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

2024-11-06

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精选7篇)

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 篇1

0 引言

个性是一个心理名词, 带有强烈的心理暗示, 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另外一事物的特殊物质。它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中主要是形容人的兴趣、爱好。电子制作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工作, 只要保证电子制作的理论符合其制作规范, 其制作过程就可以无限制的主观发挥。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会带动个人个性的发展, 个性发展是特长发展的思想前提, 在这种前提具备的情况下, 学生的电子制作个性特长会逐渐展现出来。

1 电子制作的基础

1.1 了解元配件的功能效用

电子制作的基础是要对电子制作的元配件有所认识, 这种认识并不仅仅局限于对该元配件名称的了解或是对其局部功能的认知, 而是要对该元配件在与其他元配件不同的搭配组合下产生的不同效果有所了解。举个现实的电子制作例子, 电子制作的学生都知道二极管是一种可以发光的元配件, 由于发光的特性常常被用于电灯的制作, 但是这种单一的不加组合的制作方式往往使之只具有最简单的功能效用——发光, 如果电子制作人员在制作过程中利用具有另外一种功能的电子元配件与其搭配组合, 就会发现二极管照明灯的功能效用会得到延伸, 就如楼道中的声控开关。

1.2 了解元配件的线路组合

电子制作过程中对与电子电路的制作是最为复杂的, 它不仅需要掌控好线路的方向, 还要把握线路的顺序。这种繁杂的工作常常会让一个耐心的人感到烦躁, 更不要说平常人。因此想要在电子制作领域学有所成, 我们必须克服这种困难, 可是怎样去克制这种困难呢?我这里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就是让初学者尽量接触一些简单的万能电路, 通过对于一些万能电路的修饰, 使电路变得稍微复杂, 循序渐进, 最后达到可以制作复杂线路的目的;第二种是利用趣漫味学习方法让学习变得简答而富有乐趣, 比如以画漫画迷宫的方式, 使电路学习变得轻松。

2 电子制作对于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的原因

2.1 实践操作性能

电子制作是一门很注重研究实践的学科, 在对其的学习中, 学生往往只有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索才能真正了解到书中理论的含义。这种学科的实践性让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难以像在传统教学中那样偷懒耍滑, 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理解到书本理论的含义, 因此, 学生在学习电子制作的时候往往比较认真。

电子制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充满趣味性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实验证实课本当中的教学理论。与我们认为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的观点相反, 电子制作实践是一个奇异的探索实践过程, 在探索实践中, 学生可以获得一种对自我行为认同的满足感, 体会到探索的乐趣。

2.2 教学方式新颖

电子制作的教学内容与普通学科的教学内容大不相同, 因此在对其教学方式的选取上, 电子制作选用特殊的教学方式。首先就理论课的讲授而言, 电子制作采取的是以传统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的多样教学方式;其次就实验课的教学而言, 电子制作的实验教学并不像传统物理、化学的实验教学一样, 以老师指导为主学生动手为辅, 相反, 电子制作实验教学是以学生自觉动手实验为主以老师指导为辅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就社会实践教学来说, 电子制作社会实践教学根本上区别于某些高校的形式实践, 直接通过生活电器的维修来检验教学效果。

2.3 学分认定改革

成绩一直都是学生学习关注的重点, 但是不得不说现在中国的学分评定留有诸多弊端。首先就其科学性而言, 仅仅以试卷的分数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实在太过片面, 这种片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试卷出题的片面性, 另外一个是考试时间的片面性;其次就其准确性而言, 应试教育让很多学生习惯性的临时抱佛脚而忽视平时课程的复习, 采取临时记忆的方式, 考出了好成绩, 这种成绩是不准确的, 严重影响了学分评定的准确性。

电子制作教学为了避免传统学分认定的弊端, 改革学分评定方式, 将学生成绩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卷面成绩, 一部分为理论成绩, 还在此基础上, 为了更加增加学生平时的学习热情, 将平时成绩在学分评定的比例增大。

3 电子制作对于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的表现

3.1 实践水平提高

电子制作学习区别与普通学习的主要原因就是电子制作学习的实践性, 这中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 是学生的实践水平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

电子制作学习经常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比如去一个小区, 实际的为小区居民修理家电。这种实践活动会缩小电子制作实验与实际生活的差距, 切合实际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2 创新能力增强

实践是认识产生的动力。在电子制作实践中, 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 加深了其对书本知识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加深可以让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相关内容不断融会贯通, 最终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力学体系。力学体系的建立构成学生创新理论基础, 让学生能够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新活动。

4 结语

电子制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活动, 在这个复杂活动中, 个人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任意的发挥, 为其个性特长的培养创造出了良好的物质精神条件。因此, 可以一定程度上的说, 电子制作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金龙.以电子产品制作为依托, 培养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2]从岩.浅谈电子制作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Z].

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 篇2

作者 :孙伟

苏霍姆林斯基说:“天赋为每一个正常的头脑打下必要的根基,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创造者。”现代化国家的人才需要是多方面的,人的素质,能力是多方面的,人的个性特征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应该是多方面的,而不应该是单一的。

教育者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差异,是对待学生的最起码的科学态度。原因之一,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千差万别,精神世界五彩斑斓;原因之二,个性差异又是形成人的个性的最基本的前提,也是世界多样性的一种体现;原因之三,启迪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全面展现自身独特个性魅力的时空,这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又是对未来活泼、多样世界的创造。更是现代教学观的一个很好的展现。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不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均衡发展,“齐头并进”的过程,而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展现个性,发展特长,成为在某一方面有较大作为的有用人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成长,也不能“拔苗助长”,而是要为学生成长创造需要的条件,在学生最需要之时,伸出援助之手。

工作中,教育者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分析学生潜能没有充分发挥的原因,努力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尽量多开展集体活动,给学生,尤其是给后进学生以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都能够在某些方面优于其他人。尤其是学习成绩平庸,在班级中毫不干起眼的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身手、显露才华的机遇和舞台,使他们打破以往的自卑,建立起应有的自信。

比如,有的学生爱好写作,教育者应启发他用自己的眼睛多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多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形诸语言文字。有的学生爱好画画,教育者就要鼓励他平日里多观察,多留意眼前的山、水、鸟、兽等,多画,只有这样见什么画什么,多感受、多比较才会不断进步。还有的爱唱歌、爱跳舞,每逢学校搞什么汇演、班级搞什么活动他都争先恐后,此时教育者也不要因为他成绩不好而阻止。还有的爱好武术、体育、书法......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亲自实践的机会。因为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是在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参与什么实践活动,就发展什么能力。参与活动的过程与水平,决定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很好的外因条件,并创造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氛围。

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个别指导;个性发展

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展的教学”。差异教学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更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将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优势潜能的开发。

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体,是学习的主人,不是学习的奴隶,更不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陪衬。作为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诚心诚意地把每个学生都当作学习的主人,要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进行“差异性”教育。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差异性”教育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法,是差异性教育中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策略之一。为了适应个性差异,对学习者实行分层教学,是目前一种流行的做法。在班级教学中,一般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学生分成几个层次,在教学的目标、要求、速度、评价等方面区别对待。现实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针对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笔者尝试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学习计划,并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备课时分出层次,课堂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有梯度地设计教学环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学生从学习中感到挑战,中等学生受到激励,成绩差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下面笔者以初二地理“长江”一节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明确目标

1.基础目标:要求能在地图上找出并记住位置:

长江发源地:唐古拉山(格拉丹东雪山)

入海:东海

入海口城市:南京、上海

自北面流入长江的主要支流(自西向东依次)有:

雅砻江,汇入港口:攀枝花;

岷江,汇入港口:宜宾;

嘉陵江,汇入港口:重庆;

汉江,汇入港口:武汉

自南面流入长江的主要支流(自西向东依次)有:

乌江,汇入港口:涪陵;

湘江,通过洞庭湖入江;

赣江,通过鄱阳湖入江。

主要水电站:三峡、葛洲坝。

中上游界限:宜昌

中下游界限:湖口

2.理解目标:长江中下游水患的成因,解决方法,长江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3.拔高目标:绘制长江水系简图

(二)确定方法

依照平时对班级情况的了解,为方便进行分层次教学,将全班学生分五类:

A类学生:理解能力、绘图能力和记忆能力都非常强。

B类学生:理解能力强,绘图能力强或记忆能力强。

C类学生:理解能力、绘图能力和记忆能力都一般。

D类学生:很聪明,理解能力强,但管不住自己,常走神儿。

E类学生:不聪明,很好学,但成绩不好。

(三)实施方法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基础选择学习内容,教师也要根据课堂内容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对A类学生,要求在完成基础目标的基础上,同时完成理解目标和拔高目标,绘图能力强的,可要求他们绘制出长江水系图;对D类学生,要及时表扬,多提问,多鼓励,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发挥潜能;对E类学生,要加强个别指导,及时鼓励,不要急于让他们学会,而是要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

(四)根据课上的具体情况,要求A类学生“一帮一”,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对表现优秀和进步较快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

(五)制定地理课堂学习效果评价手册。把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记录在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起点为标准做相应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

初次尝试,笔者就感觉学生普遍有了进步。课堂上,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讨论问题都更加积极了,师生快乐、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发展。

二、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教育学中的重要观点。个性是创造的前提,传统落后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创造性人才。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如在讲“亚洲自然环境”这一课时,笔者就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根据课文内容,把全班学生按兴趣和特长分成六个小组,且每个人可以同时参加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做准备:

美术组(喜欢画画,并擅长临摹的同学),绘制一幅亚洲轮廓图;

音乐组(喜欢音乐,并能找到相关音像资料的同学),找一首能够表现亚洲自然环境的歌曲;

小记星组(擅长记忆的同学),将本课你认为该记忆的知识点记住;

网虫组(喜欢上网的同学),下载一些有关亚洲的河流、山脉、面积、气候等资料和自然景观图片、趣事等;

地理组(对地理学科很有兴趣且读图能力较强的同学),对照地图直观记忆亚洲周围的大洲和大洋;

综合组(其他同学),每人选出本课中你认为最好记忆的一个知识点,并且要记住。

(二)教师准备一些有关亚洲自然环境方面的资料,以备作补充。

(三)练习绘制亚洲轮廓图(穿过亚洲的经纬线要尽量准确)。

(四)对本节课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

经过这节课,那些平时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的出色展示,也都跃跃欲试,再加上教师的指导、鼓励,使他们增强了自信心,表现得非常积极,使教学活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篇4

一、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的特长

俗话说:“五个手指有长短。”同样, 在一个班级内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总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主要有智力的差异、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以及认知方式的差异。一些学业上“落伍”的学生, 虽然也和其他学生在教室听课, 和别人一样每天做着练习, 接受着平等教育, 但实际上由于在优势智力侧重、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他们并没有得到适合于他们个性的教学, 也就是说, 没有得到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要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活动的情境中, 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语文课堂中, 教师可以为这些所谓的“差生”创造表现的机会, 如让他们介绍和展示自己的特长, 他们就会跃跃欲试, 有的说“我写字工整、美观”;有的说“我绘画唱歌都行”;有的说“我普通话语音准确, 朗读课文在行”;有的说“我过目不忘, 背书快”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 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在教师心中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用分层教学发挥学生的特长

分层教学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差异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是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特长的有效方法。我们必须采用符合学生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教学方法,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人格, 给学生以信任, 创设和营造没有任何束缚、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情绪饱满地自觉投入到学习中, 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那么, 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呢?这就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确定学习的任务和目标, 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速度。例如, 在学一篇新课文的时候, 不再是我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而是我提前把这节课总的学习目标分成了若干细化的具体目标。在这些目标中, 有些是每个人都能完成的基本目标, 有些是中间层次的学生能够完成的, 有的则是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才能完成的。学生根据能力把自己能完成的任务都完成了之后, 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读、默读背诵、扩词造句、积累好词佳句、临写生字……

三、用特长培养特长, 为班级争荣誉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我平时比较注重发挥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 特别是让有特长的学生, 带动起其他对此方面有兴趣的学生。我先是根据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 本着自愿原则, 让学生自由组合, 分别组建了演讲、舞蹈、绘画、小制作、书法、体育等7个小组。然后把特长最突出、最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命为小组长, 对于自己小组的活动时间和内容可自己定。学生在一起交流, 在一起切磋、相互学习, 可达到相互借鉴、相互提高的目的。目前, 我们班课本剧表演特长生有4至5人;美术书法特长生有5至7人;朗诵演讲特长生有4至5人;体育方面可达到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有了这些“小人才”, 无论是出黑板报、制作宣传展板、举行文艺演出, 还是召开运动会, 都会让我省心不少, 每次参加各种比赛都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的平台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给学生以评价激励, 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我们应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的平台。多年来, 为了让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笔者经常利用课内、课外的时间, 举办多种兴趣活动, 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比赛、主题辩论比赛、讲故事比赛;开展收集对联、谜语、谚语、名人名言、警句等的活动以及举办钢笔字比赛、做手抄报比赛等。每进行一项活动, 我们都让全班学生做评委, 为比赛优胜者评出各种称号。如书法佼佼者就可以获得“小书法家”称号, 课本剧演技出众者就可以获得“小演员”称号, 收集对联最多的就可以获得“对联收集大王”称号。评出的称号还有诸如“金话筒”“小作家”“小记者”“小演讲家”“小老师”“小诗人”“故事大王”“雄辩家”……有时一人可获多个称号, 但每个学生至少都会有一个称号。这样一来, 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我有特长”“我真的很棒”“天生我才必有用”。通过开展这些学习活动, 大大激发和培养了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实践证明,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 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而且还大大改善了学生学习的态度。班级不再明显地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不再有被称为所谓的“教不出”“弱智低能”的学生, 取而代之的是, 人人都爱学语文, 在朝着“合格+特长”的目标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赤符等.高师中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研究[M].远方出版社, 2004.

[2]李秋菊,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岳增学.语文教育的现实批判[J].河北教育, 2007 (6) .

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 篇5

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将来长大了成就一番事业,甚至成为一代伟人。然而,纵观古今中外的无数伟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兴趣爱好广泛,精神生活丰富。马克思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创始人,整天埋头写出伟大著作《资本论》,一生坚持不懈地宣传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尽管工作很繁忙,但不忘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他不仅喜欢击剑,更酷爱文学艺术,他能背诵海涅、歇德等著名诗人的许多著名诗篇;俄国革命的伟大导师列宁也有广泛的兴趣,他喜欢读书、滑雪、打猎、下棋;我国的`老一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都有广泛的兴趣,伟大领袖毛泽东,他喜欢登山、游泳、读史、写诗;朱德总司令喜欢养花、写诗;陈毅元帅喜欢打太极、下棋……所有的伟人几乎都有广泛的兴趣。

那么丰富的爱好特长对这些伟人走上成功之路有何帮助呢?

列宁下棋时,坚守不悔棋的原则,他走耙徊狡宥际分谨慎,一旦动了棋子,即使有误也决不反悔,以此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毛泽东喜欢登高望远,在江水中游泳,不仅锻炼了身体,强健了体魄,更陶治了情操,磨炼了意志,塑造了坚初不拔的品质,为树立令人敬重的人格魅力,×烊中国人民成就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健康而丰富的兴趣爱好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因为正是多经多彩的兴趣爱好,让我们的课余生活不再单调乏味,我们的视野不再狭隘,我们的人生阅历不再单薄。

具体到我们各位同学的身上,个性特长就是我们可以有动听的歌喉,可以有优美的舞姿,可以有绝佳的球技,可以有超强的动手能力,能画一幅栩栩如生的好画等等,这些特长,我们一个人不可能都具有,但只要你具有其中的一项,你就可以很好的展示你自己。学校每年11月的队员展示月就是给同学们展示才艺特长的大舞台,希望在这个舞台上看到更多同学的身影!

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 篇6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 日新月异的技术、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如何应对?如何增强核心优势, 持续不断地提升核心竞争力?唯有创新!比如,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 “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各地。然而, 由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 我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利润少、风险高。我国制造业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关键是创造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哪里来, 谁来创造、掌握和应用核心技术?毫无疑问, 这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支撑经济命脉的脊梁, 只有创新型科技人才, 才能创造、掌握和应用核心技术, 谱写“中国创造”的新篇章。

创新型人才, 通常是指个人拥有独特经验、技能和心智模式, 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具有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而努力的创新意识, 具有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创新品质, 具有不轻言放弃、锲而不舍的创新意志, 具有见微知著、触类旁通的创新视觉, 具有善于发现事物内在联系、预知事物发展趋向的创新思维, 具有精通专业、了解相邻学科的创新学识。创新型人才包括知识创新人才、技术创新人才、产品创新人才、管理创新人才和制度创新人才等。毋庸讳言, 我国目前这样的创新型人才还相当匮乏, 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国家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 就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以建设创新国家的需求为基准, 遵循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 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有培养和造就大批能够创造、掌握和应用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人才, 才能顺利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中国梦”才能变成现实。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 我们承担着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基的重任。无论在哪个时代, 培养杰出人才的基本规律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他们必须具有独立思考的品质、从实际出发不迷信经典和权威、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求真欲望、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的培养不能到高等学校才开始, 中小学阶段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

但是,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系统中, 教育的导向主要是记、背标准答案, 学生提问的欲望和兴趣在中小学阶段已经被大大地削弱了。学生疏于独立思考、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 是我们在培养杰出人才时遇到的困境。究其根本, 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并未将学生作为主体, 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哈佛大学曾强调, 学校要赋予学生三个“法宝”, 即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行为转化为自主行为, 让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学生只有变成学习的主体, 其主观能动性和无限的潜力才会被充分激活, 教师的教学才能最终提高效率。

从当前基础教育模式来看,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基本上还都是以“批量生产”为主, 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个性化教育非常欠缺, 在尊重学习者、服务学习者、促进学习者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很薄弱。这一方面与教育体制和教育导向有关, 另一方面, 也与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有关。目前, 我国的教育改革, 基本上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路径, 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在改革过程中主要是改革理念和政策的执行者, 在教育改革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甚至处于被改革的地位,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导致教育外部的改革很热闹, 但教育内部过程变化不大。因此, 更新教育理念, 改变教育方式, 把发展学生个性特长、采取个性化差异教育作为教育实践的目标, 把“以生为本”真正落到实处, 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 当然, 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单纯训练学生发明创新的技巧的教育, 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培养少数尖子学生的英才教育, 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只重结果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 而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创新特征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以挖掘个体某项能力为价值目标的教育, 而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断地去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中国人民大学项贤明教授尖锐地指出, “我们在该难的地方其实并不难, 而在不该难的地方却难倒了一大批孩子”, 学校教育“在引起人的兴趣之前开始学习, 而在人的兴趣终止之前终止学习”。这与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难度、课程设置和教学、学生作业的难度等有密切关系, 我们的基础教育恰恰在这些方面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在当今社会环境下, 改变这些很难改变的内容, 恐怕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无法完成的任务。

然而, 作为基层基础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能因为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进展缓慢就坐等乃至被动应付。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自觉践行创新教育。在这方面, 北京二中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这所百年名校在课程设置和学生个性培养方面形成了突出特色。该校注重构建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形成重基础、多样化、综合性、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 设计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 学生有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 接受课程的过程即经历“生命历程”的过程。该校充分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 创建涉及“文化与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与创新、技术与生活、体育与健康”五大领域190门的“课程超市”。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 学生对于课程选择实现了由“套餐份饭”到“自助餐”再到“自制餐”的连续转变。学校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 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 为学生铺设一条绿色的成长链条, 减少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转折、压力、不适和扰动。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发展, 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对具有特殊潜质的学生, 特殊培养, 持续培养, 连接起不同学段间学生成长的“链条”。“李汉歌和他的蜘蛛” (李汉歌实验室) 、“‘双胞胎’兄弟的天文之梦” (程思浩、程思淼实验室) 、“‘航班’团队的创新实验”, 这些由学校创立的以学生名字命名的实验室, 是该校从实际出发, 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有效举措。

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 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的必由之路,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创新观念, 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 形成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

最后, 希望我们都认真思考一下 (引述中国人民大学项贤明教授问题) :“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 自己能做什么?怎么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服务?学生能学到想学的东西, 孩子幸福吗?”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 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不足。本文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 对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结合具体实例作了简要阐述。

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 篇7

即使是最普通的校服也能穿出时尚味;动手设计适合高中女生的简单发型;高中生也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校园时尚……近日,针对女生在穿着打扮上的困惑与误区,满足女生对服饰审美学习的需求,我校美术教师宋斐开设了一门特殊的选修课《高中女生形象设计》,深受学生喜爱,高中生从此有了专职的“形象设计师”。而《高中女生形象设计》只是我校众多校本课程群中的一种,多年来,本着“广域建设,特色开发”的原则,我校开发、建设、发展了近百门校本课程。这些课程或拓宽视野,或深入某一学术领域,或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不同层面满足我校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不同需要。

一、课程内容建设: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我校学生在进入学校时都会得到学校提供的一份课程资讯,这份课程资讯为学生提供了课程选择指南。这些课程涵盖了八大领域,即语言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技术、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等。这些课程既有提供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拓展型课程,又有多层次的研究型课程。

我校涉及八大领域的校本拓展型课程有近一百门,这些课程,有的从某一学科领域出发,引导学生在感兴趣的学科领域触摸更广阔的学术视界、研究动向,为高中生学术选择提供服务。比如,我校宋士广老师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化十讲》课程就是这一类型的课程。该课程从语言文学领域出发,旁及文化、历史等领域,通过引导学生对汉字文化、古代基本礼仪、古代科技、古代姓名文化、古代节日、古代历法等学术领域的触摸,发展学生对语言文学类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特长,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1. 跨越不同学科,连接文理科

我校信息科技教研组建设并形成了一批跨越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统整的校本课程,其中包括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数码美术设计课程——“十字绣与平面设计”,与社会学整合的网络课程——“网络文明”,与音乐学科整合的音乐创作课程——“数码音乐创作”。就拿“数码音乐创作”课程来说,我们发现,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主要是音乐欣赏,这对于普及经典的音乐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对部分学生艺术特长的发展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数码音乐是现在十分流行的一种音乐样式,通过对学生选课意愿的调查,我校发现学生对于数码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不少学生对于乐理、谱曲等音乐创作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需求,于是,艺术教研组与信息科技教研组共同研究,以李平老师为主开发了这门课程,提供给有基础、有兴趣的学生修习,修习的学生并不多,一般在3至5人,但我们感到这样的高端小众跨界课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应当坚持开展的。

2. 超越学科界限,对知识进行批判性反思

我校《知识论》课程(Theory of Knowledge,简称TOK)是国际高中文凭课程(即IB课程)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对其在校内和校外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探讨这些知识经验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并鼓励学生通过对概念、论点及价值判断的基础进行分析,从而对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他人的知识、经验及判断有一种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进而认识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局限,打通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樊篱,获得一种整体感。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校引进了这门课程。随后,我们发现这门课程内容虽好,但并不是整个结构及其内涵都适合中国国情,适合本校。因此,在引进这门课程的十多年间,我们结合学校、学生特点,将这门国际课程通过教学科研、教学实践,进行长期建设,使之成为我校的特色课程。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我校通过对中学各学科的真理、价值观和相互关系等的整体了解(而不在于各学科知识的拓展、深入),帮助学生探究认识世界万物的基本方法,并尝试让学生动手加以检验,使学生在反思己有知识的过程中,优化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以正确的科学态度、务实的实践与创新精神对待知识,促使学生从创新思维模式的更高层面上来研究问题,并为一部分学生的初步研究打好基础。

3. 讲座式课程,开拓学生视野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以一个学期为单位的校本拓展型课程,我校还设计了一系列讲座式课程,帮助学生开拓眼界。比如大科技课程,主要介绍科技前沿发展动态。利用2049资料包,我校科技前沿讲座已经形成了二十多个专题的讲座资源库,涵盖了文史、科技、艺术等各方面的前沿知识,如《改变人类生活的纳米技术》《生命导航》《智能交通》等。我校还邀请了两院院士加盟“大同院士讲坛”课程,让学生零距离亲近大师。在校本研究型课程方面,我校设置了课题研究实训课程、“CIE”课程、自主研修课程等不同层面的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价值:培养走向未来的大同学子

在校本课程建设的历程中,我校一直深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学校应该开发怎样的课程?学校为什么要开发这些课程?学校应该怎样开发这些课程?

1. 围绕培养目标的校本课程建设思想

学校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需求,还要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获得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学校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知识获得的需要,更要通过课程的实施满足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谐发展上的需要;学校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发展,还要满足学生在不同基础上的发展;学校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共性的学习需求,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和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我校对于校本课程建设的思想是在围绕学生培养目标的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在了解学生学习差异和学生学习需求中完善的,我校的这一建设思想包括一个指向、两种策略、三个结合和四个途径。

一个指向,指培养走向未来的大同学子。走向未来的大同学子,应该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扎实的科学素养、追求超越的创新意识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应该是“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学有特长”“既怀民族情感,又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

两种策略,即广域建设,特色开发。我们将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全球意识与民族自尊、合作与竞争、民主与法制、网络意识与网络道德、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创业与风险意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往与慎独”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并将其整合在八个学习领域中,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内容进行选择。同时,我校开发特色,立足文化育人,重点开发支撑学校办学特色、体现学校文化的课程科目。

三个结合,即课程开发与学科课程结合,拓展基础学科的学习内容,努力夯实学生的学科功底;与社会多样化需求结合,及时吸纳科技、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奠定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基础;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发展。

四个途径,指校本开发、课程引进、教师申报、专家指导。校本开发是基于学校、为了学生的课程领导行为,单纯地依靠教师特长设置和开发课程,很难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因此,学校还必须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建设课程。我校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学校的教育内容,由学校牵头组织课程开发;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选择、引进课程;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评估,对符合学校教育目标的课程支持教师开发;广泛挖掘社会资源,利用专家、学者专业优势设置拓展型课程。

2. 围绕不断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策略

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我校形成了一套从教师个人研修到组室建设,再到学校系统管理的策略与路径。这些策略与路径保证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不断更新、完善内容,保证课程执行的质量和效益。

第一,教师建设课程的路径是“实践—反思—实践”。在对特色、精品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校倡导并指导教师通过反思、调整、提高,对已有科目不断琢磨、精研,并结合学生的需求,建设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第二,团队建设课程的路径是“团队—整合—协作”。在特色、精品课程开发过程中,我校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调动各方面资源着力打造核心科目。第三,学校管理课程的机制是“审批—研究—反思”。我校建立了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小组,由校长室直接领导,在学校课程构建、课程管理与评价等有关学校课程教材改革方面进行研究,根据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调研,使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形成良性机制。我校课程建设研究小组在校本拓展型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包括:研究、完善学校课程整体结构,对学校课程布局的优化进行探讨;研究、讨论每一学年的课程计划,为学校课程计划的实施提供咨询;进行新课程开发的探索,对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指导,并进行课程教学调研和课程教学评价;对学校选修课程进行课程评价,审议、评估学校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选修方式、课程学分;在学校课程(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教师教学、学生选修、学习效果与质量的调研,进行学校课程教学的管理,并参与对选修课授课教师的考评。

三、校本课程建设:二十载不懈追求

早在1987年,我校在全市乃至全国就率先开展了“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加强活动课”的高中课程整体改革试验。从校本课程建设来看,我校开设了两类选修课,即知识类和技能类选修课。知识类的科目主要为加深、拓宽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而设;技能类的科目,旨在让学生在各方面掌握一些有用的技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上海二期课改以来,我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融入了目标培养,融入了学校整体课程建设,全面推进了我校校本课程的建设。为丰富学生的课程资源,我校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努力打造“课程超市”。我校向全体学生和教师进行“选修意向”和“课程开设意向”的调研,引导教师进行科目的广域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一大批教师对于开设选修课有了认同与实践的跟进,目前,我校已基本完成了打造“课程超市”的目标,形成了比较稳定的8大类共计103个科目。

有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群后,我校开始进一步思考课程的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及课程与培养目标之间的整体性关系。因此,我校成立了课程建设研究小组,从课程申报、课程审批、选课操作、教学监控、教学评价等几方面建立起了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我校提出,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必须遵循“五个一”,即每一个科目都要有清晰的课程目标表述,每一个科目都要有细致的实施要求,每一个科目都要有科学的内容设计,每一个科目都要有合理的课程评价计划,每学年要为学生提供一份课程选修资讯。我校在实践中规范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程序:每学年都有课程申报,每个申报都有课程建设研究小组的评估,每个评估都有对申报教师的反馈,每个立项课程都有课程实施的计划,每个立项课程的教学都有课程建设研究小组成员的过程跟踪指导。通过规范而科学的管理,我校整体课程质量得到了提升。这一时期的课程开发,我校主要依靠了四个途径继续推进课程建设,即学校开发、课程引进、教师申报、专家指导。单纯地依靠教师特长设置和开发课程,难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还必须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建设课程。我校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学校的教育内容,由学校牵头组织课程开发,如我校的“STS课程”“大同文化课程”等就是经由课程研究小组牵头主持开发的;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选择、引进课程;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评估,对符合学校教育目标的课程支持教师开发;广泛开发社会资源,利用专家、学者专业优势设置校本拓展型课程。

近几年,我校又进一步提出了学科课程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课程统整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三个板块课程更紧密地结合,促进三个年段课程教学更有序地展开,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使学校课程形成有机的整体。我校学科统整的思想在校本课程建设上有两个方向:一是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学科间的课程资源统整;二是实现课程与社团、社会实践之间的统整,形成课程链。

上一篇:生理生态特性下一篇:医学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