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培养(精选12篇)
学生的培养 篇1
摘要:阅读定力的形成, 是一个人养成终身的读书好习惯的必备条件。借助“外因”推动帮助学生培养定力, 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学生,读书习惯,阅读定力,定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 (5-6年级) 的阅读 (扩展阅读面) 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十一部门共同向全社会提出, 开展“爱读书, 读好书”的全民阅读活动, 让全民人人有书读, 家家有书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 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 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学生的精神需求计,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计, 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迫在眉睫。
阅读定力的形成, 是一个人养成终身读书好习惯的必备条件之一, 且不论对孩子今天的学习还是将来从事某一行业的专心钻研, 都是很有好处的。 教学实践发现, 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很多学习困难源于定力不足。
定力乃佛家语。佛法三学“戒、定、慧”之中枢。 可见定力在事业成功中作用之大。 这里讲的定力主要是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孩子能坐下来静心读书, 是很难得的。 能静下来读书就能静下来学习、静下来钻研。
一、日常生活中影响小学生定力形成的不良因素
观察发现, 生活中存在一些普遍现象。 学生刚拿起一本书正要阅读或正集中注意力阅读、干某事, 经常出现以下情况:1.家长让学生干别的事, 比如端饭、倒垃圾等。 2.家长要求孩子和自己一起去某某地方。 3.家长很担心地问一句:“作业写完了吗? 写完了再读。 ”4.家长看电视声音很大, 学生过来一看很精彩, 丢下书也看起电视来。 5.同伴来了, 找读书者一起玩。 上述情况下学生只好情愿不情愿地按照别人的要求放下心爱的书或停止正在专注的某项活动。
在学校课外读书时:部分学生读得正入迷, 有人偷偷过来讨论问题或说些与读书无关的话。 还有部分学生恶作剧般发出怪声, 也会影响学生专心致志读书。
这种“外因”的干扰, 对培养孩子的定力十分有害。
二、对小学生定力培养的误区
对定力的培养, 部分家长和教师还没有足够认识, 即使有了认识, 没有采取专业的训练方法。 目前对定力不足的学生, 采取的措施基本以批评教育为主。 也有极少数家长教师采取了一定措施:制订计划 (制定阅读时间表) —实施计划 (按照时间表自己约束自己完成任务) —达到培养自己的定力的目的。这是一种重视自我调控的方法———“内因训练法”。
对于小学生而言, 批评教育或许可以取得当时的一定效果, 但因其强制性, 会挫伤学生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个人潜能激发和良好习惯养成。 内因训练固然需要, 因其受年龄特点限制, 学生自控能力差, 实施效果也不显著。 可以这么说, 如果没有教师家长适当的有效的“外因促进”作用的帮助, 单靠学生自己的“内因训练”达到定力形成, 基本是一句空话。 但人们对于“外因作用”对人的定力的训练缺乏足够认识。
三、借助“外因”推动帮助学生培养定力形成
实践证明, 对于定力不足的学生, 教师和家长提供适当的“外因”帮助使其形成定力, 非常有效。 对于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学生, 或者读书不专心、自控能力差, 过于好动的孩子, 学校家长要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家庭、学校、同学的合力教育, 采取专业的训练方法引导其静下心坐得住。
首先, 家庭教育中, 留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的空间。 孩子该干的家务事集中到休闲时间完成。 当孩子专心致志于阅读、做作业、某一项游戏 (孩子拿着几类玩具摆弄) 、手工制作等活动, 切忌打扰, 让其集中精力完成。 人集中精力干一件事, 就是对定力最好的培养。 坐不住是定力形成的天敌, 坐得住正是孩子在无意中训练定力。
其次, 自家孩子正做一件事, 有其朋友来约,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的朋友先坐下来也安静地看看书, 或者找一些孩子朋友感兴趣的事做, 等待自家孩子安心干完自己计划的事再玩。这种做法尊重双方孩子, 既有利于孩子对家长教育方式的认可接受, 又有利于孩子交际能力的培养。
再次, 对于不能专注于某项活动的孩子, 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很有效果。 帮助不是强制性监督, 而是像好朋友似的寻找共同兴趣的切入点, 给予陪伴性督促。 以阅读为例, 首先是选择推荐学生特别喜欢的书籍阅读。 其次, 阅读过程中教师家长陪伴孩子一起阅读, 采用游戏的方法, 比一比谁在半小时内阅读的内容能够讲述全面。 半小时后互相讲解, 互相提问, 互相评价。 在这种温馨的氛围中, 有意无意地训练孩子的定力。
学校课外阅读时首先要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 教育学生做到文明阅读, 尤其在图书馆等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 不打扰别人的学习。 其次, 针对小孩子喜欢分享自己阅读心得的特点, 鼓励孩子善于边阅读边写下自己的心得和问题。 阅读结束前留出一定的时间组织专门讨论交流环节。 提出问题多、交流深刻的还要给予一定奖励。 这要成为一种制度。 再次, 学校在课外阅读时间安排专人检查量化评比、 班级小组之间量化评比等措施为学生提供安静的阅读环境。 班级内部要设立小组长监督。 时间长了, 良好的阅读氛围就会营造出来。 绝大多数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校组织学生之间的结对阅读也很有效。 让爱读书的孩子和不爱读书的孩子结成阅读伙伴, 以游戏方式在一定时间内比赛阅读一本书, 阶段性互相讲解提问, 分享优秀者的阅读成果。 并且两人成为一个被评价的整体, 互相勉励, 互相监督。教师有意识地对这样的共同体多一些共同奖励, 使暂时的阅读困难者获得读书成功的心理满足。 在这种成功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形成稳定的定力。
还有人用这样的方法:拿一个钟点, 让孩子闭上眼睛跟着秒针节奏数数。 30秒、60秒、90秒……一天一次, 一次比一次多。 这一活动要求家长以游戏方式和孩子一起进行。
以上各法, 都要坚持一段时间方可奏效。 科学证明:人对某项活动坚持21次就能成为自觉的习惯。 培养学生定力, 教师和家长的定力是关键, 持之以恒必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学生的培养 篇2
激活学生“三动”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摘要
引活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动脑,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促进智力的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说什么,问什么,都表明他们在独立思考。因此,课堂上,我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环境气氛。放下教师的威严,平等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动口,积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正文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引活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让学生动脑,活跃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动脑,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促进智力的发展。
1、巧设疑难。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能促进思维的“想象点”,巧设疑难,引导学生用脑去探个究竟,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教材《小珊迪》这课时,当学习到“我”给了小珊迪一先令,小珊迪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小珊迪回来这一内容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师:小珊迪拿一先令钱很久不见回来,能给“我”送回零钱来吗?
学生①:小珊迪拿到一先令钱,肯定先去买食物。
师:为什么?
学生②:因为天气很冷,小珊迪饿极了。
学生③:小珊迪拿到一先令钱可能丢失了,不敢回来了。
师:为什么你想到钱可能丢了?
学生④:因为小珊迪拿到一先令钱,他转身就跑了,跑得快钱很容易丢失。
学生⑤:小珊迪拿到一先令钱去换零钱时,可能被人抢去了。没有钱了,他不敢回来,所以很久不见他回来。
师:为什么你想到钱会被抢去了?
学生⑥:因为在那个社会是万恶的社会,是富人的社会,穷人的孩子受人欺负。
我对学生种种大胆的设想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因势引导,逐步引导学生学习下文。通过设题,跃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产生联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巧用插图。课文插图大多数是与文章重点内容相配合的。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配合课文内容,充分利用插图,积极引导学生去细致观察,合理想象,准确表达,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使思维更活跃。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五壮士巍然屹立,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画面情景,想象五壮士的内心世界――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我们胜利完成了任务;体会五壮士悲壮动人、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牺牲的精神。这样借助插图让学生懂得怎样透过外表去想象人物的内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联系实际。小学语文课文不少蕴含丰富的社会内容和人生经历,给读者提供了进行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因此,我在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合理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如《小珊迪》这篇课文,所描写的人和事与学生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因而,我引导学生读后留下思维空间;所如小珊迪生活在我们现在的中国就不会这样了,因此,我就出了“与小珊迪比童年”的讨论题,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自然会调集自己的生活感受去联想,学生的思维就得到发展。
二、让学生动口,训练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说什么,问什么,都表明他们在独立思考。因此,课堂上,我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环境气氛。放下教师的威严,平等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动口,积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1、调动学生读的欲望。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在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因此,我始终把读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腾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去读,并人人参与读,做到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在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参与读的过程中,我有目的,有要求,有引导地精心指导学生读,既重视量的要求,又重视质的提高。如《狼牙山五壮士》,在讲读到五壮士“壮烈跳崖”时,我先是在激昴壮烈的《英雄赞歌》乐曲中进行范读,调动学生读的欲望,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多次朗读,个别读,齐读、分组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中体会悲壮动人的情境,再现五壮士项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2、满足学生说的愿望。动口说话训练,既是日常学生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多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说话的愿望。从而使学生说话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①在课堂上,每当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我都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②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描述图意。③充分利用概述,进行复述,提高学生说话能力。④看老师或学生的表演,讲述表演的经过,总之只要有学生说的机会,我就让学生说,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三、让学生动手,培养自学能力。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种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把思维跟双手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大脑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事先设计好让学生自学的提纲,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动手划一划,圈一圈,运用“点、划、查、注”等方法,在课文中圈圈、点点、划划等手脑并用。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使学生理解课文,掌握学习方法。例如:教学《白杨》一文时,我先拟好自学提纲。
(1)用“――”划出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句子,并读读,想想这个句子描写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为什么说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用“△△△△△”划出来。
(3)爸爸从第一次沉思到第二次沉思,他脸上的表情变化的词语用“===”线划出来。
问题出来了,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边划。手脑运用,促进思维。这些自学提纲不但把课文内在的知识挖掘出来,而且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更主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思维定向,手脑并用,易于操作,日积月累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掌握学习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引得适当,探得适当对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就高了,从而使学生学得有趣,思维活跃,教学质量就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就相应地会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
培养“自思”的学生 篇3
关键词:小学生;思考;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新课标提出:学习过程不应仅限于把握课本内容,应把握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众所周知,学会易,会学难,会学的要点在于会想,在思考中把握学习方法。因此,作为教师,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并使之成为一种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一家之言,教师应该培养“乐思、善思”的学生,笔者称之为“自思”的学生。
那么,如何达到用思考启迪智慧的效果,培养出“自思”的学生呢?我个人觉得,以下三个基本方面是需要我们教师去特别关注的。
一、给学生思考的乐趣,让学生愿意思考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点,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兴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手段,设计形式多样、手法新颖的教法去激发学生,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神奇的电脑魔术师》时,课文最后我提出问题:“计算机会越来越‘神,它能‘神到什么程度?”“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十年、二十年后的电子计算机将是什么样子?”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大胆幻想,有的根据自己见过的电脑大胆设想,踊跃发言。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因势利导,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好奇而增加兴趣,愿意思考。
二、给学生思考的契机,让学生能够思考
学生思考需要契机,这离不开教师的创设。当然,我们给学生创设的契机最好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贴近自我,让学生可以思考。在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的第六单元中,教材安排了“写梗概”的习作训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新内容,比较难理解,因为学生对于“写梗概”和“缩写”分不清。学生心中有疑惑,就难以写好梗概,也就难以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我就预想到了学生必然会有这种困难,怎么办呢?一连两天我都在发愁、在着急。我查教参,上网搜索两者的区别,结果自己学了一大堆理论,自己倒是明白了,可我清楚地知道小学生的教育可不能纯理论地灌输,小学生根本没有那么高的理解能力,应该转换成形象的例子。于是我就思考,到底从哪一个点切入,学生能更容易接受,最好是学生身边的资源。正在我冥思苦想不得法的时候,办公室中同事的对话给了我启发:学校要求每个语文教师读一本教育著作,之后写一篇读书随笔。可是布置的有点晚了,时间只剩三天,这怎么能完成呢?听了这话,我心里猛地一动,有了!于是,上课时,我把难题抛给了学生,请他们出谋划策,帮我渡过难关。学生一听老师“有难”,纷纷献计:
老师,您要有计划地读,一天读50页。
老师,您要抓住重点来读……
学生热情高涨,我就更加“可怜无助”,最后,我们一起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写梗概。我先让学生读一篇范文,顺理成章地再引出梗概的写法;然后,有的学生提出疑问“缩写和写梗概一样吗”,我早已思考好应对方法——打比方,用两片树叶作比,叶肉比作故事内容,叶脉比作故事梗概,形象可感,学生若有所悟。剩下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在今后的训练中慢慢领悟写梗概的方法了。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把每个孩子的思维都引到课堂上来,让每个孩子可以思考,这远比说教来得有效。
三、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思考
柏拉图说过: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是的,思考是个人的思维活动,是没有统一模式可循的,但是思考不应该是天马行空的幻想,它必须有基本的原则或者说是方法。
首先,思考必须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其次,思考必须符合一定的逻辑性。
另外,思考应该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我们教师应该在平日的教学中本着这样的原则来训练学生的思考,这样学生就会将思考变成一种自我能力,从而善于思考。
布莱希特曾经说过: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思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更能促进知识的创新。让我们秉承多思语文教学理念,培养出“自思”的学生。
参考文献:
学生语感的培养 篇4
一、注重积累, 获得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丰富的感受力。这种感受力首先就是能感觉出某种说法是对还是错。这是凭借经验积累起来的直觉。比如“目标”需要“明确”, “态度”是要“端正”, “缺点”可以“改正”, “错误”却要“纠正”。语言中有了大量的积累, 就会有对语言文字的正误感。
培养这种对语言的正误感, 首先是多读语言规范的文章。在语文课的教学中, 应提倡让学生反复朗读, 通过朗读、揣摩, 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用美学老人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 反复吟咏, 仔细揣摩, 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 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 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 等到自己动笔时, 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这段精辟的描述, 便是语言积累的实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有许多内涵丰富的精美的文章, 如《三味书屋》、《春雨的色彩》、《小珊迪》、《观潮》、《爬山虎的脚》、《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教学中, 应安排较多的时间, 利用声像教材指导学生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 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言的音韵变化中, 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慢慢学生的语感就会形成。
其次, 是要让学生多分辨, 多纠错。听说训练, 花几分钟让学生听辨几个句子, 判断正误;注意听别的学生说的话有无正误, 有则指出来并且改正, 费时不多, 收效却不少。作文讲评课, 拿出一些学生习作中的病句, 让学生来判断和改正;作文写完了, 一定要多读几遍, 让学生自己发现病句并改正。
二、品词析句, 培养语感
对语言有了正误感的基础, 进一步就要有优劣之分。一句话, 这样说就好, 那样说就不那么好;用某个词语恰到好处, 换一个就逊色不少。能分辨言语的优劣, 不仅有了鉴赏能力, 进而自己说话写作业也会用词妥帖, 出语不凡。
1. 对比品评。
在平时的教学中, 多引导学生对词语句式的推敲。如《鸟的天堂》中:“我们陆续跳在一只船上。一个朋友解开绳子, 拿起竹竿一拨, 船缓缓地动了, 向河中间流去。”这段话中, “陆续”和“移”两个词用得尤为妙。首先“陆续”一词用比较法, 拿“继续”与“陆续”比较, 学生体会到了“用词要恰当”。而“移”字的妙处则用换词的方法体会, 学生说出了“飘”———显得小船行驶没有目的;又换成了“驶”———又觉得动静太大, 速度太快, 与下文内容不协调;再换成“挪”, 又显得船很笨重, 速度过于慢……经过分析与比较, 学生体会用“移”字既能写出船行驶速度的缓慢, 又体会到“静”字, 更隐含了作者和朋友们的那份闲情逸致———懂得了“用词要精妙”。
2. 结合语境。
感悟词语的优劣, 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比如“牵牛花开了”跟“牵牛花吹起紫色的小喇叭”这两种说法, 哪一种好, 不能一概而论, 得看用在什么语言环境中。用在写景的散文中, 后一种更好, 如果是一篇科学考察报告, 用后一种说法就不大恰当。
3. 前后联系。
很多时候, 就词论词、就句论句, 特别是叙事抒情类课文, 是很难找到语句蕴含的“弦外之音”的。事实上, 文章是一个整体, 语言文字内在的意蕴, 是隐藏在前后左右的相关联的句段、语境当中。
如《难忘的一课》中: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他写得很认真, 也很吃力。怎么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的内涵呢?
(1) 铺垫:在学习课文中“光复”一词的含义时, 便介绍台湾光复的历史背景。
(2) 辅助:通过课文插图, 理解台湾老师也是与学生一样才开始学习祖国语言文字, 从而理解“吃力”的含义。
(3) 领悟:用“尽管……还……”, 连起来说说台湾老师是怎样写这句话的, 从而领会台湾老师热爱祖国文字的无限深情。
这样在句与句、段与段、图与文的前后联系中, 引导学生将一个句子放到文本这个整体语境当中思考, 实际上是拓宽了学生深入领悟语言文字内在内涵的背景, 在一个大环境中考虑问题, 水到渠成地获得一种整体层面上的意义。
三、展开想象, 诱发语感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 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 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 却听不到他的声音, 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 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 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时, 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 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 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如《观潮》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其中“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等句子如不运用形象思维, 便不会让人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中, 可通过电教手段, 如播放录像、展示课件等激发想象, 使其在语感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增强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可激发学生通过“白浪翻滚”联想到“白色城墙”的雄伟图景;由“浪潮越来越近”联想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那浩浩荡荡的飞奔场面;由“声音”联想到“山崩地裂”的惊人气势。然后, 对整段文字进行反复感情朗读, 使学生置身其中, 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培养他们的语感。
学生的培养 篇5
导语:高中是每个学生一生中很重要的一段时期,将来的高考甚至能决定你一生的走向。那么,我们在高中应养成什么好的学习习惯呢?
1、以学为先。在我们心目中,学习是正事,理应先于娱乐,一心向学,气定神闲,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忘我备战。
2、随处学习。善用零碎时间,每天在晨跑中、吃饭排队时、课间、课前、休息前等零碎时间里记忆词语,背诵公式,破解疑难,调整情绪。无论怎样各具特色,有一点是一致的:保证学习时间,学会见缝插针利用好空余时间,经过日积月累,效果很可观。
3、讲究条理。将重要的学习用品和资料用书立或指向装好,分类存放,避免用时东翻西找。每天有天计划,每周有周计划,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做事,不一暴十寒。
4、学会阅读。学会速读和精读,提高单位阅读量。学会读一本书或者一个单元的目录、图解和插图,提前了解内容,获取更有效的信息。当积极的阅读者,不断的提问,直到弄懂字里行间的全部信息为止,特别要弄懂知识的起点和终点,梳理好知识要点。
5、合理安排。该做啥时就做啥,在合理的时候做合理的事情,不背道而驰。比如抓课堂效率,当堂听,当堂记,当堂理解,不理解的话课下或者当天找时间主动找老师请教,做到堂堂清。比如利用好时间,勉励自己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做到日日清。比如能够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动静相宜。比如坚持紧跟老师步伐复习,不误入歧途。比如坚持勤睁眼常开口,对课本上的东西多看,对未懂的内容能多问。
6、善做笔记。学会一边听课一边记重点,不是事无巨细全盘记录,特别善于记下老师补充的东西,课本上没有的东西特别是思维方法更要认真记录。能及时整理笔记,对老师强调的重要知识点格外注意,特别注意让知识系统化,积极思考能解决什麼问题。
7、作业规范。认真审题,冷静应答,把每次作业当作高考,作业工整,步骤齐全,术语规范,表述严谨。规范不仅训练仔细认真品质,更能养成细心用心习惯,从而激发学习潜能。
8、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一条是重中之重,应贯穿于听课、做作业、复习等各个阶段。比如:做完一道题后,要对答案,这里应有一个反思的过程,要弄清这道题考的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怎样才能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9、学习互助。与同学开心地相处,遇事不斤斤计较,宽容豁达;珍视同学间的友谊,在学习中互相支持和帮助,经常一起讨论学习中的问题,使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并相互交流心得。有了这种和谐的同学关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
10、自我调整。不回避问题,遇到问题能通过找老师、同学或者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调节,摒弃外界和自身的压力,自觉地放下思想包袱,化压力为动力,不管是课业繁重还是轻松顺利时,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在这样不断的积极心理暗示下,信心值就不断上升,从一点信心都没有逐渐到有了坚强的不可动摇的信心,通过努力,去想了、去做了,Nothing is impossible!。
情绪千万不能浮躁,要用良好的方法从容应对。一旦在学习中遇到了挫折,心情变得非常急躁时,就暂时停止学习,一个人静静地思索,进行心态的调整,不断地在告诫自己——“宁可不打仗,绝不打乱仗”。备考阶段与前期一样,每一天都努力学习,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追求高效每一天,不把时间浪费在焦虑上。
高中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俗说话:“好习惯使人受益终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业成绩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上课、读书、练习” 三个环节抓起。
上课环节
课堂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主渠道。然而,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在现在的高中生群中十分严重,有些甚至还做“白日梦”,头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对老师讲的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全然不知。至于只听老师讲不动脑去分析,学习处于被动地位,不假思索,不求其解的同学就大有人在。这就要注意改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良好的上课习惯有哪些呢?精神饱满进课堂,有着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和动力。其次,要做到“四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以听为主,这里面既有方法的问题,又有习惯的培养。实际上,一般的学习方法经过程序化以后就形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这样,“上好课”既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读书环节
对于教科书,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想读而读不好”或“不会读”。其 一,认为“教科书难读,不会读”;其二,认为“老师已经讲了,没有新意,高考也不考书本,不必再读”;其三,读书障碍很多,不想读。其实,读书这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决不能忽视。要提高读书的效果,应当把握以下三个环节:即“上课前要先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以“粗读”,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疑、有问进课堂;做作业之前要再读,即复习,要求“细读”;在训练中遇到疑难问题,找到对应章节要反复读,要求“精读”。另外,读教科书还要从中把握好知识点、重点、难点,通过自己的归纳、小结,形成本节课或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把零碎的、一点一滴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训练,同学们可亲自去体验品尝读书的味道,真正认识到“书本是最好的教师”,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了读书方法,自学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了。
练习环节
课堂练习或课后练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检查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完整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对于这些目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对此,教师要心中有数。一定要告诉学生,练习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因为它既是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又是学风、意志和品德的考验。不仅要保质保量,而且还要独立和按时完成,更要从中有所收获。同学们都知道高中的学习和初中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就是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大量的增加,于是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干点什么,出现了自习课无所事事的表现,经常做一些无关学习的事情,实际上这也是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表现。高中的课程不论从广度和深度上讲都不能和初中同日而语,不在自习课上花大量的时间去巩固复习是很难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的,表现在考试上是明明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可就是考不好,我想关键的原因是你没有利用好自习课的时间,基础不够扎实。
抓好以上三个环节(即上课、读书、练习),是提高高中生学习效果、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对高一的学生尤为重要。当然,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多,如:能自觉地制订学习计划并按计划执行;自觉做到每门课进行预习;课内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和讨论,并能完整回答;能作好必要的笔记;认真复习,整理笔记,在理解的基础上做作业,偶有错题,但每次认真订正;时间观念强,不拖拉;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每天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或下节课的准备工作;认真系统复习,作好单元小结;„„当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炼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不要一遇挫折就轻易放弃。
高中学生学习规范要求
高中的学习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及早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优良学风对于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制定《学生学习规范要求》,希全体学生遵照执行。总体要求:
1.课前规范要求:勤预习、早准备、足休息、思目标; 2.课堂规范要求:情境美、参与多、求卓越、讲效率; 3.课后规范要求:早复习、理笔记、勤思考、善质疑; 4.作业规范要求:先复习、后作业、字迹清、求效率; 5.考试规范要求:考风正、讲诚信、求规范、出成绩; 具体细则:
一、预习
1、坚持每天或者课前抽出适当时间预习新课。
2、预习时对照注释、例题、课后练习题仔细阅读新课内容,及时完成预习书面作业。
3、预习时力争自己弄懂教材中的知识点,并用红笔在课本上备注不懂的知识点。以做到有目的、有重点地去听课。
二、上课
4、上新课之前,要仔细思考学习任务和目标,了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等知识。
5、提前在教室候课,保持教室安静,不交谈,不离座位,准备好上课需用的课本、笔记本、练习册、讲义和文具用品,做好上课准备。
6、上课铃响,老师宣布上课,学生起立。师生相互问好。迟到学生须报告,在征得老师同意后方可从前门进入教室。
7、听课时,坐姿端正,身体微向前倾,手拿笔,眼看书、黑板或老师;不翘脚,不背向后仰靠椅背或仰靠墙壁,不伏在桌上听课。
8、课堂中,积极思考、提问或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回答老师提问时,迅速端正起立。声音洪亮,一律用普通话。如不能回答,要及时向老师说明。其他同学应注意听讲,不随便讲话。
9、学生上黑板时。应动作迅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没有上黑板的学生,根据老师要求认真做题,或看书思考问题,不得东张西望,无事可做。
10、每门功课都要有课堂笔记,部分学科必须建错题集,课上记录可抓条纲,课后及时整理补充。
11、课堂练习应做在专门的笔记本上。有错及时订正,并用红笔标出错误处,妥善保管,以备自我复习之用和老师查阅。
12、观察演示实验时,不得讲话,后排学生若看不到,可选择适当位置认真观察,所有学生必须精心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现象,思考实验原理和规律。
13、体育课应按体育老师要求着装。体育委员在指定地点整好队伍,清点人数,并向体育老师汇报,中途不得无故离开运动场,因故不能上课,需向体育老师请假。
14、课间必须文明休息,不得在教室内外追逐打闹,大声喧哗;不得利用课间吃零食,不得随便打开平台教学电脑,不得看课外无聊报刊书籍。
三、早读、自习、晚自习课
15、早晨按时起床,早读按要求大声朗读语文或英语等,用心记忆或熟读相关内容,不睡觉,不相互讲话。
16、早读课开始后,根据老师预先布置的任务,大声朗读,用心记忆。
17、晚自习第一节课要提前进入教室,不串班,保持安静,不讲话,不串桌,做好晚自习课的准备。
18、自习、晚自习坐姿端正,认真做作业,不伏在课桌上,不向后仰靠椅背或墙壁。
19、自习、晚自习期间,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认真完成作业,如有不懂可找时间问老师,老师在解答学生问题时,周围其他学生应做自己的作业。20、早读、自习、晚自习上不准看课外书籍,不准玩电子辞典,不跑位,不睡觉,不看窗外,不随意倒水喝茶和喝饮料,不准吃零食,不随便进出教室。
四、作业
21、先复习当天所学相关内容。在复习基础上独立及时完成作业,不得抄作业,按时上交各科作业,如遇特殊情况未能完成作业,需向课代表讲明原因,及时补交。
22、书写端正,行款整齐,一律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
23、直线和图形必须使用作图工具,图形大小适当,一律使用铅笔或自动笔。
24、每次作业应做到书写严谨规范,并参照各科特殊要求。
25、作业中若有错误,经老师批改发现后,必须及时纠正,避免再犯。老师未评讲,可由课代表及时公布答案,以便自行纠错。
26、作业本必须保持整洁完好,不得随意涂写、撕页、更换。
27、每天所发案单要分科用铁夹或文件夹按顺序保管整理好,以备复习之用。
五、考试
28、提前进入考场。保持安静,不准闲谈,不跑位,准备好考试用品。
29、依照高考要求,课本、复习资料、胶带、修正液、计算器、电子辞典等一律不能带入考场,若带入必须交于监考老师处。
30、严格遵守考试纪律、严禁舞弊,诚信对待各类考试。
31、卷面保持整洁,在规定地方填写姓名、班级、考号,规范答题,书写工整,要求同作业要求。除作图、答题卡外不得用铅笔答卷。
32、考试中途如无非常特殊情况不得随便上厕所。
33、考试讲评时认真订正错误,及时整理、保管好各科试卷。
学生的培养 篇6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24-01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培养学生从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眼光放远一些,死记硬背虽然能取得近期效益,却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近生活实际和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感受生活,为今后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变生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打下基础。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找准位置
在教师的眼中,学生永远是孩子,他们好像没有独立的思维能力。而这种观念正是制约学生自主学习的枷锁。有位心里学家说过:“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应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者应怎么去做。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要相信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及时的指导。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创设情景,让每个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中,并能积极表现自己。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寓教于乐。
1.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个民主宽松的环境,还要相机设计各种激情引趣的场面,让学生活跃思维。如:教学《雷锋叔叔你在那里》,雷锋叔叔默默无闻地帮助别人的事迹,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他的伟大之处,在朗读中学生用自己深情地朗读语言已经表达出内心的崇敬之情。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自我感悟的能力,给予了适当的鼓励,这样,学生创新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并根据雷锋的一些光荣事迹续写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诗句。
2.运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景,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由于科技的进步,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以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情景,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而形象愈是鲜明、具体、生动,就愈缩短学生感知的时间,从而激发学生认识的兴趣,引起联想想象,产生创新的“灵感”。例如,《买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我利用远程教学资源上的课件,形象、生动的展示出了小女孩的悲惨遭遇,通过细致入微的表情变化反映出了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也激发了学生对小女孩的怜悯之情。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即节省了时间,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以问题创设情景,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问题是创新之源,怀疑是创新之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小学生思维处于由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展的阶段,利用逆向思维比较容易引发超常的思维,有时对解决问题会起到突破性的作用。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引导求异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要注意因文而异,凭借课文中某一重点,某一关键处作想象的生长点,同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的想象训练点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以达到创新的目标,例如,在上第四册《口语交际》中看图说话“家中来了陌生人该怎么办?”教师问:“谁能帮小朋友想想办法?”同学们七嘴八舌说个不停,“问一问他知不知道爸爸的电话号码?”“知不知道爸爸的姓名?”“知不知道爸爸的爱好?”“爸爸没在家你改天再来吧!”……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服务,教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向标准、权威挑战,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质疑问难,勤学好问、敢问、敢为、敢当。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的意识。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给正确的读书方法尤为重要。如《丑小鸭》一文,课文讲述了丑小鸭悲惨的遭遇,经历了磨难后的丑小鸭变成了一只漂亮的白天鹅。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丑小鸭的苦难遭遇,教师适当的指导、点拨。这样,由教师的教到用不着教师的教学过程,对他们今后在学习相类似的语言情境中,能够自我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四、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体现要深度、广度和层次性
为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班级学生中基础不同的现象,课堂练习时教师应考虑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安排一些弹性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己挑战,以便扬长避短,更好地激发“自主”的兴趣,且勿搞“一刀切”。以往的课堂练习大都是一张试卷或一些练习题,都是教师出题,学生完成处于被动状态,他们的智慧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不埋没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学完一课后,自拟练习。这样会给学生带来跃跃欲试的乐趣。一般来说,学生自拟练习总是出一些自己理解掌握的或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如优等生会出一些带有思考性、创造性方面的题目,中等生一般是根据教材内容,在自己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出一些变换角度综合性的题目,而后进生大都是基础知识方面的有关字词句的题目,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精挑汇编,全面练习,这样的课堂练习尝试,一方面帮助学生复习了有关知识,培养了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使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促进了学生去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总之,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不断要求人们有创新意识,而兴趣又是主动创新的前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自己发现的兴趣。大胆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学会学习,创造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OL].2012.
[2]王秋实.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能力[C].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下).
学生的培养 篇7
关键词:会计教学,能力培养
一、夯实专业基础
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中之重,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开设会计学基础认知课程, 让学生对会计学有深刻到位的系统了解, 让他们清楚地明白我所学的是什么, 学习它的原因;同时, 还应该开设税法、经济法及管理会计等学科, 以丰富学生的教学内容, 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这样的教学课程配置不仅能使学生充分的掌握会计学的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能让他们对相关学科的认识和了解, 这样为他们以后立足于专业岗位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面对经济全球化、面对新的会计环境, 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应根据这一专业的特殊性, 开设企、事业单位的实践操作课程。从每一个单位从营业执照的注册办理开始直至注销, 每一步都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与实践, 让学生从中体会会计工作中不同阶段的不同处理方法与技巧, 拓宽学生对会计的认知与视野,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 教会学生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会计操作流程当中, 针对单位类型的不同学习不同的会计管理方法及核算方法, 夯实理论知识;最后, 让学生去不同的单位进行实习, 学习不同的核算技巧。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 要利用多
种多样而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教师可通过情境设疑提问, 鼓励学生积极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最终得出结论;也可以通过引导和启示, 引导学生摆脱常规的思维模式, 进行发散思维、关联思维, 进而提出一些新见解、新思路、新方法。例如在讲会计等式时提问:会计等式“资产一负债+所有者权益”能否写成“负债+所有者权益一资产”或其他形式?为什么?这样在教学中坚持对学生的训练还可以改变学生的定势思维的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理财观念, 理财能力对财会人员来说是不可
或缺的一种能力, 财会人员不仅要做好账, 更要善于理财, 成为单位掌门人的得力助手和参谋。为此, 教师就有义务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确立市场经济意识, 树立时间价值观念和风险收益均衡等观念, 并合理将这些观念贯穿体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
五、发挥学生的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当多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与机会。比如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可以在会计教学时按任务划分角色,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完成任务、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在角色演练中掌握会计技能。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争辩, 让学生自己出题测验, 让学生上台讲课等。学生通过参与教学, 掌握了知识, 学生能做到在“做”中“悟”, 在“悟”中学, 更重要的是, 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广泛参与性, 为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参与打下了基础。
六、实行角色轮换教学
会计法规中对会计岗位的重要性以及岗位职责都有明确的规定, 学生应该在学校学习期间内就对每个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有所了解, 并熟知岗位的性质和职责。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实行分组教学法, 让学生扮演各种经济角色 (包括会计、出纳、销售人员、经理、客户、银行工作人员等) , 让学生们在材料购买、商品卖出、存货清查等各种场景中, 完成业务流程中会计单据的传递和会计账户的处理。让他们根据自己岗位的不同来体验出纳、成本、税务、财务等不同角色的不同职责, 这是一种通过课内实验促进理论理解的重要教学方法, 在角色的互换过程中, 加深对不同经济岗位上会计核算的技巧与能力, 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差的根本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七、开展案例实践教学。案例实践教学分两步, 运用案例
剖析启发疏导会计教学法, 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首先进行单项案例模拟实践, 就是依照教材的顺序, 按教学内容分设阶段组织实践。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 可分别以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 会计账簿的登记、结账和错账更正, 以及会计报表编制为单元进行案例实践。单项案例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单, 容易组织实施, 并可保证在学生每学习完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之后, 首先, 学生做出对案例的判断分析, 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进行合理的实践操作, 循序渐进, 步步为营, 达到直观了解和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的目的;第二是, 综合案例模拟实践, 就是以一个模拟企业某一个月份完整的经济业务资料为对象, 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模拟实践。综合模拟实践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相对就会比较高需要学生具备综合处理账务的能力, 教师为学生提供会计资料应该是完整的, 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各账户的期初余额、原始经济业务、成本计算方法和财务分析指标等。经过学生对对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使学生综合掌握会计循环过程, 形成企业会计核算过程的综合能力。
八、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财会人员对电脑的运用能力是
现时对财会人员的基本要求, 所以, 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会计电算化运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应根据手工操作环境下所完成的会计资料, 在财务软件中重新进行计算机模拟操作, 完成凭证录入、账簿数据的生成和打印会计报表等全部电算化工作。让学生亲自体会计模拟实验中体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的不同, 感受会计电算化的具有快速便利的优势, 从而掌握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方法和业务技巧。
九、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 财会人
员应具备的职业操守同样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有具备职业操守的学生, 将来才是真正合格的财会人员, 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包括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等。其所规定的内容将始终贯穿于会计工作之中, 并对学生示来的经济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 并对社会经济秩序有重要影响, 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职业道德观念, 为他们走向社会后, 未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引导
0引言
案例1:学生A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 学习成绩位于班级前列, 一模考试后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二模考试后, 发现班级里原来成绩不如她的同学, 都超过自己, 自己的成绩不仅没有太大起色, 反而还下降了一些。无法接受这种现实, 从此变得意志消沉。不求上进, 一回家就看电视, 玩电脑至深夜, 并萌发了放弃高考的消极念头。
案例2:学生B是一位省级示范高中学校的学生,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成绩一直优秀, 基础扎实, 接受能力强, 努力勤奋, 按理考上一个理想的学校不成问题, 但进入高三后, 感到压力倍增, 焦虑不安, 每到考试就感到恐慌, 闹肚子, 一模, 二模, 三模考试连连失手, 尽管付出很大的努力, 但成绩始终不能走出低谷。
上述案例, 在迎考的高三学生中并不少见。有一项对高考学生的调查:近70%的考生不能正确认识高考, 近58%的考生有考试焦虑, 近55%的考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有人说高考的成功=平时学习知识的储备+优良的心理素质+考试的应试技巧。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 而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和调节重视不够, 做得不好。学好知识固然重要, 但如何能将实力发挥出来更加重要。高考的准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往短的说, 高三总复习9个月;往长的说, 高中3年, 甚至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中, 高考都占有很重的分量。对每一个在高考路上艰苦跋涉的学生而言, 谁不想"一举成名天下知"?谁不渴望"直挂云帆济沧海"?随着高考日益逼近, 自己的前途, 父母的期望, 老师的希望等接踵而至, 心理压力由此加大, 并越来越沉重。因此对考生进行考前的心理辅导、自我放松及排除过度紧张或焦虑的科学方法指导, 提高迎考心理素质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无论是学校、老师, 还是家庭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作为一个高三班主任, 在复习迎考的阶段, 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 希望能及早发现并甄别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沼泽地。本文就高三学生心理辅导谈谈自己的意见。
1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培养良好的积极心态是高考成功的基础。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过:"积极的心态就是心灵的健康和营养, 这样的心灵能吸收财富、成功、快乐和身体健康;消极的心态却是心灵的疾病和垃圾, 这样的心灵不仅排斥财富、成功、快乐和健康, 甚至会拿走生活中的一切"。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心态决定了成功的85%, 学生若能以积极的心态备战高考, 就会把枯燥、乏味的学习变成一种兴趣、追求和责任, 树立起强烈的雄心或抱负, 去想成功给人带来的快乐、幸福、满足, 从而勤奋好学, 顽强拼搏, 自信坚强, 永不放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根本问题是要学生从思想上端正对高考的认识, 并调整心态。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迅猛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在竞争激烈中, 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就很难立足于社会。因此接受大学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社会的需要, 也是自己发展的需要。当然我们也应该提醒学生意识到:考取大学或名牌大学不是一个人成材的唯一途径。大学的学习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 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终身地学习。因此现在的学习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责任感及主动投身于学习的强烈意识, 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而不是仅仅为了考大学才去学习。为此, 我经常利用班会、辩论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加以引导,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情绪。
2引导学生合理定位, 保持从容心境是获得成功的保证。
高三的学生大多数都有升学的愿望, 都想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往往会出现这几种情况:一是认识到考上大学, 特别是名牌大学对自己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学习刻苦, 勤奋努力, 心气很高, 喜欢和别人比较, 平时事事追求完美, 对自己提出能力范围以外的目标。而目标过高, 容易产生心理负担过重, 导致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最终对自己失去信心并绝望。一位高三学生写到:"我期待着让高考来检验十二年的成绩, 期待丰富多彩、令人向往的大学生活……但在我心中, 却总有沉沉的压力和隐隐的不安, 每当迎来又一个早晨, 我总是对自己说, 要努力, 要相信自己。可是每当夜幕降临, 面对着堆叠的练习, 我不禁要问, 我能行吗?高三难, 高三苦。"二是自我评价过低。这类学生往往由于成绩不理想, 当长期辛劳得不到回报时, 往往会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陷入极度悲观焦虑中, 个别学生甚至会做出极端事情。对自己缺乏信心, 不敢为自己拟定高一点的目标, 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不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导致痛失成功的机会, 使自己遗憾。
心理学研究认为, 一个人成功的概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目标期望的强度, 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不利于学生达到目标。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作出全面细致的分析, 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和成绩水平, 客观评价, 认真分析学生的优势与劣势, 和学生共同商量讨论, 依此提出适合学生的合理期望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从容的心境, 获得成功。
3当好"心理辅导员", 教会学生把握情绪, 学会自我调控是科学的方法
高三备考对每一个参加高考学生来说都是一段特殊的经历, 面临的竞争和压力是可想而知的。高三学生中有一半以上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疏导, 不但不能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复习备考, 发挥有效的水平。因此, 老师要当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员, 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老师要细心捕捉他们情绪波动的信息, 平时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 从各种细节中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要尽快地和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一般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 不是通过一、两次谈心就能完成, 而是通过长时间老师与学生交往, 用老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信赖的, 使他们能够"听其言, 信其道"。要做到与学生共情, 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 对话不能居高临下, 要平等的共同探讨, 力求在探讨中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问题的辅导不完全等同于思想教育, 教师要学习一些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要能够甄别、判断各种心理问题, 学会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 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紧张的情绪, 在紧张的环境中放松情绪, 学会把握情绪, 自我调控。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形成和谐愉悦的氛围是筑起健康的心理家园
良好的班集体, 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 对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 会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相反, 疏远集体、忽视集体, 缺乏人际关系的沟通, 会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情绪低落, 心理疲劳。因此在复习阶段, 学生更要关心班集体活动, 越是紧张越要放松。要帮助学生进行健康的人格和情感的训练, 培养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心态,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围绕复习应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活动、节日活动等, 展示班级良好的精神面貌,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样学生才能有健康心理去迎接高考挑战。良好的班集体, 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密的同伴不仅能温暖学生, 慰济疲惫的心, 还能使学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如何关心他人, 帮助他人, 培养良好的个性, 筑起和谐愉悦的精神家园。
高三班主任工作的亲身经历使我深刻感受到: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考试技巧的同时, 还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和健康平和的心态。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 并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参考文献
学生的培养 篇9
第一, 教师要相信孩子能学会。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教育上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如果教师课堂上语言太多, 孩子自己思考的空间就不够。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 教师必须大胆地放弃老经验、旧方法。相信孩子能学会, 教师将自己融成学生中的一员。在学生困难的时候, 推一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如此学生才敢于讲真话, 讲出新思想。在这样充满民主气氛的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充分发挥个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恰当有序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要引导学生, 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教师的“引导”要有明确的目的。
第二, 学生主动发现,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教教“传道、授业、解惑。”怎样传, 怎样授呢?教师主要“传之以道, 授之以渔”。学生如何学到“渔”?我们教师不应过多地把自己的所谓“方法、妙招”硬塞给学生, 而应让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积累之后, 主动地去“寻找”, 在“寻找”中自己发现, 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寻找”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主动去“寻找”呢?
(1) 加强诵读, 积累存储。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的积累。而一个人在少年时“多记性, 少悟性”, 充分利用这一时期的记忆优势, 多背诵积累一些典范的诗歌和文章, 增加一个人的语言库藏, 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自主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所以我们确定了以“读”作为学生自主活动的首要原则。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 应以诵读为先导活动, 并把学生的读贯穿在一篇课文教学的始终, 变换多种读的形式。王一同学说“我最难忘的是在讲台上读课文《丰碑》时的情形, 当时我心理忐忑不安, 之后, 它增强了我的自信……”。确实, 学生最难忘的、记忆深处的内容是学生自己“读”来的, 而不是教师“教”给的。
“读”的活动决不是单向的主体声音对课文文字符号的转换活动, “读”的过程是主体对读物内蕴主动建构的过程, 事物的形状特征、人物的表情、动作等在主体内心逐渐生成。所以“读”的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首位活动。
(2) 创设情境, 研究讨论。语文课本的大多数篇章都描写塑造了生动的形象, 倾注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 构成了真切的意境。教师借助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自主学习主体性的生成创设了适宜的环境。在教师的组织下师生通过图片演示、音乐渲染、角色表演、想象描述等实体操作活动, 使师生共同进入课文那种形象化的真切情境之中。在课文语言与学生个性化语言或非语言活动的对应互动中获取直觉的、综合的内省体察。学生的这种形象体察必须上升为理性的思想, 才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质的飞跃,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学习情境中, 通过自主尝试、小组合作交流、组际间的交流竞争, 对课文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加工, 得出相应的思维成果。
(3) 应用迁移, 自主创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生成还必须通过具体的应用来检验, 语文课堂同样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检验的主阵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新情境中去, 知识才能活化, 才具有强的迁移力。学生力求对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去理解, 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 力争用多种实例加以证明, 这样知识才能迁移。教师要利用好语文课堂继续创设广泛应用的情境, 促进学生学习的正向迁移, 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整体化、灵活化、深刻化, 增强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应用知识迁移, 是必不可少的。
(4) 分层指导训练, 使学生善学。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 因此, 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 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 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使优秀生“吃”得好, 让学困生“吃”得饱。发展两头, 带动中间。教师留有可供给孩子选择的不同形式的作业。比如, 学完《游子吟》之后, 自己的感受如何呢?愿意写的写, 愿意画的画。愿意说的说给大家听……我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 把平时作业分成三个层次, 即上、中、下三层。依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 分别确定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全班教学, 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自主学习, 得到发展, 争取进步。然后互相交流, 通过学习、交流, 使各层次学生互相启发, 促进思维,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每个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并随着进取意识的增强, 不断地向上一个层次递进。
教师让学生主动学习,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达到:学习———学会———会学。这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掌握了自学的一些方法, 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乐学好学, 成为了学习的真正主人。我班学生的成绩有了提高, 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发展也很快。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10
因此, 培养和造就个性和谐、全面发展, 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尊心是自我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促人向上。一般来说, 自尊心较强的人有强烈的好胜心, 能积极进取, 它会萌发创新意识, 产生创新行为。因此, 教师要相信学生、爱护学生和尊重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第一秘诀。创新需要有自信, 有了自信, 创新意识才能转化为创新行动, 没有自信心, 就没有创新, 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 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
培养学生的顽强的意志和独立性。没有独立性不能进行创新活动, 而没有顽强的意志, 创新也不会坚持到底, 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挫折训练,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特别是战胜困难的恒心和毅力, 面对失败和挫折不屈不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大胆让学生自主地去学、去想、去做。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前, 语文教学首先要“打开”、“放开”, 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语文教学所提供的情境中翱翔。朱自清的《春》, 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佳作。上课时, 我播放了《春到沂河》这首柳琴独奏曲 (全曲描绘了春光明媚、流水潺潺、万物生辉的动人景象) , 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 展开联想, 想象春天的美景。学生在明快的节奏、美的旋律中迅速地展开联想。在想象中, 一幅阳光明媚、东风荡漾, 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流露出热爱大自然的喜悦之情。通过这样的教学途径,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 心灵得到了充分的自由,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营造一个民主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设想, 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教师只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 从上课讲到下课, 学生听得无精打采, 学生的创新精神从何而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教师采用发现式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在回答问题时, 要提倡一问多答, 引导学生提出新见解、新方法、新方案, 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如教《皇帝的新装》, 在学生朗读课文以后, 要求学生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 (一个**的皇帝) , 并讲出理由。顿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一个愚蠢的皇帝”、“一个虚伪的皇帝”、“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学生一下子讲了十几个。更令人惊奇的是, 学生在讲理由的同时, 大多能扣住文章的中心。在课堂上, 学生回答的问题不仅新颖, 而且灵活。在时空上学生都有充分想象的余地,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教《马说》一文, 小组讨论:你同意作者“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吗?请结合新时代的要求谈谈。学生开动脑筋, 畅所欲言, 提出“毛遂自荐”、“天生我才必有用”等观点。学生不受拘束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活动中大胆质疑、勇于探索, 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 培养动手能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 要求一个人不仅动脑, 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 又能勇于实践;不仅有知识创新, 还有技术的创新、工艺方法的创新。在语文教学中, 应该联系实际, 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培养动手能力。例如, 每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可以发动学生, 广泛收集有关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还可编撰小字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是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我广泛发动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在一周的时间里,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上百条黄河的信息, 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后, 精选出若干条, 由文学社成员编撰了一期小字报。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再如教《春》,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 画出有关春的五幅图画。总之,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学生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兴趣; 阅读品位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84-001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笔者认为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领学生从“阅读”走向“悦读”,熏陶学生爱阅读的情感,发展阅读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构建关系,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多元化解读和独特的阅读体验,肯定学生的阅读感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生成,给予学生必要的精神鼓励和行为支持,推动学生的个性阅读。
如我在教学《烟台的海》一文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以导游身份介绍烟台的海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个人感悟,分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场景,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展开想象和描述,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呈现阅读感受,通过导游与游人的角色扮演,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了课文理解,明晰了烟台的海的四季特点,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诱发冲动,激发强烈的阅读动机
阅读动机是在阅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阅读需要的主要表现形式。阅读兴趣是读者认识阅读需要的情况表现,是阅读动机的重要方面。阅读兴趣的产生,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某种作品对读者有重要意义;(2)读者阅读这种作品有积极热情的态度。作品的主题思想、内容特点、水平质量、作家个人、写作风格、表现手法、评介文章都可以影响阅读兴趣。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动机包括兴趣、成就感以及阅读的欲望和需求,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和期待,引导学生完成阅读理解到体悟的过程,直到产生自我认知,实现自我发展,完成对文本的吸纳和内化过程。
1.及时强化
对于学生的个性阅读和多元感悟,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给予及时的强化和肯定,如物质奖励、言语肯定、提供展示平台,在强化学生动机的同时,也对其他学生形成适度的心理暗示,进而形成积极探究的行为认同,并逐步培养行为趋向,使学生具备阅读期待和动力。
2.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具有成功完成某一特定学习任务的能力判断。教师主要是通过训练学生自我要求、自我激励,使习惯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效地帮助学生强烈阅读动机的养成,并使其行为内化成了一种个性化、情感化的,每个个体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感悟和领会的自主阅读行为。
三、捕捉时机,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注意根据阅读思维的特性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根据教材的特点,教会学生在不同的环节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巧妙地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要能够在阅读教学中捕捉时机,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
1.抓作者思想“制高点”
作为阅读对象的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结晶,任何一部作品,从题材、主题到遣词造句、表现方式,无不体现出作者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个性特点。李白清俊飘逸,陆游激昂悲壮,朱自清柔丽含蓄,郁达夫沉郁忧伤,鲁迅冷峻深刻……不是因为作品让他们有个性风格,而是因为他们的个性风格决定了作品。而课文思想的“制高点”,实际是教学中应遵循和把握的文本的主旨,它展现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倾诉、表达,是学生需要着力领会的思想内涵。教师只有站在作者的立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直接进行心灵对话,才是领会、理解字词的关键,才会使阅读思维走向深刻和准确,更好地体会言外之言,意外之意。
2.抓文本的“空白点”
文本的“空白”既有作者欲言而难言的,也有不值得言而不言的,往往留给学生的是广阔的想象空间,对于文本的独特理解起到牵引和支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在文章的空白点上设计,放飞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的思维,在诸多的不确定、不经意之间,能够使学生更直接更强烈地感受到文章的震撼力,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旨意。
《海伦·凯勒》描述了海伦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赞颂了她与命运顽强抗争的博大精神,其中在描写到海伦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终于能喊出“爸爸、妈妈”的动人情景,我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海伦父母的激动,体悟到海伦生命重新开始的欣喜,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去描写海伦与父母见面的场景,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更好地体察人物思想感情,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
3.抓学生的“生长点”
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是学生已有经验的呈现,教师要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探索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冲突,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建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要充分发挥元认知作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阅读过程中实现人物赏析,体验生活情境,穿越生命历程,从而促进知识融合架构,优化思维品质,使不同背景的学生实现向“最近发展区”的迈进和跨越。
四、开发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学生听课方法的培养 篇12
一.创设意境, 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老师的课不感兴趣, 老师讲得再多, 课上得再怎么精彩, 也是做无用功。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听课的关键。让学生学会倾听, 是发展他们的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 提高课堂效率。因此, 我除了课前精心备课, 巧设问题之外, 还指定了几个“小法官”、“小裁判”。这些“小法官”、“小裁判”都是我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听课最不认真的几个孩子。任务是判定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正确, 学生读的课文中是否有字音不准和读错的字。他们能指出一次, 记一分, 这作为评比三好学生中的一项内容。授课前我尽量采用讲故事、猜谜语等方法巧设悬疑,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听课, 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二.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
1.指导学生倾听的姿势
手势或身体动作最能反映学生是否在认真倾听。上课伊始, 我首先要求学生臀部坐正, 两腿自然放在桌下, 两臂自然放在桌上, 让同桌和前后桌互相监督。养成端庄大方的坐姿, 这对学生集中注意力, 认真听课很有帮助。
2.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除了让学生想听外, 还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听, 这就要求老师适时地诱导点拨, 教给学生方法, 使学生会听。对于有些学生来说, 往往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他们要思考的时间比较长, 有时可能想不出来或摸不着头脑。这时, 他们只能是听别人的答案。因此, 我在提问的时候, 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积极回答问题。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我采取把一个问题划分成几个小问题的方法, 设置不同的梯度。提问时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偏向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听其他学生发言时, 要求每一学生眼睛要看着发言同学的脸, 做到神情专一, 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 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要让学生明白听别人讲话不是只听“热闹”, 而是带着问题去听, 去思考。一要听明白, 二要思考有无不同的意见, 三要思考是否给自己带来了启发, 在大脑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边听边想, 边听边记。
还要让学生知道:别人发言时, 要认真听, 如果有不同意见要等别人说完后再提出不同的见解, 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 这是一种文明礼貌的人应有的基本素养。
三.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学生好的听课习惯的养成, 只有正确的姿势, 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这还是不够的, 因为孩子天性好动, 要养成倾听的习惯并不容易。我利用孩子强烈的争胜心, 我制定了“回答问题我最棒”、“做小老师”等措施, 回答对一次, 奖励一分, 为别人做一次“小老师”奖励本上加一分。
例如:一次我在讲《五彩池》这一课时, 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五彩池让我最惊奇的是什么?此时我发现有一位学生没有注意听, 我灵机一动, 提问了他, 他当然不会, 我说:“来, 谁给他当一次老师, 奖励一分。”同学们都争着给他当老师, 通过这个方法使很多学生改变了听课开小差的毛病。还有一次, 我刚讲完课时, 随堂出了几个测评题让学生回答, 发现还有部分学生不会回答, 有的学生回答不完整。我想, 刚才讲课时, 学生回答得很好, 怎么到测评了学生就不会了?由此不难看出, 有的学生是听课时并不用心, 只听不想, 左耳进, 右耳出, 也没有做笔记的习惯。所以我在课后设置了“回答问题我最棒”这一教学环节。通过这一方法督促学生, 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