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感四部曲(精选3篇)
培养学生数感四部曲 篇1
笔者曾经对学生犯的一些数学错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分不清厘米和米、千克和克、米和千米等最基本的单位?为什么估计数量时和实际相差甚远?为什么计算的结果与实际相差甚远却熟视无睹?……经过多次的调查研究, 笔者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孩子们缺少“数感”。
找出了问题所在, 笔者就想下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在多方考察、请教之后, 笔者把这一过程归结为“数感培养四部曲”。
一、在数物结合中培养数感
很多儿童没上小学时就会数数, 数到100几乎不成问题。但数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却是模糊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 他们只会“背数”。于是从一开始认数时, 笔者就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到抽象数字的过程。如看到两朵小花, 学生就想到可以用数字“2”表示, 5根手指可以用数字“5”表示等等。再比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 笔者让学生数出100根小棒, 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数, 有的学生则是10根10根地数, 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既体会到了100有多大, 又体会了逢十进一的便捷。笔者再布置课后作业:回家数出100粒花生米、100粒大米或其他物体, 看看100有多大。这样学生就能知道不同形状、大小的物体虽然数量一样, 体积却是不一样的。时间一长, 学生的数感就会得到提高。
二、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数感
再好的教学方式也比不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所谓“光看不做花架子, 既看又做实架子”,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 笔者经常会给他们充足的动手时间, 让他们去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 更加直观地感受数的大小, 增强其感知能力。
教学厘米时,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在尺子上找1厘米、比画1厘米、想象1厘米、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的物体并验证等环节,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
学习“克、千克、吨”时, 笔者和学生一起用天平、电子秤, 测量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一起计算多少袋大米是1吨。在称量的过程中, 学生能直观感受1克与1千克的不同, 再结合计算, 学生也深深感受到了1吨的大小。
三、在估计对比中强化数感
有了前面这两步, 大部分学生会拥有基本的数感。为了强化他们的数感, 笔者经常给学生提供估计和精确值对比的机会。笔者会隔三差五地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游戏、小竞赛。如估计一捆铅笔的支数、估计一把黄豆的数量、比一比谁估算得最准确;再比如帮单位名称找朋友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等。看似简单的游戏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随着比赛的一步步开展, 学生的数感也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眼力也越来越准。
四、在实际生活中提升数感
归根结底, 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为了应用于生活。为此, 笔者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外出活动时, 笔者会让学生估一估参会的人数, 然后告诉他们实际数目, 让他们感受数量的大小;植树时, 笔者会引导学生测量一下小树的高度、坑的深度等, 让学生感受实际的长短和深浅。布置教室时, 笔者还会和学生一起测量教室的长度、展板的长度, 计算花边长度, 计算教室面积, 等等。就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让学生拥有数学思维的眼光,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试着去解决它, 在生活中提升数感。
数感的培养其实并不难, 只要教师用心, 多让学生去体会, 去感受, 笔者相信, 学生的数感一定会越来越好。
培养学生数感四部曲 篇2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它是公民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数感的描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充分认识数感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不同学段中都有明确的要求,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会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但每一个学生都应建立一定的数感,这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有价值的。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感,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数感的培养在数学教育中起重要的作用。
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想,适应每一个人的需要。作为公民素养之一,数学素养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高低和解决书本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数学问题,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正是针对以往的数学教育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实际运用这种倾向提出来的。同时,数感的建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学生学习数学,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学会用数学方法和数学的观点认识周围的事物和世界的规律,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自觉有意识地观察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如,一个村庄有多少人,一棵树有多少树叶,一秒种滴一滴水,全国共浪费多少吨水等。
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要的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找出数学模型,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学会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与一般解决书本上的现成问题的思维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学生要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自觉主动地与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建立起联系,这样才有可能与具休事物相联系的数学模型。具备一定的数感是完成这类任务的重要条件。如,怎样为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全体运动员编号?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没有固定的解法,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编,如从号码上就可以分辨出年级和班级,区分出男生和女生,或很快地知道一名队员是参加哪类项目。
二、在教学中加强数感的培养。
学生数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
在数概念教学中重视数感的培养。数概念的切实体验与数数感密切相关,数概念本身是抽象的,数概念的建立一次完成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概念要经历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
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如说一说自己的门牌号,自行车和摩托车的车牌号码;估计一面墙所用砖的块数,齐鲁晚报一版的字数,一把黄豆的颗数等。对这些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这对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会有很大的帮助。《数学课程标准》中在不同学段都对学生数概念的建立提出了具体的目标,“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第一、二学段);”“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问题”(第二学段)。有效地组织这些内容的教学,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如,认识大数时,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大数的情境,了解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体会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如全市小学生手拉手大约有多长?学校操场能容纳多少人?通过这样一些具体的情境,会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大数。在学生头脑中一旦对大数理解,就会有意识地运用它们理解和认识有关的问题,从而逐步强化数感。
在数的运算中加强数感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使学生经另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需要。
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简单地重复练习没有意义的题目,学生不仅感到枯燥无味,而且不了解为什么要计算,为什么一定要用固定的方法。一个问题可以不同的方法找到,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方式确定结果。用什么方式更合适,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这与问题的实际背景有关系。16个同学看演出,每3个人坐一条长凳,需要准备多少条长凳?在实际中应怎样安排?这个问题不是用简单的16÷3就能解决的,学生往往计算为16÷3=5……1,而结合实际情况,学生就会明白,除了5条长凳,剩下的1个人也要准备1条长凳,而且在安排时可以安排其他学生坐在这条长凳上,可以按照3,3,3,3,2,2的坐法来坐,然方法还有其他,学生在这种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引导学生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把数感的建立与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将有助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
谈学生“数感”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感 认数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83
数感是学生对数、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显然,从概念上看,“数感”看不见、摸不着,是抽象的术语,是隐性的东西,基于这个原因,小学数学中,“数感”的渗透常常被忽略。而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的意义,因此本文谈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让学生习得数感。
一、情境法引导学生观察知“数感”
教学“认识0”时,首先用多媒体呈现四只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三只小白兔篮子里有蘑菇,有一只小白兔篮子里是空的”。引导学生说出:“篮子里的蘑菇是小白兔采的,篮子里有三个蘑菇,说明那只小白兔采到三个蘑菇,有两只小白兔就采到两个蘑菇,有一只小白兔就采到一个蘑菇,有一个篮子里没有蘑菇……”学生顿时停了下来,寂静了片刻,有学生说:“这只小白兔没采到蘑菇。”此时,教师及时指出:“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于是,学生对0这个数的认识自然清晰和明朗。
接下来,让学生拿出标有刻度的直尺并读出直尺上的数字,有的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上面有1、2、3……”虽然学生积极踊跃,似有“So easy”之感,事实上学生根本没有去真正读数,换句话说,没有细心去读。教师必须启发学生:“再看一下,你们没看见一个什么数?”学生恍然大悟:“还有一个0。”马上又有学生说:“0是没有,也要说呀?”于是,问题浮出水面,学生争论不休,各执己见。“0虽然表示一个也没有,但也是一个数,直尺上的数是从0开始的。” “有句话是一切从0开始,就是说直尺上的刻度数字是从0开始的吧。”学生若有所思,又若有所悟。
二、“想一想、做一做”中,感知“数感”
“想一想,做一做”是新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同时也体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观。
学习等腰梯形的面积计算时,用“活动单”的形式,启发学生用“做一做”“想一想”“写一写”等方法,自己去探究等腰梯形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活动单可设计为:
(1)等腰梯形可以改变成___________形状。
(2)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般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等腰梯形的面积公式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我得到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活动单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难易适中,利于学生探究数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有的将等腰梯形分为两个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是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有的将等腰梯形变形为平行四边形;有的将等腰梯形分割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有的将等腰梯形分割、合成为一个矩形……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个活动中得到充分放飞,体现新课标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凸显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三、增加实践环节,在生活体验中感受“数感”
如学习“读数、写数”时,让学生说出家庭中和数字有关的信息,如家中几口人,住在几楼几单元几房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岁数是多少,等等;让学生课后调查学校有多少个班、多少名教师和学生,几幢楼,学校的微机室有多少台电脑,等等;让学生观察生活:一天要用几块零花钱,家中扔掉多少个包装袋,家中的电脑是多少钱买的,电视是哪一年购买的,等等。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调查的结果,读数字、说数字、听数字、写数字促成和谐的统一。通过这个活动,真正让学生明“数理”知“数感”。
又如,在学习“=、>和<”时,渗透“数感”也很必要。首先让学生明白三种数学符号“=、>和<”用于比较两种物体的多与少。比较物体的多少,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六、七岁的儿童对多少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思维,只有直观、形象的感知,凭直觉、凭感觉直接感知。如两个篮子里装着苹果,一个装得满满的,另一个只有半篮子,那么,他们容易得出:满的篮子里苹果多,半篮子里的苹果少。根据这一特点,比较两种物体的数量的多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法”。如果想让学生比较4和3的大小,先建立4和3谁多谁少的数理模型,可用“过生日”的场景:丽丽送给妈妈4朵花,涛涛送给妈妈3朵花,谁送的花多?通过一一对应比较,4大于3的道理不需多讲学生自然就会明白。
总之,“数感”是数学学习的主要部分,也是新课标要求渗透的教学内容之一。渗透“数感”的方法很多,只要走出传统的简单计算、严格推理、严密思维、加大练习力度等的应试教学误区,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巧用教学智慧,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数学,理解“数理”,感悟“数感”,就能让学生学到真实的数学、真正的数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成为会学、乐学者,成为热爱数学、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富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培养学生数感四部曲】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的数感09-17
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10-23
低年级学生数感培养07-30
多元化培养学生的数感08-17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10-05
低年级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11-30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黄海英07-04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10-27
小学数感培养教学技能09-12
学生技能培养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