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发展

2024-07-05

青少年体育发展(精选12篇)

青少年体育发展 篇1

青少年户外体育的内容形式及特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十分丰富, 其基本内容是指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充分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和美的情操高度和谐统一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也是对青少年户外体育做出了很好的阐释。青少年通过参加户外运动, 增加和大自然的接触, 使得他们更加理解自然的美丽所在, 也有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怎么理解户外运动呢?登山、攀岩、悬崖速降、在野外露营、野炊、定向运动、溪流、探险等这是从广义上的理解, 因为户外休闲运动中多数带有探险性, 属于极限和亚极限运动, 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刺激性, 介于此能拥抱自然, 挑战自我, 超于自我。但本文所说的户外运动与之不同, 对象特指青少年。是针对青少年群体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规律的训练活动, 其主要形式包括野外露营、野外生存能力训练、野外物种及自然知识的学习与考察, 越野、郊游、各类体能拓展等。是一项为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而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开展的活动。

那么本文中的青少年户外运动所具备什么特点呢?

1、良好的自然地活动空间

良好的自然的情况下会影响促进学生进行体验和学习。基于此有实践性的活动。户外运动要求青少年亲力亲为的去参加并完成各项活动。良好的自然地活动空间也可以促进青少年间的相互合作。因为户外运动都会要求人们以团队为单位组成, 并且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使得青少年懂得许多东西, 例如协同、责任、理解, 合作意识的重要性。还有良好的自然地活动空间可以综合考察和锻炼户外运动的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智力水平和协同合作的组织能力。

2、户外运动可以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教育

在美国, 青少年户外运动是必修的教育课程, 是与环境教育、社会教育并列的教育内容。户外运动的设计包括提高个人胆识的冒险教育计划;认识个人和同伴之间的协力、协调型计划;自然与人关系的环境型教育计划;充实教学科研内容的教育型计划等等诸如此类的课程。在美国住宿型的户外运动仍然是青少年每学期必定要进行一周时间的教育内容之一, 虽然美国各州对青少年户外运动的具体要求并不相同。在1977年美国还颁布了《环境教育法》, 取得显著效果, 基于此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以野外活动和各类户外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教育, 并在中小学试行《环境经验学习计划》事实证明,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决定。在法国, 教育学者和学生家长十分重视青少年生活学习的松弛紧张关系, 普遍认为儿童在经过7周的学习之后, 应当有2周的休假。户外露营活动则是休假中的主要活动内容。在德国, 各类户外运动成了青少年暑假作业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们把通过完成类似洞窟探险、动植物考察等的报告作为假期作业主要内容。

据报道在很多发达国家中, 广泛开展国际青年奖励计划 (一项以14至25岁的青少年为工作对象的非竞争性青少年素质教育项目) 并鼓励他们开展五个类别的活动:社区服务、探险旅行、技能培训、康乐体育和合宿生活。其中的探险旅行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团队合作意识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和发现能力, 通过采取徒步、骑单车、划船、骑马等多种方式开展野外生存和拓展训练同样可以让让人收获颇多。

在日本, 青少年户外运动的发展也十分蓬勃即便他们是非常重视考试和学习成绩。在日本各青少年群体中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普及的是定向越野等户外运动。他们为了加强学生对自然的领悟, 还开设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青少年野外教室”等户外运动设施, 为了取得更显效的成绩日本文部省还将夏季的一个月定为“野外教育体验月”, 要求学生以大自然为教材, 并从中取得收获。

3、我国青少年户外体育发展现状

2010年我国出台了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方案 (试行) 。目前在我国25个省内都分布有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

我国的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包含7类, 是根据我国营地性质和内容分的青少年教育基地 (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农村社会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营地、国防教育基地 (如少年军校) 、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少年儿童野外营地等类型, 并且根据这些营地、旅游区 (点) 组织的夏令营、冬令营, 开展自然、社会、国防等知识教育、社会实践及户外休闲体育活动。但各省、市、区略有差别。

营地中的设置包括水陆定向越野、烹饪, 滑水、风筝旱冰、游泳、滑水、手工、攀岩、野营、露宿、探险、山地马拉松、体能耐力训练编织独木舟、山地自行车、骑马、绳编、现场作文、滑雪、骑射等20余种 (类) 青少年户外活动以及各类拓展项目。这些项目大都是目前国内市场较流行的户外活动符合我国青少年体质和心理特点的, 有些项目如手工、编织项目对青少年吸引力不大, 有些项目如攀岩等, 不符合我国青少年体质现状, 难度偏大。所以不列入此

虽然我们已拥有了如此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户外体育项目, 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愿意主动参与其中。根据调查,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学习任务繁重 (64.2%) , 无场地和条件 (62.5%) , 缺少组织 (53.8%) , 缺乏宣传 (50.1%) , 缺少锻炼同伴 (31.2) %, 不喜欢运动 (11.9%) , 其他因素 (8.7%) 。之所以会出现比重过半主要是因为:学习任务繁重、缺少组织、缺乏宣传, 无场地和条件。所以可见, 主要原因是学生因课业繁重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参加户外运动, 然而缺乏地域限制和家庭, 宣传和组织等因素也会对青少年参加户外活动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摘要:本文阐述了青少年户外体育的内容形式和特点, 列举了青少年户外体育在世界各国的重要意义, 调查了青少年户外体育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不足。

关键词:青少年,户外体育

参考文献

[1]、唐花清, 李大春.素质教育下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的研究[J].体育科技, 2008.2

[2]、操学诚, 吴德祖.户外运动与青少年全面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 2006, 6.

[3]、黄文卉, 吴军生.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开展现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0, 10.

青少年体育发展 篇2

本报告基于2015年中国体育事业统计数据,并结合青少年工作会议和《意见》以及《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进行系统分析如下。

1.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现状

作为运动训练的实践者和运动成绩的缔造者,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三维金字塔(培养数量维、培养质量维、培养方式维)结构特点,分析反映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成长是建立在广大青少年群体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竞技体育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基础上;后备人才运动技术、后备人才梯队的文化素质教育和健全人格塑造,这三者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缺一不可的质量要素;而培养单位由体育系统扩展到包括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社会系统以及家庭系统四线并举的多种培养形式培养和输送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1.1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政策法规建设

法规制度建设是引领、促进、指导和规范事业发展的准则和依据。针对青少年体育领域制度滞后且空白较多的情况,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把法规制度建设作为核心工作加以强化。

2014年初青少司组织成立了专家组,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召开研讨会、赴上海、湖南、四川、广东进行实地调研等形式,获取基层一线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并在12底召开的全国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座谈会上征求了意见。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该指导意见对明确了我国青少年训练的指导思想、训练原则、任务目标、方法措施、改革保障、提高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历时1年半的时间,编制完成的《奥运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填补了长期以来大多项目没有后备人才发展规划的空白,为今后十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规划了蓝图,做到抓后备人才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新的要求下,结合当期形势需要,突出核心指标,兼顾体制外资源,合理划分类别,强化日常建设管理内容,以评促建的目的,修订出台了新周期《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

1.2 体育后备人才数量现状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储备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实现“体育强国‘,实现“中国梦”的人力保障。

根据2015年体育事业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共有各类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390904人,与2014年的351448人同比增长11.23%。其中,2015年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业余体校)培养的体育后备人才数量为293615人,同比2014年的256707增长14.38%;2015年体育运动学校后备人才数量为78775人,同比2014年增长4.43%;2015年体育中学后备人才数量为11292,同比2014年的10947增长3.15%;2015年竞技体校后备人才数量为4488,同比2014年的4945人下滑9.24%;而2015年单项运动学校后备人才数量为2673,同比2014年的3602人下滑25.79%。参见图1 2015年体育后备人才分机构单位分布状况,表1 2014年、2015年不同单位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分布对比状况(单位:人)

1.3体育后备人才区域现状

受区域经济水平、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2015年我国东部地区体育后备人才共计149096人,占后备人才总数量的38.14%,同比2014年45.07%的比列减少了6.93%;2015年中部地区共有各类体育后备人才134696人,占后备人才总数量的34.46%,同比2014年比列提高了6.56%;西部地区体育后备人才共计107112,占后备人才总量的27.40%,同比2014年27.03%比列变化不大。参见表2 2014年、2015年我国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区域分布状况(单位:人)2014、2015年各省后备人才储备数量对比折线图中显示,与2014年各省份后备人才数量相比,2015年中部分省份后备人才数有所增加,其中上海、广东、四川、宁夏下滑尤为明显,除内蒙古地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增幅明显,其他地区幅度不大。参见图2 2.青少年体育组织发展现状

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和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青少年体育组织是引导青少年体育开展的社会实体,是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和完善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不仅是增强青少年体制水平,同时也是构建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

2.1 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政策法规建设与管理

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组织作用的主线,深化建设传统校和俱乐部两项组织建设工作,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和管理为重点,从“组织、活动、场地”方面入手,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

(一)组织建设方面,为进一步推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发展,做好传统校的顶层设计,谋划新时期的建设发展,起草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办法》,形成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长期规划(2015-2020)》初稿,明确了新周期传统校、俱乐部发展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二)活动开展方面,积极构建以学校、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协同教育和其他社会力量打造以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为龙头的阳光体育系列活动;继续推动以校园足球为代表的项目在校园的推广普及工作。协同教育部编制了《关于加快发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实施意见》,并召开了全国校园足球电视电话会议,正式启动了校园足球布局城市高中、大学联赛;

(三)场地建设方面,研制了《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资助管理暂行办法》初稿,规范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的建设和管理;针对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器材设施标准缺失、标准化工作严重滞后、政府采购无标可依、企业生产没有明确目标等现象问题,形成了《青少年体育器材设施标准体系》,制定器材生产标准,并以足球项目的器材设施为突破口,形成《笼式运动设施通用要求》标准草案。

2.2青少年体育组织数量现状

随着职业体育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以及足球、篮球、网球等高水平国际国内比赛的举办,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主动投入到体育产业中。其中,以市场为主导、以民营、私企为主体投资的青少年俱乐部、学校、培训班等大量涌现,为广大青少年体育健身提供服务。

2015年体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数量稳步增长。2015年我国共有各类青少年体育组织20771个,较2014年17844同比增长了16.40%。其中,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746个,占体育组织总数的61.36%;青少年体育俱乐部7228个,占体育组织总数34.80%,两者共占据体育组织总数的96.16%,而青少年户外体育运动营地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数量相对较少,分别占体育组织总数的1.36%和2.48%。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管理为重点。参见图3

2.3青少年体育活动组织隶属情况

根据不同的需要及战略要求,不同级别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组织发挥不同的作用。2015年中国体育事业数据显示,2015年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数量仍以省级为主。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地市级数量有所增加。表明青少年户外体育项目以省级管理为核心,参与门槛较低,青少年较为方便的可以参与其中。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以国家级为主,表明国家层面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重视,但当前国家级、省级、地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量上“倒金字塔”结构没有得到遏止,与2013年相比反而更加突出;地市级中心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占主要地位,表明开展田径、篮球、足球、排球、武术等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上地市级更为直接、方便。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3.1 “阳光系列”活动

由于青少年体育活动举办主体日益多元化,组织形式愈加多样,内容日益丰富多彩,加上青少年体质现状引起全社会关注,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已形成广泛共识,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青少年体育发展。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通过协同教育和其他社会力量整合以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为龙头的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包括科学健身校园行、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户外营地夏(冬)令营、资助项目中心的夏(冬)令营等活动,创新内容和形式,以打造“夏令营、冬令营、特色活动”三大品牌,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推动省市和各项目协会联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青少司会同教育部和总局相关项目管理中心在暑期和“十一”假期举办了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排球、田径、游泳、武术5个项目的联赛,共有111支体育传统校队伍、共计1541名中学生参加,其中篮球、排球、田径、武术4个项目的比赛成绩首次纳入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序列。进一步规范了赛事组织,提高办赛质量,并推动具备条件的省(区、市)开展本省(区、市)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选拔赛,并选派优胜队参加全国传统校联赛,以此带动各省市级体育传统校比赛活动的广泛开展。

3.2 校园足球运动

根据青少司相关数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校园足球活动已经覆盖了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全国131个布局城市,其中国家级布局城市49个,省级布局城市82个,国家级试点县3个,省级校园足球开展省份11个。开展校园足球联赛的学校达到5084所,注册人数19万余人,足球人口270万余人。正式启动了校园足球布局城市高中、大学联赛。全年共完成比赛10万余场,同时在20个城市开展青少年精英训练营试点。

4.结论

结论一: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总量同比上年有所增加,少年儿童体育学校是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

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离不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与推动。2015年我国共有体育后备人才总量390904人,同比2014年增长11.23%;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和体育运动学校作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机构,在培养的后备人才总数中所占比列较大,是其培养的主要阵地,但由于其专业性不强的特点定将极大制约后备人才向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转化。结论二:体育后备人才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后备人才数量差异较大。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产物,受经济水平、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区域间发展存在差异。2015年中部地区体育后备人才增长基数大,有着超越东部地区的势头;东部地区比列下降,西部地区后备人才储备有所提高。

结论三: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平稳推进,青少年参与体育渠道日趋丰富、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是发展青少年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2015年,青少年体育组织总量同比有所增加;青少年通过各种渠道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体育俱乐部等参与体育运动机会增多;国家级、省级及市级各种体育组织结构较为合理,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参与需求。但青少年体育组织、俱乐部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同性质体育组织的运营管理、法律监督以及与依托单位工作的矛盾冲突等等。

5.青少年体育主要建议

5.1完善青少年体育政策法规建设,规范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

完善的法规制度是整个社会价值判断体系的屏障,是青少年体育监管体系的硬性约束条件。落实法规制度建设工作,是对青少年体育事业安全、有效发展的保障。

针对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训练和运动员保障等问题制定的《规划》(《奥运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意见》以及涉及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而起草形成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长期规划》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长期规划(2015—2020)》、《关于加快发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密切关系到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任务十分重大,贯彻落实当前的政策法规工作,要求各级部门高度重视,“一把手”要抓工作,系统研究、提出落实方案,要对任务进行分解,拟定实施时间表,监管部门建立检查机制,定期追踪、检查各中心情况,及时通报各中心的经验、问题、难点,同时建立相应的、具体可行的评估体系。狠抓工作,不做形象工程,切实让每一项政策落到实处,达到最终目的。

5.2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管理建设,优化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质量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宗旨是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体育服务。规范、标准、运营情况良好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既能提供优质的俱乐部服务质量,保护青少年的人身安全,又能以其良好的形象提高公益捐款能力、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增加社会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支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需加强以下两方面:一是俱乐部管理部门对俱乐部管理工作需规范,加强工商行政机关对俱乐部的登记管理,不人为设卡,不要怕乱,只要符合社团和民政注册条件的就应批准;严格控制俱乐部数量,以点带面,实现规模效应以有利于其融资,并加强俱乐部融资的监管力度使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组织融资有章可循;遵循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则,办不好就淘汰。二是俱乐部内部管理工作需规范,俱乐部要积极稳妥地改善内部治理结构,采用民主化和规范化的工作方法,保证公开化和透明化的资金运作,树立良好形象,从而提高获取公益捐赠的能力;不断通过宣传组织的宗旨来唤醒人们的认同意识,使俱乐部的发展得到更多的关注,亦可通过传统的广告、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刺激更多的群体来“消费”俱乐部的服务,从而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以增加社会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支持。在强调搭建多元化体育组织建设之时,校外体育活动中心、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不可或缺,应加强对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的投入建设,构建以青少年俱乐部和传统项目体育学校为主,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户外体育活动营地为辅的社会体育组织,为青少年提供良好公共体育服务。

5.3加大青少年体育活动宣传,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扩大青少年初级训练基础。俱乐部建设、奥运项目青少年训练营、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

调整传统校的布局结构,整合体育教育资源,完善传统校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建立以三 大球、田 径、游泳、武术等项目为主的,校、市、省、国家四级传统校联赛,完善传统校各类人员培训体系,建立传统校动态评估检查体系,逐步建立传统校长效激励机制,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输送渠道。

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工作。2014 年起草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规划》计划到 2020 年创建各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12000 所,积极推动省区市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俱乐部行业协会,引导和支持地方政府对各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的资助和扶持,改变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量的“倒金字塔”结构状况,初步形成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普及与提高融通、体教有机结合的俱乐部发展体系。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从业人员培训和竞赛交流活动,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定期评估工作。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将联合北京体育大学发布全国第一部《青少年体育蓝皮书》,全面展现中国青少年体育年度发展情况。继续开展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同时将调查范围扩大至全国近100 所城市。

青少年体育发展 篇3

关键词:体育锻炼;青少年;身心发展;健身健美

中图分类号:G80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31-001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把世界卫生日的主题确定为体育锻炼,口号是:“运动有益健康”,生命在于运动,健康离不开运动。21世纪的中国,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千千万万的青少年正积极地投身到群众性体育的洪流中,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使人逐步社会化的过程,青少年个性趋于定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始形成,充满理想和激情,思维方式也由感性向理性转变,青少年有着敏感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但也可能伴随易冲动和盲目狂热等问题。青少年对于体育的需求很强烈,而科学全面充足的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既可以促进身体的全面协调,更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让我们的青少年朋友涌跃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让他们在运动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

1、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益处

1.1在生理方面

青少年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在生理上,由于年龄的增长,在激素的作用下,骨化过程逐渐完成,骨骼较坚硬,重量承受力也逐渐增大,肌肉重量和力量明显增加,男女青年在外部形态上出现明显差异。生理的发育成熟,为进行体育锻炼奠定了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进体内组织细胞对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元储存,体育锻炼还能改善机体对糖代谢的调节能力。

1.2在心理方面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运动,体育精神对青少年有着更良好的影响,在体育运动中充斥着奋斗与拼搏。青少年在内心深处总是想比别人更优秀,更渴望得到他人的承认与尊重,而要想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就必须要自强,自强的过程就是一个奋斗拼搏的过程。这种不服输的性格也从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运动精神中体现出来,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能大大的激发他们去追求梦想,完善自我,从而获得自信与成功。

2青少年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2.1体育运动中的秩序和纪律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有着巨大影响

我们社会正处在一个不稳定时期,在青少年眼中很多事情都是不公平和不合规矩的,似乎整个社会都失去了公正和法则。但是,在体育活动中的每个项目都具有严格的法规制度,不遵循这些法规制度,就要受到一定的判罚和处理,在运动过程中,青少年不仅要遵守这些纪律,而且要逐渐接受并学习如何去遵纪守法,自然地维护公正与秩序,在生活中遵守各种管理秩序和法则。

2.2体育运动的团结合作、友谊相处对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体育运动中许多项目不仅仅要讲求个人技术能力的发挥,更讲求团队合作力量,如足球、篮球、接力赛跑等项目,必须要团队合作,利用合理的战术,发挥每个人的能力,才能取得共同胜利和进步,从而在这种胜利中获得快乐。通过这些密切合作的过程,可以让青少年懂得,生活中每个人必须依靠社会群体、团结协作,才能不断进步、发展。这种品质的培养能让他们变得无私,乐于助人,并且不畏困难,勇于挑战困难。

2.3体育运动竞赛的组织形式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操的形成

各式各样的体育竞赛,在组织形式上都有升国旗、奏国歌、宣誓等议程,这种形式和过程都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意识,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从内心爆发出一种力量,为建设美好和谐的新祖国,更加主动刻苦地学习,更加用心地生活。

2.4体育运动的训练方法影响着青少年坚强意志力的形成

体育运动的训练过程既苦又累,运动员经常是不分时节。不分冷暖的训练,我们经常看到运动员顶着烈日冒着寒风在操场上刻苦训练,尽管他们早已汗流浃背,他们还是那样专心训练,这一点一滴不都是他们坚强意志力的体现吗?青少年应该多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意志力水平。

3健身健美的发展

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体育锻炼是最能积极促进身体健康的,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體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炼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如今的社会,体育锻炼已经不单单是一种体育运动,更多的时候将是一种娱乐,一种放松,现代生活的人们,生活节奏太快、精神压力大,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精神放松和形体保持。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健美的体型也是一种竞争条件,体育锻炼可以帮助青少年塑造形体,使青少年的良好体型可以保持的更长久,让我们一起加入健身健美的运动中来吧!

青少年体育发展 篇4

启示一:基础体育项目选择简单有趣

日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由于国土面积的制约,导致一些大型基础设施不能进入社区,对基础体育项目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影响。体育健身不同于运动训练,其目的在于强身健体,而不在于创造运动成绩。所以,在选择体育健身项目时,应因人而异。

青少年具有与成年人其他年龄段不同而鲜明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青少年身体各项器官系统功能处于成长阶段。因此,体育锻炼的项目,要符合锻炼者的身心特点。青少年适宜于游戏、舞蹈、游泳、跳绳等运动;根据锻炼者的身心特点和锻炼目的不同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

跳绳在日本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用他们的话就是一根跳绳改变人生。日本人最开始的运动一般是跳绳,每个小学生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就是领跳绳。他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跳绳评定规则进行评定,监测全体青少年的身体状况,在日本说跳绳是第一基础运动毫不为过,在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普及跳绳运动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际效应的事情,跳绳具有以下特点:1.器材简单,只需一条绳就可进行;2.活动范围小,无须租用场地;3.参与人数不限,可单独一人进行,亦可两人甚至多人一起参与;4.是一项涉及全身的运动,帮助训练手脚的协调;5.可以自由发挥,创造新花式;6.竞争元素较低,适合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

中国的体育教学强调竞技性,把诸如铅球、铁饼、标枪、跳高等项目放到了重要位置,教学时过分注重动作的技术性,经常一次次枯燥的技术练习,使大多数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改革,体育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体育教学逐渐地过渡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上,所开设的项目也趋向于大众化的休闲体育上来。说明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的体育项目,这其中女生相对来说更喜欢运动量较小的休闲项目,如羽毛球、游泳等,而对于传统的田径、排球等项目却鲜有人问津。针对这些情况,如果我们多设置一些这样的项目,那么长久困扰广大体育教师的女子锻炼难、体制弱的问题也会很快得到解决的。因此我们根据本地的情况,可以开设健身操、女子防身术、轮滑、体育舞蹈、太极拳等项目。

启示二:体育设施利用综合有效

在日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非常之多,他们没有体育场馆设施,没有体育器材。在日常教学中他们和当地的学校合作,学校出场地,他们免费为学校上体育课。在课外活动时,学校将体育设施开放给俱乐部使用,这样学校可以不配备专职体育教师,却有一批经验丰富,服务态度一流的老师。对俱乐部而言,这些老师又是俱乐部的形象宣传者。学生首先会在体育课上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找到合适的体育项目后,在课外的体育教室和体育专项班中会得到技术的提高。这样俱乐部在课外开设的体育教室、体育专项班就得到了充实。课外开设的体育教室和体育专项班在学校进行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就近上课,课程更具连续性。

如果上面所说的课外教育班是以快乐为主,那么体育专项班就是兴趣所然。由于体育专项班(日本称为体育少年团)对体育器材的要求非常高,对保护装置也有相应的要求,他们的做法是积极和文部省联系,在各级体育协会的协作下开展体育专项班,专项班的老师大部分由现役和退役运动员组成。

启示三: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在学校的体育课上培养的是对体育的兴趣,有了喜欢的运动项目如想得到进步就有加入课外辅导班的需要了,课外辅导班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如果有志从事体育或确实对某项运动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经过考试进入到专项体育班学习,专项体育班的学费只有课外辅导班的一半,类似于半公益的教育。日本青少年体育人才成长必然会经过这些过程。

在日本, 国家不参与运动员的选拔,也不承担运动员练习比赛的支出,没有出成绩前,或者所处项目不是热门项目时是很难取得赞助。他们的体育人才的选拔遵循自主性原则。用市场经济规律来引导人才的成长是日本的一大特色。日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一般会做以下工作:1.开设体育专项班,鼓励有兴趣和志向的青少年参加;2.建立完整的基础运动测试数据,身体机能数据,引导和发展运动竞赛意识,科学完整的指标数据体系为运动员的选拔提供有价值的参考;3.建立一整套运动竞赛计划,加强学生的基础素质,提高比赛能力,对个体因材施教,强调个体的差异性。

一个真正的体育大国,优秀运动员应该在全民健身的基础上培养出来,在完善的体育设施、先进的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体系中提高水平。[2]体育俱乐部应该在成为青少年的运动大本营的同时, 担负对国家输送体育人才的任务,为国家发现和培养有天赋和有志向的青少年应是俱乐部的工作之一。而日本在这方面做得尤其突出。因此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在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落实做好对体育人才的选择。在甄选过程中应注意待选对象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并加以引导。

通过俱乐部的形式,也有利于学生专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一技之长”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推动学校各种运动竞赛的开展,挖掘大批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促使其迅速成长,为国家输送竞技运动后备人才。[3]由以上可以看出,俱乐部形式有诸多优点,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势必会成为今后各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方向。以往的体育事业也将迎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启示四:注重对青少年身心素质的培养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主要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不能把青少年成人化,应重视各年龄段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为青少年提供符合其自身需要的体育服务。[4]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应该重视青少年个体的特点,深入了解青少年个体特征和多样的需要,来确定服务内容。青少年正处在身心不断发展阶段,不同的年龄段的青少年,在身体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的差异,所以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有不同的体育消费需求。不同的服务操作程序将会给青少年带来不同的体验。日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特别注重成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使青少年具有自信和敢于胜利的心理,作为有可能成为运动员的青少年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成功的保证。

俱乐部制定规范的服务标准和服务操作规程,来进一步落实服务人员的责任,努力保证青少年享受到体贴周到的符合自己需求的服务。

结束语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对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竞技体育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日本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方面上的建设已有相对较成熟的做法,借鉴日本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方面的经验,对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积极推进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健康地建设与发展。

摘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对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竞技体育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日本是我们的邻国, 在文化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日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较早, 其在青少年参加体育俱乐部的项目选择、体育设施综合利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青少年身心素质训练方面对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日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启示

参考文献

[1]苗大培等.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2007, 27, (6) :8-12.

[2]汪伟信.安徽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与运行模式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2, 23 (3) :15-21.

[3]于涛, 杨柳.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 16 (5) :104-105.

四川青少年体育工作 篇5

第九期

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编

2017年6月23日

四川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创建工作培训班圆满结束

为做好新周期四川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工作,6月20日,省体育局在成都举办了“四川省高水平体育

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工作培训班”,来自全省16个市州、48所各类学校,共71名校长、竞训科长等人员参加了培训。

培训班上,省体育局青少处处长赵军同志首先总结了我省近年来开展创建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情况,通过这些年努力,全省各级各类基地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积极促进了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并对新周期基地创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希望各地各类学校以创建工作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将创建工作常态化,把创建工作标准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体育技能 篇6

关键词:青少年 体育技能 教育教学 培养 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90-01

近些年来,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要注重提升能力和身体健康这双重的教育教学目标,并且要将重点放在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上面,在这里需要我们明确的是,任何一项技能的培养都是将知识作为前提以及基础的,要求教师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引导青少年踏踏实实学习,一点一滴积累经验和教学,为提升自身体育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培养青少年体育素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养成一种良好的体育习惯,在最大程度上获得体育感悟,并且将体育知识和自身的意志、能力有效融合到自身行为之中去,最终将体育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下面,笔者就探讨如何培养青少年的体育技能。

1 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要实施体育必修项目综合教育和发展

学习好体育课程最为基本和根本的目标就在于提升青少年体育技能以及身体素质,青少年之所以存在弱势情况,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体育技能以及身体素质很差,因此,对于青少年实施体育教育教学的重点就是实现这两个基本目标,体育教师可以在重点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的过程中,通过提升青少年的体育技能来将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要求在体育教师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教育教学重点放在青少年体育技能重点培养以及全面培养之上,比如说,在体育教师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类似于跳高、铅球、赛跑、跳远等等田径项目以及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等体育技能都是教育教学的范围和重点,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青少年的身体情况,鼓励青少年去认真学习和体会,进而达到提升青少年技能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将青少年体育技能提升,使青少年的技能得到全面的指导。在此基础之上,还要重点开展体育技能的指导以及教育,要求根据青少年爱好具有倾向性的特征,有选择性的实施重点的培养,教师要综合考虑青少年擅长哪一个项目,进而根据青少年实际情况来形成一种优势项目,这样能够使青少年体育技能培养更加专一和多能,最终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

2 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要实施体育专项综合教育和发展

根据我国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来看,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要求青少年必须要掌握必修课程中所要求的体育项目基本技能,这些体育技能都要求体育教师亲身传授给青少年,要求教师必须要为青少年讲解基本的程序以及规则,要求青少年进行掌握和体会,体育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对青少年运动的兴趣进行培养,这不仅仅能够全面锻炼青少年运动技能,更加能够为青少年提升自身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提升青少年技能,就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 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要实施体育特长综合培养与发展

想要提升青少年体育技能就必须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所具有的差异性,在全面培养青少年这一基础上,做到有所侧重的演练以及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重点培养。比如说,有些青少年十分擅长跑步,而有些青少年特别擅长球类的运动,有些人喜欢长跑,有些人喜欢短跑,男青年和女青年的兴趣和爱好也不同,因此,要求教师在实施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擅长发现青少年的这些优势以及差异,做到因势利导以及因材施教,能够对青少年进行重点培养,鼓励青少年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使青少年能够终身受益。比如说,在一百米跑这一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蹲踞式的起跑方法,右腿在后,左腿在前,在起步的过程中,要求运用腿后蹬力来实现加速,逐渐将速度提升,在中途中还要加快进行挥臂,保持一种无氧运动,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一气呵成,要求在这一项目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侧重于提升青少年肌肉快速收缩的速度,加强对于青少年神经系统预制以及兴奋过程灵活的训练,提升青少年肌肉放松能力以及快速收缩力量。着重对青少年实施脚掌着地速度的联系,这样能够尽最大可能将青少年腾空时间缩短。

4 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要实施兴趣培养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老师,更加是前提和基础,在对青少年实施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要将篮球运动以及跑步项目进行相互混合,除了组织一场篮球比赛外,还要想出一些其他的体育项目,比如说实施运球接力赛等等,运球接力赛也是一项不错的体育运动,要求每一个小组由几名同学组成,每一个小组的第一名同学运球到百米的地方,返回,然后下一名同学要继续进行运球,小组与小组之间比赛看谁运球的速度最快,看谁运球最好,这样就能够使青少年在竞争和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快乐,并且收获一种体育技能,与此同时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体育课程的讲课者,更加是青少年生命思想的一位重要的导师,通过对青少年实施体育锻炼,能够引导青少年发现体育锻炼中的兴趣,将自身的特长很好的发挥出来,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将青少年自身的特长发挥出来,根据青少年的优势以及特长来对他们的体育技能进行培养以及提升,与此同时,实施系统性完善以及整合,最终达到整体提升青少年体育技能这一目标。

5 结语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要实施体育必修项目综合教育和发展、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要实施体育专项综合教育和发展、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要实施体育特长综合培养与发展以及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要实施兴趣培养这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青少年的体育技能。

参考文献

[1]黄安泉.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习惯的调查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02-103.

[2]徐芳.对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排球教材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对97高教版排球教材的分析[D].苏州大学,2002.

[3]王景贤.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城市中学体育教师素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

[4]雷厉,汪蕾,朱晓兰,等.体育院校术科非术科教职工体质特征比较及与运动习惯的相关分析[C].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青少年体育发展 篇7

对于青少年平衡能力的界定,不同研究表述不同,但多数都认为平衡能力是将重心维持在支撑底面积之上的状态或能力,是由感觉与运动、周边与中枢神经系统整合运作由肌肉动作来调整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康复医学中对平衡概念的基本描述是:平衡是身体所处的一种姿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因此,青少年的调节和维持平衡是一个由多个系统参与的复杂生理学问题,主要有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和运动控制组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损害,就会表现出不同特点的平衡功能障碍,维持人体平衡感觉输入主要依赖于前庭系统、视觉和本体感觉组成的平衡三联,其中前庭系统起着主要作用。在中枢系统中,小脑负责动作的整合以及决定反应模式,而周边神经以及骨骼肌肉系统则用来执行任务,这些都是维持身体平衡缺一不可的要素。

2、青少年平衡能力的特点及在体育锻炼中的运动损伤和预防

青少年的平衡能力发展变化是随着身体各大系统发育、而保持稳定的一个过程。由于青少年时期的特点是比较好动,情绪又易激动,冲动又不易自控,运动中往往会出现力不从心的动作,加之技术尚不成熟,经验不丰富,一旦出现不规范动作,就容易引起损伤、扭伤等。既而对于青少年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产生原因及积极预防要格外重视。

近年来,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的运动损伤发生率比较高。Spinks等通过对40多篇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得出在1000个运动小时内伤害的发生率为0.04%~127.3%。Emery等用医院急诊中心病例数据分析得出了一年个月内青少年运动伤害的发生率为7.03%~8.55%。这些数据都显示了青少年的平衡能力较差,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进行体育运动造成的运动损伤不仅会造成青少年身体上的伤害,还会对他们产生一种惧怕的心理。

3、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平衡能力的影响

平衡能力是人体的中间环节,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凡是姿态优美挺拔、身体控制力和平衡力强的青少年一定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反过来,要想训练青少年的平衡能力,就要故意“制造”不平衡,让身体在维持稳定的过程中提高力量。当然,仅仅训练平衡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把力量和稳定性结合起来。就我们最常见的几种训练力量和稳定性的方法:如平衡垫站立,单足站立于平衡垫或软垫上,保持身体稳定。进一步还可以将眼睛闭上,这样对于本体感受神经的刺激会更为强烈,会给核心稳定带来更多的挑战;单腿蹲,单腿站立,屈髋向下蹲,膝盖不要超过脚尖,保证支撑脚全脚掌着地。再增加难度,可以站在平衡垫或软垫上完成下蹲动作;平衡垫平衡式,坐在平衡垫或软垫上,以尾骨支撑保持平衡。双手撑在身体后侧,腰腹肌肉收紧,慢慢抬起一条腿,再抬起另外一条腿,两手离开地面。腰背要伸直,保持平衡。以上练习均按照小负荷多次数的训练原则来练习。随着青少年的平衡能力的提高,可加大难度或提高强度。

4、小结与建议

青少年的平衡能力是静态与动态活动的基础能力。由于运动损伤不仅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伤害而且还会影响青少年体质,所以近年来青少年的平衡能力作为体质与健康测试指标之一日益受到了人们重视。本文主要阐述了青少年平衡能力的研究历史及其生理学机制;评述了符合青少年平衡能力特点;讨论了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平衡能力的影响;最后提出一些通过体育锻炼方法来提高青少年的平衡能力,从而达到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以上这些都是通过对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青少年的运动损伤以及青少年的平衡能力与体育锻炼之间的互相关系,分析出青少年的平衡能力较差,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比较的高;青少年的运动损伤会造成青少年对运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障碍,针对这些现状提出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的干预,增进青少年的体质,既而为减少青少年运动损伤的发生率给予一些参考。

应加强对青少年平衡能力或姿势控制能力方面的研究;对青少年的平衡能力较差引起的运动损伤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用平衡能力的锻炼方法来提高青少年的平衡能力;对于提高青少年的平衡能力,切实采取一切可行措施,消除青少年产生运动伤害的隐患,预防儿童青少年运动损伤的发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文鹤,郭玲等.长期木兰拳练习对中老年人平衡调节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1).

[2]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青少年体育发展 篇8

一、青少年发展阶段的特征

发展心理学表明,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青少年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当然,每个阶段都是紧密联系的,前一个阶段的发展为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幼儿期的特征(2—6岁)

这个时期,幼儿已经从爬过渡到走的阶段,在智力方面, 主要是感觉运动方面的发展, 而且智力和活动能力大都是从游戏过程中获得的。早期,幼儿对生活充满了主观幻想。两三岁或者五岁的时候,幼儿开始出现了反抗期,通常不听父母的话,比较任性,好动坐不住,但是这是幼儿正常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幼儿会强化语言能力。在这个阶段,幼儿是第一次发生体型变化,因此还不宜运动。但是儿童这在这一时期比较好动,家长或者教师需要为儿童提供系统的运动教育, 进而扩大幼儿的运动行为。

(二)儿童期的特征(7—11岁)

这个时期中, 儿童已经开始进校读书, 开始接触社会环境,参加社会活动。儿童通过参加活动,已经产生一定的独立意识。在和其他儿童交往接触的过程中,他们学会评价自我和他人。由于膨胀的虚荣心,他们在活动中很勇敢,总是显得朝气勃勃。6岁时,儿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活动技能;6—8岁时, 儿童的运动能力和四肢调节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9—10岁时,儿童已经可以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到11岁时,儿童运动反应的速度已经趋于成人水平。

(三)少年期的特征(12—16岁)

发展心理学家把成熟期分为了两个阶段: 第一成熟期阶段和第二成熟期阶段。第一成熟期阶段大概表现在11—13岁, 这一阶段通常表现为一些消极现象。少年在这一时期由于性成熟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性情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他们往往会变得固执己见,总是自以为是,有些甚至和家长教师公开争吵。教师和家长此时需要细心教育,循循善诱。到达第二性成熟的阶段,少年心理发展逐渐成熟,因而开始控制情感。在这两个阶段,少年们的运动发展特征有所不同,由于体型变化过大,他们的运动不是很安定,大多课余进行体育活动。

(四)青年期的特征(17—19岁)

在第二性成熟期之后, 青年的思想情绪和运动感觉开始保持稳定的状态,过分的兴奋感开始逐渐消退。兴趣和性情都开始稳定下来,但是一些女青年在17岁的时候,开始出现危机期, 在高度兴奋和反抗权威中重新表现出不安定的情绪。在这个阶段,青年的运动发展到达顶点,具备从事所有运动的条件。因此, 这个阶段是青年培养个性、发展运动技能的黄金期。

二、从发展的角度分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要求

(一)对幼儿期体育锻炼的要求

对于这个时期的幼儿, 家长和教师不要提出运动技能的要求,兴趣是运动活动的重点。家长和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变化多样的小游戏,简单易做但是生动活泼。如果有条件,就可以布置各种各样的小型机械,比如滑梯、摆动轮椅等。在这个年龄段,家长要把重点放在幼儿的走、跑、跳、攀、舞蹈、游泳等基本运动形式上。

(二)对儿童期体育锻炼的要求

在这一发展阶段,儿童已经拥有运动能力,他们开始学习各种运动技能,要求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学校必须为他们创造体育锻炼的环境。比如学校要招聘一些体育教师,配备各种各样的体育器材。体育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儿童体验陆地、水中和冰雪上的运动,激发他们的运动热情,明确运动、身体和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运动锻炼儿童的内脏器官,填补身体由于长期坐姿而造成的不良的影响,不断提高儿童的运动技能。家长和教师可以鼓励儿童练习速度和力量, 但是因为儿童的运动器官还在发育之中,所以极限力量练习和弹跳力练习都要适量,不能安排过多,可以把耐力练习当做力量的一种手段。游戏是儿童体育锻炼的中心内容, 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 几乎都不会考虑战术,教师不要刻意进行综合技术训练。在7岁之后,可以对儿童进行一些基本体操锻炼发展儿童的平衡能力,比如支撑跳跃、翻滚和摆动等。这个时期可以培养儿童对田径运动的兴趣,进而锻炼儿童的远端环节调控能力。6—8岁时,可以让儿童学习游泳,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进行化学、滑冰和跳水等运动。

(三)对少年期体育锻炼的要求

在少年进入第二次体型变化的时候, 运动过程中存在颇多的不稳定因素, 他们的动作还不能达到标准级别, 而且不够经济,但是在动作技术学习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15岁的时候,运动竞技的能力开始大幅度提高。此时,教师和家长可以训练少年的有氧耐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少年的身体发育较快,但是内脏器官的法语却有点缓慢,所以训练时一定要小心行事,不能操之过急进而加大训练量。再加上少年的肌肉、骨骼和韧带都还处于发育时期,脊柱还不能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一定要避免压力过大的训练。在运动项目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爆发力进行练习,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要量力而为。

(四)对青年期体育锻炼的要求

在青年时期,肌肉和骨骼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机能都可以和成人媲美,此时的体育锻炼可以遵循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融合多种体育内容,不断对教材内容进行交换,从而适应各种爱好。

三、结语

青少年体育发展 篇9

自我对自己体型, 相貌, 体格的评价以及满意度构成了身体自我。身体自我具有许多方面以及角度。人类随着自身的生长会具有各种不同的身体特征。自我概念之中, 身体自我是其中一项基础, 早期的自我概念的发展对人的一生十分重要, 个体的身体自我是否能赢得自己的信任和依赖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他人具有吸引力, 直接影响自我概念的内容和自尊水平, 也即身体自我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

Sonstorem等老前辈最初使用自我模型来进行此类的学术研究。他们建立了“体育活动参与的心理模型”。自我效能被定义为个体对身体能力整体水平的自我评估, 与身体知觉联系紧密。这一模型代表一种假设:随着时间的不断演进, 上升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引起身体能力知觉一定程度提升, 从而使得自我价值感的获得大幅度的提升。Fox等一批知名学者以此为基础, 发展并完善了训练与自我价值感模型。此后, Marsh又把多维度自我概念模型进一步应用于身体自我概念的大量实验当中, 总结出身体自我概念的九个成分, 它们分别是:运动能力、协调性、健康、相貌、柔韧性、力量、胖瘦、活动性、耐力。

一、青春期时期年龄段身体自我的特征

人类处于青春期的年龄段时, 其个体自我意识迅猛发展, 此时期对人的一生来说至关重要。处于青春期的人类追求自我, 追求认清自己, 能够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与自我评价, 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自我。如果我们对此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熟悉知晓, 那么就能够对症下药, 具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以此来帮助他们的自我发展。

在《青少年学生身体自我特点的初步研究》中, 黄希庭对学生身体自我特点的研究结果是:青少年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是比较有自信的, 在身体自我的五个方面来说, 青少年对自己的相貌特征最为满意, 对自己的负面特征最不自信, 位于第一, 第二以及第四的是青少年的性特征, 负面特征以及运动特征。以性别为出发点, 身体自我在性别上不具有差异。上学时期男生对自己的身材以及运动特征的满意程度不及女生, 随着年级的升高, 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体特征越来越没信心。

在《当代学生的身体自我特点》中, 杜晓红等人的研究成果是青少年学生相对于自己的身体特征大体上有自信。男生和女生身体自我是大不相同的, 有很大的性别各异性, 从组成身体自我的五个方面来看, 青少年最有自信的是样貌特点, 位于第一, 第二以及第四的是青少年的性特征, 负面特征以及运动特征, 青少年极为不自信的是自己的身材, 男生在身材, 样貌, 性以及运动特征方面的自我满意度比女生要高, 这其中, 男生极没有自信的是自己的运动特征, 女生对自己的身材特征最没有自信女生对自己不自信的是体重, 身材, 爆发力, 肌肉以及脂肪五个中项指标, 男生对自己的牙齿, 耐力, 疤痕以及肌肉五个指标最不自信。城市青少年对身体自我的满意程度要低于从农村来的学生, 特别是性以及身材特征, 其中内分泌, 性器官, 胸部, 脂肪, 身材, 体重, 耐力, 力量这八项指标的不如农村学生的自我满意度高。

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体自我发展的作用

1、可以增强身体自我, 提高学生自信新的是体育锻炼。

对于自己能力的肯定以及自我价值的信心是自信心的体现。身体健康可以提升运动知觉, 更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自尊心。学生通过自身进行体育运动, 提升了自尊以及自信心,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 锻炼了自己的身体, 实现了自我价值, 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还可以有利于身心健康, 具有良好的体育心态。只有具有较好的社会以及学习环境, 青少年才能够拨、保持身心健康。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之中,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会收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 同样也影响这青少年学生身体自我的健全与发展。青少年从体育活动之中退回到竞争, 挫折, 冒险, 成功, 追求目标, 勇往直前, 等各式各样的感受。能够促建青少年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具有顽强的意志, 不屈的精神。因此, 青少年学生可以以体育锻炼来提升身体自我, 提升自信心。

2、青少年可以通过提高体育锻炼提高的自我价值感

少年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身体的健康水平, 养成百折不挠, 勇于拼搏的人生态度。青少年时期思维活跃, 生理上的发展会带动心里的发展, 因此青少年在此时期应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青少年学生经过体育锻炼提升了自我价值, 他们可以为自己制定合理可行的目标, 而且通过奋力拼搏去实现它。

3、体育锻炼可以帮助青少年养成科学的体育习惯和正确的身体自我观

身体的自我发展依赖于长期有规律的锻炼, 有规律锻炼的学生的自我发展要高于不重视的学生, 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的学生的身体力量, 身体灵活性, 身体耐力, 身体活动以及身体自尊都具有显著的提高, 身体外表分量以及身体肥胖的外表差异并不明显, 调差显示, 有88%的青少年皆认同长期体育锻炼的对身体自我发展的好处, 另外有12%的学生对此不重视。所以普及健康教育知识, 发展体育运动, 对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提升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十分有益的。

三、结语

身体自我是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基础部分, 直接影响青少自我概念的内容和自尊水平, 也即身体自我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体自我发展具有积极性影响。教育者应充分知晓学生身体自我的发展历程, 对症下药, 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以及方法, 给青少年身体自我的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军:《青少年身体自我发展的特点研究》, 《运动》, 2011年第6期。

[2]郝静:《青少年的身体自我发展特点研究》, 《科学时代》 (上半月) , 2011年第6期。

青少年体育发展 篇10

健康就是生产力, 青少年现在的健康就是东莞未来的健康, 促进青少年健康就是促进未来东莞的健康, 对青少年的体育健康促进管理关系未来东莞前途和命运。在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 在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视域下, 对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作用。

家庭体育是社会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家庭体育的重要性, 推动每个家庭都践行家庭体育, 促进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 不但可以使全民健身计划得到更好的实施, 可以更好的培养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 给家庭带来体质健康;而且还能够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的交流与互动, 增进家庭和睦, 促进家庭成员心理健康, 达到协调全面地发展, 进而起到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然而, 现实情况是我国青少年儿童健康水平的持续滑坡和公共医疗费用的大幅支出都一再提醒人们, 家庭体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 改革、创新青少年家庭体育健康促进管理模式, 完善青少年家庭体育健康促进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基于体育学、管理学、健康促进等相关理论, 结合东莞市家庭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的实践, 探讨建立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及个人“四位一体”的东莞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模式, 以期丰富家庭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2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2.1 调研的对象

东莞家庭在东莞市内以家庭为调研单位, 统计家庭体育的开展情况。

2.2 调研的内容

体育锻炼的观念、习惯, 时间及经济的投入等。

2.3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等搜集相关资料。

(2) 问卷调查法:设计、拟定调查问卷进行抽样式问卷调查。

(3) 专家访谈法:市内外相应的专家或主管部门直接就相关问题问询。

(4) 数理统计法;搜集来有效数据经过SPSS数理分析处理。

(5) 逻辑分析法:将各种资料、数据综合分析, 谋布局、定结构、撰报告。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 . 1 东莞市家庭体育的现状

3.1.1 家庭体育普及性的调查

随机选择5个大型超市, 5个菜市场, 并每处随机选择并配合完成问卷调查的群众20名, 总计完成问卷200份。结果详情见表1所示。

3.1.2 家庭体育“遗传度”的调查

随机对10个公共体育、中心广场体育设施, 每个场地随机选择正在进行体育锻炼并完成问卷调者10个, 总计完成问卷100份。再随机挑选爱好体育活动并完成问卷调的学生100名。发现:家庭存在至少一位其他成员也进行体育锻炼的高达89%;学生的父母双方都经常体育锻炼者占58%, 父母双方有一个爱好运动的占37%。这说明是否有体育锻炼的喜好受家庭的影响巨大, 且存在家庭成员喜好体育锻炼者越多, 其体育锻炼的可能性就越大。结果详情见表2。该结果与表1中问题3“家庭体育活动时大部分家长多带着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的结果相印证。

3.1.3 东莞市家庭体育存在的问题

(1)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家庭还较少。这是由于多数家庭的体育健康促进的观念淡薄, 正确体育观缺失。

(2) 家庭体育多进行的是散 (跑) 步、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篮球等这些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资金投入少的项目, 说明家庭体育受社区体育条件影响较大。

(3) 家长怕体育锻炼影响子女学习, 认为体育锻炼没必要, 对体育没兴趣, 或无擅长的体育项目等主观原因如;以及工作、家务忙, 缺乏体育场地, 体育器材太少等客观因素, 都影响家庭体育的开展。

(4) 喜好运动与否与家庭其他成员有否体育锻炼习惯之间的关系来看, 家庭体育具有很强的“遗传性、家族性”, 即是青少年否有体育锻炼的喜好受家庭的影响巨大, 而且家庭成员喜好体育锻炼者越多, 其体育锻炼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 依然。那么。怎样动员没有任何家庭成员喜好体育锻炼的人或家庭参与到社会体育锻炼的大军中来?就成为促进家庭体育的难点, 也是关键。

(5) 虽然参与体育消费的家庭比较多, 但消费数额较少, 说明家庭的体育消费水平还很低。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结果和功能单位, 家庭体育不但可以使全民健身计划落到实处, 给家庭带来体质健康;而且还能够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 增进家庭和睦, 促进家庭成员心理健康。东莞家庭体育存在体育健康促进观念淡薄, 正确的体育观缺失, 体育锻炼的家庭少、消费层次低等不足。

4.2 建议

(1) 学校多布置假期体育家庭作业, 并要求家长监督执行并签字;社区多组织以家庭为参与对象的社区体育活动。把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有机地结合, 密切配合, 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水平。

(2) 充分发挥家庭体育在青少年健康促进的重要作用, 充分利用体育锻炼的“遗传性”, 促进“体育锻炼家庭传递链”及“体育锻炼代际传递链”;努力阻断“运动缺失家庭传递链”及“运动缺失代际传递链”。

摘要:目的 基于体育学、管理学、健康促进等相关理论, 结合东莞市家庭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的实践, 探讨改革、创新东莞青少年家庭体育健康促进管理模式和机制, 以期丰富与完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逻辑分析法等。结果 东莞市家庭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工作尚有诸多不足。结论 东莞家庭体育存在体育健康促进观念淡薄, 正确的体育观缺失, 体育锻炼的家庭少、消费层次低等不足。建议学校多布置假期体育家庭作业, 并要求家长监督执行并签字;社区多组织以家庭为参与对象的社区体育活动。把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有机地结合, 密切配合, 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家庭体育在青少年健康促进的重要作用, 充分利用体育锻炼的“遗传性”, 促进“体育锻炼家庭传递链”及“体育锻炼代际传递链”;努力阻断“运动缺失家庭传递链”及“运动缺失代际传递链”。

关键词:家庭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青少年

参考文献

[1]周传志.我国新时期家庭体育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 :158-160.

[2]宋杰.家庭体育:发展我国现代农村体育的着力点[J].体育学刊, 2010 (3) :37-40.

[3]石旅, 王丽水.家庭体育在促进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J].内江科技, 2008 (2) :86, 141.

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发展探析 篇11

关键词: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6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146-02

完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有利于满足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然而,据初步考察,目前我国在大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对青少年的公共文化服务,尤其是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缺乏足够重视。1989年,国家教委发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在规划中强调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由此确立了艺术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地位,并迎来了迅猛发展的事态。

一、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的内涵

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是指青少年学生在课余和学校以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包括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以及其他课余时间),由校外教育机构、文化教育单位以及各种社会教育团体,依据国家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旨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艺术文化素质的教育活动。青少年的校外艺术教育重在启迪、培养青少年的情感。艺术教育既能够培养和提升青少年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又能够陶冶青少年的性情、净化青少年的情感、美化青少年的生活。另外,艺术教育能引导青少年热爱生活,开拓青少年的视野、增长他们的文化知识。艺术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审美想象、直觉与创造力、审美情感、爱心以及心理调控力,在促进青少年感性成长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其理性成长。

二、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的特征

(一)参与者的广泛性

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的参与者遍及整个社会,其中,我国从事校外艺术教育的队伍就十分庞大,许多政府部门和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都把加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开展校外艺术教育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和职责所在。以规划和指导校外教育为重要工作职能的政府部门和国家机关有教育部、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等,开设了专门的部门和机构来负责校外艺术教育工作,包括全国妇联、少先队、共青团、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同时,青少年参与校外艺术教育的积极性也很高,在一项对北京、天津、大连、杭州、本溪、湛江六个城市30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参加过少年宫活动的少年儿童占总人数的40.4%,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舞蹈、美术、乐器等;参加过兴趣小组的少年儿童占总人数的76.8%,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美术、书法、舞蹈、唱歌等。

(二)内容的多样性

少年儿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校外艺术教育除了对青少年进行乐器、书法、舞蹈、戏剧、声乐、绘画、雕塑、朗诵、武术等多方面的训练外,还涉及到个人成长发展的其他方面,如政治观念、道德思想、文化知识、人格心理等等。从功能上讲,校外艺术教育侧重于开发人的潜能和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因此,内容的多样性是校外艺术教育的突出特征,也是校外艺术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的关键。

(三)形式的灵活性

校外艺术教育因学习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而备受青少年的欢迎。少年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群体,观察和学习外界事物的视角和方式比较特殊,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需求也比较特殊。以传授系统知识为根本任务的学校教育,即使进行改进和革新,仍不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满足不了青少年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校外教育以满足少年儿童成长需要和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在形式上讲究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慢慢也就形成了校外艺术教育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科学性、儿童性、知识性、幻想性等重要特征。校外艺术教育采用的形式和方法直接关系到少年儿童参与校外艺术教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形式灵活多样的校外艺术教育能够引导少年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

三、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审美功能

艺术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判断能力,有助于塑造高尚的人格。审美享受虽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但在整个欣赏过程中,青少年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会受到影响、受到教育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二)认识功能

艺术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在艺术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获得对主观世界的了解、把握和启发。认识到艺术背后蕴藏着的勃勃生机以及博大精深的时代性和艺术性。

(三)教育功能

青少年通过对艺术作品和表现形式的学习和欣赏,获得某种有利的教育和启迪,从而使其思想境界得到某种程度的升华。

(四)心理功能

艺术及其作品具有协调、净化青少年心理的功能。积极健康的艺术能对负面信息造成的精神状态进行调整和重构,因此,它对学习负担过重或者处于消沉、郁闷、惆怅等困境中的青少年无疑是一剂良药,能予以有效的治疗。艺术以它独特的魅力,愉悦青少年的身心,使青少年健康和谐地成长、发展。

四、发展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青少年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

校外艺术教育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活动,参加各种兴趣小组。这样,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领域、活动空间,还能把从课本上获得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以加深对知识的消化。

(二)是对青少年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的校外艺术教育要坚持维护和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原则。学校的艺术教育由于受“教育法”等法律的约束,教学内容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和计划,学生对课程的开设和选择没有发言权,并且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学校的艺术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而校外艺术教育则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因此,这就要求校外艺术教育机构的教师在教学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并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出适合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三)有利于开发青少年智力,培养能力

人们常说,人的能力是在相应的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即使是天才也不例外。校外艺术教育由于其活动的类型多、培训项目多,参与性强,所以对青少年儿童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作用十分显著。广大中小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中,解决矛盾和问题,正是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发挥聪明才智、独立思考、刻苦钻研能力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中强调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调整自我

在家庭和社会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中小学生的心理压力却越来越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越来越多。可以说,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如何使我们的教育在理智训练和感情抒发之间求得平衡,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并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化解和消除。因此,艺术教育应与科学教育并重,加强青少年的艺术教育有助于从小就形成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青少年的校外艺术教育是校内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减轻青少年学习负担的有效方法。因此,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的发展要面向全体青少年,避免艺术教育的边缘化和功利化,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审美素质,为广大青少年营造一个充实的精神家园,促进青少年个性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敏.浅谈校外艺术教育[J].科技信息,2007,(23):319.

[2] 陈丽.艺术教育浅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1,(09),23-26.

[3]李静捷.校外艺术教育对培养青少年审美素质的作用[J].吉林教育,2009,(06):83.

[4] 姜文,楚守涛.对校外少儿艺术教育的反思[J].黄河之声,2010,(11):104-105.

[5] 郭声健.艺术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 沈礼.中国艺术教育现状探析[J].艺术设计月刊,2007,(02):34-35.

[7] 范琰.艺术教育的时代内涵和教学意识[J].上海高教研究,1998,(02):18-21.

[8] 戴勤燕.浅论校外艺术教育教研活动的机制与功能[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50-51.

[9] 董玉华.校外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2000,(04):16.

[10]傅寿松.浅谈校外艺术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J].长三角教育,2012,(02):11-12.

青少年体育发展 篇12

近年来, 国务院多次下达通知, 要求各地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对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辽宁省教育厅把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在校园体育课程设置、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校园内外体育活动开展等方面狠下功夫, 同时联合社会力量, 共同纵深发展学校体育事业, 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工作推进机制。

中国移动辽宁公司, 便是积极支持辽宁省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运动”、“激情”、“拼搏”这样的精神与中国移动动感地带“时尚”“好玩”“探索”的品 牌理念不谋而合。

09年起, 中国移动辽宁公司响应国家号召, 积极为省教育厅分忧, 在校园体育建设上献策献力, 每年都组织多项校园文体活动, 培养和激发了青少年热爱体育、强身健体的兴趣, 丰富了校园生活, 解决了发展校园体育缺乏资金、缺乏动力的重要问题。更重要的, 活动的趣味性、激励性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参与, 这使得体育成为校园的风尚, 培养了青少年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引导青少年学生热爱体育活动, 崇尚体育精神, 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形成健康向上、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让更多学生能够主动运动、从运动中寻找乐趣, 从而增强体质, 达到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作用。

上一篇: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下一篇:信息化平台物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