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法律教育的现状(共8篇)
青少年法律教育的现状 篇1
通过20多年的实践与努力,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法制传统缺乏等原因,当前青少年法制教育也还存在如下一些不容忽视的主要问题。
1.法制教育不应纳入《思想政治课》。教育部2001年10月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教育部2003年5月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都把法制课列入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课里。实践证明,中小学法制课隶属于《思想政治》课,混淆了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区别,不利于法制教育的开展。
德育包括不了法制教育。我们通常理解的德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是指政治立场、观点、态度和政治理论;思想教育主要指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品德教育则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素质。显然,它们是无法涵盖法制教育内容的。法制教育的目的是要明确青少年的法律地位,树立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最主要和最核心的是要通过法制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宪法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通过法制教育,培养青少年关心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建设,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既敢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能够与各种侵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两者存在如此明显地区别,怎能混合在一起,人为地混在一起,必然造成不利于法制教育开展的结果。
2.法制课在学校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法制教育工作不落实。应该说,国家有关部门对加强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很重视的。早在1995年,国家教委、中央综治办、司法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2002年,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和团中央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两个《意见》提出了法制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内容、基本途径和保障措施等,都很具体。然而,具体到学校,法制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法制课在不少学校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法制课正式进入中学课堂是1998年。但是,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法制课程,而是将法制教育混合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思想政治课在许多中学是不受重视的,一到期末让位给语、数、外的现象很普遍。由于学校本身就不重视法制课,学生当然也就更加不重视了。因而在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法制课和语、数、外无法同日而语。试想,抱着这种心态学法律如何能学好?之所以造成如此状况,一是主管部门人为地将法制课隶属于《思想政治》课;二是由于我国国情所决定。在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还不可能使所有的初中毕业生都升入高一等级学校,更不可能(也无必要)使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升入大学,因此,升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成为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追求的目标,升学率也就成了社会评判一所学校是否优秀的主要尺度。在这种情况下,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也就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目标的单一性或唯一性,学校的智力教育必然被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数、理、化和语文、外语等对升学起决定作用的科目格外受到重视,而与升学关系小或无直接关系的课程自然就受到冷落。因此法制课受到冷落乃成为必然的现象。
随之而来的,一是学校法制教学缺乏统一规范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课里,有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的正式教材;二是缺少专业化的法制教学教师,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缺乏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使得教学质量不甚理想。三是法制教育形式较单一,很多学校虽然在创新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不能完全摆脱“填鸭式”的教育形式。法制教育活动多是采取“一讲众听”的形式,如开设法制讲座,召集全校师生集体聆听的场景较普遍,没有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差别、性格特征、接受能力等,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教育效果不理想。
3.课外法制教育活动流于形式。一是目前学校采用最多的一种课外法制教育形式,是聘请从事政法工作的人来学校讲法制课或开办专题讲座、做法制报告。据《中学生报》记者杜立对百余所学校的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学校每学期能开展一次这样的活动已很不错了。然而,就是这一次,许多学校都是抱着急功进利的心态,把预防犯罪当成法制教育首要的和全部工作的目的。因而所讲的课、所做的报告内容,多是围绕预防犯罪进行的。实际上,中学生的法制教育,预防犯罪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一个法治国家的公民必须具备基本法律意识,比如权利义务意识、宪法意识等等,这才是法制教育的根本。正是由于这类专题讲座或报告的内容单一,对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用不大,往往流于形式。
二是法制副校长流于形式。2004年据安徽省某地读者给《中学生报》记者写信,反映当地法制副校长的情况,概括起来就是“有名无实”。经过调查发现,当地农村中小学校在名义上,每所学校都有法制副校长,实际上,这些副校长只是在刚受聘时到学校露过一面,然后就再也难觅踪影。据他统计,当地几个乡镇40多所中小学中,有三分之一学校一年以上时间没有法制副校长光临过,每学期能有法制副校长来校上一次授课的学校仅有5所,只有一所学校法制副校长一学期内来了两次。
三是课外法制教育活动有名无实。据《中学生报》记者调查百余所学校,能在一学年中开展一次模拟法庭活动或参观一次少管所的仅有不足20所。
4.法制教育缺乏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和各部门的共同支持与配合。但目前,家庭和社会普遍认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法制宣传机构、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因而由普法主管部门指导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实施、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机制还不完善。特别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基层地方的法制宣传教育仍存在死角和盲点,尤其是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流动人口的法制教育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单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显然是无法解决的
根椐调查,我国中学生对于《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了解率只有30%和15%,初中阶段需要在小学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深化,以中学生思想政治课为主要核心《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禁毒条例以及《未成年保护法》等,着重于培养和帮助学生能够遵守社会的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需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宜,同时还需要进行禁烟、禁毒工作的落实。除了必要的课堂教充豺狼虎豹,还需要开展探访少年犯罪教访和帮教违纪学生和法制教育,根椐有效的数据表明,我国中学生对于《未成年保法法》和《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基本了解只有25%和18%,这说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非常艰巨。
高中和中职阶段的教育是以初中阶段的教育为基础,对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法律基础知识》、禁毒条例、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律知识,需要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要培养高中和中职生的良好习惯和法律意识,除了课堂讲授外,还需要进行社会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区宣传,参加法制基地的实践和辨析会等活动。
四、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具体措施
2007年,中宣部、教育部和司法部为加强法制教育印发了《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纲要》要求各个教育部和中小学校充分发挥学校课堂的主体作用,把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充分地发挥主体的作用,把法制教育和相关学科的教育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多角度和宽领域的的法制教育全新格局。学校缺乏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纪守法。他感觉这些都是小事,压根没有和犯罪联系起来。毕玉玺之妻王学英也因涉嫌受贿被押上法庭,她曾任北京市通州区教育督导室主任。她在法庭上的一席话引人深思。她在自我辩护时说:我搞了一辈子教育却不懂法律
广大农村学校,法制教育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法制教育形式化。
虽然现在农村中小学在上级教育部门的督促下在开学初期的教学活动中都安排有法制教育课程或者法制教育活动,但是大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将法制课作为专门的课程来安排,只是在班级周会中作为附带或者是只在一学期中安排一次法制教育报告大会。这对法制教育这样一个需要长时间、具体化的工作来说,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而此种安排的根源在于思想上的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地理解法制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只是作为一种应付上级检查的工作。
(二)普及形式简单,缺乏生动性。
因为农村地区物质条件的限制,青少年法制教育方面存在着形式单一化的问题,学生除了在班会上由班主任引导象征性地读一些法制教育书籍,办一期板报,最多也是能听一次水平有限的法制教育大会,除此以外就没有其他的什么法制活动了。对于法制教育这种需要紧密结合实际生活,解决生活疑惑的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来说,以上所述的教育方式实难发挥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三)内容不系统,知识了解肤浅。
一般的学校会在周会的时候安排法制教育内容,但是因为没有具体的要求,所以老师往往会随便找点资料敷衍了事,学校也没有指定什么具体的要求,所以老师自己找来的资料都很零散,至于教学成果当然是可想而知。这种蜻蜓点水的教学方式有时候会产生误导的恶果,学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如,有一次我在处理学生打架事件的时候,就有学生理直气壮地说他打架是“自卫”,是对他名誉权的维护,真是叫人哭笑不得。因此说,这种完成任务式的法制教育不但不利于法制意识的培养,在有的时候还会起到反面作用,实在是需要喊停。
(四)教育者法制素养跟不上,缺乏专业人才。
在许多农村学校,法制教育的任务落到了班主任的身上,由于它是一种附带的课业设置,班主任也不会投入太多的时间去研究。何况法律学习本身就十分枯燥,许多老师在大学的时候也很少接触法律知识,最多也就是选修一门法律知识课程,其自身的法律素养可以想象。而他们在工作以后却要面对教育他人法制知识这样一个很严肃的事情,在缺乏制度监督的情况下,他们采取的应付措施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五)没有严格的考评制度,缺乏经费保障。
当法制教育是一种附带任务的时候,不管是老师还是学校都会在心理上放松,反正不关系学期考评,只要在检查的时候有材料,问学生的时候学生说我们上就成,也不管是怎么上或者是有没有效果,只要在考评的时候在这个方面我是满分就成。这都是没有严格的制度考评带来的结果。如果说法制素养也作为一门升学课程来考,我们就会看见一个不一样的法制教育情况。当然,现实中也不乏对法制教育有深刻认识的老师和领导,但是他们虽然很努力,却收效甚微,这是因为他们在有心进行法制教育的时候却碰到了经费方面的不足,教师自己找材料读需要经费投入,其他的也都要经费投入,不管是提高教师法制素养,进行法制培训,还是请有专业水准的法制从业人员辅导、开讲座,都需要经费投入。而法制教育在升学考试中没有什么要求,所以许多学校因为经费原因,将法制教育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上,只要保证上面检查的时候有可以证明自己在干的材料就好,法制教育当然也就有名无实。
青少年法律教育的现状 篇2
关键词:违法违纪,青少年,法律法规,问题
2016年5月4日,青岛平度市南村镇发生一起学生严重殴打教师事件:初二年级地理老师上课期间发现一名学生在看小说要予以没收,结果引起该生强烈抵触。下课后,该生纠集两名学生,用木棍、铁链对任课老师大打出手,导致老师膝盖半月板碎裂。5月9日,平度市教体局公开事件的处理结果:对南村镇中学全市通报批评;对校长予以诫勉;关于肇事学生,一如若干类似事件的处理模式一样,公安不抓,法院不判,监狱不关,“责令南村中学根据《青岛市中小学生处分暂行规定》对违纪学生进行严肃处理。”
5月10日至16日,笔者围绕上述事件以“处理结果是否满意”“如果你的学生在课堂上看小说你是否还会制止”为题,对20位初中老师,其中男女教师各10位进行了口头调查。结果发现:对于肇事学生的处理,16位表示“不满意”,3位表示“很不满意”;15位认为“起不到惩罚、警示作用”,7位表示“会进一步助长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于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看小说,6位(其中5位班主任,4位女教师)表示“发现了就会予以提醒和制止”,7位教师(其中4位是班主任,3位女教师)表示“根据课堂教学、学生以往表现等情况决定”,4位表示“会提醒但不会制止”,3位表示“不会提醒也不予制止”。
由此,面对一起起学生殴打教师的新闻,面对一个个肇事学生免于法律处罚的事件,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师越来越不愿管理教育学生的状况,人们不禁要问:16周岁以下尤其是14周岁以下违法违纪的青少年,应该如何管理、教育、保护?怎样才能管理好、教育好、保护好?还要不要全都给于特殊的管理、教育、保护?
有道是,蛇打七寸、治病治本。在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要解决好违法违纪青少年教育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必须树立法治思维,坚持法治方式,确实在完善立法、加强执法上下功夫。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因此,审视我国法律在有关违规违纪青少年教育与管理方面的一些规定,反思我国法律在违规违纪青少年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目前我国关于违法违纪青少年教育管理的法律现状
目前,我国有关违法违纪青少年教育管理的法律及条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刑法》
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其二,《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十二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第二十一条:“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依照本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二)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
其三,《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五条:“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
其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三十五条:“对有本法规定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对未成年人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应当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其五,《教师法》
第七条:“教师享有下列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其六,《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十八条:“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其七,《义务教育法》
第二十七条:“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第二十九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其八,《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第二十七条:“中小学校应当严肃校纪。对严重违反学校纪律,屡教不改的学生应当根据其所犯错误的程度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并将处分情况通知学生家长。受处分学生已改正错误的,要及时撤销其处分。”
其九,《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
第十六条:“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其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第三十五条:“学校教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工作纪律,不得侮辱、殴打、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的,应当及时告诫、制止,并与学生监护人沟通。”
二、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在违规违纪青少年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校园实践看,现行法律法规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过于重视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处理,忽视对违规违纪青少年的管理
对于14周岁以上青少年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等犯罪行为,我国现行法律明确规定了其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对于14周岁以上青少年“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等违法行为,我国现行法律明确规定了其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如果该青少年不足14周岁,法律规定“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但对于校园里天天都会发生、天天必须面对必须处理的撒谎、耍性子、不讲道理、损坏公物、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课堂上随意吃东西、偷拿别人东西、不按时完成作业、不讲卫生、浪费水电、打架、骂人、上课玩手机、乱涂乱画、乱吐痰、作业潦草、迟到、旷课、考试作弊、作业抄袭、早恋、抽烟等违反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破坏课堂教学秩序,损害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影响班级团结的行为,现有法律法规则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从校园的教育实践看,如此的结果,一些老师迫于学生、家长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整个社会对于青少年权益的过分保护,处于自保的目的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对于学生的这些看似小打小闹、鸡毛蒜皮实则必须及时地提醒、制止、改正的行为,懒得问,懒得管,或熟视无睹,放任自流,或避重就轻,蜻蜓点水。另一方面,一些老师在学生违纪违法事件管理中无章可循,无法可依,主观性随意性大,稍有不慎就会超越教育管理应有的宽度或力度,导致侵害学生民主权利、教育权利、财产权利甚至人身权利等事件的发生,惹来学生家长及媒体一片声讨挞伐之声。
其二,过分重视强调对于学生作出结论性、静态性的评价,缺少进行性、动态性的指导
学校之于学生的权利,无论是在广义法律的层面上还是狭义法律的层面上,仅仅包括学校之于学生的学籍管理权、奖励权、处分权、颁发学业证书权。从实际情况来看,基本都是在学期、学年即将结束的时候,以各种“登记表”“评语鉴定”“荣誉称号”“毕业证”的形式,对于学生在校的综合或单项的表现作出结论性、静态性的评价。老师之于学生的权利仅仅包括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指导权、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评定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权。而对于经常性的、众多的、需要立即或尽快予以解决的学生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违反中小学生守则、违反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情形,却没有赋予学校老师相应的、明确的、具体的、足够的权利来处理。如此,在以人为本、法律至上的当今社会,如果学校老师对于学生的违法违纪问题,依据“传统习惯”“思维惯性”“职业良心”而冒然地进行处理,对学生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则不论学校老师的出发点多么美好,理由多么的正当,过程多么的美妙,工作多么的需要,方式多么的恰当,方法多么的正确,其结果很可能是出力不讨好,好心没好报。一旦学生因此或虽非因此,但恰好在此期间“自杀”“伤残”“离家出走”“哭闹”甚至“不高兴”“不开心”,而家长也因此怪罪于老师,认为老师说多了,说重了,说错了,对学生进行了体罚或变相体罚,或多或少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侵犯了孩子的合法权益,向法院提起诉讼或有关部门进行控告,则学校老师就难以在法律上为自己的这些“管理”“教育”“批评”等行为找到法律上的明确的依据,从而极有可能承担败诉、赔偿、道歉或下岗、待岗、取消教师资格等一系列后果。
其三,对于违规违纪学生,过于强调关心、爱护、尊重,教育管理的手段或措施仅限于“管教”“批评教育”“耐心教育帮助”,忽视对于学生的强制性管理和教育
目前我国的教育法律,都强调“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对品行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我们说,青少年作为未成年人,确实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但是,也必须看到,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成长时期。他们渴望独立,喜欢猎奇,追求冒险,不甘平静和顺从,但又缺乏社会经验和知识,自我认识、辨别和控制能力差。无论是从保障教学秩序,完成教育任务、达到教育目标的角度,还是从加快青少年的社会化、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角度看,青少年更需要成人社会对其进行必要、及时、恰当的教育管理。面对层级不断升高、人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违法违纪状况,如果学校老师没有一些“硬梆梆”“实实在在”的权力,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开除、劝退个别多次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责令一些学习习惯不好、成绩太差、远远跟不上正常教学进度的学生留级、降级,不能适时、适地、适情、适度地批评、惩戒惹事生非的学生,面对一而再,再而三违规犯错的学生只能一味地进行“教育”,“帮助”,那么其结果只能是放纵某些学生的任性,助长个别学生的戾气,最终危害其自身长远或青少年整个群体的健康发展。
其四,过于重视实体性问题,忽视程序性问题
目前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中,有关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一些条款基本都是实体性的规定,没有或很少见到程序性规定。如教师法规定“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但在由谁来认定、怎样认定某一行为是“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或“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应该在什么时间、场所、情形下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怎样批评和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等具体程序性问题上,无论是法律的层面还是法规、规章的层面,却没有片言只语。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老师,尤其是法制意识比较强的老师,即使主观上想着去制止明显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明显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但碍于一系列程序性法律问题不明确,担心自己的一些行为,哪怕在某些问题上只是简单地“问一问”“看一看”“说几句”,都有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名誉权、人格尊严权、恋爱权、交往权、受教育权、通讯自由权之嫌,从而导致个别学生离家、出走、自杀等严重后果。如此,有可能使得法律的一些实体性规定的贯彻落实,大打折扣,甚至于流于纸上,形同虚设。
其五,法律法规间的配套不够,缺少对于某些法律条款、名词、术语的权威性解释
改革开放至今,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已经有200多部。其中一些法律经由原立法机关进行了修订,一些法律经由地方立法机关进行了补充。但放眼看去,关于学校老师的权利、职责;关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关于违反校规校纪学生的惩戒、处理等部分,却没有什么质上的或量上的变化。我们说法律解释是将抽象的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的法律事实的必要途径,是弥补法律漏洞的重要手段,也是调节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之关系的媒介。由于有关权威机关没有立法上的跟进,适时地对现行的某些法律规范、法律条文的含义、内容、概念、术语以及适用的条件等作出科学的、明确的、清楚的说明、解释、界定,从而导致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官员甚至法官在某些法律条款、法律术语、法律名词的理解和适用上,以我为主,各说各话,自以为是。从近几年的学生管理实践来看,最容易引起歧义和争论的是:怎样界定“严重违反学校纪律,屡教不改”“品行有缺点”“有严重不良行为”;如何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学生进行“管教”“批评教育”“耐心教育帮助”;怎样“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何为“体罚”“变相体罚”““歧视”“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一些老师在如何管理班级、怎样处理违规学生问题时常常犯叽咕,伤脑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其六,有关违纪违法学生管理责任方面的的主体不清,责任不明
青少年法律教育的现状 篇3
【关键词】 青少年 法律 教育资源
一、导言
人的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如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生理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意识素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政治理论思想和法律素质的综合。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这表明,对公民包括青少年在内进行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然而,当前我国青少年道德法律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道德失范、法律违规的现象时有发生。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滋长,欺骗欺诈、害人害己、违法犯罪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会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到严重程度时,甚至会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对学生自身、家庭和整个社会都将是一个不可挽回的悲剧。
二、法律教育欠缺的原因
(一)法律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根据我国教育部关于道德法律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如《法律基础知识教学大纲》和《德育课程教学大纲》等要求,学校的"法律教育"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法律教育"隶属于"德育教育"的这种认识及定位不够合理清晰,容易将法律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按照道德教育的路子来开展,势必难以达到对学生进行专门法律教育的目的。 在学校实际教学中,正是由于这种不合理认识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偏重道德素质教育,以德育功能为主,过于重视政治经济基础知识的教育,虽然也涉及到法律基础知识,但忽略了法治文化背景因素及法律学与社会伦理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少章节在法律教育过程中以解读法条为主,注重学生法律条文的灌输,忽视法律认同感和相关能力的培养,使受教育者法律思维能力的训练被忽视,对法律精神和法
治教育的理解感悟能力降低,不能很好地培养其运用法律知识、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导致学法而不知法、知法而不会用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师生头脑中未能形成正确的法律教育意识。
(二)法律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根本的途径不仅包括学校、家庭,也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和社会法律组织。学校是进行法律观念教育的重要机构,可以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法律知识的教育。但是,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法律教育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特点,还必须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体开展广泛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借助法律社会组织,如公安机关、律师协会、法律社团等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切合需要的法律意识教育和适用法律条文的能力培养。 上述法律教育的种种要求,表明法律教育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师资力量,即有兴趣、特长和经验的法律教育教师,长期稳定的专项教育经费,固定合适的活动地点,多元化的教学资料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此外,还需要司法部门的配合。与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相比,法律教育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资源取得非常困难,
费用也昂贵得多,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就成了一个相当大的难题。
(三)法律实践教学方法单一;法律教育包括了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能够让受教育者了解各项基本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行,国家如何实现对各个国家机构的具体管理,让学生在明确我国各项基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充实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法治精神和态度。因此,法律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既包括正式的法律知识课程的教学,也包括非正式或者隐性的各种法律教育活动。但是,当前很多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法律教育的方法单一,模式僵化,一般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讲授以教材为主要依据,这种"以课
堂为中心,为教材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纯理论的探讨,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教师对法律教育的实践性认识不够,使得法律理论与实际相脱节,除课堂教学外,法律教育活动仅限于几场法制宣传教育或者法律讲座,单调枯燥而又乏味,自然也就无法落实和发扬法律教育的实际效果。这一切表明,传统教学方式忽视了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已经难以适应法律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法律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法律意识教育
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理、思想与评价的总称。'取寸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对法和法律现象以及据此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有一个科学准确的观念上的反映。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与道德教育相比,法律意识教育就是要通过法学基础理论和我国现行主要法律的理解和学习,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最终形成将法律意识转化为运用法律的综合能力。两者的教育目的和内容不尽相同。因此,针对当前我国青少年法律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足的现状,有必要在学校教育中切实加强法律意识教育。不仅要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法律意识教育的比重,在德育实践教学中,如校园文化建设中尤其要加大法律教育的宣传力度,让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两翼"。
(二)开发和整合教学资源
国外青少年性教育现状--新爷 篇4
国外正在进行的普教改革,除普遍强调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外,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值得关注的动向,即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普遍认为,对青少年甚至儿童开展早期性教育,不仅不会导致淫乱,相反可以帮助青少年对性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如果保护自己,避免因一时冲动或性无知而造成终身遗憾。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1993年的研究报告也提出,要进行更广泛的青少年性教育。关于青少年性教育提出的最直接原因,我认为是当今国际范围内青少年性行为低龄化。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每年都面临数不胜数的少女怀孕,堕胎,青少年性病等现象。这使得不少国家不得不做出加强青少年性教育的决定,也因此,对青少年开展性教育也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对青少年性教育方面都有了新进展和一些显著成果,这里从以下四个大的方面来概括国外性教育的现状。
一、国外性教育的实施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等不同,各国开展性教育的历史、目标、内容、方法等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下面将以我们认为最具代表性的瑞典、美国、芬兰、以及亚洲区我国的邻居日本性教育现状为例,借鉴他们的经验与教训。
1. 瑞典-----走在世界性教育的前列。
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性教育的国家。早在1770年,瑞典博物学家、生物双命名法创立者林奈曾举办过性学讲座。20世纪初,瑞典女子高中就率先开设性教育课程。从20世纪30年代起,性教育已逐渐在学校系统推广开来,瑞典早期学校性教育的成功模式得到国际社会公认,其性教育许多方面的做法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其成功之处表现为【1】: 政府重视,社会对性教育持宽容的态度。
首先,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教育法规条例保障性教育的实施。瑞典学校性教育之所以能得到很好的普及,重要原因之一是通过政府的行为使性教育能在学校基础教育中占有一席地位。早在1942年瑞典议会就提出要在义务制学校中开展性教育,性教育被作为选修的课程,而到了1970年性教育范围就扩大到所有学校。
其次,瑞典政府不仅在学校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保证了性教育地位,而且通过采取其他一系列措施为学校性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例如,在1964年,瑞典政府任命了一个由教师、家长联合会、学生联合会、校医、性心理专家、教会代表组成的“教学和公共信息中的性和人际关系方面国家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就是规划和推行学校性教育工作。最后,瑞典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形成良好的性教育社会氛围。瑞典的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是比较开放的,强调性教育必须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在性教育中坚持三大基本自由:选择的自由,愉悦的自由以及做自己、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的自由。只要这三个自由不侵犯别人、不以牺牲别人为代价,性教育就必须维护这三个自由。在最新出版的《复数的性》中,瑞典性教育协会更进一步将性放在多元文化的角度来谈论,强调性样态和性道德的多样与差异,提醒每一个教育者“所有的看法都是偏见”,没有一个人可以将自己的性观念强加在另一个人身上。
学校性教育采取适时、适度、有机与灵活的教育模式。
首先表现为学校性教育系统连贯。瑞典学校性教育从小学到高中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早期性教育从满足学生的好奇为前提,主要从生物学角度由浅入深讲授有关妊娠与生育等知识;初中阶段则比较全面完整地讲授身体机能、性心理、性生理方面知识;高中阶段的性教育则注重性关系的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其次表现为学校性教育课程的设置条理清晰。瑞典的性教育从7~14岁,每年级均有性教育内容的课,被有机的安排在不同课程中。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教育计划,而且越来越多的涉及实际问题,例如在中学生中已经可以讨论像如何使用避孕套等问题。性教育作为学校必修课,其目标、任务、原则、内容和方法等都非常明确。在性教育方法方面,主要有讲解、自学、小组讨论、活动式对话等等。通过采取启发式、参与式这些人性化的方法,尽可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社会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性教育。
首先表现为通过开设青少年门诊,免费向青少年提供与性有关的咨询服务。瑞典自1970年建立了第一个面向青少年的门诊机构,到现在全国已经建立250余个青少年门诊,免费向23岁以下青少年开放咨询、治疗和提供避孕工具。
其次通过开设性教育专题讲座,普及性教育知识并且发挥媒体在性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且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宽性教育的知识来源,这主要是利用国家与国际互联网进行性教育的对话与咨询,让学生很容易得到有关信息,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些做法也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最后,非政府组织在性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瑞典民间组织在推动社会全方位的性教育方面,大大弥补了政府行为的不足,其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是瑞典性教育协会。
2. 美国-----两种性教育观的博弈。
在美国,亲少年性行为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美国青少年性行为已经早期化普遍化。美国在如何实施性教育问题上有两派意见。一派以美国性信息以及性教育委员会为代表,提出“安全性行为”的综合指标。为此,学校青春期性教育课程主要教会学生使用避孕套,从而使健康受到最低程度的伤害。另一派以美国性健康医学研究所为代表,他们提出性和品德教育结合的目标,提倡以品德为基础的“节育”性教育。目前,实行“综合教育的”学校仍占据绝大多数,但“节育”的教育分量也在增加。
2002年12月9日的美国《新闻周刊》指出,布什的家庭价值观目前已成为美国的主流所接受。布什在就职之初就反对堕胎,目前在保守派的“游说”下,布什政府已决定拨款1.35亿美元用于“节育”教育。
总的看来,美国的性教育还是比较成功的。承认有过性行为的在校高中生的比例已从1991年的54%下降到2001年的46%,少女怀孕的人数也在减少。
3. 芬兰-----成功经验的典范。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芬兰政府就已经开始实施青少年性教育计划,教育孩子建立正确的友情,从性保健的角度开展性教育。上世纪70年代开始,芬兰性教育就进入了中小学教育大纲,连幼儿园中也有正面的性教育图书,建立了性教育咨询电话,儿童保护机构等等,随时为青少年提供帮助。在世界人口发展大会上,芬兰性教育作为成功经验受到推崇。1975~1994年,15岁~19岁女孩堕胎率从21.2%同比降到9%,芬兰的性教育图书《我们的身体》备受各国专家推崇。书中有“细胞”“皮肤”“视觉”“听觉”“呼吸”“骨骼”等章节,家长可以像是讲《一千零一夜》那样每天晚上睡前给孩子讲一个章节,对孩子的性教育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开始了,在“出生”部分中,小女孩问爸爸她是怎么来的时,爸爸回答:“在夏天的郊外你不是看到有蝴蝶趴在一起吗,昆虫这样做是为了生宝宝,爸爸妈妈是因为相爱,有一天,妈妈说,我们制造一个小宝宝吧,于是,爸爸的精子钻到妈妈的卵细胞中,这就是你。当时的你只有针尖那么一点点大,你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长大,后来钻出来,我们就有了你。”【2】在这一节后面还有昆虫交尾,精子冲击卵子的画面,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胎儿,很自然的解释了孩子不容易理解的事。如今,芬兰的性教育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效,芬兰被世界人口发展协会树为典范。
4. 日本-----把性作为人格的基本部分。日本性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性教育强调“纯洁教育”。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日本受到西方“性自由”浪潮冲击,社会性思潮解放泛滥、性犯罪急剧增加,学校、家庭、社会对此深感不安,从而开始了以传授性科学知识为主的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进入“性指导”阶段,不仅让学生懂得性科学知识,还要懂得友爱的重要和生命的可贵。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在性教育中特别强调“性约束”“性道德”,认为性教育首先是性的文明教育、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要尊重人的精神,讲究男女平等,而性的卫生教育是第二位的。目前,日本中小学的性教育是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来进行的,包括“性的学习”“性的指导”两部分。“性的学习”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性知识,使他们理解生命的宝贵性,具有正确的异性观和性行为的自我决定能力。“性的指导”主要是通过特别活动、“领域外活动”(既包含学科课程、道德、特别活动三部分的教育课程体系以外的活动)进行的性教育。这种性教育不是以性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在处理、解决自身存在或面临的有关性的问题上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形成应有的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日本青少年的性教育方法具体有两种,即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集体指导是以整个年级或一个班级、一个小组为单位,在特定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性知识学习进行指导。个别指导是指以某个学生为具体对象,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问题指导,两种方法都有着不错的成效。
二、国外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特征分析 1. 教育内容系统化。
从以上几国性教育的发展现状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外对性教育的内容确定都有一个过程。过去的性教育内容基本都是基于生理方面的,局限在生殖系统,性病等方面,而现在发展为逐渐包括性的所有内容,如性别角色的进入、性身份的认同、性态度的确立、性意识的发展、性的生理需要与心理健康,以及性的道德和责任感的确立等,已经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操作性较强的性教育内容体系。2. 教育对象低龄化。
国外很多性教育专家学者认为,性教育应从儿童抓起,不能等到孩子完全上中学后再进行性教育。因为在孩子10岁以前,他们对性知识是有相当大的渴望和好奇的,并且很多孩子通过媒体掌握了一定部分的性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消极的,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3. 教育队伍专业化。
为了使性教育更科学化,规范化,国外非常重视对儿童性教育专职教师的培养。有的国家甚至规定家长也要接受一定时间的性教育培训,以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够形成合力,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4. 教育方法灵活多样化。
在性教育方法上,西方国家运用多种渠道进行综合教育。他们重视双向沟通,充分尊重青少年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在教育手段上尽量因材施教,以增强性教育的趣味性和生动性。5. 教育效果显著化。
国外对儿童进行青少年性教育的效果显著,振奋人心。在目前艾滋病向全球蔓延并已几何数字递增时,乌干达在短短几年内控制了局面,青少年艾滋病人数在逐渐递减,答案是他们进行了性教育。【3】自1976年开始,瑞典的少女妊娠和人工流产数字明显下降,性病和性犯罪率也在逐年降低,“未婚母亲家庭”几乎消失。这是多么可喜的一个局面。
三、国外青少年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国外性教育现状来看,我们小组发现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师资的问题。总的来说,青少年性教育在各国起步都比较晚,尤其是青少年性教育师资的培养缺乏超前性甚至连同步都未做到。因此,在世界各国都存在青少年性教育师资数量少、质量低的问题。如美国现有五万名公立学校教师从事性教育的教学工作,这些教师原来多数是教健康、生活、经济、生理和护理等学科的,他们缺乏专业知识以及专门的训练,又缺少性教育的教学经验,因此很难适应青少年的性教育需要。另一个比较显著的问题是性教育的课时在教学计划中应该占多大比例以及课程内容如何安排才合适。关于这个问题,各国从事性教育的教师普遍感到性教育课程时间少,不够用,并且很多教师认为如果性教育不单独设课,只作为其他相关课程的辅助部分不尽合理。至于在哪个年级讲授,讲哪些内容的问题,看法也不一致,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统一认识。最后一个问题表现为青少年性教育至今仍缺乏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有力配合。这使得从事性教育的教师们感到身单力薄,缺少支持,信心不足。为保证青少年性教育顺利更好地实施,各国也正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总之,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他们的实施过程中汲取一定的宝贵经验。
四、国外青少年性教育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认为首先要注重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即对性教育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生殖系统和性病预防的教育,而是作为人的教育来进行的,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性生理、心理知识,性法律知识等全方位的教育。根据我国的现状,当前在性教育中培养青少年正确的性概念很重要,只有内容全面的性教育才能使青少年真正从各方面形成正确的性观念。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性教育过程的渐进性以及性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青少年性成熟是一个发展过程,所以性教育的设计应该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循序渐进,坚持教育的适宜,适度,适时。性教育要建立在科学的理论体系之上,为了在我国全面推进性教育工作,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作支撑,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决定着性教育的水平和成效。
青少年法律教育的现状 篇5
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现状及反思
石 军
2013-2-24 5:05:59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4日 07 版)石军在《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年第12期撰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在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教养方式、家校合作、立法及其他相关问题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对现阶段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反思。文章指出,当前在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领域尚存一些问题:家庭教育片面注重智力教育,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父母存在错误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养方式;家庭结构不完整容易导致青少年“家缺失”和“爱缺失”;过度强调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场上去思考如何教育孩子,缺乏对青少年本身的关注等。针对上述问题,在未来发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关注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明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育人的角色;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通过立法明确相关主体的权责,并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规定,以促进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青少年法律教育的现状 篇6
摘要:艺术教育对青少年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 促进全面发展具有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培养人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还能促进人的身心实现和谐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艺术教育在乡村学校的发展中逐渐普及。乡村的广大少年儿童群体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 也需要得到与城区孩子同样的艺术教育。乡村学校少年宫 (以下简称乡村少年宫) 的兴起和发展为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载体, 为乡村少年儿童艺术教育搭建了平台。然而受师资、地域观念、资金、设备等条件的限制, 乡村少年宫在艺术教学、活动创设、社团开展等方面还不完备, 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各地市青少年宫作为一个地区校外教育和艺术教育的主阵地, 如何在乡村少年宫艺术教育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其辐射效应, 值得思考。本文以淄博市青少年宫为例, 介绍了作为市级青少年宫如何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辐射的效能, 通过实际调研与帮扶支教, 了解乡村学校少年宫艺术教育发展的实际困难与需求, 并制定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帮扶方案, 切实解决了部分乡村少年宫发展的实际问题, 为本市乡村少年宫艺术教育的实践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促进了乡村少年宫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艺术教育; 乡村少年宫; 市级少年宫; 辐射效应;
一、乡村学校少年宫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自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以来, 乡村学校少年宫从无到有, 从点到面, 覆盖面越来越广。, 全国已建成25000多所, 多万农村孩子从中受益。全国各地部分乡村学校少年宫依托于乡镇中心学校现有的设施、场地进行修缮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器材, 发掘、整合各类教育资源, 依靠本校教师和志愿者进行管理, 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开展普及性艺术社团活动, 学生们可自愿选择参加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各式活动项目。随着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大力发展, 切实推动了全国各地乡村学校的艺术教育普及与提高, 拉近了城乡艺术教育的差距。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却发现乡村少年宫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 乡村少年宫经费不足, 艺术教育活动受限制。
大多数乡村少年宫充分利用有限的器材资源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孩子们天性好动, 器材和设施损耗较大, 需要定期维修和更换。例如绘画、书法、器乐等用品等都是易损易耗品, 随着学生的练习需要不断更换设备, 还不包括新添置的器材, 因此开支越来越大。但是每所乡村少年宫的项目类别也不尽相同, 资金的来源也各不相同, 有的能准时拨付到位, 有的还需要自己想办法筹集。另外, 乡村少年宫的活动是公益性活动, 不向学生收一分钱。仅仅从当地财政和学校自身两个方面来维持长期发展, 明显不够。只有支出没有经费来源, 很难长期良性运转下去, 更谈不上开展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 打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活动平台了。
(二) 师资队伍薄弱, 教学成果不突出。
乡村少年宫虽好, 但师资力量不足, 让各学校头疼不已。每个学校的艺术社团都是根据现有资源和器材开设的, 少的有三、五个, 多的有十几个, 基本是靠学校的老师义务教学, 很多项目光依靠本校教师资源难以克服。有的学校只要是多少懂点特长的教师就被安排艺术课教学, 有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后就开始上阵教学, 在专业教学活动上非常不规范。这样我们的孩子学到的又是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呢?以后会不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误导呢?有的教师是从社会上花钱聘请来的, 培训班不收钱, 外聘老师的费用长期、完全由学校来承担, 负担确实有点重。乡村少年宫要想长期发展下去并实现良性发展, 师资力量就是很现实的问题。
二、在乡村少年宫建设运行中, 市级青少年宫如何更好的发挥其辐射效应
淄博市市级青少年宫作为市校外艺术教育的领头羊, 有着丰富的艺术管理运营经验, 在师资队伍建设、平台搭建和资源共享等方面长期为我市乡村少年宫进行了有效帮扶指导, 为托起乡村孩子的艺术梦, 推动乡村少年宫的.艺术教育发展发挥了市级青少年宫辐射效应。
(一) 利用校外教育平台, 定期组织乡村少年宫艺术师资培训活动。
教师是乡村少年宫发展之源, 提高之本, 提高乡村教师队伍业务水平是促进乡村少年宫发展的决定因素。市级青少年宫通过调研了解到乡村少年宫教师专业提升需求, 在市文明办、团市委、市教育等部门的指导下定期聘请专家教授开展艺术师资培训、教研交流等, 与教育专家面对面切实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通过研修增长学术见识, 更新教育理念, 从而督促教师实现自我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教科研能力,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案例分享:淄博市青少年宫充分发挥市校外教育主阵地的龙头带动作用, 利用自身师资资源、硬件设施等优势, 在市文明办、团市委、市教育局等部门的指导下每年定期组织乡村少年宫师资研修活动。-连续三年组织承办“全市乡村少年宫专业教师培训”活动, 为我市乡村少年宫培训艺术教师600余人。针对乡村教师需求, 相继开展了美术、书法、陶艺、合唱指挥、舞蹈、键盘等艺术专业课程的培训。培训班采取集中授课与网上研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专家教授根据学员在集中学习、网上研修、考核测评三个方面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分析, 提出成长建议, 建立成长档案, 并对考核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通过开展乡村教师培训活动, 提升了乡村艺术教师专业水平, 推动了我市乡村少年宫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 积极组织各类艺术交流活动, 为乡村少年儿童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
市级青少年宫应主动作为, 利用自身优势及良好的社会资源, 为广大乡村少年宫儿童搭建相互交流展示的平台,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激发社会资源参与乡村少年宫建设的动力, 促进了乡村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案例:2015-连续年组织承办了由市文明办、团市委、教育局等单位主办的“托起乡村少年梦”淄博市乡村少年宫才艺展示暨淄博市乡村少年宫优秀论文、案例征集活动。范围涉及五区三县300余所乡村少年宫, 参加活动人数共计6620次, 征集作品5000余件, 并将几年来精选优秀的美术、书法、摄影作品结集成册, 展演类节目制作成光盘一起发放到各乡村少年宫进行交流学习。为乡村孩子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 也为乡村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
积极组织全市乡村少年宫展演交流活动。组织承办了“托起乡村少年梦”优秀成果展演活动;2017组织承办了“城乡手拉手、共筑中国梦”淄博市乡村学校少年宫优秀成果展演活动。参演人数近1000人, 为城乡孩子搭建了艺术教育学习交流平台, 为乡村孩子提供了展现才华、放飞梦想的舞台。通过开展乡村少年宫才艺展示及优秀成果展演活动, 丰富了乡村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 也促进了教师教学及教研的积极性, 充分展示乡村少年宫的教育成果和成功经验, 增进了全市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合作, 从而带动了全市乡村少年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突出市级青少年宫的公益职能, 加大对乡村少年宫艺术教育的帮扶力度。
市级青少年宫利用自身优质的师资力量及社会资源, 或招募社会艺术人才针对“艺术活动开展困难、师资薄弱、艺术教育水平落后”的乡村少年宫进行定期或长期的支教、指导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并以“流动少年宫”的形式将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送到区县乡村少年宫, 带动其活动顺利开展, 丰富其活动内容和形式。在充分调研乡村宫实际需求的情况下依靠政府部门及自身经济力量, 协调资金捐赠相关教学设备及书籍、器材等。
案例:
1、长期对口帮扶支教。
根据部分乡村少年宫的需求, 淄博市青少年宫组织骨干师资到乡村少年宫开展长期的支教或短期培训授课活动, 长期坚持到张店区中埠镇、淄川区松岭镇、周村区南郊中学、沂源县悦庄小学、桓台县陈庄、高塘、果里小学、高青县实验小学等60余所乡村少年宫进行艺术实践活动策划和具体指导, 上课节数达10000余课时, 授课人次达40000余人次, 使越来越多的乡村少年宫学生享受到了和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艺术教育。通过长期帮扶支教, 让乡村孩子们在艺术素养和专业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而且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 并在市级、区级各项艺术类比赛中取得了诸多优异的成绩。
2、定期组织开展各类艺术活动。
淄博市青少年宫“流动少年宫”定期走进乡村少年宫开展各类艺术活动, 并邀请部分乡村宫的困难学生或留守儿童在假期到少年宫进行交流活动。例如:“情暖童心”淄博市青少年宫流动少年宫走进张店区中埠镇小学支教成果汇报展及趣味游戏体验活动、“情暖童心手拉手走进沂源共成长”秋令营活动、“七彩假期、牵手关爱”音乐素养夏令营、“城乡手拉手快乐美术”实践体验夏令营、“唱响明天”城乡互动快乐体验营等诸多公益活动, 让乡村少年宫的孩子们体验到了各类艺术活动的乐趣。
3、艺术器材捐赠活动。
淄博市青少年宫秉承为全市青少年儿童服务的公益性职能, 通过深入调研, 根据实际需求先后为淄川区松龄小学、高青县实验小学、沂源县悦庄中心小学等乡村少年宫捐赠了众多艺术器材、书籍等, 为乡村孩子的艺术学习提供了基础学习材,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4、创新开发艺术课程, 共享艺术教育资源及信息。
市级青少年宫利用自身优质的师资力量, 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创新开发一系列适合乡村少年宫艺术教育发展的优质课程, 积极联络一切校外教育资源, 利用周末假期时间公益代培乡村少年宫专业教师, 在乡村少年宫的专业教学和活动实践方面给予较为专业的引导。同时推出市级少年宫艺术名师和骨干教师的特色课程, 为乡村少年宫教师提供听课学习的机会, 帮助乡村少年宫专业教师成长进步。
(四) 开展全方位帮扶, 助力乡村少年宫发展
1、在政策方面积极呼吁全社会支持乡村少年宫建设。淄博市青少年宫主任韩其东作为淄博市政协委员, 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大乡村学校少年宫扶持力度的建议》的提案, 并接受了大众网记者的专访, 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2、根据乡村少年宫在管理、培训、师资、教学模式、活动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市级青少年宫不断加强与乡村少年宫之间的沟通交流, 利用广播、网站、橱窗内部资料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调研总结, 对好的乡村少年宫加以宣传学习, 塑造全市乡村少年宫典范。
3、加强与市政府相关部门、市教育局等部门沟通协调, 争取承办各项活动和活动资金;市级青少年宫在了解农村孩子的需求, 了解乡村少年宫的困难的基础上, 广泛展开对各地区乡村少年宫艺术教育方面的的调查、研讨, 并积极组织材料、开展实践, 并加以整理总结。切实能推广好的经验做法, 真正从实际出发让乡村少年宫艺术教育得到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更好的为乡村孩子服务, 让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农孩子都能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乡村少年宫是实施乡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平台, 加强乡村少年宫建设, 面向乡村少儿开展多姿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 是提高乡村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各市级青少年宫应秉承为全市青少年儿童服务的公益职能, 认真领会政府文件精神, 及时了解本市乡村少年宫艺术教育的需求, 广泛开展贴近乡村学校基层需要的艺术活动, 在乡村少年宫艺术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辐射效应, 让乡村孩子能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优质的艺术教育, 为托起每一个乡村孩子的艺术梦想, 推动全市少儿艺术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世民、错位与抉择----论农村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与路径[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2]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3]王志玲、家长的补偿心理时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1]、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10) :150、
青少年学生财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篇7
一、财商和财商教育
财商就是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是理财的智慧。它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二是正确应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财商教育是借助智商、情商教育的表达方式提出对人的财富观的教育,通过教育提高人们对获取财富的手段和如何享用财富的认识,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念和基本的理财技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二、青少年财商教育现状
1.教育模式存在弊端,财商素质教育缺失
从教育培养模式来看,我们没有把对青少年的财商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更没有对青少年的财商素质提出明确的要求,财商素质教育的缺失说明我们的素质教育存在缺陷和不足。调查显示,我国小学和初中阶段没有相应的经济教育内容,初中仅在初二“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中涉及经济内容,升入高中后青少年才可以接受经济教育,但内容也相当简单和浅显,即使在大学阶段,青少年对财商的理解也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系统科学的学习和培训。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两种因素:一是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民众受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影响还相当严重,在这些经济形态下,人们讲求安贫乐道、自给自足、量入为出,这使得我们没有充分意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正确理财消费已经成为青少年自立于社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导致教育滞后的现象。二是中国传统的育人理念中对“财”的鄙视与不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视金钱如粪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现行教育体系对理财教育的忽视。
2.家庭教育欠缺,财商教育存在误区
(1)孩子不能谈“股”论“金”。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应该进行有关智力和道德品行教育,理财教育为时过早。孩子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读书,赚钱是大人的事。
(2)金钱至上,财商就是会花钱。部分家长拜金主义思想严重,过分夸大金钱在社会生活和人生前途中的作用,片面支持子女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和追求,对子女过于娇惯,认为只有一根独苗,不能让孩子受委屈,多花点、随便花点都是应该的,至于如何进行理财消费无所谓,忽视了理财能力的培养。
出现这些情况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当前社会家庭父母一代大多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窘迫的经济状况使得他们很容易走极端:要么一味积蓄,不敢消费;要么就金钱至上,用之无度。二是大多家庭父母没有接受很好的教育特别是理财教育,他们对理财问题的了解,基本是“自学成才”型的。所以对子女的教育既没有认真对待,也没有科学的方式方法,认为子女一旦需要自然形成。
3.传统成才观片面化倾向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养成正确的理财观念、学习系统科学的理财知识、掌握理财技巧和投资规律对青少年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受传统人才观和成才观的影响,人们认为,只要智商高,能考上一个名牌大学,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就是成才,较少关注这些所谓人才工作后因为理财能力欠缺而导致的尴尬境况。
三、青少年财商教育的对策
青少年财商教育是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加强财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做好青少年财商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教育模式,构建财商教育内容目标体系
(1)明确财商教育内容。财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培养青少年具有自立、自觉创造财富的信念,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恪守市场规则,帮助青少年树立诚信的道德操守。二是树立理财的观念。教育青少年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以名人的事例来启发青少年的财商,培养其最初的财富理念。三是传授相关的知识。传授一些与财商有关的基本财务知识及简要的经济学原理。
(2)确定财商教育目标。幼儿园阶段:认识钱的来源和用途。识别钱币和图案,通过钱币掌握一些人文知识,通过游戏的方式懂得交换的简单道理。
小学阶段:挣取和用好零花钱。初步认识财、物,懂得交换、购物,学会赚零花钱,学会积蓄和拥有自己玩具、图书、文具等财物。
初中阶段:学会记账管好钱。掌握储蓄知识,了解通过劳动创造获取财富,树立起勤俭节约、自强自立的理念。
高中阶段:学习投资如何起步。熟悉“钱生钱”的方式,初步了解信贷、股票、基金等金融知识,培养其对经济社会的感知度。
大学阶段:独立管理财富的开始。合理控制和安排消费支出,学习基础投资知识,尝试投资赚钱。
(3)开设财商教育课程,规划编写教材。学校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应该重视青少年财商教育,调整现行的教学大纲,增加财商教育内容,将财商教育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同时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认真编写财商教育教材,开发财商教育软件。
2.遵循财商教育原则
(1)系统性原则。财商教育的系统性体现在其理论建构综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学、系统科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基础理论,其实践概括建立在对古今中外财商教育实践基础之上;教育途径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和训练包括观念、知识、技能等多个层次;对青少年的教育和训练是分阶段的。
(2)主体性原则。财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青少年的财商素质。任何素质的发展都离不开主体的积极参与。因此,一方面要尊重青少年的独立人格,另一方面,要善于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引导青少年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积极参与投资理财类实践活动。
(3)动态性原则。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通过相关的学习、训练和不断的财商实践,人们的财商水平会不断提高。财商教育的动态性要求,对个体财商的培养过程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前后衔接、协调一致。
(4)开放性原则。科技发展、知识激增、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事实,不断丰富着财商教育活动的条件和环境,使财商教育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展,形式日益多样,水平逐渐提高。有鉴于此,财商教育要加强课程建设,与时俱进,根据青少年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及时地吐故纳新。
(5)实践性原则。首先,财商教育目标是实践的。财商教育目标既包括对青少年观念、知识的培养,也包括对青少年技能和行为的锻炼,归根到底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落脚点在青少年的经济行为上;其次,财商教育过程是实践活动。财商教育实践包括课堂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大量教育活动,贯穿于财商教育全过程,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是青少年财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最后,实践能力是财商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只有受教育者面对经济生活情境,其观念、知识转化为经济行为,潜在的财商素质变为显性的财商实践行为,才能认识和评定其财商素质水平。
3.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培养健康的理财文化
要规范社会大众传媒有关消费的导向问题,倡导理性消费的社会风气。要积极发挥各级广播电视局、文化局等行政部门市场经济有形之手的作用,及时规范引导传媒的消费导向,倡导理性消费的观念,并适时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理财知识教育。
4.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科学引导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财商教育应该从小孩子抓起。这其中就需要家长在观念和行为上有所改变。首先,家长要加强自己理财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其次,家长要转变传统“小人喻于利”的传统理财观,及时对子女进行理财方面的教育;另外,更要摒弃那种智商第一、学习第一和前途即“钱”途等等这些错误观念;最后,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理财观,帮助他们制定科学的消费计划,利用适当时机和在一定范围内鼓励他们进行储蓄、投资等实际的理财实践。
财商的高低决定了人们生活中个人财务问题的好坏与多寡。它需要依靠学习和锻炼获得。因此,每个人都可能拥有较高的财商,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的最佳阶段,很容易接受知识,可塑性也很强。所以,在青少年时期进行有关财商的学习最有效果,也最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文娟, 王利刚.直面财商教育.新课程 (小学版) , 2007 (04) .
[2]财商教育是什么.百科知识, 2002 (03) .
[3]杨晓峰.财商教育势在必行.教书育人, 2005.
青少年法律教育的现状 篇8
关键词:网球礼仪;现状;对策
一、青少年对网球礼仪的了解情况
通过研究发现,从学生和网球爱好者的角度来讲,对网球礼仪的认知度并不高。对于青少年学生和网球业余愛好者来说,他们对网球礼仪了解的人数偏少,其中有将近一半左右的青少年学生和业余网球爱好者在谈到网球礼仪时基本不知什么内容。笔者认为这源于网球教练、网球教师在平时的网球教学或训练中只注重技战术的教学,没有把网球礼仪做为教学内容向大家讲解。所以学生只注重技战术而不了解网球所包含的礼仪。
1.青少年网球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青少年网球教育尚未形成规范的教育制度和结构体系,在应试教育占优势的环境下,青少年网球教育开展很少,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同时也不乏一些学校以学生课程紧张为借口将重视体育教育停留在口头上甚至完全弃之脑后。这种体制上的不足,球场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青少年网球教育的发展,由于网球课程不能全面开展,对于学生的网球礼仪教育也更为受限。目前,由于各地学校仍是应试教育的做法,除极少数开设网球教育校本课程的学校外,绝大多数学校并未将网球教育安排进课程表,这就使得网球礼仪教育没有专门的时间保证,只能作为一种业余的宣传或课余教育活动。同时师资教育力量匮乏,大多数的学校没有专任网球教师,因为中小学教师编制匮乏,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领导很少会把考试科目教师占据的编制挪用于副科教育师资。
2.青少年网球礼仪教育未能受到重视
目前,网球传入的历史还不够久远,群众基础薄弱,系统开展网球教育的历史还比较短。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开展网球教育的学校才陆续开始实施网球礼仪教育。在网球教育相对薄弱的实践基础上,青少年网球礼仪教育研究很难做到与实践同步,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在教学生网球时只重视网球技术训练,很少对学生讲解网球礼仪相关知识,忽略了网球礼仪的重要性。
3.青少年在网球场内外的状况
由于目前人们对于网球的理解不够完善,在国内很多网球参与者缺乏基本的网球礼仪教育。所以在观看正规比赛时出现了很多不成熟的方面,有很多中国青少年观众还“不懂”看网球,甚至说出一些不文明的语言,这都会使运动员的注意力分散。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关注网球,我们应当从青少年抓起,让更多人去了解、去掌握,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观众会越来越懂得“欣赏”网球,上述的情况会逐渐减少。
二、青少年网球礼仪教育的对策研究
1.网球礼仪教育要克服形式主义
在阳光体育下,随着新课标的开展,网球运动教育不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开展,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技术教学,而把网球礼仪当作一种不实用的东西,不对受教育者进行培训教育,使学员不能够真正了解网球礼仪。
2.完善网球课程体系
网球运动是集时尚、健身、交际于一体的体育项目,在学校中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而集这些优点于一身的网球运动,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课还没有开设,一些开设有网球课的学校网球课时数很少,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提倡将网球运动纳入到普通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优化中小学体育课程。
3.重视网球礼仪课程教育
网球礼仪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对网球礼仪的学习,可以规范学生的球场行为规范,有效地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对网球礼仪知识的了解,能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品性、日常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学生极为感兴趣的情况下,对学生讲解这些礼仪规范及相关知识能够容易使学生了解,激发起学生对网球的热爱,在网球运动中能够体现绅士风度。
4.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网球礼仪教学
网球除了技战术之外,网球礼仪同样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正确的礼仪规范和错误的做法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就能快速地领会到网球礼仪在每个场景所要求的礼仪规范、要点,将正确的礼仪规范形成在脑海之中。在正确的礼仪规范初步形成后,学生也就已经能体会到网球运动的魅力,这时学生在球场内外也能够绅士地处理产生的问题。
5.加强网球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建设
网球场地是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基础,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网球场地设施的建设工作;网球教师是学生网球学习中的引导者,加强网球师资建设,是提高网球教学效果的关键,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数量充足的网球师资队伍是各中小学应该加紧解决的问题。
6.网球礼仪教育要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网球礼仪的实现不能只靠网球教练、网球教师等的教育宣传和青少年学员自身学习来发展,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入手,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行为,达到体育导向的最终目的。体育部门和相关社会管理部门也要对网球礼仪在人们中的宣传教育做好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昳.论礼仪教育与和谐文明校园的构建[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
(S1).
【青少年法律教育的现状】推荐阅读: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05-10
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09-13
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06-27
青少年犯罪现状01-04
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11-21
青少年法律竞赛题11-30
青少年教育的看法05-31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 ―― 初中政治第二册教案11-03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08-01
青少年身体的健康教育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