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舞蹈培养(共12篇)
学生舞蹈培养 篇1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人们对高师教育事业也越来越重视。在高师音乐教学中, 舞蹈教学是其中的重要教学内容, 也是为我国培养优秀中小学舞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途径。而高师学生舞蹈意识的培养对提高高师舞蹈教学效率, 改善高师舞蹈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 笔者进行了相关介绍。
一、对高师学生舞蹈意识进行培养的意义
大多数高师专业的学生都是普通的高中毕业生, 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 舞蹈水平极差,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高师舞蹈教学的难度增加,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 并将此当作舞蹈教学的前提与先决条件, 使学生对舞蹈有强烈的艺术感, 从而主动参与舞蹈学习。
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能够减轻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感。在入学之前, 高师学生没有进行过专业性的舞蹈训练, 舞蹈的认知与实践水平不高, 入门学习舞蹈时, 难免会有枯燥感产生, 部分学生甚至为此放弃进行舞蹈学习。从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入手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 能够避免这种枯燥性, 将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激发出来, 使其学习热情得到提升。
能转变单一性的高师舞蹈教学模式。在长时间的教学中, 部分高师舞蹈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滞后性, 应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较为传统, 没有考虑学生实际的舞蹈水平, 致使理想的舞蹈教学效果难以实现。从培养学生舞蹈意识为出发点实施舞蹈教学, 能够转变以往比较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 使舞蹈教学更生动形象, 进而使舞蹈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二、高师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舞蹈意识进行有效培养的措施
在舞蹈的多个方面, 舞蹈意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舞蹈意识是舞蹈水平转变提升的前提。而舞蹈意识有着宽泛的外延, 对高师学生实施舞蹈教学时, 教师应该以学生特点为依据, 将学生舞蹈意识的培养放到第一位, 从对学生舞蹈方面的认知、动作、想象等意识进行培养, 使高师舞蹈教学的效率、质量得以提升。
(一) 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舞蹈认知方面的意识进行培养
舞蹈意识指的是对舞蹈的内涵概念、外延进行认知的一种意识, 对于不同的舞蹈, 不同人会有不一样的定义, 比如, 有的人将舞蹈作为一种运动, 有人将舞蹈当作一种动作, 有的人则认为舞蹈属于一种艺术形式。对高师学生实施舞蹈教学时, 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学生舞蹈意识进行培养, 为接下来舞蹈活动的开展、学生对舞蹈的有效学习打好基础。
1. 培养学生舞蹈文化方面的认知
舞蹈是人类文化的一种, 不但属于一种运动, 具有动作与节奏, 而且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性。因此, 对高师学生实施舞蹈教学时,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关于舞蹈文化的认知进行, 从给学生讲解舞蹈的起源、舞蹈的类型、蕴含着舞蹈中艺术特性等方面入手, 给予学生引导, 使学生认识到蕴含在舞蹈中的文化内涵。如此一来, 可让学生明确了解舞蹈从生活中而来, 其起源是人们日常的生产与劳动, 属于一种对生活进行艺术性提升的方式。只有拥有这样的认知, 在对舞蹈进行学习时, 学生才能够产生正确的认知。
2. 培养学生舞蹈语言方面的认知
舞蹈是种没有声音的语言, 主要依靠变换肢体来对情感进行倾诉, 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方式与内涵, 因此, 才会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 得到广大人民审美方面的认可。对高师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 对学生舞蹈语言的认知进行培养极为重要。就拿芭蕾舞的教学来说, 此种舞蹈对舞者体态有较为严格的要求, 需保持“开”“绷”“直”“立”, 因此, 舞蹈者的骨骼应该笔挺、不存在弯曲、能够打开。
3. 培养对学生舞蹈生命意识方面的认知
舞蹈是对生命、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 能够将生命与情感直接表现出来, 舞蹈的存在实际上是情感与生命的一种升华, 能够将存在于生命与情感中的美同时呈现出来。因此, 在对舞蹈动作进行创作时, 往往需要依托于生命与情感的体验, 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应该将此种思想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予以学生生命、情感方面的关注, 并在舞蹈教学中进行融合, 使学生表现舞蹈时能够更具自然性与活泼性, 进而对学生审美的能力进行提升, 使学生拥有更为开阔的思想境界。
(二) 从多个途径培养学生舞蹈动作方面的意识
1. 对学生外在的舞蹈肢体控制、身体意识进行培养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舞蹈者来说, 抬头、挺胸、收腹是最为基础性的要求, 但很多刚开始进行舞蹈学习的人都会忽视这一点, 只有在进行舞蹈时才会注意到这一点, 但为时已晚, 难以做好, 将对整个舞蹈的姿态与发挥造成影响。因此, 在一开始进行教学时, 教师就应该对这一点进行强调, 对学生抬头、挺胸、收腹这一肢体良好习惯进行培养, 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注意保持,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舞蹈气质。为了有效培养学生这一习惯, 笔者认为, 教师应该嘱咐学生无论是站、坐还是行走, 都将身体保持在直立状态下, 培养与贯彻其舞蹈意识。
2. 培养学生舞蹈动作气息、力度方面的意识
舞蹈动作与人们其他动作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性, 这主要依赖于气息、力度的表现, 而舞蹈动作中音乐性也需要通过气息与力度来实现。对“力”进行展示需要通过“气”, “气”的来源又需要顺着“力”。在气方面, 我国古典的舞蹈强调平稳, 在力方面则强调劲达。在对舞蹈进行学习时, 如果学生单一地对一个舞蹈动作进行机械性模仿, 则会导致舞蹈缺乏表现力, 这将与其他动作差别不大。因此, 在实施教学时, 教师应该培养对学生在舞蹈动作气息、力度方面的意识, 对学生强调舞蹈中“气”与“力”之间的统一性, 使学生在舞蹈中将内心的情感与动作统一起来,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舞蹈动作的本质及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3. 培养学生舞蹈动作情感表达方面的意识
舞蹈的艺术性无需赘述, 这主要是因为舞蹈动作能够将人们的情感表达出来, 如果不将情感赋予到舞蹈动作中, 舞蹈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将失去。因此, 教师应该以舞蹈种类的不同为依据, 使学生了解舞蹈动作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特点, 让学生能够对舞蹈进行高效性的学习。
(三) 从多个层面培养学生舞蹈节奏方面的意识
舞蹈在内容、情感的表现上需要通过存在节奏的动作来实现, 节奏感是舞蹈的主要美感之一, 舞蹈不同, 节奏特点也会存在差异。高师教师实施舞蹈教学时, 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培养学生舞蹈节奏方面的意识。
1. 从音乐方面入手
舞蹈的产生伴随着音乐, 音乐与舞蹈之间有相互衬托、交融的关系, 音乐能够使舞蹈情感与表现力增强。对舞蹈意识进行培养时, 应该注重音乐节奏方面意识的培养, 使舞蹈能够与音乐节奏互动、融合, 以将音乐中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因此, 舞蹈教学应该注重音乐教学的辅助作用, 使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对舞蹈进行表达。
2. 从形体训练入手
舞蹈由人的肢体动作构成, 表现舞蹈的工具是形体, 舞蹈效果直接受形体影响, 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 形体训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形体进行训练, 指的是调动肢体进行不同形式的变化, 使动作具有优美性, 以便于更好地舒展舞蹈动作。成年人肢体的发展大多已经成熟, 拉伸或者进行某些有技巧的动作时较为僵硬, 软开度不够。因此, 教师进行形体训练时应该“因材施教”,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舞蹈动作, 以便于表达蕴含在舞蹈中的情感。
三、结束语
综合阐述, 在舞蹈的各方面, 舞蹈意识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帮助学生对舞蹈进行体验式学习方面有重要价值。因此, 进行高师舞蹈教学时, 教师需将培养学生舞蹈意识作为出发点, 不断总结教学实践, 探寻进行有效培养学生舞蹈意识的策略, 进而使高师舞蹈教学的有效性提升, 使学生综合性的舞蹈素质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春梅, 韩璐.关于体育舞蹈中舞蹈意识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 (6) :125-127.
[2]陶璐璐.浅论当前中职专业素质教育中学生舞蹈意识的培养[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3) :21-22.
[3]马云霞.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与“气”的训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3 (3) :63-65.
[4]闫小飞.舞蹈艺术的文化效应解析[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8) :176.
[5]杨荔.简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6 (19) :210-212.
[6]赵必纯.唤醒灵魂:谈舞蹈意识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0 (4) :36-40.
[7]孔姿燕.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与教师综合素质对应关系之我见[J].大众文艺, 2016 (19) :251.
[8]贺佳玥.中美高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 (5) :155-160.
[9]但雅.得失之间:高师舞蹈课程存在问题的思考[J].艺术教育, 2014 (1) :124-128.
[10]王译旋.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达的作用[J].艺术科技, 2016 (6) :188.
学生舞蹈培养 篇2
高中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谈到舞蹈,那是专业舞蹈演员或者舞蹈家的事情,舞蹈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相距太远,与我们普通人无关。但实际上,正如社会生活是其他艺术创作的源泉一样,舞蹈也来源于我们身边的生活。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舞蹈已越来越深入的融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常常可以在校园,在街头,在广场,通过自己身体的舞动,体会到舞蹈给自己身心带来的愉悦和审美感受的满足。因此,引导学生加深对舞蹈源于生活的认识,探索日常生活中身体的各种姿势和动作的含义,尝试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对生
活的感受和态度,使学生初步具备身体的艺术表达能力,并将这一能力迁移到自己的其他生活中,是教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展开讨论。
1)在学生形成对舞蹈艺术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舞蹈艺术的本体论中,认识舞蹈艺术的特性。
2)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生活形态进行观察,能创造性的对生活和事物的原生态进行初步提炼,丰富舞蹈表达和展现的素材,提升挖掘生活中舞蹈元素的能力。
舞蹈来源于生活,任何舞蹈的表达和展现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以一种学习和探究的形态去挖掘甚或中的舞蹈元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而且能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之于艺术,艺术之于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3)在欣赏、模仿、探究经典舞蹈
作品,进一步丰富学生舞蹈表现的素材的同时,提升他们对美的感受和评价能力,激发舞蹈学习的动机,增强其身体表达的欲望和兴趣。舞蹈对生活的表达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形象再现,而是人们按照艺术规律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反应。具体学习方法:
(1)初步了解舞蹈在不同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功能,探索社会生活情景的变化对舞蹈样式的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导致的舞蹈功能的变化,熟悉舞蹈语言、舞蹈交流方式在人际交流中的作用。
(2)能初步感受和理解舞蹈音乐、舞台、背景、画面、服装等与身体表现力之间的关系。在获得通感的基础上了解舞蹈基本语汇的独特性,并尝试用某些舞蹈语汇表达自己在生活经历中的感受。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是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十分强调不同艺术
门类之间的连接与综合。但这种综合不是各种艺术门类的机械叠加,而是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各种教育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融合,达到一种生态式的艺术教育效果。舞蹈艺术教育同样如此。优秀的舞蹈作品往往是舞蹈音乐、舞台、背景、画面、服装等多种因素完美结合的产物。因而,要让学生比较清晰的认识到舞蹈基本语汇的独特性,更深刻的把握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
教师在安排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时,课结合本地、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丰富学生的舞蹈语汇为基本出发点,引导学生将舞蹈语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尝试用简单易学的舞蹈语汇创编短小的舞蹈作品,表现自己生活中的经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学习时对学生既要有一般的、普遍的要求,又要给学生留有余地,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活动建议
观赏民族生活中的不同舞蹈样式,如:邀请舞、顶碗舞、西班牙舞、非洲舞以及各种歌舞剧,了解它们的社会功能,探究这些舞蹈中有利于快捷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的活动因素,尝试发现新的舞蹈语汇。教师可以以节日为窗口,引导学生查找民族与节日有关的传说、故事、歌谣、对联等,根据其内容创编合校园生活的集体舞。
这是高中学生的一节形体课:《大地欢歌》教师将引进学生观察和感受自然界中各种动植物形式各异的生存形态(如植物的生长姿态、动物的运动形式)、自然景象的风云变化(如四季的更替、月夜的宁静、大海的汹涌等),尝试用自己的经验和眼睛从中提炼舞蹈元素;同时,引导学生体验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对大自然动植物生存形态和自然景观的表现,以进一步获得舞蹈创作的灵感和对舞蹈的表现特性(如节奏感、协调性、线条与造型、力度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欣赏经典舞蹈作品,在引导挖掘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的同
时,让他们体会到舞蹈创编中思想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1)在本课的展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动植物的生存状态和自然景观的风云变化,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自我表现能力;挖掘其他艺术形式对大自然的表现,以一种综合的姿态来把握舞蹈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探究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思考人类应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课堂上,教师应不拘泥于尺寸之间,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以艺术的第三只眼观察和体验自然。
(2)指导学生欣赏反应自然界和谐发展的经典音乐作品,如唢呐曲《百鸟朝凤》、古琴曲《高山流水》、钢琴曲《月光》、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之《春》等,引导学生将音乐的表现力转化为自己的内心感受,并用身体语言表现出来。
(3)指导学生欣赏舞蹈家对动植物和自然景观的描摹和表现的经典舞蹈作品,引导学生把自己对大自然、对人
类生存、对世界共荣的思索融入到舞蹈表达中。结束语
如何培养幼师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 篇3
究其原因,一是与幼师生的基本素质相关。近年来,随着高中不断扩招,幼师生的文化素养急剧下降,其中包括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这在幼儿园的幼儿舞蹈教学中显得很重要。二是在幼师的舞蹈教学中存在不少的误区,如有的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参加相关的比赛进而拿奖,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就只注重舞蹈动作的教学,满足于把“组合”教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注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指导的能力,缺乏引
导学生对动作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教学上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从分析舞蹈主题入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我在平时的舞蹈教学中,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对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理解,因为只有读懂了作品,才能为更好地表达舞蹈作品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舞蹈动作语言内涵的同时,我要求学生要把动作表达得清楚到位,注重教学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因为幼师生将来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且注意力容易分散,要唤醒幼儿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就必须注意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养成边做动作边数节奏的习惯。从学生进校的第一节课开始,我就注重教学生学会自己数节奏。如练习单一动作时,要学生模仿教师边做动作边数节奏,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方便记忆动作,又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锻炼胆量。
2. 记住舞蹈动作的术语,学会复述动作的要领和方法。课堂上,我常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训练学生对舞蹈技术与艺术的讲解能力,做到尽量将意思表达得准确生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要求学生能根据教师的表述用自己的话流利地将动作要领按顺序步骤讲解下来。如:跪下腰动作,准备双膝与肩同宽,上身直立,双手由下前平位抬起,抬至上位,注意肩、手、膝是一样的宽度,抬头、走手、下胸腰,一截截往下,双手抓脚腕,注意不要往前顶,臀部、肚子往天上顶,头去找臀部,双手从头往前还原,等等。
3. 通过情景性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把每个舞蹈组合都编成一个小故事,如:《指的练习》组合,第一段是数蝴蝶:漫天的蝴蝶太美了,单手数完又双手数,激动又好奇;眼睛要亮起来,指尖要有停顿。第二段是追蝴蝶:蝴蝶飞了追着它,小碎步要快、密、小;最后蝴蝶飞走了,飞到天上去了;看,那边还有,再追……通过形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使她们做出的动作能表现内在的感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自编的情节,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只有尽量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论修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才能使她们具备
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在心灵内积淀美、在气质上提升美、在形体里展现美的能力,才能使她们能真正理解作品,从而将自己的理解准确地传达给学生。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呢?我认为,要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电视电影作品,尤其是加大中外舞蹈经典作品欣赏课程的投入力度,使学生们逐步接受和感悟舞蹈美的特有韵味。这种赏析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深入发现美、了解美、诠释美的审美意识的升华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悟美”能力和舞蹈美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提高学生舞蹈的创作和教学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位毕业生组织了一台幼儿园的毕业晚会,她设计的主题是“我们长大了”。整台晚会以绿色为基调,从幼苗到小树成林,寓意我们的幼儿茁壮成长。但是,她不知道如何表现小树。这时,我介绍她观看舞蹈《红扇》。在《红扇》的启发下,她运用绿色扇子上下摆动、一张一合,表现出春意盎然、勃勃生机的景象,简单有力的开合动作发出的唰唰的响声,把晚会推向高潮,孩子们也在唰唰的响声中绽放出天真烂漫的笑脸。结果,这台晚会成为她所在幼儿园办园以来最出色的一台毕业晚会。
三、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幼师的职业特点,让学生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毕业后的工作内容,以引起她们自觉的职业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把幼儿舞蹈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幼儿舞蹈的基础知识与方法,了解幼儿舞蹈的特点,有意识地记忆教师对动作过程、方法要求的分析和表述,培养耐心地讲解示范舞蹈动作和组织幼儿舞蹈活动的能力。同时,要熟练掌握幼儿舞蹈的常用术语,具备阅读和再现幼儿舞蹈教材的能力。我们要让学生懂得教幼儿跳舞,可根据其年龄特点来制定动作的难度,循序渐进地教授。如教授抬腿动作时,可先让幼儿坐着抬,等幼儿腰背腿脚具备一定能力时,再让幼儿躺在地面上,单腿尽量往高往远处抬,直到幼儿可以自己站着稳稳地抬腿为止。我校有一个毕业生,初到幼儿园教“错步”时,不管她如何引导幼儿,幼儿总是左右不分,一会这个做错,一会那个又做错,总是不整齐。我提醒她:幼儿对色彩很敏感,可以从颜色上找缺口。经我一提醒,她在全体幼儿的右脚别上红色的小花,左脚别上黄色的小花,让幼儿嘴里念叨:红花追黄花,黄花找红花。这样一来,分别别着红花和黄花的小脚很快就整齐地律动起来。这个例子说明,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来制定。
四、幼师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方面,课后的培养也不容忽视。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如:
1. 以小组为单位,每月就刚学过的课堂教学内容在班上进行比赛。比赛方式由学生自定,或照搬课堂上学的组合动作,或自选音乐改动作变队型,或设计如何教幼儿,等等。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师只当顾问。
2. 每学期进行一次舞蹈大赛,以班为单位,每班排两个集体成品舞蹈,其中一个是成人舞,一个是幼儿舞。三年级的幼儿舞要求要是自己创编的。从选题材、选人到排练,全过程都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师只做顾问。
幼师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一两节教学法课就能够实现,它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点一滴地灌输,潜移默化地影响。只要我们坚持有步骤、有计划地去做,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舞蹈培养 篇4
对体育舞蹈专业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
2、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传统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制约了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
当今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学生过分的注重体育舞蹈的“形”, 而忽视“神”, 如单一的注重脚步、动作组合等肢体动作, 忽略了体育舞蹈所表达的实在内涵, 以致教学中出现学好一套基本步组合就学好了基本功、学完了一套双人组合就学好了一个舞种的错误认识。传统的体育舞蹈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认识、记忆, 并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动作缺乏表现力, 完全不具备传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的意义。这样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主动学习的动力。怎样提高学生的神形, 做到神形兼备, 则需要学生具有较优秀的创编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舞姿能力当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体育舞蹈动作的创编只是简单的动作的堆砌。
成套动作的创编不是简单的将单个动作罗列在一起, 而是遵循运动人体科学原理、美学法则和体育舞蹈项目的运动规律, 将单个动作有机的联系、和谐而完美的整合在一起、它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没有音乐的体育舞蹈将会失去生命力;舞蹈中将动作和音乐的内涵转化为自身内在的情感, 再借助于身体姿态、技术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等外部形态持续的表达出来;动作的创造和表演过程中, 总是离不开音乐的, 舞步要与音乐结合才能塑造出完美的形象。目前高校体育舞蹈的创编教学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舞步动作上面, 再来才是与音乐的合练。所以动作套路的成形过程基本上就是考虑动作与动作如何串联、如何衔接顺畅这些纯动作因素。体育舞蹈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假如舞步不能与音乐结合去塑造形象, 那么舞蹈就会变得僵化。所以成功的体育舞蹈创编应该充分的考虑音乐的因素而不是简单的动作堆砌。
(3) 体育舞蹈师资力量的欠缺。
缺乏专业、正规的体育舞蹈教师是目前制约体育舞蹈教学水平提高的最直接因素。体育舞蹈是专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对教师在舞蹈、音乐以及身体素质及实践经验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由于体育舞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师都是“半路出家”, 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 进修学习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从而造成体育舞蹈教师人才短缺、现任教师自身水平亟待提高的现状。教师本身对于体育舞蹈的创编能力就有所欠缺, 在怎样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上面就更是差强人意。
(4)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设置对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创编能力培养的制约。
(5) 目前很多开设了体育舞蹈专业课程的高校, 除了体育舞蹈专门院校之外, 一般的综合性院校体育院系开设体育舞蹈专业, 专业学习时间段均在大三、大四期间, 每周课时设置4至6课时, 大四期间安排一至两个月的专业实习。众所周知, 体育舞蹈涵盖舞种多样, 要求国际标准化基本技术, 具有竞技性体育项目的特点。学习难度高, 教学难度也大。有上述可知, 体育舞蹈的创编能力是掌握大量的动作语汇基础上, 进行动作组合和成套动作编排方面的能力以及对动作要素的处理能力。由于学时的限制, 专业学习时间受限, 致使基本技术水平和动作语汇储备量欠缺。再加上, 实践时间有限, 根据不同对象、任务创编练习的机会也少。等等情况表明, 目前高校体育舞蹈课程设置现状直接制约了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
(6) 学生自身缺乏独特的个性和良好地自信心。
体育舞蹈专业学生舞蹈创编的过程中, 在掌握一定的体育舞蹈基本理论知识、动作技能和技术后, 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需要, 对体育舞蹈基本动作进行创新, 在创编的工程中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整个创编过程可归纳为想、编、做、改、写, 这一创编过程要求学生的思维要开阔、要清晰化, 挖掘了学生的创作潜能加入自己的创编模式根据喜好创编出新颖的动作,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自己的个性, 在展示创编的体育舞蹈得到她人认可时, 对体育舞蹈的兴趣在创编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增强自信心。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认识、记忆, 过分的注重体育舞蹈的“形”, 而忽视“神”, 忽略了体育舞蹈所表达的实在内涵, 制约了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 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对舞蹈创编能力认识不足, 对体育舞蹈基本动作掌握、体育舞蹈动作的选择与编排、动作的细节处理、音乐的理解鉴赏、体育舞蹈创编的目的认识不够清晰。
(3) 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创编意识不够强、创编动作质量低、动作重复较多、脚步动作单一、动作缺乏创新、身体面向变化较少衔接不够紧凑、过度动作变化不流畅。
(4) 体育舞蹈师资力量欠缺, 缺乏专业、正规的体育舞蹈教师, 教师自身对于体育舞蹈的创编能力就有所欠缺, 在怎样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上面就更是差强人意。
(5) 体育舞蹈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学时受限制, 专业学习时间较少, 致使基本技术水平和动作语汇储备量欠缺。
3.2、建议
(1) 加强对体育舞蹈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 为体育舞蹈的创编打下基础, 并不断的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创新改进能力, 自觉的进行锻炼, 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结合实际自主创新, 提高体育舞蹈的创编能力。
(2) 优化课程结构, 在教材的选择、内容的充实、知识更新、教法等要多样化, 利用自己的变式和变位, 灵活的组织教学,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施创新教育, 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精神, 培养创编能力。
(3) 体育舞蹈专业学生体育舞蹈的创编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创造性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方法, 独立自主的进行体育舞蹈的原创性创新和自主性创新。
(4)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开拓自主创编体育舞蹈新套路, 并开展自编体育舞蹈大赛, 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锻炼身体, 增进健康, 为学生进行体育舞蹈交流创造平台, 相互交流, 提高组织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锻炼和培养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创编能力, 促进体育舞蹈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芳.高校体育舞蹈的创编与发展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9, 20.
[2]沈可, 高晖.浅析创造性思维在高校体育舞蹈教育中的必要性[J].湖北体育科技, 2000, 13.
学生舞蹈培养 篇5
一、结合舞蹈专业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学生一旦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记忆、注意力等各种学习因素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种最佳的状态,而在这种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舞蹈教学实践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能够较高质量地完成舞蹈教学任务。
1.运用各种教学形式,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最终是为了上舞台表演。因此,在基本功教学中应该增强训练组合的表演性,根据训练的部位、元素不同归类组合,配以优美轻快的音乐,由浅入深,由简入繁。舞蹈技能课与舞蹈理论课相结合教学,这就需要舞蹈教师之间互相沟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根据学生的技能课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欣赏一些舞蹈精品,如古典舞《荷花舞》,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及民族民间舞《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让学生开阔眼界,一边领略各种舞蹈的艺术魅力,一边体会基本功在各种舞蹈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对基本功训练产生兴趣。
2.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舞蹈的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他们学习舞蹈的信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普高的舞蹈基础较差的学生,应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及时肯定每一点进步,使他们获得力量和信心。
3.抓住舞蹈活动环节,巩固学习兴趣
实践活动是巩固学习兴趣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们抓住一切机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艺术活动。(1)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排练,参加班级、专业组、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2)组织他们与共建单位联欢;(3)鼓励自编自演,鼓励他们参加一些社会上的文艺演出及舞蹈比赛。
二、强化舞蹈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优雅品质
所谓“教学”,其实质就是教与学的两个过程,体现为舞蹈教师的教,舞蹈学生的学。通过舞蹈教学过程,树立自信、克服困难,敢于挑战、善于合作,从而培养舞蹈学生的优雅品质。
1.树立学生的自信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信。看到舞蹈表演艺术家杨丽萍的精湛孔雀舞,让人不得不叹服,但殊荣背后是艰苦奋斗的历程。初学舞蹈者,家长和教师都不要期望过高,要循序渐进。当学生的舞蹈技能短期内有违愿望时,挫折感便产生了,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还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所以更要引导他们看到自身的不断长进,所谓不见其长,而日渐其长,从而树立起自信心,以获得成功。如,一个班中总会有那么几个舞蹈基本功较差的学生,对待他们的基本训练,教师更应该认真、仔细地指导,分析进步较慢的原因,进行耐心的个别辅导,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基本功练习方法,对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经常和他们谈心,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看到每天的进步是明显的、有价值的,因此,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一定行”。
2.教会学生敢于挑战
现代社会充满竞争,没有竞争意识的人,将会被社会淘汰。竞争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只有不怕困难,勇于向困难挑战,才会成功。要想让学生具有挑战意识,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舞蹈教师必须要做个有心人。在舞蹈课堂教学中,不断反复地传输舞蹈学习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华丽的后面必是汗水的凝聚,舞蹈训练更是“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没有“铁杵磨成针”的勇气,就不会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效果。
3.教会学生善于合作
舞台表演与合作,也是学生必须挑战自己的勇气,要敢于表演、善于表演,表演得好的心理,通过不断的舞台表演,提高学生的战胜自我、战胜舞台的信心。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到成功喜悦,懂得舞蹈学习的艰辛是一种成功的积累。在舞台集体表演中,处处需要合作。这种合作不仅能促进学生间彼此的表演默契,更重要的是能充分体现一个舞蹈剧(节)目的集体张力。舞蹈团体项目也是表现演员团队的凝聚力,节目中的每个角色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是不可缺的重要角色,是优秀剧节目的坚实基础。舞蹈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游戏、集体讨论等,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团体活动中的义务,体会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合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好每个舞蹈剧(节)目,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会变得更美好。
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舞蹈学习的质量。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就可以把单调、枯燥的课堂学习变成一种艺术享受,一种给我们带来激励的实践;反之,整个课堂气氛会变得乏味,只会使学生感到厌倦。
1.明确情感与舞蹈教学的关系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它流露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舞蹈是指通过舞蹈家的表演把人类各式各样的情感流露出来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相比其他表现形式更美、更自然。它是人类的心灵对世界进行感应的产物。所以,可以简单地说,舞蹈是人类情感流露的一种方式,情感则是它的内容和本质。舞蹈教学中有很多影响学生的因素,情感就是其中之一,教师能否培养出和谐的师生感情,是关系到学生体验舞蹈情感的重要因素。舞蹈学习者是可以通过舞蹈教师的言传身教,舞蹈教师的责任、爱心和敬业态度,从而培养对舞蹈学习的情感和对教师的尊敬之情。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进行情感培养,对于提高舞蹈课堂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2.口传身授,加强情感交流
所谓“口传身授”,它包括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两个方面。“口传”,即口头传递的方式,包含讲述、解释、语言渗透等多方面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练而准确地讲解动作,分析要领,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身授”,就是实践,舞蹈教学理论永远要伴着实践。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佩服的心理,使教师的威信一开始就树立起来,培养学生热爱舞蹈、尊敬教师的情感。
3.理解与信任,促进情感发展
教师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舞蹈教师满怀爱意的目光应环视每个学生,学生会回敬你一脸的灿烂微笑。爱学生首先必须信任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上进的,期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学生通过艰苦的训练和刻苦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成功。在上舞蹈课之前,教师要熟记每个动作,并且要讲明动作的含义。用眼睛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召唤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师生情感沟通,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他们会很自然跟着鲜明的旋律翩翩起舞,而成为合格的“演员”,使其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感受舞蹈,体会舞蹈,表现舞蹈,达到我们教学的目标。只有融洽的师生感情,舞蹈学生才能更好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使学生获得完美的情感表现能力,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
总之,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所包含的几个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很难想象,一个对舞蹈毫无兴趣的学生能对学习舞蹈产生极大的热情,并表现出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反之,凭一时的兴趣和热情,没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样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不会持久。
作者简介:刘运婵(1979-),女,汉,助理讲师,重庆艺术学校培训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舞蹈教育教学。
培养大学生舞蹈欣赏能力的措施 篇6
舞蹈是用人体形体艺术来表现人们感情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塑造各种人物形象来表达对生活的审美需求。在大学开设舞蹈欣赏课程对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舞蹈欣赏,掌握一定的舞蹈基本知识,理解舞蹈的内在情感,最终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最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大学生舞蹈欣赏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舞蹈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是通过形体展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优秀的舞蹈作品都具有形体美。因此,开设舞蹈欣赏课程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舞蹈的艺术造诣非常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同时还能体现综合的文化知识。舞蹈艺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是相互影响的。学生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还需要和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联系。因此,通过舞蹈欣赏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展现学生的内心情感
学生的审美能力越高,就越能感知来自外界的美,对美的感知能力主要体现在审美能力上。在舞蹈欣赏的课程中,通过欣赏各种优秀的舞蹈作品,学生不仅可以体会蕴含在舞蹈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能感知来自舞蹈的人文思想。人体本身就是优美的,而舞蹈是将人体美化的一种高级运动。学生在舞蹈欣赏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的气质和思想,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内心情感。
二、大学生舞蹈欣赏能力培养的现状
舞蹈欣赏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很多高校以及教师都认识到了这种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目前大学生舞蹈欣赏能力的现状看,一些高校还是对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培养缺乏重视。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通过人体的形体为载体来表达情感,从而展现美感,同时进行情感的传递。舞蹈是一门艺术,就普通的高校看,非艺术高校类的学校并没有对舞蹈教育给予相应的重视,往往将一些音乐欣赏、舞蹈欣赏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对舞蹈教学的投入不够,因此对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非常不利。
另外,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舞蹈欣赏课程,但是教学手法过于传统,缺乏创新。一些学校在舞蹈欣赏的教学过程中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固定的形式下对学生的舞蹈基本功以及基本知识进行练习和教学,甚至没有创建明确的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提升对学生舞蹈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视程度,对其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和提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投入到教学环节中,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培养大学生舞蹈欣赏能力的措施
(一)通过舞蹈动作感知形式美
要想培养大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首先就要指导学生通过舞蹈动作感知形式美。舞蹈动作本身就是将形体美化之后进行呈现,舞蹈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动作来创建意境、展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和渲染情感,在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过程中,应从感性的角度出发,通过舞蹈动作感知形式美,加强学生对舞动整体动作的认知。培养学生感知舞蹈动作中的形式美,应从培养学生感知舞蹈动作的韵律美、雕塑美和技巧美等方面实现。首先是舞蹈动作的韵律美,舞蹈动作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主要起是节奏感和旋律感形成的,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整体舞蹈的节奏来对舞蹈的旋律进行把握。其次是雕塑美,舞蹈动作分为流动和静止这两种状态,其中当舞蹈动作静止时,就呈现出来一种雕塑的感觉,让学生静静看着就能够感受到舞蹈者的情感。最后是舞蹈动作的技巧美,舞蹈动作是美化之后的人体形体的表现,因此需要一定的技巧,为了培养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还应该提高学生对技巧美的感知。例如,在《天鹅湖》的舞蹈欣赏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感知舞蹈者轻跳、大跳、击打和旋转等舞蹈技巧的美。
(二)加强舞蹈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舞蹈欣赏的过程中能获得美的感受,是学生思想涌动的体现,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重要意义。舞蹈的核心就是人们的思想感情,将思想感情通过形体动作表达出来。大多优秀的舞蹈作品都能体现某一个时期人们的道德情操和时代精神,同时还能反应当时的文化特点。通过开展舞蹈欣赏课程,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认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精神,能向学生传达一些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因此,通过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能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就一定要加强学生在舞蹈欣赏中的情感体验。舞蹈展现的过程其实就是情感抒发的过程,舞者一般通过各种舞蹈动作和舞蹈的整体姿态来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并且通过思维能力的移情,和观众产生共鸣,这个过程观众就能体会到舞蹈中的情感。在实际的教学环节,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对舞蹈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能准确感知各种舞蹈动作,通过视觉享受加强对情感的认知,融入到舞蹈作品中,和舞者同喜同悲。通过加强学生在舞蹈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舞蹈欣赏的过程中也会融入自己的情感,这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强化学生对舞蹈欣赏的综合认知
舞蹈是一门艺术,不仅可以体现一种文化特点,同时也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和思想情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强化学生的综合认知来提高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在实际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应该初步认识舞蹈的基础知识,并在对基础知识认识的基础上深化对舞蹈活动的认识,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面欣赏舞蹈。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但是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还和历史、美术、服装、音乐和文学等进行有效融合。因此舞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应从多个角度进行欣赏和分析,联系其他的知识对舞蹈进行整体点评。
四、结语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通过舞蹈欣赏,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精神,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文学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加强对舞蹈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培养学生感知舞蹈动作的韵律美、雕塑美和技巧美来培养学生对舞蹈形式美的感知,加强学生在舞蹈欣赏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认识舞蹈,加强对舞蹈的综合认知,最终提升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
学生舞蹈培养 篇7
舞蹈表演是表演者对自身情感和动作整体表达的过程,是对舞蹈艺术中所包含的情感、美进行表达的一个过程。舞蹈表现力是舞蹈表演中的灵魂,只有抓住灵魂,才可以真正的提高表演者的表演水平。在当前中职舞蹈教学阶段,很多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舞蹈技巧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很多舞蹈表演者在完成表演之后,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在完成基本动作和技巧之外,整个表演的过程不够丰满,难以给人以较深的印象和心理上的感触。从另一方面来说,舞蹈的表演过程与诗朗诵的过程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诗朗诵在进行表演中,即便是朗诵的内容正确,但是没有合理的融入情感,也难以与听众产生良好的共鸣和互动。一个舞蹈表演的表现力,需要表演者在完成基本动作技巧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情感,真正的实现与观众心灵上的沟通和互动。下文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舞蹈表演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几个方面,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二、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策略
1. 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力
教师在对学生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基于舞蹈技巧培训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不同舞蹈风格,并且认识到人体律动与情感的对应关系,努力的让学生对动作与情感进行联系。学生通过对舞蹈作品的深刻理解,有效的结合自身所学的情感表现知识和技巧,让学生的表演动作充满张力。这种对情感的表现能力,也将作品中艺术美感进行了融入,实现了学生对审美感知过程的提高。这种情感教学的融入,需要表演者将自身实际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与自身想象力进行结合。一个人的阅历一般都是有限的,并且所经历过的生活也是相对限制在一个范围之内的,很多情感的表达需要通过想象力来实现。例如,对军旅题材的舞蹈作品表达上,很多舞蹈表演者可能没有军旅生涯的经历。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可以通过充分的想象和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对于军旅生活进行大致的体验,结合自身丰富的想象力,置身处地的将自己想象成艺术中的人物,将舞蹈动作与内心情感进行深入的结合,从而更好的提高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2. 提高学生对舞蹈表演内容的理解
舞蹈内容的编排,经过一整套艺术的创作流程,对于舞蹈中的动作赋予了深刻的艺术情感与内涵。舞蹈表演的过程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艺术再创作的过程,舞者通过对舞蹈内容结合自身的技巧进行表达,展现了舞蹈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舞蹈技巧只是表演过程中的基本内容,而不是主要内容。在实际舞蹈内容练习中,一般都从如何对舞蹈动作要求进行满足入手,从技巧的角度来完成舞蹈的基本内容。针对于这种情况,就很难对舞蹈的内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难以实现全面的表达。在拿到新的舞蹈内容上,我们要从全面的角度来对舞蹈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对某个具有浓重地区性色彩的舞蹈内容研究上,我们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并且领会创作者的实际意图,对各个舞蹈动作设计的缘由进行自我分析和理解。这种分析方式,可以有效的将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舞者进行结合,更好的认识到作者想要表达的艺术理念,了解作品的创作风格与方向。这样一来,舞者就可以对于一些舞蹈中的内容进行自我的再创造,通过简单动作的演示与反复练习,提高对作品认识的深度,在表演过程中也就可以自然而然的融入到舞蹈内容当中,提高整个表演过程的张力和表现力,拉近观众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提高用户的观看体验。
3.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和音乐知识是对艺术学生培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也是保证学生艺术表演能力的关键。自古以来,舞蹈与音乐就是密不可分的,并且两者相互依存、相伴相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古代舞蹈就已经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来进行实现。舞蹈表演者在进行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其本身要对于音乐的基本风格、内涵、节奏等有着清晰明确的认识,并且拥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为自己舞蹈的学习和表演提供良好的基础。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音乐本身不仅是背景和伴奏,从另一方面来讲,音乐更是舞蹈作品深层次的一种呼应,对于表演者的情感有着明显的带动作用,并且引导关注产生共鸣。在进行实际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具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基础乐理的学习,对于音乐中一些音色、音高、和弦、调式等概念进行掌握,并且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视唱联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初步感悟。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采用一些标准的钢琴乐器来进行练习,并通过采用五线谱进行训练,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视唱和音乐辨识能力。
教师也要对于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可以自主的分辨出音乐的不同风格,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对于一些经典舞蹈作品中的音乐,教师可以单独的进行提出分析,让学生自主的对音乐的风格与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再通过对舞蹈作品的观看,进而锻炼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音乐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广泛的,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对音乐历史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系统的环境中对音乐的流派、时代特点、艺术成就等进行学习,让学生对音乐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只有不断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严格训练和把握,才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水平,让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得到更好的进步与提高。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舞蹈艺术是众多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并且是世界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艺术表达形式,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舞蹈艺术在表达的过程中,受到文学、美术、音乐等多方面学科的影响,对于舞者的综合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针对于现阶段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来看,整体学生不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其本身难以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把握与理解。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对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提高,并且积极主动的学习相应的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现阶段很多中职院校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了一些选修课,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进行参与学习,进而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知识层次。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艺术形式也在不断的丰富当中,如果不具备一个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力,就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难以真正的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这对于舞蹈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束语
学生舞蹈培养 篇8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舞蹈表现力,培养
所谓舞蹈表现力,是指在熟练掌握舞蹈技巧、领会舞蹈内涵基础上,将舞蹈动作形象的表现出来,能够让观众充分体会到舞蹈所传达内容的一种技巧,一种能力。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是现代高校舞蹈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应然要求。
一、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影响因素
(一)先天方面
我们经常说某人在某方面具有天赋,这是对先天条件的一种客观陈述,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先天条件对一个人学习某种技能的影响和重要,高校舞蹈教学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亦是同样道理。即影响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先天条件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1。有些学生天生具备舞蹈表现方面的才能,舞蹈知识一点就通,对于舞蹈节奏感的准确把握也相对轻松。另外,对于天生具备良好舞蹈身体素质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舞蹈表现力可能会更加突出一些,但在情感和技巧等的培养方面同样需要依靠后天努力。相比于这些有天赋的学生,他们从一开始就占据一定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对他们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可以帮助他们提升舞蹈表现力。
(二)后天方面
后天方面主要是指学生生长的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学校师资力量、教师舞蹈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本身努力程度等对学生在舞蹈学习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若学生家庭环境艺术氛围浓厚,父母有舞蹈基础或一直从事与舞蹈相关的事业,那么该学生在舞蹈表现力上往往也会做出较好的成绩2。学校舞蹈教师师资力量强大,教师教学水平高,那么学生舞蹈表现力培养也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学生本身努力学习舞蹈,长期坚持不懈相信也会使自身舞蹈表现力得到一定提升。由此可见,后天方面因素也会对高校舞蹈教学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产生巨大影响。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有效措施
(一)扎实基础,规范动作
扎实舞蹈基础、规范舞蹈动作非常重要,它是一切舞蹈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前提基础与基本保障。因此,高校舞蹈教师应充分重视起对舞蹈基础训练的强化,切实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舞蹈基础,在日常训练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经常反复练习舞蹈基础,扎实舞蹈基础,并对学生舞蹈动作进行指导,纠正错误或不到位的动作行为,确保学生做出的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标准的、规范的、正确到位的,以便为舞蹈表现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3。舞蹈基础作为舞蹈基本功,对学生身体平衡能力、协调能力以及思维敏捷性要求较高,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关节、韧带、逻辑思维锻炼的舞蹈训练项目,强调舞蹈动作必须要做到位,做到标准规范。通过长期的训练,相信学生的身体力量、协调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等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舞蹈基础也会得到一定的加强,进而使舞蹈表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二)提升情感,丰富想象
舞蹈不仅是高校的一门课程,更是一种艺术,它需要学习者投入一定的情感,这样表演出来的舞蹈才会吸引人,才会富有生命力与韵味,才能达到良好的舞蹈表现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转变以往过于重视舞蹈技能培养的观念,加强对学生舞蹈情感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强化学生舞蹈作品内涵与作者情感理解训练,提升学生对舞蹈的学习情感与情感的投入,增强学生舞蹈内涵领悟鉴赏能力。对于舞蹈情感的培养,关键在于学生对舞蹈内容的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舞蹈的内容才能领悟舞蹈所表现出的情感4。在这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经典的、优秀的舞蹈作品供学生欣赏解析,要求学生通过观赏提升舞蹈理解能力,在理解过程中发现舞蹈的魅力,进而产生对舞蹈的强烈情感。
另外,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容易对舞蹈内容进行理解。教师应加强舞蹈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应加强对生活的体验与观察,丰富自身的艺术想象力,将从生活中所产生的感受、情感体验融入舞蹈训练当中,丰富舞蹈表现力。
(三)把握节奏,深化表现
舞蹈与音乐是形影相随,相互搭配的,舞蹈表演离不开音乐,音乐有了舞蹈而更加精彩,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是舞蹈艺术魅力与情感表现的重要媒介,而节奏感则是音乐的灵魂所在。进行舞蹈教学时,教师应将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作为教学中的重要训练项目,选取一些音乐节奏感强烈明显的舞蹈作品对学生节奏感进行专项训练。在节奏鲜明、旋律悠扬的音乐伴奏下,学生可以尽情的表演舞蹈,尽致的投入舞蹈情感,通过对节奏感的准确把握,将舞蹈动作、音乐、情感有效融合起来,从而达到良好的舞蹈表现力5。事实上,关于音乐节奏感与舞蹈表现力之间的关系,大量实际教学案例证明,准确的节奏感把握能力可以促进舞蹈表现力的提升,因为学生能够对音乐节奏感进行准确把握会增加其对舞蹈学习与表演的自信,在自信的驱使下学生容易做出良好的舞蹈表现力,而且节奏感准确把握本身就会为舞蹈表现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强化音乐节奏感训练来深化学生舞蹈表现力。
总结
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舞蹈教学及舞蹈表现力培养应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以学生为中心,不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通过舞蹈表现力的提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专业人才,这对推动我国高校舞蹈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注释
11.王紫涵.浅析高校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22):208+157.
22 .朱晓红,刘生贵.艺术表现力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培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0):111+113.
33 .宋萌.试析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29):213-214.
44 .李志晓.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探究[J].大众文艺,2016(1):234-235.
学生舞蹈培养 篇9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育,舞蹈表现力,提高措施
近年来,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我们的舞蹈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现实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 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往往只注重了学生舞蹈技术和舞蹈知识的传授与培养, 却忽视了舞蹈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舞蹈表现力。要知道舞蹈表现力才是舞蹈的灵魂, 只有丰富的舞蹈知识和娴熟的舞蹈技能, 而没有舞蹈表现力, 最多只是一个匠人, 永远成为不了舞蹈大师。当然我们舞蹈教育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将人人都培养成为演奏家, 而是希望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对作品的充分理解, 能够将隐藏在作品之后的, 创编者独特的感悟和情思, 与我们自身的情感产生共鸣, 并且完美的展现出来, 这样的舞蹈才是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舞蹈, 才能打动自己, 继而打动观众。对此, 本文提出, 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
一、加强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和对角色的认识
每一部舞蹈作品, 特别是一些经典作品, 都是特定的时代和历史的反映, 也就是说, 每一部作品都有其时代的特征。每一部作品都有作者的相关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 都是创作者内心体验的再现。我们唯有对作品背后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创作时候的情思和感悟。同时, 舞蹈的本质是通过创造艺术形象, 来表现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感, 舞蹈表演中情感的艺术表现不像生活中自然情感的表现那样一吐为快, 可以随便表现生活中的任何感情, 而是要对自己体验到的各种情感进行整理认识、挖掘和发展其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要表现那些具有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又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有益的情感。舞蹈学习者通过书本上的知识了解到关于它们的某些生活习性后, 就应该关注由这些生活习性出发的, 与该民族的生存意识相关的东西, 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意义, 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如“开"和“放"的基本形态的情感线索:热情的灵魂, 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在肢体训练中通过观赏录像资料或者现场演出体验“眼神”、“表情”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在舞蹈中, 脚步、眼神、面部表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视觉上的立体化, 而这种“有机”源于生活的根基, 具备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另外还要多看、多听、多学、多想、在心理结构内部建筑一种文化的实体, 这样, 表演时对各种舞蹈的气质把握就能做到从容不迫, 游刃有余。
二、加强相关学习, 提高艺术修养
学习舞蹈, 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博的知识面, 这样, 才能用脑筋和感情去发掘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内容, 探求到艺术的真谛。深厚的文化素养是造就个人敏锐洞察力的必要条件, 也必然会在他的演绎中, 反映出他的出身、教养、气质和艺术倾向。简言之, 即形成艺术家的个性的各种才能与品质。因此,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特别注重学生在这一方面的修养, 在教学中随时关注着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与自身涵养的提升。其实, 一个学生的成长需要有三根支柱, 一是专业, 二是理论, 三是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应建立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上。中国文化有着丰富的传统、深厚的底蕴, 他们是艺术发展的根基。同时, 表现舞蹈需要广博的修养, 以及文化知识、艺术功力和生活积累。艺术与舞蹈之间是息息相通、互相促进的, 只有综合素质提高了, 才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追求舞蹈。多了解熟悉美术、音乐、戏剧、电影、文学、诗歌等多种姊妹艺术, 并逐渐融会贯通, 才能使学生对舞蹈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拥有充分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作品的内容, 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舞蹈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三、积极地观察要观察和体验生活
舞蹈艺术的原型来源于生活, 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舞蹈形象的塑造也是为了再现生活、反映生活。舞蹈创作者和表演者只有经常性的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 观察人物的心理情感状态及外在的表现, 并对这些来自生活的素材进行理性的分析揣摩, 全身心的深入地进行体验和感受, 并把这些切身体会和活的感受化入到舞蹈及人物情感之中去, 才有可能创作出和表演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将丰富的生活体验与舞蹈训练、表演结合起来, 对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当学生看见随风飘拂的柳条, 就启发他们想象柳条就像翩翩起舞的仙女;看见牵牛花, 就联想正在滴滴答答吹响的小军号;看到的春雨, 就想到小草破土而出的嫩芽……通过这样的想象后, 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情感与意境有了更深刻、更生动的领悟和体验, 将对作品中具体形象的联想和自己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自己的舞蹈动作更富表现力。
四、挖掘原生态民间舞蹈艺术
任何艺术精品都是从民族文化厚土中生发,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任何艺术精品都是踏着时代节律生成, 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鲜明的时代审美特征;任何艺术精品都是广采博纳、吸收融汇、发展创新又独具个性;任何艺术精品都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和欢迎, 雅俗共赏的;任何艺术精品都是能够经受时光的磨砺与考验, 历时久远而光彩依旧的。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部学完是不可能的。注重本地区民间舞教学, 保证足够课时, 将其学好学透。再选择性地学习其他具有代表意义的民族民间舞蹈, 可以不过于追求纵深教学, 经掌握其正确的风格特点和体态动律为目的。着力于把民间舞搬上艺术舞台又能更加浓烈地突出它的原始乡土气息和生命活力, 在不失本源特色的前提下, 同样广泛吸收其他地区、其他艺术门类、其他舞蹈品种的丰富营养, 以我为主地融会贯通, 提高了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和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反映时代风貌的能力。
舞蹈是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而不是单纯模仿美, 更不是模仿别人心中的美, 应当在开发学生舞蹈技术、技巧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的舞蹈文化素质,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洞察力, 身心合一地去表现舞蹈,养成学生参与和不断探索舞蹈的学习观,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和操作能力。舞蹈表演专业教育不但应注重学生舞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克芬, 隆荫培.中国近代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2]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舞蹈教育对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 篇10
培养集体意识, 增强集体凝聚力的最好方法——即开展集体性的实践活动。集体是通过各种活动把人连结在一起的, 这“各种活动”的运转, 必须有一定的规则, 一定的要求, 同时, 有一定的权威, 每个人都恪守集体的规则, 并且这种表现应当是相当自觉的。舞蹈教育在它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一种集体性的实践活动。
一、舞蹈教育对集体意识的培养之一
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集体意识, 因为舞蹈正是一种集体性很强、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1. 舞蹈教学过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舞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是以学生实践的形式来完成的, 从课前的准备活动, 到组织教学, 到节目的排练, 演出或者比赛等等都是通过学生反复的实践练习来完成的。例如芭蕾舞蹈中脚的5种位置, 就需要经过学生的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只有熟悉地掌握了这5种脚位的做法, 并运用自如, 学生才能在各种动作中, 站有站相, 步伐不乱, 姿态准确, 富有芭蕾美的风韵, 才能完成高难技巧。舞蹈的这种实践性是其他课程所无法企及的。
2. 舞蹈教学过程, 具有群体性。
舞蹈教学, 特别是系统的初级阶段的训练课, 一定要用集体的方式去进行, 只有在集体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出它的的教学成果。这是因为:其一, 舞蹈训练需要同学间的竞争。同学的集体训练课, 可以互相学习, 互相比较, 互相促进, 互相激励, 这是舞蹈训练不可缺少的动力。其二, 舞蹈需要集体观念, 学习在平时的训练中, 可以树立起集体的意识, 学会如何在集体中保证整齐的方法, 同学间形成默契。其三, 舞蹈的群体训练方式, 可以增强战胜难关的意志, 减少皮肉的痛苦和不断重复训练的枯燥感。其四, 舞蹈的群体训练方式, 有助于舞蹈动作的统一规范, 只有在比较中才更能辨别正确与错误。
二、舞蹈教育对集体意识的培养之二
舞蹈艺术教育对整体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当然, 在普通学校开设的舞蹈课程并不需要象专业院校那样严格, 但在集体性的以, 完善这方面的法制将有利于多媒体教学的繁荣兴盛[2]。大力推广精品课件的使用, 做到优质资源共享, 减少各校相同学科的教师低水平重复劳动。
六、结语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 促进了教学改革, 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就教学过程讲, 多媒体教学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 特别是对诸如原子裂变、DNA结构等抽象内容的演示, 虚拟技术对大型复杂机械工作原理的模拟, 以及通过人机交互功能使学生参与其中。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方式, 引发了整个教育观念的巨大改变[4]。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的“双刃剑”, 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又不能迷信多媒体, 要认识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应该体现在辅助教学上, 它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方式。我们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结合, 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充分发舞蹈课堂上, 这种统一性是必然存在的。
1. 在舞蹈训练课上, 舞蹈学生的身体作为舞蹈艺术的工具,
必须经过教学过程进行改造、加工和提高, 达到舞蹈教学所要的程度。这一过程必然会使学生受到相当大的皮肉之苦, 单个个体的训练是很难长久的坚持下去的。然而在学校的课堂训练上, 同学之间会互相的比较, 互相的促进, 加上老师强制性的统一要求, 会使学生忍受痛苦, 坚持下来。又如控制, 要求腿抬到90度以上, 停在空中8拍, 甚至16拍, 不能提前放下。
2. 在舞蹈节目 (尤其是集体舞蹈) 的排练过程中, 学生集体
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排练效果和质量。在集体舞蹈中讲究的是整体性的效果, 若在排练过程中出现个别学生的迟到、早退、缺席现象, 都会影响到整体的排练, 舞蹈剧目中所要展示的场景, 那种整体性的效果就无法表现出来, 因此, 通过舞蹈的排练可以使得学生懂得集体的重要性, 了解自身在集体中的重要程度, 逐渐改变他们的观念, 规范他们的行为, 强化他们的集体意识。
3. 在舞蹈欣赏课上, 通过对优秀舞蹈作品的欣赏, 不仅可以
提高学生舞蹈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更可通过观看舞蹈演员在舞台上整齐规范的动作, 统一多变的造型, 有序的队行变化中感受集体舞蹈中集体性统一的重要性, 感受个人归属集体的意义, 并将这种感受转移到自己的舞蹈排练中, 转移到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去, 使自己的集体意识越来越强。
4. 在舞蹈节目演出过程中, 每个人都会以集体的荣誉为出发
点, 一个舞蹈节目排练演出成功, 是大家共同努力得到的, 可以增强集体向心力, 以集体成功为荣。按学习迁移规律, 在舞蹈排练演出中形成的集体荣誉感可以迁移班集体、校集体, 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荣誉感上去。
人们在集体舞蹈活动中, 通过统一的节奏, 一致的动作, 整齐的、有规则的队形变化, 从而培养起强烈的整体观念。在跳舞期间, 他们是在完全统一的社会态度之下, 舞群的感觉和动作正象一个单一的有机体。原始跳舞的社会意义全在于统一社会的感应力。他们领导和训练一群人……使他们在一种动机、一种感情之下为一种目的而活动。艺术对于民族生活的最有效和最有益的影响, 还在于能够加强和扩张社会的团结。而舞蹈就是实现这种最有益的影响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摘要: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它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本文针对学生集体意识淡薄的现状, 从舞蹈教育对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作用入手, 从舞蹈教学实践的多方面阐述舞蹈教育对学生集体意识有培养作用。
关键词:舞蹈教育,实践性活动,集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 上海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2]孙美兰《艺术教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
[3]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学生舞蹈培养 篇11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素质培养
学前教育是普及性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劳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要使幼儿全面发展必须重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塑造全面、和谐、健康人格的必要手段,其中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加强和重视,人们越来越看到舞蹈艺术在陶冶和美化人的情感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在加强礼仪、优美体态、增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运用舞蹈教学,切合实际的发挥其素质教育的功能,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依据学生情况,把握教学方向
学前教育的学生舞蹈基础差异悬殊,绝大部分的学生几乎属于零起点,甚至从未接触过舞蹈。所以在教学中不要在在学生面前太多地强调身体条件因素,以至于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另外,我们要明确,我们培养的是适应于幼儿园教学的幼儿教师,而不是舞蹈演员。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训练课要根据这个教学目标展开。首先,基础训练部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基础训练,主要采用现代舞形体基础训练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改变生活动作的常态,具有基本的舞蹈体态,学会在舞蹈中正确的呼吸、放松,学会“提”、“沉”,学会用身体语言来诠释音乐。其次,幼儿舞蹈部分。幼儿舞蹈看似简单,但包容性很大,涵盖了所有的舞种,并且具有自己的动作规格与韵律,而且这才是她们将来就业时的必要技能,所以也是学前教育的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
二、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学生的素质是存在着差异性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排除学生因不同的心理障碍而引起的不同层次学生的共鸣。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既要注重传授知识时教学方法的研究,又要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学法的指导。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学法的设计,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是课堂上要把学习的方法灌输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使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教藏族堆谐(踢踏舞),虽然我们膝部松弛小颤的基本动律已经明确,但还是要把掌握这一动律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作为重点训练内容。需要在膝部和脚腕松弛颤动的情况下,大腿和小腿肌肉的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才能保证这一均匀的颤动。在这一分析的前提下,学生就能掌握基本动律的能力。如同一把钥匙,开好了,抓准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学效率和质量相对而言也大大向前推进一步。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创设一种“研究”情景,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考虑、去发现,并发表高见,以逐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掌握学习方法。再次是课后辅导指点学法,指点学法的规律性。学习舞蹈的学生,通常是在已经获得的舞蹈知识和已掌握的舞蹈技能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没有接触的舞蹈知识和舞蹈技能。已经掌握的是基础,学习新知识就是目标。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把新知识真正纳入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体系中去,让两者之间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必然的逻辑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已掌握的素质能力系统的基础上,充分发展新的素质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教”及“编”的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可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忽视了这方面的能力培养,结果造成有的学生虽然自身专业素质好,舞蹈感受力与表现力也不错,却总上不好课,无法适应幼儿舞蹈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组织教学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观察、分析、指导能力和准确评估幼儿水准的能力。教学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舞蹈动作语言内涵的同时,培养教学口头表达能力。有些学生自己能将舞蹈跳好,但是语言表达不够,也就是教不明白。因此要做到能将自己的意思阐述的尽量简洁、明了和准确,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锻炼等手段,促进学生思考,反复实践,臻至成熟。其次,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分析鉴赏舞蹈动作,纠正错误的动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自身动作要领掌握准确,具有自我纠错能力和纠正他人之错的舞蹈能力。这一点对今后从事舞蹈教育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教授学生舞蹈时要求教师能模仿出他们的错误,让他们能直观的看到自己错误才能很好的纠正。
幼儿舞蹈创编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且是幼儿园教师在日常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由于她们今后面对的舞蹈对象年龄偏小,所以必须避免舞蹈创作中的“成人化”,“专业化”的倾向。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这意味着舞蹈更加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必须具备独立编创舞蹈的能力,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编创舞蹈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知识、探求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学生对舞蹈创编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她会有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有坚强的毅力和忘我的学习精神。其次,我们应鼓励学生勇敢的去创作。曾有位国际著名的舞蹈编导曾说“要想编好一个好作品,你必须先编一百个糟糕的作品”。在我们不断的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脑子灵活”的学生来。
总之,高职学前专业舞蹈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同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对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进行激发,因材施教,创设最佳的教育氛围和环境,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自己的教育对象进行全面了解,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所需要的幼儿教师。
学生舞蹈培养 篇12
一、研究教学对象和舞蹈内容, 采用科学教法, 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舞蹈教育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 不应该是主观随意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做动作时往往自我知觉比较迟钝, 不善于按照教师的要求自觉对动作进行自我纠正。一般来说, 有舞蹈训练基础的学生, 通过实践对舞蹈动作的理解有了提高, 对自身训练时动作中存在的毛病进行自我纠正的能力亦相应较高。此外, 作为舞蹈教师, 需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所要教授的舞蹈内容, 制定与两者相适应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 当教学方法同教学对象相适应时, 学生就能较快地、正确地掌握所教授的舞蹈动作, 也会较自觉地及时纠正自己练习舞蹈动作时出现各种毛病, 教学质量会显著提高。
(一) 、教授新的动作
1. 教授新动作时, 教师首先应当给学生正确的示范, 同时要求教师讲清动作规格和要领, 说明动作的形态和用力的方法。教师在讲解时语言要简洁、明了, 要精讲多练, 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反复练习上。
2. 动作规格和概念要有步骤地提出。
3. 要选择有效的训练步骤。
4. 教授新动作或开技巧“法儿”, 教师要认真备课。如果教师备课不充分, 学生动作要领把握的不正确, 要想改正非常困难。
5. 教授新动作和新组合时要将节奏及动作记在脑子里。
6. 教授新动作时可先解说动作的做法, 然后解说节奏, 也可以由教师口数节拍让学生练习, 然后再配上音乐练习。
7. 教授一个新动作后 (即使仅仅是动作的某一步骤) , 教师要在教室中选择一个能纵观全班学生练习动作的位置, 观察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 以便对学生在练习动作时出现的问题和毛病及时指点、纠正。
(二) 、纠正动作
纠正动作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所谓“有重点”就是不能“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看见什么毛病纠正什么毛病, 这样会导致课堂教学秩序杂乱无章, 使教师在忙于纠正动作中处于被动状态。教师纠正动作一定要打主动仗。有计划、有重点、严格要求, 及时找原因, 动作重复练习时要提出新的要求;学生进行组合练习时, 开始可以化整为零, 分割成几小段分别纠正。为了节省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舞蹈教师要善于总结、归纳历届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以便于提前制定纠正计划, 使舞蹈教学有的放矢。
二、示范
舞蹈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 是用身体和节奏表现思想感情的。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生动的形象去指导和启发学生, 给学生反复地示范动作。教师示范要有充沛的感情与热情, 示范动作要力求准确无误、节奏鲜明。示范包括单一动作和组合动作, 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局部动作示范, 但局部示范尽可能减少。此外, 也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 或者选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示范。幼师专业的学生有的在幼小的时候就学过舞蹈, 可把这部分学生培养成为骨干, 由她们领头进行课外训练。
教学方法是依据教学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 教学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提高而日趋完善。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 教学方法的发展也是无限的。
三、利用舞蹈教学,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格
中等专业学校幼师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她们进校时大都没有舞蹈基础, 大多又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 怕吃苦怕受累几乎是他们的共同的特点, 而幼师专业的舞蹈课的课时又少, 进行系统的舞蹈训练几乎不可能, 但舞蹈教学的基本规律又必须对学生进行规范训练。因此, 在教学中我对把上的立姿、勾、绷脚到把下的弹、跳、转训练;从中国古典舞的手、脚位、基本步伐到身韵组合, 一招一式都严格要求, 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 持久的耐力、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的精神。
(二)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一切舞蹈教学成果, 都要在作品中通过学生表达出来。因此, 在舞蹈排练中, 要求学生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 并以自身的激情和表演来激发学员的情感, 培养诱导学生的表现欲和超越欲。此外, 一个舞蹈作品表演的成功, 必须经过每位参加演员的全心投入和集体协作努力, 容不得任何消极、懈怠和漫不经心, 从而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美育教育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项重要手段。舞蹈美作为美的一种表现形式, 包括形象美、动作美、造型美、旋律美以及服装美, 通过这些美的熏陶和感染, 不仅会使学生成为接受美感的人, 而且还会成为美的传播者。另外, 舞蹈还能表达一种美的思想内涵, 通过舞蹈组合的排练和舞台表演, 让学生去认识生活, 感受生活的美好, 通过歌颂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 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 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舞蹈培养】推荐阅读:
论少儿舞蹈教学中学生感受力和表现力的培养10-04
舞蹈专项学生10-23
高职学生舞蹈教学09-11
大学生体育舞蹈10-20
舞蹈对学生个性发展11-19
全国大学生舞蹈大赛05-25
中学生舞蹈素质教育10-29
排练新舞蹈小学生作文07-09
小学生六年级舞蹈作文09-01
小学生舞蹈发言稿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