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叛逆心理研究

2024-09-22

青少年叛逆心理研究(通用6篇)

青少年叛逆心理研究 篇1

中学生阶段是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发展的过渡时期, 心理活动显得激烈、动荡, 身心发展不仅速度加快, 还伴随着质的变化与转折。随着年龄的增长, 家长和教师会发现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乖巧, 对于长辈的教导和劝告不像以前那样听话, 甚至会产生抵触、反抗的情绪, 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 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随着社会节奏愈来愈快, 青少年的交际能力逐渐强大, 信息来源渠道多, 接收信息量大, 知识面也较宽, 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力, 不能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根据专业的分析研究, 叛逆青少年具有厌学、辍学、休学、叛逆、网瘾、暴力倾向等行为特征, 其中超过85%的青少年的叛逆期会体现在14 ~17岁这个年龄段。调查表明, 青少年的叛逆年龄呈低龄化与扩大化趋势。

一、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

1. 主观方面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 精力充沛, 探求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发展, 具有强烈的自尊心, 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 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 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 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 希望得到承认、理解和尊敬。但是, 在大多数情况下, 他们的自尊心是难以满足的, 往往会采取怀疑和敌视态度看待周围事物。还有部分学生性格孤僻、任性, 常以自我为中心, 爱耍小脾气, 听不进不同意见, 拒绝有意帮助, 自控能力较差。

2. 客观方面

据我们调查发现, 父母与家庭、学校与教师、社会环境是造成孩子叛逆心理的关键因素。

( 1) 家庭教育对子女性格、行为习惯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大部分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时, 都会有这样的心理: 我一定要让孩子超越别人。这种想法固然是好, 但家长常常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 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安排生活, 如不按照家长的说法去做, 就会受到家长的说教批评, 甚至会遭受棍棒式家教。当青少年与家长无法敞开心灵平等相待时, 他们会反感家长的做法, 进而产生了叛逆的心理。心理学研究认为, 父母对于子女过分溺爱或过于专制, 可能使孩子产生任性、反抗和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 2) 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是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 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老师的重要角色地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耐心, 偏爱优生、漠视后进生, 教学方法简单、陈旧, 随意拖堂, 随意停课, 甚至挖苦、讽刺、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易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良好的校风及班风也尤为重要。学生生活在不良的集体或“乱班”中, 会使他们生活没有目的, 缺乏理想, 不完成学习任务, 纪律性差, 自私心重, 不关心集体。部分学生还可能形成小圈子, 互相包庇缺点, 故意与其他同学或教师闹对立等。

( 3) 当今社会文化是影响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外在因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 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渠道不像以前那样单一, 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由于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不够强, 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信息随之会被他们所接受。比如一些影视作品, 极为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 夸大叛逆者的能力, 鼓吹个人主义。这些不良的价值观想和行为倾向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 加上自身心理的不稳定性和模仿性,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二、对策和建议

1. 家庭教育方面

( 1) 家长首先需要加强与孩子在情感上的沟通交流

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热情、亲切、平等、民主、信任、宽容, 相处融洽, 孩子会慢慢敞开心扉。家长应在工作之余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 如野外郊游、登山运动等就是很好的方式。在活动中孩子既可以锻炼身体, 增加交流的欲望, 还可以解除烦恼, 顺其自然的消除了叛逆心理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 2) 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基础, 具有启蒙性、个别性和终身性的特点。家长要尊重孩子, 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利, 改变“棍棒式”“放任式”“溺爱式”等家庭教育方法, 端正对孩子的教育态度, 使孩子养成生活、学习、行为三大习惯。家长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 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 并相互配合, 应宽则宽, 应严则严, 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 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2. 学校教育方面

( 1) “以爱动其心, 以严导其行”

感情需要交流, 心灵需要对话, 若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热爱学生, 与学生在心灵上沟通, 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 感染学生, 学生才会有可能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 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这样他们才能把教师当做知己, 在心理上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一个被教师所爱的学生, 常常是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 而这种师生之间真挚、融洽的感情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动力, 唤醒他们内在的最大潜力来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收到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 2) 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赏识每一位学生

学生尊重老师, 老师尊重学生, 在生活中教给学生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这一理念。另外,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也要积极地鼓励他去学习, 这样的学生只要一有进步, 就应该及时表扬, 表扬是促使后进生进步的一种好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少批评学生, 要注意教育方法, 语言不要尖锐刻薄, 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批评错的地方也应向学生道歉, 学生的宽容之心并不比老师差, 真心地向学生承认错误的老师可能会更加受到学生的尊重。

( 3) “身教甚于言教”

作为一名教师, 最希望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拥护, 最需要权威性, 自己的话有人听, 自己的号召有人响应, 这就需要自身的人格力量来建树。在教育这个神圣的岗位上, 作为教师要使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 应端正自己的思想, 纯化自己的师德, 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做起, 从自己做起, 率先率范,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时时、处处、事事给学生楷模作用。

三、结语

通过对青少年叛逆心理现状做调查, 要正确的促进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良性逆转, 是一项复杂而又艰辛的工作, 只要我们做到用正确的价值观, 是非观教导孩子,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坚定人生信念,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教会孩子学会辨别、学会反思、学会扬弃、学会理解、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对绝大多数的叛逆青少年都会产生显著地效果。

青少年叛逆心理研究 篇2

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有这样的机会和你们在一起交流!有时候我非常羡慕你们,青春、叛逆、冲动、单纯„„是你们的代名词,你们的世界是那么的辽阔,那么的无忧无虑;有时候,我又很同情你们,世界的博大,交往的信息化,使得你们往往又会陷入本不该属于你们的无奈与忧愁!从小学升入初中以后,多数同学都会感到不适应,由于自身生理、心理上的明显变化,由于客观环境的改变,由于自己不适应环境,接踵而来的问题往往会令你们困惑不解,应接不暇。在适应这个环境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谁不希望既有健康的身体,又有健康的心理呢? 提到心理健康,大家一定很想说,我们的心理没有问题,给我们讲心理健康干什么。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误解,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健康包括三方面: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快乐和各种烦恼,但有的人对烦恼的事情能处理得很好,有些人就处理不好,甚至一直闷在心理,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有的一时想不开,甚至去做一些傻事。

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连杀四位同学,其事件起因很小,就是因为四位同学爱拿他来戏耍,开他玩笑,让他在很多时候下不了台,所以,他怀恨在心,在2004年2月10日因打牌发生争执,他随即凶残杀死了四位同学,其中还有一位与自己平时关系很不错的同学。

我们认为,马加爵有心理缺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没有能够处理好身边的烦恼。如果他的心理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我想,这些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可见,只有排除自己的烦恼才能真正获得心理健康,使自己生活得更加愉快。

中学阶段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伴随着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等等,这时候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那么当老师问你们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你自身有哪些变化的时候、你烘箱又答不上来,下面老师来说说在你们身上比较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也就是咱们说的不自信,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不管有什么活动都不敢参加,总是怕自己会表现不好等等。

2.唯我独尊心理

因为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大家在家里什么事都是由着你家来,来到学校这个集体里还是想什么事都听你的,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在处事中,只有别人关心他,他却从不去关心别人。(比如说发间食的时候,总是自己抢大的苹果)。

3.逆反心理

这个逆反心理的表现比较多,长辈越不让做什么,他就越去做。4.迷恋网络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弊端,有的中学生自制能力很差他们走进网络就走不出来了,就会迷恋上网络,有一个学生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迷恋上了网络,呆在网吧里几天几夜都不出来,学校找不到他就通知了家里,后来在一个很隐蔽的网吧里找到了他,他就跟疯了似的,总往网吧跑,最后只好辍学在家。网络固然是个好的东西,那要看你是怎么样去利用它。

8.考试焦虑

现在考试焦虑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表现为: 一听说要考试就紧张起来,考前睡不好觉,考试时出现情绪紧张,心慌意乱,记忆卡壳等现象,某些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一到考试就慌了手脚, 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据调查,在中学生中,对考试具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约占11.18 %。严重的考试焦虑不仅对学习具有极大的危害,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造成潜在威胁。

以上是老师简单的总结的几种心理问题,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对于这些心理现象在日常中的具体表现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大家可以对照这些现象在你自己的身上存在哪些?。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说一说在我们青少年身上体现最明显,最普遍的逆反心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叛逆。

叛逆心理是你们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你们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疏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生活中的实例: 杭州有个9岁的孩子,王某上小学三年级,学习优秀,班长,兼少先队中队长。有一天上午,他被全票通过评为“三好学生”。当天中午,姐姐把茶话会上的4块糖果带回家,分给王某两块,留给妈妈两块,可这个小朋友不干,坚持全要,并大发脾气,踢姐姐几脚之后,跑到楼上,反锁在屋内,并用红领巾将自己吊死在窗框上。

还有四川大学的一名女大学生,在小学和中学一直都是班上的尖子,考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很难再拔尖,无法面对现实,痛苦万分,留下了遗书,匆匆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些事例虽然属于特例,是极个别现象,但心理疾病在目前的社会中却是极为普遍的。

那么这种叛逆的心理是怎么产生的呢?

小时候,我们对父母依附、崇拜。进入青春期后,我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独立行事,渴望父母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我们,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而在父母眼里,我们总是长不大的孩子,没有生活经验,没有丰富的阅历,却有自己的主意。父母责怪我们越来越不服管教,越来越不懂事,父母对我们的关爱之心没有变,只是更加严格,免不了多叮嘱几句,在我们听不进的时候,就觉得他们唠叨、啰嗦。于是,我们与父母之间就产生了矛盾。父母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父母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父母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甚至与父母发生冲突,以强硬的态度顶撞,粗暴的举止反抗,或者厌恶父母,对他们不理不睬、冷眼相对。其实这样是分不出谁输谁赢的,结果只是我们拿了父母和自己的错误对自己进行惩罚,对父母进行伤害,让自己和父母都很伤心。

叛逆心理是青春期每个孩子都存在的,这种心理根据严重程度不同其表现的形式也并不是相同的。所以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有些同学可能都没在乎的一种心理现象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危害。

“逆反期”的心理和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老师、父母越恼火,他们越反感,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杀亲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无不说明,如果在这一特定时期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下面我们来说说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例

如徐力杀母案。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悲剧。2000年1月17日,浙江金华。上高中二年级、17岁的少年徐力,因忍受不了母亲要他“学习、学习”的唠叨,竟残忍地用锤子把母亲活活打死!

4月29日,金华市中级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徐力有期徒刑15年,后改判12年。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里他把重重的铁锤砸向自己的母亲的呢?我向当事就是逆反心理在作怪,他当时完全没有意识到他打得是自己的母亲,事后他一定会非常的后悔,可是已经晚了。

2013年2月20日,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小鸣在家里玩游戏,母亲看那么晚了就批评了他几句,结果他一气之下就走了。父母苦苦寻找了很多天都没找到。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像这种离家出走啊,和父母怄气不吃饭啊,还有就是因为家里是两个孩子的同学,又是因为父母可能有些偏爱弟弟妹妹啊,从而造成了某些同学更加强烈的叛逆心理。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的状态,其产生是有着时间长度限制的,所以在此过程之中着急是不解决问题的,而认为逆反心理不是问题,这才是最大的问题。不要让其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也需要及早发现,及早去寻求帮助,进而解决心理的困惑。下面介绍几种:

(1)要相互理解。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长辈的行为,大多数时候长辈的啰嗦和批评都是善意的,都是出于对你的关心。老师、父母也是凡人,也会认识、犯错误、误解人,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可以减少因为逆反心理产生的冲动。

(2)要学会合理的沟通方法。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是金子总会发光,不能得理不让人,过分逞强,盲目对抗,这只能使事情变的越来越难处理。合理的沟通方式是有助于带来交往的双赢。

(3)克服偏见的不良影响。先入为主的印象一旦产生,方方面面都要受到暗示和影响。如果发现自己经常性有无名火气,就要冷静下来想想看,是否偏见在作怪,不要无端变成偏见的牺牲品。

(4)要学会宽容和适应。在改变环境和改变自己中,选择后者往往更容易完成。所以要经常提醒自己,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突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

青春期不良心理品质不仅会让自己生活无乐趣,还会阻碍自己健康成长。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呢?有一为智者说过这样四句话:

一是把自己当成别人。比如,有些同学善于欺侮别人,话一定要在别人的话上面,你试着想一下,如果别人这样对待你,你是什么感觉。

还有一些同学喜欢抽烟,总认为自己抽烟的样子一定很酷,到底是不是很酷呢,这里我不做评价,你只要看一看哪一个小学生或者幼儿园的小朋友抽烟的摸样是不是很酷你就知道了。也就是说,只要你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自己就会明智许多,许多问题也就想开了。

智者的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成自己。也就是说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一下,要同情别人的不幸,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富有善心的人才是心灵的富裕者

智者的第三句话是,把别人当成别人。就是说要充分尊重他人的独立性,不要侵犯他人的权利,不要侵吞他人的财物。

智者的最后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创造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青少年叛逆心理研究 篇3

叛逆是几乎每个青少年都会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叛逆期的出现,反映了孩子已经逐渐长大,对人对事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年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年人把自己当“孩子”,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自己的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是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以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二是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方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时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三是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有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第一,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孩子的对话需求,家长要勤于与这一特定生理时期的孩子对话。指导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这些教诲都是善意的,是为了帮助自己健康成长。当子女向你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子女打个招呼,以便子女谅解。

第二,多陪孩子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如:看足球赛、欣赏演唱会等,鼓励其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价值,用知心朋友的态度与他们交流感受,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正确的待人接物观念。

最后,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和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来决策,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家政)感”和责任感。

对青少年来说,要认清自身叛逆期心理的特点,不要“盲目”地逆反,“愚蠢”地逆反,以免做出一些冲动、幼稚的事情来。青少年要积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处事的能力,但同时一定要学会“多思”,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认识问题;不盲从、不迷信成年人的观点,这也是对的,但反对一定要有反对的理由,而且这种理由一定要符合道德的准则、符合社会公认的标准,而不应是自以为是的“自我标准”或“自我准则”。

青少年心理叛逆的原因 篇4

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以上这些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原因,大都是造就了青少年心理叛逆的原因。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在和自己的孩子有分歧时,我们千万不能够采用极端的方法。要知道,青少年的心智和想法都在不断的完善,对于一些事情都有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见解。因而,家长们应该授予他们畅所欲言的权利,给他们的不足提出中肯的意见,同时也要支持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相信如此相处,社会上青少年心理叛逆的人数就会大大减少。

少年不问叛逆时 篇5

所谓“等到以后的某一天”,自然也就遥遥无期,演变为了一句仓促而苍白的谎言。

[一]

小时候,常常渴望自己快点儿长到十八岁,其实不知道这是个怎么样的年龄,却一直翘首期盼。只因为“成年”两字是那般有吸引力,甚至有点儿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

岂料,那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一个证明你活了多久的数字,真正的成长,也许需要花上一辈子的时间,去体会,去完成。

记得高三的时候,阿一告诉我,只要到了大学,去了外地,妈妈就不能再管她了,妹妹也不会整天缠着她、烦着她、和她吵架了。她可以自由了。

那会儿,我们心中的自由就是“去一个遥远的城市,没有父母的管教,没有老师的唠叨”。然后我们开始幻想只属于大学的种种好处:不是全封闭式(我念的高中要凭校园卡出入);除了饭堂之外,学校里还有各种小吃,用不着天未亮就起床;没课的时间,爱干吗干吗去……然后就可以如愿以偿地干一些如今被长辈们认为“不务正业”的事情——逛街、买衣服、读书、看电影……

谁知,如意以后,那个“自由”的概念却变得模糊不清。在束缚越来越少的地方,却怎么也不如往日积极,那些曾经想逛的街、想读的书、想看的电影,早已被变得乏味,甚至不值一提。

以此同时,那个曾经喜欢写点儿文章自娱自乐的自己,喜欢看点儿闲书打发时间的自己,变得越来越懒散,整天坐在电脑前,面对空白的文档暗自伤神。那些想着“以后再写”的文章,在手机上存了中心或提纲,谁知一不小心按了“升级”,又碰上忘记备份这种事儿,早已发霉的记录成为了遗忘的灰烬。那些“以后再写”的稿子,变成了“以后再也不会写”的文章……

或许那些曾经想过的日子,曾经梦见过的生活,只能在年华里,用思念的方式去追忆。

[二]

念高三的时候,我常常被校门口等孩子放学的家长们误认是初中生。每次都弄得我爸抓狂:“吃多点儿,你看人家初一的孩子都比你高出半个脑袋。”我尴尬地笑笑,不对事实作出评论。如今上了大学,则常常被别人误认为是高中生……

家里自然为此纠结不已,说我怎么也长不大似的。我却在心里偷着乐:像小女孩儿总比像阿姨强,是吧?

但我的年龄就在身份证上与我不离不弃,它从来不会帮我撒谎。就算我这张脸看起来像小学生,如今也踏上了“奔三”的路上了。

想起年龄来,多少是有几分伤感的,时光流转,年少何在?那些允许任性与轻狂的时光越来越少,那些安静度过的流年,是那般安分守己——没有离家出走,没有大吵大闹,没有打架闯祸,真的要说什么“叛逆”事儿,恐怕就是夜里睡不着,偷偷起来看小说吧?不管隔天是否要上课,睡不着就起来。前提是做得鬼祟一些,一旦惊醒隔壁房间的爸妈,自然少不了一頓批评。这似乎是我年少时光难得的叛逆与轻狂。尽管预知第二天自己会顶着蒙眬睡眼去学校,夜里依旧无怨无悔。哎,似乎自己还没来得及看清楚青春的模样,岁月便悄然离去了。

于是上了大学之后,利用也许是最后的叛逆时光,瞒着家里,拿着省下来的生活费,利用两场期末考试的空闲时间(因为隔了一个周末,有几天又不用考试,时间比较充裕),和同学偷偷地从学校跑去厦门旅游。回来自然少不了父母的一顿批评,却不像昔日的自己那样,会反驳,会顶撞,只是静静地听着,默默地点头,心里盘算着另一场“先斩后奏”……

与此同时,心里明白,这次和之后很多次的外出,都不会像大学之前的旅行一样,只为看看某处的风景而长途跋涉了。以后更多的,大概是行走与成长,观看与思考了吧。

在最后的狂欢之中,学习的是沉稳与淡定,勇敢与坚强。这一次外出,更多的是让那个胆怯的自己明白,其实我可以做到的,而且做得挺好。

可是,终究不是那个少年时的自己了。是吧?往外走,不正是想证明,一个人的成长和走过的路是对等的。只有走过,经历过,才能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或许某一天长大了的自己会像家长一样责怪现在的自己,是那么不懂得体贴父母的担忧。又或许,会感谢今天的自己,为日后留下美好的记忆的同时,也让自己更快地长大吧?

毕竟,不管容颜如何,时光都不允许倒流了。而那场如白狗过隙的梦境还没开始,晨曦的日光已经照进屋子,蒙眬的睡眼向来是逃不过朝阳温暖的光芒的。

[三]

年少时代是从初中开始的?到高三结束?还是到18岁终止呢?我对这些麻烦的概念向来没有什么研究,似乎也没有深究的必要的。

只是席慕容那首叫做《青春》的小诗,多少有点儿难以忘怀——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我想,如果可以,请不要等待,请勇敢一点儿,请在还没有结束之前,带着泪水启程吧,哪怕不尽人意,至少疯狂了一把,叛逆了一回。毕竟时光匆忙,路途遥远,以后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或许无法顾忌今天的梦想了吧。

叛逆少年的美丽蜕变 篇6

王某,男,13岁。初一入学时,他长得虎头虎脑,憨态可掬,颇讨人喜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这个学生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他在课上听讲时,时而左顾右盼,时而兀自遐想;家庭作业书写得更是龙飞凤舞,潦草至极。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也存在这种情况,我曾考虑或许是他们刚步入中学,还不能适应中学的课堂容量大、习题训练多的学习生活,针对这种情况我专门召开了几次主题班会予以规范和指导,并加强了日常的班级工作管理。过了两三个月,大部分同学都已能跟上中学的学习节奏,王某的变化也很明显,上课静心听讲了,作业书写工整了。对此结果,我是喜在脸上,乐在心里。

就在我“闲庭信步,看花开花落;悠然之心,望云卷云舒”之际,前来告状的同学络绎不绝,有的说王某在他衣服上乱涂乱画;有的说王某给她起侮辱性绰号;还有的说王某经常对他没事找事儿……同学之间有点矛盾实属正常,令我想不到的是,就连科任老师也来诉说王某的不听说教、无理顶撞之举。我顿时有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感,找王某谈话了解情况时,他却一直怀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对同学们的指责之事振振有词,对顶撞老师之事闭口不谈,稚气的脸上写满了不屑一顾和固執倔强。

分 析

该生的言行举止显然是一种叛逆行为,这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一定强度的逆反心理,只是针对的对象有所不同,逆反的程度有所差异。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与帮助简单地理解为跟自己过不去,对自己构成伤害,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

经过调查分析,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方面。王某的父亲是部门负责人,平时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管教,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成绩下降或其他问题时,解决方式简单粗暴,不是斥责就是谩骂;而王某的母亲虽然平时有时间关心孩子,但她主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策略上,两人时有分歧,难以形成合力。二是学校教育方面。个别老师不擅长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懂得学生的心理,不能科学理性地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升级甚至恶化。三是学生自身方面。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偏激,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逆反,拒绝一切批评。

辅 导

1.家校联合,优化家庭教育 和家长保持联系,了解王某在家的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建议和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指点家长积极营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抽时间带孩子到大自然中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为孩子安排有意义的生日庆祝会,设计各种温馨的家庭活动,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

2.春风化雨,坚持疏导教育 教师要避免直接批评,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众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改正,从而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3.因势利导,力求扬长避短 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王某在英语口语方面的优势成立一个帮困组,让其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感兴趣的事情上。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4.坚持不懈,注重心理辅导王某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并指导他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启发他走出心理误区。

效 果

上一篇:绝缘问题下一篇:比尔盖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