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性化发展(精选12篇)
学生个性化发展 篇1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是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对于每一名当代青年, 接受高等教育则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当前, 高校在为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紧密结合大学所承载的文化使命与社会功能, 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时代潮流, 把握当代青年的发展本质和时代特点, 加强人才个性化培养, 全方位构建适合各类人才成长的育人平台, 积极促进大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发展, 树立新的多元教育质量观, 让当代大学生人人成长, 个个成才,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这是当今时代对大学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崭新要求和办学的根本目标。
一、牢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在从大众化阶段, 向着高水平高质量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发展目标迈进。按照十七大的要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其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高等教育不断深化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统领高校工作的全局。切实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以及精神实质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第一要义就是发展。落实到高校就是要以大学生为本, 坚持把培养各类人才作为思考、谋划和推进各项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促进当代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得到全面而具个性的充分发展。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育人理念, 是新时代对高校提出的崭新要求, 是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指导方针, 是顺应时代潮流, 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 创建适合的教育条件和环境的必要前提。
当今社会, 由于价值的多元、文化的多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诉求等都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动摇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处于建设和不断完善当中。因此, 高校为了肩负起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时代重任, 不断提供各类人才保障, 就必须坚持以大学生为主体,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使他们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 确立人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坚持以大学生为本的核心育人理念, 就要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全过程中, 充分体现一切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切实维护和尊重学生的切身利益, 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要。不断提高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彻底转变过去以学校为主体, 以教育者为核心的工作方式和思路, 以及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 重新建立一种开放式、平等性的沟通平台和联络机制, 正确处理学生与学校、教师、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确保良性互动, 和谐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坚持以大学生为本的核心育人理念, 就要重视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表现欲, 尊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 充分发挥学生立志成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支持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生活和发展。同时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 以学生的满意为标准, 鼓励学生勇于挑战, 激发学生个人智力的潜能, 培养学生自主成长和成才的自信心, 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 为促进各类学生实现个人发展保驾护航。
二、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需求
中国要从高等教育大国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建设创新型人力资源国家, 大学作为社会的高端和前沿, 必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 审视所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 努力培养和塑造大批不同类型的创造人才,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人才保障。
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大学生内在的一种意志和要求, 是当代历史条件下新生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和环境所决定的, 是教育对象个体差异性的必然反映。促进和保护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要求, 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新理念。
当代中国社会环境, 最深刻的变化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由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转型, 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 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主体发展能力。新生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 被国外媒体称之为“鸟巢一代”, 是有着鲜明个性的一个群体。从他们成长的阅历和发展走向看, 日益表现出契合时代变化的新特点, 可概括为:开放程度高、信息量大、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最突出的特点是主体性、独立性、选择性和多样性。他们在行为上追求自我支配和自主决策, 在生活上追求自立自强, 在精神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能力储备的一个过程, 他们不再以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判以后的人生发展, 他们自信成功的道路千万条, 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途径去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
综观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群体, 他们每个人的潜质、性格、特长、心智、才能、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由于成长的经历和环境的不同, 加之每个人内在的品质也不尽相同, 决定了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类型和定位也千差万别。因此, 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和当代青年人的发展趋势, 科学把脉教育的未来, 树立以个性化培养为核心的“多元教育质量观”[1] , 不断创新教育方法, 拓展教育途径, 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体系, 确立新时代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观。
基于个体差异的个性化人才培养, 应该是在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并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和重视个性化特征的培养与发掘。“对马克思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理解,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 人们往往只注重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而忽略了人的发展的自由性。人的自由发展就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就是人的自觉、自愿和自主性。”[2] 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还认为: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有个性的个人” [3] 的发展。
我国过去旧的传统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 往往缺乏个性化的教育引导, 忽略学生独具个性的潜质和差异的存在。长期的同化教育导致思维方式趋同并且僵化, 创新意识淡薄, 创造能力低下, 人的主体意识迷茫, 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都处于被约束和抑制状态, 整齐划一的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考核方式也极大地阻碍并弱化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与发展, 加强推行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已成当务之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给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机会” [4] , 建立适合于个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和有效的个性化培养, 要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保护并挖掘个体生命的潜能, 引导和促进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健康发展, 达到自己应有的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者型、专家型、管理型、经营型、应用型等各类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 成为具有特色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1] 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人才的个性发展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因此, 高校推行个性化人才培养, 不仅是对教育功能认识的提升, 即体现了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教育本源, 而且也能够达到和实现人尽其才的教育公平[4] , 是造就各类型创新人才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高等教育改革实践。
三、构建全方位育人平台, 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
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进一步开展教育管理体制创新, 必须以培养各种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及未来事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为中心, 建立并完善多元质量标准, 实行个性化人才培养。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设计,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 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同时, 要积极构建全方位的育人平台, “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 供学生选择, 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冯建军, 2008) , 适应并促进人才个性化自由发展和成长。这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 建立多元质量标准, 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
首先, 建立多元质量标准, 要从学科专业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关联出发, 以满足学生所学知识能够适应今后职业发展的需求为切入点[7] , 确立个性化培养目标并科学设计相关的课程体系。要指导和帮助学生选择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性才能的路径, 着力养成个人的知识结构, 把高等教育的统一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主观内在的能力素养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让各类型的人才成长都能得到保障, 发展个人的特长, 成为具有时代担当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其次, 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 要规范有序地组织能完善个性思维、助长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过程。要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要重视并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引导学生掌握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 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创新能力。”[7] 学校要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创造条件。第三, 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 形成以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掌控学习进程为主, 以教师指导和建议为辅的学习机制, 这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鼓励教师勇于打破常规, “多渠道推进研究性教学”[9] , 注重了解、引导和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 要允许教师教学内容的个性化与多样化, 探索各种有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 尤其是在专业教学方面更要突出专业素质的培养, 拓宽知识视野。从管理体制上要强化便于考核学生所达到的水平和程度的环节、方法, 要始终把质量标准放在首位。
2. 创造实训条件,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必须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获得与不断提高。每个学生只有经过在大学里系统完整的理论学习深造, 并通过大量的各种实践环节的锻炼和实习, 把书本上的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中的体验感受紧密结合, 不断提升实际的能力素质, 才能真正具备和达到从事某项具体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要求, 成为合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需要,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训练, 是不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佳途径。从资料中了解到, 一些高校通过创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营造校内模拟仿真实习环境[9] , 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际能力。特别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项目训练计划的实施, 更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改变动手能力不强, 倡导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11] 因此, 学校应创造和提供各种机会、条件, 校企联合与专业对接, 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工程设计、现场施工、项目勘察、经营管理等实践环节, 直接经历大量丰富的实训磨练, 或聘请企业高层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际传授, 不断增长各方面实际操作的基本技能。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全面打造个性化创新人才。
首先从精神文化层面, 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进一步增强当代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习、生活和一切活动之中, 指导个人行为。第二从制度文化层面, 要坚持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 大力推进现代大学优良制度的创新设计, 不断探索知识传授方式, 规范和保障个人发展的多样性、适宜性以及个人追求和选择的多元化, 严格地制定个性化培养的考核评价方式, 建立科学的多元质量标准和实施过程中各教育教学环节的操作准则, 确保个性化培养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从环境和条件等物质文化层面, 体现高端文化品位的育人氛围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器材, 对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而建立一支学风优良、师德高尚、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是其中的关键。第四从行为文化层面, 高校教师、管理者以及服务岗位的人员, 以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和勤奋敬业的精神风貌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行为文化, 对大学生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教诲和感染, 大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行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5]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7.160.
[2]邵书峰.马克思论人的全面发展[J].南都学坛, 2008, (3)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22.
[4][6]陶西平.教育的本源是为人的发展服务[N].中国教育报, 2008—11—17 (2) .
[7][8]吴金秋.创业教育助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N].中国教育报, 2008—11—17 (5) .
[9][10]杨健康.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N].中国教育报, 2008—11—17 (5) .
[11]杨晨光.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全新视角[N].中国教育报, 2008—11—16 (1) .
学生个性化发展 篇2
陕西省府谷县第三小学王俊莲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阅读个性与作文个性”国家级实验研究的课题是针对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念开发的课题。两年多来,我在阅读与作文教学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有益探究”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缘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所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这一传统观念的革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承认学生是会主动发展的,承认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这样,从动态的角度组织学习活动,当然不能单
一、封闭,必须综合,开放。所以,个体要“自主”;整体要 “合作”;过程要 “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科学的,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针对以上的背景因素和课改新理念,结合本校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特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阅读个性与作文个性”专题的实验研究。
二、概念界定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通过引导自主学习,旨在改变在以往的课堂里,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意在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想学”、“会学”、“能学”的积极状态。“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上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使学生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逐步养成“客观地认识自我,真诚地欣赏别人”的良好心态。由于学生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既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又体验到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欢乐,有利于他们态度、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研究目标
理性感悟“学习主体性的探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亦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说真话、抒真情,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就是自主;课堂上,学生互相
讨论,各抒己见,解人以困,虚心求教,平等对话,就是合作;阅读时,围绕课文核心,声情并茂地读,情真意切地说,设身处地地想,身体力行地做,就是探究。教师应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给他们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应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积极尝试小组学习的途径,在重难点处、语言实践中、反馈评价中合作;应精心组织探究性学习,合理安排探究内容,给予充分探究空间,在探究过程中落实语文实践,培养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个体要“自主”,整体要“合作”,过程要“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科学的,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即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做到:一般性问题,多采用自主性学习,重点问题多采用合作性学习,难点问题多采用探究性学习。
四、实验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为主,科学地走一步,看一步。运用问卷调查、座谈讨论,文献检索,随堂听课,检测实验等形式进行研究,以理论探讨作为辅助。
五、实验时间
1、准备阶段(2008年11月—12月)组织调查,分析教学实际;收集资料,组织专题学习;制定研究方案,并完善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9年1月—2010年11月)由课题组成员在各自的教学中实施研究,并组织本教研组的成员协同研究。调整方案,并做好阶段性总结报告。① 展开探索性研究,初步概括、提炼出有效的策略,并作好记录和小结。② 课题组召开中期研讨会,制定评价与检测的方法,采取多种途径反馈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查找问题。邀请领导、专家指导,概括、提炼出共性策略和个性策略。作好记录和总结。③ 进一步实施、完善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3、反馈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1月)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
4、总结阶段(2011年2月—2011年3月)收集整理各类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五、实验教师
王俊莲
六、实验措施
1、学习探究,明确科研目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2、实事求是,保证科研实施。遵守课研制度,做到“三个一”
1、一周一小研,每周星期三下午,进行一次“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集体备课或研讨活动。一课一反馈,每个完整课结束,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并做好一个教学后记。一期一回顾,每个学期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一份工作总结。
3、转变师生关系,实现“八个变”。教师角色由权威变民主。对话姿势由居高临下变平等互动。对话语气由命令口吻变商量语气。课堂表情由板着脸孔变微笑面对。处理学生事件由简单粗暴变心灵沟通。对待学生错误由斥责轻视变包容尊重。表扬语言由吝啬变大方。考虑问题由教师角色变学生角色。
4、课堂教学,坚持“十个要”。课堂氛围要“宽松、和谐、愉悦、开放”。课堂方式要“自主、合作、探究”。课堂评价要“民主、客观、公正、及时、激励”。学习过程要有“看书、内化”。学生之间要有“交流、讨论”。知识掌握要有“质疑、反思”。能力形成要有“练习、反馈”。课堂学习要有“争论、笑声”。媒体
辅助要“适度、得力”。教学思路要“清晰、新颖”。
七、取得的成绩。
众所周知,课题研究应植根于课堂沃土之中,这是把教科研转化为教学生产力的关键所在。我根据已确定的实验研究课题,紧紧围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阅读个性与作文个性”这一新课程理念,因人而异,将研究主攻问题细化并落实到不同学生。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一是学生求知欲旺盛,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通过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尽量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是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自主确定学习进度,在按照课标、教材规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一篇阅读课文,学生提出那么多问题,一节课估计可以解决哪几个,解决到什么程度,由师生共同来决定,学生对那些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做出选择,自己确定学习进度;三是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有选择的权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方式,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我建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有的吟诵,有的挥毫,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学生兴趣盎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受,个人的特长也得到发挥;四是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及时做出调整,教师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水平,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有效合作”,即具备“三要素”:①成员分工明确;②学会倾听思考;③学会评价小结,讲求“四个是”①保证时间是前提,根据问题的量、难度、深度等因素正确的估计读的时间、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②精选内容是关键,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即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难解决的,③恰当指导是保障,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合作效果、讨论焦点、认识过程,以便恰当进行调控,引导点拨疑难处,指导困难学生,帮助总结方法,④及时评估是动力,我针对学生学习任务和合作方面的情况给予小组成员正确的、及时地评估,进一步改善合作的效果。“有益探究”,即:探究的内容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更注重情感的投入和发展,注意有些内容只能是一种感悟而不是精确的结论,探究的结果往往是多元的、个性化的,而不是惟一的。具体探究按下面三个基本阶段进行,一是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产生问题的心向,自主确定探究的方向,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准备进入探究性活动;二是尝试体验实践阶段,尽量让学生多读多思考,自己动手尝试,亲历体验,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三是表达交流小结阶段,我组织好讨论,鼓励学生的创见,帮助扩展和深化结论,如通过书面、口头、图表等形式展示,并做交流,如演示、宣读研究结果,进行答辩、写作大赛等。
通过努力,个人和学生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个性化研究课题教学成果论文大赛中我的5篇教学研究性论文均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并进行交流研讨,每学期都获得国家、省市级作文辅导优秀奖,学生的作文在国家级、省市级征文大赛活动中有140人次获奖,而且在校级以上的刊物中发表了30余篇。
总之,通过探究,让学生不仅呈现了实现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掌握了方法,还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欢乐,达到有助于他们态度、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事物都是一分为
二、辩证统一的。不可否认,两年多来的课研实践,也遇到了困难,存在着困惑。如何客观应对问题,主观克服困难,是必须正视的现实和今后需重点做的工作。
(—)困难与疑惑
1、本校实验班人数均超过50个,这样的大班额状况下,如何实现有效合作,让课堂活而不乱?
2、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参加科研存在着矛盾,如何进行评价体系与考试制度的改革?
3、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较高要求,老师们的知识面有待拓展?
4、由于学生个性差异较大,家境差距大,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怎样帮助学习能力较低、学习资料相对匮乏的学生适应探究性学习?
尊重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100-03
【作者简介】洪云俊,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江苏丹阳,212300)政教处副主任,高级教师。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以来,掀起了音乐课程改革新一轮的教学浪潮,“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差异”“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系列有关“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词,在新课标中有了更新、更深的解读,给一线教师理清了教学思路,明确了教学目标。对照新课标及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我在教学《黄河船夫曲》这节课时的主要理念就是——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此让音乐学习真正发生。
一、深入了解,合理分层,尊重学生差异
1.深入了解,把握差异。
在课标的指引下,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年龄特点的分析,学生存在以下差异——性别差异:男女生相差一个八度;外在表现差异:同样的作品,学生的想象、创造、表现都有不同体现。
2.合理分层,尊重差异。
(1)合理编座——融化学生“性别差异”的因素。
(2)合理编组——消除学生“外在表现差异”的顾虑。
(3)合理分配角色——提高学生自信。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1.注重课堂环节的设置。
围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理念,我精心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1)课前氛围的创设,即情境设置——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营造氛围。(2)良好的开端,即课堂导入——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给予支持。(3)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即学歌环节——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搭建舞台。(4)结束是另一种开始,即尾声拓展——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拓宽视野。
2.关注细节。
(1)八度问题:钢琴的介入、教师的范唱、学生的领唱,达到区别男、女生的八度目的。
(2)换气的点:采用正常换气和借助偷换气,通过调整顺利保证学生准确表达了歌曲情绪。
(3)歌曲旋律怎么分:将歌曲旋律科学性地分为三个部分。
3.多元评价。
教师运用合理、适当的音乐教学评价能够让学生增强学习音乐的信心、激发学习欲望。通过“你真棒”“还可以大胆点”等评价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深入学生群体,合理进行分层教学,以达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我们的教学环节,那么学习就能真正发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分析《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及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歌曲学唱,使学生对母亲河——黄河所承载的民族精神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培养听辨民歌所属类别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2.知识目标:重温民歌常识,了解西部歌曲及劳动号子风格特点;通过对比欣赏陕西民歌、陕北歌曲《黄河船夫曲》,分析它们的异同点,知晓同一首歌曲,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在不同的区域受到方言、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创造性地发展歌曲而形成不同的风格,但她所表达的情感却是共通的。
3.技能目标:学唱歌曲《黄河船夫曲》,并能铿锵有力地表现歌曲,通过活动与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到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集体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音乐知识——民歌、倚音、滑音、船夫号子的风格特点;学唱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欣赏不同地区的同一首歌曲——陕北《黄河船夫曲》,感受到民歌的自由性、传承性;培养学生音乐欣赏、感受、合作能力。难点:能让学生了解陕西民歌——船夫号子的风格特点并能准确通过歌声《黄河船夫曲》来表达这一风格。
三、教学过程
(一)环境预设
师: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课堂,说到黄河,同学们并不陌生,因为她是我们的母亲河。
(二)导入(走进黄河,感受船夫)
师:滚滚黄河水,她不仅滋养了中华儿女,也造就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谁呢?请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
1.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
师:歌中唱的哪一群人?你听过会联想到怎样的情景?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是啊,黄河上的这群船夫身上凝聚着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不怕乌云压顶,敢于拼搏的英雄气概!
2.体验船夫:呐喊并配上划船动作。
师:下面我想邀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尝试做一回船夫,怎么样?
1.呐喊声:同学们请看词,“嗨”……——在呐喊时一定要注意强弱拍,干净利落。
||:嗨咗咗嗨咗咗:||
2.划船动作:船夫们边呐喊时还会做什么动作?身体、手做划桨动作!
(三)新歌学唱
师:看到此情此景,我真想高歌一曲,请同学们用呐喊声为我助威好吗?一小节后我开始,准备好!
1.新歌初体验。
划船、呐喊、示范唱《黄河船夫曲》第一段。
2.完整欣赏。
倾听来自黄河上最纯朴的歌声: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
(1)这首歌与《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比较,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环境不同,前面是环境恶劣激流中勇进,这里更多的是乐观、自由的感觉……
(2)你听出有几段歌词,以什么形式出现的?
生:2段,一问一答。
3.歌曲介绍。
(1)出示歌名。
这首歌曲以高亢的旋律和铿锵的节奏,生动地塑造了黄河船夫们面对惊涛骇浪时刚毅果敢、坚韧不拔的形象。
(2)民歌小常识。
师:说到民歌,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汉族民歌大致可分为三类——号子、山歌、小调。你觉得这首民歌是属于哪一类的呢?为什么?什么叫号子呢?我们来看下!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号子”知识。
4.学唱歌曲。
师:好,下面就让我们在这开阔的黄河上拉开嗓子,一起来欢唱这首歌曲吧!首先请同学们来学唱下歌谱。
(1)轻声试唱歌谱。
①这首歌曲旋律很有特点,请同学们在唱的过程中找找有没有相同的乐句?重复了几次?为什么要重复?
重复出现的旋律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船随着波涛一摇一晃的画面,也说明了船夫们随时和黄河水搏击,表现船夫对黄河的热爱及他们乐观、豪迈、坚强的英雄气概。
②介绍音乐记号。
在试唱时中我们还发现歌谱中的一些音乐记号:倚音、滑音以及唱法,同时演唱歌谱,适时加上歌词演唱细细体会准确的演唱方法。
(2)学唱曲谱。
①分练歌谱。
这首歌曲有三个部分组成(起始句、重复句和结尾句),学生分段学习。
②完整演唱歌谱。
(3)学唱歌词。
师:先请同学们熟悉下歌词,我们知道这首歌是以上段问下段答呈现歌词的。问句虽然很质朴、平实,但是立意高远,从黄河的“弯”到“弯”里的船,再从船上的“竿”到持竿的艄工……,环环相扣,层层设问。答句只把“你”改作“我”,把“几十几”改作“九十九”,两个字的变动就使歌词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完美境界。
①请学生跟钢琴试唱第一段,师纠错。(注意换气:就像划船时一用力一换气,让我们的船能更快更稳。)
②体现船夫号子的特点,铿锵有力地唱第一段歌词。(就像用力推船,每个重音字都是冲出来、推出来、发自内心喊出来的,同时要唱准下滑音、前倚音。)
③试唱第二段歌词(要求同上)师纠错。
④跟着钢琴完整地演唱歌曲。
⑤有感情的演唱。(注意:换气、下滑音、前倚音,铿锵有力,把歌曲气势唱出来。适当的时候可以借助自己的肢体来表现。)
⑥跟伴奏音乐唱出歌声。
5.尝试用自己设计的形式演唱这首歌。
师:同学们已经有感情地演唱了这首歌曲,唱出了船夫的豪迈、坚定,我们还可以设计怎样的形式来表现歌曲呢?大家议一议!
小组展示。
(1)一领众和。
(2)第一组男生划船并用“嗨”来伴奏。(选一名船老大指挥)
(3)第四组女生在乐句尾旁白重复。(按照这样的节奏如:几.十 几道 弯 嗨)(选一个船老大指挥)
(4)其他同学与领唱合作。
(5)最后一句全部齐唱。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从你们的歌声中一群勇敢、坚定、不屈不挠的黄河船夫的形象正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用掌声祝贺下。
(四)尾声
师: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首《黄河船夫曲》。请你将它与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进行对比,这两首歌曲之间有什么异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速度自由,曲调发生变化,方言不同……
师:造成不同风格的因素有哪些?
生:方言、地理(居住)环境、自然环境(气候)、生活生产方式、历史文化差异等。
师总结:是啊!同一首歌曲,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在不同的区域受到方言、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创造性地发展歌曲而形成不同的风格,但她所表达的情感却是共通的。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之浅见 篇4
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国有句俗语叫:龙生九子, 子子不同。对于现代不同家庭环境成长的孩子来说更是个个不同。所以, 作为老师, 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互相信任他们, 讲民主, 以理服人, 以此来形成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孩子的不同性格, 在不影响他们正常发展的前提下, 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不同性格特点。老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来进行分别侧重教育。比如有的孩子性格沉稳, 安静的像一株静静开放的花朵, 而有的孩子则性格活泼, 整天像一只叽叽喳喳的小鸟……如对于性格倔强的孩子, 在有问题发生时, 老师就不要非得跟孩子较劲, 可等过了时候, 再与孩子沟通, 进行教育, 那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再有, 每个学生的智商、情商也各有差异, 教师要从根本上承认并努力做到。所以就要求老师, 不能在工作中总是不自觉的要求所有孩子都一样, 要从心里真正做到承认每个孩子的差异性。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接受新知识, 比如有的孩子马上能接受, 有的孩子则可能要几天才能接受。做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急不躁, 更不能对接受慢的学生批评、指责。
再如, 有的孩子天生数学能力就强, 而语文能力差。这时, 我们就不能要求孩子两科都学得一样好。或为此而逼迫学生一定要学好语文, 如果那样做, 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同体验
学生学习体验也是由个性差异的, 不同的学生因个性差异而存在不同的学习体验。教师要使学生能平等的参与教学, 实现民主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不求他们能成熟与完善, 要鼓励他们大担的提出不同意见;鼓励他们独立思维, 自由思考, 从而让他们产生问题意识, 进而启发他们敢于提出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 我一般是这样做的:课前预习的时候让学生提出问题, 课堂上鼓励学生去思考, 学习结束的时候让学生质疑, 从而来促进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发展。比如在一堂讲“老海龟的悲剧”的课堂中, 在我问到学生“还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的时候, 学生就有提出“为什么老海龟不会自己翻身过来?”, 他们能提出问题是与平时对他们的质疑教育息息相关的。
教师一定要珍视并鼓励学生的回答和参与, 学生的回答并不一定每次都很对, 或者有时候引起其它学生的笑话, 这时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耐心并认真倾听, 借此机会教育其它孩子学会尊重别人。
教师教学过程中, 对于某一问题的答案不应要求整齐划一, 允许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或者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在一堂阅读训练课时, 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大海吗?”虽然大部分孩子都说喜欢, 但却有一个孩子回答说:“我不喜欢大海, 因为大海的腥味不好闻, 大海的声音还很吵。”不能因为孩子这样的回答就说他回答的不对, 因为我们没理由让孩子把不喜欢的硬说成是喜欢。
三、个性化的学生学习评价
当人在受到表扬的时候, 做事情会更有劲头。同理, 孩子也是如此。教师给予学生要多角度, 多激励性的评价。抓住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评价时从学习品质, 道德品质, 艺术修养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比如有的孩子虽然很努力的学习, 但成绩仍然不理想, 我们评价的时候就要多从他刻苦学习的精神方面着手, 激励表扬他刻苦学习的精神。此外, 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批评要婉转, 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尤其对一些比较敏感的孩子, 批评尺度的把握更要做好。评价要以能促进学生的进步为目的。再有, 要做到随时对学生进行评价, 从心里学的角度来讲, 及时的针对当时发生的情况进行评价, 就能更好的促进其发展及改正。
四、有选择性的作业布置
要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来对学生有选择性的布置作业。比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布置写生字、阅读、练笔、背诵美文美句等作业。对自主性较强的孩子, 可以布置有选择性的作业。总之, 作业的布置要以有利于孩子个性发展为目的, 要学生通过做作业来对学习有所促进。对语文学习来讲, 学生的综合素养体面的写作能力上。如果一个学生能很好的写作, 那我们又何必去要求他做一些枯燥的试卷呢?所以, 教师布置作业的最终目的是要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首要的。
尊重学生 发展个性 篇5
个性是一个人总得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特征的差异。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个性,妥善培养个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天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然而就先行的语文教学来看,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是经过了典型化,塑造化地教育处理,并且呈现的事件往往与时代相忤,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毫无兴趣可言;教材编排上,经常用“搭桥铺路”式的导入,限制学生思维,而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经常采用的是“问答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顺着模式化的问题思路,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更谈不上个性发展;教师也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关心学生语言表达、应用的过程以及从中产生的各种情感体验到各种心灵振动。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下,往往产生失败的不良情感,甚至有的学生谈文色变。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倡导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成为我们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老教材中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方式来设计教学,尽力挖掘出我们的潜力,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能学到不同程度的语文知识,得到不同的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以下是我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营造氛围,肯定自我《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使学生的个性前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带着自信步入语文学习的课堂。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我们学生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很大一方面来自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有的学生,特别是后近生怕见老师,不懂的地方不敢问老师,上课不敢发言,可想而之,这些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陪客而不是学习的主人。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实施三个允许,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同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老师布置的作业。
2、引导学生体验他人的情感
我们再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问学生,如果是你,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引导学生相互谅解,体贴。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情感调控能力。只有在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没有心理压力,他们才刚想、敢说、敢于发表意见,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
二、开放设计、表现自我现在我们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时,还常常考虑教学目标,而不关心学生的需求,没有创造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我们教学设计时,要让一些真实的开放的素材进入课堂,并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方法,让学生展开自己的特长。
1、素材生活化、奠定基础
要让学生乐于表现自我,就需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必须让文章内容更多地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的将具有时代信息的语文呈现给学生,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使语言、文学、句意、文章思想等真正成为学生乐于思考和运用的。只要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他们情绪才会高涨,思维才会活跃。
2、设计开放化,提供机会
为了让不同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我们必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我们不仅要设计一些开放的自由习作,而且要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从而自由地发展个性。
(1)内容开放,增强信心
教材上的命题习作,呈现的信息是封闭性,答案也是单一的。我要通过开放自由习作。这样的开放性具有起点低、层次多、答案不
一、策略多样等特点,能适应多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2)学法多样,品尝成功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自己认识结构不断同化、改造、扩大、完善的过
程。每个学生认识结构的特点不同,认知的方式方法也各有特点。把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语文,可以扬长避短,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课文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了一些技能和知识上的铺垫后,出示范文,要求学生尝试阅读,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独立分析的先独立分析;想先自学课本的先自学课本;想同学之间讨论着学,随时可以交流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更重要的是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使人人都能获得成功,收到事半工倍的效果。
三、优化时空,体验自我现有的教学用“问答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主角,学生成了配角。我们要改变这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途径,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段充足的时间,从而让学生个性化地思维、个性化地学习。
1、情景激趣,自由寻找知识生长点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导入“复习铺垫”的形式,还是相当流行的。其实这样的导入严重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空间。因此在研究中我们改变了导入形式,在学生探究之前,选取他们最熟悉的生活中的材料去学习,让他们去获取信息,去想象、迁移。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自己身边语文的问题,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自然地引人了语文新知识学习。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由地、不同地发展。
2、交流拓思,大胆展示学习的闪光点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学习新知,看似启发式教学,而实质是接受式教学。所以在新知教学时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去自由的探索,去发现,产生的不同思维成果再在小组内交流或者全班交流。这样使不同程度、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使学生各自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探究问题要适当。如果提的问题不细,学生思考难度不足,学习兴趣也要自然下
降。其次,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要足。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思考同一个问题所需的时间也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很快就能得出结论,而学生就不同了,他们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实实在在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在后来的分组交流和全班交流时,他们能勇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与整个课堂活动之中。
四、激励评价,超越自我《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性的发展”。所以我们要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注重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情感的评价,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重延时评价,展现学生个性
文章阅读理解、体验过程程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差异他们理解文章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当学生找到正确的理解时,我们不是直接进行讲评,而是问“你有不同的意见吗?采用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交流空间,使学生独特的思维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现。如果教学中产生多种不同的理解,教师不要让学生进行孰优孰劣的比较,而是应该让他们依然根据自己的认识、经验、个性来选择对他们来说是合理、最佳的理解,进行磨合的交流,从而自己去体验到最佳的文章意境。
2、重差异评价,发展学生个性
学生发展过程中总存在各种差异。因此教学评价时,对于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我们要按不同标准进行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自信心。如:中下生,我们对不满意的,不足的回答给予肯定;中等生,我们表扬其勤思考;而优等生我们表扬他们的方法和创意。这样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弹性化、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3、重自评互评,充满学生个性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教师不急于指出错误的原因,更不要包办代替,而应利用这个极好的机会,让他们就问题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和评价,最大限度的满足全体学生参与表现的欲望。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看到了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优点和缺点。通过互相评价,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而取长补短,充实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学生体能与个性化技能的协调发展 篇6
关键词:学校体育;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能;个性化技能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4-0067-02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stamina and individualized skills of student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Nanjing
ZHANG Gui-ning
(No. 13 High School in Nanjing,Nanjing 210008,China)
Abstract: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value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hysical stamina, and also student’s choices for sports skill learning. Events in the track and field category are required for developing student’s physical stamina; students can select sports events (including those in the track and field category) according to their own favorites and conditions in order to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dividualized skills. By investigating some high schools in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the authors found that current class hour arrangement failed to effectively boos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hysical stamina and individualized skills, and that some schools used the method of appropriately increasing track and field event teaching hours to solve the said problem.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physical stamina;individualized skills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贯彻全面发展学生体能和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技能发展的指导思想[1]。在高中3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11个学分中,田径类项目系列必选1学分,健康教育专题系列必选1学分,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能,提高身体综合素质。其余9个学分,在6个运动技能系列(含田径类系列)中,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爱好选择学习,重在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促进学生个性化技能的发展。
本文针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能否发展学生体能、个性化技能的问题对江苏省南京市部分中学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调研。
1南京市部分高中田径必修教学安排
南京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田径必修教学安排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田径基础性+选修。
田径是该校的传统项目,多年来他们把田径教材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与研究。他们充分认识到田径运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能有效和全面地发展人的各种身体素质,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其他运动项目的学习能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学校在课程标准规定的18学时(1学分)基础上,又增加了1个学分(18学时)的学习,高中三年田径课共36学时,平均分配到每个学期,教研组统一按课程需要进行安排。田径内容有短跑和中长跑、跳远、跳高、投掷类等。并且把选项教学与田径教学穿插进行,不但有“田径基础”的教学,又有学生自己喜欢的选项内容。“田径基础性+选修”模式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及综合性。这种模式的教学,学生对体育课中田径的基础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学习动机、练习积极性、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为学生选项学习的顺利完成和专项技能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个性化全面发展的同时真正促进了学生体能的发展。
2)南京市人民中学:每学期第1、2周安排田径内容+选项。
人民中学高中三年田径课程共18个学时,平均安排到每一个学期中,每学期3个课时,安排在学期的前2周,第3周后采取选项教学。田径教学内容有立定跳远、跳远、跳高、短跑和中长跑。任课教师认为,采用这种模式的教学,课时少、内容多,很难达到促进学生体能和个性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3)南京市梅园中学:田径项目课课练+选项。
梅园中学的体育课没有开设专门的田径课程,田径只是作为课课练的形式穿插到每节体育课中,作为身体素质练习安排在各个项目中。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能兼顾学生体能的发展(即综合身体素质的提高)。
梅园中学教师普遍认为目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仅1学分的田径教学时数难以实现促进学生体能发展和个性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4)南京市第九中学:田径项目单一性。
在南京市第九中学只是选择田径项目中的1~2项进行教学,如短跑、中长跑,学生不能全面了解和学习其它基础项目。任课教师认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选修课的教学同时就忽视了田径项目的教学,从而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得不到全面提高,在学生体能和个性化技能协调发展难以落到实处。
5)南京市第三十四中学:田径高一1学分+田径高二1学分。
南京市第三十四中学田径必修模块,共36学时2学分,高一、高二各18学时,每学期9学时。在田径必修教材的教学中,一般是集中安排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采用一个单元的形式来完成。田径内容有短跑、中长跑、跨栏跑、跳远、三级跳远、跳高、投掷等。并且把选项教学与田径教学穿插进行。
该校教师普遍认为通过田径必修项目的教学,为学生选修项目的学习打下良好的体能基础,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改善,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有了显著提高。
2分析与建议
1)关注学生学习选择、个性化发展是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爱好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学习项目,满足自己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忽视学生体能发展的问题,学生身体综合素质有所下降[2]。从南京市部分学校的教学实践来看,高中3年田径类模块共18学时,必修1学分,仅教学2~3个项目,很难体现基础性、实现全面发展体能的目标;将田径类模块转变为“身体素质课课练”这种做法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的要求,又有一定的差距。目前课改实践尚不能较好地处理促进学生体能和个性化运动技能学习协调发展的总目标。1学分的田径类模块教学,显然在促进学生体能发展、体现基础性方面,还存在课时不足、安排不当等实际问题。
2)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南京市第三十四中学为处理好学生个性化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能协调发展的关系,在高中阶段适当增加了田径项目的教学时数(由18学时增至36学时),教师普遍认为这样能够在学生体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化运动技能发展。
3)充分发挥田径模块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基础作用。建议把田径运动设置为每一个学生必修必选和必修任选的内容,放在高中起始阶段学习。这样设置的目的基于两点:一是,当前学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身体素质较差、身体机能下降、基本活动能力不强、肥胖或体重不足的人数都在增加、对环境适应能力与疾病抵御能力较差等。二是,在于田径运动特有的锻炼价值和基础作用。因此,从这些角度来思考问题,田径模块教学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教学范畴,应该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整体利益来引领田径模块教学,真正发挥好它的基础性以及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崇明. 浅析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08(S1):117-118.
[2] 吴健. 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遇到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学校体育,2008(2):23-24.
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指导研究 篇7
首先, 我们需要探寻学生的天赋或潜能。天赋或潜能, 指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有的特殊才能。传统的衡量天赋高低的指标是智力。成功在于选择。天才就是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某一个方面的天才。天赋是兴趣与能力的交叉。
在对大学生的规划发展个性化辅导过程中, 我们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天赋所在, 并且在最终的职业发展目标设定中将他们天赋的因素充分地加以考虑。如此, 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征途会变得充满灵感与天份, 因为得心应手而使成功变得好像“顺手拈来”般水到渠成。
其次, 是对个体的性格的认知。MBTI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是根据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心理类型为基础编制的性格测试量表。在性格探索部分, 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理论主要运用MBTI的性格理论作为发现工具, 分别介绍了十六种心理类型的人所适合的工作。研究表明, 性格与职业兴趣的最佳匹配使得我们成为更有焦点、更有效的工作者。要特别注意的是, 有的人的性格特征与他的职业兴趣对人的性格要求存在着差异。在这种情况下, 辅导教师也应特别说明现实情况, 并提出合理建议, 或扬长避短, 或扬长补短, 供学生参考。学生可能有一些不合理、不利于自己的信念。不击溃这些理念, 他们可能会做出不现实的选择或者找不到令他们满意的职业。
第三, 发现兴趣。兴趣是人们获得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兴趣, 是一个人最容易出成绩的地方。当然, 兴趣可以划分为职业兴趣和非职业兴趣, 但几乎每一种兴趣都可以与某种职业联系起来。在兴趣探索部分, 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理论以霍兰德的类型论作为发现工具, 分别介绍了六种类型的人和与之相对应的六种职业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实践证明, 运用霍兰德的理论作为发现职业兴趣或职业能力倾向的测评工具, 有比较高的效度与信度。在现实中, 我们也发现许多有强烈现实型 (Realistic) 能力倾向的人, 如果在学文科专业, 大多对生活与学业有缺失感。在这种错位的情况下, 在求职时, 当然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 “总也不满意”的状况。
第四, 技能发展辅导。技能, 是可学习的。辛迪·梵 (Sidney Fine) 和理查德·鲍尔斯 (Richard Bolles) 又将技能分为三种类型: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可迁移技能 (或称通用技能) 。专业知识技能常常与我们的专业学习或工作内容直接相关, 比如说写作、组织、计算、操作、设计和思考。这些技能帮助你竞争。自我管理技能经常被看作个性品质, 被用来描述或说明人具有的某些特征, 比如“精力充沛”、“善于分析”、“强壮”、“机智”、“通情达理”等等。它们是非常有价值的, 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它们对于在工作中取得成就是不可或缺的, 以至于雇主们对它们的重视程度往往超过其它所有的技能。可迁移技能常常可以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工作之外得到发展, 却可以迁移应用于不同的工作之中。它常常可以用行为动词来加以表达, 比如教学、组织、说明、装配、管理、调查、分析等等。当大学生求职者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技能时, 需要将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和可迁移技能整合在一起, 而不只是展示某一种技能。从这个角度看, 大学教育应该覆盖上述技能类型的三个方面, 即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可迁移技能。换个角度谈, 大学应该在德、智、体、群、美、业、情七个方面关注大学生均衡全面的发展。
在对技能进行评估后, 一个人的整体发展状况便可看得相当清楚, 我们基本认清了“材质”。之后, 最重要的是, 学校能够塔建个性化发展的平台来完成这一理想。教育环境, 不仅是校园和校舍, 教育环境最重要的还包括那些似乎与专业授课无关、但实际直接关系到授课结果、专业出路的配套政策与相关指导。
为了能够学以致用,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还特别要求大学生对职场环境的关注, 认为这有助于他们做出明智的生涯决策, 并最终实现所学可以大有所用。
学生个性化发展 篇8
一、准确把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意义
1. 个性化发展的内涵。
个性本意是指戏剧演员所戴的表现角色的假面具,后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个社会人的独特特征。教育学中的个性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一定社会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系列较稳定的独特性特征的结合[1]。生命是个性化的,所以我们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也要进行个性化教育、管理,即要尊重个体差异性、独特性及创造性,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 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代意义。
(1) 个性化发展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当代大学生是充满个性与活力的一代,他们自主意识非常强,服从意识却很弱,彼此之间的成长背景、心理素质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个人追求和接受能力也千差万别,个性特征很明显[2]。我们辅导员、班主任在做学生工作时普遍会感受到这一点,常会感叹“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难带了”。因此我们不能再沿用老办法旧经验处理学生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群大学生。高职大学生与同龄大学生比较,个人相对综合素质要低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工作中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制订制度措施时,少惩罚多鼓励,引导为主。 (2) 个性化发展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强的人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然个性化发展不是任意发展、随心所欲的发展。一个具有良好个性的大学生,必须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求知欲望强;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悦纳自己;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完整的人格和一定的抗挫折能力;有崇高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等等[1]。现在的大学生应该追求的是保持、发展自身个性品质中好的一面,抑制、纠正不良的一面,做一个综合素质高,个性鲜明的人,向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努力。 (3) 个性化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根本途径就是要抓紧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丰富个性。目前我们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型人才相当缺乏,国家也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将来的出路应该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技能的企业一线产业工人”。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条线,同样需要以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来对待现在的大学生。比如有的学生综合测评成绩不佳,但动手能力特别强,有的学生不喜欢循规蹈矩,但经常能提出有创意的点子,等等。我们要注重个性化培养,不能单以学习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的优劣。这样才能切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二、在学生工作中注重个性化教育
1. 学生工作管理者要树立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学生工作中的个性化教育可以理解为个性化指导[3],个性化指导要求开展学生工作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不同的个体开展针对性的教育,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促进他们达到全面发展。学生工作者需要转变工作理念,将“管理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辅导”员。当然,这对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也是个挑战,我们自身的许多观念和做法也需要改变。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动手能力强、与企业能实现无缝对接产业工人为目标的,不光专业课教师要具有“双师”素质,我们的学生管理条线也应该去与企业对接,才能了解企业真正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的员工。那些不喜欢循规蹈矩的学生往往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这样的一些学生以前可能会被我们定义为“问题学生”,个性发展收到一定的压制。
2. 调整对学生的考核内容、方式。
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学生综合测评方式,评价时间段固定,重静态评价,更多面向学生过去的评价,轻动态评价;以专业成绩为中心,重智力因素,忽视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评价;重共性约束,轻个性化发展。因此高校有必要对综合测评指标作些适当的调整,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舞台,为鼓励学生展示个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土壤。在这个方面,高校可以进行一些大胆的有益的尝试。就我院的学生综合测评指标体系来分析,德育素质占25%,智育素质占65%,两者相加占90%,还有8%的体育和特种加分栏。实际操作中,一般德育打分随意性比较大,德育占比也偏重,建议可以适当压缩一下,拿出10%单列出一项“个人发展能力”。这个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科研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以往我们的综合测评是一种奖惩性评价,只会对少数优秀学生产生促进作用。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只会读书、听话的乖孩子,而这与企业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应该用更加包容和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比如我们系有个学生,对某些课程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以旷考来表示自己对该课程的不屑。而该生在学生工作中极其认真,经常能提出很好的创意,人际关系融洽,自主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很强;多才多艺;在专业方面还参与了教师的科研课题,获得发明专利。但这样的学生是即使他其他方面再优秀,也无法享受到综合测评奖学金。这样的学生在现如今并不只是个例,所以说对我们传统的高校综合测评体系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是很有必要的。至于考核内容和方式上如何去改,还值得大家进一步去探讨。此外,为了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有条件的院、系设置此类的专项奖学金也是个不错的做法,既便于操作,政策指导性效果也会比较明显。
3. 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相信学生,尤其是注重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制订好相关的管理条例,引导学生实行自主管理。笔者采取的措施是对学生实习综合素质考核。每个学生入学后,给他们建立综合素质卡片,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参与情况、个人创新能力各个方面。由学生会、班级班委负责督促、考核,每个月跟踪打分。我们的初衷是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与综合测评及各项奖惩评优挂钩,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管理的积极性。这一方面可以及时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另一方面对表现好的学生在综合测评中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评奖评优、推荐入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多年实施下来,效果还可以。
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做好引导工作。但尊重不是放纵,个性不能任性,不排除各种激励措施对少部分学生没有多大效果,特别是一些玩世不恭,把学习不当回事,纪律观念差,生活自理能力弱,又不钻研专业技能的学生,那还是有必要采取一些强硬措施的。这不属于本文讨论的个性化发展范围。
摘要:新时代的大学生个性突出, 对其实行个性化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学生相比同龄大学生服从意识不强, 个性突出的比例更大。根据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及实践经验, 阐明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意义, 并对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如何去引导个性化发展进行了一些探索, 旨在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工作,引导,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秦进东, 张亿全.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模式下的发展性评价[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9) .
[2]赵庆典, 李海鹏.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特点——源自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视角的调研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0) :60-61.
小学生个性化创新发展之我见 篇9
一、正视个体差异, 促进学生个性创新的形成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教学中,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目标, 形成独特的人格, 让每个人的潜质都得以最大发挥。一个班的学生, 他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有差异的。教师要通过认真观察, 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此为依据, 提出不同要求, 设立不同层次的目标, 让学生的心理特征得到自由的发展和实现。同时,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情况, 也要在情感上给予激励性的不同对待: (1) 当学生做出非常圆满且富有创造性的回答时, 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常用“你真棒”、“太好了”、“太有创见了”等言语; (2) 对于一般学生的回答, 多用“真好, 还有补充的吗?”“是吗?你再想想?”等来表明他回答的还不算完全正确, 还有待讨论; (3) 对于回答不上来或回答错误的学生, 给予期待的目光和动作, 经常用“你真勇敢, 听听其他的同学怎么回答, 好吗?”最后, 再请回答错误或不会的同学, 在前一次的基础上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但给了学生个性创新发展的机会, 也使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得到了相互的补充和提高, 从而增强了同学之间不同个性创新发展的自信心。例如,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祖国的名胜古迹》时, 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祖国的名胜古迹, 发挥自己的特长, 自己选择介绍方式, 可讲、可画、可唱、可诗, 提倡创新、鼓励与众不同, 只要能把它们的特点展现出来就好。丰富的内容、活泼的形式、创新性的思路使这节课上得有声有色。学生们的口语表达、绘画、歌唱都得到了锻炼, 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创新发展, 心里获得了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注重因材施教, 培养创新性人格
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同时, 还必须看到每个人的个性中都存在不足之处。每一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 这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性格、行为、兴趣等各个方面, 即使接受相同的教育, 他们的反应也会各不相同。所以, 教师就应该以每一位学生独特发展的可能性作为教育的起点, 有的放失地帮助学生克服个性的弱点, 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健全人格。对于个性较为懦弱内敛的学生, 就应多鼓励多肯定, 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挑战性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对于较为鲁莽冲动的学生, 则需培养其耐性和忍受力, 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例如, 在学习《正方体的体积》中, 有一道题是:在一个棱长为20cm的正方体上, 各面挖掉一个直径为5cm, 深为5cm的圆柱形洞, 剩下物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有的学生读题很快, 思维很敏捷, 发言踊跃, 但在解题时才发现漏了一些条件;有的学生读题非常细致, 不放过一点细微之处, 但不能从整体上去分析, 缺乏全局观念, 且过于胆小。对于前者, 重点从细心、冷静方面进行指导;对于后者, 指导他们跳出局部, 从大方面着手, 并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已有的看法, 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讲出来与大家交流探讨, 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通过这样的教育, 为小学生个性化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从而也促进了小学生个性的创新发展。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小学生个性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传统的观念看, 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分水岭, 老师是教的, 学生是学的, 老师说的话最具权威, 不容置疑, 而学生只能接受, 不能有异议。在小学阶段尤其如此, 由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神圣特殊的地位, 久而久之, 学生便“敬”而远之, 以致学生不敢和老师交流, 这样势必会影响个性的创新发展。所以, 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记得有位谭老师, 他有一名叫刘×的学生, 原来是有名的“后进生”, 上化学课时“玩花样”摔碎了仪器, 按照常理老师至少应该批评他, 可谭老师没有因为刘ד不按老师的要求做”而嫌弃他, 相反却主动找他谈心, 询问原因, 这就保护了他搞发明的积极性, 谭老师还鼓励他大胆试验。而刘×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 便把自己的想法及时与老师沟通, 有想不通的问题就向老师请教, 搞出了许多小发明。是谭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使刘×成为了有用之材。所以, 师生之间应互相交流, 平等对话, 老师向学生说说心里话, 消除和学生之间的心理障碍, 确保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教会学生要敢于释放自己的个性, 这样才能给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创新的机会和勇气。
四、班集体是小学生个性创新发展的环境保证
班级作为学生和老师交流的场所, 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每个学生的成长, 班内的每一位成员, 包括班主任及科任教师都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诱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埋下绊脚石, 而良好的班集体则能为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提供保证, 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锻炼。
1. 在班内创设和谐的个性发展氛围。以前在班内, 都要按照班主任的意志行事, 大大消弱了学生们的个性发展意识。在课堂上, 高高在上的老师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学习的交流权、知识的讲解权, 这样就会严重阻碍甚至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想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就要在班内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愉悦的关系, 让学生和老师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 使学生的个性有赖以生存发展的肥沃土壤, 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大脑等各方面都得到协调的发展, 让学生体验到个性发展的乐趣, 增强每个学生个性创新发展的信心。
2. 在班内建立鼓励、宽容赞赏机制, 为小学生的个性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鼓励就是让学生标新立异、创新求变, 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勇气, 使每个人创新的火花得以生存。宽容就是对学生的失误采取正确的态度, 不轻易进行评价, 消除小学生们被束缚的紧张心理, 使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下学习、思索、探讨和创新。赞赏就是对学生的新思路、新理解、新方法、新作品, 要及时以赞赏的目光、语言、体态、动作等给予肯定, 给学生在班集体内营造一个勇于质疑, 大胆想象的氛围。
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篇10
一、精心处理教材
许多美术教师认为, 小学美术课教学无非就是让学生学习绘画技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爱国热情, 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仅仅侧重于讲授绘画的方式方法, 而忽略了教材的艺术性处理。对教材的处理也仅仅停留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上, 也就是将课本上的学习内容演变成自己的教学流程, 根本没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其实, 教材的处理应在遵循课堂教学总原则的前提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发挥教师的独创性, 对教材进行特殊性处理和艺术性加工。
二、营造课堂气氛
美术课和其它科目相比, 有其独特性, 是属于一门轻松愉快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信息的相互传递是全方位的。因此,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必须不断地进行多向交流。当这种交流传递形成良性循环时, 学生的个性就能得以充分展示。教学双方也随之产生良好的效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一直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 努力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能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愉悦心理, 掌握各种美术技能。即使有些同学美术基础功底比较差, 但只要我们用赏识的目光、鼓励的言语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 就能让学生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种状态下,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老师的教导, 并能转化成进步的动力, 从而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优化教学结构
课堂结构最优化, 是指正确处理课堂教学诸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学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 步步为营, 循序渐进, 重点突出, 层次分明, 时间分配得当, 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课堂结构还应该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增长能力, 陶冶情操。在美术教学中,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材体系的编写特点, 我设计了能体现美术课个性化教学的兴趣引路、实践练习、情感引发等类型的教学结构。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低年级学生来说, 我一般侧重于兴趣引路;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 我通常以技法和内容为主进行教学;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我就比较侧重于意境教学。为什么要采用这些方法呢?我认为低年级的儿童好奇心很强, 所以要培养兴趣。中年级的学生求知感很强, 所以要多教会他们一些技法。高年级的学生长大了,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所以要让他们对自己将要描绘的对象进行充分的了解, 力求做到绘物以神, 而不是表面的绘物以形。
四、讲究教学语言
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 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纽带。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陶冶学生的情操, 所以要使得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轻松愉快, 教学效果好, 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合乎规范, 还要讲究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 我努力追求语言的鲜明、生动、优美, 尽量使教学语言对教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较好的表达力。虽然是美术教学, 但我在授课时常常以诗一般充满激情的语言, 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感染学生。在讲到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美术专业语言时, 我总是用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意思。在引导实践中, 我以简单明了、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语言来诱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从而帮助学生激发思维的火花、寻找创作的灵感。总之, 教学语言的运用要灵活多样, 生动感人。
五、设计富有实践性的课外作业
美术课作业除课内作业以外, 还应根据教材内容,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结合生活实际, 精心设计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课外作业。比如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进行速写的绘画练习, 速写的对象可以是身边的人物, 也可以是户外的风景。这样, 不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绘画技能, 同时也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 从而热爱大自然。
培养学生情感 发展学生个性 篇11
关键词:情感 个性 阅读 实践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我有以下几点尝试:
一、挖掘教材之美,丰富学生的内心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诗词歌谣、童话、小说、故事、散文等等,都具有大量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的内容,都包含有丰富的审美因素,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人物或动物(拟人化)形象、高尚情感、节奏韵律、巧妙情节、深邃意境等都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陶冶学生情操的好教材。
首先是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美。
其次是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
再次是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美。
二、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情感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我能加强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学生的表现欲,注重情感、美的体验,促使其表现自我,享受成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1、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在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乐趣才会喜欢,那么怎样使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呢?一是选择"浅""近"的内容。小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有限,为此,我们要尽可能地选择浅显、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阅读材料,如童话、寓言、故事等,让学生感兴趣,这样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二是要阅读形式多样化。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三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实现教育的多落点,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2、注重情感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阅读文章都包含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这种感情,让文章所描绘的自然美、情节美、人物形象美等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情感。
有鉴于此,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哪些叙事性作品,我要求学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感受情节、人物的形象美,受到情感的熏陶;对于诗歌、散文,要求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想象诗歌、散文所描述的情境,体会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有感情朗读表现出来,受到美的熏陶,享受阅读乐趣,提高审美情趣。
3、突出个性阅读
我们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文中自己特别喜爱或感受最深的部分作出反应,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阅读教学中,我能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文本内容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进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丰富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减少了各方面的束缚,学生得到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真切的体验,进而心情得以放松,思维得以活跃,能力得以培养,个性得以发展,实现个性的完善、健康全面的发展。
1、重应用
随着学生的发展,语文的实际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已不再是单薄虚拟的,如果到实际生活中马上应用,获得锻炼的机会,这样就能大大地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如在国庆前夕,让学生自己动手,编一份迎国庆的小报,内容主要是反映祖国的建设成就,家乡的发展变化,也可以反映学校的变化和同学们的进步。稿件要短小活泼,形式多样,尽量自己写。发挥创造性,给小报起一个有特色的名字。并注意书写工整,版面设计美观大方。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充分应用各种能力、大胆想象创造的机会,设计出一幅幅富有个性的小报,再现美,创造美,享受成功的喜悦。
2、重过程
关注过程,重在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情感态度,重在引导学生从过程中体验情感,享受成功,发展个性。
3、重体验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美好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的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喜悦。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处处充满美,但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以自己独特的视觉,去善于发现,去积极感受,去充分体验,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发展自己的个性。
学生个性化发展 篇12
目前, 个性被看作是在一定的遗传素质基础上, 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表明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作为体育教育中研究的个性, 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 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个性化的体育教育是个性化、个人化、特色化、和谐化的教育。
1、个性的意义
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 人类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 就是健康的个性。如果个性发展不和谐必然出现身体和心理上的病态, 导致一种不健康的个性。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先天因素固然十分重要, 但后天的培养、教育及环境的影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每个人的个性中都有不平衡之处。例如:性格直爽的个性在有的场合表现为坦率, 而在有的场合则表现为鲁莽。可见, 有目的的教育和培养可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 并且可以引导各种个性向有益于个人和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因此, 我们的体育教育必须满足每个学生的“教育需求、身体需求、情感需求”, 以求得每个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
2、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体育运动是人的一种独立行为活动。社会心理学家提出, 个性与人的意识一样, 产生于行为活动之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没有象在其它教学活动中那样, 被固定在一张课桌前, 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 尽情的游戏、运动和竞赛, 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 他们的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 他们的个性也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展。如武术能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敏捷等性格;球类对发展学生协作、灵活、独创等个性大有益处;韵律操通过配合音乐、练习形体, 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韵律节奏感, 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等等。
机体运动与个性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机体直接参与活动, 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 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 即心理感受。如在一段时间里, 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 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在体育活动中, 一个经常组织进攻的核心队员, 在社会实践中同样也能表现出富有组织才能的个性特征。
3、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
体育本是一门活动性较强的学科, 学生在课上应当是生龙活虎的。然而, 我们现在的体育课往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有时因为统一得过死而显得气氛沉闷这也难怪。如果一堂体育课学生比较放得开, 自主性比较强, 在传统的眼光里, 这堂体育课肯定是老师不认真。于是, 多数体育教师也只好按照传统观念, 一招一式地进行教学, 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学中, 我们只有突破传统思维方式, 大胆进行体育教学改革, 改进组织形式, 改革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现代学校体育健身性、娱乐性、开放性等特征才能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 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 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
3.1、了解学生
青少年的个性常常表现在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之中, 体育教师应善于从那些优点和缺点中识别出学生的不同个性。在体育活动中, 学生们最能集中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不合群、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等方面, 可以一览无余。对此, 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个性的基础上, 才能施加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我们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个性, 不强求一律。对于个性特征鲜明的学生不应用同一模式去强求他们, 而应允许他们保留那些积极的方面并予以鼓励、支持。对于显得不合群、不合拍、不合时宜、不合常人情感的特点, 不要轻易用“狂妄自大”、“性格古怪”、“不好管教”等语言来刺激、挖苦、讽刺他们, 而要在体育教学中, 有意识的组织合作性的游戏, 让他们融入集体参与合作。
作为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 用高尚的社会情感作为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动力, 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体育社会环境。在体育课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有想法的进行活动, 并给予充分的信任与尊重, 以及提供更多的自由和指导, 积极从事体育活动, 感受体育魅力, 使其在自主、自信、自尊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个性特征。在课的结束部分, 让学生进行个人学习小结, 每人谈自己的收获、体会, 使他们在下次课上能有的放矢的练习。这样, 既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由于学生有个性差异, 课堂结构也为多元化, 所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也应灵活化、多样化, 应因课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组织教学, 即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 区别对待, 进行教学, 有针对性的加强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指导,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在具体实施中, 多层次教学以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为主, 而以分层教学、分层要求、分层指导为辅。这些多层次的教学与多元化的课程结构相配合, 才能使学生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基础课和选项课中主要分层教学和分层要求的教学组织形式, 基础课要求教学内容有层次、循序渐进的进行, 而在选项课中分层要求, 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水平以及兴趣, 选择参加符合自己层次的项目、阶段。在活动课程中主要以分类指导为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对学生根据其自身个性、特长、爱好而选择的项目进行分类指导。
在体育教学中, 依据学生实际, 灵活地、创造性地编写自主教材, 更多地选择具有浓厚民族、地方特色, 能满足学生趣味的教材内容, 使学生学练积极, 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 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3.2、激活课堂
教师要把学生引导“活”, 教师的思想要放开, 要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看过许多如正大综艺之类的综合性节目, 节目于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 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否从中受到启发呢?我们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语言亲切、有感染力、充满激情, 具备“主持人风格”的教学艺术;课堂组织应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不同的形式, 这是把学生导“活”的前提。如耐久跑是一项很难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跑练形式, 运用创设情境。在教学中, 我曾把“寻宝游戏”加入到长跑课中, 利用“故事”串联, 采用练习歇息的形式, 既达到练习目的又让学生自己明确自己的能力, 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3.3、探索新方法
体育课是一场生动活泼、紧张有趣的“戏”, 体育教师就是决定这场“戏”成败的导演。因此, 体育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教法, 设计新颖有趣的施教方法, 千方百计地挖掘体育活动内在的魅力, 以吸引学生, 培养其兴趣, 提高练习的积极性。一位出色的教师不是在讲台上讲解精彩。而是在学生学习中点拨得当。教学中, 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调动其能动性, 做到教学的设计在教师, 教学的推动靠学生。比如, 引探教学法, 就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还有“尝试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 教师主要是引导、点拨, 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求新知识,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 渐进地、有层次地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这样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大有裨益。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体的一门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 共同吃苦, 共同分享胜利。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自己,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与学生民主、平等地进行合作交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敬,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自主创新, 进一步促进个性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体育教学中, 创新和个性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个性发展决定创新能力的提高。每个学生都独立的个性, 每个人都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他们所受和需要的可能正是我们教学中忽略的, 所以我们中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 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加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要积极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 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
在体育课教学中, 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首先, 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讲解示范过程中, 要启发学生的智力, 讲解示范后, 可以让学生复述, 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采用提问、讨论的方法, 鼓励学生在提问和讨论中积极发言, 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表达能力。第二, 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时, 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 防止骄傲自满和自信心不足, 因为这都不利于能力的发展。第三, 在体育课中, 还可通过小组长轮换制, 培养学生组织和管理能力, 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事、做人, 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以及如何友爱、合作、爱护集体。第四, 在体育课中, 经常有些裁判工作,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也还有许多单项竞赛活动和组织编排工作, 均可在体育教师指导下, 让学生自己去做, 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
3.4、身体力行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处处都应起表率作用。无论健壮的体格, 优美的姿势, 还是言谈举止, 以及工作中表现的高度责任感, 坚强的意志, 自信、自强的精神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个性, 教师必须做到拥有良好的个人综合素质, 不断加强自我修养, 转变旧观念, 勇于创新, 大胆改革, 用教师的美好形象和个人魅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竭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楷模。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完成培养学生个性的重任。
总之, 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并进行有效的运动指导, 有灵活的选择教材内容, 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把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个性和人格,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摘要:我国体育教学在培养目标上重视基本技术教学, 强调发展身体素质, 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对于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改革。它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重视并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室外教学是我们实践的舞台, 课堂上应该怎样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呢?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育,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来栋.体育运动个性化教学初探[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7, (11) .
[2]陈坚华, 欧海燕.个性化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体育科技, 2006, (04) .
【学生个性化发展】推荐阅读:
学生个性发展06-06
尊重学生发展个性07-04
舞蹈对学生个性发展11-19
发展学生的个性写作12-19
大学生个性发展教育10-23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12-17
初二学生个性发展自我评价11-23
美术教学评价与学生个性发展10-10
小班化教学尤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07-06
实施班内差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