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腾青少年成长学校

2024-07-01

慧腾青少年成长学校(共7篇)

慧腾青少年成长学校 篇1

近年来, 国务院多次下达通知, 要求各地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对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辽宁省教育厅把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在校园体育课程设置、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校园内外体育活动开展等方面狠下功夫, 同时联合社会力量, 共同纵深发展学校体育事业, 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工作推进机制。

中国移动辽宁公司, 便是积极支持辽宁省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运动”、“激情”、“拼搏”这样的精神与中国移动动感地带“时尚”“好玩”“探索”的品 牌理念不谋而合。

09年起, 中国移动辽宁公司响应国家号召, 积极为省教育厅分忧, 在校园体育建设上献策献力, 每年都组织多项校园文体活动, 培养和激发了青少年热爱体育、强身健体的兴趣, 丰富了校园生活, 解决了发展校园体育缺乏资金、缺乏动力的重要问题。更重要的, 活动的趣味性、激励性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参与, 这使得体育成为校园的风尚, 培养了青少年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引导青少年学生热爱体育活动, 崇尚体育精神, 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形成健康向上、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让更多学生能够主动运动、从运动中寻找乐趣, 从而增强体质, 达到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作用。

慧腾青少年成长学校 篇2

一、立足实际,明确兴建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现实意义

农村中学的德育主要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局限和约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部分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人数剧增,我们学校的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加,实际调研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是亲属或是长辈,他们主要负责的是孩子的生活、安全,而家庭教育却严重空缺,而乡村少年宫却能将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有机整合,为农村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平台。(2)一些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工作中忽视对学生进行德育,而学校乡村少年宫开展的活动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让教师结合活动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创建乡村少年宫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和融合。随着乡村少年宫建设步伐的加大,少年宫对中小学生德育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家长、学生,发现大多数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一般就是看电视、打扫卫生、做作业、做点农活等,有些学生甚至痴迷网络游戏,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全面健康成长都是极其不利的。我校乡村少年宫开放的时间一般是每天放学后和周末,少年宫将学生聚集在一起,开设的美术、油画、素描、音乐、书法、剪纸等常规的艺术课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人特长。学校开设的一些有地域特色、适合学生进行的运动项目,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毽球等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体能,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发现自己的长处,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放学后无人管理、沉迷于游戏等问题,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勇于实践,确保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

1.面向全体,乡村少年宫活动满足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求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活动的主要动力。因此,乡村少年宫在开展活动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所在。活动项目确立上,以问卷调查学生爱好需要设立活动内容,根据教师特长设立活动项目。实行双向选择基础上,把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残疾人家庭子女等弱势群体优先安排活动,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项目,人人都能掌握2~3项体育运动技能和实践操作技能。我校结合农村孩子、学校设施的实际,成立了艺术社团、体育社团、科技社团、文学社团。开设了舞蹈、篮球、书法、器乐等12个兴趣小组。相关教师和工作人员要在活动内容上精心设计,确保活动内容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拓展思维方式,实现乡村学生健康而全面发展。

2.开展的乡村少年宫活动力求彰显地域和民族特色

乡村少年宫开展的活动要突出地域特色,富有民族特色。我校开展的活动力求多增加一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容,体现对优秀民族的文化传承,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使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传承并发扬,把传统文化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如根据时令变化、结合重大节日、校园艺术节开展的乒乓球比赛、放风筝、花校跳绳、打腰鼓等乡土文化特色活动,不但加强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三、科学管理,确保乡村学校少年宫能真正发挥作用

为保证农村学生享有和城市同龄学生同样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使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我校乡村少年宫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精细化管理。首先,建立落实少年宫主任、辅导员工作职责,活动项目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开放制度、安全管理、奖励办法等乡村少年宫内部管理制度。其次,整合师资。充分调动学校在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每个教师的工作能力和特长,将他们安排到不同的活动区,担任指导教师等职务,解决少年宫师资的问题。还邀请城市少年宫中一些优秀指导教师、辅导员、当地知识渊博的老艺人、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到乡村少年宫授课,强化指导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特色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是提高农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一些留守儿童来说,更能对其课余时间进行有效管理,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生课余活动少的情况,多种形式的课余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了农村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打造乡村学校少年宫特色的道路上我们也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为了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3

杨扬:建立问责制度, 对不达标者说“不!”

2011年“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赫然被写进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了更好地推动校园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奥运冠军的杨扬借温家宝总理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吉林省代表团全体会议之际, 向温总理发出邀请, 上一节体育课。2011年5月31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如约来到北京朝阳区十八里店小学, 和孩子们一起上了一节体育课。

将近一年过去了, 学校落实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情况如何呢?近日, 杨扬对记者表示, 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把“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写进报告是一大亮点。可现实中中小学校每天落实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情况究竟如何呢?“我很想知道, 而且我今年的两会议案就是围绕着这个展开的。”

两会前, 记者亲自到温总理曾经上过体育课的十八里店小学看了看。当记者驱车来到北京朝阳区十八里店小学时, 正好赶上该校的大课间时间, 这天的大课间学校安排的是长跑活动。只见全校800多名学生们在音乐的伴奏下, 愉快地奔跑着, 不少学生都跑得出了汗, 一名学生索性脱掉外套只穿一件单衣继续跑着, 不时还为旁边的小伙伴加油。

校长陈春红也跑在队伍里, 虽然不能跑得像小学生一样快, 却也显得步伐矫健。她告诉记者:“共和国总理和小学生们一起上体育课, 令我校师生备受鼓舞。我校本来是一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自从温总理来学校上了一堂体育课后, 师生们的体育热情被极大地激发, 个个都投身到体育锻炼中, 人人都有了一两个健身锻炼的项目, 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

当听到记者说杨扬关心学校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落实情况时, 陈校长非常感谢。她说, “要不是杨扬请温总理上一堂体育课, 总理也不会到我们的学校来”。在得知记者会和杨扬联系时, 陈校长说, “你给杨扬带个话, 我们学校现在每天上午都有30分钟的大课间, 下午有20分钟的课间操, 加上每周一二年级4次和3~6年级3次体育课以及每天4次眼保健操, 学生们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一小时。去年, 我们还重新修订了学校体育工作今后三年的发展规划, 今后, 我们要时时处处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争先, 关注、关心和关怀师生健康成长, 绝不辜负温总理和杨扬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我们的厚爱。”

环绕校园一周, 看到曾经来过的校园添加了体育设施, 美化了校园环境, 师生的精神面貌更加阳光向上, 记者心中感到了一种温暖。去年给温总理上体育课的年轻教师张涛高兴地对记者说:“去年我被评为区里的明星教师, 我感到既高兴又惭愧, 因为我的进步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我们不仅增加了体育设施, 体育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去年招了一名体育教师, 今年还要进一名同事。到时候, 800多人的学校, 每个年级都有一名体育教师了。”

近日, 当记者通过电话告知杨扬十八里店小学的情况以及陈校长托记者带的话后, 电话那头的杨扬欣慰地笑了。她说“我只是提议温总理上一节体育课, 至于总理到哪个学校上是中央和教育部门的决定, 我说了不算”。

连续三年杨扬都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就青少年体质问题提出议案。如去年所提的议案中有一项是关于体育用地的。她认为, 现在我们的社区漂亮了, 但可用的空间却小了, 社区体育设施、体育用地没有一个硬性规定。杨扬说, 在目前的这种大环境下, 孩子们可玩的空间很少, 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里。所以我国连续多年青少年体质下降是有原因、有源头可循的。因此, 关于体育用地问题的议案, 是关系到保障青少年体育锻炼、社区全民健身基础的议案。

今年, 杨扬虽然没有参加两会, 不过她的议案仍将围绕青少年体质展开, 重点关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因为, 据我的观察和调查, 虽然有一些地方和学校像十八里店小学一样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达到了一小时, 但很多地方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还停留在政策层面上, 根本没有落实。中央电视台的一项调查显示, 目前全国仅20%左右的学校学生真正做到了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这和我想象的很不一样。”说到这里, 杨扬话语中表现出失望和不满。

她有些激动地说:“为什么会出现执行不好的问题呢, 我认为主要是缺乏有力的监督。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要求完成不了, 就应该深究, 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问题出在哪儿了?”杨扬认为, 师资不足、学校体育设施设备匮乏、文化课程负担重、以及应试教育等问题客观上造成了对学校体育重视不够, 这也导致很多学校难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而器材缺乏、场地不达标等不利因素, 更是制约了许多农村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的体育课及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的开展。对此, 杨扬建议:一是增加学校体育教师编制;二是优化体育课程, 增加体育教师培训的投入, 实行快乐体育;三是增加学校体育设施、设备的投入。

杨扬觉得, 如果以上三个方面得到有效改善的话, “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就有可能高质量地得到落实, 才能让青少年体质健康得到保障。

杨桦: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刻不容缓

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 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代表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的发言题目是《增强青少年体质刻不容缓》。

杨桦说, 近几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进行的多次调研, 以及教育部等六部委连续2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 我国青少年体质一些重要指标呈下降趋势, 令人堪忧。突出表现为:肥胖率日趋增长, 超过“安全临界点”。与1985年相比, 2010年我国7~18岁城乡学生身高、体重显著增长, 但肥胖率也增长了7.9%, 尤其是城市男生肥胖率已达14.2%, “小胖墩”越来越多。目前, 我国城乡学生的肥胖率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0%“安全临界点”。与1985年相比, 2010年我国7~18岁城乡中小学生肺活量下降了11.4%, 大学生下降了近10%。小学生50米×8往返跑, 初中、高中、大学女生800米跑, 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 分别下降了8.2%、10.3%和10.9%。中小学男生引体向上最大降幅达到40.4%。这些情况表明:我国青少年胸围越来越宽, 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 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重, 力量却越来越小。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攀升, 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 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0.9%, 初中生为67.3%, 高中生为79.2%, 大学生为84.7%。我国“眼镜娃”的比例高、增幅大、低龄化, 已居世界前列。青少年视力不良已严重危及我国人口质量, 导致征兵、航空、航海等特殊行业不得不降低视力标准。

杨桦指出, 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 主要问题是: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形成的应试教育现状, 必然以牺牲青少年体质为代价。据调查,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不高, 仅有42.7%的小学生和25%的初中生每周上3节体育课, 73.5%的高中生每周上2节体育课, 这与中央文件规定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相差甚远;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 2008年, 某省会城市的2000余所中小学校, 400米标准田径场仅有38块, 比例不足2%;各级学校体育师资力量短缺, 诸多省市缺额达1/5以上;加上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不高, 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体育课的质量与效果也大打折扣。

杨桦建议:一是在现行升学考试制度下, 进一步加大体育课的比重, 确保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 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把体育作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 并与语、数、外等必考科目同分值。

二是进一步加强保障青少年体质的系统规划和法制建设。制定“青少年健康促进十年计划”, 作为国家层面的中长期计划持之以恒地推进落实。同时, 修订已沿用20余年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制订《校园体育安全条例》等, 指导和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的依法、有效开展。

三是落实好各级政府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保障措施。增加学校体育经费, 依据学生规模进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并将此作为“十二·五”时期各级政府考核和各类学校评估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地区实行行政问责。与此同时, 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免费、优先向学生开放。

邓亚萍:体育不仅可以锻炼身体, 也能培养合作精神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搜索总经理邓亚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她很关注青少年的体质问题, 在当今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下, 要宽泛地理解“体育”, 体育能够锻炼身心、磨练意志、培养协作精神, 能让青少年终身受益。

邓亚萍强调,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 要求年轻人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更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而体育对于锻炼意志力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方面更是不可替代, 应宽泛地理解体育。邓亚萍以自己最熟悉的乒乓球运动来举例, 其实很难界定乒乓球项目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 人们看到乒乓球运动员在赛场单兵作战, 但其实运动员的背后肯定有一支强大的团队, 乒乓球运动肯定要练习不同的打法, 这就需要教练和队友的帮助, 每个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身后肯定有一支高度协作的团队。

邓亚萍认为, 体育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在体育运动中时时要面对输和赢, 如果纳入到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来考虑, 体育可以让青少年获得平衡的发展, 能够提供持续一辈子的身心基础, 是能够受益终身的。

谢军: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强调工作具体落实

近年来, 政协委员、国际象棋前棋后、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谢军也一直对青少年体质关注有加。

她指出,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显示这一人群在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 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 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 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

谢军说, 相关研究表明, 造成我国青少年体质水平下降的问题根源在于社会和学校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 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同时, 现有的体育课程设计还存在不能完全满足青少年生理、心理需求和成长发展规律的客观问题。

为此, 她建议:一是从战略高度认识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加强学生体育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引导, 在学校、家庭和社会营造“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舆论氛围, 使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成为青少年的自觉行动和价值共识。注重青少年体育观念培养, 建立终生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是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督导检查。

加大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并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针对当前部分学校的体育教育存在忽视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 只抓学生体育成绩的弊端, 改革创新学生体育课评价体系。采取过程管理评价与目标效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 即体育成绩、平时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考核和体质测试进行综合评定, 以达到学生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 系统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

三是改进传统教学方式, 因人制宜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改进传统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及心理状况, 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 因人制宜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 提高运动能力, 达到体质健康标准。

代表委员众议:青少年身体素质差谁之过

不仅体育界的代表委员对青少年体育关注、关心, 参加两会的其他界别的代表委员也呼吁, 青少年体质下降是表面现象, 只有找到问题的“症结”, 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问题一:片面追求升学率, 导致学生负担过重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女教师吕新萍代表说:“目前, 有些地方、学校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挺重。”说起学生负担, 这位温文尔雅的女教师言语中满是心疼:“我曾经在我的班里做过调查, 大部分孩子每天写作业要写到晚上10点, 写得慢的更要熬到11点、12点。一天下来, 孩子们最大的感受就是‘累’。”

问题二:运动氛围缺失, 学生缺乏强身健体意识

“以前中学生的玩主要以‘动’为主, 比如打篮球、踢足球、滑冰等, 都有益于身体健康。但现在的中学生, 玩大多以‘静’为主, 上网聊天、玩游戏、听音乐和看电视, 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对身体极为不利。”全国人大代表、杭州高级中学校长缪水娟说。

问题三:在升学率考核前, 体育课经常被挤占

很多代表委员表示, 每当快考试的时候, 体育课就被挤占了, 这是多数学生都遇到过的情况。有关部门对15个省区市120个县市区进行的调研显示, 缺乏体育运动成为中小学普遍问题。其中, 小学四年级体育课开课不足率达56.5%, 初中二年级体育课开课不足率达76%。31.6%的小学四年级和83.5%的初中二年级, 学校基本不组织课外体育活动。

问题四:意外伤害事故成校园体育“绕不过去”的障碍

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政府教育顾问张放平表示, 出于安全考虑, “有的学校有体育馆, 但仅对运动队训练开放, 其他学生几乎无缘进去活动”。他说, 由于学生身体协调性、体育技能下降, 许多教师在教课时难度会降低, “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

解决之道:增强学生体质还需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理念

徐辉委员呼吁, 要尽快改变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状况, 扭转青少年健康滑坡、体质下降的局面, 将“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缪水娟代表还建议, 要针对经济不发达及偏远地区的学校和城市打工子弟学校的体育教师开展相应的培训, 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相对稳定的体育师资队伍。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赛艇队教练曹棉英表示, 关键要对各地落实“学校应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体育活动”进行督导、确保落实, 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 形成人人参与体育运动、享受体育乐趣的体育教育。

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心理安全” 篇4

近年来,校园安全的负面动态有些新趋势,威胁青少年成长安全的隐患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安全问题,已经触及到诸多方面。既有“硬安全”问题,更有刻薄批评、态度侵略、语言暴力、忽视存在,甚至更为恶劣的性伤害等人格侵害等等涉及心理安全的“软安全”问题。

一、校园 “心理安全”不容忽视

目前,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校园安全建设上,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重身体安全轻心理安全的现状。普遍存在重视校园安全的硬件与制度建设,诸如安置防盗门、加固铁护栏、控制外郊游等。对硬件安全问题,尤其是发生在学校的中毒、自杀、交通事故等重大恶性事件有统计监管,这当然是好事;但学校安全建设绝不能只停留在“硬件”这个层面上,因为“软安全”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隐蔽,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精神的危害也更为严重、长久与深入。

此类问题,尤其是性侵,它是对学生身心的双重伤害,对心智还不够成熟、身体还很弱小、自我保护能力低的少年儿童来说,其伤害是致命性的。比如安徽霍山小学班主任张某,自2010年10月起,多次以补课为名猥亵小学女生范某致使其精神分裂;2013年5月8日,又曝出海南省某小学校长带6名六年级女生开房事件。河南、广东等地也相继曝出小学女生遭校长、教师、校保安等猥亵和性侵案件,引来全社会的极大关注。教师性侵事件所暴露出来的是师德沉沦与政德腐蚀,逾越了社会最基本底线。人们不禁要问,学校还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吗?学生为何连最起码的人格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在痛斥“败类”罪恶行径的同时,我们必须对校园安全问题进行一次全面深刻的反思。

我们知道,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学生才能够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及其对社会的责任,并且发展成具有合作精神和亲社会行为的社会人。相反,人格缺失者,可能出现自私、焦虑、胆怯、敏感、偏激而固执等一系列负向心理问题。心理健康人格是基础。“人格”是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一个人的人格会影响自身的行为和认知,当人格不健全时,其行为和认知会出现偏差。健全人格的养成固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爱”和“安全感”则是健康人格养成的基石。肉体的伤害迟早会愈合,但精神的伤害也许会伴随其终生,轻者会缺乏安全感,时刻感到自己被抛弃,重者可能产生轻生念头,或从此对社会产生误读、错判与偏见,甚至仇恨。对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价值观念形成阶段、世界观与人生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来说,人格侵害的阴影往往是连绵性的。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心理安全,心理安全、精神安全建设,应成为维护校园安全的重要环节。

二、从性侵案件透视校园“软安全”的薄弱环节

1.校园安全发生问题,板子不应该总打在校长们身上。从国家层面来说,当前基础教育评估仍然以学业成绩为本位,以升学指标为重点,而不是以培养健全人格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这就导致中小学校只能盯着眼前利益,忽略安全教育特别是心理安全这一现实需要。以基础教育评估为例,顶端设计是有些问题的。我们评估教育质量,应该评估教育投入、教育过程、教育产出和教育结果四个方面,而作为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重要的却是考评考试成绩、升学率等教育结果,而不是人格培养、成长成人等教育过程。如果考评对应试结果过于强调,对考试成绩关注过多,是不利于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也不能激励中小学校对学生成长负责。从这个意义上说,导致中小学校应试教育、为升学而教的问题,板子不应该总是打在中小学校的校长们身上。因为,在实际过程中出现的“上级要安全、家长要成绩、教师要福利、学生要放假”的情形,对基础教育所造成的是这样一种“导向”,中小学校在这种制度环境作用下,所采取的行为也是一种无奈的应景对。

此外,校园性侵案件之所以持续时间长、隐蔽深,并且事后护短逃避,大多与制度导向有关。长期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实行“一票否决权”,也让很多学校在处理涉及亵渎学生的教师时,总有一种“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能掩就掩。大多地方教育部门、学校所采取的做法,是对当事人进行内部处理,而回避用法律与规范去解决问题,这在客观上助长了一些教师实施犯罪时的侥幸心理。

2.类似性侵事件等人格侵害,不能止步于道德评判。师德,是衡量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韩愈在《师说》里将“师”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即“传道德,教学问,解疑惑”。因而“传道德”本就和教师的自身道德素质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没有了师德,社会便不敢期望他能传授给孩子们有益的东西。

校园内涉及教师性侵害案件频发,反映了教师队伍良莠不齐。但要杜绝这类事情发生,却不能仅寄希望于提高教师师德水平。纵使天天大力高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恐怕也未必就能够遏制日益多发的校园性侵事件。可不是,就在“龙岗教师性侵事件”发生前不久,深圳召开全市教育系统加强工作作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议,根据这个会议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凡出现“对学生有性骚扰等不良行为的”等14项师德失范行为的教师将被“一票否决”。但一些校长和教师却普遍认为,上述规定在现实中很难操作,也很难行得通。这是因为,有些违规行为,明显是属于法律范畴的。如果触犯了法律,不管是教师还是其他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用法律来制裁,而不是用道德去处理。

多面性是人性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一票否决”的规定,就有教师提出质疑:一个各方面都没有什么恶劣品质,甚至口碑良好、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也可能产生性侵女学生的邪恶念头。有例为证,2012年深圳某校教师魏某以过生日为名请学生喝酒,将女学生灌醉留宿并实施强奸。然而事发之前,魏某曾是学生们眼中好教师的典范——都说“他看起来温和稳重,为人师表”。事实上,各地出现的一些有性骚扰行为的教师,在暴露前往往也都看似是“师德楷模”的。所以说,教育行政部门画师德红线显得苍白无力,甚至于事无补而成为摆设,因为有很多事不全是道德问题。比如亵渎学生,那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在校园性侵事件面前,道德规范显然缺乏约束力。

3.校园“软安全”事件的发生,反映教师准入的门槛过低。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神圣性,决定了它应当具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对于教师这样一个特殊行业,在心理和道德方面没有一个要求和测评是很危险的。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由于近年来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学校规模不断发展,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师资匮乏问题,一些在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上存在问题的人也被塞进了教师队伍。据2013年6月25日一条微博爆料称:“深圳龙岗区大康小学五年级女生怀孕并堕胎,作案者为其体育教师廖某!”作案的廖某,就曾因有亵渎学生的行为离开过教师队伍两三年,后来却又当上了教师。endprint

4.构建安全校园,家长不能不作为。人际沟通与交流,这既是发展亲社会行为的生活基础,又是完成健全人格的发展任务。应该说,校园性侵案件的频发,暴露出在家庭教育中人格教育、心理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的严重缺失。我们的教育都在告诉学生不要做什么,而很少告诉他们自己可以做什么,也很少告诉哪些行为属于侵犯行为,以至于受到伤害后,或因害怕或因害羞而不敢及时告诉家长或学校。

据研究,儿童青少年被性侵害易发生的年龄是8岁到12岁,但其实从5岁至6岁开始,性侵害的危险就开始逐步增加。因此,性保护教育应从儿童开始。首先,父母要教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任何人提出的性接触,都要断然拒绝。同时,还应该让孩子学会辨别什么样的身体接触是好的,什么样的身体接触是不好的。其次,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身体某些部位属于个人隐私,别人不可以随意触碰。最后,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对他带来性侵犯的可以是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亲人、邻居、教师、父母的朋友等。如果没有父母的教导,儿童青少年对这些人完全没有防范意识,不会想到他们所爱的人和尊敬的人会对自己实施性侵害,那么,他们就容易遭到性侵伤害。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性安全教育问题。早在2008年,广东省审理的猥亵、强奸儿童的案件就有300多件,而在其他几个留守儿童聚集大省,也常有性侵、猥亵儿童案发生。在一项“你认为留守女童遭遇性侵犯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41.7%的人认为父母监护不当,许多父母外出打工,不能有效监管自己的孩子;还有33.3%的人认为孩子缺乏性防范意识,这与父母本身缺乏正确的安全知识和保护技能、难以有效教育子女有关。

三、构建青少年身心安全的成长环境

1.以新的视角认识校园心理安全。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发表对于校园性侵害的观点和意见,各种观点和意见迅速聚集、发酵并形成校园安全舆论,对校园需要什么样的安全展开讨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需要以新的视角看待校园安全,不仅将其看成是广大民众向政府和教育部门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方式,而且将其看成是政府和教育部门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从而准确把握校园安全发展趋势,及时掌握校园安全动态。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喊了很多年,但部分教师、家长对青少年心理安全缺乏了解,更谈不上什么重视。可以说,心理安全在校园安全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心理安全教育应该是今后学校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2.以新的观念引导校园心理安全。校园心理安全的构建,需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宜“争”不宜“弃”,要牢牢掌握校园育人阵地。正确的观念不去引领,错误的导向就会充斥其中。心理建设只有坚持正面引导,打好主动仗,积极占领心理安全阵地,才能掌握校园安全的主导权。二是宜“疏”不宜“堵”,要直面矛盾和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校对性教育的尴尬问题往往采取“堵”的办法。然而,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时代,这样的做法往往导致丢掉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只有直面矛盾和问题,及早起步,赶在需要之前,才能防患于未然。三是宜“显”不宜“隐”,要在第一时间将情况公之于众。中国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曾说,性侵害案件的隐案率是1︰7。“家丑不可外扬”,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内部处理,能遮就遮,这样只能助长“败类”胆大妄为。基于此,对违反职业道德甚至违法犯罪行为,要坚持“零容忍”,一查到底,绝对不能姑息。四是宜“活”不宜“死”,要靠创新增强教育效果。安全素养教育是一件惠及全体中小学生和亿万家庭的事情。要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和“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以平等和谐的心态进行交流,努力掌握师生、家校沟通技巧,注意使用“一致性沟通”的语言,以坦率和真诚赢得学生与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3.以新的手段构建校园心理安全。校园安全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当前,我国校园安全建设总体上与现实的育人环境发展进程还不适应,需要加快建设步伐,做到软硬兼备、文武并举。

一是科学管理。教师的选拔、考核、聘用、奖惩等,都要讲究科学管理,这种管理要从制度上有助于和有利于教师在人性的多面性包围与侵蚀中能拒邪防恶。要通过科学管理,采取有效方式,禁止“败类”进入教师行业。

二是加强教育。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安全教育,尤其是“软安全”教育,都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一日三省,警钟长鸣。要对教师进行终身的师德教育,使之切实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安身立命的为师宗旨,提高教师的自律能力。这中间,老教师、尤其是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必会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同时,大力推进性教育进中小学课堂,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将性教育纳入学校的必修课,并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三是严格监督。长期以来舆论导向过高地拔高师德价值,导致师生之间畸形和强烈的从属关系,从而让学生和家长对教师产生过多的道德敬畏和精神依附,而畸形的从属关系比较容易导致师德的腐蚀与沉沦。所以,在对教师的管理和教育中,严格监督是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中有组织监督,有法律监督,有家长监督,还有舆论监督等等,它们彼此应协调配套,以形成法制化的可操作系统。

四是严明法纪。要无私无畏地严肃执纪、执法,要尽量加大性侵“败类”惩处力度,一旦被查处就要他支付相应的“成本”,不能让已揭露出来的“败类”得到任何“实惠”。对教师中的这些“败类”坚持“零容忍”,对个别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出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绝不姑息。严厉打击教师性侵害行为,对性侵“败类”严厉惩处;“杀一儆百”,对其他教师是一种有效的特殊教育;纯洁教师队伍,对教书育人和社会舆论的道德评价体系则是一种郑重的交代。

说到底,这一切的关键是要有个好的机制。在强调教师树德育人的同时,不要忽略严法护校。正所谓:有深入人心的教育,使之不会性侵;有严格无情的惩罚,使之不敢性侵;有严密可行的监督,使之不能性侵。如果虚实相间、文武并举,校园心理安全的问题可能会解决得比较好一些。

慧腾青少年成长学校 篇5

【关键词】网络 中学生 健康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347-01

信息技术必修课是一门体现创新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信息技术文化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的道德,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必修课的教学,使学生增强信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过程和应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中学生没有养成正确使用网络的习惯。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的学习中给予正确的指导。

一、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赋创新以更广泛的外延

网络是信息化的产物。人们通过网络交流,增长了知识,积累了信息。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共享,使得身在局部的我们可以放眼大千世界和无穷宇宙空间,达到纵观全局的效果。自网络诞生以来,已表现出了其显著特征:不断地发展与运动。青少年也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不断前进中成长。通过驾驭网络,运用网络,学生们创新设想将得到更具体化的实现与拓展。从“网上聊天、网上购物……”,从“电脑班级报设计”到“班级网页设计”,学生们将自己的美好设想与愿望,在现代化信息工具上得到“所想及所得”的体现与证明。因此,我们经常会这样评价“网络”: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而这一点正好与我们青少年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相吻合。因为,我们都相信“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那么就让我们一起以实际行动来保护、鼓励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于是,我们相信在网络上可以给我们的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理想的双翼!”

二、培养中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主体人格的培养

新时期培养中学生的健康人格包括培养其“助人自助”的能力、关心他人的能力、竞争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尊重选择等能力。显然,网络对培养诸多的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环境与空间。通过网络媒体,学生可以接触到广泛的社会空间,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样的“接触”与“体验”也锻炼和培养了其社会交往能力。特别对于“腼腆”、“内向”的青少年,网络环境――一种非正式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帮助他们克服缺点,走出狭小空间,相信自我,尝试迎接新的挑战。同时,我们也相信“网络交往”也将给我们的传统的“师生关系”、“师生交往”带来新的生机与启迪。

青少年在学校,班级中开展创造新的活动,其根本原因是他们主体发展的需求,是他们身心发展个性化与社会化的需求。当青少年置身于网络之中,他们所接触的远比他们周围现实更为广阔和空间,不仅帮助他们早日适应将来踏上的现实社会,也是推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个性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学会以人本主义的思想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有人说:网络是世界上最肮脏的地方。也有人说:网络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秘密的社会中。还有人问:到底由谁来管理网络空间?……的确,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帮助,同时也产生了烦恼。面对这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时时处处与我们形影相随的“网”,我们强烈要求规范网上内容。电脑化的空间赋予青少年同成年人一样的力量,但却没有给他们以相同的智慧。网络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恣意漫游。但同样的自由对青少年而言确实存在危险的一面。他可能在网上遇到真正的麻烦,这种麻烦和他不回家而在外游荡可能遇到的麻烦一样可怕。他仍然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不能随便在网上结交朋友。又如网络游戏,若禁止他们玩一切游戏,许多游戏益智训练的功能也将被抛弃,这未必合适。问题是有一些学生以益智训练为由,耗用了太多的时间,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时由于许多游戏来路不明,夹带有病毒,会给整个网络带来损害。如何界定游戏的益害及其程度,从而实施有效地令人信服地处理?作为教育者,必须主动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加以正确引导,以便他们更好地使用网络,从而保证他们健康向上。

青少年有些方面还是不成熟的,没有鲜明的是非观和价值观,纷繁与绚丽容易迷惑。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退却,而掉头。我们要挺起胸,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网络道路上。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网络仅仅只是中学生生活中的网络,而不是提倡中学生毫无选择地生活在网络中。计算机/互联网只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一种工具。只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它仍然充满着人文关怀。这与其他方面的教育没有什么不同。要把握好一个尺度,当青少年坐在电脑面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控制使用时间,使用1小时左右应该休息。

2、玩游戏要有节制,更不能因入迷而陷进去。

3、善于识别电脑病毒,及时回避,不受迷惑。

4、多与家人和同龄伙伴交流。

总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对于贯彻十八大教育精神的战略思想,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巩固和提高教育成果,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对于拉动教育消费,促进为教育服务的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贡献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朝弟、曹广双 计算机在中小学教学与管理中的应用 科学出版社

[2] 侯奉含,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探析与研究【J】办公自动化(综合版)2010,(10)

[3] 党为宏,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J]科教导刊,2010,(30)

[4] 赵云,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能力[J]软件导刊,2010(8)

中学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篇6

青少年是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他们的生理、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在初步形成。中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青少年的一生影响很大。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 是党和人民对他们的殷切期望, 也是青少年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青少年要积极参加道德实践, 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但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身心都还不够成熟, 正处于叛逆期, 会出现一些叛逆的行为。因此, 中学教育不仅要帮助青少年实现知识、技能的获取, 还要促进他们身体、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成长。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中学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让他们拥有优良的品质。中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使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礼貌行为, 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甘于奉献的精神, 具有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中学教育包括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两个层次的教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 》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 其中的第二阶段———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属于中学教育的初中阶段,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的, 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中学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环境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调查中, 学生的心理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缺陷或弱点, 这些问题一方面是课程设置本身造成的, 另一方面是学校制度和教师管理不当造成的, 再有就是青少年自身适应能力差或无适应能力造成的, 它们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智力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学校的生活对于学生塑造人格有重要影响,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都要经历几个阶段, 我国现代心理学家把人格形成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期, 这个阶段是从人出生到进入青春期之前;第二阶段:重建期, 即从青春期开始到青春期结束;第三阶段:成熟期, 这个阶段是从成年期到老年期。而中学教育的对象是年龄在11~18岁之间的青少年, 他们人格形成和发展处于重建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生理发生显著的变化, 身体的急剧发育和性成熟。他们在关心自己身体和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同时, 也开始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心理、气质、性格、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开始向稳定、独立等方面转变, 确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人格在此阶段得到调整、修正和完善。自从迈进学校门槛, 个体的主要社会角色就是学生, 对于学生来说, 如果学校生活中的体验主要是紧张、压抑、沮丧的, 那么他们必然就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也就不利于人格的构建。而如果学校生活的体验主要是轻松、乐观、积极的, 那么他们的心理状态就会倾向于积极、良好, 有利于人格的构建。

二、师生关系

在学校环境中, 人际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 其中师生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 可以说, 一所学校中师生关系的状况是构成这个学校环境的主要因素。从塑造学生人格的需求出发, 学校必须建立起尊重学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对教师的信赖感, 从而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自然表露自己的困惑疑问, 并随时能得到教师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在学校, 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也是影响其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学生能与群体中的其他同学进行广泛的交往和联系, 特别是与兴趣相同的同学经常在一起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就能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 这不仅使人增进理解、心胸开阔, 而且可以使人感受到充分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 从而大大地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 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

三、教师的行为修养

教师承担着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智力的任务。学习指导者是教师的首要以及最突出的角色, 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 教师的言行举止、态度个性等作为成人的行为样式, 无不对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学生, 模仿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作为学习指导者, 可以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这样, 学生对教师就有了一种特殊的信任感, 就会尊敬和爱戴老师, 并将老师当作自己的行为楷模。教师正面的示范会给学生留下公正、热情、坚强、果断、理智、正义等印象。相反, 教师的反面示范会给青少年留下心灵上的阴影和创伤, 甚至导致青少年行为的缺陷。因此, 在青少年的成长中, 教师应该十分注意自己的行为修养。

慧腾青少年成长学校 篇7

一、青少年学生面临的安全、法治现状

1.安全现状。近几年, 校园安全事故频发, 有关青少年学生食品药品中毒、校园踩踏、暴力、交通事故等屡见报端。教育部、公安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等单位对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 目前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 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消失!每年有4000多万中小学生在安全事故中受到伤害, 约占受伤害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在教育地位如此突出的今天, 触目惊心的数字给我们重重地敲响了校园安全警钟。

2.法治现状。近年来,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虽然总体有所下降, 但调查数据显示, 依然有平均每分钟发生1起以上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由青少年吸毒、寻衅滋事等原因引发的治安案件仍不断发生, 且犯罪主体呈现出低龄化 (涉毒最小年龄11岁, 涉罪最小年龄12岁) 、团伙化、暴力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点。譬如, 2013年海南省琼海市侦破的“风流帮”和2014年海南省陵水县的“6·1”袭警案, 其团伙成员都是18岁左右的青少年, 未成年人约占三分之一, 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案件仍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我国应对青少年学生安全、法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安全与法治密切相关, 法治是安全的前提, 安全是法治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近年来, 我国校园安全事故频发, 暴露了我国青少年学生安全与法治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 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1.法律法规的空白与缺位。我国目前还没有将学校安全立法列入国家战略, 至今还没有制定专门的法律, 相关法律条文散见于 《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之中。这些法律关于保护青少年学生合法权益的规定既不具体, 又存在不少空白, 导致我国的校园安全工作无法可依, 每次事故之后也仅仅是对有关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了事。

2.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对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重视不够, 致使法治教育在整个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仅仅是个点缀, “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体制难以形成。

3.全国各地均没有正式的法治教育统编教材, 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途径单一, 手段落后, 方法生硬。法治教育教学方法落后, 普遍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 缺乏现代传媒技术和手段, 缺乏司法系统志愿者的广泛参与, 缺乏让学生进社区搞服务、参观法庭、社会实践等参与性课堂教学方法, 校园普法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5.每年有数量不菲的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辍学生走向社会, 他们在校学到的法律知识有限, 法治意识淡薄, 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成为影响社会治安不容忽视的一大因素。

6.校园周边环境管控不力。一是校园周边环境混乱, 偷盗、诈骗、伤害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二是部分流动商贩向学生兜售各种黄色淫秽、恐怖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刊物及音像制品, 严重腐蚀学生的心灵。三是校园周边的违规网吧、电子游戏厅包围学校、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超时经营、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等现象比较突出, 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实施有效监管。四是校内校外的小超市、小卖部唯利是图, 违规向学生出售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商品、甚至向学生出售香烟等。

7.学校内部安全管理疏于防范。现有学校安全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形同虚设, 没有起到应有的制约管理作用。如有的学校老师、宿管员对火灾隐患缺乏警惕性, 明知道有学生晚上点蜡烛看书, 却视而不见, 实际上是鼓励学生“开夜车”。许多学校缺乏安全应急预案, 也没有实现安全应急预案演练常态化。

8.学校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受应试教育影响, 中小学老师、家长普遍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 对他们的安全问题不太重视, 因此, 学校的安全教育大多流于形式, 师生安全意识普遍淡薄。

9.校车管理制度存在漏洞。这几年发生的多起校车事故, 以极其惨痛的代价暴露出我国校车安全管理存在的漏洞, 也促使各级政府加大中小学校车的投入, 努力改善中小学生上学的交通条件。但是, 目前我国依然有许多乡镇、农村的中小学根本没有校车, 市县中小学校车数量不足、维修保养不到位等问题依然严峻, 聘用的驾驶人员素质较低。

10.家庭安全教育缺乏。父母疲于工作, 安全意识薄弱, 缺乏对孩子必要的安全教育。农村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 大多数孩子难以辨别各种社会危害。

11.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在意外伤害事故中, 对事故的发生几乎没有任何心理准备,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面对伤害, 束手无策。

三、提高青少年学生安全意识、法治意识的对策

1.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灵和完善的人格。学校 (老师) 、家庭 (家长) 在抓好青少年学生学习的同时, 要让学生明白“两个硬道理”, 养成“三个好习惯”———

(1) “两个硬道理”:1“健康平安是硬道理”。健康平安是人生所有努力的基础与前提, 如果没有了健康平安, 所有努力都等于零。2“遵纪守法是硬道理”。在法律问题上, 一百减一等于零!一次犯法, 所有的一切统统归零!

(2) “三个好习惯”:1读书的好习惯。好的书籍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境界、引领人生方向。青少年学生犹如一张白纸, 只要坚持多读书、读好书, 就可以和无数的名家圣贤在心灵层面进行交流, 吸收他们的智慧精华, 传承他们的思想灵光, 润物无声, 潜移默化。2运动的好习惯。生命在于运动。学校 (老师) 、家庭 (家长) 要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和有序的竞技平台, 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 多参加体育锻炼, 让每个青少年学生都能在运动场上尽情地挥洒青春的汗水, 激扬青春的意气。运动不仅强健体魄, 还能培养团队精神, 锤炼勇气和意志。3交流的好习惯。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着力培养孩子在社会交往中积极沟通、主动交流的能力, 通过沟通, 开阔情怀;通过交流, 增长见识, 通过沟通交流, 收获人生最美好、最纯洁的友谊。

2.家庭、学校、社会要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 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

(1) 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父母一定要担当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要在忙于生计的同时, 不论多苦、多累、多忙, 都要多花时间陪孩子、关心孩子, 与孩子平等交流, 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要转变教育理念, 不要以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 也不要只盯着孩子的成绩, 一味地以分数论高低, 要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在日常生活中, 要常抓不懈, 利用各种机会, 教会孩子各种必要的安全常识, 培养孩子的法治意识和健康的人生观。

(2) 学校。当前, 科技文化日新月异, 知识更新越来越快, 代际鸿沟越来越大, 很多家长受自身素质影响, 越来越难以承担教育、引领儿女的责任。因此, 老师无疑成了孩子们人生旅途中主要引路人。一位老师如何才能够成为孩子们真正合格的引路人呢?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每位老师都要以此为座右铭, 鞭策自己不仅要“奉送真理”, 更要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学校作为现代社会教书育人的专业机构, 老师作为传承人类知识文化的职业工作者, 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担当起保护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首要责任, 切实把青少年学生的安全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认真负责、常抓不懈。学校要不断加强安防设施建设, 杜绝由于硬件隐患引发的楼房坍塌、踩踏、火灾、触电等安全事故的发生;要不断完善安全措施, 通过切合实际、精准到位的有效管理, 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教师要不断加强安全与法治教育, 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安全理念、法治理念, 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3) 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之下, 青少年学生也不例外, 他们同样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种种影响。因此, 在青少年的安全、法治问题上, 社会有关部门应当各负其责, 共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司法行政部门作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 要以“法律进学校”工程为载体, 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方法, 着力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譬如, 2014年海南省开展的160场法治文艺进校园巡演, 将身边的典型案例改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剧, 再加入普法专家的互动点评, 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取得了良好的普法效果。公安、消防、工商、文体、卫生等部门, 要积极主动发挥职能作用, 帮助学校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 保学校一方净土, 留学生一片晴天。教育主管部门更要加强顶层设计, 将安全、法治纳入各级中小学及学校主要领导的年度考核范畴, 加强日常的监督检查, 积极协调社会有关部门, 推动各级中小学安全、法治建设, 共同建设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上一篇:一晃就老了的唯美句子下一篇:预防学习讨论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