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性心理教育

2024-09-24

青少年性心理教育(通用12篇)

青少年性心理教育 篇1

青少年处于性生理和性心理迅速发育时期, 而性心理成熟则滞后于性生理的发育。因为性生理的成熟受营养状况和遗传因素的控制, 而性心理发育不但受生理心理的影响, 而且很大程度上受社会道德、文化及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当代青少年营养状况的迅速提高, 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明显提前, 但其性心理发展并未与其适应, 自我约束能力差。青少年性心理既受中国传统性禁忌、性羞耻观念的压抑, 又受迅猛而来的西方开放性文化的刺激和诱惑。这种冲突导致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矛盾与迷惘, 从而出现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受传统性道德压制过重, 出现性生理发育时期过于害羞、害怕, 甚至厌恶恐惧感, 严重抑制了青少年性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正常发展。另一种极端是效仿西方的无所顾忌不负责任的性价值观, 以至出现传染性传播疾病甚至走上性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

笔者认为伴随着性生理的发育, 性心理的变化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疏远和排斥异性期。

此阶段主要是伴随第二性特征的出现而引起的。随着第二性特征的隐隐出现, 使两小无猜的男女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异性的差异, 不像以前毫无顾忌的玩耍。

2.好奇与迷惘时期。

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及自身性意识的迷惘相互交错, 相互影响。伴随着青春期性特征发育的成熟, 女性的阴柔之美与男性的阳刚之魄开始相互吸引, 既想吸引异性又被异性所吸引。

3.向往成熟长者时期。

此时期的男女, 尤其是女性, 觉得与自己同龄的异性太幼稚、太单纯, 而把爱慕对象转向成熟的、自己敬佩的长者, 如中学时代的学生单恋或暗恋有风度、有能力的教师。当然, 随着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趋向成熟, 此一阶段持续时间不长。

4.浪漫恋爱期。

青少年逐步走向成熟, 性心理发展也逐步稳定, 恋爱和选择伴侣为其主要性意识。与前面所不同的是:此时的对象是单一的、稳定的, 内心经过考虑的, 此时期的男女开始脱离群体, 喜欢独处、单独约会。但又不完全同于成人现实太成熟的择偶而带有浪漫性质。

处在恋爱期的青少年, 把恋爱看作是一种奇妙的美好的感觉, 有的以此为动力, 共同努力;而有的沉迷于谈情说爱的梦幻世界里, 不理学业, 一旦恋爱失败, 追悔莫及。所以, 此时期的青少年, 需要正确的引导以形成健康向上的恋爱观。

青少年常见的性心理困扰及问题

随着青少年性生理发育的逐步成熟, 性心理也呈现相应的变化, 但由于传统性禁忌和西方性解放的两种不同的观念, 给青少年性心理形成明显的反差而产生矛盾和困扰。具体包括:

1.体像意识的困扰。

表现为青少年男女对自己的身体及第二性特征没有一个现实的和正确的意识。有很多女性为体形的胖瘦而烦恼, 并将其看作自身的缺陷, 产生自卑的心理, 以至影响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

2.由性冲动与传统的社会性压抑、西方性自由冲突而产生的困扰。

性冲动是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成熟的正常生理反应, 由于传统性道德的桎梏, 使其一味地压制自己, 致使心神不宁, 惶惶不可终日, 久而久之, 形成一种压抑的病态或走向另一种极端, 与异性的关系过于亲密, 发生不负责任的性行为, 不仅给身心带来很大伤害, 甚至走向性犯罪的道路。

自我调适及其教育对策

解决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困扰及问题, 就要使青少年掌握性知识, 端正性态度, 加强性道德。而要实现这三个目标, 就必须从家庭、社会、学校及青少年自身的性教育着手。

1.从家庭角度来讲, 父母是青少年性教育的启蒙者, 这就要求父母要用科学的态度回答子女提出的性困惑, 从而增强青少年的自制力和责任感, 并减少外出寻求刺激的机会, 防止性犯罪。

2.就社会而言, 一要加强法制, 净化大众传媒;二要宣传普及科学的性知识, 提倡正确的性观念。

3.就学校来说, 应开展性教育课程、性健康教育报告, 并设立专门的咨询室解答青少年性心理发展时期的困惑。

4.青少年自身应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不要刻意的压抑, 也不要单纯的效仿, 要学会注意力的转移和升华。

青少年性心理教育 篇2

一、两种办法就能够解决问题,而要根本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这包括:

首先,给孩子平等的地位,人格上尊重孩子。当父母与孩子交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耐心倾听。无论孩子讲什么,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了解孩子,才能对症下药。(2)不随意指责或草率评论。家长应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3)作出积极反应。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要从积极的一面思考。当孩子充分表达意见后,家长应作出积极的姿态:“你这个想法不错,要是再加一点或再改一点就更完善。”要使他们对自己的事情和家庭的事情有参与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做父母的不仅要在生活上关心子女,而且更应从情感上亲近自己的孩子。随着少年的成长,家长应理解他们,改变过去对儿童的教育方法,不是经常作片面的禁止,而是与子女一起商量、讨论、适当地给他们有益的具体建议和指导。这其实涉及到我们如何跟孩子沟通的大问题,本网站有专门的版块来说明如何与孩子进行正确的沟通。

其次,用真实的体验来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逆反心理反映在对命令和说教的反感。父母惟恐对孩子考虑不周,总是急于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传授给子女。虽然某些经验经过实践检验的是处世良药,但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既然想独立,就应该满足其独立的愿望,引导他自己照顾自己。让孩子自己经历生活的艰辛,经历各种失败和考验,这同样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这种学习方式比说教更有意义。家长之所以担心,有两个原因:一是过去长期以来都是事事关心指导,一下子要改变这种习惯,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不习惯,甚至根本就没有这个打算。二是担心让孩子独立,孩子还不具备这种能力会吃亏、走弯路。总之,就是我们家长不认为,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确实没有独立的能力,但独立的愿望和独立的能力相冲突时,就形成了反抗和叛逆的行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傍晚,父亲与儿子散步时,儿子看到西瓜摊卖西瓜就非要买。父亲说:“离家太远,抱回去太累人,不买。”儿子不高兴了:“我要买西瓜你不买,你要我学习,我为什么要好好学?”父亲思量一下后,对儿子说:“买西瓜可以,但你一定要自己拿回家。”儿子答应了,可不一会儿,就累得满头大汗,一路歇了几次,父亲就是不帮忙。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和孩子都达到了目的。这一部分实际涉及的是我们缺失的教育,我们没有把培养孩子独立、成熟和责任作为对孩子的教育任务。本网站也有专门的版块。事实上,发达国家都是这样在教育孩子的。培养孩子独立能力是子女教育的当务之急。如果要让孩子的自我决策又不要偏离正确的轨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早把生活的压力直接传递给孩子。然而,最糟糕的情况就是,我们一方面在为孩子的结果在负责,另一方面又无法控制孩子的行为。使得孩子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做他认为该做的事情,就有可能越来越偏离正确的轨道。孩子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就是这种情况。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孩子要吃有吃,要穿有穿,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来都是无条件,他自然不会思考自己的前途。

中国家长常犯的错误就是不能进行这样的转变。家长可能会认为,如果把压力直接传递给孩子,孩子还不具有生存能力,还没有学到生存的本领,就可能把孩

子压垮了。其实,我们对孩子教育的转变也不是突然的,当我们把压力直接传递给孩子的时候,孩子还不具备生存能力,于是,他就要主动地学习,这时候,我们在孩子需要知道如何生存的时候被动地帮助孩子,就是对孩子成熟最好的帮助。这种被动的帮助,逐渐要从输血式的,转变为造血式的。有一种假象需要特别引起注意,有的家长让孩子独立思考,但并没有把生活的压力传递给他们,他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表现优异,但并没有获得生存的本领,他们表现的某些方面,仍然不会让家长满意,表现出反抗心态,造成走入社会的不适应。在西方发达国家,这方面做得很好,到了上大学的时候,选择怎样的专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需要在上学的时候打工,以便赚到自己生活所需要的费用,这就会让孩子在大学毕业后,很快适应社会。中国家长不让孩子这样做的理由是能够让孩子安心地学习,但家长们并没有意识到,适应社会才是最重要的学习。

第三,要用同理心来看到孩子。亲子之间换位思考是沟通的前提,所谓“存在就是合理”,很多事情无论结果多么荒谬,但其中也必然有其合理的一面,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方面,才能更加理解孩子,孩子也会为这份理解而感动。举例来说,孩子有网瘾,从合理的一面,那是因为孩子有想赢的意识,这种意识是积极的。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这种意识,把这种意识用在有用的事情上,就会化失败的教育为成功的教育。又比如,孩子早恋,那时生理需求的驱动,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这种需求。因此,即使孩子做出了某些出轨的事情,也不要有天塌下来的感觉,不要把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和孩子做出某些出轨的事情强行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把坏的影响降低到最低。

我们不可否认,由于孩子受思维发展水平、社会经验的局限,其观念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观、偏激、绝对性。但面对孩子的问题,不能再用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对于孩子确实存在的问题,我们也要采取恰当的态度应对。本网站有“面对的缺点和错误”的版块,就是专门负责解决如何纠正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的。第四,要调整我们的策略。当施加压力出了问题,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给孩子施加压力,而是要给孩子施加适当的压力,当出现了离家出走这样的逆反情绪时,表明我们的压力过了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施加压力的方式就完全错误的,而是要调整我们的压力强度。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家长,平时对孩子严格要求,孩子不得不承受压力,这个时候,会出现孩子成绩上升或者比较听话的暂时现象,家长以为政策成功,就施加更大的压力。终于有一天,孩子承受不了压力,作出极端出格的事情,没有思想准备的家长,不知所措,不得不向孩子屈服,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孩子完全放松,孩子又处于失控状态,更加有恃无恐。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做出出格的事情后,可以进行某些冷处理,但事情过后,调整对孩子的压力。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施加压力手段也要调整。从过去的直接处罚或责骂转变到把生活的压力直接传递给孩子。孩子要独立可以,但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不能既要独立,又要家长为他做一切。

第五,要加强对孩子抗挫折能力的教育,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主动让他们到社会去闯,不要帮助孩子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虽然可能让孩子做错事很多,但家长尽量让孩子自己总结,让孩子吃一些苦。家里较难的家务,孩子能做得到的,应让孩子去做。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抗压能力、对困难和失败的承受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勇气、自信心、责任感。此外,孩子犯了错误,该批评就批评,该处罚就处罚,只是不要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了。

很多孩子仅仅是为了反对而反对,面对逆反心理的孩子,如果能够反其道而行之,完全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逃课的孩子,我们采取听之任之的方式,告诉他,你可以完全不需要学习,当你知道要学习的时候再来找家长。这时候,真正慌张的是孩子,他知道,如果不学习,第一个后果就是留级,留级生总是被人嘲笑,他比家长还明白。我们就对孩子说:“不学习没有关系,一样可以成才,如果你不想学习,我们就走没有文凭成才的道路。”这时候孩子反而会说,通过学习好,获得文凭的道路更加保险。

当孩子为此感到恐慌的时候,我们再施以援手,从旁指导,为孩子提供好的指导,确保我们对孩子的指导可以导致孩子成绩的大幅度提高,孩子才愿意接受我们的指导。

孩子之所以敢离家出走,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他从小没有受到过处罚,不知道失去是什么滋味。如果孩子已经离家出走了,我们不妨冷处理,不要着急上火地去找到,那样孩子是最想看到的。让孩子过一下流浪的生活,相信是对他最好的教育,让他真正懂得家的温暖。

孩子的反抗代表着要自立,要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本来是好事,家长为此应该高兴才对。家长之所以和孩子会发生激烈的冲突,主要原因有这样一些:首先,作为家长,对孩子成长的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而没有思想准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和教育过程中经历了五个阶段:喂养期、教养期、鞭养期、圈养期和放养期(详见《成长过程与我们的教育手段》),在这五个阶段中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要求和考核标准。这个孩子的年龄处在圈养期,是从高压的鞭养期向放任的放养期的过度时期。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手段要从事事关心、事事干预、事事指导要转变到让孩子独立,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的方向发展。当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遇事反反复复唠叨个没完。在鞭养期,家长一会儿让孩子注意这,一会儿又让孩子注意那,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出于对家长的依赖和恐惧,这些关怀备至的做法,曾经对孩子的教育行之有效。然而,这些教育方法和孩子日益增长的独立意识就会形成激烈的冲突,这就形成了所谓第二反抗期。

为了很好地解决反抗期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在第二反抗期当中的特点:

一是对现有社会地位不满。由于孩子“成人感”的形成,他们要求具有和大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力,反抗在家里的从属地位,更反对家长权威式的干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依然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倘若孩子做错了事或者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开始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等高压手段,就会引起孩子极大的不满和反抗。或者把孩子完全当成一个小比比,根本对孩子不信任,事事都要孩子汇报,做什么都要给孩子知道,让孩子缺乏成人感。

二是与大人在观念上的碰撞。由于孩子知识容纳量迅速膨胀,而且他们所了解的世界和成人不同,孩子开始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往往和大人的想法格格不入,当家长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但却没有真正考虑孩子的实际兴趣和爱好,强加给他们不同的观念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事实上,在这场冲突中,家长未必是正确的。比如,家长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其它什么也不要管。这种起源于科举文化的要求,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当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工资甚至不如农民工,就是这种错误思想所导致的。

三是对孩子缺乏必要的信任和认识。大人对孩子能力、态度和表现缺乏信任或者给予过低的评价或者对孩子行为懂动机产生怀疑导致孩子反感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有的时候,大人在不适宜的情境中进行教育行为时产生的逆反行为。情境是指个人意识到的对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小环境。

四是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由于孩子生理加速发展而造成的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他们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这些不断出现的“麻烦”,常常让他处在焦虑的情绪背景中,遇到不满和不平之事,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失控。这本来有一套应对的办法,但由于缺乏思想准备,感觉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就会和孩子产生激烈的冲突。

其次,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和对抗情绪。

家长以为只有对孩子百依百顺,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仍然对孩子过分迁就,孩子自然就不会不满。然而,家长没有意识到,对孩子过分迁就,反而让孩子的需求无限膨胀,对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更加敏感。孩子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家长就应该满足他的要求,宽容他的错误。

当孩子的错误所造成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大,终于有一天,他所犯的错误实在太大,家长无法接受而严厉批评他是,不习惯受到指责的孩子,就会产生激烈的对抗情绪。与此同时,父母无法满足他日益膨胀的要求时,也会产生逆反行为。深圳就有这样一个女孩,从小就是祖父母和父母宠爱的对象,上中学时,因为同学家不少住在豪宅,为了能够在家长的家访中感到有面子,就要求家长务必在家长到自己家里前买豪宅,结果,家长没有能够满足她买豪宅的要求使得她离家出走。

第三,学校和家庭提出过高要求,孩子难以达到。

学生感到在校学习负担过重,困难太多,或者家长对孩子的批评、唠叨太多,特别是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成绩跟不上去,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觉得抬不起头来。每个孩子的天分、发育水平、年龄和基础等因素各不相同,盲目地对孩子提出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要求孩子参加过多的课程,舞蹈、钢琴、绘画、外语、书法……,硬性地规定孩子的考试成绩,这些强人所难、拔苗助长式的要求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让孩子心力交瘁、再也无法承受这些压力时,他们就会奋起反抗。

据浙江省某市对415名中学生调查,有31%的学生反映学习生活紧张、单调,表示出厌学情绪。由厌学发展到逃学,是最常见的情况。同时,师生关系的对立,有些差生抱着升学无望的消极心理。事实上,暂时的落后并不等于永久的落后,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孩子达到某个成绩,而是尽可能地发挥潜能。第四,人际关系恶劣,环境不适应。

长期以来,不是孩子和周围关系处于十分紧张的关系,就是周围的环境本身十分恶劣。比如,如与父母关系不好。有的时候是因为某件突发事件,让孩子难以承受,比如遭受冤枉、体罚、嘲讽等。此外,我们也不可否认,传媒的负面影响,一些传媒给孩子带来许多不良信息,如少年离家,赞美流浪生活等,令学生去模仿。也存在外力胁迫,如有的孩子受不良青少年教唆。

一项调查对出走少年和一般少年的调查显示,对于“家庭是什么地方”这个问题的回答,出走少年和一般少年都认为家庭具有“求得全家人团圆和舒适的作用”,出走少年是30.6%,不到总数的1/3,而一般少年达到63.7%。这种差别是值得注意的。赞成家庭“只是吃饭睡觉的地方”的想法,出走少年是25.3%,一般少年只有6.7%。赞成家庭“是被父母养育的地方”的想法,出走少年是19.3%,一般少年只有5.9%。这两项的差别,也可以反映出出走少年的特征。

第五,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艰苦奋斗的教育。

现在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非常有问题,只要有任何一点点危险,决不让孩子去做,凡是不会做的事情,一定要等孩子学会怎样做后,才会让孩子去做。孩子做出了某些出格的事情,也从来不会批评甚至处罚孩子。这种所谓“文明”的教育不仅和孩子未来所处的社会格格不入,也大大提高了孩子对周围恶劣环境的敏感度,一点点小事承受不了就会离家出走。这些都表现出现在的学生耐挫力太差,逃避就是一种表现。

当家庭长期让孩子自由散漫,到了初中阶段,需要中考,给孩子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时候,孩子就会感到厌烦或想逃避。比如有些中学生,在做功课或复习时,被同学叫去玩了,或被电视机、游戏机吸引过去了,实际上就是一种逃避的表现。因此,逃学是学习上被动性的反映。

第六,对社会缺乏必要的了解。

我们的教育把学校的学习放在了之高的地位,使得孩子对社会的认知达到了可笑的程度。我就曾看到,一个出走的孩子,在外面张贴征求父母的小广告。期望能够找一对能够关心他、照顾他的父母。离家出走的许多青少年在走上街头后发现,没有经济地位,缺乏社会经验,增加了其他危险性,使他们常常成为犯罪的受害者,被抢劫、殴打等,或者参与一些非法活动。

在一项对出走少年和一般少年的调查显示,对“出走有什么好处”的回答,出走少年认为“干什么都不受束缚,自由自在”,占48.3%,认为“能高兴地游玩就好”的,占33.0%,认为“能同厌恶的过去诀别”的,占18.5%,可见出走少年多数是为了轻松地游玩。出走少年认为出走能得到“新的体验”的,是30.1%,认为能“考验自己的力量”的,是24.0%,从这两项回答较多的情况可以看出出走少年的心理特征,应当承认这是走向成熟的一种反映。一般少年认为出走能得到“新的体验”的,是44.8%,认为能“考验自己的力量”的,是37.3%,共计数要高于出走少年。

第七,孩子个人性格问题。

有些孩子对被禁止的东西特别感到好奇,从而想违反禁令去尝试的行为。这类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于青少年由强烈的好奇心和自尊心等社会心理的感染。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孩子有一种喜欢出走、游荡的心理癖好,是出于对玩乐和无拘束的渴望,大胆冒险,又缺乏家庭意识和家庭亲密感等,出走是他们性格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在反复出走的学生中,可能有极个别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他们是出于幻觉或妄想而出走的,对这种人更需要社会有关部门的帮助和寻找。找回来后必须请精神医生对他予以专门治疗和指导。

青少年性心理教育 篇3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互助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7-013-01

0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因素逐渐成为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复杂的外部条件造成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多元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下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心理互助是通过彼此有交集的人群的沟通来达到心理互助的目的,对于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有着先天优势,因此应当对这种心理教育方法引起重视和采用。

一、心理互助的意义

1.构建心理互助机制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实现其主体地位

伴随着家庭教育模式的更新和外部条件的变化,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一个突出心理特征就是十分强调自我意识,面对形势的变化很多教师和家长没能及时调整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方式,造成很多青少年得不到有效的心理疏导。通过心理互助,可以让青少年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帮助,承认其主体地位,实现主动发展。

2.构建心理互助机制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

相比于心智成熟的成年人,还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往往缺乏合理的心理宣泄渠道,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需求不能通过有效途径得到满足,这时候就需要他人来帮助其进行排解。根据马斯洛对需求层次的研究表明,社交和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类需求的必然阶段,青少年学生都有帮助别人和需要别人帮助的愿望。

3.构建青少年心理互助机制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从物质上给人以帮助比较简单容易,但是进行心理上的帮助时往往比较难,因为要把很多因素考虑在内,比如受助者的心理感受、采取的沟通方式等,在互助过程中还要学着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和鼓励别人,这就能够帮助助人者培养良好的品质。在心理互助中,仅有同情和理解是不够的,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方式给予他人有效的帮助,排解他心中的郁结。

4.构建青少年心理互助机制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我们在各级教育中都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就在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互动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性,还让他们主动地接受了心理学知识,并且从实践功能来看,作为一种自主活动,心理互助可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自制力。

二、心理互助形式

1.互助式心理训练

互助式心理训练是一种群体式的活动,在活动中青少年学生得自同班的帮助和鼓励要更有效。无论是作为训练者还是被训者,青少年学生都会在获得别人的帮助的同时,将自己的感悟介绍给同伴;在正确面对自身心理问题并学习心理知识的同时,他们会在心理方面帮助其他人,实现双方共同提高。在互助式心理训练中,青少年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释放出日常生活中心理积累的压力,使心理问题的出现得到扼杀。同时,在训练中青少年也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能够达到最终改变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2.互助式心理激励

它是指青少年学生通过彼此间积极的刺激来传播正能量,让每一个人都能形成积极面对生活。青少年学生愿意认识自己,但主观的自我判断是不够的,仍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充分认识自己。在处于困境中时,青少年学生渴望别人的关注,需要来自同伴的支持和鼓励。基于此,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开展这种互助式的心理活动就是要通过青少年学生间彼此的鼓励,来保持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和困难。

3.互助式心理辅导

互助式心理辅导就是指让具备专业心理学知识的人员根据青少年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结合社会发展形势,运用心理学与教育学等相关知识对青少年施加积极影响。它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理成长,进一步了解自己,接纳自己。

三、心理互助的构建

1.组建青少年学生心理互助社团

通过组建心理互助社团的方式,宣传心理知识和心理健康方法,同时吸引更多同龄人加入社团,营造良好的氛围更好地带动心理互助活动。

2.设立固定人员进行心理互助

选取一批心理知识丰富、有经验同时具备较强交际能力的人员进行培养,使之成为固定的心理互助活动参与者,帮助更多学生解决自身心理出现的问题。

3.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心理互助活动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让青少年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来消除心理困扰,再进行角色互换重新演绎,让学生从他人角度了解问题所在。

结语

总之,心理互助模式的探索和构建必须以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研究主体,不能脱离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让他们丢掉包袱,完全释放自己,这才有利于最终解决心理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吕春艳.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互助[J].教学与管理,2012,03:58-59.

[2]张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J].心理科学,2012,03:530-536.

青少年学生性心理教育研究综述 篇4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性心理,性教育

认知心理学认为, 性信息的大量增加, 人们性观念发生的变化, 这些都频繁刺激青少年的大脑和生殖腺体, 提早催开了性生理的芽蕾, 也必然推动了性心理的发展。然而,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又造成了青少年社会心理成熟的推迟, 他们往往对萌发的性心理缺乏科学的认识, 很容易出现盲目性。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性心理较活跃, 但也产生了诸多的困惑和恐惧, 有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针对青少年学生种种的性心理困惑, 我们有必要对青少年开展性教育。

1 青少年学生性心理发展现状研究

1.1 性梦

青春期男女凡做带有色情的梦, 就叫做性梦。性梦十分常见, 据国外调查显示, 几乎所有的男性做过性梦, 且年龄主要集中在15~30岁。在我国一项研究中, 研究者对2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66.4%的大学生做过关于性 (主要指性交) 的梦, 如果加上其他形式的性内容, 则几乎每个人都做过这类梦。心理学家认为, 性梦是在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性欲望冲动的自发暴露, 是性心理、性生理发育正常的标志。

长期以来, 由于性教育的滞后, 人们对性梦一直持批评态度, 认为它是内心淫荡、龌龊的表现, 许多青春期学生一觉醒来, 回忆起自己的性梦时往往羞于启齿, 产生强烈的自责、负罪

6总结

纵观近几年国内外的相关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普遍存在性梦、性幻想、手淫现象, 又因为没有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性观念, 从而导致诸多的心理困惑和恐惧, 有的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因此, 应对大学生开展科学的性教育, 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性相关知识, 了解性行为实质, 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教师应注重学生性意识觉醒阶段的心理引导, 提供及时准确的性教育, 如果单纯把色情书籍和音像制品视如洪水猛兽, 采取高压禁止的手段, 往往会适得其反。

以阳光法推进性教育:性教育不仅仅取决于内容, 还取决于态度。如果以阴暗心态进行性教育, 不但没有成功之望, 反而感, 女生更甚, 经常因为自己做性梦而感到非常痛苦。

1.2 性幻想

性幻想是指人在清醒状态下对不能实现的与性有关事件的想象。著名性教育工作者贺兰特说:“性幻想是所有性现象中最为普遍的, 很难想象什么人会没有这种行为。”而据国内相关调查, 19岁以下的青少年中有过性幻想的占68.8%。

广东某高校大学生性幻想报告率 (86.4%) 较高[1], 其中男生为95.3%, 女生为74.9%。青少年性幻想的初发年龄为 (5.5±1.4) 岁, 男生为 (4.1±1.3) 岁, 女生为 (8.3±1.7) 岁。性幻想对象主要是陌生异性和自己的恋人;性幻想的内容主要为性交、拥抱和接吻;性幻想后的解决方法主要是转移注意力、自慰、与伴侣发生性关系。8.4%的学生性幻想后有犯罪、自责和恐慌感, 3.0%的学生认为性幻想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困扰。

性幻想的主要特点是在某种特定的因素诱导下, 自编、自导、自演与异性交往内容相关的联想, 可导致生理上的性兴奋, 性器官充血等。性幻想是性冲动的发泄形式之一, 属于正常的心理、生理现象。部分产生性幻想的青少年学生, 常常把这种心理活动看做是低级、下流、龌龊的, 认为自己堕落、变坏了才会想那些下流的内容, 所以常为此陷入自卑、焦虑、紧张、烦恼、忧郁的消极情绪中[2]。

留下无尽隐患。因此, 我们建议教师以阳光灿烂的美好心态, 公开而彻底地与大学生谈情论性,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参考文献:

[1]霭理士.性心理学[M].北京:三联书店, 1 9 8 7.

[2]董俊梅.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 0 0 3, 1 5 (3) :1 1 3-1 1 5:

[3]吴阶平.性医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1 9 8 2.

[4]关峋一.大学生心理[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 9 8 3.

[5]李远贵.试论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 2 0 0 2 (2) :7 0-

1.3 手淫

部分青春期男女出于对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宣泄, 选择了自慰方式, 却又因为对手淫缺乏科学的了解而深陷痛苦之中, 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1997年, 在潘妥铭教授做的“大学生性行为”调查中, 男、女生手淫的比例分别为81%和54%。而在2002年的一项调查中, 男、女大学生手淫的比例分别是77%和51%[2]。据不完全统计, 青少年学生中存在手淫行为的约占30%。国外一项调查显示, 几乎所有男性和2/3的女性青少年有自慰体验。虽然青少年学生满足性需求的途径大大增多, 但自慰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缓解性压力的方式。手淫引发青少年痛苦和心理问题:一是受“手淫有害论”的影响, 产生恐惧心理;二是受“手淫是肮脏的、罪恶的”思想影响, 产生罪恶感, 从而无法正视自己;三是在手淫无法遏制后, 往往对自己丧失信心, 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四是自慰常常给自慰者带来自卑感和空虚感[3]。

1.4 性行为

据了解, 在北京市妇产医院中期引产的病例中, 未婚女性接近1/2, 其中约14%的引产者年龄在20岁以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15.5%的高中生赞成或比较赞成婚前性行为, 赞成中学阶段谈恋爱的占23.8%[4]。

2007年有学者对哈尔滨市6所学校的高中生的性行为调查显示:约30%的人谈过恋爱, 其中有4.3%的人有过性行为, 且他们普遍缺乏性保护意识和能力[5]。

2008年有学者对长沙市某综合性高校9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了解该校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 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中有24.1%的人发生过亲吻、抚摸性敏感部位等边缘性行为;7.3%的人发生过插入式性行为, 且77.5%的人没有每次都使用安全套;有67.4%的大学生表示认可婚前性行为。该校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表示认可的比例较高, 不安全性行为使其面临性疾病传播感染的危险[6]。

西方性伦理研究证明, 婚前性行为常常造成当事人的犯罪感心理, 而且当两人在对方心目中都仅仅只是性行为的对象时, 必然会造成相互失敬、相互伤害, 并将亵渎未来婚姻的神圣性[7]。一些科学调查数据显示, 青少年在发生性行为后, 约有超过50%的女生想嫁给对方, 可只有不到10%的男生依旧想娶刚刚同自己发生过性关系的女孩, 这是由于两性心理差异导致的。

2 青少年学生性心理教育研究

性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国内性问题的发生情况看, 在现实生活中, 青少年处于生理萌动期, 有不少青少年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心理问题。对青少年开展性教育, 目的是让他们了解性的自然发展规律, 保持性心理正常发展, 自觉地使性行为受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的约束[8]。然而, 很多教育工作者虽然知道性教育的重要性, 但真要做起来却无所适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性教育问题通常被认做是最困难的一个教育问题。的确不论哪一个问题, 也没有这样混淆不清和议论纷纭。”[9]

青春期性心理是一个敏感话题, 成人往往认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无师自通。从目前情况看,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常会出现性幻想、性梦、手淫、同性依恋、早恋、对异性充满好奇、难以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等性心理困惑。这些困惑并不像成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教会他们正确面对性心理困惑[10]。

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曾提到:“性欲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如果失去控制, 它就可能成为社会的一种灾难。”若让性心理自然地发展, 可能出现两种不良倾向:第一种是受性本能、性心理的驱使, 出于无知和好奇, 过早地进行性体验和性尝试, 在青春期, 即性萌发初期发生性关系, 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受封建贞操观影响, 认为自己不贞洁, 从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或抬不起头来, 或破罐子破摔、糟践自己;二是性欲过早的启动, 形成性欲的猛烈递增, 出现性亢奋, 陷入追求性享乐的状态。第一种不良倾向是一些青少年女生视青春期出现的性心理为丑恶, 产生强烈的羞耻感和罪恶感, 把自己看做下流的人, 她们形成闭锁心理, 孤僻、自卑、内向。她们的性心理受到严重的压抑, 以致日后无法与异性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 无法进行婚姻生活。纵观当代西方性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 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第一, 青少年的性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应把性知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当代西方社会对青少年学生性道德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所经历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证实了在重视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的同时, 要把性道德教育作为青少年学生性教育的核心内容, 这样性教育才能产生最大合力。第二, 对青少年学生的性道德教育, 应遵循学校引导灌输和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原则[11]。

美国的贞洁教育是不同于传统的安全性教育的一种新的性教育, 其特点在于鼓励青少年学生到结婚后才经历性行为。贞洁教育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是人类性教育史及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12]。我们要以西方为鉴,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性心理、性道德教育。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改革开放的洪流使各种新旧观念和中西文化相互撞击。一方面落后的封建道德观念和禁欲主义伦理观对人们仍有深远影响, 许多人将性视为丑陋之事, 这种观念对青少年的成长十分有害;另一方面, 享乐主义道德观和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潮, 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影响, 使传统的抑欲主义的性道德受到冲击。与此同时, 新的性道德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传统的抑欲主义的性道德又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 而适应我国当代国情的新型性道德正处于争论中, 许多青少年出现了性道德困惑甚至是“道德真空”, 青少年性观念和性行为的日益开放与性道德教育疲软现状的矛盾十分突出[11]。

我国学者对性心理学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 人们对性心理健康对性行为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因此, 即使是一些把青春期性教育开展得较好的学校, 对学生也仅限于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 很少涉及性心理问题。

潘绥铭教授分别于1991年、1997年和2001年3次对全国大学生性行为做了科学、全面、真实的调查, 他认为:大学生是一个身心都已发育成熟, 很多人都已过了结婚年龄的群体, 他们中大约有1/6的人有过性交行为, 并不值得大惊小怪[2]。

2009年5月, 在由首都师范大学性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北

护士沟通能力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作用研究

何晓璐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湘潭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护士的护患沟通能力在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护士2 0名, 进行系统的护患沟通理论培训, 设计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 比较培训前后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培训前患者满意度平均分为 (7 8.3 3±6.4 1) 分, 培训后患者满意度平均分为 (8 9.4 6±4.5 6) 分,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提高护士的护患沟通能力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护士;沟通能力;重症监护病房;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1 9 2.6文献标识码:A

重症监护学是在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ICU) 出现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临床医学学科。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特殊的护理单元, 其收治的均为急危重症患者。由于其收治范围的特殊性, 病房的布局、仪器设备及相关病房规章制度与普通病房也有很大的区别。重症监护病房实行无人陪护制度, 患者进入病房后的所有日常生活、护理均由护士来完成。因此, 患者在陌生的特殊的病房环境中, 会出现恐惧心理, 产生孤独感。

护患沟通是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良好的护患沟通, 护士可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同时也可使患者心理得到安慰,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工作任务繁重, 除要完成大量的生活护理外, 还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加

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小学青春期健康教育交流研讨会”上, 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张玫玫表示, 现在的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提前, 性教育应当提前至小学阶段, 帮助小学生认识性别角色、改变言语等旧有习惯, 有利于他们进入青春期后养成健康的性心理、性观念和交往行为。北京市不少区县正在尝试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性教育, 崇文区有关人士在会上发布消息说, 该区计划2013年初推出“快乐成长大迷宫”性教育项目。“大迷宫”由300多块青春期教育的展板组成, 青少年走进迷宫, 可以现场了解图文并茂的“身体的奥秘”、“男生私生活”、“异性交往”等众多板块的内容[13]。

性教育的基本问题是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性观念改变了, 他们对性梦、性幻想、手淫等的诸多性心理困惑就会迎刃而解。

文章编号:1 6 7 1-1 2 4 6 (2 0 1 2) 1 9-0 1 5 8-0 2

之患者均为急危重症, 很多护士忽视了与患者的沟通, 导致患者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 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因此, 提高护士沟通能力, 有助于提高重症监护病房护理服务质量, 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

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护士20名, 均为女性, 年龄20~35岁, 工作年限2~10年。

1.2方法

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篇5

为全面维护青少年权益,促进青少年与心理健康的同步发展,10月12日上午我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教义诊小组在城北小学开展“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和咨询活动。

我中心袁刚、孙玉山全科医师针对近二年社会调查所发现青少年存在部分心理问题,运用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深入浅出地教导孩子们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将注意力放在学习、思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交流,正常的学习与交往,建立纯真的友谊。学会用理智战胜感情的冲动,用丰富的多彩的文化生活充实自己的生活,逐渐养成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学校、家庭、社区的关怀下撑起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的蔚蓝天空。讲座结束后,社区青少年在我们正确引导下、启发下、鼓励下,敞开心扉,争相发言,袒露了内心的困惑和情感,并提出涉及个人学习、生活及社会、学校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学生个人心理上的障碍和思想情绪,参与活动的社区医护人员结合一些大事趣闻、名人典故,深入浅出地为每位青少年进行耐心解答,引导社区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篇6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 原则

现在学者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社会的建设者,是推动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青少年肩负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任,其综合素质如何特别是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成为当今乃至以后素质教育的一大热点。下面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问题做简要分析:

一、對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因为青少年有其特有的心理发展特点,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符合其心理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发展关键期,由于意识发展及诸多社会原因,此时青少年的心理充满了矛盾,他们处于三种矛盾抉择之中,既有强力要求又缺乏独立的能力;充满理想又面临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要改变现状又有着很大的阻力。因此青少年在适应社会和谋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失败和挫折。由于经验不足,缺乏应付苦难的策略与技能,往往会经历心理困扰而不能解脱,这样就需要及时的恰当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中来。这比等到其有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再来治疗要有效的多,省事的多,解决也要彻底得多。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能帮助青少年减少对社会的不适应,减低不良的心理反应外,还能培养青少年对理想的积极追求,高效率的学习状态,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所以这种发展性、积极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青少年心发展的实际需要的。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要符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场所,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通过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加以实施。作为青少年整体素质的一个部分——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与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相提并论的一个重要素质,那么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是否可以从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呢?

学校有开展教育活动的有力因素,无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教育的设备、氛围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更为重要的事学校有着教育自身的良好特点,教育活动的计划性、系统性、目的性都能保证心理健康活动的持续有效的开展,除此之外,教育活动也符合青少年的需求,满足其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是传授心理活动,分析心理现象;解决心理问题的一门全新的综合、应用性学科,它涉及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卫生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即属于心理学范畴,又属于教育学范畴,还属于社会学范畴,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提高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培养青少年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潜能。其可分解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发展性:面向学校的全体青少年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其具有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预防性:面对的是部分在学习、心理上有可能发生问题的青少年,对他们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

第三个层次:治疗性:及时矫正青少年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上,其重点是第一个层次,主要目的是预防和发展,主要面对的是全体青少年学生,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并非矫正教育,防范于未然要比治疗简单的多,这就好比流行性感冒,事先打预防针要比患病后再打针吃药效果要好得多,治疗只会事倍功半,而预防会事半功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渐形成,智力、体力、道德意识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时候的青年年一方面渴望自由,开始拥有自己的秘密,对未来充满希望,朝气蓬勃;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学业负担的逐渐加重,升学就业等等激烈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显得无所适从。国外屡屡发生的校园枪击案正是这一问题的极端表现。

这些心理具体表现在:1、由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问题,如与异性交往恐惧、自慰、性幻想等。2、学习问题,如成绩不理想、升学受挫等。3、情感、个性问题,如情绪的不稳定、冲动性、极端性;自恋、闭锁等。4、人际关系问题;如交往恐惧,与老师、同学之间关系不良等。5、家庭方面以及个人身体隐患引起的心理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开设相应课程让青少年学习性知识、性道德、性法律势在必行。2、培养青少年学习兴趣、学习心理障碍及用对措施;学习策略训练、考试心理等。3、教育青少年如何有效调节自身的情绪情感;情绪情感训练包括个体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培养等。4、针对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撒谎、逃课、打架斗殴、吸烟酗酒、人际交往障碍以及缺乏责任感,自我中心、自卑、自负、多疑、嫉妒等心理进行剖析、调节训练帮助这些孩子认识这些行为和心理,促进其良好行为和心理的养成。

以上这些问题必须在对青少年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教学顺序与权重。其中共性的问题必须以必修的形式出现,所有的青少年学生都必须学习,自主选择,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动性,提高教育的有效率。

四、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要求教育者认清心理监看教育的根本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2、科学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的科学性。要用科学的方法以科学、先进的心理卫生知识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3、疏导性原则:教育者要循循善诱,疏导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要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反对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有问题的青少年学生。

4、差异性原则:因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对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孩子在教育内容、教育活动及训练方式应有所调整。

5、活动性原则:根据事件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以活动为主,充分发挥活动的作用,应创造性的设计多种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健康成长。

青少年性心理教育 篇7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性心理,性教育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也是性观念基本形成时期。性教育是家庭和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前苏联现代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性教育问题通常被认作是最困难的一个教育问题[1]”。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性教育就要了解青春期男女存在哪些性心理问题,面对当代青少年良莠不齐的性观念,学校该选择什么样的观点、什么样的方法去教育学生呢?这些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云南省保山市的腾冲益群中学、腾冲清水中学、龙陵一中、保山综合中专、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保山学院七所学校的1139人作调查,其中男生406人,女生733人。

利用自编的三套问卷(初中学生性生理及心理健康知识问卷调查,高(职)中学生性生理及心理健康知识普查问卷,大学生性心理知识普查问卷)对所选对象进行测查。调查问卷中的有关项目参考李银河著的《性文化研究报告》,杨小诚、邓鹏著的《湿漉漉的玫瑰———中国大学生性现状调查》中的有关问卷,这些问卷是在国内广泛应用于测查性心理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二、结果与分析

(一)性知识的来源渠道

对性知识的来源渠道调查中,只有22.2%的学生性知识来源于课堂,来源于父母的占5%,大部分性知识来源于传媒及课外书,还有网络、同学和朋友。而在是否看过色情书刊或电影电视的一项调查中,50.2%的学生或多或少都看过色情书刊或色情电影录像,此比例明显高于目前国内同类研究的数据报告。

(二)对青春期性心理的认知

1. 对手淫的看法。

结果认为手淫有害身体健康,是不道德、下流的占到51.7%,他们产生了错误的认知。通过x2检验,P>0.05,在此问题上男女同学无显著差异。

2. 对性梦的态度。

从表中可以看出,有31.3%的学生对性梦怀有恐惧、困惑、羞愧、自责的心理,尤其是女生对性梦感到困惑恐惧。男女同学在此问题上通过x2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

3. 对性冲动、性幻想的态度。

结果49.2%的学生对性冲动、性幻想怀有羞愧恐惧并自责的心理。通过x2检验,P>0.05,男女同学无显著差异。

(三)对性教育的需求

对是否愿意参加学校开展的性心理知识课程或讲座学习的调查中,有90.8%的学生愿意参加(此问题收回有效调查表970份)。在调查学生对性生理及性心理教育的11个具体内容中,受欢迎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性心理、性健康、性卫生、异性交往、恋爱心理、性生理、预防性病及艾滋病、性伦理道德、避孕、性社会现象分析、性变态。

(四)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

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79.1%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可态度,只有20.9%的大学生认为在什么情况下婚前都不可以有性行为。男女同学在此问题上通过x2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

(五)教育辅导后对性心理的认知变化

对龙陵一中的学生随机抽样出104人(男生59人,女生45人),对他们进行“无怨的青春———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在半年内电话随访辅导,半年后进行测查,并与之前测得的对照组(未进行教育组)102人(男生52人,女生50人)做比较得出表5。

三、讨论

(一)性知识来源渠道

青少年学生的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传媒、各种课外书及网络,只有22.2%的性知识来源于课堂,来源于父母的也只有5%。说明学生从正规渠道获取的性知识并不多,缺乏系统的性教育,学生从非正规渠道获取的性知识有些可能是片面的,容易误导学生。而现代生活中性信息无孔不入,性诱惑到处都是。如果不进行系统的性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在黑暗中摸索,有的可能掉进黄窝,有的可能毁了人生。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的犯罪数量占总犯罪量的70%,其中有30%是性犯罪。

(二)对性心理的认知与性知识的渴求

以上的调查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对青春期出现的手淫、性梦、性幻想性冲动等种种正常生理心理现象出现了错误的认知,对性梦感到困惑恐惧的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主要是因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女性性方面的“双重道德标准”。这样的错误认知又往往是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没有系统的青春期性教育,对于边远地区人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大,往往羞于谈性,特别是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很少起到性教育的作用。

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开展性知识性心理的课程或讲座。特别渴求性心理、性健康、性卫生、异性交往、恋爱心理等的相关知识。我们的教育,很少有过告诉学生应该如何与异性交往,如何与异性建立和保持友谊,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树立与异性交往的信心。

(三)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讨论

79.1%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可态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李银河教授1989年针对全社会所做的调查相比,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有了更大程度的认可,当然,观念上的认可并不意味着自己就一定会发生。李银河教授对全社会抽样调查结果,有68.7%的人认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婚前性行为[2]。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婚前的性关系对于男性来说,更多的是意味着爱情,而在女性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婚姻的承诺。这种心理上的不同,常常导致婚前性关系给女性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女生选择“怎么样都不可以性交”的比例远远大于男生,说明女生在对待婚前性行为的观念上比较理性。

(四)讲座及辅导的效果

通过对学生进行“无怨的青春———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在半年内电话随访辅导后与对照组比较,对性梦、性幻想、性冲动感到困惑恐惧羞愧自责的比例从47.1%下降为15.4%;认为手淫、性梦、性幻想是青春期的正常心理现象从10.8%上升为46.1%。说明了经过教育辅导后大部分学生对青春期的性心理有了正确的认知,性教育的效果是显著的。这些变化将对学生今后的性心理甚至婚姻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四、结论

(一)青少年学生需要学校系统的性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由于长期缺乏性知识、性心理教育,他们就从媒体等渠道获取不完整的性知识,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性认知,但庆幸的是大多数同学(90.8%)都认为学校应该开展性教育,这足以证明,研究者提出的青少年学生应该进行性心理性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是真实的。

(二)通过讲座、咨询等多形式进行性教育

清新的观点和有理有据的说理讲座,可从案例出发讲解青春期的手淫、性梦、性幻想、性冲动、性行为以及与异性交往等的心理现象,利用图文并茂的课件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性知识。由于性在人们心目中的隐秘性、羞涩性,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应用心理学方法与学生坦诚交流和平等对话,这种性教育效果最直接、最显著。如果学校暂不具备条件,可以建立学生与专兼职教师的手机短信、网络等平台交流,避免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除讲座、咨询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活动、讨论、展览、情景剧等形式进行性教育。

性教育最终要超越性知识,着眼于人格教育,帮助青少年健全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体系,成长为合格的男性与女性。只有秉承性教育的基本宗旨进行综合性的健康教育,才能让更多的教育对象认识身体,了解性知识,从而摆脱由于性无知而造成的一切原本可以避免的个人和社会的悲剧。

参考文献

[1]安·谢·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品质教育 篇8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 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关键因素。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要遵循心理教育规律, 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对双困生更不能歧视, 应尊重他们的人格,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用激励的方法, 启发的形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不能形同虚设, 名不符其实, 或者虎头蛇尾。学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同时, 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给学生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 使学生正确对待心理烦恼。通过广播、专题讲座、板报、橱窗、报刊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并且要请专职教师负责解决心理问题, 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建议和帮助。比如, 学习马虎的, 重在培养其认真谨慎的学习态度;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免疫力差、常重复犯错误、心理自卑的, 应及时给予教育和帮助关怀, 以激励他们的自信心,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易骄傲自满的, 应时时处处培养他们谦虚谨慎的品德。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树立吃苦耐劳、为社会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从中增强耐挫折能力,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

家庭是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阵地, 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最关心孩子成长的应该是父母, 父母要和学校积极配合, 搞好沟通, 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孩子出现早恋现象时, 不要责怪, 更不能以打骂代替教育, 以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 定出措施, 给孩子一些领悟和调整的时间。工作之余, 要和孩子交朋友, 多谈谈心, 在谈心中发现问题, 以平和平等的态度, 积极解决问题。

社会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课堂, 是教育青少年成长的基础保证。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 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品质影响,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今社会, 特别要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净化文化市场, 抵制黄赌毒的侵蚀, 确实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摘要:很多青少年因为成长环境、教育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意志薄弱、依赖性强、情绪多变、自控能力差等心理问题。有的甚至已经使一些心理问题演变成了社会影响极差的社会问题。因此, 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品质教育, 是当下的重中之重。

青少年心理弹性对教育的启示 篇9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危机的情景或者压力事件下通过自我努力保持良好适应的能力, 是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的结合[1]。心理弹性的水平会因人而异, 水平较低的个体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 甚至导致不良的应激反应, 而具有较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在面对挫折时能较快的从负性情绪中恢复过来, 并积极地应对。

心理弹性是人的一种最佳功能状态。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些人虽处于不利的环境条件中, 却能正确地面对压力和挫折, 积极调节自我适应环境从而健康成长甚至取得成功, 而有些人却导致了心理障碍问题。由此可见, 心理弹性对于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在现代化教育中具有启示作用。

2. 影响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因素

2.1 个体因素

青少年对自我概念的认识会影响其心理弹性, 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青少年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 相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自我的积极暗示会激发出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 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心理弹性。而具有消极自我概念的青少年往往会表现出自卑, 在面对逆境时首先就进行自我否定, 从而容易产生挫败感, 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同样受到心理控制源的影响, 心理控制源可以分为内控和外控, 内控者认为个人行为和能力是控制事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而外控者认为事情的结局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内控者往往自我信念强烈, 采取内归因的方式, 所以他们能保持较高的心理弹性;外控者习惯进行外归因, 将事情的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 缺乏自我信念, 所以心理弹性较低[2]。

青少年在面对压力时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来处理问题, 从而产生不一样的结果。Zeidner和Saklofske的研究表明任务定向的应对方式对个体的适应结果起到积极的作用, 而情绪定向的应对风格对此产生消极的作用。任务定向的应对方式更注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使其具有较高的心理弹性, 情绪定向的应对方式则与之相反。

2.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其中,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最初的环境, 也是其发展最重要的场所, 是影响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研究证明, 早期的安全依恋关系, 父母一致的教养方式以及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家庭因素[3]。

学校是青少年处了家庭以外生活成长的重要环境, 也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步。正值叛逆期的青少年渴望独立, 试图摆脱家庭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 学校的影响作用可能会大于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

社会是一个大的环境, 对青少年的发展起到了间接的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指引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青少年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 社会的及时干预能够帮助其恢复信心, 得到心理安慰, 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弹性。

3. 心理弹性对教育的启示

3.1 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加强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 当今青少年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有些孩子从小娇生惯养, 父母将一切都包办了, 没有让孩子亲历过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成功或失败, 这样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并且害怕失败, 无法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

从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来看, 若能成功地应对压力和挫折可以促进心理弹性的重组, 使心理弹性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在学校这个保护因素相对稳定的环境, 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学校可以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历练自己, 学会怎样去面对挫折, 在困难和磨难中增加自己的心理品质。

3.2 重视处境不利学生, 加强保护性因素的建设

大多数处境不利的学生得到的保护性因素难以抵御危险性因素的侵袭, 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处境不利的学生的保护。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 他们父母外出打工造成情亲缺失, 更容易使他们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 通过一些福利政策时他们得到关爱, 加强社会支持对他们的影响。学校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关注, 及时掌握其发展动态, 帮助其发展健全的心理。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 更应该重视家庭关系对子女发展的意义, 对其负责,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正确地引导孩子。

3.3 提升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培养积极的人格

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使免疫力得到增强, 内在积极的力量得到增长, 消极的因素就可以被抑制[4]。如果能够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通过自己内部的调整, 能够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而且自身的强大不能轻易被剥夺, 是一种最为可靠的保护性因素。学校可以开设心理教育的课程或讲座, 使学生学习一些自我调节的技能或方法, 并且正确的认识自我, 积极接受自我。学生能力的增强能够使他们更成熟地去面对事情, 加强他们行为的可控性,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从而拥有战胜逆境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摘要:心理弹性是积极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教育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心理弹性的理性讨论与影响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因素出发来阐释心理弹性对于教育的启示, 本文认为适当进行挫折教育, 对处境不利学生加强保护, 培养学生积极人格能够有效发挥心理弹性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心理弹性,培养策略,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

参考文献

[1]程丽, 郑菲菲.心理恢复能力——心理弹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8 (5) :77-78.

[2]曾彦莹.中职生的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J].中小学德育, 2014 (6) :75-79.

[3]代辉.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的影响[J].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171-172.

青少年逆反心理及其教育方法 篇10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方法

所谓逆反心理, 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 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 采取一种负向的, 与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态度或行动的心理。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表现为对一切外力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教育心理学把逆反心理描述为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 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矛盾, 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一逆反心理在中、小学生中的表现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几类:

1. 超限逆反

即当客观要求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 就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他们会执意地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如每个孩子都希望受到家长的喜爱、老师的赞扬, 可是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 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 但家长或教师不深入了解情况、探明原因, 批评、指责孩子成绩差, 不如谁家的孩子聪明、懂事, 这就很容易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 伤害到他们的自尊, 以至于使他们觉得自己不受重视, 缺少关爱的孩子最容易产生超限逆反。

2. 情境逆反

即当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学生就自然地会产生逆反心理, 而情境逆反的产生则直接与教师相关,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小学生的精力集中时间不长, 上课偶尔出现一些小动作是情理之中的, 此时的老师如果冲动地批评责怪学生, 学生就会产生不满, 更有甚者会厌恶这个老师, 以及厌学, 这是老师应该特别注意的。

3. 禁果逆反

青少年的好奇心极强, 越是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 他们反而就越想接触, 越是想去尝试一下是什么感觉, 这就是好奇心在作祟。

4. 信度逆反

表现为学生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产生怀疑。这对家长和教师行为知识的规范和掌握要求就很高了, 家长和教师必须作好模范作用, 行为要端正、规范, 对知识的掌握必须全面、正确, 不然就会给孩子不好的印象, 从而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心理等。

二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既有主观因素, 也有客观因素。

1. 从主观上看

人的心理现象不仅依赖于主体与周围客观条件的对立统一, 而且最终要通过主体活动表现出来。逆反心理, 其实就是在客观环境要求与主观需要、情感、认知不相符合时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 反映出主体强烈的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由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引起的, 即独立意识强, 表现欲望高, 喜欢标新立异;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对立心理、偏激心理。

2. 从客观上看

主要是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 社会因素。社会缺乏对青少年独立意识的认同感。社会发展了, 生活进步了, 但是当代学生的许多能力也减弱了, 比如自理能力、承受能力、实践能力等都受到了社会的怀疑, 人们对当代青少年的前途存在担忧, 怕他们不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多元化, 青少年对这些观念缺乏正确分析能力, 盲目地追逐、接受、崇拜、仿效, 与教师、家长的观念相悖, 就容易产生冲突, 产生逆向心理。

第二, 家庭、学校因素的影响。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家庭或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或期望过高, 使他们难以负荷, 因此产生心理压力;或是家庭和学校在教育方式上不规范、不合理, 使学生产生排斥, 这二者不断积蓄、沉淀, 无法排解, 也就产生了逆反心理。

第三, 同辈群体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同龄人之间容易认同, 并且相互转化与感染, 好的方面大家可以相互借鉴, 共同促进, 可是遇到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的人也很容易受影响, 卷入其中, 这就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谨慎交友。

第四, 教师的影响。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 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这是最不容忽视的一点。如果在教学中, 老师太自我为中心、太权威、太固执己见, 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那么学生大部分都会产生逆反心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 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提高,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民主意识、独立意识开始形成, 对许多事物和现象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 不再对老师言听计从, 此时如果老师给予不公平的对待, 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 教师必须要端正态度, 学会换位思考, 关爱学生,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了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 学校和家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并及时采取措施, 预防或消除逆反心理。

三消除逆反心理的方法

消除逆反心理的方法很多, 但是我们应该取其精华,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好地帮助学生消除逆反心理, 解除老师和家长的困扰。

1. 关注大众传媒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关照, 使一些本来用来警示的内容, 却被学生们负面地接受了;另外, 由于大众传媒还强调新奇性, 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 也影响并促进着我国学生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所以鉴于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社会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 不能以偏概全、一味地把责任推在学生身上。而且, 社会也应该从现状出发、从发展所带来的弊端出发, 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2. 家长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鼓励

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 情绪强烈激荡时, 家长一定要冷静, 不要恼怒, 否则只会火上浇油, 等孩子平静下来再教育诱导。家长更应该顺应孩子的个性发展, 理解孩子之所思, 体察孩子之所感, 抱着理解、尊重和正确引导的态度去面对孩子, 把他们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家长还应做孩子言行的表率, 关注孩子的心灵, 重视他们的看法和意愿, 帮助和指导孩子客观地了解人和事, 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理清情绪和困扰,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从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3. 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树立尊重和平等对待问题学生的意识。每个学生都有被尊重的需要, 就问题学生而言, 由于其自尊心很强, 又极其敏感, 尊重的需要就更加强烈。第二, 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基本价值取向。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教师不能只注重分数, 事实上, 每个问题学生身上都有长处, 正所谓“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所以教师要细心观察, 发现他们的进步, 并点击、放大他们的进步, 增强其信心。第三, 在批评教育或谈话时, 要就事论事,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错误的思想要用正确的思想去战胜它, 心灵的黑暗要用光明去驱除它, 要让学生明辨是非, 分清曲直。教师在批评教育问题学生时, 要和他们交流感情, 用细腻的感情、友善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消除逆反心理, 感化他们。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递多种知识、技能, 发展学生的能力和道德品质, 更重要的是培养身心健康, 能够面对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 成为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坚强、自信的, 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家庭、学校、社会都是教育的重要基地, 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 所以, 这三者应紧密联系起来, 引导青少年构建正确的认知体系,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吴英.情理交融化解阻力——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对策[J].班主任, 2005 (4)

[2]邱明.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对策[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3]林静.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与调试[J].体卫艺教育, 2007 (1)

[4]周庆梅、李博明.浅谈中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先期预防[J].莱钢科技, 2006 (4)

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之我 篇1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47-01

21世纪的青少年处于改革发展和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自主意识强,思想敏锐,行为大胆,果断,打扮新潮入时,不拘一格,但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同时受到的心理困扰是十分明显,心理矛盾非常突出,从近几年来,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存在的不利因素,直接危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了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下面我就这些问题做一简单的分类:

一、厌学问题

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围绕学习与厌学问题占青少年的心量问题的主要部分。

1、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待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情绪的循环往复,使他们对学习既无奈,又恐惧。[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2、厌学是目前青少年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尤其遇到别人考试作弊,老师又对自已不理解,从而便这些所谓好学性也不想努力再学习。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青少年反映最多的问题,实事上,青少年所接触或要处理的人际关系无非就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子女关系,而这些简单的人际关系却因青少年心理的不成熟而象大山一样,压在他们的心头。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青年男女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交流,被老师苛刻的指责,严重地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导致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而有的学生在老师对待不同的学生态度上,认为老师“嫌盆爱富”轻视自已,认为老师处理不公正,老师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

2、与同学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好朋友对自已的不信任,认为朋友不能两肋插刀,而怀疑友谊的不真诚,使他们内心十分苦恼,不知怎样才能消除朋友的误会,内心十分孤独寂寞,看着朋友减少,又不知该怎样去做从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三、情感类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他们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当然也许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惑,如单恋的兴奋,单恋的烦恼,失恋的沮丧等等。

青少年的情感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做为教育心理工作者,应明确青少年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从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做法我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开设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解问题解答,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使青少年通过有效的途径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学习与人交往的社会技巧,还可有效的使青少年转移情绪,发泄痛苦,发泄愤怒而防患于未然。

2、现在的青少年处理性,自制力不成熟,许多心理障碍的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因此对其进行心理调节时,首先是注意日常行为的训练,帮助其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教师、家长都要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孩子的信任感,教师的教育方法,人格特点,心理状况对学生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塑造青少年优良个性品质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重视开展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探析 篇12

1 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标志之一。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现在的青少年, 大多是独生子女,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 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将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 严重的会使青少年出现各方面的行为缺陷和心理疾病, 如:厌学、焦虑、忧郁症、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

2 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学校不仅要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 而且其他的所有教师也应该参加心理健康的培训,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渗透到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上。也可贯穿于其他的学科教学、各种活动、主题班会等等, 开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也是科学客观的。

3 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1 认识信任和关爱的重要性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 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无私地关爱学生是师德中最重要的一点。老师要理解学生、信任学生, 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有亲和力, 要善于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 及时发现问题, 把不良现象及时制止和纠正过来。

3.2 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1) 意志对人的作用非常巨大。

意志坚定的人, 无畏、勇敢、独立自主。反之, 意志薄弱的人, 动摇不定, 懒惰, 畏惧。所以我们要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使学生意志坚定, 能抵御不良环境, 克服挫折障碍, 能不懈努力地探索, 将来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可以利用墙报宣传古今中外意志坚定的人物的典型事例, 可以组织野外活动, 长跑, 拨河比赛, 到山区困难地区体验生活等, 让学生接受艰苦磨炼, 激动他们勇于挑战困难, 提高意志力, 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以往“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现阶段, 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不断增大, 所以, 我们很有必要教会学生坦然面对:得意淡然, 失意泰然。学校可采取主题班会、请专家进行心理辅导、或个别谈话辅导的形式。例如, 我班有一个学生, 平时成绩不错, 但考试几乎每次都会考砸。后来, 我亲切地与他谈话, 究其原因是心理压力太大, 每次临考前都睡不着, 心里总在说:到底明天能不能考好, 考差了怎么办呢?越是紧张, 越考不好。他很失望, 很郁闷。知道原因后, 我首先给他指出:要有信心, 他的基础过关, 有实力去考好。考前不要想太多, 可以做一些轻松的事情, 舒缓一下紧张的情绪, 喝一杯热奶帮助一下睡眠。还有思想要端正, 只要尽力了, 考得好不还都不怪自己。后来他想通了, 成绩越考越好, 后来还考上了重点高中。

(3) 引导学生辨别是非。

现代青少年生活在网络时代, 网络影响着大批的青少年的成长。社会各方面的资讯很发达, 青少年思想单纯, 辨别美丑、真假、是非的能力不高, 这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那么, 应如何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呢?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是非, 多组织有益的活动, 例如给灾区募捐、献爱心, 写祖国60周年阅兵仪式感想, 声讨社会坏人坏事恶势力, 对“追星”和“名牌”现象展开专题辨论会等等, 提高青少年的是非辨别能力。

(4) 开拓学生交际网络。

“人际交际是记录成功的密码。”人要正常生活、工作, 就需要交际。青少年由于生活阅历少、敏感脆弱, 往往不能处理好与同学、老师、家长、社会的交往关系。例如同学间搞小团体, 讲哥们义气, 与家长老师少交流而产生害怕、抵触情绪等等。这些心理上不健康的表现都需要学校老师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例如我班有一个女同学, 她在一个中午去找心理老师倾诉, 她喊着泪说:“老师, 我很孤独, 同学都不理我, 下星期去春游, 班主任让我们自由组成小组, 没有一个小组肯要我。”说到这里, 她已经泣不成声了。知道事情后, 我给这位同学详细分析了原因:对同学比较小气, 不关心他人和集体, 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人的关系是相互的, 要对别人付出真情爱心, 才可能收获情谊、关爱。针对这一事件。我在班上搞了一次“最佳人际”擂台赛, 要求全班同学都准备一张卡纸, 写出“最佳人际者”的名字及他 (她) 的最佳表现, 然后公布评选结果和入选者的特征表现。通过这次活动, 对学生进行教育, 待人接物要博大情怀, 与人相处要宽人严己, 礼仪上要“温、良、恭、让”, 培养学生正常和谐交往。当前, 社会发展带来人的观念改变, 离异家庭增多, 使学生的心理不断变化。学生的心理教育切不可离开家庭, 学校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和关心, 互相作用, 双管齐下, 共同教育好学生。那么, 应如何发挥家庭的作用呢?

4家庭感化教育是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准备充足, 开好家长会。每次家长会都要有主题, 例如开学习经验交流家长会, 让学生家长都参加, 讨论如何确立目标, 有效提高学习。又如开不畏困难, 勇攀高峰主题家长会。让学生家长倾诉遇到的困难, 商讨如何解决。总之, 家长会不要干篇一律, 要实际有效。

(2) 架构家长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师, 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孩子的心理问题, 主要来自学校、社会、家庭。家庭经济问题、父母不和或离异、父母不管或管教过度都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所以, 很有必要让家长与孩子互相信任、理解、包容。我们可以开展让家长与孩子每月通一次信, 或让学生每周为家做一次家务, 或者让学生在父亲节、母亲节给父母送一件礼物, 或者组织亲子野餐活动等等,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填平“代沟”, 增加情感交流。例如我班的小周同学, 非常聪明, 但很爱玩电脑, 经常迟到, 学习越来越差。我经常找他谈话教育, 都没有收到很大的效果。后来, 我让他妈妈写了一封信给他, 信中写道:“孩子, 妈妈以前家庭困难, 错过了学习机会, 我破碎的大学梦希望你能为我实现……”。小周流着眼泪看完了妈妈的信, 他表示会改正。后来, 他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去年还考上了中山大学!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学校要发挥情感教学和德育教学互相渗透的作用, 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 为国家、为社会输送更多身心健康、专业优秀的人才。我们中学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总结, 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 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摘要:对青少年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重视并科学有效地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与家庭共同作用, 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重视开展,青少年,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上一篇:医疗流通下一篇:承重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