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研究

2024-10-19

舞蹈研究(共12篇)

舞蹈研究 篇1

大众舞蹈是一种扎根于群众的艺术,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展,当前大众舞蹈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种共同需求,成为了一种普遍沟通的媒介。大众舞蹈从生活中去挖掘创作素材和灵感,直接反映生活,自然也就会对来源于生活的舞蹈艺术产生影响。随着二者的不断融合,当前大众舞蹈与舞蹈创作已经有了很多的结合点。

一、促进大众舞蹈和舞蹈创作融合的原因分析

1、二者的艺术同源性

实际上不管是大众舞蹈还是舞蹈创作都是以生活为根本的,所以从这点上来讲二者在艺术上是具有同源性的,早在远古时期舞蹈就融入到了生活当中,并且随着生活的积累,舞蹈有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源泉。我们知道舞蹈是一种高于生活的艺术,但同时也在不断的走向大众,那么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要更多的和大众舞蹈贴近,而二者的同源性就使得二者的靠近成为了可能。例如朝鲜舞蹈《农乐舞》本身就是大众舞蹈,其创作来源于农民劳作后的放松及对丰收的祈求,属于一种自娱性极强的大众舞蹈,当前经过舞蹈创作这种大众舞蹈在经过加工和提炼之后已经被搬上了舞台,成为了一种能够观赏性的舞蹈形式。生活为大众舞蹈、舞蹈创作提供了素材,也正是因为有了生活才能够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反之舞蹈也是生活的一种提炼。

2、二者在形象塑造上都具有典型化

舞蹈不可能将生活包罗万象,那么舞蹈就需要将生活当中的人和物进行提炼及创作,并且在提炼和创作的过程当中是非常注意典型化的,大众舞蹈的典型化形象塑造考察的是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舞蹈创作的典型化形象是基于生活而对艺术的一种提炼和加工,所以说不管是大众舞蹈还是舞蹈创作都是一种对典型化的捕捉,而捕捉的成功与否对于舞蹈的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大众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1、大众舞蹈丰富了舞蹈的创作形式

大众舞蹈作为一种非职业的舞蹈,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可以参与进来,具有极强的群众性、地域性和自娱性,而这些大众舞蹈也对舞蹈创作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例如大秧歌是我国民间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众舞蹈形式,产生于小农经济,其中的很多动作都来自于生活,是一种祈求丰收的舞蹈。这种舞蹈形式以其广泛参与性和传承性流传至今。舞蹈《一个扭秧歌的人》就是借助于大秧歌这种大众舞蹈的地域特色来进行秧歌艺人的人生描绘,其创作的形式来源于大秧歌。艺术是来源于又高于生活的一种生活表现形式,而大众舞蹈这种舞蹈形式则为舞蹈艺术形式及动作注入了新鲜的养料和血液,使得舞蹈创作形式更为丰富。

2、大众舞蹈影响舞蹈创作的形象

舞蹈作品中所表现的舞蹈形象是极具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能够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当中受到感染,从而和舞者产生共鸣。大众舞蹈所具有的自娱性和生活性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感染性,大众舞蹈中丰富的生活基础为舞蹈创作的形象提供了源泉,使得舞蹈作品更具美感和生命力。例如曾在电视舞蹈大赛中表演的《顶碗舞》,其创作就来源于蒙古族的一种大众舞蹈形式,在大众舞蹈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并在舞蹈的动作和难度上进行了相应的提高,在动作构图上进行了创新,使得舞蹈创作成为了一种审美创作活动。

3、大众舞蹈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审美空间

舞蹈审美创作本身就是舞蹈创作者生活再现的过程,舞蹈创作者生活、教育、成长环境的不同,舞蹈的诠释和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所以才会有了千姿百态的舞蹈形式。成功的舞蹈是需要与观众产生共鸣的,需要深入观众内心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大众舞蹈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时候,还使得民众的审美情操得到了提高。而大众文化也对舞蹈创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不管是社会还是国家都要求舞蹈创作要符合生活、符合社会的发展,那么大众舞蹈本身所具有的自娱性质就为舞蹈创作提供出了更多的创作空间。我们知道大众舞蹈是人民群众所创作的,那么这种舞蹈形式当中就凝聚了人们对美最原始的、最本质的渴望,所以在舞蹈创作的过程当中将大众舞蹈的这种对美的渴望融入其中,舞蹈艺术自然也就实现了与时俱进的目标。现代人随着社会、科技等的发展,文化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那么对于舞蹈当中的美就有了更多的感触和体会,同时还有很大的一部分人愿意加入到舞蹈的传播活动中,那么这也要求舞蹈创作要能够更贴近于大众需求,才能够保证群众的参与和传播。

三、大众舞蹈与舞蹈创作的融合趋势

当前我国对大众文化的越来越重视,大众舞蹈符合大众文化的需求,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是紧跟时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凝聚力的创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大众舞蹈所具有的这种魅力和作用必然会引领舞蹈创作的发展,而舞蹈创作必然会越来越靠近大众舞蹈,为舞蹈创作者提供更多的方向和感悟,为舞蹈创作搭建出更为宽广的平台,所以未来舞蹈创作一方面会更多的从大众舞蹈中提取素材,另外一方面还将会和大众舞蹈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舞蹈形式。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创作和大众舞蹈不断的进行着融合,这即是大众文化发展的需求,也是因为二者所具有的同源性及在事物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同样具有的典型性,而大众舞蹈一方面丰富了舞蹈的创作形式,另外一方面还影响了舞蹈创作的形象,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审美空间。在舞蹈创作中融入更多的大众舞蹈元素,才能够使舞蹈创作更具魅力,也同时能够让大众舞蹈的道路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郭俊峰,张妍,著.从生活到艺术民间自娱性舞蹈与舞台表演艺术[J].舞蹈杂志,2011.

[2]胡中辉,著.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舞蹈创作及表演人的培养研究[J].艺术教育,2010.

舞蹈研究 篇2

在20世纪30年代于中国传播和发展起来的就是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是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产物,为了使体育舞蹈具有中国特色,加入中国元素为背景,可以使更多人理解和欣赏体育舞蹈。

本文将通过探究体育舞蹈融合了中国元素的过程,以及体育舞蹈如何被其影响而发展的,建立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中国元素;体育舞蹈;融合

国际之间的互通往来不断深入,不同之间的文化也在融合和渗透的过程之中,体育舞蹈独有的艺术魅力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与独特的中国元素相结合感染着世界各国人民,两者的文化底蕴使得这种肢体语言在相互交融中得到体现。

一、中国元素融进体育舞蹈的原因分析

1、体育舞蹈发展的需要

体育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产物,它能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一个时代的情感。

舞蹈研究 篇3

关键词:古典舞;戏曲舞蹈;艺术;表现

戏曲从宋代出现至今已经有了800多年的历史,而戏曲艺术的产生和舞蹈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戏曲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将我国传统舞蹈进行了去粗取精,而后经过不断发展有了自己的特色。

1 戏曲舞蹈的特点

唐末宋初的纷乱使得舞蹈、戏曲等得到了融合和发展,从而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戏曲舞蹈。戏曲舞蹈在后续的发展中形式不断变化,融合了宫廷舞蹈、民间舞蹈,在我国舞蹈历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1.1 程式上的严谨性

程式化是戏曲舞蹈最大、最突出的特点。所谓程式化指的就是在表演上具有一定的套路,我们看到的每个戏曲舞蹈都有开场白,然后是进行奏乐起舞,中间还需要穿插问答,然后在奏乐起舞,反复着进行,这就是戏曲舞蹈的程序化的体现。另外,不管是其中的武打场面,还是感情部分都具有程式化的特点,这样的程式化的特点来源于宫廷舞蹈,是对宫廷舞蹈这一特点的延续。

1.2 风格上的民间性

戏曲本身就是一种来自于民间的艺术,所以戏曲舞蹈自然也就具有了民间性,另外戏曲舞蹈还吸收了大量的民间舞蹈,这样就更使得民间性的风格特点得到了加强。例如在戏曲舞蹈《赛娇容》当中对民间舞蹈进行了吸收,在戏曲舞蹈中加入了大量的民间舞蹈动作和舞蹈语言,使得戏曲舞蹈的发展更加的宽泛。

1.3 演出上的文艺性

戏曲产生的历史年代文人志士是不受重视的,所以他们就通过戏曲来表达感情,那么戏曲自然也就有了这些文人志士的文艺情怀,同时戏曲舞蹈因为吸收了戏曲的特点,在演出的时候也就具有了文艺性。

2 中国古典舞蹈的回归

中国舞蹈自古有之,经历了从独立存在到融入戏曲舞蹈的发展历程,到后来从戏曲舞蹈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中国古典舞蹈。戏曲舞蹈通过程式化的舞台表演让整个舞台更具美感,但是戏曲舞蹈侧重的是抒情和叙事,注重于利用表演者的动作和表情来寄托生活和表现生活,中国古典舞蹈在此基础上对戏曲舞蹈进行了发展,在戏曲舞蹈当中身段表演是对表演最本质和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在戏曲舞蹈出现之初就是戏曲和舞蹈的一种融合,在舞蹈的编排上实现了对戏曲元素的吸收,大大拓宽了舞蹈的表演空间,那么当中国古典舞蹈从戏曲舞蹈中分离出来后就具有下面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典舞蹈具有了戏曲舞蹈中的叙事元素,使得其具有了抒情艺术性。

第二,中国古典舞蹈具有了戏曲舞蹈中的生活化,使得其表演的手段更加的丰富化。

第三,中国古典舞蹈具有了戏曲舞蹈中的武术等表现形式,使得其具有更多的舞台表现力。

在历史的进程当中,从戏曲舞蹈中剥离出来的中国古典舞蹈也逐渐地形成了特色,当前我们所看到的中国古典舞蹈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摆脱了戏曲舞蹈的程式化及编排手段,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舞蹈形式。与戏曲舞蹈相比,中国古典舞蹈不管是在神韵上还是在动作的表现上都更胜一筹,同时由于我国在积极地进行传统文化的回归,在步、手、法等的结合过程当中做得更完美。当前例如《飞天》等中国古典舞蹈优秀作品不断地涌现出来,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典舞蹈所承载的魅力。

3 二者的关系研究

3.1 戏曲舞蹈拓宽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道路

当前我们所看到的中国古典舞蹈是从戏曲舞蹈中分离出来的,那么中国古典舞蹈也就自然的具有了戏曲舞蹈的特点,戏曲舞蹈的发展也决定了所分离出的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并且使其更具有个性化。中国古典舞蹈在动作方面吸收了戏曲舞蹈的精华,并经过后续的打磨和发展,在动作节奏、顺序和力度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虽然在一段时期由于戏曲舞蹈的出现,单独以舞蹈形式来进行表演的方式基本上消失了,但是戏曲舞蹈却借鉴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特点和形式,并且将其和戏曲艺术进行了融合和创造,这使得中国古代舞蹈有了在该时期有了戏曲的特点,实际上是对其内容和表现进行了丰富。

3.2 中国古典舞蹈丰富了戏曲舞蹈的表演体系

戏曲舞蹈是我国独特的一种艺术,其审美性和艺术性是非常需要进行探讨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正是因为中国古典舞蹈的加入才使得我国的戏曲有了独特的表演体系,形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国戏曲。

3.3 二者互相促进、密不可分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戏曲舞蹈大大地扩宽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内涵,而中国古典舞蹈则在借鉴戏曲舞蹈的同时也做到了对戏曲舞蹈表现体系的发展。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从戏曲舞蹈中分离出来的中国古典舞蹈有着非常坚实的舞蹈基础,本文所研究的两个主体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

3.4 中国古典舞蹈做到了对戏曲舞蹈的创新发展

作为戏曲舞蹈旁支的中国古代舞蹈在后续的发展中加入了很多现代化元素,在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做到了与时俱进,所以虽然说中国古典舞蹈在表演的过程当中避免不了戏曲舞蹈的痕迹,但是并不是说中国古典舞蹈是对戏曲舞蹈的模仿,中国古典舞蹈将戏曲舞蹈当中的舞蹈动作进行了变化和发展,并真正的独立形成了自己的创新动作体系。另外,我们知道戏曲舞蹈非常重视叙事性,但是中国古典舞蹈则更倾向于对人物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的表达。所以,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知,中国古典舞蹈并不等同于戏曲舞蹈,二者是有区别的,中国古典舞蹈是戏曲舞蹈的一种创新发展。

4 结语

中国舞蹈自古有之,经历了从独立存在到与戏曲舞蹈融合,到后来从戏曲舞蹈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历程,戏曲舞蹈的形成是将中国传统舞蹈和戏曲艺术融合后的结果,到了20世纪中叶中国古典舞蹈从戏曲舞蹈中剥离了出来,并形成了独特的舞蹈体系。中国古典舞蹈源于戏曲舞蹈,所以二者是有一定联系的,一方面戏曲舞蹈拓宽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舞蹈丰富了戏曲舞蹈的表演体系,也就是说二者是一种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古典舞蹈等同于戏曲舞蹈,而实际上中国古典舞蹈是一种对戏曲舞蹈的创新表演形式,作为一个优秀的舞者,只有认识到戏曲舞蹈和中国古典舞蹈的联系及区别,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两种舞蹈形式。

参考文献:

[1]马潇.论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戏曲之异同[J].赤峰学院学报,2009.

[2]袁乐.舞蹈与传统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舞蹈音乐结构和舞蹈表演关系研究 篇4

一、舞蹈音乐段落结构和舞蹈段落结构关系分析

舞蹈和音乐虽然是两种不同的门类, 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诸多的相似性, 即两者在段落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舞蹈音乐段落结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促进乐思及形象的表达, 不同的音乐段落结构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相同的主题, 并使得主题的表示形式呈现多样化。而舞蹈段落结构的不同也有助于舞蹈内容的表现, 使其展现出一定的情感, 从而深化了舞蹈的内涵。

二、舞蹈音乐旋律结构和舞蹈旋律结构关系分析

所谓的旋律是指舞蹈或者音乐表现过程中, 作者以流动的时间形态来展现出来的自身的情思或感触, 这种情思或者感触最终以音乐的高低起伏、音程的跳动而产生的音乐线条形式得到体现。为此, 旋律是情感的表现形式, 表现出了创造者的心情状况。同别的情思表现形式相比, 旋律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并不能通过具体的含义来体现, 而是通过五声、七音或者十二序列音乐曲表现。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 使得舞蹈创作者能够充分发挥艺术想象能力, 通过不同的舞蹈形式来展示音乐的情思, 使得两者能够相互呼应, 形成一个完美的情思表现体。

舞蹈音乐给舞蹈创作所带来的动力效果主要可以通过三方面来表达:首先, 音乐可以作为一种基本节奏和旋律伴随舞蹈始终, 这种形式的关系是音乐烘托舞蹈表演全程, 使得舞蹈能够有良好的表现主题, 并从始至终引领着舞蹈的发展变化;其次, 舞蹈创作可以把音乐作为主要对象, 通过音乐来获取舞蹈的内容。这种形式的关系是舞蹈以音乐为基础, 并以音乐的情思为舞蹈的表现情思, 两者在表现主题上是一致的;最后, 舞蹈家们可以通过音乐来获得创作灵感, 展示音乐所激发的自我情感。音乐和舞蹈的这种关系是当前很多舞蹈创作的形式, 编舞者根据音乐带来的情感启发, 创造符合音乐心境的舞蹈内容, 从而具有较强的感情基础。根据上述情况描述, 在舞蹈创作旋律方面可以总结为下述几个形式:一是演绎形式, 即在音乐十分流畅的情况下, 让编舞者随之翩翩起舞, 舞蹈内容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呈现相应的发展;二是对抗的形式, 即脱离舞语, 创造出同舞语相对的具有对抗性的形象语言, 最后使得配合后的音乐和舞蹈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效果, 这种形式的舞蹈创作旋律具有很强的表现感, 能够从对比的形式实现主题的凸显;三是对话的形式, 即把音乐仅且当作一种烘托舞蹈的角色, 然后有目的地配合舞蹈动作, 让舞蹈可以充分的单独展现, 这种形式的舞蹈创造是以音乐为起子, 启发下一步舞蹈的发展方向, 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四是忽略的形式, 即音乐和舞蹈彼此单独展现, 互不干扰, 这种形式的舞蹈旋律创造需要具备较强的情思, 能够有效地将舞蹈和音乐区别开来, 从而实现彼此的独立;五是变化式, 即通过另一种舞语来代替原本音乐所阐述的某种舞语, 最终来获得某种特别的效果, 但是最终不管是哪一种方式, 都是想通过音乐旋律来推动舞蹈所展示的情绪, 最终又展示旋律的意义, 获得旋律和舞蹈之间最协调的合作方式, 完美地将舞蹈作品表现出来。

三、舞蹈音乐和舞蹈表演情感布局关系分析

舞蹈的结构往往很大程度上受到舞蹈音乐情感布局的影响, 舞蹈音乐情感布局将直接影响舞蹈表演者期望表达的内容、情绪以及相关的表演时间和顺序, 除此以外, 也关系着段落结构跟主题思想。一般的群众自娱自乐性舞蹈, 从整体而言, 除了段落结构并不复杂外, 整个舞蹈也只呈现一种情绪, 所以它所呈现出来的情感是比较单一的, 而仪式类舞蹈, 情感的布局往往紧紧的配合仪式内容, 舞蹈的情绪将随着仪式的变化而随之变化。比如逢年过节时候展现的节庆舞蹈、一些民间流行的驱魔舞蹈等等。

从舞蹈音乐和舞蹈表演的情感布局的复杂程度来看, 舞蹈表演的情感布局深受音乐结构复杂程度的影响, 一般而言, 如果遇到音乐结构比较复杂的作品, 舞蹈内容通常情况下也会随之变得相对丰富多彩, 时而欢快时而忧郁, 时而温柔时而激情, 情感也相对而言比较丰富, 它通常在舞蹈段落和段落之间, 体现出一种特别的或是对比的情感, 这也使得舞蹈表现呈现出较大的情感起伏, 给观赏者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一些具有剧情的舞蹈和舞剧往往情感都呈多线索发展, 除了段与段之间呈现变化发展外, 同一段落也会夹杂着不一样的情感线索, 特别是在交响性舞剧当中所展现的对比性尤为强烈, 一般在创作舞蹈音乐的时候, 往往会采用一些旋律的走向、和声的色彩、节拍的切割、音色的搭配、调性的转换和空间的创意因素来形象和帮助所要展现的音乐的情感内容。而当舞蹈音乐结构比较单一的时候, 舞蹈表演内容和形式也趋于简单, 简单的音乐结构背景下不大可能衬托复杂的舞蹈表演, 否则将会使得音乐和舞蹈表现呈现出较大的反差, 让观赏者觉得表现形式不一, 主题不一致等反面效果。为此, 舞蹈表演的情感布局要根据音乐结构的复杂程度来进行, 不能一厢情愿的分割开来, 使得两者不能实现协调和统一, 最终破坏舞蹈的表演观赏性。

摘要:舞蹈音乐是舞蹈表演的重要基础和组成内容, 舞蹈音乐结构也因此在很多方面影响着舞蹈表演。本文从舞蹈音乐结构和舞蹈表演之间的关系着手, 论述了两者如何实现统一, 实现舞蹈的完美表演。

关键词:舞蹈音乐结构,舞蹈表演,编排关系

参考文献

[1]朱红.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再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7 (1) .

[2]吴祖强.舞蹈音乐的结构及其它[J].舞蹈, 1962 (6) .

[3]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2004.

当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策略研究 篇5

(一)生源参差不齐,舞蹈基础差异较大当前高职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来自普通高中,只有少数是来自职高等艺术等学校。因此,刚入学的学生有的基本上没接触过舞蹈,根本没有舞蹈基础,另外,这些学生年龄偏大,身体的柔软度以及韧性没有开发过,这给舞蹈教学增加了不少的难度。由于高职院校舞蹈专业的生源不同,对于那些从职高等艺术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已经在学校训练过几年,有一定的基础,不管是在柔软度还是柔韧性上都要比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好的多。因此,这就造成了舞蹈素质上的差异。

(二)学习意识淡薄、创新意识不够对于入学前没有受过任何舞蹈训练的学生来讲,刚开始的基本功素质课比较枯燥单一,而且也比较累,这些学生容易产生厌倦、烦躁等现象,对于那些增加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来讲,这些课程是轻而易举的,容易自满,这些都不利于舞蹈教学。传统的舞蹈教学教师主要强调模仿教学。在实际中舞蹈教学的课时比较少,而内容又是非常多的,从而造成基本技能的教学不足。

(三)学习时间偏少,任务落实不到位高职属于专科教育,学制3年。如何在3年时间里综合考虑培养对象、培养目标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材施教,是专业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职教育更重信息,更讲究实用性和全面性。首先,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广泛的舞蹈信息。要改变舞蹈学科划分过细、过窄的状况,避免学院派训练过分追求技术规范的特点,创造接收各类舞蹈信息机会。比如在舞蹈学院的教学中,朝鲜舞要从基本体态、屈伸训练、手位、脚位慢慢练起至少要学满一个学期。选择的教学内容针对性要强,如省略技巧训练,而加强舞蹈编导训练,增加剧目排练等科目,最终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技能覆盖面广、具备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二、高职舞蹈教学策略分析

(一)在高职院校应开设舞蹈艺术教育课程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也可结合本校专业特点,开设一些必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坚持舞蹈教学以美育人、以德育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教学目标。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舞蹈教师提高专业素质,鼓励和支持教师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经常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和教学观摩,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要为舞蹈教师提供登台表演和参加各项比赛的机会,使其逐步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舞蹈研究 篇6

【关键词】 仫佬族舞蹈文化教育传承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及其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渐缩小,本民族特有的主体文化特性也不断被削弱,尤其是弱势文化面临着被强势文化同化的危机。仫佬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也收受冲击。因此,必须对仫佬族的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

学校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力军,利用教育手段传承民族文化的观念正在普及: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标准改革中,强调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把弘扬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基本理念纳入《中小学课程标准》;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要求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因此,在仫佬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中进行本土舞蹈文化教育有积极意义,传承仫佬族民族文化也应成为当地教育工作者迫切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中小学的舞蹈教育为例,对此作初步研究。

一、 舞蹈教育与仫佬族舞蹈文化

中小学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石。舞蹈和教育都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们同存于人类文化这个机体之中,不同的是教育还起着传承和保护文化的作用。因此,在中小学中进行仫佬族舞蹈文化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舞蹈教育具有保护和传承仫佬族舞蹈文化的作用。仫佬族民间舞蹈是仫佬族民间文化世界里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些传统舞蹈作为仫佬族文化遗产精华部分被传承下来,但是目前这些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的边缘。仫佬族的依饭节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饭节是仫佬族特有的节日,它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还凝聚仫佬族人民的伦理情感、宗教信仰、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文化。同时通过节日的祭祀仪式的举行还能进行宣传教育、文化传承、娱乐审美等。依饭舞是依饭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态文化,变化的因素很多,传承也因此带有很大的阻力。在学校里传承依饭节舞蹈,扩大这些文化的传承面,对保仫佬族文化遗产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舞蹈教育具有促进仫佬族舞蹈文化发展的作用。纵观历史,任何民族艺术都处于一个发展的状态之中,仫佬族民间舞蹈亦如此。因为人在特定的环境中会有特定的审美观念,如果仫佬族舞蹈依然保持着原始的状态,与现代仫佬族人民的思想格格不入,那么它就很容易为仫佬族人民所摈弃,也不可能还流传到今天。因此,仫佬族人民取其民间舞蹈的精华部分,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社会环境等,使仫佬族优秀的舞蹈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仫佬族民间舞蹈是仫佬族历史文化的特有载体,在传承仫佬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还丰富仫佬族人民的精神娱乐生活,使他们的精神信仰在这个动态文化当中得以牢固加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仫佬族的群体性格,对振兴仫佬族的民族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舞蹈教育对传承仫佬族民间舞蹈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 仫佬族地区舞蹈教育传承本土舞蹈文化的困境

在中小学舞蹈教育中进行舞蹈文化知识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当地的舞蹈教育发展滞后,难以实现在舞蹈教育中传承舞蹈文化。

(一) 对舞蹈基础教育的偏见

各个学科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课程标准,但舞蹈学科由于各方面原因还没有自己的学科课标,只能在音乐课堂中穿插进行,由此导致许多人对舞蹈教育的认识不足。《规程》规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规程》规定艺术教育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非课堂的教育不能称为艺术教育,因此罗城当地很多的学校和教师由于课堂上无法实现舞蹈基础教育而对其全盘否定,而且忽略其他两项内容,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方面。当地教育部门也按规定举行三年一届的中小学的艺术展演活动,但是由于大家忽略其中的教育意义,因而各学校对待这个活动只是应付式的参与,并没有达到教育目的。

(二) 缺乏师资力量

罗城的中小学舞蹈教学是穿插在音乐课堂中的,但是当地学校音乐教师绝大多数是兼职教师,他们兼职音乐课、美术课,甚至有些老师既上音乐课,又上文化课。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的教学重点放在文化课的教学上,而非艺术教学。更重要的是,兼职老师没有音乐舞蹈专业的能力去选择、整理和发展仫佬族的音乐文化、舞蹈文化,因而也无法进行相关仫佬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教学。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就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

(三) 学生对本土舞蹈文化的价值认识缺失

在罗城的中小学里,仫佬族学生占了大部分。但是他们都不太了解,甚至有些学生从未了解和接触过本民族的民间文化。忽视民族文化往往导致学生缺乏民族文化修养,缺失对仫佬族舞蹈文化价值的认识。中小学生将来应成为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主力军,但是对本土民族舞蹈文化价值认识的缺失将使仫佬族舞蹈随着老一辈的逝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三、 对策建议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其位于桂西北大石山区,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原因,该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也相对受影响。长期以来,当地舞蹈教育面临经费不足、设备简陋、师资紧缺等诸多因素的困扰,因此不能按大纲要求实施,要改变现状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当地实施舞蹈教育以传承仫佬族舞蹈文化时,可以灵活多变。在学生主体核心地位不变、师资队伍和设备不变的情况下,探索一个适合本地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方式,实现本土舞蹈文化的传承。

(一) 灵活进行舞蹈教育

按《规程》的精神,在学校实现舞蹈教育有三种途径,除了在音乐课堂中穿插仫佬族舞蹈文化的知识外,学校还可以从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进行。如可以在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中进行仫佬族舞蹈文化的教育,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相关舞蹈的视频,编排一些简单的舞蹈并以集体舞或是体操的形式给学生排练,让他们真正参与仫佬族民间舞蹈。在校园文化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可以以海报、黑板报、广播等形式进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安排教育手段。

(二) 探寻适合的教学模式

探寻一个适合仫佬族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的教学模式,使其在传承仫佬族本土舞蹈文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要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界定“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四位是指教师、家长、民间艺人、仫佬族民间舞蹈文化,一体是指学生。这是在仫佬族地区中小学传承本土舞蹈文化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里,应严格遵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家长、民间艺人是合作伙伴,多方面互动,实现并依据学生所处的特定文化氛围,研究本土舞蹈文化教育传承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步,实施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核心,进行多方面互动。那么,如何让民族地区的学生与本土舞蹈文化互动起来呢?首先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调查。在节假日期间,鼓励学生对其较熟悉的、周边的社区、乡村进行田野调查,收集仫佬族舞蹈文化。与此同时,民间艺人应积极与他们交流和沟通,家长也主动配合学生的收集活动。通过对家乡的文化、民族特色、民间舞蹈的形式、民间传说、民俗活动等这一系列民族文化资料的发现和收集,让学生感觉到仫佬族民间舞蹈近在咫尺。其次,探究本土舞蹈文化。对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鼓励学生与教师、家长和民间艺人进行互动交流,并一同探讨一些关于本土民间舞蹈的问题,让学生以虔诚的态度去看待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通过对民间舞蹈的本源追溯,了解自身村寨和本民族的舞蹈特点,引起学生对本土民间舞蹈文化的关注。

第三步,体验舞蹈文化。本环节是激活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感悟力,以体验的方式认识本土舞蹈文化。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生命体验的过程,应鼓励学生展现收集的舞蹈文化,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演,并带动其他学生参与。通过探索和实践,亲身体验仫佬族民间舞蹈文化,使学生与仫佬族舞蹈文化“对话”,实现学生和文化传承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及教程[Z].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Z].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08106020401M3

16)

【作者简介】苏水莲(1984-),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舞蹈研究 篇7

对体育舞蹈专业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

2、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传统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制约了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

当今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学生过分的注重体育舞蹈的“形”, 而忽视“神”, 如单一的注重脚步、动作组合等肢体动作, 忽略了体育舞蹈所表达的实在内涵, 以致教学中出现学好一套基本步组合就学好了基本功、学完了一套双人组合就学好了一个舞种的错误认识。传统的体育舞蹈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认识、记忆, 并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动作缺乏表现力, 完全不具备传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的意义。这样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主动学习的动力。怎样提高学生的神形, 做到神形兼备, 则需要学生具有较优秀的创编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舞姿能力当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体育舞蹈动作的创编只是简单的动作的堆砌。

成套动作的创编不是简单的将单个动作罗列在一起, 而是遵循运动人体科学原理、美学法则和体育舞蹈项目的运动规律, 将单个动作有机的联系、和谐而完美的整合在一起、它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没有音乐的体育舞蹈将会失去生命力;舞蹈中将动作和音乐的内涵转化为自身内在的情感, 再借助于身体姿态、技术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等外部形态持续的表达出来;动作的创造和表演过程中, 总是离不开音乐的, 舞步要与音乐结合才能塑造出完美的形象。目前高校体育舞蹈的创编教学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舞步动作上面, 再来才是与音乐的合练。所以动作套路的成形过程基本上就是考虑动作与动作如何串联、如何衔接顺畅这些纯动作因素。体育舞蹈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假如舞步不能与音乐结合去塑造形象, 那么舞蹈就会变得僵化。所以成功的体育舞蹈创编应该充分的考虑音乐的因素而不是简单的动作堆砌。

(3) 体育舞蹈师资力量的欠缺。

缺乏专业、正规的体育舞蹈教师是目前制约体育舞蹈教学水平提高的最直接因素。体育舞蹈是专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对教师在舞蹈、音乐以及身体素质及实践经验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由于体育舞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师都是“半路出家”, 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 进修学习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从而造成体育舞蹈教师人才短缺、现任教师自身水平亟待提高的现状。教师本身对于体育舞蹈的创编能力就有所欠缺, 在怎样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上面就更是差强人意。

(4)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设置对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创编能力培养的制约。

(5) 目前很多开设了体育舞蹈专业课程的高校, 除了体育舞蹈专门院校之外, 一般的综合性院校体育院系开设体育舞蹈专业, 专业学习时间段均在大三、大四期间, 每周课时设置4至6课时, 大四期间安排一至两个月的专业实习。众所周知, 体育舞蹈涵盖舞种多样, 要求国际标准化基本技术, 具有竞技性体育项目的特点。学习难度高, 教学难度也大。有上述可知, 体育舞蹈的创编能力是掌握大量的动作语汇基础上, 进行动作组合和成套动作编排方面的能力以及对动作要素的处理能力。由于学时的限制, 专业学习时间受限, 致使基本技术水平和动作语汇储备量欠缺。再加上, 实践时间有限, 根据不同对象、任务创编练习的机会也少。等等情况表明, 目前高校体育舞蹈课程设置现状直接制约了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

(6) 学生自身缺乏独特的个性和良好地自信心。

体育舞蹈专业学生舞蹈创编的过程中, 在掌握一定的体育舞蹈基本理论知识、动作技能和技术后, 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需要, 对体育舞蹈基本动作进行创新, 在创编的工程中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整个创编过程可归纳为想、编、做、改、写, 这一创编过程要求学生的思维要开阔、要清晰化, 挖掘了学生的创作潜能加入自己的创编模式根据喜好创编出新颖的动作,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自己的个性, 在展示创编的体育舞蹈得到她人认可时, 对体育舞蹈的兴趣在创编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增强自信心。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认识、记忆, 过分的注重体育舞蹈的“形”, 而忽视“神”, 忽略了体育舞蹈所表达的实在内涵, 制约了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 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对舞蹈创编能力认识不足, 对体育舞蹈基本动作掌握、体育舞蹈动作的选择与编排、动作的细节处理、音乐的理解鉴赏、体育舞蹈创编的目的认识不够清晰。

(3) 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创编意识不够强、创编动作质量低、动作重复较多、脚步动作单一、动作缺乏创新、身体面向变化较少衔接不够紧凑、过度动作变化不流畅。

(4) 体育舞蹈师资力量欠缺, 缺乏专业、正规的体育舞蹈教师, 教师自身对于体育舞蹈的创编能力就有所欠缺, 在怎样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上面就更是差强人意。

(5) 体育舞蹈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学时受限制, 专业学习时间较少, 致使基本技术水平和动作语汇储备量欠缺。

3.2、建议

(1) 加强对体育舞蹈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 为体育舞蹈的创编打下基础, 并不断的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创新改进能力, 自觉的进行锻炼, 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结合实际自主创新, 提高体育舞蹈的创编能力。

(2) 优化课程结构, 在教材的选择、内容的充实、知识更新、教法等要多样化, 利用自己的变式和变位, 灵活的组织教学,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施创新教育, 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精神, 培养创编能力。

(3) 体育舞蹈专业学生体育舞蹈的创编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创造性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方法, 独立自主的进行体育舞蹈的原创性创新和自主性创新。

(4)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开拓自主创编体育舞蹈新套路, 并开展自编体育舞蹈大赛, 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锻炼身体, 增进健康, 为学生进行体育舞蹈交流创造平台, 相互交流, 提高组织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锻炼和培养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创编能力, 促进体育舞蹈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芳.高校体育舞蹈的创编与发展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9, 20.

[2]沈可, 高晖.浅析创造性思维在高校体育舞蹈教育中的必要性[J].湖北体育科技, 2000, 13.

舞蹈研究 篇8

新中国舞蹈的创立初期,戴爱莲先生提出了“人人舞”的理念,并且身体力行,将舞蹈创意、民众动员和国家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

近年来,社区舞蹈作为人们生活休闲的重要组成方式之一,受到专业舞蹈从业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这样一种以舞蹈肢体语言为载体的社会公共文化现象,如何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运用专业知识更好的服务百姓生活,提高社区舞蹈质量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

一、社区舞蹈的概念及意义

1、社区舞蹈的概念

“社区”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他被认为是社区理论的创建者,社区普遍被认为是指具有共同文化的人们集体生活的一定区域,本文特指城市社区。社区舞蹈是城镇化建设出现的新词,但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不难看出,这种聚集娱乐的方式才是人民群众一直以来所喜闻乐见的。有学者认为这种聚集的娱乐方式最早来源于统治阶级用来宗教祭祀的一种形式和手段,是原始生活和古代社会最为经常的自娱活动之一。城市社区居民是主要的参与人群,以社区广场为表演场所,是人们生活的产物。

所以,社区舞蹈是在社区(这里的社区是指比如社区大院、广场空地、城镇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广义概念)当中开展的,以欢快的舞蹈表演内容及集体性为主的舞蹈表演形式,具有开放性、自娱性、表演性和广泛群众参与性的舞蹈样式。

2、开展社区舞蹈的意义

1)强身健体、愉悦身心

社区舞蹈作为一种以舞蹈为表现形式的活动,具有活动筋骨、增强心肺功能、缓解压力、塑造形体的作用。能够增强锻炼者的肌肉力量、强化骨骼密度、缓解紧张情绪、锻炼协调性。在舞蹈的过程中达到健身的目的。

2)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日常生活中,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单一,在一天的工作之余,参加社区舞蹈既是增加了艺术氛围及艺术修养,同时解决了日常娱乐,在舞蹈的过程中,放松心情,与舞伴沟通拓展人际关系,也潜移默化的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

3)有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在长期的练习中,人们的气质会得到良性转化,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并且在练习中,人们的情感得以宣泄,精神愉悦感增强,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生活当中,发现自我价值,助推社会精神文明风气的有效形成。

二、宜春市社区舞蹈的现状

2015年7-12月,笔者对宜春市区各社区舞蹈参与者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问卷共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其中,问卷对象均为社区舞蹈的参与者,综合了相关调查结果,分析了社区舞蹈的发展现状。

三、社区舞蹈的特征

1、演出场地的开放性

基于所收回的调查问卷,表演场地一般是社区大院、广场空地、城镇公园,甚至是某个单位的门口宽阔地方。这些演出地点都是公共场所,没有像室内剧场的界限的束缚。

2、人员参与的大众化

同样通过整理问卷,社区舞蹈都是不收取费用的,而且没有位置的排列,人们自发参与,不分年龄性别,任何人只要想参与只需要直接加入即可。

3、舞蹈动作内容简单

正是由于社区舞蹈人人都能随时参与的特点,社区舞蹈的内容及动作设计就非常简单易学,不需要经过专业的舞蹈培训,只需要跟着多跳几遍就能学会。而且因为人员的不确定性,不存在队形的变化,使得舞蹈的难度降低。

4、舞蹈音乐的传唱度

由于演出人员基本是未参加过专业训练的人们,所以在音乐选择上一般是选择节奏感强和大家耳熟能详传唱度高的歌曲,这样在大家学习新动作的时候能更加好的配合上音乐节奏,以及不需要额外的精力去感受原本就已经熟悉的伴奏音乐。

5、舞蹈目的的自娱性

根据回收的问卷,在舞蹈目的这一项里所填写的为强身健体、塑造形体、娱乐心情等,而非其他娱乐他人的选项。群众都是从社区舞蹈中去得到快乐,释放压力,建立自信。

四、基于调查宜春地区社区舞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组织性不强,随意性大

根据问卷统计,能够每天坚持去练习的仅占12%,一周能去3-6天的占到54%,一周去到3次及以下的占34%,由此可见练习的随意性比较大,人员流动频繁,所以不利于舞蹈队形的编排,以及因为人们练习的频率不一样,新的舞蹈动作的教授时间将会被拉长,同时造成每天练习的群众的新鲜感缺乏。

2、内容过于老套,缺乏新意

所教授的内容均由领舞通过网络、碟片教学视频等途径进行自我学习,由于领舞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不一,导致许多社区舞蹈团体出现一直反复跳同一个或几个舞蹈,群众产生厌倦心理或者因缺乏新鲜感而降低参与积极性。

3、缺乏专业辅导,舞蹈水平难以提高,积极性减弱

社区舞蹈一般都没有专业舞蹈从业人员参与,对于动作的规范性无法把握,舞蹈元素无法很好的融合,在公共社区中,专业舞蹈从业者走进普通人群,是舞蹈艺术核心价值体现的最大效能。只有参与者不断提高舞蹈审美性及舞蹈的表现能力,才是坚持锻炼的原动力。

五、宜春本土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舞蹈资源

宜春地区民间音乐、舞蹈内容极其丰富,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安采茶戏,地方传统舞蹈,如万载花灯戏、高安上湖灯彩、靖安茶花灯、靖安马灯舞、靖安南山花鼓、靖安香花和尚舞、碗灯舞、丰城岳家狮、袁河锣鼓戏、万载开口傩等;地方传统音乐,如宜春评话、高安道情、宜丰开扎、靖安打鼓铲山歌、万载得胜鼓、万载纸棚山歌、铜鼓客家山歌等,文化艺术底蕴丰厚。在新时代背景下,不仅要让地方传统得以完整保存下去,还要保持地方传统舞蹈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促进全民健身,丰富我市社区舞蹈的种类。让我市的社区舞蹈能扎根百姓心中,加强认同感及参与积极性。

六、本土文化资源运用的可行性

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在温迪·葛瑞斯伍德“文化菱形”的基础上加入了艺术管理(即传播)的要素。证明艺术需要由一些人、组织或网格来进行分配。如果说剧场舞蹈演出是舞蹈文化创意产业的塔尖的话,那么各级各类的舞蹈文化活动则是整个舞蹈文化创意产业的塔基。只有有坚固的塔基,这个行业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发展。

与专业舞蹈从业者相比较,普通群众的身体条件较弱,有的体力不好,有的或许患有疾病,但社区舞蹈的特点就是广泛的参与性,并不是身材条件好、形象好的人才能跳舞,社区舞蹈更加面向全体群众。也是基于社区舞蹈的广泛参与性,就需要专业从业者根据地方传统舞蹈的特点,进行专门的针对性的编排。经过艺术编排的舞目既要保持地方传统舞蹈本身的特色和蕴含传统文化,同时还要易于接受。

以高安采茶戏的编排为例。

1)高安采茶戏1917年形成,主要流传于江西宜春地区,载歌载舞,地方色彩浓郁。在高安采茶戏当中有丑、旦、生等角色行当,早期的高安采茶戏为“单台戏”,是指由旦角或者丑角所表演的“独角戏”,后来逐渐发展为两旦一丑的“三脚班”。在高安采茶戏中常有“无丑不成戏”、“丑是戏中胆”的说法,可见丑角在高安采茶戏中的地位。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后高安采茶戏的不断优化改良,旦角的地位也不断提高。

2)保留舞蹈形态。舞蹈形态是区分不同舞蹈的重要依据,只有保证舞蹈形态的传承,将经典动作提炼,才能把握舞蹈精髓。丑角动作的主要特点在于“屈”,有高桩、中桩、矮桩之分;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滑步、摇蹉步、铲步、惊步等。同时还有老鼠沿梁、猴子端宝、猴子跳图、矮子下山、鸭子步、软脚瘟等等有特点的传统动作。在舞目中应该保留运用,合理根据舞目的需要进行选用。

3)角色区分。在采茶戏中,根据丑角与旦角的舞蹈姿态、舞蹈动作分别编排舞目。在高安采茶戏中也有非常多的男女对舞素材,保留男女对舞形式也有利于同性别在舞蹈感觉的把握的同时,还能调动男性参与社区舞蹈的积极性。

4)道具使用。高安采茶戏中常用舞蹈道具有扇子、手帕、水袖等,因为群众参与的大众化和开放性,根据道具使用的必要性来适当的选择道具,不要因为道具的使用导致动作难度过大,影响练习积极性。

5)传统音乐伴奏。高安采茶戏的曲牌多来自本地区的民间吹打,有时配上其他乐器,节奏欢快,旋律悦耳。音乐曲调有花旦调、老本调、小生调、小花调、争夫调、服药调、除棉花草调等。农民在丰收的喜悦、耕种的劳作当中,一人呼,众人和,且多为方言演唱,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选取传统音乐作为舞蹈伴奏,最适合高安采茶戏舞蹈动作的表现,甚至社区舞蹈参与者还能边歌边舞,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汁原味。

七、将本土传统音乐舞蹈文化融入社区舞蹈的意义

1、丰富舞蹈种类,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

社区舞蹈是集审美性、娱乐性、健身性、群众性、流行性于一体的休闲活动,人人都能参与,是真正的全民健身活动。许多社区舞蹈团体出现一直反复跳同一个或几个舞蹈,导致群众产生厌倦心理或者因缺乏新鲜感而降低参与积极性。所以,通过对地方传统舞蹈的整合、提取、创作、编排,丰富舞蹈种类,给社区舞蹈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参与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

2、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本土舞蹈元素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

我市拥有多项传统音乐、传统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底蕴丰厚。社区舞蹈作为一种全民健身项目,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弘扬了文化艺术,将如丰城岳家狮、高安采茶戏、袁河锣鼓戏、万载得胜鼓、万载开口傩等传统舞蹈元素融入到社区舞蹈当中,不仅为社区舞蹈注入了新鲜血液,为社区舞蹈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让我市的社区舞蹈更具有特色。同时,这也是当地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传承和发扬。

3、增强群众的自豪感、归属感

当地舞蹈对于当地民众来说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鲜明的风格特点,经过专业人员的编排将娱乐性和表演性融合,形成具有审美性的大众舞蹈作品,人们在舞蹈中能够感受到当地文化的魅力,增强自豪感和归属感。

摘要:随着经济的的繁荣,社区舞蹈作为一种全民健身的方式存在并发展着,如今的社区舞蹈处于相对平稳的变化发展时期,如何使得群众参与积极性持续增长的同时发挥文化传播、文化传承的作用是亟待舞蹈传承人及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社区舞蹈种类,地方传统舞蹈

参考文献

[1]黄剑敏.赣西音乐文化的历史文化学考察——基于传承人口述史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2]文华,路阳.专业舞蹈元素在社区舞蹈表演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4.12.

[3]颜煌,张朝霞.专业与社区舞蹈优势资源互补机制研究——以“人人舞”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6.

舞蹈研究 篇9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舞蹈表现力,培养

所谓舞蹈表现力,是指在熟练掌握舞蹈技巧、领会舞蹈内涵基础上,将舞蹈动作形象的表现出来,能够让观众充分体会到舞蹈所传达内容的一种技巧,一种能力。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是现代高校舞蹈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应然要求。

一、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影响因素

(一)先天方面

我们经常说某人在某方面具有天赋,这是对先天条件的一种客观陈述,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先天条件对一个人学习某种技能的影响和重要,高校舞蹈教学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亦是同样道理。即影响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先天条件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1。有些学生天生具备舞蹈表现方面的才能,舞蹈知识一点就通,对于舞蹈节奏感的准确把握也相对轻松。另外,对于天生具备良好舞蹈身体素质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舞蹈表现力可能会更加突出一些,但在情感和技巧等的培养方面同样需要依靠后天努力。相比于这些有天赋的学生,他们从一开始就占据一定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对他们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可以帮助他们提升舞蹈表现力。

(二)后天方面

后天方面主要是指学生生长的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学校师资力量、教师舞蹈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本身努力程度等对学生在舞蹈学习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若学生家庭环境艺术氛围浓厚,父母有舞蹈基础或一直从事与舞蹈相关的事业,那么该学生在舞蹈表现力上往往也会做出较好的成绩2。学校舞蹈教师师资力量强大,教师教学水平高,那么学生舞蹈表现力培养也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学生本身努力学习舞蹈,长期坚持不懈相信也会使自身舞蹈表现力得到一定提升。由此可见,后天方面因素也会对高校舞蹈教学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产生巨大影响。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有效措施

(一)扎实基础,规范动作

扎实舞蹈基础、规范舞蹈动作非常重要,它是一切舞蹈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前提基础与基本保障。因此,高校舞蹈教师应充分重视起对舞蹈基础训练的强化,切实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舞蹈基础,在日常训练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经常反复练习舞蹈基础,扎实舞蹈基础,并对学生舞蹈动作进行指导,纠正错误或不到位的动作行为,确保学生做出的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标准的、规范的、正确到位的,以便为舞蹈表现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3。舞蹈基础作为舞蹈基本功,对学生身体平衡能力、协调能力以及思维敏捷性要求较高,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关节、韧带、逻辑思维锻炼的舞蹈训练项目,强调舞蹈动作必须要做到位,做到标准规范。通过长期的训练,相信学生的身体力量、协调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等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舞蹈基础也会得到一定的加强,进而使舞蹈表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二)提升情感,丰富想象

舞蹈不仅是高校的一门课程,更是一种艺术,它需要学习者投入一定的情感,这样表演出来的舞蹈才会吸引人,才会富有生命力与韵味,才能达到良好的舞蹈表现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转变以往过于重视舞蹈技能培养的观念,加强对学生舞蹈情感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强化学生舞蹈作品内涵与作者情感理解训练,提升学生对舞蹈的学习情感与情感的投入,增强学生舞蹈内涵领悟鉴赏能力。对于舞蹈情感的培养,关键在于学生对舞蹈内容的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舞蹈的内容才能领悟舞蹈所表现出的情感4。在这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经典的、优秀的舞蹈作品供学生欣赏解析,要求学生通过观赏提升舞蹈理解能力,在理解过程中发现舞蹈的魅力,进而产生对舞蹈的强烈情感。

另外,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容易对舞蹈内容进行理解。教师应加强舞蹈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应加强对生活的体验与观察,丰富自身的艺术想象力,将从生活中所产生的感受、情感体验融入舞蹈训练当中,丰富舞蹈表现力。

(三)把握节奏,深化表现

舞蹈与音乐是形影相随,相互搭配的,舞蹈表演离不开音乐,音乐有了舞蹈而更加精彩,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是舞蹈艺术魅力与情感表现的重要媒介,而节奏感则是音乐的灵魂所在。进行舞蹈教学时,教师应将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作为教学中的重要训练项目,选取一些音乐节奏感强烈明显的舞蹈作品对学生节奏感进行专项训练。在节奏鲜明、旋律悠扬的音乐伴奏下,学生可以尽情的表演舞蹈,尽致的投入舞蹈情感,通过对节奏感的准确把握,将舞蹈动作、音乐、情感有效融合起来,从而达到良好的舞蹈表现力5。事实上,关于音乐节奏感与舞蹈表现力之间的关系,大量实际教学案例证明,准确的节奏感把握能力可以促进舞蹈表现力的提升,因为学生能够对音乐节奏感进行准确把握会增加其对舞蹈学习与表演的自信,在自信的驱使下学生容易做出良好的舞蹈表现力,而且节奏感准确把握本身就会为舞蹈表现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强化音乐节奏感训练来深化学生舞蹈表现力。

总结

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舞蹈教学及舞蹈表现力培养应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以学生为中心,不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通过舞蹈表现力的提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专业人才,这对推动我国高校舞蹈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注释

11.王紫涵.浅析高校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22):208+157.

22 .朱晓红,刘生贵.艺术表现力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培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0):111+113.

33 .宋萌.试析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29):213-214.

44 .李志晓.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探究[J].大众文艺,2016(1):234-235.

舞蹈研究 篇10

舞蹈和武术在形式上没有本质的差异, 他们都是“舞”的成分, 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有艺术表演的技巧和美的韵律感。武术中的“舞”与舞蹈中的“舞”是有区别的, 舞蹈中的“舞”是没有技击含义的, 武术中的“舞”是有技击含义的, 前者为赏后者为用。

历史上武术又称为“武艺”、“功夫”、“国术”、“挤击”等。武术是一种内外兼修, 术道并重的运动形式,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重, 广集技击的精华, 摄取养生的精髓, 以深邃莫测的玄机秘法, 开创了较为系统的技术体系和众多门派的中国功夫。中国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 蕴涵着中国传统哲理的奥妙, 以其内容广博, 层次纷杂的理论体系在华夏花园中焕发异彩。

作为以形体为表现形式的舞蹈,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它不同的社会功能, 或者兴盛于宫廷, 或者融入于民间,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 都赋予了它不同的表演形式和流派, 它再现了中国文化的不同阶层和不同理念的风俗习惯, 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众多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华夏百花园中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 五十六个民族在这里繁养生息, 从洪荒野蛮的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的高科技建设。在几千年漫长岁月中, 华夏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武术和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受到民族、地域的生态环境影响, 逐渐形成了符合本民族的意识观念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武术和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也表现出民族特定生存环境的不同风格特点, 在这些民族民间武术和舞蹈中都有这些民族古代文化的遗存。

武术、舞蹈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带有浓厚的民族形式, 除了用语言、文字表现外, 主要是用身体语言来表现民族文化的特征。

其实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已经出现了一种反映以演习原始人狩猎出征和氏族部落战争为特征的舞蹈。随着人口的繁衍, 氏族部落的不断扩大, 部落间为争夺猎物和狩猎场地时常发生战争。为使自己的氏族部落能够战胜对方, 就必须使氏族部落成员都能够掌握战斗的本领, 因此, 战争前后都有对付战争的演习活动。这类舞蹈形式后来发展成一种特殊的舞蹈门类, 即武舞。这类原始的“武舞”, 在历史书籍中也曾有过一些记载。《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争神, 帝断其首, 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 以脐为口, 操干戚以舞。”这虽然是神话, 却透露出远古神话时代的信息。在云南有这样一幅崖画:有不少一手执盾, 一手执矛的人物形象, 他们挺身, 叉腿而立, 姿态雄健, 从周围的画面看, 不像是实战中的人物, 更好似手执武器的舞者。广西花山崖画中, 有人形高大的首领, 腰佩环形刀, 手执环形刀, 作骑马蹲裆势, 张臂而舞的形象。在他的周围有数行排列整齐, 舞蹈动作一致的群舞者, 也许他们是在为欢庆胜利起舞。

还有发展于商周时期的武舞, 是和祭祀等宗教活动结合起来的。如奴隶社会广泛开展的舞蹈活动——“娱神”。他们在祭祀祖先和神祗的时候, 用最好的物品来祭神, 同时跳各种舞蹈让神来享受, 神的娱乐也化作人的娱乐。祭祀不仅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 而且还表示一个国家民族的昌盛。能够参加祭祀, 参与让祖先神祗高兴的祭祀舞蹈, 是一件光荣的大事, 从而成了人人争相参加的事了, 所以学习各种舞蹈就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开展的活动。当时除了开展祭祀舞蹈外, 各种宴会礼节中也有舞蹈, “舞者, 乐之容, 用之于武事, 则为武舞”。原始的武舞, 对后世的舞蹈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历代皇朝都制礼作乐, 继承和创立歌颂其武功的武舞。从历史渊源看, 两者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武术原本是为了军事训练的。两军交战前, 举行阅兵式, 士兵手持作战的兵器跳舞;战斗胜利后, 在庆祝活动时, 又把那些在战斗中获胜的经验拿来即兴表演, 以示威武和荣耀, 这就是典型的武舞。

如武舞中的“大武舞”, 不仅有兵器, 还有队形变换和攻防击刺等动作《史记·乐书》中曾记载一段:周武王得取天下的舞蹈, 分为六段, 从周武王兴兵灭商到建立强大国家“盛威于中国”止, 舞蹈者按一定的情节规定“击刺进退”, 这种按情节规定的攻防击刺, 表现了艺术美的动作。此外还有羌族的“铠甲舞”, 景颇族的“刀舞”也都是远古战争舞蹈的形式。

无论是操干戈还是持矛盾, 其动机和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演练军事技艺的因素, 所有的操练不仅有各种身体活动, 而且练习的动作也多是进攻和防守的内容。无疑, 这些原始的军事技艺, 对后世武术套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以后, 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增多, “武”的攻防格斗因素减少, 逐渐被练兵中的军事训练内容所抛弃, 成了专门供人欣赏的宫廷艺术了。但武舞中的套路形式及其丰富的演练技巧却成了以后武术套路技术中的主要内容。

虽然, 原始社会中的打猎、部落间的战争和舞蹈对武术的产生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但是武术毕竟不等于打猎, 不同于打仗, 也不是舞蹈。武术的形成和成熟还需要更加充分的条件, 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成熟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中国武术把身体与精神、健身娱乐与格斗技术融为和谐的一个整体, 久需要更长的时间, 更为特殊的。幸运的是, 历史慷慨地给了中华民族发展武术所需要的时间和条件。

中国古典舞中的剑舞, 作为历史状态, 可以追溯到上古。剑舞也属于古代武舞的一种。由防身御敌的古老武器, 在掌握剑的练习过程中, 精湛的击剑技艺和各种舞剑的动作姿态被创造出来, 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舞蹈。可见, 剑舞是由武术转化为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继承、吸收、提炼和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传统身体语言的共性特征的深厚基础, 且也摆脱了武术的套路化模式, 建立起极具特色的独立的舞蹈表现形式。直至今日, 中国各民族仍保留及其丰富的手执武器而舞的舞蹈, 利用刀、抢、剑、矛等武器起舞, 舞姿雄健, 技艺高超, 特别是武术与舞蹈的巧妙结合, 更体现出技艺融合, 气势浩荡, 丰富多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各民族的民族精神。

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使中国武术和舞蹈的滋养源源不断, 无比丰富的养料孕育了这二者的形成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二者有分有合,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在不断地分和中相互影响。武术和舞蹈文化中的“形”与“意”的相互交融, 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透过中国武术和舞蹈,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透过中国武术和舞蹈, 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人的行为规范, 审美观念, 心态模式, 价值取向, 人生观和宇宙观。

它们既是联系的又是区别的。原初的舞蹈与人类生存本能相关, 但从一开始, 它就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 而是带有影响他人, 维系社会的目的。随着人类的演进, 舞蹈逐步产生了各种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 这一切依然带有明晰的社会性, 它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一般说来并非由个人而是由社会来认可的。舞蹈在不断发展中一部分实用功能渐渐地减弱甚至消失。但它已形成了自身的形态, 并且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加强而不断提高着自身的审美价值。无论是在民众中自然传衍的舞蹈, 参与者在特定的环境里尽情宣泄情绪, 把内心的感受和对美的追求传递给共舞者, 力求深刻地反映人生, 并使观者获得赏心悦目的感受……它作为人类有目的的行为, 从人的精神力量出发, 以表现浓缩而升华了的情感为追求目标, 删除了生活动作基于应用性, 随意性而造成的繁琐, 逐步形成了体现人体美的具有韵律感的动作——即舞蹈语言。而这些系统的动作样式是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民众在传承过程中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积淀, 选择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它是舞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因而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异性。

而武术的民众特异性较为鲜明, 这与舞蹈有类似之处, 但是, 以自卫、健身为主要目的的武术, 其实用功能与舞蹈的差异也是明显的。武术在练功中虽然也有基本套路, 形成了动作系列, 但是在用于防身、克敌时, 仍然要根据对手情况而应变, 其动作带有明显的实用性和一定的随意性, 与舞蹈动作的相对稳定的动作系列和对人体美的追求中所表现出的韵律感和技艺性相比较, 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战争的出现、自然灾害的影响, 迫使原来相对独立、相对单纯居住的民族生息之地乔迁异乡。在各民族交往和杂居中, 形成了民族之间文化意识的相互异乡和融合。由于地域、自然环境的不同和习俗的差异, 产生了各有区别, 特色各异的种类和流派, 这些种类和流派带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特别是各个民族之间的不同流派, 不同风格的武术和舞蹈, 体现了各个民族的智慧和知识。

吴晓邦先生85岁高龄时, 在《武术与文化艺术研讨会》上曾感慨地讲到:“中国的舞蹈一半是武术, 研究舞蹈不研究武术是不行的。”可见, 在武术中是蕴藏着丰富的舞蹈素材的。

发展武术和舞蹈文化有利于弘扬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武术和舞蹈的不同层面分析和比较, 又可以使双方进行相互的补充和吸收。■

参考文献

[1]向开明.太极文化与东亚舞蹈文化.民族出版社, 2006.

[2]温柔.舞蹈生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3]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4]刘晓真.中国世界舞蹈文化.时事出版社, 2009.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研究 篇11

关键词:体育舞蹈;简介;审美特征;作用

一、舞蹈艺术的简介

舞蹈这门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舞蹈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舞蹈是通过外放的音乐节奏作为基础,人的肢体与面部表情作为动力来表现出舞蹈的活力与人的思想情感。舞蹈是身体各个部位为基础,作为物质要求,是看得见,感受的到的自身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借助想象力来完成的。舞蹈也可以说是人类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古文化艺术。舞蹈这门艺术结合了动作、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进行欣赏。舞蹈这门文化艺术最早来源于人类进行语言交流之前,当时人类没有统一的语言来对其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只能通过身体上的各个部分来对其自己的意思进行描述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早在洪荒时期基本上舞蹈就开始萌芽了,所以可以把洪荒时期作为舞蹈的开始时间。舞蹈不是一种仅仅靠身体来表达情意的形式而是通过与音乐节奏结合而组成的一种文化艺术。

二、体育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节奏感和韵律性

凡是舞蹈都对其节奏感和韵律性有着敏感的体现。而体育舞蹈的节奏感是以音乐作为外界刺激因素,根据音乐的律动通过有规律的运动来表现出来的,是感情的宣泄。作为韵律性更注重音乐的旋律,通过音乐的旋律随身体摆动,给人以视觉美感上的冲击。体育舞蹈的节奏作为其基本要素和方式,完成动作。而韵律则有上下起伏的律感,我们称之为旋律线。韵包括情与动的结合,两者既协调又相对独立。体育舞蹈讲究节奏与韵律结合,通过脸部面貌,将感情与动作合二为一,从而跳出更优美的舞蹈,更好的表达自身的情感。

(二)过程性和流动性

关于体育舞蹈的过程性和流动性,是指音乐作为时间艺术,体育舞蹈作为时空艺术,其形象构成是在时间流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通过时间流动,体育舞蹈在反映人类生活和表现人们情感的发展变化方面更为丰富多彩。

(三)抒情性和表演性

体育舞蹈的抒情性是指舞蹈艺术再现写实,能直接抒发和揭示人类的内心情感和体验;而体育舞蹈的表演性则是以抒情的艺术形象,通过体育舞蹈者的发挥与其创作来呈现,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来最终完成。它主要通过男女舞伴姿态、配合和造型来表达,使舞蹈具有动态性和表情性的美学特征。

三、体育舞蹈的审美应发挥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

(一)体育舞蹈审美的提升应坚持竞技与艺术的双重价值统一

在当今的国际社会舞蹈比赛发展中,体育舞蹈的发展出现了过分追求高超技巧而忽视情感艺术表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体育文化审美价值的提升和发展。体育舞蹈的双重价值取向是要求我们正确把握竞技与艺术的二者的本质,把“竞技”与“艺术”的内涵合二为一,使其统一在体育舞蹈的发展过程中,达到“竞技”与“艺术”并重,提升作为文化的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

(二)体育舞蹈审美的提升应在于弘扬绅士风度

绅士风度是体育舞蹈文化模式的内在底蕴,在舞蹈表现中,绅士风度,作为一种文化,并能广泛被人所推捧。绅士风度是英国民族精神的外化,起源于贵族精神,升华于骑士精神。绅士风度在舞蹈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精神指导作用,是舞蹈发展的动力。提升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的同时坚持弘扬绅士风度,使其作为一种文化来体现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

四、体育舞蹈的审美形态

(一)体育舞蹈的体形美

体育舞蹈体形美是指身体外形的匀称与协调。体育舞蹈选手首要是匀称与协调,匀称美和协调美是舞蹈运动员的基础美。尤其是女选手,更具有其特有的曲线美。体育舞蹈姿势美是指动作的端正与舒展,因素主要有坐、行、走、立等。优美的坐姿是指头、挺胸、直腰、收腹。而优美的走姿是保持身体正直,挺胸直腰,微收小腹的姿态。而体育舞蹈肉体美是指通过肌肉和骨髓的发达所表现的美。肉体美是体育舞蹈运动训练的目标之一,通过舞蹈训练,使脂肪适中,使人体肉体美表现出筋骨美、肤色美、弹性美及柔软美。同时,通过训练可使骨骼肌发达,使肌肉更富有弹性,各关节更柔软。除此之外,体育舞蹈精神美是指舞蹈选手外形美与内在的精神气质美,主要包括活力美和能力美。

(二)体育舞蹈的身体美

体育舞蹈身体美的主要内容指选手表面形态的美,其次人体包括骨髂、肌肉、毛发等,并涉及音容笑貌、服装饰物等与表现身体美有关的其他方面。其中,形体美主要指身体表面令人悦目的形状和优美的姿态,它在身体美的表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舞蹈中的健康之美主要表现在运动着的人体形态上。经常进行体育舞蹈运动,对身体美的比例均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体型即人类身体结构的类型,主要决定于骨骼的组成与肌肉的状态和机能。体育舞蹈选手体型应综合考虑脂肪堆积、肌肉发育、背脊形态、胸廓与腹部的形状等特征。因此,体型的改善是体育舞蹈美学的长远任务。

(三)体育舞蹈的运动美

体育舞蹈技术动作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并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修饰并赋予鲜明节奏感和韵律感的人体动作。体育舞蹈动作各具特色,风格迥异。比如,华尔兹流畅潇洒,探戈刚劲顿挫,快步舞欢快激扬,华尔兹回旋舒展等。体育舞蹈的动作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动作的不同功能体现体育舞蹈内涵美。舞蹈动作功能不同,如有表现性动作,有再现性动作;第二,通过动作的不同风格来展示体育舞蹈的形式美;第三,通过动作的质量来体现体育舞蹈的线性美。

舞蹈艺术是一种悠久的文化艺术,在陶冶情操方面极具欣赏价值。对舞蹈艺术的观赏也存在着一定的技巧,因此舞蹈艺术是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的。舞蹈艺术与其他文化艺术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为舞蹈主要是通过节奏、动作以及表情等众多因素所组成的一种文化艺术。要想欣赏舞蹈这门文化艺术不仅要对其外面进行欣赏更重要的是要对其内在的含义进行品尝琢磨。

【参考文献】

[1]许昌,陈飞,林碧英.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取向[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01):25-27.

[2]何跃春,杜高山.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析[J].体育学刊,2015(01):58-61.

[3]刘慧.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概论[J].科技创新导报,2011(08):157-158.

舞蹈研究 篇12

关键词:舞蹈文化,舞蹈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的舞蹈基础教育水平正大幅提高,又逢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全面推进,这无形中加大了舞蹈教育教学的重担。因此,高校舞蹈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及课程开发是否得当,将对舞蹈基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很大的影。

一、山东省高师舞蹈专业的现状与分析

目前,山东省高师的舞蹈教育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多沿用北京舞蹈学院专业内部教材。一味模仿舞蹈学院等专业院校模式,缺乏理论依据,相关的教学问提层出不穷,特别是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上体现最为明显。

民族民间舞是各个高校舞蹈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在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中,主要强化“五大民间舞”,传授汉、 藏、蒙、维、鲜族舞蹈文化为主。而山东省高校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强调单一的元素组合训练方法,强调模仿它民族的民间舞蹈,忽略了本地域本民族的舞蹈文化。大部分舞蹈专业毕业生从事舞蹈职业后也只有“五大民族民间舞蹈”的寥寥组合,再加上山东省高校舞蹈专业的生源和北京舞蹈学院的生源差距大,所以教学成绩和教学效果各不相同,良莠不齐。

二、地域性舞蹈文化进课堂的必要性探索

没有文化底蕴的舞蹈是没有生命力的舞蹈,没有生活体验的舞蹈也只能是机械模仿。我们可以从本民族,本地域舞蹈文化入手, 让我们的学生体验我们本土民间舞蹈的真谛,从而继承和发扬带有本土风情,生活气息与文化积淀的民间舞蹈。

1.丰富舞蹈教学,尊重舞蹈文化的多元化。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应植根于民间,而不是“学院派”的照搬照抄。通过相关的资料显示,我国相关高校舞蹈课程开发的研究十分匮乏,相关文献几乎没有。随着时代发展,如果相关的课程还是一成不变,终将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所以相关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长久以来,山东省高校的民间舞蹈教学不断模仿北京舞蹈学院“五大民间舞蹈”体系,过于单一,过分强调“学院化”,而忽视了对本土舞蹈文化的关注和挖掘,造成了师生对传统舞蹈的误解,认为 “上不了舞台”。致使从事舞蹈教育的人对本土地域舞蹈文化了解甚少,从而使民间舞蹈文化日渐浅薄。

2.体现教育本质,传承本土地域舞蹈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又如学者所说,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而高等师范教育肩负着舞蹈文化的传承,所以其系统性和全面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将高师舞蹈教育作为地域性舞蹈文化的基础,才能对其传承起到作用。要打破这种局面,完善舞蹈教育体系,必须重视地域性舞蹈文化的主体地位,填补地域性舞蹈教学这项空白。

三、地域性民间舞引入高师课堂的可行性

1.目前山东省地域性舞蹈文化引入课堂的可行性基础

山东省本土舞蹈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现有21项,这也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山东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视。从实际考察来看,其过程不尽人意。舞蹈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必须言传身教,单靠文字是做不到延续的。而这些地域性民间舞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更多的原因是受关注较少,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或组织去做保护和传承。而省内高师学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这是传承的必备力量。让师生更多得深入了解本土舞蹈文化,以发展的眼光来看,省内高师的师资力量完全可以完成地域舞蹈文化进课堂的任务。

2.山东省地域性舞蹈文化引入课堂的方法

(1)聘请大量的当地民间艺人进行教学

一直以来,地域舞蹈文化的传承大多数停留在民间的口传身授的方式上,多为师傅徒弟面对面,手把手教传,优点在于保留其原汁原味。聘请当地民间艺人进入课堂,“师傅”亲自表演,每个眼神,每个身段,每个舞姿可以到位的传递,尤其是对风格的把握更为细腻具体。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把稍见粗糙的舞蹈文化具体化, 表演化。

(2)深入实地采风考察学习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一些综合性高校陆续为非音乐专业, 舞蹈专业等的学生开设了公共舞蹈课程,其主要目的是进行舞蹈传承。山东省有许多民间民俗舞蹈,如山东临沂河东区的“龙灯扛阁”,日照地区的“鱼舞”,商河地区的“鞭穗花鼓”,东营地区的“长穗花鼓”等。学校可就近选择实地调查,了解当地生活习惯,观察当地民俗活动,对民俗活动中重要的有特征的舞蹈文化进行加工,提炼。又加深了印象还把握了较好的舞蹈风格。

上一篇:右脑开发理论下一篇:声乐高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