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习作能力培养

2024-05-25

个性化习作能力培养(精选12篇)

个性化习作能力培养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浅, 活动天地相对狭窄。因此, 我在作文教学工作中产生了“个性化习作”的构想, 即引导学生用富有个性的双眼去观察, 用富有个性的耳朵去聆听, 用富有个性的大脑去思考, 用富有个性的心灵去感受, 最终产生富有个性的习作。那么, 怎样在有限的生活空间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呢?

一、创设宽松的氛围, 诱发个性化习作

1. 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改善教学环境, 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由以往的居高临下转变为与学生交流, 由教育的操纵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 尽量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 摒去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世界本是丰富多彩的, 语言文字的内涵也不是唯一的, 站的角度不同, 可能发现的问题、思考的侧面就有所不同。教师以亲切的眼神去关注学生, 以幽默的语言去鼓励学生, 与学生交流、产生共鸣, 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被人信任、承认、理解, 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乐其学, 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继而使学生勤于思考, 敢于发表见解, 勇于探索学习。

2. 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托尔曼认为:一个期待被证实, 它的概率值就提高, 如果一个期待没有被证实, 它的概率值就降低, 即证实优于强化, 成功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成功会激励新的需求。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论”揭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希望获得成功, 成功能激起兴趣。因而, 我在作文教学中, 要求学生认真对待, 之后选出一些优秀习作, 编写作文专刊, 张贴出来或在课堂上大声朗读, 以点带面, 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因此, 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 才有学生人格的自由发展, 才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 才有潜能的迸发。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 鼓励个性化习作

要想使学生主动习作、积极动脑、掌握习作, 就必须教给他们习作的方法, 发展他们独立写、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习作、主动习作。

1. 抒发真情, 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感情是文章的根本。至于个性化的作文就是作者能不能寄情于“物”, 即能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笔下, 以情动人, 而且这种“寄”不是矫饰的, 而是情动于衷的必然流露, 如果没有这个前提, 所写的文章就是没有个性的。在写作教学中, 我是这样做的:如果要求学生写一个人, 首先问学生是热爱他还是厌恶他, 热爱则褒扬歌颂之, 厌恶则贬抑暴露之。如果要求学生写一件事 (或某物) 时, 首先问学生是不是被这件事 (或某物) 感动着或感动过, 不是这样就坚决不写。结果, 学生的作文不仅写的生动有趣, 还写得千姿百态、各有千秋, 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不难看出, 融心灵于外物, 寄性情于笔端, 才能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的美文来。

2. 合作交流, 丰富个性化体验

比如看到了被污染的小河, 学生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的把自己当做一条小鱼, 诉说悲惨的命运;有的把自己当做河边的柳树, 倾诉自己的遭遇;有的则认为有必要向当地政府部门反映, 治理环境;有的则认为应该写倡议书, 让所有的人都行动起来, 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合作交流中, 学生突显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激荡、个性化的表达。

三、开展有趣的活动, 形成个性化习作

小学生的习作源于对世界的认识, 而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取决于内部心理的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兴趣, 必须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活动, 为他们创造交流机会, 用活动的自主性、主体性、创造性, 避免日常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僵化性、孤立性、浅薄性特点。在习作教学中, 因为素材来自学生自己的生活, 来自学生自己的观察, 更来自学生自己的思考, 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大家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更有利于学生“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因此, 我们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 关注生活, 热情投入到生活中, 使生活实践与自己的心灵产生强烈的碰撞, 从而引发独特的体验和情感。

但是, 从当前学生习作现状来看, 学生缺少生活体验, 学校与家、家与学校两点一线, 他们似乎看不到今天的太阳与昨天有什么不同。作为教师, 有必要让学生拓展视野, 参加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春天万物复苏之计, 百花盛开之时, 我带着学生到山间、田野去上一节别开生面的习作课, 让学生把所见所感写出来。抽出时间, 领着学生到商场、超市去上一节与众不同的习作课, 让学生在这司空见惯的地方, 用自己的眼睛去搜寻未曾见过的现象, 商场的布局、结构设计、人们的表情、动作、神态, 再仔细找一找哪些商品与“水”有关, 他们的探索兴趣一定会空前高涨, 收获会有差异,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他们正逐渐学会观察, 学会思考, 学会收集信息, 有了这诸多的感受与体验, 打开了学生习作的话匣子, 写出来的文章各有特色。这样的习作教学, 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 还能够帮助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习作。

赞可夫先生曾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充分发挥高度的、有意义的作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能力的特点设计并开展活动, 让活动充满情趣, 诱发学生内在兴趣, 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形成固化的思维结晶———个性化习作, 用自己手中的笔画一片自己喜欢的天空。

四、改革评价方式, 提高个性化写作

“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求知的浓厚兴趣和内在的动力, 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 热爱写作, 指导他们学会读书, 学会写作。”为此, 我改变了以往只打分数、日期、评语和只写缺点的批改方式, 而注重:

1. 赏析式评价

批改作文时, 我认真挖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 给予及时的赞赏和肯定, 并在评讲作文时给以特别的提出, 以激发学生个性化写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 评语式评价

针对写作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所写出的作文, 我就给予不同的评语, 尽量多给予赞美, 哪怕是一个句子写得好, 或一段诗文引用的恰到好处, 或阐发观点新颖独特……我都特别指出, 给予积极评价, 同时鼓励学生认真写作, 并指出下一个写作目标, 让其不断进步。

3. 给作文打高分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不要急着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 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好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我看到学生见到作文本上不及格分数时的一脸苦恼的表情, 我就想:“为何批改作文时, 不限定一个最低分数呢?”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给了我启发。每次批改作文时, 我都以85分作为批改作文的最低分数, 写的特别突出的还毫不吝啬地给以满分, 并让其当堂朗读, 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

总之, 这些个性化的作文评价方法, 用得好就可以激励学生永葆写作热情,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写作, 从而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

个性化习作能力培养 篇2

培养审美能力提高习作水平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新千年的中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无论是观赏自然的美景,还是领略沸腾的生活,他们总会心旷神怡,赞叹不已;阅读或欣赏文艺作品,那喜怒哀乐之情也就随之而生,这便是学生对于美的欣赏与品鉴,即所谓审美.

作 者:费国俊 作者单位:阳新县实验中学,湖北,阳新,435200刊 名:咸宁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NING COLLEGE年,卷(期):23(4)分类号:B83关键词:

个性化习作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写话;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阶段,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方面存在一些弊端。如:无视儿童语言发展自身规律和自身的“习得性”,采取“牵着走”的封闭式教学,无视小学生习作心理,不切实际地拔高习作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而导致学生习作个性特点难以发挥,而且从心理上丧失了习作兴趣。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写话(习作)的个性化呢?笔者用自己的教学体会,从以下三个层面作以阐述。

一、营造宽松的空间,呵护习作个性

个性是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习作个性是学生凭借自己的认识能力发展和运用语言的心理表现,也是学生创造性的劳动。这一个性心理是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由此看来,培养小学生的习作个性,首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为他们营造宽松的习作心理空间,以此来呵护童心,激发童趣,使儿童的个性与语言表达和谐发展。

(一)激发童趣

课标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因此,儿童初学习作应以激发童趣为主,可以从日记入手,让孩子们写真心话。我还让孩子们在小本子上积累优美的词句,写动情的话语,贴精彩的图片。如此美的形式,孩子们都津津乐道。这样做体现了以童趣为切入点,避免了孩子们在语言表达中的枯燥和乏味,丰富了他们的童话世界。在教学中,通过图画、音乐、表演等直观手段,营造童话情境,在自然万象中通过引导想象润育童心,进入心物交融境界,使他们知晓云雾、雨露等自然形态,听懂花卉、小河、虫鱼鸟兽的对话,从而萌生奇思妙想;给自己饲养的小白兔过生日,下雪了给小鸟儿送饭……多么奇特的情感,此时的教师多么需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呵护儿童的个性心理啊!

(二)呵护童心

有了宽松的空间,儿童的习作以大胆的、奇妙的想象力特征逐步发展,这时儿童的习作可能在语言表达的规范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不要怕,这是正常的,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自己改一改即可,教师不要在这方面加以限制或过多的纠正,以免挫伤学生习作积极性。以后随着阅历的提高,学生自己就会注意到的。只要他们真心做到说真话,表实感,抒真情就可以了。教师的指导多做些“题外”的功夫,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深化其个性体验,如:根据事物变化,设悬念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验中领悟道理,根据生活和自然的奇妙现象,巧用媒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现象和奇幻联系起来,使儿童能倾吐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运用积累材料,凸显习作个性

课程标准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小学生的习作个性,关键是要遵循学生语言发展自身规律,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逐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使学习习作变被动为主动,拥有自己习作权利,自然凸显自己的习作个性。如:学生写《秋天里》的开头:“灿烂的金秋到了,地里的红高粱一个个沉甸甸的穗子垂首着大地;地边的向日葵一张张丰满的圆脸始终向着太阳……”再如《秋叶》一文中写道:“秋叶是树的头发,到了冬天,大树该剃头了,所以叶子就从树上纷纷飘落下来。”这些语句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精彩的,是富有个性的语句。

为鼓励学生在写话中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我们采取了“智慧星”的自我评价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学过的课外知识,凸显了自己的习作个性。

三、尊重个性差异,张扬习作个性

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习作个体的学生,他们潜在的资质、思维方式、兴趣指向、性格特征等相关习作素质,无不千差万别,语言表达自然迥异,因此决定着习作教学绝不能“一刀切”“齐步走”,必须从主观学生的个性存在和发展出发,既关注不同习作水平层面的学生,又要关注个性差异的学生,以尽量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要求,以做好对不同习作形式、体裁的选择,充分体现学生习作的自主性。

主要教学方法是指导的多样性:一是变定势思维为发散思维,如同一话题,多种拟题;同一文题,多种体裁;同一文题,多角度选材;同一中心,多种选材;同一素材,多种立意等。二是变定势指导为临场疏导,即临场依据学生写作动机、材料的准备、思维设想等情况及时调控,如:思维的变通、感悟的升华、技巧的变化等等,使学生习作不拘一格。三是变固定模式为拓展延伸。学生可以不延续过去作文的几个步骤、几个环节格式化地去写,鼓动学生展开想象,合理地拓展延伸,根据自己的个性体验,按照自己的意愿,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四是变只顾整体为兼顾个体。对个性差异的学生多加关照,比如:帮他们拟题,引导他们提升认识,开拓他们的思维,甚至为他们提供写作素材,同时降低要求,个别指导,领他们入门,扶他们上路,再放手锻炼,逐步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个性。

心理学认为,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创新的基础。为此,作文教学必须从小学低年级阶段开始。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习作的个性化,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学生习作能力培养探究 篇4

一、激发写作情趣

对所有学生来说, 写作与其他作业相比较的确是一件难事, 即使是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要完成一篇短小的日记, 往往也需花上不少时间和精力。究其原因, 除了学生生活内容单调、缺少能激发情感的活动等原因外, 学生害怕写作、丧失写好作文的信心、把写作当成一件苦事也是导致学生不爱写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要让学生从情趣入手, 建立写作的信心。具体做法是:发现作文闪光点, 赏识学生点滴进步。

1.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如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写得准确、生动, 都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一旦发现学生作文中的毛病, 不宜在课堂上公开批评, 要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 心平气和地跟学生交流, 让他们明白错在什么地方, 应怎样改会更好, 或在批语中加上几句鼓励安慰的话, 这样学生的热情将会提高。

2.扩大学生生活面, 在生活的感知过程中激发写作欲望, 扫除为难情绪。社会是一本硕大的“无字书”, 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投身五彩的生活, 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 参加各类比赛、社会调查、假期外出旅游等都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面。因此, 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不仅能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而且可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事物, 学生有了亲历和感受, 写作时自然就有了信心。

3.借助多媒体展现情境, 诱发写作动机。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由于直观的刺激作用, 使学生提高对所学问题的兴趣, 激发起能够战胜疲劳的新力量。”作文教学亦然。教师借助电教媒体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 利用生动的画面和声音刺激学生感官,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的智力活动保持在最佳状态。教学时, 教师根据作文要求, 把特定的情境和气氛运用电教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 以声、行、景拨动学生心弦, 诱发学生习作动机。

二、抓好课内外阅读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能吟”。可见, 阅读量对写作的影响是直接的, 阅读量越多, 对写作的影响也越大。没有大量的阅读, 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想象也无从进行。

1.抓好课堂教学“主战场”, 在课内教积累方法。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 掌握运用的方法, 指导多读多背, 采用多种形式诵读名篇名段, 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 直到熟读成诵, 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语句, 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 指导学生把课文中好词好句摘录到本子里, 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指导读读写写, 在讲解课文后的练习题中, 列出需要掌握的词语, 或精美的语句, 提出读读写写的要求。

2.以阅读教学为“主阵地”, 丰富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 特别是解放学生的读, 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提供阅读目标的选择, 倡导阅读方式的选择, 引发思想情感的选择, 允许合作伙伴的选择等等, 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花蜜”。只有在自主、宽松的环境里, 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 阅读才有兴趣。这里所说的广泛阅读并不是放任学生去“乱”读, 更不可为求单纯阅读的数量逼迫学生“硬”读, 而是应该尽量通过丰富的阅读实践, 促使学生的“整体阅读经历”趋于平衡, 趋于丰富, 逐步提高“品味”。

3.拓展“阅读空间”, 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知识。从一年级开始, 我就鼓励学生读课外书, 先从拼音读物开始, 从读一句话到一段话, 从读一首儿歌到读一篇童话故事。慢慢地, 通过读书学生结识了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科普读物和散文精品中, 他们了解了风花雪夜的产生, 也知道了春花秋实的美丽。在大量的读书活动中, 学生的见识增长了, 视野开阔了, 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也增强了。同时, 教师要注意将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在教学课文时, 我经常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能增加他们的语言积累。相信学生, 给他们自由阅读的空间,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才可能文思泉涌, 笔下生花。

三、重视读写结合

重视阅读和写作的相辅相成是新课标一个较鲜明的特点。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 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 学生读得好, 才写得好。”如何才能落实新课标要求, 将阅读与写作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真正实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呢?

1.开展课堂小练笔活动, 促进语言积累和运用的的写作实践。在阅读教学中, 注重“写”的训练, 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 我引导学生自主读书, 读中体会构段、用字、用词、标点使用等方面的特点, 把“写”挤进课堂, 不惜花费较多时间, 挖掘文中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的内容进行续写训练。为了保证训练效果, 我提供说写句式, 而且提出练写要求:启发想象, 根据原文想象续写青蛙跳出井口之后会发生些什么事;个人独立写;在小组内说改;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从语言训练的角度, 语言形式源于课文, 说写材料却来自于大胆想象, 想象既有助于语言的续写和迁移运用, 又便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是形式与内容的兼顾。

2.在阅读的基础上加强随文的仿写训练。朱熹说: “古人作文作诗, 多是模仿前人二作文, 盖学文下无久, 自然纯熟。”小学生擅长模仿, 通过模仿, 不论是句还是段, 都可以从中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技巧, 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仿写可以对全篇课文进行, 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片段练习, 包括对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方面的仿写。仿写时, 先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段。如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中对兵马俑各种神态的描写, 在构段方式上从整体到部分, 在写法上运用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学文后, 我适时要求学生按这种构段方式与写作方法来写一处景物,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编故事, 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创造条件。想象是创新的基础,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刘勰说:“文之思也, 其种远也。寂然凝思, 四接千载, 悄然动容, 就通万里。”驰骋想象, 心骛入极, 心游万仞是想象的最高境界。小学阶段是培养想象力的黄金时期, 用想象思维来观察和解释周围的世界是孩子的天性, 学习编故事可为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创造最好的条件, 同时也将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后, 让学生举一反三地说出小壁虎怎样向松鼠、猴子、啄木鸟等动物借尾巴, 然后写出他们之间的对话。学生情绪高涨, 兴趣盎然。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不仅让学生通过模仿进行了说话训练, 还通过想象和夸张完成了编写故事, 这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让学生尝试大胆编写故事, 他们定会兴致高、劲头足。在编故事的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点滴的见解和创新形式加以肯定和鼓励, 对学生的一家之言多加赞赏, 这样能使学生受到激励, 从而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热情。

个性化习作能力培养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特点、功能、地位的概括。与历次教学大纲相比,新的《课标》在习作教学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像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目前小学生习作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虽然许多语文教师多年来不断的探索,提出了多种设计方案与训练体系,就表达技巧和写作技法来看,这些方案和体系确有许多可取的东西。但是,仅用这样的习作训练体系训练出来的小学生,语言干巴巴的,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思想观点。须知,“言为心声”。习作在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有的恬淡,有的炽烈,有的直露,有的委婉,语言风格上也有朴实和华丽的区分,但是,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无不是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什么叫感悟呢?字面的解释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实际上它是一种敏感细腻的习惯,一种满怀兴趣的态度,也是一种自求自得的境界。杨绛先生说过,再俗的书到了钱钟书手里,他也会看得哈哈大笑。确实,人情练达,洞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就雅俗共赏、深浅不计,看什么都有滋有味了。习作追求的就是这种“感的随意而发”。习作本质上的主观性、形象性、人文性,决定了习作必然是品位的、咀嚼的、揣摩的、感悟的。所谓感悟能力,就是热情投入生活、细心观察的能力,就是遇事敏感、主动思考的能力,就是习惯于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物及人、推己及人的联想能力和善于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熟悉的形象来创造新形象及展开合情入理的奇思异想的想象能力。一位哲人说过,比大地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是人的心灵。不具备这样的心灵,你将心如止水,激不起一点波澜;有了这样的心灵,写起文章来何愁无话可说,言之无物?如果说习作是只鸟儿的话,那么,掌握各种表达能力和诸种文体的章法结构仅仅是它的一翼,还有重要的另一翼,那就是对人、对事、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能力。鸟儿只有凭借双翼才能飞翔蓝天。可能有的语文老师要说,我们也是向学生强调要投入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呀。不错,我们一些语文老师也确是这样口头要求了,并且有的教师还规定了学生每人必备一本摘抄本或札记簿什么的。可结果是,往往就是那些摘抄了满满多少本的最勤奋的学生,仍然写不出令人满意的文章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你只是仅仅要求他观察、积累——机械的观察积累,而没有要求他用心去咀嚼知识,亲近自然,关心社会,回味人生,没有要求他去感悟。,二、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几个前提

㈠、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

一般的说,思想修养包括一个人的立场观点、道德品质、修养情操、审美情趣等诸方面。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往往决定着他的文章的思想、情趣水准。这是因为思想修养决定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思想修养不同,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的认识、理解、感悟有正确与错误、全面与片面、深刻与肤浅之区别,反映生活也就有正确与歪曲、恰当与疏漏、精警与肤浅之区别。一个人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审美修养,他必然分不清真假美丑,必然看不到生活中的七彩阳光,感悟不到人生的冷暖与炎凉,悲欢与离合。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思想修养,他才可能热爱生活,投入生活,对缤纷的生活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有所感悟。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呢?作为语文教师,要利用现成的语文教材和习作训练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辩证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加强他们的美学修养,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健康的生活趣味。

㈡、引导他们贴近生活

因为离开生活实践的思想教育是苍白的、空洞的;空洞的说教也许能培养出夸夸其谈的诡辩家和空洞的政治家,但决不能培养出热爱生活、关心人生、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认识能

力的活生生的人。此其一。其二,习作不是镜中花,水中月,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

践上看,习作是生活的反映,习作又是生活的需要。离开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便没有作文;

不反映生活或对生活无益的瞎说和空想不能称之为作文。所以,必须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一

方面,必须要努力扩大他们的生活范围,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使之进一步接触社会的方方

面面;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对生活既观察,又思考,在自己有限的范

围内,开一口深井,努力挖掘生活的内涵,通过发现、感悟,为自己积累更多的习作材料。

㈢、丰富他们的知识

有人说语文包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所有知识。这话确有道理。单从习作来看,作文

反映的是五光十色的生活,你要观察某个对象并对此有所感悟,你就得具备一些有关那个对

象的知识。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的人是不可能对人对事有所感悟的。除此而外,你不仅要具

备一定的哲学、历史、逻辑等文化知识,作为现代人,你还具备起码的科技常识、法制意识、民主精神等等。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习、理解作家们所感悟到的东西及他们感悟的方法,也是语

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鲁迅关于路的感悟,都德关于祖国语言的感悟。要充分利用阅读

教学,使学生把作者感悟到的生活的真谛,化作自己的东西,并从中揣摩、学会一些感悟的方法。这样他们就会丰富、成熟、深刻起来。这是一种间接的生活体验,也是学会感悟的一

条捷径。

丰富学生知识的唯一办法是引导他们读书看报,关心生活,并注意积累。具备了各方面

充实的积累,一旦思想被一件新鲜事物所触动,他们立刻就能纵横联系,使自己的观察、研

究、感悟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激发他们的情感

许多人只知“情动而辞发”,殊不知,观察、感悟生活同样需要情感。所谓情感就是对

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没有情感就

没有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没有情感,也就不可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去主动观察、感悟生活。

所以,要注重激发、培养学生观察、体验、感悟生活的热情和兴趣。当然,情感的激发不能

只靠空洞的言辞,而主要的还要把鸟儿放归森林,把鱼儿放归海洋,把学生带进大自然,引

导他们贴近鲜活的生活。如为了让学生写好《秋景》,有的老师带领学生到农村去看山上的层层的枫叶,果树上累累的苹果,田地里雪白的棉花,读农民伯伯那因收获而写在脸上的笑

容„„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对秋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情感因素,使学生自然

而然的感悟到秋天意味着收获,秋天意味着喜悦。

三、培养学生的一些感悟的方法

㈠、自由式的习作内容

1、结合课文内容习作

学完课文后,鼓励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写出来。这不会是个难题,他们

会觉得有话可说。如第五册有一篇课文《三只灰雀》,在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灰雀该怎样

回答列宁的问话时,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眉飞色舞,坐着的同学跃跃欲试,我立刻说:“要

让每个人起来讲,可时间不够了。你们可以把它写下来,让老师看看哪只灰雀说得好?”学

生们两眼放光,他们迫不及待地练写起来。

2、结合节日习作

每年都有很多节日,每逢这些节日时,学生们都会随着父母走亲访友、游山玩水等。他

们很乐意把在节日中的见闻和感受写下来,交流给小伙伴们。例如,在春节,学生们会写出

得到了多少压岁钱及自己得以自由支配时的满足与自豪。

3、结合活动习作

参加活动是每个学生最开心的事了,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

我们搞的“乒乓球”比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学生在紧张愉快的活动后,乘兴写出自

己的感悟和体验,那种具体和真切与以往虚、假、套的形式比起来,差别确实太大了。

㈡、突破性的习作方式

1、抄写积累

抄写积累不是习作的范畴,但如果能从“厚积薄发”这个角度来看,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了。让学生抄写课文和课外读物,感悟其中的好词好句,从而能很好的提高习作能力。

2、日记练习

日记是一种最重要和最常见的习作方式。在日记练习中,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对自

己触动最大的事写下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尤其是自己感悟到的东西最值得交流。因为它

往往是独到的、深刻的。

3、画图习作

画图习作就是让学生把图画和习作结合起来。这也是语文课和美术课进行结合的一个尝

试。学生们或根据实物或根据想象画完了一幅画后,再在画面旁边配上有关的文字说明。老

师再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并请小作者自己做些感悟介绍。

4、学写贺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年级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节日和活动让学生们学写贺卡。

如元旦、春节、教师节等等,学生们都能写出体现节日特点,又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贺卡。

㈢、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现有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

趣,以求不断提高其习作的水平。因此,我在习作评价上使学生敢习作、乐习作、善习作,除了在学生习作本上写出热情洋溢的批语外,我还动手编发了班报,让他们从小就体验着当

小作家的惊喜和乐趣。每天早晨,小作者亲自在同学们面前大声朗读自己的班报内容。读后

让同学们说说这些“大作”好在哪里?哪里可以修改得更好?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

最后强调的是,一定要培养学生善于感悟的习惯。感悟首先是一种境界,一种习惯,其

次才谈得上感悟能力的培养。它是“云与青山淡不分”的情态渗透,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规则习得,是“万物近观皆自得”的直觉培养。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对一切事情,特别是引起自己“心灵一颤”的人和事,要细心

地回味之、深思之、口述之,及时地用手写之。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头脑里可写的材料就

习作能力培养三步走 篇6

一、激发兴趣,增强热情

1.读写结合,激发热情。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美妙之处,从而使学生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作文能力的培养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文章中的精华,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时,我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朗读边体会“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的美丽景色,然后启发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描述一下春雨。在引导下,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了。有的学生说:“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蒙蒙的细雨飘飘洒洒。”有的学生说:“春天来了,下起了细细的春雨,大地苏醒了,种子发芽了,万里江山披上了绿装。”这一声声简单而朴实的童音敲响了春的梦幻之钟,使人感到自己仿佛沉浸在浓浓的春意中,陶醉在盎然的春意中。

2.展现自我,激发兴趣。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很害怕写作文,每次作文他都迟迟不交。有一次,我指导他写一种动物,要求他以《我家的……》为题作文。他特别来劲,我的话刚停,他就挥笔写作了。我轻轻地走到他的身边,发现他写的是《我家的小花猫》,文章的开头写他喜欢小花猫,每天放学后都去喂它。我感觉得到他对小花猫很有感情,但他没有掌握写作的方法,所以我耐心地指导他。经过两节课的时间,他把作文写好了。他轻松地笑了,我把他的习作修改好后,送到了广播室,他非常高兴,此后不再害怕作文,对作文越来越感兴趣了。

3.阅读积累,树立信心。儿童文学是作文教学的好助手,能引导学生勤奋学习,积累知识,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与丑。儿童文学能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因为里面有人间,有天堂,有农村,有城市,有天文地理,有历史和未来,有动植物,也有幽灵神怪。如《木偶奇遇记》《小红帽》《海的女儿》《灰姑娘》等,这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文本给学生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使他们有内容可写,对写作产生兴趣。

二、激发情感,乐于习作

1.以题激发。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角度来说,好的题目不仅要具有可写性,还应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好的题目,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颤,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起强烈的表达欲望。如写有关教师生活的《我的老师》《老师您辛苦了》等老生常谈的作文时,学生感觉味同嚼蜡,产生厌倦情绪,而《老师,你并不穷》这样的题目则令人眼前一亮,产生作文的兴趣。

2.以情激发。设计激情洋溢的开场白,语言不在多,在于富有情感,一经涌出就能使学生立即产生共鸣。如教学《蛇与庄稼》时,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庄稼要获得丰收与什么有关呢?”学生的回答有水、肥、阳光、温度等。我随之提出:“与蛇有关吗?”看到学生诧异的表情后,我马上说:“今天,我们学习《蛇与庄稼》,从书中了解两者的关系……”

3.以境激发。境即情境。情境作文要求学生依据教师设置的特定情境描写人物,再现现实生活。如设置这样的情境:“两个学生在路上打架,其他学生袖手旁观,不劝阻。如果你在场,你会怎么做?你对这件事会产生什么想法?请以这个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学生听了之后,展开了讨论,进入了情境。

三、培养想象力,促进创新

1.巧用文本,培养想象力。如《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写道:“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在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想象,把故事说下去,并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结果。有的说当狼扑向小羊时,小羊一闪,狼摔死在了崖底;有的说当狼扑向小羊时,猎人开枪击毙了狼,小羊得救了;有的说小羊从力气上斗不过狼,可是它凭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斗倒了狼。又如在教学《凡卡》时,我结合文章的结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凡卡的爷爷收到信后会是怎样的情形?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有的说:“爷爷收到凡卡的信,知道他在莫斯科的悲惨遭遇后,非常伤心。第二天,爷爷马上坐火车去莫斯科,把凡卡接回了农村,祖孙俩过着既贫穷又快乐的日子。”有的说:“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时,已病倒在床上,奄奄一息的爷爷得知凡卡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他老泪纵横,仰天长叹:老天啊,救救我的孙子吧……”续编故事,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2.活用假设,扩展想象。如在《假如我是……》的写作中,学生在假设中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描绘出自己灿烂的未来。《我翱翔在宇宙》也是一个想象训练题,宇宙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令人神往的地方,学生最善于幻想,教师可先给他们找几本介绍宇宙航天知识的书刊,再讲一些科学幻想故事,然后要求学生在晚上远望苍穹,展开想象,最后要求学生无拘无束地编说故事,写成作文。

习作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激发学生习作的愿望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和基础,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培养。入情入境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课堂上敢想、敢问,通过想和问,一点一点激发创新兴趣。

(一)营造学生阅读的氛围

针对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读物,希望能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朗诵、猜谜语、成语接龙、歇后语对接、讲故事比赛;还可以开展一些名人名言交流会,读书心得、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二)告诉学生习作的方法

阅读完一篇文章后,说说自己在写同类文章时,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鉴,然后进行仿写、叙写。趁热打铁,读写迁移,是练习写作的最好时机。如在读完《走进大自然》后进行续写,读完《三味书屋》后仿写一篇《我的小屋》,学完《爬山虎的脚》后仿写一篇植物。总之,学完人物篇仿写人物,学完景物篇仿写景物,学一类,仿一类,让学生有样可照,仿得轻松练得愉快。从学到仿,然后是创造写,最后是学会写,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二、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材中,有不少文章人物形象丰满,人物语言生动,故事情节曲折,事物描写细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注意抓住课文描述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对原文进行补充或拓展。

《普罗米修斯》一课有许多情景课文没有深入地描写。教学中的有几个小细节,我就充分利用了文本的空白,让学生大胆想象:

1.看到人们没有火的痛苦,同学们很痛苦,说明你们很有同情心,同样,普罗米修斯看到人们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此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

2.从没有见过火的你,此时知晓了火的用处,你最想干什么?看着人们艳如桃花的灿烂笑脸,看着人间富有生气的袅袅炊烟,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点什么呢?

3.普被宙斯用铁链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峭壁上,他还会遭受什么痛苦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他坚持着不屈服,你想对他说什么?

教学中这几处句的训练,犹如一根彩线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串联了起来。学生通过这样说的训练,层层深入,步步含情,提升了对文章的理解,对人物的感悟,深刻地反映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自由地、主动地追求和发现文章中或生活中的美的同时,还要让他们在追求和发现中感到兴趣盎然,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画画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画,那么我们的作文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于是在这篇文章教学之后,让我对作文也有了一定的感触,同一题材的作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于是我在一场大雪之后,进行了一次尝试。

1.引导学生立意可以多角度

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确定不同的中心,从而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作文。如儿童感受到的是雪的乐趣,如打雪仗,堆雪人,摇雪树……诗人感受到的是雪的浪漫,可能会以诗的形式抒写对雪的赞美。但这场雪也给有些人带来了困难,大雪封门了,物价上涨了,无家可归了,甚至亲人失事了……在这些人的眼里,也许雪就是可恶的,不再是可爱的,浪漫的。雪中自有真情在,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大家自发伸出援助之手,不再是“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那个年代,于是,歌颂人间真情的文章就会应运而生。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自由的发挥,不给他们思想空间的限制,课堂写作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了。

2.设定的体裁可以多角度

如:围绕大雪这个主题可以写成记叙文(记事、写人、写景),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散文。体裁不同,可以让同一主题的文章写得多姿多彩,富有新意。只有让孩子们乐意去写,才能看到精彩的文章。

3.写作的内容可以多角度

从内容上来说,可以描写雪中、雪后的美景;可以写玩雪、打雪仗、堆雪人时的快乐、有趣;可以写雪中大伙齐心协力铲雪清扫道路的情景,可以写雪中互相帮助时的感人一幕;可以写大雪带给人们的困难;可以写雪后给受难群众送困难的事。以前,也让孩子们写过雪,告诉他们应该先写雪前,再写雪中,后写雪后。可是,孩子们都一脸苦相,一问才知:“老师,雪是在昨晚下的,我睡觉了,没有看到,怎么写呀?”的确是这样,没有观察学生是写不出来的。只有经过他们观察后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呀。

4.写作的题目可以多角度

习作前,我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题目的交流讨论。因为根据不同的立意,不同的内容,写作的题目是不一样的。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定出了“雪景”、“雪趣”、“堆雪人”、“打雪仗”、“雪中感人的事”、“雪中送炭”、“风雪无情人有情”、“感人的一幕”、“团结就是力量”、“雪夜温情”、“雪中情”,也可以取“下雪的烦恼”、“可恶的雪”等等的题目。这样学生的写作思路拓宽了,课堂的习作难度也就降低了很多。

个性化习作能力培养 篇8

一、树立正确的观察观

通常, 学生可能会把观察理解为“看”。这种理解不够全面, 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事物都有与众不同之处, 这就是事物的特征。这些特征往往是细微的、隐藏着的, 因此需要我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用手摸、用心思考, 需要多种感官联合活动。也就是说, 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共同去感知、去体验, 再加上用心去辨别、去分析、去记录, 这样, 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观察。倘若在观察的时候充分发挥这些感官的功能, 并把观察所得的素材运用于写作, 所写的事物才具有真实感, 所写的事物才可能形象生动, 这样的文章才可能打动人。

二、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

1.训练观察的目标意识

一觉醒来, 睁开双眼后, 大量的信息就进入我们的视野。一天中见的事物多了, 变换的场景多了, 留在学生头脑里的事物也就模模糊糊的。如果能带着一定的目的去看, 学生从主观上就会更留意身边的事和物, 就一定会有收获。比如, 春天来了,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丽景色。很多学生不知道到哪里去看, 甚至不知道什么景色是美丽的。这时, 教师应告诉学生那嫩绿的小草是值得看的, 初绽的桃花是可以欣赏的, 树木新抽出的嫩叶也可以去看看……有了明确的目标, 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观察、去发现。

2.学习选择观察的角度

特级教师张贤平说过:“俯视、仰视、平视, 远观、近瞻, 正面、侧面, 察言、观色, 瞻景、观景, 所感受到的景物特征是不同的。”这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题西陵壁》中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其中, 由远及近或者由近及远, 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掌握。例如, 在观察榆钱树、银杏树等景物时, 就带领学生先远看树木, 从整体上对树木的外观做一个整体认识, 然后再走近观察树木的枝干、树叶等等, 形成由远及近、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意识。

3.学会观察事物要捕捉特点

中年级学生关注最多的是外在的特点, 因为这种表象的特点更为直观, 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动物的外形, 人物的外貌, 事物的形状、颜色等等,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 重点应从这个方面下手。在“吹泡泡”的作文片段教学中, 泡泡的样子和颜色最引人注目, 有的学生抓住样子这样描写:“五颜六色的泡泡从吹泡口里跑出来, 在灯光的照耀下变成圆溜溜的‘水晶球’, 变成一颗颗‘钻石’, 满天飞舞。”“泡泡便调皮地蹦了出来, 它们有的大, 有的小, 有的像葫芦, 还有的像雪人。”有的学生抓住泡泡的颜色描写:“泡泡五颜六-色, 有黄色的, 有蓝色的, 有绿色的……真是漂亮极了!”这些学生捕捉住了泡泡的特点, 学会了观察。

4.明白观察事物要从小处着眼

据调查了解, 当问及“昨天你身边发生过什么事”或者“昨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等问题时, 大部分学生都哑口无言。其实是因为学生只对自己亲身参与的大型活动印象深刻, 对身边的“小”事根本没注意, 自己没有亲自做的事如同一阵风吹过头顶那般平常, 不懂得在意。俗话说:“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对于中年级学生观察事物来说, 就得小处着眼, 因为他们的年龄决定了生活圈子里发生的一般都是不起眼的小事, 但这些小事是与儿童紧密相连的, 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这些小事就是习作的源头活水, 要让学生关注小事、留心小事。

三、养成观察、记录生活的习惯

有了一定的观察意识和观察方法, 就要鼓励学生勤于观察、乐于观察。

1.要坚持每天布置观察任务

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生活环境、季节变化、新闻事件等因素, 布置观察内容。以季节变化为例, 春天到了, 就布置观察树木、花草的变化, 秋天来了, 就观察秋风秋雨。

2.要提供观察后交流的平台

感受成功能让学生保持对观察活动的动力。为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人、景、物、事讲给家人听, 讲给同学、朋友听, 讲给教师听。教师和家长要形成合力, 共同给学生观察后的讲述提供机会。在家里, 搞“每日新闻会”;在学校, 开设两三分钟的观察交流会, 组织学生办观察小报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观察的重要和乐趣, 逐步养成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3.指导学生写观察记录

习作观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即时性, 观察的对象有静态和动态之分。教师应该从静态观察入手, 运用观察方法进行提纲挈领式的记录。有了一定观察记录基础后, 重点训练动态观察, 在指导过程中, 教师应多问:“你看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指导学生不像作文那样文从字顺地写, 而是抓住能概括事物或者事件的关键词语记录, 随后整理成较为详细的记录。为了方便记录, 鼓励学生随身携带小笔记本和笔, 做到时时、处处动手记录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中处处都是、处处都有习作素材, 通过观察、记录能力的训练养成, 在语言素材的日积月累后, 习作就有了“源头活水”。

摘要: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和起点, 要树立正确的观察观, 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 养成观察、记录生活的习惯, 积累习作素材, 为习作提供“源头活水”。

关键词:观察,习作,素材

参考文献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9

一、认真指导学生阅读, 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习作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 课堂的阅读指导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课本是最基本的阅读素材, 作为教师, 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中这些优秀的文章, 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我在教学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的《歌词两首》中的《长江之歌》时, 当学习到“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一句时, 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 体会情感。从他们的读中, 他们感受到:“长江多姿多彩的慈母情怀, 以及中华儿女对母亲河长江河的热爱和依恋之情。”然后, 我让学生带着情感分多种形式再次朗读这句话。最后, 我让学生仿写这句话, 孩子们真是跃跃欲试, 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写出了很多优美的句子。有的说:“我们赞美祖国, 你是东方的明珠;我们依恋祖国, 你有母亲的情怀。”有的说:“我们赞美长城, 你是腾飞的巨龙;我们依恋长城, 你有母亲的伟大。”还有的说:“我们赞美高原筑路兵, 你有点地梅的顽强;我们依恋高原筑路兵, 你有那无私的精神。”长期这样下去, 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增加了他们的积累。这样一天天的训练、积累, 我班的学生真的是不怕习作了, 不但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习作水平。

二、增强课外阅读实效, 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新课标提出了, 要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每一学年对学生都规定了一定的课外阅读量, 因此, 要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从而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很多教师和学生片面地认为只要课外书读得多就行, 这样认为是不对, 如果我们读书只是囫囵吞枣, 那根本就起不到效果。那么, 我们教师就要教给他们读课外书的方法, 要让他们读了有收获。我是这样指导他们的:首先, 我叫他们从二年级开始, 每一学期开学都要买一本硬面抄, 在读课本和课外书的时候, 遇到好的词语, 美的句子、段落, 以及特别的文章, 就把它们摘抄到硬面抄上, 并定期拿出来读一读。其次, 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对于低学段, 读了一篇文章, 能写出它的主要内容, 能勾画圈点出美词佳句, 简单地批注自己的感受, 同时能对有些特别的词句进行仿写, 如某些有一定规律重叠式的词, 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句子等;对于高学段, 读了一篇文章, 能写出它的中心思想, 及文章表达的情感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批注自己对某词某句或者是整篇文章的感受、体会, 以及文章的表达方法等。这样, 学生会从阅读课外书中获得很多的习作知识和习作方法。让他们养成快乐、健康地读书, 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经过这样的训练, 我班的学生由不怕习作到真正地喜欢上了习作。

三、用心引导学生习作, 提学生高习作能力

学生有丰富的积累, 那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用心上好习作课。习作课的教学要得法, 要指导得到位, 学生才会喜欢上习作。经过自己不断地探索, 我发现要上好习作课, 可以从以下入手:1、认真审题。要求学生用心读习作要求, 勾画出要求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同时要明白本次习作到底是写什么?是写人、写事, 还是写景等等, 不要把写事当作写人, 把写景当作写物等等, 否则就会南辕北辙。弄清写作对象后, 就要他们明白从哪些方面去写, 怎样写。2、引导说说。习作课上, 引导学生说,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我在教学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百花园时, 一位学生说的是《难忘的师生情》讲质朴的语言, 体现出了她与老师之间真挚的感情。这就看出了习作的素材来源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就要让学生像这样大胆地说, 有信心地说, 哪怕是说得不好也没有关系, 让他们在说中得到各方面的培养。3、注重范文点评。作文不是老师批改出来的, 我觉得同学之间优秀的范文是才是最好的学习素材。每一次习作我特别注重范文的点评, 每次习作, 我规定每一个学生在40分钟内必须完成草稿, 然后进行范文点评。写的好学生到讲台上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全班同学听, 其余的同学拿起笔做记录, 记录下他这篇文章中的优美的词语、句子, 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情感, 你从这篇文章的什么地方感受到什么, 每一次的点评课, 孩子们真的是情绪高涨, 因为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习作的自信, 习作的快乐。4、注重自评和互评。每一次的习作, 我都要孩子先自己修改, 对自己的习作改错字, 不通顺的句子, 旁批自己的感受、体会, 尾批自己的点评等。然后按照同样的要求进行互评。这样让每个孩子能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 对习作充满信心。5、教师进行恰当地点评。老师认真阅读每个孩子的习作, 以及孩子们对习作的自评和互评语, 然后进行恰当地点评。6、教师和学生总结。针对本次习作, 教师和学生对本次习作的情况进行总结, 每个学生把总结写在作文本上本次习作的评语后面。总结自己的收获和值得改进的地方。通过这样一次次地引导, 孩子们的习作水平大有进步。学生由喜欢习作到真正地爱上了习作。

小学生习作能力培养“四步走” 篇10

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从三年级开始。低年级主要训练说、写一句或几句话。事实上,儿童在入学时,就已经能叙述一件完整的事情,并能和大人交流思想,写一两句话还是不难的。

三年级的说话,写话训练,主要还是鼓励学生多说,多写一些自己看到的,做过的事情,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说出自己在看完或做完这件事之后的想法,为以后的作文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个阶段不能把作文和说话、写话截然分开。教师在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上是怎样“有板有眼”地把事情交代清楚的。平时的课堂上,在师生交流环节,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讲究评价的方法,对学生的发言,要中肯的鼓励,切不可挖苦或不置可否。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把自己要说的事,要表达的意思,用笔写在纸上,这就是作文。能说好,就一定能写好。

二、搞好仿写指导,从仿写逐渐转变为自主写作

善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把这一优点运用到作文上,就是仿写,仿写是我国作文教学的一条传统路径。模仿,也是学习,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可以说,儿童的一切学习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作文教学中的模仿,是从指导学生仿写词汇,一句话,几句类似的句子开始的,逐渐发展到仿照写出一段或几段话,直至能参照着写出一篇类似的作文,如给出的例文按“时间顺序写作”,仿写的文章也按照例文的写作顺序来架构。仿写,只是一种指导写作的手段,最终的要求,则要摆脱仿写,达到自由写作,无拘无束,握笔书吾事,实现由仿写到独立写作的切换。总之,仿写是学生写作的起始,是写作兴趣培养的基石,就如同书法中的临摹。只要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就能水到渠成,学生的作文语言也才能真正地神采飞扬起来,最终达到我手写我心,自如地表达内心情感的境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作文。

三、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

学生不再为写作发愁,喜欢动笔写了,有写作的欲望了,这个时候,就应该指导学生养成动笔前“想一想”、“看一看”的习惯,换言之,就是要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先是写一写看到了哪些,再写想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人、事、物等。

观察是儿童写好作文的重要基础。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要注意根据观察对象的变化,进行观察点选择与观察方法的指导。在一次题为《春天来了》的观察作文指导课上,笔者先让学生说说在哪些方面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学生们普遍感觉不深。于是,笔者就把学生带出了校门,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体验,走过草地,穿过树林,来到小河边。

四、搞好课内外阅读指导,拓宽阅读范围,扩大阅读量,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在语文课上,要有意识地传授诸如“详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在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时,可开展“书内找宝”活动,把从某本书中抄录的好句、好词、好的片段等,制作成活动卡片,设定一定的任务,让学生依托书本,在阅读中破解谜题,完成任务,对优胜者可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当然也可以授予“读书游客”、“读书小子”、“小童生”、“读书小秀才”,直至“读书状元”等称号,实行在一定读书量前提下的“任务闯关”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适合儿童阅读的好书,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引导学生不断积累好词、好句、好段等,必要的可以背诵下来。背诵是一种吸收式的阅读活动,对儿童积累语言材料十分必要。学生记忆仓库中的语言材料的储备,往往是在背诵中收获到的。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体会作者大至布局谋篇,小至一词,一标点的运用之精妙,久而久之,逐渐在头脑中累积,“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动笔写作,就会汩汩滔滔,妙笔生花了。

当然,小学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四步走”策略,只是整个作文教学中需要值得关注的一部分而已。冒昧成文,抛砖引玉,仅供同行参酌。

摘要:学生习作四步走,是笔者从事小学作文教学三十年的积淀与创新。实施作文“四步走”策略,会感到大多数孩子喜欢写作,并且能写的有模有样,自然会收获为人师的喜悦,培养出一批批“习作小能手”,甚至会培养出未来领军文坛的大手笔。

培养阅读兴趣 提高习作能力 篇11

大文豪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长期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我,却发现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到枯燥乏味,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学习效果很不理想,课外阅读量少,导致知识贫乏,习作基础差。为改变这种不良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我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着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习作能力,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1.鼓励多读

现实生活中,多数学生(包括学生家长)不重视课外阅读,他们以为课内教材学好了,就是最大的收获了,特别是农村,有些家长看到学生在看课外书,认为这会影响课内学习,因此千方百计限制学生看课外书。对这种偏见,作为语文老师要如何对待?我想:这是一种偏见,是一种错误,应该及时纠正。因此我在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外,还针对个别家长的偏见,进行家访,告诉家长,应当支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要把孩子引向书籍的海洋,让他们形成丰厚的语言积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2.读好书,读适合自己的课外书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我们成人从自身的喜好,自身的理解出发,想当然地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而孩子面对成人挑选的书籍却常常兴味索然。殊不知,每个年龄段有每一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他们的阅读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选择读物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如对中低年级的孩子,应广泛选择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科普作品等,高年级的孩子就可以介绍情节曲折的小说、传记作品、科普作品等。因为这种阅读与阅读者的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这时的阅读才能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才能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这时他们的兴趣来了,读书变为了他们的自觉行动,就不太需要我们老师及家长操心了。

3.检验阅读效果,让学生体验阅读成功的快乐

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如读书卡片和读书笔记展览,读书心得交流,“读书大王”竞赛等,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使他们时常回味,感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更有兴趣地投入到好书的阅读中。

二、在阅读中训练写作技能

1.模仿训练

模仿是指导学生习作的一种形式。小学三年级作文从仿入手,逐步过渡到独立作文,这种模仿是有目的,有系列,多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的。中低年级从简单,容易的句段开始,随着年级的提高,可以逐渐加深,进行较为复杂,有难度的仿写,让学生逐步掌握写作技能技巧,从而提高习作能力。如学习《麻雀》一文后,我让学生模仿文中描写麻雀一段的写法,抓住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活动特点写一段话。在阅读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指导学生学习范文的行文思路、观察、表达,并注意广泛借鉴,综合运用,学生就会逐渐达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从而学到一定的写作技能。

2.学习观察方法

根据教材特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观察方法,学习作者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按什么顺序观察事物。在学生懂得范文怎样观察事物,把这些观察方法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来。小学生在作文时常感到没东西写,那是因为他们那丰富的生活内容及其表象,大多没有留心观察,即使有些学生好像很用心观察了,也往往缺乏观察的有序性,更谈不上把观察到的有序性与思维的条理性结合起来,这样的观察往往像一颗颗散乱的珍珠,没有串联起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范文中的观察方法,从中训练写作的技能,提高习作水平。

3.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意义重大。如在基本完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的教学任务后,布置了一个读写练习: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他会感激谁呢?假如有一天,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请你发挥想象,写下小钱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海峡两岸亲人见面的情景。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及结尾含蓄且富有深刻含义,凭借教材中的这些留白,启发学生大胆去想象,不管是课内的补充,还是课外的延伸,只要经常训练,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4.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个性化习作能力培养 篇12

自改习作意义何在?“文章不厌百回改”, 修改习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使思维合乎逻辑的过程, 也是自我加深认识事物, 确切表达事物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自改习作, 可以提高语感水平, 巩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 同时也可培养他们的责任心。那么自改习作路在何方?

一、激发兴趣, 培养自改意识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自改习作, 必须有正确的、积极的动机作为内部推动力, 从而最大限度地形成自改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所以培训学生自改习作, 必须从激发自改动机, 培养自改意识做起, 并贯穿习作教学的始终。

教学中, 可通过讲古今中外文学家改自己文章的故事, 让学生体会到好文章都是从反复修改中得来的, 在事例中受到熏陶。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开始时用“到”字, 他觉得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 缺乏诗意, 就改为“过”, 后来又觉得“过”也字不妥, 虽比“到”字生动一些, 写出春风一掠而过的动态, 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 于是又改为“入”字、“满”字, 这样改了十多次, 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 后来站在船头, 眺望江南, 春风拂过, 青草摇舞, 麦浪起伏, 他顿时恍然大悟, 这个“绿”字不正是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让全诗大为生色。

二、授之以渔, 掌握自改要领

(1) 片段入手:小学生自改习作意识和能力的形成, 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一个可行的方法是从片段入手。修改的重点是让学生养成读一读的习惯。看看标点使用是否正确, 有没有错别字, 词语搭配是否恰当, 句子表达是否准确等。

(2) 下水尝试: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批改全文的方法。根据学生的习作情况, 找出共性问题, 选择富有代表性的习作, 利用多媒体, 在课堂上修改, 根据习作的要求引导学生自己修改, 如:中心是什么?合乎题意吗?所写材料能否表现中心?主体部分是否写得具体?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进行激烈争论, 在修改实例中自主获得修改习作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技能。

(3) 读读改改:学生对于语言敏锐的感觉, 主要是从朗读中体会出来的, 习作完成后, 让学生多读几遍, 借助声音的刺激, 一路念下去, 疏忽的地方就会发现。以有声语言支持思考活动, 有利于找出错漏的字词或标点, 改正拗口的词句, 删除重复的词语, 补充合理的内容, 使习作达到文通字顺。最后再让学生轻声朗读, 边读边思如何对文章进行修饰、润色。

(4) 合作修改:学生作文后, 不要急于下笔批改, 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互相交换读习作, 看看有哪些地方还需修改。如学校举行了一次广播操比赛, 班里的学生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团结向上, 最终获得了第四名。就这件事写的《记一次有益的活动》, 不少学生以“这次进入四甲真是太幸运了, 太令人高兴了”作结尾。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开展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加强锻炼身体;二是让学生明白团结向上, 有共同目标才能取得成功) 这样的结尾对文章所要体现的精神是否有作用?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文章的结尾存在问题, 主动进行了修改。学生既当“听众”又当“老师”, 在互评互改中取长补短, 既提高鉴赏能力又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

三、坚持训练, 形成自改习惯

上一篇:脾动脉结扎下一篇:腐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