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

2024-06-27

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通用12篇)

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 篇1

一、青少年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 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当前的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 已初步形成了普法主管部门综合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实施的工作格局,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本人以为, 我国目前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尚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法制教育形势的需要, 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青少年是早晨初升的太阳, 是蓬勃挺拔的小树, 是含苞绽放的花蕾。对于他们, 祖国和人民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和关爱, 因为, 他们代表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 寄托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他们的健康成长,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梦想的花季, 他们激情洋溢, 活力四射。但是, 在这个如金似梦的好年华里, 如果不对其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 如果其没有把握住人生的航程, 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人生的一个个急流险滩;如果不能遵规守法、择良从善, 那么就有可能犯科作奸, 成为罪人。目前, 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 在校学生的犯罪率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特别是在校学生犯罪, 呈现出了低龄化、团伙型、暴力型、智能化的趋势, 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公检法司提供的数据和大量案例资料分析, 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水平低下, 法律意识不强, 法制观念淡薄。在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今天, 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二、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青少年是一个从年龄上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 既有青年人的朝气, 又有少年的稚气, 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而又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 也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因对世界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盲动。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 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 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 甚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如何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 提供维护他们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 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 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从而自觉遵守, 遏制住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针对青少年的犯罪?提高青少年的法律认知水平, 增强其法律意识, 使其树立法制观念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优化环境, 开展教育。

1. 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 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 学校坚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青少年获得法律知识的主要来源和途径是学校, 如在初二的《思想政治》教材中, 就涉及了《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标语、板报、校刊专栏、校园广播、主题班会、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编著通俗的法律教材、办法制手抄报、开设法制诊所、组织社会法制调查等方式,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 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此同时, 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 应结合青少年实际, 制定方案, 确立学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 并逐一落实。对于不同层次的法律知识内容, 应贯穿于不同的学龄阶段, 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 使青少年在学校接受全面系统的法制教育, 达到预期的法制教育目标。

2. 举办家长法制学校, 提高家长法律意识, 营造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青少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作为家长, 除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外, 还应对子女进行通俗的法制教育。如告诉他们“打人犯法, 杀人偿命”, “小来偷针, 大来贼精”等道理, 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正义的种子。锹德罗曾经说过:“自己没有的东西, 难以借给别人, 道德也是如此。”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自然也不例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每一个微小的行为都是孩子的活教材。孩子耳濡目染, 受父母和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不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 或者家长自己就是法盲, 那么在这样的家庭法制环境中, 子女的法律意识就很难增强, 甚至有些家庭教育还可能产生负效应。在2001年3月, 有关人士对湖南省安化县东坪中学2191名学生、529名家长和134名教师进行了关于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的问卷调查, 从统计分析的情况看, 与上述内容完全吻合。因此, 家长的法律素质对子女的法律意识培养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 应开办家长法制学校, 以发放法律通俗读本、观看“今日说法”专题节目、开展家庭法律知识竟赛、评定法律星级家庭, 等等, 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3.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形成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青少年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 或多或少地会从社会中汲取法律知识的营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和司法机关等部门要齐抓共管, 积极主动地开展系统有序的法制宣传教育。如悬挂大型法制横幅, 设置永久性法制宣传牌, 张贴法制标语, 开设法制宣传窗, 主办法制图文展, 召开法制教育大会, 组织法制宣传游行, 进行法制文艺演出, 播放法制电视专题片, 党报党刊设置法制专栏, 定期开办法律培训班, 举行法制演讲比赛、见义勇为表彰报告会, 建设和评选法制文明社区, 等等。相应加大对社会环境的整顿和治理力度, 把社会大环境真正建成牢不可破的法制教育阵地。

21世纪是法制化的时代, 整个世界的运转都要靠法律规范。早在1986年, 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 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 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依法办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对他们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 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民族法律素质的重大举措, 更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 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摘要: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需要,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此作一论述。

关键词:青少年,法律意识,重要性,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预防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中国档案出版社.

[2]大连司法局.论青少年法制教育认识上的五大误区.

[3]林明生.浅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青少年法律知识读本.

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 篇2

法律,自古有之。但是,法制建设在中国仍然有很远的路要走。中国的法制建设仍然在起步阶段,为此,青少年作为国家最年轻的群体,需要树立很强的法律意识,但是,到今天为止,很多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还是有待提高的。

从哲学的范畴上来说,法律意识属于意识领域,是人类的大脑关于客观物质的主观印象,是人脑的特有机能。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来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能对社会起到推动作用。如何树立并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需要从认识与实践两方面相结合。

首先,不管是什么东西,都有一个对其认识的过程,法律也是如此。很多青少年缺乏法律意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懂法。很多青少年不明白法律的含义。从法律的概念来看,法律上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不管从哪个国家的法律单词来看,法律都有公正公平的意思。这就是对法律的认识,很多青少年认为法律只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道具,只是来禁锢人的行为,约束人的思想的万恶之首,其实这样的想法就是没有真正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法律在我国,是为了推动社会和谐,是以公正为基础的社会意识,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就是统治阶级。当前我国的法律正在不断完善中,各种各样的法律全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就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社

会主义的法律是为了维护青少年的,我们应该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法律。

但是,了解法律并不代表真正懂得法律。很多法律在中国很难实施,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中国的历史原因造成的。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法制建设可以说是个很新鲜的名词,因为在封建社会中,是没有什么法律规范好说的,因为皇帝说的话就是最大的法律,人们往往只知道遵从,却不知道怀疑。这样时间一长,中国人就被奴化了。这样的奴化烙印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是根深蒂固,普遍中国人认为,法律的最终解释权是在官员的手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只是一句空话,这就是说,在中国是没有民主可言的,法律只是一纸空文。就好比前些日子发生的‚我爸是李刚‛的案件,局长的儿子撞了人,当时居然有很多人袖手旁观,认为是局长的儿子,碰不得。这就是一种奴化的心理。这样的心里是很普遍的,也是阻碍民主法制进程最大的障碍。毕竟,杨三姐告状这样的事情很少。很多青少年在小时候心里还有那么一种正义感,往往随之年龄的增大,被社会上很多潜规则开始制约,渐渐的奴化,不仅自己不懂法,还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因此,青少年要明白,法律是什么,法律是维护谁的利益,还要看清这个社会的性质。

懂得法律的同时,还要学会践行法律。孔子曾说,见义不为,非勇也。很多青少年知道法律,但是有的时候却不敢运用。这就需要我们树立维权意识,维权意识是法律意识的一部分。树立维权意识,需要有勇气,也需要有智慧,因为很多人不是不用法律,是不会用法律。

近年来,法律界出现了一颗新星,他就是郝劲松。从04年夏天开始,他先后7次将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北京铁路局告上法庭,原因是在火车上购物和地铁如厕时未能要到发票。他因对‚打破行业‘霸王条款’起到了一定作用‛而入选‚2004年构建经济和谐十大受尊崇人物‛。中国向来不缺乏懂法的人,只是缺乏会用法的人,中国也向来不缺少用法的人,只是缺少会合理用法的人。而我们青少年,就需要向郝劲松学习,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已经说得很明确,但是,如何处理好法律与道德,法律与伦理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其重要。法律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地方与现实伦理道德相抵触。就比如说今年的一个农民工讨薪事件。在山西临汾打工的河北人吴利,因一年多来老板欠自己1.2万元工钱且多次索要未果,便利用出车之机顺手牵羊盗取老板现金1.19万元。8月2日在大同火车站欲乘车回老家,见到值勤民警后撒腿就跑,露出马脚,被值勤民警逮了个正着。从数量上说,吴利只是拿了属于他自己的那一份利益,但是在法律面前,再怎么正当的理由也不能走上违法的道路。这里固然有着很多原因,也许是大老板的道德失范,也许是社会上为富不仁造成的,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公平。吴利没有能用法律的力量真正维护自己的利益,只是用心里那自己给自己设臵的道德标准来办事情,因为从他盗窃的数目来看,1.19,甚至少于他被欠的,说明其自我约束的能力是很强的,但是他并没有选择用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这就带给我们一个更加重的任务,那就是青少年不仅要处理好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更要努力增强自己的认识能

力,努力完善法律。

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 篇3

关键词:青少年;法制意识;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21-02

依法治国,重在法治,基础是教育。思想政治课是进行中学生法制教育,德育培养的重要基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每位中、小学生都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们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进行了调查,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了一些探索:

一、针对青少年犯罪现状,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刻不容缓

法制教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且聚众斗殴,有的甚至是利用计算机,同一类案例在同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且犯罪呈低龄化趋势,初犯的平均年龄已降低到14-15岁。违法犯罪青少年有些是辍学生、失学生,他们大多无所事事,极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其中以初中生居多,随着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偏差和社会上各种不良或腐败风气的影响等,都会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方法

面对当前部分青少年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又不强,且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抓青少年法制教育,更好地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首先要认识到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不仅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其次要明确职责,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参与,学校要明确职责,给教师确定任务,要将授课的效果与教学业绩挂起钩来。家庭、社区及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各自的优势,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良好氛围。三是要讲求实效,要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以及接受能力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旁听法庭审判活动,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制观念。

2、建立机构,健全网络,构建普法教育服务体系。对青少年普法教育,首先要专门成立法制教育领导小组,聘请检察院、法院或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员为法制宣传教育员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专题教师,定期为青少年讲授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保证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列入每年工作计划,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实施了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3、抓防范,推进青少年犯罪预防计划。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社区建设的新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围绕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一要求,要立足于教育和防范,广泛推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计划。成立以干部、青年干事、民警、司法干部为核心,吸收青少年工作志愿者、学校负责人、以及群众代表参加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团体,通过加强组织、队伍、阵地、机制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切实发挥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4、抓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当前,一是学校课程设置上缺乏专用法治教育教材,只注重知识灌输,对青少年的要求停留在了解法律知识上,对树立法治意识关注不够。二是重形式轻内容。不少学校组织了诸如讲座、参观等活动,但缺乏积极引导,青少年没有形成共鸣,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的效果并不明显。三是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和内容无法满足青少年对法治教育的个性化需求,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应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要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作为全民普法的重点对象之一,常抓不懈,一是强化学校法制宣传教,积极协调教育局、公检法等预青成员单位,定期召开法制副校长聘任大会,开展法制副校长论坛,组织“远离违法犯罪·共创平安校园”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开设中小学生法律常识课,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提高青少年法律素养。既巩固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成果,又培养了青少年的学法积极性。二是注重家庭法制宣传教育,将法制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家长培训班、家长法律大讲堂,家庭教育规范讲座等活动,提高了家长的法制观念,使家长成为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第一责任人。三是通过校讯通、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向家长传递法制教育信息。还可以向辖区青少年下发法律学习资料和配套的法律知识竞赛考试试卷,由青少年带法回家与家长一起学习和做试卷,形成互学互动的学法、知法的局面,从而使普法覆盖面广泛,起到了良好社会效果。

5、法制宣传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发放《青少年自护教育手册》、《普法知识宣传读本》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树立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品牌,激发广大青少年学法用法的热情。做好预防工作,需要认真研究把握普通青少年向“问题青少年”转化的边界。一是关于不良行为,要搞清楚哪些不良行为会导致后期的违法犯罪,这些不良行为是如何形成的。二是关于不良习惯养成问题,要研究青少年在什么阶段容易出现坏习惯,在什么阶段必须对这些坏习惯进行干预,否则就会发生演变。三是关于青少年失学失业问题,要认识到这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门、家庭都需要继续努力,必须使九年制义务教育成为强制性任务。四是关于特殊群体整体关爱不足的问题,比如目前数量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要防止他们因为缺爱失管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把这些问题梳理清楚,才有可能对症下药,找准转化的关键环节,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做深、做实。

总之,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充分考虑青少年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在深化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加深对法治的体认。充分发挥课外、校外、户外教育的作用,通过开展主题鲜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青少年把法律知识内化为法律意识、上升为法治精神。大力推进法治内容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又充分调动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帮助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坚守法治信念、善用法治方法。引导青少年树立国家意识、宪法意识,培养法治精神。

参考文献:

[1] 《现代学校实施法制教育的思考》.江苏经济报.

[2] 《浅谈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制博览.2015(14) .

[3] 《浅谈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几个注意点》新课程研究.冒扣银.

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 篇4

1. 当前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据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 近十年来, 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已经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其中, 16岁少年犯罪案件数量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左右, 由此可见,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突出问题, 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已迫在眉睫。

2. 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

(1) 有利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近几年来, 青少年违法犯罪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的发生有很多原因, 其中最主要的是法律意识淡薄, 对罪和非罪分辨不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法律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 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能力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对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 自我保护意识也比较薄弱。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能够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能力, 使其能有效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 打击犯罪, 实现自我保护。

(3) 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需要的就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底蕴、开阔的视野、良好的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和健康的心理。

(4)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随着青少年犯罪的增加,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治安和稳定的突出问题, 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有利于促使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 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 从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二、当前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家庭教育的失当

首先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出门有学校, 入门有家长, 一直受的是正统教育, 孩子不会出问题、入歧途, 因此不重视对其的法律意识培养。其次, 有些家长重智轻德, 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 只关注孩子的成绩。

2.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 促进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 也给我们社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在社会上蔓延, 文化市场充斥着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等, 网吧、游戏厅、等普遍存在, 这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存在都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这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尤其是法律意识的培养方面。

3. 学校教育的滞后

学校是青少年法律思维培养的基地, 但是很多学校对法制教育不够重视, 有些学校虽然认识到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教育系统对法制教育没有提出强性的质化和量化要求, 同时迫于对升学率一味追求而没有引起重视。

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穿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方法

1. 家庭方面

(1) 提高父母的法律意识

父母是青少年的启蒙老师, 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可以通过阅读法律教材、读物、杂志, 收看法制节目, 参加法律讲座等等来培养法律观念, 提高法律认识, 并在生活中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使孩子对法律知识形成一定的了解, 并用自己正确的行为举止使青少年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在家庭思想教育中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除了要向他们灌输一些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道德观念外, 还要教导他们学好法律知识, 让他们知道法律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只是阅读书本, 或者通过暴力, 而要采取一些青少年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 如结合实际, 案例分析, 观看影片等等。

(3) 与学校保持联系, 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

父母应该与学校经常保持联系, 积极参加学校的家长会等, 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针和学生的思想动态, 同时配合学校的智育教育的同时, 积极配合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 及时地关心学生, 正确地引导学生, 促进其健康成长。

2. 社会方面

(1) 加大进化文化环境力度

首先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其次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治理;再次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日常管理, 任何不适宜对未成年人开放的文化娱乐场所, 不得对未成年人开放;最后大力提高社会各界人士的思想道德素质, 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

(2) 建立青少年法律咨询机构

由法律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青少年法律咨询机构, 定期为青少年、家长、教师等开展侧重点不同的法律讲座和咨询座谈会, 并让一些表现良好的少年犯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 同时可以派遣专门人员走访青少年的家庭, 进行调查和访问等, 并分析总结调查、访问的结果制定更加合理的解决措施。

3. 学校方面

(1) 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和教学质量

青少年对法律的认识大部分来自于课堂, 因此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十分必要。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并适当地参加一些司法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进一些典型的、正面的案例进行分析, 使青少年得到感悟和情感升华, 促进其法律意识的培养和稳定。

(2) 强化和优化法律知识的课堂教学

法律知识本身较为枯燥, 对于中学生来讲甚至复杂难懂,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地引进案例进行教学, 其中案例要求具有典型性, 与日常生活要联系紧密, 在教师假定的情景中, 让学生接受法律知识并初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情感。

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5

摘要

公民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法律现象的一部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对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出发,有针地性地搞好普法教育活动。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生活、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那么,如何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本文将以公民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和成因分析为线索,阐述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对如何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提出了自己的建解。

关键词: 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依法治国法制建设普法教育

法律,作为奠定于现代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基础之上的理想治国方略,其关键不只在于完善社会制度,更在于法律及其运作过程中所内含的理念,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价值的要素和取向。“立法所表现出的具体的法律条文不过是其外表,支撑法律的精神、理念、原则及价值才是筋骨和精髓”。真正的法律乃是以理念为灵魂和统帅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统一体。“只有当这些文化要素成为根深叶茂的社会意识,法律的理想才能变成现实”。社会人民对法律的普遍认同和信仰,是法律得以实现的社会思想基础。因此,必须在公民的法律意识中注入法律的理念,使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有更坚实可靠的支撑。除此之外,还需要民主的制度、政治体制以及法律思想文化等一系列条件有力配合。其中法律思想文化基础是公民中贯彻依法治国思想的重要条件,实现依法治国必须以适当的法律思想文化背景为基础。法律意识是构成法律思想文化基础的核心,对公民思想的贯彻以及依法治国实践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它同时也内在地驱动着主体的积极守法行为,严格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充分尊重他人合法且合理的权利和自由;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这样法律秩序才得以完整创立。

一、法律意识的结构

(一)公民法律意识的结构

分析和认识公民法律意识的结构,是深刻理解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作用,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从理论上说,公民法律意识是由法律情感、法律认识以及法律理念三个部分构成的。

1、法律情感

“法律情感是人们对法律,主要是现行法律的心理情绪体验,也是人们依据现实的法律制度能否符合自身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喜好和厌恶的心理态度”。它反映了人们对法律规则、制度的直接情感态度,处于法律意识的感性认识阶段,一般具有直观性、自发性、易变性的特点。公民的法律情感大体上有三种情形,即亲法、恶法、冷法。

2、法律认知

法律认识是公民对法律现象,主要是现行法律制度内容的了解和把握程度。由此看出,法律认知的核心是对法律权利义务规定的了解与把握,这是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前提。从而使主体充分了解和认识到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即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同时比较准确地预见到相应的法律后果,从而尽最大可能地保证行为的合法性。

3、法律理念

法律理念是公民在对法律的理性认识基础上对法律产生的理性心理体验,是法律情感和法律认知的理性升华,是以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追求的法律理想和信仰。它作为对法律的理性认识,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它摆脱了对现存法律制度自发的直观心理体验和认知的局限, 是公民 1

关于法的心理状况的上层理性境界。

二、法律意识的内涵由三个因素构成第一,知识因素:即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法律过程中所获得的法律信息,即法律认识、法律思想和观点等。知识因素是法律意识的基础,是法律意识的中心内容,对于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第二,心理因素:是人们对于法律现象的心理体验,包括法律感情、法律态度、法律评价等。心理因素是人们活动的心理基础,与知识因素具有相辅相成关系,并能创造守法的高度心理倾向和气氛,从而影响行为因素。

第三,行为因素,是人们行为的法律动机,包括人们行为的动机、意向、准备、意愿等,它集中反映知识因素和心理因素,并直接与人的意志、立场、及要达到的一定活动目的的心理相联系,是活动的内在动力。

三、公民法律意识培养的作用

法律的建立必然要求法律意识培养的率先确立,并且应当将法律观念内化为相应主体的自觉意识——法律意识。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依法治国的建立。因此,塑造全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中国依法治国的必经之路。

(一)公民法律意识是立法的精神源头

立法者在进行立法活动时确认和保护什么利益、需求,限制什么需求与主张,往往根据的是自己的法律情感、法律认知以及法律理念构成的法律意识,并会自觉不自觉地受该种意识左右。立法者的法律意识水平与状况意义重大,法律意识对立法的指导作用十分突出。

(二)公民法律意识对严格执法、守法有重要作用

法律能否发挥作用,能否被严格地执行和积极地遵守,重要的是看它能否为人们所接受和拥护,即取决于公民法律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大至国家的立法、司法活动,小到个人的生活、学习,如公民依法纳税,签订各种合同等,都是公民法律意识支配公民做出的。因此,公民法律意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法律活动尤其是执法与守法活动的潜在原动力。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它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

(三)公民法律意识有利于实行民主和监督机制

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之一,就是让公民参与社会政治、国家事务管理,并依法监督立法、行政、司法机关权力的正确行使,即实行民主政治,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但在现实中,公民能否积极踊跃地参政、议政,行使监督权,还得看公民的法律意识,看公民在合理、合法的法律要求的基础上是否具有权利主张精神和护法精神。权利是公民实现其意志、利益和价值追求的有效途径和可靠手段。对权利的要求、行使和维护,就会促进公民积极参政、议政,促进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所以公民法律意识将促使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国家管理,有利于社会民主法治化的进程。

四、目前公民法律意识薄弱表现

(一)在中国还存在大量的文盲、半文盲,由于缺乏科学文化教育,文化素质低下,因而法律意识也非常淡薄,甚至是“法盲”。

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都不高,法律素质就更低。在农民的意识里,法律只会约束人,而不会保护人。他们惧怕法律却不懂得自觉遵守法律,更谈不上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了。

农民工的工资遭受盘剥、拖欠和克扣,是近年来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据中华全国总工会进行的统计,截至2003年,全国9400万农民工中有72%的农民工的工资被拖欠,拖欠金额达1000多

亿。农民工工资的拖欠,不仅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而且挤压了农民工的生存空间,直接影响着农民工的基本生活。但是合法权益遭到损害的农民工真正利用法律手段来索要工资的却很少,大多数农民工要么忍气吞声,要么上访,就是不懂得诉诸于法律来解决问题。根据媒体对1500名农民进行法律素质调查时,其中有一项问道:“当你受别人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1)法律(2)关系。”其中想到法律的尚不到20%。可见农民的维权意识还很差。我国是一个农民大国,要实现依法治国,农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要想培养与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农民是重点。必须对农民进行法律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我国也有知识阶层的公民,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不够全面、完善,对法律的适用不当或对法律的认识不深。特别是现代的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法律认识都只有一点皮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经济的飞速发展,受电视、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越来越多。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每年以超过两位数的百分比递增,平均达到l2%以上,犯罪总量持续增长,犯罪类型呈扩展式发展。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多样,涉及杀人、抢劫、强奸、盗窃、投毒等共13类。其中,以抢劫、强奸、杀人、故意伤害和盗窃为主,占少管所青少年的94.01%。而且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团伙犯罪突出、暴力倾向严重等特点。据某市对30件青少年犯罪案件的调查统计表明,结伙犯罪有21件,占70%,从14岁到17岁,结伙作案比例与年龄增长成反比,其中14岁的少年作案结伙率为100%。近年来,青少年网络犯罪也越来越多,而且具有较强的预谋性和策划性。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很低,急需增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对祖国的前途命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而且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应当从小做起,因此,培养与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些执法者却未具备相应的法律意识,导致执法效果和形象欠佳。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进行,领导干部违法乱纪、腐败犯罪等问题大量地被揭露出来。2006年,全国检察机关进一步加大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办力度,立案侦查职务犯罪大案18241件,其中贪污、受贿百万元以上的案件623件。立案侦查涉嫌职务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736人,其中厅局级202人,省部级6人。会同公安机关开展追逃专项行动,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670人,比上年上升137.6%。这说明,法律在他们的心目中没有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权力与法律的关系上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还是权大于法。他们认为,法针对的是百姓,对他们是没有约束的。领导干部是社会公众榜样,他们如果是这样的认识和行为,将会使法律丧失权威,使社会丧失对法律的信任,从而直接影响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文化也随之进入我国,许多非社会主义的法律意识、思想也影响了一部分公民。

(五)尽管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古老大国,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五、如何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公民法律意识作为现代依法治国的内核,其形成和发展既可呈现为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也可以是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的结果。在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主要依靠政府推进实现法治的国家,要培植法律意识,使全体公民牢固树立对法律的信仰。

第一、随着我国国民教育和素质的普及提高和普法教育的深入发展,对全体社会成员要全面进行更深层面的法律意识教育。要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懂得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必须依法行为。第二、要继续完善各个领域中的立法,使法律法规更具有严密性和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更加有效地规范和制约现代社会生活的运转。这种法治社会环境必然“感染”及于每个社会成员,形成普遍的、更具深层面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现代化行政执法、行政管理机制。使执法者意识到其必须依法行政,所行使的行政权力是管理社会和为民服务的行政,消除以法治百姓的传统观念;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司法体制及其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司法人员树立严明司法的意识。为此,国家必须逐步完善公务员考试制度和司法考试制度,选拔高素质和相当懂得法律知识的人任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的公职。

第三、强化民主与法制、依法治国的法律宣传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传播于全社会。要经常不断地运用各种典型实例,有选择地借鉴国外有益的实例,向社会各个角落进行传播,使每个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升华于这种法治氛围之中。

第四、不断发展和扩大基层民主自治。要进一步消融国家优位理念,逐步树立起社会优位理念。要在加强基层民主自治体制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独立于政府及其它权力机关的社会中介组织,努力建成一个健康发展的公民社会,使公民在自治中培养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样重要的是,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础,市场经济对规则的需求,市场主体对权利意识的发育和扩张都为法律意识的成长准备了土壤。从历史上看,正是市场经济造就了市民社会的主体,拓展了市民社会的活动空间,塑造了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塑造了市民社会的自治体制,促进了适合于市民社会的法律理念和制度的形式。

六、小结

基于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表明,大力培养和增强全社会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不可松懈的计划。法律是有一定成本的,不投入就难有回报。一个国家对执法和司法的投入毕竟要受综合国力的制约,目前我国执法和司法投入的不足,只有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望缓解或最终解决。因此,立法相对容易,而法律的完全实现尚需一段过程,中国的依法治国自然是一条渐进式的道路。对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刘旺洪教授有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他认为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的转型或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是一个传统法律文化观念逐渐解体, 而现代法律观念逐渐生成的过程”。在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 一方面, 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为中国人的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力地推动了法律意识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 社会结构的转型期所具有的矛盾性又使法律意识在现代化过程中呈现出过渡转型时期的特点, 具有多元性和矛盾性, 中国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在诸多方面还不成熟, 对法律的性质、功能、态度和信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偏颇之处。在面对全球性法律实践时我们表现出诸多准备不足, 从跨国民事损害赔偿到国际性的对华反倾销案, 我们显得有些茫然失措, 不同的语言环境、文化氛围、法律背景, 使我们体会到走出“乡土中国”之后沟通的尴尬。一个不了解国际性通行规范、不具备国际性法律素养的群体, 很难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求得生存并赢得利益。因此, 在新世纪里我们应随着社会的变迁、法律文化的变迁而加大法律意识的变革力度,只有当全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养成、法律素养提升的时候, 依法治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第20页

2、唐永春 车承军 《公民法律意识与法制-公民法律意识的法治功能及其塑造》《求是学刊》 1999年 第3期 第63-66页

3、张璐 《实现法治必须注重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62-64页

4、程东:《论法律意识》1999年1月http://

5、李步云 刘士平《论法与法律意识》《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70-79页

浅淡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6

【关键词】中职 法律意识 培养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依法治国,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随着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其中,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可或缺。加强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可以造就一代优秀的技术工人,而且可以进—步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化的历史进程。

一、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校园里诸如打架斗殴、偷盗赌博、诈骗恐吓等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中职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岁至18岁之间,各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渴望独立的心理,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情感强烈又不稳定,易激动、情感强烈,易受外界影响,如果引导不当则容易误入歧途。

2、在校期间普法教育薄弱。中职学生教学计划中,只有第一学期有《道德与法律》课程,学时少,内容少,且教材内容滞后,法律条文多而适应学生特点的案例少,学生不喜欢学习。平时进行的一些普法手段过于简单、流于形式,法律宣传力度不大。

3、部分学校的法治环境差。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人为治校多于依法治校,个别领导和部分教职工家长作风严重,素质不高,学生权益受侵害的事实客观存在。

4、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近年来,中职学校的学生受社会不良影响很大,个别学生与校外闲散人员相互勾结,打架斗殴、抽烟喝酒、赌博讹诈、沉溺网络游戏,严重地败坏了校园风气。

二、加强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不应该仅是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的教育,更应该是注重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宣传法律知识的教育,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1、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生无疑是主力军。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从小培养法律意识,进行普法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能促进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对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我国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总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基本技能,基本技能是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的,综合素养最重要的就是遵纪守法。因此,提高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就成为了中职学校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加强学生管理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一些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该行为的社会后果缺乏清醒的认识,因而很难对法律产生敬畏感。如果我们将教学和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法律对社会行为的约束作用,寓管理于教学中,使法律教学成为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必将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几点建议

为提高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中职学校要适当增加法制、思想道德教育。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普法教育,可举办专题法制讲座,参观法制图片展览,旁听法庭审判,邀请表现好的犯人现身说教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和政治思想觉悟。

2、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改进教育方法,不歧视有问题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还要组织一些责任心强、学生信任、懂心理学的教师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及时消除一些学生的不良心理。

3、老師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形成制度,多以电话、书信等形式与家长联系,与家长交流学生表现,积极指导家长搞好节假日子女的家庭教育。

4、努力改造学校周边环境。经常与当地社区、派出所等单位沟通、协调,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 篇7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 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 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 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 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 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 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这种反应和体验是积极的, 能动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 它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四个基本要素, 这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形成由低级向高级, 由深层到表层,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多层次结构。只有当四要素产生最佳组织效应时, 才能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又有自己的特征, 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就其主体而言, 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 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 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 因此, 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由于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有其特殊性, 总体的生源特点就是高考分数相对较低, 学生素质良莠不齐, 他们入校后所表现出的思想特点, 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法律意识, 所以, 我们先要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才能进而了解以及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由于高考分数较低, 入校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或者虽然有学习的热情, 但由于基础较薄弱或者学习方法不妥, 效果不佳。不少学生在踏进民办高校的大门时, 始终有不服气心理。很多人认为自己并不应该进入民办高校, 而是应该考上更好的学校, 因此刚进校时, 对学习抱有一种强烈的积极性, 特别渴望成功, 然而由于自身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如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对、缺乏恒心等等, 使很多学生逐渐变得厌学、不自觉、不自律, 甚至影响了周围的同学。

第二,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 特别是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大学生, 生源背景比较复杂, 素质上具有差异性。在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差距悬殊。这类学校的收费普遍较高, 每年都需要一万五千元左右, 但入学的学生家庭条件各有不同, 其中不乏有贫困生, 特别是专转本的学生, 他们特别珍惜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的机会, 因此学习非常努力刻苦;当然也有不少是被家长逼着来读书混文凭的学生, 正因为学生在生源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所以, 在管理上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第三,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会受到歧视, 就业压力较大。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应聘工作时比较务实, 一旦被用人单位录用, 就很踏实肯干, 也不会像名牌大学的学生那样会挑三拣四, 但是, 在目前的人才市场中, 大部分的用人单位还是为学校品牌论, 社会对民办大学的学生的认可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曾经和我的一个毕业班学生谈话中了解到, 他在找工作期间, 多次进入人才市场投简历, 但是都杳无音信, 感觉十分沮丧, 希望社会能给他们多一点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机会。面对这种压力, 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对于他们学习的目的和将来的出路产生了许多疑惑。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第一,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 而民办大学的大学生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 就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在现今社会, 充斥着各种道德观和不同的文化, 再加上社会压力和竞争的激烈, 大学生很容易受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的影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近几年, 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 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 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 同社会犯罪比, 其涉罪范围、性质及危害没有质的区别。数据显示:身处“象牙塔”的学生们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平静和安宁, 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状况令人忧虑。

第二, 民办大学在法律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民办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模式是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较为重视专业课的设置, 几乎都没有法律基础课, 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课程的教学。而在这门公共课中, 法律基础仅占一小部分的课程, 课时很少, 对于法律的讲解都是一带而过, 学生几乎不加以重视, 在考试时也只求及格, 这样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第三, 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一般法律知识的掌握比较弱, 对法律的整体认识还不足, 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维权意识也不强。高校学生虽然通过法律基础课能初步了解一些法律法规, 但是, 并不能在心中真正形成知法, 懂法, 守法的法律意识, 大多数学生仅仅将课堂上的学习当作任务一般去完成, 在现实生活中如遇到纠纷就会不知所措, 不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而是往往采取“息讼”的消极方法来解决问题, 其结果只能导致他们自身的权利收到侵害。例如, 学生择业就业时, 缺乏法律意识。部分用人单位就利用这一点, 再加上现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就设计了一些侵犯学生正当权益的招聘陷阱。通过口头协议、模糊条款等方式来侵犯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四、培养民办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1、在校园中要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和法制文化。民办高

校在管理学生和学校各种日常事务处理的过程中更加应该做到依法治校。例如, 在辅导员和老师在进行学生的德育考核, 各类的评奖评优, 贫困生的助学金发放以及班级干部队伍的建设工作时, 要根据校纪校规按章办事, 做到公平公正。而在处理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时, 一定要严肃处理, 并且给予其充分的胜诉权利。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在充满法律氛围和法制文化的校园中逐渐加强依法治校的观念, 从而培养其法律意识。

2、在日常工作中要向学生灌输一些法律知识, 不仅让学

生能知法, 还要懂法和守法, 做到德育教育, 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三者要有机结合, 从而加强法律意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面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 民办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指导学生培养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从而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3、要进行法律基础课程的改革, 要加大法律基础课程所

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课的比例, 要请法律专业的老师来专门讲解法律基础这部分的内容。还可以开一些实用性强的法律类的公共选修课程。例如开设民法、刑法、宪法法、劳动法法、诉讼法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 使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 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我国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

4、大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 调动起学生对于学习法律

知识的积极性, 多组织学生参加与法律的活动, 让大学生从中了解法律知识, 使他们在法律实践中能走出校园真正接触到真实的案例, 加强他们对于法律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比如, 听专家普法教育讲座、开展生动的法制演讲、法律热点问题的辩论赛、法律基本知识竞赛等活动, 督促学生经常关注电视台的法制节目, 有条件的情况下, 还可以组织旁听典型案件的庭审, 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从而得到教育, 这些方法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在就业工作中, 要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一些法律

知识的培训。在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 民办高校的学生就业压力就更大了,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更有必要对毕业生加强基本法律知识的培训和传授。如开展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讲座, 介绍我国高等教育法, 让大学生加强自身学业学习的意识;介绍我国劳动合同法, 有利于大学生提高遵纪守法和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介绍我国公司法、合同法和知识产权法等, 让大学生了解我国我国相关经济法律制度, 为今后走入社会创业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 在认清民办大学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 通过校园法治环境的建设, 法律知识的普及, 日常思想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结合以及多种活动的开展, 等等, 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法律的严肃性和实用性, 从而使他们产生对于法律的信仰, 最终才能逐渐培养出较高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张中秋, 杨春福, 法理学, 2001.

[2]陈建新, 袁贵礼.中国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透视[J].社会科学论坛, 2002, (04) .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司[J].思想道德与法, 2006.

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8

目前, 中职学校在校生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中职学校已成未成年人集中的场所。据有关部门的统计,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多年居高不下, 个别地方还呈上升趋势。中职生作为我国社会生产与建设领域的生力军和接班人, 加强他们的法制教育及培养已刻不容缓, 不容忽视,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中职生法制教育面临的问题及现状

(1) 中职生身心正处在成长阶段, 易误入歧途。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岁~18岁之间, 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 他们思想活跃, 但极不稳定, 好奇心强, 却易变化, 对社会上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缺乏判断和抵御能力, 经不住不良风气的影响, 不能够辨明是非。一些学生不讲理想和信念, 只讲实惠;不思进取和奉献, 只图享受;不要组织和纪律, 只有自我。另外, 随着年龄增长, 中职生独立性逐渐增强, 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但有时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容易冲动, 不能实行自我监督, 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 意志较脆弱, 经不起挫折, 常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气, 如吸烟、酗酒、斗殴等。由此可见中职生处于不成熟与成熟、不稳定与稳定的临界点, 极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 中职生整体素质偏低, 法律意识不强。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 大多数家长认为上高中, 考一个好大学是唯一的成才之路, 只有无法继续升入高中的学生才会选择中职教育。因此, 中职学生的素质明显不高, 部分中职生的求学欲不强, 来到职校就是抱着混文凭的心态, 随性而为, 放任自己, 甚至自暴自弃。中职生中违纪、违法的现象比较突出也就不足为怪了。据中国法制网统计, 中职生中有厌学倾向的约占42%, 有违法倾向的约占28%, 许多中职生强行索要、殴打他人是司空见惯的事, 丝毫不以为这是种触犯法律的行为。

(3) 易受社会不良现实影响, 法律观念存在偏差。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但社会各方面发展还很不完善, 特别是法制建设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 难免滋生腐败及权钱交易, 以权谋私, 以权代法等现实问题。有部分学生认为, 权可以大于法, 有权有钱阶层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之约束, 法律不能够惩恶扬善, 从而对其公平性和正义性不甚理解, 一些学生缺乏对法律的信任感, 对法律的公正性产生质疑。一些青少年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要么选择沉默, 要么选择暴力应对。

(4) 中职学校对于法律教育不够重视, 中职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较低。目前, 大多数中职学校只重视专业课教学, 法律课时一星期两节课, 一个学期上完, 由于课时量小, 法律教学只是蜻蜓点水;而且, 中职学校的法律课只是作为考查科目, 考试不过是走走形式, 使得学生认为法律课无关紧要, 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使中职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存在明显欠缺。无怪乎中职学校的老师们总是抱怨“现在的中职生素质差, 特别难管”, 这多少与学校对于法制教育不够重视不无关系。由于法律知识水平的欠缺, 导致中职生的法律观念模糊, 相当多的中职生不能区分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认为违法就是犯罪, 犯罪就是违法。甚至有不少中职生认为自己很难遇到法律问题, 他们没有注意到法律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

(5) 中职生的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虽然, 中职生通过宣传学习, 有了一些模糊的法律意识, 从理论上知道遇到问题、纠纷应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但在现实中, 不知如何真正运用或采取法律措施, 通过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身的权益, 如有的学生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 往往是头脑一热, 就采取一些过激, 甚至愚昧的方式, 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有的学生怀疑同学偷东西时, 而对他人进行非法搜身和查包, 无视他人的人格尊严;有时学生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却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有的学生在购物时不知道索要发票与“三包”凭证, 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却只能自认倒霉;还有的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时却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等, 不胜枚举。足见中职生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

二、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1) 学校应高度重视法制教育。中职生在初中阶段没有经过正规的、系统的法制教育, 进入中职学校后, 面临一个相对较大, 也相对复杂的环境, 碰到一些社会现象, 他们心里会感到迷惘和困惑。此时, 学校除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外, 还必须抓住时机, 给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学校的任务是既要教会学生立足社会的本领, 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即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中职学校的学制一般是3年, 学生有一个较长且比较稳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学校应该从课时、师资、教材等方面向法制教育倾斜, 安排足够的课时。比如可规定如果法律课不及格不能毕业, 同时可配备有针对性的教材, 配备既懂教育又精通与中职生相关的法律知识的专职教师。通过系统的、正规的法律知识学习,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 提高其法律素养, 知法才能守法,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不至于偏离方向。

(2) 加强中职生的法律基础课教学。课堂教学是法律意识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在学校, 法律基础课是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基本学科。职校教师不仅要将法律知识告诉给学生, 而且, 还应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法律所具有的价值。比如在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教学时, 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和区分什么是违法, 什么是犯罪, 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 哪些行为又是法律、法规准许乃至鼓励的;同时, 通过身边人、身边事, 特别是选取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相符, 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典型案例, 让其自我教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 要围绕目标, 注重引导和加强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教育他们对语文知识做到系统化地学习和积累。提高作文水平的法宝是什么?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法宝是什么?那就是多“读”和多“写”。比如, 名篇经典一定要不打折扣诵读, 烂熟于心, 而且在写作中要有意识地运用, 让学习积累发挥作用, 在应用中巩固所读所诵。

一、多读

平常说要“博览群书”, 就是读书对提高一个人的修养是很重要的, 自然对提高语文素养是很有帮助的。一个人知识的积累, 除了自己接触生活, 接触自然, 获得第一手知识之外, 更多的对生活, 对社会的认知是来自书本的。一个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 大多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和力量。作家姚雪垠为了写长篇小说《李自成》, 日夜苦读明史, 做了很多资料卡片, 上万张的专题卡片堆积如小山。成功的饱学人士这样不遗余力苦读, 那么作为未来事业接班人的我们, 在求学的路上更应该在书海里畅游, 孜孜不倦汲取书本的营养。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心情, 和书中人物共心跳;读书可以欣赏世界各地风俗民情, 领略缤纷多彩的人情世故;读书可以理解宏观世界的玄妙与伟大, 更可体悟微观世界的生命体的律动。总之, 书本是一扇窗, 读它, 宇宙就在你的面前, 一切狭隘都将在书本面前销声遁形, 拂面春风必将带你进入神清气爽的境界。我们读的多了, 写作的素材自然就源源不断。实际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开阔视野的过程, 更是一个知识积累的

育, 明辨是非, 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有的放矢, 预防和减少中职生违法、犯罪, 教育学生如何应对处理别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避免和减轻不必要的伤害, 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达到一般预防和维护中职生权利的双重目的。

(3) 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教学与实践。一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 如:组织学生开设模拟法庭, 组织开展辩论赛以及法律知识竞赛等。二是指导学生开展法律实践。经常性组织学生收集身边的真实案例, 开展分析与讨论, 并设立法制宣传园地, 在校园内外开展法律咨询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到法院进行旁听, 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并掌握法律知识,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三是定期组织学生收看法治节目。如每周组织学生观看一次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法治在线》以及《经济与法》等法制类节目, 并让同学根据节目中的案例写出观后体会, 从而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鲜活生动的法律知识。

(4) 提高中职教师的法律意识。学校应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作为教师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只有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才能教育好学生。教师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不能过激, 甚至是违法行为。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 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 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 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 改进教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 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多写

语文学习的“写”能力很重要, 在今天各种考试缤纷出现的大背景下, “写”尤其重要。“写”是“读”的延伸、巩固和转化。同时, 写作时候, 由于我们的认识毕竟有限, 一定会出现“卡壳”现象, 遇到这些疑难, 都可以透过读来解决。教师引导学生作文时, 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写、勤写。日常多写, 思维就活跃, 头脑是越用越灵。写什么?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所见所闻。写, 让我们进一步观察生活, 促使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实际, “写”是思想的梳理, 起到日常行为纠偏的功效。总之, “写”能够让我们的思想更缜密。“读”和“写”都不可过于单方面强调,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只读不写, 学生就成了书袋子, 读的营养不能转化为有效材料, 读的价值就失去了很多;只写不读也不行, 只写不读, 我们就感到词语的贫乏, 内容的无趣, 我们的文字就少色彩, 文章就拒人于千里之外, 味同嚼蜡的文章谁爱读呢?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只有“读”“写”结合, 才能最大化相互促进。实际上, 在“读”的过程中, 我们的视界更扩大了。“读”“写”有效结合, 我们写的本领就能大大提高。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读多写, 养成良好的习惯, 语文素养一定能够得到逐步提高。

(唐河县第三初级中学)

育方法, 不应歧视有问题的学生, 要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 改正错误。还要组织一些责任心强、学生信任、懂心理学的教师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 及时消除个别学生的不良心理。一些条件允许的学校可聘请法律顾问, 定期对教师进行法律讲座和法律问题大讨论, 教师可以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教学管理问题, 特别是与学生发生的“摩擦”, 提供大家进行讨论、分析, 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从而在学校里营造一个“人人守法, 人人讲法”的法律氛围。

另外, 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仅仅依靠学校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家庭以及社会的支持与配合。教师可以电话、书信等形式,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表现和思想动态, 积极指导家长做好学生离校后, 特别是节假日期间的家庭教育;同时, 学校应努力改造学校周边环境, 经常与当地社区、派出所等单位沟通、协调, 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 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9

关键词:法律意识,现状,成因,培养策略

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 到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将这一法治道路完成了从构想到实行的飞跃。然而, 法治社会的实现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并不是单纯的将法治写入宪法和法律这么简单, 需要的是一个长期培养和塑造的过程。这些年来, 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但和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相比较, 差距显而易见。要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刻不容缓。

一、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现状

调查发现, 当和普通老百姓谈到法律的时候, 他们大多一片茫然, 很多人简单的将手铐、公安局、坐牢和枪毙等同于法律。认为只要自己安守本分, 不做违法的事情, 法律就与自己无关。中国数量最为广大的老百姓, 一直以来不喜欢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纠纷, 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能商量着解决才是正道。而当“私了”不成的时候, 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中间人”来解决, 而所谓的“中间人”还必须是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 通过他们两头传话, 说服矛盾双方各让一步, 让问题得到解决, 而“中间人”则在其中收受一定的“好处费”。而当“中间人”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时候, 民众才会想到法律, 这个时候他们的心情也是复杂的, 一方面希望法律会为他们“伸冤昭雪”;另一方面则仍然抱着通过法律给对方一点压力, 让其主动和自己“和解”的目的。这些都是法律意识不健全的表现。

二、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的成因

一方面是国家三令五申要推进法治进程, 一方面是公民的法律意识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我国公民深受传统思想和宗法制度的熏陶和影响。中国公民一直生活在孔教和儒学的大文化背景下, 本来就不主张个性的释放。而传统思想和旧有的宗法制度, 更是给普通民众大力灌输“情大于法”的思想观念。认为“打官司”是人际矛盾极端激化的表现。正因为如此, 在发生纠纷的时候, 人们往往通过调节和和解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而不选择诉诸法律。这一国情注定了我国的法律意识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其次, 我国法律体系的缺失。中国的法律体系一直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 但纠纷和矛盾的多样化, 让一些矛盾在解决的过程中无法可依。法制本身包括立法、守法和执法等诸多环节, 而立法无疑直观重要, 没有可以依循的法律, 守法和执法也就是空谈。而立法层面上的法律缺失, 也会直接导致公民对法治信心的缺失。

再次, 立法、守法和执法环节的剥离。我国的法制框架虽然已初具雏形, 并日趋完备, 但很多法制制度仅仅停留在立法层面, 真正执行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权大于法, 钱大于法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样的“人情执法”最终会影响民众对法治的预期, 而当民众对法治丧失信心的时候, 虽然“有法可依”, 但“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终究只会是纸上谈兵。这些情况不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就大打折扣。

三、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

法律的普及, 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法治的有效实施, 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取决于公民的法律意识程度。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我们要做的是向他们灌输一种法治的理念, 并以这种理念指导自己依法办事, 在出现矛盾和困难的时候, 更多的求助于法律。

(一) 观念上的引导

正确的思想和观念是法治的灵魂和精髓所在。我们必须通过种种措施, 消除公民在法制领域的认识误区, 从思想上认同依法治国。同时要加大对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 让公民消除对他们的顾虑和恐惧, 再配合立法、守法和执法领域的力度增大, 从根本上肃清法律顺利实行的障碍。只有让广大民众从心里认同法治, 法治建设才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二)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中国公民作为法治的主体, 如何获取法律知识, 懂得法律制度, 无非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公民自觉学习法律相关知识;另一种则是国家的法律普及。公民自觉学习固然重要, 但真正能自觉学习法公民又有几人?因此, 就需要我们的党和政府为主导, 借助新闻媒体和各种先进的传播途径, 来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让法律家喻户晓, 从而不断提高法治意识。

(三) 提升法律权威

公民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来自于法律本身的权威。而法律在普通民众中的权威建立, 来自于法律在解决民间纠纷的可信度, 在说得通俗点, 就是当老百姓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 法律能够给予及时和有效的救济。这就需要我们重视诉讼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机构应该做到及时应诉, 理性分析调解和和解程序, 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从根本上给广大民众信心。

当然, 困难时暂时的, 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公民的法律意识必将获得更大程度的提升, 法律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公民法律意识逐步提高的过程中, 法治社会和依法治国终将完美实现。

参考文献

[1]申亚东.中国法治进程中公民法律意识的若干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 2002 (3) :158.

[2]郭学文.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心理建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伯尔曼, 梁治平 (译) .法律与宗教[J].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1.

青少年足球意识培养研究 篇10

1 足球意识的内涵

对于广大的足球运动员来说,足球意识是一种战术素养,使他们能够有能力应对赛场上的各种突发状况,做出正确的思想反应,从而控制好自己在比赛中的状态。从理论上讲,足球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并且被足球运动员有意识地应用的,能够达到自觉控制和分配的心理活动,是运动员的思想意识中最高的心理形式。在运动中,运动员可以通过身体、眼睛和耳朵来感受赛场中的各种变化,依据各种实际情况来调整场上进攻的节奏,形成科学的防守运动规律,从而控制好赛场上的变化,经过分析与估测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做出正确的临场反应。

具体说来,足球意识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足球意识要求运动员能够合理应用各种技战术,正确地理解并运用这些技战术是足球意识培养的目的,也是足球运动员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其次,在足球意识的引领下,运动员必须有效地研究和分析赛场上的各种状况,能够具备比赛的分析能力和阅读比赛的能力。只有这样,足球运动员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足球意识和足球实战能力,进而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2 影响青少年足球意识形成的因素

2 . 1 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对于青少年的足球意识培养来说,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必须的,也是足球意识不断提高的首要条件。在进行足球运动的过程中,运动员必须时时刻刻地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利用战略战术来控制赛场的进展。对于一名足球运动员来说,如果不能在运动中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那么自己的战略战术水平就难以提高,训练就会成为一种周而复始的单调动作,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足球运动水平。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足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运动员必须要准确地观察并全面分析赛场局势,从战略战术的全局出发,并能够形成良好的纵深感觉,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行动,正确应对赛场上的各种状况。在瞬息万变的攻守变化中,运动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才能采取合理的运动策略去应对,切实提高自身的水平。

2 . 2 足球训练与学习的态度

在足球意识的培养与训练中,运动员自身还必须有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更加有效地形成良好的足球意识。为此,运动员必须要热爱这一运动,将足球运动看做是自己最大的喜好,利用兴趣产生的动力,提高学习和训练的效果。有一位西方的心理学家曾经指出过,只有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在符合兴趣的工作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才能有更大的成就。为此,足球运动员也需要从浓厚的兴趣出发,正确认识和分析足球运动,并能够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主动参与到多种多样的训练活动中来,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效果。此外,运动员为了提高自己的兴趣和态度,也可以实时关注足球运动的有关讯息,定期组织运动员管控比赛实况,这些措施都可以训练球员的足球意识。

2 . 3 全面并且熟练的接控球技术

如果说具备良好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兴趣是培养足球意识的精神动力,那么接控球技术就是足球意识培养的物质基础。只有在良好战略战术的指导下,有效运用各种接控球技术,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去研究和分析对手,有效应对赛场上的各种突发状况。总而言之,良好的接控球技术是足球意识培养的基础,也是所有战略战术应用的前提,只有有效地应用这些技术,才能真正提高运动员的战略战术应用水平。

2 . 4 足球专业理论知识

足球专业知识是提高足球运动员专业素养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足球意识的基础。对于足球运动员来说,临场的反应和战略战术变化不仅取决于他们掌握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够拥有科学的战术意识和理论基础,这是专业足球运动员的专业修养的体现,只有全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项智力水平,有效应对并解决好各种临场突发状况。

2 . 5 教练员的素质与水平

教练员的素质与水平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因素,有的时候甚至成为足球意识形成的关键因素。教练员只有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自身的训练水平和临场指挥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运动员形成良好的足球意识,促进运动员自身的发展。

3 青少年足球意识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3 . 1 注重培养青少年对足球的兴趣

在培养和发展青少年足球意识的过程中,培养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是第一位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足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此,要组织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学习足球的乐趣,并能够在创造性思维的指引下不断发展足球意识,对足球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青少年来说,7~11岁是培养孩子兴趣的关键期,要抓住这一关键期,让学生感受到足球运动的趣味性,对足球产生浓厚兴趣,并要在11~13岁时,培养他们的足球技战术,让他们在拥有浓厚的兴趣和动力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3 . 2 加强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要树立培养专业型和智能型运动员的培养目标,使运动员都能够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鉴于目前很多足球运动员文化素质较差的情况,要在训练和比赛之余,加强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领会和掌握足球运动的要领,并有效贯彻教练员的要求,更加科学地进行训练。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可以让足球运动员更合理地分析和判断赛场上的各种突发情况,提高运动员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形成良好的足球意识。

3 . 3 切实提高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训练和培养青少年的足球意识时,应当着重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准确分析赛场上的各种状况,并能够培养他们的战术思维能力,进而更好地利用各种战术,控制好战局的变化。运动员应当能够全面、准确地观察各种赛场信息,并能够运用自己的战术思维来做出合理的判断与分析,从而采取正确的技战术。例如,可以在训练中为运动员设置各种障碍,增加训练的难度,让运动员在更加复杂的局势下,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从而克敌制胜,更好地应用技战术来取得赛场的主动权,从而赢得比赛。

3 . 4 制定出符合青少年发展规律的训练理念和训练计划

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足球运动的对抗性更加明显,需要球员能够瞬时作出快速反应,并能够形成整体对抗的能力。为此,必须要制定出更加科学的训练理念和训练计划,并要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决策与执行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足球智力水平。要根据青少年的发展规律,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需要来制定出详细的训练计划,促进足球运动员的专业成长。例如,可以通过小型比赛的训练模式,让球员找到临场感觉,为他们营造一种对抗的环境,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竞技能力。还可以通过赛场实况回放的方法,让他们了解各种技战术,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总结与改进。3 . 5转变教练员的“技术观”

对于教练员来说,要切实转变“技术第一”的传统观念,在注重技术的基础上,也要注重青少年足球意识的培养,不去片面地培养他们的技术,而是根据赛场上的变化和竞技局势来适当调整技战术,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足球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技战术的作用。为此,教练员应当摆正技术在训练中的位置,认识到技术只是一种工具,足球意识的培养才是核心,在培养学生足球意识的基础上再去训练他们的技术,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对青少年足球战术意识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 : 青少年 足球 战术意识

1. 前言:足球战术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战术意识,二是整体战术。所谓足球战术意识,就是足球运动的技术动作、战术配合以及比赛的情景在运动员头脑中的反映。而整体战术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因跑动、传接球、局部配合、抢截、补位、防守等行动表现出来的个人战术行为贯穿于整体配合之中。整体战术是受战术意识支配的,战术意识又不能离开整体战术而独立存在,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可以说战术意识是战术的灵魂。

2. 早期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青少年生长发育某一时期中,在12-15岁的年龄段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机体对外界因素的影响敏感,可塑性极大,抓住其提高的最佳敏感期进行科学的训练最为关键。所以,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战术意识的培养。同时我们要掌握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启发他们的兴趣,加深对战术的理解,在理论学习中要重点明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进行。

2.1先要让青少年运动员弄清楚各个战术配合之间的关系。

我国足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问题,在足球比赛中的战术配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甚至有的还互为因果。如,比赛中进攻在左侧,那么相对说右侧出现较大空挡,那么在左侧进攻的队员能将球转移到右侧,那么右侧同伴获得球比较轻松,更能组织好有效的进攻。这些看似简单的情况,却最能反映一个年轻队员的战术意识水平,同时也能够使年轻队员接受和掌握。在掌握了这些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再经过实践练习,年轻队员可以很快悟出更多的道理,从而能够举一反三,由点到面的掌握战术理論。

2.2 提高青少年球员的战术意识。要让他们知道“快”是配合战术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足球比赛,进攻队员每时每刻都在 利用自己的穿插跑位,拉扯对方,制造空挡,寻找和制造防守中的漏洞,而防守队员则力争用自己积极的盯人,抢断去封堵不断出现的漏洞,也就是说,比赛中漏洞不断的出现,但又不断封堵,关键就在双方在制造漏洞与封堵漏洞中谁先抢得先机。若攻方队员抢得先机,则会形成突破,乃至制造射门良机;防守队员若能抢得先机,则会使本方的防线牢不可破,进而为本方进攻队员提供有力的保障。这里所说的抢得先机,实际上就是看谁的行动“快”。“快”是攻守双方争夺时间,抢占空间的关键。因此,进攻队员在对方由攻转守过程中,或在漏洞未完全堵住之前,用快速实用的战术配合突破对方的防线,争取射门得分。

2.3 培养青少年的观察能力和视觉选择能力是形成运动员足球战术意识的重要基本训练。

在青少年平时的技术培养中要使青少年养成做技术动作练习时抬头观察的习惯。在控运球练习中,大多数年轻队员都会犯双眼紧紧盯住球而不抬头观察的错误,长期这样,就不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使他们视野范围小,比赛中传不出球。所以在平时的技术训练中,教练员要随时提醒队员抬头观察,这就要求我们教练员要多提醒,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一段时期后就会收到明显得效果,队员们的观察能力及视野将大大的增强。

3. 青少年战术意识的培养要同技战术训练结合起来。

3.1 青少年的技战术意识培养应多在对抗中培养,在实践中领会。

培养青少年战术意识,应在训练中和对抗、比赛中同步进行。因为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一切活动都不是预先安排好和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对不同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反应,靠大脑把场上千变万化的刺激综合而产生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有正确的,有错误的,只有在比赛和对抗中才能检验出自己行为是否正确。只有经过不断的检验,自己才能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行为,长期坚持就能形成牢固的条件反射,对场上随时、突然出现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反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战术意识。因此,只有在实践中进行战术意识的培养,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3.2 注意培养青少年队员灵活运用战术意识的能力。

在战术训练中,不能只让队员确立一种战术配合练习,要把各种相似的配合结合在一起训练,如二过一、三过二的射门练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将比赛中局部出现的二过一、三过一、三过二的情况加以对比分析,将比赛中的感觉和动作节奏同平时的训练相结合,这样才能使队员在临场对抗中根据情况做相应的正确的判断,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合理的动作,只有这样,战术意识在平时的训练中才能更深刻的灌输到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中,从而更好地提高青少年的战术意识。

4.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战术意识应注意的其它几个方面。

4.1 技术运用能力、独立作战能力、攻击是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重要标志。

在足球技术教学训练中,运动员掌握技术动作的目的,并非只为了掌握几个单个或几组攻防的衔接动作,而是在于提高技术运用的反应能力 。从而真正懂得和掌握足球运动的特点及规律。因此,运动员在掌握了技术动作的规格后,就应引导他们不断强化“对抗概念”,善于自我设计“对抗因素”创造“对抗条件”从而不断增加足球意识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把学与练,用与变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强化,深化对抗意识。

4.2 注意提高战术理论学习,才能掌握战术意识。

青少年在训练到一定时期后,教练员应多组织队员观看高水平足球比赛,分析比赛中双方队员的优缺点,这样对培养青少年运动员战术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运动员通过理论学习,学到一些 知识,再经过训练和比赛的实践,在对基本技战术有所掌握的情况下,教练员要有计划组织运动员通过现场或录相观看高水平的足球比赛,让运动员记录下比赛中出现的好的战术配合是在什么位置上,什么情况下打出来的,同时也让队员指出比赛队员出现的错误,并结合自己的位置去讨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本队的训练和比赛情形进行录相,然后让队员观看,指出每个队员在比赛中的不足及优点。这样对比进行,具体而实际,更有利于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战术意识。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全国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足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论青少年的宪法意识培养 篇12

关键词:中小学生,宪法意识,宪法学习

一、引言

我们这个国家, 经过了漫长曲折的社会发展历史, 有过以农耕文明为主题所诞生的耀眼辉煌, 也有过一个多世纪的屈辱史。今天华夏民族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如何把握这样的发展机遇,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 要让国家走向一个正常的发展轨道, 首先必须要有一整套相对科学合理的法律规范以及因此而设立的制度, 并以此作为社会发展的保障, 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近现代发展的历程均证明了这样的事实。

要想使我们这个国家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就必须建立科学的法律和制度体系, 同时, 必须使我们的国民法律素养达到一个基本的高度和要求。无疑培育一个国家公民的宪法意识应当从青少年抓起, 对青少年的宪法意识培育, 特别是在校中小学生的宪法意识培育, 不能强调对其理论的培育, 更多应当是心理认知的培育, 使他们形成相对科学合理的正确宪法心理。

二、我省青少年宪法意识现状分析

我省目前初中和小学的在校生人数近140万人, 初中生近50万, 小学生近90万。笔者今年自5月份到7月底, 对我省澄迈县、五指山市、文昌市、琼海市、三亚市等县市的部分中小学的法治教育状况摸底调研, 分别通过对小学四、五、六年级、初中和高中各年级进行问卷、随机抽样询问、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我国法律知识掌握的相关情况, 同时, 与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进行座谈了解法治课程开设、教学形式等。小学生知道我国有宪法的人数只占被调查人数的30%, 初中学生知道我国有宪法的人数占60%, 高中阶段的学生可占被调查对象的85%左右, 同时, 在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解我国宪法的地位、性质和作用等问题时, 能够回答上来的比率非常低, 其状况也是由小学到高中比率递增, 单就小学阶段而言, 知道该问题的比率只有5%左右。

在我们了解我省中小学法治课程的开设情况时, 所有学校均回答是开设了。经过对调研材料的梳理, 发现我省中小学的法治课程教育并没有专门的课程, 通常采用的做法有:

第一, 由课任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 涉及法律问题作简单说明,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常识, 但是, 这样做法的局限性很大, 课任老师本身并没有系统学习过法律知识, 当然就更谈不上给学生传授比较科学的专门宪法知识, 同时, 现在各个学校由于升学和考试压力, 使得很多学校和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法律基础素养的养成, 即便是认识到了, 很多情况下也是当做政治任务来完成。当下社会、主管部门、学生家长等也是以成绩来看待学校的办学质量。

第二, 近95%的学校有兼职法制副校长, 其中绝大多数是基层政法战线的骨干, 如派出所所长、法庭庭长、司法所长等, 这些人通过自身的法律知识和工作经验为学生讲授相关法律知识, 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起到积极作用。同时, 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些兼职法制校长平时工作多, 时间少, 能够为学生上课的时间很少, 所以,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没有办法真正培育学生的法律基础素养。有些兼职法制校长其本身对宪法知识的了解就不是很多, 他们给学生讲述的大多是一些办案和工作中遇到的实践现象。

第三, 在学校张贴相关的法制宣传图片, 在图书室放置一些图书和宣传册。这样做法同样有积极作用, 通过学生自己观看了解相关法律知识, 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问题在于, 学生主动观看的积极性有多高, 看完之后又能够理解多少, 学校本身也没相关的制度或与此关联的考核制度。

综上分析, 我省目前的中小学生宪法教育的形势还是相当严峻, 如果在中小学阶段不能够很好培养相关法律意识, 那么, 这些孩子一旦步入社会就很可能因为法律意识淡薄, 走上危害社会的道路, 这样的结果不是我们每一个有良知中国人所愿意看到的事情, 同时, 也可能影响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 影响我省国际旅游岛的社会声誉。

三、我省中小学阶段进行宪法教育的内容方式

1. 中小学宪法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生由于生理、心智和认知等问题, 对中小学宪法教育的内容必须有一定选择, 不能也没有必要进行特别理论、特别理性的教育, 而是应当结合国情、省情乃至县情, 结合学生、学校的实际进行有选择的宪法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学在校学生进行宪法教育, 以培育他们的宪法意识。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国民法治意识的教育和培育的历程来看, 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培育, 是整个国家的战略举措, 通过中小学阶段的法律教育, 在学生步入社会或进入更高一级的教育后, 大多能够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 这样无形之中减少了未来社会秩序被破坏的潜在压力, 从而奠定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法治基础。其实, 我们从其他知识教育就不难看出, 从中小学开始教育, 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往往是终身的, 法律知识并不比其他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更深奥难学, 在中小学开展相对系统的法制教育同样是可行的。对我国宪法规定和宪法知识体系进行梳理, 我们认为中小学的宪法教育应当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 宪法常识教育。这些宪法常识包括宪法内涵、地位、国旗、国歌、宪法日等常识性的宣传教育。宪法意识培育, 必须让学生了解, 至少基本了解什么是宪法, 否则所有其他宪法知识教育均可能成为无本之木。宪法的地位, 这是宪法教育中必需的基础, 让学生们清楚明白宪法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 可以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对宪法敬仰的心理。如国旗、国歌、宪法日等教育, 可以使学生在培育爱国主义的心理同时, 进一步强化宪法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属性, 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 渐渐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 如对国旗、国歌的崇敬等。

第二, 公民意识教育。宪法中关于公民权利义务的规定, 体现了宪法重要精神所在, 现代法治其基本思路就是如何有效保障公民权利, 甚至包括国家机构的设置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如我国人大设置和政府的设置就是基于广大人民能否更加有效行使宪法和其他法律所赋予的权利, 并且也是基于公民权利能否被有效保障和不被侵犯等角度去考虑和设置。所以, 在中小学阶段进行公民意识宪法教育应当选择宪法中相关的权利义务内容, 如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权利和义务、服兵役的义务等,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为公民最基本的法律底线, 进而培育基本的宪法意识, 当然, 中小学宪法教育的内容应当分开, 同时保持必要的连续性, 如小学阶段进行国旗、国歌、宪法内涵和相关故事等, 中学阶段可以进行宪法权利和义务教育等。

第三, 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其实从宪法的深层来说, 是要培育一个国家公民的主人翁意识, 换言之, 就是让每一个公民都自觉意识到自身在这个国家的地位, 真正感受到作为国家主人的荣誉感、自豪感, 从内心深处愿意为国家付出自己, 这样的素养或情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这样的教育, 让公民自觉承担起为社会服务、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的社会责任。这样的规定和内容在宪法中也很多, 关键就是教育者如何选择, 同时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将这样的宪法规定和内容让学生接受并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意识。

中小学阶段的宪法教育内容的选择是每一个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更应当是每一个有良知法律人的责任, 我们这里只是简要梳理说明, 这既是我们的工作, 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当然, 科学选择教育内容是进行良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教育方式的选择也是不容忽视的, 因为, 它是达到良好教育效果的关键和保证。

2. 中小学宪法教育的方式。中小学阶段的其他教育学科在我国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都应当说是比较成熟的, 但是, 如何培育中小学在校学生的法律素养或法律意识, 特别是宪法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比较新的一个课题, 因为, 我国真正走法治化的道路毕竟还是很短的历史, 同时, 各国的国情、民情、文化等均存在着很大差异, 虽然有些东西并不排除它们的共性, 但是, 人们无法忽略也不能忽略个性和特性, 否则, 效果就会与目的相去甚远。通过学者们研究的成果, 特别是有关中小学学生心理和生理、接受事物的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依托我国中小学成熟的教育经验, 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 建议中小学的宪法教育可以尝试采用下列几个方式方法。

第一, 故事教育法。从人的成长规律和心理接受等方面考虑, 中小学阶段对故事的接受远高于一些理论说教, 也很容易通过故事来认知其中的道理。如国旗设计的相关故事、国歌诞生的故事等, 通过这些故事, 可以将宪法中为什么将五星红旗作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什么作为国歌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学生, 相信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是持久的, 也会让学生不会轻易忘却。

第二, 影视网络教育法。现在电视和电影已经成为我国公民的基本生活内容, 根据中国舆情统计报告, 当代中国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平均接近3个小时, 美国人在2.8小时左右, 统计还表明, 中国人上网的时间从6年前的一小时, 提高到近3小时, 与看电视的时间基本持平。据近期国家统计局在海南省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达40.1%的学生周末时间安排首选看电视, 在这场针对课余时间安排的调查中高居榜首。根据这样的调查结果, 我们完全有根据得出这样的结论, 只要我们认真创制出合适的宪法教育的影视和良好的宪法法律内容的信息, 那么, 将对我们的孩子宪法教育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学校老师再加以引导, 其效果完全可以期待和乐观的。

第三, 现身说法和案例结合的宪法教育。可以通过现身说法和身边合适案例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 这样的方式虽然不如影视网络更为直观, 但是, 相对教育成本较低, 也能够起到不错的教育效果, 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在课堂讲述中进行适当的教育, 其效果还是应当肯定的。

第四, 编写合适的宪法教育读本。这样的读本应当依托精心选择宪法内容、图片、漫画、故事等, 进行必要的浅显法律说明和合理结构体系, 免费发到中小学生手中, 在学生随意地翻阅中就可以获得必要的宪法知识, 相信也是通过实践证明能够起到相应的教育和培育效果的。

四、结语

上一篇:营养健康观念下一篇:监理安全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