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心理训练

2024-11-08

论青少年心理训练(精选8篇)

论青少年心理训练 篇1

论青少年心理训练

美学家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青少年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也必须经过青少年学生自我的“心灵创造”。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这是发展和完善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尤应采取的重要措施。

我国有关机构近年来所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心理疾患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中约有35%左右的人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因此,应当普遍倡导和广泛开展心理训练,帮助青少年不断完善自我内在机制,缓解心理冲突,消除心理疾患,增进其心理平衡和人格系统的健康发展。

人的一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困惑和修身养性的要求,“通过自我冲突,达到自我完善可列为人的一种欲望,即列为在实际上是潜在的一种趋势,人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也可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例如,怎样提高学习效率,怎样使自己有开朗的性格和社交能力,怎样使自己出类拔萃、怎样才能使自己走出困境、走出“误区”,怎样才能使自己多些欢快幸福,少些烦恼忧愁,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时时面临而又必须经常解决的问题。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处于选择和抉择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可能困惑更多,更迫切需要不断解决面临的“心理纠葛”,了解和掌握自我心理控制与训练的方法及策略。通过持之以恒地开展心理训练,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自发性行为加以限制和调控,主动热情地开展有意义和有益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意义和有害的行为,长此以往,就能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

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接受师长指导和通过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的自我调控进行某一特定的心理素养方面的训练,通过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解决自己在认识、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具体地讲,对现代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主要是为了解决:l心理成长问题

通过有目的的全面训练,掌握正确的日常行为策略,以促进自身人格系统全面、健康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促使其沿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健康成长。2心理缺陷问题

个体已知自己在情绪反应和人格系统方面存有某些缺陷,并且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已有比较迫切的要求,从而有意识地采用某些相应的正确行为策略和矫正方式,以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观念、情绪和行为。3心理障碍问题

个体整个人格系统或某一重要的心理活动侧面发生危机,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与外界开展正常的接触、交流,甚至有心理变态倾向。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接受专家的指导性训练或逐步开展自我训练,逐步纠正其心理状况与外部人际及社会环境关系的不恰当的观念和行为反应方式,通过调整其心理结构和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平衡和其心理对外界的和谐适应。4挖掘心理潜力问题

潜能是人类最大的宝藏。然而,由于情境上的限制以及个体长期以来缺乏潜能意识,未

予充分挖掘。人的一生训练越多,自我活动越活跃,则所接受的刺激越丰富;自身能量释放得越充分,则本体训练的强度就越充分,潜能被开发的也就越多。因此,经常进行心理训练,是有效地自我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

就学校教育而言,怎样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呢?一般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找准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就能选择突破口,推动自身整体心理功能趋向最优化的目标;找准了弱点和不足,才能掌握自身前进的主要内在障碍,从攻克“自我”着手,重点进行训练和“再造”,以完善和发展自己。这里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

其次,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努力自我创造“氛围圈”。心理训练要高度重视环境的作用,要努力自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外界对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力,借助客观力量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为此,心理训练者必须注重从人际关系与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提供良好背景条件。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生活,而不同的环境氛围对人的精神、心理与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为了使自己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宁静的心理与饱满的情绪,每个人都应自觉地、主动地去努力创造一种美好的环境氛围,这也是自我心理训练、自我心理调控的重要方面。

第三,要增强学生优良素质的自我建构意识,激励学生自我完善。心理训练需要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施意识。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良好素质的要求和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心理素养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教师的教育与指导才能卓有成效。因此,要使学生懂得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从而增强积极开展心理训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

四,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技巧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随着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高度发展,也带来了心理学方法,包括心理训练方法的更新。现代心理学十分注重运用和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移植其他不同学科而形成的心理训练方法主要有:1物理一心理法

这一方法强调运用物理学的语言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强调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强调环境以及环境调控对人的影响作用。为了增强心理训练的效果,训练活动中,个体应自觉遵循心理物理学的原理,注意调控环境力度与自身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主动地投入周围客观环境之中,注重主动接受和承受环境的影响,从而增强自己的思维、感知和行为方式等素养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2生物一心理法

这一方法重在从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揭示心理及其发展的生物机理,在身心统一不可分的原理指导下,致力于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生理素质,进而达到改变和改善人的心理素质。这是现代心理训练中应高度重视和积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高度重视科学进食、体育锻炼,以及食物治疗、药物治疗等等,都是自我改变生理状态,强化生理功能,进而优化心理素质的体现。实践证明,这些自我活动,如果能遵循科学原理,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将具有显著的“激发性”,不仅是引起积极活动的原因,而且是引起行为抑制的原因。不断地训练和强化,能够显著地增强人的心理功能,使人的某些优良心理素质得到稳固的提高与发展,不良心理品质得以逐步“淡化”和消除。3信息加工方法

这一方法主要是运用信息论的理论来探讨人类认知过程,探讨人类形成观念、目标、认知结构、理念体系等心理素养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原理,并探讨人们如何通过自身理念的重组、思辨方式的完善、思维模式的自我更新来优化自身的心理结构与心理素养。人们学习活动中的广泛阅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暗示、自我安慰、自我提醒、自我欣赏以及运用格言、警句、座右铭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写日记、周记方式自剖弱点,提出自我攻克„顽疾”的措施等,都是心理训练活动中初步运用信息加工方法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心理科学的繁荣,这种跨学科的综合性发展趋势必将促进心理科学方法多样化和更趋科学化,从而为心理训练提供更多和更为实用、有效的先进方法。要善于依据学生特点,综合选择那些具有先进性、互补性的训练方式,使青少年心理训练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论青少年心理训练 篇2

对青少年射击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 首先需要对其心理特点进行研究, 基于此, 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一、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以及社会学角度来看,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过渡期, 这种过渡不仅包括身体和生理的过渡, 更包括心理的过渡, 其心智达到一定的成熟状态, 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 呈现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青少年射击运动员作为青少年群体的一部分, 同样具备他们的共同特点。总体来说, 青少年具有以下心理特点:

(一) 自我意识增强。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 心中的秘密已不再随意向父母表露, 与之相伴的是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逐渐长成独立的自我, 具有很强的独立倾向。对自己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对别人的评价开始在意, 希望听到赞美, 对别人的批评很抵触。所以, 在他们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 也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他们的自我意识若不加以正确引导, 容易导致任性、心理承受力差的缺点。

(二) 情感丰富但多变。

伴随着青少年生理的改变, 由不成熟向逐渐成熟的过渡, 他们的大脑神经也处在这个过渡阶段, 由此带来的是他们的大脑神经活动无法达到成熟时的平衡状态。所以, 在这个阶段, 青少年往往容易激动, 在情感的酝酿和暴发上更为激烈, 常常出现多种情绪并存的状态, 而且由一种极端情绪向另一种极端情绪的发展极其迅速。这个时期的他们, 易于暴躁和发脾气。

(三) 求知欲强, 思维能力提升。

处于青少年期的他们, 记忆力处于正旺盛的阶段, 他们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 通过学习和成长, 随着视野的不断扩大和知识的积累, 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对事情的判断已经有了“应然”和“实然”的区分, 抽象思维能力明显增强。

二、心理训练对于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重要性

由上可知, 青少年射击运动员作为青少年群体的“特性”, 具有其“共性”的所有特点, 综合他们的特点, 我们可以看出, 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针对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特点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 对于他们运动成绩的取得和心理的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在射击运动员之间其他各方面处于同一水平的时候, 心理因素对于比赛结果具有决定意义, 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对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在现代运动日常训练中, 运动员心理训练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这是由射击运动的特性决定的, 射击运动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 要克服这种压力, 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的支持。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能使运动员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行训练和比赛。[2]

二是青少年的心理还处于逐渐成熟阶段, 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在这个阶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心理训练, 可以使他们获得储备高水平的心理能量, 对他们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技战术的熟练程度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 这种训练所带来的作用, 不仅对其在比赛中具有重要意义, 对他们日后人生的成长、心智的成熟同样功不可没。

三、对青少年射击运动员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

既然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具有其年龄特点, 而对其进行心理训练又尤为重要, 可如何有效地、科学地对他们进行训练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心理训练中把握科学的训练原则和掌握有效的训练方法。

就训练原则来说, 一是要重视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中不能“一刀切”, 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状况进行具体分析, 找出存在差异的原因所在, 看是因为意志品质还是因为比赛经验, 然后针对不同的原因分别施教。二是针对射击运动的特点, 将心理训练和身体训练相结合。射击运动对运动员有很高的要求, 所以, 心理训练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要将心理训练的内容融合到技术训练和身体训练中, 使二者中具有心理训练的因素, 从而使得心理训练和身体训练有机结合。对青少年射击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 让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多体验成功。

基于青少年乐于追求别人对其欣赏的心理特点, 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感觉。体育运动将成功与失败对立, 一方是胜利者的微笑, 另一方是失败者的沮丧, 体育运动无疑是残酷的。对于青少年而言, 在其接触射击这项运动之初, 要让他们尽早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因为他们都明白赢下比赛等于成功, 成功等于实现自我价值。尽早让其体验到成功, 会让他们对这项运动充满自信, 而且有更加强烈的追求更大成功的动力。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是平时的激励无法达到的。在进行“成功”的心理训练时, 要让他们常怀“二气”, 即勇气和底气, 勇气是敢于拼搏、敢于胜利;底气则是建立在无数次成功之上的自信心。通过“成功”教育, 一方面使得他们对于胜利怀有巨大的动力, 另一方面使得他们在面对失败时, 会想到以后努力避免失败来达到成功。[3]

(二) 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青少年正处于情绪多变的时期, 因此, 对他们的心理训练, 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豁达开朗的性格、饱满向上的情绪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要将对他们情绪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多同他们交流, 同他们吃住, 了解他们的心理症结, 使得他们融入集体而不自闭, 使得他们不将生活中的烦恼带到训练和比赛中来。要对他们胜骄败馁的不良情绪加以引导, 要让他们懂得成功是新的起点, 失败是下一次成功最好的历练。饱满、向上的情绪能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让他们能胜任大赛的考验取得好的成绩。[4]

(三) 对他们进行理论教育。

怀有强烈求知欲的他们, 对一切事物怀有新鲜感, 而且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们可以利用好这一点, 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平时利用训练的间歇和一些闲暇时间, 组织他们学习一些心理学理论方面的书籍, 让他们对于心理状态和如何调整心理有系统的了解, 好让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进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 可以适时教授他们一些射击理论方面的书籍, 从理论上让其对射击技术和运动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并从中学习有益的经验, 做到成竹在胸, 然后在赛场上游刃有余。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 对于开阔他们的眼界, 明确他们的奋斗目标都大有裨益。

总之, 对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要做到有的放矢, 尊重差异性, 循序渐进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王保伟.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心理控制训练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

[2].张力为, 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8

[3].雷纳·马腾斯.执教成功之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89

青少年足球训练中的心理训练研究 篇3

关键词 青少年 足球训练 训练训练

足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是对运动员的心理进行有目的的施加影响,使其在比赛和训练中能够较好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最佳状态参加比赛。我国青少年足球经过多年的发展,运动员在身体、技术、战术等方面的训练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高水平运动员间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战术愈益接近。在当今足球高水平和高竞争方向发展的今天,运动员不但要有较强的体能、较高的专项技能,而且要在竞技场上把这种体能和技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如何让这样一群年轻的队伍承受这种心理压力,并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去迎接挑战,是当今青少年足球训练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它不但影响着比赛的成绩,也对运动员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一)缺乏理想和信念,目的不明确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处于性格形成的过渡时期,对事物的认知还有一定的局限,仅凭自身的现有水平,很难透彻理解足球运动的意义和目的,所以说,在日常的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关注的多是近期的或短期的目标,缺乏长期的职业理想和信念,训练的目的不够明确。

(二)承受能力差、易产生消极情绪

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多,孩子生活在一个安逸的环境中,大多事物都是家长操办,孩子普遍缺少生活和心理上的磨练,导致承受能力欠缺,在训练过程中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青少年足球运动是一项训练强度较大的项目,在训练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障碍,如果承受能力差,很容易出现退缩、放弃等消极不利的情绪。

(三)叛逆心重

青少年足球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重,如果训练内容的组织、训练计划的安排以及训练目标的设置不合理,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叛逆心理,影响训练效率,所以教练员在日常的足球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关注队员的情绪变化,并适时科学的对训练安排做出调整,以激发队员的训练积极性。

(四)性格敏感,缺乏耐性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因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的飞速发展,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等不断增强,性格多细腻敏感,情感比较丰富但不够稳定;思维敏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是遇到困难容易急躁和激动,缺乏耐性。所以教练员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队员的耐力素质的培养,并注重语言的措辞和使用。

二、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常用的可大体分为两种,即:一般心理训练和赛前专门的心理训练。两者互相促进,互相依赖。没有长期的一般心理训练,赛前的专门心理训练就失去了基础,没有赛前专门的心理训练,长期的一般心理训练就缺少了训练的针对性,影响训练成效。

(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一般心理训练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一般心理训练指的是为了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在足球运动中所需要的各项心理素质,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进行的长期的心理训练方法。常见的一般心理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1.注意力集中训练。科学有效的注意力训练,可保障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全神贯注于某个确定的目标,而不会受到外在环境因素和本身内在的杂念的影响,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当前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上,从而保证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在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时可采用的训练方法有:视觉守点法、视觉追踪法、意守法以及低声发令法,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可根据训练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搭配运用。

2.意志力训练。在对队员进行意志力训练时,教练员应首先引导运动员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队员求胜的愿望,然后在日常训练过程中,逐步加大训练的难度,并严格要求,以锻炼队员持久性的意志品质。在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则可以根据实际的训练情况,适当选择对抗性的训练方式并设置必要的奖惩措施,但是切忌机械的训练方法,而应根据不同队员的性格特征和实际情况,因人而异设置不同的训练计划和训练目标,并在训练过程中同步加强队员的道德情感教育,这样才能让意志力训练取得明显的成效。

3.感知过程训练。在足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要准确的感知求的速度、力量以及赛场上比赛双方不断变化的赛场形势和时空关系,以选择合理的位置,采取有效的技术动作来遏制对方的动作。这一系列活动的完成必须依靠大脑皮层和准确稳定的心理感知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经过长期的足球专项训练才能形成,所以教练员在日常的一般的心理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队员的感知过程训练,多进行熟悉球性的训练,让队员熟练掌握足球飞行路线的判断、飞行轨迹的判断以及飞行速度的判断。注重培养队员的球感。

(二)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赛前专门心理训练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赛前专门心理训练,则指的是在足球比赛开始之前,教练员针对具体的特定的比赛而对运动员进行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准备,赛前专门的心理训练一般在比赛的前两个月到三个月左右开始练习,练习的时间一直持续到比赛期间。赛前专门的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具体的比赛双方的形势,引导运动员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达到最佳的比赛状态,以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

在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赛前专门的心理训练时,教练员应首先引导队员认识比赛的任务和目标,树立正确的比赛动机。当队员充分了解了比赛任务、比赛目标,以及比赛双方的情况,并树立了正确的比赛动机时,才能有效的调动足球队员在赛场上的积极性,遇到困难时,才能主动的、能动的寻求克服困难的办法,争取比赛的胜利。赛前的专门心理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几种方法有自我暗示法、语言激励法、呼吸调整法等,教练员可根据赛场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参考文献:

[1]张益增.试论足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的调整与控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02.15.

[2]杨晓红.影响足球运动员的赛中心理因素及相应训练方法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06.30.

论青少年心理训练 篇4

摘 要:本文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心理训练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认为在训练中心理素质训练是一个重要环节。提高队员心理素质,可以促进和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水平。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 篮球运动 心理训练 运动水平

1.前 言

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其目的是培养运动员适应篮球项目要求的各种心理品质,克服运动员和运动队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同时,通过心理训练进一步磨练运动员的意志、陶冶性格、提高战斗力、改进运动队内部的相互关系,以保证训练取得良好效果,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2.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2.1 情绪稳定

青少年心理训练是一个完全出自内心的自我动员过程,因此教练员应帮助青少年建立对心理训练的高度自觉性、坚定性和良好的训练信念。同时,教练员的情绪状态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调节的效果也有密切关系。2.2 参与动机

青少年训练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推动队员积极学习、刻苦训练以及创造优异成绩、为集体争取荣誉的重要条件。这阶段的青少年动机不统一,又不稳定,教练员应使队员端正动机,明确目的,使队员动机与集体目标有机统一,这样才能使球队齐心协力战无不胜。2.3 运动员个性

运动员个性、气质在训练和比赛中都能充分体现出来。如运动员兴奋快慢,有的表现欲强,有的面临强手敢于拼搏等等,作为教练员要善于观察,了解队员的性格,发挥运动员个性长处。

3.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

由于青少年篮球运动技术的获得,比赛的发挥,都是在心理调节下实现的身心结合活动,所以,对心理的训练也就和对技术、战术、身体训练一样重要。3.1 诱导训练法

3.1.1诱导训练法的概念

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的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里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以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里状态。诱导的途径是多样的。诱导者常常发出语言信号,由运动员的听觉器官接受信息,并按预定要求去实施。鼓励与批评、服与疏导、发与幽默都是诱导的常用手段。

3.1.2 使用诱导训练法应注意:

(1)是所采用的诱导手段应是运动员感兴趣的,能引起运动员注意力转移的;(2)是诱导者是教练员、心理学家,也可是同伴,但均应是运动员愿意接受的;(3)是应从诱导的目的、手段、信息传递方式及结果等多方面计划安排某一次诱导训练,切不可随意滥用,以防产生负作用。3.2 模拟训练法

3.2.1 模拟训练法的概念

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的训练。在模拟未来比赛的条件下进行心理训练,即模拟心理训练。模拟训练内包括很多,如对竞赛组成因素的模拟训练;对包括比赛环境在内的环境条件适应性的模拟训练;等。

3.2.2 模拟训练时应注意:

(1)是动员参加比赛做好适应性训练的模拟训练,要对比赛的对手、环境、条件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与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针对性训练,使训练尽可能地与面临比赛实际相似;(2)是由于各运动项目不同,训练的“模拟点”亦不同;(3)是模拟训练是提高运动员适应能力的训练,在于能使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优势现象并建立合理的定型结构。3.3 培养自信心的意志训练

意志是必胜的信念(自信心)和内在的稳定(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其中必胜的信念是起主导作用的,否则其它内容无从谈起,并会导致消极因素的产生。在训练中,采用竞赛性质的手段,以激发争胜的心理特征。3.4 克服困难的意志训练 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顽强性的外在表现。在训练中可由以制造多种困难的复杂局面,设置各种障碍,增加各种精神压力,加大各种难度的练习等等,培养运动员勇敢、顽强、战胜困难的精神。3.5 教练员的运用方法

赛前进行情绪体验的模拟训练。运动员过分紧张的情绪来源于比赛中新异刺激的数量。赛前模拟比赛的训练,让运动员反复体验类似比赛的情景,就能大大降低正式比赛的刺激强度,从而使运动员容易在赛前出现良好的心理状态。

4.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不同性格的青少年对各种技术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不同,对教练员的动作示范和战术意图理解不同,教练员在教学中应有耐心,对个别运动员还要开“小灶”。4.2 在进行训练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强调群体内的心理相容性和内聚力,群体成员之间心理相容,关系融洽,才会有共同语言,参加比赛时才能同心协力,遇到困难才能同舟共济,取得胜利才能共同欢乐。

4.3 不同的训练阶段,性格气质不同的队员有不同表现。在训练的初级、中级阶段,一般以基本技术、战术为主。多血质的运动员就可能表现出不积极,喜欢比赛和表现,这时应多强调基础训练;而粘液气质的运动员,兴奋与抑制的转换比较慢,缺乏生气,应多做快速反应与灵活性的球类游戏,调动训练的积极性。4.4 运动员受到外界影响,影响运动员的外界因素有父母、家庭其他成员、异性朋友、队友、同学和老师等。外界影响多数是有益的,也有不利因素,有益的可因势利导使之对运动员起积极的作用,并在较大程度上去创造良好氛围,有害的设法加以清除。

5.建议

5.1 心理训练计划的制定 在组队初,教练员必须对每一个队员的个性和气质进行初步了解,并制定一套既要合符集体利益又要区别对待个别运动员的训练计划。5.2 不同时期的训练方法应有所区别 5.2.1 建队初期

动机的培养应放在首位。在技术训练中,应注重对球感的练习和身体素质的练习;在心理训练方法上要注意运动员性格和气质的差异。5.2.2 训练中期

运动员在技术和战术方面均有一定提高,应该将心理训练的重点放在培养运动员能力上,在提高技术基础上强化意识培养。5.2.3 训练后期

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掌握技术动作的能力提高,基本技术、战术也较为熟练。这一阶段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比重要加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各战术方面,强化运动员球感、时间感、距离感、视野和意识的训练;二是在面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的训练;三是进一步明确和统一运动员动机和责任感,提高自信心,有强烈的比赛欲望。

论青少年犯罪心理1 篇5

班级:心咨0932姓名:饶润彬、刘洋、王

摘要:

从犯罪主体来看,青少年犯罪逐渐向低龄化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研究员杨守建说,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几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其中,严重刑事案件明显增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比例已由1991年的1.3%上升到1999年的1.9%

在青少年犯罪人员当中,犯罪起因是因为临时起意的犯罪动机占到了41.6%,是因为冲动因素的占到了37.5%,其中单亲家庭占到了23.6%,有56%的青少年犯罪者玩过游戏机,39%的是受到游戏机里虚拟世界的影响。而在性犯罪中95%的犯罪人员观看过淫秽影碟或是黄色书籍……

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由于青少年犯罪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文化、社会、心理问题

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从各类信息分析得出,青少年犯罪以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性犯罪为其主要形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涉毒犯罪近年来逐渐增多。

从犯罪主体来看,青少年犯罪逐渐向低龄化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研究员杨守建说,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几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其中,严重刑事案件明显增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比例已由1991年的1.3%上升到1999年的1.9%。

再根据统计数据得之:我国每年会增加15万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其中会有3万人成为少年犯,这占到了我国犯罪总人数的 14%,其中25岁以下的犯罪人数占到了总犯罪人数的35%。

这些信息骇人听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明日国家建设的栋梁,是未来的希望,所以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进行分析对我们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有着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心理特征有如下几点

1、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

在青春期到来时,青少年在躯体和心理方面呈现快速的发展态势,表现为身体急剧的变化。肌肉、骨骼等组织全面地生长,生殖系统的成熟,第二性征逐渐显露。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然而,由于身心方面的成长不一定能平衡发展。因此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在“幼稚”与“成熟”的尺度上会有大幅度的徘徊。

2、实现同一性2、1 实现自我的同一:青少年随着身体的变化和性成熟的过程,逐渐产生一些新的体验,也感到周围人对他们的新的反应。他们将力求发现自己现在的真实情况以及将来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伙伴的来往,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也使他们扩大了自我活动、自我探索的空间。他们想要弄清世界是什么样子?社会又是什么等。在这种不断认识和探索中,使理想的我逐步接近现实的我,使自我意识达到积极的统一。

2、2 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发展:青少年早期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父母,他们的自尊感基本上来自父母对他们的看法。当进入中学这个较广阔的世界以后,同伴群体的价值观,以及老师和成年人的评价日益重要。他们对原先的道德标准及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评价,并试图把这些价值和评价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系。

3、依恋关系的变化3、1 独立意识的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与家庭的联系逐渐疏远,对父母的权威产生怀疑,甚至发生反抗行为。他们要摆脱家长和其他成人的监护,摆脱由这些成年人规定的各种形式的束缚。由于价值标准受到同辈和社会的影响逐渐大于来自父母的影响,因此,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摆脱家庭束缚”的倾向。

3、2伙伴关系密切 : 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进入青春期,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青少年对家庭的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他们的言行,爱好、衣着打扮等相互影响。信任伙伴胜过信任家长和老师。在伙伴关系中,同伴之间对共同问题的讨论及反面的经验提供了大量的解决问题的技术。

4、认知改变:

青春期由于形成运算的出现而使思维完善,他摆脱了儿童时期的单一的具体运算和简单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阶段。即已懂得试验、假说、推论这类形式化的思考,运用理论来推想因果关系,开始懂得处理复杂的信息或资料。他们学会自我批评,各个方面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有能力听取他人意见,处理问题时能考虑更多的可能性,思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这些青少年独有的心理特征使得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更容易走上歧路,这是一段危险的心路历程,如果不加以倾心呵护这必然造成不可估价的价值,但是我们所担心的问题还是发生了,在我们身边不时会看到或是听到有关青少年走入犯罪道路的我们不敢相信的事实:

十五岁的小张刺死了同班同学十二岁的小李,事情的起因就是那么一件芝麻大的小事。上初中三年级的小杨同学伙同同伴抢劫一家商店在发生激烈争抢时当场被店老板用菜刀杀死,同类的事情 不胜枚举,这些事情再次提醒家长,学校,社会,关注青少年犯罪心理如燃眉之急,一刻也不能停留。据有关部门调查得出 :

在青少年犯罪人员当中,犯罪起因是因为临时起意的犯罪动机占到了41.6%,是因为冲动因素的占到了37.5%,其中单亲家庭占到了23.6%,有56%的青少年犯罪者玩过游戏机,39%的是受到游戏机里虚拟世界的影响。而在性犯罪中95%的犯罪人员观看过淫秽影碟或是黄色书籍……

青少年临时起意而犯罪

这与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密切相关他们根本就没有恶意,可以说这类犯罪行为是纯洁的犯罪,大部分是因为家长、老师引导、教育不够或是教育方式不科学引起的,这也与该类青少年的独特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可能他们的心理状况不同于一般同龄人,这就需要家长从小在心理上给于疏导,更多的关注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及心理想法。

青少年因冲动而犯罪

这类少年的心理自制力肯定低于同龄少年,他们本身的心理状况也存在问题,父母就应该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察觉出来,并征求心理咨询师的意见加以矫正,从小训练其心理素质,锻炼其心理自制力并言之其理。青少年犯罪人员其家庭背景为单亲或是分裂占到了一定比例

单亲家庭孩子所得到的爱是不协调的和不足的,青少年犯罪人员家庭状况普遍偏差,且多为畸形,有的家庭父母不和,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教育不当,管理不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品行及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品德、爱好和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父母更多的给予孩子关爱,了解并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且自身提高素质,科学的教养子女。

青少年犯罪人员接受低俗文化而犯罪

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在这一方面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思想,逐渐引领他们步入泥潭,这需要社会营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以纯净他们的内心世界,从根源上预防犯罪心理的发生。其次,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还有以下几点

法制道德教育滞后近几年来,虽然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等多种课程,但在力度上还有欠缺,在面上还有死角。青少年自身更是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因而,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

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由于青少年犯罪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

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国内就业不足

找不到工作使无可事事的青少年有时间去违法犯罪。过早不入社会的生活促使青少年成熟的比较早,有些人在十五、六岁就具有了成年人的思维能力和生活要求。他们成熟之后,在生活上就有了独立的愿望。他们容易经常“自我设计”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周围的人尊重他、理解他,希望自己成为对、对家庭有用的人。就业除经济意义之外,还反映出他们一种精神方面的需要。这个问题一旦得不到解决,他们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生活的困难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到自己正当权利没有得到正当保障,产生反抗心理。

政府、公安机关在工作中存在某些问题,这一点对青少年犯罪起到催化作用。有些地区的政法机关对犯罪活动打击不力,许多重特大案件长期不能破案,或虽已破案,由于案件久拖不决,失去应有的现实意义,起不到震慑犯罪的作用。有的公安机关办案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立案不查或久拖不决给那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一种侥幸心理,以为可以逃脱的制裁,以至于使其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能自拔。有的公安机关办案人员为了某些经济利益或达到某些领导下达的抓人指标,该从轻的不从轻、不该拘留的也拘留了。还有的劳改、劳教场所管理不善,不力,使他们在服刑或管教期间不仅没有受到改恶从善的教育,反而彼此了不少犯罪的经验,有的甚至在释放途中就继续作案。

社会的原因

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种关心爱护青少年、制止青少年犯罪,挽救失足青少年的好风气,很多人不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去理解其思想行为的表现,以一种大压小的态度对待青少年,或者视青少年为弱者,作为欺负和利用的对象。对失足青少年更是采取了歧视的态度,甚至不愿给其从新做人的机会,在就业、入学方面设置了重重障碍,使失足青少年再度滑向犯罪的边缘 如何更好地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1、狠抓文化教育

利用马列等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加以灌输,从思想上给以扼止犯罪动机。

2、纯净社会氛围

包括文化氛围,关爱青少年的的社会氛围

3、学校开设心理课程,设立心理咨询所,针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给予专业解决,学校还应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在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

4、家庭教育是其中最为之关键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

参考文献:

【1】刘戬《法律与生活》2003年3月上半月(总第233期)——《透视青少年犯罪~构筑预防三工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条和第五条(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培养 篇6

摘 要:意志是人心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人心理活动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采用文献研究法、训练比赛小结研究法,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培养的概念和作用、内容、心理特点及其表现、影响心理的主要因素、提高途径等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心里培养

篮球运动不仅是技能、体能的项目,更是智能心理战术的项目。它对人体要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篮球球运动是一项复杂多变,对抗性较强的项目,心理训练因素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比较大。我国篮球运动员的技术战术训练和比赛成绩都有很高的水平,心理训练一直受到篮球界的重视,结合篮球运动员的特点和规律,依据体育教学理论、人体生理原则、运动员训练的基本原则,把学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并取得不少成果,但是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的心理表现和心理素质还有许多及待解决的问题。我根据体育教学理论、体育生理学原则、运动训练基本原则就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概念和作用、内容、影响因素、提高途径等问题进行探究。

1 探究方法

1.1 文献研究法查阅了心理训练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推理、分析。

1.2 训练比赛总结探究法就平时教学训练比赛中运动员心理方面引起的一些问题进行整理、分析。

2 分析讨论:

2.1 心理培养的概念和作用

“心理培养”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本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让篮球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争取优异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过程。心理培养是运动训练的组成部分。在双方身体、技术、战术等训练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运动员心理因素往往对比赛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心理培养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较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运动员的心理状

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提高运动技能战术水平、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2 心理培养的内容

心理培养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一般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与专项运动有关的心理因素,由于在较强运动训练全过程均可安排又称为长期的心理训练。

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主要是针对具体比赛而进行的心理准备,一般在比赛前两三月开始练习,并一直持续到比赛期间。赛前专门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使运动员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和运用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心理状态的方法,以便形成最佳竞技状态。

3 心理培养的影响因素

影响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因素很多,但可把它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主观方面的因素包括:专业知识的掌握、智力水平、技术水平、对待学习训练的态度都是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其它如文化程度、灵敏应变程度、神经类型等等,也会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和发展。客观方面的因素包括:教练员的指导水平、对训练的组织安排、采用的方法手段、同伴水平的影响,以及对方个子的高矮、对手的技术水平;正式比赛的实践,以及学习训练的环境、场地、器材、时间等客观因素,也都会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也会影响比赛成绩的好坏。

4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及其表现:

4.1 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还没完全成熟,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运动员的他们的注意特点巳经有较好的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尤其对独特、新颖、多样的训练方法倍感兴趣,同时他们也容易被一些新鲜事物所吸引。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感情很丰富,对比赛很感兴奋易于冲动,他们常常因一分、一局或一场比赛的胜负而大喜大悲。这与他们的神经系统的抑制为薄弱有关。

4.2 青少年运动员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根据我们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观察,教练员在比赛和训练中对心理训练重视不够,往往凭经验和习惯顺其自然,就事论事临时处置,致使青少年运动员大都不能正确认识正常兴奋和过渡紧张的心理,缺乏自我抑制和调节的能力,打好顺风球,一旦打好,打胜了球,就沾沾自喜,打胜几场球就会沾沾自起,一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这样对比赛成绩有很大的影响。

5 主要表现

5.1 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的表现由于训练方法的单调和枯燥,运动员心理上表现为单纯、机械、目标不清楚。只知简单的训练,而不去考虑训练的效果、机械的完成任务、出现错误也不知是何原因。

老师安排他们一些简单的篮球技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游戏等,开始,运动员还有兴趣,积极地去练.自觉地去练,但时间长了,由于训练方法的单调和枯燥,运动员就不感兴趣了,觉得缺乏趣味性、枯燥无味,导致一些好苗子的浪费。其主要原因是在培养运动员专项运动所需的兴趣、能力、意志、性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专项运动员所需想象力、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心理品质上往往被忽视。

5.2 在篮球技术教学、训练中,教练员只教动作,而忽视了动作的一些理论知识、重点难点的教学,由于运动员个性的差异性,有些运动员掌握动作快、有些慢。教练在帮助运动员掌握技术动作中操之过急。教几遍,运动员还是没有学会时时就批评,导致运动员心理紧张、害怕,失去自信心,以致失去兴趣。

6 比赛中的表现:

6.1 过度兴奋。队员赛前兴奋过早,使身体机能过早动员,能量过分消耗。表现为心跳加速、血压升高、食欲不振、失眠、尿频,急于比赛。虽然信心十足,体力充沛,但由于用力过大、过猛,致使带球.抢球.投球的动作变形,球心落点把握不准,难以发挥自己的其真实水平。

6.2 过度紧张。由于对比赛不能正确认识,对于选手实力强或者个子高的运动员过度的紧张焦虑产生恐惧心理,出现抑制心理。表现为血压下降、血色苍白、出冷汗、沉默寡言,不主动、不积极、求胜欲望降低,表现消极。

6.3 比赛中,比分领先时,盲目兴奋,沾沾自喜,过高的估计自己,不能按既定的计划打完比赛。当比分接近时,盲目、急躁、不知所措。比分落后时,运动员产生焦虑急躁.恐惧心理,整个场面乱了方阵,不能按正常技能.技术的发挥,面对困难表现出消极畏惧的心理。心理培养的提高途径

7.1 提高运动员对心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是实施心理训练的前提。队员们在篮球比赛中都有辉煌的历史和难忘的教训,这是我们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教育的很好的教材,这样的素材可激发队员热爱集体、维护荣誉、不忘耻辱、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7.2 多给运动员一些激励和鼓励,哪怕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还未尽人意,只要教练员多一些激励和鼓励,即使一点的激励和鼓励,也会给运动员一种自信、一种肯定,以致对培养他们的兴趣等心理品质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更能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艺高人大胆,胆大艺更高”,其中包含者技术与心理:之间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

7.3 每次训练课安排内容要丰富,方法要灵活多样,对每一项练习都要有明确的要求,使运动员的训练目的明确。让运动员在练习过程中养成分析自己动作的习惯,教练员对出现的情况进行鼓励或纠正。这样可提高队员的良好的分析能力和正确的感知能力。

7.4 进行大运动量投训练时,教练员应明确训练任务和指出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使队员在思想、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

7.5 心理培养的目的是尽量避免运动员紧张焦虑情绪的出现,保证运动员能够顺利完成既定的技战术,取得比赛的胜利但是对于青少年运动员,他们很难适应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各种困难都可能影响队员的情绪。所以,赛前动员切忌过分任务、目标要定的切实可行,不能让队员背着包袱上场。

7.6 在比赛中意志品质的心理对比赛的成绩带来不可思议的影响,意志是人心理过程的重要组成,反映人心理活动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等,坚强的意志是篮球运动员取得较佳成绩的保证,是战胜困难的不竭动力,是运动员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品质。苏东坡的《晁错论》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因此对篮球运动员心理培养中,将意志品质贯穿培养之中,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更好地取得比赛的优异成绩。

7.7 在比赛中,出现了不利局面,运动员产生了紧张情绪,可以在房间通过调整呼吸、放松肌肉来达到缓解的目的;或利用改变任务的方法,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在新的任务上,来分散和转移运动员的紧张情绪,从而使比赛顺利完成。

小结:

总之,通过对青少年篮球心理培养的研究,有效地提升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面对现实残酷竞技挑战时,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能身心愉悦地接受严峻比赛,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技巧,增强对抗能力,从而取得悦人心目的好成绩。我们认为心理培养是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

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其内容包括:“一般心理训练”、“赛前专门心理训练”;比赛心理适应水平是篮球心理素质主要影响因素,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应从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分析能力、自身调节能力、教练主导作用几个途径入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篮球运动员综合心理素质,培养出技竞、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参考文献:

[1]《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运动心理学》——体育学院通用救材。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 [3]《少儿篮球运动员心理特征与心理训练》、《篮球运动员运动训练、运动竞赛过程的心理特征与心理训练》——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篮球》

浅析青少年的心理训练 篇7

一、不断训练, 集体学习

运动员良好心理素质主要就是要依靠每天训练所得到的经验, 而在训练过程中, 队员可以集体学习相关心理课程, 阅读一些心理学书籍, 从而更好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素质, 帮助队员形成一个沉稳的心理, 阅读可以使其平静内心, 尤其是现在处于情绪不稳定的时期的青少年, 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种书籍能够使队员形成更加独立的思考能力, 当然这也会使队员了解在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 帮助队员面临紧急时刻能够保持良好心态, 冷静处理。

运动员在调整心态的同时也要了解相关射击运动的信息, 不仅要多读一些相关新闻, 了解设计战术, 还可以阅读《中国射击射箭》等相关作品,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使运动员的训练更加有效率, 帮助队员积累经验, 使之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一步。

二、教练要做好交流沟通, 帮助队员建立良好心理承受力

教练是队员在学习中的重要启蒙者与促进者,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心里最不稳定, 成熟的时期, 当然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处也在形成个性的关键时期, 现在虽然心理素质不太理想, 但是他们普遍思想单纯, 没有太多的顾虑, 因此在这时候有教练的悉心教导与严格培训, 可以更好的帮助队员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从而不断促进队员的射击实力。

1、教练的细心与耐心沟通对于青少年射击运动员有着重要的影响, 虽然教练在队员的发展中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但这个作用对于队员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有可能以后会促进队员的更好发展。

2、科学的训练方式能够培养队员良好的心理条件, 教练要对队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例如:射击能力不是很好但心理素质较强的队员组成一队注重射击训练, 而心理素质较差的一队则注重培养良好的心里承受能力, 尤其是射击技术较好的队员, 更要重视心理素质的训练。

3、教练要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状况, 进行深入心理训练, 例如:教练以朋友身份与队员进行聊天,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队员的心理素质, 帮助教练及时发现队员身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样也可以在思想上对队员进行严格的要求。

4、在队员经历比赛时, 尤其是较小的比赛, 一旦队员自身取得了胜利就会出现自负与骄傲现象, 这就需要教练对队员进行集体开会, 帮助队员平复这种心情, 寻找队员本身还存在的不足与差距, 并要强调保持一颗始终如一的心情, 提高其心理承受力, 从而促进队员的技术与心理的全面发展。

三、组织心理训练调查, 帮助运动员认清自己

队员在平常的心理训练下, 大多数都是通过对队员精神上的减压放松训练, 面对激动情绪的控制能力训练, 以及在思想上的控制力, 还有就是自我暗示以及思想的控制能力, 而这些训练当中主要做的就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就将心理控制理论更好地运用到科学的训练下, 同时在队员与教练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一套有效的训练体系。

良好训练体系就需要对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因此, 教练与队员可以对其他队员包括自己进行心理训练的调查, 通过日常训练的了解, 将填写一份调查表, 从而帮助对于更好地认清当前情况下自己的心理素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队员提高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 队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加强其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这为以后队员进入大型专业比赛打好了基础。

青少年散打运动员心理训练探析 篇8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散打项目;心理训练

On the Psychological Training for Juvenile Free Combat Athletes

CHEN Ga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By reviewing materials relevant to psychological training of free combat athletes, and referring to our own experience in training, matching and teaching, as well as talking to experts and young athlete to understand ways to improve mental quality of athletes,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several ways of psychological training for juvenile athletes, in hope to offer some theoretical guidance in this regard.

【Keywords】 free combat, juvenile athletes,psychological training

散打也叫散手,古时称之为相搏、手搏、技击等。简单而言就是两人徒手面对面地打斗〔1〕。散打是国标武术一个主要的表现形式,以踢、打、摔、拿四大技法为主要进攻手段,另外,还有防守、步法等技术〔2〕。散打也是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双方按照规则,利用踢、打、摔等攻防战术进行徒手搏击、对抗。它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擂台形式,也是中国武协为了使武术能够与现代体育运动相适应所整理而成的项目。

散打是一项直接对抗性项目,在高度紧张激烈的竞争中,要想发挥好技、战术水平,就必须具有稳定的心理状态,这也是决定比赛胜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在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中,由于主观上忽视了心理训练,导致选手出现了过度紧张、情绪紊乱、怯场、急躁、畏惧对手、尿频等情况,致使技、战术的合理运用与发挥受到影响,良好的竞技状态无法实现,因此,加强心理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1心理训练的作用和概念

心理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完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以及训练和比赛的适宜心理状态的形成。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加训练和比赛,争取优异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训练过程〔3〕。心理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2青少年散打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青少年运动员正值青春发育期,他们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由于其独特的心理、生理特征,常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的波动性较大,意志力与自信心不够稳定。为使运动员能在瞬息万变中适应比赛中所承受的压力,广大教练员不仅要在技术上加以指导,更要在心理上给运动员上好课或补好课,使其能控制和调节心理承受能力,使整个大脑的控制能力形成巩固的、熟练的信息联系,使大脑的抑制与兴奋形成网络,灵活运用,在比赛中稳定情绪、充满信心,用健康的心理面对一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2.1青少年散打运动员很容易对独特、新颖、多样的训练方法感兴趣,容易被一些新鲜事物所吸引,同时也容易对单调枯燥、一成不变的训练感到厌烦。

2.2青少年散打运动员意志品质力较差,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困难时往往表现出畏难心理。训练中遇到难点时不能正确对待,容易出现不主动不积极的厌训心理,比赛中遇到实力强的对手时容易出现过度紧张和恐惧心理。

2.3青少年运动员散打情绪不稳定易于冲动,比赛前容易过度兴奋,造成身体机能过早动员,能量过分消耗。比赛中,比分领先时盲目兴奋,沾沾自喜,过高地估计自己,不能按预定的计划比赛;比赛相持不下和比分接近时,容易急噪、不知所措;比分落后时容易出现消极畏惧心理;比赛后容易因比赛的胜负而大喜大悲,获胜骄傲自满、忘乎所以,失败丧失自信、妄自菲薄。

3青少年散打运动员的心理特征

3.1对事物的理解抽象思维能力增强

在文化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和知识面的拓展,他们已经对事物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逐渐由以往是这样办转变为应当这样办,在观察、处理事物时,目的性、自觉性、概括性明显提高。

3.2具有很强的人格的独立性

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不断增强,能够逐渐确定行动计划,主动安排时间,独立地采取行动,但冲动性、盲目性在一定程度存在,有时表现为任性。

3.3追求成就感

希望和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和意志。在一般情况下,热衷于表现自己、发展自己,渴望成功,注重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是自我意识增强的明显表现。

3.4易出现的心理障碍分析

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障碍多指当外界环境及社会条件的急剧变化超出了人的心理活动可能承受的范围时,出现的适应不良或心理异常。如认知失调、情绪障碍等。通过多年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研究发现,有60%左右的运动员会产生各种神经机能反应类型的情绪失调,这种失调是对精神创伤因素做出的反应,它会引起运动员行为和自我感觉上或大或小的改变,因而对训练、比赛和运动员个人的发展均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青少年散打运动员情绪失调常常表现为以下类型:

(1)惊慌期待性反应。它是指运动员往往伴随行为的显著改变。如手忙脚乱、极度兴奋、心不在焉、脸色常变、说话声调不正常,甚至口吃;不乐意交往,答非所问,好离群索居,对教练员的忠告漫不经心,睡眠不好、食欲不振、口干舌燥,有时显然“心情恶化”,小便次数增多。进行神经机能检查发现,其四肢的腱反射和腹壁反射增强,手心和脚掌多汗,眼皮、舌头、伸出的手指明显颤动。

(2)厌倦性反应。它是指运动员伴随全身衰弱和容易疲劳,轻度头疼、睡眠不好、食欲减退,易激动等表现。

(3)抗议性反应。它是各种不同的失调行为。如从不服从、无纪律性和态度粗暴,到对周围队友带有破坏性趋势及攻击性行动。

(4)疑病反应。它是指运动员诉述全身无力、极度疲劳,“厌倦”训练,背部、心脏、肩胛带、手、小腿和足部的不适使他们不安。

4青少年散打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必要性

比赛环境的不断变化和规则的改变,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运动员之间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的差距日趋缩小,运动员要想在紧张的比赛中持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并取得好成绩,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战术水平,而且还必须拥有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比赛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临场发挥技战术水平、体能的前提和保证。心理训练的作用在于挖掘心理潜力、发挥心理优势,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最佳的竞技状态。现代散打比赛中,运动员身心都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心理过程的变化激烈、迅速,要消耗体力和心理能量,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心理调控。因此,即使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战术训练水平都很好,离开了充分的心理训练,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比赛成绩。所以,心理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高度重视。

5青少年散打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常用方法

5.1自我心理暗示法

运动员通过重复默念某些词句(如“我很勇敢”、“我要镇静”、“我是最好的”、“我能行”等)或回忆技术动作以及最佳状态时的技术表现、比赛场上胜利时的身心感受,从而加深对技术、战术的理解,树立自信心,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达到最

佳的心理状态。

5.2放松训练法

模拟在比赛条件下进行放松,学会只要意识到自身紧张的信号,马上进行深呼吸、慢呼气,使之立即出现一种放松反应。同时,运用默念套语的方式进行自我暗示,如:我的上肢肌肉放松了、我的小腿放松了等等。还有,在赛前,当运动员过度紧张时,可播放轻松、节奏慢的音乐,使其身心逐渐得以放松。

5.3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是用接近比赛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战练习,以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的心理训练方法。模拟训练可预防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提高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接近比赛的实际情况主要是适应比赛的环境,包括适应裁判、对手、观众、场地、灯光、比赛时间等方面。在平时训练中,对自己的训练条件非常适应,一旦参加比赛,有许多因素都会给运动员造成心理影响,模拟的目的就是在这些方面使运动员得以适应。方法是:

(1)按比赛要求进行实战。平时训练除非压成双肩,一般都不记分,而模拟训练就要记分,使运动员增强比赛得分的意识。

(2)模拟裁判偏袒对手。裁判有意错判或反判,该给自己得分的不给分,用以培养运动员不被激怒、不受影响的心理素质。

(3)平时训练一般在上、下午,而比赛时间可能还有安排在晚上的,这又要有一个适应比赛时间和适应灯光强弱等问题。

(4)在平时训练中,全队一般情况下是集体做准备活动,而在比赛时,大都是自己独立做准备活动,并且马上就要在一起比赛的对手很有可能和自己在同一块垫子上活动,对手可能用语言刺激或在行动上给自己造成心理上的不良影响,或是在自己面前显示出很有实力的样子等等。以此使运动员适应比赛环境,排除运动员参加比赛时可能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

5. 4意志品质培养法

教练员应注重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教练员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方法及手段很多,主要应在“苦”字上下工夫。因为不在“苦”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是经不起比赛的考验的。所以教练员们要在平日训练中,让运动员在苦练中提练动作、升华动作,在苦练中逐渐培养自己的意志。由于刻苦的训练,对高难度动作和新的连环组合动作就能自如对待,并提高动作的畅快度,提高实战中击打力度的灵活性。教练员应有意安排与实力强的队员配对培养在实战中有信心、有决心战胜对手,以此培养队员的敢拼敢斗、勇猛顽强并树立一定能战胜对手的良好心理品质。在平时专项训练上,教练员一定要严格要求运动员对待每一次练习,如在训练课的主要部分快要结束时,运动员大都感到非常疲劳,这时应该强化每一秒钟的练习动作到位程度,以此来培养专项上的顽强的意志品质。由于实战中是两人接触的激烈对抗项目,如膝、脚、踝等关节部位容易被踢伤、撞伤和扭伤,肌肉韧带被拉伤等,教练员要针对运动员的受伤情况,一方面安排其及时治疗,另一方面要激发运动员克服伤痛的勇气和信心,安排好受伤后的训练,上肢受伤,就练下肢;左臂不能动,就练右臂,使运动员能在伤痛时培养意志品质。

要注意运动员自我意志的培养。俗话说“场上三分钟,场下三年功”,散打运动员没有场下的刻苦训练是达不到登峰造极的目的的。自我意志的培养是每个运动员后天所必备的一个主要条件,平日里要多给自我设想一些动作难度,对高难动作有充分的信心;同时,也要对失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两者均具备了,方能突破难关。在技术上要做到精益求精,在心理上要有自控能力,这样面对大赛方能不急、不躁、不暴、不弃,达到内紧、外松的状态。这些都需要运动员在平日训练中从点点滴滴中培养。如在出击高难度动作时,你的心理是急躁还是冷静。如急躁,动作不协调、无击打力度,就不能得分或击倒对手。如冷静下来,仔细推敲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就会在较短时间有新的突破。另一方面,成功与失败往往会出现在一念之差时。对困难是胆怯还是拼搏?对出现的失败或成绩不理想时,是放弃还是找出差距去拼搏?这都是对运动员的心理考验。健康心理应是努力拼搏,主要靠运动员自身来培养,如果自控能力强,面对大赛会泰然处之,实现自己的愿望。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M〕.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孙哗.社会心理学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吴晋东.浅谈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训练〔M〕.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

上一篇:超市课长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骑行活动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