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2024-08-01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精选12篇)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篇1

青少年与成年人相比, 其心理和生理方面有着不同的特征, 具有不定性。这个时期青少年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 喜欢模仿影视剧中的一些情节, 有时也会受一些不法之徒的引诱, 促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 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约束青少年的行为, 显得尤为重要。

一、简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首先, 青少年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而社会环境既有积极因素, 也有消极因素, 由于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立的地位, 不像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有人指导和关注。因此, 在社会生活中, 青少年接触到的人比较复杂, 有可能接触到一些犯罪嫌疑人, 而青少年对这些社会生活的反应完全取决于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能力。青少年初入社会, 缺乏社会经验, 观察问题仍带有直观、片面的特点, 难免有时不能对客观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评价,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而犯错甚至犯罪。

其次, 青少年精力充沛, 好奇心强, 极强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想亲身体验一番。在这种驱动力的促使下, 他们有时不加选择地追求新鲜感, 寻求刺激, 结果导致一些错误行为的发生。

二、开展法制教育, 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虽然上述分析并不都是违法的心理先兆, 但是这些不良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进一步发展, 就可能导致违法犯罪。因此, 一旦发现青少年这些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时, 要及时地采取正确的教育, 防止他们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 加强学科渗透, 增强法制观念

在政治课上要普及法律常识, 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教师要鉴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让学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 使其懂得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养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出现, 使青少年健康地成长。

(二) 利用班级宣传栏, 创造守法氛围

每学期开学初的班会上, 教师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等教育法规,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并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心中有“法”度, 行动有“法”规;要利用好班级宣传栏, 开设违纪评论, 创设良好的守法氛围;开展道德与法、文明与法、民主与法制的讨论, 并组织学生对简单的案例进行分析等。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 激发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 建立班级与家庭教育网络, 取得家校教育的一致性

班级定期召开家长会, 班主任及时做好家访, 使教师和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把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信息反馈作为家、校双方的教育重点, 使学校、家长联手管理和教育, 做到防患于未然。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篇2

华山小学黄宗凯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深得党心民心、顺应时代要求、令人振奋鼓舞的一件大事,是我们党贯彻十六大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

思想教育工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仅靠一朝一夕或几个部门开展几个活动难以奏效,必须深入下去,做一些细致的科学研究工作,切实找出其中规律性东西,使思想教育工作深入浅出、环环相扣、扎实有效。对此,笔者认为,青少年思想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仿佛就像一条环环相扣的“感应链”,在发生着一系列传感效应,教育效果的好坏其实就是链条效应的现实体现。

教育链条效应的这个链条,是由“知”、“情”、“意”、“行”四个“环”组成,每个“环”均由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多方面因素共同锻制而成。具体讲,“知”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告知青少年应掌握的知识和应明白的道理;“情”是通过综合因素的积极影响,结合受教育者自身的好恶趋向,进而产生实施受教育知识和道理的认同感和主观愿望,即所谓的责任意愿;“意”既“意志”,一旦意愿形成,并保持长期坚持做下去的顽强毅力,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特点;至于“行”,乃是链条效应的阶段性结果,也就是我们的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受教育者在“知”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积极的愿望要求,加上持之以恒的意志强制,所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现实行动,既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最终现实体现。这其中每一个“环”都有着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必不可少,同等重要,并由之发生着传感效应。“行”的目标一旦实现,本“链条”的“知”不仅得到了巩固,“情”和“意”得到了加强,也同时为进一步迈向新“知”的境界,发生新一轮“链条”效应做出积极准备。

根据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目前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之所以花费了很大力气,效果却不甚理想。主要的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等方面积极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不够和谐一致,还没有认真炼制好教育链条的四个“环”,没能切实构建好这条“链”。具体表现在:

一是只求其一,不求其二,导致“链”的缺失。

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中央再三强调要加强对未成年学生的素质教育,但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仍有一部分没有摆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奉行以“说教”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知识教育的现象大量存在。甚至许多学生的家长,也在推波助澜,不断给天真烂漫的孩子施行获取高分的高压政策。社会方面,由于正处转型特殊时期,本身就给孩子增添了许多消极性诱惑。鉴于这种状况,仅正面性“知”这一“环”就很难完全形成,更何谈“情”、“意”和“行”的养成。当然,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许多宣传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要从根本上按照《若干意见》提出“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四有’新人”的标准要求,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还有很大差距。何况,由于现实中简单化的工作方式,一些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的教育形式,又人为割裂了四个“环”的科学连接,直接过渡到“行”的层面,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走向理想的反面。譬如,一些家长自己都不明白或不愿遵循的道理,却坚持让孩子去做,结果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二是单兵作战,缺乏合力,导致“环”的缺口。

做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个社会性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如一方面作用发挥不好,“环”就不能闭合,出现“缺口”,也就不能顺利实现“链”的连动。在现实教育中,学校和家庭方面,除个别教育者失范、少数家长失责外,基本上都有着好的愿望,也有切实的行动。但从社会层面来看,存在问题还非常突出。正如《若干意见》上所述“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青少年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的难题。

三是推诿扯皮,不负责任,导致“环”的劣质。

撇开青少年家庭,但从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层面来讲,目前在个别部门或少数单位的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重形式、轻效果,重宏观、轻细微,重利益、轻责任,重眼前、轻长远的不良倾向,致使一些地方或领域的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短期行为严重,负面作用加剧。究其原因,正如《若干意见》上所述,“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会严重影响每一个“环”的炼制质量,在“链条”形成的过程中,“环”就会变形,甚至开裂,直接受影响的就是教育效果弱化。

四是盲目行事,不求规范,“链”的效应难以发挥。

教育本身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渐进过程,必须研究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遵循其内在的科学发展规律。青少年时期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启蒙阶段,是一个特殊关键时期,有着典型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但分辨能力差;自控能力差,感情用事多,理性思维少,易产生冲动。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宏观把握,抓住未成年好奇心强这个优势,持久性强化做好“知”的养成教育;也要进行中观分析,利用其感情用事等特点,及时跟进在“知”基础上“情”的养成教育和“意”的磨练教育;还要有微观解剖,针对不同青少年群体,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如闲散青少年、犯罪边缘青少年等需要特殊关注。但是,在目前我们的实际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不规范性和非系统性,致使教育“链条”各“环”之间的链接出现无序状态,“链”的效应发挥得也不理想。

综合以上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诚信体系出现危机。笔者认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应在坚持《若干意见》提出的十个方面二十八条要求的基础上,以养成青少年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为突破口和着力点,认真锻制教育“链条”中的每个“环”,循序渐进建好环环相扣的教育“链”,进而科学发挥好教育“链条”的实际效应,不断促使思想教育“链条”的积极循环。为实现这一良好愿望,切实从思想上解决工作动力不足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正确理解和科学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化青少年教育事业的社会公益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能否得到贯彻实施的根本性环节。青少年作为人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仿佛就像刚刚破土的幼苗,迫切需要一切组织和成年群体的精心培育和细致呵护。所以,必须要通过各种媒体和载体,在全社会广泛营造关心重视青少年的浓厚氛围,突出强化青少年教育事业的社会公益性特点,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参与青少年教育事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青少年教育工作的社会化。

二是建立科学正确的人才观,从青少年开始着手进行全面素质的养成教育。以“学而优则仕”为代表的儒家观点,几千年来一度主宰着人们的思想,在某种程度激发人们求知欲望的同时,也促使形成了长期性扭曲了的人才观。上个世纪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时代的日益到来,又曾以唯“学历热”为代表的意识潮流,再度让人们的知识追求和素质养成相背离。经过一个时期的反思和探索后,人们已逐步意识到,当今社会更需要有“德”有“才”之人,既需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也需要具备务实工作能力,更需要健全人格和良好思想素质,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建设做出积极贡献。马加爵一案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人们重新思考人才的科学内涵。所以,我们无论是在认识领域,还是在实际工作领域,都必须倡导科学的人才观,即“德才兼备”的人才观。要从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开始,把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制教育、人格素质教育、动手能力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等,同知识教育一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做好良好素质的养成教育。让孩子们从小认为,仅仅学习好算不上人才,还必须品质好、素质高、毅力强、乐于奉献社会。这一观念的形成,将有利青少年形成健康向上的好恶倾向,有利顽强意志的积极磨练,这对“情”和“意”的养成非常必要。同时还要通过倡导科学人才观的大力实践,切实转变教师、家长的成才理念,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方式。

三是政府带头在全社会倡导责任意识,为青少年“情”和“意”的积极养成树立榜样。责任感是做人的基本,做事的前提,也是一个社会赖以进步的柱石。教育“链条”中,青少年积极的“情”和“意”的养成,以及“行”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而责任感的形成,不是仅靠说教就能解决,必须要用一种榜样的力量去激发,用长期性的浓厚氛围不断强化。细想一下,我们目前有多少家长、有多少老师在认真地履行培养孩子的责任;我们的个别部门人浮于事、推诿扯皮、失信于民的现象,将会给成长中的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就如,一位家长在说教孩子爱护环境的同时,自己却随地吐痰,无论他多么的振振有词,都将无济于事。所以,我们要想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政府必须转变作风,积极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努力打造成为一个开明的、负责任的政府;成年人要以身作则,给身边的孩子们当好榜样。同时建议,在全社会推行志愿义务工制度,无论是政府官员、企业老板,还是社区居民,都必须在每从事一定时间和工效的义务劳动,学校及家庭带领青少年参与其中,相信会对责任意识的形成有一些积极效果。

浅议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3

【关键词】浅议 青少年 思想品德 教育

如今,青少年自杀、犯罪的事儿屡见不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值得我们深思: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思想教育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三重影响。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德育对青少年品德形成的具有重大意义。学校德育绝不能脱离家庭、社会而孤立地存在,并发挥作用。学校德育应与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三者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构成一个综合一致的德育教育网。在德育教育网中,学校德育发挥着主导作用。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又要使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相一致,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下面就说说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

1、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至今天,我国人才选拔还是通过各种考试实现的,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只看重的是青少年学生的分数,评价教师能力也以学生成绩为依据之一。于是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校也把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智育教育上,只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的教学,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不仅要转变传统观念,而且要在各科教学中都要渗透德育,把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提到更重要的地位上来抓。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德育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学生不但是德育的客体,也是德育的主体。忽视了青少年德育的主体性,学校德育常常将青少年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将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硬塞给学生,而不让学生明理,这样培养出的青少年人才缺乏道德判断能力。因而,学校在德育中,要让学生先明理,然后把道德应变成是自觉的行为。

3、改变德育评价中的不合理因素。在现行的学校德育评价中,学校记青少年学生的德育成绩,大都以分值来衡量,以学生做好事或违纪加减德育分,青少年学生做好事是为了提高德育成绩。然而做好事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这样,青少年学生的为善与功利因素联系在一起,却成了一种被动行为,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形成。

4、发挥全体教师的德育力量,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大多数教师认为: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主力,任课教师只是传授知识。班主任单枪匹马地抓德育,任课教师置身事外,学校德育成效差。所以全体教师都应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配合班主任工作,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德育,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

二、消除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负面影响,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教育

1、家庭德育。家庭德育欠计划和组织,受制于家长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家庭德育往往带有私人性。青少年学生在家庭里形成的私人性,将会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学校应注重教育引导,克服其负面影响,经常保持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形成德育合力,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教育。

2、社会德育。良好的社会德育为学校德育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但不良的社会风气又会给学校德育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现如今的网络游戏五花八门,令不少青少年沉迷于其中,致使他们说谎、逃学,给学校德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因而学校德育应注重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自制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尽量让青少年学生在社会中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小,使他们在社会德育环境中也能健康发展。

三、应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独生子女成了家庭中的掌中宝,三四个大人围绕着这样的一个宝,爱不释手,舍不得放,这样使得独生子女孤惰性、娇纵越发的明显,人们优越的生活使得这些青少年更加的放纵,跋扈,任性,自我。

我们会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新闻:某某人在工作岗位上与人争吵感到委屈后就跳楼自尽;某某孩子由于成绩落后被老师或父母批评几句就离家出走等等这些事件,都发生在当今独生子女的身上,那么终究其原因就是: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就被宠着,他们都是在赞美和表扬的迁就和溺爱的生活环境中长大,家庭条件越好的孩子,越没有受过一点委屈和挫折。可是现实的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也不可能随你的意愿而改变的。在生活的道路上,任何时候都可能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新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未来世界的人们必须学会竞争才能生存,而面对竞争只懂得某方面的知识还是不够的,他们还要具备良好的意志,要充满自信,有适应社会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这就引起我们要重视挫折心理教育,重视从小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从而避免将来出现更多的人为的悲惨事件。

浅谈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方法 篇4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讲到:“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 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当代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 青少年逐渐成为时代的主体。其价值取向也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从总体上看, 在新的现实面前, 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包括以下诸方面。

(一) 习惯于独立地思考问题

这是新时期青少年运用理性思维进行判断和比较的新特点。青少年关心社会现实问题, 关注社会公平, 是社会群体中正义的代表, 对待问题不是顺势接受, 而是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和检验, 主要体现在更深层面说明问题。青少年又特别关注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 对于复杂的现实情况, 他们希望从自身的根本利益出发。

(二) 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

因为理论与实际的不相符合现象, 造成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相脱离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 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当今的青少年虽然往往还未进入社会, 就以自己全新的眼光看待社会, 然而他们的心理、想法及其社会阅历都与社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 常常处于矛盾状态。

(三) 期待双向的思想交流

青少年的思维极其活跃, 伴随着出现的思想问题层出不穷, 为了自身健康成长, 青少年迫切要求多渠道的思想交流。这种交流过程中主体双方必须站在平等的地位, 由于思想工作者对其新特点认识不够, 因此在与青少年沟通交流方面出现了一些薄弱环节, 目前最紧要的就是研究探索新方法。

二、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目前的教育方法必须随青少年的变化而变化。

(一) 着眼于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灵活性

常言道,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青少年即使处于相同的环境下, 由于其自身情况的差异, 所表现的思想问题都不尽相同, 因此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根据青少年不同的情况和问题, 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解决, 灵活处理。不断寻找新角度, 灵活机动地采用各种方法, 解决思想政治问题。当代人的创新意识给青少年开辟了新的角度进行思考, 这种具有新意的思维方法最容易解开问题的症结。

(二) 把握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渗透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于情”。实践证明, 要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 必须与之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 用感情激发广大青少年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列宁同志说, 做人的工作是最伟大的艺术。在思想教育中, 要时刻把青少年的需要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让他们体会到党和人民的高度重视, 用真诚实意去感染青少年。因为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自我观念很强, 所以我们要以一个平等的姿态来面对他们, 倾听内心的声音, 尽量与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为将来更好地开展思想工作奠定基础, 使青少年的心灵在读书学习中不断得到净化、升华, 产生思想飞跃。

(三) 坚持对青少年进行有力的鞭策

江泽民同志关于“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的指示, 充分发挥了思想教育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突出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鞭策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英雄的精神永远不过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需要广泛形成崇尚英雄模范、学习英雄模范的社会风尚。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时期, 青少年的英雄模范教育有利地鞭策其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努力发挥英雄人物的模范作用, 积极引导青少年向正确的道路上发展。

(四) 坚定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循序渐进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状态, 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也要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我们应该从青少年的现实思想实际出发, 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 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用汗水和心血去培育“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8) .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篇5

林 美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成功与否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分析留守青少年的思想现状入手,通过阐述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留守青少年的作用,提出了改变农村留守青少年不良思想现状的措施。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政府

一、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现状分析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偏差

青少年时期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发展,而且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进城务工人员收入越来越高。由于常年工作在外,他们对孩子情感和教育的投入较少。出于内疚,多数就用金钱来弥补孩子,甚至纵容孩子对金钱的挥霍,完全忽视他们思想和情感方面的需要和变化。这就使得孩子有了更多的零花钱,使用金钱的自由度也大大提高。再加上孩子缺乏判断力和自我约束力,极易产生奢侈浪费、攀比等错误思想,甚至有“拜金主义”的倾向。同时,金钱来得太容易会让他们好逸恶劳,不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学习动力下降。甚至部分孩子中间“学习无用论”盛行。

(二)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救助和解决,情感发育不良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农村留守青少年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接触太少。而这种问题没有引起家庭和学校的足够重视。再加上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很多留守青少年表现出内心封闭、行为孤僻、自我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部分孩子甚至早恋。

(三)家庭教育,日常行为失范

留守青少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教育,临时监护人又起不到应有的监护作用,再加上青少年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和自我约束力,容易导致很多安全问题和不当行为。而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北方某省一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二、当前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问题形成原因

(一)从家庭环境来看,只注重物质关心,缺乏情感关心和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在对孩子教育的认识问题上有着明显的误区。有的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身体健康成长,没有偏离社会的行为就足够了;有的认为,为孩子储备足够的教育资金才是最重要的;还有的认为,孩子学习好坏不重要,只要将来能赚钱就可以,所 1

以对孩子的学业和日常在学校的行为不管不顾。如此种种认识,容易使孩子在思想、道德、情感等诸方面出现偏差,影响着他们以后成为健全的社会成员。

(二)从学校方面来说,只抓学习成绩,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对留守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只把学习成绩的好坏当做评价学生的唯一“标签”,而忽视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农村中小学更是如此,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很多留守青少年成绩较差,引不起学校的关注,甚至被列为坏孩子的行列。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低下,留守青少年的思想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三)从整个农村社会环境来说,留守青少年的思想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很难融入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村民虽同情,却也无可奈何。而当前农村社会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忽视甚至看不到已经出现和正在出现的留守青少年的种种问题,这将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加强对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的重要性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梁启超在 《少年中国说》 一文中提到: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在中国这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安定团结。他们将成为21世纪中叶我国农村发展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中的一部分。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现阶段的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健全人格与良好道德品质的奠基期,同时也是人生启蒙与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加强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对于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品德及健全的人格,保障健康和谐发展十分迫切。

四、提高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从家庭方面来说,父母要加强对留守青少年的情感交流和家庭教育,选好监护人

父母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家庭教育至关重要。虽不在孩子身边,但要尽可能增加与子女的联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体会子女内心、情感的变化。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早解决。此外,父母还要想方设法及时了解孩子在家庭、学校的品行状况,配合学校教育。

在选择孩子临时监护人方面首先必须确保临时监护人有足够的监护能力,保证孩子的身心安全。其次被选择的监护人要尽量营造较为完整的家庭结构,增强

责任意识,以弥补父母外出给孩子带来的情感上的缺失。

(二)从学校方面来说

1,提高对留守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一些农村中小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对留守青少年更需要关注和教育的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2,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对留守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留守青少年和普通农村青少年在思想、情感、心理等方面有着很多细微的不同。但当前学校对他们的教育完全一刀切,采用空洞、毫无感染力的说教不仅起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相反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更教育方式和手段。另外,教育内容也应紧跟时代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素质是关键

思想政治老师必须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并通过广泛学习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人格魅力。并要深入实际了解留守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加强与他们的情感交流,以弥补情感上的缺失。

(三)从政府方面来说,要加大对留守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投入,加快经济发展,力争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青少年的问题

政府特别是农村政府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确保对留守青少年政治、思想、道德、品行等各方面的监管,加强与留守青少年及其父母之间的联系。此外,政府应对留守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资金上的保证。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青少年问题,笔者认为大力发展经济是当务之急。因为农村留守青少年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就可以充分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就地就业,留守青少年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王良峰.张顺.孙业桓.张秀军.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研究[J].中国行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篇6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特点;时代特点;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广大各级学校首要的重要工作,因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否及时、到位,直接关系着他们将来能否健康成长。作为社会、学校、家长,不能仅仅重视广大青少年专业文化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必须让青少年具有高尚的品德,远大的理想,还要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立德树人,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思想道德教育

(一)道德的概念和功能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平衡、导向和调节等功能。道德教导人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规范自己行为;道德调节社会矛盾,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道德催人奋进,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

(二)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实践活动。新时期背景下,针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青少年思想的生理特征和时代特征

青少年是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但实际上,青少年指13岁以上到成年之前(也就是满14岁不满18岁)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

(一)青少年思想的生理特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身心处在急剧发展、变化和趋向成熟的时期,是一个人向成人加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逆反心理突出的特点,思想品德具有过渡性。

首先,青少年学生既单纯幼稚,又渴望自主,要求独立和尊重。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其次,青少年由于随着身心发展的日趋成熟,社会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他们开始逐步涉猎人世。他们虽然渴望了解更多的社会情况,但是他们涉世不深,经验不足,是非识别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思想与行为的影响;第三,他们精力旺盛,思维敏锐,但是自控力较弱,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第四,他们行为果敢,热情,具有正义感,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做事简单、片面,缺乏周密的计划。

(二)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特征

首先,广大青少年大多抱负远大,但急于求成。他们关心时事政治、关注国家建设,常常为我国取得的各种改革成果而欢欣鼓舞。但青少年学生急于求成,个人愿望往往脱离实际。当他们感到理想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时往往陷入迷茫。

其次,广大青少年大多勤学肯干,但脱离实际。新时期,面临着巨大的机会与挑战。青少年学生渴望早日成才,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但是,他们不善于根据国家的需要与个人的情况,对自己的奋斗目标、道路和职业作出符合实际的选择。

第三,广大青少年大多参与意识强,但缺乏一定的纪律观念。新时期,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信息储备量大,参与意识也较强。他们能关心国家大事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但是,青少年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组织纪律观念薄弱,缺乏自制力。

第四,广大青少年大多拥有美好的理想,但缺乏奋斗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此背景下,广大青少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着个人积极进取的一面,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追求和创造更加美好生活也是当代青少年奋斗的目标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然而,部分青少年学生惧怕艰苦劳动,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正确以否,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社会、学校、家长不能仅仅重视广大青少年的文化专业知识教育,还要根据青少年思想的生理特征和时代特征,从思想道德的角度去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

(一)把握生理特点,适时调整教育内容,切实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首先,教育者要掌握青少年的过渡性特点,因势利导,使他们顺利完成过渡,获得提高。一方面不能估计过低,影响他们的独立性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不能估计过高,放松对他们的要求与督促,这也不利于他们的品德的健康成长;其次,教育者要掌握青少年学生的涉世特点,引导他们从关心他人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第三,教育者要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提高识别是非能力,锻炼自我控制能力,克服简单、片面、易冲动的毛病,逐步培养沉着、冷静、善于思考等好品质。

(二)把握时代特点,适时调整教育方法,不断创新、创造符合青少年特点、易于被青少年接受的教育方法

教育者要把握青少年所具有的时代特点,适时调整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促使青少年早日成才。首先,教育者要帮助青少年实事求是地分析和估计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正确处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制定恰当的目标,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其次,教育者应当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第三,教育者要引导他们逐步学会处理学习、社会活动和业余文化生活等之间的关系,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第四,教育者要引导他们提高思想水平,增强组织纪律性,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最后,教育者要鼓励青少年学生去追求美好的生活,让他们懂得美好的生活需要用自己的努力奋斗来实现。

四、小结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相对复杂,各种社会矛盾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我国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面临着更大更新的挑战。在新的时期,如何把握青少年思想的生理特征和时代特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将是我们广大教师永远需要研究的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的历史使命。我们只有进一步深化认识、创新思路,才能不断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我们只有进一步努力开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新局面、才能不断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架构,我们只有进一步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内涵,才能不断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阿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社会学习心理学(Social Learning Theory)[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3]杜素文.正向激励法指导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10).

[4]陈锡敏,张云莲.加强“90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导和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

[5]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6]李伯黍,岑国桢. 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情感教育: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 篇7

关键词:青少年,情感教育,教育

情感教育, 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 发展他们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 情感是一种体验, 认为个体是符合客观事物的需要和期望的。因此, 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给予受教育者积极的情感体验。说简单些情感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 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与他人交往。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主要注重的是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 而情感教育一直处在边缘化和弱化的地带, 往往不能取得与学科知识教育等同的地位。在面对升学考试压力的中小学, 教学偏重知识的讲解、公式的证明, 情感教育的忽视更为明显, 且缺乏有效引导。青少年良好的情感会促进其自身各方面的发展:生理上增进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心理上加快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道德品质发展等社会化的进程, 认知上优化青少年的认知、意志和个性。

一、情感教育的个体性价值

青少年期是充满生机活力也面临着困惑与焦虑的时期, 是个体发展中特殊、关键的过渡时期。青少年期有生理发育也有心理发展, 以生物性和社会性“两性”成熟为基本特征, 其中尤以社会性成熟为根本。情感教育在加快青少年的社会化, 促进其个性、素质、健康人格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 情感教育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发展

个性是个人发展的助推器和强有力的支柱。在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共性的发展, 更要注重学生自身个性发展, 情感教育就能很好弥补我国长期应试教育所带来学生个性不明显的短板。

情感教育首先教人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负面消极的情绪, 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评价。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做重要决定的时候不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才能以理智和客观的态度去看待自己。在悦纳自己的基础上, 可以增强自信心, 树立坚持不懈的精神, 培养坚强的意志, 扩大交往范围和社会实践。其次情感教育教人学会与人协作,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马克思认为, 人的生产劳动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 它必须借助一定的社会形式和社会关系, 离开一定的社会形式和社会关系, 根本不存在什么生产劳动。早在公元前328年, 亚里士多德在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上就指出:人是社会性动物。费尔巴哈曾指出真正的人的类生活是以爱和友谊为前提的。“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 (2) 社会是人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所触发的联系可以通过情感来维系, 人际关系网的编制离不开情感因素, 情感教育能帮助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马克思关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学说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二) 情感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素质的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和高校毕业生座谈时, 谈到做实际工作情商更重要。情商是心理学家近年提出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们在情感、意志、宽容等方面的素质。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古尔曼表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情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情感教育在情商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春期是人生中比较特殊的时期, 多数的青少年在此时需要应对学业、生活、人际交往的压力, 又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通过情感教育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干预, 对于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情商的培养大有裨益。

情感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 但对人的认识活动、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控制调节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加强对思维的引导, 促使个体从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人在良好的状态下, 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解决问题迅速, 容易吸收新成果。积极的感情是人的认识发展动力, 对人的认识是一种显著的推动力量。

情绪情感是行为选择的动力之一, 当人的精神状态处于高昂和愉悦状态, 会以发现的眼光去欣赏周围的人事物, 会促进与周围人群之间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 会增加对美好事物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 会增强自信心和满足感。反之, 人的负面情绪爆棚时极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和矛盾, 由此所带来的失败感、挫折感和孤独感会造成恶循环带来更大程度的伤害和不幸, 近年来多起大学生投毒案再次证明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当今大学生所具备的素质之一。在情感教育中帮助和引导青少年提高情绪能力, 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也是促进青少年社会性发展、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三) 情感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完善

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对于健康的人格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玛丽·耶和达在“走向心理卫生的社会心理学”《健康人格论文集》中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主动支配他的环境, 表现出某一种人格统一性, 并能正确地感知世界和他自己。 (3) 健全人格要求能正确评价他人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情感是健康人格的基础, 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个体坚强的信念和心理承受能力。在面对挑战、困难和风险的时候, 有勇气去面对并积极寻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善于调节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酸甜苦辣, 具有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适应能力。埃里克森曾经指出有活力的人格能经受住任何内外冲突, 并且在经历过每一次危机过后, 能够增强自己“善于应付”的能力。

情感教育是青少年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障, 有助于青少年个体信念和人格的成熟。积极情绪在促进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和应对挫折的作用显著。同时情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良好的感情和坚强的意志引导青少年在面对多种选择多些考虑少份冲动。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频发, 低龄化及其犯罪时的残暴程度令人咋舌, 本应在教室里享受教育的年纪却早早走进高墙之中。在生活中, 对待自己的老师、父母、同学冷漠自私的比比皆是, 与《爱的教育》中有勇气、正直、有责任感的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试想一个富有爱心和对社会有义务责任的人怎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国家对青少年的发展定位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没有健全的人格的青少年是很难支撑起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重任的。

二、青少年情感教育的社会性价值

情感教育不仅有助于青少年个体生存发展所必需的情感健康, 完善自身个性人格的发展同时, 对青少年进行情感教育有利于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 对和谐家庭的价值

前苏联教育学家戈别奇亚曾说:“家庭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极为重要, 善良、富有同情心等品质就是在童年初期养成的”。 (4) 其实不仅是道德教育需要家庭, 情感教育必须根植于家庭, 同时情感教育对于维系家庭成员关系, 构建美满的家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大部分时间和父母相处中度过, 如果父母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和谐民主的家庭生活、和睦温暖的家庭氛围, 特别是在面临青春期困惑和特殊矛盾的时候予以倾听和解答, 创造出平等的家庭环境, 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关系是平等和友爱的, 青少年自身会逐渐养成正直、友爱的品质, 更懂得如何爱自己和爱他人。

青少年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逐渐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友善他人、关爱他人, 对自己的父母充满感恩之情体恤关怀之情。懂得如何爱人的青少年今后走向社会组建自己的家庭, 也会是温馨的。

(二) 对和谐学校的价值

对教师来说, 面对个性差异鲜明的青少年, 如何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是巨大的挑战。因此, 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 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是促成教学完成的有力催化剂。

在教育过程中, 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人与人交流特别是感情交流的基础, 师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文化的传播和精神的传承。通过情感教育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 教师给予青少年信任, 像朋友一样对待他们, 他们就会主动和教师沟通, 不会因为畏惧教师而不敢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建立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 既能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促进教学任务教学质量的高效完成, 也能帮助青少年在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下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和宽容, 自觉将教师视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对教师尊敬对同学友爱。青少年个性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对于校园的建设和管理无疑是有利条件之一。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建设都离不开情感教育发挥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情感教育是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青少年的成长成人成才离不开情感教育。父子之爱、师生之爱、朋友之爱以及对祖国的爱都可以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人的爱心与其从小就依靠家庭潜移默化密切相关, 但最终还是取决于他 (她) 本身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5) 情感教育也并非靠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讲解, 更需要家庭、学习、社会共同营造一个友爱和谐的社会, 只有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才能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丽萍, 杜海云.加强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素质[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8 (3) .

[2]覃玉荣.重视情感教育促进个性发展.德育与美育[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3) .

[3]何爱霞.情感教育价值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8 (2) .

[4]徐蔚.试论素质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1) .

[5]卢家楣.青少年心理与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365.

[6][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人本教育思想对青少年德育的启示 篇8

一、实现道德教育从灌输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转变

我国目前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还是把教师放在主导的位置,严重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主要是关注思想道德知识的输出和道德理念的灌输,极少关心道德行为的培养和学生积极的道德内化,这就严重导致了目前我国道德教育效果很不明显,道德滑坡比较明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转变我国道德教育的模式迫在眉睫,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被提出来了。“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注重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出道德教育的本真价值就是培养道德情操、端正道德行为,表现了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内化和外化的双向过程。这一双向过程一方面是要讲道德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是要讲道德外化为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1]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自觉性,这要求一方面要改变以往的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的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要注重学生的个人能动性的发挥,并且要改变教师以往死板式的教育方式,使师生之间积极的互动和交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道德教育深入人心,达到内心的认同。

同时要关注学生全面人格的培养,学生是理性的个体,除了需要冷冰冰的知识外,主要还是需要情感方面的交流和认同,在教育过程中注意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诸多心理要素的相结合的全面道德教育。教师本身要有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性,全心身的投入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与学生之间实现情感上的交流和交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的良好道德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

青少年道德教育变成了就是学校教育的事情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被完全的忽视了。池田先生认为学校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并列,家庭教育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父母的教育和行为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很自然的传给孩子,可以说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最完美的“人格教育”、“灵魂教育”,这就要求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使父母和教师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的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联系起来,父母积极的配合学校教育,共同的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家庭和道德教育的氛围。

池田先生认为社会构成了教育的大环境,家庭是教育的基础环境而学校是教育的直接环境,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各自重要的作用,这三个环境是相互配合的,共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而且学生除了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外就是与社会接触,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思想多元化的社会,德育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社会教育的积极配合。社会要努力创造与学校教育理念一致的社会环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真善美,使理念能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实践和证明。我国要在这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完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规范社会环境,净化社会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真善美的社会中生活,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

同时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创造各种机会与社会相接触,丰富人生阅历,把课堂的道德理念带到社会中,与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对现实的道德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达到对所学的道德思想的理解和认同,自觉内化为自己的意识。这样可以提高道德教育的认同感,提高我国道德教育的现实效果。

三、积极抵制德育功利主义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虽然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物质文明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但是也带来了“工具主义的张扬和价值理性的迷失”。工具理性逐渐渗透到我国的教育领域,并对德育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德育呈现功利化的趋势。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教育决策者在制定德育目的和方针时优先考虑德育的经济功能。德育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发展,而德育的文化、育人功能以及德育对人自身的个性发展、精神需求的作用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2]这种功利主义的道德教育就是德育背离了本来的教育方针,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市场标准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的要求来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创新意识被极大的压抑了,道德教育被边缘化,德育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德育成为了国家和个人的工具,受教育者失去了对德育追求的动力。道德教育也仅限于空洞的知识灌输,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现和价值、信仰的发展,导致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平衡,人格不健全,道德信仰和价值观的缺失。

要走出目前道德教育的困境,不仅要传授道德知识,更要使道德融入个体的生命之中,重建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信仰,重视完善人格的培养,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实现道德教育的超越性和本真性。

摘要: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时期,中央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国青少年德育要提高其效率就必须进行教育变革。池田大作的人本教育思想是在日本的德育不断变革中总结出来的,他的人本教育思想贯穿于对人创造价值的重视,提倡道德教育、三位一体教育、平等民主的师生观,这些都对我国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人本教育思想要注重素质教育,引导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积极抵制德育功利主义的影响。

关键词:人本教育思想,德育,青少年,启示

参考文献

[1]高益民等.和平与教育——池田大作思想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76.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篇9

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的思想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行动靠思想的完全支配, 与此同时立场又是由政治观念而决定的, 在绝多数情况下, 如果一个人在他的人生观成熟前, 尤其是在他处于青少年这一关键阶段时能够树立一种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他便会用一生的经历来为之拼搏和奋斗。所以, 我们可以得知, 对青少年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1、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是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需要

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当处于青少年时期时, 这一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关键的黄金时期, 学校在这时充当了一块育人的阵地, 不仅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拓, 同时还要在学习中不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就在内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能够在他们认识世界时不断培养出他们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符合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 时代的需求要求我们不断为培养出适合潮流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正因为如此, 我们必须在着重培养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的新式人才的同时, 还必须不断培养出具有相对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新兴时代精英。只有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未来急剧变化的社会洪流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 最终使自己立于高手之林。

3、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是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根本保证

我国进入教育改革时期, 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而若要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这一思想, 就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支撑的灵魂, 我们要重视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在内心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明晰奋斗目标, 并做到牢记党的宗旨, 从而不断保障自身能够以这些作为自己增强学习和工作的兴趣和动力。在工作中和学习中不断坚持认真刻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永远以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 却不做出背离党和人民的错误举动。只有在人生的青少年时期打下了夯实的思想基础, 我国培养出的人才才不会在现今复杂国际国内形势下被打垮, 并有这些思想的引导, 我们才会增强自身的政治敏锐性, 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立场不动摇, 并能够坚定地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协作

青少年在成长和发育中思想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 是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共同影响下造就出的产物, 整个过程十分复杂。正因为如此, 仅仅将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放在学校身上是必然不够的, 若要达到较满意的成效还必须需要各级党团组织, 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多方面的联合协作。除此之外, 家庭和社会方面也要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予大力支持配合与正面引导。如整治学校的周边环境, 清除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害环境因素, 以及在网络文化泛滥的今天, 一定要不断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意识, 通过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多方正确管理和积极引导, 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在同时, 一个温馨、和睦的温暖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愉快成长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作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对青少年的成长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对教师也要有严格要求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 广大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和质量观, 做到育人先育己。在帮助学生打好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基础的同时, 更要帮助学生打好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健康心理, 文明行为的基础。因此,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 必须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积极开展师德教育活动, 使教师以优秀的师表形象去影响学生, 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要灵活方法, 广开渠道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抓住根本, 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人, 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凝聚人, 用革命传统教育和英雄模范事迹激励人。

(1) 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利用语文教学的形象力、感染力、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 既不失优良传统, 又合乎时代节拍。要引导学生把语文课上所学到的思想内容应用到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 热爱生活, 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使思想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 指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其他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成语接龙、续编课文比赛、抢答歇后语、猜字谜等,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发展智力, 还可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树立竞争意识。既生动活泼, 又贴近生活, 很容易达到育人的最佳功效。

(2) 在历史教学中, 要学会用史实来说明问题。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中, 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 增强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切实发挥其本能作用, 注重教学方式灵活变, 结合具体事例, 化抽象为形象。做到既能引人入胜, 又严肃认真, 使其成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王蔚.大学生专业学习阶段的职业素质教育[J].文教资料, 2006 (15) .

[2]张宏.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10) .

[3]朱天波.浅析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3) .

[4]朱超群.上海市部分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20) .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篇10

关键词:舞蹈教育,素质教育,青少年

近几年来,在教育环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个人道德修养,即素质教育,其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推进学生教育的教育模式。而青少年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艺术教育中,舞蹈以它特有的舞蹈语言和音乐文化,对青少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助于陶冶他们的心灵。

一、舞蹈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独生子女的政策深入人心,在其教育问题上,社会、家庭、 学校都十分重视。但是,由于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现了许多问题。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可以用于情感沟通。它没有语言文字, 但是却蕴含着人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感情。青少年是幼儿到成人的过渡阶段,是一个人观念从幼稚到成熟、生理从幼小到壮大的必然阶段。青少年由于对于社会认知的缺乏,很容易会让心理受到扭曲。舞蹈教育中蕴含了一种精神释放与协调锻炼的双重作用,坚持舞蹈教育, 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加强,也可以使其感受到艺术独特的魅力。

二、舞蹈教育能丰富青少年的学习生活

现今的孩子,从步入学习开始,就会被不停的要求学这样学那样,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掌握的技能越多, 掌握的程度越好,越是对他们日后的生活有帮助。但是,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很多孩子被压抑了天性。舞蹈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来说,更具有趣味性,而且孩子可以释放自己的天性,不用约束自己,而用舞蹈来填补自己生活的枯燥。知识的学习固然有其趣味,但是长期对理论知识的接触,会让青少年有排斥的心理。舞蹈教育的加入, 可以调节青少年学习的乏味,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

三、舞蹈教育能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美育观

美育观就是审美教育观念。青少年还处于成长过程, 其所有观念的成形都是需要有人来加以引导。舞蹈教育, 是以舞蹈审美为核心,融入了优美的音乐与形象而优美的动作的一种教育形式。在舞蹈教育中,它要求所有的一切要相互协调,什么样的动作要配上什么样的音乐, 每一个节点的动作应该是什么样,这些都是对整体美的一个艺术体现。青少年的美育是以艺术教育为主要手段, 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观,使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健康的、 高尚的审美视角。舞蹈的美学教育,会逐渐提高人的思想品德,陶冶情操。它本身是美的一种表现方式,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领略到其美化的人体运动的特有魅力,能够领略到协调化的舞蹈表演整体魅力。长期接受舞蹈教育,能够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美育观。

四、舞蹈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智力发展

青少年阶段是人一生中生理、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舞蹈是一种需要思想与形体相互结合的艺术。 在舞蹈学习中,需要青少年有足够的耐心、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和创造力。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知识汲取, 偏重左脑开发。但是,现代的科学研究表明,左右脑的协调发展,才能让一个人更为健全。所以,在现行教育中, 十分重视右脑的开发。舞蹈本身是一种肢体语言,对于肢体的协调性要求极高。在舞蹈学习中,学生会不断开发自己的右脑,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从而让自身的智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五、有助于青少年端正对于舞蹈的态度

随着各种影视文化的逐步发展,青少年对于偶像的喜爱也越来越盲目。许多孩子都有一个明星梦,希望能够用舞蹈去达成自己的梦想。但是,舞蹈教育并不是为了孩子以后能做明星而开设的,而是对青少年素质一种培养。所以,在舞蹈教育中,还可以逐渐端正青少年对舞蹈的态度。

六、总结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篇11

很高兴参加这次会议,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也是我以新的职务第一次参加我省基础教育科研战线的会议。我以吉林省人民政府参事的名义,并受吉林省教育厅卢连大厅长和刚刚接任我主管科研工作的刘勇兵副厅长的委托,对本次盛会的召开致以衷心的祝贺,对各位代表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我们相信,本次活动对推动全省中小幼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工作,必将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借此机会,我对进一步搞好中小幼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工作,讲几点思考和意见,供大家工作参考:

一、积极开展“中小幼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吉林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要“切实加强生命与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对生命的认识和安全防范意识。”这说明了政府和社会已经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个艰巨的重任,就是要切实开展和做好生命教育的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质量,直接体现其人生价值,而安全和健康无疑是伴随着普天下所有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前提,它直接关系到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兴衰。相信大家都不愿看到我们的学生既不珍爱和善待自己,也不爱护他人和自然界的万物生灵。只注重某些学生考出优异的成绩,却不懂得尊重、热爱和护卫生命的教育,绝不是科学发展的教育。放眼当今世界,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并且制定和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生命教育措施与实践。我国的生命教育理念之引入,是在20世纪末期与21世纪之交,实质性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开展也不过八九年时间,其中存在着许许多多值得研究的教育与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就使得“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带领大家共同研究的这个重要课题,具有了十分特殊的现实意义。

五年多来,“吉林省教科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作为我国第一所省级的相关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经过同志们的不懈努力,生命教育与安全研究在我们省多数地方已经逐步生根、开花、结果。在今年四月份吉林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我曾提出吉林省今年教育科研的十大重点方向性课题。第一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二就是中小幼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深化研究。2011年十二五初始年的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了政府要集中力量办好的“全省十件民生实事”,其中的首件大事就是“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安全保卫设施建设”。这说明,我们所研究的这项课题,是与政府民生之首件实事直接挂钩的,没有哪一个教育科研课题可以被提到如此的高度!可见,我们这支研究队伍的社会责任极其重大,研究任务极其紧迫,成果推广极其必要。目前,我们省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队伍正在逐渐发展壮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践应用也渐入佳境。现在正值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公布之际。召开这次会议,推动研究和实际工作显得尤为及时和十分重要。

二、进一步明确生命与安全教育科研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吉林省生命教育研究起步比较早,短短五年时间,就已经跻身于国内生命教育实践性研究探索的前列。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也必须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改进。这次会议,是对此项研究的一个中期小结和工作部署,会上还将安排高规格的学术交流和经验介绍,内容很丰富。稍后,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张旺院长、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王野川主任还要进行具体安排。希望大家在前一段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行动起来,把这项研究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发展好。

1. 要迅速建立起一支更加善于创新、勇于突破的研究队伍。我们要抓住当前中小幼办学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用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科学规律,通过教育科研的途径,分析问题的症结,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把我们这支宝贵的研究队伍,打造成富有创造力的优秀团队。要完成这样的双重任务困难很大,但势在必行。

2. 切实加强实验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我省有350余个生命与安全教育课题实验单位,但实际研究工作的推进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尚显不足,富有经验的生命教育专任教师相对缺少。因此,中小幼生命与安全教育师资培训和科研基地建设工作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要进一步加强。今后,我们应逐步打造一批典型的实验区域、实验学校和名教师,而这可能绝大部分会产生于在座的我们这些基地学校中。我们希望这样一批典型,能够带着我们的成果和经验,尽快地面向全国,走向全省。现在我们省就有这样的实验区,长春市朝阳区近年来在生命教育实践领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课堂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综合发展,都借此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区域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也因此而广泛受益,对省内其他区域生命教育的发展,有较大的带动作用。

3. 促进研究成果轉化。现阶段我省生命与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紧迫的问题,需要借助大家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加以解决。要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服务和当好参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同时,要组织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积极参加生命与安全教育实践探索,要动员教师们广泛参加,积极为生命教育研究创造有利条件。

4. 积极推进生命与安全教育的课程研究。没有课程建设就没有教学的主阵地。在新的课程建设方面,目前就全国而言,都缺乏突破性进展。当前,我们要继续用教育科研引领下的创新探索和突出业绩,推动课程体系的建设,这也是我省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的一个巨大成就,将带动我省其它区域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大发展。

三、大力做好群众性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科普工作

生命与安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也需要全社会的认可和配合。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面向全省中小幼学生、面向全社会,大力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群众性科学普及活动,以科学普及的方式,让全社会都关注、关爱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和健康成长。吉林省教科院生命与安全研究中心计划在2013年搞的一系列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科学普及活动,我认为很有创意,也很有开展的必要。只有搞好教育科学普及,我们教育科研的社会职能才会更有效地展现出来,教育科研服务于学校、服务于社会的真正价值才能更大地得以实现。

今年,我主张全省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应做好两件大事:第一件,是继续办好“吉林省教科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第二件,是以本研究中心为依托,尽快成立“吉林省教育学会生命与安全教育专业委员会”。做好这两件大事,标志着我省在教育科研与成果普及的有机结合方面,在理论成果向着实践应用的转化与推广上,即将迈出可喜一步。

四、做好全力保护学校师生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各项安全稳定工作

最近,吉林省委、省政府多次研究与部署了安全稳定工作。要求各部门、基层单位做到“五个必须”、“六个大力”。“五个必须”,即包括:必须树立一个理念,就是没有人民生活的改善,我们的工作就毫无意义,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什么事情也干不好;必须强化一个意识,没有忧患意识,危机就找上门来,没有安全意识、事故就会找上门来;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坚持重在预防,把事情想在前头,工作做在前头、问题解决在前头;必须坚持一个标准,就是千方百计把矛盾控制在初始、化解于萌芽状态;必须坚守一个纪律,就是要以铁的纪律,坚决防止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所谓“六个大力”,即大力抓源头治理,大力抓问题排查,大力抓矛盾化解,大力抓应急处置,大力抓舆论氛围,大力抓责任落实。这“五个必须”、“六个大力”,是对过去几年经验的总结概括,也是当前和今后工作的总的要求。现在,距党的十八大召开只有几个月时间,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我们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和重大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卢连大厅长多次主持召开专项会议部署,我们大家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落实好相关部署,真正做到思想上特别清醒、工作上特别扎实、反应上特别灵敏。把这项工作做好,这也是对我们开展中小幼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成果的一个检验。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篇12

一、社会环境

自从有了人类, 在不断改造自然、不断探索中人类信息技术一直在发展, 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 人们有一台电脑, 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天下事, 也能做成很多事, 那么青少年如何利用网络, 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 青少年的网络观念、网络能力、网络行为将极大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如果教育不好, 对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会产生很大影响, 那么在这种条件下教育如何做, 做什么呢? 社会教育环境的好坏与优劣, 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极大。

现在农村大多数家庭中的主要成员都去外地打工, 造成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有的无人照料, 有的爷爷奶奶不管或管理不好, 这样学校难以管理, 造成许多孩子有思想问题。

净化社会环境,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不仅是政府、学校的事情, 而且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每个家庭、每个公民都应成为净化社会环境,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组织者、参与者、督促者、践行者。 只有全社会建立起了较为充分的对学校德育的义务感和德育的自觉, 净化社会环境优化社会环境才走向现实, 让青少年在激情愉悦的乐园中健康茁壮成长。

二、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青少年的终生老师。 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及发展深深打上父母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烙印。 父母为孩子创造的家庭环境氛围, 父母秉持的思想道德观念, 父母向孩子灌输的为人处世之道, 等等, 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思想道德形成及发展。

三、信息技术的影响

1.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化时代。 当今社会, 社会环境特别复杂, 各种通信设备构成的“天网”、“地网”将交织成立体化的信息传送网络, 信息高速公路的完善将使信息的传递没有距离的障碍。

2.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不同影响: 积极方面的影响: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改善人们生活与学习等。 消极方面的影响: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犯罪, 还可能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青少年还不具备一定的信息识别能力, 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和毒害, 网络环境的虚拟世界里, 网络中的匿名化活动给青少年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 容易使青少年产生双重人格。

3.网络是一个浩瀚的信息海洋, 面对如此多的信息, 信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但各类信息纷繁, 鱼龙混杂, 真伪难辨, 媒体的导向对青少年成长是一个极大的影响, 面对这样多的信息, 青少年该何去何从, 如何取舍呢? 成为当前农村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难点。

四、思想道德

1.知与行的脱节。 现在家庭的孩子少, 大人们特别惯孩子, 这样有些孩子没有道德观念, 不能与人包容、沟通;不能从我做起, 做文明公民, 公德意识差, 如不遵守公共秩序、随意破坏公共财产、公共卫生等。

2.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现在青少年家中父母都很年轻, 甚至爷爷奶奶也都很年轻, 所以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更不知道生活的艰辛和物质的来之不易。

3.懒散、厌学, 钟情网吧、无理想、不思进取、浑浑噩噩, 厌学情绪严重、作风疲沓、懒散, 网吧出入频繁, 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

4.冷漠、自私, 任性霸道、 娇气, 意志脆弱劳动怕脏, 学习怕苦, 体育锻炼怕累, 图安逸享受;受到挫折, 轻者颓废, 重者轻生。

5.无诚信, 好撒谎, 考试舞弊; 在错误面前文过饰非或者死不认账。 承诺的事情常常不能兑现。

五、学校教育

当前社会环境要求学校对学生实行“爱”的教育, 到底如何爱, 如何教, 成为教师的困惑。 一些学生有“小皇帝”倾向, 好好说话根本不听。 一些家长不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 孩子更不管, 导致恶性循环, 使老师没办法有效管理学生, 你给他爱, 他不给你回报, 造成当前农村孩子难教。

摘要:进入网络时代, 如何对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 成了新问题, 必须有新方向。作者在农村高中担任了十四年的信息技术教学, 深刻体会到网络的到来对农村青少年有不少冲击, 网络化给青少年社会教育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网络技术应用》,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3.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3.

上一篇:农村审计风险下一篇:腔内球囊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