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心理困扰

2024-07-27

青少年的心理困扰(精选11篇)

青少年的心理困扰 篇1

根据我们所做的寄宿制小学生与非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我们发现, 寄宿制学生相较非寄宿制学生的压力似乎更大, 他们的困惑也就更多, 从而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况。在与我校实验教师的谈话中, 他们的真实感受也证实了调查结果, 因此可见该校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一.寄宿制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成因分析

(一) 寄宿制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

1.冷漠、孤僻、胆怯。农村的寄宿制学生都是出村读书, 例如:我校的600余名寄宿制学生分别来自各个乡镇农村。由于安全感的缺失使他们显得冷漠、孤僻、胆怯, 特别是在年龄小、学习成绩差的寄宿制学生身上更为突出。他们经常讨好本村的孩子, 以至得到他们的呵护。

2.适应环境能力较弱。有些孩子由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惯。一旦离开父母的呵护, 他们就不知所措。在家时父母对其也十分迁就、娇贯, 如果是爷爷奶奶带养, 更是捧为掌上明珠, 甚至吃饭、穿衣都用不着自己动手, 这些孩子大都养成了一种依赖思想, 自理能力很差。到了寄宿制学校, 很多事情得自己学着做, 做得不好常常惹来同学们的讥笑。

3.性格柔弱内向。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社会适应能力较弱,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更需要亲情的帮助。而在寄宿制学校学生每两周才能回一次家, 在他们的生活中缺少家教与亲情。所以, 在许多寄宿制学生身上存在性格柔弱内向的问题。

4.自控能力差, 攻击性强。有些寄宿的学生爱三五成群地组成小集体, 他们是希望在小集体的呵护下生活, “为朋友两肋插刀”的错误思想较普遍。到了六年级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二) 寄宿制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的成因

1.家庭因素

家长认识不到位,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寄宿在学校的小学生虽然在学校度过了大部分时间, 但对家庭仍有强烈的依赖感。很多研究也已经证明,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过高或过低的成就期待都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阻碍他们健康活泼的成长。

2.学校因素

教育方法不当。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它对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需要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然而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只有考高分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往往缺乏理解、耐心, 总是觉得他们非常笨, 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反而横加指责, 学生就会感到失望, 产生消极情绪。特别是在那些后进生身上更明显。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就说本校吧, 总是要到检查的时候, 才赶紧补资料, 那有什么真实性。最近刚设有一间屋, 说是小学生心理咨询室, 可每次一经过那里, 孩子们总是问:老师, “心灵之约”是什么意思啊?

三.寄宿制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的教育对策

1.老师可以利用寄宿制小学生生活起居都在学校的条件, 加强对寄宿制小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针对寄宿制学生, 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进行各种能力方面的教育干预。由于寄宿生以寝室为单位居住, 非常有利于团体辅导, 可以通过让学生做趣味游戏, 举行能力比赛, 由于游戏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 符合儿童心理年龄特点, 它能培养儿童一定的技能。

2.加强学校建设, 提高教职员工的水平。

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广大教师健康水平, 是保障教育事业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在生活中要能做到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一切, 必定他们刚离开家到寄宿制学校, 很多事情得自己学着做, 他们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做得不好, 他们渴望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理解和心理上的支持, 也特别希望跟他们生活在一起的生活老师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

3.加强家校联系, 处理好离异家庭的子女的教育。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及时沟通, 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 要多与家长联系, 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 如有什么事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问题, 一起选择帮助办法, 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帮助。家长也要多与孩子沟通。寄宿在学校的小学生虽然在学校度过了大部分时间, 但对家庭仍有强烈的依赖感。教师还要教育学生不要歧视这些孩子, 不要讽刺和挖苦;要理解、帮助这些孩子, 主动与他们交朋友, 给他们关爱和友情, 帮助他们克服遇到的困难。

总之,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农村外出务工人口不断增加, 寄宿制学校给农村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生活实践的空间, 学校中几百人在一起学习生活, 犹如一个小社区, 拓宽了小学生的群体交往, 也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青少年的心理困扰 篇2

3.1 寂寞与爱情

大学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如离开父母和朋友来到新的环境、对学习没有兴趣或不适应等,常会使大学生人陷入孤独寂寞之中,一些同学会不自觉地希望寻求异性知已,试图以“爱情”来抚慰自已,消愁解闷,寻求寄托,即所谓“寂寞期的恋爱”。

3.2 好感与爱情

好感与爱情是大学生异性交往中经常遇到又难以区分的两种感情。青年人在性发育成熟时,便开始被异性所吸引,对异性产生好感,开始有寻求恋人的需要。这是人生理上的自然本能。但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容易将这种男女之间相互对异性的吸引、好感等同于爱情。其实并非异性之间凡有好感便可产生爱情;异性之间的好感一般来讲是广泛的、无排他性的,而爱情则是专一的、排他性的、具有性爱的因素。好感常常表现为人们一时出现的情绪感受;而爱情则是长时间的相互了解中形成的。

3.3 虚荣与爱情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因,人的需要有各种不同的层次和广泛的内容,其中包括受他人尊重的需要。虚荣心理是一些人试图以追求名誉、荣耀等表面的光彩,来满足自尊需要的心理。谈恋爱,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男朋友、女朋友,似乎便满足了这种需要。

3.4 友谊与爱情

女性心理困扰的三个源头 篇3

“这种日子我实在无法忍受了,快救救我。”电话那头,38岁的李女士痛不欲生。她在电话中哭诉,她希望有个幸福的婚姻,可是付出那么多,为什么没有回报?现在的婚姻让她窒息,丈夫跟她几乎无话可说,对女儿也漠不关心,她感觉特别无助。

李女士说,从结婚到现在17年了。她下了班就忙家务事,丈夫经营一家公司,夫妻俩的经济状况不错。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家里的家务事李女士全包了,孩子也是她一手带大的,丈夫回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是慢慢地,她发现丈夫对她和孩子越来越冷漠,回家的时候越来越少,即便回到家连话都不说,出差一个月也不跟家里联络,甚至女儿生病了他也不闻不问。“我为婚姻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收获的只是他的冷漠?”李女士百思不得其解。李女士的个案在女性中颇具代表性。在拨打心理热线的女性中,有五成困扰源自夫妻相处方面的问题。

婚姻家庭咨询师表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对某项事情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越多越难以割舍,而投入得越少越容易舍弃。如果女性把本该由男性付出的时间、精力全部解放出来,实际上是会让这个男人跟家庭越走越远的,夫妻关系也会慢慢疏离。有些女性在家中做保姆、做妈妈,恰恰就是没有做妻子。而在婚姻生活中,家务是可以社会化、可以有人替代的,而妻子是别人替代不了的,因此,作为女人,首先要做好一个妻子。另外,也应该让男人多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特别应多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只有在与丈夫共同经营家庭的时候,夫妻关系才会更牢固。

“第三者”问题 让女人最受伤

“我家出问题了,我老公外面有人了,怎样才能赶跑‘第三者’?”37岁的王女士拨打电话向心理专家求助。王女士说,她跟丈夫婚前的感情很好,婚后两人白手起家共同创办了一家公司。三年前,随着公司生意越来越好,丈夫就让她在家“享清福”了。从此,她在家做起了全职太太。她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等着丈夫回家。可是慢慢地,她发现跟丈夫像是处在两个世界,逐渐无话可说。丈夫的“应酬”越来越多,回家越来越少。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丈夫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在电话咨询的女性当中,有三成问题涉及‘第三者’。”

心理咨询师分析,从心理学方面讲,王女士的主要问题就是她的社会支持系统单一,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做家务,等着丈夫回家,那么如果丈夫出现一些状况,她的生活一下就变成了灰色的。一个女性要有丰富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同学、同事、家人、社会上的朋友等等,社会支持系统越丰富,女性的心理承受力才会越强,遇到生活中的一些变故才不会一下子垮掉。另外,不少女性一发现婚姻存在“第三者”问题首先选择“闹”,这样会把事情扩大化,最后丈夫没办法收场,只好选择离婚。离婚不是处理这类问题的好办法,离婚不仅会给夫妻双方带来心理伤害,而且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波动,影响孩子的成长。婚姻中出现问题之后,女性应当冷静,想想夫妻之间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积极地去补救。如果夫妻双方感情确实破裂无法挽回,那在离婚时也要尽可能地冷静,尽量减轻给家人、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

子女教育问题困扰中年夫妇

“我女儿中邪了,我们夫妻俩也快疯了。”电话那头,17岁女孩的妈妈张女士打电话求助。她说,女儿从小在家一直是乖乖女,特别听话。可是最近,17岁的女儿突然变得叛逆起来,几天前居然离家出走到外地找网友去了。夫妻俩好不容易把女儿找了回来,可是,女儿却说,她就是觉得家里管得太死了,只想要自由。

青少年的心理困扰 篇4

关键词:就业心理,思想教育,研究生

目前,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 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据调查数据显示, 近几年来,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而相比之下, 研究生的就业率则令人堪忧。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和能力素质与本科生存在差异所导致的。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 研究生的就业心理困扰相对于本科生来说也就大得多。为了进一步实现研究生的高质量就业, 对研究生就业心理困扰进行分析, 并将其有效解决不容忽视。

1 研究生就业心理困扰——与本科生的比较分析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 在面临就业问题的时候, 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扰。但由于二者接受的教育方式不同, 思想观念不同, 因此所呈现出的就业心理困扰也不尽相同。根据现有研究表明, 研究生就业心理困扰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即焦虑心理、嫉妒心理和自卑心理。

1.1 焦虑心理

所谓焦虑心理, 主要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即将来临的新情况下, 在主观上引起的紧张、恐惧的期待情绪。就我国目前研究生就业焦虑心理的形成来看, 主要有来自两个方面的压力, 一方面是来自金钱方面的压力, 通常情况下,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费用仍是由家里提供, 这就让研究生会衍生“啃老族”的心理, 从而不能安心学习, 容易产生就业焦虑。另一方面是来自婚恋方面的压力, 目前, 研究生的平均年龄都在25岁左右, 面临着婚恋的压力, 但是由于自身工作存在不确定性, 从而导致婚恋也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 这种情况下, 研究生也很容易表现出就业焦虑心理。

1.2 嫉妒心理

现在的就业形势用句不太恰当的话说就是“狼多肉少”, 每一位毕业生都为得到就业的机会而不断竞争着, 而在这不断竞争的过程中, 则存在着很大的攀比性, 而嫉妒心理就是由攀比心理恶化而产生的。在研究生求职的过程中, 不仅要与同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比较, 而且还要与同届毕业的本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比较, 如果工作岗位提供的待遇不能满足研究生的就业需求, 那么则不予考虑。但是当经过努力之后仍然不能实现个人就业目标的时候, 研究生就会产生嫉妒心理, 从而对就业过程产生影响。

1.3 自卑心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步趋于理性化, 摒弃了传统的一味追求学历的思想。这就导致企业中的大部分职位本科生就足以应付, 如果涉及到了科研或学术等岗位, 则需要更高学历的人才, 一般都规定为博士文凭。在这种就业形势下, 研究生就处于“高不成, 低不就”的尴尬状态, 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 从而导致研究生很容易缺乏自信心, 产生自卑心理。

2 研究生就业心理困扰成因分析——多个理论视角分析

2.1 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分析

所谓自我效能感, 主要指的是个体对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能力进行有效控制的知觉或信心, 属于主观自我感受的范围。焦虑心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无效引起的, 简单的说, 如果一个人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 那么在面临即将来临的新情况时, 就会努力将厌恶性事件对自己的威胁降低。反之, 则会受到厌恶性事件的刺激使自己感到焦虑。对研究生而言, 与自我效能相联系的都是一些客观的原因, 比如说外界对研究生的看法和固定的学限等, 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研究生的自我效能。

2.2 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分析

所谓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主要指的是人们本身一种有意识的投资行为, 比如说对于教育、健康以及职业训练的投资, 人们希望通过投资来获得相应的收益。读研究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投资行为, 研究生希望在毕业之后, 能够以自己的文凭来获得相应的收益。因此, 在面临就业问题的时候, 研究生就会在心中衡量收益的效果, 不仅要与同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比较, 而且还要与同届毕业的本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比较, 为了达到收益的标准, 很多研究生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 研究生并没有完全实现公费, 面对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 很容易在研究生心里产生负担。相对于研究生来说, 本科生就业之后面临的收益风险却是较少的。

2.3 基于社会角色的分析

随着我国高校人数的不断增加, 原本属于本科生“天之骄子”的光环已经逐渐褪去, 本科生如果想在毕业之后找到满意的工作, 就必须认清摆正自己的社会角色, 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理参与到就业选择中。近几年来, 研究生的扩招趋势也非常明显, 使得研究生在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然而, 很多研究生仍然以精英自居, 无法正确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行定位, 加上社会用人不断理性化, 从而导致研究生的就业现实与就业期望相差甚远, 从而容易产生角色冲突, 产生就业心理问题。

3 研究生就业心理困扰调适对策——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1 加强奉献教育

就我国目前国家相关政策对研究生费用的承担情况来看, 除了少数自筹经费的研究生外, 研究生的培养经费都是由国家财政负担。目前, 高校开展的关于西部技术和村官计划的教育都是针对本科生而言, 却很少有研究生的引导。研究生作为研究型人才, 对于西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高校必须与政府沟通,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吸引人才政策, 让研究生在奉献的同时没有后顾之忧。

3.2 加强认知教育

认知主要是根据自己周围的环境, 为自己正确定位。在研究生面临就业的时候, 学校应该加强对研究生的认知教育, 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做好自我就业评估, 即不能贬低自身价值的基础上, 也不能好高骛远。只有这样, 才能够在就业竞争中获得胜利,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3 加强挫折教育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 随着企业单位用人逐渐趋于理性化, 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挫折也会越来越多。因此, 加强挫折教育, 使研究生能够越挫越勇也是高校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在研究生面临就业问题的时候, 高校要引导研究生对目前市场经济进行科学的分析, 全面观察社会。虽然目前市场机制并不完善, 仍然存在着不公平竞争, 但是要让学生们相信,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 政治素质高, 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能够站稳脚跟, 以此来提升研究生的自信心, 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就业竞争中。

结语

综上所述, 由于研究生的就业期望、综合能力以及心理年龄等相对于本科生来说都要高出一个层次, 这就导致了其在面临就业压力的时候, 所呈现出的心理困扰也与本科生不同。高校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就业心理困扰问题, 就必须对产生困扰的原因进行全面系统的剖析, 找出其中存在的关键影响因素, 以此来作为参考依据, 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使研究生克服就业心理困扰, 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甄月桥, 洪赞, 朱茹华.研究生就业心理困扰研究:基于对本科生的比较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24) .

[2]沈晨.研究生就业中几个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1) .

[3]邹英.论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拮抗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8 (01) .

心理困扰最伤身 篇5

忽一日,这位姑娘无意中听到两个护士在议论她,说她其实什么病也没有,医生只不过在她的肚皮上浅浅地划了一个口子并缝了几针,给她看了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蛔虫。

姑娘听了如此议论,腹痛再次发作,甚至茶不能饮,食不能进,最后竟然命归黄泉。

这个故事中,那姑娘所患病症在医学上称为心身疾病,它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目前,这类疾病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心身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高度紧张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使人的精神高度紧张,对于具有高血压遗传倾向的个体,增加了发病机会。如果精神紧张因素持续存在,血压的升高便会成为一种持续状态。肾脏在长期持续的高血压环境中发生病变,引起肾素分泌增加,使周围血管收缩,又会加剧高血压症状。

冠心病:大量研究表明,A型行为的人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增加,因为A型行为的人交感神经系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使血压上升,冠状动脉痉挛、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功能亢进,并可引起心律紊乱。故A型行为的人容易因冠状动脉硬化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脑血管病:人处于紧张状态,体内产生大量肾上腺素,促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增加;而持续的高血脂症正是造成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此外,人在紧张压力后,脑血管里出现大量的血小板凝集及血管内皮细胞断裂等现象,又是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妊娠反应:有些孕妇可以顺利度过早孕阶段,但有些精神紧张、神经系统不稳定的孕妇妊娠呕吐则较重,有的甚至因此终止妊娠。很多事实证明,神经类型较脆弱或较敏感的妇女,比较容易发生妊娠呕吐。如果平时已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妊娠后便容易发生妊娠呕吐。

假性受孕:即妇女未怀孕而出现妊娠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腹部也会膨隆。假性妊娠大多因盼子心切所致,是心理因素对人体生理功能作用的典型现象。在求子心切心理支配下,引起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类似妊娠的变化。假孕被医生识破后,妊娠反应和胀大的腹部等现象都会很快消失。

性功能障碍:担心避孕失败,在性生活时提心吊胆;认为精液是男人的肾藏精华,射精会伤元气,而在性生活时精神负担较重;婚前有不良手淫习惯,婚后担心生殖器不能勃起,夫妻间感情不和或相互猜疑造成阳痿;性生活时环境不良,不能随己愿,情绪紧张;善意的玩笑,不恰当的要挟,兴趣高昂时给予刺激而不及时应对等,都可引起性冷淡而致性生活障碍。

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人在生气、愤怒、痛苦等情绪状态下,胃液分泌增多,胃酸增多,胃的蠕动增强,就易引起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糜烂而致溃疡病。据医院统计,约有65%的此类病人与“紧张”有关。

支气管哮喘:强烈的情绪变化,可以改变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力受到影响,如此时有呼吸道感染和接触一些过敏源,极易引起支气管哮喘病发作。如几个哮喘病人在同一环境中,其中一个患者发生哮喘后,其余的人由于惧怕自己的哮喘发作,顿时情绪紧张,立即感到憋气、喘息发作。 癌症:生活中重大的精神压力引起的悲观情绪会引起人体内分泌及免疫功能低下,使原处于潜伏的癌细胞迅速分裂增殖形成瘤体导致癌症。动物实验已证实:给小鼠造成精神紧张,其肿瘤发生会明显加快;而处于冬眠下的小鼠,肿瘤的形成就缓慢。

感染性疾病:美国一医学博士经过两年的专题研究提出,忧虑、沮丧情绪对免疫功能造成的危害极大。他研究了37名妇女,其丈夫都患了久治不愈的癌症,在丈夫死亡前后,抽查这些妇女血液,均发现各类免疫细胞大大减少,结果她们中有50%以上的人患了感染性疾病。

皮肤病症:医学专家研究表明,某些人身上出现的红斑、疤疹、痤疮等,可能与紧张情绪有关。因为紧张刺激可以直接引起血内激素、血糖和血压的变化及汗液分泌的增加,而导致皮肤的异常变化。一些“神经质”的皮肤病患者,由于皮肤引起紧张心情,去剔、抓、挤、磨擦,结果加重皮损,造成恶性循环。

如何调适高职贫困生心理困扰 篇6

关键词:高职,贫困生,心理调适

随着高校扩招和收费制度并轨的改革, 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许多贫困生, 而有些贫困家庭的学生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 学到技能知识尽早步入社会谋生选择了高职院校, 这样就使高职院校的贫困生比例逐年增加, 成为高职院校一个特殊的群体。经济上的困难给这些贫困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面对经济的压力, 一部分贫困生能够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 变压力为动力。但也有一部分的贫困生, 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外界的各种关系, 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危害。因此有针对性地对高职贫困生进行心理调适, 是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的重要途径, 对于促进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 提高我国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

作为教师要为贫困同学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推行愉快教学方法, 客观地评价贫困学生的心理状态, 正确指导他们进行学习, 并且要注重培养贫困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2 拓宽就业渠道, 减少贫困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

在社会经济转轨的形势下,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高学历, 造成了高职生的就业难, 而贫困的高职学生这方面的心理压力就更大。因此学校要拓宽就业渠道, 帮助贫困学生找到就业门路, 这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贫困学生就业行为表现有较大的影响。贫困大学生既应直面自己贫困的现实, 还应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 展示自己的才能, 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

5.2 自强自立, 提升自信心

“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贫困大学生应清楚认识到不管别人给你提供多少帮助, 成功永远建立在自己的辛勤劳动之中。贫穷并不可耻, 可耻的是自己不能正确面对, 不付出努力去改变。“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只有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贫穷状况, 真正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 从而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5.3 学会正确地宣泄情绪, 缓解心理压力

贫困大学生由于处在生活的逆境中, 容易引起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 出现各种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面临这种心理时, 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正确宣泄情绪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如找朋友知己或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倾诉, 使其得到合理的释放;可以拿起笔来, 把自己不满的事情记下来;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 使不良情绪得以转移等等。

5.4 学会感恩, 增强社会责任感

贫困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 大多是依靠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资助。自己在成长过程中, 应该学会感恩。应该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受助者助人”和“爱心传递”等实践活动, 学会用自己的爱心来回报社会、回报他人, 并在各种助人活动中体验自己的人生价值, 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5.5 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

贫困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生活的乐趣, 经常抽出一点时间主动接触别人, 逐渐改变自己封闭的生活方式。平时有意识地参加一些群体活动, 加强自己的参与感, 这会令你发现许多有趣的事和人, 使你不知不觉地与他人融为一体。

面对经济贫困的压力, 贫困大学生要倍加珍惜上大学的机会, 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努力消除自卑, 增强自信、自强、自立意识, 用知识和能力来武装自己, 以自己能够拥有服务于社会的知识和能力为荣, 让人格朝着有益于身心、适应社会和完善自我的方向发展。

青少年的心理困扰 篇7

具体来讲五年制转段阶段的学生有以下几个心理特点 :

1)信心不足,自我怀疑

这是五年制学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失落和自卑感强烈。很大一部分同学由于自控能力差,贪玩且学习不得法,成绩普遍较差,面对高职学习难度的提升,很多同学都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有的干脆放弃努力。同时他们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尽管经过老师反复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学生也能清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因学习基础较差和心理障碍不能完全排除,学习成绩和兴趣始终无法提高。

2)偏执和叛逆心理严重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时期较为普遍的心理特征,但五年制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比较容易把许多的不顺利都归之为某种“不公平”,像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心理的失落、人际关系的紧张、不被高职生群体接受等等。从而使他们选择用过激的言语和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以致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和安稳。

3)面对新的环境产生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老师,很多五年制学生失去原本的安全感,甚至内心产生恐惧,心理学上称为“社交恐惧症”,在心理上的不适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失落,失去目标所带来的精神苦闷,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产生的孤独和寂寞感,容易产生想家、想念原来的学习环境和老师等。二是失望,在众多优秀的高职生面前,他们失去了自信,觉得自己不被认可,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想法。当失落和失望交织在一起,使得中职生对新的学习环境感到不适,由此产生了郁闷和困惑情绪。

4)应对策略

(1) 入学前瞻教育

开学初对学生进行入学前瞻教育,包括3个模块 :首先是学校发展情况,通过介绍学校的现状及未来规划,办学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与自身特色,使学生对自己就读的学校有一个宏观、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其次是信息工程系及专业情况,要通过介绍信息工程系的发展、学科与专业的设置、教师队伍的构成、培养方向与途径等方面的情况,使学生对自己所在的教学系系和所学的专业有比较详细和清醒的认识 ;再次是学习方法和管理方式,主要涉及到学习阶段的划分、相关要求、学习的特点与方法、校园及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与制度。让新生在所学专业方向上开拓眼界,树立远大理想,使其更好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

(2) 实训基地开放

参观实训基地,教学系技术中心主任将从专业、行业和就业等角度,向参观的五年制学生介绍专业教学理念、行为模式、实验基地的教学功能、教学内容等。通过实训基地开放活动不仅可以激起参观学生的专业学习志趣,而且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专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

(3) 职业指导教育

就业指导教育讲座主要是对五年制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思想、就业前期准备的启蒙。通过教育讲座帮助五年制学生认清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了解自身素质结构,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念,为今后成功就业奠定基础。

(4) 学生干部交流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与五年制学生干部的交流,提高五年制学生干部服务同学的能力,加强五年制学生干部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提升五年制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不断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作风过得硬的学生干部,使之成为教学系学生工作的坚实依靠力量。

(5) 专业社团活动

专业社团活动主要针对五年制第三年学生成立的信息技术类专业社团,该社团由专业部教师牵头,热爱信息技术的学生组成,时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社团组织。社团旨在拓展同学们的专业知识 , 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广大同学对信息技术专业的兴趣,活跃学术氛围 , 提高同学的实践动手能力,不断扩大影响力。

(6) 专业课程学习

五年制学生最好在第六学期进入教学系学习,即前两年半在南校区完成学业,后两年半进入所在教学系学习。

在制定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时,为了使五年的教学形成一个整体,并不是将中职的课程和高职的课程进行简单地叠加,而是依据高等教育的规格要求,形成了合理的课程体系。即在前两年半已基本完成了中职课程的学习,在第六学期就安排了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因此五年制学生在第六学期进入教学系学习比较合适。

青少年的心理困扰 篇8

一、研究生就业心理困扰——与本科生的比较分析

现有研究表明, 研究生、本科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但研究生因其培养方式、学习经历、思想观念有别于本科生, 因而就业心理困扰表现亦有所差异。

1.焦虑心理

焦虑是指机体对环境中某些即将来临或者需要做出努力去适应新情况时, 在主观上引起紧张、不愉快乃至恐惧的期待情绪。以因素分析为基础的焦虑理论, 认为焦虑是一种事先对环境威胁的知觉及特定反映, 环境因素的不同导致其焦虑心理也不同。研究生在读期间还靠家里提供生活费, 属于“啃老族”, 研究生对找工作更具紧迫感。从考研目的来看, 功利性倾向明显。在功利性考研目的下, 研究生不仅难以安心做学问, 而且还要背负“啃老”的压力, 容易产生就业焦虑。另一方面, 研究生一般处于25~27岁之间, 面临着婚恋的压力, 而工作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导致婚恋的不稳定, 存在部分研究生把婚恋与工作期望挂钩, 而本科毕业生年龄一般在22~24岁, 完全可以在工作稳定后再考虑婚恋。

2.自卑心理

自卑通常是指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 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 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 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 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天子骄子”原先主要指称大学生, 这不仅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 而且多数本科生亦以“骄子”自居, 然而随着本科生招生规模扩大, 本科生的“骄子”光芒已渐渐暗淡, 本科生也随之调整了就业期望。但是研究生却在内心一直套用这个称号, 认为“现在的研究生好比原来的本科生”。另一面, 单位用人已经趋于理性, 并不一味追求学历和人才高消费。现实中, 一般的工作岗位本科生足以应付, 而涉及科研、学术等岗位, 却需要博士文凭, 因而研究生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状态, 较难得到社会的认可, 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 从而比本科生更容易陷入自卑。

3.嫉妒心理

就业是一个竞争的过程, 存在着攀比。无论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难以避免。随着攀比心理的恶化, 容易产生嫉妒。嫉妒作为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反过来会影响就业, 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容易产生嫉妒。研究生在求职中不仅与同时毕业的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比较, 而且还会与原本科已就业同学的就业岗位进行比较, 对较差的工作则完全不予考虑。在经过努力后仍不能实现个人就业目标则会陷入嫉妒, 嫉妒心理的产生反过来影响正常的就业过程。

二、研究生就业心理困扰成因分析——多个理论视角分析

1.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分析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通常是指“个体有效地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的能力的知觉或信心”, 它是一种主观的自我感受或体验。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人肯定自己的一种“我能行”的信念。班杜拉认为焦虑是人类生存中的一种机能偏差, 它和自我效能有心理社会机制方面的关系。只有在个人感知到自我无效能时, 才使潜在的厌恶性刺激让人感到焦虑。具有较强自我效能的人, 会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减弱或终止厌恶性事件对自己的威胁, 增强的处事效能可以削弱焦虑的唤起。对研究生而言, 与自我效能相联系都是客观的原因, 比如, 研究生期间的固定学限、年龄以及社会对研究生的评价等, 研究生往往感到在客观原因面前的束手无策, 很难形成强烈“我能行”的信念。

2.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分析

社会角色这一概念, 最早由美国芝加哥学派运用, 最具影响的角色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 (G.Mead) 的“符号互动理论”, 他将角色与互动结合在一起, 指出互动是角色间的互动, 角色也是通过互动形成与表现自己的, 是在人际符号互动中尝试与创造的结果。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都是在互动中形成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在大学扩招以前, “本科生”的自我定位是社会的精英, 乃“天之骄子”。随着扩招, 这些观念在本科生中已渐渐褪去, 正如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提问时指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 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现在研究生仍以精英自居, 然而随着研究生扩招, 以及单位用人需求理性化, 使得就业现实与研究生就业期望相差甚远, 从而自我角色期待在社会期待中碰壁, 从而更容易产生角色冲突。社会心理学家古德 (G, W.J.) 称角色冲突为“角色紧张”, 有害个体的身心健康。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容易产生角色冲突, 产生就业心理问题。

3.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分析

20世纪6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率先提出:人们花费在教育、健康、职业训练、移民等方面的投入本身都是一种有意识的投资行为, 这些投资最终形成人力资本, 它与其他资本一样, 都能给所有者带来相应的收益, 但特点在于不能与其所有者相分离。读研也是人力资本投资, 研究生希望在毕业后能够获得相对应的收益。在衡量收益时, 研究生不仅要与类似专业的本科生比较, 还有与以前已经本科同学比较, 对于辞职考研的同学还要与原先工作进行比较, 因此, 研究生对于不能实现相当收益的工作单位往往不加考虑。为了实现收益, 有些研究生还摈弃自己的兴趣以及研究方向。另一方面, 研究生并没有实现完全公费, 有些自费研究生还要承担高昂的学费, 尤其对于一些家庭贫困研究生容易产生心理负担。最重要的, 读研还是时间的投资, 而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承担着相对较少收益风险。

三、研究生就业心理困扰调适对策——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研究生就业心理困扰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个人等多个层面的通力解决, 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现阶段,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机构不完善、定位不准确、人员不充足和实效性不强等缺点, 急需改进。2010年5月, 第二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讨会召开, 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李军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近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报告中指出:“研究生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而必须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全员育人, 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是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需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适当区别于本科生, 依据研究生的特点, 赋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内容。

1.加强奉献教育

奉献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除了少数自筹经费的研究生外, 研究生的培养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因此, 毕业研究生要兼顾国家的利益, 在国家政策下支持西部和基层。高校现行的西部计划和村官计划都主要针对本科生, 而缺乏对研究生的引导。今年是西部大开发10周年, 西部开发取得可喜成就, 同样仍需要高素质人才继续支持西部, 研究生作为研究型人才, 对西部建设而言是莫大的支持。西部和基层是沃土, 可以历练人, 亦可以获得发展机会。高校要做好沟通工作, 让政府了解研究生, 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吸引人才政策, 让研究生在奉献的同时能够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2.加强挫折教育

对毕业研究生来说, 满腹经纶却遭受性别歧视, 是挫折;才华横溢却牺牲于关系网下吗, 是挫折;学贯中西却不如才疏学浅者“热销”, 是挫折。挫折与个人的抱负水平直接相关, 教育研究生正确面对挫折, 克服挫折, 是帮助实现其个人抱负的手段。我们要引导毕业研究生科学分析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 全面观察社会。虽然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完善, 存在着不公平竞争, 但依靠社会关系而取得好职位的人毕竟少数, 而且随着时代进步, 社会用人风气将改观, 最后只有“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业务功底厚、思想品德好”才能真正站稳脚跟。对女研究生来说, 性别歧视现象有其社会和历史原因, 不能指望一朝一夕改观, 除了寄希望于社会各界转变观念外, 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德智体全面发展, 提高素质和能力, 调整期望值, 凭实力在竞争中获胜。

3.加强认知教育

认知是指了解自己和周围环境后, 根据认知能力和所知觉到的环境去做出一定的行为。在就业前要引导研究生做好自我就业能力和学术能力评估以及个人发展展望, 及时做好就业期望, 既不好高骛远, 亦不自我贬值, 对于年龄以及工作经验等客观原因看淡看轻。在就业中, 要指导研究生充分表现自己, 沉着冷静, 在就业竞争中获胜。在成功就业后, 建立与学校、导师联系, 帮助克服职业倦怠, 尤其保持导师的长期联系, 让研究生能在岗位上出类拔萃。

四、结语

在比较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特点基础上, 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社会角色理论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剖析了研究生就业心理困扰产生的原因, 着重分析了影响研究生就业心理困扰的重要因素, 并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角度指出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应该采取的策略, 为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供参考, 但要真正达到研究生克服就业心理困扰, 实现高质量就业, 还有很多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杜学元, 贺桂桢.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3) .

[2]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295.

[3]周文霞, 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 (1) .

[4]邹英.论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拮抗作用[J].理论导刊, 2009, (9) .

[5]车文博.心理学新词典[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10.

[6]李冰先.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基于职业地位获得目标的理性选择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5) .

我国失独老人心理困扰成因分析 篇9

失独老人心理问题的最大成因就是其子女的离世, 这是不可逆的事件。子女离世对其心灵上的打击是无法弥补以及很难减退的, 但对失独老人心理问题的具体分析, 还有其他的原因, 具体原因如下:

1 生物学原因

进入到老年期, 老年人从外观到内在生理代谢、器官功能都会发生相应变化。其基础代谢率下降、合成代谢也在下降, 分解代谢增高。新陈代谢下降, 活动量减少, 是很多疾病的高发年纪。更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 逐渐步入更年期。生理方面的变化使得老年人容易焦虑、敏感、急躁、易怒。加之失去独子 ( 女) , 又无法再生育, 他们往往缺乏抒发的途径与寄托, 精神层面也极容易陷入到寂寞之中。失独老人在身体上要承受病痛、心理上还要承受的疾病的威胁。是失独老人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成因。

老年期后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下降, 又成为了导致失独老人心理问题的又一因素。失独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理各项机能都在下降, 基本已无劳动能力, 无法从事过多的体力劳动, 由于人的脑功能在老年期会相对的退化, 记忆力、反应速度都不及青年人, 因此老年人也无法从事过多的脑力劳动。失去劳动能力的他们有些人有退休金, 能勉强维持生活, 但有些没有退休金而且返贫的老人, 就难以维系其基本生活。加之养老保障不够健全, 在缺乏一系列的物质保障的情况下, 失独老人难免对未来生活充满忧虑、恐惧、甚至悲愤, 从而逐渐演化为心理问题。

2 认知原因

从比较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特征决定于他们所受的文化的影响。这被称为文化决定论 ( culture determinism) 。[1]在中国长期的传统观念中, 三十而立、养儿防老的思想大大的加深了家庭成员彼此的相互依赖程度, 父母的大半生的积蓄几乎完全倾注在子女的身上, 用于子女的教育、生活、医疗、娱乐之需。这使得父母在年老时对子女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这里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依赖也包括情感层面的依赖。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中, 老年期为完整与绝望。如果老年人回顾过去, 有完善和充实感, 认为自己的一生是圆满的, 即使即将告别人世, 却不觉遗憾。但如果回忆中有挫折和失败, 他就会感到失望与沮丧。毫无疑问, 独生子女的死亡对他们来说必定是一个重大的挫折与打击。因此他们的晚年很难在幸福中度过。在传统观念以及世俗眼观的压力下, 失独老人往往容易远离人群躲避世俗。也就容易变得孤立、躲避、脆弱、绝望。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究其原因, 多为传统观念下的认知偏差所致。

3 社会原因

3. 1 政策因素。对失独家庭的经济补助政策及相关法规不够完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全国缺乏统一政策规定。关于失独家庭的经济补助有两项主要法规。一是2001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二是2007 年出台的 “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根据这两项法规, 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关于失独家庭的经补助在失独老人年龄以及补助标准上都缺乏统一的规定, 且存在补助金额低, 门槛高等现象。

关于失独老人领取补助金的年龄, 全国范围内缺乏统一性规定。关于补助的标准上, 同样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统一性。且绝大多数地区补助金额偏低。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 对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 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 元和100 元的扶助金, 直至亡故为止。而该法第二十七条第四款规定, “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 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其中, 对以何种形式提供帮助、帮助具体金额及获得辅助年龄未作明确规定。在法律上没有规定出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 也就导致了各个地区实际执行的具体标准不统一。

其次,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失独老人抵御各种老年风险的能力明显要弱于其他老人, 尤其是在疾病发生需要大额医疗费用的时候, 失独老人很容易陷入困境。加之失独老人因为没有子女的照顾, 因此对自己未来生活充满担忧。入住敬老院通常都需要子女的签字, 这就无形中成为失独老人进入敬老院难以跨越的门槛。多数失独老人担心自己去世后, 后世无人处理, 长期的担忧也容易使他们产生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3. 2 人文环境。之所以会产生孤独感, 以下两个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2], 首先, 个体与自我以及自我经验着的机体疏远。当经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后, 失独老人往往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 也不愿意正视自己。这就造成了失独老人本身而言的强烈的孤独感。其次, 缺乏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将我们自己真实的经验———进而是真我———与他人进行沟通。若是没有这种关系存在, 那么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感觉自己没有与其他任何人真正接触。

3. 3 专业服务。对于失独老人, 人们往往能够意识到其面临的经济方面困难, 关注点较少集中于其内心的变化。压抑痛苦的情绪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心理疏导, 悲观、抑郁、躲避人群、自闭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于失独老人之中, 只是程度轻重各有不同, 目前针对失独老人这个特殊的群体专业的心理服务人员以及专业服务机构依然非常少见, 一是因为失独老人往往不愿主动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并且由于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对自我的探索程度有限, 失独老人很难意识到自己已患上心理疾病。因此也成为了失独老人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甚至严重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的高昂费用也使得众多失独老人望而却步。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的政策也在不断的完善, 开放二胎政策, 会有力的减少风险家庭的存在, 但对于与失独老人的关怀服务, 我们需要做的, 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不同的文化对于人们的行为及特征所起的影响作用不同——文化相对论 (culture relativism)

白领人士如何摆脱心理困扰 篇10

白领人士在奋斗的历程中,要想摆脱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除了要确立终身奋斗的人生目标和不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外,心理专家建议还可在生活中采用以下几条辅助措施,应用得好,就会成效斐然:

丰富业余爱好,培养生活兴趣心理困扰,常常会使白领人士态度消沉、情绪低落。而受心理困扰产生的消极情绪,一般都是由苛刻的和不切实际的思想理念引起的。这时,人们如果能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业余爱好,暂且不去考虑工作的成败,果断地抛开心理困扰,去读一本自己早就想读的好书,或者随便练习绘画和书法,甚至可以进行诸如雕刻等手工小制作,以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这对于白领人士摆脱心理困扰,转移消极情绪,无疑是很有好处的。

加强耗氧运动,振奋精神不少心理专家指出,耗氧运动在改变不良情绪、振奋进取精神方面。要比服用任何药物的效果都好。白领人士在摆脱心理困扰中,也可通过加强耗氧运动振奋自己,如快步小跑、快速骑自行车、疾走、短距离游泳等耗氧量很大的运动,加速心搏,促进血液循环,让不良情绪与体内的滞留浊气一起排泄,从而使自己的精神与精力一起充沛起来,心理困扰由此就会得到很大的排解。

休闲常听音乐,改变心境一个人,不管他的心情多么不好,但只要能听到与自己的心境完全合拍的音乐,就会感到无比的舒畅。心理学家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与细胞本身的节奏密切相关的。因为人体的活动,包括心理活动,都是以细胞的微振为基础的。即使人在休眠状态,全身也无处不在振动着,而诸如脑波、肠胃的蠕动、心脏的搏动、自律神经的活动等等,这些振动都有一定的节奏。因此,白领人士可借助音乐来改变自己的不良心情,从而摆脱心理困扰,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听什么音乐却是很有讲究的,以音乐来摆脱心理困扰时,要注意选择能配合当时心情的音乐,然后逐步将音乐转换到有利于将自己心情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曲调上来。如在心情抑郁时,先听些曲调委婉哀伤的音乐,这样的音乐虽然听起来会给自己心理增添一些忧郁,但却是着手改变心情、平抑烦恼的第一步,以后再慢慢地转为欣赏欢快活泼的音乐,循序渐进,这样就易使自己因心理困扰所造成的不快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转化。

选择适宜颜色,滋养心气心气顺是心理走出困扰的重要条件,而心气不畅,则最易加剧心理困扰,并且难以很快摆脱。使自己的心气即使在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也能很快顺起来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通过颜色的适调,来潜移默化地滋养自身心气。美学家通过研究许多人的行为研究发现,犹如维生素能滋养身体一样,颜色能滋养心气,而且效果还较明显。鉴此,白领在摆脱心理困扰的努力中,也可引入以适宜的颜色滋养心气的办法: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有意识地避免红色,产生烦燥和愤怒的情绪时,更不可与红色接近,因为红色像火焰一样给人以刺激;为了化解沮丧的心情,应避免令人情绪低落的黑色或深蓝色,因为黑色和深蓝色会给人以忧郁感,使人易对生活和工作产生信心不足;如果心态焦虑紧张,则不能与灰褐和深紫色接触过多,因为这两种颜色会使人焦虑滞延、紧张加剧。总之,在摆脱心理困扰中,不可忽视颜色对改变心气的重要作用。作为白领人士,尤其要注意选择适宜的颜色,凡是能使心情愉快的颜色以及具有缓和和镇静作用的清淡颜色都可采用,这样,可使自己的视觉在适宜的颜色愉悦下,产生滋养心气的效果,并使心理困扰在不知不觉中消释。

改善居处光线,怡然身心曾有一位心理医生针对因天气或季节性变化容易变得消沉或萎靡的人做过一个试验:让他在阴天时每天多增加两三小时的人为光线,或季节变动后每天多花一点时间到户外活动,结果使他受心理困扰的感觉明显减少。一些比较内向的白领人士,在受到心理困扰时,也往往会产生类似阴天或季节变化后所出现的消沉或萎靡的情绪。这时,如果能有意识地利用增强光线的办法来进行医治,也同样能取得摆脱心理困扰的良好效果。事实上,虽然一支标准荧光灯亮度只及晴天树荫下光线的1/10,但在阴雨天感到消沉的人,只要人为地给他每天添加几个小时的明亮光线,就会使他的心情好转。而患季节性情绪波动的人,多增加一些户外活动时间,也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建议那些因天气或季节变化容易产生情绪波动的内向性格的白领,不妨在自己的办公室或居室里装置一种全光谱的荧光灯,以改善室内光线,或多增加一些户外活动,说不定就能在怡然身心和摆脱心理困扰方面取得意想不到的神效哩!

乡镇初任公务员心理困扰及调适 篇11

心理困扰

一、完美主义倾向, 自我期望值过高

绝大多数乡镇初任公务员的学历在本科以上, 他们曾经是学校里的佼佼者, 非常自信, 满腔激情, 迫切希望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导致有些人表现出强烈的完美主义倾向, 认为在工作中一定要取得优秀的业绩。这种完美主义倾向的心态, 一旦工作受挫, 会给他们造成极大的挫败感。而当下基层社会矛盾不断增多, 越来越复杂, 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群众, 工作的方式方法稍不注意, 就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矛盾或误会。而初任公务员往往由于群众经验不足, 容易导致在他们眼里很“简单”、很“平凡”的事情也做不好, 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会让他们无所适从。

另一方面, 他们大都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强烈竞争进入到公务员队伍, 在珍惜的同时, 又有着很高的工作期望。但初任公务员是很多繁杂琐碎而无序的行政事务的直接执行者, 做的都是在他们眼里很“简单”、很“平凡”的事情, 久而久之, 就会让他们产生不受重视的失落感。

二、想踏实做事, 理想遭遇现实

初任公务员往往满怀理想, 对未来充满憧憬, 对工作充满好奇和激情。

在访谈中得知, 一方面, 初任公务员大都年轻有干劲, 真正想踏实做事, 为人民服务。工作后却发现, 由于人力、财力等的限制, 有些工作在乡镇落实得不够扎实, 甚至有些报表是虚构上报的。由于工作性质或一些客观原因, 他们都曾经或多或少的说过违心话, 做过违心事, 虽然并非他们的本意。这些都为他们带来了很多的迷茫与困惑。另一方面, 年轻人想热心做事与一些慵懒的公务员不想做事的矛盾也会让他们很受困扰, 感到理想与现实相距甚远, 甚至因此而失去努力工作的动力。

三人际关系压力, 容易心理失衡

初任公务员大多是“80”后, 有朝气, 充满活力, 能为基层公务员队伍注入新的活力。但是, 这些有着美好职业憧憬的年轻人走上工作岗位后, 特别是乡镇基层的工作岗位, 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容易出现一些人际困扰。

他们会担心完成不好领导安排的工作, 也有的领导指示不清晰, 或者有的领导朝令夕改, 令他们无所适从;担心与同事相处不好;面对群众时, 又担心政策理解不到位或者说错话导致群众有误解, 这些, 都会给他们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

作为乡镇公务员, 待遇比其他性质的公务员低很多。此外, 他们认为, “官二代”的公务员往往能被安排到更好的工作岗位, 也更容易获得调动或升迁的机会。这些, 容易导致他们心理失衡。

四、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 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十分迷茫

有相当部分的乡镇初任公务员没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十分迷茫。

日复一日, 都是繁杂琐碎的工作, 很多工作无法事先计划, 只能跟着上级的文件要求执行。有的身兼几职, 有的甚至没有明确的分工, 而是遇到什么做什么, 这种疲于应付的状态, 仿佛让人一眼就能看到将来, 很难让他们能投入更多的激情, 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到十分迷茫。

心理调适

以上这些问题, 归根到底, 是要提高心理素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这种心理调适,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改变认知, 不苛求完美

首先是改变认知。一个人的认知对其影响到底有多大?美国著名牧师内德﹒兰赛姆, 在94岁临终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 世上将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正是告诉我们认知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乡镇初任公务员要充分认识到乡镇基层工作的重要性, 正所谓,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其实,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都做好, 就不简单, 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都做好, 就不平凡。

其次是追求完美, 但不要苛求完美。很多时候, 我们的烦恼, 不是源于我们的遭遇, 而是源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作为乡镇公务员是党和人民的桥梁, 是责任落实的组织者、协调者和管理者, 是“万金油”。但人的能力所限, 不可能总是完美和正确的, 正所谓“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最后是加强学习, 尤其是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在受到负面情绪困扰的时候, 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更客观地看待工作和人生, 进行自我调适, 实现逆转。

二、堂正做人, 踏实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才能踏踏实实做事。摒弃私心杂念, 重实干, 求实效, 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这既是历史的总结, 也是现实的警示, “道虽迩, 不行不至;事虽小, 不为不成。”

三、换位思考, 有效沟通

首先要实现好自身的角色转换, 主动适应基层环境。单位也可以为初任公务员举办一些针对性的培训, 以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环境, 得到一种心理的安全感。

其次是有效沟通。沟通时, 多换位思考, 既是有效沟通的原则, 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人的个性总是要大于共性的, 因而要包容他人的弱点和缺点, 宽容别人所犯的错误, 并善于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乡镇初任公务员要摒弃自我中心化, 多进行有效沟通, 不断增强自我接纳意识:满意自己, 宽容别人, 接纳环境。

四、规划定位, 快乐工作

和很多工作相比, 公务员的收入相对还是偏低, 制度约束也较多, 所以如果选择了进入公务员队伍, 就要有耐得住仕途寂寞和生活清贫的心理准备。常怀感恩之心, 就能快乐工作。

当下是社会转型期以及矛盾凸显期, 对公务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乡镇初任公务员, 要不断的在实践中学习, 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

摘要:乡镇公务员作为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特殊群体, 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应引起高度重视。而乡镇初任公务员由于初入职场, 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 分析他们容易出现的心理困扰, 并提出相应的心理调适方法, 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角色的转变, 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关键词:乡镇,初任公务员,心理困扰,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1]谢爱武《中国当代基层干部的心态建设》广东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肺功能测试下一篇:大学生素质教育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