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个性发展

2024-11-08

培养个性发展(共12篇)

培养个性发展 篇1

鲁迅先生曾赞叹说:“孩子是可敬佩的, 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孩子确实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可遗憾的是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长, 孩子们展望未来的眼睛越来越有了局限。《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本着这一目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注重了以下三方面的训练。

一、创设情境, 引导想象和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永远比知识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多创设一定的氛围,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激发学生的神思, 使他们很自然地领悟知识, 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 课堂上, 我避开人物性格的分析, 让学生反复分角色朗读, 并自愿组合成剧组来表演“大臣皇帝看织布”“皇帝参加游行大典”等情节戏, 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改编台词, 化妆表演,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学生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把握了人物性格, 领悟了作品的主题。

二、抓住时机, 激发想象和创新

在语文课堂上, 有许多机会可以让学生想象和创新,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潜能。在讲授《爱莲说》中“中通外直”一句写出了莲的正直品性时, 有一个学生提出“既然中间是空的, 可见它腹中空空不实在, 空虚”, 这种求异思维, 敢于挑战传统。对于这种创新火花的迸发, 我抓住时机, 给予了及时的鼓励, 鼓励学生不唯书, 善于创新。

三、习题训练, 迁移想象和创新

平时学生在习题训练中, 往往因回答好一个问题, 就沾沾自喜, 同时产生一种大功告成的感觉。殊不知, 这样回答完一个问题就束之高阁, 恰恰错过了提高能力和发展思维的宝贵机会。倘若此时随着问题的深入, 不失时机地展开深入思维训练就能不断发展这种能力, 深入思维能力也将得到训练和提高。

记得有一道课外阅读题, 是关于“僧敲月下门”的问题:说说韩愈将“推”换成“敲”的好处。如果只将这个问题回答完了, 远远不能达到深入思维的目的。因此, 我又深入地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也同意韩愈的意见吗?我们就用‘推’不好吗?请你深入思考, 用‘推’或‘敲’的理由来。”同学们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 有人认为用“敲”好, 因一个“敲”字可以看出外出晚归的和尚不是一个粗鲁之人, 很有礼貌;有的认为此时已是夜里, 周围一片寂静, 用“敲”字反射出夜的寂静, 烘托出一种意境来;有的说用“敲”能看出庙里不只是一个和尚, 庙里香火旺等;还有的学生说用“推”发出的声音小, 与周围宁静的气氛相协调……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样的训练, 可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三点做法, 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观念, 相信学生, 让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张开想象创造的翅膀, 独立、自由地翱翔, 那么语文课堂定将成为学生们张扬个性, 培养创新的绿地。

培养个性发展 篇2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他的天赋、已有的地位、财力、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他是否能不断地多方面战胜自我。一个有特长的人加上自己坚强的性格会是成功的基石。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本着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标,依据学生实际和学校具体情况,特制定特长生培养计划如下:

一、培养目标

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和完善各种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措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

2.在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英语、科技制作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自主创新,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二、主要任务

1.通过特长生培养计划的实施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发挥,使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2.使教师和学生真正确立等级加特长的评价方式。

3.鼓励、关注、培养在艺术等方面出类拔萃的学生。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选拔学生、确定培养目标与方法。选拔有专

—1—

长及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初步的培养对象依据具体情况确立培养目标与采取的措施,并初步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完善阶段。培养出类拔萃的学生,使他们在原来基础上能够不断进步,培养出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科技等方面的出色人才,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并能取得优异的成果,使学生勇于展现自己的能力,有良好的道德和心理意志品质。

第三阶段: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通过以上工作使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涌现出越来越多具有专长甚至多才多艺的学生。

四、主要措施:

1.创设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2.利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为丰富学生课外语文生活,培养他们收集归纳材料的能力,要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通过讲故事、说笑话、猜谜语、朗诵、说新闻、介绍一段自己摘抄的名言警句、读一篇自己的日记或练笔、课外走上社会纠正不规范的广告招牌等等。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按照教学有特色、学生有专长的思路,突出艺术教育的位置,本着普及提高的原则,在加强音、体、美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设舞蹈、声乐、美术等兴趣小组。

—2—

4.积极参加各科竞赛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和科技活动。

—3—

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培养计划

(2013——2014学第二学期)伊通满族中心小学

张继红

培养学生情感 发展学生个性 篇3

关键词:情感 个性 阅读 实践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我有以下几点尝试:

一、挖掘教材之美,丰富学生的内心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诗词歌谣、童话、小说、故事、散文等等,都具有大量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的内容,都包含有丰富的审美因素,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人物或动物(拟人化)形象、高尚情感、节奏韵律、巧妙情节、深邃意境等都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陶冶学生情操的好教材。

首先是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美。

其次是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

再次是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美。

二、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情感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我能加强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学生的表现欲,注重情感、美的体验,促使其表现自我,享受成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1、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在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乐趣才会喜欢,那么怎样使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呢?一是选择"浅""近"的内容。小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有限,为此,我们要尽可能地选择浅显、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阅读材料,如童话、寓言、故事等,让学生感兴趣,这样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二是要阅读形式多样化。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三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实现教育的多落点,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2、注重情感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阅读文章都包含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这种感情,让文章所描绘的自然美、情节美、人物形象美等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情感。

有鉴于此,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哪些叙事性作品,我要求学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感受情节、人物的形象美,受到情感的熏陶;对于诗歌、散文,要求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想象诗歌、散文所描述的情境,体会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有感情朗读表现出来,受到美的熏陶,享受阅读乐趣,提高审美情趣。

3、突出个性阅读

我们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文中自己特别喜爱或感受最深的部分作出反应,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阅读教学中,我能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文本内容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进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丰富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减少了各方面的束缚,学生得到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真切的体验,进而心情得以放松,思维得以活跃,能力得以培养,个性得以发展,实现个性的完善、健康全面的发展。

1、重应用

随着学生的发展,语文的实际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已不再是单薄虚拟的,如果到实际生活中马上应用,获得锻炼的机会,这样就能大大地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如在国庆前夕,让学生自己动手,编一份迎国庆的小报,内容主要是反映祖国的建设成就,家乡的发展变化,也可以反映学校的变化和同学们的进步。稿件要短小活泼,形式多样,尽量自己写。发挥创造性,给小报起一个有特色的名字。并注意书写工整,版面设计美观大方。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充分应用各种能力、大胆想象创造的机会,设计出一幅幅富有个性的小报,再现美,创造美,享受成功的喜悦。

2、重过程

关注过程,重在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情感态度,重在引导学生从过程中体验情感,享受成功,发展个性。

3、重体验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美好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的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喜悦。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处处充满美,但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以自己独特的视觉,去善于发现,去积极感受,去充分体验,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发展自己的个性。

培养个性发展 篇4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 日新月异的技术、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如何应对?如何增强核心优势, 持续不断地提升核心竞争力?唯有创新!比如,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 “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各地。然而, 由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 我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利润少、风险高。我国制造业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关键是创造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哪里来, 谁来创造、掌握和应用核心技术?毫无疑问, 这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支撑经济命脉的脊梁, 只有创新型科技人才, 才能创造、掌握和应用核心技术, 谱写“中国创造”的新篇章。

创新型人才, 通常是指个人拥有独特经验、技能和心智模式, 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具有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而努力的创新意识, 具有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创新品质, 具有不轻言放弃、锲而不舍的创新意志, 具有见微知著、触类旁通的创新视觉, 具有善于发现事物内在联系、预知事物发展趋向的创新思维, 具有精通专业、了解相邻学科的创新学识。创新型人才包括知识创新人才、技术创新人才、产品创新人才、管理创新人才和制度创新人才等。毋庸讳言, 我国目前这样的创新型人才还相当匮乏, 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国家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 就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以建设创新国家的需求为基准, 遵循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 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有培养和造就大批能够创造、掌握和应用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人才, 才能顺利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中国梦”才能变成现实。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 我们承担着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基的重任。无论在哪个时代, 培养杰出人才的基本规律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他们必须具有独立思考的品质、从实际出发不迷信经典和权威、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求真欲望、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的培养不能到高等学校才开始, 中小学阶段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

但是,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系统中, 教育的导向主要是记、背标准答案, 学生提问的欲望和兴趣在中小学阶段已经被大大地削弱了。学生疏于独立思考、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 是我们在培养杰出人才时遇到的困境。究其根本, 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并未将学生作为主体, 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哈佛大学曾强调, 学校要赋予学生三个“法宝”, 即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行为转化为自主行为, 让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学生只有变成学习的主体, 其主观能动性和无限的潜力才会被充分激活, 教师的教学才能最终提高效率。

从当前基础教育模式来看,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基本上还都是以“批量生产”为主, 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个性化教育非常欠缺, 在尊重学习者、服务学习者、促进学习者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很薄弱。这一方面与教育体制和教育导向有关, 另一方面, 也与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有关。目前, 我国的教育改革, 基本上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路径, 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在改革过程中主要是改革理念和政策的执行者, 在教育改革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甚至处于被改革的地位,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导致教育外部的改革很热闹, 但教育内部过程变化不大。因此, 更新教育理念, 改变教育方式, 把发展学生个性特长、采取个性化差异教育作为教育实践的目标, 把“以生为本”真正落到实处, 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 当然, 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单纯训练学生发明创新的技巧的教育, 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培养少数尖子学生的英才教育, 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只重结果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 而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创新特征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以挖掘个体某项能力为价值目标的教育, 而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断地去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中国人民大学项贤明教授尖锐地指出, “我们在该难的地方其实并不难, 而在不该难的地方却难倒了一大批孩子”, 学校教育“在引起人的兴趣之前开始学习, 而在人的兴趣终止之前终止学习”。这与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难度、课程设置和教学、学生作业的难度等有密切关系, 我们的基础教育恰恰在这些方面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在当今社会环境下, 改变这些很难改变的内容, 恐怕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无法完成的任务。

然而, 作为基层基础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能因为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进展缓慢就坐等乃至被动应付。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自觉践行创新教育。在这方面, 北京二中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这所百年名校在课程设置和学生个性培养方面形成了突出特色。该校注重构建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形成重基础、多样化、综合性、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 设计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 学生有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 接受课程的过程即经历“生命历程”的过程。该校充分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 创建涉及“文化与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与创新、技术与生活、体育与健康”五大领域190门的“课程超市”。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 学生对于课程选择实现了由“套餐份饭”到“自助餐”再到“自制餐”的连续转变。学校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 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 为学生铺设一条绿色的成长链条, 减少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转折、压力、不适和扰动。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发展, 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对具有特殊潜质的学生, 特殊培养, 持续培养, 连接起不同学段间学生成长的“链条”。“李汉歌和他的蜘蛛” (李汉歌实验室) 、“‘双胞胎’兄弟的天文之梦” (程思浩、程思淼实验室) 、“‘航班’团队的创新实验”, 这些由学校创立的以学生名字命名的实验室, 是该校从实际出发, 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有效举措。

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 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的必由之路,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创新观念, 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 形成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

最后, 希望我们都认真思考一下 (引述中国人民大学项贤明教授问题) :“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 自己能做什么?怎么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服务?学生能学到想学的东西, 孩子幸福吗?”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 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不足。本文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 对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结合具体实例作了简要阐述。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与培养的研究 篇5

——小班幼儿的个性发展与培养

淮安市实天津路小学幼儿园张佳佳

摘要:个性,广义上说,就是一个人意识的倾向和各种稳定的心理从而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狭义上说,个性就指一个人心理面貌中与共性相对的个别性,通常大家经常说的能力特征,兴趣爱好等都属于个性发展范围内。由于个体之间在心理上存在很大差别,每个人才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的独特性只有和群体的丰富相结合才能得以显示。简而言之,个性就是个体的心理特色。正因为个性是如此重要,发挥个性才成为当今社会各国普遍形成的一种教育观念,也成为了各国现在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个性发展也存在关键期,幼儿时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最关键极为重要的时期。这样,幼儿教育要发展幼儿个性的任务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小班幼儿的个性发展变化比较快属于不稳定期,而在这个时候才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发展的黄金期阶段,中国有句俗话说:“三岁看到大,六岁看到老。”这也说明了学龄前幼儿的个性发展与培养对幼儿的一生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而针对现在社会我们的幼儿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个性发展也日益趋势于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善于倾听、更不愿意与人交流等。鉴与此我们应该更多的研究讨论出关于学前幼儿个性发展与培养的良策。

关键词:个性个性教育关键期

一、什么是个性教育

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个性就是一个优秀人士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更是一个人心里健康的重要标志。从古到今,任何一个成功者,没有一个人不是在良好个性的支配下,经过克服重重困难、百折不挠才取得了今天事业上成功的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此外,培养人的个性也已成为当今社会各国普遍形成的一种良好的教育观念,也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现代教育都重视个人,注意一个人的能力,他的心理结构以及他的兴趣、动机和需要„„这个受教育的个人在他自己的教育中日益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可见,未来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不仅要具有健康的个性、也要具备丰富的个性。

而目前,我国大量独生子女的个性品质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有的幼儿自尊水平比较低,自信心极差;有的幼儿胆小如鼠,做任何事都缺乏独立性意识;还有的幼儿缺乏合作意识,不会与人交往,更重要的是没有同情心,有的甚至还

有极强破坏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等等,我们班现在具有破坏行为的幼儿挺多,这都是一些令人非常“棘手”的问题。

但是,我们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位幼儿从小都有一个健康向上、活泼开朗的个性品质:比如说做事要有信心、有主见,能敢于面对困难,不怕吃苦,更能勇于创新并坚持到底;以及关心他人,互帮互助、具有责任心、懂得礼让等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身心极为健康的孩子,成为一个能在将来的激烈竟争中站稳脚步的孩子!

二、幼儿个性教育的现状

如果我们每顿饭都吃同一种东西,你还会很感兴趣吗?即使是制作得再精美的菜肴也会让人索然无味;当我们欣赏一个画展,如果每一幅画都是千篇一律,即使画得再美也会让人厌倦。成人的世界如此,孩子的世界更是如此。因此老师应做一名画师,他笔下的孩子都应具有不同的个性,而不应只做一名画匠,把每个孩子都画成同一个样子。有时,我们会在不经意中对孩子们这样说:“你们都应该xx小朋友那样,看他坐得多好看,看他想出的办法多聪明”。其实,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其他的孩子都跟同一个孩子一样呢。每个孩子都有他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想法。教师要帮助幼儿形成自己的个性,才能让孩子充分发挥出他的潜能。

我现在所在班级是小班刚升入中班,在小班刚来的时候,我班的幼儿有好几个还在包着尿不湿,自理能力也很差,有的孩子还不会说普通话,更别说所谓的幼儿个性了,家长过多的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只会听从命令服从命令,有一个叫思思的小女孩,孩子长的很可爱,而且也不哭闹,一天除了自己安静的坐着以外什么都不会,你说“思思吃饭了哦!”她就对你哦一下,几分钟后看到的还是坐在那里,“思思你饿吗?”“恩”,就这样僵持着,直到我帮她把椅子搬到桌子前,把碗拿到她面前,看上去似乎有点饿了,但还是不动,在做什么呢?当然是等喂饭呀,整整一个学期,都是如此。无论和家长怎么沟通也没有用,孩子完全像个漂亮的机器娃娃一样走着家长给的路线,哪里还有发挥幼儿个性的空间呢。

就上述说的那个女孩思思,其实我们发现这个孩子还是很要强的,并且她对音乐乐感很有天赋,有着一付天生的好嗓子,然而家长遏制了她的这种天赋,拼命让孩子学画画、学舞蹈,反而越学越差,越学孩子越厌恶,索性她就不动,那么漂亮的一个小姑娘到了今年中班的时候成了什么也不做的小胖墩,现在她的父母正在为孩子的减肥而烦恼,如果当初按照孩子自己本身的个性加以指导发展,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没有这么多的可是,所以培养幼儿的健康、丰富的个性是多么重要的。

正因为个性是如此重要,发挥个性已成为当今社会各国普遍形成的一种教育

观念,也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所有现在的教育都重视个人了,关注一个人的能力,他的心理结构以及他的兴趣爱好、动机和需要„„而受教育的这个人在他自己的教育中日益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

三、对幼儿个性教育的看法

在我国,幼儿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同样要承担培养,发展个性的任务。但是现在的社会已经使幼儿失去了太多的锻炼机会,全是由大人一手包办,久而久之幼儿完全失去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像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幼儿大多数都是依赖性很强,与同伴交流能力很差,以自我为中心,如果纵容这种个性成长下去,那么未来的孩子们在社会生存就会很困难,不能承受失败,受挫能力会很差,为什么现在我国的孩子自杀事件越来越多了,就是没有重视幼儿时期的个性教育。

(一)多给幼儿一点自由和主动权

做为老师我们不能用死板的纪律来约束幼儿,给幼儿增加压力,应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让幼儿在愉悦轻松的生活中接受教育,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要把集体、分组、个人的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如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中主导的特殊作用

游戏会给孩子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游戏中,幼儿是最开心的,没有心理压力,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逼真地扮演着各种成人在生活中的角色。我们老师比较注重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引导幼儿的创造力。例如:鼓励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要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会与同伴协商角色分配。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会使孩子产生愉悦心情,激起幼儿自信心,增强独立性和坚强性。

(三)给幼儿创造与伙伴交往的机会,发挥小伙伴的作用

许多心理学家研究指出:进入幼儿期后,孩子便开始与别的孩子玩耍,模仿小朋友的行为习惯,同伴间成了他们评价的参照物。例如:我们在户外活动时或共同摘草莓我们组织非同龄伙伴共同游戏、自由交谈。通过每个月这些活动的开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大有提升。也促进了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对自己的一些行为控制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多多组织幼儿参与讨论活动

多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而不是直接给幼儿答案,能够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幼儿受身心发展水平限制,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这些能力都会是最初形成阶段,行为较多的是受成人等外部条件的影响,比成人可能表现出更多的是顺从型。1岁前儿童的一切行为是依赖成人而实现的,这个时期的儿童表达自己的愿望,一般也不抵抗成人的意思。可是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独立性的需要,主要表现在要求“自己来干”的动作,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无论能不能做。根据幼儿的特点,促进幼儿独特性的发展,现在就是需要把握从顺从向独立性转化的过度环节。而互相讨论是在轻松氛围下进行的,这样幼儿不仅没有心理压力,又能得到应有的锻炼,还会形成健康的气氛,从而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

(五)如何了解幼儿个性差异及其原因,应采取怎样措施

幼儿时期的个性虽然刚开始形成发展,但在爱好、兴趣、气质能力等方面还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简单的个性培养,不仅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或阻碍幼儿个性发展。教师必须要对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做深入的观察和分析:然后,根据幼儿的不同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措施。例如:对胆小缺乏自信心的幼儿,应该对幼儿多多鼓励、多给他们更多的爱,多创造机会设法让他们去尝试解决问题,以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多表扬他们,增进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上进心,使每个幼儿都在不同的起跑点上自信满满、嬉戏和学习。

(六)如何加强家园互动

家长资源是幼儿园与一个家庭沟通的纽带,所以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要求、教育环境尽可能的要保持一致。创办家长学校,采取园长讲座、现场活动、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亲子活动等等,让家长了解关于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重要意义以及个性培养要求与方法等知识,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幼儿个性的形成是一条及其漫长的过程,幼儿在家里的时间毕竟比在幼儿园的时间要多一些。家长的培养极其重要。因此,应加强家园合作教育,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培养。

四、幼儿个性教育后的思考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感到幼儿个性发展和培养,关键是教师是否能够认识和驾驭幼儿在这个领域中成长规律,另外家长的配合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良好的个性在老师的教育中能够形成,那么也要在家长的手中进行巩固才能把根扎的更牢了,都是为了孩子,我们愿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勤劳耕耘,让孩子们活泼、健康、全面成长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个性,使每个儿童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但现实中家长工作的难度远远的超过我们的预计,所以是否在培养幼儿的个性之前先来矫正家长的教育观,这是这次研究之后对我带来的最大困惑。

五、参考资料

注重个性发展下的素质培养 篇6

关键词:个性发展;素质培养;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46-0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延伸,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新课标的许多新特点逐渐突显了出来,与之关系十分紧密的小学作文教学方法也在发生着新的变革。在作文教学中除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应加强引导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在写作时必须紧密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写出感受最深、情感真挚、思路清晰,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一、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言教学是所有课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强调人的自我完善,注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呼唤人文情怀,凸显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在语文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人感受的自然流露,展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这些作品增强了学生的热爱祖国情怀,也让学生树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如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狼牙山五壮士》、《毛主席在花上》;或是歌颂伟大的父母之爱,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或是反映歌颂友谊的,如《去年的树》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

面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言境,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加以理解感悟,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表现母爱的文章时,我以表现母爱的歌曲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我又接着引导:父母之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带着这样的感恩,带着这样的爱,我们就能把爱给予更多的人。

二、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写作文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心成长的过程。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见解,这些都应该是写作者最基本的训练内容。然而,学生的作文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假大空”的不正之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在一次作文,发现有许多学生都是写自己父母亲生病住院,甚至自己亲人去世的内容。结果作文写得空洞无文,读起来索然无味。总之,鼓励学生说真话,应该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点。

三、培养小学生在作文练习中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作文是平时生活中的积累,是把自己所见所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结构要写得清楚合理,文章布局要条理清晰,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得明晰。在练习中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其次,要让学生明白题目的意思;第三,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学习目标,要让学生不是因为写作而写作,而是为自身树立好的目标而写作,所谓高瞻远瞩。要有远大的目标才能让生命每一步都发出悦耳的声音。如此学生兴趣有了,同时目标有了。

另外,如何才能做到思路清晰呢?所谓标准在明方向新,听说读写练得勤。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学生认知理解,投入真实情感,学生写作文的目的明了;在词语积累和遣词造句的能力基础上,写起作文来就很是得心应手,顺理成章。

四、要不断加强个性修养

在丰富的知识结构的知识塔上,就得提高学生们的写作技巧和对生活的观察感受的习惯,正确审题构思巧,条理清楚思路新,再逐步加强学生们的写作的功底、掌握写作的一些小技巧、加以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培养出学生写出更好的作品。怎样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写出好作文而又能让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表达同一件事呢?

1、仪表美与心灵美的完美结合

体育教师的仪表美是学生直接感受到的一种形象美。外貌是思想与心灵的物化,体育教师健美的体型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产生对健美的追求。轻松愉快严肃认真的表情,给学生带来可亲可感和尊敬之情。体育教师庄重、大方、整洁、适合自己性别、体型的服饰,给学生高雅端庄之感。

2、以爱之情、勇于创新、完善自我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爱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艺术,因为他能在师生之间铺设架起一座通道,使教育影响如涓涓溪流,进入学生的心田。当教师将爱的阳光撒向学生时,那和蔼可亲的语言,严肃认真的教态,那热情耐心的指导,准确优美的示范,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老师的爱,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总之,素质教育是旨在促使人人成长、个个发展的教育,因此,必须首先着眼于学生心理差异的个性教育。语文教学正是以古今中外的独具个性色彩的语言去吸引学生,解放其心灵,深化其感知力,丰富其想象力,培养其创造力,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思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应该说,切实了解并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的规律,是现代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曲 霞.小学作文创造性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吴志容.语文教育个性发展教学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于爱华.系统思考在生命科学创新性教学中的应用[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4] 徐蓓春.个性化小学作文教学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培养个性发展 篇7

1 激趣是学习信息技术的根本

激发学习兴趣是每一个科任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 是学好每一科的基础和根本,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只有有了兴趣, 人才会对某些东西产生思维, 才能发挥其主动作用, 想法去解决, 去获得一定的认知。所以, 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课上, 也是一样的, 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是我们老师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和责任, 不容忽视。教学中我发现, 新接的班级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孩子们家庭没有微机, 所以就没有用过微机, 就别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了, 只是我们必须要引起注意的, 要关注着一部分学生。上机的时候, 时不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 有的还是简单地事情, 但我们不能挖苦和打击孩子们, 要注意指导和启发, 要叫比较熟悉的这些东西的学生尽可能的帮助他们, 叫他们尽快的熟练起来, 使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

兴趣也可以为我们的教学带来欢乐和光明。要叫孩子们喜欢我们的微机教学, 这种喜欢不是单纯的玩游戏、聊天、看Flash动画等。而是学习我们应该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所以我们的导入非常重要, 它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导入的方式方法很多, 下边我主要介绍几种我常常采用的方法。

1.1 以游戏导入。

计算机教学中可采用的游戏不少, 可以一开始玩一种游戏, 来激发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 使得孩子们对于新知识有进一步探究的渴望, 学习起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既快又牢固, 一举两得。

比如说指法的学习是干瘪的、枯燥的, 把这样的知识直接的、强迫的叫孩子们练习, 练习, 再练习, 学生不但不认真学, 也会觉得累, 枯燥无味, 没有多少效果。可以采用《金山打字通》, 教学生来练习, 看谁学的又快又准确。实践证明教学生既熟悉了游戏, 又锻炼了指法。我们的课堂也不是枯燥的课堂了, 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被激发了。

1.2 情景教学, 调动激情。

我们的微机课堂, 尽可能采取媒体来创设一定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情景, 把这些东西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在这些情境中增强探究兴趣, 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既让孩子们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又增长了知识, 在乐中学, 在学中乐。

例如Word软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搜集一些美轮美奂的作品, 叫孩子们观看, 学生会产生一些疑问, 图片是怎么制成的, 整个的短片又是怎么来的, 可以激发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点, 适时地引入这节课, 真正的把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为孩子们进一步地自主、合作、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联系其他学科, 促进信息技术教学。

微机课可以为孩子们搜集各种资源信息提供保障, 也改变了以前的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 是一场学习方式的大变革。信息技术课为孩子们学习语文、数学等学科可以说提供了基础保证。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 同时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 自主合作探究不能放弃, 促进技能发展

填鸭式教学, 学生被动的教授知识, 学死知识, 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在现在的新课程理念下已不适应,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提高找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当务之急。新的课程理念在我们的教学中也要充分体现, 不能再沿用老路教学了。数学有数学解题思维, 语文有语文方法, 说书的也留悬念, 在我们的教学中也要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尽可能在教师的可控范围之内把课堂还给孩子们, 自主合作探究应该成为我们课堂的主旋律, 把孩子们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发挥到极致, 纪要教会学生学会, 有要锻炼的学生会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自己获得的才是永久的、长期的、牢固的, 效果必然没是很高的。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 我们要学会放手, 学会引导、指导、指挥, 当好指挥棒的、导演的作用, 这样才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例如我们在学过了一个图形的制作了, 那么其他类似的就可以不再苦口婆心的讲解了, 叫孩子们自己去尝试, 去自己解决, 这样的教学效果应该是不错的, 可以锻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 只要自己不断去尝试, 就可以取得很多的收获。再如制表, 复制等等, 学生们只要学过一次, 就会迁移运用, 聪明之极。因此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是改革的必然, 教师要放手, 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落到实处, 要把孩子们的孩子们的主体性, 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

3 提高信息素养, 促进创新个性发展

在微机课的教学过程中, 知识目标是第一位的教学目标, 技能培养也不容忽视, 再就是思想教育也不能丢掉, 三者缺一不可, 知识是基础, 技能是目标, 思想教育是根本, 这些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根源。网络的快速发展, 是摆在我们孩子们面前的诱惑, 也是工具, 用不好就会产生不良影响, 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道德规范教育。从小养成规范的使用微机, 使用网络, 不被网络所诱惑, 不玩游戏, 不传播计算机病毒, 不进入黄色网站, 少进入网吧, 不沉溺于各种游戏。创新是每个人成功的途径, 没有创新, 就没有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飞速的, 更新换代时间越来越短, 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是一项重要任务, 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4 创造条件, 培养自主能力

创建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 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 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 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 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 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高校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培养 篇8

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它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由于个性的复杂性,我国心理学界对其定义尚未形成一致看法,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中的定义被多数人接受: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影响大学生个性发展培养的因素主要有先天素质、社会生活条件、教育程度几个方面。先天素质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社会生活条件是个性发展的决定因素,而教育则起着主导作用。所谓个性培养教育,就是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根据其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教育。个性是在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和家庭生活中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其形成是一个感化习染的过程,而教育正是这种感化习染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者应该一方面在思想上有意识地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积极、自由的发展,一方面要善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以及个性的完整性。

二、学生个性发展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个性发展是个人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

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强烈的内在动力,追求自我实现,这种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是其成长道路上的推动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则表现为在学习上发扬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学习内容、方法做科学、准确的判断选择;善于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学以致用,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总结。反之,消极的个性心理则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因而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培养教育十分必要。

个性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源泉,过去,由于传统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错误地认为个性就是不服从、混乱和不稳定的直接原因。在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没有个性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难以立足的。大学生良好的个性有助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又为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充分发展,为学生构建—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二)大学生个性发展是高校教育的使命

第一、从高校的教育功能来说。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忽视和弱化了对学生个性成长和发展的关注。当前,随着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对个体价值的关注和尊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致力于追求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大学,应该是为国家和社会,同时也是为每一个“个体”服务的。社会的文明进步就是为了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而高校对学生个性的培育也提升了他们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与责任感。

第二、从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说。过去,我们在“全面发展”的目标下,往往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希望他们在每方面都是优秀的,并按照这样的美好愿望设计出一个个“标准”,去教育、评价、导向我们的学生。一谈到“个性”,大家往往想到的是与协作精神的矛盾,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与全面发展的违背。我们的教育模式中随处可见“标准化”而缺少“个性化”,我们的管理中不乏“整齐划一”而缺少“灵活宽松”,如此一来怎能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天性?如何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在高校教育中培养和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学时期是人的个性塑成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是影响社会成员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呵护和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转变观念,创设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模式

我们首先应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认识到学生个性发展及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特征。应该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个性教育、创新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传统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单向灌输,大学生被动接受,严重地束缚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必须摒弃。卢梭曾经说过:“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因此教师要重新审视和正确确立自我角色,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导向,以大学生发展为本,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大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之间应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对话与思考,以民主的精神、开放的态度、合作的方式、宽松的氛围进行课堂管理,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堂真正激发大学生生命活力。

(二)改进教育方式,为个性发展开拓广阔空间

在教学方式上,首先要把过去以“授业”为主的方式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追求。应选择合适的教材,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能力。其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消除每个大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而是要使其个性最充分、最完善地显露出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在谈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时就曾说过:“要加强实践环节,尤其是科研实践,因为正确的思想从实践中来。”应利用大学生活的各种时机对其个性加以培养:一方面,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空间,组织一些启迪思想、开发智力、强壮体魄的活动;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科技、文化等业余活动。事实证明,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既可以了解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现他们的特长和能力,又能使学生增加阅历,增强自我体验,激发兴趣、增长才干、磨练意志,使学生个性向较高层次发展。

(三)创建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理想的校园文化应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其主要内容及形成途径有:

1、优化校园物质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备的教学科研设备、齐全的活动设施,能散发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和青春活力,能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增强感受美、热爱美、欣赏美的能力,能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与生活方式。

2、完善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和规章制度的制订、完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规范作用,对群体价值观发挥着有效的强化作用,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具有重要意义。机构设置应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规章制度制订应遵循从严治校、是非分明、积极引导的原则,因时、因地、因校制宜。

3、塑造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认同并尊奉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其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集体的心理定势,影响着学生的意识和行为。

(四)改革评价体系,设立德育评价新标准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克服以往教育评价主体单一、内容一元化的状况,改革、完善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可采用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参评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整体考核、综合评定,使学生所参加的社团活动、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理论学习、文艺活动以及个人特长发挥等德育内容都能作为成绩得到评定,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其个性的发展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发展,意味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因此,新时期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应注重于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培养教育,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本文即是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论述如何采用合理的方式,构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环境。

关键词:高校教育,个性发展,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全国德育学术年会论文,2001,11。毕业论文:《学生个性发展与学校德育改革》。

[2]周建华、曹瑾:《论个性与重视个性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1,(7)。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培养个性发展 篇9

(一) .高职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首先, 在知识传授关系中师生应平等与民主, 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教师不以权威自居, 更不应该以家长作风及其专横态度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学生也不唯命是从, 因为学生有权与教师平等地沟通思想, 有权向自己的教师要求他们所希望所需要的东西, 他们也有权对问题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并对教科书提出批判性意见。教师对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多加引导, 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多加鼓励, 并充分发挥他们其他方面的长处, 而不能对他们产生偏见或歧视。这一点从理论上讲是非常容易的, 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的。

其次, 在智能发展上, 学生应自主和独立,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 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自觉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 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发展, 不必强求全体学生一致, 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实现自我发展。师生教学间的平等民主, 为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在师生关系中, 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师生关系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因此, 教师应当主动地维护和发展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对传统教学体系下的教师来说, 必须放弃陈旧的教学观念, 放弃教师权威的思想, 作学生的知心朋友,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健康的发展。

(二) .高职教师对教学目的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

从理论上讲, 教师都深刻地清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然而,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教师却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框定在升学或就业标准的模式里。“成绩好”、“就业”成了教学的唯一目的, 以分数论英雄, 教学中考什么就教什么, 考什么就学什么, 不考就不教, 不考就不学, 许多学生不得不尽力压制自己的个性, 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奴隶”, 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以致学生知识结构畸形、个性发展狭隘乃至萎缩。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学习必须谨小慎微, 不能做与考试学习无关的事, 不能凭自己的个性去从事感兴趣的事。所以, 大多数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 在其萌芽状态期间, 就有可能被只具传统观念的教师所湮灭, 在分数的标尺面前, 被教师无情地判为没有出息, 学生个性发展受到残忍的压制。然而, 中外历史千百次地告诉我们, 在传统眼光的学校里判为没出息者, 日后竟出现诸如爱迪生、爱因斯坦、达尔文等科学巨人, 他们极大地影响、改变和震撼着整个世界, 而他们早年也都被当时的学校判为“愚不可及”、“不可教也”之类。事实证明:学生试卷上分数的高低, 与其日后成就的大小往往是划不上等号的。教学目的的核心应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个性心理学研究, 个性是一个整体。健康的个性就是在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美的体验和美的表现等诸方面获得高度和谐发展的人。健康个性者即是自我实现者, 是把个人的内部潜能作最大的实现者。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说即是自我实现、自我创造。

(三) .高职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掌握分寸, 努力使自己全部的教学技能多样化。尤其是职教老师, 首当其冲的是教会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知识, 多种方法的运用,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兴趣, 使学生把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当作自觉行动, 精神饱满地学习、探索和追求。学生作为主体, 在多种方法的教学活动中, 自觉、自主地手脑并用, 多种器官协同活动、认识与实践相结合, 创造性、独立性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活动是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创造活动中, 个人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需要、性格、知识和能力, 展现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 积极性, 才能在探索新事物、发现新规律的过程中, 实现对自身素质的超越, 从而逐步实现个性的完善。

二.当前学生个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忽视和教育引导的缺乏, 以及对个性的否定性评价倾向, 扼杀了一些学生的个性, 导致个性发展不健全。

首先体现为缺乏积极的主体进取性, 不敢面对问题, 采取逃避的做法, 削弱了成就需要、持久需要等积极的人格倾向, 强化了谦卑需要、攻击性需要等消极人格特征, 造成个性和人格的缺陷, 缺乏探索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所言:“考试时一比较, 马上能让美国学生输得一塌糊涂。在外国, 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 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学生胆子小, 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 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

其次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中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 15.73%有自责倾向, 13.17%学生有恐怖倾向, 11.81%有冲动倾向;5.72%的学生有综合情况。以至于出现浙江一高中生因无法忍受压力用锄头杀死母亲的惨剧。浙江省对2961名大中学生心理卫生测查结果表明, 16.7%的有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自杀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 在一些学生的眼里, 个性仅仅被当作或是服饰上的怪异, 或是行为中的张狂, 或是价值观上对传统的一味反叛, 或是对纪律的抵制。他们把个性这一内在稳定的心理特征外化为一种浮躁、虚华和叛逆, 以外在的“标新立异”来体现富有个性的“我”, 抹杀了个性的内在稳定性。

三.职教教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

(一) .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加大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些方面相互促进, 但不能相互替代。一个学生某方面素质的缺乏, 特别是思想品德素质的缺乏, 将会极大地影响他的成长和成才。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 学生是主体, 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实际出发,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根据笔者在高职院校从教经历发现, 高职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问题大部分由心理问题引起, 比如由于对环境不适引起的孤独、郁闷;由于自我定位不准确引起的忧虑、抑郁;由于其他人的观念等引起的自卑或者自负等等。这些心理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观念的认识产生错位, 甚至对社会产生敌视, 直至走上犯罪的道路。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便是触目惊心的例子。因此目前只有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沟通,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 使教学方式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和丰富, 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特有的教育方式, 启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能, 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 .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 努力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 近半数的是实践课, 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 熟悉一线, 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 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 可以从开设活动课、选修课、劳技课等课程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活动课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内容更新周期较短, 有利于因材施教, 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 发展个性特长, 提高整体素质。此外, 因考试具有教育性, 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 所以还可从调整考试的导向性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说, 学校教育方式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的采取,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启发学生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浓厚的探索精神、独特的求异思维、非常规的想象, 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除此,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也十分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一方面要通过改变教学观, 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另一方面要通过推行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以学生容易接受、喜欢接受的授课方式为标准来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 .提高职教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青年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保证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 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 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 做到为人师表, 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 “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 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 使学生终身受益。职教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状况, 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甚至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

摘要:职业学校有其特殊群体和环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面对的学生素质各异、心态各异, 给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 职教教师有必要调整教学观, 提高教学质量, 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个性发展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初中生的语感能力与品读能力。然而, 现在很多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学习形式的掩盖下, 忽视了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独特化体验, 使得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不能融洽流畅。这说明, 要真正让课堂教学个性化, 基础是教师要对课本文本先进行深入的探究性阅读, 只有在这个前提下, 把握好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尊重自己这三个原则, 才能让学生把经典真正读成经典, 让他们有真正的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那么,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 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呢?

一、引导速读感知, 给学生一个自由论谈的空间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速读感知, 在速读感知的过程中迅速理清思路, 并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尤其对文章主题的认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植于文本并超越文本, 做个性化的解读。

例如, 在教学《热爱生命》这一课时, 在学生进行速读课文以后, 笔者以“生命在于 () ”为题, 让学生结合本文畅谈对生命的认识。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学生说“生命在于运动”;有的学生说“生命在于奉献”;有的学生说“生命在于创造”;有的学生说“生命在于思考”;有的学生说“生命在于真诚”……听着学生清新流畅的语言, 感受着他们对生命独具个性、点点滴滴的体会, 老师的心中也是一片阳光灿烂。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本的鉴赏能力怎么会得不到有效提升呢?

可见,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 在初读感知环节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自由论谈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看法与独特体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就要给他们充足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尤其是学习一些节选性的作品,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全书, 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解读阅读材料, 进行个性化阅读, 以期获得阅读过程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而不能为了赶教学进度, 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把学生的阅读讨论变成走过场, 这样不但使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 更不会获得独特的感受。学生独到深刻的感受, 正是个性化阅读的显著成果。

二、组织精读赏析, 给学生一个积极思维的平台

初中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精读赏析。

例如, 在《背影》这篇文章里, 朱自清通过丰厚的语言构建了特定的文本情境, 文章的许多词语和句子都是经典, 是引导初中生进行个性阅读的有效文本。在精读赏析环节, 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对于这个话题, 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精读赏析。在精读赏析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说:“在这一篇文章中作者之所以用‘背影’为题是因为通过父亲的背影能够充分表达出父亲对自己的爱。”有的学生说:“‘背影’是父爱的象征, 所以作者在这一篇文章中用‘背影’为题。”有的学生说:“用‘背影’为题能够充分地表达出作者与父亲离别时的那一种情感。”就这样, 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案例是以课文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精读赏析的,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 教师还要善于基于文本的其他语言细节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精读赏析, 在精读赏析的过程中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与感悟。在这里, 需要指出的是, 要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和点评的能力, 教师就必须先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扎实的文学功底, 丰富的知识储备。让老师精彩的点评和赏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激发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否则, 点评和赏析就不会落到实处。

三、启发研读质疑, 给学生一条文本探究的渠道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质疑探究能力。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探究是个性化阅读文本的一条重要途径, 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探究, 给学生一条文本探究的渠道。

例如, 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古文时, 在学生对课文的大致内容和主旨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 笔者引导学生从今天的角度对“愚公移山”的这种精神进行质疑。这样, 就有效地引导他们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化的探究阅读。有的学生认为, 在当今时代下, 愚公的这种精神并不值得提倡, 他的这种行为只能说是愚钝;有的学生认为, 在当今时代下, 愚公的这种精神在现代人身上实在是太缺乏了, 愚公精神不仅值得提倡, 更值得发扬, 并结合很多的例子进行了论证;有的学生认为, 在现代社会中, 我们要对愚公精神进行倡导, 但是, 要在新的时代下对这种精神进行灵活变革。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仅仅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而不是控制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并支持和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解决。因此,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 不能拘泥于自身看法而限制学生的探究活动, 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自由。

结语

总之,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是十分重要的, 这是培养他们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他们语感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以上, 笔者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几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遇到的细节上的困惑和不完善之处还有很多, 如, 指导阅读的方法比较单一;学生自由阅读后, 部分同学的阅读参与度难以把握;有限的时间使阅读活动的参与面较窄;许多学生的展示机会较少等。从大的方面来说, 如何使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能更好地关注生活, 如何使学生从自己的思想感情出发去认识生活, 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对生活的体验等, 更加值得笔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杨晓.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传承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9.

[2]王建峰.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0.

[3]陈利萍.阅读教学多角度换位思考研究及实施方案[D].苏州:苏州大学, 2011.

培养个性发展 篇11

一、信任和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学习和工作成功的关键的个性品质,它的形成是渐进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制于三个因素:活动的结果、他人的态度和评价。活动的结果归结为成功和失败。成功的结果能增强人的自信心,而失败的结果会削弱人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给学生以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面对数学基础较差、怕学数学的学生,更要提供其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他人的态度和评价也影响着学生的自信心,在这方面,教师首先要做到信任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成功,并教给他们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方法,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其次,在教学中要注意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要多作肯定和积极的评价。此外,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生长点和发展点,并及时表扬和鼓励。

二、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和创造性也是一个人学习和工作必备的个性品质。数学教师要利用好数学教材的有利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愉快地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会成功的快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的、独立的思考,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和体会自己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实践操作,使学习数学逐步成为学生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活动过程,学生的创造性因而得以培养。创设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全过程,并在其中领会到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这样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基本个性品质。如果没有这个基本点,任何事情都干不成、干不好。为此,教育应重视对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的最佳时期,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学生责任感的教育,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如教育学生上课专心听的习惯,认真阅读的习惯,有序观察、认真分析的习惯,思考提问的习惯,计算后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等。这样,学生逐步形成自觉、主动、认真学习习惯,责任感也在其中逐渐形成。另外,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如布置各项学习或工作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让学生感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教学中的板书要书写工整、有条理、规范,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学生,让学生学有榜样、有目标。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会负责。

四、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坚毅的性格

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学习和工作必备的个性品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少年时生活困难,一度辍学,但他以顽强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自学,终于取得辉煌的成就。数学在内容上的超现实性和思维方式的高度抽象性,给学生的认知带来特殊的困难。数学中大量的概念、定理、性质、公式是需要花许多精力去理解和记忆的,繁杂的计算题、灵活多变的几何题都需要花很多脑筋去解答。没有顽强的意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是学不好数学的。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学生顽强意志的形成是持续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有步骤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独立与合作中磨练自己意志,鼓励他们不畏困难,用顽强的意志去排除各种困难,培养学生学习的耐力和恒心,逐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如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必须经过认真阅读,有耐性地反复观察,思考,分析各个条件间的关系,各个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才能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从中培养了他们认真、仔细、踏实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五、加强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是21世纪创新型人才必备的优良品质。许多创造性问题往往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或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它靠一个人一生的精力是无法完成的,而需要大家的智慧共同合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对话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互相交流、互相切磋的机会。比如,在数学活动课中让学生编数学游戏,这时一人无法完成,便需要多个同学协作;上平面图形的复习课,让一个学生扮演一种图形,说出自己的特征和面积计算,然后再归纳;学生分组做圆周率和圆面积公式推导的实验;学生分组竞赛或男生读题,女生提问,男生回答,共同评析等活动。通过开展小组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和群体的交往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集体责任感,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沟通、学会互助。

培养个性发展 篇12

一、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体的一门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 共同吃苦受累, 共同分享胜利的快乐。我认为, 学生的感受是最真实的感受, 学生的评价是最贴切的评价。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自己,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因为教师自身素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育关系。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与学生民主、平等地进行合作交流, 而不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 否则学生只是在被迫接受, 没有独立的见解和个性化的反馈。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才能使赢得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敬, 从而提升其人格魅力, 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也只有这样的体育教师,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自主创新, 进一步促进个性的发展。

二、做好课堂准备活动, 激发学生个性与创新

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 都离不开准备过程, 传统的沿袭了几十年的准备部分和教学过程具有比较稳定的特点。这些特点, 几十年来为我国体育教学的发展, 尤其是在促进体育课教学的规范化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而且其中还有许多方面至今对我们的教学仍具有指导意义。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中小学体育课, 以及课中准备部分的教学过程已经有了新的认识, 准备部分的教学不应该单纯地为基本部分的主要教材服务, 其自身具有教育、教学和教养的因素。因此, 现代教学的基本思想如智能的培养、个性品质的发展以及实施体育课的任务等, 应该从课的一开始就得到较好地体现。

三、创建有利学习环境, , 发展学生个性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 给予健康的个性和创新意识空间, 逐步创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发展、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同时, 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个性展示和动作创新, 研究、引导、认可、鼓励他们的动作创新。例如, 在一次俯卧式跳高的体育课教学中, 一位美国体育教师突然发现他的一位学生不遵守纪律, 跳出了背越式动作, 他没有批评学生, 而是鼓励他继续跳, 结果发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跳高动作———背越式。正是因为这个动作的出现, 人类才一次又一次创造了跳高的奇迹。可见, 教师要从“以我为中心”中解脱出来, 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总的要求下, 让每一个学生都自觉起来, 激发他们的潜在能量, 创建使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氛围。

四、创新教学模式, 展示学生个性与创新

多年以来, 体育教学以“三基”为教学目标, 形成了千篇一律的体育教学模式。即:讲解———示范——练习———纠正———再练习。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 组织形式单调、枯燥, 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 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体育课显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课堂气氛沉闷, 久而久之, 学生便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另外,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如果体育课上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规规矩矩地站好, 组织教学时练习队形不整齐, 而是随意站立, 有说有笑, 那就被误认为这堂体育课肯定是老师不认真, 是“放羊”式教学。于是, 多数体育教师也只有按照传统观念, 一招一式地进行教学, 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体育本是一门热血学科, 学生在体育课上应当是主动积极、生龙活虎的。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主体性, 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 采用引导式、启发式、协商式等形式, 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 主体性得到体现, 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开发, 个性得到发展。例如, 在进行跑的内容教学时, 练习形式的单调、乏味使学生练习时感到厌倦。曾经有一次, 学生向我提出要带个足球一起跑的要求。在整个练习过程中, 我发现由于注意力得到转移, 跑时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反应都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 既达到练习目的, 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又让学生自己的能力充分体现, 个性得到张扬。

上一篇:液体外渗下一篇:作文教学求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