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识的培养

2024-10-23

法律意识的培养(共8篇)

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1

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丰富以及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孩子的成长与成才越来越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为了孩子高兴,家长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大大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和优越感。然而,一些孩子在这种满足中却养成了蛮横无理、唯我独尊的品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轻者与同学不和,重者触犯法律。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成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正文:法律意识是人们对相关法律规范的理解和认识,是国家意识对社会大众行为要求的体现,法律意识的强弱影响着人们对法律规范的遵守程度。根据公安部门不完全的统计,在全国的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占有相当的比例,并呈现逐年增加、年龄渐小的趋势。究其原因,除了娇身惯养外,更重要的是法律意识的淡薄,有的甚至没有法律概念。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认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道德、纪律的遵守和执行。有句话说得好,“道德是法律的底线”,在生活中道德对人们的约束范围要比法律宽泛的多,人们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在道德的要求下进行的。如:出行要靠路的右边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公交车上应主动为老人让座,买票要排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团结他人等等都是道德的范畴,违反道德会遭到社会公众的谴责,但不会受到法

律的制裁。对学生而言,讲文明、懂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则是道德对自己的要求。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能懂的、应做的这些道德层面去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心理形成一个潜在的约束机制:好的行为会受到赞美表扬,不好的行为会受到指正批评,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约束意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就为法律意识的培养打下了基础。一个道德意识很强的人,他的法律意识肯定不差。

另一方面,严格遵守学校纪律也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纪律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行为的管制和约束,是维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一种手段。在学校里,纪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就像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一样。它要求学生按时到校、上下课,及时交作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是针对所有学生的具体要求,没有特殊可言,它让学生感到这是自己必须做的。良好的纪律不仅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并能为以后法律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

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渗透和宣传。

观念意识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一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法律意识的培养也不例外。要想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就需要教师做长期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时机渗透一些法律知识,向学生讲解一些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学习到法律知识。如:在要求学生学习和劳动方面,就可以告诉学生:在我国《宪法》中就有明确规定,我国公民有劳动和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它说明在我国劳动和受教育既是权利

可以行使,又是义务必须执行。在个人行为方面,虽然我国法律规定10岁以下的人属无行为能力人,可以不负法律责任,但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可以干,他们实施的行为要由他们的监护人即父母承担责任。此外,小学生只能实施与自己年龄智力相当的行为,如同学之间相互赠送铅笔、橡皮、本等东西是可以的,如果未经家长许可私自赠送价值较高的物品,则是无效的。此外,教师也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相关的法制教育的资料和短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加深视听印象,强化法律意识。

三、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大多数言行都来自于家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的给学生讲解一些法律常识,为孩子做出自己的榜样。自己的良好行为必定会给孩子带来重要的影响。如过马路时,要让孩子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在外出游玩时,要告诉孩子紧随父母,不能私自乱跑,更不能跟陌生人走。在找不到自己的父母时,可以向警察说明原因或者站在原地别走,等待父母来找自己。孩子一人在家时,教育孩子千万别给陌生人开门,如果陌生人硬要撬门时,可以立即给父母打电话,并打开窗户向外面大声呼救。此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设定一些相关的问题情境,问孩子:如果你遇到这种事情你会怎么办?让孩子用自己的思维去解决,然后家长对孩子的方法进行说明指正,增强孩子的安全法律意识。家长还可以利用影视中的一些片段来告诫孩子为什么不能那么做,如果做了就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让孩子在心里建立相应的法律意识。

四、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司法人员的宣传和辅助。

司法部门是国家法律法规的维护、执行和宣传机关,而其工作人员则具体负责着法律法规的解释和实施,代表着国家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对外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和法律法规的象征。因此,如果让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学校给学生现身说法的话,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些司法人员经常走进校园为师生进行法制教育,并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因为他们讲述的大都是自己亲手办理的案子,从犯罪动机到实施犯罪,从犯罪危害到受到法律惩处后的悔恨,都能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动,让其感觉到遵法守法的重要性,从心理建立起法律的防线,为法律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对此,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法制学习教育,学校和司法部门可以共同制定一套法制教育方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也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现场,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从而建立起自身的法律意识。

总之,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国家、社会、教师、家长等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做好学生的法制教育,为法制社会的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2

目前, 中职学校在校生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中职学校已成未成年人集中的场所。据有关部门的统计,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多年居高不下, 个别地方还呈上升趋势。中职生作为我国社会生产与建设领域的生力军和接班人, 加强他们的法制教育及培养已刻不容缓, 不容忽视,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中职生法制教育面临的问题及现状

(1) 中职生身心正处在成长阶段, 易误入歧途。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岁~18岁之间, 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 他们思想活跃, 但极不稳定, 好奇心强, 却易变化, 对社会上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缺乏判断和抵御能力, 经不住不良风气的影响, 不能够辨明是非。一些学生不讲理想和信念, 只讲实惠;不思进取和奉献, 只图享受;不要组织和纪律, 只有自我。另外, 随着年龄增长, 中职生独立性逐渐增强, 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但有时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容易冲动, 不能实行自我监督, 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 意志较脆弱, 经不起挫折, 常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气, 如吸烟、酗酒、斗殴等。由此可见中职生处于不成熟与成熟、不稳定与稳定的临界点, 极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 中职生整体素质偏低, 法律意识不强。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 大多数家长认为上高中, 考一个好大学是唯一的成才之路, 只有无法继续升入高中的学生才会选择中职教育。因此, 中职学生的素质明显不高, 部分中职生的求学欲不强, 来到职校就是抱着混文凭的心态, 随性而为, 放任自己, 甚至自暴自弃。中职生中违纪、违法的现象比较突出也就不足为怪了。据中国法制网统计, 中职生中有厌学倾向的约占42%, 有违法倾向的约占28%, 许多中职生强行索要、殴打他人是司空见惯的事, 丝毫不以为这是种触犯法律的行为。

(3) 易受社会不良现实影响, 法律观念存在偏差。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但社会各方面发展还很不完善, 特别是法制建设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 难免滋生腐败及权钱交易, 以权谋私, 以权代法等现实问题。有部分学生认为, 权可以大于法, 有权有钱阶层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之约束, 法律不能够惩恶扬善, 从而对其公平性和正义性不甚理解, 一些学生缺乏对法律的信任感, 对法律的公正性产生质疑。一些青少年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要么选择沉默, 要么选择暴力应对。

(4) 中职学校对于法律教育不够重视, 中职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较低。目前, 大多数中职学校只重视专业课教学, 法律课时一星期两节课, 一个学期上完, 由于课时量小, 法律教学只是蜻蜓点水;而且, 中职学校的法律课只是作为考查科目, 考试不过是走走形式, 使得学生认为法律课无关紧要, 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使中职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存在明显欠缺。无怪乎中职学校的老师们总是抱怨“现在的中职生素质差, 特别难管”, 这多少与学校对于法制教育不够重视不无关系。由于法律知识水平的欠缺, 导致中职生的法律观念模糊, 相当多的中职生不能区分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认为违法就是犯罪, 犯罪就是违法。甚至有不少中职生认为自己很难遇到法律问题, 他们没有注意到法律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

(5) 中职生的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虽然, 中职生通过宣传学习, 有了一些模糊的法律意识, 从理论上知道遇到问题、纠纷应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但在现实中, 不知如何真正运用或采取法律措施, 通过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身的权益, 如有的学生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 往往是头脑一热, 就采取一些过激, 甚至愚昧的方式, 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有的学生怀疑同学偷东西时, 而对他人进行非法搜身和查包, 无视他人的人格尊严;有时学生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却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有的学生在购物时不知道索要发票与“三包”凭证, 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却只能自认倒霉;还有的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时却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等, 不胜枚举。足见中职生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

二、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1) 学校应高度重视法制教育。中职生在初中阶段没有经过正规的、系统的法制教育, 进入中职学校后, 面临一个相对较大, 也相对复杂的环境, 碰到一些社会现象, 他们心里会感到迷惘和困惑。此时, 学校除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外, 还必须抓住时机, 给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学校的任务是既要教会学生立足社会的本领, 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即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中职学校的学制一般是3年, 学生有一个较长且比较稳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学校应该从课时、师资、教材等方面向法制教育倾斜, 安排足够的课时。比如可规定如果法律课不及格不能毕业, 同时可配备有针对性的教材, 配备既懂教育又精通与中职生相关的法律知识的专职教师。通过系统的、正规的法律知识学习,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 提高其法律素养, 知法才能守法,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不至于偏离方向。

(2) 加强中职生的法律基础课教学。课堂教学是法律意识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在学校, 法律基础课是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基本学科。职校教师不仅要将法律知识告诉给学生, 而且, 还应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法律所具有的价值。比如在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教学时, 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和区分什么是违法, 什么是犯罪, 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 哪些行为又是法律、法规准许乃至鼓励的;同时, 通过身边人、身边事, 特别是选取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相符, 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典型案例, 让其自我教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 要围绕目标, 注重引导和加强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教育他们对语文知识做到系统化地学习和积累。提高作文水平的法宝是什么?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法宝是什么?那就是多“读”和多“写”。比如, 名篇经典一定要不打折扣诵读, 烂熟于心, 而且在写作中要有意识地运用, 让学习积累发挥作用, 在应用中巩固所读所诵。

一、多读

平常说要“博览群书”, 就是读书对提高一个人的修养是很重要的, 自然对提高语文素养是很有帮助的。一个人知识的积累, 除了自己接触生活, 接触自然, 获得第一手知识之外, 更多的对生活, 对社会的认知是来自书本的。一个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 大多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和力量。作家姚雪垠为了写长篇小说《李自成》, 日夜苦读明史, 做了很多资料卡片, 上万张的专题卡片堆积如小山。成功的饱学人士这样不遗余力苦读, 那么作为未来事业接班人的我们, 在求学的路上更应该在书海里畅游, 孜孜不倦汲取书本的营养。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心情, 和书中人物共心跳;读书可以欣赏世界各地风俗民情, 领略缤纷多彩的人情世故;读书可以理解宏观世界的玄妙与伟大, 更可体悟微观世界的生命体的律动。总之, 书本是一扇窗, 读它, 宇宙就在你的面前, 一切狭隘都将在书本面前销声遁形, 拂面春风必将带你进入神清气爽的境界。我们读的多了, 写作的素材自然就源源不断。实际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开阔视野的过程, 更是一个知识积累的

育, 明辨是非, 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有的放矢, 预防和减少中职生违法、犯罪, 教育学生如何应对处理别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避免和减轻不必要的伤害, 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达到一般预防和维护中职生权利的双重目的。

(3) 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教学与实践。一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 如:组织学生开设模拟法庭, 组织开展辩论赛以及法律知识竞赛等。二是指导学生开展法律实践。经常性组织学生收集身边的真实案例, 开展分析与讨论, 并设立法制宣传园地, 在校园内外开展法律咨询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到法院进行旁听, 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并掌握法律知识,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三是定期组织学生收看法治节目。如每周组织学生观看一次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法治在线》以及《经济与法》等法制类节目, 并让同学根据节目中的案例写出观后体会, 从而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鲜活生动的法律知识。

(4) 提高中职教师的法律意识。学校应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作为教师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只有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才能教育好学生。教师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不能过激, 甚至是违法行为。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 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 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 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 改进教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 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多写

语文学习的“写”能力很重要, 在今天各种考试缤纷出现的大背景下, “写”尤其重要。“写”是“读”的延伸、巩固和转化。同时, 写作时候, 由于我们的认识毕竟有限, 一定会出现“卡壳”现象, 遇到这些疑难, 都可以透过读来解决。教师引导学生作文时, 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写、勤写。日常多写, 思维就活跃, 头脑是越用越灵。写什么?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所见所闻。写, 让我们进一步观察生活, 促使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实际, “写”是思想的梳理, 起到日常行为纠偏的功效。总之, “写”能够让我们的思想更缜密。“读”和“写”都不可过于单方面强调,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只读不写, 学生就成了书袋子, 读的营养不能转化为有效材料, 读的价值就失去了很多;只写不读也不行, 只写不读, 我们就感到词语的贫乏, 内容的无趣, 我们的文字就少色彩, 文章就拒人于千里之外, 味同嚼蜡的文章谁爱读呢?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只有“读”“写”结合, 才能最大化相互促进。实际上, 在“读”的过程中, 我们的视界更扩大了。“读”“写”有效结合, 我们写的本领就能大大提高。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读多写, 养成良好的习惯, 语文素养一定能够得到逐步提高。

(唐河县第三初级中学)

育方法, 不应歧视有问题的学生, 要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 改正错误。还要组织一些责任心强、学生信任、懂心理学的教师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 及时消除个别学生的不良心理。一些条件允许的学校可聘请法律顾问, 定期对教师进行法律讲座和法律问题大讨论, 教师可以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教学管理问题, 特别是与学生发生的“摩擦”, 提供大家进行讨论、分析, 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从而在学校里营造一个“人人守法, 人人讲法”的法律氛围。

另外, 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仅仅依靠学校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家庭以及社会的支持与配合。教师可以电话、书信等形式,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表现和思想动态, 积极指导家长做好学生离校后, 特别是节假日期间的家庭教育;同时, 学校应努力改造学校周边环境, 经常与当地社区、派出所等单位沟通、协调, 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 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法律意识是关于法律的意识,它既是一种社会概念,更是一个思想概念,其指向是人们对现行法律的理解和诠释,包括对法律内容和制度的了解,也包括对法律内容和制度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以及对自己行为从法律意义上的评价和理解。中职生法律意识就是中职生在法律这一领域的思想和思维的总和。法律意识是建构法治国家的灵魂,是培养人们守法自律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来源,它是人们综合素养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对中职生而言,法律意识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一、中职学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一)法律知识来源不是学校教育

中职学校是以技术教育为主的学校,法律教育只是作为公共学科来开设,由于课时量小,学生的法律教育无法深入,学校法律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大。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的法律知识来源主要是新闻媒体而并非学校教育。

(二)中职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从法律的高度去认识

中职学生由于是中考失败者,追溯其中考失败的原因不难发现,他们在校期间具有很多不良行为,而这些行为作为初级学校只从纪律的角度对其教育,并未从法律的高度对其提醒,导致中职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危害尚未认识,对自己不良行为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不很理解。

(三)中职学生守法的自觉性低

中职学生对法律也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他们不愿自觉遵守法律或者说他们没有守法的自觉性,如私拿他人信件,他们把生活中的法律当作玩笑来开。究其原因为:一方面是社会教育缺失。社会中不守法的现象较多,而这些不守法的行为并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了不守法行为的存在,并且自己也加入其中。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了中职学生对法律的自觉性,他们模仿一些不自觉守法的行为,并把这种行为定义为个性;另一方面,由于对社会上不守法行为的司空见惯,他们头脑里的那点法律知识逐渐淡薄,对法律存在个人侥幸心理。许多中职生认为只要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做得很隐蔽,不被人发现,就不会被追究。这种危险的侥幸心理会使其以身试法,冒险去做违法犯罪的事。另外,学校法制教育的欠缺也是中职学生守法缺少自觉性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学校的法制教育只侧重于法律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自觉守法意识的培养,教师只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告诫学生违法犯罪的事情不能做,但这种教育方式只能让学生消极守法,而不能让学生真正地自觉守法。

(四)对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分析

为了对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情况作一个深入的了解,为法律教育作铺垫,笔者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涉及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等方面十个判断题和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程度等十个选择题,共计20道题;调查学生取200人。调查结果显示为100分的占4.7%;90分以上(不含100分)占8.3%;80分-90分占比14.62%,70分-80分占比12.37%,60分-70分占比28.01%;不及格同学占比32%,分析情况可得出如下结论:中职学生对法律的了解不少,但对法律的掌握不深,对法律的运用少,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

据中国法制网统计,中职生中,有违法倾向(强行索要、殴打他人等)约占27%,有厌学倾向的约占40%,其他不良行为的约占13%,问题学生中女生约占15%,此外还有部分学生与社会人员往来密切。分析此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职生法律意识淡薄,需要对中职生加强法律教育。

二、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一)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的工作。

法律意识培养属于思想道德建设范畴,中职生还属于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历来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而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又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职学生需要法律意识

中职学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它们的身份很特殊,从年龄上看,他们的社会阅历浅,经历少,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到位;从知识经历上看,他们之前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的法制教育,只是零星的了解;从心理素质上看,他们的情感和思想还显得脆弱;从社会关系上看,他们是家庭的宠儿,却是中考失败者,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中职生更需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其法律水平。

(三)中职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法治建设

我国倡导依法治国,而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形成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中职学生是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他们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意识必将对社会带来影响,如果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必将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给法治环境带来危害。尽管我国中职学校的法律基础教育已经普及,但是由于文化素质较差、自我约束力较差、利己主义思想严重等特点,不少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相当薄弱的,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系统化的法律教育才能适应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

(四)中职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弱

在中职学校开设了法律基础课,但只是作为非法律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在法律基础课上,中职学生能够学到一定的法律知识,知道遇到问题、纠纷应该采取法律措施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但基于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特点,他们在现实中遇到相关的法律问题时,却不能保持冷静,容易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还有的同学则是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如在打工过程中拿不到钱,甚至被骗走抵押金;毕业时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购物时不知道索要发票与凭证,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就只能自认倒霉。因此,提高中职学校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是中职法律教育的大事,然而运用法律属于行为学范畴,必将受到其意识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看,培养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更是迫在眉睫。

三、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法律教育的理论分析

法律意识的形成,法律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职校生法律教育也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简单的几年中职学习是无法完成这一系统的工程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教学延伸,培养学生学法的意识。如果我们将课堂法律教育作一个梳理,不难发现,法律教育的基本模式是传授法律理论政策,进行实践分析,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深入理解。从理论上分析就是法律知识的学习与法律活动的开展结合,法律教育在社会环境中的渗透,校内教育向校外教育延伸。

(二)在尊重法律中培养法律意识。

我国法律的制定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法律的社会形象是至高无上的。因此,在中职法律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应让学生建立起对法律的尊重,只有尊重了,学生才会认真对待法律教育,才会明确有可为有可不为,才能运用法律指导自己的社会生活,才会从意识上感受到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和运用法律的重要性。

(1)教师要心中有“法”。法律教育教师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法律指导员,也是学生的法律方向。教师心中有“法”能从言传身教上去感染学生;教师心中有“法”,就能在法律教育中认真对待法律教育,就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是否犯法,加深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具体条文的理解。

(2)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心。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不法现象,并且有些不法现象,学生司空见惯,这反映了我国法制的不健全,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在执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教师要从国家和现实情况入手,从依法治国的理论高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现象,剖析这些现象中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问题,让学生树立起对法律的信心。只有这样,学生对法律的公正公平才会充满信心,才能真正体会到法律的神圣,才能培养起他们对法律的尊重。

(三)发挥法律教育优势,注重法律的社会延伸

1.重视职校法律教育基础课。法律教育是中职学校向学生渗透法律意识的重要手段。我们知道,健全的法律意识必须以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而这一基础的构建需要中职学校法律教师在进行法律教育时,要将法律知识系统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构建法律知识体系。因此,中职学校的法律基础课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2.提高法律教育水平。

①管理层要提高法律教育认识。提高法律教育水平离不开法律基础教育课,但这需要硬环境,简单说就是中职学校的领导和管理者要重视法律基础课,要认识到法律基础课是中职学校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手段,在这样的认识下,保证师资力量,提供充足的法律教育经费,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增加课时量。

②关注教材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律在更新,我们在选用教材时也要注意更新。中职法律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它比其他教材更需要更新,只有时时更新,才不会让法律教育落后于时代,落后于生活。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要以新版教材为主,避免讲述过时的或废止的法律条文,以免使学生误入歧途。

③教学中要注重与生活紧密相连。法律教师长期从教过程中,有时往往一个法律案例讲了多遍,这一方面容易淡化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另一方面,以前的案例也不一定能跟上今天的法律教育。因此,法律教师在选用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时时更新,注重法律教育与生活的联系,精选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案例加以正确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法律的社会延伸。法律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向社会延伸,向生活延伸,注重法律教育的社会延伸在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中职学校的具体情况而言,法律的延伸,主要是借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力量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杂志、宣传板以及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法律宣传教育。

(四)注重法律教育方法

1.方法是成功的前提。方法是导向成效的前提,因此,法律教育方法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法律教育理论性强,教育过程显得枯燥,要从提高学生兴趣的角度改革教法,使学生在无意间感受法律,形成法律意识。

2.在制度的落实中渗透法律教育。每一所学校针对教育教学都有很多规章制度,如果能将法律教育渗秀到这些制度的拟订和执行中,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的规章制度拟订既要求符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又要求体现法律精神,因此,在规章制度的拟订和执行中,因势利导地进行法律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制度的正确性、合法性和必要性,使法律教育融入规章制度之中。

3.在学科教育中引入法律教育。法律教育内容集中但课时不足,这就需要寻求其他的教育渠道。笔者认为,将法律教育有机渗入其他的学科教育中,将会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一方面,学科教育相对分散,在其中引入法律教育,易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力,产生意想不到的法律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中职学生侧重于技术教育,每一个技术环节的实践运用都涉及相关法律,这些最能接近学生的理解,易于让学生接受。

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法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一间学校的必修课,中职学校更是强调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它是学生精神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预实践。如果我们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法律教育,效果肯定是可观的,因为校园网、校内广播、宣传板报和横幅等各种校园文化建设载体是作为中职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而存在的,它们必将在学生那里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法律教育,可设法律宣传月、法律教育专版等。

5.注重法律养成教育。法律养成教育能将学生的法律意识变为自觉行为,而这些自觉的行为中也强化着学生的法律意识。根据中职学生的实践情况,学校可以养成教育作为切入口,强化法律教育。可以从学生的不良行为入手,剖析学生的思想,提高法律意识;可从培养学生守法意识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实践运用,提高法律意识等。

6.建立法律教育资源库。建立资源库目的是吸纳各方面的资源,其中包括校园环境中的法律教育资源,家庭教育中的法律教育资源,实践活动中的法律教育资源,社会活动中的法律教育资源。

结语

提高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仅是中职法律教育的问题,它是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和我国的法治建设问题,其意义重大。在中职法律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一方面要注重法律基础课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发散思维,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渗透。

参考文献:

[1]朱景文,李正斌.关于法律意识与法的关系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外法学.1994,(6).

[2]郝铁川.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依法治国[J].中国法学,2002,(2).

[3]蔡道通.现代性:中国法治化的生成支点[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4]刘旺洪.法律意识现代化之模式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5].陈旭.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长沙大学学报,2003,(1).

试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课外培养 篇4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法律意识 课外培养 法律心理 法律观念 法律理论

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豍因此,一国法律能否被严格地执行和积极地遵守,根本上取决于人们的法律意识。随着社会普法教育的深入,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较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但在根本上还缺乏内生的法律信仰。

张文显教授在他主编的《法的一般理论》一书中把法律意识定位为“是与群体或个体心理特征相联系的、人们关于法现象的认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它在内容上包括人们对法现象的知晓、理解和把握;对法规范和法行为的情感、评价和态度;对法现象的意愿、要求和期待。在形式上表现为人们关于法现象的心态、观念、理论。”?豎本文将从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理论三个层面来探讨如何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课外培养。

一、加强媒介法律信息辨析的引导,关注并支持大学生的社会法律生活实践,促使大学生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法律心理

法律心理是法律意识的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传统文化氛围下,根据自己的社会法律生活的实践和感受而形成的对法律的直观的、表面的、片面的、零散的认识、感情、情绪、体验等主观心理活动和反映。法律心理是法律观念的精神源头,是法律理论传播的的潜在动力。而当今存在的法律无用心理、惧讼心理、法治民心理等,严重阻碍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因此,要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积极引导符合法治精神的法律心理,这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首要任务。

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媒介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人们头脑中关于“社会图景”的信息80%以上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知的。?豏大众传媒的传播信息可以分解为两个层面——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处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对媒介本质知之甚少,对于媒介法律信息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层意义上,往往无法解读出信息背后深层次的内涵,容易受控于媒介法律信息。因此,高校法律意识培养,要重视对大学生媒介法律信息辨析能力的培养,即大学生面对各种媒介法律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促使大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媒介法律信息,形成正确的法律心理。

高校可以通过思政教师联系二级学院的方式,通过事件传播法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法律信息辨析的引导。这些事件传播的信息传播载体应该是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利用大学生受众对于新闻的信任程度远高于灌输的特点,有效地降低他们的心理排斥度,帮助学生发现法律发挥作用的实效。大学生在主动关注事件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收了相关的法律信息,还不会因此产生反感。但是,大学生平时看到听到的媒介法律信息中,不少可能是反面信息。因此在采集事件信息的过程中,引导者要深刻地挖掘隐藏在那些反面信息背后的相关内容,适当做好媒介法律信息的辨析引导,让大学生通过实例自己去判断法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法律到底是控制公权力的工具还是制约私权利的手段,法律究竟是否无用,法律到底有无缺陷等。这个辨析判断的过程,对大学生正确法律心理的塑造应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此外,高校内部应考虑设立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重点关注大学生的校外勤工俭学、生活消费、校外实习、自主创业等社会法律生活实践,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法律问题解惑,让他们时常意识到法律的价值存在。

二、法律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课外多渠道传播

“法律工具主义是一种全局上制约我国法律价值和法治目标实现的理论”。?豐大学生普遍重视法律的实用工具价值,却缺乏对理性、正义、秩序、平等等法律核心价值的认同。当代大学生缺乏法律信仰,根本上就是由于缺乏法律价值观念的认同。因此,在法律信息传播过程中,要格外注重法律观念的传播,尤其是课外传播。毕竟,个体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过低和过高的刺激水平都不能够使个体满意,而中等水平的刺激能够使个体得到令其满意的唤醒水平,从而使个体能够有足够的行为驱力,课堂上的重复刺激将使唤醒水平降低,而多种形式的法律观念课外传播,能达到对大学生的最佳唤醒水平。

法律观念是人们对法律现象反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比较自觉、比较稳定,并含有一定理性成分的意识层面。它处于法律意识的中间层次,是联系法律心理和法律理论的中介和过渡。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法律观念的课外传播,尤其是法律至上、平等适用、权利本位、正当程序等观念的课外传播。缺乏正确法律观念的支撑,大学生对法律条文、法律解释的宣传更多的将是被动的接受,很难被固定的思维方式内化获得认同。因此,法律观念的传播应该是法律信息传播的重点。

那么,如何加强对大学生法律观念的课外传播呢?

(一)校纪校规层面上的法律观念传播

1.引入科学民主的校纪校规制定程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纪校规的制定过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显然,该意见要求高校科学制定校纪校规,不断提高依法治校水平。

高校校规的大部分内容是根据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制定的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规则,或者是在法律法规尚未涉及的方面,根据习惯做法或创新生成的规则。于是在合法前提下,高校校规可以看作是是法律法规的延伸和补充。“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校规虽然不等于狭义的法律,但是二者在实体价值、形式价值乃至规范的特征上都无本质的不同,它们的特性都在于旨在通过一整套完整的实体与程序的规则来指引和调节人们的行为和解决纷争”?豑。因此,校纪校规的制定也应具有民主性、公开性、交涉性等几大立法程序属性。

但据了解,很多高校广泛实施的与大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些校纪校规,都是由学生主管部门酝酿拟定的,在提交审议前,基本上既不征求学生意见,也不组织听取法律专家的意见。然而,现代程序中的信息应该是多样的,也就是说信息来源应是多元化的。因此,基于依法治校的需要,引入科学民主的校纪校规制定程序,就必须以组织学生参与校纪校规制定过程为必要条件。

2.组织师生对现有校纪校规的内容进行合法性和正当性审查

校园法律观念传播要重视审查校纪校规内容的合法性正当性,尤其是要审查学位学历的授予、违纪处分、荣誉评定等方面,是否限制了学生的基本权利。毕竟有权限制学生基本权利的,只能是国家的狭义法律,即除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外,其他都不得对学生的基本权利加以限制。

高校教育活动的目的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因此,任何校纪校规在内容上都要从全面发展的学生整体利益出发,代表学生整体利益行使校纪校规的制定权,从而来平衡学生个体利益和学校利益之间的矛盾。基于学生整体利益的校纪校规制定权的立场中立化,于是校纪校规的目标及内容就越合理越正当。如今很多学校的校纪校规中存在典型的将学生整体利益等同于学校利益的做法,这是极其错误的。

高校可以通过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二级学院等各个层面,组织师生对现有校纪校规的内容进行合法性和正当性审查,并勇于对不合法不正当的内容承认并纠正,以便让依法治校真正成为可能。并以此为契机,在各二级学院、主管部门中开展学习《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手册》等,不断增强师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维护学校和学生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大学生法律社团层面上的法律观念传播

美国高校非常注重大学生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成立各种课外活动团体。他们认为,大学生教育的效果是与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时光以及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质量成正比。我们国内的高校也应积极抓住学生社团活动这个环节。美国传播学者宣韦伯在他的《传媒-信息与人》一书中,早就提醒人们:“参加传、受关系的人,都带着一个装满一生经验的头脑来,用以解释收到的信息,决定怎样反应。两个人若要有效地互通,必须双方存储的经验有若干共同的地方。”?豒因此,对大学生法律观念传播的任务很大程度上还是要靠大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的传播活动来完成,而这些意见领袖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为法律社团的学生干部。尽管这些意见领袖是少数,但积极发挥他们的“扩散”作用,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提出了创新扩散理论,他指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继续扩散下去,首先必须有10%-20%的人采纳这种创新物,当创新扩散的比例达到了“临界大多数”的点上时,扩散就会进入快速扩散阶段。高校可以通过给予法律社团特殊的社团地位,来充分发挥法律社团能起到的“扩散”作用。例如,高校可以要求各班设立法律宣传委员,法律宣传委员受法律社团的统一管理。通过法律社团努力发展起一批具有正确法律观念的法律宣传委员,再通过他们不断扩散开去,直至到达“临界大多数”。

高校可以通过团委、学生处、社科部等有关部门,加强对大学生法律社团运作的有效管理和支持,法律社团应重点突出对大学生法律观念的传播与普及。为什么呢?并非所有的高校都设有法律系,法律社团成员未必具有良好法律素养,而且成员自身在接受法律信息中可能会有信息的遗漏和缺失,这些传播者往往会把记忆的法律信息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组织、重新加工,于是“大道消息”就容易变成“小道消息”,小道消息”的偏差对大学生法治主体性建设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大学生的思维结构介入了需要解决的众多具体问题,因而其思维带有更多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思维结构是感知模式。因此,高校要引导法律社团积极组织法律体验活动。比如组织大学生参观监狱、旁听审判、参与社区矫正的志愿者工作,或者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就社会治安问题、物业纠纷、家庭纠纷、新法在当地实施情况等与法律相关的问题进行社会调研。让大学生通过参加校外法律实践活动,实实在在地树立起法律至上等法律观念。

(三)学年论文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的法律观念传播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走上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大学生在课外完成的综合性独立作业。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学生必须在收集、比较、借鉴相关问题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论文正文等。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要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以上内容,尤其是撰写出富有创新性的论文,没有以前的铺垫,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所有高校都有必要引入学年论文制度,要求学生在大二、大三学年撰写学年论文,如果三年制的,那就只限大二撰写学年论文。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应利用指导教师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借助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运用,对学生作品创作的独立性、创新性严格要求。这样把著作权法意识植入学生的学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无形中起到了双重效果,不仅保证了论文质量,而且加强了学生的权利本位观念,切实地从保障权利出发带动义务的履行。

(四)学生申诉处理环节中的法律观念传播

法治涵义中的“理想社会秩序或状态”,即是指行政权力在合法且合理的范围内行使,个体权益得到保障的状态。法律观念的校园有效传播,必然要求对学生受教育权利的救济制度的完善。目前高校对学生受教育权利的救济制度主要是校内申诉制度,即被学校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纪律处分的学生,因不服学校的处分(或处理)决定,在法定申诉期限内向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简称“学申委”)提出申诉,请求学申委进行复查并做出决定的制度。

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设立的校内申诉制度,过于简化,可操作性不强,因此许多学校都自行制定了申诉的实施细则,但显示的不当程序规定较多。如果我们根据法律程序与实体规则的善恶情况的变化来排列,可以出现四级模式:一级模式是“有正当程序的善法”,二级模式是“有正当程序的恶法”,三级模式是“有不正当程序的善法”,四级模式是“无程序的善法”。其中,二级模式的效果是“当事人可容忍”,三级模式的效果是“当事人埋怨执法不公”。?豓可见,设立公正合理的校内申诉程序,要比制定良好的校纪校规实体性规定更重要。公正合理的适用程序,对于当事人及其他参与申诉程序的大学生以后的行为态度会起到信念上的暗示作用,他们会相信在这种正当程序下作出的适用结论是公正的,有助于树立大学生的平等适用、正当程序等法律观念。

为更好地传播法律观念,现有校内申诉制度尚需完善以下几方面:

1.建立具有中立性和代表性的学申委。该机构应独立于学校的管理机关,组成人员应具有较好的法律思维水平,尤其是善于通过程序进行思考,遵循“向过去看”的习惯,注重推理的逻辑性,能谨慎对待情感情理等。因此,学申委的组成人员中不能有学校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而是应由法律专门人士,以及具备较好法律思维水平的校外知名教育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按一定比例组成。

2.完善校内申诉程序。学申委审查申诉案件的程序应该公开,不得暗箱操作,并且在处理申诉案件时应引入回避制度、听证制度等,以保证结果的公开公正。

3.明确校内申诉机构的权力。《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六十二条规定:“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做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按此规定,学申委没有决定权,只有建议权,学申委形同虚设。因此,赋予学申委一定的变更学校原处分决定的权力,是依法治校的需要。事实上,此种情形下也只有学申委基于其独立的地位,通过理性思维,作出超然行动,才能使其复查决定更具权威性。

三、学校有关部门积极利用新媒体有选择的做好法律理论营销工作

法律理论是人们对法律现象反映过程中所形成的系统化、理性化、自觉化的思维形式,它包括人们认识法的一系列概念、范畴、观点、原理、原则等。它处于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具有明显的概括性、指导性和体系化的特征。法律观念固然重要,但法律信仰的形成绝对离不开法律理论的修养。

谈谈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篇5

谈谈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柳河县姜家店小学

王渊阔 我认为重要性不言而喻,总结一句话:从小学法,长大懂法,不会犯法。

记得在一家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的强弱,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确实如此,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一,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通过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素质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的法治精神和法制思维,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用法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校是普法教育的重要阵地,把法制教育深入到中小学教育中,是社会的需要、是学校的需要、是家长的需要、更是学生自己的迫切需要。各学校应以此次普法依法治教为契机,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推进法制教育,努力弘扬法治精神,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其三,培养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小学生的自我保护,防止受到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6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时代的特点,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凸显出其功能的紧迫性。在法治、民主日益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发展的时代急需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D920.0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是教育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摇篮,是参与世界竞争舞台的主要参与者的来源地。高等教育是大学生群体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独立走向社会的重要准备阶段。随着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能否将这一批在改革之后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人才,高等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加大法律意识的培养有助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传统的中国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强调道德的作用,尤其儒家强调道德是至高无上的。法家注重严刑峻法,否认道德教育的功能,其为道德无用论。其实,在现代社会下,这两种思想都是片面的。正如张岱年先生说“儒家思想也表现了一定的偏向,最显著地一点是儒家把德与力对立起来,看不到德与力的密切联系。孔子曾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事实上,千里马之所以为千里马,不但在其性情温良,也在于其日行千里的力量。与儒家相反,法家韩非又菲薄道德,专门强调‘气力’。道德的提高是重要的,力量的培养也是重要的。人是生物,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也必须充实生命力,增进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在儒学所表现的偏向的影响下,忽视生命力的培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欠缺。”

1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 民主法治进程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正在步入法治社会,其民主、法治的理念正在不断的深入人心,时代的潮流对置于其身的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无法脱离法律、民主的环境生存下去。当代大学生是最具活跃和最具接受新知识的群体,对于他们民主、法治的教育和接受力将对未来中国社会整体法律意识和法治中国的建设起到决定性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不断完善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所有市场参与主体都要遵行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市场经济的自主、平等、竞争、法治等基本精神对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加强。因此,现代大学生参与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先进意识形态,也需要的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的法律意识以及法律技能。

1.2 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快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必须要面对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负面影响。互联网日益在普及,它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和交往,也改变了他们的思维和价值取向。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取新知识,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是人类新闻传播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正以传统媒体无法相比的优势,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在给社会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很多困扰与问题。就高校而言,在开放的网络中,任何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接受者和发布者。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的大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尤为活跃和突出,网络正逐渐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上各类信息混杂,增加了大学生辩别真伪的难度,容易使他们产生思想混乱。”不良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这个时候,对大学生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3 大学生就业、奖、助学金,评优评先等矛盾不断增加,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隋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就业困难不断的凸显,有些非正规公司、企业和不法招聘单位利用这个机会侵夺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在校受到的正面教育与现实社会遭到的不公平待遇使他们怀疑教育的真实性。学生也没有维权意识,遇到法律问题仍停留在校内解决思维模式,不会也不懂运用法律的武器去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严重的侵夺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严重的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这几年,国家加大对高校资助力度以及荣誉的授予,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没有得到公平的解决,学校主管单位和老师遇到这样的问题,仅仅是简单的说教,或者用空洞的道德、伦理代替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没有把这些问题提高到通过法律的途径来商谈和解决。这些都是有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的养成,不利于他们今后在社会中的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守法、护法和传法的意识养成。

2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现实意义

英格尔斯说:“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组织原则如果没有其得以运营的社会根基和缺少赋予这些制度与组织原则以真实生命的现在心里基础,也会变成一堆废纸或导致畸形发展”。随着中国社会民主、法治步伐的加快,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应当是社会对每一个中国公民的要求也是中国社会加速法治进程的重要根基,大学生作为整体文明程度较高的群体,理应是法治和民主实践的先锋也是法治实践的倡导者,但是,纵观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法律意识,并不乐观。

一是维权、守法意识不强。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不关心国家政治和社会的正义,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只是想着怎样考好的成绩,所谓的好学生只不过是“规规矩矩听老师话”的学生而已,实际这不是的一种好的现象。法治社会的实现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践行,尤其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很多学生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或者去找关系,或者放弃法律武器,或者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缺乏像“秋菊打官司”一样的讨个公开、合理说法的精神追求。“当今社会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据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7%。广州市司法局的吴云南等同志对广东全省4 9所普通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震惊,1981 ~1998

年,这49所普通高校曾有违法和犯罪的学生 626人,约占同期在校学生总数的千分之二”。

二是学校、教师在处理学生纠纷时简单的道德说教,缺乏法治精神向导。对于学生发生的纠纷,运用道德和思想教育的方法来处理也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随着社会民主和法治的不断深化,学校作为文明和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学生的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学校和老师在学校里处理问题能够尽可能的利用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才能加强对法律和法治的信仰。道德和法律具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和信仰标准,道德不能完全代替法律,法律也绝非道德。在高的院校要大力倡导法治精神,这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大学生理应在高校学好这一课。因此,加强运用法律的手段处理师生以及学生和学校的矛盾、纠纷是刻不容缓。

3 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路径选择

依法办校、治校是新时期高校办校理念的重大转变,政府依法管理高校的高校依法自主办学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新的时代,高校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必然要求。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过程中自觉依照法律的规定去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承担培养具备法律素质的新一代大学生,应成为高校重要的历史使命和价值所向。

3.1 突出法律基础课法律意识培养的功能

法律基础课的教育思想定位要改变。法律基础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可能承担法律技术和法律技能的功能,也不可能是纯粹的思想理论教育课。法律基础课要承担培养学生法律思维意识的特殊功能。在有限的时间和课程安排中要让学生去掌握法律各个具体部门法德具体规则和法律制度是不现实的。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法律基础课等同于法律知识教育课的现象较多,这就背离了法律基础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必然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专业法律课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法律专业人才,这种法律教育专业性要求高,知识要求全面、系统。法律基础课虽然也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基本知识,但它的教学目的价值在于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法律基础课应当把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教学的首要和最终目标,把传授法律技术功能转向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使大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法律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以及个人行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到以法治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重要性,使大学生树立“法律就是国王”、有权利就有义务,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办事、追求法治的公平和正义等等法律价值观念,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认可性。通过这样一种教学目标的设定,才能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法治认知,并能积极主动地学法、用法、守法、护法和传法。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法律基础课的功能定位。

3.2 在高校中开展广泛、扎实的法律信仰教育

虽然依法治国得到各界的热烈回应,但法治的实践并不理想,其主要因素是缺乏对法律的信仰,“伯尔曼也认为,法律不仅渊源于立法者的意志,也包括公众的理性、良心、习惯和惯例。”法治的实现需要良好的法治土壤和民众的认同,高校大学生在高校能够树立良好的法治理念将对法治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是重要的,高校大学生在高校养成对法律的信仰对他们未来走向社会至关重要,他们是社会未来的主打力量。

3.2.1 树立法律基础课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课的重要思想

法律意识是社会诸多意识形式中的一种,“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伯尔曼也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法律基础课要发挥培养学生法律信仰的重要功能,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能积极推动公民积极守法传法。每个人具有了坚定的法律意识,才能使法律有纸上走到现实社会中,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公民的法律行为。只有对法律的信仰,人们才会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合理的权利和自由界限,才能积极利用法律途径去解决纠纷和争议,才能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才能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法律基础课要完成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历史使命而不是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法律具体功能的课。

3.2.2 法律基础课教师的定位选择

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所以,对教授法律基础课的老师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懂得法律,也要求有很深的文化功底和人生哲学。事实上,法律不是简单的制度、规则,更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教法律基础课的老师选择要求要高,必须是“复合型”的法律人才才能胜

任。法律基础课老师自己首先要有法律信仰才能产生教学应有的效果,因此,在选拔法律基础课教师的时候要严把质量关,只有老师选好了,才能把这门基础课上好,也才能实现法律基础课的法律信仰培养这一目标。另外,对法律基础课老师的培训也是比较重要的,对法律基础课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培训,使他们既掌握法律专业知识,又具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通过他们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去实现法律基础课的功能。

3.2.3 加强依法办校、治校的力度,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法治理念的落实,高等院校的管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要在新时代下,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以实际法律行为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首先,高校要遵循党和国家的方针教育、尊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权益,积极培养学生的法律权利意识,鼓励大学生追求自己合理合法的权利,努力推进大学生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救济权的实现。高校自身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在国家规定的框架之下制订自己的规章制度,并对学生的管理更应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其次,程序上要公开、公正,证据要科学充分,依据准确明确,定性合理和情和法。高校应成立学生不服处理意见申诉办公室,让不满意自己被处分的学生有被处分前的解释和申辩的机会,确保程序正当,实体正义,要符合国家和学校的制度、规章。如:给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以充分、有效地表达自己合理的见解和反映自身的利益的合适渠道,学生和高校之间利益通过公平程序得到尽可能平等对待,以此增添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和学生可接受性。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有利于表达学生的意见,达到学生和学校利益最大化的结合,减少规章制度实行的不可接受和粗暴性。学校在作出涉及学生权益的管理行为时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比如:权限、条件、时限以及告知、送达等程序法的规定,以有效的方式杜绝校方恣意地滥用管理权,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高等教育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价值尊重与人文关怀,坚持权利义务相结合的思想,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要树立民主法治意识,以法管校、依法治校的思维,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更加真实地纳入到科学规范,民主法治的轨道上。

“法律教育的目标不外乎有两个,一是为法律行业培育新人,二是为更为广泛的社会成员提供法律知识与法律意识上的训练。”高等教育肩负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理想、精神文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在法治和民主日益深入人心的时代下,法律信仰的培养是法治得以实现的根本精神动力和文化土壤,做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也将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根本上为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葛晨光.做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2009(12).

[3] [美]英格尔斯.走向现代化,见世纪档案—影响 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的100篇文献

[Z].北京:中国文献史出版社,1996.

[4] 赵丽.高校法律教育的改革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5]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和法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 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浅析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7

一、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一) 培养法律意识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国家一直以来都十分关心和重视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 中职学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 在我国学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对于我国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长远意义, 对于我国构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必须受到重视。

(二) 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更好的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法律素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要素, 只有拥有基本的法律意识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的中职生才是一个合格的中职生, 才能够顺利从中职学校毕业并到社会中去发挥应有的作用。培养中职生的法律意识, 提高其法律素养是中职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三) 培养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更有利于加强对于学生的管理。中职生普遍年龄偏小, 行为较自由,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难于管理, 而且对于各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违法违纪行为以及违法行为产生的后果都缺乏较为清楚的认识, 只有将教学和管理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认知法律的作用过程中对法律产生一种畏惧感, 对自己的行为也产生一种约束作用, 才能更好的实现对于中职学生的管理。

二、我国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我国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目前, 我国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缺失的情况比较普遍, 整体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在中职招生制度改革以后, 国家对于中职教育的重视力度越来越大, 政策上面给予大力扶持, 中职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比较乐观, 但是相对来说, 中职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在校期间的打架斗殴、偷盗赌博现象比较普遍, 毕业以后违法违纪行为也比较突出, 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 中职生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造成中职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职生自身的特点, 如年龄偏低, 普遍都是16-18岁未成年阶段, 身心和思想发育都不成熟,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各种思想和活动都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 自由、独立的心理很强, 情感强烈容易冲动, 加上缺少社会经验, 很容易受各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造成部分学生行为散漫, 不愿意学习和遵守法律法规, 导致法律意识严重欠缺。2、中职学校法律教育的重视力度不足。大部分中职学校都将学生们的职业技能教育作为了教学重点, 而并不重视中职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教学工作, 表现在对于学生的法律教育课程设置的课时量非常少, 对于学生法律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未能进行测评。虽然法律教育课程被作为公共课程来设置, 但是却形同虚设, 并不能真正发挥出培养和提高学生们法律意识的效果, 这也是造成中职生法律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加强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 中职学校要高度重视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首先, 中职学校要加大对于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宣传工作, 采取多种形式如设置法制教育课、专题法制讲座等途径进行普法教育宣传, 让学生在思想上就对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高度重视。其次, 中职学校要多增加一些法律教育的课时, 并且加强对于中职生法律意识教育工作效果的监测, 多关心和爱护学生, 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及时了解中职生在思想意识方面的转变, 有必要时进行一些心理咨询或辅导, 积极引导学生们消除一些不良心理。

(二) 给中职生营造增强法律意识的氛围。中职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要增强沟通, 及时了解学生们思想意识方面的动态, 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多给学生灌输一些法律方面的常识, 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们的法律意识, 让他们时刻都保持着对法律的敬畏心理, 防患于未然。在社会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积极倡导全社会都来关注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教育问题, 加强改善中职学校周围的治安环境, 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结语

为了培养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师不仅要从教学的方面进行创新和完善, 还要从社会的角度出发, 平常给每个人灌输一定的法律知识,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了解法律知识的必要性,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法律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因此, 中职法律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接触法律知识的机会, 不断提高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认识, 促使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孙晶华.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4) :153.

[2]胡凤莲.浅析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技术与市场, 2010 (6) :87-88.

[3]张荣伟.中职法律课程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J].教师, 2013 (5) :88.

[4]付颖.探索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路[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18) :91-92.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8

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树立依法治国的观念。作为培养高等建设人才的高校,主导性培育和快速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法律意识,是其参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塑造“现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职责。

一、依法治国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法治中国的建设绘就了新的蓝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我党确立的伟大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根本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唯有依靠法治,才能凝聚中国共识和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共建法治之中国,复兴中华之文明。

“奉法者强则国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奉法者强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进行普法教育,全面提升公民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高校作为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要尽快根据依法治国的要求,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实现法治中国造就大批具有法律意识、法律思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依法治校,提升教育管理者的法律意识

依法治校就是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建设一个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和谐校园。依法治校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工程之一,是新时期的领导思想、领导方式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理念深入人心,公民个人权利意识不断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方式。提升教育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是做到依法治校的重要保障之一,能够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并有利于营造学校教育的法制氛围。

三、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1.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是形成法律意识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渠道,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法律知识,为形成法律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发挥好法律基础课的作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2.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授课教师的考验。教师要通过精心准备,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并通过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讨论、辩论,在争鸣中求同存异,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靠、更深入。

3.积极开设法律公选课是拓宽学生法律知识的主渠道。现在高校已普遍开设了法律基础知识课,讲授一些常识性的法律基础知识,但课时较少,内容狭窄,缺乏专业深度。因此,为了适应法治中国建设的大趋势,有必要增加一些专业法律课程供大学生选修。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文化氛围

1.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遵纪守法环境。高校首先要坚持从“依法治校”开始,一切事情要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切实保障学生的权利。其次,各项规章制度要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尤其是在学生普遍关注的奖、助、勤、减、免、贷及学生干部的选拔等问题上,学校一定要按规定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可以影响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

2.为大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高校在抓好课堂教育主阵地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好法制教育第二课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和学者来校为学生做法律知识讲座,把最新的法律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增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观点、强化法制观念,又开阔了眼界,从而提高法律意识。成立法律协会,通过协会这一平台,吸引广大法律爱好者,并通过他们扩大法律宣传。积极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校园法制文化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法律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比如:组织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知识竞赛,使学生在比赛的同时提高对法律的认识,组织学生收看法制节目,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和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法治中国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应坚持不懈地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始终。

参考文献:

[1]侯晓丽,柏松,毕成.试论如何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7).

上一篇:小狗学叫下一篇:最唯美忧伤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