,成为高等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新手段,实现法制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同时融入慕课教学和翻转课堂,使新媒体下的法律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网络教育教学可以让我们的法治教育更生动形象,内容更丰富,时间更灵活掌握,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互动,讨论法律问题。比如现在各高校正在大力推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易班”,就能够成为我们进行法治教育的网络平台。

总而言之,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论是对学生个体本身,还是对教育教学效果,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乃至国家的法制化进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高校培养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仅仅意味着培养专业技术过硬的大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综合素质能力水平高的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心理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密切联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文化体系建设同步进行,促进良好的社会法治风气形成,培养高素质、强技能、法律意识强的综合型人才,让他们成为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2]宋向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J].嘉定学院学报(哲学科学),2014(10)

上一篇:以雪为主题的作文800字下一篇:州交通局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