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个性化

2024-08-14

学生习作个性化(共12篇)

学生习作个性化 篇1

学生习作的过程是一个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复杂过程,也是高度个性化的过程。新课程背景下,很多教学策略和重点发生了改变,逐渐重视小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提倡个性化学习。因此,作为小学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习作教学,教师更应该彰显个性,弘扬创造精神。可是近年来,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模式单一,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教师应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习作教学过程中来,实现优势互补,丰富课堂内容,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一、小学生习作现状的思考

现状一:框架套用

小学生的生活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文字应该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生活和内心世界较好的方式之一。由于某些教师观念的守旧,他们在引导学生习作时,还是片面地追求“大一统”,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甚至会给出一个框架,让学生根据框架照搬,习作变成了类似填空的练习。学生习作变成了亦步亦趋的过程,这严重影响着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习作热情逐渐被消磨掉 , 甚至很多学生开始讨厌习作。

现状二:内容复制

习作本应是学生展示自己生活的舞台,应该具有时代的气息,能够展现出他们鲜活的个性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然而现在的小学生习作过度地追求所谓的立意,形式上千篇一律,跟儿童的生活相差甚远,严重脱离实际。如以“我的妈妈”为题写一篇作文,许多学生开头都会写 :“我的妈妈十分善良,圆圆的脸,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写令人感动的事大多是“:我生病了,妈妈冒雨(冒雪)背我去看病。我病好了,妈妈却病了。”类似的应试作文早已屡见不鲜,学生却还是一遍一遍地重复,假话、套话连篇;有的学生甚至一个字都不改,完全复制作文书中的内容。又如描写自己的老师时,学生总是表达“自己犯了错误后,被老师批评,在感到难过的时候,看到老师在灯光下批改作业,然后就感受到老师的辛苦……”毫无新意。此外,学生习作的结尾总是口号式的,虽然读起来思想健康向上,但却让人觉得毫无说服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以真正达到个性化习作教学,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小学生个性化习作的指导策略

(一)多元开发,培养多向思维

习作是具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过程,不能过分依赖模板,否则只会变得缺乏新意。因此,教师在开展习作教学时,要努力让学生的习作思路开阔起来,学会从不同方面考虑问题。如写《我的老师》,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老师的个性特点入手,写出老师别具一格的一面,或幽默,或严厉,或尽责,或和蔼……由于思考的出发点不同,学生选择的写作内容也会各不相同,而不是一写“老师”就想到蜡烛,是模式化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老师。多元化的思考,能赋予习作浓郁的个性色彩,让习作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亲近生活,丰富习作素材

叶圣陶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习作的起点和源泉。因此,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增加亲身体验是实现个性化习作的基础。也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社会大课堂中,进行观察、实践、思考,以此提高对生活的敏感度,增大学生对生活材料的取舍余地。如让学生亲近自然社会、投入生活实践,去听听好听的声音,去闻闻好闻的气味,去画画多姿的色彩,去摸摸可感的物体……让学生在走走看看、听听想想后描绘所见所闻;让学生在玩玩做做、猜猜辨辨后写下所言所行;让学生在读读评评、说说演演后记下所感所悟。教师要引导学生时刻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事、景,不断地从生活中捕捉习作素材。例如,今年元旦,学校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逗拼”大赛,要求每个班级的全体学生用同一种材料,可以是音乐、美术教本,可以是饮料罐包装盒,可以是苹果、香蕉等水果……拼出各种图案:时钟、中国结、2015羊或祝福语:元旦快乐、羊年如意、三“羊”开泰……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记录下当时是怎么玩的,玩时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过程。善于捕捉习作素材,学生的习作内容定会丰富多彩。

(三)不拘形式,张扬学生个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小学生的习作应不拘形式地进行自由的表达。如写《一件令人感动的事》,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或用倒叙的方式来表达,还可以从这件事中最感动的“特写镜头”切入……对同一件事,可用不同的章法结构来布局。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进行创造性表达:对于同一场景,可以选择不同的人称来叙述;对于同一题材,可以尝试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对于同一事物,可以运用不同的段式结构来谋篇。以此最大限度地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逐步形成学生个性化的习作能力。

(四)激励评价,感受成功喜悦

教师在进行习作评价时应注意多鼓励学生,不能只表扬优等生习作中的美文佳句,也不能对差生的习作一贬到底,更不能对所有学生的习作作同一评价。评点习作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中的习作是让学生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大多数学生能结合“口语交际”中的内容,介绍与景点有关的故事、报道。有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描述,教师给出这样的点评“:很欣赏你习作中的精彩描写,尤其是对‘特色景点’的介绍绘声绘色,给‘游客’以身临其境之感。好技法,好笔力!”还有一位中等生居然能根据所写的导游词,在家模拟当“小导游”,自己录音。教师随机评价“:你进步了!你的表达别具一格!愿你再接再厉!”教师寥寥数语的点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尤其是对那些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更要降低要求,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对他们的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对写作产生兴趣和信心。

总而言之,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习作的个性化,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自由健康地发展。

学生习作个性化 篇2

刘燕 女

30岁

汉族

快乐习作

个性表达

学生是个性的群体组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思维,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解放学生的手脚,启发他们用心感受,用心书写自己的真情,感受习作的快乐。学生取得的点点滴滴的成绩让我看到了学生习作水平整体提高的曙光,坚定了我教改教研的信心。为了让学生快乐习作,个性表达,我是这样做的。

一、于教材中捕捉习作点

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表情达意的心理冲动。具体地说,就是在文本解读活动中达到沟通与默锲,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让语言的激流宣泄出来。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圆明园辉煌的描述甚是陶醉,为祖国能有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而骄傲,我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而自豪。就在他们陶醉时,对比出示英法联军罪恶行经的图片资料,学生的怒火一下被点燃了。我顺势引导出示:“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呢?你一言,我一语,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我说,现在就把你们想说的写在日记上。于是一篇篇成功的日记跃然纸上。他们有的写到:“英法联军啊,你们怎么就这么惨无人道啊?面对这万园之园,面对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面对这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面对这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你们怎么就忍心毁灭它呢?你们的良心哪里去了?假如这是你们国家的园林,你们会这样做吗?你们毁灭的不仅仅是这些,你们毁灭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在颤抖,在流血!你们这些强盗,你们这些刽子手,等着吧!我们中国人会来收拾你们的!”还有的写到:“清朝政府啊,你怎么就这么无能呢?强盗来了,你们怎么就不想办法保住这万园之园呢?你们的军队哪里去了?你们的枪炮哪里去了?你们的皇帝哪里去了?你们的政府哪里去了?你们的勇气又哪里去了?面对强盗,你们就只能逃跑吗?你们怎么忍心置园林在烈火中呻吟于不顾呢?你们真是让中国人民失望!让中国人脸上无光!让中国人受尽了屈辱!”看到他们一篇篇发自肺腑之言,我欣慰了,这都是顺应作者意图,吃透教材,才水到渠成啊。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如学习《秋天的怀念》学生想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爱,学习《猫》想到了自己家的宠物。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想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教育,学习《她是我的朋友》想到自己与朋友相处的事,学习《倔强的小红军》想到了自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习作欲望,既教给了读书方法,又达到练笔的目的,同时又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真可谓一举多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于活动中积累习作素材

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要想让学生喜欢作文,首先要解决的是无啥可写的问题。为此,我是这样做的:

1.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于拓展视野中积累语言。

A.利用好班内图书角,将好的报纸、杂志、书籍等放到书橱内,让学生自由阅读。每个同学每天找一篇喜欢的文章放到书橱内,并在旁边注明喜欢的原因,班上的学生可自由拿来读。

B.读书汇报。每周利用班会或语文综合课,组织1-2次。或朗诵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谈读书心得。

C.好书推荐。为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每周或两周组织一次。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然后大家评议,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另外,诗歌擂台赛、成语故事大赛、成语接龙和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都让学生拓展了视野,提高了兴趣,积累了语言,为作文奠定了文字基础。

三、于习作指导、习作评价中明确感受习作乐趣。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这就是说,给予方法往往比只传授知识更重要。1.指导到位,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A.要起个好题目。因为有了好题目,就能点名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可以拟定一个正题和一个副题。正题用一句话或一个词点明读后感的主要内容;副题指出所读文章的名称。如:我和小红军比童年——《倔强的小红军》读后感

B.要有好的开头。一般,开头要先交代一下所读书的书名或篇名,用简洁的话概括自己总的感受。可用:“开头总结全文法”和“开头点明中心法”。

C.要重点写好感想。抓住体会最深的一、两点展开,深入、细致地写出心得体会。重点要落在一个感字上,既结合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写,写出具体的心得、感受。联系实际,还要善于联想。由此及彼,一层一层地深入思考,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写出来。

在指导写说明书时,由于初次接触,比较陌生。于是我先写了下水文,并找了一些类似的作文,在开讲之前范读,使他们明白如何下手,都写些什么,重点写什么。然后再看书,明白什么要求。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物品小组内说,不明白重说,能说明白了,再动手写,这样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2.在赏识中体验成功,在评改中不断进步。

在进行讲评时,我尽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信心,从而不断进步。一般先让学生自评,4 画出好词、好句或好段。然后小组评,把自己最满意的词、句、段或新颖的开头和结尾读给小组听,这样可相互鼓励、取长补短,让困难学生也增强习作信心。最后,集体讲评,对于内容新颖、语句通畅且有个性的习作在班集体中赞赏,以启发全班学生,并从中感悟到习作的好经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那些颇有进步的习作,以及经过老师指导帮助的学生认真修改的习作也在全班赏析。效果很好。

小学生个性化习作指导策略 篇3

一、小学生习作现状的思考

现状一:框架套用

小学生的生活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文字应该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生活和内心世界较好的方式之一。由于某些教师观念的守旧,他们在引导学生习作时,还是片面地追求“大一统”,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甚至会给出一个框架,让学生根据框架照搬,习作变成了类似填空的练习。学生习作变成了亦步亦趋的过程,这严重影响着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习作热情逐渐被消磨掉,甚至很多学生开始讨厌习作。

现状二:内容复制

习作本应是学生展示自己生活的舞台,应该具有时代的气息,能够展现出他们鲜活的个性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然而现在的小学生习作过度地追求所谓的立意,形式上千篇一律,跟儿童的生活相差甚远,严重脱离实际。如以“我的妈妈”为题写一篇作文,许多学生开头都会写:“我的妈妈十分善良,圆圆的脸,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写令人感动的事大多是:“我生病了,妈妈冒雨(冒雪)背我去看病。我病好了,妈妈却病了。”类似的应试作文早已屡见不鲜,学生却还是一遍一遍地重复,假话、套话连篇;有的学生甚至一个字都不改,完全复制作文书中的内容。又如描写自己的老师时,学生总是表达“自己犯了错误后,被老师批评,在感到难过的时候,看到老师在灯光下批改作业,然后就感受到老师的辛苦……”毫无新意。此外,学生习作的结尾总是口号式的,虽然读起来思想健康向上,但却让人觉得毫无说服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以真正达到个性化习作教学,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小学生个性化习作的指导策略

(一)多元开发,培养多向思维

习作是具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过程,不能过分依赖模板,否则只会变得缺乏新意。因此,教师在开展习作教学时,要努力让学生的习作思路开阔起来,学会从不同方面考虑问题。如写《我的老师》,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老师的个性特点入手,写出老师别具一格的一面,或幽默,或严厉,或尽责,或和蔼……由于思考的出发点不同,学生选择的写作内容也会各不相同,而不是一写“老师”就想到蜡烛,是模式化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老师。多元化的思考,能赋予习作浓郁的个性色彩,让习作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亲近生活,丰富习作素材

叶圣陶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习作的起点和源泉。因此,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增加亲身体验是实现个性化习作的基础。也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社会大课堂中,进行观察、实践、思考,以此提高对生活的敏感度,增大学生对生活材料的取舍余地。如让学生亲近自然社会、投入生活实践,去听听好听的声音,去闻闻好闻的气味,去画画多姿的色彩,去摸摸可感的物体……让学生在走走看看、听听想想后描绘所见所闻;让学生在玩玩做做、猜猜辨辨后写下所言所行;让学生在读读评评、说说演演后记下所感所悟。教师要引导学生时刻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事、景,不断地从生活中捕捉习作素材。例如,今年元旦,学校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逗拼”大赛,要求每个班级的全体学生用同一种材料,可以是音乐、美术教本,可以是饮料罐包装盒,可以是苹果、香蕉等水果……拼出各种图案:时钟、中国结、2015羊或祝福语:元旦快乐、羊年如意、三“羊”开泰……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记录下当时是怎么玩的,玩时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过程。善于捕捉习作素材,学生的习作内容定会丰富多彩。

(三)不拘形式,张扬学生个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小学生的习作应不拘形式地进行自由的表达。如写《一件令人感动的事》,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或用倒叙的方式来表达,还可以从这件事中最感动的“特写镜头”切入……对同一件事,可用不同的章法结构来布局。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进行创造性表达:对于同一场景,可以选择不同的人称来叙述;对于同一题材,可以尝试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对于同一事物,可以运用不同的段式结构来谋篇。以此最大限度地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逐步形成学生个性化的习作能力。

(四)激励评价,感受成功喜悦

教师在进行习作评价时应注意多鼓励学生,不能只表扬优等生习作中的美文佳句,也不能对差生的习作一贬到底,更不能对所有学生的习作作同一评价。评点习作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中的习作是让学生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大多数学生能结合“口语交际”中的内容,介绍与景点有关的故事、报道。有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描述,教师给出这样的点评:“很欣赏你习作中的精彩描写,尤其是对‘特色景点’的介绍绘声绘色,给‘游客’以身临其境之感。好技法,好笔力!”还有一位中等生居然能根据所写的导游词,在家模拟当“小导游”,自己录音。教师随机评价:“你进步了!你的表达别具一格!愿你再接再厉!”教师寥寥数语的点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尤其是对那些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更要降低要求,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对他们的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对写作产生兴趣和信心。

总而言之,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习作的个性化,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自由健康地发展。

学生习作个性化 篇4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个性化

一、小学生习作个性化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直以来, 无论是在教学一线的教师, 还是专门搞教学科研的学者、专家, 对如何流畅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具有个性化地表达和交流, 对如何提高学生那真正具有“自我”的写作水平, 增强学生富有创意的作文能力, 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如“作文要反映新思维、新体验”“作文教学要提倡放飞想象”“作文要展示个性和创造才能”“走面向生活, 自由表达之路”等方面的诸多探索。但总的来看, 实现小学生“习作个性化”这个作文教学改革的课题研究还可以更深入、更系统, 因为小学生的习作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归结到一个根本点, 是将充满人性美的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新活动变成了枯燥、机械、虚假的应试训练, 学生的习作在许多时候都已经变成了没有个性、没有真情、更谈不上创意的东西了。为了追求高分, 学生不愿在习作中表露自己真实的思想, 不愿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愿运用属于“自我”的个性化语言, 相反却充塞了许多虚伪与功利的思想, 成人化的表达。然而, 新一轮课程改革后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 明确指出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特别重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放开种种束缚, 在写作中培养创新精神, 贯彻了“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的思想。这些都预示着小学生作文现状的改变已成为可能,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与形势下, 我们作为教学第一线最了解学生作文现状的小学语文教师, 不仅仅是空头呼吁要迫切改变正销蚀着学生独特个性和心灵本真的作文教学的大环境, 如果能够对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有新的反思和理解, 能更深入、系统地为实现小学生“习作个性化”的目标而寻找到一个最为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写作教学方法, 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有关概念界定

(一) 关于“习作”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乐于表达, 使学生具有实用的写作能力。新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 在书面语表达的教学方面, 在不同的学段, 用了不同的概念:第一学段 (1-2年级) 是“写话”, 第二 (3-4年级) 、三学段 (5-6年级) 是“习作”, 第四学段 (7-9年级) 才是“写作”。目的是1-2年级重在培养兴趣, 使学生乐于表达;3-4年级重在减少束缚, 使学生自由表达;5-6年级重在表达真情实感, 使学生进行有个性的表达。“习作”教学, 应该体现以下三“性”:一是基础性, “习作”, 顾名思义, 乃“习”而已, 即“练习写作”“学习作文”, 是尚在起步阶段的写作, 是最基础的, 低标准的, 而不以“作品”来要求学生, 教师应宽容地看待学生的文章, 只要学生在写作内容上贴近生活实际, 写出所见、所想、所感即可, 既减轻了写作压力, 又淡化了文体意识, 还在“篇”的写作上适度降低了要求, 真正体现了小学生作文的基础性。二为实践性, 乃“作”也, 不应以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等的“知识”为主, 而是通过实践培养“好眼力”, 教给学生以观察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实践培养“感受力”, 让学生学会用心去体验;通过实践培养“认识力”, “化平淡为神奇”;通过实践来培养“捕捉力”, 学会抓住瞬间即逝的现象, 从而求得更强的写作能力。三是过程性, “习作”不唯“结果”定论, 不以横向比较, 而是纵向式的“档案袋式的评价”, 看的是变化。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这三点, 把学生作文真正定位在“习作”上, 就更有可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在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中, 在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中产生或选择主题, 从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素材, 产生真切的体验, 激发表达的欲望, 领悟写作真知, 从而来更快地达到“个性化”的目的。

(二) 关于“个性化”

17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莱布尼茨给我们留下了一句至理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 发现不仅自然界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 在社会中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和人格。从心理学角度讲, “个性”一般是指在先天素质基础上, 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动力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因此说, 不同年龄、不同个体的学生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面貌是迥然不同的。而“个性化习作”则是指习作者的个性, 即个人的独立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在作文中的全面投射。具体地说“个性化习作”就是个体在写作过程中, 构思具有新颖的审视角度, 内容具有独特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情趣, 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语言清新明丽, 表达的思想感情真实自然。与之相适应, “个性化习作”教学就是以人本教育思想为出发点, 结合现代写作理论, 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写作活动, 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个性才能, 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发展的一种写作教学思想。赞可夫也认为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余秋雨说:“作文训练, 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总而言之, 小学生习作是每一个学生生命个体的自主行为, 这决定习作教学天经地义是个性化的, 是反映个人的内心世界的。

三、实施策略

(一) 开放习作内容

每个儿童的生活都是独特的、鲜活的、多姿多彩的, 是充满个性的。而这充满个性的生活经历正是“个性化习作”的源泉。我们不应仅仅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 更要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应该从儿童心理出发, 指导他们开展自己喜闻乐见的活动, 引导他们有个性地生活。在现实中, 我们往往要求孩子要乖, 不哭不闹, 不做出格的事, 循规蹈矩地长大成人。可是儿童的天性是好奇贪玩, 不受约束, 不知天高地厚, 更不懂“规矩”, 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着很多很多的“为什么”, 冰心说得好:“调皮的男孩是好的, 调皮的女孩是巧的。”孩子们有自己的方法探究这个世界, 我们为什么要用成人的方式去规定孩子的生活呢?在小学习作教学中, 尤其要让学生的感觉、思维、情感站在前面, 让我们的道德教育和语言规则、逻辑的教学藏在后面。要开放学生表达的时空, 努力在写作的题目、内容、题材等方面增大学生选择的自由, 小心地呵护每一个儿童的写作个性。随着“习作个性化”实验的逐步深入, 随着实验教师越来越注重开放写作内容, 我校学生的个性化习作层出不穷。如史佳俊同学写的《学当“猫保姆”》一文, 描述了自己当“猫保姆”一天, 如何为猫咪做“猫房”、喂奶、洗澡的情景, 表达了自己内心真切的感受。裘帅彬同学的《寝室趣事》, 则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同学们在寝室里的种种“拿手绝活”:拿餐巾纸卷成小圆柱塞到“呼噜王”的鼻孔里, 美名曰“象牙式止呼噜法”;扭着屁股怪声怪气地高唱新改版的《假如幸福的话你就拍拍手》……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试问, 要不给学生心灵的自由, 要不是学生有如此丰富的生活, 怎会有如此自由地、独特地表达?

(二) 开放情感体验

我们不乏有这样深刻的印象, 那就是几年前的一些作文选集里的所谓的佳作, 总与“高尚的思想”“优秀的品德”“爱憎分明的觉悟”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不禁令人生疑:难道孩子们都有如此相似的情感体验吗?难道他们都有如此高尚的思想觉悟吗?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我手写我口”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而笔者认为,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 与曾经片面夸大“文以载道”分不开。而事实上,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说的那样:“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 才能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语文课程标准》也在第三学段中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在第四学段中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所以, 我们的习作教学务必要突显“真情”、“体验”与“个性”等, 要凸现学生独有的情感、态度与独特的思考、思想, 要多角度地展现出真我的生活、有创意的表达等。下面这一段话, 是一个学生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的真情告白:“‘丁零零’, 一阵刺耳的铃声, 我才如梦初醒, 考题还剩一半, X、Y正对我怒目圆睁, 可惜为时已晚, 我只能说声‘I’m sorry’, 鬼使神差地交上了试卷, 心里却早已在盘算如何面对老爸老妈对我的开战……”确实, 只有有真切的体验, 何求没有实意的表达呢!我们学校, 每一届六年级的学生, 都要到乡下一实践基地锻炼生活两天。虽然经历大致相同, 但内心的体验与感受却是非常具有个性特色的。就拿学生写“套被子”的片段作一比较吧。

学生A:唉, 真是天晓得, 床上放的竟然不是充满着阳光味的、手感柔软又暖和的被子, 而是一条白花花的棉胎, 外加一个阴凉的被套, 真是做梦都没想到, 连这个都要自己搞定。没奈何, 在家“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我和王颖等几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互相合作, 以求快速成功。可哪有“1+1=2”那么简单啊!

学生B:哈哈, 套被子, 对我这个寄宿了快满整整6个年头, 又年年都是自理奖的获得者来说, 乃小菜一碟也。“哈哈, 瞧我的。”我一边大声炫耀, 一边熟练地将棉胎平整地铺在床上, 然后拿起被套, 打开拉链, 将其翻了个面后铺在棉胎的上边, 再伸手进被套分别抓住棉胎的两个角落往外翻, 又利索地拎起被子抖了几抖, 棉胎基本乖乖地与被套合二为一了。最后三下五除二, 将另两个角落稍作“修理”, 被子, 套好了。

以上两个片段中可以看出, 学生首先需要有真真切切的体验, 实实在在的感受, 才有可能呈现出富有个性的语言, 才有可能表达出真挚真诚的感悟, 才能使习作展现出个性魅力, 具有个性化色彩。

(三) 开放思维方式

所谓思维, 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由于每个人的禀赋、经历、认识、体验不一样, 他们的思维方式、状态、发展水平也会有所不同, 具有个性化特征。思维系统的发展先于语言系统的发展, 这是儿童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条规律。要学生实现个性化表达, 必须促进、开放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笛卡儿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从习作教学的角度看, 这个“在”就是作文需要描述和关注的对象。由于“在”的混沌、模糊、不确定性, 由于受传统作文的种种陋习和积弊的影响, 这个“在”并不能够自发地从学生语言中跳跃出来, 成为一种无限美妙的“我”之“在”。所以, 作文必须有“我思”的切入、“我思”的触角, 才能掀开“在”周围的各种迷雾, 使作文成为“我在”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

我校实验老师布置过一篇关于“春天”的习作, 大部分学生都以“春天好”为主题, 赞美春天的和风细雨、鸟语花香, 可有一个同学却与众不同, 偏偏逆向思维, 认为“春天并不好”:春天细菌繁殖旺盛, 夏季蚊虫都在这时滋生;春天易患流行性感冒;春天的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很烦人, 像个爱哭的小姑娘总也止不住;春天忽冷忽热, 穿衣也麻烦……还有一个同学则认为春天是美好的, 但她的美好是冬天给的:春天的和煦是因为有了严冬寒冷的对比;春天的万物复苏是因为有了严冬的积蓄准备;春天的青枝绿叶, 不能忘了是严冬收拾了所有的枯枝败叶;春天的万紫千红, 是因为严冬储存了充足的养分……这可以说是侧向思维吧!思维就是以这样的多样性为习作的个性化开拓了宽阔的天地。所以要引导使用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剔除答案惟一性, 消除思维定势, 保护、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 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真正让学生“我手写我口, 我笔表我心”。

(四) 开放表达形式

古人云“言为心声”, 现代人则说“什么树开什么花, 什么人说什么话, 意思都认为语言本来就应当是个性化的。习作的个性化首先便是语言能不能体现个性特征。“个性化习作”的语言应该是脱离了大众化、雷同化的话语范式, 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甚至到语气、语调等, 不仅具有儿童的特征, 而且具有儿童一定的自我角色意识的语言。习作还应提倡使用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不再强调作文的程式与字数, 随感而发, 随情而抒, 不管章法, 不论首尾,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口头、书面;想象、纪实;短篇、长篇……均可。我校实验班的一位老师曾布置学生写具有个性特色的“失物招领”, 那真是妙笔生辉啊:

学生A:只因小生太粗心, 体育课后把衣扔, 衣服领处有绣名, “k23”字样显分明, 若有好人捡拾得, 劳驾送还给敝人。

学生B:朋友啊, 朋友, 你可曾看见过, 写着“五5班***”的英语抄写本, 如果你有所发现, 请一定告知我。

学生C:都是粗心惹的祸, 《上下五千年》一书不知去向也, 急切盼望着它回归到五5班***的怀抱。

当然, “采得百花, 方能酿出醇蜜”。要想具有个性化的表达, 光靠老师几堂课的指导, 光靠课内有限的阅读, 光靠“巧用诗句”“活用词语”“选用修辞”等技巧的训练, 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得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日积月累, 广囤“食粮”, 潜移默化。也就是借助于课外大量的阅读, 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丰富语言信息储存, 积蓄丰盈的情感五味, 最终慢慢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个性。只有这样, “心里有什么, 笔下写什么, 此时此地只有我, 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 自由奔放, 从头脑中流到指上, 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 深愁也好, 洒洒脱脱, 自然而然地画在纸上。”

(五) 开放评赏途径

开展个性化习作研究两年来, 曾有个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要说变化最大的, 那要数作文评赏了。以往我最不爱进入评赏这一关, 因为老师总是读那么几个同学的作文, 大部分同学根本轮不上‘一展雄风’;如今评赏课让我喜爱万分, 美妙的音乐陶冶着我, 让我感觉舒畅。谁认为自己的习作精彩都可以上台争当‘霸主’, 哪怕你的精彩处只有一句话。”是呀, 作文改革后的评赏方式以它独特的方法吸引着学生, 什么“动心音乐”“孔雀开屏”“文坛争霸、华山论谈”“开心一刻”……形式活泼多样, 甚至把音乐也带进了作文评赏的课堂, 动听的音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作文评赏课更可贵的是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 给绝大部分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习作精彩的, 就有声有色地介绍, 争当本次“文坛争霸”的“霸主”;习作比不过别人, 在装帧设计上下工夫, 展现“孔雀开屏”的美丽, 争当这一版块的“金孔雀”;这些方面都比不上别人也没关系, 可在“开心一刻”中朗诵自己本周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名言佳句”“优美段落”“开心词典”……全班同学愉快地聚集在一起, 欣赏别人漂亮的装帧设计, 聆听别人的习作, 感受着每篇文章、每句语言的不同风格:文笔幽默而略带夸张的、语言有趣诙谐的、情感丰富细腻的、想象独特大胆的……老师一边引导学生有声有色地介绍着自己的精彩习作, 一边引导他们学会评价欣赏别人的习作, 在这样一个愉快的、开放的、民主的评赏氛围中, 同学们畅所欲言, 自由地表达情感、发表看法, 让他们从评价、欣赏别人的文章中有所领悟。习作改革后的评赏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赶超的实地场景,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研究成效

自从开展“习作个性化”研究以来, 绝大部分学生已爱上了既妙趣横生又可以让自己的思绪、想象等自由驰骋的习作课了, 孩子们对习作也越来越感兴趣, 原来对写文章的恐惧感、觉得习作没有内容可写的现象则越来越少。笔者觉得这比能写出优秀的习作, 甚至是发表习作更重要, 更难能可贵!下表是对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对习作的喜欢情况作问卷调查后的统计分析:

尽管还是只有35.6%的孩子喜欢作文, 但不可小看这个数字。有许多的资料显示, 美国等发达国家有98%的学生喜欢写作, 中国是95%的学生不喜欢写作。而现在, 我校通过两年的“习作个性化”的探索与研究, 能使整一届学生中喜欢习作的平均人数到达35.6%, 实在是可喜可贺的、了不起的成绩了!

其次, 学生个性化习作能力明显提高, 发表的文章也越来越多。而且, 是发表在各种类型的报纸杂志上, 绝大部分是全国级别的刊物, 如《作文与阅读》《少年智力开发报》《红领巾》《小学生时代》《少年儿童故事报》《爱迪生》等。可见, 孩子们的习作题材相当广泛, 思维触角更加宽广, 表达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了。笔者也将实验前、实验中学生发表习作的篇数进行了统计、对比, 现列表如下:

另外, 还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绩:对影响“个性化习作”教学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与研究, 得出了“个性化习作”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 深化了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工作, 同时, 教师完成了一批作文教学研究论文, 并陆续在省市级刊物中发表, 有的还成为了《新生代新课标新作文》一书的编者。下面就是部分实验老师在各自撰写的文章中所持的独特观点:笔者以为, 在小学阶段里, “习作≠作文, 而是在‘练习写作’, 在‘学习作文’也, 是尚在起步阶段的写作, 是最基础的, 低标准的”。而要想写出个性化的习作, 首先应该“降要求, 重学习, 注重基础性”;“轻知识, 重能力, 体现实践性”;“轻结论, 重发展, 强调过程性。”周叶萍老师认为:“习作只有是真实的, 才谈得上有个性!有真情、说真话、写真实, 是个性的一个重要条件!”李伟芳老师则说:“个性化的语言是以个性化的思想, 个性化的视角, 个性化的体验为基础的, 以独特、独有、独到、独创为标志, 是在宽容、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孕育的, 是由教师的期待、理解、包容、赏识催生的!”马东贤老师的见解则更深刻:“教师的个性和教师的教学个性, 以及教师关注学生个性的意识, 是学生习作个性化语言的基础。”他还这样打比方:“古玩的价值也许就在它的‘破烂’, 如果打磨平整, 涂上新漆, 大概就不值钱了。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 不是剪枝, 而是发现其特征, 进行鼓励, 让特色‘膨胀’, 更具个性化。”

学生习作个性化 篇5

提到作文教学,一向是我头疼的问题。写作文,我也是脑中一片空白。的确,作文教学是我们多数语文教师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来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教师们认为作文课难讲,以致不愿讲甚至是不敢讲。我也不例外。

从王老师来我们校后,我们在王主任的带领下展开了以作文教学为内容的研讨活动,刚开始确实怕,怕接触作文,不过经过一年的学习,研讨,我已对作文教学好像不再那么恐惧了,渐渐的蒙生出丝丝喜爱之情。这也许就是日久感情深吧,好像我也和作文投缘了,我喜欢听作文课了,也喜欢偶尔写写文章了。真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感觉。

通过我们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来王老师的指导,共同的研讨,不断的摸索作文教学之路,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贴近生活、引导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

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比如最近我要讲《我最佩服的人》,我们应该早早给他们分配任务去观察周围熟悉的人,令你敬佩的,选定目标,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你佩服他?什么地方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有很多观察体会,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会溜走。

我学着一位名师指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日讲一个故事,每日写一篇日记,每周读一篇好文章。日记中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吐

学生会观察,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如《我生气了,怎么办?》,《我有烦心事,怎么办?》这种类似的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三、敢于创新,灵活指导

课堂上,学生议论纷纷,情绪高亢,兴趣激发起来了。老师应该抓住时机,让学生敢说,愿说,说出真情。同时老师的主导作用这时该体现出来,要知道他们是学生。提倡个性、自由表达并没有错,但如果孩子的作文天马行空,没有中心,离题万里,没有层次,想到哪说到哪,作为老师,我们应顺学而导,将学生放到主体的地位,随生而导,及时捕捉学生的言语,有效地评价,点 拔贯穿整节课堂。学生在说得过程中领悟了写作的要领,因此,习作技巧的指导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这种指导应该是隐形的,无痕的,渗透于学生的表达中。

四、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五、及时展览,激发兴趣

经常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展一展,不仅使别的学生得益无穷,更重要的是激发一些学生的作文激情,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好作品多了,可编成班级作文集,画上封面,在学生中传阅,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办法。

优化习作教学,发展学生个性 篇6

一、读写结合,读中悟法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过于重视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指導,学生很难写出好文章来。言为心声,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有效地改变学生习作中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不良现象,在处理课文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形式的束缚,按照“怎样表达的、表达得怎样、为什么这样表达、还可以怎样表达”的顺序,鼓励学生自己感悟表达的方法。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不能指导“过细”,那种为学生定好中心,列好提纲,甚至提供开头、结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拓展空间,灵活选题

教师要创造条件,结合阅读教学,灵活把握时机,丰富习作形式,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1.填补题目式

教师可提出一个大致范围,给学生留出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例如,要求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可以这样命题:《 ,我想对你说》,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写自己熟悉的人物。

2.自主拟题式

这种形式的作文训练易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表达的欲望。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提出作文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景、物、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组织某项活动后,让学生自拟题目作文,学生有感而发,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3.问题引导式

为了改变作文教学“封闭式”小课堂的现状,切实加强作文教学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工具书或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积累素材。

4.随机练笔式

在训练命题作文时,要从“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结合课文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练笔。例如,在学习了《囫囵吞枣》《叶公好龙》后,可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扩写;学习了《将相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篇幅较长的课文后,可让学生进行缩写;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可让学生展开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中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三、突出主体,多批少改

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积累——表达——修改”几个阶段。但从平时的习作训练看,常常是“教师出题学生作文”“学生作文教师改”,这样做往往事倍功半。实践证明,有效的做法是——教师要多批少改,即“多批”启迪思维的问题,“少改”文字上的疏漏,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

1.教师主导,典型示范——悟法

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找出存在普遍性问题的文章,用多媒体投放在屏幕上,在不改变文章原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按照“读(通读全文)——找(查找问题)——改(对症下药)——补(补漏润色)”的方法进行修改,让学生从中掌握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

2.突出主体,自改自评——用法

修改文章,首先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修改。如果“学生作文老师改”,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养成交上作文就完成了任务的不良习惯。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读——找——改——补”的方法,对作文进行修改。

3.集体讨论,互评互改——得法

小学生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对文章存在的不足不可能修改得恰到好处。因此,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相互传阅、修改各自的文章。在此基础上,教师选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修改、讨论。

欣赏学生富有个性的习作 篇7

目前,作文教学面临的种种问题,归结到一个根本点,是将充满人性美的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新活动变成了枯燥、机械、虚假的应试训练。压抑了个性的作文,是没有灵魂的作文。因为“个性”,一般是指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动力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概言之,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能反映作者内心世界的作文,也就失去了作文的本质意义。其实,要让小学生作文做到个性化,并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因为每个孩子本身就有着独特的个性,就像每个孩子有着独特的外貌一样。笔者经常让学生进行自主写作,并给学生的练笔本取名为“写作素材库”。这些写作素材库使笔者认识到,让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畅谈富有个性的感悟

学生由于生长背景和心智水平存在差异,往往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学习了《牛郎织女》这则民间故事后,学生似乎有很多的话想说,笔者便在那天让学生在“写作素材库”里写一段话谈谈自己感想。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很浪漫的故事,很有意思。”有的却说:“牛郎与织女的结合太草率了,才见了一面,既不了解对方的为人,又不知道对方的个性,就决定结婚了。万一碰到了骗子怎么办?”有的学生则大发感慨:“为什么每个美好的爱情故事都没有完满的结局呢?”有的学生想得比较深入:“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故事,所以人们便借着故事表达出了自己美好的愿望。”这些不同的感悟,虽然有些偏差,但却是学生的真实感受,教师在尊重、理解的前提下,作适当的引导将能促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为深刻。

二、让学生抒发富有个性的情感

我们应当让写作成为学生心灵自由表达、自我感受的工具,自由表达无疑是充满个性的表达。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地抒发富有个性的情感。

王昕在4月15日的《阿强歪传》里写道:“阿强天生爱玩电游、看动画片,因此‘八神’一类的人物也就成了他模仿的对象。下课的时候,他总会莫名其妙地说出一大堆日文,然后吼几声,跳起来转几圈,手乱舞几下,连成一套动作,看那样子,就像一头可爱的小猪在跳舞。”“阿强喜欢唱歌,你瞧,他又开始唱了:‘我的爱在西元前……’那声音像野狼在咆哮,又似河马在发狂,仿佛一个坏喇叭在放音。”这个有时上课不太遵守纪律的阿强在小作者的眼里竟是如此可爱。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充满了个性的习作,没有假话、套话、漂亮话,表达了小作者真实的感受。

三、让学生有个性化的真实表达

在学生写作文时,我们应当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请看看孩子们眼中的妈妈。一尘写道:“有一次,我的作业一连几天都没做好,不是没签名,就是没更正。您看见作业本上老师批的红字,就如同一头看见红布的公牛……”兴翔在《策神妈妈》中写道:“我只要做错了什么,或惹妈妈生气了,她就可以说上一大堆理论,总是说别的同学怎样怎样好,我又怎么个差法。晚上睡觉时妈妈总说我的缺点,说我考不上中学,长大就去当叫花子,甚至能把我策到哭。你瞧,我妈看了我的作文又开始策过来了。”罗维写道:“妈妈嘴巴一张,开始‘策’,这一刻,我只感到几束电光划破了夜的宁静,从我头上闪过。”

每一个妈妈对自己的孩子可以说是用心良苦,而在孩子们的笔下,妈妈们却成了“公牛”“策神”,确实有点让人接受不了。但不管怎么说,这几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了生活中的真情真事。只要老师循循善诱,孩子们的是非标准可以逐渐建立,而孩子人生中最美好的童心与童真却无法重复。

四、让学生表现富有个性的经历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现自己独特的经历。

丹蓉在11月4日写道:“今天我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伙扒手,这群人中有人高马大的大人,也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他们的眼睛转来转去,不放过一个路人。看他们鼠头鼠脑的样子,我决定站在一边看一看,有位叔叔从他们身边经过,其中一个小孩便盯住了那叔叔,然后跟着那位叔叔走,忽然他将手快速地伸进了叔叔的口袋,取出钱包,然后装做没事似的回到了人群当中。我想告诉叔叔,但刚张开的嘴马上又闭上了,因为我怕挨打。”11月20日,嘉一记录了这样《一件小事》:“……在路上,我和郭鹏一边走一边聊天。我们看见几个把头发染得黄黄的青年向一位大概读三年级的小弟弟走去,他们用非常凶的语气对小弟弟说:‘你这小子,有钱没有?’小弟弟害怕极了,我不知道是怕被他们打,还是怕自己的钱也被他们抢去。最后,我看着小弟弟无可奈何地从口袋里翻出了两元钱给他们。小鹏说:‘我们快走吧!’……回到家里,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老是想起小弟弟那无助的眼神……”

这是两位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当遇到这类意外的情况时,孩子们该怎样面对?这样的内容到底是该写还是不该写?最后丹蓉、嘉一选择了在习作中进行真实的记录。孩子们在作文中的真实写照,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教师的信任。这种真实的记录可以让学生得到反思和重新认识社会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在生活的磨炼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认识。

五、让学生使用富有个性的表达方法

调动学生情感,让习作充满个性 篇8

可是从儿童的作文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新鲜的散发着无限热力的生命,而往往是平面的、具有统一模式的、仿佛在同一把剪刀下裁出的纸人。不敢倾诉心底生命的律动,不敢正视个人的隐私,不敢喊出爱与恨。学生作文的情感是单一的,甚至是虚假的,缺乏生命的灵动和鲜活色彩。那么,如何拨动学生情感的弦,使他们透过情感积淀自然地流露,愉快地倾诉,从而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促使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体验成功的喜悦呢?笔者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感受生活,丰富情感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那从古人口中娓娓道出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所有的一切都是诗人深刻体验之后的杰作。诗人可以,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学生只要能认真地观察、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也会使自己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写出一篇好文章。

曾经有过深刻的感受:在《写一处景物》的习作教学时,我建议让学生写我们学校的小花园。因为平时我经常看到同学们或围坐在草坪上嬉戏,或躺在石板凳上仰望蓝天,或捕捉那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蝴蝶。我想,六年来,他们对小花园一定有着美好的感情。可是事实与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几乎所有同学写的文章都是纯属介绍,诸如什么地方种有什么花草之类,毫无感情可言。于是,我把他们重新带到那个熟悉的地方,让他们再一次亲近花园,去感受、去构思。记得那天正好是雨后,清晨,空气格外清新,空气中弥漫着雾气,特别美。我让孩子们一起闻一闻空气的清新,看一看小草闻到这样的空气会是怎样呢。孩子们一个个都俯下身去。我还让他们摇一摇雪松的枝条,那滚落的露珠让他们惊叹不已……一次又一次的体验激起了学生心中对花园的喜爱,丰富了学生心中原有的单薄情愫。在这一次的习作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美的句子:“花园的早晨是如此的静谧,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清晨,空气中弥漫着雾气,不,这不是雾气,这是小花园那件飘逸的外衣。”……欣然真情,跃然纸上。由此看来,感受生活,丰富情感的内涵比简单地关注生活本身更为重要,只有丰富的情感,才有表达的欲望,才有创作的灵感。

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与生活对话,感悟生活,体会生活之美;努力在观察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等,使学生的生活情趣更加高尚,生活的感受更加深刻,这才符合作文“积理必富而为文始佳”的道理。

二、创设情境,激发潜在的情感

很多时候,作文课上我们总会使用很简单的开场白: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完成一篇作文,题目是……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把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搞砸了,换来的是同学们的一片唉声叹气。因为他们认为这个任务很艰巨,写什么呢?带着这样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继续听着老师的分析,审题,立意,选材,写法,有条不紊。可是他们能听进去吗?他们又怎么能听进去呢?因为他们的头脑早已被“写不出”三个字填满了,老师的讲解只会让他们感觉“烦、烦、烦!”

其实那是因为我们忽视了一种东西。在习作教学中,情感是一种奇怪的东西,一旦被触动,就会让人文思泉涌,一吐为快。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欲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

笔者曾经在《献给朋友》(根据浙教版教材十一册《我的好……》改编)的习作指导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是这样开场的:就在昨天,老师收到了一封信,一封充满后悔与无奈的信,一封渴求得到帮助的信。这封信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可是我发现自己一时也找不到答案,所以我也想求助于同学们,听听大家的意见,我们大家一起来帮他,行吗?信是这样的——(在极其伤感的音乐声中,教师深情朗读这封信)。同学们,你们能理解他心中的后悔与无奈吗?要解决问题关键是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你认为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一点一点的意见中生成主要原因:没有真正认识“朋友”的含义,只把朋友当作诉苦的对象,快乐时就把他给忘了,太自私了)?那你是怎样理解“朋友”这两个字的含义的?话音刚落,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要发言。你一言,我一语,全是肺腑之言,课堂气氛渐入佳境。于是,我就让他们将刚才的精彩发言写下来,他们愤笔疾书,生怕给漏了似的,就连以前老咬着笔杆的学生也愉快地写着。我想这样的真知灼见将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开头或结尾。在这样一个简短的过程中,他们没有觉得这一切是为了完成一篇作文,而是为了表达心中对“朋友”的理解与感受,所以他们写得不亦乐乎!

因此,作文课上,教师应以“情”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采取多种方式“以境激情”。用表演再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描述;借助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再现情境,让学生思考、体验;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班级活动,如比赛游戏、参观访问,实验游览,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动笔,写出感情丰富的文章。

三、以情唤情,拨动学生的“情”弦

作文教学已不能属于古人“传道,授业,解惑”的范畴了,它要求师生真情投入,倾情演绎。换言之,一篇成功的作文不是文字的无效堆积,而应是饱含了作文者情感的真诚倾诉。因此,作文教学的艺术已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然地写作,从而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的要义”。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情感能否迅速而准确地切入就显得尤其重要。设想一下:如果老师阴沉着脸站在讲台上,却要让学生来写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将是多么别扭的情境!老师是学生与生活之间联系的桥梁,是学生与情感之间联系的纽带。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灵从中受到震憾,把要表达的情感链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倾注到文章的词句中去?在以“感动”为主题的习作指导中,我向学生倾诉了埋藏在我内心深处的一份感动,学生们被深深地震撼了!于是,他们也用心回忆身边的人和事,回忆起生命中点滴的感动。在遭受挫折时,长辈或同伴给予帮助,是感动;在非常时期,有人不顾自己的劳累呵护着你,也是感动。

让学生个性在习作中张扬 篇9

一、设计富有个性的题目

习作能让学生倾吐心声, 是学生现实生活的反映。习作时首先应仔细观察作文标题, 题目新颖, 别具一格, 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反之, 命题不结合学生的生活积累, 不考虑能否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 就会抑制学生直抒胸臆的情感, 学生就写不出富有个性的习作。

感之于心, 发乎于情。为了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语文老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联系他们的平时生活, 有的放矢, 拓宽思路, 拟定出能引起共鸣、激发内需、让学生有话可说的作文题目, 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我常根据训练要求,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一次习作出多道题, 供学生选择, 各取所需。遇到的人形形色色, 各具特点, 如何把握, 关键是观察点的问题。例如, 以《我的老师》为题, 学生很难写出新颖个性的佳作。于是, 我列出了《与众不同的老师》《老师, 我想对您说》《二十年后的老师》《假如我是老师》等题, 让学生从中任选题写作。如果在这些题目之外, 学生还有自己新鲜的内容, 允许学生自己命题。结果, 学生兴致盎然, 文思泉涌。学生有了自己的感受, 写起来就很动情,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我想写”, 当主动地倾注自己的思想情感时, 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作文也就富有个性特点和儿童情趣。

二、创设个性写作的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荀子说:“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可见, 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积淀, 校园的一花一草、一物一器都彰显着校园人文环境。我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引领学生细细体味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渐入“物我合一”的境界, 让校园文化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另外, 学校举办的“六一”大舞台、行知剧场、主题班队会、读书节活动、重大节日主题活动、孝老我能行、阳光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等等, 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时空, 个性得以张扬, 能力得以提升, 收获良多。在活动中, 由于学生角色不同, 体验也不一样。引导他们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收集信息, 让他们留心观察每一次活动, 并把活动的过程及感受随时记下来。让学生抓住每一次亲身经历的机会、细心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 体验感悟现实生活, 丰富生活经验, 积累写作素材。这些鲜活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又细致的写作素材, 学生乐写, 写出的作文有较强的个性特点。

三、搭建自由倾吐的平台

传统的作文教学受制于教师命题, 过于刻板, 学生心中有许多想说的话而没有机会说, 想写的内容却没有机会写。所以,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给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倾吐的平台, 让他们在自由练笔中展示自己的个性。

每学期我都要为学生提供两三次自由作文的机会, 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发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所见所闻所感, 个性命题, 构思内容, 选择素材。一些富于童趣、个性独特的好文章应运而生。这里, 选取一些习作的题目:《搞笑的数学老师》《谁说我不行》《响水湖公园真美》《我们班的小能人》。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小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开阔的选材能力和较深的思考能力。学生选择了自己的思维路线, 自然就能写出个性独特的文章来。

激发兴趣, 增强信心, 就能产生写作动力。对于构思比较好、用词生动有趣、事件描述特别精彩的, 我一方面让他们把习作誊抄在班级“习作集”上, 同时邀请小作者当众朗读, 让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榜样。在学生表现自我的同时, 我也会适时地指出不足, 提出建议。这样他们既看到了自己的优点, 又从我的点评中学到写作方法, 从而不断获取成功的情感体验, 进而写出更多优秀的习作,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叶澜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说:“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 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 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个性化的写作教学就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 把个人的情感和自然、和社会相融, 情由心生, 心为生动, 有感而发, 这样的个性化习作才会赏心悦目、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暴冬红.怎样提高小学习作教学实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9) .

[2]潘东红.活动, 儿童作文的真正源泉[J].吉林教育, 2010 (26) .

[3]林志碧.让学生写出真情张扬个性[J].吉林教育, 2009 (11) .

引领学生在自主习作中放飞个性 篇10

一、丰富生活, 加强体验, 建构自主习作的材料仓库

一切创作都来源于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指的就是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生活存在于我们的全部。我们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 大量地阅读、积累, 养成写“浪花集”“采蜜集”的好习惯, 把在生活中、电影电视中、报刊书籍中看到、听到、想到的好材料都记录下来, 包括人、事、物、景、现象、场面等。让写作素材“润物细无声”般地进入学生的胸中, 从而为写作时胸有成竹地信手拈来。正如歌德所说:“世界是那样地广阔丰富, 生活是那样地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 来自现实生活中……”是啊, 没有生活体验, 哪来的创作呢?

二、留心观察, 捕捉灵感, 激发自主习作的表达欲望

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不是单靠习作课上的几次习作能达成的, 学生许多佳作的出现也许不都是在教师有意识的精心指导下出现的。生活中许多好的习作素材, 不经意间闪出的灵感, 稍纵即逝, 如果都要等到习作课上教师要求才去做, 那激情就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 捕捉灵感, 自由表达、乐于表达、及时表达的习惯。此习惯养成的原动力在于培养学生对习作持久的浓厚兴趣, 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具体做法是:

l.班内定期开展佳作交流会, 让学生把自己在本周内的得意之作, 在班上宣读,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师在褒奖最优者时, 也不要忘记稍有进步的学生, 只要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写得好, 一个词用得好, 都要大加鼓励。每个月中让每个学生的习作都得到一次奖励, 在每一次交流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到自己的精彩句段。

2. 班内墙上设立“佳作展示栏”“精彩片段赏析栏”。

班内设立优秀习作选, 每次交流的佳作、精彩片段都抄录在上面, 让学生体验到能抄录在上面是最光荣的事。

3. 鼓励学生向各类报刊投稿, 争取发表, 圆学生的“铅字梦”。

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变任务驱动为兴趣驱动, 养成自主习作的习惯。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 留心观察, 感悟生活, 捕捉灵感, 自主选材, 自主拟题, 灵活运用阅读中感悟到的写作知识进行构思, 熟练引用语言积累中的佳词佳句, 融合自己的感受, 能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习作, 在习作中展示童趣, 抒发情趣, 增强兴趣, 享受乐趣。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习作, 它不受任何束缚, 完全根据表达的需要。

三、突破束缚, 更新理念, 放飞学生自主习作的个性

如何放飞学生早已禁锢的情绪, 张扬独特的个性, 唤醒学生潜藏的能力, 是学生自主习作成功的保证。对于校园中日益壮大的“赛车族”“集卡族”“玩陀螺族”“上网族”, 我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采访这些“族”中的同学, 同时让他们找来相关的资料, 并要求他们从个人的感受出发,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筛选。在交流会上, 学生各抒己见, 畅谈各自对这些现象的认识和感受, 一个个大家熟悉的话题, 在没有老师暗示、指导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调查访问, 形成了有个性化的观点, 这是很难得的。此外, 在学生的日记中, 我一旦发现有个性化的材料、语言, 就会及时指导学生将其着彩润色, 写出一篇篇有个性的好文章。

张扬学生个性另辟习作蹊径 篇11

关键词:小学;个性化;作文;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个性化作文就是鼓励小学生说自己经历的事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出真实的事件、写出具有真实情感体验的作文。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我力求把作文与说、读、写、评相结合,把习作训练与孩子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帮助孩子留心生活,打开思路,让学生在习作训练中驰骋,张扬个性,享受作文的快乐。因此,我在个性化作文教学训练中,努力把“说写个性化”落到实处,以个性化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丰富生活,使学生有话可写

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本质特点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再现生活,反映生活,它是作者心灵的流露,是对生活的思考。如果让学生脱离生活,教师高调重视写法教学,学生必定兴趣索然乏味,没真物可写,自然也就写得不真实。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写作文太难了、怕上作文课,甚至形成恐惧、排斥作文的心理。因此,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多种有益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通过一定的方法记录下来。如,春天到了,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开展校园护绿行动,组织孩子们到校园走一走,大家惊讶地发现,原来破坏绿化的行为就在不经意之间。发出号召,人人用稚嫩的小手写出一句句心声:“花草树木是我们的朋友,大家要珍惜呀!”“行动起来,救救小树吧!”……虽然只有简短几句话,但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环保的渴望。长此以往,定然会唤醒学生写真话的意识。

二、指导观察,使学生有米可炊

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只要用心去观察。要让学生懂得这一道理,养成细心的习惯,在生活中即使对很小的事情,都要有注意的意识,能意识到很小的事物也有可能隐含着大道理。只有细心地、有目的地观察事物,感知事物,才能发现生活中大量的写话素材。小学生好奇心强,喜爱观察,但却缺乏观察能力,不会观察。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指导学生观察。比如,为了让学生有物可观察,我就常带学生到学校的花香园,细看树木抽出新芽、小笋成长为竹的变化、池塘中蝌蚪蜕变青蛙、草叶枯黄、落叶纷飞、四季景象各不相同……极大地提高学生观察的兴趣,并随时指导观察方法。过一段时间后,我让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果然,很多学生栩栩如生地描写了蝌蚪的样子,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有的学生生动地描述了落叶纷飞的动人情景……只要通过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一草一物,学生就能学会抓住事物特点,形象生动地写出真实的事物来。

三、由“说”到“写”,稳步提高表达能力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口头语言能力优先于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根据这个特点,我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为了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努力为孩子创设说话表达的机会,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讲演,谁值日谁主讲,说说当日的见闻、心事、感想、收获。说话时间由短到长,说话要求也是由易到难,逐步提高。通过坚持开展说话活动,全班的孩子性格变得外向、活泼多了,现在上台说话不害羞、不扭捏,大声、有自信。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充分让学生说,多说、说全、说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笔。例如,教学人教版第十册《口语交际习作四》“电视中曾经播放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稚嫩的双手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他的妈妈洗脚。像这样深深触动心灵的事很多,选一件令你感动、使你难忘的事讲给同学听。”在习作前,我就让学生相互交流,精彩的故事上台与同学分享,先说后写,学生说得生动感人、写得情感细腻。

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书面作文相结合,从观察到说话、从说到写,读写结合、以写促说,不断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注重积累,积攒习作的活源之水

每一篇课文都是优美的范文,阅读教学无时无刻不在渗透习作知识的传授。在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讲解课文中的写作知识,就为本单元的习作做准备。通过单元导读、课文提示语、美文、词语盘点、口语交际训练这些环节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另外,有效的课外阅读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要想做到文章信手拈来,就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农村的小学生见识世面窄小,词汇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增大知识面、积攒丰富的词汇,我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为了让课外阅读有的放矢,使课外阅读能收到实效,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阅读能力,为他们选择合适的好书;然后告诉他们如何阅读、海读、快速读、选择章节读,会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大量高效地阅读。并且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摘录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印象深刻的还可以记录下读书的感受。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拿出各自的摘抄本,相互阅读、欣赏、品味其中的美妙。分享读书带来的成就与快乐。阅读活动坚持着,丰富了学生的语汇,在说话活动中好词好句脱口而出、出口成章;写文章时,优美词句妙笔连珠、文思泉涌,有物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表。

五、重视评改,让学生在自改、互改中交流提高

写作文难,批改作文更难。详细批改,工作量又太重;简单批改,又怕达不到效果。如何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兴趣?如何使作文批改更有效?我不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是把作文批改看作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一种阅读交流、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中,批改作文就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平台。

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可以采取自主评改和相互评改。学生自己动手改作文,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当然,老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自改作文,教学生改作文的方法。对照题目看自己的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看看自己的作文有没有条理,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事情有没有讲清楚、能不能说明中心问题;再次,检查是否有病句或错别字;最后,看看能否采用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更精彩。学生自改后,小组同学参与互改。通过训练发现小组同学在互改交流中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这种评改作文,既让学生情感交流,又提高了他们的习作水平。

学生习作个性化 篇12

一、反复吟读学会自改

自改, 这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批改方式, 即在完成作文后由学生进行自批自评。学生自改的方法能将批改的权力最大限度地下放给学生,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成为批改的主人。叶圣陶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改, 他说:“改与作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 所以我想,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自改效果, 教给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的做法就是让他们学会反复吟读:

一读, 围绕题目, 通读全文, 看所选材料是否符合要求, 删去与题目无关的废话;

二读, 聚焦细节, 把主要内容补充具体;

三读, 精读全文, 修改病句, 改正错字及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四读, 着眼全篇, 全面检查、润色。

二、学会互改、组改

(一) 互改。这是一种同学间交换批改的方式。这种方式简单易行。批改前由教师定出批改的范围, 然后同学之间进行批改。这样的批改可以使同学之间及时交换批改意见。当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时, 可以立刻与作者商量, 研究其写作的初衷、意图, 达到有效批改的目的。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自改的缺陷, 有以下优点:

第一, 经过多次批改实践, 学生不仅能准确地记住写作文的基本要求, 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也会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 不应该怎样写, 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二, 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 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

第三, 每次批改作文, 每人只批一本, 负担不重。每次又都抽签换人, 批改的人有新鲜感, 有兴趣。每位同学的作文, 每次又都换一位同学批, 看不同的同学对自己的批语, 当然也有新鲜感。这种新鲜感, 有利于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

第四, 批改作文时, 学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 进入教师的角色思考问题,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换能力, 促进学生心理走向成熟。

第五, 教师只抽查翻阅一部分同学的批改结果, 在短时间内看多篇作文, 有利于教师比较思考, 且保持较浓厚的阅读兴趣, 容易激发教师的智力潜能与创造潜能。还可将节省的大量批改的时间, 用于研究学生心理, 研究教学方法, 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率。

这种评改方法的缺点是, 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 有时无论怎样改, 都不能改掉文章的一些缺点, 甚至是谬误, 在差生身上更是如此, 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是老师应该注意加强指导的。如果互改的有一方不认真对待, 效果也会打折扣。

(二) 组改。这是一种分小组或大组批改作文的方式。采用组改的方式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小组或大组中诵读自己的习作, 互相评价对方的习作, 根据写作要求提出修改意见, 然后由同学合作评改。

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同意见之间的碰撞和交锋。但学生们都能够正确地指出样文的毛病和不足, 且不是仅仅停留在贴上几个常见的术语标签上, 而是持之有据、令人信服, 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是能力提升的表现;当然, 学生们如果能够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值得采纳的改进建议, 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这样的评改, 学生表现主动活跃, 评价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学生的意见相左, 僵持不下时, 需要教师来充当裁判角色并适时引导;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 需要教师来点醒、补充、扩展。这样的作文评改形式貌似多花费了一点课时, 可能多少会影响到教学进度, 但是学生们很投入地参与, 富有兴趣和热情, 教学实效性较好。同龄人的评价观点和视角也许比教师的阐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久而久之, 学生们能够在鉴赏作文、发现短处、改进提升策略和途径方面逐渐形成能力, 也就能逐渐把评判其他同学作文的方法和标准内化为自身写作时的参考和导向, 从而有意识地避免自己出现某些类似的错误。这是我们的写作教学迫切需要培养的能力。

上一篇:固井水泥浆下一篇:企业合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