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校品德教育

2024-07-15

青少年学校品德教育(精选12篇)

青少年学校品德教育 篇1

一、重视孩子的信仰教育

信仰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标志, 是人们不断进取的巨大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毕生的信仰,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十二岁时立下的信仰, 并为这个理想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我们的孩子信仰是什么?他们在追星, 在攀比、炫富, 天壤之别的追求, 怎能不让人担心呢?

教育是一件庞大的系统工程, 从来都是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完成的事情。学校的信仰教育应该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 教师从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做起, 学高身正、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基本的修养, 教师的职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今天, 更要关注学生的明天, 并要为学生的终生奠定基础。学校的信仰教育就应该摒弃假、大、空的说教, 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从人的最基本的品性和道德修养做起, 将信仰教育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树立爱家人、爱学校、爱国家的正确信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提高自身修养, 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我们的社会要弘扬主流文化, 宣传光辉典型为主, 少一些无聊的肥皂剧、穿越剧, 少一些明星的花边新闻, 多一些正面的积极引导, 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充分挖掘各自的资源优势, 共同构建信仰教育完整体系。

二、重视孩子的基础文明教育

公民的文明素养反应整个国家的文明水平和和谐程度。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 随地吐痰者、横穿马路、翻越护栏的, 你推我搡、抢座占座、霸王车、闯红灯及城市牛皮癣等不雅现象随处可见, 以至于在世界许多地方对中国游客存在这样那样的偏见, 究其原因, 就是一些国人的文明程度不高, 给人家留下了坏印象, 影响国体。这些坏习惯说小它就小, 仅是个人的行为, 说大它就大, 是国民的文明素养不高, 只要自己方便, 根本不管别人的感受和对客观环境的影响, 这是一种及其自私自利的表现。有句话说得好, 细节决定成败。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也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明形象, 国家的文明素养, 就是从件件小事, 点点滴滴中体现出来。

一直以来, “五育以德育为先是理想, 教育以智育为先是现实”, 在“唯有分数高”愈演愈烈的今天,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 评价孩子只有一把尺子, 那就是分数。把品德教育看成是政治任务, 面子工程, 空洞无物, 絮絮叨叨根本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 反而引起了孩子的反感。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抛弃那种政治化功利化的德育教育, 每个成人从自己做起, 从小事做起, 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身边的榜样,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潜移默化地为孩子创设一个文明的环境, 让孩子在文明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文明的人。

三、重视孩子的规则教育

“赏识教育”是近年来一直非常流行和广泛运用的词, 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老师, 把“真棒”“你好聪明”等夸奖的词挂在嘴边, “赏识教育”本身没有错, 但是家长老师不能很好的使用“赏识教育”, 无原则的赏识, 造成了孩子不能抗挫, 不能抗压, 自杀、离家出走现象频频发生。其实, 不管是家庭、学校, 还是社会都离不开规则和规范, 规则的作用就是让孩子明白什么能干, 什么不能干, 它的作用就是使孩子好的行为得以巩固, 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我认为, 适当的惩戒也是加强规则意识的一种, 一个合格的家长对孩子应该是90%的温柔+10%的冷峻, 这10%的冷峻就是理智, 在该对孩子说“不”的时候, 要果断地说出来, 适当惩戒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想好的教师也应该是这样的。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规则无处不在。比如, 在马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 在学校要遵守规章制度, 在家庭要遵守家规, 在公共场合要遵守社会公德, 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要多讲规则的用处, 让孩子明白, 只有大家都遵守规则, 才能保证我们有秩序的生活, 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方法, 我们需要鼓励引导, 积极熏陶, 从而让孩子茁壮成长。

四、重视孩子的包容教育

现实生活中, 我们经常看到马路上因为宠物, 两个人在吵;两个开车的因为不避让发生刮车而吵, 造成交通拥堵。很多小事必须要用吵架来解决, 其实只要互相宽容一下, 可能转眼如云烟消散。不同的小孩为人处事上有很大的差异, 有的小孩比较温和、对人宽容;也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霸道、冷漠。现在的独生子女, 大多数是“小心眼”。因此, 作为家长, 一定要以身作则, 让孩子学会宽容, 只有这样, 才能算是真正给了孩子一个幸福、健康的人生, 为什么单亲家庭的孩子问题较多呢?大概也是父母之间不能相互包容, 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如果我们的孩子尖酸刻薄、不会宽容, 那么, 这个社会又将是什么样的?即使孩子的物质生活优厚, 健康成长又从何谈起呢?所以, 让孩子学会宽容, 就等于给予他一个和谐幸福的人生。包容是一种智慧, 包容是一种境界, 包容不是软弱, 是从容和豁达, 也是我们全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

五、重视孩子的传统教育

尊重优秀传统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我们的国家是文明古国, 丰富的传统文化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圣人先贤, 受到了全世界的推崇, 传统文化中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对人的品德要求是有层次感的, 要求人们要想“治国、平天下”必须从自身做起, 从治家做起, 家都治不好又如何治国呢?传统文化经过重新提炼后完全可以用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可是,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对她视而不见呢?对西洋的“复活节、感恩节、万圣节”等不知含义的节日乐此不疲, 外国的一些理念也是全盘接受。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台湾要比我们做得好, 台湾的传统文化渗透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街道都是以“三多、五福、六合、十全、仁义、忠孝”等富有传统意义的词汇来命名, 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教室的专栏上有“善行小信箱”, 课桌上每个孩子有“荣誉存折”, 所有的这些对孩子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我们的学校要在孩子们吸收必需的课本文化知识的同时, 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他们, 了解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蕴涵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对他们的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 这就需要我们理清思路, 找对方法, 给孩子一种从内而外的影响。

摘要: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 古今中外的名家对道德教育做过精辟的阐述, 《易经》中讲:刚柔交错, 天文也, 文明以止, 人文也, 关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过, 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 就是犯罪的帮凶, 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 就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 就是腐化的催化剂。

关键词:青少年,品德教育,意见思考

青少年学校品德教育 篇2

本年度我校德育工作将以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严抓学生生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以多种形式为手段,以全员参与为保障,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使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为成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切实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努力构建学校和谐文明的校风。

二、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德育监督工作,主管学校德育及教师师德、党政工作。

组员:

--——负责学校总的德育工作。

--——具体负责在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及学校特色工作;

--——具体负责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常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学校及家访日、校访日等方面的工作;

--——具体负责以生命教育为主线的各专题教育、负责法制学校、安保工作,学校德育活动的宣传、校园网、家校通等工作;

--——具体负责德育教科研方面的工作;

--——具体负责学校文体卫方面的德育渗透工作;

--——具体负责少先队方面的工作,如开展各种少先队活动,召开主题队会,民主选举少先队干部等;

--——具体负责各年段的德育常规工作。

三、工作思路:

1、确立一种意识:以学生为主体。

2、抓住一条主线:自主管理。

四、重点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提升教职工德育理念。

要牢固树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德育观,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明确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岗位的育人功能,自觉承担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的工作。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应该确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观念,把教书和育人的任务紧密地结合起来。

本学期将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每个教师的德育素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法规,增强遵纪守法、依法施教的自觉性,提高教师科学育人的水平。牢固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加强职业道德自律,规范教学行为,增强爱生意识,关心学生品行健康发展,认识并掌握教育规律,坚持耐心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全面关心、爱护学生,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拿起表扬、赞美的武器,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继续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本学期将进一步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培训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品行好、能力强,工作踏实、乐于奉献的班主任队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班主任工作相关管理和考评细则。以《--小学班主任工作一日常规》为依据,修改班主任考核细则,认真组织班主任培训学习,用专家的理论指导班级管理工作。

3、重视德育课程建设,构建德育内容体系。

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做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学生思想修养相统一,灵活随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作为教师个人,可以开发并实施一些孤本课程,例如节气课程、安全课程、感恩课程等等,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识别真善美的能力,使之形成理想与信念,进而转化为发愤学习,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4、抓好“三个结合”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这一有利资源,定期召开会议,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校外德育教育基地活动,进一步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

要定期召开好家长会,班主任要做好家访工作,建立家校联系卡,沟通学生在校和家庭情况,提出学生在家、在校的学习常规要求,使孩子在家长指导下,加快常规养成。全体教师要定期做好学生的家访工作,和家长一道做好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充分发挥“家校联系”的作用,通过家教经验交流、给家长的一封信、课堂教学开放周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引导。

(二)强化“育人”目标意识,突出养成教育重点,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以深化“争做文明幸福学生”主题教育为抓手,着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文明水平和学习成长的幸福感,加大力度积极开展并实施养成教育系列化工程,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的教育、培养,促进学校良好的风气形成,促进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积极研究探索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对策、新方法和新途径,努力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熏陶人,以生动活泼的群体活动教育人,以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引导人。

1、用“规范”育人。

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坎山镇小学生一日常规》为依据,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坚持从细微之处入手,加强观察、监督、引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坚持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和卫生等习惯,继续以开展“班级”、“三项竞赛”等”活动为抓手,逐步形成富有校本特色的常规教育体系。

2、用“活动”育人。

学校坚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继续规范升旗仪式、提升国旗下讲话的教育含量。以班会课为平台,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课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课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利用纪念日、节假日时间开展实践感恩活动,通过学生的社区公益活动等,深化教育效果。同时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用“文化”育人。

我们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与育人相结合。积极开展丰富的绿色校园文化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协调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的氛围,提高教育品位。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科学性和创造性为一体的目标,激励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高水平、高品位的德育活动。

(三)夯实德育工作基础,出好德育精品。

德育工作成效的根本呈现是学生行为规范与文明程度。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讲是进一步完善三项竞赛的评比细则,进一步深入推进《--小学小学生一日常规》。从教师(班主任)层面来讲是加强教育、监督与评价,善于寻找契机深入剖析、紧盯不放、一抓到底。活动安全、环境卫生作为反映学生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要引起全体德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五、常规工作

(一)加强体卫工作,增强学生体质。

1、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有目的,按质量,按课程上好每一堂体育课。认真落实“两课两操”,保证学生每日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值日生及值日教师每日做好督导工作。

2、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监管力度,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校卫生监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及时督促学校整改,杜绝学校食品安全事故,防范学校群体性传染疾病的发生。积极开展健康教育,降低学生近视率。

(二)重视师生心理疏导,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

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能使大家心情舒畅,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对于学生的错误和困惑,要耐心倾听、全面分析、积极引导,防止感情用事,简单粗暴,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本学期将继续重视行为偏常学生的跟踪教育。利用这一途径及时详细了解学生情况,使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三)继续深化安全文明校园建设。

加强学生法制、安全、自我保护教育,建立健全学生安全教育制度,不断增强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着重抓好交通、防火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1、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分工明确,完善职责,各负其责,层层落实,层层追究。

2、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制度约束行为。班主任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制度,就安全问题不给一次出错的机会。

3、充分利用家长护苗队这一平台,扎实有效开展好放晚学时校门口接送秩序的整治,并以此为契机,开展“小细节、大德育”学校德育难题行动。

4、加大检查力度,有制度就有落实,有布置就有检查,不搞形式主义,不拿学生的安全开玩笑。

浅议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3

【关键词】浅议 青少年 思想品德 教育

如今,青少年自杀、犯罪的事儿屡见不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值得我们深思: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思想教育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三重影响。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德育对青少年品德形成的具有重大意义。学校德育绝不能脱离家庭、社会而孤立地存在,并发挥作用。学校德育应与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三者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构成一个综合一致的德育教育网。在德育教育网中,学校德育发挥着主导作用。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又要使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相一致,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下面就说说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

1、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至今天,我国人才选拔还是通过各种考试实现的,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只看重的是青少年学生的分数,评价教师能力也以学生成绩为依据之一。于是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校也把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智育教育上,只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的教学,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不仅要转变传统观念,而且要在各科教学中都要渗透德育,把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提到更重要的地位上来抓。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德育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学生不但是德育的客体,也是德育的主体。忽视了青少年德育的主体性,学校德育常常将青少年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将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硬塞给学生,而不让学生明理,这样培养出的青少年人才缺乏道德判断能力。因而,学校在德育中,要让学生先明理,然后把道德应变成是自觉的行为。

3、改变德育评价中的不合理因素。在现行的学校德育评价中,学校记青少年学生的德育成绩,大都以分值来衡量,以学生做好事或违纪加减德育分,青少年学生做好事是为了提高德育成绩。然而做好事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这样,青少年学生的为善与功利因素联系在一起,却成了一种被动行为,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形成。

4、发挥全体教师的德育力量,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大多数教师认为: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主力,任课教师只是传授知识。班主任单枪匹马地抓德育,任课教师置身事外,学校德育成效差。所以全体教师都应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配合班主任工作,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德育,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

二、消除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负面影响,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教育

1、家庭德育。家庭德育欠计划和组织,受制于家长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家庭德育往往带有私人性。青少年学生在家庭里形成的私人性,将会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学校应注重教育引导,克服其负面影响,经常保持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形成德育合力,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教育。

2、社会德育。良好的社会德育为学校德育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但不良的社会风气又会给学校德育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现如今的网络游戏五花八门,令不少青少年沉迷于其中,致使他们说谎、逃学,给学校德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因而学校德育应注重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自制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尽量让青少年学生在社会中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小,使他们在社会德育环境中也能健康发展。

三、应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独生子女成了家庭中的掌中宝,三四个大人围绕着这样的一个宝,爱不释手,舍不得放,这样使得独生子女孤惰性、娇纵越发的明显,人们优越的生活使得这些青少年更加的放纵,跋扈,任性,自我。

我们会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新闻:某某人在工作岗位上与人争吵感到委屈后就跳楼自尽;某某孩子由于成绩落后被老师或父母批评几句就离家出走等等这些事件,都发生在当今独生子女的身上,那么终究其原因就是: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就被宠着,他们都是在赞美和表扬的迁就和溺爱的生活环境中长大,家庭条件越好的孩子,越没有受过一点委屈和挫折。可是现实的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也不可能随你的意愿而改变的。在生活的道路上,任何时候都可能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新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未来世界的人们必须学会竞争才能生存,而面对竞争只懂得某方面的知识还是不够的,他们还要具备良好的意志,要充满自信,有适应社会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这就引起我们要重视挫折心理教育,重视从小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从而避免将来出现更多的人为的悲惨事件。

如何加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 篇4

一、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 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三、提倡个性发展教育

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主要是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审美观易受影视、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的影响,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四、全面改进未成年人德育教育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面对信息时代,广大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过去封闭型、被动型的教育方法,不能只满足于文件的层层转发,不能只停留于原理原则的阐述,应该树立开放的现代的教育观,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选择功能和文化整合功能,使德育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主动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主动地引导未成年人在社会实践中自主选择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人生道路,促进他们主动健康地成长。

五、加强信息网络法规道德的建设和管理。

要提倡“网络文明”,加强文化管理,加大管理力度,强化执行信息网络法规,优化道德建设和管理,坚决执行国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 真正促使网吧实行身份证登记制度,限制营业时间,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对一些只求经济利益、不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着想的黄色网站和网络犯罪毫不留情,坚决打击。要使用高科技手段建立“防火墙”,从技术上进行过滤,把一些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有毒的垃圾信息拒之于视听之外。

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

我们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学校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此外,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不怕挫折、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礼仪修养,加强五自教育,即自我、自理、自信、自立、自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劳动、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七、整合力量,更新手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给人以务虚之感。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要想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空泛,光靠我们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另外,目前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学方法陈旧,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感、认同感,要想将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比如,校园网络、电脑室、多媒体室等,还可利用第二课堂、专题教研、社会调查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我们要将课堂教育社会化,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八、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要充分运用广播、影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先进集体,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助人为乐等活动,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华北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请老革命、军烈属、校外优秀辅导员作专题报告,讲革命传统,介绍亲身经历等活动,使学生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德育工作要从重道德规范转变为重道德实践与择善能力的培养,因为单纯的道德规范教育容易使学生方行不一致。在道德教育内容上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辨别能力与择善而行的能力,并把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制成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内容,由低到高做起。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要从灌输与约束为主转变为疏、堵结合,采取潜移默化的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 篇5

会理县河口小学:曾海荣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特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思想品德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必须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个素质结构中居核心地位,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明确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把握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是提高德育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掌握实施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质量,本人从工作的实践中提出几点看法供同行们商讨。

一、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认真学习、转变思想,宣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思想,破除陈旧的教学观念,把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上来。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去看待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克服传统教学上重智育,轻德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弊端,探索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2.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求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掌握和理解道德观念,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锻炼他们的意志,以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如通过参观、访问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懂得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革命传统,以及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3.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共同教育,做好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如何,不仅依赖于学校教育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措施,也依赖于社会、学校和家庭要求的一致性。因此,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使各种渠道都发挥作用,才能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合力,学校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但家庭是儿童无形的学校,家长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家庭的密切配合,抓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为此,可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长联系会”等,既使家长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又使家长懂得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使自己的孩子将来能适应充满竞争的二十一世纪的需要。

二、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健康心理的环境氛围

聋哑学生由于有自卑、猜疑的心理特点,对别人对他的态度和评价格外敏感,甚至对别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脸上的细微情绪变化都非常注意,反映格外强烈。因此,要使聋哑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在教育中应该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表里如

一、以身作则。老师要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要体谅学生各方面的困难,注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荷,不论学生怎样都要真正把聋哑人放到“人”的位置上,不能有任何歧视瞧不起的心态。

老师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禁忌讽刺挖苦学生,也不宜说反话,对于正常的学生来说不讽刺、挖苦,不体罚和变相体罚,这都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对聋哑学生更要注意,不能忽视这一点,更不能用粗暴的简单的处理方法。

另外,教育者要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要随便开玩笑,给孩子们起绰号,什么疯子、傻子、哑巴等等。虽然他们听不到,但反映出来的是你对残疾人教育的态度,随便说笑聋哑人,极容易让别的学生仿效而产生不良后果,又有损教育者的威信。

三、挖掘思想品德课中心理素质因素,有步骤、分层次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1.在低年级培养合群心理,从小学会与他人交往。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绝大部分又是独生子女,家长视他们为掌上明珠,骄纵溺爱,他们要什么给什么,要怎样就怎样,加上家庭生活环境中又缺乏同龄伙伴,逐渐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一切以“我”为中心,滋长了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不合群心态,刚入学时,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非常陌生无法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不合群的心态养成了他们孤僻的性格,长大了走上社会就不容易与他人和睦相处,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合群心理的培养,进行人际交往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教育,而且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2.在中年级培养自我意识,克服自卑心理。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等,自我意识的培养,是思想品德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儿童的成长,实际上就是自我意识的健康成长。中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10岁左右,这一时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自信心不强,一旦受到挫折就产生不稳定情绪,甚至产生自卑感。比如有些后进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一旦别人曲解他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不满而受到了压抑,长期以往恶性循环,成绩急剧下降,造成心灵扭曲。因此,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取得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只要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辅以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学会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找到一种克服自卑感,发展自我的途径。

3.在高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耐挫心理的疏导。

在这一时期,注意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显得极为重要。加之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少年儿童活动的天地日趋扩大,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社会家庭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处在这一时期的学生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挑战,由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纷至沓来的困难和挫折,无所适从,因此,萎靡不正,失去进取心和勇气,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变成有心理障碍的人。

总之,心理素质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只要我们从观念上、意识上牢牢树立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思想,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就一定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学校品德教育 篇6

一、体育训练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意义

在现在的体育训练中,往往过分强调体育成绩,而忽略了体育对人的思想品德的促进作用(造成了体育训练中的一手硬一手软),因此在体育训练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重要意义。

1、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五千年的文明,从古至今都是礼仪之帮,但也有封建残余,在影响着今天的青少年,在部分学生中,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蔓延滋长,面对如此状况,必须切实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将不能很好地担当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对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据调查近100%的学生都参加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98%的学生都知道并关心重大的体育事件或新闻;96%的学生能说出三到四名体育明星的名字、项目,有的学生甚至连一些明星的个人爱好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体育训练还能营造一个特殊的德育环境——“微缩的社会”,使学生的道德信念通过体育活动得到强化,并内化为学生具体的道德行为。因此在体育训练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具有广泛的意义。

2、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对培养其健全的心理有促进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第二条“体育运动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生教育因素中指出:体育运动作为教育与文化的一个基本方面,必须培养青少年作为与社会完成结合的成员而应具备的能力,意志力和自律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儿童在四、五岁时就有了竞争心理,竞赛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荣誉感,而且运动项目之多,足以使每个不同身体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发挥个体优势的活动,鼓励青少年参加课余锻炼和竞赛将会使他们意识到,竞赛者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而是一个团体和社会的存在,他同社会的人、班级、学校以至整个民族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体育训练不同于其它教育活动,它是伴随有生理负荷的教育,而且它也不是结果的比较,而是学习全过程的比较,从学习一开始伴随生理负荷就有一定的心理负荷,而且在体育训练和竞赛中,学生还要学会处理自己和教师、自己和队友、自己和对手的关系,因此,在体育训练和竞赛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对挫折的承受力、对困难的忍受力等,对培养其健全的心理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体育训练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途径

1、认真备课,选择最佳的德育内容

体育训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贯彻训练内容达到训练效果的过程,教师、学生、训练计划三者协调配合,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因此,结合训练内容,挖掘其本身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实现训练的目的、任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德育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体育项目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同的体育项目,具有不同的德育内涵,而一个体育项目的训练过程中可能包含德育的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教练认真备课,选择德育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进行教育,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过程,进行相应的教育。教练还一定要充分考虑体育训练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2、教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作学生的榜样

古人曰“其身正,不命而行,其身不正,有命不从”,充分说明了为人师表的重要意义。教练是体育训练过程的领导者,体育训练过程既是教练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观察、发现、了解教练的过程。“上行下效”,如果教练本人具有良好的道德,那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则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起到反作用。因此,教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品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与信赖,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自觉的以教练为榜样,主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3、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

体育训练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是在相对宽阔的自然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进行身体练习为主的教与学、学与练的过程,即“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的方法必须灵活、适当。例如:在课中可组织同学互相观摩,使学生相互学习,对待那些完成动作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应给予关心,还应组织同学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思想品德。在练习中长跑一类枯燥又十分艰苦的项目时,在练习中,要积极鼓励学生,练习后讲评时,要表扬先进,更要表扬那些坚持到完成计划的同学。

4、注意信息反馈,保证德育效果

学校管理的要点——思想品德教育 篇7

关键词:学校管理,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

一、新形势下青少年德育现状分析

一是学校教育不健全。学校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道德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但是, 学校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 忽视了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去, 没有注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去, 缺乏社会实践, 致使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孤军奋战”, 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彼此独立, 达不到预期的德育综合目的。

二是家庭教育存在缺陷。家庭是人生的第一

所学校, 父母对孩子心理、性格和人格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 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宠溺, 容易导致孩子滋生任性、骄横、虚荣的心理和性格;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使孩子不堪重负, 容易导致孩子要么性格孤僻、不易和人沟通, 要么走上极端;有的家长作风不正, 利用手中的权力索拿卡要、吃喝玩乐、挥霍浪费, 子女耳濡目染, 久而久之, 思想也会受到腐蚀。

三是社会教育薄弱。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一方面为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另一方面, 我们也应看到有些传媒和出版商由于利益的驱使, 极力向青少年传播和兜售充斥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 也有的商家通过网络向青少年传播不良甚至反动的信息, 给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更为艰巨的挑战。

二、做好德育工作, 带动全校的其他工作

做好德育工作, 有利于校风的建设, 包括领导

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校风是学校文化的一种综合反映, 它既是学校办学思想、管理意识、管理价值、管理精神等方面的外在表现, 又是学校规章制度、工作与学习的作风、道德规范乃至言论行为的总的概括, 是无形的校规、校纪。优良的校风一旦形成, 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感召力和约束力, 对学校的各方面工作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校风建设是完成学校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三、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

初中学生思想上处于半成熟状态, 是确立世界

观、人生观的重要时刻, 所以此时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在管理活动中, 人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 各项管理活动都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 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德育的科学管理, 就是要充分重视人的因素, 充分发挥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工作职责, 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工作步骤, 明确自己的工作的重要性和具体任务, 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如果管理不善、方法不当, 工作就难以做好, 更无法顺利推进, 也会造成德育工作者干不干一个样, 影响其积极性, 使德育工作始终停于口头, 流于笔尖, 实效不大。近年来我校德育工作推行十分顺利,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善于通过科学的管理, 充分调动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使他们逐步形成抓德育工作的良好习惯和工作方法。德育工作需要有一批有能力、有思想的人去做, 德育管理离不开一定的管理组织去实施, 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德育管理组织系统。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能够更好地发挥各个德育组织的作用。明确德育的目的和任务, 分工分明, 责任到位, 德育工作者就能自觉处理好各种关系, 分工不分家, 步调一致。要协调政教处与教务处、总务处的关系, 年级组长、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团队干部的关系等, 从而更好地发挥各德育组织的作用。德育工作也要和家长联系沟通好, 要想更有效地做好德育工作, 需要家长的配合。

参考文献

[1]梁琼芳.邓小平教育思想与广东教育改革[M].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

[2]黄国漳, 苏国炎.教育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1.

[3]张健.中国教育科研成果概览[M].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2.

青少年学校品德教育 篇8

一、立足本土, 传承创新,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总的来说, 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大背景。相对于品德课的教学而言, 背景资源无处不在, 无处不有。 品德课是一门生活课, 需要生活的源头活水。 作为品德课教师, 首先要有利用背景资源的意识。如果仅仅满足于课本、教参, 那我们的课堂必然是单调的、陈腐的, 我们的教育必然是苍白无力的。 因此, 品德教师要勤于观察自己的生活, 关心周围的世界, 善于在广阔的生活中发现有用的背景资源。地方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 我们的家乡淮安是一座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运河之都、南北交汇之地。 在淮安市中心城区、优美宁静的里运河畔, 坐落着我们美丽的淮安小学。作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淮安小学理所当然地应该让老师、学生去汲取淮安丰厚的资源来滋养我们的生命, 了解历史看清现状, 定位未来, 我们应让淮安小学的教育融入浓浓的淮安地方元素, 应让每一个淮小人都有深厚的淮安地域情怀,

培养学生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们积极探索和推进淮安地域文化进校园的途径,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主动建设, 善于融入, 做到品德教学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

在广泛存在的品德课堂背景资源中, 校园文化背景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品德教师要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学校德育是一盘棋。 品德教师要有大教育观, 应该细心研读品德课程标准, 结合整个小学阶段的品德课教学目标, 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整体建议, 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 同时也是品德课教育大背景的建构过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我校还充分挖掘学校及社会教育资源, 有效整合、内外融通, 开展主题鲜明、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 学生们在活动中能力得到发展, 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1.用心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既是学校文化运作的客观结果, 又表达着学校已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风尚, 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校容校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全体师生。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积极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努力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

漫步园内, 处处洋溢着道德文化。学校广场地面有代表淮安水文化的“两河一湖”浮雕、淮安著名景点分布、名人故居分布浮雕、淮安交通分布浮雕、淮安区域地图;这些校园景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淮安市政分布、交通状况、历史人物、主要景点、历史定位以及淮安小学的大概位置。大运河、古淮河、洪泽湖以及周恩来、吴承恩、韩信等共同构成了淮安印象, 学生们在了解家乡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认同, 充满了自豪感, 这才是把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落实到实实在在的点上!我校各中队都是以淮安代表性的名人或景点命名, 把景点和名人中的文化精髓进行提炼并结合自己本中队的特点, 加以选取, “梁红玉中队”“运河中队”“翔宇中队”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队名孕育而生。同时各中队还根据品德课本中涉及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中队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队活动, 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着文化的浸润, 激发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校各楼层的走廊上布置了淮安美食介绍、淮安名人、典故, 淮安书画家字画等;美术室的走廊挂满了书画家的作品, 仿佛走进了书画的殿堂;音乐室的走廊上也挂满了世界级大师以及淮安艺术家周信芳、 王瑶卿、宋长荣等大师的资料, 融汇古今, 传承经典;每一间办公室都以淮安书画大师的书画做装饰, 新颖独特, 环境优雅。真正做到了让每一面墙壁在淮安地方文化的浸染下变得生动起来。这些独具淮安特色的人文景观底蕴深厚, 构成了一幅风光秀美的画卷, 学生们时时处处感受着淮安地方文化的魅力, 感受到一种灵动的气息和智慧的启悟, 从而真正达到了以淮安文化育人的目的。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我们为祖先而骄傲》时, 我们便组织孩子参观校园, 这些充满文化意蕴的学习背景为品德课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水流, 为品德课带来了无穷的活力。

2.精心设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 是学校成熟和内涵发展的反映。积极向上、 健康进步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具有凝聚人心、激励斗志、规范行为、弘扬正气、鼓励竞争的作用, 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得到教育。 我们学校已形成了“基础立于此日”的校训, 这句话出自于周总理日记, 时刻提醒老师、警醒学生立足当下, 对每一天负责, 只有在今天打好坚实基础, 才能在日后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 以自己所学造福于人民, 这样的校训凸显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 统领师生的思想和行为。

3.建立科学的校园制度文化, 规范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 健全的管理体系给队员以巨大的约束力, 少先队队员的思想品质在这一约束中便自觉或不自觉地朝着一定的 “规范”发展。如:严格的升旗制度, 那庄严的国旗、庄重的国歌、活泼向上的校歌, 无不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爱校之情;还有郑重的“入队”仪式, 那严谨而富有朝气的队歌, 无不泛起队员的自豪之感和对未来的憧憬; 隆重而热烈的十岁成长礼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和责任; 志愿者服务团队, 那巨大的牵制力, 无不使队员在集体的力量中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言行。 科学的“校园文化”可使教育对象由被动变主动, 产生“自我教育”的效应。

4.创设良好的校园课程文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

学校课程的设计上不完全是知识上的教育, 而是重视感性和理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人文和科技教育并重。 仍以我校为例, 学校对课程的安排除了知识学科的教育之外, 非常重视学生潜能的培养, 学校开发了菜单式校本课程, 有国际象棋、校园剧、娃娃小导游、魔术、瓷雕、轮滑、淮剧、剪纸、泥塑等一大批品牌校本课程。 民间艺术进课堂,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升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些形式多样的校本活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选择性学习平台, 真正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多种兴趣活动, 活跃了学校校园文化氛围, 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这些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精心设计和组织, 内容鲜活、形式新颖, 吸引力强, 其共同特点是在各类活动中突出德育内涵, 强化道德要求, 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个人特长, 通过动脑动手、亲身体验, 道德情操得到陶冶, 道德习惯得到养成, 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青少年学校品德教育 篇9

一、关注弱势群体, 正确引导学生

农村的小学生一般来说都是相对比较弱势的教育群体, 而对他们的品德教育相对来说也比较薄弱。一般情况下, 农村的孩子, 父母文化低, 天天忙碌, 早出晚归, 孩子缺少管教。有的外出打工的家长, 一年到头很少见上自己的孩子, 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和自己的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 或者和其他亲人生活在一起。由此, 孩子在应该接受父母的熏陶多一点的年龄段却得不到父母的熏陶, 这样品德教育就成了学校首要的教育工作任务。据调查研究, 在农村里面, 父母常年奔波在外的留守儿童的比例超过城镇比例的15%, 父母在家附近为别人干活而孩子却很少受到父母的熏陶教育的占同等比例中的30%, 父母在家的能经常关注自己的孩子的占同等比例中的45%。由此数据看来, 留守儿童或者较少接受父母熏陶的小学生数量众多, 品德教育固然是一门相当重要的课程, 更是一项义不容辞的教育教学工作。衣食者父母也, 授道解惑者恩师也。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 为学生授道解惑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教师应尽职尽责, 把学生往一个正确的方向去引导。

二、关注学校文明, 酝酿良好的学校环境

农村的小学生从综合素质上体现出他们受教育程度远远比不上城里面的孩子, 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方面更是有很大差距。因此, 我们只能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采取适宜农村小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农村里面的小学生比较单纯, 而且模仿能力相当的强。比如, 在家里面听到了邻家吵架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 偶然听到了他们互相谩骂的一句脏话, 就把它记了下来, 来到学校里面了, 用来骂自己的同学, 甚至在和父母争执的时候用来反骂父母。这些都是经常见到的, 一开始说的时候还觉得有些恶心, 久而久之, 就成了习惯。语言是传递文明, 体现一个人的品德教养程度的重要方式。而在学校里面养成文明说话, 和蔼可亲的对待人, 更是难能可贵的。而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 理应正确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采取正确的方法往一个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

学校是一个学知识, 讲文明, 树新风的地方, 应该具备十分优良的品德教育环境。可是有些小学生却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面接受一些不良的思想语言等。例如, 有些小学生在学校里面却学会了一些明显很不文明的话。他们从自己身边的一些同学那里学到了脏话坏思想, 然后就经过互相之间传播, 最后就在学校里面成了流行的语言。这些就造成了品德的败坏, 更加突出了品德教育是相当重要的一门课程。在农村里面, 有些教师的素质也有待提高, 老师的素质高低也是直接影响学生素质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品德教育在农村小学生中是一门相当重要的课程, 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关注品德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

学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基指导精神, 积极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发展,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社会大发展, 教育是本钱。只要将品德教育工作狠抓落实, 坚持“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的德育思想, 将学生的德育发展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引导, 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今社会, 纷繁复杂, 光怪陆离, 道德沦丧, 积极认真搞好学生品德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上, 我们要面对很多问题, 比如婚姻道德等, 但是孩子被迫很无辜地面对, 因此, 教师必须引导小学生从生活中的低谷走出来, 这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在社会生活中, 小学生都是很单纯的, 辨别是非, 识别好坏的能力是很差的。比如, 近些年来, 社会上出现各种各样的诱拐骗卖小孩的现象。从这些情况看来, 教师要多加以保护监督、引导。

青少年学校品德教育 篇10

一、当前形势对小学教师的迫切要求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精神风貌, 而且这个阶段成长的学生富于创造力、可塑性强、接受新生事物快, 也正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之重要阶段, 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各种习惯、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最佳时期。因此, 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将来的人生之路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有责任把中小学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上来。

学校的第一带头人是校长, 学校校长处于学校行政事务的中心地位, 校长起到的是学校领导班子中合作团结、治校育人的核心作用。要坚持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家庭、学校、社会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共同来办好学校, 让学生健康成长。这需要校长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并且持之以恒地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开展全校普及的工作和感染家长来共同营造德育教育的教学情境, 以身作则, 带领全校师生培育出国家高素质人才, 推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

班主任在整个过程中担当的是具体实施者, 领导和组织全班同学开展相关活动体验, 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书是手段, 育人才是目的。班主任必须掌握中小学教育的心理学和教育学, 身教重于言教,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德育风尚。班主任应该从学生的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教育。例如:有一位高年级男同学, 进程时遇到一个骑摩托车的年轻小伙子撞倒了一位老奶奶而仓皇逃遁。这位同学急忙搀扶起了这位老人, 并且打了急救电话120, 送往医院, 老人的亲属赶到的时候, 却被老奶奶的亲属指责为肇事者, 无奈之下医治费与营养费花费上万元, 该学生损失了经济利益, 做好事却得到误解, 这怎么办呢?班主任老师告诉他, 这是社会上的一些个别人的行为, 还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是老师遇到这样的事情, 还是会这样做的, 老师以身作则给学生捐献了50元钱, 全班学生也都争先恐后的奉献了自己的爱心。这位学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怀, 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愈合, 如果是在一片指责声中, 孩子那美好的心灵就会变得扭曲, 所以从小正确引导孩子非常重要。

在南海广佛的小悦悦被车碾压事件中, 7分钟内有18人经过现场, 竟然视若无睹, 不闻不问。这无疑造成了对于天真善良的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冲击, 费解、质疑、茫然等情绪油然而生。心中充满疑惑, “这些都是为什么呢?”每天收到的教育是要争做新一代好儿童, 好人好事新风貌, 这样的突发事件无疑已经和精神文明建设严重脱节。老师要适时的通过班级研讨会做正确引导, 让同学们认识到这是一些部分人群的极端做法, 会受到全社会的唾弃与指责。现在法制教育已经大力普及, 每个人都应以法律为准绳, 做新社会新风貌的德育先行者, 只有每个人都担负起爱心经营社会的责任, 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国泰民安。思想决定着意识和行为, 所以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势必力行的, 这决定着整个民族的未来精神文明风尚。所以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应该是一个对社会充满爱心、热爱祖国的具有崇高品德的人, 才能用自己切身的行动和教育语言来指导好自己的学生。

二、家长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学校要和家长进行思想意识交流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家长要支持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相互配合, 统一思想认识, 保证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一致。为学校顺利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家长们人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怎样才算是成才和成才的方法, 很多家长由于不懂教育教学规律, 往往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够协调一致、整齐划一。所以家长们要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 经常和学校进行互动式沟通交流, 与学校的教育目标一定要达到共识共进。

对农村小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

为振奋学生精神风貌, 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 建立良好的班级班风,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为起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要开展“爱家乡、爱祖国、做贡献”等活动, 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 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 提高劳动技能和助人为乐的思想意识。学校开展走出校门的校外活动, 通过农田劳作、修路、植树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 帮助村委会开展公益活动, 帮助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物, 实施组织纪律教育少先队每年组织好“七一”、“八一”、元旦、国庆节的歌颂庆祝活动, 同时组织好烈士墓在清明节的祭奠。“六一”发展新成员、新队员, 举办少先队知识竞赛, 通过对会开展“小红花”、“雏鹰奖”、“金太阳”活动, 在队员中鼓励大家学先进、做先进, 争做当代好少年的少先队工作。

为了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 提高每个学生的热爱祖国的责任使命感, 形成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良好竞争局势, 争取每个同学都为自己的班级增光添彩。班主任老师要培养好的班集体要做好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年的具体计划的工作总结, 同时要帮助学习差的学生做好转变工作。组织班集体进行多种竞赛评优活动。安排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好班集体的小主人, 并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心得体会, 在班会上与大家分享。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 学校的精神风貌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学环境舒适、整洁、优美, 学生会得到审美教育。学校精神风貌对学生的熏陶非常重要,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经常活动场所, 这里不一定要豪华气派, 但是宁静与整洁是必须有的, 一定要加以维持而且要经常性的美化, 如种植一些植物, 做一些文化宣传栏墙报, 以感染在校学生的思想精神文明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工作中的能力, 学校要求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书写信件、学好写好毛笔字、到田间地头丈量土地、各种手工劳动等实地考察及评优竞赛, 进行对学生的使用技能技巧的培养。

为使学生树立爱党、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 从乡村聘请来一些老党员、退休老干部对学生进行校外辅导工作, 讲述革命历史故事和亲身经历, 言传身教, 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感悟到爱国主义精神, 讲述着本乡本土乡音淳厚朴实、平易近人, 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活动, 也容易接受。

总而言之, 加强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有多种有效途径, 家庭教育以及全社会对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给予积极地支持和配合, 使学校和学生的德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这样才能培养出能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国家教委在《中小学德育纲要.》指出的重要精神, 强调思想品德教育要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所以开展中小学生德育工程建设是当今的教学大计。本文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结合我校现状对于如何进行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展开论述。

论学校教育中的品德教育 篇11

在世界教育史上,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教育哲人们也把培养人的道德放在了一个比较突出的位置。其实,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各种教育指导性文件中也都明确地指出了教育要以德育为先。但近些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冲击,我们的学校教育渐渐地把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了一边,以至于我们的教育频频出现不该出现的故事。请看下面一个案例:

1991年11月1日下午3点半左右,美国爱荷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大楼309室里正在举办一个天文物理专题讨论会,中国籍物理系留学生卢刚博士也在现场,卢刚从小聪明勤奋,从小学开始一直到由国家公派来美留学,他的成绩一直骄人,但自从从中国来的另一位留学生——山林华来了之后,这种情况开始改变,他的成绩总是排在卢刚之前。这让心胸狭隘的卢刚无法忍受,现在因为嫉妒,使他的心态渐渐疯狂起来,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正在降临……

卢刚在会议室旁听了约5分钟,突然拔出手枪,对准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戈尔咨教授,教授应声倒下,继而又朝史密斯教授身上开了两枪,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卢刚却又冷静地将枪口瞄准了他记恨已久的另一位赴美留学的学生,他的“竞争对手”——山林华博士,他一连朝山林华的头部和胸部开了数枪,山林华当场死亡。

卢刚又来到系主任办公室,枪杀了44岁的系主任尼柯森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女士然后举枪自杀。

这件事当时震惊了整个美国,甚至是全世界的物理学界,因为卢刚枪杀的都是当时世界上物理学界的泰斗。后来有人预言,卢刚的行为,使美国在太空领域至少停滞十年,给人类开发太空领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看完这个案例,我不知大家注意其中的一个关键词没有,那就是事件的起因,是因为嫉妒。卢刚之所以制造了这样的血案,是因为他对比他更有才华的山林华心存嫉妒,他无法忍受别人的才华在他之上。

卢刚事件用血的事实告诫我们教育者,如果忽视品德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将带来恶果。卢刚就是他所有的受教育生涯中,他的教育者没有重视他的品德教育,更多地注重了他的智育,没有培养他健全的人格。可见,忽视了一个人的品德教育,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可以试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者重视卢刚的品德教育,那么即使他学习成绩不好,不能出国留学,那么他仍然可以保留一条鲜活的生命,现在他虽然被国家送到外国去留学了,但是他却使那么多的教育者用来培养他的心血付之东流。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忽视了对一个人的品德教育,那么对他的智育越多,他的社会危害性就越大。

那么,我们的德育在这个案例中能起什么积极的作用呢?其实,嫉妒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会产生嫉妒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在品德教育中实现对一个人产生嫉妒心理后,如何正确理解自身价值(当然这里边有心理学的范畴),如何把嫉妒化为动力的这样一个过程。

基础教育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最重要的阶段,是一个人形成完整人格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在基础教育中是不是应该把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而把其他教育放在第二位,我们的有关管理部门是不是应把考核学校德育是否合格视为衡量办学成功的标志。因为一个人的学识平庸对社会没有什么大的危害,但是道德低下却会给社会带来无穷的后患。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该怎样有效地进行品德教育呢?

首先在人上下功夫。就是把学校最优秀的老师派到品德教育岗位上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会带出一批优秀的学生。我们应当委派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学校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学校应当常年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作为学校整个教育的中心工作。从低年级的写字的坐姿教育开始,到高年级抗挫折教育,政教处应该与教导处携起手来,让所有智育中都渗透德育,让德育反过来去促进智育的提高。

第二,把班级质量工程的重点转移到抓好品德教育上来,使学校的一切工作为了德育。首先要求班主任把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学校把评价机制的好坏定位到班级的品德良好、遵守纪律、尊敬师长上来,而不是考试成绩等等。其实,笔者认为:一个班风良好、积极向上、尊师守纪的班级,它智育质量一定也会是佼佼者,不可想象的一个班风涣散的班级会有好的智育质量。我听过一个臧老师的报告,她就是把自己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教育作为班级教学的根本,我虽不知道臧老师班级的智育效果怎么样,但是我只听她的报告,就可以认定她的班级一定是一个智育成绩优良的班级。

第三,加大品德教育的投入和教育环境建设,增加品德教育的教学时间。学校应该花大力气组织多种多样的德育活动,让品德高尚的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产生模范作用,使整个学校都洋溢在一片“品德高尚光荣”的舆论氛围中。

学校教育要满足青少年的自尊需要 篇12

一、青少年时期是人自尊发展的关键期

人的自尊是后天形成的,也是在发展变化的。儿童期形成的自尊是有一定稳定性的,“跨入青春期,自尊有了一个明显的下降,但在随后的整个青春期内,自尊又开始逐渐上升。自尊在青春期开始阶段有下降趋势,可能是与青少年对青春期发育而导致的身体和社会角色上的变化的消极评价有关”[2]。青少年阶段是人身体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身高体重迅猛增加,基本与成人相似。而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的成人感不断增强,他们想摆脱成人的束缚,反抗儿童时代同成人形成的依赖关系,希望得到与成人一样的权利和地位,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青少年阶段也是人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而自尊是自我意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自我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自我体验,是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判断和感受。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的自尊需要在日益发展,维护自尊的愿望也更为强烈。但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认识水平有限,使得他们的自尊感体验变得十分强烈,自尊心变得脆弱和敏感。如果他们的自尊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低自尊。因此,应重视青少年自尊的发展,抓住关键期,关心他们的自尊需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形成高自尊。

二、青少年成长中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原因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在增强,他们有强烈维护自尊的需要和愿望。但在现实中,他们的自尊需要却往往难以得到满足,因为教师和家长在很多情况下忽视了青少年极其敏感的自尊需要,致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不能满足青少年自尊需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教育体制原因

(1)应试教育的影响。长久以来,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新生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影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应试教育下,分数成为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学校、教师和家长不断给青少年施压,使他们的学习负担过重。为了追求分数,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严重失衡的程度,竞争的结果造成学生学习水平分化和差生数量增加,此时,教师会把主要精力放在那些所谓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身上,而对升学无望的大多数学生放弃甚至厌弃,并常常用消极的言行对待他们。每次考试后还要在全班甚至全校排榜,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这不仅挫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2)班额过大。我国的学校普遍班额过大,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也有超过百人的。在这样大班额的班级里,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关爱和指导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进行因材施教。学生的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就会形成低自尊。

2.教师原因

(1)学生观不正确。青少年的成人感在不断增强,所以他们也在努力摆脱成人的权威,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理解和支持。但由于教师的权威地位以及有些教师缺乏教育理论修养,部分教师未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忽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仍然像对待儿童一样对待青少年,缺乏应有的尊重;教师忽视学生是一个有生命的、独立的个体,教育中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立人格,强求一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管制的对象、知识的容器。这种不正确的学生观,往往使青少年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自尊心受到挫伤。

(2)教育方法不当。青少年都有自尊、自爱之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但目前有些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学生轻则批评、训斥,重则体罚或变相体罚,使青少年学生失去了人格尊严。教育中缺乏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是权威,对于青少年学生的不同观点和看法不能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引导,而是对此置之不理,或者讽刺、挖苦,使青少年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不应有的伤害。

(3)情感投入不足。教师的情感是多方面的,师爱是一种重要的情感。虽然爱学生不等同于尊重学生,但尊重学生却是爱学生的具体表现。可有的教师既不爱教育事业,也不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更无从谈起。现代教师工作压力大已是不争的事实,长期工作压力大使部分教师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这种不良情绪导致他们对青少年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他们不顾及青少年学生的感受,常用过激的言行伤害学生的自尊。长期工作压力大也会使一些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导致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对工作失去热情,对学生态度冷漠,常给予学生消极的评价,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尊重。

3.家长原因

(1)家长独断专行。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同,对孩子的态度和采取的方法也不同。专制型的家长独断专行,对孩子进行严格管教,他们从不考虑孩子的自尊需要,常用命令和责难来强迫子女顺从自己的意志,对于孩子的决定和选择不假思索地实行全盘否定。他们会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并让孩子绝对遵从,孩子稍有不服从,或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被指责、训斥、打骂,甚至有其他人在场,家长也毫不留情,致使孩子产生羞辱感和自卑感。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变得冷淡、疏远甚至紧张,孩子的自尊水平也会降低。

(2)期望过高或过低。每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寄予一定的期望,但这种期望应是建立在对孩子的正确认识上。有些家长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仅凭自己的主观愿望要求孩子,如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超过孩子的学习、活动等能力范围,孩子难以完成,致使孩子产生压力和恐惧,产生自卑感;而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又过低,严重低估自己孩子的能力,认为自己的孩子“朽木不可雕”,滋生了失望情绪,对孩子缺乏耐心,甚至放弃不管,这样的孩子得不到家长的关怀、支持和帮助,就会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可见,家长不切实际的过高过低期望势必在无形中导致孩子的低自尊。

(3)用爱代替尊重。爱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是青少年的两种不同的需要,但有的家长却把两种需要混为一谈,认为满足孩子对爱的需要就等于满足了自尊的需要,所以,他们常常用爱代替尊重。这些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在家里所有事情都由家长承担。当孩子想独立做某件事的时候,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或是限制或是代替孩子去做,孩子的意愿被忽视。其实质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家长剥夺了孩子表现自我的机会,孩子可能认为是家长不相信他的能力,久而久之,不仅使孩子丧失独立性和自主性,也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

4.同伴原因

青少年时期是人际互动的活跃期,具体表现为:青少年十分看重同伴之间的关系,渴望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青少年特别注重同伴对自己的态度、看法和评价,并以此作为评价自己的标准;青少年非常看重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当他们受到同伴的嘲笑、指责、冷落、排斥时,会感到孤独、自卑。如果青少年在团体中被歧视,或不被团体接纳,就会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评价,从而降低自尊。

5.自身原因

(1)缺乏成功的体验。成败经验是影响青少年自尊感的重要因素,“它是青少年通过自己的亲历行为所获得的关于自身能力和价值的直接经验”[3]。青少年的自尊需要非常强烈,并且又争强好胜,使他们在面临失败时容易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如果青少年在先前的学习和活动中遭遇失败,他们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多次经历失败,心理会产生巨大压力,导致自信心丧失、自我效能感下降。而这种错误归因会诱发青少年消极的心理防御,并产生自卑感和畏惧心理,这将进一步影响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活动能力的发挥,形成恶性循环。

(2)不切实际的比较。青少年如何看待自己和评价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有赖于他们如何将自己的表现与他人尤其是同伴的表现进行比较,青少年特别倾向于通过和同伴比较来评判自己。青少年处于自我概念形成时期,当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没有形成确切的自我概念时,就有可能选择不切实际的比较对象。如果比较的对象水平过高,他们觉得无法赶上或超过,就会形成无力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产生自卑感。

三、满足青少年自尊需要的措施

青少年的自尊需要很强烈,而来自他人的积极关注如赞许、尊重等是满足青少年自尊需要的重要因素。如果青少年的自尊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势必导致低自尊、抑郁情绪以及失望甚至绝望。因此,学校、教师和家长要适时满足青少年的自尊需要,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1.学校要重视尊重教育

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并将其落到实处。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开展尊重教育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尊重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的实践行为,学校是开展尊重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要让尊重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在尊重教育下,学校领导必须以人为本,维护教师和学生的尊严;教师必须珍视每一个学生,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学生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会尊重他人。总之,学校通过开展尊重教育,使之成为引领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而构建和谐幸福的校园。

2.教师要维护青少年的自尊心

(1)尊重、信任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他们的能力,并经常给予关爱、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对那些所谓的后进生,更要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倾听他们的心声,使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从而对自己充满希望;教师尊重信任学生,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学生在被尊重、被信任中也会学会尊重、信任他人;教师尊重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尊敬信任教师,在彼此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学生会对教师产生认同感,并向教师敞开心扉,从而达到师生间的心理交融,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又会促进青少年自尊水平的提高。

(2)表扬、鼓励为主,形成民主的氛围。教师对待青少年学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这会增加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期望。教师是影响青少年学生建立自我评价的重要他人,所以,教师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并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这可以让学生觉醒,摆脱自卑,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使他们的潜能得到释放和发挥。教师即使批评学生,也要尽可能用积极的语言,讲究批评的艺术。惩罚学生也要尽量避免负面影响,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要放弃权威的态度,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并对合理的看法和建议积极采纳,而对不合理、有偏差的则予以正确引导,或组织大家讨论,形成一种民主的氛围。在这种民主的氛围中,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各抒己见,从而产生自我价值感和存在感,自尊需要也自然而然得到了满足。

(3)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引导积极归因。成败经验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自尊发展。一般来说,成功的经验能增强自尊感,而失败的经验则会产生自卑感。由于青少年的自尊心非常敏感而脆弱,他们“能否追求到自尊,一个重要的外在标志就是看能否获得成功,因为成功是能力与价值的标志,它能给人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评价”[4]。因此,教师要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各种能够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胜任感,形成高自尊。另外,对于青少年的成功要引导他们将其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原因,而不要归因他人的帮助或运气等外部原因,从而维持他们的积极判断和高自尊。

(4)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选择恰当的比较对象。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中的主要成分,教师要帮助青少年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帮助青少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比较对象,并使他们学会选择与自己实际水平和能力相当的同伴作为比较对象。这样学生会认为自己不比别人差,有信心赶上或超过同伴,从而形成较高的自我评价,同时也满足了自尊需要。

(5)教育学生互尊互爱,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在青少年自尊的形成中有巨大的影响力。青少年十分看重同伴对他的态度和评价,常常根据同伴的看法反观自己、评价自己。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不能歧视、嘲弄同伴,更不能排斥、孤立同伴。要建立友好的同学、同伴关系,使每个人在团体中感受到是被接纳的,是受尊重的,是不可或缺的,是有价值的,这样他们就会建立并维持高自尊。

3.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自尊需要

(1)建议家长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形成民主的家庭氛围。青少年时期是自尊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和教师要建议家长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支持的家庭,形成民主的家庭氛围。家长民主并不等于放任,而是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并给以支持和引导,家长不仅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可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而且使孩子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孩子会欣然接受家长的要求并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是家中平等的一员,有参与表决的权利,家长也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看法。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既快乐、活泼,又自信、独立,他们的自尊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2)指导家长进行赏识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青少年的成人感在不断增强,而自尊感却非常脆弱,他们非常渴望得到家长的尊重、认可、表扬和肯定。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对家长进行指导,使家长了解这一时期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建立起积极互动的亲子关系。让家长经常与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并善待孩子,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给予表扬和鼓励。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家长要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并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而当孩子有不足或犯错误时,家长不能一味指责,更不能当众批评,要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不仅感受到家长的真心关爱,而且自尊心也得到维护。

(3)帮助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形成合理的期望。学校和教师要帮助家长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并正视孩子的现实,对孩子形成合理的期待。告诉家长不要以周围人或自己作为孩子的参照物,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形成合理的期望,并引导孩子将家长的期望转化为自身的发展需要和目标,形成内在动力,从而促进孩子的成长和目标的实现。通过目标的实现,孩子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自信心也会不断增强。

总之,青少年时期是自尊发展的关键期,学校、教师、家长都要关注青少年的自尊需要,并合理地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使青少年建立并维持高自尊,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高峰期,也是自尊发展的关键期,青少年的自尊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重视青少年的自尊需要学校开展尊重教育;教师要维护青少年的自尊心;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自尊需要,使青少年形成和维持高自尊,从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自尊需要,关键期,尊重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雁.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76.

[2]胡谊.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1.

[3]李艳丽.实习教师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93.

上一篇:舆情监控系统论文下一篇:小学阅读教学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