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

2024-08-04

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精选10篇)

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 篇1

抒真情 写自我

——培养学生个性化作文

摘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作文,让学生在写作中抒发自已的真情,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素材。对学生加强写作训练,培养写作技巧,课堂上积极倡导“合作”,注重实效,多多鼓励学生在作文中书写真情,体验成功的快乐。形成一种积极作文、快乐作文、情趣作文的良好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作文与生活相联系,并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而发,写出学生个性化作文。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写出自我的个性作文呢?下面是我教学多年的一些经验。

一、感受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要想写出一篇好作文,必须到生活中去找素材,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一定要把学生引向生活的光明之路。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

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作文内容向生活索取。许多学生认为,他们生活在“四角的天空”里,每天重复着单调的四步曲:上学——放学——做功课——睡觉,无从积累写作素材。其实,学生的生活并不像他们所想的那么枯燥,在他们的身边,随时都在发生着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只不过他们因心不在焉而熟视无睹,使得这些有丰富内涵的平凡小事从他们眼前悄然而逝。因

此,我经常提醒学生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帮助他们积累生动的写作素材,多写随笔,坚持写日记、周记,把生活中对自己有所感触的小事随时记录下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随时表达出来。大至国家大事,小到针头线脑,可以是使自己高兴或沮丧的一件小事,同学间一段有趣的对话,自己感兴趣的一堂课,与老师的一次谈心,学校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外出欣赏到的一种美丽的自然景物„„

由校内到校外,由家里到社会,只要学生觉得印象深刻,值得一写,就鼓励他们随时记下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受任何拘泥限制,这样以“每日一记”的形式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整理出来,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一本内容丰富、真实的生活札记。它记录了学生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就在记这种随笔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懂得了如何积累写作材料。

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淡中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二、加强训练,培养技巧

有了可写的生活素材之后,要想写出洋溢着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的关键还在于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对学生加强写作训练,培养写作技巧。

第一,注重选取材料。要合理地运用事件,去粗取精,选择事例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环节作为重点来详写,次要一点的环节略写,与中心无关的干脆不写。文字的功夫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不能随意地堆砌材料,所以要大胆取舍,无用而多余的笔墨要删之毫不留情。

第二,要适当地铺垫和渲染。一件相同的事如果发生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背景下,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写作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这就需要我们为事件创设必要的前提或环境。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父亲买橘子的情节之所以催人泪下,是因为作者把这一细节放在家里连遭不幸的背景之下来刻画的,父亲那深深的舐犊之情便跃然纸上。在成功铺垫的同时,别忘记了恰当的景物描写往往能渲染气氛,巧妙地烘托人物的心理。

第三,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一定是有血有肉的,他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体,要让他自己在读者面前充分的展示。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诸多方面,让读者感受到一个栩栩如生的血肉丰满的形象。当然,描写时要力求抓住人物的特征,表现其鲜明的个性,有个性才有生命力。

三、倡导“合作”,注重实效

注重课堂实效,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我在作文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我特别重视动笔之前的孕育准备阶段。提前公布作文题目及要求,让学生早作准备,积累写作材料。在作文课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前观察阅读感受尽情地述说出来,把自己的感悟交流同伴,从而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例如,我在给学生布置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时,首先给学生几个问题:(1)你身边的环境受污染了么?你有什么感受?(2)如果环境被污染我们的生活会受影响吗?有什么影响?(3)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在这里,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地说,自由地说,生与师、生与生的交流,让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学生既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保留自己的个性,又不闭门造车,实现了优势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遨游,从而激发潜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四、多多鼓励,书写真情

素材和技巧都具备后,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多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哪怕他只有一句话或一个词值得你去读,我们也应该从欣赏他的那句话、那个词开始评价。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使学生能够做到关注生活,有感而发。即便是同学间的冲突、矛盾、误会、争吵都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一朵朵小浪花,一种生活的乐趣,这些都是自己思考写作的好题材。热爱生活,观察生

活,表现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亲身经历,描绘内心世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情感个性的印记,涂上独特心灵的色彩。

作为教师,我们不应禁锢学生的思维,而应逐步引导学生“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写作理应是对学生自我感悟、自主表达、自我展现等愿望的满足,只有让学生融入自由、开放、宽松的写作氛围之中,才能够指导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同样的话题,同样的材料,一个人给自己、给他人送来的是乐观的阳光,而另一个人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却是悲观的乌云。这两种情况其实就是我们在作文中表达心中情感时出现的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真实”。后一种“真实”是一种消极的真实,是我们不值得提倡和鼓励的“真实”。因为作文是一种有责任的行为,它不仅要对我们自己的心灵成长负责,也更要对别人的心灵愉悦负责。

在作文课上,我经常鼓励学生写真事,抒真情,大胆表现自我。大家在作文中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学生写出了“我是超人”的趣事,写出了“恼人的家长会”的憾事,也写出了“我要自由”的真情,写出了“假如可以不

做作业”的实感。学生不断地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观察、体验、感受,不断地用自己的心写出了自己的童趣,用自己的文笔写出了自己的心灵,写出了许许多多真实感人的好作文。

五、体验成功,快乐作文

每个学生都喜欢成功,都想体验作文成功的喜悦和无限的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学习的情绪力量。”新课标也提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表”的机遇。在作文教学中,我尽可能以满腔热情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珍惜学生的写作成果,让学生看到劳动的价值。其途径与方法主要有:(1)在评语和作文讲评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学生作文有一点长处,一点进步,都及时予以肯定。(2)把好作文录音后放给学生听或通过校园广播站播放。(3)办手抄报,刊登好作文向全校发行。(4)把优秀作文推荐给报刊,争取发表机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班里学生的作文时有在市级、区级比赛中获奖。即使是后进生,我也善于发现他们作文中一丝一毫的“闪光点”。这样,全班就会形成一种积极作文、快乐作文、情趣作文的良好氛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要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嘴去问、用脑去想,在生活这个大环境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丰富学生的作文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态度和作文习惯。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给予学生写作心灵的自由,肯定他们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提倡有创意的表达,强调写作习惯、提高写作素养,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热爱写作,并且写出真实感人的个性化文章。

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 篇2

一、平等对话———个性化阅读的前提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绝不能越俎代庖, 同时要给学生提供说出自己阅读体验的机会, 交流时只有师生双方的地位没有高低之分, 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 学生才会“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由于学识的限制, 学生自然会产生体验的局限性, 教师不能轻易用教材惟一的答案去否定学生个性的感受, 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利用、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使其个性得以弘扬, 语文素养得以提高。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 大家都说狐狸是个很狡猾的坏东西, 专门欺骗其他小动物。可是有个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 它能够想办法从乌鸦的嘴里得到肉, 我们应该学习它遇事多动脑筋。”这位学生打破了定向思维的模式, 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 但同时也偏离了作品的价值取向, 于是在肯定他的想法后, 我们可以顺势引导:“你觉得狐狸很聪明, 那你喜欢它吗?”这位学生经过思考回答不喜欢, 接着再追问为什么。他说:“狐狸虽然多动脑筋, 但它是用欺骗的手段得到的, 我不喜欢。”最后经过大家的讨论, 得出了遇事应当多动脑筋, 但应用正当的手段。这样, 使学生既开拓了思维, 又不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多元解读———个性化阅读的基础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 文本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宣告其存在的纪念碑, 而像是一部乐队总谱, 只有读者发挥出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才会使其产生具有个性特色的动人交响。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 才能超越文本, 然后做出个性化的解读。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 并给予学生以智者的点拨和情绪的激励,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主动去读, 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 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 抓住主要内容, 理清条理后, 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诸葛亮足智多谋、顾全大局, 周瑜心胸狭窄、妒忌心强, 鲁肃忠厚老实, 曹操生性多疑。由于学生和文本作了充分的对话, 在交流时, 有的学生就提出:“鲁肃并不忠厚, 也不老实。因为他不但对自己的将军周瑜撒谎, 还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说出来, 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要不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那么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试想, 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感悟, 能提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吗?

三、自主选择———个性化阅读的方式

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 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在“三自”原则的指导下,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学习《黄山奇石》,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向大家介绍黄山奇石的“美”。这时, 学生兴趣盎然, 有的有感情地朗读, 解读黄山奇石的美;有的根据黄山风光录像, 设置一个旅游情境, 当一回导游;有的为黄山奇石配上一首奇丽小诗;还有的创意地画一幅“黄山奇石图”等。这样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 个性化的交流方式则激活了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 他们选择其一, 自由演绎, 让个性尽情展现, 潜能从容释放。

四、凸显创造———个性化阅读的目标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维的广阔舞台, 巧设探究点, 使学生的理解与文章的主题充分融合, 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可质疑之处, 精心设疑, 通过设置连续性的、有层次的问题, 或开放性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组织和引导使学生更明确地突击重点、直击难点、撞击疑点。借此把思考引向深入, 把学生引向新的“最近发展区”, 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审视。

五、拓展阅读———个性化阅读的提升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在具体的教学中, 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看, 也需要我们及时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具有较强时代气息的阅读材料。因此在课堂中, 需要引进适宜的阅读文本进行迁移训练, 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例如, 选择同一“情感或主题”的文章进行阅读:如教学《刷子李》, 我们可以引入《快手刘》, 以便让学生拓展视野, 了解更多的俗世奇人;选择同题目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如教学朱自清的《春》, 我们可以选择沈从文的《春》来充实阅读。通过品味同题目、同题材文章的不同写法,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 篇3

一、沟通师生的心灵

充分尊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沟通师生心灵的关键,也是促進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前提。坚持用“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这一理念信条指导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和提升新的教育理念,让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微笑中生活,在微笑中学习,在微笑中合作探究。这样学生面对的不再是严厉的老师,而是笑容可掬的朋友,合作学习的伙伴,使学生在微笑中得到了自尊,找到了自信,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友谊。

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给教师提提建议,说说心里话,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一个个难题。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孩子中间,心贴心地交流。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交流对话的合作伙伴,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学生的发言,走进学生的心灵,敢于让学生给自己提出不同意见……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如“老师,你今天读得真动情。”“老师,你的字真好!”“老师,你这个地方讲得不明白。”“老师,这个问题我有不同意见”。学生对老师的这些“评头论足”,真正拉近了师生心灵上的距离,体现了师生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融洽关系,培养了学生敢于大胆直言的品质和有勇气面对学习的挑战精神,增强了足够的情绪安全感和愉悦自豪感。

平日里,老师用一声友好的问候,一句表扬的话,一朵小红花,一个赞赏的目光,一张简短的鼓励便条,简单的动作,摸摸头,拍拍肩,握握手等方法,增强师生间的亲情、友情,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起学生自信、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节学生的一句句祝福的话语,让你感到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无怨无悔。

二、培养学生的个性

没有个性,就没有鲜活的人的发展,就没有创造人才的呈现,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背景下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

如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怎样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有的同学选择了“当小小朗诵家”,通过有感情地读体味人物的内心变化,有的同学选择了“当小小表演家”,通过入情入境的表演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同学选择了“小小讨论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理解课本内容。正是重视了学习性培养,学生潜在的才能和智慧被激活。“向老师挑战”,给教材“挑刺”,“让我去吧”,“我能行!”许多个性化的语言和思想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地结合自身爱好特点,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用不同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自己给自己设计特色作业。学生的创造空间有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自己本身的潜力也就发挥出来了。如学生自己设计的课内特色作业“生活中的乐趣”,“生活中的科学”,“智慧大舞台”等。学生给自己设计的课外特色作业更是丰富多彩“学习乐园”,“小课题研究”,“我的创造”等。这些富有个性的特色作业是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去精心设计的,这里闪烁着孩子的创造和智慧的火花。

三、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新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中选择并确定课题,到实践中调查取证走访相关人员,收集信息等,注重的是研究过程和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身边科学,感受自我成功。自从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后,学生自豪地说:“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麿炼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使我们在自主选题、自主研究、自主管理中获得了一种新的学习经验,了解了社会,体验了童趣,完美了人生。”

四、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改革实战中,要以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为实验突破口,教师应“放下手中的教鞭,面带微笑”与孩子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活教材,学活教材,激活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活跃起来。如学习古诗时可以给古诗配画,配乐诵读,仿写研读古诗,表演古诗等不同的方式。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了表现自我的途径。再如学完《万能胶水发明记》后,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也设想发明一些东西。如教室的玻璃经常被风刮破,能不能制造一种刮不破的弹性玻璃呢?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也会不断的长高,再用以前的课桌对身体不利,能不能设计一种自动增高的桌椅,让自己用得更加舒心呢?教师里学生较多,环境卫生很难搞好,能不能设计一种能自动吸灰尘的地板,让我们能健康地学习呢……教师对这些想法要充分加以鼓励,教育学生从现在就要好好学习,将来把自己的愿望实现,真正体味一下当科学家的滋味。这不仅用活教材,而且学活了教材,真正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学习。

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培养作文 篇4

(一)因人而异,突出个性化培养

1.充分掌握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初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教学情况为他们制定教学计划;同时加强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引导,确保让所有学生都能加入到体育锻炼中,这样能让优秀学生更加优秀,让中等生有所进步,让后进生逐渐进步。2.掌握初中生的优、缺点。为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教师应将内部资源作合理的整合,从而做到扬长避短,推动班级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初中生个性方面的差异,会存在不同的优缺点,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他们的优缺点,合理设计教学项目,确保学生个性有展现与发展的平台,从而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3.了解初中生的个性差异。由于个性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外向,有的学生内向。通常,外向的人更热爱体育运动,有的甚至喜欢参加刺激性强的运动。不过,学生们的能力参差不齐,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他们个性的方方面面,更好地挖掘他们的个性能力。尤其是体育特长生,更要重点关注,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与培养。

(二)初中体育教学实现开放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学工作提倡创新,初中体育教学也应注重创新,要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因此,应转变以往以体育教师为主的被动教学方式,而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性、兴趣爱好及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要突出协作性与互助性,强调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一味地去学习体育知识或体育技能,而要多给他们留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有用武之地。另外,可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锻炼项目,以促进他们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并为终生体育打下基础。简而言之,体育教学不可强求一律性,而应突出开放性。教学开放性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各方面。教学活动的设置更应突出多样化、协助性、趣味性、强身益智性,从而让学生积极锻炼身体,达到强身健体的教学目的。

(三)体育教学游戏化,提高趣味性

传统观念中的体育教学是在不断的跑、跳、训练中完成的。其实,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征,游戏才是他们的爱好。如果体育教学只是机械、重复地训练,是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的。由于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学生感到厌烦。我们常说,教师如同辛勤的园丁,学生则是花园中一朵朵可爱的小花。我们体育教师都有这样的教学经验,在上课时,有的学生无精打采。究其原因,正是由于教学的枯燥乏味,反复训练让他们提不起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应善于利用游戏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体育课堂充满趣味性,让学生们有滋有味地听讲,热情高涨地参与运动。

(四)音乐与体育同行,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篇5

一、尊重学生,发现个性。对有“棱角”的学生,我们要见“怪”不怪,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

二、创造“育场”,培养个性。当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很强烈的时候,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相互配合,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与特长。反对强求划一的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学校、家庭及社会要构建起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校内外和谐一致的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场。

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 篇6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所特有的语言、气质、风度、习惯、教养、兴趣、爱好、品格、心理状态以及独特的生活经历等等与他人区别开来的特殊性。现代教育强调关注人的发展,实际上是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发展,这正如巴班斯基所言:“教育与个性的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呢?

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要培育和发

挥学生的个性,首先要确保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一种实实在在的主体地位。而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道尊严”和“教师权威”观念认为,学生在课堂上胆敢对教师传授知识提出质疑就是大不敬,冒犯了教师的尊严。殊不知,在现代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广 播、电影、电视、互联网)获取信息,教师不再是传统中的知识的垄断者,更重要的是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要平等的参与学生的活动,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这样学生就会由衷地展现自己的真正内心世界。在这种气氛中学生不会感到紧张、沉闷与压抑。相反,学生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能够大大地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增强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信心,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大胆尝试,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学生个性。语文课堂教

学包括识字、朗读、理解与分析、表达等各种不同环节,在教学中要把握好这些 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先说,“扫清语言”障碍这一环节,在这教学环节,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根据上下文去理解字义、词义。老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老师不应该整齐划一地去讲解,但允许学生质疑,教师进行答疑。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再说,“朗读”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习惯的不同,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教学。把兴趣、爱好、习惯相同的分在一组,可以分成自由朗读组;分角色朗读组;表演朗读组;与老师合作组„„

这样每个同学的朗读能力得到了锻炼,展示了自己的才能。通过朗读,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藏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三、在“理解与分析”这一环节,特别是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理解、分析,对文章写作手法的认识。在这一环节,切忌老师把参考书上的说法讲给学生听。“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而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例如,学习朱自清《背影》,让学生谈谈对父亲的认识。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他们说得有理有据,老师就要充分肯定,不要搞一刀切。学生分析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怎样写的?对写作手法的分析也是一样,老师绝不可以把文章的写法直接讲给学生听,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我感悟。例如,学习《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法,老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课文中写了哪几种花?这些花有什么特点?他们和当时社会上的那些人有相似的特点?主要写的是什么?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一步步思考,自明

白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思 考问题,发现问题,既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又避免了整齐划一,发展了学生的个

性。因为“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之,在这一环节,老师要本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感悟,让他们各抒己见。老师对学生的表述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四、在“表达”这一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个性的一个重要环节。表达分口头

表达和书面表达,也就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中的“说”和“写”“说”

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培养,包括对某个词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写作手法的发现;读后感悟„„在教学中要遵循一

个原则,那就是鼓励性原则,学生只要说了,教师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品质的培养。“写”也就是作文教学,作文教学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培养学生个性化品质,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在教学中作文题目不必死板统一,可以同时出几个题目,让学生任选一个。老师也不必规定学生去取材、立意、布局、谋篇、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写一些千人一面的八股文,而要给学生一定的选择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对语文学习水平不 高的学生教师以鼓励为主,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只要他们写,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对行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可以创造条件让他们超前学习内容更深刻、范围更广阔的语文材料,如名家经典作品,鼓励他们超前投入创作实践。

五举措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习惯 篇7

一、转变观念,造读书之境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学生课内语文知识学得再好, 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他的语文能力的形成最终也是一句空话。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转变观念,积极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语文教师只有博览群书,丰富学识,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其次,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让教师和家长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即家校配合,酿读书之气。可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墙,设立班级“图书角”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为了更好地营造家庭读书氛围,获得家长广泛支持,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师生、家长捐赠图书的活动,举办“让孩子与书为伴”的家长动员会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二、师生互动,享读书之乐

1. 精心准备动员报告,隆重举行 “书香校园”活动启动仪式;拟订读书活动方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为课外阅读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

2.提倡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在阅读实践中去享受读书之乐。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充分利用阅览室,给学生创立班级图书角,给学生创造阅读的空间,使学生有可读之书。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享受读书的乐趣,在寻求乐趣的过程中爱上读书。第二,倡导写读书笔记,谈读书之思。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从整体出发,从宏观上感悟文章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你觉得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并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

三、美文共赏,荐可读之书

1.由课内精讲向课外延伸扩展。以节选文为基点,向整篇著作扩展;以某篇名作为基点,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安排课内美文赏读环节,引领、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名篇或名作。

2.开展假期读书报告撰写活动。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向假期延伸。

3.在晨读中强化阅读方法指导。每天早读课上,安排10~20分钟的课外美文阅读时间,内容以学校编制的晨读教材为主,每天完成一篇阅读材料, 由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悟读、赏析。在晨读中强化阅读方法指导,根据对学生的了解,选择并交给阅读的方法:标注法、摘抄法、诵读法、猜读法。

通过大量阅读,培养阅读积累的习惯,教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习惯。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四、课堂点拨,养读书之习

1.定读书之规。就是要明确读书的要求,坚持写读书笔记(内容可以是摘抄精美词句篇、名人名言、警句、歇后语等)和内容摘要,也可以适当写些自己的读书体会。

2.留读书之时。每天早读课上,安排10~2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引导学生悟读、赏析。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提倡并鼓励午间阅读、双休日大阅读,学生每天在家自觉读书不少于半小时。要求教学设计中,留出充分的时间,以保证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要求在教学反思中,一定要对本节课阅读指导的方法措施进行反思。在听课、评课中必须对授课教师的阅读指导做专门评述。

五、阅读活动,展读书之果

拓宽展示渠道,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成果展示,如,“班级读书会”、美文诵读比赛、读书演讲(讲故事)比赛, 读书报告会、古诗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评和读书手抄报展览等,进行“读书明星”、“书香家庭”、“书香班级”的评比活动。组织酒泉市育才学校“梦之光” 文学社,采用师生共同主办的形式,创办“青青月刊”,让学生在展示中享受读书的乐趣,促进个性化阅读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复杂而反复的过程。尽管我们能力有限、 办法不多,但我们相信有了“让学生读起来”这个开始,相信有了坚持“让学生读起来”这个信念,就一定会“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让书籍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论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篇8

一、个性培养与品德培养相结合

高中是人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个性培养如果忽略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塑造,就会适得其反。所以,立己先达人,培养学生的个性要先教会学生爱和感恩。

高一时,我组织学生参加了以“青岛十七中爱心义卖——我们在行动”为主题的义卖公益活动。从活动背景到活动目的,从活动筹备到具体实施,都有非常完善的计划,因为活动意义明确、准备有序,整场活动中,学生都非常投入。

之后,同学们用全部活动所得购买了玩偶,将这些玩偶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了巿北区仁爱学校的智障儿童。

仁者爱人,爱和感恩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最优质的土壤,培育出的学生一定是善良的。

二、个性培养与团队建设

学校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同伴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学没有高尚的道德作为基础,就不能想象让所有的孩子都来上学。”这句话一方面道出了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对团队的建设提出了要求。学生的个性发展离不开团队的力量,一个团结、优秀的班集体,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班级建设中,我利用自己语文教师的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创办了班刊。在班刊的编辑过程中,负责的学生大胆设想,起草方案。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设计报徽、确定版面、整体规划、设计专栏,使班刊的编辑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

为打造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物化班级管理,我还开通了班级博客。困惑时,这里有师长来指点迷津;难过时,这里有同伴的召唤和鼓励;失败时,这里有同伴的经验分享。这里记录了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为学生保留了一段永不褪色的青春记忆。

班刊、班级博客记录着学生的点滴成长,既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又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一举两得。

三、个性发展与阅读习惯

杨绛说:“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012年10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我就在班级组织了“读书节”活动,并在班里设立了“诺贝尔读书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评选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好书推荐”,每人推荐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写明推荐理由,并把书放入班级后面的书架中。第二阶段是“候选人评选”,每位同学都要认真阅读同学的读书心得,然后选出自己心目中最优秀的五位候选人。第三阶段是“读书交流会”,选出的几位同学要通过演讲的方式,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最后由评委点评,公布结果。

学生在读书心得中写道:“手捧书籍,就是手捧希望”“在这个越来越繁忙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一米阳光来给予心灵片刻的休憩”,在“诺贝尔读书节”活动的影响下,闲暇时,学生不再是手机不离手,都能手捧一本书,感受书香。

四、个性培养与个性化评价

安伯贞校长说:“要从学生身心、品德、智能每个维度内的禀性差异出发,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发展差异,促成学生生命中每个维度内优势要素的发掘、张扬,这就是个性发展。”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就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我在评价学生时,会尽量使用赏识、激励的语言,学生犯错误时,我也会尽量委婉地指出学生的问题。在我眼里,每一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奇迹。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学生的缺点,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扬他们的优点,弱化学生身上的缺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 篇9

1 背 景

个性是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表现为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家庭、不同环境的高职学生,其爱好、特点和专长必然有所区别,并且这些个性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难以改变,因此,高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高职教育滞后于产业发展

部分高职院校存在一套人才培养方案用三年甚至五年的现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政府大力扶持物联网、软件服务外包、新能源等新兴战略产业,软件相关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教育与软件产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培养出来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无法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

2.2 高职学生被动式学习方式

由于大多数高职学生在中学时代接受的是被动式学习方式,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等着老师安排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这使得他们严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高职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和被动性。

2.3 高职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归咎于高校扩招导致的毕业生过剩,但实际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并未饱和。教育界专业人士从大学教育角度分析后认为,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源,而共性制约恰恰就是导致学生个性缺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根本原因。

3 个性化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学生个性化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不同的人才需求,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将不同特长的学生嵌入不同的企业师资、企业课程、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等,实行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个性和成长点,以此改变学生的消极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能够适应企业多方面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1 根据行业技术发展引入企业,实施分方向培养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自 2013 年开始全面实施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学生个性化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软件行业当前的主流技术和主流岗位,学校分别制定软件开发类(.NET、Java、Android)、网站类(网站建设与维护、网站推广、网站营销)和软件外包测试类多套不同方向的培养方案。以 2011 级为例,学生在前 3 个学期完成专业共性课程的学习;从第四学期开始,学院引入了 IBM、澳大利亚中小企业在线国际、上海翡翠教育、无锡软通动力有限公司、华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进行学生个性化发展人才培养。

3.2 结合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实施学生个性化发展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每个班级都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的情况,使得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教师在第四学期重组班级之前,对所有学生进行专业综合素质考核,然后根据学生意愿和考核结果划分专业方向,解决“吃不饱”和“跟不上”的情况。例如,逻辑思维能力强且喜欢自主钻研、自主探究学习的学生根据自我意愿可以选择 .NET、Java、Android 班级;注重编码格式和代码风格,注重文档规范性的学生可以选择软件测试班级;爱好设计的学生可以选择网站设计与制作班级;乐观、自信、善于交际的学生可以选择网站营销与推广班级。

3.3 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

在第四学期的分方向和分层培养后,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也应随之进行改革,建立适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以嵌入 IBM企业的 Java 方向为例,教师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若干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设置一名项目组长,整个班级设置一名项目经理。企业指导老师和学校指导教师根据专业方向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分阶段培养计划,整个学期分为技术培训、IBM-ETP 实训和外语培训三大阶段,每一个大的阶段中又分为若干个小的考核点,使学生在每个阶段中都能坚持不懈地为目标而努力。

4 效果分析

4.1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紧

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高职学生个性化发展探索往往是指在学生兴趣爱好方面的培养,很少与专业学习联系起来。事实上,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也有适合自身层次的方向。有的学生属于探究型,喜欢自主钻研,自主探究学习,适合软件自主开发类培养;有的学生属于规范型,注重编码格式和代码风格,注重文档规范性,适合软件外包开发和软件外包测试类培养;有的学生属于爱好设计型,对于网站的美工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适合网站建设类培养;有的学生属于天生乐观、自信、善于交际却在专业上缺乏兴趣,适合网站营销或软件营销类培养。

4.2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紧跟行业企业发展,

打通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传统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仅仅局限在某一门课程引入企业资源,是零散的、阶段性的校企合作,未能对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学生个性化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实际需求,根据学生个性特长选择方向,引入企业师资、企业课程、企业文化和企业职业素养等,在学生最具可塑性阶段用一学期的校内学习时间和一学期的企业真实顶岗实习时间,将学生打造成企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实现校企合作的真正落地,最终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的两难问题。

5 结 语

提高质量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扩招”加速了我国高职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这一进程不仅体现在招生人数的扩张,也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更深刻的变革,直接导致高职教育多元化,内涵之一便是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实行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地理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 篇10

【摘要】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才会产生效果。只有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成效。

【关键词】主体作用 互动 地理

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才会产生效果。苏霍姆林说: “我们所应当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这说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与教师的教法有很大的关系,学生潜能的开发也跟教师有很大的关系。怎么样培养学生的潜能呢?这是一种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过程。

1.什么是个性化教育

1.1 个性化教育

所谓个性“是指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心理倾向,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以及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等综合的心理结构”。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当前新形势下学校德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2 个性化教育的实质

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个性状况和个人优势为依据、以最大化发展其潜能为目标实施的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创造性教育。个性化教育首先要做到教育的个性化,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为前提的。然而,大多的个性化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个性化理论的突破和个性化重要性的研究上,而对中小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对个性化教育方法的研究尚嫌不足。个性化教育是一个新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与大众教育有矛盾和冲突,当然也有自身的缺点。小组合作学习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1.3 个性化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现今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是过于控制人的个性发展。由于个性受到压抑,而使得个性没有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就不敢“为天下先”,这只会做些别人做过的事,而不会去做别人不做的事。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人说,每个正常生下来的孩子都是天才,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引导;还有人说,创造力这颗种子,必须从小就播下种,每一个成长的时期都需要精心培育。中学生正是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大发展的时期,因此教师就应该利用课堂教育阵地大力发现、培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要为不同秉赋、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的机会。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长知识、增智慧,发展创造力的重要时期,他们需要的是鼓励和支持。有人把学生的某种特殊见解或做法看成是“违规”。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规则确实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按“规”限制学生不去做别人没做过的事,不去想别人不想的问题,不越雷池半步,就会导致学生行为上的“循规蹈矩”,就必将严重压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全体”是由一个个组成的,教师的职责不仅与学生一起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还要着力于了解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个性,因材施教。

有人说,要创新就必须要有自信,敢于怀疑、敢于竞争。要创新,更需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化。

2.我国个性化教育发展受碍的主要原因

2.1 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家文化,对于当前国内推行个性发展教育有相当一定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不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这对个性发展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传统文化中封闭保守的心理不利于学生开放、创新思想的培养。长期以来,中国人养成了封闭保守的心理特征,不重视信息交流,相信自己的经验感觉,不愿与他人交流、探讨。这些都严重地限制了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主体性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品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学生独特的创造思维的培养,这直接不利于个性发展教育的开展。

2.2 应试教育这一教育模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国内大力推行的是应试教育,学校、家长、社会各界看重多的也是学校的升学率、就业率。在这种氛围下,所有的一切教学都是为升学、就业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思想品德教育,扭曲了智育,限制了体育和美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同时,学校迫于升学率或就业率的压力,就是在当前国内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学生个性发展教育也不敢贸然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从一个方面讲,在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包括学生个人,对于素质教育都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或者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创新教育的发展步伐,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推行与发展。

3.地理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发展的途径

3.1 思想体系方面

尊重人的个性多元化,重视个性差异,尊重每个独特的生命体。每个生命体都是独特的,都是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是现实而具体的,直接表现为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有的思维迟缓,有的思维敏捷;有的认真仔细,有的粗枝大叶。这些心理和行为差异,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对人的尊重,也就是对人的独特性的尊重,包括尊重生命遗传的独特性,尊重个体生命成长的独特经验,及尊重张扬个体独特的表现方式,而不必过分受制于传统文化的思维影响。

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平面。社会民主与人的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社会的民主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因为社会的高度民主氛围可以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纵横广阔的时空,使人个性发展的潜能获得最充分的挖掘。教育民主是民主这一范畴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即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具有平等的人格关系和伦理关系,是当前学校教育民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专业教学、学生管理过程的科学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承载体。通过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教学活动,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建构学生在整个专业教学、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时间、空间和一切所需要的条件。

调正考试的导向性,淡化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依托点。教育考试具有教育性,因而也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这种功能发挥得如何,关键在于考试的导向作用。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必须改变人们往往对基础教育主要是打基础的,基础即共性的,因而教学要求学生各学科平均发展的惯性认识。必须纠正考试中注重给学生排出名次,强调测量共性,无视学生差异的存在,无视学生个体已经显露出来的某些个性优势,甚至将带有必然性、普遍性的个别差异视为“短处”,认为无发展前途、并以冷眼相待的扼杀学生个性的态度。

3.2 改变学习方法

学生入学时,一般都习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善于总结归纳,缺乏学习技巧。普遍还存在于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代替意义识记,这些都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限制了他们能力的发展。我认为:研究学生学习方法,改进学生学习行为,教会学生学习。这是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当务之急,并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记住这些知识。可以使用一些方法手段,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制造认知冲突提出问题,比如学生已经知道:流域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就大,水位就高。若问“1998年长江流域的降水量与1954年差不多,但l998年的长江水位却比1954年高出0.9米,形成全流域的特大洪涝,这是为什么?”就形成了认知冲突;或者通过比较提出问题,比如在“埃及”的教学时,提出下述问题:“在古埃及,每年6月的17日或l8日早晨,尼罗河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即将泛滥的预兆,这时埃及人举行庆典,而历史上我国的黄河的泛滥却给人们带来恐惧和灾难,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由于与我国的黄河联系起来,学生很感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创造难忘的学习环境,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些独立完成课题或合作完成学习的机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乐而知之”,从而加强他们的情境记忆。尽量使用动态符号,顺口溜、多媒体课件等,如讲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时用顺口溜:“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高越明显”来记忆。吸引学生注意,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教学内容一定要条理清晰,组织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线索.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这样,学生就对地理有兴趣了,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3 课堂上体现“互动”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让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贵有疑,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时,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认识地理现象,发现其中的问题,以此来提高他们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三圈环流”教学时,由于学生刚学过“热力环流”,而“三圈环流”正是在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原有知识为“三圈环流”教学服务。如果从奥苏伯尔的同化学习理论来看,属于下位学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这样进行:在复习“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教师指着地球仪提问:从全球来看,哪个地区较热?哪个地区较冷?当学生分别回答了“赤道地区”和“极地地区”时,教师请同学在黑板上的全球轮廓图(其实就是一个大圆圈)上画出这个“热力环流”,这就是“单圈环流”。这样,学生不单理解了所要求学习的地理知识,并且便于形成了一种思路,一种能力。互动的课堂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做出如此评价: “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读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教学合一”。这应该说对当前我们在素质教育中,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体地位做法的最好总结。

3.4 注重知识迁移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问题: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关键。如讲河流下游三角洲地貌形成时.可让学生观察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恒和三角洲的成因,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三角洲的位臵,思考三角洲的成因。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对已有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类比迁移,能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能力。在《走向创新教育》一书中强调:学生需要的理解与宽容包括:一是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二是允许充分表达自己;三是允许一定的行动自由。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能够大胆地思考、想象,由于成长历程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学生心中会激发出不同的“思想火花”产生截然相反的理解。这时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让他们充分地享受它,而不应该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出来,学习地理的兴趣才能被激发出来,因为生活处处是地理知识,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是在地理之中。

4.总结

个性化教育强调的是老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学生是能动的而不是顺从的。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眼界的开阔,必然有一天,学生是不需要老师这根“拐杖”的,或者说,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更多的“拐杖”,以天下为师。这就水到渠成的实现了学习终身化。

因此,老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在顺境和逆境中奋斗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成功后继续求知的精神。要引导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自制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研发项目运营管理办法下一篇:四年级组第二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