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感培养教学技能

2024-09-12

小学数感培养教学技能(精选12篇)

小学数感培养教学技能 篇1

数感这一词汇最早是Dantzig在1945年提出的。2000年4月, 《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中提出:“数与运算标准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数感。”正式确立了数感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2001年7月, 我国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也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发展抽象思维”。从此以后, 我国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也认识了这个新词汇, 并逐渐开展研究。虽然对数感的重视程度已经是史无前例, 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数感的研究相对还是较少。国内主要认为数感是对于数的理解和运用的一种意识。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一种体现, 数感的提高也证明数学素养的上升, 是数学和现实问题相统一的一座桥梁, 所以培养学生优秀的数感意义重大。

一、与具体形象相联系

要想形成数感, 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和积累的过程, 而这种积累不应该仅仅是在课堂上, 更应该在生活当中。当学生养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世界, 用数字来联系生活中的各个事物, 他就会养成优秀的数感。所以, 我们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用数学来表达和交流,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着重灌输这样的理念。在讲课的时候, 注意多举例, 让抽象的数字跟现实事物相联系, 把数字跟具体事物有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在头脑当中形成一个链接, 每次一想到数字就有形象的、具体的、生动的物体形象相联系。这是培养数感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比如五年级下册学习“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时候, 单纯通过讲述和教科书上的几张平面图画, 实际上是很难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具体形象的, 但是通过多媒体、大量的颜色鲜艳的图片、三维立体的动画, 配合学生可以动手触摸的教具, 从视觉、听觉、触觉三方面刺激学生感官, 让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具体形象牢牢地印在学生的心里。

二、应用多种方法

用多种方法表示数既是数感的重要内容, 又是评价学生数感的重要指标。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异, 也许对这个学生来说令其印象深刻的举例对另一个学生来说却云山雾罩, 根本没有听懂,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等原因, 所以向来这种练习较少。比如在六年级下册学习“负数”的时候, 课本上用的例子是温度, 以零上和零下为正负数, 但是对于南方学生来说这个例子并不一定鲜明, 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根本就没有“零下”这个概念, 所以效果并不好。这时, 教师就要用多举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比如用收入和支出的例子, 海拔在海平面以上还是以下, 或者找一个身高中等的学生做参照, 让身高比他高的学生和比他矮的学生一起来比较, 都会让学生有个更加直观的印象, 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有很大益处。

三、与生活相联系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 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 只有当学生的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让学生把对数字的感觉和日常生活相联系, 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通过这种联系,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广泛性, 能加深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并能让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增加。比如每堂课我们上40分钟, 校门口一盒盒饭9元, 一件羽绒服1 000元, 让学生说一下对这些数字的感受。

学生a:每天上好几节课, 一堂40分钟, 上学的时间太长了。

学生b;盒饭一盒9元好贵啊!

学生c:9元一盒根本就不贵, 不过他家的菜不好吃, 胡同口那家每顿12元, 虽说贵了3元, 但是肉菜比较多, 更好吃。

学生d:一件羽绒服1 000元, 够我中午在学校吃好几个月的饭了, 这个好贵啊。

学生e:1 000的不算贵了, 商场里好几千的有的是。

学生f:我爸妈每人每个月才能发2 000多的薪水呢, 光买羽绒服也买不了几件啊。

通过这样的例子, 让学生对数字有个直观、准确的认识, 免得计算的时候经常出现如全班有20.5人、从a地到b地坐火车需要50秒钟等不合乎逻辑的答案, 对培养学生数感有比较大的帮助。

从2001年起, 数感才在我国被认可, 其概念到目前也一直难以被确定, 造成了我国关于数感的研究起步较晚。虽说最近关于数感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但是数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目前的教师队伍中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地转变观念, 没有重视数感的培养;又或者是虽然有所重视, 却因为水平原因不能充分发挥和深刻挖掘教材;或者是因为不能把教学内容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 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和身临其境感等原因, 并没有把数感的培养做好。而培养好学生的数感, 既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要求, 也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 我们应该做出最大的努力培养好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洁.小学数学课堂数感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01

[2]代文旭.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感[J].玉溪师范学院院报, 2010-08-15

[3]刘林.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2010-12-20

[4]刘书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学周刊, 2022-09-05

[5]刘天凤.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0-08-05

小学数感培养教学技能 篇2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的数感问题。可见,如何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理念,这一理念逐步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数感”呢?如何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感?本人就从其“内涵”与“培养途径”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实践体会。

一、对“数感”的认识。

1、数感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

“数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英文中“Number Sense”,可翻译成数感、数觉或数意识。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事物、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如走进一个戏院,在我们面前的是2个集合,一个是戏院的座位,一个是看戏的人,有人会自然将这2个集合作一下估计,不用计数,就可以知道这2个集合是否相等,哪个集合大,这就是一种数感。

2、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

“数感”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想出有用的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是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折适当的方法(如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

3、数感是一种“数学地”思考。

数感就是将有关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美国学者格劳斯认为,学会数学地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数学观点,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一个学生去文具店买练习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就要考虑购买每种文具的数量、单价,应带多少钱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地学会用数学思考的方法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培养数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学会用量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当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

综上所述,“数感”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二、培养学生数感的途径

培养学生数感的内容在《标准》中作了描述,其主要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结合这些内容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

会写这篇文章,源于我两年前教过的一个叫黄宗元的小男孩。这是一个非常可爱乖巧的孩子,家长也非常重视他的学习,并为此在他身上投入了不少精力和财力。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上了一学期实在跟不上就又倒回到学前班读了一年。第二年再次上一年级时分到了我班上。这孩子对数学没有一点感觉,直到上二年级时对10以内加减法他都一定要掰手指头,在学了乘法口诀后要他计算4×5时他一定要一一得一一直背到四五二十,再计算5×7时又要从一一得一背到五七三十五才能算出得数来,接下来计算20÷5时他还是得从一一得一开始背到四五二十。考试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他学习很刻苦学得也很吃力,效果却不能成正比。孩子很辛苦老师很着急家长更是着急。这一家人的努力着实让我心疼。看着这一家人着急的样子我决心尽我最大努力来帮帮他们。经过一学期的细心观察和认真分析我终于从根本上找到了原因,这个孩子数感极差几乎为零。要帮助他的学习还得从培养他的数感入手。于是我就以我个人任教多年来对低段数学总结出来的关于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对他做个性化的施教,以下就是我个人对黄宗元个案教学后的一些反思及我平时在教学中是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的一点不成熟的做法。数感是对数与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的直觉。也就是我们常常用会说的直觉思维,是一种未给经过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它是由于自由联想或思维活动在有关某个问题的意识边缘持续活动,当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时,旧神经联结突然沟通形成新联系的表现。是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在解一道数学难题时,花了很多时间不得其解,但是突然之间做出来了;遇到一个问题,有的人能迅速做出很好的判断、猜测„„所有这些事实都是人的直觉思维在创造性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例子.也就我们口头上常常说的感觉.那么平时在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数感能力的培养的.一、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

1、复述题意,引导说明学习内容

在教学中,一道目出示出来,很多教师采用的往往是先请学生读一下题目,然后就进入解题环节,有些反应慢的学生甚至还没有弄明白是题目是什么意思。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对题目的感性认识上,没有引发对题目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不能突破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不能将学生的思路理清。而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题目一出来我会先叫个别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说关于这题你看懂了什么,你找到了哪些已知条件,题目中问了我们一个什么问题,若这个学生回答不出来或不够全面我会再叫个学生好的学生再来复述题意后

再回过头来问刚刚没回答全面的学生“这下你懂了吗?能再复述一遍吗?”。我个人认为复述训练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语言,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变换的平移时其中有一题分别画出⊿向下平移4格、向左平移7格后得到的图形。在解答这题时很多学生的理解是将⊿在向下平移4格后的基础上再向上平移7格后的图形,画得是一个图形。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讲解时我是先让齐读题目,然后点同学问了三个问题:从题目上你读懂了什么,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同时你想提醒同学以后做这种题目时应注意什么。

2、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说清解题思路

随着课程改革,教学模式也随之改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已经在我们的课堂粘尝试。人教版教材也同时提供给学生很多合作交流的机会,合作交流也给了每个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观点的机会。他们在交流时相互提醒,互相纠正错误,长此以往,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例如:在教学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时其中有一题是∠和∠是不是一样大,学生不一,有的说一样大,有的说后面这个角更大,这时我适时提出那你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吧,然后把讨论结果给全班同学做汇报。经过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得出结果是,两个角一样大,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课堂总结,引导学生说出学习心得

通过总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虽然小学生的概括能力有限,但如果你能多给他们说的机会,并加以适当,他们会越说越好。例如,在学习《找规律》后总结时,我说:“这节课我们一起发现了数学中一些趣的现象,你有些什么感想与收获呢?”学生你一句我一句,零零碎碎说完后,我又问,谁能把刚才同学们说的归纳一下,完整地说一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意识。

二、整体观察,把握联系,打破常规,抓住本质

从整体上对研究对象做全面、系统的观察,是进行数感培养的重在前提。数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跳跃性、猜测性、模糊性等非逻辑思维的特征。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解题思路,又不能为常规解法所困,要鼓励学生从整体出发,抓住问题的实质,做出“别出心裁”的解法。我发现低年级学生回答问题时举手踊跃,年级越高,举手发言的情况就越少。这倒也不足为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内心世界渐渐一复杂起来了,在回答问题上,生怕自己说错了招来别人的嘲笑。这样下来在心理上就形成了一种越不说,越怕说;越怕说,越不会说的恶性循环;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极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垢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的习惯。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比多少》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动物王国时的小兔要盖新房子了,小动物们很热心,纷纷赶来帮它盖房子,希望把它的房子盖得既坚固又漂亮。(出示情境图)瞧,它们干得多起劲呀!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比一比,你能知道什么?创设这样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学生的泥塑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同时学生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三、引导试探,进行验证

要学会一种语言,第一步就是听。只有身临其境,置身于语言环境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不仅能专心听老师讲话,而且还要认真地听课堂上每一个同学的发言,要听后作出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再次,我们还给学生指导一些发言的技巧,例如评议表达的节奏、速度、语气变化等。在学生形成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时,进一步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如:在了解到黄宗元的学习情况后我发现他读一些最本的题目或是算式都很吃力费劲,为此我利用早读时间叫学生读1号本,一是为了复习前面学过的旧知,二是为了让学生多读,读出感觉,读出数感,特别是低段学生数学就要多读。而且叫他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指到来读,要大声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的策略 篇3

一、重视估算训练,注意方法指导,形成数感

经常为孩子提供估计事物的数量和运算的结果,用不同的方式检验同一个计算的结果,让孩子学会并逐步形成习惯,形成对不同运算结果的感知。在估计的过程中,孩子经历一个对数及其运算结果的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如,在认识大数目时,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体验。让孩子说出见到的比较大的数的情境,估计一个乡镇有多少人,一个体育场大约容纳多少人。如果一个行政村有2500人,10个行政村是一个乡镇,六万人是多少个行政村?多少个乡镇?再如,教学长度单位后,可设计一些本身蕴涵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孩子练习:一张课桌高约(),学校旗杆的高约(),一支圆珠笔长约15()等。这些与孩子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活动,可以使孩子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在头脑中会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久而久之,孩子的数感就会逐渐形成。

二、注重生活联系,丰富现实素材,建立数感

建立和培养孩子的数感,就是要让孩子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教学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时,对“1”个整体应多提供孩子生活实际中熟悉的材料,如,一块饼、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的纸、一条线段;在旅游过程中,感受1千米、10千米的路程;到食堂去看看、称称、估估各类蔬菜、肉类的质量等。这些活动深受孩子喜爱,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亲近数学”的行为,让孩子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问题与数量建立起联系,让孩子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从而建立起数感。

三、提供实践情境,参与体验交流,发展数感

2011版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小学数学活动强调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同样,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的计算时,引导孩子把圆柱体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体,孩子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重要的数学思想萌芽。教师引导孩子观察变化前后两种图形的联系、区别,再思考什么变了,什么不变的问题,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可使孩子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发展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单单提供实践情境还不行,还要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与交流,才能发展数感。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教师带孩子走出教室,去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孩子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测出它的长和宽。交流的时候,展示出全班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用卷尺量;有的先测出线条砖的长度,再数出它的长和宽中各包含多少块砖,最后用每块砖的长度乘以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先测出一根绳子的长度,再用这根绳子一段一段地量;还有的用步测的方法去量。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不仅建立了数感,同时也发展了数感。

四、挖掘教材资源,发挥习题价值,强化数感

教材中有许多可以进行数感训练的题型和题目,关键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地把握和实施,运用比较科学的和能凸现数感训练的方法,使孩子在练习的过程不仅学会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数感得以提高和强化。

如,加减混合计算“80-24+36=”,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孩子计算80-24+24=?类似的题,在做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加上和减去的一样多,因此得数还是不变。然后让孩子先估,再计算80-24+36=?孩子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去比较加数和减数的大小,从而估计出得数会比原来大,数感再强一点的孩子就会很快地算出比80多12,就是92。又如,“100以内数的认识”找出数学课本的第33、46、60、89、97、100页。在练习过程中,如果只是让孩子按页找页是非常简单的,缺乏一定的挑战性,也不利于孩子数感的发展。在教学中本人采取了如下的设计,效果不错:看看我们的数学书共有几页?摸摸、看看有多厚。猜一猜书的一半大约是几页,你能比较快地找到接近中间的页码吗?再请你找到60页,然后你能尽可能快地翻到100页吗?这里要讲求方法和策略,必须用到估的方法,而且孩子在找的过程中感受到一般纸张的不同页数相对应的厚薄程度。其实这就是对于抽象的数的一种物化或外化方式,也正是强化数感的一个方面。

实践证明,小学生数感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平时有意识、有目的、科学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孩子进行数感培养。让孩子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感悟、体验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孩子数感的发展,进而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及计算方法的灵活性,提高孩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解题策略,促进孩子数学素养的提高。

小学数感培养教学技能 篇4

关键词:数学素养,数感,培养,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像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发展抽象思维”。那么,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数感”的认识

在英文中“Number Sense”, 可翻译成数感、数觉或数意识。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 在表示物体个数时很自然, 甚至是一种直觉的意识想到用某个数来表示, 因此, 数感首先是客观事物与数建立对应关系的一种直觉意识。

随着用数表示物体个数的能力建立, 对于数的大小的感知、判断也成为生活的需要, 在比较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运算, 运算时需要将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 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随着学生对于数的大小比较与体验的增多, 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思考方式和运算方法也会逐渐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能力, 而这种自觉的、自动化的能力实质就是数感。

由此可见, 数感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数学活动的基础, 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或自动化的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是数学和现实问题之间的桥梁。

二、培养学生数感的途径

1. 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 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 感受数的意义, 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 初步建立数感。”

(1) 联系身边的事物, 感受数的意义, 建立数感。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 在认识“1”时, 先请小朋友观察现实生活用“1”表示的事物。学生列举了1本书、1只小鸟、1个班、1个国家、1个细菌、1个地球……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个小朋友是1个班级?几根小棒是1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 (如1根小棒) , 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 (1捆小棒) 。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 (如1个地球) , 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 (如1个细菌) , 从而渗透了“1”中有多, 多中有“1”的思想, 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 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体会了数的含义, 在现实中初步建立了数感。

(2) 在数的比较中发展数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不仅会理解数的需要, 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 使数感得到发展。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如教学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时, 组织学生比画实际长度的比赛, 看谁画得又对又快。比赛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集体比, 分组比, 同桌比, 闭着眼睛比, 等等。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 学生很快掌握了1米, 1分米, 1厘米的实际长度;知道了1米、10分米、100厘米一样长, 1分米和10厘米一样长;还能迅速比画出9分米, 20厘米, 99厘米等实际长度。掌握了比画长度的本领, 学生在解答有关长度的习题时就较顺当。

2. 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 加强估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 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序化地叙述算理。”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 能增强学生的数感。

(1) 在猜测、估算中建立数感。数学猜测、估算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 根据已知事实和教学知识, 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做出的一件似真判断, 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能获得数学发展的机会, 能锻炼数学思想, 是培养学生数感的良好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 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 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 开展估算, 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数感, 培养数感。如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有多厚?一把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学生估算后再交流估算的方法, 以形成估算的能力。

(2) 在算法多样化中发展数感。在计算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实际背景中, 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 不同的方式确定相同的结果, 在探索算式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和算式的感悟能力,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数感。

3. 在操作活动中培养数感

数学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 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感官参与, 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 建立数感。如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时, 划一划:学生用手势比划1厘米、1米的长度。测一测:同桌之间互相测一测身高、头围、胸围、步足、立定跳远的长度。跑一跑:感受10米、50米、100米、200米的距离。通过操作活动, 让学生“触摸”到了数学知识, 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重量, 培养了数感, 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4. 在数学交流中优化数感

“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是《标准》关于数感所描述的内涵之一。如:观察身边的事物, 有哪些是用数字描述的?有哪些可以用数或数码来描述?教师在平时数学中要善于捕捉, 让学生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并进行交流。可以经常请低年级学生说说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车牌号、楼房号、班级学号、体重、身高等。对中高年级可以组织一些用数表达交流的活动, 比如让学生仿照身份证号码的编排方法, 用数字表示自己的学校和班级以及自己的座位号, 为自己编一个学号等。

小学数感培养教学技能 篇5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组 王雅琦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的途径很多,主要是在体验生活、课堂活动以及实际应用中去培养。它能促进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学习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数感;情境感知;探究体验;估算领悟;游戏发展;运用升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可见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种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积累的过程。那么如何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生活情境中感知。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数都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地理解数的内涵。教师应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对数的认识,更好地感知数的存在。

比如,在体育课上,参加跑步训练,感受100米、200米、400米、800米的距离;居住地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家长的电话号码是多少,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你家每月的收入是多少等等。到超市去购物,让孩子自己拿钱、找零,并称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克、100克、1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让学生在参与信息的交流过程中,对有关“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二、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培养的,重要的是在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体验数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保定市高新区小学

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三、在猜测估算中领悟。

猜测是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推测想象的思维方式,而估计是对数及其运算结果的猜测、判断、推理,猜测和估计都对于领悟数感有很好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估算,我们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没有估算的地方创设估算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领悟数感。

例如,二年级上册在估算28+43时,有的学生会这样估算:20+40=60,8+3=11,60+11=71,28+43大约是70。再如,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暖壶28元,电水壶43元,杯子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

学生实际是先口算出准确数,再根据准确数判断出估算的结果,也就是“算着估”。学生为什么没有用估算呢?如果将问题情境修改一下,此时暖壶上的价签个位数字看不清,学生不能直接笔算,学生自然会想到用估算“40+58”或“40+60”来解决这个问题了。所以,教材只有提供了适当的问题情境,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估算的意义和作用,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

四、在游戏活动中发展。

低年级学生应在游戏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发展数学。“数感”的培养就是对数的概念的敏感性培养,单纯的训练容易使学生厌倦,而游戏是学生的最爱,以数学游戏的形式来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快乐而又富有成效的。如猜数游戏、你拨我写游戏、数数接力游戏等,学生在轻松愉快又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中,使每个学生的数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如在学习时间时,为了加强对数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孩子制定作息时间表:知道每天从起床开始的时间,一直到晚上睡觉,这一天每个时间段都做些什么?你步行上学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对这样的课外作业,学生兴趣很浓,学生通过这样的调查,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在实际运用中升华。

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同时,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保定市高新区小学

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例如,星期天带全班29名学生到公园划船游玩,公园大船每条坐6人,问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根据生活经验剩余的5人还需要再租一条船,所以至少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亲身活动经历和运用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多少的关系,不仅巩固了对书本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升华。

小学数感培养教学技能 篇6

一、增强生活感知,启蒙学生数感

《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情,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形成数感。”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来得到培养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经历有关情境、实例、去感受、去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构建数感。

如在认识20以内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图片来认识这些数,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些数。如教师甚至可以带学生出教室、走出校园,数一数周围环境中有几幢房子、几株树、几个花台,让学生把20以内的数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结合起来,从而使数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然后再要求学生用小棒表示出老师随意给出的每一个数,使学生通过运用学具摆数字进一步体会数的含义,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诱发数感。又如,我们在教学生认识了常用的质量单位以后,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到食品超市、副食店、水果店等地方去提提、称称、掂掂各种糖果、袋装零食、水果等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的重量,感受10克、50克、100克、500克、1千克(1000克)物品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学生都很熟悉也很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的情感,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二、通过探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渗透数感教育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正在装修房子,25平方米的客厅地面要铺地砖,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一下,老师用什么颜色地砖美观?用多大尺寸地砖节省?共需要多少地砖?如果每平方米地砖45元,至少需要花去多少钱?几个问题,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低头苦想的,也有几个人凑在一起讨论的,有画平面设计图的,也有用计算器计算的。不久好几种设计方案出来了。学生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了数感。

三、在运用数学知识运算中,内化学生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理解数的概念与它表示的实际含义,在比较中形成多、少、多一些、少一些、几倍等的认识,促进学生数感内化。估算不仅是促进学生数感内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由其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计算前估算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能验证自己的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如,计算5.96×8.2,可以要求学生从两方面进行估算:一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二看因数接近整数几,5.96接近6,8.2接近8,所以积一定在48左右。估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要运用各种有利时机,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如这样一些问题:估计500张纸大约有多厚?一本书中有多少个字?走300步大约有多少米?50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等。学生在进行大数目估算时很少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地把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或估计出其中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大数。当学生把一份数与大数比较时,感受了数的大小关系,了解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种估算活动中不但亲身感受到有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和学习极大的乐趣,而且促进了学生数感的内化。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形成和强化,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必将有所提高。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 篇7

(一) 引导小学生认真观察生活, 初步感受到数感的存在

没有观察则无发现, 所以要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就需要教师教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众所周知, 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最先是通过观察客观的事物, 数感的建立当然也不例外。因此, 教师应当引导小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现象, 从而初步感受到数感。比如, 让小学生说出生活中存在哪些数, 从而让小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去感受数的存在。这是一种典型地将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 既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同时,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 从而初步地体验到数感。

(二) 激励小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思考

学起源于思, 不会思考就不可能有进步。学会思考是培养小学生数感的重要条件。情境化的教学环境正是小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的前提条件, 教师应当引导小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积极思考数学以及进行数学化的思考。比如, 教师可以创设小学生集体乘车去郊游的情境:一辆校车最多只能载20名学生, 那么全班61名学生至少需要坐几辆校车?提出这个问题后, 不少学生通过计算会得出至少需要4辆校车, 前三辆校车分别载20名学生, 第四辆校车载1名学生。教师可先不作出回答, 继续向学生提问:“这个答案对吗, 还有其他的答案吗?”这将会引导着学生进入更加深入地思考, 接着有学生提出另外一个方案:仍是需要四辆校车, 但前三辆只载16名学生, 第四辆车载13名学生。教师接着问学生:“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方案是否合理?”并最终得出结论:第二名学生的方案比较合理。在这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教师连续提出三个问题, 引导着学生顺着这三个问题逐步深入地认真思考, 感受到单纯地依靠数字计算得出的结果难免存在着不妥之处, 学会将运算与生活结合起来, 既要运算, 又要考虑具体的实际情况。运用数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生活中的情境, 从而促进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二、培养数感:在探索活动中感受

(一) 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培养数感

动手操作使学生充分用自己的双手、双眼以及大脑等来参与活动, 它满足了小学生的求知欲, 锻炼了小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 当然也加深了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 在球的反弹高度的学习中, 教师先找一片靠墙的空地, 然后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在墙上选择一个高度, 先选取一个球从这个高度下落, 记录下球的反弹高度, 连续做四次实验, 然后记录下这四次球的下落高度、反弹高度以及两者之比, 然后再选另一个球接着重复上述操作。最后, 让学生观察所得数据, 总结出所观察到的结论。通过这个操作, 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 在比一比、估一估的活动中培养数感

不少学生都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对较小的数字比较熟悉, 反而对较大的数字感知比较迟缓。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通过比一比、估一估的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比如, 在估计整个学校有多少名男生时?学生总是胡乱地猜, 教师可引导学生先估计一个年级段有多少名男生, 然后再估计整个学校有多少名男生?这种方法是以小估大。之后, 教师可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 笔记本的页数。采用这种方法, 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较大的数字, 增强对较大数字的感知。

(三) 在沟通交流的活动中培养语感

运用数字来进行沟通交流, 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字的印象, 又可以使学生发现数学的有用性, 增强学习兴趣。比如, 教师可让学生采用数字来表述信息, 一学生回答说:我家的房子有100多平方米, 我家距离学校1000米, 每天需要花费半个小时到达学校。我们班有60名学生, 其中25名女生, 35名男生。在这名学生的带动下, 其他学生也会踊跃地用数字介绍信息。通过沟通和交流, 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存在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也培养了小学生的数感。

三、培养数感:在实践中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同时又应将数感运用到现实的生活实践中。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改变那种教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方式, 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应用数感,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 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 增强小学生的数感。比如, 在元旦晚会的实践活动中, 首先讨论这一活动涉及了哪些数学知识?经过讨论发现:观众席位的配置, 表演人员的上台表演次序, 道具的供给等都涉及了数学。很显然, 是数感使小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同时, 发现这些数学问题后, 学生也针对这些问题采用数学方法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在这一活动中, 小学生用自己较强的数感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总之, 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当从引导小学生认真观察生活, 积极开展多项数学探究实践活动, 启发小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感, 从而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摘要:所谓数感是指人们对数与运算的一种理解, 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 能用多种方式表示数,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的相对大小, 能运用数进行沟通与交流, 能用数来解决问题, 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作出合理解释。它是一项基本的数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把其作为了数学学习的内容, 由此可见数感的重要性。因此, 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经验, 具体从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感的培养,观察生活,探究活动,实践

参考文献

[1]邵志荣.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初探.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小学数感培养教学技能 篇8

一、在数概念的认知过程中建立数感

数概念教学的重要教学目的应是以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为载体, 通过数概念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我们在教学中采取“注重引导观察, 加强联系对比”, 以促使学生建立起相应的数感, 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感知和经历更多的实例, 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的含义, 使学生更具体、更准确地理解数的意义.

1.注重引导观察过程, 引导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组织进行观察想象活动, 促进学生建立起数感

在新课程各年级“数的认识”教学中, 要注意让学生联系实际先观察后再说一说.如, 先观察一张纸有多厚, 再观察10张、30张 (一本笔记本) 、50张 (一本活页数学作业本) 有多厚, 然后拿出一叠 (1000张) 纸, 让他们观察有多厚.又如, 在教学“0的认识”时,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哪些地方见过“0”.这方面, 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 说出诸如“在单价单上、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在温度表上、电话机上、尺子上都有0”.学生直观地体会到“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 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尺子上表示起点;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样, 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但体会了数的含义, 而且又建立了相应的数感.

2.注重联系对比活动

学生对数的认识仅仅是建立数感的第一步, 还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数量对比中进一步建立数感.如, 教学《面积单位》时, 当学生对于1平方米的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后, 教师让学生将1平方米的大小与黑板的面积大小 (约3平方米) 进行比较;然后, 再引导学生估算出教室的面积 (约50平方米) , 并同时分别与1平方米、3平方米的大小进行比较, 想像50平方米的大小.通过这些比较活动, 让学生感知体验较大的面积, 进而估计校园的面积、小区的面积、广场的面积, 通过能够见到的、感知到的比较小的数感受大数, 使数感得到发展.

3.注重表达与交流

在数学中要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 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 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 体会数学的价值, 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 在学习《升和毫升》时, 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刻度说出水的体积:一个量筒装有1000毫升水, 另一个量筒装有300毫升水, 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看图后想出了多种说法:有的说1升300毫升, 有的说1.3升, 有的说1300毫升, 有的说undefined升.学生用多种说法表示同一个数量, 说明同样表示一幅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 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在分数、小数、整数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知道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 丰富了对数的认识, 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二、在实践的感知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皮亚杰说:“活动是发展的杠杆.”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 对数产生亲切感.

三、在加强估算意识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所谓数的意识是指对数的含义和关系有所了解, 对数的相对大小有所理解, 对数的运算及其产生的效果有直观的认识, 对周围事物能够有一个数量上的概念.

我认为, 在培养学生数的估算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 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 进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如估计一定空间的人数、一段距离的长度、一个房间的面积、一些款项、可购的货物数等.在使用工具进行计算中, 由于操作上的失误会使计算结果有很大的误差, 这就要求人们要具有一定的估算意识, 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并对其合理性作出解释.另外, 估算还可以用于平时的计算, 在计算前对结果进行估算, 可以使学生合理、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进行估算, 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最有价值的检验结果的方法.所以估算能力是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 是衡量人们数感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 要重视加强在多位数四则运算中教学简单的估算及运用估算对四则运算的结果进行粗略的检验, 要设计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 以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数感

小学数感培养教学技能 篇9

关键词:学生,数感,培养

我们都知道, 画家作画讲灵感, 歌手唱歌讲乐感, 学生学数学自然也讲数感。所谓数感, 狭义地讲, 是指学生对数的感觉, 对数的敏感性;广义地讲, 是指学生对数值的一种直觉, 对数的近似值的一种估计, 是对数学公式、定理、性质、公理等数学概念的直接反映。例如, 有一个空盒, 有一袋糖果, 有人就会有意识地将两者进行比较:这些糖果装在盒子里能不能装下?能不能装满?又如, 在饭店吃饭或家里来客人了, 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比较人数和座位数, 是座位数多还是人数多, 进而就会决定是否需要增加座位。这些就是数感在人的头脑中起作用了。

一、习得阶段——建立、形成数感

数感可以理解为:让孩子们学会数学地思考, 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它是一种心智技能, 不是通过传授来得到培养的, 而是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探索后, 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了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 还能发展自身的多种能力, 培养自身的数感。

比如, 在教学《认识厘米和米》时, 可让学生多次测量自己的手指中一乍和双臂张开的宽度, 并带领学生去操场走一走、跨一跨、测一测、量一量, 让学生感受10米、50米、100米的长度, 并记住它, 不但加深了对长度的认识, 而且指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教学重量单位时, 带上几包盐、铁块、橘子、黄豆、石块等物品, 课上让学生亲自称一称, 感受一下, 课外还可以让他们去称称自己的体重, 这些活动都会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数感的启蒙。

在这些学习数概念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感知、体验、比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 感受数的大小, 体会数的作用, 并运用数交流和解决问题, 因此, 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学习“数”, 就能使学生的数感得以建立、发展。

二、保持阶段——增强数感

这里的保持阶段, 应是在建立、形成数感的基础上, 通过练习、实践等活动, 使数感得到增强、巩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实践证明, 学生在动手操作时, 眼、耳、口、手相结合, 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有助于他们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 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 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同样, 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学生天性好奇好动, 因此, 简单的实践活动, 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他们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 就应更多地为学生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数感的体验。

三、提取阶段———强化、升华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有良好“数感”的人, “数感”随时会从脑中“蹦出”。不过,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让现实问题数学化, 使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感受数学的力量。由于问题解决需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数感也是其中之一, 因此数感越强, 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也就越简洁和灵活。

再者, 学生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也是学生升华数感的表现。如在《看一看, 摆一摆》中, 摆一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如果摆两个呢?为什么有人要6根, 有人只要5根就够了?照这种方法摆, 摆5个需要几根小棒?为什么?引导学生拓展、发散思维, 选择适当的算法, 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且在操作后, 通过观察去发现一些几何中的奥秘, 也是强化、升华数感的重要标志。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 是一种意识活动, 更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我想,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没有必要让学生人人成为数学家, 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学会数学地思考, 使每位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 有意识、有目的、科学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数感培养, 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李红.数学教学中小学数感培养.中小学数学, 2005 (04) .

[3]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113-114.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篇10

一、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 培养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内化知识。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 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 发现和探索, 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 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 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 建立数感。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了好奇。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 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 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这样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 在实现中初步的建立的数感。

二、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体会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 拓展思维, 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 体会数学的价值, 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 在讲“升和毫升”时联系中要求学生会看刻度, 说出水的体积。图示为: 一个量筒装有一千毫升水, 另一个量筒有七百毫升水, 和在一起是多少呢? 学生看图后想出了多种方法, 有的说一千七百毫升。有的说一点七升。有的说一升七百毫升。有的说一又十分之七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了同一数量, 通过讨论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说明同样表示一幅图中水的体积, 可以用总数表示, 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分数、小数、整数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 丰富了对数的认识, 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学会倾听, 从别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例如: 在实际测量中, 我带领学生在操场上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 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出了花坛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现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学生先测出一块砖的长度, 在数长和宽各包含了多少块砖, 用每块砖的长度乘上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学生先测出一米长的绳子, 在一米一米的量。还有的学生使用步测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 也体会别人是怎么想的, 怎么做的, 从不同角度感知一定的长度, 发展了距离感, 也增进了感情。

另外还可以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 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 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知, 使数感得到了发展。用这种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体会大数目的意义, 使学生在比较中, 通过能够见到的感知到的比较小的数感受大数, 数感也能得到发展。

三、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 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 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内化知识。因此, 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 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其联系。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 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学生们解决问题时, 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 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 强化数感。所以说, 人们只有将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问题, 才能真正地理解它, 才能使数学知识真正有用武之地。这样, 学生能够用自己对数的理解去认识了解社会生活。反之, 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了解又会强化数感的形成。

总之, 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 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 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感情的情景, 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

摘要:所谓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地方法做出数学判断, 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数感的培养 观察生活 探究活动 实践

一、培养数感:在生活中启发

(一)引导小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初步感受到数感的存在

没有观察则无发现,所以要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就需要教师教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众所周知,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最先是通过观察客观的事物,数感的建立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小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现象,从而初步感受到数感。比如,让小学生说出生活中存在哪些数,从而让小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去感受数的存在。这是一种典型地将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同时,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从而初步地体验到数感。

(二)激励小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思考

学起源于思,不会思考就不可能有进步。学会思考是培养小学生数感的重要条件。情境化的教学环境正是小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的前提条件,教师应当引导小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积极思考数学以及进行数学化的思考。比如,教师可以创设小学生集体乘车去郊游的情境:一辆校车最多只能载20名学生,那么全班61名学生至少需要坐几辆校车?提出这个问题后,不少学生通过计算会得出至少需要4辆校车,前三辆校车分别载20名学生,第四辆校车载1名学生。教师可先不作出回答,继续向学生提问:“这个答案对吗,还有其他的答案吗?”这将会引导着学生进入更加深入地思考,接着有学生提出另外一个方案:仍是需要四辆校车,但前三辆只载16名学生,第四辆车载13名学生。教师接着问学生:“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方案是否合理?”并最终得出结论:第二名学生的方案比较合理。在这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教师连续提出三个问题,引导着学生顺着这三个问题逐步深入地认真思考,感受到单纯地依靠数字计算得出的结果难免存在着不妥之处,学会将运算与生活结合起来,既要运算,又要考虑具体的实际情况。运用数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生活中的情境,从而促进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二、培养数感:在探索活动中感受

(一)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培养数感

动手操作使学生充分用自己的双手、双眼以及大脑等来参与活动,它满足了小学生的求知欲,锻炼了小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当然也加深了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球的反弹高度的学习中,教师先找一片靠墙的空地,然后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在墙上选择一个高度,先选取一个球从这个高度下落,记录下球的反弹高度,连续做四次实验,然后记录下这四次球的下落高度、反弹高度以及两者之比,然后再选另一个球接着重复上述操作。最后,让学生观察所得数据,总结出所观察到的结论。通过这个操作,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在比一比、估一估的活动中培养数感

不少学生都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对较小的数字比较熟悉,反而对较大的数字感知比较迟缓。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通过比一比、估一估的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比如,在估计整个学校有多少名男生时?学生总是胡乱地猜,教师可引导学生先估计一个年级段有多少名男生,然后再估计整个学校有多少名男生?这种方法是以小估大。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笔记本的页数。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较大的数字,增强对较大数字的感知。

(三)在沟通交流的活动中培养语感

运用数字来进行沟通交流,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字的印象,又可以使学生发现数学的有用性,增强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让学生采用数字来表述信息,一学生回答说:我家的房子有100多平方米,我家距离学校1000米,每天需要花费半个小时到达学校。我们班有60名学生,其中25名女生,35名男生。在这名学生的带动下,其他学生也会踊跃地用数字介绍信息。通过沟通和交流,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存在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小学生的数感。

三、培养数感:在实践中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同时又应将数感运用到现实的生活实践中。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改变那种教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应用数感,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小学生的数感。比如,在元旦晚会的实践活动中,首先讨论这一活动涉及了哪些数学知识?经过讨论发现:观众席位的配置,表演人员的上台表演次序,道具的供给等都涉及了数学。很显然,是数感使小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同时,发现这些数学问题后,学生也针对这些问题采用数学方法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在这一活动中,小学生用自己较强的数感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现象,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总之,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当从引导小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积极开展多项数学探究实践活动,启发小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感,从而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邵志荣.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初探.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倪雅红.培养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小学数感培养教学技能 篇12

首先, 要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 数概念本身是抽象的, 数概念的建立不是一次完成的, 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概念要经历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 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 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 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 建立数感.如, 在认识数的过程中,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 生活中用到的数, 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 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又如, 认识大数时, 让学生回家数一数1千粒大米是多少, 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数”出1000粒大米.在课堂上交流的时候, 展示了多种多样“数”的策略, 以及各具特色的“算”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一粒一粒数的;有的学生说我是先数出100粒, 再把100粒放在一个小盒子里, 10个小盒就是1000粒;有的学生先数一把大米是多少粒, 然后估计1000粒会是多大的一堆.学生在交流中还会讨论哪一种方法更好一些.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 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通过这样一些具体的情境, 会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大数.而学生头脑中一旦形成对大数的理解, 就会有意识地运用它们理解和认识有关的问题, 从而逐步强化数感.

其次, 要在实践活动中强化数感.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 它源于生活, 并优化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只有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获得主动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 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 主动去探索,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 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 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 培养非智力因素.例如, 教学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时, 对“1个整体”应多提供学生生活实际中熟悉的材料, 如一块饼、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的纸、一条线段……;到储蓄所存款、取款, 观看利率表, 来感受1%、2.4%利息的估算;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到学校食堂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 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 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 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再次, 要在解决问题中升华数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 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内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 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 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 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例如, 在一节实践活动课中, 有位教师创设情境, 如:春天来了, 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春游”.学生齐声回答.在组织春游的过程中, 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很多问题, 有设计路线问题;有购票问题;有估算时间问题;有租车问题;甚至中午伙食费的问题.学生从多角度考虑, 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对自已设计的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学生们解决问题时, 运用了自已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已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使学生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 使数感得到了升华.

上一篇:英语技能大赛下一篇:顶推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