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学之父

2024-10-15

青少年心理学之父(共7篇)

青少年心理学之父 篇1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95岁高龄辞世(图)

http://biz.163.com 2005-11-15 11:14:50 来源:(广州)文字:渡渡

“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鲁克”———这是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对彼得·德鲁克的评价。11月11日,有着“现代管理学之父”之称的德鲁克在美国以95岁高龄辞世。

德鲁克于1954年首次提出“管理学”的概念。无论是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还是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他们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方面都受到了德鲁克的启发和影响。(本报综合报道)

“建造金字塔时,监工根本不会关心那些毫无技能的、只会搬运石头的工人们的士气,也不会想到要建立激励机制。但现代管理却不同,它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进行有效的合作,充分发挥积极性。”———彼得·德鲁克,《公司概念》,1946年。

“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但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1966年。

彼得·德鲁克于1909年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维也纳,祖籍荷兰。其家族在17世纪时就从事书籍出版工作。他的父亲为负责文化事务的官员,曾创办萨尔斯堡音乐节。他的母亲是奥匈帝国率先学习医科的妇女之一。

德鲁克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受教育,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他于1937年移民美国,1943年加入美国籍。德鲁克在美国的一些银行和跨国公司任管理顾问,还曾在贝宁顿学院任哲学教授和政治学教授,并在纽约大学研究生院担任了20多年的管理学教授。尽管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但德鲁克一直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作家和老师。

1942年,德鲁克受聘为当时世界最大企业———通用汽车公司的顾问,对公司的内部管理结构进行研究。他于1946年将心得写成《公司概念》,“讲述拥有不同技能和知识的人在一个大型组织里怎样分工合作”。德鲁克于1954年首次提出“管理学”的概念。

在90岁生日时,德鲁克曾说过:“我的工作很简单,我关注的是人,而不是机器和厂房。”

简单地说,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以成就与道德为中心的管理价值观,以自我控制为主的管理目标论,以实践为核心的管理本质论和以高层战略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战略观等。德鲁克重视人的作用,“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他最主要的观点。此外,德鲁克强调成就,指的是企业的经济成就和员工的个人成就,企业是为了取得经济成就才存在的,经济成就在企业机构中是合理的;而要使员工具有成就感,就必须按照人的心理进行管理,从不同角度满足员工的需要。

在长达6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共出版了超过30本管理学方面的著作,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2004年德鲁克还有新书问世。当有人问他这些著作卖出多少册时,他满不在乎地回答:“大约五六百万册吧。”此外,德鲁克还是日本艺术的爱好者,并写过两本小说和一本叫做《旁观者的冒险》的自传。

去年,在《福布斯》杂志的一篇访问中德鲁克被问到,在他漫长的写作生涯中,有没有什么希望做而还没有做的事。

德鲁克说:“是的,相当多。我本应该写出许多更好的书,我最好的一本书应该叫做《管理缺失》,但很遗憾我还没有写出来。”

在欧洲经历了二战的残酷,并目睹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德鲁克感到那些优秀的领导者才是那个世纪的英雄。德鲁克在他那本发人深省的自传《旁观者的冒险》中写道:“我和其他维也纳的小孩一样,都是胡佛总统救活的。他推动成立的救济组织,提供

学校每天一顿午餐。

这顿午餐的菜色,清一色是麦片粥与可可粉冲泡的饮料,直到今天我仍然对这两样东西倒胃口。不过整个欧洲大陆,当然也包括我在內的数百万饥饿孩童的性命,都是这个组织救活的。”一个“组织”居然能发挥这么大的功用!从德鲁克活生生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德鲁克强调“透过组织这种工具,尽量发挥人类创造力”观念的根源。

此外,德鲁克在预测商业和经济的变化趋势方面显示出了惊人的天赋。德鲁克30多年的老朋友、慈善家埃利·布罗德说:“彼得能看到细微之处,他说的事情似乎很简单,但其实很深刻,他能够看到未来。”例如,早在1969年德鲁克就预言将有一种新的类型的劳动者出现———知识员工,他们的职业将由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决定,不再依靠出卖体力来养家糊口。

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大崩盘。仅10月19日一天,美国全国损失股票市值5000亿美元。对此,德鲁克说,他早就预料到了,“不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而是基于审美和道德。”德鲁克将当时的华尔街股票经纪人称为“完全不具有生产力的一群,但又能很轻易地大把捞钱。”

德鲁克说:“当事情达到了这样一种地步:经纪人比投资者更能赚钱,股市当然要崩盘。一个肥皂泡的平均寿命是26秒,随着泡沫越来越大,表面张力增加,最后只有破裂。而一次投机狂潮的持续时间大约是18个月。”

此外,德鲁克还预见到,20世纪70年代是通货膨胀的十年,而日本制造商很快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美国人的最大竞争对手。

但德鲁克并不想成为一个巫师式的预言家,不久他宣布不再发表类似的预言,而是将精力投入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动中去。

德鲁克认为,对20世纪的所有社会组织来说,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对企业至关重要,对医院、工会和慈善组织同样如此。随着年龄的增加,德鲁克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竞争压力使得一般的公司根本无法实现他一直以来提倡的许多东西,例如最低工资保障和终身雇佣制。后来德鲁克对被他称为“社会部门”的非赢利组织越来越感兴趣。德鲁克为“女童子军”这样的非赢利组织免费担任顾问,指导他们怎样更好地“改善妇女和儿童的生活”。1990年,在不少仰慕者的支持下,德鲁克在纽约成立了“彼得·F·德鲁克基金会”,继续通过非赢利组织推广自己的理念。

“大师中的大师”著作影响盖茨最深

“早在1981年,我对通用的初步核心理念,就是来自彼得·德鲁克。德鲁克曾说,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你今天就要进军这个行业吗?如果不是,你又打算怎么办呢?这些话虽然简单,却难以置信地有力。”

———11日,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得知德鲁克去世的消息后说。德鲁克简单的问题成了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公司工作的座右铭:如果通用电气公司的某一部门在相应的领域不是数一数二的,那么就将被淘汰。

“除了彼得·德鲁克的书外,还有哪些书可以看呢?在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影响最深。”

———当记者问比尔·盖茨都读哪些经营管理的书籍时,他如是回答。

“德鲁克是我的英雄。他以无比清晰的逻辑思考、写作,绝对不同于那些浑水摸鱼、专搞流行理论的学术贩子。”

———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说。

“德鲁克清理了我的脑袋。每次和他开完会,他都会提醒我———不要告诉我,你对这次会议有多满意。只要告诉我,下周一你会采取哪些和以往不同的行动。”

———可口可乐前总裁奇奥夫说。(本报综合报道)

青少年心理学之父 篇2

一般情况下,粒子数反转( population inversion,又译为集居数反转、居量反转、群数反转) 是产生Maser/Laser的先决条件。两能级间受激辐射概率与两能级粒子数差有关。通常情况下,处于热平衡不同能级的粒子服从玻尔兹曼分布,即处于低能级E1 的粒子数大于处于高能级E2 的粒子数,这种分布是粒子数的正常分布,只能得到普通光。为了得到激光,就必须使用电、光及其他方法对工作物质进行激励,设法把处于基态的粒子大量激发到亚稳态,使得高能级E2 上的粒子数大大超过低能级E1 上的粒子数,在受激辐射作用下,工作物质就能对某一特定波长的光辐射产生放大作用( 即光放大) 。这样就可在高能级E2 和低能级E1 之间实现粒子数的反转分布。

科学家们通过对原子能级系统的深入研究,发现能够实现粒子数反转的能级系统几乎全部可归纳为3 能级系统3ELS( three energy levels system) 和4 能级系统4ELS ( four energy levels system) 两类。在3 能级系统中,E0 是基态能级,E1是亚稳态能级,E2 是激发态泵浦高能级,在E1 和E0 之间产生激光。其主要特征是激光的低能级是基态,发光过程中低能级的粒子数会一直保持有相当的数量,粒子数反转的效率较低。在4 能级系统中,E0 是基态能级,E1 是激发态能级,E2 是亚稳态能级,E3 是激发态泵浦高能级,在E2 和E1 之间产生激光。因激光的低能级是一个激发态,常温下基本上是空的,其激励能量要比3 能级系统小得多,更容易获得激光。

前苏联物理学家法布里坎特( Valentin Aleksandrovich Fabrikant,1907. 10. 09—1991. 03. 03 ) 是粒子数反转这一重要物理思想的首倡者和践行者。他在讨论气体放电的发光机理时,分析了由负吸收产生光放大的可能性,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光强度增加和方向性的问题。他根据拉登堡发现的吸收系数、爱因斯坦A/B系数和粒子数分布的关系指出: 要使辐射通过介质不但不衰减而且还要放大的话,就必须实现粒子数反转[1],为此他用氦( He) 的388. 9 nm谱线激励铯( Cs)原子,观察到原子能级的粒子数反转现象。1940 年他在博士论文中首先提出了产生粒子数反转的实现方法,这一独到见解是从爱因斯坦受激辐射理论向构思激光器技术原理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步,因为它指明了产生激光的最重要条件。

1947 年4 月拉姆( 又译为兰姆, Willis Eugene Lamb,Jr. ,1913. 07. 12—2008. 05. 15,1955PH21) 和美国物理学家雷瑟福( Robert Curtis Retherford,1912—1981) 通过波谱学实验方法发现氢原子的亚稳态及其光谱线不是单一的黑线,而是由一些不连续的非常接近的谱线系列组成,后来人们把氢原子光谱的这种双线结构称为拉姆位移( Lamb shift) 。在他俩发表关于氢原子光谱精细结构的著名论文的一个附注中指出通过粒子数反转可以期望实现感应辐射( induced emission) ,即受激辐射。[2~3]他俩的兴趣只是在氢原子的精细结构方面,并没有把负吸收和自持振荡联系起来,仅是在论文中添加一个附注而已,故将此说成是受激辐射的第一个实证是不妥当的。1950 年拉姆明确提出气体放电中的电子碰撞可以改变粒子的集居数。

粒子数反转这一思想至关重要,然而当时在人们的心目中,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在热平衡条件下,低能级粒子数总是比高能级粒子数多,实现粒子数反转就必须破坏热平衡,故粒子数反转思想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1948 年珀塞尔有意识地研究了磁场中各子能级的集居数。1950 年珀塞尔和美国物理学家庞德( Robert Vivian Pound,1919. 05. 16 加拿大安大略省—2010. 04. 12 ) 利用微波波谱学的方法研究氟化锂( Li F) 晶体中原子核磁矩构成的顺磁体系,为了更进一步地弄清楚磁共振信号的来源和增强微波信号,他俩特意采用突然反向静磁场法。当外磁场极性改变比核自旋—晶格弛豫时间短得多时,出现了锂原子( Li7) 核自旋体系集居数的反转,发生了负吸收现象,意外地观察到频率为50 k Hz的受激辐射。这是受激辐射首次直接被实验所证实,也直接给出了受激辐射发生的前提是要实现粒子数反转。为了解释这种现象,珀塞尔和庞德首先提出“负温度”( negative temperature) 概念,并把粒子数反转称为“负温度”状态。[4]负温度不是表示比绝对零度还低的温度,而是描述从零到正无穷的开氏温标所不能描述的状态。

光泵浦( optical pumping,“泵浦”系英文pump的音译,又意译为 “抽运”) 是指用光将粒子中的电子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 即受激吸收) 而产生粒子数反转。光泵浦的磁共振是由核磁共振演化而来的。1947 年发现拉姆位移以后,1949 年美国磁学家比特( Francis Bitter,1902—1967 ) 建议可把射频波谱技术扩展到原子激发态方面的研究。此前磁共振实验一般是在凝聚态中粒子处于热平衡状态下进行的,激发态的磁共振则从未有人做过。光磁双共振是将光共振和磁共振结合起来,使粒子光学频率的共振与射频/ 微波( 即赫兹波) 频率的磁共振同时发生的一种物理现象,1949—1950年布罗塞尔( Jean Brossel,1918. 08. 15—2003. 02. 04)[5]和卡斯特勒合作提出光磁双共振的实验设想[6~7],1950 年布罗塞尔在比特的指导下首次取得光磁共振实验的成功,不过还不能探测原子的定向[8],同年卡斯特勒又提出: 采用圆偏振光激发原子,使原子的角动量发生变化,激发原子到高能级,即改变原子在基态某一子能级的集居数,从而首先提出光泵浦理论和实验方案。1952 年布罗塞尔和卡斯特勒等初步取得光泵浦实验的成功[9],其后即观察到多光子共振现象,1955年他们终于取得光泵浦钠原子磁共振实验的成功。[10]因光泵浦法是利用光辐射来改变光子的能级集居数,是最早实现粒子数反转的有效方法,是Maser向Laser演进的重要推手,在历史上是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对激光的发明和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 1960 年梅曼的首台激光器正是利用光泵浦技术来实现粒子数反转的) ,故卡斯特勒常被赞誉为 “激光之祖( 激光之父) ”。[11~12]

1959 年贝尔实验室( 自牛津大学克拉伦登实验室来此休假8 个月) 英国物理学家桑德尔斯( John H. Sanders) 和美国物理学家贾范( Ali Mortimer Javan,1926. 12. 26 伊朗德黑兰—,1962 年和1963 年各获1 次诺物奖提名) 率先分别提出在气体系统中通过选择性电子碰撞激发来实现粒子数反转[13~14],这一思想后来被激光开拓者所采用。

2. 6 微波激射器( Maser)

微波激射器的全称是受激辐射微波放大器Maser ( microwave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音译为脉塞或脉泽,此英文缩略词1951 年由汤斯首创) ,脉塞Maser( 属微波,不可见光) 是激光Laser (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直译为受激辐射光放大器,音译为莱塞或莱泽,其波长范围涵盖可见光和不可见光) 的先驱。Laser是将Maser原理从微波频段推广到光波频段的自然产物,两者都是基于受激辐射会带来放大效应的原理。Maser具有十分稳定的振荡频率,适宜于制作波谱仪和原子钟。

微波波谱学和分子光谱学是 “二战”时期为研制微波振荡器( 系雷达核心部件) 以提高雷达性能应运而生的,Maser的发明则是基于对微波波谱学和分子光谱学的研究而产生的。分子光谱包括转动光谱、振动光谱和分子电子光谱三大类。

在原子系统中,通过受激辐射有可能获得微波振荡和放大( 即微波激射) 。1951 年春汤斯到华盛顿参加一个由海军组织的亚毫米波学术讨论会,与肖洛同住富兰克林公园宾馆的一间客房,4 月26 日因起床早,餐厅未开门而又不想打扰同伴休息,于是独自外出坐在宾馆附近富兰克林公园的长椅上静心遐思,突然一个独辟蹊径的念头在其头脑中闪过,豁然开朗就构思出实现微波受激放大的可能性: 摈弃电子学的传统观念,设想用分子体系来实现微波放大,首先分离出分子束系统中的高能级和低能级,然后把高能级分子馈入谐振腔保持自持振荡并放大,使处于微波激发态的氨分子数大于处在低能级的氨分子数,这样就会发生受激辐射。汤斯将微波的相干性和放大结合起来,促成了Maser的问世。量子放大器( 又称激射器) 是指利用受激辐射原理使某些工作物质激励而具有量子放大或发射电磁波性能的器件,在微波频段称为微波量子放大器( Maser) ,在光波频段则称为光波量子放大器( Laser) 。光放大器现一般分为光纤放大器和半导体光放大器两类。

1952 年在渥太华举行的电子管研究大会( Conference on Electron Tube Research,会期: 06. 16 ~ 17 ) 由加拿大籍德国裔物理化学家和光谱学家赫兹伯格( 1971CH,被誉为Father of molecular spectroscopy,即分子光谱学之父) 主持,马里兰大学微波波谱实验室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 ·韦伯( Joseph Weber,1919. 05. 17—2000. 09. 30,1962 年和1963 年各获1次诺物奖提名) 在大会上做了 《在非热平衡态下微波辐射的放大》的报告,首先公开提出Maser原理( 其讲演全文1 年后发表[15]) : 利用受激辐射诱发粒子放大微波必须破坏热平衡,其辐射脉冲是相干的。尽管韦伯的方法后来并未全部实现,但它对汤斯产生过积极影响。

在美国军方合同的资助下,1951 年年底汤斯小组[成员还有汤斯的博士生詹姆斯 · 戈登( James Power Gordon,1928. 03. 20—2013. 06. 21,1963 年获1 次诺物奖提名) 和博士后齐格尔( Herbert Jack Zeiger,1925. 03. 16—2011. 01. 14,其博导是拉比,博士论文涉及分子束领域) ,齐格尔离开哥伦比亚大学后不久由中国学者王天眷接替] 开始工作,他们选用氨分子束作为工作物质,利用分子受激辐射原理产生了噪声极低的单色相干微波辐射,于1954 年1 月30 日研制成功世界上首台新型微波振荡器———氨分子微波激射器Maser,其共振频率为23. 87 GHz ( 波长1. 25 cm, 下同) , 功率极低( ~ 10 n W) ,首次观察到氨分子反演谱线的精细结构,这是实验室内最早观察到的微波分子辐射谱。[16~17]同年7 月汤斯小组制成具有2 个微波放大器的第二台Maser ( 见图4。据考证,照片中詹姆斯·戈登身后的人就是王天眷先生) 。氨分子Maser的长期稳定度不高,并未走向实用化,但它作为首个量子电子学器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Maser的成功实验成为Laser的理论先导。1956 年汤斯正式提出Maser能被无线电波甚至被光波所泵浦,即将Maser原理拓展到光波,这是激光原理首次被直接描述。

前苏联物理学家巴索夫和普罗霍罗夫小组一直致力于分子振荡器及其光谱的研究,探索利用微波波谱学方法建立频率和时间的标准,这就需要人为地改变能级的集居数以增加波谱仪的灵敏度。巴索夫和普罗霍罗夫在1952 年5 月举行的全苏无线电波谱学大会( All - Union Conference on Radio -Spectroscopy) 上首先提出得到Maser受激粒子的另一种可能途径: 在具有3ELS和4ELS的粒子系统中,利用高频电磁波实现粒子数反转,在高能级和居间能级或居间能级和低能级之间的跃迁频率有可能得到量子放大和自持振荡。1953 年1月在全苏核磁矩会议上他俩提交的论文 《在微波波谱学中利用分子束》更详细地阐明了这一思想。巴索夫和普罗霍罗夫对分子束在微波波谱学中的利用进行过深入的理论分析,1954 年10 月他俩联名发表文章( 此文可视为是量子电子学的开山之作) 指出:[18]通过一个非均匀磁场,可将分子束中处于不同能级的各种类型的分子彼此分开,而处于特定能级的分子可被引导到一个微波谐振腔内,在腔内产生吸收或放大,定量地分析了Maser运转的具体条件。巴索夫和普罗霍罗夫独立研制成功的氨分子束低噪声量子振荡器和放大器( 即Maser) 比1954 年1 月汤斯小组晚几个月运转。汤斯小组以及巴索夫和普罗霍罗夫小组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内独立地对Maser作出开创性工作,两组人的思路基本相同,前者首先在实验上获得成功,而后者则首先奠定了其理论基础( 正式发表论文时间领先) 。1955 年巴索夫和普罗霍罗夫利用量子力学对氟化铯( Cs F) 分子振荡器和放大器进行理论分析[19],不久普罗霍罗夫还把氨分子Maser的工作波长减小到亚毫米级,把频率提高了1 ~ 2 个数量级。文献[20] 和文献[21] P186 关于 “1952 年巴索夫及其博士生导师普罗霍罗夫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微波激射器”的描述有误,1952年仅是他俩提出Maser设计思路和方案的时间,为此特予以订正。1955 年巴索夫和普罗霍罗夫合作提出多能级光泵浦理论可实现粒子数反转,即提出初步的激光器原理和设计方案。[22~23]同年普罗霍罗夫把注意力转向顺磁共振Maser,在几年内研究出一系列顺磁晶体的顺磁共振和弛豫特性,1958年制成顺磁Maser。

布洛姆伯根对Maser/Laser的研究也作出过重要贡献,1956 年独立地提出3 能级泵浦法的新构思( 这是3 能级和4能级激光理论的基础) ,详细地计算了获得 “负温度”的条件,并建议利用顺磁材料( 如Ni - Zn氟硅酸盐和Ga - La乙基硫酸钆盐) 中的塞曼能级可做成可调谐的3ELS固体Maser。[24~25]1957 年年贝尔实验室物理学家斯柯维尔( Henry Evelyn Derrick Scovil,1923. 07. 25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维多利亚市—2010. 05. 11 美国华盛顿州Townsend港) 小组根据这个原理,利用顺磁掺钆离子( Gd3 +) 的氰化钾晶体研制成功3ELS可调谐顺磁固体Maser[26],同年贾范也独立地提出3ELS Maser方案。[27]1957 年末哈佛大学Gordon Mc Kay实验室布洛姆伯根小组和密歇根大学工程研究院马可霍夫( George Makhov) 小组发明了红宝石固体Maser ( 9060 MHz)[28~29],它们弥补了氨分子Maser的不足( 如感应频率窄、可调谐范围小和不能连续运行等) 。至此,使厘米波和分米波的高灵敏度接收成为可能,并很快被用作于射电天体物理学、雷达和宇宙通信灵敏的低噪声前置放大器。巴索夫、普罗霍罗夫和布洛姆伯根的多能级创新性思维为微波激射器的发展和激光器的诞生指明了方向。

应用最广的Maser是1960年拉姆齐小组发明的氢原子Maser(即氢原子钟,简称氢钟),其输出频率是1420405751.767±0.002 Hz(相应的波长是21.10611405413cm),对应于氢原子基态2个超精细能级之间的跃迁频率。[30]氢原子Maser输出频率的准确度(其不确定度高达10-14数量级)和稳定度都极高,可用作于频率和时间基准。

2.7激光的诞生

1954 年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迪克( Robert Henry Dicke,1916. 05. 06—1997. 03. 04) 首先提出 “超发光” ( superradiance,又译为超辐射) 和 “光弹” ( optical bomb) 的设想,其中包含着粒子数反转的思想。所谓超发光,是指短促的激励脉冲过后,由于自发辐射会产生强烈的光束。1956年迪克在其专利申请书 “分子放大和发生的系统和方法”[31]中就已提出运用法布里—珀罗干涉仪FPI ( Fabry - Pérot Interferometer,简称F - P干涉仪,1897 年[32],又称法布里—珀罗标准具,法国物理学家法布里是美国富兰克林学会颁发的1921 年富兰克林奖章得主) 作为光放大谐振腔的设想,且建立不求助于反射( 2 年后肖洛和汤斯提出的谐振腔方案采用了2 面平行反射镜) 而在近红外或可见光频段产生相干受激辐射的新颖独创思想。

1957 年10 月,时兼任贝尔实验室顾问的汤斯访问了贝尔实验室,其妹夫肖洛1951—1960 年在那里工作,俩人兴趣相投、交谈甚欢,相约密切合作、各取所长、共同攻关,其合作成果是1958 年12 月15 日联名发表了著名的具有独到见解的论文 《红外区和光激射器》[33],首次提出将微波激射原理扩展到红外和可见光区的可能性,这是激光发展史上最具重要意义的经典文献,实质上提出了完备的激光原理( 即激光器的物理模型) ,奠定了现代激光的基础,催生了激光器的诞生。该文不仅给出了受激辐射光产生的必要条件,而且提出了以钾蒸气为工作物质、钾灯为泵浦源的红外激射器详细设计方案( 此方案实际上无法实现正常工作) ,还论证了以法布里—珀罗干涉仪作为侧壁完全开放式谐振腔选模以减少过剩波型和自发辐射的机制。

1958 年普罗霍罗夫也指出: 法布里—珀罗标准具可用作从亚毫米波直至可见光波段的开放式谐振腔。[34]巴索夫是半导体激光器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世界科技界高度评价汤斯、巴索夫和普罗霍罗夫的原始创新思想,认为这是1960 年激光器产生的物理基础。1959 年9 月14 ~ 16 日汤斯主持了纽约国际量子电子学和共振现象会议(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ntum Electronics and Resonance Phenomena,即首届国际量子电子学会议) ,巴索夫和普罗霍罗夫受邀参会,大会上科学家们提交的激光器设计方案就有几十种,翌年汤斯主编的本次研讨会论文集 《量子电子学》 ( Quantum Electronics: A Symposium) 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至此,以量子电子学的研究为基础,把微波量子放大器扩展到光波波段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已基本完备,为激光的诞生铺平了道路。科学家们因此而纷纷加入到光激射器的研制热潮中。

美国物理学家和工程师梅曼[Theodore Harold ″ Ted″Maiman,1927. 07. 11—2007. 05. 05,1962 年获1 次诺物奖提名,1983 年获沃尔夫物理学奖,1987 年获日本国际奖,被誉为 “光电产业之父” ( Father of the electro - optics industry) ]师从博导拉姆教授进行原子光谱的研究,1955 年获斯坦福大学实验物理学Ph D,其博士学位论文是 《利用微波和光的双共振研究氦原子激发态的精细结构》 ( Microwave - Opt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Triplet - 3P Fine Structure in Helium) 。1955—1961 年就职于美国加州休斯飞机公司休斯研究实验室( Hughes Research Labs) 量子电子学部( 1961 年梅曼及7 位同事离开休斯实验室加入新成立的Quantatron公司,次年创办激光器制造公司Korad Solid State并自任总裁,1968 年Korad被Union Carbide收购) ,最早进行了毫米波振荡器的研究,还从事过红宝石Maser的研究。1960 年梅曼首先撰文指出肖洛1959 年9 月所断言红宝石不适宜于产生激光的错误( 关于红宝石的量子效率,肖洛得到~ 1% 的结论是错误的,实际上应在~ 75% )[35],接着他及其助理德汉宁( Irnee D'Haenens,1934. 02. 03—2007. 12. 24 ) 和阿萨瓦( Charles Asawa) 大体按照肖洛和汤斯1958 年的设计构思,仅使用5万美元 “独立研究和发展经费”,于同年5 月16 日获得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束激光( 694. 3 nm) ,开启了激光时代。激光被称为 “人造神光”、“最亮的光”、 “最准的尺”、 “最快的刀”和 “奇异之光”。同年7 月7 日[次日 《纽约时报》头版以 《被科学家放大的光》 ( Light amplification claimed by scientist) 为题予以报道] 休斯公司在纽约曼哈顿Delmonico宾馆举行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宣布: 梅曼研制成功( 淡) 红宝石激光器并公开演示了这一设备,还给与会人员分发了介绍研究成果的单行本,这是得到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 属非连续运行脉冲输出激光器) ,其工作物质是掺铬红宝石晶体( Al2O3∶Cr3 +- Cr2O3) ,3ELS光泵浦采用闪光氙灯( 由GE公司生产的FT506 螺旋管石英灯,原本用于航空摄影)椭圆漫射照明。[36~38]梅曼将发明激光的根本性突破写成短文于6 月22 日投稿于 《物理评论快报》杂志,24 日就被该刊主编、美国和荷兰理论物理学家( 双重国籍) 古兹密特( Samuel Abraham Goudsmit,1902. 07. 11—1978. 12. 04,1925年与乌伦贝克合作发现电子自旋[39]) 所拒绝,因为他误以为梅曼的论文仍是关于Maser发展方面的,没有发表价值,且当时该刊已有太多Maser技术方面的论文等待审稿,故梅曼只好精简后改投更有影响的英国 《自然》杂志,这次立即就被接受并顺利发表。当时一名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记者未经作者许可就私自将单行本寄给 《英国通信与电子》杂志,也被顺利发表。[40~41]在得知梅曼激光实验的成功消息之后,贝尔实验室美国物理学家柯林斯( Robert John Collins,1924—2014. 07. 19) 小组于8 月1 日重复了红宝石激光的实验,证实梅曼在红宝石中得到的光具有相干性,从而确认受激辐射产生了激光。[42]Maser和Laser的发明不仅开创了本领域的基础性研究,而且大大拓宽了宏观和微观物理学的视界。

在应用光学家王大珩[1915. 02. 26—2011. 07. 21,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 “中国光学之父”] 院士的主持和领导下,1961 年9 月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物理学家王之江( 1930. 11. 21—,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被誉为 “中国激光之父”) 和邓锡铭( 1930. 10. 29—1997. 12. 20,1993 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等人创制出中国第一台激光器[43~44],其工作物质是掺钕红宝石晶体,光泵浦采用直管状脉冲氙灯球形成像照明( 其效率高于螺旋管状脉冲氙灯漫射照明) ,光谐振腔采用独特的半外腔式结构,与梅曼激光器的结构迥然不同。1961 年7 月日本电气公司( NEC) 久保田观治等人研制出红宝石激光器[45],中国的首台激光器比前苏联早2 个月,从而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 个拥有激光器的国家。[46~47]

2. 8 激光技术主要发展历程简述

红宝石激光器发明后不到半年,1960 年11 ~ 12 月IBM托马斯·沃森研究中心( IBM Thomas John Watson Research Center) 物理学家索洛金( Peter P. Sorokin,1931. 07. 10—)和史蒂文森( Mirek J. Stevenson) 发明了世界上第二台和第三台4ELS闪光氙灯FT503 泵浦的激光器,即掺铀氟化钙( Ca F2∶U3 +) 激光器( 2. 500 μm) 和掺钐氟化钙( Ca F2∶Sm2 +) 激光器( 0. 7085 μm)[48~49],晶体必须冷却到液氦温度( 沸点- 268. 93 ℃,0 K = - 273. 15 ℃) 才能运转,这2种固体激光器并未被实用。同年12 月贝尔实验室肖洛小组研制成功深红宝石激光器( 700. 9 nm)[50~51],当月12 日16 ∶ 20分贝尔实验室贾范、班尼特( William Ralph Bennett,Jr. ,1930. 01. 30—2008. 06. 29) 和赫里奥特( Donald Richard Herriott,1928. 02. 04—2007. 11. 08) 采用低气压放电方法实现粒子数反转,共同发明了采用4K液氦冷却的4ELS电泵浦( 非光泵浦) 氦氖激光器( 1. 1523 μm) ,这是世界上首台可连续输出激光束的激光器。[52]截至1960 年年底,世界上至少已有4 种不同类型的5 台激光器运行成功。1962 年贝尔实验室艾伦·怀特( Alan D. White) 和里格登( Jameson Dane Rigden)开发出首台射频激励的氦氖激光器( 0. 6328 μm)[53],这是当今实验室里最常用的红光激射源和标准激光器( 氦氖激光器的其他2 种波长1. 1523 μm和3. 3913 μm并不常用) 。1964年拉姆提出了气体激光的半经典自洽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气体激光功率曲线中心出现的凹陷现象,后称拉姆凹陷( Lamb dip) ,为气体激光的饱和吸收稳频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1972 年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率先研制出633 nm碘稳频氦氖激光光频标准。1985 年美国Melles Griot公司首次推出全内腔绿光氦氖激光器( 543 nm) 。

1961 年贝尔实验室物理学家亚瑟·福克斯( Arthur Gardner Fox,1912. 11. 22—1992. 11. 24) 以及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和光纤通信专家厉鼎毅( Tingye Li,1931. 07. 07 南京—2012. 12. 27 犹他州Snowbird,被誉为 “DWDM之父”,1996年中国工程院首批7 名外籍院士之一) 合作讨论了激光谐振腔模型的不同横向模式,考虑了正方形和圆形平面镜法布里—珀罗谐振腔中电磁场的衍射效应,进一步地完善和丰富了光谐振腔理论。[54]同年贝尔实验室加里 · 博伊德( Gary D. Boyd) 和詹姆斯·戈登首先阐明了共焦腔( confocal optical resonator) 的高斯模式理论[55],次年加里·博伊德和科格尔尼克( Herwig Kogelnik,1932. 06. 02 奥地利Graz—) 予以改进和完善而提出扩展高斯模式理论。[56]

1961 年9 月贝尔实验室约翰森( Leo F. Johnson) 和纳桑( Kurt Nassau,1927. 08. 25—2010. 12. 18) 小组利用掺钕钨酸钙( Ca WO4∶Nd3 +) 发明了首台可连续运行的4ELS光泵浦钕玻璃激光器( 1. 064 μm,另一种波长为1. 054 μm) ,在室温下获得脉冲激光。[57~58]同年10 月美国光学公司斯尼特兹( Elias Snitzer,1925. 02. 27—2012. 05. 24 ) 博士利用掺杂2% 氧化钕的钡钙玻璃也研制出4ELS钕玻璃激光器。[59]同年12 月贝尔实验室唐纳德·纳尔逊( Donald F. Nelson) 和博伊尔( 2009PH32) 合作发明了首台可连续运行的红宝石激光器。[60]钕玻璃激光器的研制成功开创了具有广阔用途的稀土玻璃激光器研究之先河。1961 年斯尼特兹首先建议把激光器和光纤结合起来[61],次年贝尔实验室科学家克兰曼( David Allmond Kleinman) 等人首次实现在激光腔内采用F - P反射镜进行模式选择。[62]1964 年凯斯特( Charles J. Koester) 和斯尼特兹报道在没有终端反射涂层的情况下,利用盘绕的线性闪光灯泵浦掺钕玻璃光纤放大器,在长1 m的光纤中将激光脉冲放大了5 万倍。[63]光纤放大器是光通信的关键技术,本来玻璃激光器和光纤是两码事,只不过是殊途同归而已。光纤的基质材料是玻璃,向光纤中掺杂稀土类元素离子使之激活而制成光纤激光器。玻璃激光器是现代光纤激光器的先驱,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其研究进展相对缓慢。1987 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物理学家佩恩( Sir David Neil Payne,CBE,FRS,FREng,1944. 08. 13—) 小组发明了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 ( erbium - doped fiber amplifier,1. 536 μm,其信号增益为26 d B)[64],它的应用可免除光—电—光的中继转换而实现光的实时放大,能提高传输质量并大大减少长距离光纤传输的成本,为现代光通信商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光通信和高能激光中。1996 年日本科学家开发出单模掺钕光纤放大器NDFA ( neodymium - doped fiber amplifier) ,在1. 06 μm处获得60 nm的增益带宽,其信号增益大于20 d B,噪声为3 d B[65],NDFA具有泵浦阈值低、噪声系数小和掺杂浓度高等优点。

光纤激光器还是激光武器研究的一种候选方案,也是用作受控热核聚变的主要候选光源。激光受控热核聚变的两大实验研究途径是: ①磁约束核聚变MCF ( magnetic confinement fusion) ; ②惯性约束核聚变ICF ( 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 ,另有包括磁化目标核聚变在内的非常规核聚变( unconventional fusion) 途径。随着激光技术的兴起,ICF这一新概念被提出。早在1961 年,巴索夫和克罗辛( Oleg Nikolaevich Krokhin,1932. 03. 14—) 就开始考虑用强激光实现受控核聚变的可能性并着手研究激光核聚变所必需的物理前提、激光技术和制靶技术,1963 年他们在巴黎第3 届国际量子电子学会议IQEC ( International Quantum Electronics Conference,会期: 2 月11 ~ 15 日) 上首先提出激光核聚变思想: 采用高功率脉冲激光辐射聚变燃料靶,有可能产生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达到点燃热核反应的条件,从而实现人工核聚变反应。[66]1964 年普林斯顿大学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美国计算物理学家约翰 · 道森( John Myrick Dawson,1930. 09. 30—2001. 11. 17) 独立提出类似思想[67],同年10 月4 日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1907. 05. 28—1998. 12. 10) 完成 《利用大能量大功率的光激射器产生中子的建议》 的开创性论文( 1987 年才正式发表)[68],亦独立地提出 “激光与含氘物质发生作用,使之产生中子”的激光核聚变思想。1968 年巴索夫小组利用大功率激光轰击氘化锂( Li D) 平面靶首次获得少量热核中子输出。[69]直到1972 年5 月 “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 Edward Teller,1908. 01. 15—2003. 09. 09) 公开向心聚爆理论,激光核聚变才迅速成为各大国的重点军事研究项目。在以放大啁啾脉冲为基础的超大功率激光器出现后,科学家们提出了激光核聚变的新概念—快速点火。世界上规模最大、能量最高的激光聚变装置———国家点火装置NIF ( 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 于2009 年5 月29 日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 (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1952 年9 月创建,由UCB负责管理,爱德华·特勒是其倡导者) 举行落成典礼。

全球最大的光纤激光器和光纤放大器制造商IPG Photonics由物理学家加蓬赛夫( Valentin Pavlovich Gapontsev,1939. 02. 23 莫斯科—,被誉为 “光纤激光器工业之父”) 博士于1990 年创办并自任CEO,该跨国公司的总部现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县( Worcester county) 牛津镇( Oxford town) 。IPG Photonics公司2002 年报道: 研制成功输出功率为2 k W ( 其最大衍射极限输出功率为100 W) 的多模光纤激光器,可用于焊接铝和钢构件。该公司2009 年报道: 研制成功输出功率为10 k W的单模光纤激光器,并已建立50 k W多模激光用于激光武器试验。

1961 年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家弗兰肯( Peter Alden Franken,1928. 11. 10—1999. 03. 11,被誉为 “非线性光学之父”)小组将红宝石脉冲激光( 694. 3 nm) 通过石英晶体,红光变成了绿光,观察到347. 2 nm的倍频光,这是最早发现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 即二次谐波) 和可调谐现象[70],稍后又发现和频现象,激光器的发明对物理学理论的最大贡献也许就是导致非线性光学的诞生。光的倍频、变频和混频都是典型的非线性光学现象。同年贝尔实验室德国实验物理学家凯瑟( Wolfgang Kaiser,1925. 07. 17—) 等人利用红宝石激光器照射掺铕离子( Eu2 +) 的氟化钙( Ca F2) 晶体时首次发现了双光子激射现象[71],普里特查德小组( 1974 年[72]) 和亨施小组( 1975 年[73]) 各自独立地创立了消多普勒双光子光谱学。1962 年福特汽车公司特休恩( Robert William Terhune,1926—2014. 11. 20) 小组在方解石上观察到红宝石脉冲激光辐射的三次谐波[74],1965 年他及其同事保罗·麦克尔( Paul D. Maker) 首次发现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光谱CARS ( coherent anti - Stokes Raman spectroscopy) 。[75]拉曼( 1930PH) 激光器是基于受激拉曼散射原理,通过它能够得到固体激光器不能直接发射的波长。内腔式全光纤拉曼激光器是由一种单向光纤环( 即环形波导腔) 构成,腔内的信号是被泵浦光直接放大而无须实现粒子数反转( QCL和OPO也无须实现粒子数反转) 。 1962 年休斯研究实验室伍德伯里( Eric J. Woodbury) 小组在研究以硝基苯作Q开关红宝石激光器的克尔盒( Kerr cell) 时,偶然发现了受激拉曼散射现象,由此而发明了拉曼激光器( Raman laser) 。[76~77]腔中无克尔盒时,确实只有694. 3 nm谱线; 一旦加上硝基苯克尔盒,则另有767. 0 nm谱线出现,后来证实它是硝基苯所特有的,对应于硝基苯振动跃迁的一级斯托克斯受激拉曼散射谱线。1963年汤斯小组对受激拉曼散射的物理机制和主要参量进行了深入研究。[78]电光效应分为2 种: ①一级电光效应: 指折射率的变化与外加场强成正比( 如压电晶体等) ,1893 年由德国晶体物理学家普克尔斯( Friedrich Carl Alwin Pockels,1865—1913) 首先预期,后在石英等晶体中得到证实,故又称普克尔斯效应( Pockels effect) 。②二级电光效应( 又称二阶非线性电光效应) : 指折射率的变化与外加场强的平方成正比( 如气体、液体和玻璃态固体等) ,1875 年由苏格兰物理学家克尔( John Kerr,FRS,1824—1907) 首先在玻璃上发现,故又称克尔电光效应或直流克尔效应,另有交流克尔效应( 克尔光学效应) ,两者可统称为克尔效应( Kerr effect) 。斯托克斯( Sir George Gabriel Stokes,1st Baronet,FRS,1819—1903) 是英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2004 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电子工程师率先报道研制成功硅基拉曼激光器( 硅中一阶拉曼效应的波长峰值发生在1675 nm处,通过级联的拉曼效应可将输出波长拓展到中红外波段) ,他们采用由光纤制成的8 m环形激光腔,以硅作为增益介质实现了硅基拉曼激光输出。[79]

1961 年激光器就开始面市销售,同年11 月关于激光治疗的2 篇论文同时发表在 《科学》杂志[80~81],当月22 日纽约哥伦比亚长老会医学中心( Columbia - Presbyterian Medical Center) 哈克尼斯眼科研究所( Edward Stephen Harkness Eye Institute) 将红宝石激光器产生的激光应用于治疗视网膜脱落并获得成功[82],这是激光首次被应用于临床。1968 年该中心埃斯佩兰斯( Francis A. L'Esperance,Jr. ) 医学博士首次采用氩离子激光器完成糖尿病导致视网膜病变的异常血管修补手术。[83]激光技术还被应用于杀灭视网膜肿瘤、角膜移植和治疗青光眼等。匈牙利医生梅斯特( Endre Mester,1903—1984,被誉为 “LLLT之父”) 是低功率激光生物学效应的发现者和激光医学的先驱,1967 年他开始进行激光对皮肤癌影响的实验研究,进而发明低能量激光疗法LLLT ( low level laser therapy) 。

激光发明后科学家们就立即开始将半导体材料作为其工作物质的研究,1961 年法国国家电信研究中心( CNET) 伯纳德( Maurice G. A. Bernard ) 和杜拉福格( Georges/Guillaume Duraffourg) 首先提出在半导体中实现受激辐射的必要条件: 对应于非平衡电子,空穴浓度的准费米能级差必须大于受激辐射能量,并建议采用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84]1962 年是半导体激光器突飞猛进的一年,当年GE研究实验室、IBM托马斯·沃森研究中心[85]和MIT林肯实验室[86]3 个研究小组几乎同时报道研制成功在77 K液氮( 沸点- 195. 79 ℃) 低温条件下输出微秒( 1 μs = 10- 6s) 级脉冲的Ga As半导体激光器,这是在光通信、光存储和光泵浦等领域迈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 GE研究实验室工程师和应用物理学家罗伯特·霍耳( Robert Noel ″Bob″Hall,1919. 12. 25—) 小组采用直接带隙( 理论上能高效产生受激辐射) Ga As半导体材料,利用扩散技术在Ga As内形成p - n同质结,于9 月16 日发明了同质结注入式Ga As半导体激光器———激光二极管( LD,0. 84 μm)[87],这是现代光电子产业的基础。第一代LD存在很多缺陷,其实用意义并不大,但其基本理论和实践探索对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展仍具积极意义。1967 年贝尔实验室加拿大物理学家戴门特( John C. Dyment,1938. 06. 07—) 利用Ⅱα 型天然金刚石制备出用于Ga As LD散热用的金刚石热沉,并用该热沉首次实现了条形双异质结LD的室温连续运行。[88]据笔者所知,文献[89]中至少存在以下3 个方面的错误: ①将美国物理学会( APS)主办的 《物理评论快报》PRL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1958年7 月1 日创刊) 和美国物理联合会AIP (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1931 年成立,总部设在马里兰州College Park,出版中心现设在纽约州Melville,2010 年6 月17 日在北京成立首个国际办公室) 主办的 《应用物理学快报》APL ( Applied Physics Letters,1962 年9 月1 日创刊) 这2 种不同的刊物混为一谈; ②表1 中将第4 篇文章的出版日期误为1962 年12月15 日( 实为同年12 月1 日) ; ③表1 中误将发光二极管( LED) 当成半导体激光器看待。

1957 年日本东北大学( 仙台市) 物理学家和教育家西泽润一( Jun - ichi Nishizawa,1926. 09. 12—) 首先提出p - n结注入式半导体激光器理论并申请日本专利[90],专利名 “半导体Maser”相当于 “半导体Laser”,故他是半导体激光器的先驱。1958 年7 月7 日巴索夫小组获得前苏联量子力学半导体振荡器和电磁振荡放大器的发明证书( No. 10453,前苏联实行发明者证书与专利并存的双轨制) 。[91]在1959 年9 月纽约国际量子电子学和共振现象会议上,巴索夫从理论上提出: 采用脉冲电场中电流载流子的雪崩增殖法在半导体中可实现粒子数反转而获得相干辐射。1960 年巴索夫小组对半导体激射器从机理上进行了透彻的理论研究,提出激励半导体激光器的3 种方法:[92]①光泵浦法( 用红宝石激光激励半导体) ; ②快电子束泵浦法; ③应用高度掺杂简并( doped degenerate) 半导体中的p - n结,采用电流直接泵浦法以实现粒子数反转,此方法后来被证明是成功有效的。1962 年巴索夫小组制成注入式半导体激光器,次年制成强电子束激励的半导体激光器。早期半导体激光器都是同质结型( 单结型) ,只能在低温下以脉冲方式运行。1963 年克勒默在IEEE年会上首先提出( 单) 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的原理[93],前苏联国家科学院列宁格勒( 现圣彼得堡) 约飞物理技术研究所( 1918 年成立) 阿尔费罗夫和卡扎林诺夫( Rudolf Feodor Kazarinov,1933—) 独立地在其专利申请书中描述了同样的原理。[94]其实质是把一个窄带隙半导体材料夹在2 个宽带隙半导体材料之间,从窄带隙半导体中产生高效率辐射,这个设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异质结材料的生长工艺。IBM托马斯·沃森研究中心德国物理学家鲁普雷希特( Hans Stefan Rupprecht,1930. 03. 19—2010. 12. 09) 和美国发明家伍德尔( Jerry M. Woodall,1938—) 小组致力于Ga Al As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他们采用液相外延LPE ( liquid phase epitaxy,epitaxy又译为 “磊晶”。1963 年由新泽西州普林斯顿RCA实验室赫伯特·纳尔逊发明[95]) 技术在Ga As衬底上生长出镓铝砷( Ga Al As) ,1967 年报道了首个实用的晶格匹配的异质结[96],这是半导体激光器发展史上迈出的重要一步。1969 年贝尔实验室美国物理化学家潘尼希( Morton/Mort B. Panish,1929. 04. 08—) 和日本物理学家林严雄( Izuo Hayashi,1922. 05. 01—2005. 09. 26) 小组研制成功Ga Al As / Ga As单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SHL ( single heterojunction laser) ,它虽可在室温下工作,但也只能运行于脉冲方式。[97]1970 年5 月初阿尔费罗夫小组研制成功在室温下输出连续波CW ( continue wave) 的p - Ga As / n - Ga1 - xAlxAs / p - Ga1 - xAlxAs双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DHL ( double heterojunction laser, ~ 900nm)[98~99],比潘尼希小组6 月1 日实验成功领先不足1 个月。[100]室温下连续波半导体激光器的发明使其彻底告别了液氮温度,其波段不断被拓宽,线宽和调谐性能逐步提高,为实现光通信商业化铺平了道路,是光通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在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展史上亦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此后半导体激光器就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1975 年新泽西州半导体激光实验室( Diode Laser Labs) 推出首款商业型室温半导体激光器。1976 年MIT林肯实验室美籍华裔科学家谢肇金( James Jim Hsieh) 小组研制成功1. 25 μm的长波长室温In Ga As P半导体激光器,寿命达1500 h。[101~102]

摘要:美国实验和理论物理学家、发明家和教育家查尔斯·汤斯是微波激射器(Maser)的主要发明者和激光器(Laser)的先驱者之一,与前苏联(现俄罗斯)物理学家和微波波谱学家巴索夫以及普罗霍罗夫分享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还与多人共享“激光之父”之美誉。激光技术是20世纪人类的重大技术发明之一,为了纪念汤斯教授逝世1周年并寄托笔者的深情哀思,特撰写出此长文。笔者在此全面介绍了汤斯教授的生平与家庭成员;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与中国的渊源以及所获雅称、奖项与荣衔,重点梳理出激光技术波澜壮阔发展历程的整个脉络和概貌,还顺便简介了并非激光器的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的发展概况,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与激光技术密切相关的有关情况。

“唐老鸭之父”的少年时代 篇3

1901年3月27日,卡尔·巴克斯出生在美国西部一个叫梅里尔的小镇。巴克斯在父母的农场里长大,整天跟牛仔打交道。牛仔们豁达乐观、勇于闯荡世界的精神,在他童年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他喜欢幻想,心中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10岁的时候,他迷上了画画,因此耽误了一些功课。

一次放学,老师玛格丽特小姐把巴克斯叫到了办公室。“看看你的试卷吧,小巴克斯。你怎么又没及格?你一直在忙什么?”

“画画。”巴克斯怯生生地说。

“那就请把你的大作拿给我看看吧。”

巴克斯紧张地从书包中掏出自己的画递给老师,担心她会把画撕得粉碎。

“噢,这只鸭子画得可比这几只鸡和小狗可爱多了。小巴克斯,能把它送给我吗?”

“谢谢你,玛格丽特小姐。”巴克斯高兴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回家的路上,他张开双臂,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

巴克斯15岁那年,母亲不幸去世了。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助父亲在农场里干活。他怀念母亲,心中感到孤独。于是,画画成了他劳动之余的主要活动。后来,他还坚持自学了伦敦卡通学校的函授绘画课程,这为他以后的绘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7岁那年,巴克斯决定去闯荡世界,然而,现实却让他大失所望,他只能靠打短工生活,有时还得忍受饥饿。一次,他饿急了,只好到垃圾箱里去找面包吃。

“你在找金子吧?年轻人。”一个绅士走过来跟巴克斯打趣说。

“不,我在找面包。我实在是饿了……我想当漫画家……”巴克斯说话有些语无伦次。

“懂得生活艰辛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漫画家。你已经成功了一半。”绅士说着掏出10美元,递给了巴克斯。

“谢谢您,先生。”巴克斯接过钱,眼中充满了泪水。他感到了世界的冷酷,同时也感到了世界的温暖。以后,他依旧不停地画画,乐观地生活。艰辛而丰富的经历使他的画逐渐成熟起来,而且更有幽默感和独特性。

青少年心理学论文题目 篇4

更名通知:为了能让大家更直观的检索到心理学论文的相关信息,后期的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指南,统一更改为“**心理学论文题目”。请大家关注。

上篇文章心知识集团编辑部为您提供《儿童心理学论文题目》,此篇文章为您提供《青少年心理学论文题目》参考。

1.青少年自尊发展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2.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3.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4.肥胖青少年的羞耻感和应付特点

5.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尊研究的文献综述 6.青少年社会网络心理研究综述

7.城乡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对比研究 8.(青少年)阅读兴趣调查

9.青少年对亲子关系的满意度研究 10.青少年对亲子关系的认知研究

11.家长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了解及支持度

12.家庭功能知觉的亲子差异及其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

13.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 14.青少年青春期心理调适对策研究 15.青少年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16.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分析

17.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成因及预防策略 18.青少年信仰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19.青少年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 20.青少年烟酒滥用与自尊、焦虑、抑郁的关系 21.青少年颜色偏好发展研究

22.中国青少年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分析

23.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及其对策 24.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的教育问题-25.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少年性问题原因及对策 26.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成年人心理咨询的比较 27.优势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教育干预和探索

28.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

29.HIV/AIDS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心理应对能力训练 30.灾后青少年心理精神重建研究

31.中西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模式的比较 32.浙江省青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状况调查 33.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 34.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刍议 35.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刍议

36.我国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37.丧亲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质性研究 38.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心理援助 39.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文化冲突

40.亲子关系、思维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 41.刚入城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研究

青少年心理学的练习题 篇5

1.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可分为两种社会思维类型:假想观众和个人童话_。

2.由威胁性刺激带来的一种被压迫的主观感受就是压力感。

3.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是道德信念_。

4.从20世纪70年代,塞尔曼及其同事利用两难故事方法,如霍莉爬树,对儿童对友谊、权威、亲子关系等不同社会交往情景中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建构了儿童观点采择发展阶段理论。

5.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不研究、分析行为的内在动机、只以特殊的行为为目标,通过条件发射、模仿学习等行为转变技术,以改变不适应的行为、纠正不良或异常行为。

6.青少年表现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7.社会性只是社会化的内涵之一,并非社会化内涵的全部。在社会化过程中,青少年不仅形成了发展了社会性,而且使个性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8.压力具有情绪性和动力性。

二、名词解释

1.易性癖:心理对自身性别的认定和解释与生理上的性别特征恰好相反,持续存在改变自身性别的强烈愿望。

2.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3.成人感:由于青少年身体快速发育和性的成熟,表现为其具有了成人特征,使其心理上具有了成人感。

4.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

5.压力:就是压力源、压力反应和压力感三者形成的综合性心理状态。

6.观点采择:是指个体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即能够认识到对同一事物或事件别人可能会有不同观点和看法,并能试图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的能力。

7.对偶故事法:是指设计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在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中去探明儿童所依据的道德规则,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8.社会性:是指一个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动态复合系统。

9.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意识。它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人区别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11.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大众视为代表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或态度,或符合大众愿望与理想的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

三、判断改错

1.在青少年的个性倾向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兴趣,青少年的一切行动都是由兴趣所驱动的。(错,将两处“兴趣”改为“需要”)

2.性情感指和性生活有关的爱、憎、兴趣、恐惧等感情变化的活动。(对)

3.让儿童听完一个包含着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讨论,这种做法是对偶故事法。(错,将“对偶故事法”改为“道德两难故事法”)

4.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多数还是生物取向的,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刻板性。

(错,“生物”改“社会”)

5.社会支持仅仅指来自朋友、同事等个人或组织所给予的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错,将“仅仅”改为“不仅仅”)

6.性的发育开始于少年期。(错,将“少年期”改为“胎儿期”)

7.青少年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完全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错,将“完全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改为“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和社会氛围影响决定的”)

8.易性别癖是性取向上的心理障碍。(错,将“性取向”改为“性别认同”)

9.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对)

10.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动力是身心发展的内部矛盾。(错,将“身心发展”改为“青少年品德”)

11.系统脱敏法是诱导个体缓慢地暴露出导致心理紧张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消除紧张的目的。(对)

12.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对)

13.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所以青少年的气质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改变。

(错,将“就不会发生改变”改为“不是绝对不变的,受环境、个人主观因素、年龄等因素和性格等条件影响”)

14.性教育就是知识教育。(错,将“就是知识教育”改为“不仅是知识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

15.青少年阶段性别角色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同一性。

青少年心理学之父 篇6

我市现有14—25周岁的青少年12.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2%。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未来,应当予以高度关注。令人忧虑的是,尽管社会各界、政府各相关部门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做了大量工作,但青少年犯罪现象仍非常突出。2003—2005年,我市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数占当年批捕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0%、51%、38%。青少年违法犯罪越来越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是犯罪日趋低龄化。由于平均青春期在提早,青少年犯罪越来越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近三年,市人民法院审结的青少年被告人平均年龄分别为22.18岁、19.52岁、17.98岁,在校学生刑事犯罪人数占青少年犯罪人数比例由9.6%上升到15.9%。在刑事案件作案成员中,16岁及以下的已占到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9.4%,有的犯罪团伙中还有十一二岁的成员。2004年破获的龙洞乡盗窃光缆线团伙案,收审的9名对象中,只有2人年满16岁。2005年,我市梅坪村、长桥村4名初中在校学生,在工贸新区、望东区、东风路先后3次实施持刀抢劫,作案时他们年龄均未满15周岁。二是以闲散青少年为主体的犯罪团伙化。一些闲散青少年喜欢三五成群,在社会容易形成“小帮派”,受社会恶势力人员的教唆、策划和组织,往往实施团伙犯罪。2005年市人民法院审结的青少年犯罪案例中,团伙犯罪案占了90%以上,比成年人高出2—3倍。团伙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性,对人们安全感的破坏性极大。我市城区治安状况较差,群众意见大,主要就是一些闲散青少年结成团伙寻衅滋事、聚众斗殴。三是作案手段成人化、暴力化。一些青少年犯罪嫌人反侦查意识强,十几岁的孩子作案前就懂得精心策划,作案后知道伪造现场,作案手段残忍,令人触目惊心。我市某中学一名学生采取包带勒、砖头砸等暴力手段将学校工友杀害后,竟然若无其事地回到教室继续自习。

二、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和缺陷。有的家庭父母只忙于挣钱而忘记了孩子,特别是我市农村,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比较多,家长无暇、无力承担教育和监护孩子的职责,使孩子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染上了坏习性,走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或过分溺爱子女,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任性;或简单粗暴,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判逆行为,最终导致犯罪的发生。有的家庭父母不和甚至离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我市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26.6%来自破碎家庭,是健康家庭的4.2倍。有的父母自身行为不端,或道德品质败坏,上梁不正下梁歪,给孩子成长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走上犯罪道路。二是学校教育存在偏差和缺失。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致使少数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目无法纪。有的学校将学生划分为实验班和普通班,造成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增重,使少数差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劝退”等对象,于是出现了“破罐子破摔”的现象。有的学校管理不严,出现了少数在校学生课余从事娱乐休闲行业赚钱的现象。有的老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或者姑息迁就,以罚代教,使学生产生逆反甚至报复心理,以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三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不良思潮泛滥,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贪污受贿等一些不良现象较为严重,使部份青少年思想上混乱。渲染暴力、色情、迷信的书刊音像制品屡禁不止,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甚至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催化剂。还有黑网吧、毒品等也诱发青少年犯罪。我市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80%的有上网经历,其中一周三次以上的占45.8%。有的学生在上课时睡觉,晚上就上网;家的干脆吃住在网吧,通宵达旦,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三、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形势严峻,我们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教育挽救的原则,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预防体系,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强对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工作的重视和领导

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应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要长远规划。建议将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纳入我市“十一五”规划,市财政对所需资金要单列预算,给予财力支持。尤其是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建设要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十一五”期间,要兴建一批功能齐全、设施较完备,吸引并适合青少年参与的健康活动场所,如青少年文化宫、体验基地、禁毒教育展厅、人文科技馆等。二要健全机制。要建立党委牵头抓思想教育,政府牵头抓权益保护的工作机制。明确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委员会和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职责,形成联动机制。特别要把农村未保工作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完善乡镇、村一级未保预防体系。三是要成立少年法庭。市人民法院可成立专门的少年法庭,在坚持“处罚与教育并重、挽救与预防并举”的原则下,建立一条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处理一条龙体系的绿色通道,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改革庭审方式,邀请学校老师、群团干部、心理学工作者介入青少年犯罪案件审理,对未成年人罪犯实施心理矫正,量刑时多适用非监禁刑,并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在法院设立帮教考察法官,负责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理前的调查,为庭审法官提供庭审注意事项和量刑参考意见。四是要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提高青少年就业率。在关注40、50人员再就业的同时,更应重视适龄青少年的就业问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术、技能培训。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开展劳务输出,确保青少年充分就业。

(二)强化教育预防

一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组织模范家庭报告团,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筑牢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二是丰富学校教学内容。学校要通过法制课、黑板报等形式在学生中开展普法教育,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开展“远离网吧、远离毒品、远离不良行为”等主题教育,对青少年进行自我保护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健康的人格。在中小学开展磨砺式、挫折式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开通校园绿色网站,为学生健康上网创造条件,筑牢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二条防线。三是强化社会教育功能。要充分发挥好宣传、政法、教育、体育、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使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工作更加系统和规范。同时,要通过对青少年评价机制的创新,推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由教育部门牵头,实施“新三好”评价机制。在主流媒体开辟青少年教育专栏,积极宣传正面典型和道德标准,剖析一些案例,增强教育的效果。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作用,重视做好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建立帮教责任制和帮教档案,采取学校、家庭、社区和派出所“四结合”的方式,防止其重新犯罪。

(三)净化社会环境

加强综合治理、净化社会环境,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应继续加大对青少年读物、娱乐场所、网马、媒体广告的清理整治力度,严厉查处黄色影视、书刊、音像制品和广告,通过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有害信息的控制。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设立文化市场110,对黑网吧、不良音像制品等的打击形成长效机制。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对青少年团伙犯罪中的首要分子,教唆、指使青少年犯罪的恶势力要加大打击力度,以震慑犯罪,教育多数,力争把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控制在萌芽状态。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公安机关应定期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秩序的整顿,同时为了方便工作,派出所应与辖区学校协商,取得支持,在校内设立警务室,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派出所要积极开展“警校共建”活动,法制副校长要定期对学生开展普法宣传,以案说法,警示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青少年警示录》培训光盘介绍: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受网络诱惑,犯罪率与前几年相比明显上升,而且犯罪特点出现类型多元化,年龄低龄化,手段成人化,方式团伙化的发展趋势!为此,预防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学校、家庭、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防线之一。

46集校园综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片——《青少年警示录》VCD正是为了更好的配合学校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而特别制作!真人真事,催人泪下……用活生生的事例引导他们学法、讲法、用法,从而防止和消除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和蔓延。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金钱观、公德观,引导他们走上光明的人生之路!

本片分为:少年犯忏悔录、网络|网瘾、法理|呼唤三大部分,为预防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之路提供很好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青少年警示录》——少年犯忏悔录:“学校里,他们也是一个个可爱生动的孩子,本来应该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的花季少年却因为„毒魔、黄毒、色情网站、打架、虚荣、盗窃……等等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情而走进了让他们后悔一辈子的铁窗里”,是什么让他们失去大好的青春年华,请用心聆听一下来自失足孩子们的内心深处的忏悔吧……

《青少年警示录》——网络|网瘾:网络的日益发展带动了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引发了青少年因忽略而走向犯罪的各个层面,“心理疾病、网络成瘾、青春躁动、好奇模仿、贫穷愚昧、利益诱惑、早恋禁果、家庭暴力、溺爱娇惯、交友不慎、吸毒贩毒”……触目惊心,《青少年警示录》VCD是青少年在人生成长道路上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是中国青少年活生生的教育片

青少年心理学之父 篇7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特征,预防策略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 人们对信息网络越来越依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统计, 截至2014年6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 手机网民规模5.27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 其中10-19岁网民占24.5%, 规模达到近1.55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然而,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能给青少年学生提供诸多方便和正面知识的同时, 也会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首当其冲的就是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

1. 网络成瘾的定义和特征。

网络成瘾也称网络成瘾综合症, 最早由纽约的精神医生Goldbegr在1994年提出, 然后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的Dr.Kimberly Young进一步发展完善。网络成瘾在临床上也称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 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网络成瘾者花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 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停止或减少网络使用时会出现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类似戒断症状。

2.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 但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又相对薄弱, 因此, 面对无处不在的网络, 有些青少年无法正视网络的作用, 反而易被各种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 从而过分沉迷网络并形成网瘾。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9年对全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调查结果显示, 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人数的14.1%, 人数约为2404.2万;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 约有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 人数约为1858.5万。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网瘾比例最高, 达15.6%;其次是24~29岁的和13~17岁的, 网瘾比例分别为14.6%和14.3%。青少年网瘾比例高, 俨然成了“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 而且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 开始出现从城市向农村比例逐渐倾斜的趋势。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

1. 个性心理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 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 情感的发展与现实有着各种矛盾, 从而容易形成焦虑和依赖等各种不良情绪, 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积极评价。台湾大学的林以正教授通过研究发现网络成瘾与低自尊、高焦虑、自我概念不明确等个性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并且其相关性与成瘾程度成正比;美国匹兹堡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研究发现网络成瘾患者往往具有孤独、警觉、抑郁、倾向于抽象思维、不服从社会规范等人格特点。国内的不少研究也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普遍具有寂寞感、忧郁感较强, 自我概念较低, 人际交往技巧缺乏等个性心理特征。

2. 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内在根源在于其个性心理因素, 但是我们不能把网络成瘾的症结完全归罪于网络的使用者, 还要考虑到环境的影响。当前, 社会化大环境日趋复杂, 拜金主义、浮夸主义、享乐主义充斥其中, 青少年容易受到社会上这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而对现实产生不满, 导致希望在网络中得到满足;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 重视教书而忽略育人, 重考试科目知识而忽视媒介素养教育, 导致许多青少年不能正视网络的作用;父母“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切, 对子女期望过高, 而又为了生计整日奔波, 顾不上孩子或对孩子关注不够, 青少年成才的压力大, 一旦受到挫折, 就容易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寻找成就感。此外, 社会上提供给青少年娱乐、休闲的资源贫乏, 以及媒体对青少年网络的片面解读, 都是造成青少年网络依赖的原因。

三、人本主义视域下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解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人的需要依照从低到高性质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 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青少年为什么会对网络成瘾?我们可以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找到相应的解析。

1. 满足网瘾青少年的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而性便是生理需求之一。Greenfie1d的研究显示, 在网络成瘾者中经常浏览色情网站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2%, 且他们每周浏览色情网站的时间不低于4个小时。青少年正处在性意识从萌发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 他们产生了了解异性, 追求异性的欲望, 对性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然而, 由于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 他们的这种性心理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之下, 网络却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性知识和宣泄性欲望的渠道。面对互联网上到处充斥着的色情内容, 对于这些相对幼稚、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能力较差、意志力不够坚定的青少年来讲,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就容易受到色情网站的侵害, 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成了“网络色情成瘾症”患者。

2. 满足网瘾青少年的安全需要。

安全的需要属于低层次的需要, 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和疾病等等。以同伴关系为主导地位的青少年, 他们普遍害怕被排斥和被孤立, 承受着巨大的同伴压力。如果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受到老师的不公平对待, 学习生活的稳定甚至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胁, 他会变得不敢表现自己, 害怕交往, 甚至开始怀疑社会。社交对于他来说是危险的, 因此他就会倾向于把自己禁闭起来, 以免受到他人的伤害。正常的交往受到抑制, 负面情绪累积, 网络于是成了最好的宣泄口, 借此来保障自身的安全。

3. 满足网瘾青少年归宿与爱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交往需要最强烈的时期, 他们觉得只有同龄人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 因此, 在心情烦闷或遇到困难的时候, 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家长和老师, 而是同伴。他们会选择找同伴倾诉, 从中得到安慰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对于一些被孤立或者性格过于自卑内向的同学来讲,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可倾诉的对象, 他们只能在网络上寻找知心朋友, 在网络上寻找关怀、支持和信任。与现实生活相比, 网上的人际关系容易处理得多, 特别是对于性格自卑内向的青少年, 网络的匿名性能够让他们摆脱许多现实交往的限制, 因此而产生对网络的强烈依赖。

4. 满足网瘾青少年自尊的需要。

按照指向的对象来分, 自尊可分为高层次自尊与低层次自尊。低层次自尊指向他人, 是指他人对于自己的尊重与肯定;高层次自尊指向自己, 是指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和肯定。网络使用者因网络而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赞赏, 是网络给他提供的低层次自尊;网络使用者因网络而获得的自我满足, 是网络所提供的高层次自尊。青少年好幻想, 渴望自己能够具备超强能力, 能以英雄自居, 网络游戏恰好能够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 给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表现渠道。

5. 满足网瘾青少年自我实现的需要。

现实世界中, 我们的许多需求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得到满足, 可是在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且显得那么轻而易举。对于网络使用者来说, 网络能够给他们提供寻求认同、实现梦想, 乃至开发潜能等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目标, 使他们能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达成自我实现。青少年渴望成功, 他们追求成功的人格品质。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相对缺乏竞争力的青少年往往会选择上网以求得暂时的解脱, 他们不仅把网络当作一个避难的港湾, 甚至把它当作自己发现自我、改造自我的场域。

四、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对策

1. 鉴别网络成瘾的高风险人群, 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引导措施。

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治”永远是被动的, 重在预防。网络成瘾症与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有一定的关系, 专家们研究发现具有抑郁、焦虑、喜怒无常、自制力不强, 或正在戒断其他不良嗜好等个性心理特点的人易患网络成瘾症。不少专家根据这些特点, 编制了一些网络成瘾鉴别量表, 如:网络成瘾量表 (IAT) 就是一个信度、效度都比较高的筛选量表。社会研究机构或者教育部门, 尤其是学校要有规律的开展青少年网络使用情况普查, 及时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防患于未然。

2. 构建群体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促进网瘾倾向青少年的回归。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构建社会重视、制度健全、措施得力、科学高效的防治体系。国家要出台相关法律来规范网络管理, 加强网络信息监控, 净化青少年的上网环境, 同时注入资金大力推进生活娱乐设施的建设, 引导学生发展网络以外的娱乐活动;家长应该努力构建和谐的家庭支持系统, 多点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变化, 改进亲子关系互动, 让孩子感受到爱, 这样孩子有问题能及时向父母寻求帮助;学校要通过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和监督, 规范管理校园网, 及时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 从中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网络观。

3. 运用积极心理学, 促进自身形成积极品质, 提升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抛弃以往心理学只关注心理疾病的做法, 主张研究积极情绪、积极特质和积极组织系统, 致力于帮助人们发现并培育自己的优势与美德。青少年易于沉迷网络而形成网瘾主要由于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主观幸福感较低。因此, 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防治, 积极心理学反对医疗卫生行业依靠外科手术和药物来解决的做法, 认为除了从以网络使用方面改变为目标实施干预外, 还应该在行为和认识方面的自我逃离倾向下工夫。网络成瘾防治难在于克服心理上的依赖, 青少年要懂得及时地调整自身的思想动态, 有意识去提高自身自我调节能力,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增强对网络不良影响的免疫力;要懂得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自我暗示, 培养自身的积极的人格特质, 找到并发挥自己的优势;要加强人际交往技巧的训练, 学会与人沟通、相处,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提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王馨, 静进, 彭子文等.广州市中学生网络过度使用倾向现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 (6) :667-669.

[2]黄俊官.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32 (183) .

上一篇:关于科技发展的事例下一篇:巩固“两基”成果 办人民满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