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精选9篇)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 篇1
如何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
河北省任丘市青塔中学语文教研组 朱慧敏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学校都为其创造了最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按理说孩子们应该快乐生活快乐学习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关于孩子们的人身伤害案件时常见诸于报端和网络,有些是伤害他人,有的是伤害自己,读来令人心痛。这些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都是因为这些孩子们缺乏健康的心理素质,遇到事情处理的方式不妥当。那么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孩子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呢?
一、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是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先决条件。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负有义不容辞的教养责任。而且,孩子对父母有着一种本能的亲切感、依赖感和信任感,家长的言行举止以及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孩子会形成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既然家庭环境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作为父母就应该做到:
首先,父母要给予孩子恰当的爱。除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外,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的感情需求,要多观察孩子的表现,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多和孩子沟通交流,要时刻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他的依靠,他随时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帮助,这样,一旦有什么事,孩子就会第一个告诉家长,而不是不知所措,胡思乱想,甚至做出什么“傻事”。
其次,父母要严格要求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爱,但这爱不能过分,若变成溺爱,不但不能促进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还会带来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有些孩子任性、自私、偏激,就是父母溺爱的结果。明智的爱和严格的要求是分不开的。当然,严格要求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的基础上,这样孩子才会觉得父母可亲可敬,才会拥有自尊、自立、爱憎分明的健康的心理品质。
最后,父母要为子女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一家人要互敬互爱,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温馨融洽的感情氛围是孩子快乐成长必不可少的土壤,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树立自律自立的信心,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轻松愉快的学校生活,是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因素。
从七、八岁开始,孩子们步入学校,学校成为他们除家庭以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和老师、同学相处,学习知识,学会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好多都与之相关,所以学校生活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如何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是教育的实施主体,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所以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构建一系列与孩子心理特点相一致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知识。再就是作为教师,应该有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和平、稳定的状态下,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培养他们踏实、认真、奋发向上的心理素质。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在与他们相处中要视他们为朋友。如此以来,孩子们的心理压力减轻了,生活中的烦恼也减少了,自然会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2、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仅有课本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书呆子”更是被淘汰的对象,针对此状况,学校应适当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艺术作品展”等等,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一展自己的才能,在被肯定中增强信心。并且在活动中他们还能学会
与人合作,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关心别人,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心。这样,既充实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又发展了他们的多种技能,健康的心理素质也就随之形成了。
3、加强学校管理。学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环境,可如果管理不善,也会受到外界的干扰。有些学校就常有校外人员衣冠不整,举止不雅,在校园中招摇过市,甚至寻衅滋事,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极坏的影响。有些自制能力差的学生还会与之为伍,效仿其言行,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有的因此辍学,有的误入歧途。所以说学校一定要加强管理,以明确的行为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一旦有人违反,要坚决查处,以此严肃校风、校纪,还要杜绝校外不良因素的侵入,为学生留下一片净土,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二、平安纯净的社会环境,是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有力保障。
家庭环境也好,学校环境也罢,都是处于社会大环境下的小环境,都不可避免地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安全纯净的社会环境是建构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前提。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覆盖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它必将带来人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的一场深刻革命,这也为孩子们接触社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因为种种原因,其负面影响也凸显出来,各种非法出版物四处泛滥,一些黑网吧为了挣钱,明知故犯,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络上淫秽、暴力、恐怖的画面时时可见,好多不适合孩子们接触的东西很容易就被孩子所接触到了。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所以说,为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关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规范文化市场和传媒市场,净化社会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以不同的空间形式占据了青少年的整个生活,它们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只有这三方面共同携手,相互协调,相互补充,才能为孩子们营造出一个和谐、轻松、纯净的生存环境,才能让孩子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的人,才会是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 篇2
1. 心理素质的涵义
所谓心理素质, 也就是指个性心理品质, 它是以人的自我意识为核心, 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 它包括人的认知能力 (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 需要, 动机, 兴趣, 情感, 意志, 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
心理素质有能动性, 中介性, 稳定性, 独特性等特点。
2. 青少年心理状况
青少年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必须经过青少年自我的“心灵创造”。据有关资料表明, 我国青少年约有百分之三十五左右的人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 我们应当普遍倡导和广泛地开展心理训练, 研究出科学合理的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的方法, 帮助青少年不断完善自我的内在机制, 缓解心理冲突, 消除心理疾患, 增进其心理平衡和人格系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青少年足球训练中, 在重视青少年运动员心理问题的同时, 必须懂得如何科学地培养青少年足球心理素质。
二、青少年足球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
(1) 心理成长问题。通过有目的的全面训练, 掌握正确的日常行为策略, 以促进自身人格系统全面健康的发展, 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促使其沿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健康发展;
(2) 心理缺陷问题。个体已知自己在情绪反应和人格系统方面存有某些缺陷, 并且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已有比较迫切的要求, 从而有意识地采用某些正确行为策略和矫正方式, 以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观念, 情绪和行为;
(3) 心理障碍问题。个体整个人格系统或某一重要的心理活动侧面发生危机, 不能自主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无法与外界开展正常的接触, 交流, 甚至有心理变态倾向;
(4) 挖掘心理潜力问题。潜能是人类最大的保障。然而由于情境上的限制以及个体长期以来缺乏潜能意识, 未予充分挖掘。人的一生磨练越多, 接受的刺激越丰富, 自身能量释放的越充分。因此, 经常进行心理训练是有效地开发自我潜能的重要手段。
三、青少年足球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在足球比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心理素质直接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的发挥, 对比赛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足球水平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 因此我们应该更好地培养青少年心理素质, 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培养, 必须懂得心理素质的一些训练方法, 常见的训练方法有:胜利法, 所谓胜利训练法, 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 让运动员不断地取得胜利, 并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 以获得自信, 坚定其必胜的信念, 去迎接新的挑战, 敢于面对困难的一种方法;挫折法, 所谓挫折法, 就是让运动员在其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 经受一些挫折和失败, 使他们在心理上逐渐增强抗挫折能力, 以尽快走出心理低谷, 增强心理调节平衡能力的一种方法;沟通法, 通过语言和信息的交流, 及时的掌握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并且通过语言和信息加以正确地引导和指导, 使运动员在心理上达到良好的状态,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训练和比赛当中去;此外还有暗示法, 幽默法, 放松法, 念动法等等。
(2) 教练员的主导作用。教练员对培养青少年心理素质起主导作用, 教练员要在平常的训练, 比赛及日常生活中要及时掌握每个队员心理变化状况, 从而及时地配合心理专家来对球员的某种心理现象而采取对应的训练手段。
(3)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掌握足球运动心理训练意义及训练内容。训练意义:训练和身体, 技术, 战术, 智力和作用训练构成了现代足球运动训练的基本内容, 它体现了现代训练已由“体力为主型”转化为“体力—心智结合型”的发展特征, 符合现代运动水平的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运动员心理, 智力, 知识水平的发展规律, 足球运动中, 运动员不仅承受较大的生理负荷, 而且承受了较大的心理负荷, 因此如何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改善心理机能, 是运动训练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要内容之一。事实表明, 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训练水平, 即使身体, 战术, 技术, 训练再好也难以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四、青少年足球心理素质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明确训练比赛动机。培养和激励运动员正确的比赛动机, 才会调节他们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方面教练员应当起到主导作用, 这日常训练学习和工作中, 教练员要有目的, 有计划, 有针对性地通过言传身教, 启发诱导来激发青少年运动员端正训练和比赛的态度和思想, 树立远大目标和崇高的理想, 为祖国和人民争光的意识和精神, 从而产生训练动力, 树立自信心。
运动中的心理训练。运动训练是一项艰苦的身体运动, 训练项目的不同, 心理训练方法也不同。在足球运动训练中, 长时间重复同样的动作, 会使运动员感到枯燥和厌烦, 为改变这种局面, 将心理训练应用到心理训练的全过程, 改善训练情感, 使训练更具有趣味性, 游戏性, 竞争性, 对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心理耐力”水平, 最大限度地动员体能的潜力, 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集中注意力的训练。注意力是指全神贯注于某一确定目标, 不为其他事物或念头干扰而分散注意的能力, 注意力对于有经验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术的发挥是有重要作用的。而对于一些青少年运动员来说, 由于比赛机会较少, 经验不足, 加上外界条件的变化和场内外干扰等, 造成心理控制能力差, 注意力易分散, 而不能正常发挥水平, 使参赛成绩不够理想。
重视文化理论知识水平, 提高足球理论, 掌握广泛知识对培养青少年足球心理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足球心理问题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根据青少年心理特征及出现的现象, 创新出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的科学方法, 促使青少年足球心理素质问题得以彻底改变。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现代足球.第一版.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
[2]编写委员会.心理素质教育实用全书.第一版.开明出版社.2000年
[3]陈友良.当代中国青年心理素质概论.第一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4]者永平.中国足球百年照片珍藏.第一版.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
谈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及矫正 篇3
【关键词】心理素质;培养;矫正
教育是兴帮之策,培养人才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而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当及社会不良影响而造成孩子面临心理障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少心理素质较低的学生因为遇到小小的挫折走极端,自杀、自残、杀人事件屡见不鲜。如何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具有健康成熟的心理素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面临艰巨任务。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竞争性、开放性和自主性,这就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面对竞争要有敢于迎接挑战、承受压力的勇气,心理素质要坚韧、顽强。同时心理压力又不能太大,应使之成为动力,而不应成为负力,这就需要思想豁达、心胸开阔,即思想、心理应具有开放性,特别是心理要稳定,即有承受压力的耐力,又要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时面对市场经济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思想要自由、灵活,心理能迅速适应不断变换的环境。面对机遇,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善于观察和发现机遇,要善于把握机遇,更重要的是要敢于把握机遇,从而为自己的人生闪耀光彩。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少部分升学深造,大部分将步入社会,面对现实。作为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特殊时期,在注意关他们身体和生理变化的同时,注意其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之初步建立起健康稳定成熟的心理素质,为将来成人成材打好基础。我认为在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介绍出来同大家商榷。
一、注重培养积极向上的竞争心理
除去心理健康的专业课外,各学科教师针对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循序渐进,营造起一种心理教育的氛围,在此氛围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给我们树立了周恩来少年立大志的光辉典范,教育意义极为典型,由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我们有如此鲜明光辉的榜样,更应树大志,但是这个志不应是空洞、不切实际的,而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基础而定,并付诸切实的行动。鼓励学生三比:一比理想。让学生课外写成“我的理想”,每人一份,以展览栏的形式张贴出来。二比行动,看每个学生的具体行动,看谁听课认真,比谁作业完成的质量高,评谁课外劳动积极,看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小组活动的好。三比成绩,经常举行课堂听写、小测、单元测,比谁学的扎实,每个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看谁有进步.进步快。通过三比,目的是在写和做的过程中,培养起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步的思想和心理,有点小进步就鼓励表扬,激发起学生向上的动力。
初中学生正值十三、四岁,如朝阳般灿烂,如鲜花初绽。朝气蓬勃,阳光灿烂正是这个年龄所应有的,顺应孩子们的自然属性,激发孩子们积极健康的向上心理,例如,孩子们的求知欲,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气,团结友爱、正当上游的班风,集体荣誉感等。孩子们如璞玉,需要匠师的雕琢。玉不琢不成器,老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们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孩子们在这样的集体中生活学习几年,会塑造孩子们健康心灵。
二、注重培养灵活自由的开放心理
语文这一学科内容繁杂,各类文体不同,授课方法不同。比如记叙文要突出记叙六要素,讲议论文要强调议论三要素,在改换文体前,先通知学生,让他们事先有个心理准备,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强化已有的心理状态,以备下一次转换时便于自然接受。如此反复训练,培养学生面对变换,心理稳定,适应性强,即以不变应多变,应付从容自如。这种心理即是稳定的,又是自由灵活的,即开放性的。
这种心理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培养引导、逐步建立。把此心态扩大推广到其他方面,逐步加以锻炼,使之成熟。例如,我们可以在体育比赛中独出心裁,一次全校体操比赛中,训练中我班一直是男体委,像其他班级一样,临赛前我班临阵换将,把男体委换下来,一英姿飒爽的女体委上场,令在场的评委和师生眼前一亮,而女体委的出色表现更是让全场的精神为之一振。当然成绩是可想而知的:独领风骚。这里面有老师的智慧,更有同学们的灵活和默契的配合。打破常规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但是这种打破应该是有基础的,不是建造空中楼阁。灵活的思维灵活自由的心灵可以放飞出美丽的鸟儿。
三、注重培养个性鲜明的独立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新的教育原则,变换教学方式,改以教师教为主变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心理意识。对于教学内容难度较低的我经常放开手脚让学生完全自学,但这种自学并不是盲目的。学生自学前先给学生讲解学习达成的具体目标、学习方法、怎样检测、时间要求等详细可行的操作程序。不断做这样的训练,就可以逐步培养起学生的独立自主心理和意识。
这三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交叉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整个初中阶段。这三方面都以正面引导为主。当然一个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不仅仅是这三个方面,还有众多方面,育人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教师注意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避免出现误导,在此过程中若有不良现象,应及时加以矫正。
1.唯成绩独尊心理
以成绩代替或忽视其他。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时,有的学生或者老师片面讲成绩,一味追求高分数,而忽视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对这样的学生不能因其学习成绩好而偏爱、鼓励,这样的心理发展下去容易造成畸形,比如思想意识的偏差.他会认为只有成绩好才是真本事,而不知道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生活能力等也很重要。此时如不加以引导,思想品质就会自私、狭隘,唯我独尊,唯学习独尊。心理会极其脆弱,面对生活,面对同学,面对老师,一旦发生点小矛盾,会使其心理经受不起压力,严重时会使其心理、精神崩溃。这样的情况已不乏先例,对这样的学生应做个别心理指导,引导学生把眼光放远,把心胸放宽,除了进行大量的思想教育外,还要以实际例子对其加以教育.对其心理加以矫正。然后以个别为典型,教育全体学生,尽量避免严重情况的发生。
2.遇挫心理脆弱
这也是一种典型心理。一般是指孩子遇到挫折失败或者困难就情绪一落千丈,觉得很丢面子,容易丧失自信心。甚至自己犯了错误对于老师的批评不能积极正确接受走极端。对此一是需要设计遇挫心理锻炼,二是多种形式进行正面教育,培养锻炼其坚强意志。例如我们的学校在县城,一部分孩子从乡下各村镇来到这里,从前是小村里的佼佼者,可在这里从学习成绩上在班里成了后面的,当此之时,老师的工作是需要细致耐心和温柔的,当然适当的时机也是需要给予孩子们激励和鼓舞的。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所在,激发起他们上进心,帮助他们从失败的低谷走出来。回过头来再看过去,那又是一笔人生成长过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3.浮躁攀比等心理
处于初中阶段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又处于这样一个飞速发展五彩缤纷甚至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和社会,学生容易受到各种诱惑和不良影响,学生的盲从心理、攀比心理较重,对此教师一方面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形成家校合力,一方面尽教育之责任对学生进行细致多方位的教育引导矫正。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 篇4
一.对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的认识。
现在的学生从物质生活上来说,无疑是幸福的,但精神上却并不轻松。虽然现在由于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应试教育,过重的课业负担状况有所改善,学生出路也比过去多了,但是,生活,学习,成长中的困扰,仍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压力。世俗流行的狭窄的竞争攀比,快节奏的生活,繁重单调的课业负担,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还有来自成人的焦虑情绪,无不给现代孩子带来精神的困扰和心理上的不平衡。
在大部分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今天,许多孩子都变得敏感,脆弱,心理素质欠隹。如某报纸曾报道的一案例:某所中学有一个班发生失窃现象,班主任找班中一位同学了解情况,事后这位学生越想越怕,以为班主任是怀疑他偷窃,结果不敢见家长,不敢返学校,独自一人出走了。这样脆弱的孩子,经受不住小小的一点压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1989年,在我国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几位有名中外专家提出衡量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结构的7条标准:(1)积极进取,有强烈的开拓精神。(2)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类的责任感。(3)在急剧的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4)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5)学会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化。(6)有多种个性和特长。(7)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这7条标准中绝大部分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这表明,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二十一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 健全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看,未来的竞争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潜能的发挥是受心理状况决定的,要做合格的人才,必须注意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保持。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和行为效果。
国际卫生组织把“健康”概括为:身体无缺点和疾病,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针对中学生的具体实际,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客观地对待现实,而且能正确地评估自己;乐于与人交往,有稳定的乐观的情绪,即使遇到挫折,也能自我调适、乐于学习,并且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争取获得最大成绩。概而言之,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当能保持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基于以上认识和时代特征的把握,我们归纳出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所特有的五大主要特点:第一,健全的人格;第二,敢于正视现实;第三,恰当的自我观念;第四,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五,热爱学习生活。这些构成了评价一个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主要标准。
例如,小郑原是一所普通中学的尖子生,一直担任班长工作,初一下学期随父亲工作调动,小郑转学到一所重点中学,由于两校的教学水平的差异和课程进度的不同,转学后小郑第一次考试成绩排在班第55名,在班干部的改选中也落选了,一向活泼开朗的小郑沉静下来,这时,班主任和家长及时与小郑谈心,与他一起分析成绩落后等原因,小郑听完老师和家长的话后,充满信心地表示,自己的.能力绝不是目前这个水平,请老师和家长放心,他一定能迎头赶上。从此,他早上5点多钟起床坚持读英语,课堂上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课后常常能见到他勤奋好学的身影。到初二下学期中段考,他已从55名升为班的18名。并重新被同学们选为班干部。而且他表示:还会继续努力,争取进入班前十名。
评析:小郑的成功,除了是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外,主要还是小郑本身具有远大的理想,信念坚定,自尊自重,不怕挫折和困难。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占30%,而非智力因素占70%。人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支配下完成的,心理素质好,可以充分发挥出人本身具有的巨大潜能;反之就有可能使潜能受到压抑。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个性是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几种状态表现
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当前中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主要有列几种:
⒈压抑心理
超负荷的学习担子,使有些人精神紧张,寡言少语,忧心忡忡。个案:学生A学习成绩很好,平时测验、考试总排在班第三至四名,但她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于是整天埋头学习,在一次考试中取得班第一。在获得老师表扬的同时,也受到一些同学的闲言闲语,说她这次成绩是偶然的,她听了这些话后总是担心下次被别人超过,不能保持第一,满脑子是问号:“有人超过自己怎么办?”。由于过分担心,晚上十二点多钟也不愿睡觉,第二天上课却无精打彩,这是由于不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正常竞争,压力过大而产生了严重的紧张情绪,焦虑过度,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⒉自卑心理
个案:学生B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和与别人沟通,成绩在班中处于中等水平。有一次考试,她有两个科目分数偏低,总成绩达不到预想的水平,家长焦急之中说她脑子比别人笨,于是在她思想上萌发了低人一等的感觉,怕同学取笑、怕老师责骂,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常常处于忧郁、悲观、沮丧的心境之中不能自拔。
⒊失落心理
个案:学生C由于从小在家庭中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思想上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平时自我要求非常高,一直是班中的尖子。她给自己定出几个要求:每次考试都必须在班前十名。初二学年由于主、客观一些原因,她的考试成绩下降到班的中等水平。随着原有地位的丧失,她自我失落感油然而生,出现心理不平衡,怀疑自己是否“优秀”,变得苦恼,消沉,颓丧,不与班中学习好的同学交往,反而主动去靠近成绩和纪律差的同学,似乎从哪里才能寻找到精神安慰,失去了奋进的内动力。
4.单恋心理
个案:学生D在小学时担任班长,曾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升上初中后,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情感也随着变化,男与女 意识的增强, 令她暗暗地喜欢上班中的一位男同学,形成单相思。由于情有独钟,神情恍惚,不可自拔,酿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的后果,令家长和老师都大吃一惊。
5.嫉妒心理
个案:学生E生长在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但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和生性好动、好玩的性格特点,小E总是不能长时间静下来坚持学习,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班中下水平。而与小E原来水平相差不远的小华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成绩逐步进步。面对着老师对小华的赞扬和父亲对自己的责骂,小E的心理发生了明显的扭曲,他开始想方设法攻击小华,挑拔小华与同学的关系。过份的嫉妒心使他性格变得古怪起来,神经过敏,总怀疑别人与他过不去。
6.孤独心理
个案:学生F的父母都是单位的领导干部,经常加班,出差和应酬,极少留在家中,对小F关心只停留在日常的衣食和金钱的满足,一家三口一个星期难得有1-2次同台吃饭,家中根本无人关心她的喜与忧,F放学回家望着摆设先进而冷清清的家,孤独空虚的感觉就会从心底升起,她在写给同学的信中说:“……我经常独自一个人在麦当劳呆坐一个多小时也不愿回家,有时回到家中心情就极其恶劣,或者是放声大哭,或者是发脾气摔东西……”。
7.从众心理
个案:小G是班的学习委员,学习刻苦,工作负责,倍受班主任的钟爱,由于小G工作认真,难免在班上得罪了一些同学和引起一些同学的嫉妒,这些同学在班上有意与她作对,对她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小G被这些同学的行为吓怕了,她变得懒散起来,不但在处理班日常工作时对违纪同学网开一面,甚至有意与这些同学玩在一起、违反纪律。老师批评时,她觉得这样才能被那部份同学接纳。
8.逆反心理
个案:小H的母亲家教很严,对小H返放学时间都作了规定,但小H性格外向,喜欢玩和交朋友,放学后经常留在学校与同学闲谈或相约去逛街,把母亲的规定忘记得一干二净,当然,她母亲对她的行为非常恼火,每次迟回家都是一番责骂,对此,小H极为反感,从无意识的行为变为有意识的反抗。有一晚十时多,她母亲打电话向班主任投诉小H仍末回家,班主任向小H了解情况,原来她放学后故意从另一方向绕一个大弯慢慢走回家,目的就是要气一气她妈妈。
9.脆弱心理
个案:小J就读小学时是学校文娱队的积极分子,经常参加校内、外的表演,加上学习成绩不错,所以她是在老师的赞扬、重视和家长的宠爱中完成小学学习,小学毕业考上重点中学后,来自各校的尖子生云集一起,小J显不出小学时的优势了,初一、初二的学习成绩都只是在班的中等水平,一旦失去了以前的优越感,小J就缺乏心理适应能力了。老师善意的批评,小J看作是有意与她过不去,家长正常的要求,小J以为是父母亲不再爱她,她变得多愁善感,心事重重,常常为一些小事就把自己关在房中哭泣,班中的同学戏称她为“林黛玉”。
以上的事例,说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障碍现象表现得很突出。
四.进行心理辅导的途径和方法。
中学生心理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⒈是家庭教育不当,宽严失度所至;
⒉是基于生理特点;
⒊是受社会环境影响;
⒋是学校教育重智轻德、没有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是出现问题后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过后也不了了之。
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调适,需要从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从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中去获得,不能偏废,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结合一些教育科研成果和亲身体验,我认为以下思想与实践方法可供参考:
⒈必须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处在各种不健康心态下的中学生会产生烦躁、苦闷、伤心、愤恨等心理反应,情绪波动大,或悲观失望、或嫉妒,对自己健康成长形成威胁、并对学校以至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作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作为“望生成才”的教育工作者,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肩挑重担,任重而道远。
⒉建立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
父母不能把子女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采取“高压政策”,致使子女不堪重负,产生怨恨或反抗心理。而应该建立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尊重自己的子女,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有人提出: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就是“朋友式”关系。像朋友般互相尊重,互相关心,敞开心扉,作心灵的沟通。
⒊少一些物质满足,多一点精神关怀
目前中国家庭结构大多数是“四二一”,即四位老人,二位父母亲,一个孩子,孩子自然成为家庭中的核心,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家庭教育已被电视、电脑、卡拉OK所代替,父母不是忙于应酬、赚钱,就是各追各的电视剧,各唱各的卡拉OK,很难再见到父母和孩子在一起谈家事、国事、天下事,父母亲给予孩子主要是金钱、物质上的满足,而很少给予精神上的关怀,互不沟通,往往滋生疑虑心理和对抗情绪,因此父母不妨带孩子去参观一些科技成果展览或到大自然去开拓孩子的视野,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乡下参加劳动,让其体味到辛勤的劳作的艰辛,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去欣赏一部好的电视或一场音乐会,使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
⒋不妨体验一点痛苦,承受一点挫折。就是在精神上给孩子注射一些“痛苦”疫苗,让他从小就有一些痛苦的体验,从而增强抗痛苦的能力。如不要满足孩子的一切物欲,不该买的东西坚决不买,让他懂得,有些东西不属于他;孩子碰了桌子时,不要埋怨桌子,让他知道这是他自己不小心的缘故。
⒌开展青春期教育。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生理发育成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异性的好奇和对爱情的探求,他们生活经验不足,感情易冲动,自制力缺乏,极易陷入早恋的泥潭,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性,顺利渡过青春期,学校可定期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其中包括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观看青春期知识录像带,设计,发放,分析调查问卷等。
⒍培养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精神,促进学生自我肯定。一个对自身价值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学生 ,必然是“志存高远”,以欢快,充实,进取的态度和行为去从事生活,对待人生。为此,应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三自”精神,可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创造活动,志趣活动以及有助于个人特长发挥的活动,激励,扶植和推动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欲。有了“三自”精神作基础,他们人格中自卑,懦弱,甘居落后,不敢进取等许多消极特征就能逐步得到克服和消除。
⒎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从报刊杂志的报导中,我们可以看到已越来越多的学校和社会团体重视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有部分学校除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外,还定期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许多中学还加紧派老师接受心理学方面的培训,经过培训,许多老师心受启发,重新正视自己在学校扮演的角色--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让每个学生将老师视为知已,尽量缩小人为做成的心理差距,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使
[1][2]下一页
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如何培养宝宝心理素质 篇5
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品格,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家庭美德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之间和谐、融洽。尽管有时发生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这样在合作、谅解和氛围下,不但使儿童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和作、谅解,使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而且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相反,家庭成员之间如同陌路人,处事自私,争吵不休,这样家庭的儿童心理往往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互相关系,形成良好规范。要相处和睦,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父母说话办事不能以势压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样教人,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这才有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 篇6
鞍山二中
陈虹艳1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鞍山二中
陈虹艳
据报载,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一名高中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竟亲手打死了自己的母亲。近年来,类似的悲剧屡屡发生,因考试成绩几个学生集体轻生,结伙离家出走的,甚至还有母亲打死孩子的。这些令人心悸的悲剧已经告诉我们,再沉重的学习压力下,在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教育体制下,一些中小学生的性格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扭曲。沉重的书包代替了本应该属于孩子的天真、活泼的天性;过重的负担剥夺了孩子们玩的权利;分数的高低代替了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他们本应受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培养出了一些在性格上存在严重缺陷的学生,而性格上的缺陷比生理上的缺陷更可怕。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可以说是在家长的百般呵护和溺爱下成长起来的,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玩具和变形金刚、游戏机,不管多贵的东西,只要孩子张口,即便是家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有的人会感到奇怪,这些在糖罐中泡大的孩子会有什么心理负担可言呢?其实现在孩子的心理负担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并且不容忽视。
现在,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家庭中的孩子不少,并随着离婚率的上升而呈上升趋势。这些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有的已经成为一种心理障碍。他们特别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需要朋友却不合群,渴望信任却又不信任别人,这重重矛盾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使他们喘不过气来。另外,由于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质量观、陈旧的人才观及劳动人事制度和招生考试制度的不完善,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法律法制的教育,使分数价值高于人的价值,升学目标取代了人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从小开始就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学舞蹈、钢琴、绘画、书法、英语、写作等等,恨不得孩子很快地成名成家,又想让孩子升重点、考大学,对孩子的学习一刻不放松,密切关注着孩子的成绩,孩子成绩就象一支晴雨表左右着家长心情的好坏,这无形中又给孩子施加了压力,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其实绝大多数孩子都能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也知道父母为他们所付出的心血,但是只能有一个第一名,而并不是每个孩子每次考试都能取得好名次,因此孩子也在心理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在学校,因为一些领导把各科平均分、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的主要标准,因此教师也以成绩为中心,以冷冰冰的“分数”指挥棒指挥着学生做题、背诵,分数成了衡量一个学生是优生还是差生的标准,所谓一俊遮百丑,成绩好可以掩盖其他一切缺点甚至是错误。在这种形势下,学生不得不在这种近乎残酷的重压下背着沉重心理包袱去学习,目的只有一个:成绩出众,让家长、老师高兴,成为家长、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没有经过什么艰苦的磨练,基本上比较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善于处理矛盾,心理素质较差,比较脆弱。往往因为老师一句批评的话而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失去自信心,因为处理不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而逐渐孤独起来,把自己的心灵加上一把沉重的大锁封闭起来,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在遇到问题时不知如何发泄,慢慢积累起来,久而久之就象一座火山,一喷而不可收拾,做出一些看起来很愚蠢的事情。
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生心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不是有病,它不是靠打针吃药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下一番功夫,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意有针对性地用语言、用行动去化解,使孩子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首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兴趣广泛但不成熟,往往思想偏激,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能正确地解决好个人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致引起心理冲突和挫折,形成消极情绪。同时由于他们的判断能力和导向辨别能力较差,对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不能自觉抵制,往往对人生产生一些消极认识,苦恼、彷徨以至消沉。对于以上种种心理问题,教师应以多种形式,诸如主题班会、专题演讲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帮助他们认识人生的积极意义,理解人生的价值。要经常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和英模事迹去影响他们,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品格和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良好习惯,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防止各种心理偏颇的发生。
其次,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学生到了中学阶段,他们与环境的交往变得复杂起来,情绪也随之日益丰富,良好的情绪是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宜的重要条件,高兴、愉快、欢欣等积极情绪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人格健全,而愤怒、恐惧、焦虑、忧伤等消极情绪则会使青少年失去心理平衡,长期积累还会形成神经活动功能失调以及身体的某些病变。“怒伤肝,忧伤肺”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学校和教师应创设教育和教学适宜的紧张度,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加以健康愉快的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避免由于在管理过程中急于求成而对学生经常斥责,处罚和否定所导致的学生“情绪饥饿”而形成的冷漠、孤僻、自卑的性格特征,应该让学生在适度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下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使学生学会用一定的方法自觉调节自己情绪的紧张程度,克制消极情绪,培养健康情绪。
第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环境因素,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发展他们的安全感和友谊感,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合作精神,教师在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时注重以下原则:主动真诚,尊重他人的人格,习惯和隐私,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于有各种心理疾病和适应不良的学生,应吸引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增加他们与同学友好交往的机会。此外,教师在人际关系中,要特别注意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协调。因为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会看作是集体以至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肯定会使学生由此获得心理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自我价值感,同时,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和乐观性格。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 篇7
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对足球运动员是非常重要的, 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必须有较强的心理素质, 一些知名的运动员往往会在重要的比赛中罚丢点球, 体现了心理素质在关键时刻的不足。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较强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必须要具备的竞技能力之一, 如果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较差, 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 往往会导致在比赛中发挥失常。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变化有着一定的规律性, 要对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 找出提高心理素质的办法。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不能急于求成, 要遵循心理培养的规律来进行培养。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是随着年龄与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 因此, 要在青少年时期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和训练。从运动员的认知、注意、思维、情绪等方面入手, 有针对性的对运动员心理素质进行训练, 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快速提升, 使心理与技术相互促进发展。
二、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较低对比赛的影响分析
(一) 对自己不自信, 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差的一个明显表现就是自信心不足, 过低的估计自己的实力, 对自己的能力缺少信心, 容易在比赛中产生消极的暗示, 不能正常的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这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非常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自信心的不足, 容易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积极性产生影响, 使运动员怀疑自己的水平, 不利于运动员的健康成长, 这也是心理素质差的一种普遍表现。
(二) 高估自己的水平, 轻视对手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差的另外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自我效能过高, 高估自己的水平, 轻视对手, 在比赛过程中产生轻敌的心理。有自信心固然是好事, 可是一旦自信心超过自己的真实水平, 往往会不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运动员在比赛当中要有一个平常的心态, 不能过高, 也不能过低的估计自己的水平, 使心理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有利于运动员超水平的发挥。
(三) 对比赛突发事件的心理调整较慢
足球运动比赛中突发事件较多, 进球、失球, 红黄牌判罚、领先、落后等情况随时可以发生, 足球场上的局势变化较快。这就要求运动员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以应对足球场上的突发事件。心理较好的运动员, 能根据场上的局面进行调整, 心理素质较差队员, 往往不能适应场上的局面, 不能快速的调整心态应对比赛的突发事件, 很难取得理想的比赛成绩。运动员心理的快速调整, 也是心理素质较强的一种体现, 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需要具备这种心理能力。
三、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策略
(一) 提高运动员的认识能力
足球运动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升首先要提高运动员的认识能力。认知能力包括对自我能力的认知, 对比赛对手的认知, 还包括运动员在完成技战术行动时对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的准确判断。还有对比赛的专注度, 注意的集中、转移, 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正确性等。这些都需要建立在运动员认知能力的提升之上, 要不断使运动员对自我的认知有所提升。
(二) 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一名足球运动员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自信就会导致运动员心理混乱, 影响技术的发挥。在足球比赛中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对运动员的鼓励, 培养运动员永不放弃的精神, 树立运动员的自信心, 使运动员顽强拼搏, 勇于争胜, 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运动员的自信心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树立起来的, 教练员要对运动员自信心的培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为运动员心理素质提升起到推动的作用。
(三) 加强运动员的模拟训练
为了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可以对运动员进行模拟训练。模拟实战比赛进行练习, 在训练比赛中教练员可以设定各种比赛的突发情况, 故意制造一些错判, 误判或漏判的情况, 刺激运动员的心理, 观察运动员自我的心理调解情况, 赛后对运动员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总结, 使运动员的心理逐渐的成熟, 提高运动员的抗干扰能力, 从容的适应各种比赛的不利情况, 稳定自己的心理状态, 在比赛中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四、小结
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训练中, 往往过多的专注于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与身体素质的锻炼, 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缺少关注。为了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更好的运用技战术, 要采用合理的手段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 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 使运动员在比赛中以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比赛, 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穆道魁.普通高校足球训练特征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1) .
[2]王宝栋, 李艳.浅析足球守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33) .
[3]张尧良.浅析高校足球训练中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4) .
[4]柴广申.青少年足球训练的有效途径探析[J].运动, 2014年15期.
[5]赵红斌.高校足球训练教学创新探究[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4年08期.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 篇8
关键词: 篮球运动 青少年 心理素质
一、开展篮球运动促进青少年智力的发展
运动技能的培养可以借助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肌肉系统得以实现。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是运动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的组成部分。
在篮球运动过程中,为了完成每一个任务,运动员们进行的每一项思维活动都是以与运动操作直接联系为特征。由于篮球场上的情形快速、多变,准确地预测即将发生的状况以适应场上的变化已成为运动员的主要任务。首先来自悉心的观察和准确的判断,思维的过程就是观察和判断的过程。进行经常的篮球运动,随着技战术不断熟练和强化,青少年的思维会变得越来越发达和敏捷。篮球比赛变化万千、景场复杂,特别需要将青少年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或迅速分配及转换到特定的对象上,促进青少年的稳定性、注意范围、注意转移、注意分配、注意力集中等,久而久之,青少年的智力发展得到极大的促进。
二、开展篮球运动有利于青少年良好品质意志的培养
篮球运动具有很强的对抗性,运动员经常在激烈的比赛中运用各种战术,需要具有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这有利于培养孩子们机智、灵活、果断、勇猛的精神和意志品质。长期面对竞争、面对失败,在篮球训练、教学过程中,总是勇于挑战各种艰难困苦,为的是追寻各种奋斗的目标,在遵守竞赛规则的同时受到约束和限制,通过最终获胜而获得坚定的意志、坚韧不拔的勇气和努力奋斗的精神。这些有助于培养人的良好的意志品质与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人生奋斗基础。篮球运动的开展,更是一个美育的过程。根据迁移原理,青少年在篮球场上培养出的优秀品行和行为习惯可以迁移到日常生活、学习行为模式中,成为受公众认同接纳的因素。从公平竞争角度而言,田径场是塑造人们具有合理意识的最佳环境。篮球规则是一项双方都遵守着共同的法则,也是正确地运用各种比赛技巧以争取胜利的一项有趣性运动,它最大的特点是体现公平性。篮球运动给予了运动员竞争意识,并且使该意识不断地迁移到青少年的生活、学习中,有利于运动员良好竞争意识的培养。
三、开展篮球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团队精神的培养
篮球运动的显著特点是:它是一项集体性项目,以投篮为中心,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攻守双方在运动场上进行争夺球。它要求球队每个队员都必须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只有秉承个人为集体的原则,集体才能为个人技术的发挥创造机会,才能取得胜利。青少年处于好胜心特强的时期,为失败惋惜、懊悔,为胜利激动、自豪,是最常见的现象。为了争取胜利,孩子们会相互学习,相互鼓励,为的就是让技战术水平发挥到最大限度,夺取竞赛场上的胜利。在篮球比赛中,常处于这种动静结合的环境。为了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其团队精神,通过在运动中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纪律与自由、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1:在上篮球课的时候,男生爱打比赛,我先分组让他们比赛,这时出现很多问题,在比赛中许多人连球都运不稳,传不出去,常常被对方抢断,打了几分钟还进不了一个球,大家脸红脖子粗地互相埋怨。这时候我及时叫停,让学生分析出现的问题,这时孩子们意识到没有篮球基本技术,运球不好,传球投篮技术太差,根本就没法比赛。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很认真地学习运球、传接球,不再好高骛远,踏踏实实地掌握基本技战术。
四、开展篮球运动有利于发展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既然篮球运动具有竞赛性,就具有对抗性、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和结果显示的及时性等特点。悬念和期望在观看比赛或参加比赛的人在心理上产生是理所当然的事。当实现或满足期望时,会使人感到欢快、自豪、敬佩等,从而调节人的心理失衡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这种情感往往得以移情,从而使人感到精神振奋,使人奋发向上、勇往直前,情感产生积极变化。篮球运动战术配合丰富多彩,技术优美,竞争相当激烈,“爆冷”情况经常出现,如稍逊的对手战胜强队等,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欣赏性,悬念不断,既紧张又刺激。在比赛中获得胜利,让队员们体验成功,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得以养成;如遇失败,则可利用此机会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在逆境中挑战各种困难的坚强意志,让青少年学会坦然接受现实,同时让青少年学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用正确的态度处理各种矛盾,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
案例2:运球游戏。九人一队,每队共九个球。开始游戏时,先上场两人,甲左手叉腰站圆心,将右臂侧平举,乙与甲同时用手掌顶住一球,将左臂侧平举,按逆时针方向右臂运球运转一周;若被认可成功,则再上第三人——丙,甲、乙、丙三人共同配合,甲侧平举,再与乙、丙的左臂配合,顶住两只球,乙、丙用右手将球分别运一周。若成功后,再上两人,五人合作,形成风车运球,再后是七人,直至九人组成一个超大风车,运球一周。要求顶球的左手臂保持直线,确保不掉球。胜利者为做得最好的队。对学生的竞争意识等有了良好的培养,对学生的坚持忍耐等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五、结语
现代篮球运动是青少年活动的主要运动形式,而在运动过程中对他们的心理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运动过程中对青少年的智力、情感等都起到积极的影响,让他们的成长有不同的体验,向成功更快更好地迈进。
参考文献:
[1]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付祥林.篮球运动对青少年的影响.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9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小学生的优良心理素质已刻不容缓!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不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良好的自信心对 一个人成就事业十分必要。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理呢?
1、以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培养自信。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在上小学时却是一个“笨小孩”。有一次老师叫每个学生做一个小板凳,当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时,同学们都大声嘲笑起来。他告诉大家,这个不象样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个,前几个比这个还要差。很显然,小爱因斯坦有一种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这样一种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终取得丰硕成果。我把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2、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学生锻炼的方式很多,我平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也干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行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打扫卫生时,有的老师往往帮学生甚至替学生扫地、抹桌、擦窗;办黑板报时,有的老师往往帮着学生设计、排版、画刊头、写美术字等,这种担心小学生‘小’做不好事而事必躬亲的做法,恰恰丢失了许多让学生锻炼的机会。我在工作中力戒这种做法,结果是,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去找相关的板报资料,有的画画,有的写字,同学们兴致勃勃,板报很快就办好了。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会越做越好,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了自信心理。
3、在集体生活中感受自我培养自信。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我是集体中的一员,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爱护这个集体,时时刻刻想着为这个班集体争光。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每当班上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点荣誉,我都会让学生知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都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还要开展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从小就热爱自己的祖国,给学生讲清楚,我们班是祖国的一个小小的分子,爱国就得爱我们班集体。平时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强化集体荣誉感意识。原来,教室和清洁区的打扫,非得老师督促不可,有的学生甚至逃避劳动任务。班上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如贾新阳、田新磊等经常带零食到学校,而且随手就丢。自从我让他们当了学校和班上的卫生协管员后,上进心越来越强,他们那些不良习惯都没有了。受他们的影响,学生懂得了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要自觉维护集体,都自觉地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现在,老师不在场,同学们也能认真打扫,班上的卫生工作经常受到学校的表扬。同学们不仅自已不随手乱丢乱扔,注意周围的环境,还监督别人,以防破坏周围环境。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
1、挖掘教材中心理教育资源
各科的课堂教学是占据学生和教师时空最多的场所,各教材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科教学这一主阵地,不但分析教材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还从学生成长历程、个性特征、学习心理各个方面综合分析,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语文、思品课可以陶冶学生心灵,塑造学生高雅品质;数学、自然课可以进行科学思维训练;体育课可以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培养拼搏进取精神;美术、音乐课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等等,学生在各科学习中提高心理素质,在学校中形成人人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2、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努力去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这不仅是教师角色转变的表现形式,也是提高心理辅导和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人格上给学生以平等地位。要经常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相信你以后比老师想得更好”的语言,而不用“你怎么这么笨!”“这样简单都不会”等对学生的歧视性语言。尊重学生的情感,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发现学生情绪低落时,不轻易责怪学生,应以朋友的态度,征求学生意见,“是我讲的课枯燥呢?还是你们昨晚睡得太晚呢?”同时,及时调节课堂活动,重新激活学生的情绪。要善待愚钝的、顽皮的、自卑的、畏葸的学生。给愚钝的学生以爱的滋润,使其智慧开发;给顽皮的学生以爱的感化,使其行为改善;给自卑的学生以爱的抚慰,使其信心恢复;给畏葸的学生以爱的激励,使其活力激发。爱没有侮辱、贬损、没有讽刺挖苦、威胁和体罚。爱与平等是教师转变角色的关键,也是心理辅导的立足点。
3、寓心理教育于学科教学中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如: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一课,教师通过分析井底之蛙的主客观原因,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一个生活在小范围内又自以为是的人,必定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只有博览群书,设身于社会实践,才会见多识广。四年级语文《田忌赛马》一课孙膑之所以能使田忌转败为胜,是因为他能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也要向孙膑那样,遇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推荐阅读:
青少年素质教育09-11
青少年心理06-02
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12-03
青少年身体素质的训练12-21
青少年素质拓展基地12-19
青少年犯罪心理09-17
青少年心理干预11-07
青少年叛逆心理09-26
青少年综合素质拓展培训08-08
青少年的心理困扰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