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及教育

2024-10-08

青少年心理发展及教育(精选8篇)

青少年心理发展及教育 篇1

一、概念解释

1.最近发展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等形式,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种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图式:皮亚杰用图式这一概念来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结构,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3.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

4.顺应: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

5.客体永久性:又叫“客体永恒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6.自我中心: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

7.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8.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9.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人类个体的认知在婴儿至青少年时期中的发展。

10. 支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的帮助(就像婴儿学习走路,父母总是要给与一定的搀扶,或者提供一个学步车,但走路还是婴儿自己学会的)。

11.私语:指儿童早期发展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言语发展现象,皮亚杰最早发现了这种现象,称为“自我中心的语言”,即当幼儿遇到有困难的任务时,会不断地对自己说话,这是在重述他人以前提供给他们的帮助和建议,随着个体的发展,自言自语会变成无声的,但它仍很重要。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___C____阶段能完成守恒任务。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涉及的概念有___C____。

A.关键期 B.观察学习C.最近发展区 D.图式

3.掌握字词概念的转折点是___B____.

A.初中一年级 B.初中二年级 C.高中一年级 D.高中二年级

4.进入___C___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成年期

三、填空题

1.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到已有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被称作是____同化_____。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在教育与发展方面提出的三个问题是___“最近发展区”思想______、____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_____ 和 ____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_______。

3.发散性思维的的特点是___流畅、变通、独特。

4.初二是___机械识记______向____理解识记___过渡的转折时期。

四、判断正误

1.皮亚杰认为,客体永久性形成于前运算阶段。答:错。形成于感知运动阶段。

2.在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他提出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和发育为前提,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答:对。

3.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具体记忆则完全消退。答:错。到了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虽已占绝对优势,但具体形象记忆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它为理解抽象材料提供必要的感性支持,是抽象记忆发展的基础。

4.“此矛锋利,无坚不摧”,“此盾坚固,任刺不入”。违反了逻辑法则中的矛盾律的原理。

答:错。“此矛锋利,无坚不摧”,“此盾坚固,任刺不入”是违反了排中律的原理。

5.创造性思维过程有五个阶段:定向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

答:错。只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

五、简答题

1.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是量的积累过程。另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不同年龄的个体的认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又有质的飞跃。个体的认知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2.认知发展的条件都有哪些。

答: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只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心理原因,也不能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个体认知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环境。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实施影响。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答:认知发展就是个体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和更新的结果。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必须经历四个独特的本质完全不同的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4.比较皮亚杰的“自我中心的语言”和维果斯基的“私语”概念。

答: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的语言”是儿童不能进行观点采择的结果。而维果斯基认为自言自语有助于个体将共享的知识变成个人的知识,是复杂认知能力形成的基础。当幼儿遇到有困难的任务时,会不断地对自己说话,这是在重述他人以前提供给他们的帮助和建议。随着个体的发展,自言自语会变成无声的,但它仍很重要。事实上,近来的研究表明,使用自言自语的儿童在学习复杂任务时要比其他儿童更有效。维果斯基指出,儿童是通过结合他人与自己的言语,利用自身的言语来解决问题。因而,对话和讨论是儿童用来学习的重要方式。

5.简述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答: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模式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再到辩证思维的过渡。其主要特点是逐步的符号化。与小学儿童相比,青少年思维发展了抽象的、科学的思维能力,概括力增强,自我意识成分增多,思维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明显提高,辩证思维增强,思维创造性得到发展。

6.简述青少年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青少年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1.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2.理解识记逐渐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阐述青少年认知发展对教学的意义。

答:

一、认知发展与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的选择要符合并促进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尤其是认知发展的水平。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摘得到”。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教师的适时适当的指导也很重要。其次,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特点,因此,在选择教学目标时不能跨越认知发展的年龄阶段或者忽视认知发展的顺序性与系统性。再次,要能根据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选择适时促进相应认知能力的发展的目标。

(二)认知发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依据。教育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其中,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由于青少年的想象更富于现实性,所以将科学知识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相结合,显示出抽象知识的现实实用性,这更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创新性培养方面,就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真理性一面,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但也要又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实和事例中,精心选择一些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

(三)认知发展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青少年感知觉的随意性较强,观察的持续性也有了很大发展,他们有较高的自觉性,能主动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持久的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监控。根据这些认知发展的特点,在对青少年的教学中,可以大量使用言语符号、视觉符号等方式来传递知识。想象、动作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又能帮助青少年完成相应的实验,如初、高中的化学和物理等学科的实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演化为实物操作。

二、根据青少年认知过程发展的特点组织教学。认知发展水平限制教学。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同化才能有可能实现,而主动的同化则须以适当的运算结构的存在为前提,教学应根据青少年认知发展抽象水平占优势的特点进行。教学要促进认知发展,教学虽然要适应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水平,但不能一味地被动适应,要主动地促进青少年认知的发展,促使他们向更高阶的阶段发展。所以,了解青少年认知发展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有重要意义,根据青少年注意、记忆、思维等的发展特点,合理地组织教学,就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

2.论述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答:维果斯基认为,人类认知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会受到文化传递给个体的信仰、价值观和智力适应工具等的影响,社会文化、社会互动与言语在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1)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者”。(2)学生的学习是受背景影响的(3)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在适当水平内的教学,和有一定指导的社会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是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知识,学生的发展又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任务。

青少年心理发展及教育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发展,全面发展

正文:

心理健康是成长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所关心的是学生适应环境, 适应社会, 以及适应人际关系等操作性能力。在社会实践和学校生活中通过心理训练并反复强化, 形成并内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心理发展就是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在一生中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 是在各种先天, 后天, 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交互影响下, 个体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变化。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体心理发展的相互影响, 主张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心理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人们重视。心理健康与否, 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学业发展, 乃至职业生涯都有很大的影响, 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有课题组在东北地区的18所中学和5所小学采用SCL—90心理健康量表, 随机抽取30000余名学生进行了检测, 结果表明, 约32%的中小学生存有心理异常表现。1994年, 黑龙江牡丹江市报告:1414名中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为26、17%。在所有的心理疾病中, 神经衰弱, 强迫症, 人际关系紧张, 考试焦虑等占相当高的比例。个别学生因为适应不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竞争激烈的学习生活离家出走或自杀。研究表明, 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存在着隐患和危机, 同时, 这也说明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1946年,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确切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 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理发展成最佳状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 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二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 心境良好。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 开朗, 自信和满足的心情, 情绪稳定性好。

三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自制力好, 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 又能坚持实现目标的愿望, 动机和行为。

四人际关系和谐。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 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客观评价别人, 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现象各个方面的发展与变化的研究探索, 主要探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之间, 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所有心理变化。包括动作, 认知, 情感, 人格, 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变化。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正确的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发展的现象和规律, 从而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作出预测, 积极的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这些问题的探讨过程, 为更深入的认识心理学, 认识人类自身提供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对个体的影响活动。它是由心理健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员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 根据预先设想的目的, 通过系统的, 有组织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有意识的对个体产生影响的活动, 对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有益的调节。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心理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帮助我们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现象, 提高认知水平, 促进青少年的心理积极, 全面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而且丰富了发展个心理学学科本身。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体心理发展的相互影响, 主张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密切结合, 是发展我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特色。

三、青少年期的过渡性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教授曾对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问题提出了如下假设:如果将青少年问题看做一种病态的现象, 其病因根植于家庭, 病态显现于学校, 病情恶化于社会。而少年犯罪是青少年问题恶化的结果。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过渡阶段, 一方面保留着儿童的幼稚, 另一方面出现了成人的成熟。

过渡性决定了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指出,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疾风怒涛”时期, 充满了内部和外部的冲突。这些特定的矛盾, 使他们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而有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得以疏导解决的社会群体。

从本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在转型时期, 无论家庭, 学校还是社会环境, 都出现了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因素, 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危害。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显得重要而迫切。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M], 1995

[2]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M], 1998

[3]3仇忠海李敬.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M], 2008

[4]孟莉.发展心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M], 2005

网络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篇3

一、网络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及其特点

网络教育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和手段来进行的远程学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总称。网络教育除学习学科课程以外,利用网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手段和艺术,已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的强烈关注。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更是一项富有挑战的长期的研究课题。

网络教育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这不仅使教育终身化成为可能,而且为教育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网络技术和网络教育的出现与发展将提高教师更新教学内容的速度,提高教学水平和改进传授知识的方法;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网络技术和网络教育使学习个体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教学模式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网络技术还使得学校的科研、教学和成果转化结合得更紧密。利用电脑网络来开展学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有以下特点:

1双向性与异地性

网络具有实时双向传递的特点,教师和学生尽管不在同一个地方,却可以像在课堂上一样进行对话交流,如有条件进行视频传输的话,学生和教师完全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看到对方。

2灵活性与异时性

网络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时间,都可以接通网络来学习他感兴趣的内容。不像电视教学,你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打开电视接收老师的讲解。

3广泛性与挑战性

当教师在网上通过网络与“网员”进行各种同步信息交流时,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自己教学班的几十、上百名的学生,而是社会上更多未曾谋面的学生以及家长和各方面的人士。这种远程教育所形成的评价氛围,要求教师对上网信息的设计、分析和研究要有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并有更准确的把握。网络教育突出了教育现代化与科技现代化的结合,使教师能在更加开放、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环境中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更新教育观念,增强竞争意识。

4主体性与主动性

网络教育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育人模式,利用电脑和其他信息传播手段传送文体、图像、声音和视频信息,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和动手操作、演示的机会。《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我们将远程教育与学校面对面的教育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从属地位,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有效的媒体,自己动手,自由地选择教师和学习内容,并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之间建立起多向互动的学习网络。

网络教育有教无类。我们把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培养、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性教育手段和措施称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网上心理培养、网上心理训练、网上心理辅导、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心理测验、网上心理诊断、网上心理治疗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除具有上述教育的特点外,还有其独特或具体的特点:

1信息快捷,即时性强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传递快,具有迅速扩张性和强力渗透性的优势。教育的即时性好,可以为心理困惑者、心理障碍者,甚至是有自杀意图的人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帮助。

2信息量大,准确全面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量大,联系广泛,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准确全面,可以对不同地点、不同学派的心理专家的意见进行反复比较,避免因单方面专家自身知识或经验的局限性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3选择自由,隐密性强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时空限制,操作方便、简洁,节省人力资源,能有效地发挥心理专业教育工作者的作用,造福更多的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隐密性强,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不受限制。

4生动活泼,互动性强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比信函、电话、报刊宣传、广播电视等心理健康教育更有优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人机互动性强,可以突出青少年为主体的特点,有助于调动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也可进行同辈辅导、网友互助,加强人际沟通,充分体现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教育”、“自我帮助”的特征。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一种高质量、高效率、超传统、高信息、高科技的崭新手段,它将是21世纪发展速度最快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二、电脑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网络、网络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唤醒这种“生命感”和“价值导向”。

1网络对青少年学习方式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以代表先进科技的电脑作为工具来传授知识,并由教育部门(如网校)来组织实施教学,层次较高,较规范,也较科学。

②利用电脑通过自学获得知识。

(2)消极影响

①电脑不能代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交流。

②电脑不能代替学生实践行为。

③电脑不能引导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帮助改正错误。

2网络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①观看影碟,欣赏音乐,进行游戏,使得青少年的交流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扩展了个人生活。

②网络生活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激发青少年的想像力、求知欲和创造性,不断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2)消极影响

①电脑游戏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和消极的诱导性。

②互联网是不易控制的传播不良文化的渠道。

3网络对青少年思维方式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①能强化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

②能培养青少年的某些非智力因素中的优良品质,如耐心、细心、专心和恒心等。

③能培养青少年养成利用现代工具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消极影响

①电脑单向度的工作方式不利于培养青少年多层次的逆向思维能力和随机思维能力。

②电脑程式化的工作模式有时会扼制青少年丰富的想像力和灵活的创造力。

③从大脑左右两半球功能的开发来看,电脑主要开发了人脑左半球逻辑思维能力,而对右半球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影响较小。

4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青少年由对“人的崇拜”转向对“知识的崇拜”,自主性增强,依赖性减少。换句话说,“教师”不再是“圣人”和“知识的拥有者”,青少年不再盲目崇拜“教师的权威”。

(2)消极影响

互联网对教师的社会权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这本不是坏事,却助长了部分较幼稚的青少年对“教师”的不恭和狂妄自大,助长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歧视,错误地认为“教师职业”即将消亡。

5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交往使得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大,人际沟通的时效性、便利性和准确性提高,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并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

②为青少年个体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互联网的匿名性特点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及时释放和青少年之间的情感互助、朋辈心理咨询、 同辈教育、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

③互联网上的心理健康站点为青少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专业心理援助。心理网站所提供的心理知识模块、心理测量模块、心理治疗模块、咨客一专家问答互动模块、求医问药模块、娱乐性模块、广告宣传模块等结构性内容,对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测,开展网络方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并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医院和心理医生的介绍以及求医预约和了解心理健康研究动态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消极影响

①网络会引发青少年人际关系的障碍。如青少年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人际信任危机和各种交际冲突。

②网络会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如失恋、多角恋爱、婚外恋等),导致各种情感问题。

③网络会引发青少年的安全焦虑。如网上隐私失密、网上暴力、网上恐吓、网上欺诈、网上性爱、网络病毒等都给不少青少年带来不小的不安和无所适从感。

④网络还会诱发青少年的人格障碍,如攻击型人格障碍、退缩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网络对自制力弱、性格孤僻的青少年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较大。网上不少内容不适合青少年,网上有吸引力的陷阱太多,如性游戏、色情网站、无聊聊天室等等,青少年一旦被“网住”,往往会“误入歧途”——玩电脑游戏或聊天甚至“网恋”,上瘾后必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课业。性格孤僻的青少年容易在网上找到“知己”,从而沉溺其中,远离周围伙伴,变得更加孤僻。

三、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让人们感受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体验新的信息交流形式,实践新的生活互动过程,促进人的心理成长和个性发展。对于网络引起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因为它有负面因素而拒绝或禁止。

1应利用其特点,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其负面影响。通过“心育网”、“德育网”之类媒体来扶正祛邪,正所谓“以线制线,以网制网”。

2要通过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心理品质”,依靠青少年内心的力量来消解网络的负面影响。

3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活动形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效益彰,有目共睹,但我们不能过于夸大其教育功能,更不能忽略甚至放弃传统的教育活动形式。

4利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广博便捷、虚实结合的特点,我们要开辟健康的网络空间,指导青少年学生运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电脑进行无纸化作业;设计电脑网页,制作电脑课件;还可建立校园网上聊天室,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给师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谈心、交流思想和讨论问题。

5我们要因势利导,既要保护青少年上网的热情,更要正确指导和积极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网络,使青少年形成上网学习求知、怡心健心的良好习惯。

6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随意夸大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用简单的知识传输的方式来代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灵互动,思想碰撞和体验分享,我们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性和发展性,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决不会像诸多“教育现象”那样如过眼烟云,因为网络无处不在,信息随手可得。全社会应该一起来协调行动,共同创造健康的网络空间。

在网络环境下,引导和教育青少年遵循身心发展规律,按社会所要求的方向进行网络心理社会化。

愿“心育在线”一路走好!

(本文获首届“健康杯”征文一等奖)

青少年心理发展及教育 篇4

[摘要]:青少年是人生是新时代的先锋,是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挫折是一种普通存在的社会现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对青少年来说,挫折是他成长的必修课。针对我国青少年遭受挫折的一些现象,分析青少年受挫折的原因,来探讨青少年受挫折后的教育对策,培养青少年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挫折;挫折心理;青少年挫折表现;青少年挫折教育对策

导言

统计显示:我国至少有3000万的青少年处于亚健康状态,抵抗挫折或焦虑能力极差的学生。【1】相关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检出率已达15%,青少年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日益增多。心理问题以危害青少年健康发展。【2】所以,本文力图从青少年挫折心理的表现分析,让社会、家庭、学校、及青少年自己有个了解,该如何去做才能减少挫折带来的危害。

一 青少年挫折心理的表现

挫折是只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道一时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的以致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县级的情绪。【3】

青少年怀抱着许许多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做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地不能满足时,就产生了挫折。如果这种挫折的障碍和压力持续时间久、范围广,使其处于一种不离身心发展的地位,则称身处逆境,挫折、失败、逆境会给青少年带来失望、压抑、沮丧、忧郁等紧张心理和情绪反映,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心理。

挫折青少年心理的具体表现

容忍立也不同,受挫折由于每个人的适应能力与期望水准不同,对挫折的后的反映也不相同。处于身心发展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在非常顺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抗搓能力普遍低,面对挫折后,一般外部行为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

1自卑心理:是指自我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己,并伴有自怨、自哀、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如:当青少年多次失败体验之后,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这种失败耿耿于怀而难以自拔,失去信心,把这种失败归咎于自己的无能。

2敌对心理:是指个体遭受存在引起的强烈不满时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敌视与对抗。不相容的消极情绪状态。有抗对的中学生常对人有不友好态度,甚至把别人对他的称赞也看成是冷嘲热讽;老师与同学对他的提议,他会认为是挖苦,甚至是走出报复,在家顶撞父母,不愿听他们的话。

3忧郁心理:是指忧愁郁闷的消极心境。如青少年受到压力够大,成绩不好、失恋、收到不公平待遇等挫折后,会感到悲伤、苦恼、没有活力,也会伴随对生活感到无趣,觉得没有价值。

4攻击心理:是指个体受到之后引起愤怒的情绪,对构成其挫折对象的人后物体进行指责、驳斥后反击。如竞选班干部是以落选,而产生挫折时,可能会以报复心理对待已选上的人。

5:冷心理漠:指在受到挫折表现对挫折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行为反映。通常受到欺骗、暗算或受到漠视、轻视甚至歧视等心灵创伤,所致受到挫折,随之产生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得态度。是指个体在到挫折后内心感到空虚心灰意冷。

6消沉心理:有的青少年受到挫折后,感到事事不顺心、精神萎靡、缺乏斗志,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与希望,产生轻生的念头。

7逃避心理:是指个体遇到挫折后,不敢面对挫折,从而构成挫折的情景中退却、逃避到幻想和现实中的安全环境地带,尽量避免同挫折有关的人或物体接触。如青少年在受到挫折闭门不出、喝酒、沉迷于网络等。

8心多疑理:是指对刺激物过于敏感与提防,过于自我保护心理,因而产生的消极心理特点。在父母教育不当,在学校遇到不适应的环境,人际交流受到挫折,个体处于不知所措的境地就会产生多疑惑无端的烦恼。

在人生成长阶段,青少年会遇到种种挫折,从而产生种种挫折心理反应。

二 青少年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

1家庭的影响

(1)家长的溺爱

市残联康复部主任的一位负责人分析说:由于目前20岁左右的青年人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溺爱往往使他们承受挫折和困难的心理素质不高。而学业、就业压力大,许多人因无力面对这样的反差,而产生心理问题———挫折就是其中的一种。现代青少年在优于的环境中成长,封衣足食、享受着上一代更多的关怀和照顾。遇到困难与问题常常由他人帮助解决,骤渐养成遇到问题就退宿或求助于家人的坏习惯。不会调节自己与他人与环境、集体和坏境。家长抄办代替孩子自主完成的事情,孩子会养成对父母依赖,于是缺乏主见。当家长不在身边时,遇到挫折孩子不会处理自己的感情,从而产生挫折心理。

(2)对孩期望值子过高

对孩子期望很高,这是很多家长多会犯的错误。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风,将来飞红腾达,这样想无可厚非——悲剧。“99分啊!你怎么不打一

百分!”“你怎们不拿一等奖?’’ 现代家长必须记住陶行知的一句话:培养教育人才和种花一样。首先要认真是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培养。进行因材施教,否则着会适得其反。

(3)贫家庭困

双亲不和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过分的管束或放任不管,导致孩子经常表现出内向、孤僻的性格。很少与人交流‘不喜欢表露自己的情感也我能够以产生挫折心理。

2学校的影响

学校环境的影响对青少年产生挫折心里有直接的影响

(1)学校在管理上和教学内容上给与学生很大的压力,提出过高的期望以及应试教育片面的升学率,重点班的测验,作业,学业等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不敢面对失败。

(2)挫折的产生于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有很大的影响,学习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学习的困难与问题经常成为他们挫折的根源。青少年学习负担过重,如打个80分,对有的同学可能很满足,但有的没有发挥自己水平的同学来说,这可能也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感。由于每个人的基础知识,学习习惯与方法不同而造成学习成绩也不同,但有的同学则认为成绩差是失败而产生挫折感。更多的情况是不能及时正确认识自己,学习挫折,不能正确分析自己,在成学习中连续受挫折形成恶性循环。

3社会的影响

包括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环境因素,是非人力所及的客观因素,如自然灾害、台风、事故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的挫折感。二是社会环境因素,如今的高科技人才市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是更为激烈的职业竞争,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增加了他们的心里挫折。

4个人原因

个人原因是指由于个体的心里以及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发展与不足,是人的愿望不能实现从而产生了挫折。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增强,许多青少年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而产生的种种心理挫折。

从心理方面来看青少年在理智、情感、道德、社交方面都还没到达成熟指标,还正处于人格化的过程。道德、社交意识之间发展不平衡,是他们不能正确处理好一些事情而导致挫折感。

自身的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处于先天性的疾病,相貌,身材,肤色都可以导致挫折感。如身体矮小,而不能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竞争,一些女生常为自己身材不好而感到苦恼。二是正处于青春期,这时候的他们在思维上敏锐但片面性达,偏激易走极端,勇敢但片草率对社会对他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常常感到困难对家长老师表现出普通的叛逆心理与行为,生理上的变化带来强烈的情绪反应,失恋等。三是受挫折能力差,青少年产生挫折与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性格严重内向或抑郁者,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易受到事情消极面的影响从而产生挫折心里。性格执拗,一旦受到挫折变易产生轻生的念头。

影响青少年挫折的心里是多方面的。针对这些现象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三青少年挫折心里采取的教育对策

1、对青少年进行耐挫折教育

如今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眼里是个宝,在生活方面有求必应,在错误面前轻描淡写,只注重孩子分数与特长教育是不行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社会、家庭必须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1)给学生适度的挫折情境。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可以使 人奋进。英国哲学家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在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A学校可以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机构,创办体系开放,选择多样,机制灵活的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打工,在活动中培养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B家长则应改变溺爱的教育方式,主动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实践,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学会吸取别人的教训与经验,这样才能逐渐提高青少年受挫折能力,战胜困难的能力。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应当注意的是,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要善于引导他们进行适当的宣泄,让他们尽情倾泻,将自己的问题全部倒出来,而父母、老师在此刻要注意安慰的办法,切勿一味的责骂或进行刻板教育。

(2)在提高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挫折观,让他们积极的面对。如可以开展有关挫折的班会,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挫折,挫折心里,它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它等。首先让学生看到挫折不不可怕,生活是个多面体,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都蕴藏其中。挫折具有两面性,他可以使人失望、忧郁、痛苦,也可以使人聪明、坚强、成熟问题是你能从中学到什么。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其次,要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挫折,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崇高的奋斗目标,产生强大的精神面貌,反之目光短浅,只会让他们遇到挫折,难免要被压倒。再次教育学生要有不畏挫折的气概,讲述一些面对挫折事儿没有被打败的为人事迹,培养他们的将强度,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控制自己的意识。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教师队伍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司富春说:长久以来我们的学校只重于认识教育,却忽视了情感意志的教育,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1)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以校长、教导总辅导员、班主任、科任老师、校外辅导员、家委会构成的全方位,立体化、多方面展开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把心理健康教育参透的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常规管理中。

(2)开发校本课程和开设心理健康课,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质优化和心里潜能开发,以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辅导为内容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实际需要,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进行训练与自我心里保健的知识。将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技术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和自我心理训练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自己的心里,更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3)开展心理健康网站,加快心理档案的建立。通过观察和一系列地心里测试,记录同学的心理问题,建立心理档案,同时开展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一个化解心里疑惑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据F相关ET青少年心理健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当在学习、工作中遇到困境挫折以及心理问题时,只有10个人愿意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我建议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鼓励大家积极进行心理咨询与开展讨论,集思广益,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针对师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开展讲座与个人心理博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也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3改善网络环境。

据统计2009年年底,我国未成年网民超过1亿王晓委员表示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自我控制能力差,使用不正常的网络会身心等受到伤害。青少年上网因而也会造成缺少人际交往能力。经互联网信息中统计网民达384亿人青少年站61%。对此,我建议:国家、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共同关注网络环境

(1)净化网络信息,把一些不适于青少年发展的信息给过滤掉。

(2)积极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上网。

(3)适应网络时代特点,安装网络心理健康防火墙。

(4)开展网上与心理咨询。

3进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多加鼓励,使之产生求知欲望和情感,并取得求知的成功。其实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中,赏识教育都是很好的教育方式,教师与家长无意之中运用赏识教育这一现代教育理念,这对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和人生理念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1)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当低要求满足时才能去实现新的需要,而且认得动机也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当孩子被肯定、被赏识、被鼓励时,他们受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因此相信自己的力量与价值,于是产生了自信,这样更能激发孩子的潜能。有时,老师常抱怨一些留守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捣乱课堂纪律,其实老师可以通过赏识教育来填补他们缺失的爱,从而降低一写而不必要的挫折。

(2)归因理论与赏识教育。韦纳的归因理论把成就的原因分为内部与与外部。家长与教师要善于用归因理论与赏识教育结合起来,当孩子考试没有考好时,不要一次成败论英雄,应该开导孩子,利用归因理论帮助孩子找出原因,鼓励孩子,使孩子充满自信与活力。

4青少年提高自身的心理耐挫折力

(1)学会求得心理平衡。一旦受到挫折,可以改变策略,或降低目标,或从新选择方式,可以暂时放弃目标,从别的成功方面获得成功来给与补偿,也可以采取妥协、折中的办法找理由进行自我安慰,甚至不妨尝试“酸葡萄心理”和“阿Q心里”,去悦纳自我,悦纳现。

(2)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应面对的,青少年也不要回避了解死亡对于自己的对于亲人的意味着什么,这样就不会走极端了。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产生的,在交往的过程的当中要树立自我尊重和保护他人自尊,热情,宽容,谅解,真诚,不要形成自我意识与依赖他人。

(4)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总之,学生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受挫折是并不可怕的,只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自己要有信心,有意志,就不会被挫折吓倒,停步不前,而要能正确认识,承受挫折,才能有希望达到胜利的终点,才能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篇5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翟静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现代人类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且这一现象最突出在中小学生及大学群体中。最近我国曾对中小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出现考试焦虑占22.6%、担心发生可怕的事占16.1%、自备占37.4%、性格暴躁占18.7%、想自杀占14.3%。

近期对万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心理脆弱、孤僻、自私、狭隘、冷漠、不合群等心理异常的孩子占32%以上。北京、上海学龄前独生子女心理障碍占32%以上。我们曾对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4.1%、心理为题占16.2%。最近我国对1.4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17%的学生存在负性情绪,大学生因心理疾病退学的占退学总人数的54.4%,目前中小学生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的未来,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响自身家庭,还会残及后世,对未来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我国的专家曾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作为每个学生,将来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有所作为,不仅取决于科学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水平,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健全的人格。大家都知道目前对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指针是心理健康,在当前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何谓心理健康呢?简单的讲,就是人格健全、智力良好、对各种精神刺激和压力有良好的承能力。具体应具备 以下8条标准:

一、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条件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的心理保证,人的智力划分往往通过智力测验,90以上是正常智力,70以下是弱智,智商并不一定与学习成绩成正比,有的学生智商高,但学习成绩不好,在校的学生90%以上智力水平相等,但是为何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学习不好,关键是情商。智商是成才的基础,情商是成才的关键。情商是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情商低的人表现意志不坚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易冲动、做事不规范、任性、不负责任。

2、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3、心情开朗、情绪乐观、心胸豁达、情绪稳定、热爱生活、对工作和学习不是为负担,应视为乐趣,努力把自己才智在学习中发挥出来。

4、与人为善、乐于人交往、和同学和睦相处、对同学充满热情、能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同学尊重、信任、不产生嫉妒、憎恨。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6、控制能力好,没有不良行为、不良习惯和嗜好。不良行为包括:说谎、逃学、不守纪律、顶撞父母和老师、离家出走、痴迷游戏机、网吧等。不良习惯:咬指甲、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抽动症。不良嗜好:吸烟、喝酒。

7、、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时注意力集中、休息时善于放松、睡眠好。

8、人格完整:行为举止符合一贯的行为模式,有稳定兴趣。

二、常见的心理问题

1、情绪问题

青少年时期,表现情绪不稳定、情绪脆弱,受到挫折易出现情绪问题,表现如下:(1)抑郁情绪:主要表现情绪低、自卑、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并有轻生之念。(2)情绪不稳定:主要原因是从小养成不良性格,从小娇惯、任性、以我为中心、稍不如意而发脾气,此外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离异,造成性格苦闷、孤独、猜疑等。(3)强迫症:由于平素性格

胆小、拘谨、呆板、对任何事思虑过重,易出现强迫行为,表现反复关门、煤气、电灯、反复洗手、强迫性怀疑,如怀疑患艾滋病、性病等。

2、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主要表现:说谎、逃学、不守纪律、打架动殴、痴迷电子游戏机、网吧,通宵不归。据我们调查初中生行为问题占16.1%,最近报道,武汉有12万中小学生几乎天天玩游戏机,南京报道,17岁的中专生猝死在游戏机室。

电子游戏成瘾带来的后果:

(1)、心里总惦记如何通关,为此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

(2)、长期沉缅游戏机室,造成视力下降、生活节律紊乱,造成睡眠障碍。

(3)、情绪低、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全身不适。

(4)、产生人格改变,变得自私、自卑、失去朋友和家人的信任,想吸毒一样,不择手段拿家中的钱,借钱贷款打游戏机,甚至犯罪。

成瘾的孩子与自身心理因素有关:(1)、受过挫折的孩子。(2)、家庭不和睦。(3)、没有特长的孩子,学习成绩不突出,心情压抑。(3)、环境变化,对环境不适应。

三、早恋问题

由于青少年期处于性机能发育期,有的同学往往流露出爱的倾向,而产生早恋现象,但是这种早恋绝不是性机能的发育,往往是一种个体与社会交往的尝试,心理学的观点说,是因为青少年期社会意识增强,所以在寻找自己生活的价值,探索人生的意义,当发现异性之间的联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富有的情感联系时,便不顾一切地企图亲自构建它,有的男女同学之间虽然表达了爱慕之情,但随时间的推移,一方对另一方逐渐疏远、冷淡,又与另一同学要好,这样就感到失恋、被抛弃感、沮丧、苦闷、怨恨,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可产生自杀行为。如何对待早恋问题:

1、对自己的生理变化有充分认识。

2、你们正处在发展智力和情感的关键时期,要认识到对异性的情感寄托,将随年龄的增长,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每个同学都面临多次选择,过早的把情感寄托在一个特定的人身上,不合乎实际,不利于心身健康发展。我国曾做过统计,中学生早恋的失败率高达90%以上,所以同学们应把精力用在学习上,男女同学可以正常交往、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消除对性的神秘感,树立理想、奋发向上,把精力用在学习和发展智力上。

四、如何讲究心理卫生

1、掌握心理学知识,培养自己坚定、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调节自己的情绪。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热爱生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3、注意保护大脑,有规律的生活,避免过度用脑,造成大脑疲劳

4、经常锻炼身体。

5、去掉不良嗜好。

6、多与老师、家长沟通、与同学团结。

7、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篇6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心理与生理成长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一些精神疾病的发生,往往都是由于在这一时期心理不健康造成的。因此,在这个时期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训练 心理咨询

不少青少年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而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

一、青少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成因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家庭影响、学校教育不当、社会影响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1)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情感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取得成绩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因感情破裂而离异,严重地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等等。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造成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如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因被教师所嫌弃而失去上进心,自暴自弃。

(3)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入,经济发展中一些消极腐败的现象,难免带来一些精神污染,影视、网络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其中之一。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也开始了。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度“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对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中小学生的父母有很大一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另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3)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行为协调、适应人际关系变化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应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变化,对已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耐心细致地给以疏导与治疗。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并将其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实施心理健康训练,应根据不同年龄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品质训练,如进行挫折心理训练,百折不挠心理训练,受侮辱不简单报复心理训练,公众场合不怯场心理训练,胜不骄败不馁、富不奢心理训练,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够正视自己,乐于交往,言行一致,乐观开朗,热爱生活,自信自制,适应环境,刻苦学习,这是时代的需要,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总票数的三分之二,则当场罢免,同时产生新委员。班集体自我管理“的权力”组织是全体学生大会,行使制定班级目标、制度(班级公约)、活动计划等意识职能“。班委会”“是行政机构“”,班级监督考评委员会”是“司法”机构。

三、班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操作要领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确立操作基点。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师生应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平等的和合作的关系。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可能和需要,让每个学生在组织机构中发挥作用,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积极自主的发展。

(2)建立网络小组,丰富操作内容。如果说班级组织机构是班集体的骨架,那么各种小组便是连接各骨架的神经网络。每个小组定时定点开展活动,有计划、有总结、有交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尝试和施展才能的机会,丰富学生角色体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每个学生确实地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3)及时对班集体提出富有激励性的目标,并抓住操作契机。目标达成的过程,也正是学生自信力、自我管理能力、班集体发展水平(因变量)提高的过程。

(4)开展系列化班级活动。根据各机构的功能,围绕目标精心设计思想教育,进行科技、文体、学习方法指导,开展游戏等各种活动。通过活动完成班集体建设目标中提出的任务,在活动中完善班集体的组织机构,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5)经常进行评价,沟通操作信息。评价要让全体学生参与,有集中总结性评价和即时性评价。重视对过程的评价,重视积极性评价,重视随机口头表扬,重视书面表扬。

四、班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成效分析(1)学生在班集体中增强责任感,逐步使学生改他律为自律,使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需要,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使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得到有效培养。

(2)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自主行为得以发挥。班级给他们提供了锻炼能力的舞台,创设了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的发展。

青少年心理发展及教育 篇7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性心理,性教育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也是性观念基本形成时期。性教育是家庭和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前苏联现代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性教育问题通常被认作是最困难的一个教育问题[1]”。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性教育就要了解青春期男女存在哪些性心理问题,面对当代青少年良莠不齐的性观念,学校该选择什么样的观点、什么样的方法去教育学生呢?这些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云南省保山市的腾冲益群中学、腾冲清水中学、龙陵一中、保山综合中专、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保山学院七所学校的1139人作调查,其中男生406人,女生733人。

利用自编的三套问卷(初中学生性生理及心理健康知识问卷调查,高(职)中学生性生理及心理健康知识普查问卷,大学生性心理知识普查问卷)对所选对象进行测查。调查问卷中的有关项目参考李银河著的《性文化研究报告》,杨小诚、邓鹏著的《湿漉漉的玫瑰———中国大学生性现状调查》中的有关问卷,这些问卷是在国内广泛应用于测查性心理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二、结果与分析

(一)性知识的来源渠道

对性知识的来源渠道调查中,只有22.2%的学生性知识来源于课堂,来源于父母的占5%,大部分性知识来源于传媒及课外书,还有网络、同学和朋友。而在是否看过色情书刊或电影电视的一项调查中,50.2%的学生或多或少都看过色情书刊或色情电影录像,此比例明显高于目前国内同类研究的数据报告。

(二)对青春期性心理的认知

1. 对手淫的看法。

结果认为手淫有害身体健康,是不道德、下流的占到51.7%,他们产生了错误的认知。通过x2检验,P>0.05,在此问题上男女同学无显著差异。

2. 对性梦的态度。

从表中可以看出,有31.3%的学生对性梦怀有恐惧、困惑、羞愧、自责的心理,尤其是女生对性梦感到困惑恐惧。男女同学在此问题上通过x2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

3. 对性冲动、性幻想的态度。

结果49.2%的学生对性冲动、性幻想怀有羞愧恐惧并自责的心理。通过x2检验,P>0.05,男女同学无显著差异。

(三)对性教育的需求

对是否愿意参加学校开展的性心理知识课程或讲座学习的调查中,有90.8%的学生愿意参加(此问题收回有效调查表970份)。在调查学生对性生理及性心理教育的11个具体内容中,受欢迎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性心理、性健康、性卫生、异性交往、恋爱心理、性生理、预防性病及艾滋病、性伦理道德、避孕、性社会现象分析、性变态。

(四)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

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79.1%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可态度,只有20.9%的大学生认为在什么情况下婚前都不可以有性行为。男女同学在此问题上通过x2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

(五)教育辅导后对性心理的认知变化

对龙陵一中的学生随机抽样出104人(男生59人,女生45人),对他们进行“无怨的青春———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在半年内电话随访辅导,半年后进行测查,并与之前测得的对照组(未进行教育组)102人(男生52人,女生50人)做比较得出表5。

三、讨论

(一)性知识来源渠道

青少年学生的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传媒、各种课外书及网络,只有22.2%的性知识来源于课堂,来源于父母的也只有5%。说明学生从正规渠道获取的性知识并不多,缺乏系统的性教育,学生从非正规渠道获取的性知识有些可能是片面的,容易误导学生。而现代生活中性信息无孔不入,性诱惑到处都是。如果不进行系统的性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在黑暗中摸索,有的可能掉进黄窝,有的可能毁了人生。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的犯罪数量占总犯罪量的70%,其中有30%是性犯罪。

(二)对性心理的认知与性知识的渴求

以上的调查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对青春期出现的手淫、性梦、性幻想性冲动等种种正常生理心理现象出现了错误的认知,对性梦感到困惑恐惧的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主要是因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女性性方面的“双重道德标准”。这样的错误认知又往往是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没有系统的青春期性教育,对于边远地区人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大,往往羞于谈性,特别是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很少起到性教育的作用。

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开展性知识性心理的课程或讲座。特别渴求性心理、性健康、性卫生、异性交往、恋爱心理等的相关知识。我们的教育,很少有过告诉学生应该如何与异性交往,如何与异性建立和保持友谊,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树立与异性交往的信心。

(三)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讨论

79.1%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可态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李银河教授1989年针对全社会所做的调查相比,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有了更大程度的认可,当然,观念上的认可并不意味着自己就一定会发生。李银河教授对全社会抽样调查结果,有68.7%的人认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婚前性行为[2]。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婚前的性关系对于男性来说,更多的是意味着爱情,而在女性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婚姻的承诺。这种心理上的不同,常常导致婚前性关系给女性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女生选择“怎么样都不可以性交”的比例远远大于男生,说明女生在对待婚前性行为的观念上比较理性。

(四)讲座及辅导的效果

通过对学生进行“无怨的青春———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在半年内电话随访辅导后与对照组比较,对性梦、性幻想、性冲动感到困惑恐惧羞愧自责的比例从47.1%下降为15.4%;认为手淫、性梦、性幻想是青春期的正常心理现象从10.8%上升为46.1%。说明了经过教育辅导后大部分学生对青春期的性心理有了正确的认知,性教育的效果是显著的。这些变化将对学生今后的性心理甚至婚姻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四、结论

(一)青少年学生需要学校系统的性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由于长期缺乏性知识、性心理教育,他们就从媒体等渠道获取不完整的性知识,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性认知,但庆幸的是大多数同学(90.8%)都认为学校应该开展性教育,这足以证明,研究者提出的青少年学生应该进行性心理性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是真实的。

(二)通过讲座、咨询等多形式进行性教育

清新的观点和有理有据的说理讲座,可从案例出发讲解青春期的手淫、性梦、性幻想、性冲动、性行为以及与异性交往等的心理现象,利用图文并茂的课件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性知识。由于性在人们心目中的隐秘性、羞涩性,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应用心理学方法与学生坦诚交流和平等对话,这种性教育效果最直接、最显著。如果学校暂不具备条件,可以建立学生与专兼职教师的手机短信、网络等平台交流,避免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除讲座、咨询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活动、讨论、展览、情景剧等形式进行性教育。

性教育最终要超越性知识,着眼于人格教育,帮助青少年健全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体系,成长为合格的男性与女性。只有秉承性教育的基本宗旨进行综合性的健康教育,才能让更多的教育对象认识身体,了解性知识,从而摆脱由于性无知而造成的一切原本可以避免的个人和社会的悲剧。

参考文献

[1]安·谢·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青少年心理发展及教育 篇8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障碍;原因;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12-03

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时期。身体与生理上已较为接近成年人,他们体态匀称、肌肉发达,但心理发展还相对滞后,表现为遇事缺乏有效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容易兴奋、激动、发怒和绝望。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是多方面的,除因受到重大生活变故影响外,还受整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四方面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生活紧张程度增大,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加大,其中的矛盾、冲突、竞争也随之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承受能力,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从学生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使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心理品质。其中有些是健康的影响,有些则是不健康的。社会上的种种不良文化、不健康的思想,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社会风气同样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社会上的一些唯利是图、金钱至上、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不良风气会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为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就要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净化环境,严厉打击各种歪风邪气的盛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以及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的大众传播,使青少年在各种诱惑中深受其害。具体表现有:

恋爱交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异性产生好奇,再受到网络、电视、言情小说的诱导,有的学生谈恋爱,严重的影响了学习。如果恋爱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就会陷入极度郁闷和焦虑之中,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轻生的念头。

疯狂追星——如今的青少年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追星热,对歌星、影星盲目崇拜。整天关注娱乐新闻,因偶像的成功而欣喜若狂,因偶像的失意而痛苦不已,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成长。

沉迷网络——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它给我们的学习、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有许多青少年学生却受到了网络的毒害,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玩游戏,整天沉迷于虚拟的世界里。白天不上学,晚上不回家,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荒废学业;有的浏览不健康的信息内容,自甘堕落;有的零花钱不够用,就去借去偷,甚至敲诈别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因素

国内外大量事例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行为异常。家庭成员不全,如父母死亡、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不和睦,如父母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紧张,家庭情感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或溺爱娇惯,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影响。受到家长过分关爱和看管的学生大多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差,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少学生动手能力差,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性格上存在被扭曲的现象。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施加的压力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加重其心理负担,产生恐慌和焦虑情绪,心理健康发展出现障碍。

(三)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青少年心理问题普遍存在,我国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生理健康轻心理健康的问题。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分数决定学生命运,这种重分轻能、成绩决定一切的做法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分数显得如此重要,学生承受着来自家长和学校对自己的双重压力,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学生竞争激烈,甚至为了达到高分,超过他人会出现作弊,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达到目的。有许多同学因为压力大,身心疲惫,产生了厌学、厌世的情绪。如果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其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很不利。当这些学生意识到自己无法独立地适应社会生活时,必然陷人恐慌与失望中,产生心理障碍。

(四)自身因素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个性和特点,个体差异对学生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往往会过高估计自己的水平,把期望值定得较高,但由于其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看待问题产生偏颇,结果不能很好的实现理想,完成任务目标,当他们心中美好的蓝图不能实现时,便产生强烈的心理挫败感,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有一些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经济条件差,贫富差距会使这些学生具有相当程度的自卑感,在行为特征上表现为不爱与人交往,性格孤僻内向,发展严重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障碍。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渴望交友,希望通过相互交往增进友谊,互帮互助,但自身心理活动的封闭性,与他人正常交往受阻,这种心理矛盾长期存在,得不到解决,处于郁闷和焦虑之中,进而导致了人格的偏差。

二、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

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较高,给家庭及学校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对学生本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和合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应共同努力,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一)社会各方面应该高度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正确的社会导向引领他们走向成熟。社会各个传媒单位和部门,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都要传播优良文化传统,优秀精神文明,坚持抵制低俗有害精神污染,优化育人环境,注重环境育人,净化学生的心灵,抵制各种腐化思想的侵蚀,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他们的刺激和影响。

(二)学校要系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充分的认识。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医生和心理专家开展教育工作。心理咨询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未雨绸缪。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个别辅导、心理训练、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方法相结合,加以疏导和化解。利用广播、板报、墙报等宣传工具,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学校要摸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学校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家庭要和学校多沟通,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加强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父母应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和睦共处、互相帮助、关心和爱护,以自身的道德修养给孩子树立榜样,发现其有不良行为要及时批评教育,正确引导他们学会自我控制情绪,自我调整心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讲究方式和方法,不能心情急躁,以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能重智轻德,不能过分溺爱。

(四)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自我责任意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学生要努力学习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学会自我情绪控制和心理调适,以防心理障碍的产生。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品质的同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身体,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辩证地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对自己的心理素质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内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各种心理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予以高度重视,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对策,帮助他们解除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人格成长等各方面遇到的心理问题,提高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周围环境,以健康积极向上的态度应对各种不利条件,培养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坚持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这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 芳.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及其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J].职业时空,2011,(4).

[2]李争红,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全景分析——2009年江苏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教育理论研究,2010,(6).

上一篇:树和喜鹊 教学反思下一篇:会计人员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