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烈士事迹(共3篇)
刘英烈士事迹 篇1
一、梳理生平事迹
依据白乙化同志抗日爱国的不同方式,将其短暂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分为以下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1924年升入中学到1936年夏为爱国求学阶段。
白乙化自幼就树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他自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才华出众,13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辽阳县最高学府辽阳县立中学。在那里,白乙化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活动,最为代表性的事件是他参与领导数百学生大闹学潮,抵制日货,宣传“抗洋惜国”。
白乙化在国难当头之时立志从军报国。1928年10月白乙化成为了东北讲武堂第十期学员,在这里,他接受了正规的军事教育,并且结识了一个叫邹大鹏的辽阳老乡,在邹大鹏这名中共地下党员的启蒙下,白乙化的思想开始了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白乙化在中国大学成熟成长。中国大学初名国民大学,是孙中山等人为培养民主革命人才而创办。李大钊、李达等为代表的一批" 红色教授" 在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学校培养出了以李兆麟、董毓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英雄和国家栋梁。1930年白乙化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秋受党组织委托返回东北老家抗日,他率领的“平东洋”抗日义勇救国军驰骋辽西,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1933年4月白乙化返回中国大学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得益于在东北丰富的抗日经验,白乙化积极参与“一二九运动”,并被誉为“一二九运动”中的一元“虎将”。
第二阶段,从1936年8月离开北平到达绥西垦区到1938年底的非正规八路军抗日阶段。
白乙化在绥西垦区组建抗日民族先锋队。绥西垦区是著名民主人事朱济青创办的收容东北抗日义勇军流亡战士和东北难民的特殊组织, 由于它处于国民党统治区,在垦区内部分化出了国、共、中立三股势力。 1937年10月垦区暴动后,白乙化带领暴动队伍组成的“抗日民族先锋队”离开绥西垦区,奔赴抗日战场。
白乙化在国民党抗战名将马占山领导下,将“抗日先锋队”改为“抗日挺进军东北挺进支队”,他率领这支队伍配合主力部队参加过一些小的战斗,队伍得到很大发展。这个事期的抗战活动主要由绥西垦区向东南发展,集中在内蒙古境内。
白乙化率队离开马占山,继续向华北抗日前线挺进。部队历经艰险,胜利到达雁北,与八路军三五九旅会师。白乙化带领的抗日队伍首次与我党的正规军相遇,队伍在平西进行了严格的整训,面貌焕然一新。 虽然这个时期,白乙化带领的抗日先锋队经过与冀东人民抗日联军合并成为华北抗联,是在党的指挥之下,但仍没有被编入正规八路军队伍。
第三阶段,从1939年底任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团长到1941年2月牺牲,是白乙化带领正规八路军抗日的阶段。
1940年春,白乙化奉命率十团挺进平北,创建了丰( 宁) 、滦( 平) 、密( 云) 抗日根据地。1941年2月白乙化在一次激烈的斗争中壮烈牺牲, 年仅30岁。
二、凝练精神气节
白乙化烈士出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着那一带优秀中华儿女报国图存、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用朴素的行动书写了中华儿女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纪念和宣传白乙化的事迹是为了让他的精神气节薪火相传,感染新时期的每一个中华儿女。
首先,白乙化对家乡爱得浓烈。白乙化十八岁离开东北到北平学习,但他始终心系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家乡人民。中国大学读书期间他毅然中断学业,回东北展开抗日活动,即使1933年白乙化所部被国民党三十二军强行缴械遣散之后,他在内蒙、山西、平北的抗战中,仍然多次表示“要打回东北老家去”。
白乙化对家乡爱得深沉。在平北牺牲后,战友历经艰难才找到他的出生地,辽阳市石厂峪村。为了不牵连家乡父老,白乙化和许多烈士一样隐去了自己的出生地,直到他牺牲六年后,党组织辗转找到他家时,他的家人还不知道他已经不在了。
其次,白乙化对人民充满深情。直到今天平北的老百姓还在口口相传白乙化的英雄事迹,因为白乙化对战友和平北的老百姓亲如一家人, 留下了许多佳话。为了让几天没吃到东西的战士充饥,白乙化宰杀了自己心爱的战马; 在平北,不到30岁的白乙化有一个十五岁的“儿子”卜兴安,这个穷苦的农民孩子,在白乙化的教育下,迅速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八路军战士,最后壮烈牺牲在战场上。
再次,白乙化将对家乡、人民的爱升华为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这一精神通过他的丰功伟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白乙化牺牲时的最高职务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团长,著名的抗日英雄董纯瑞就出自这个团。白乙化十分爱学习,经常阅读《共产党宣言》、《矛盾论》《实践论》等进步书籍,在抗战实践中懂得运用毛主席主张的抗战方法和精神。 他领导的第十团为丰滦密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做出重要贡献,这个根据地像一把钢刀插入日伪东北、华北的咽喉,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参考文献
[1]郭生河著.《抗日民族英雄白乙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8.
[2]密云县党史办公室著.《红色密云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10.
乌鲁木齐烈士事迹陈列馆陈列初探 篇2
关键词:陈列馆;烈士
2013年9月27日,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红色金融家毛泽民(毛泽东之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杜重远和优秀共产党员林基路等革命烈士在新疆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日。筹备4年之久的乌鲁木齐烈士事迹陈列馆作为烈士牺牲7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接待场馆,于当日正式开馆。
该馆位于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内,根据中办、国办《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作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标志性建筑,该馆的陈展脚本是在深入考察了解全国同类型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现状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通过多次专家论证会,数易其稿而产生的。从陈展脚本的论证,到布展工作的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都给予了热切的关心和指导。该馆外观庄重、肃穆,总建筑面积达4692平方米,馆内设展示厅、半景画厅、多功能报告厅等。为了体现出精品意识,再现新疆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和著名烈士、英模人物的典型事迹,传承革命先烈的崇高风范和革命精神,使之成为新时期动员和鼓舞边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再创辉煌的强大精神动力,该馆在陈列上进行了精心雕琢。比如,在陈列思路上,突破了传统模式,采用编年体与专题相结合的形式。陈列内容由红色星火——共产党人在新疆的早期革命活动、风雨征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进新疆、救亡图存——中共党人在新疆的光辉业绩、和平之歌——新疆和平解放、天山英魂——为保卫和建设新中国献身的新疆英烈、军垦丰碑——屯垦戍边的兵团英烈、热血忠骨——革命前辈在新疆、告慰英烈——沿着先烈的足迹前行8个部分构成,对陈潭秋、毛泽民、杜重远、林基路烈士,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罗光燮、木拉提·肉斯坦木、杜养富、万金刚等100多位著名烈士、英模人物的典型事迹、500多幅图片及100余件实物进行陈列展出。陈列除运用图片、文字、单体雕塑、群雕、油画等艺术形式外,还突破平铺直叙,刻意展示亮点,加大了实物展示,采用场景复原、幻影成像、半景画、多媒体触摸屏、微缩场景、电子手翻书、电子悼念系统等声光电现代化陈列手段,有机结合、立体渲染,融入了现代陈列理念,以实现观众在主动感受文化的内涵美的同时,受到教育,并印象深刻。
一、陈列展示设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切纪念类设施都是在一定的时代里,为一定阶级或社会政治的利益服务。烈士事迹陈列馆在一定程度上,与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相似,其本身即是革命与建设的产物,是革命与建设成功的标志和表现。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必将推动历史前进的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在不断发生变化,加上各种新型博物馆的出现,给革命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展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临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问题,革命历史类博物馆应该随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而更加繁荣,找到符合其陈列展示特点的传播手段,向着陈列展示的先进文化方向发展。
烈士事迹陈列馆,综合了纪念和悼念两个概念(纪念和悼念,都具有怀念的意思。但前者还有继承、学习故去者的含义,后者则侧重于对故去者的哀悼),是纪念在革命斗争中,具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教育单位。其主要任务是纪念烈士,是通过陈列(和其他多种方式)来展示烈士们在革命斗争中的丰功伟绩及其崇高精神,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而在陈列中也不能忽视激发参观者对先烈的悼念之情。例如,当观众一迈入乌鲁木齐烈士事迹陈列馆的大厅,右侧墙面上是一组反映1937年陈云和滕代远在星星峡迎接西路军左支队进新疆的大型浮雕,这一画面将历史聚集到了70多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正是从那时开始,拉开了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翻身解放的序幕。左侧墙面上是展览的主题《天山丰碑》。进入序厅后,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组大型群雕,背景为雄伟壮丽的天山,中间是陈潭秋、毛泽民、杜重远、林基路、乔国桢、吴茂林、祁天民、陈振亚、汪德祥、彭仁发10位新民主主义时期在新疆牺牲的烈士的群体雕塑,左侧是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无名烈士雕塑,右侧为新疆各族群众雕塑,寓意着新疆各族儿女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天山丰碑,揭示了展览主题。观众一进入这个环境,就立刻被庄严肃穆的气氛所包围,产生对先烈的缅怀和悼念之情。在烈士事迹陈列中,每个烈士的头像照片和简历板上都标以象征高洁的白色花环水印图案,它们在陈列中既起到装饰作用,与非烈士的重点陈列人物有所区别,又将启发观众对烈士的悼念。而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所广泛接触的,却是有丰富内容和多种形式的革命历史和烈士事迹,是革命的艰难困苦,是胜利的辉煌灿烂,是烈士的英勇顽强、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总之,我们认为烈士事迹陈列馆的陈列,应该以纪念为主,通过纪念先烈来教育观众、激励观众,它必须区别于那种单纯用以悼念的场所。
二、陈列内容中历史与烈士的关系
一定历史阶段和具体人物活动,构成人类历史对立统一的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烈士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革命活动的,同时又在推动着这个历史向前发展。所以烈士事迹陈列馆的陈列,不仅要反映烈士事迹,还应该和必须反映革命历史。否则,抛开历史背景,只陈列烈士事迹,就会使观众难于了解烈士在历史中的作用及其精神的伟大,也就达不到烈士纪念馆陈列的教育目的。对于历史的陈列,既不宜过繁,也不宜过简。过繁就会淹没或冲淡烈士事迹的陈列,喧宾夺主,过简,就会使历史背景不够清晰,令人费解。因此,乌鲁木齐烈士事迹陈列馆在陈列前,拟定好陈列大纲,设计好陈列方案,明确陈列主题、陈列结构、陈列风格以及陈列品的选用。在陈列思路上,突破了传统模式,采用编年体与专题相结合的形式,再现新疆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和著名烈士、英模人物的典型事迹。
三、陈列内容中重点和一般的关系
对于重要的陈列内容和陈列品,采取适当的方法,使之格外突出,从而帮助观众认识并抓住最本质的东西,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我们所常说的突出重点。烈士事迹陈列馆的陈列内容,就烈士事迹与历史背景相比较,烈士事迹是重点。而对于烈士事迹,在陈列中也必须有主有次。例如:乌鲁木齐烈士事迹陈列馆把具有代表性的陈潭秋、毛泽民、杜重远、林基路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烈士作为重点,对其事迹进行详尽的介绍;次重点烈士陈列的内容相对于重点烈士少一些,一般烈士只陈列肖像和简介;对于众多的烈士则采取“新疆英烈谱”的方式,把烈士的名字镌刻在缅怀厅的石材墙面上,集中陈列。这样,通过不同的陈列手段,就把主次区分开了。
对于重点烈士事迹的陈列,还要根据每一位烈士事迹的特点,在陈列和宣传上有所侧重。如:陈潭秋、毛泽民、杜重远、林基路等烈士在新疆局势急转而下的极端恶劣条件下,尽心竭力地开展工作,直至惨遭新疆督办盛世才的杀害,是重点;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烈士在敌人的法庭上大义凛然、遭受种种酷刑却始终坚贞不屈,是重点。
刘英昌我和帆船有缘 篇3
结缘帆船运动
1953年,正在青岛四中读初一的刘英昌被老师叫去填了一张表格,听说是要选拔帆船运动员,生长在海边的刘英昌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当时全班总共有两名学生被选中。“那时青岛的很多学校都有帆船代表队,每年都会有帆船比赛,帆船运动吸引了很多青少年。”从此,每周有两个下午的课外时间成为他和队友的帆船训练时间。
“训练场地最初是在栈桥训练,后来转到南海路,当时还没有码头,于是就搭座浮桥下海。开始是练习划桨,后来慢慢练习驶帆、掌舵……”随着训练的深入,刘英昌发现自己越来越热爱这项运动。经过近5年不间断的训练,1958年10月,刚刚升入高三才一个月的刘英昌被选入山东省航海多项队,成为一名专业的航海运动员,正式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
随后,刘英昌在山东省航海俱乐部担任航海多项教练员。“当时是学苏联模式,包括帆船运动在内的青岛航海运动开展得很红火。如果没有‘文革’,我们的帆船运动一定会发展得很好。”
重操旧业,接触现代帆船
“文革”开始后,体育事业大受冲击,其中包括航海运动。1970年山东省航海多项队被解散,刘英昌被安排到青岛啤酒厂当工人,一耽搁就是6年。
1976年4月,航海运动恢复,刘英昌回到山东省航海运动学校担任教练,帆船运动重新成为他生活的重心。当时,帆船训练器材毁损严重,没有进行帆船训练的条件,直到1978年3月,帆船运动才正式恢复,正式组建了帆船队。刘英昌同山东队的教练、运动员等5个人一起参加了国家体委组织的帆船运动大集训,从此,中国的帆船运动正式开启。
1979年,国家体委组织了包括刘英昌在内的5人考察团,首次走出国门,赴日本考察。当时,日本的帆船运动发展水平在亚洲地区是数一数二的。在日本,刘英昌接触到了现代竞技帆船,参观了日本的OP帆船学院。回忆起往事,刘英昌觉得“我和OP帆船还真是有缘分”,回国的时候,日本方面赠送给考察团一艘OP帆船,鉴于青岛在开展航海运动方面的突出表现,考察团就把这艘OP帆船留在青岛。刘英昌和同事如获至宝,不仅很快按照图纸把这艘OP帆船组装起来,还参照着做了两艘,“我们做了中国第一艘OP帆船。”
1984年,刘英昌作为主教练,带领涂光明、唐庆财等4位运动员走进洛杉矶奥运会,这是中国帆船队首次亮相奥帆赛;1987年,刘英昌还以中国首位帆船外援的身份,担任了科威特国家帆船队的主教练,使科威特国家帆船队在较短的时期里成绩大幅提高。
2008年,昔日的弟子涂光明、唐庆财已是中国奥帆队的教练员,带领国家队参加2008奥帆赛,而70岁的他则默默地走进青少年中,成为青岛市青少年帆船训练营的总教练,手把手地教孩子们练习帆船。
帆船要从娃娃抓起
2006年,青岛市启动“帆船进校园”活动,计划5年内在全市近1400所大中小学学校普及帆船知识,使10%的青少年经常参加帆船训练,海面帆船常年维持在1000艘以上,借奥帆赛之机再造一张城市名片———“帆船之都”。具体办法之一是选出36所学校作为帆船特色学校,逐步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教育、培训、训练、输送体制,将青岛变成培育帆船人才和吸引帆船爱好者的“帆船之都”。
刘英昌认为,从OP帆船入手,在青少年中普及帆船运动,对发展国家的帆船运动是很有帮助的,这也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做法。回顾自己帆船运动生涯,刘英昌认为他的运动之路跟现在的孩子们走的路比较接近,但是现在的孩子在训练器材、场地、教练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条件。
“1978年去日本考察的时候,我们发现日本的OP帆船训练正是从孩子抓起,一般四五年级的孩子就可以参加培训,一次训练10天左右。在青少年中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培训模式,先把面铺开,再从中选拔优秀者进入专业队伍。我们的‘双千计划’也基本是这样的模式。”
刘英昌认为,锻炼队伍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比赛。“帆船运动进校园本身是一项很好的举措,如果10-20%的学校里有帆船队,每年有几次学校的帆船比赛,青岛的帆船运动会有一个很好的局面。”事实上,青岛现在每年都有公开赛、市长杯、对抗赛等大型赛事,还承办克利伯、沃尔沃等顶级帆船赛事,这对青岛乃至中国帆船运动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知识就是力量
在刘英昌看来,帆船运动是一项综合了体力与智力的运动,与其他普通的运动相比,帆船运动需要的知识更为全面、深奥。“我们曾经做过一份调查,结果发现我们的运动员与国外的优秀运动员的最大差距是在知识方面。以前我们更多地关注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忽视了运动员知识结构的发展,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帆船运动中包含了很多门类的知识,比如帆的结构、受力、风向、风速、阻力等等,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是无法理解的,更谈不上出成绩了。而“经过帆船训练的孩子,在待人接物、处理问题方面,和别的孩子会有明显的不同。”显然,刘英昌对帆船运动有着更深厚的感情和更加深刻的理解。
2007年,年近7旬的刘英昌开始着手编写适合中小学生培训的帆船教材,在新加坡国家帆船队执教的儿子给他发来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2008年,他又编写了《中小学生帆船运动知识读本》,以孩子们喜欢的漫画的形式,为帆船运动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刘英昌在奥帆赛之后编写的海军院校培训用帆船教材也已经启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刘英昌,这位与帆船相伴了大半生的老帆船人,如今正在推广帆船运动、强化帆船教育、培养帆船新生代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刘英烈士事迹】推荐阅读:
五年级下册英语 刘英07-14
烈士事迹介绍07-23
周春山烈士事迹06-17
革命烈士事迹材料09-27
吴海军烈士事迹介绍06-27
革命烈士先进事迹08-30
大学生烈士纪念日观烈士陵园感想06-11
烈士墓07-02
祭烈士的作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