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性化作文培养

2024-09-19

学生个性化作文培养(精选12篇)

学生个性化作文培养 篇1

《语文新课程新标准》着重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写作教学也是如此。为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或杂记评议, 或托物言志, 或借景抒情, 自然为文, 在渗透中感悟, 在感悟中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写作的主体, 把学生置于主动者的位置, 提倡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作文成绩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一个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 一般都由教师命题, 框死文体, 规定写法, 限定字数等, 这样纠缠于一“体”一“套”的“过关”、“入格”, 让学生写时战战兢兢, 担心离题, 担心字数太少或太多, 担心文体错乱……这无疑是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从根本上背离了写作内在的“自由创造”规律, 造成许多学生怕上写作课, 怕写作文, 因而感到写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人文性是文章的灵魂。从宏观上看, 写作是思维的完善与能力的提高, 是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微观上看, 写作是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 写作过程中的选材、谋篇、布局、立意、修改无一不是个体的主观行为, 呈现出个体的差异与色彩。因此, 写作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 是个性化的精神劳动。好的文章往往是因为涂抹了个性化的色彩, 才有了与众不同与感人至深的力量。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有了个性, 文章便会闪耀出创新的光辉。

随着学生年级数和阅历的增长, 他们积累了一定的写作体验, 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和技能技巧, 所以有的学生一拿到作文题目就可以倚马万言洋洋洒洒。但常常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一些学生, 一布置了作文, 或就愁眉苦脸, 或长嘘短叹, 或抓耳挠腮, 一节课的时间过去了, 还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肯定是有问题存在的了。这时教师应该反省一下, 这个作文题目是不是过深, 有没有脱离生活实际, 是不是学生从小学写到中学, 已经写滥了的题目?……如果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那么和他们的交流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那么如何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写出个性化作文呢?笔者在多年教学中, 积累了以下几点心得:

1 以人为本, 注重文本中的人文情怀

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 指导学生“写真我, 做真人”, 这既是作文个性的根本要求, 也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作文教学应该成为引导学生“学做真人”的一种人格锻造的“大熔炉”, 千锤百炼我们的学生, 使他们的个性化人格得到健康发展。写作的主体是学生, 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 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显。作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 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爱护“我”、尊重“我”、张扬“我”, 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和写作的自由, 让学生冲破思想的牢笼, 在忠于生活和自己心灵的基础上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模式, 敢于“越位”, 勇于面对现有的作文规范进行反叛,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 用自己的思想去体味人生, 用自己的抒写去提升人格。

2 转换视角, 培养多角度思维

新课标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其作文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在立意上, 只有将笔锋触及别人尚未写到的新人新事新问题, 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观察发现和认识感受, 写出新意, 才能取得意高文胜的效果。但大多数人在考场上因情绪紧张, 一时想不出新的素材, 这就要求能够巧于构思, 让旧素材表达出别人未能表达的新意来, 这存在一个选择角度问题。比如拿到一个苹果, 别人都习惯于竖着切分, 你若能独出心裁横着切, 结果切分出来的横断面就与别人切分的截然不同, 你就可能从中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东西。作文也当如此, “横看成岭侧成峰”, 变换一个角度, 或许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我告诉同学们, 事物都是有区别的, 我们要善于分析比较, 只有这样才能写他人之未写, 才能有独特的见解, 并要求学生自己命题写文章, 在作文中把事物的异处表现出来。要写出好作文, 无非有两种方法: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 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我手写我心”;别人这样写我偏那样写, 这样就能够与众不同, 出彩出新, 才能有所创新。吕叔湘说:“语文教学更多地像农业, 而不是像工业”。我认为作文教学更多的像手工业, 而不是工业, 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零部件生产出来的机械化产品, 而是个性鲜明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3 走进生活, 以源头活水, 唤醒学生写作灵性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属于生活。生活是本无字书, 这部书博大精深。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悟生活不仅要体验生活, 深入生活, 还要心入生活, 即善于在生活中探求、挖掘自己的独特的感受, 形成自己的作文的活水源头。有的家长逼学生观察, 甚至让学生扳个凳子坐着, 四下里瞪眼, 以为这是体悟生活, 其实是胡闹。文学意义上的观察并非要人傻里傻气用眼去看, 而是要用心去体验, 用心去认识身边的人和事。没有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 什么也发现不了。我在教了朱自清的《春》这课后, 让学生写一篇自己对一种植物或一处景物的真切感悟的文章, 题目自拟, 结果大多数学生都写得非常生动, 如一名学生就在《大山里的映山红》中写道:“……每年阳历四五月份是我们村子里最美也最快乐的日子, 红的、白的映山红开满山头, 简直成了人间仙境, 我经常和村里的几个同学到对面山坡上去摘映山红, 将一朵一朵喇叭似的映山红捧在手心里, 用鼻子轻轻地一闻, 哇!真香!轻轻地掰一片映山红放到嘴里, 一股清淡的甜味融进心里, 还有一点酸, 我们还用映山红花枝编成帽子戴在头上, 满林子乱窜, ……”因为学生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而且是最想说的话, 表达的是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最有感悟的情感, 所以不仅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高, 而且写得得心应手, 使之在写作中感悟生活, 在生活中唤起学生的灵性。用心悟生活实际是一种善于用情感意识去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 这样的感悟并非难为, 一是让眼与心沟通, 入目即入心, 入心即升华;二是捕捉信号, 即物心与我心撞击的火花。这样, 你会悟出一份惊喜, 一份生活的底蕴, 一份成功的真谛。许多学生的眼睛也许很明亮, 写作能力也许很强, 但他的心是呆钝的懒惰的, 就是说他们不会感悟, 不知怎样感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 用细腻的心去寻找真善美之所在, 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 培养学生从斑斓的生活中主动搜索作文的信息。

法国作家卢梭说:“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思维僵化, 没有个性, 也谈不上素质的发展。要走进生活, 从生活的活水中感悟, 方能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上发挥的春天, 惟有如此, 中学生作文的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也必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作文教学研究[N].作文报社编辑出版, CN:15-1341/C.

[2]新作文[J].山西出版集团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CN14—1274/G.

[3]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4]语文教学策略[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生个性化作文培养 篇2

(一)因人而异,突出个性化培养

1.充分掌握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初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教学情况为他们制定教学计划;同时加强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引导,确保让所有学生都能加入到体育锻炼中,这样能让优秀学生更加优秀,让中等生有所进步,让后进生逐渐进步。2.掌握初中生的优、缺点。为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教师应将内部资源作合理的整合,从而做到扬长避短,推动班级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初中生个性方面的差异,会存在不同的优缺点,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他们的优缺点,合理设计教学项目,确保学生个性有展现与发展的平台,从而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3.了解初中生的个性差异。由于个性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外向,有的学生内向。通常,外向的人更热爱体育运动,有的甚至喜欢参加刺激性强的运动。不过,学生们的能力参差不齐,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他们个性的方方面面,更好地挖掘他们的个性能力。尤其是体育特长生,更要重点关注,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与培养。

(二)初中体育教学实现开放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学工作提倡创新,初中体育教学也应注重创新,要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因此,应转变以往以体育教师为主的被动教学方式,而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性、兴趣爱好及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要突出协作性与互助性,强调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一味地去学习体育知识或体育技能,而要多给他们留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有用武之地。另外,可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锻炼项目,以促进他们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并为终生体育打下基础。简而言之,体育教学不可强求一律性,而应突出开放性。教学开放性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各方面。教学活动的设置更应突出多样化、协助性、趣味性、强身益智性,从而让学生积极锻炼身体,达到强身健体的教学目的。

(三)体育教学游戏化,提高趣味性

传统观念中的体育教学是在不断的跑、跳、训练中完成的。其实,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征,游戏才是他们的爱好。如果体育教学只是机械、重复地训练,是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的。由于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学生感到厌烦。我们常说,教师如同辛勤的园丁,学生则是花园中一朵朵可爱的小花。我们体育教师都有这样的教学经验,在上课时,有的学生无精打采。究其原因,正是由于教学的枯燥乏味,反复训练让他们提不起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应善于利用游戏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体育课堂充满趣味性,让学生们有滋有味地听讲,热情高涨地参与运动。

(四)音乐与体育同行,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培养 篇3

一、小学生生活面窄,生活中缺乏个性体验。

学生的生活以学校和家庭为主,两点一线,家庭到学校的路程本是学生接触社会,亲近自然的机会,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是坐在父母背后的车上一闪而过,他们失去了感受人情世俗的机会,生活的空间成了两个孤点。西方有位哲学家曾说过“闲暇出智慧”,有了闲暇才有属于自己的时空,去独立思考,自主地发挥才智。如今,许多家长给孩子假期安排了各种补习班,许多学生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即使有空闲,由于孩子长期缺乏自主安排时间的机会,许多孩子也只是选择看电视来打发时间。

二、纯文学性阅读量小,形象化信息接受太多,思维浅表化。

据调查,现在小学生自主的纯文字性书本阅读的机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形象化的电子视听,这些形象化信息虽然孩子易于接受,许多知识是一看就懂,一过就忘。孩子的想象少了,独立的思考少了,自主的理解少了。

三、学校作文教学倾向有弊端。

一些老师教学作文时重视学生写作方法,轻视学生感受;重视写作技巧的评价,轻视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评价。结果是学生在写作时,考虑的不是我要表达什么,而考虑的是我该写什么。

四、培养小学生作文的个性化。

让孩子们“我口抒我心,我手写我口”,学校要率先解放学生,把活动还给学生,止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增加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少先队活动、体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活动、体验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学生丰盈生命、发展个性的必需天地,为孩子争取更多的自由,还灵性于学生,还个性于学生,让他们有可能在闲情逸致中自由地交谈,敢说想说的话,能做想做的事,可读爱读的书。

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成人化与文学化倾向,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忽视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求小学生以成人的思维去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成人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认识、思想。

其实,孩子的作文只是简单的用笔说话,只要孩子写了,哪怕是记流水帐,教师也要认真地加以肯定,至于技巧,那就是以后的事,随着语文知识的增长,孩子自然会把想说的话说得更明白。老师可以尝试这样的作文教学三部曲;(1)让孩子敢写。(2)要孩子有东西可写。(3)用自己的方式去写。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篇4

(一)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材料库,为写作提供源泉

作文是学生的生活再现,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讲。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累丰富而厚实的生活基础。

1.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活动,为学生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教师可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植树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医院、商店、养殖场等;组织学生开展拔河、跳绳、踢毽、歌咏、讲故事等文体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作文素材就会多起来。

2.教师要设计有趣的观察本。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便于学生随机观察,可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采蜜集”,把看到的、听到的、印象深的内容随时记下来。为开拓学生的观察思路,可组织学生及时进行观察交流,这样学生的观察内容就会越来越丰富多样,日积月累,每位学生就有了一个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材料库。素材越多,再加之教师对学生的思维不加束缚,就会克服作文选材上的千篇一律,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写作提供了流之不尽的源泉。

(二)指导学生开放作文,让思想感情自由流淌

传统的封闭式作文训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笔者认为:作文指导应该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思想感情自由流淌。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源源不断,学生的作文才会鲜活清新。

1.教学过程开放。作文指导过程,如果每堂课都是有说到写的重复模式,这样学生就会乏味。如写一个有趣的活动,上课伊始,就围绕“如何把活动的场面写具体”开展一次游戏赛,根据课前的观察,选择学生喜欢的四个活动:“画鼻子”、“贴烧饼”、“双人夹球跑”、“老鹰捉小鸡”,学生自由组合,自由活动,然后进行比赛,看每一组同学活动气氛热烈,并且能把活动场面说具体,说形象。全班同学活动时兴趣盎然,比赛时不甘示弱,结果那篇文章具体鲜活且富有个性。

2.教学时空开放。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的时间,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作文指导的地点,不应局限在教室。春天来了,可把学生带到田野里上作文课,让他们欣赏春景,挖挖马兰;写景物时,带学生去公园、去校园看喷泉、拍录象;写一次小实验,带学生在自然实验室上课,指导他们做一个个有趣的实验;有时还可以播放优美的音乐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音乐王国里展开丰富的想象。

3.作文体裁开放。写人记事的文章多了,就会扼制创造的冲动。教师应该鼓励孩子有“求异思维”,用新奇大胆的想象去写寓言、童话,用稚拙的语言去创作诗歌,用他们的烂漫天真表达对生活的真实情感,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有生机,有活力。

(三)学生作文评价的多元,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

每位孩子都梦想着成功,都期待着鼓励和赞誉,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教师不应吝啬表扬,应当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教学中可实行多元化的评价,让孩子体验成功的感觉。

1.开辟习作园地,给学生搭建舞台,把写得好的习作张贴在学习园地上,供师生欣赏,每两周更换一次,给很多学生展示风采的天空。

2.善用鼓励性语言。尤其是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你能行,再写一次”,“你真棒,这段文章写得真精彩”,“观察真仔细”,“不错,你写的作文老师看了还想看”,这些由衷的肯定、诚恳的鼓励,会带给孩子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感受。

3.用眼神、动作进行评价。作文课上、除了用激励的话语,还可以用眼神、动作鼓励学生,如“写得真好,让老师摸摸你的头!写得又快又好,老师握握你的手!你的作文进步真大,老师拍拍你的肩!写得精彩极了,老师为你鼓掌喝彩!“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评价,给学生倍增信心,带来无穷的力量。

(四)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让语言丰富多彩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为什么在小学生的笔下变得如此枯燥无味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语言积累不够,造成作文表达困难。要克服这种毛病并不困难,关键在于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一是阅读积累,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积累一些优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句段,丰富的词语,摘抄到“采蜜集”上加以背诵;还可以采用“滚雪球”的办法积累一大串精彩的词语和句子。二是生活积累,可以让学生从广告、影视作品中积累语言;还可以学习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如歇后语、谚语等就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学生表达起来就信手拈来,左右逢源。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这样,作文的语言也就有了鲜明的个性。

学生个性化作文培养 篇5

文摘: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他们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千差万别的心理状态造就了他们各自独特的心理体验。表现在作文中,就是他们对事物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要珍视学生的这种写作个性化,鼓励学生放手去写,大胆地去表现自己的个性体验,积极创设新的作文评价机制,为学生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作文环境,全面训练,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

写作

创新

个性化

培养

当前,在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学生的作文刻意追求立意、格式、写法上的所谓的格式化,忽略了作文是学生主体的独立创造行为,使学生的创作思维受到严重束缚,严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千人一腔,千人一面的现象随处可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也强调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作潜能。”就写作教学而言,我们要摒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可以从引导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入手,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

一、尊重、鼓励个性化体验,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提供动力

在教育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内心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他们的心理都有着千差万别,不尽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对于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事物,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心理体验,都有着自己强烈的个性特点,表现在作文上就是他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和 见解。对于学生的这种个性化写作行为,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给予充分尊重,而且还要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当我们的老师拿出一张纸让学生写一段话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有的同学会联想到这张纸的由来历史,有的同学会想到纸和它的兄弟“笔、墨、砚”,有的同学会想到发生在这张纸上的一个故事,有的同学会想到人情关系,做人的道〃〃〃〃〃〃〃〃〃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凡这些教师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因为这些都是来自于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他们独特的个性化心理体验。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当我们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遇到学生在作文中发出“做人好累!”、“做人好难!”时,可千万不要感到惊讶和不安。

二、树立全新的作文理念,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提供基础

作文理念是指导作文创作的思想。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于教师指导固定选材,片面追求立意上所谓的升华,而没有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作文成了教师的一家之言。学生的作文一脉相承,一个腔调,没有新意。让其写好人好事,要么写拾金不昧,要么写扶老太太过马路,要么写下雨天给人打伞,要么写公交车上给人让座〃〃〃〃〃〃〃学生写作文完全成了从‚一个鼻孔出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教师的依赖:老师不敢放手,学生不会写,一切按老路子走,创新和个性化自不必言。素质教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想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还学生一个良好的创作氛围。

2〃

1、以学生为作文主体的理念。在以往的应试作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他决定着学生作文的选材、结构,甚至语言和表达。学生只能按固定的模式套写甚至是照抄文章的内容,这样写出的文章虽然也能字句通顺,有时分数也很高,完全可以对付一般的考试,但学生不能写自己的文章,扼杀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培养其创造力,就必须明确这样一点:学生才是写作过程的唯一执行者和完成者。也就是说,从写作动机产生之初到文章构思立意,再到动笔去写,最后到完成整个作品,都是学生一个人自觉、独立的行为,教师只能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去鼓励引导他们的个性化写作。

2〃

2、以生活原型和阅读积累为作文素材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之时,要让学生积累,占有丰富的作文素材。要达到这个目标,摆脱过去应试教育中学生‚无东西可写‛、‚为文而造情‛的通病,首先就要让学生感悟生活,学会观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任何文章都是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产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随时观察和定时观察相结合,养成认真观察、随时观察的好习惯。这样,他们可以随时感受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随地去捕捉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对于观察到的新鲜事物,经过感悟思考之后,以周记、日记等形式加以记录。平时空闲之时,还可以让学生以时间、优劣等类别加以分类,以便随时想用方便提取。其次,阅读积累也是丰富创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可见课外阅读也是开阔学生眼界,巩固课内学习成果,丰富学生创作素材的好方法。课外阅读是一种习惯,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让学生专心致志,一边读一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主动使用工具书,要把‚多读书,读好书‛落到实处。在阅读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科学的读书计划,向他 们推荐优秀读物,为他们创造阅读机会。当然,对于生活实践和阅读所得,要引导他们进行个人材料的展示、交流。由于学生个人收集的存在着差异性,个性化和片面见解,组织展示、交流是必要的。通过交流,学生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启发,达到个人材料新的感悟和思考。

2〃

3、营造氛围,宽松命题,淡化审题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生作文有这样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有实用价值‛。要达到这些要求,首先要营造宽松氛围,诱发学生创作热情。心理学研究发现: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有宽松氛围。为此,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表演,音乐渲染,播放多媒体等形式,并用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营造平等、和谐、愉悦、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个性的张扬,让所有学生进入‚我想写‛,‚我要写‛的境界。其次,要淡化审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学生的作文表达的应该是自己最想说的,最急于表达的感情。过分强调审题,就与学生希望在作文中表示自己意思的要求背道而驰了。恰如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所言:‚试想我们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哪里还有什么题目让他去‘审’?他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写东西的时候,不是写别人出给他的题目,而是写他自己知道的事情或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等写好以后,由自己给文章安上个题目。那么,为什么交给他一套终生用不着的‘审题’的本领,而不用这份精力给他终生要用的‘怎么写’的本领呢?‛也就是说教师应当让学生懂得作文是为了应用,是一种‚应用文‛。最后,我们在题目选择上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命题要‚新一点‛、‚活一点‛、‚近一点‛,而不要把题目规定得太死。最好是以学生自主命题为主,让学生多一点个性化的发挥。即使是命题作文,也应该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做到题目新奇,能使人产生疑议,能使人动情。2〃

4、全新的作文评价理念。作文教学评价在作文教学中担负着导向和监控作用。我们评价学生作文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优秀,辨别优劣。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作文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时,在语言上应该多一些激励性的话语,且评价要有针对性,要坚决摒弃过去教师常用的那些诸如‚中心明确,能按要求写,语句通顺,思路清晰‛之类,学生不愿意听和听不懂的评价语句,要针对学生的作文实际,指出不足和优点,给他们恰如其份的评价。如在评价学生的续写作文《凡卡》时,有的学生写凡卡被爷爷接走,有的写凡卡继续受着压迫,有的写凡卡被人救走,有的写凡卡逃走参军了〃〃〃〃〃〃由此凡卡有了一个个奇异的经历。对于前两种写法教师应从作品的语言、结构、表达上给与肯定,对于后两种教师应对其新奇的故事给与肯定。这样,既避免了传统作文评价方式使学生麻木于表达,作文千篇一律的怪圈,又使学生分享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在作文评价标准上,我们要软化过去那种‚班级成员参照‛标准,强化学生的‚自我参照‛。也就是说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自我为参照,以学生自我的各阶段作文能力发展为对照,评价学生进步与否。另外,还应多一些‚过程性评价‛,如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是否努力,是否深思,充分发挥能力〃〃〃〃〃〃〃少一些‚终结性评价‛,特别是否定的评价。

三、全面训练,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提供保障,作文的写作过程是学生的体力劳动过程,更蕴含着学生辛勤的脑力劳动过程,一篇文章饱含着思维之花结出的智慧之果。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个性化写作能力,就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

3〃

1、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个性化习作能力。

17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笛卡尔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中国古人也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层次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离开了学生所必备的写作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教师要从每节课、每个环节实实在在地抓好,在学生的素质能力方面下功夫,以逐步接近和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读写结合,扎实地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力求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体味,把阅读中学到的习作技巧灵活运用到习作练习中,每篇写人、写事或写景状物的文章读后及时进行迁移拓展训练,每次口语交际、习作练习要精心组织,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周记、小评论、办好手抄报、黑板报,同时推荐习作给报刊杂志刊登,全方位训练学生的习作技能,让学生见多识广,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3〃

2、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个性化习作能力

3〃2〃

1、作文教学中贯穿发散性思维训练。在应试教育的作文中,为什么会出现学生的作文常是“一个鼻孔里出气”的现象呢?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统一的“标准”下形成的一种作文的思维定势。要打破这种定势,让学生的作文有鲜明的个性,就要训练学生沿着不同方向思考,以一物为支点产生大量的新思路,新思想。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时,教师可以从选材、立意、体裁上对学生加以训练。从选材上来说,可以是一题多角度选材,如在写《路遇》一文时,大多数学生写路上的见闻和景物。教师可以启发写路上见到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把《寻隐者不遇》编成一个故事等。也可以是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考试作文限制 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作文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选材上下功夫。如在写《生日》一文时,课堂上很多的学生都写自己和家人过生日时的热闹场景,我看到这些很着急,忙启发他们:你见过的生日场景都是这样的吗?你有没有见过老人过生日时不能闲下来,做饭给不过生日的家人吃?你有没有见过那些特殊的生日?你每年的生日都一样过吗?〃〃〃〃〃〃〃通过启发,学生的文思泉涌,作文百花齐放。从立意上来说,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材料多种立意来克服学生思维单一,如在指导《“井底之蛙”读后感》的写作时,为了突破“井底之蛙,见识短浅”的通识,我启发学生:①井底之蛙并非见识短浅,而是条件限制,假如他有小鸟的一对翅膀也会目光远大。②井底之蛙,我们应该去说服教育他学习,而不能一味地讥笑他。③假如这只青蛙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井底之蛙拥有了电脑又会怎么样呢?体裁来说,可以指导学生一个题目多种体裁。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指出的:学生具有不完全相同的智能,他们是不同智能的组合,有的长于逻辑思维,有的长于形象思维,有的长于直觉思维。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个人在写作上的兴趣差异,引导学生在选材、立意、体裁上下功夫。如在写以“家”为材料的作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把他写成以说明为主的《我的家园》,以议论为主的《我的家》,记叙、抒情为主的《我的一家》,假象未来的《未来我的家》。通过这些发散性地思维训练,学生的作文就会变成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3〃2〃

2、作文教学中,渗透丰富想像力和快速联想能力训练。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从远古的岩画、玉文化、神话人物到现代设计师根据海燕的特征将飞机机身设计成流线型,都是人类丰富想象力的结晶。由此可见,想象力是人类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与创 新和个性化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在写作文时,思维只有借助联想、想像的翅膀,意境才会更开阔,认识才会更加丰富。因此,学生在动笔之初,教师可以让学生快速联想到有关事物———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得。当我们带领学生去参观公园时,启发学生想像:夜晚公园的街灯亮了,公园怎么样了?到了春暖花开,秋风萧瑟,冬雪飘扬时,又会怎么样了?如果公园发生过变化,还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到原来公园是怎么样的?通过联想和想像,学生相互启发、补充,他们的思路更开阔,作文内容更丰富。

3〃2〃

3、作文教学中渗透类比推理能力训练。类比推理就是让学生应用相似原理,产生新的思想、方法的重要思维方法。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就是训练学生看到一个题目时,会产生与题目有关的“由此及彼”的想法,对事物由浅到深的认识,从中看出新意。当教师布置一篇以“妈妈”为题目的作文时,可以发挥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启发学生想到:我的妈妈才、残疾人妈妈、动物妈妈、植物妈妈、祖国妈妈〃〃〃〃〃〃这样学生的思路由“人------非人------祖国”,思路不断开拓,思维更有个性,作文的个性化写作也更明显了。

3〃2〃

4、作文教学中渗透逆向思维能力训练。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逆向思考”,正确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让学生运用“批判的眼光”,去颠倒常规,让他们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从选材上来看,逆向思维是一个新路子,如在写《我的朋友》时,多数同学写了自己的同学和伙伴朋友,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去写老师朋友或动植物朋友,大自然朋友,会使人感到新奇、难忘。从结构上来看,逆向思维是一种好方法,如写《家乡变化》时,多数同学采用直叙法来写,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写给别人的一封信,一篇通讯报道等特殊结构方式来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结构类型显示的只 是某种文体的一般结构特点,事实上各种文体的结构既存在着差别和界限,同时又是彼此渗透,相互影响的,因而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应纠正学生忽略和拘泥的态度,指导学生学会打破这种结构界限,学会从结构上逆向思考。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运用正面材料写人写事,如果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反弹琵琶式”来写,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立意上看,逆向思维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般的学生写作文都是在老师的统一要求下,从大处着笔,“以大见大”。如果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反其道而行,“以小见大”也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如在写《快乐的一天》时,很多学生会写去观看大型展览或帮助别人,而我们如果让学生写自己的平时日常生活,通过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一点点感想,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避免学生写作时的无病呻吟。

总而言之,作文是学生个体独立的创造性行为,作文也更应该是学生表达不同见解、抒发真情实感的个性化行为。作文创新源于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培养。但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件简单的技能性知识,而需要教育工作者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认知特点,科学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

2、崔峦、蒯福棣,《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版

3、金振邦,《阅读与写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版

学生个性化作文培养 篇6

一、在天性放飞中积累个性化语言

好动、好玩、好奇,这是孩子的天性,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只要有新鲜的事儿出现,就会牵动孩子的心。相反对“陈年往事”这样的素材很难挑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强烈表达的需要。

笔者看到这样一个教例:这本是一堂语文课,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正飘落下来,孩子们的心一下子飞到了窗外。老师心想:强行转移注意力,还不如让孩子一睹为快呢!于是她让孩子走出课堂,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他们的美景,孩子们充分展露天性,情感得到了自由地放飞。一段段意想不到的语言从孩子的笔下跳动出来:

“满天的玉蝶挣脱了玉皇大帝的束缚,纷纷来到人间向我们报到了。”

“雪花似柳絮飘,似棉花飞,似蝴蝶舞,好一幅美丽的景象。”

“大雪呀,快下吧,把我们的操场变成滑雪场。”

“大雪呀,你快快地下,填满小河,撒遍天涯。”

……

一个个文笔流畅,情真意切,言语独特的片段,所带给我们的岂止是惊喜,简直是震撼。真的没有想到,老师意外的“宽松”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这种由景而发的情感,也最终在孩子的习作中找到了注脚。孩子天性的放飞,为他们自由地感受雪景提供了条件,为他们独特的言语形成奠定了基础。如果这位教师始终把孩子关在教室,还能发出独特的语言吗?蒙住孩子的眼睛,他们的情感世界也许就是空白。在孩子们的心中,那些《难忘的一天》、《我的××》诸如此类,熟悉而又乏味的作文题目让他们生厌。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向我诉苦,每次让我写规定题目的作文我就没着儿,老师,我真想随便写点什么东西。“随便什么”不正体现了孩子渴望得到自由放飞的权利吗?在孩子自由放飞的同时又积累了个性化的语言,何乐而不为呢?

二、在自由抒写中展现个性化语言

学生的精神世界千差万别,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也必然千差万别,其语言更应当是学生心灵自我感受的自由表达,这种表达无疑会充满个性化的审美情感。可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作文现象,四平八稳,甚至无懈可击,充满了所谓的典型性。每个同学嘴里说的,手里做的,心里想的就是每个同学的所说、所做、所想。但写出来的作文不是贫乏无味,就是千篇一律。究其原因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束缚。这种束缚有老师对孩子的,也有孩子对自己的。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带着孩子去体验生活,但突出的问题是老师的“引导”过了头,还没有出发就千叮咛万嘱咐,到了现场,更是细心指导,从观察对象到观察方法到观察目的,无不过问,到头来学生只能用自己的笔写老师的话。这是老师对孩子的束缚。某些学生写到作文,不先触发自己的情感,而是侧耳倾听别人说的,写出来的自然也是别人的语言,这是孩子对自己的束缚。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大胆抒发自己的情思,真实地写自己的话,给他们营造充分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抒写自己天地里的酸甜苦辣,真实地再现童心、童真。有一位同学在小练笔中写到:

做着做着,我的前面又出去了一个“拦路虎”,我绞尽脑汁地想呀想,还是不会,怎么办呢?外面小伙伴的叫喊声,让我的心里也痒痒的。这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小精灵,嬉笑着对我说:“出去玩吧,别做了,让爸妈教一下不就行了。”我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笔,这时我的眼前又出现一个小精灵,严肃地对我说:“做作业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或许这位同学的语言不够流畅,用词也不是很恰当,可是他通过两个小精灵的对话表现自己内心的矛盾,显得有血有肉。“儿童们写的东西,可是说是天使说话。”让孩子自由抒发自己的天性,他们笔下的世界会更多姿。

作文训练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篇7

一、在读中找准训练点, 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

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教学对话文体, 教师要善于挖掘出教材中的这个资源, 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训练点, 引导学生在品读佳作中培养情感, 在练笔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如, 学习了七年级语文上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通过老舍对济南山山水水的一往情深, 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 一切都是可爱的, 真是一方“宝地”, 一个“理想的境界”。于是, 笔者就让学生写一篇《黄寨的冬天》, 学生也能抓住家乡冬天的特点, 抒写出对自己家乡冬天的不同感悟。在学习了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背影》后, 笔者就让学生写了一篇《父亲的手》, 学生各抒己见, 写出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语句, 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厚感情。这样坚持每阅读一篇课文就让学生练习写一篇习作,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 表达个人的不同见解, 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二、在生活中选择素材, 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

作文是对生活的反映。我们每天身边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 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 时时处处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如, 在初一学生中举办手抄报、小制作、小实验等活动, 在学校举行运动会、知识竞赛中引导学生观察积累素材, 进行作文训练。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校外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诉说自己的情感, 抒写自己的情绪, 如教师节、母亲节、端午节、新年等节日, 鼓励学生经常做一些贺卡送给学生、教师、家长等。接着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选取要表达的侧面写出来,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三、在学生习作评价中, 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

作文是一种生命运动, 是一种对话活动, 是学生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修炼过程, 它凝聚了学生的辛勤劳动。学生特别希望获得肯定, 为此, 对学生的作文评价不要硬性统一, 要多一分鼓励和宽容, 多批少改, 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点滴美, 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 保护学生的独特感受, 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保护学生的写作感情, 让学生在习作中尽情地倾吐自己的心声, 让他们的个性高高飞扬!

第一, 教师要欣赏学生的作文, 并鼓励学生上台朗诵自己的作文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 在作文课上, 注意抽一篇作文, 先引导学生讨论, 找出文章中的优点, 哪怕是一个生动的句子, 一个恰当的修饰语, 都可以加以肯定, 并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这些语言,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第三, 编作文集, 笔者教的班级每学期都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满意的习作编印成册, 并配上插图、封面, 在动手中体味劳动成果带来的乐趣, 同时也能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空间。第四, 鼓励学生把自己好的习作发表。笔者所带的班级每学期都有学生习作在《中学生》《少年文史报》等报刊上发表。这样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对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 学生是作文的实践者,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就要让学生的笔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高兴说的话。”教师在教学中应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 让学生面向生活引导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在作文天地里无拘无束地发挥想象、抒写生活、张扬自己的个性。

学生个性化作文培养 篇8

一、注重因地制宜,提倡多形式的教学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兴趣是一种最大的力量。”学生如果对作文有兴趣,就会脚踏实地,孜孜以求。要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就必须注重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教学,丰富作文训练形式,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在指导学生写一种动物时,考虑到学生对一些奇异的动物知之较少,写出来的文章较单调,我就在课堂上播放了影片《动物世界》,学生们都看得津津有味,最后也都写出了题材多样的习作。又如我让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所喜欢的植物,开始时他们都写不好。后来我带他们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并适机点拨指导,回来后他们一下子就完成了习作。教写读后感的作文时,我组织他们到图书室边看书边写,并播放轻音乐,把他们带进了书的世界,良好的读书氛围让他们受到了熏陶感染,迸发出写作的灵感。我还常运用多媒体提供写作素材,指导他们练笔……一段时间后,学生对作文课有了兴趣,作文水平也有了提高。

二、注重个性差异,提倡多层次的要求

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知识结构的不同,因此,在指导写作时,要做好以下三点:

1. 命题适度放开

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让学生言之有物,挥洒自如,就要在作文命题上狠下功夫,拓宽学生的作文思路。所出的作文题目要尽可能符合他们的表达意愿,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写《假如我是》、《我学会了%%%%》半命题作文,由于命题灵活,不会牢牢束缚住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有话可说,也就乐意写。在平时的训练中,对于作文的命题我极少搞“一刀切”。常常多出几个作文题目,或多提供些写作素材,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样有利于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喜欢的题目式素材写。如我向学生提供了这样一段写作材料:“一阵大风刮来了,把地上的小塑料袋刮起来了。小塑料袋飞呀,飞呀……”我引导学生拟定了以下几个题目:(1)白色的污染;(2)你为什么还用我;(3)假如……;(4)一次小队活动;(5)塑料袋的诉说;(6)我的家在哪儿……此外他们还可以自己命题。由于可供选择的作文题目多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也就宽了,个个写得眉飞色舞,特别有劲。

2. 上交可先可后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要求那些“小作家”们写好后,只要经过认真检查,就可以拿给老师批阅。这样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宝贵的写作素材。对于一些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我则允许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构思、查阅资料及修改自己的习作,满意后才上交。如果作文质量太差,我就加以指导,再让他们重新构思、写作。作文上交有先有后,不仅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了作文的不可应付性。

3. 训练疏密有致

“题海战术”或密集型的训练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发展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加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有效地培养起来。对于优秀的学生,我适当加大作文训练的密度,如每周安排写两篇习作,看两篇课外优秀习作,让他们熟悉各种题材的作文,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而对于作文水平不是很高的学生,则坚持少而精的训练原则,最多每周安排一篇习作,让他们能够“精雕细刻”,课外也只安排看一篇优秀习作。训练时有疏有密,学生才不会疲于应付,作文训练也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三、注重交流合作,提倡多渠道的积累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认真建立自己的“材料库”。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看有益的书籍,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指导他们用小本子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下来;还指导他们坚持写各种“观察日记”……一段时间后,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材料库”,写作文时再也不愁“无米下锅”了。我还鼓励学生“走出去”,主动与别人交流,让他们把自己拟定好的作文题目、写作提纲与别人进行探讨,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把写好的作文拿给别人评价或修改;组织他们把自己的作文编成小册子,多方进行交流。

四、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多样化的评改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评改中我注重方法的渗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1. 注重作文评语的多样化

在评改时,对进步特别显著的学生,我采用了鼓励性的评语。如:“这次作文,你进步真大,真了不起。”“能写出这样好的作文,真让老师吃惊。”等等,以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对一些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为了让他们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采用了协商性的评语,在与其共同探讨写作方法的同时,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向他们提出更高的写作要求。如:“要是你的作文更有条理些,老师一定会更喜欢的。”“如果你的想象更大胆些,你的作文一定会更棒的。”这些评语可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条理不够清晰,想象不够丰富,这样在以后的习作中,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加以改进了。

2. 实现讲评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学生习作的具体情况,有时选几篇各具特色的作文,进行对比讲评,让学生在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有时围绕作文中的共同问题进行启发谈话,综合评述全班作文情况,表扬共同的优点,指出共同的缺点,提出总体性的修改意见;有时把一些佳作整理出来,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让学生阅读、欣赏、品评;有时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文,组织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析;有时先张贴或印发一篇作文,让学生在课外思考,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并着重对修改情况作讲评,通过“评—改—评”的循环,让学生真正评有所得。

谈作文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篇9

由此,笔者不禁联想到目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语文作文教学难度较大,要让学生接受并熟知作文的目的和作用,这个问题比较困难,因此,大多语文教师以“范文———模仿”这一惯例教学,无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学生写出的文章缺少灵气,给人一种千人一面的感觉。教师评改学生作文,习惯于凭自己主观感受和文艺批评的标准,用成人的眼光和生活经验,从主观和客观的高度提出种种苛求。此种作文教学,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所谓个性就是入乡有俗,食不同味,装有异彩。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斑斓的大世界中,人与人基本素质是相同或者是相近的;但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环境影响和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必定会具备各种各样的个性。人的潜质、个性和价值是高于一切的,认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是要帮助人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因此,重视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这是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

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主的作文教学是形成学生世界观和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单从培养学生个性这一角度出发,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学会作文,懂得作文,鼓励学生运用自己脑海中初步形成的写作概念和模式, 力所能及地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作训练要内容不拘,体裁不限、篇幅不限的自由作文。其做法是:

1. 选文 ,引导学生 从模仿到 独创 。 范文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篇作文该写什么和怎样写,这样做比任何解释都来的清楚。许多有名的作家和诗人都经历过模仿阶段。范文的模仿不是单一的让学生为模仿而进行的所谓的模仿,最终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创造精神。

选择范文时要有讲究。范文的题目可以和学生作文的题目相类似,但不等同;尽可能把学生作文当作范文,因为这些作文无论在写作方法还是语言上都会使学生感到亲切。与此同时,多样化地给学生提供范文,使学生看到同一种现象,作者的描写不尽相同,各个独辟蹊径。因为每位作家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拥有自己独特思维和语言风格。这样就能够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的独创精神一旦被激发,那么,他们会呈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你会发现,学生观察到了教师观察不到的东西,所想到的也不尽相同,甚至还会创造很多的“奇迹”。

2. 即兴作文 ,实施从口 述到实战 训练 。 作文教学,教师忽视了口头作文这一重要环节。事实上,思维过程的训练和语言的沉积,以及学生自身因素都是写作训练的重要因素。 有思维,才能够进行语言表达,学生的作文要经过自己的脑子认真地思考和充分认识后才能完成。学生必需拥有与作文有关的感性表象和材料,之后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概括出写作的中心思想,再根据所写的内容,进而确定写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先后顺序和层次,最后用准确的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3. 命题 ,选取学生 最关注最 感兴趣的作 文题目 。 学生之所以会谈文变色,视写作为苦差,就在于教师往往出些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距甚远的成人化的题目。作文教学应以解除学生恐惧和逃避作文的心理为出发点,尽量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和他们感兴趣的题材。命题应该不限问题和形式,使得学生信心十足、兴高采烈地进行作文训练,在写真实事情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表达自己内心的世界。

学生个性化作文培养 篇10

如何才能写一篇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好作文呢?

一、收集足够的写作素材

收集足够的素材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如何才能找出足够的素材呢?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收集足够的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

(一) 平时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许多人写文章无话可说, 写作文像是挤牙膏, 这是因为他没有细心观察世界。在学生上学的路上、在街上逛街、在公园游玩等在任何一个场所活动, 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 要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周围的植物、动物、人物和发生的事情等。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训练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情, 为写作的积累大量素材。

例如, 教师和几个学生一起操场玩, 这时天空飞来几只鸟。教师便问学生:“刚才天空有什么飞过来?”有个学生说:“没注意。”有个学生说:“飞过几只鸟。”有个学生却说“飞过6只鸟。”还有学生说:“刚才飞过了6只麻雀。”过一会, 天空又飞过几只鸟, 教师又问学生:“刚才天空有什么飞过去?”有人没注意, 有人注意飞过几只鸟, 有人注意到飞过六只鸟, 有人注意到飞过了6只麻雀, 有人还注意到飞过去的是刚才飞过来的那6只麻雀。教师感到奇怪, 问:“你为什么认为飞过去的是刚才飞过来的那六只麻雀?”学生回答:“我注意到刚才飞过来的麻雀中有一只衔一根枯草, 飞过去的麻雀中也有一只衔这一根枯草, 所以我认定是飞过去的是刚才飞过来的那6只麻雀。”这就是是否细心观察和细心观察程度的差别。长期如此训练, 会让学生观察能力大大增强, 写文章也就不怕没有素材了。

(二) 随笔记下听过、看过的有意义的事

每一天我们都会看到不少发生在周边的事, 或者听到别人说的一些故事, 如果我们把它们都记下来, 写文章就不会没有素材了。曹文轩教授说: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曹文轩举例说, 其实他作品里的很多故事都是他在七八岁时听到、看到的或发生的事, 后来写进作品里, 比如《草房子》里的桑桑, 那个把碗橱改造成鸽笼、把蚊帐作成渔网去捕鱼的调皮男孩, 实际就是自己的化身。许多名著, 如《聊斋志异》、《红楼梦》等作品也都是收集许多真实或虚构的故事而写成的。所以,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养成随身带一些小卡纸, 或用手机随手记下发生在自己身上有意义的事、听到或看到的一些事 (故事) , 为写文章提供丰富的素材。

(三) 展开想象的翅膀, 丰富素材

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曹文轩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 我们能看到、能摸到的世界, 比如天空、太阳、高山、河流是第一世界, 而我们用脑子虚构、编织出来的世界是第二世界, 写好作文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优秀的作文从来是建立在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完美结合上。”

就前面提到的那6只麻雀,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那6只麻雀去干什么?为什么又飞回来了呢?”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回答, 可根据这些想象写出一篇文章来。学生的这些思维都是发散性思维。

云南师范大学孟照彬教授上的一节哲学方式的微型小说创作课很值得借鉴。孟教授给学生展示一幅画:画面有水、水面有船;岸上有花草、房子、风车;天空上有白云等。让学生观察这样的一幅画, 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微型小说。

他首先搭建几个平台引导学生思考想象, 并用小卡片写下来:

(1) 看:你看到水面上有什么?水下面有什么?船上有什么?岸上有什么?房子里有什么?花草里有什么?天空中有什么?……

(2) 听:你听到水面上有什么声音?你听到水里有什么声音?花草里有什么声音?房子里有什么声音?天空中有什么声音?……

(3) 想:看到这幅画你从各个角度想到了什么?屋里的人他们在做什么?河里的鱼他们在做什么?花从中的蜜蜂他们在干什么?天空中的鸟在做什么?……

在这一教学环节里, 孟教授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 用了我们能看到、能摸到的世界即第一世界和用脑子虚构、编织出来的世界即第二世界, 进行发散性思维, 把两个世界的结合起来。这样, 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创作的材料。

(四) 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丰富素材

俗话说得好:“人多力量大。”“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是比较有限。如何才能收集到更加丰富的材料?团队合作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前面看图写微型小说的例子中, 孟教授在让学生自己写出素材后, 先后让学生同桌交流、四人交流、开火车交流、团队交流、全班浏览等方式, 让学生把自己写的素材与别的同学交流, 并用小卡片记下自己没看到的、没听到的、没想到的别人的精彩素材。这样经过几轮的交流, 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创作素材, 为下一步写好小说提供充足的材料。

二、教会学生掌握各体裁写作的基础知识

当学生收集好足够的素材后, 教师就要教会学生掌握各体裁写作的基础知识, 因为不同体裁的文章, 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学生把记叙文写成说明文或别的体裁, 那么这篇文章的分数就会很低。所以, 各体裁作文的基础知识, 必须让学生掌握。

三、清晰而独特的构思

收集足够的素材、掌握各种体裁的写作要领后, 这时就要进行构思。把发散思维运用于作文的构思立意中, 能开拓思路、扩展视野, 写出新颖、深刻、高远的好文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特的构思, 这是体现独特性、个性的表现, 也是作文分数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用创新的眼光审视素材和构思谋篇, 文章才能出奇制胜、脱颖而出。作文的构思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 选择巧妙的角度

同一事物, 从不同角度观察, 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从常人不易想到的角度构思, 会有意外的效果。例如, 高尔基的《海燕》, 从海燕同暴风雨搏斗的顽强拼搏精神, 想到了无产阶级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优良品质

(二) 要有独特的思路

独特的思路往往体现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及人物的描绘的设计等方面。例如, 日本著名短篇小说家星新的《喂———出来》, 小说的基本情节无非发现一个深不可测的洞, 人们用来倒垃圾的。作者以科幻小说的方式, 幻想垃圾从洞中飞出来, 污染环境, 给人类造成危害, 引导人们重视对大自然、对环境的保护。

(三) 情节要有起伏

情节起伏的设置可以这样设计:设计悬念、结局出人意料、波澜起伏。例如, 鲁迅《社戏》中写“我”对去赵庄看戏盼了很久, 终于等到了, 却在早上叫不到船;下午终于等到八叔的船回了, 大人们却担心不可靠不让去;最后是双喜打了包票, 才得去成。

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准备的素材按所构思的需要进行排队、疏理, 分清主次、深浅, 经过理解适当加上一些分析性的语言将其材料衔接起来, 构成一个整体, 作文便自然形成了。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篇11

一、培养写作兴趣,擦亮思维花火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可在后天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排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培养他们爱写作文、乐写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们觉得写作并非难事。教师要善于利用孩子在接触新鲜事物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说出来的特点,开启学生的心灵,使学生逐渐进入思维积极状态,能在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中练习写作,进而使之逐渐对作文产生兴趣。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

二、打破思維定势,拓展想象空间

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为了学生写“好”作文,我们在反复地教学生记叙文怎样才生动、形象,说明文怎样说才“明”,议论文怎样讲道理等。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作文本无定法,应让学生自由写作,天马行空,给学生的作文“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不过分注重“细枝末节”,给作文写作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改变过去命题作文的模式,代之以半命题、无命题的自由作文。命题材料要多留空白,空白点越多,约束就越少,给学生留的自由想象的空间就越开阔。如《2050年的我》这样的命题,像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命题,都是只作一点提示,而留下大片空白,为想象力的自由腾越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天地。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可以不出具体题目,只是确定一个大致范围,让学生在这个范围内自己拟题,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写。这样不但便于学生发挥想象力,保证抒发真情实感,使文章内容充实,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有效地改变学生“怵头作文”和“移植作文”的现象。

三、博览群书,为个性作文插上翅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的。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练就慧眼,呵护个性

教师作为学生作文的忠实读者,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多加鼓励,激发其写作的积极性。因此,评价要注重欣赏,重视积极鼓励的作用,使评语、评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评语要具有鼓励性、建议性、针对性,评语中要多一些褒扬,多说“悄悄话”,口气为谈心式、商讨式,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存在什么问题及怎样修改。

作文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现的过程。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多点开放,少点束缚。让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尽情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吧!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第三小学

在作文评讲中培养小学生写作个性 篇12

一、评讲方法多样化, 激发写作个性

以作文评讲激发学生写作个性, 需要教师丰富评讲方法, 增设学生之间相互评讲。教师评讲不但要有评分、评级的方法, 还要尽量使评讲更加细致和深刻。例如, 教师用彩色笔将学生作文中写得好的地方标注出来, 增加“眉批”和“尾批”, 对用词不当和错别字的地方逐个指明, 使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在总体上和细节处都有一个很好地把握。

学生之间相互评讲, 是一种新兴的评讲方法。对于学生来说, 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通过对比自己与他人的作文, 极大地提升了他们自我评价的准确度。而小学教师通过运用学生之间相互评讲的方法, 为教学过程增设了解学生的路径, 更利于教师的换位思考和对全班同学写作水平的总体把控。另外, 加入学生评讲的方式, 有利于班级内分组竞赛的举行。每堂作文课之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在作文的用词、结构以及思想内容等方面设置单独奖项, 获奖者由学生投票产生。通过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 个人写作潜力得到开发;通过学生的肯定与鼓励, 个性化的语言和风格得到发扬,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个性。

二、评讲标准多元化, 尊重写作个性

学生习作个性的培养, 需要教师在作文评讲时打破单一的评讲标准, 构建公平、公正、包容度良好的评讲平台。这其中首要的一点就是, 教师要尽量淡化主观价值取向的影响, 消除个人偏见, 给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风格以客观的评价。

例如, 在教学《给XX一封信》作文课的时候, 教师发现某同学将信写给了爸爸, 该同学在信中写道:“爸爸, 你和妈妈离婚之后, 我就开始恨你, 是你不要我和妈妈的, 以后就不要来学校看我了。每当你出现在校门口, 我就会心情不好, 请你离我远一点!”显然, 这位学生因为对父母离异的不理解, 而产生对“爸爸”的怨恨情绪。教师作为成年人, 当然理解一位父亲对女儿的爱, 也认为这位学生的想法过于偏激。但是, 学生能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以真挚的语言表达情感, 是非常难得的。教师在评讲过程中, 给这位学生的作文以极大的肯定, 并表扬了她“敢于写出内心想法”的个性。同时, 针对该学生与父亲之间的矛盾, 教师则另外与学生父母沟通协同解决。此外, 有个学生在写作中常常使用“网络语言”, 严格意义上来说, 网络语言在语法和字的应用上都是不准确的, 但为了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有效培养其写作个性, 教师在当堂评讲中设置了“网络用语奖”, 并把这个特殊的奖项颁给了该同学。同时, 教师指出, 这样的奖项只有一次, 因网络用语不够准确, 学生写作中应避免使用该类语言, 但是可以将对流行与时尚的高度敏感性应用于作文中, 发挥特点, 表现个性。

教师的评讲方式体现出良好的包容性, 既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写作误区, 又给其充分肯定与鼓励, 提升了学生的写作信心, 给其文字表达以充分的空间, 利于学生形成鲜明的写作个性。

三、评讲内容深入化, 提升写作个性

小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其成长的诉求, 而教师通过对写作的正确指导来增强小学生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提高又再次作用于写作方面, 带来个性上的提升,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因此, 教师对小学生作文的评讲不能停留在浅层表面, 而应该深入挖掘小学生作文背后的深刻意义, 走进学生内心, 最终满足小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 提高写作个性。

小学教师想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对全班学生的身心成长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并充分利用《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解读。例如, 在学生作文《XX, 我想对你说》中, 某位同学这样写:“妈妈, 我想对您说, 您给我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上次考试我没考好, 您当时虽然没说什么, 但是您晚上做饭的时候一直在叹气, 吃饭时也吃得很少。这些我都看在眼里, 心里特别难过……”教师通过这段话, 解读出该同学是一位内心敏感、细腻的孩子,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 需要得到别人更多的肯定与关注, 教师和家长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要多用肯定和表扬的语言提升其自尊和自信心。

而这种拥有敏感性格的学生, 在写作方面则更善于观察与细腻的情感表达, 可以通过一个特定细节的解读和微妙的心理描写来与读者产生共鸣, 在中外文学史上, 很多擅写小说和散文的作家都有类似的性格特质。正因如此, 教师在讲评过程中, 对该女生细致入微的描写给了充分的肯定, 并鼓励她继续发扬自己的写作优势, 以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同时, 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 也要注意培养这名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从而发扬其所长, 弥补其所短,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同样是这篇《XX, 我想对你说》, 班内一名男生这样写:“爸爸, 您知道吗?您除了是一名工人之外, 还是一名火车司机, 每天晚上, 您的呼噜声传到我的耳边, 就像一辆火车‘轰隆隆’在枕头上走过……不过我现在听习惯了, 要是哪天听不到这声音, 我都睡不着啦!”, 该男生在以往写作中一直表现平平, 这次文章中因为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和幽默的语言, 使得全篇表现出生动、活泼的风格。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一点, 在作文评讲中, 对该生的“幽默”加以赞赏, 使其大受鼓舞, 从而在写作中找准了方向, 作文个性水平得到空前提升。

上一篇:农村小额信贷业务下一篇:水源热泵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