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的自由表现

2024-08-09

学生习作的自由表现(共8篇)

学生习作的自由表现 篇1

语文,顾名思义,语即语言,文是文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文字的表达和语言的表达同样重要。然而,大多数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痛、厌烦、毫无兴趣,更谈不上什么灵感,只能瞎编乱造。这与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脱离生活,过于强调写作模式有关,造成了“学生写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的两难境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结合当代小学作文教学的诸多成功经验,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一、贴近生活,放飞思想,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不受形式束缚的创作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放飞思想、张扬个性。让学生写自己所见,抒自然之情,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一)拓宽命题范围

同一题材的文章,在命题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找准切入点,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平台。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上了一堂作文课“《烛心》改写”,让学生将杨红樱的微型小说《烛心》改写成500字左右的小说。贾老师让全班学生读了《烛心》之后,围绕文章内容列出不同的题目。学生经过反复思考,列出了许多题目。有:《烛火里的尴尬》《烛火里的温暖》《远亲不如近邻》《爱中送光明》<烛火照亮心房》《送蜡烛》《两根蜡烛》……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题目进行选材,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其写作积极性,避免下笔时千篇一律,枯燥乏味。

(二)变换文体形式

对一些规定内容的作文,如写人物外貌,写动植物、物品形状等,可创设情境,变换角度,采用多种文体来进行表述。如写话题作文“笔”,可以记叙有关笔的一件事、一个人;可以写童话寓言,说一说”笔家族里的事”;可以写笔的说明书、广告词,甚至写诗歌,还可以指导学生以建议书或书信、日记的形式记录真实见闻、感受,或以议论文形式发表看法……这样变换文体,启发学生用自己喜爱的体裁方式表达见闻感受,以体现习作个性。

(三)角色表达转换

对同一场面、同一人或同一事物的作文,如果用另一种方式来观察思考,转换角色去表达,就可写出各种各样的文章。如写小朋友打碎了一只花瓶这一件事,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变换角色进行描述:①用第三人称叙述小朋友打碎花瓶这件事;②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自己的所做所想;③从长辈的角度进行叙述……这样选择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人称描述同一件事,目的是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平台,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二、不拘形式、丰富多样、展现自我

一直以来,我们总以为学生写不出作文是因为缺乏生活积累。其实,不是学生缺少生活积累,也不是学生的生活太单调枯燥,而是我们平时的命题作文没有触及学生内心的生活感受和情感积淀。许多作文题目过于笼统、平淡。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从而忽略了身边的习作素材。针对这一情况,我对习作训练作了一些探索,变单一的课堂作文教学为开放性的、多渠道的、多方面的写作训练。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系列作文教学大活动,其训练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话题作文

对话题作文,如果过于注重作文的文学化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割裂作文与生活的自然联系。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应采用“聊天”的形式,让学生想说、乐说,再动笔就水到渠成了。比如《关于钱的故事》的习作训练,让学生写跟钱有关的题材。于是,就有了《挣钱容易吗?》《金钱与生命》《金钱的真实意义》《假如我是百万富翁》《金钱的真正价值》《第一次挣钱》《压岁钱》……又如《我校的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位老师或一件事进行描写,再聊聊自己的看法、感受。因为这些素材都是学生身边的东西、事例,学生肯定有许多话想说、可写。

(二)系列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总是要求学生孤立地写一个题目,写一种体裁的文章,就像教师为学生指定了一条到终点的路,所有学生只能看到这一路的景色,他们写出的作文自然就会千篇一律。如果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到终点的道路,那么学生一路上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多彩多姿了。如在教师节前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让每个学生拟订一个活动计划,或发一份慰问老师的小组活动通知,或摘录有关老师的名言警句,或写一篇教师节活动的记叙文,或歌颂一位你最喜欢的好老师,等等,还可以用诗歌、散文形式来赞美老师、庆祝教师节。所以,系列作文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写作思路,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和独创性,使他们写出体裁不同、立意新颖的好文章来。

(三)想象作文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在小学阶段,想象作文训练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想象作文可以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无拘无束地倾述表达。如让学生在圆上添几笔,画成各种各样的图形,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许多有趣的故事。也可以在作文纸上画一串香蕉和一张笑脸,或其他物品,让学生发挥想象,这里面有哪些联系。有同学想到:老师生病了,同学们买了香蕉、鲜花或其他物品去看望,师生之间有了一系列的对话,阐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样,让学生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经历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

(四)链接课文、补写空白

教材中的课文通常有详写和略写的写法。这些略写就有许多空白,它既可以是内容的深化,也可以是内容的新解;既可以是情节的衔接发展,也可以是情节的转折变换。这些看起来似乎“无”的空白之处,其实渗透着极丰富的“有”。我们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略写部分进行“补白”。如《黄山奇石》一课,文中对“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石头采取了略写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展开想象,仿写其中一节。有个学生对“仙女弹琴”这块石头这样补写道: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位仙女盘坐在岩石上,她十指在弦上不停地拨动着,动听的曲子在指间响起,乐曲在山峰上久久回荡。路过的人们都禁不住停下了脚步,欣赏这优美的旋律,琴声让人们忘记了一天的劳累,心情变得很舒畅。

这就是有趣的‘仙女弹琴’。”

学生借助想象,激活头脑中储存的生活情景,把在课文中所读的语言文字与他们自己的经历相沟通,这样就激发起了习作兴趣,开拓了习作题材,为语言表达添砖加瓦。

(五)创作小诗人

诗歌是语言的凝练、升华,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以赛诗会形式,组织学生参与,让学生把自己喜闻乐见的顺口溜、童谣等在赛诗会上朗诵,教师在词语和诗韵上予以纠正。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鼓励学生踊跃投稿。我班就有9位小记者的优秀佳作发表在《台州晚报》教育周刊上,让同学们享受到当小诗人的成就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就是诗人。”所以,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我们的学生就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

三、评价上洋溢情怀、鼓励创新

(一)学生参与法

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评改方式是:教师花大量时间批改作文后,还给学生。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看评语。这样,作文评语就成了作文教学中多余的一道程序。如何“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旋律,那么,改革作文的评价方法也势在必行。学生不应当仅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了解自己的点滴进步,也可发现作文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文中失误,从而养成自我修改文章的好习惯。让学生参与作文评价,首先应让学生大体了解并掌握作文评价的标准,如文章的详略主题、开头、结尾等一般要求;其次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这样,既能让学生加深对作文要素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二)评语激励法

诚如威廉·詹姆斯所言:“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赏识的渴望。”那么,教师在批改作文时,首先是一位被习作打动了心扉的读者,应该用读者的眼光去看,用读者的语言去评,使评语成为平等的交流,与学生进行一次纸上谈心。如学生习作《开心的寒假》,记叙了他在寒假期间去香港的所见所闻,教师并不是枯燥地就这篇习作的优劣作出评价,而是用感性的词语写道:“美丽的香港是我做梦都想去的地方,感谢你能把旅游所带来的快乐与我分享,让我仿佛也到那儿游览了一番,过了一把瘾。”

在教师感性而富有个性的评语的感染和熏陶下,学生的情感就会无拘无束地流淌,笔下也将会产生一篇篇充满真情实感、富有个性的文章。

(三)评奖激励法与成果展示法

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应采用各种形式的奖励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如设置习作“特别奖”“进步奖”“优胜奖”“故事大王”“日记大王”“最佳写作奖”等等。每次习作后,评选一次,教师及时将获奖习作、获奖名单公布在学习园地上,或以登报形式告知家长,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教师要努力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肯定。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习作多一些欣赏、多一些鼓励,为学生的习作喝彩,我相信,学生的“习作之花”将在我们的喝彩声中自信地绽放,“习作天地”就会成为学生自由驰骋的乐园。

学生习作的自由表现 篇2

课改以来,人们喜欢用“自由表达”来表达作文教学新理念,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但学生的作文能力却未见有多大提高。笔者认为,必须重新审视“自由表达”,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一、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概念、意义与特点

(一)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概念、意义

“自由表达”包括与其和它相似的字眼,没有出现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和课程目标部分,而只是出现在“教学建议”,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见,“自由表达”是操作层面即教学策略的概念,就是学生能够在较少束缚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表达。鼓励自由表达,培养良好的写作心态,有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兴趣表达甚至能乐于表达,同时,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特点

小学生习作能够“自由表达”,就在于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而能自由表达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们的心智水平,心智水平越高,表达也就越自由。但是,小学生习作的“自由表达”,并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不可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小学生的心智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自由表达”有很大的受限性,受到心理发展特点、生活经验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限制。

小学生的“自由表达”,首先受到心理发展特点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即使到第三学段,抽象思维仍然需要形象材料的支持。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虽然一直在发展之中,但即使到了第三学段,个性的发展,也仅仅是比较多地减少对父母的依赖;社会性的发展,对人与社会的观察,角度比较单一,也是肤浅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个性与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做到想表达什么事物就能表达什么事物。

其次,是受个体生活经验的限制。即使到第三学段,他们对生活感性认识的`积累也还是比较单一的,对生活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

其三;是受个体写作经验的限制。第一学段,是写话的启蒙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怎么遣词造句,把句子写通顺、写完整,怎么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第二学段,围绕一个意思写一两段话,是学习的主要内容。第三学段,也不过是比较系统地“学习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习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每个学段的习作,都有新的写作知识要学习,“自由表达”都受到写作经验的限制。

二、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指导策略

对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其受限性,要遵循课程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一)目标策略

教学是有序行为。习作教学也应该有序,要遵循教学目标两个向度,写作心态的向度和写作能力的向度。

第一、二学段的“自由习作”,在培养写话的兴趣引导学生“乐于表达”的同时,要把能“写话”纳入教学目标,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到围绕一个意思写一两段话。第二学段如果没有培养写一两段话的能力,第三学段的分段写也就失去了依托,因此,围绕一个主要意思写一两段通顺连贯的话,应该是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的重点。第三学段,在继续发展学生的“乐于表达”的写作情感时,要注重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能力。

(二)开源策略

1、热爱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作家是如此,对刚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更是如此。

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承受生活,认识生活,丰富情感。相对于中学生,小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单调的,主要还是局限于家庭、学校和有限的社区活动,但这并不防碍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要引导学生享受生活,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爱的温馨,享受友谊的温暖;要引导学生学会承受生活,生活不总是阳光明媚,也还有风雨,要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要引导学认识生活,认识生活中的人与事,学会与不同性格人相处,学会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办法;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体验幸福感、成功感、挫折感、羞耻感和感恩,丰富自己的情感。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就会乐于表达生活,表达生活就会有话可说。

2、读书积累

读书,也是开源的主要渠道之一。不能急功近利,只读作文选之类的书,要引导学生多读文学性和科普性的书刊报。要引导学生从书中间接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和积累语言。

一是间接认识生活,很多生活,就是阅历很丰富的大人也不可能都经历过,通过读书,可以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和大千世界的奇妙。比如,农村的孩子可以通过书报认识城里生活,城里的孩子可以通过书报认识农村生活,不管城里的还是农村的孩子都可以凭借书报认识异域的生活,体验异国情调,……

二是丰富情感体验,人类的高尚情感十分丰富,每个人都不可能有很全面的体验,但可以在读书中徜徉其间。读书体验,是对别人体验的再体验,在再体验中丰富情感,升华情感,比如,在阅读革命故事中体验正义感、崇高感;在悲剧性文章中体会怜悯为怀;在阅读科普著作中体验科学感,体验大自然的奥秘感等。

3、促进心理发展

一是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思维的具体化,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与思想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又如,在习作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在取材训练中培养辐射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在构思指导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修改习作的指导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二是要促进个性和社会性和谐发展。语文学科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可以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在平等中互动,给学生社会态度与社会情感的发展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在诸如反映同伴的和睦相处,社会群体的互相帮助的课文教学中进行渗透教育,塑造学生的社会行为;可以在抒发对亲人、同伴的爱,对大自然对社会的热爱中促进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发展;可以教师的健康人格和亲社会行为给学生以积极影响。

学生随着智力的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提高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的认识,也促进了主动能动性的发展,就有可能在比较高的程度上做到习作“自由表达” ,诸如自由立意、自由选材、自由选择运用表达方式等。

(三)导流策略

1、激发表达欲望

表达欲望是写作的动力,召唤起表达欲望,学生就会“乐于表达”以至“欲罢而不能”。

可以情感激发表达欲望。挖掘写作对象的情感,或赋予写作对象以情感,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给带有情感的作文题目,《我感激的一个人》可以唤起感恩的情感而乐于倾诉,《今天玩得真开心》因符合学生的天性而使他们乐于表达;此外,充满情感的导语,也能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可以需要激发表达欲望。满足实际需要或心理需要,从来都能产生强大的心理动力。比如,组织学生到他们久已向往的旅游胜地旅游,事前要他们以《我向往的一个地方》写一写自己的强烈愿望,然后做成手抄报带回家,打动父母,取得父母的支持才能梦想成真。学生都会主动了解想去的那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风物景观,写得情真意切。

可以兴趣激发表达欲望。课中可安排做游戏或做有趣的实验,把表达的指导随机安排于其中。比如张化万老师的“摔鸡蛋”作文指导课,就是以学生对实验的强烈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有条理的表达和学习表达内心的感受。

2、指导表达方法

课标指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指导的途径有,指导课中指导,面批时指导,讲评课的指导和随课文教学指导。

指导课的指导。作文指导课,除了激发写作兴趣外,要进行取材指导、开拓学生选材的思路,比如可以用例举法,例举写作材料,激发学生通过联想从记忆仓库中提取写作材料。构思指导,要引导学生想明白要告诉别人什么意思,哪些内容写具体,那些内容少写甚至不写,要按照什么顺序写才能把意思说明白等。起草环节的指导,学生在起草过程中,老师要巡视,发现共性问题,要及时在班上做集体指导。

面批时指导。要把批改作文的过程作为有效指导的过程,一次作文可面批几个到十几个同学。习作中有不足的,要让他们明白缺陷在哪里;写的好的,要让他们明白好在那里,可以让他们谈谈感受,这么好的作文这么好的句段,是怎么想出来的。

讲评课的指导,修改环节,可侧重放到讲评课中。对选材、主要意思的表达,写作的顺序等,发现共性问题,以典型案例具体指导修改。对词句方面的毛病,应要求学生按照批改提示自行修改。

随课文学习表达方法,是课标对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可以一课一得,或模仿课文的立意选材,或模仿课文的句式、细节仿写,或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分流

对“自由表达”与“规范指导”可作适当的分流。小练笔、日记给足“自由表达”的机会,学生“写作目的自由、选材自由、应用表达方法自由”。

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则要适当加强规范指导,即使是没有题材限制没有写作方法的明确要求的作文,也要进行规范指导。比如,在选材上,可以引导多角度考虑选材或多例子引路;在表达方法上,可以给多例子参考。

学生习作的自由表现 篇3

【关键词】小学作文;自由表达

一、不能过多地干扰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描写

学生会出现以上问题中的一部分,有的是老师还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过多地向学生提供了自己的观察结果、感受甚至是词语的运用。就像老师说:“苹果是红的。”那么,就会有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苹果还有绿的,黄的,粉的……所以,教师在学生写作的初期,就应该放手让孩子大胆地写,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写的能力,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大有益处。

二、不能写多改少,忽略学生作品的价值

我们中有一部分教师往往为了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让学生写“日记”“周记”,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不至于作文思想僵化,内容空洞。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写多改少”或“只写不改”,只满足于写多少篇多少字,其实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丰富写作内容,反而使学生感到写作的枯燥乏味。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探索者,一个成功者。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发现自己文章的价值,愿意将自己的习作与他人分享。学生自改作文,是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三、仿写的“魔力”也很巨大

中低年级正处于写作的起步阶段,所以,指导学生仿写,无疑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句子的仿写

结合具体语境把重点词语表达清楚。比如:课文中出现了“倾盆大雨”,那在指导学生理解本词的具体运用时,从课文出发,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雨是“倾盆大雨”,和“绵绵细雨”的区别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表现吗?学生读后,写一写具体的句子。如有位同学就写到:今天早晨,天上下起了绵绵细雨,走在雨中,真舒服啊!突然,天空雷声大作,很快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没来得及跑回家,就变成了“落汤鸡”。

2.片段的仿写

在教学中有许多代表性的片段,讲练结合的方法比较适合片段的仿写。如上到《火烧云》这一课时,写到了云霞在天空中不断地变化,这些也可以给学生很多的灵感,这时就不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加以仿写,写出他们心中云霞的变化。这样学生就经历“读进去”到“写出来”的实践过程。

四、教师选题的角度应有特别之处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生活在丰富多彩中的学生却经常感觉作文“无话可说”,这与学生自身语文水平不高有关之外,学生不能或不敢将自己的有些生活内容写入作文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敢于将自己的生活书面化而成为作文,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如此一来,学生的作文内容活跃了起来,有表达了对父母不满的《忙碌的星期天》,有给课任老师提建议的《我的老师》,有为自己的所为深感后悔的《那件事,我真后悔》,有对辛苦劳作的父母表示感谢的《歇一歇吧!爸爸妈妈》;有对自己喜爱动画片进行评论的《畅游动画王国》……真是琳琅满目,色彩纷呈。真正是“ 拿起筆,笔下有物;提起笔,笔下有情。”

五、建立以交流为核心的写作教学思想

写作的本质就在于交流,是一种用书面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中小学生的写作教学虽然是学习写作,也应该回归交流的本质。最直接的交流就属写读后感了,每个孩子的想法都不一样,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读后感不可能是长篇大论,哪怕一句,两句也是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六、根据体验原则, 指导感受生活

要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习作, 就必须引导他们去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一切美的东西。

1.引导感受自然美

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去观察和感受自然景物事物等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观其形,闻其声。尽可能地去体验由此而引起的审美感情,并形成审美积累,把握审美特征,以便于习作时自由地倾吐自己的感受。

2.引导感受社会生活美

让学生从美的角度是感受社会生活。 首先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现象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平凡事情中去深刻挖掘美。其次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学校、家庭、社会,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

让学生在习作的蓝天中自由飞翔 篇4

一、求“诚”, 表现真实自我。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假若有所表白, 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 则必须合于事理的实际, 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 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 则必本于内心的郁积, 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其间, “求诚”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内容的真实, 二是情感的真诚。作文教学中, 应当要求学生做到“我口诉我情, 我笔写我心”, 表现真实的自我。

我所在的学校是农村小学, 有一次,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的家乡》。学生的作文交上来以后, 我发现很多学生把家乡写得很美, 不是仙境一般, 就是像城市的一角;不是“四季如春”、“风景如画”, 就是“花团锦簇”、“鳞次栉比”……丝毫看不到他们家乡的与众不同之处。如果单纯从“作文要求”来看, 不少习作都可称得上是好作文, 但我意识到学生这样的习作已陷入了“一切为了考试, 一切为了分数”的泥潭。于是, 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真正地“走进家乡”, 了解家乡, 用眼前的事实来对照作文里到底有多少“真实”的成分, 以此来教育学生要写真话, 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写出真实的家乡, 做诚实的人。通过体验和比照, 学生感触很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真实乃作文的生命,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必须在“求诚”上下工夫, 指导写作时, 要从生活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让他们写真话, 言真情, 避免出现“千人一面、千文一腔、千篇一律”的现代八股文现象。

二、求“虚”, 放飞想象的翅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想象对于习作, 就像翅膀对于鸟。因此, 作文教学既要重视写实作文的训练, 又要加强想象作文的指导。

在一次作文课上, 我让学生续写《龟兔赛跑》。在学生看完《龟兔赛跑》的动画片后, 我组织他们讨论:如果再次比赛, 兔子还会睡觉吗?它会怎样做?如果让乌龟还得第一, 你能帮它想办法吗?我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进行大胆想象, 看谁能把故事编得更离奇、更有趣、更合理、更有意义。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估量的, 不信, 请看他们的习作片段:

片段一:

兔子跑啊跑啊, 忽然看到前面有一个深沟, 但这可难不倒兔子, 它纵身一跃就跳过去了。这时兔子忽然想到, 这深沟乌龟一定跳不过去的, 万一摔死了可如何是好啊!兔子马上又跳了回来, 等乌龟一到, 便主动背着乌龟跳过去。乌龟说了声“谢谢”, 两只动物又继续比赛。

转眼间, 兔子和乌龟来到了河边。兔子这回可跳不过去, 正愣着, 乌龟主动对兔子说:“我背你过河吧。”乌龟小心翼翼地把兔子背过了河。这时, 他们手拉手肩并肩跑了起来。结果, 兔子和乌龟同时到达了终点。……

片段二:

到了比赛的前一天, 乌龟做好了两样机器:一台是“无敌风火轮”, 一台是“小型火箭”。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 “各就各位!预备……”“砰”一声响, 乌龟就拉起开关, 火箭把乌龟飞一般地推上天, 在空中乌龟又从裤兜里掏出两个风火轮, 装在脚下, 启动后, 便平行飞了起来, 直奔终点。……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没有想象力的灵魂, 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能, 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象, 让学生“敢想”、“会想”。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老师应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让其思维在广阔的空间、丰富的内容中自由驰骋。

三、求“纯”, 使用儿童语言。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最活泼、语言接受最迅速的时期, 他们思想单纯、感情直露, 表现出来的语言往往稚嫩纯真、新鲜生动、富有个性。所以, 此时最应加强语言表达的引导, 让语言体现出儿童特有的“纯”。

在一次小练笔中, 我要求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我先让学生把水果带入课堂。一上课, 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拿出水果, 摆在课桌上。我提出要求的话音刚落, 大家就津津有味地吃起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学生一吃完水果, 我就趁热打铁: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水果的特点?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后, 我再次引导他们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

“我的鸭梨长得像葫芦娃, 老远就闻到它的香味, 吃起来甜津津的……”

“我的草莓长得最漂亮。穿着红外衣, 像个可爱的小公主。它的果肉松软细腻, 果汁鲜红鲜红的, 一看到它我就会流口水……”

“我最喜欢吃苹果。它圆圆的身子, 红扑扑的脸蛋, 又香又甜的果肉, 真好吃!我妈妈说常吃苹果还能美容呢……”

这些习作虽然没有多少文采, 但它与儿童那幼稚、纯真的性情相吻合, 令人不禁拍手叫好。因此, 在指导习作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摆脱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的约束, 鼓励学生创造出具有生活气息的个性化语言, 提倡学生写自己的话, 用他们天真、可爱、直率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属于儿童自己的真实世界。

四、求“新”, 鼓励与众不同。

目前, 学生作文内容空洞, 题材单一, 缺乏新意, 常常出现雷同的现象。例如写老师, 大多写老师带病上课或辅导差生;写同学之间的事, 就写同学从友谊的破裂到友谊恢复的事……这样盲目从众, 一味求同, 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 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走出从众的误区, 鼓励他们标新立异。

为了激活学生思维, 写出富有创意的作文来, 在指导习作时, 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对同一题材的作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选材、构思。如在一次习作, 我布置学生围绕“书”写一篇作文, 强调学生要力求选材的丰富多样。学生有的写买书, 有的写补书, 有的写偷书、还书, 有的写自己喜爱的一本书, 还有的写未来的书、书的哭诉……选材几乎没有雷同的现象。又如在续写《井底之蛙》时, 大多数同学是顺着课文的思路, 写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了广阔的天地, 从此离开了水井。经过我的启发、点拨, 也有的同学反其道而行, 写了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周围环境污染严重、人类肆意捕杀有益动物, 不得不返回水井生活。这样构思, 既合情合理, 又出乎意料, 闪烁着个性的火花。

五、求“活”, 激发写作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根据儿童好奇、爱玩、好动的天性, 作文课要用“活跃”、“活泼”的气氛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写作热情。

在一次作文课上, 我一反常态, 带领学生们到学校附近去捉青蛙。当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在稻田边的石缝里、操场边的草丛中捉到那调皮可爱的小青蛙时, 他们非常激动、非常兴奋。当我引导他们观察玻璃瓶中青蛙的外形时, 他们挤在一起指指点点, 笑声不断……这时, 我再启发学生回忆一下刚才的情景, 想想自己是怎样捉到青蛙的, 并联系自己知道的有关青蛙的知识, 写一篇习作。由于学生亲自参与活动, 大家的写作积极性都很高。最后我再启发学生:自然课上, 老师讲过青蛙属于什么动物, 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同学们观察后自觉地把青蛙放归自然。这样,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不仅让学生有话可说, 而且使学生受到了保护有益动物的教育。

学生习作的自由表现 篇5

为此, 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我手写我“眼” (观察)

心理学告诉我们, 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因此, 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必须严格遵循兴趣性原则。习作教学的起点是儿童对作文的需要和兴趣, 因此, 习作教学的开课十几分钟最为关键, 也最费心思, 它关系到学生“想不想写”“有没有东西写”的问题, 而且这两个问题又与“能不能写好”密切相关。儿童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 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又正在迅速发展着。为此, 作文教学要充分体现“作文与自然”“作文与生活”“作文与文化”“作文与活动”的相互结合。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 善于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让他们一心一意地想看到不易看到的东西, 想理解隐藏着的东西, 以及从平常的、习惯的、随时随地可见的东西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如一位教师上的《———真好吃》的作文公开课, 上课伊始引导学生观察一个视频, 打开学生写作思路。具体实录为:

师:教师班上的小朋友举行了一次吃西瓜比赛, 想不想看看?大家仔细看看这些小朋友是怎样吃西瓜的? (出示录像)

生:扎辫子的小女孩一只手拿一块西瓜, 同时塞进嘴巴, 可嘴巴哪有这么大呢?弄得西瓜汁流到了手上、衣服上、桌子上。

生:他狼吞虎咽, 横着咬竖着咬, 这边咬那边咬, 弄得脸上、鼻子上全都是西瓜汁和西瓜籽。很有趣!

生:两兄弟抢西瓜吃最有趣。哥哥只顾自己大口大口吃, 坐在一旁的弟弟不由自主地伸手想抓一块, 可哥哥迅速推开弟弟的手, 弟弟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哥哥吃, 口水直流, 心想:你这么小气!下次我的东西也不分给你吃。

这样有效运用教学媒体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到“生活情景”里去发展言语, 让学生体验生活, 眼中有物, 物中有人, 人中有话,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我手写我“口” (口语)

口语化的文字流畅通顺, 因此作文教学要提倡“我手写我口”, 以避免生涩、枯燥、束缚思维的文字出现。老舍在《怎样丢掉学生腔》批评道:“一执笔为文, 便摆起架子来, 话不由衷, 有现成的话不用, 故意去找些不必要的词儿作装饰。”在写作时注意文字口语化, 多使用口语化的文字, 有利于思路的流畅。这样做, 不但可以加快写作速度, 而且在不经意中往往还会有精彩的个性化语言出现。如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在写《妈妈的爱》时, 一气呵成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

“我清晰地记得那天的雨下得很大。妈妈你望了望外面, 又看了看我, 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你拿起雨衣, 抱着我冲向雨中, 把雨衣都盖在我的身上, 而自己却淋在大雨之中。我心想:‘妈妈穿得这么少, 会不会感冒呀!医院啊医院, 以前我总觉得你离我家那么的近, 现在怎么这么远啊!’我们终于到了医院, 医生说要打针, 就在医生给我打针的那一刻, 我第一次看见妈妈的眼角有泪水, 这时我哭了。我不是被那针打痛哭的, 而是被妈妈的举止感动流泪的。”

这一段话读起来流畅生动, 生活气息浓郁, 人物形象具体, 绝无生涩枯燥的感觉。语言大师经常告诫我们:口语是我们最熟悉的, 也是最具有生活气息的, 是亲切的语言。不要去冥思苦想那些所谓的“好词语”, 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才是真正的“好词语”。

三、我手写我“心” (真话)

当前, 学生作文出现这样的情形:假、大、空。“假”, 说假话, 写假事, 虚情假意;“大”, 想要模仿那些“优秀作文”, 可又力不能及, 最终只有“套、凑、编”, 满篇大话口号化。“空”, 内容空乏, 不具体, 不实在, 不着边际。这一情形一时难以扭转, 因此教师只有让学生彻底从作文观念、教学方式、评价取向的错误中走出来, 才能真正使学生“要写、可写、能写”。我手写我心, 是学生把所思所想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 分享快乐, 倾吐烦恼, 在写作中陶冶情操, 放飞心灵。一句话, 习作是一种感情的流露。北京小学吉春亚教师的作文课很能抓住学生的心, 她上的《绝对孩子》漫画作文有这样一个片段很精彩:根据“爸爸、妈妈 (大人) 拥有太多的权利”展开想象, 小组合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们谈论的话题很广:“我爸爸权利很大, 自己弄错了事, 认为我影响他。”“……爸爸总让我泡茶, 不然不让我用电子产品, 我必须得泡茶。”“我喜欢打乒乓球, 可是打10分钟妈妈也不允许。”“晚上, 我只能做作业, 而妈妈她可以在玩电脑。”……这些童言体现了童真、童趣、童味, 留住了童魂, 拨亮了童心, 真正达到了“我手写我思、我手写我心”的境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们的观察、想象及审美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受益匪浅。

四、我手写我字 (快速)

汉字不仅是记录交流的工具, 同时也是一种书法艺术, 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对汉字本身的审美情趣和认同感。虽然生活在网络时代, 但手写汉字不该被人们摒弃, 反而需要发扬。学生接触书写汉字最多的应该是作文。书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写作速度。现在学生写作文普遍比较慢, 快起来就写字潦草, 甚至难以辨认, 因此必须强化书写能力训练。专家认为:“快”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火车要“快速”, 打球要“快攻”, 吃饭有“快餐”。在考场上, 小学生一个小时里写出400字以上的作文, 无疑是“快速作文”, 要在考场上写出好作文, 除了审题快、构思快, 还要写字快。作文不是书法竞赛, 我们应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把字写得清楚、规范、工整。经常进行书写, 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活跃敏捷, 并把写作变为受用一生的快速写、快速修改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 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教师要为学生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 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才能。

学生习作的自由表现 篇6

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古典经济学基础上产生的西方经济学派别,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消除经济危机“滞胀”的灵丹妙药。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逐渐走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开始由理论、学术而政治化、国家意识形态化和范式化。概而言之,经济上,主张私有制,夸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政治上,主张小政府或无政府的自由主义,实行西方所谓超阶级的“三权分立”民主政治;价值追求上,强调“个人主义”;国际关系上,主张“全球一体化”战略,推行西方价值观。“新自由主义这种意识形态无非披着华丽的外衣向中国张扬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价值的普世意义。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对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混乱

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的指导思想必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完成了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自由主义批驳马克思主义,宣称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资本主义才是社会最文明的阶段。一些大学生因此受到蒙骗,主要表现出两种错误思想: 第一,新自由主义利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来说明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是完全错误的道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能说明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新自由主义者故意混淆这两个概念。第二,新自由主义者利用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中的艰难探索来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错误。

(二)部分大学生崇尚私有制,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基础是公有制, 这与资本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因此,新自由主义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私有制,宣称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蔑视人权的制度,是滋生集权独裁的温床。部分大学生突出表现的错误观点有以下两种:其一,资本主义代表富裕, 社会主义代表贫困,中国应走“富裕”的资本主义;其二,中国要发展就要实行私有制,发展市场经济,破除公有制企业的“垄断”。这些错误观点导致部分大学生错误的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不发达就是公有制造成的,出现了低级化发展趋势和庸俗化现象,滋生出崇尚私有制的思想。

(三)部分大学生产生极端自由思想,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特征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新自由主义思潮从产生之日起,就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视为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威胁,并将它作为主要的批判对象,认为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对自由的限制和否定,是空想的乌托邦和通往奴役之路,而只有西方的自由才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合理、也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新自由主义批判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蒙蔽当代大学生,集中表现在批判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宣称“民主集中制”不如西方的全民选举,社会主义只有“集中”没有民主;批判我国的政党制度, 宣称其是共产党“一党专政”。新自由主义动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信心,妄图让中国重蹈苏联覆辙,接受西方的“和平演变”。

(四)部分大学生主张个人主义,否定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集体主义是指一切言行以合乎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是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原则,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个人主义是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内容,其基本主张就是一切都要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一切都要为保护和实现个人利益而服务。新自由主义极力反对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 认为所谓集体利益是虚幻缥缈、不切实际的,只有个人利益是最直接现实的,而且也只有个人的自由和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集体主义不但不能保障个人自由和利益的满足,反而还会限制个人利益的实现、蔑视人权的存在。新自由主义者们不断地嘲笑和讽刺集体主义,将社会主义国家中所倡导的集体价值观和奴隶主义、法西斯主义等同起来,认为它们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是导致集权专制的源泉。新自由主义的这种论调,扭曲了部分大学生的集体观念,使得他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移,滋生了极端个人主义观念,表现在当代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下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等观念在部分大学生中日嚣尘上。

(五)部分大学生迷失公平正义感,轻视社会主义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尤其是“平等、公正”就像温家宝总理所说:“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而新自由主义,崇尚西方“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平等,倡导竞争,是追求横向上的公平。但是,由于个人所处主客观原因,历史原因等不同,人在机会面前是不均等的。因此,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不仅是横向机会层面的公平,也追求纵向结果上的公平。仅从这个角度来说, 社会主义社会是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正是新自由主义思潮追求机会的均等,使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对社会的公平正义感,只追求与自己相关的公平。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6).

[2]冉文伟.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其原因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07:38-42+84.

课程视野的“大自由”习作谈 篇7

“大自由”习作的课程视野, 就是教材编者和教师要有习作教学的课程意识, 在习作教材的编制与教学时, 要关注包括习作教学的功能、结构、内容等在内的课程要素, 以及如何有效实施并取得效果。

一、教材审视

1. 教材“大自由”习作题目的表述。

教科书里三至六年级的“大自由”习作题目, 在表述上大同小异, 在写作内容上不作限制, 在表达方面要求宽泛。请比较五年级下册习作八和六年级下册习作五的表述。

2. 教材“大自由”习作题的可商榷之处。

教材中“大自由”习作题目的设置, 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对落实2011年版课标的一种尝试。课标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这种形式的习作题, 虽然没有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限制, 减少了对学生的束缚, 但也少了教学梯度, 少了确定性的知识价值的导向。

上面列举的两个习作题, 教材进程相差近一年, 但在教学要求上却几乎无区别, 没有什么梯度可言。正如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指出:“最近十年来问题很大, 小学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梯度打乱了……这些教材存在共同的毛病就是梯度丧失, 小学相对好一点, 但也存在这个问题……小学高年段梯度问题也应该引起注意……”温教授指出的存在问题, 在习作领域表现得更严重。

所谓习作教学梯度, 就是指在习作教学活动中能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习作技能的培养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新的高度。在课程设计时, 编者如果能树立课程进度的梯度意识, 就可以使教学循序渐进、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显然, 上述形式的习作题, 不利于引导学生梯度提升写作能力。

3. 教材“大自由”习作题的改进。

王策三教授在《教学论稿》中指出:“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习作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教学的基本功能是培养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习作教学应该包括以下六种能力的培养:淤审题能力;于确定中心思想的能力;盂搜集材料的能力;榆系统地整理材料的能力, 又称“布局谋篇能力”;虞语言表达能力;愚修改文章的能力。这六种能力的培养, 要梳理出各种能力的形成要素, 并从一年级起, 做出有序的梯度安排, 螺旋梯级上升。每次习作, 应该有一个确定性的知识点, 让每次习作都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现行的“大自由”习作, 固然减少了对学生习作的束缚, 但也少了确定性的知识点。实践证明, 其对提高学生习作兴趣的作用不明显, 对提高写作能力几乎没有作用。

假如在以后要使用的教材中仍要保持这种大自由习作, 应该在写作的知识点上做比较明确的导向, 起到“长善救失”的作用。所谓“长善”, 就是把本学期习作技能学得最好的进一步发挥出来, 并应用到不同的写作情境中;所谓“救失”, 就是把本学期必须学习的却学得不是很好, 还存在明显不足的写作技能, 再做一次练习。为了避免写作兴趣的丧失, 应在新的写作情境中练习。

仍以五年级下册习作八和六年级下册习作五为例, 可对“大自由”习作题目进行改进 (见右上表) 。这样的习作题目, 给“学”与“教”留下空间, 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二、教师对“大自由”习作的指导

1.对“大自由”习作的指导举例。

自实验教科书面世以来, 虽对“大自由”习作有近七八年的实践, 但大多数教师仍然指导乏术, 这从众多教学期刊对“大自由”习作课例并不鲜见的报道就可以看出。以公开报道的五年级下册习作八和六年级下册习作五为例 (见下表) , 可以看出教师是怎么指导“大自由”习作的。

2.对“大自由”习作指导的分析。

可以看出, 对五年级下册习作八与六年级下册习作五的“大自由”习作, 教师的指导是何等的相似, 在习作的教学目标、指导方法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五年级几乎没有写法的指导, 六年级虽然有写法指导, 但过分宽泛, 说了几乎等于没说。

跟着教材走, 少了课程意识, 是多数教师的教学惯性, 许多人认为既然教材对写什么和怎么写都不作限制, 那还有什么好指导的呢!教材为什么做这样的安排, 能体现习作教学的功能吗?这种习作形式在习作教学课程体系中起什么作用?怎么改进才能体现教学梯度、突出课程功能?教学时教师很少思考这些问题。

3.如何改进“大自由”习作指导。

在现行教材未做修改或在以后的教材中仍然出现这种“大自由”习作题目, 教师该做怎样的指导?温儒敏教授指出:“教材可以用, 但老师们心中要有数, 要有梯度, 想办法弥补, 讲课文的时候引导学习可以有语文能力和知识, 体现梯度, 把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分解为若干个因素, 散布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里, 不断地循环往复做这个工作。这个工作很难做, 但一定要做。”温教授谈的是阅读教学, 习作教学也是这个理儿, 应该给习作教学增添必要的写作知识与技能, 体现教学梯度。

怎样才能在现行教材的教学中体现习作教学的梯度呢?笔者以为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习作教学的课程意识。

第一, 关注习作教学的本质功能, 明确为什么教“大自由”习作。教师应该清楚, 习作课程的基本功能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大自由”习作减少了对学生的写作限制, 不是为减少限制而减少限制, 而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 在减少写作限制的同时, 对写作能力练习要有确定性导向。

第二, 关注习作教学课程结构, 明确“大自由习作”教什么。教师要全面理解学段、学年和学期的习作教学全部教学内容, 研究《语文课程标准》, 清楚教学要求和层次, 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科课程目标, 特别是习作教学目标。此外, 教师还要研究学生, 以学定教, 以便在指导“大自由”习作时, 对学生进行的知识导向能做到心中有数。

仍以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下册两次大自由习作为例, 说说在现行教材未变的情况下, 如何在“大自由”习作中体现教学梯度。

关于五年级下册习作八的指导。五年级写人的习作只有一次 (五下习作七) , 六年级写人的也只有一次 (六上“介绍你的小伙伴”) 。写人, 在高年级习作中偏少, 可以五年级下册习作八“大自由”习作导向写人的练习, 写小伙伴之外的人。要求抓住人物的动作与语言表现人物特点, 也可以更放开一些,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或针对自己的短处练习, 且选材要有别于原来写过的作文。

关于六年级下册习作五的指导。如何在记事或者写人写景状物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一直是写作的薄弱环节, 可以要求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但不能写已经写过的内容, 而且习作中要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就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做比较具体的指导。

论自由状态下的习作 篇8

其实新课程标准设置从对学生的习作教学之始, 就在不断强调教学中学生习作的自由状态。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学生正式进行书面习作, 也是学生书面表达习惯和兴趣培养的重要时期, 所以新课标提出“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自信心”的习作要求, 强调了习作的兴趣和信心的培养。所以, 一开始习作, 就不是从各方面对习作进行制定规范, 让学生去钻圈套, 而是给他们营造一种独属于习作的自由状态, 这种自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选材

对于选材, 我们主要的作文理论在于素材和题材的积累、区别、选择, 这主要是材料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有效性的问题。但是学生一开始进行习作, 并不是有着许多的材料积累, 存在无法选材的问题, 而是存在有可能有很多材料, 但不知应用材料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之初, 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知识建构的基础, 所以我们应该是在习作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把其生活经历变成书面表达内容, 进一步知道习作就是对生活进行书面表达, 从而培养兴趣和信心。

新课标对三年级习作选材要求主要是“周围事物”四个字, 同时不排除“想象”, 所以对于选材是非常自由的, 不似很多教者所讲的那么危言耸听, 让学生对材料的来源苦苦追寻, 对材料的甄选绞尽脑汁, 对材料选择不当后悔不已……其实一开始我们只是要解决学生不知从哪里找写的东西而己, 教师自己弄得太复杂, 学生更不知所云。作文的发展, 到了最后, 是无不可入文的, 所以对于选材进行限制, 不如对所选材料的处理上多下点功夫。所以, 对学生的自由选材, 不但不能限制, 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去主动引导他们从更自由、更宽泛的时空中去选材。

二、自由组织

新课标对三年级习作组织材料的要求是“不拘形式”, 但是我们教者自己, 偏偏要给自己找麻烦, 从起因到经过, 再到结果, 由主到次, 从概括到具体……学生不糊涂才怪, 他们从不会写作文, 一开始我们给他们一个写作的“公式”, 让他们去按公式填写出一篇作文, 可能一次、两次、多次重复之下, 学生就可以写出一些“公式作文”, 这就如同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八股”一样, 在死死限制下, 最终万文一例, 创新就不会出现。形式的创新运用, 也是作文的创新的重要方面, 学生长久写下去, 自己也会产生审美疲劳。

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引导学生自由组织材料, 首先是对于学生的形式上不作苛刻要求, 同时对形式不能起到表达作用的, 可以给出更为合理的建议, 但不能持反对态度, 打消学生创新的极积性。就如“介绍家乡”的习作中, 习作的要求是“有的说出景物的特点;有的按一定的顺序, 说得很清楚;还有的同学充分表达了热爱家乡的感情。”可见对于表达形式而言只要有一定的形式即可, 而非章法森严。以开放的态度进行习作组织的教学, 才会出现百花齐放, 多姿多彩的作文, 才符合学生自由习作的心理需求。

三、自由创造

创造是新生的动力, 作文只有创造才会出现新的生机, 而不会因不断走老路而变得腐朽或是无路可走。但是我们在习作的教学中, 作文的标准首先是名著标准, 再就是课文标准或是自我标准, 这样我们把“借鉴”功能放在一边, 作为了一种标准, 这就是一种偏见, 我们应该多从学生个人的前后纵向对比中进行理性分析, 看待学生的进步的创新所在, 而不是逼着学生从教师所认为的对的路上走到头。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 起的作用是引导, 而不能代替和包办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是学习的主要动力, 如果学生在习作中, 只一步步走着教师设计的路, 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只能在这种包办下逐步退化。在习作的教学中, 学生的自由创造引导, 也就成了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提到的“表达、写、交际、尝试”等不同的习作步骤要求, 就是要学生能大胆创新, 不断改进。

四、情感自由

作文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 其感情倾向是作文的灵魂。前几年, 我在学生作文的批阅中, 发现了一个怪现象, 那就是许多作文题材和构思出现的频率较高。比如“好人好事”出现最多, 事情也大同小异,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情感的引导主要倾向上对好人好事的赞扬高, 并且在习作中的情感引导上, 以对外在的情感引导为主。

这样的习作教学, 限制了学生的情感自由, 让学生在习作中, 只能以道德为情感判断依据, 忽略内心真实的想法, 所以常出现的是“妈妈啊, 我爱你!”“祖国啊, 你真伟大!”等这种枯涩的情感表达。只有发自学生内心的、真挚的、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才是作文的最高亮点。习作教学中, 学生情感的引导, 就是要让他们在自由的状态下, 把真实的情感自然抒写, 这就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开端。

上一篇:有效解决方式下一篇:三本独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