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个性(精选6篇)
舞蹈个性 篇1
摘要:舞蹈教学作为一门感性艺术,是一种特别严谨的系统,需要舞者全方位地掌握舞蹈要领和风格特色。在培养共性的基础上,凸显舞蹈教学的个性培养,提高舞蹈的专业技能。本文从舞蹈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舞蹈教学中的共性培养和个性培养,并将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相结合,以期塑造最有魅力的舞者。
关键词:舞蹈教学,共性培养,个性培养
自古以来,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发展可以清楚地说明一个道理,“人类创造出来的第一种真正的艺术就是舞台肢体语[1]。”在没有语言和文字的情况下,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对死亡的恐惧、个体间的嬉闹、两性间的欢欣、群体间的竞争和协作时同步运动的需要,饱食后的满足,剩余精力的发泄,对于生命存在和力量的体验……这一切,我们的祖先都唯有凭借自己的发音器官和全身活动来实现,于是在烟雾缥缈的祭坛前,在情欲中烧的月夜,在播种与收获的季节,在奔赴厮杀的时刻,先民们都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2]。这是一种并非来自专家理性创造的符号,而是来自人类生命本能需要的舞台肢体语,就是我们所说的民间表演艺术。它在人类开始直立,手脚分工,学会有意识地制造工具以使自己真正和动物区别,质变为人的那时,便诞生了,并自此之后一直伴随着人类活动的整个历史而存在着[3]。
如果对舞蹈的涵义作更深层次的考察,你就发现它还凝聚了民族的审美意识、道德评价,是一个民族全部文化——心理的积淀:舞台肢体语时拍掌、挽臂、拉手、搭肩、扶腰而成圆圈是许多民间表演艺术的共同特征,其心理基础便是群体意识。
这些都说明,舞蹈的肢体语体现的是民族人民生命力的存在方式,它的深层结构是民族精神的结构,既是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向心力、凝聚力,又是他们在各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的精神状态和历史追求的集中表现。
我们都知道,人群有共性,而每个人又有着个别差异性。所以,在进行舞蹈教育的时候,需要将共性以及个性结合进行教育。
一、舞蹈概述
1. 舞蹈的概念
在舞蹈艺术中,舞蹈的形成是编导从生活中提炼并加以总结的典型化人体动作。舞蹈创造中还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和立足生活实际时形成的自己意念的符号。
总体来说,舞蹈是一种富有节奏和一定韵律的艺术。在舞蹈中,人体可以通过自己动作的变化,通过抑扬起伏、动静刚柔等不同的力度、速度和能量的变化,来抒发人的内心世界对外部生活的丰富感情的体验和变化,以此来展现社会生活情境和矛盾冲突。
2. 舞蹈的划分
20世纪末,各国舞蹈家和理论实践家,以一种当代舞蹈思维审视了舞蹈历史,并开始对既定的思维审美习惯进行重新评价,伴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舞蹈分类依旧不能统一起来。
各国舞蹈家对舞蹈的分类依旧不能统一起来,目前比较流行的划分方式:第一,从历史发展进行的角度划分为古代物和现代舞;第二依据风格和不同特点,主要划分为古典舞、芭蕾舞、民间舞和现代舞;第三,依据不同的体裁,划分为叙事舞蹈和抒情舞蹈;第四,依据舞蹈的表现形式划分:独舞、双人舞、集体舞、组舞和舞剧。
二﹑舞蹈教学概述
1. 舞蹈教学的概念
舞蹈教育学主要研究的是舞蹈教学的基本规律,而这个基本规律是在研究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另外,舞蹈教育学的教学规律还与学生生长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相关,尤其是与社会的文学科学发展水平、精神文明发展情况相关。舞蹈教学,是通过各种方法使被教育者掌握舞蹈知识,学会舞蹈技巧,提升舞蹈能力的行为和过程。
2. 舞蹈教学的特点
专业的舞蹈者需要有很强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专业的舞蹈教学从小开始培养,并一直发展到大学。舞蹈教学主要以肢体训练为主,需要身体各部分灵活运用与互相配合。舞蹈教学的方法不是主观随意的,与其他学科一样,舞蹈教学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能力、所要教授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法。
无论是专业的舞蹈院校,还是小型舞蹈培训班,采用的舞蹈教学方法大多是“口传身授法”。所谓的“口传身授法”是指通过舞蹈老师的动作讲解、知识传递和思想渗透等方法将舞蹈技术传递给受众。因此,对舞蹈教师的要求不仅要有足够的舞蹈修养还要有相当的语言修养。
三、舞蹈教学中的共性培养
共性就是一个群体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这里的共性不仅是指社会阶层的本质,还可以是指某个地域的某种思想特征。独特的个性与深刻的共性的高度统一是个性人物的基本特征。个性人物能够以鲜明独特的个性深刻概括某一类人的共性,从而显示其在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
人类自身情感最直接、最炽热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舞蹈。专业舞蹈者通过历史文献研究、民间采风、审美研究等形式,将舞蹈风格进行加工整理,并且用相对统一的规范性的舞蹈风格来定位,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舞蹈素材。在舞蹈教学中突出的是共性的培训,因为舞蹈教学更加注重系统性、代表性、训练性,是以规范性为基本要求的。
共性培养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舞蹈风格更加规范,形成肢体的标准化记忆。通过共性培养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概念,比如:外界信息显示的是哪个少数民族,马上就可以用肢体语言做出反应,迅速地将每个舞种的个性风格表现出来。
四、舞蹈教学中的个性培养
仅仅有共性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舞蹈中的个性培养依旧是十分重要的。前期的教育是为以后的舞蹈生涯打下基础,而后期的舞蹈教育绝不仅仅是让身体规范而已,而是促进身体和四肢的协调性,进一步地融合自身的因素,更好地学会“如何跳舞”。
舞蹈教学的共性培养培养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风格,更进一步发挥了共性培养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共性培养使我们变得一致,将我们自己的个性磨灭掉了,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此,我们需要正确把控共性和个性这对矛盾体,在共性培养的同时,不忘加强个性培养。
五、舞蹈教学中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的结合
对于舞蹈工作者来说,演出工作经验的历练尤为重要,和在校学生比较,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更具有经验,更能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和掌声。由于人们的认可,他们的个性和自信可以充分展现出来。对于观众来说,个性与自信所具有的魅力,更加具有感染力,更容易牵动人们的心,调动人们的情绪。
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一方面需要注重学生的共性培养,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让学生不单单被动、麻木地接受舞蹈教学的知识,同时还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自我,无论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教学的角度来讲,一定会提高舞蹈学习的积极性。
在舞蹈表现上有成就的人都是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的,像王丽萍、王亚彬、戴爱莲等,无论是青年艺术家还是老一辈的艺术家。如果是集中表演时,就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和统一;如果是单独表演时,又肯定是独一无二的。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是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也同时告诉我们,在领悟高难度、高规范的舞蹈动作时,不要忘记,我们是大家喜爱的舞者,同时我们还是自己。
对舞蹈来说,基础就是共性,而个性就是其魅力所在。要想成为一名杰出的舞蹈家,既要掌握基本的舞蹈原色,又要善于塑造自己所拥有的独特的舞蹈魅力。总而言之,舞蹈是一门严谨的艺术,也是一门感性的艺术,要想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必须把共性和个性紧紧相连,这才是舞蹈教学的关键所在。
舞蹈创编要寓意高远,张扬个性 篇2
【关健词】舞蹈创编 舞蹈选材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12-01
舞蹈来源于生活,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只要掌握了舞蹈的选材和创作的基本方法,紧紧抓住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根本,在不断的总结与实践中,就会产生出好的作品涌现出来。
一、选材立意的深远性
一部舞蹈作品的诞生大体分为三个步骤,即: “选材”——题材的选择; “结构”——题材的处理; “编舞”——题材的表现。这三个步骤又可以归纳为两个历程。一个由外到内的历程、一个由内到外的历程。 “由外到内”,也就是舞蹈编导对客观生活情景心有所感、意有所属进而酝酿形成为舞蹈题材的过程。这一过程,更多的不是专业技能的操作,而是编导对客观生活情景的主观过滤,心理现象十分活跃,因此,又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心理历程”或“内化过程”。每个作品在创作初始皆由编导对舞蹈进行前期思维分析论证。这种分析论证,不是停留在文字、口述、调查等表面现象上,而是根据表现对象所赋予的历史、地理、环境、民俗、人文等诸多因素,在编导的大脑中反复酝酿、揣摩、推敲、分析、思考。这是一种煎熬与矛盾交织的过程,它要求编导不断思考和论证题材的可舞性及其最终效果。一个作品的成功与否,题材的立意将直接反映到作品的最终呈现上。
选择怎样的题材?站在怎样的角度和高度去表现编创者欲表现的思想与内涵?题材及其立意;直接影响一个作品能否达到某种高度。例如为纪念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推出的舞蹈《壮士》编导在题材的处理上一反通常的做法,没有用群舞去大张旗鼓地表现,而是以五个战士为主线(取材寓意“狼牙山五壮士”),同时用一面红旗为衬托(红旗寓意“革命烈士用鲜血染成”)。人物、道具简洁明了立意却高深绵长。在舞蹈的结尾部分,随着最后一名战士的倒下,巨大的红旗覆盖过烈士身体并铺满整个舞台时,那种饱满的情感、高远的立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令人荡气回肠!舞蹈没有花哨的语汇和华丽的布景,却在简练有力的立意中凸显主体,张扬个性,寓意高远。
当然,作品的立意离不开题材,脱离题材一味地拔高其立意是创作所忌讳的。高妙的立意是通过编导慧眼独具的巧妙构思来体现的。舞蹈《雀之灵》的题材和立意并不“高大、深远”,它通过一只孔雀“舔、含、韵、啄”的嘴、“抻、展、舒、缓”的羽,把大自然里这一神奇的精灵展现得美伦美奂,以此来赞美和寓意人们心中的美好情愫。编导在选材上大胆采用拟人手法“物中有我、我中有物”,其艺术魅力和价值已超越了作品所表现的对象本身。因此,立意的高妙不取决于作品题材的大小,而是编导对题材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根本上讲,选材立意的高妙与否,取决于编导生活的积累、思想的高度,以及经过艰苦磨砺所获得的艺术智慧,它也是编创者自我高度的真实写照。把握选材的立意,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
二、舞蹈选材的别致
舞蹈选材的别致,能使其在众多作品中脱俗出新、凸显个性。选材的别致、新颖,能够让作品本身散发出一种异样的情怀,沁人心脾,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唯我独有、出彩出新”永远是创作者追求的目标。舞蹈《踏歌》,选取了中国古典舞水袖的元素,但并没有沿用常规的水袖表现形式,而是别出心裁地以腰胯顺势扭摆,造成一种超乎常人理解的“顺拐”舞步和舞姿,再加上表演者们自跳自唱,极大地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别出心裁、出奇制胜。在题材的选择上。不论“老瓶装新酒”还是“新瓶装新酒”,都需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可以是选材上追求新颖别致,也可以在常规题材和形式上出新,最终达到“新颖别致”。
选材的新颖别致不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结果,它是创作者的专业能力和艺术才华经过长期积淀的一种呈现,它同样也是对舞蹈艺术发展的创新与贡献。
三、风格涉及舞蹈作品表现属性的问题。
不同时代的艺术都有各自的风格与特点。风格性在舞蹈表现中是其突出的特征之一。舞蹈选材以何种风格样式呈现是对作品把握的又一关键所在。中国有56个民族,其风格迥异、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望尘莫及。不同民族都有着各自的历史和丰厚的舞蹈资源,如何从中撷取和提炼,就特别考验编创者的眼光和判断。
选材风格的取向,既可体现编导的创作意图和审美情趣,又可反映作品的时代特征与艺术风格。但是风格的取向并非可以随意嫁接。创作需要追求不断创新和超越,但创新和超越不代表篡改。现如今有不少人在民族风格极其浓郁的作品中有意添加许多现代舞元素和动律,把一支傣家孔雀变成了一只跳着现代舞蹈的“另类”,还自我标榜是紧跟时代大潮,孰不知这是对风格把握的误解,对民族风格的亵渎。
风格代表着“唯我独有”性。如果风格相近或雷同,就形成不了所谓的风格性了。在选材过程中,通过“风格性”来表现舞蹈的思想内涵,借助其特有的元素,进行重新筛选、提炼与整合,从而发展出具有某种风格倾向、同时带有编导个性的作品。
对题材的选择,无论是直接生活还是间接生活,其本身包含着编导对审美品位和风格趣味的态度和设想,这种态度和设想就是寻求与自己的审美标准的某种契合,以便在创作过程中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强调什么,淡化什么,实现对这种契合性的追求。编导之间艺术追求的差异,决定了各自在选材上的个性化色彩。选材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去选,选什么样的题材适合舞蹈创作是一个关键。我想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有感而发。日常生活中直接的或间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数不胜数,我们得用心去选,选择生活中令你感动的东西,从日常经验中感受到的最为独特的东西。在此我们不必考虑这个东西的思想有多深远,而应关注它感动你的理由,哪怕对别人而言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你的内心既然能被触动,那么一定是它内在的对你而言独到的东西激励着你的表现欲望,对你而言这也许就是最珍贵的题材。
2、去粗取精。我们要在庞杂的社会生活经验中尽量吸取养分,围绕主题大量收集材料,将这些材料进行横向罗列,再进一步精心筛选,去粗求精,最后确定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完成这项工作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尽管我们最后需要表达的也许只是一个很小的点,但这个点也需要无数的元素做支撑,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它顽强的生命力,否则随时都有塌方的危险。
3、有可舞性。舞蹈作为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艺术形态,动作性是它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最显著的特性,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人体是舞蹈的工具,动作是舞蹈的材料,艺术是舞蹈的表现力,只有人体、动作、艺术三者合一方构成独特的舞蹈艺术形式。选材时我们必须考虑到此材的动作可能性,有些题材尽管很好很经典,但它并不一定适合用舞蹈形式来表现,亦或说在用舞蹈表现是必会造成对原主题的缺失。所以在选材时就要注意题材本身是否有可舞性,是否能运用舞蹈形式进一步深入的强化主题思想。
4、充分掌握背景材料。在此主要是针对来源于间接生活经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并非我们的亲身经历,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与之相关的背景材料,例如其地域特征,时代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资料,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展开无限的想象。掌握背景资料的目的不是为了再现历史,而是要站在历史的肩膀上说现代人要说的话。只有将所选题材建立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全面的把握它,不至于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浅析舞蹈作品中的个性与共性 篇3
关键词:个性与共性,演员与编导,舞蹈作品
一、舞蹈作品的个性
谈及舞蹈作品的个性, 无疑会思考一个问题即什么是舞蹈作品的个性?百度百科上这样解释个性:“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这个特质表现于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简言之, 个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以及文化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有别于他人且相对固定的形象特征。那么在舞蹈作品中同样如此, 从舞蹈作品本身来说, 表现某一艺术形象的题材、主题就是体现该舞蹈作品个性的重要因素。
1. 舞蹈作品的个性在编导层面的体现
个性从社会层面来说, 是真真实实客观存在的, 由于社会条件、物质生活、成长过程等的影响, 从而形成了它的独特之处, 使它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然而从艺术角度出发, 个性是可以由艺术家、舞蹈家创造出来的, 这是一个从物质生活中发现、提取, 再通过舞蹈这一独特形式表现出来的过程。前面提到, 个性的差异是区分你我他及各事物的本质因素, 正是因为存在有差异的个性特征, 对待事物的表现形式及反应状态也会随之不同, 尤其是对待相同事物, 比如性格内敛的人生气时会选择独处, 外向的人可能就会手舞足蹈地发泄。因此, 个性的凸显对于编导来说, 就仿佛人物性格的拿捏与把握。如何对一个独具个性的形象进行挖掘、提炼、塑造、强化, 最终表达出个性, 我想这也就是编导要呈现出优秀作品的首要前提了。
2. 舞蹈作品的个性在演员层面的体现
一个舞蹈作品的呈现最终将回归于舞蹈演员, 因此舞蹈演员对于舞蹈作品的个性体现也尤为重要。演员在演绎编导创作的作品时, 无论原创与否, 二度创作必定不能忽视。首先, 演员对于角色的理解、体验与感受都是独具匠心的, 通过丰富的自身经历、个人思维认知以及对所要塑造形象的体会与感悟, 表现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独特风格来。其次, 对于编导预先设定好的动作路线和情绪结构, 并不是一味地简单模仿, 也不可能完完全全地表现出编导所要表达的思绪, 那么这时就需要演员通过丰富的意向创作能力去体验和揣摩编导的意向, 从而演绎出带有个人特色的艺术形象。这样的演员才是独具个性的, 才是能让观众过目不忘的。
二、舞蹈作品中的共性
毛泽东的《矛盾论》里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看成是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关系, 也就是说矛盾的共性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那么舞蹈作品的共性也就可以看作是具有普遍性的舞蹈作品。
1. 舞蹈作品的共性在编导层面的体现
很多舞蹈作品之所以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最重要的一点是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特定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从编导的角度出发, 编导创作的舞蹈作品必须以某个特定的环境或某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提取元素来体现舞蹈作品的共性, 这将是成就一个舞蹈作品的关键之举。原因很简单:从舞蹈的社会属性来看, 它除了娱乐大众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传播舞蹈文化, 既然要让舞蹈文化得到传播与传承, 仅有娱乐功能远远不够, 它更多的是需要通过舞蹈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给观众传达出舞蹈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征,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舞蹈作品的共性之处。
2. 舞蹈作品的共性在演员层面的体现
说到这里, 我们大致可以把舞蹈作品的共性理解成该舞蹈作品通过舞蹈这种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整个社会生活或某一特定环境的深刻意义及文化属性等。就演员而言, 掌握编导预先设计的动作及情绪是基础, 把握作品的内在主题是核心, 体会作品背后揭示的社会生活或某一层面的深刻含义才是关键。这要求演员平日里扎实的日常训练、细心的观察技能、优越的感悟能力;舞台上丰富的舞台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程度。这些前提终将呈现的不仅仅只是目前大多数舞蹈演员形似而神不似的状态, 而会是形似、神似、且意似。
三、舞蹈作品的个性与共性有机统一
1. 如何成就个性与共性有机统一的舞蹈作品
首先, 深入调查与研究。这里所指的是编导在进行创作之前, 必须对所要创作的对象有较为透彻的理解与更深层次的研究, 且包括创作对象的社会历史环境及文化背景。其次, 挖掘与提取。挖掘创作对象的内在性格特征, 避免空洞甚至虚无的形象, 然后对其进行元素的提取并整理出能够代表其个性特征的舞蹈形象, 同时必须结合共性方面, 要求创作者挖掘创作对象文化背景中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作为舞蹈形象进行提取。最后, 分析与创造。编导对所要创造的舞蹈形象必须进行从内到外的剖析, 由于事物的独特性造就了动作语言的呈现各不相同, 因此编导创作舞蹈作品时, 只有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动作语言作为元素才能让该舞蹈作品在艺术形式上有所价值, 这也就是舞蹈编导分析人物特征、创造独特形象的艰难之处;另外从共性的角度出发, 编导必须对所调查对象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提取过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能够有机结合的部分进行分析, 整合成一条能够突出整个舞蹈作品共性的主要思路, 最后将个性与共性有机结合并进行舞蹈作品的创作。
2. 个性与共性有机统一才能成就经典之作
在舞蹈作品当中, 比如蒙古族舞蹈《长调》, “长调”本身是蒙古族的一种曲调, 音律给人辽阔、苍凉、孤单的感觉, 作品大部分是在流动行走, 这个动作元素的提取是建立在牧羊人生活写实的基础之上, 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迫使他们不断的移居, 从而表现牧羊人居无定所、随遇而安的生活状态, 流露出牧羊人内心的孤单。牧羊人的共性特征在舞蹈作品《长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 个性的彰显也毫不逊色, 现代人理解的蒙古族舞蹈大多除了欢腾就是帅气, 而这个作品坚持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蒙古族舞蹈, 比如用简单动作——不断行走来贯穿始终突出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特征, 可谓点睛之笔啊。这个作品既符合客观生活, 又富有独创性的编排手法, 达到个性与共性相有机统一, 使之成为成功的舞蹈作品。笔者认为, 无论创作还是演绎一个舞蹈作品, 凸显个性是重点, 表达共性是核心, 结合个性与共性才是成就优秀舞蹈作品的关键。因此二者在舞蹈作品中缺一不可。
总而言之, 只有个性与共性相统一才能成就一个具有不朽生命力的舞蹈艺术作品, 也就是说这个经典之作必须具备个性鲜明的独特性, 与此同时它又揭示了当下社会生活或者民族文化的本质意义。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
[3]于平选编.《舞蹈表演教学参考资料》.北京舞蹈学院出版, 1998.
舞蹈个性 篇4
游戏法是运用游戏的形式和口吻进行辅导的一种方法,舞蹈学习也应该感到是一种游戏活动、是一种娱乐,如学习鸭走步,教师就可以扮演鸭妈妈,让幼儿当鸭宝宝,请鸭宝宝跟着鸭妈妈学本领,还可以戴头饰或穿上服饰。还有小碎步,可用鸡妈妈带小鸡练习。蹦跳步,兔妈妈带兔宝宝练习等。此方法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两只老虎”这个律动游戏中时,我首先示范给幼儿看这两只老虎的滑稽、可爱的动作,在找东西时,又要表现出老虎贪婪、凶狠的形象,在表演中教师的有趣动作引导幼儿全身心地扑在学习律动游戏上。在身心发展方面得到陶冶,孩子们在我的示范影响下,个个兴致勃勃地随着乐曲的音乐节奏而变化动作,让幼儿沉浸在这无拘无束的游戏氛围中,在“玩中学,学中玩”。
那我们该如何定位幼儿舞蹈,使得幼儿舞蹈以幼儿发展为本,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注重活动的过程,强调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舞蹈教育向积极有序、全方位的、健康的方向发展角度出发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对目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结合《纲要》我们把目标主要概况在以下几方面:1、能够感知舞蹈音乐,理解舞蹈内容,感受舞蹈动作,体验舞蹈情趣,并尝试进行创造性动作表现,舞蹈动作能符合音乐的情感要求及表现手段。2、喜欢参加舞蹈活动,体现舞蹈活动的快乐,主动积极地用身体动作探索、表达音乐,并能与他人合作,增强对舞蹈活动的兴趣。3、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掌握运用简单的道具,并能用动作和表情与他人交流。同时我认为内容的选择也是关键一环,我们的选材要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喜闻乐见的。
在舞蹈《茶壶嘟嘟》中,先让幼儿感受舞蹈作品,浅表的理解作品,并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的茶壶形象并模仿做动作,因此在表演舞蹈作品时,幼儿头脑中才能有意境,有联想,舞蹈和生活相结合,这样就有了新意、有了表现力。所以我们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从感知舞蹈作品入手,通过四个阶段完成,即感受舞蹈作品、学习动作、学习对形变化、即兴创造。这四个阶段中,第一教时的感受舞蹈作品是学习舞蹈的基础和关键。
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幼儿观察的敏锐性,老师提的问题要有目的性、系统性、准确性和敏锐性。每次让幼儿感受都需要有要求,而且只能有一个要求,使幼儿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紧张的状态中。开始提的问题要提笼统的大问题,逐步提小的问题,因幼儿感受力发展的规律是对作品先有一个笼统的整体的感受,反复的欣赏就能有进一步的感受,欣赏越多,感受得越细微、越深入、越全面。如:在排练《我爱洗澡》舞,开始的第一、二次欣赏老师的表演后,我们便问孩子:“你看到老师做了什么动作?”第三、四次欣赏又再次问孩子:“老师做了什么动作,是怎么做的?”第五、六次欣赏后又提问:“美人鱼是怎样扭动的?洗澡的上下动作是怎样跳的?”“是怎么转圈的?是怎样拍手的?”等等。这样既能加深幼儿动作,又能指点幼儿动作,这不仅是发现细微之处的条件,同时也是每个幼儿获得独特感受的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表现才会是准确的、丰富的。
每个幼儿的发展规律不同,在活动中,所表现的个性也不一样,活泼的儿童会在活动中表现自己引人注意的一面,任意的放松自己,表现出自在的样子,而性格腼腆的幼儿,在舞蹈中则表现得拘谨一点,对动作的夸张,控制自己,显出自己柔美的一面,由于性格的差异,在舞蹈活动编排时,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舞蹈题材,让每个幼儿的个性在舞蹈中得到张扬和不同的发展。在舞蹈中,通过对队形的编排、队形的花样组合,队形的合作表现等,一并注重培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能力,从而在循序渐进的舞蹈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幼儿间的合作精神。
让每个幼儿在自由、尊重、平等的舞蹈艺术中充分地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和欲望,最大化的、有的放矢的张扬自己的个性,快乐健康的全面发展。
体育舞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探讨 篇5
关键词:体育舞蹈,个性化,教学
体育舞蹈具有文艺和体育的双重性, 它集合了舞蹈、服装、音乐、风度以及形体美于一体, 既有提升学生个人内在修养的作用, 又有强身健体、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因此体育舞蹈目前广受欢迎, 特别是在大学校园。通过研究体育舞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1、体育舞蹈的个性化特征表现
体育舞蹈又称国标舞, 它来源于各国的民间舞蹈, 其具有以下四个个性化特征: (1) 竞技性特征。体育舞蹈分割独特、难度较大, 这决定了其不太可能成为众多民众日常休闲舞蹈。相反体育舞蹈因其难度和观赏性已经成为众多国际性比赛项目, 如WDDSC (世界舞蹈和体育舞蹈总会) 每年举办的标准舞、现代舞会都有体育舞蹈选手参与。事实上体育舞蹈融合了很多体育成分特殊, 如体操、花样滑冰、柔道等, 随着舞蹈竞技水平的提高, 体育舞蹈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创新性也越来越强。 (2) 风格融合但又独特。体育舞蹈融合了其他多种舞蹈种类, 它对演员的要求较高, 一般即需要具备芭蕾舞、民族舞的基本训练功底, 又要具有优美的仪容仪态来展示现代舞的典雅含蓄, 而且因为“体育”的特征对演员身体柔韧性要求更高, 且具备机械舞或爵士舞的爆发力。多种舞蹈总和使得体育舞蹈难度大, 但也正是这种综合性衬托出了体育舞蹈的独特性, 如男女搭配时的动静结合、刚柔并济, 女性优美与男性的阳刚在体育舞蹈中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凸显了舞蹈演绎的连绵不断, 给观众美好的感受。 (3) 要求配合默契。体育舞蹈一般需要男女两人搭配才能完成。显然这不同于一般的独舞或多人舞蹈, 两人的动作协调一致、高度配合, 形象气质上的相互吻合、舞蹈表现上的相互衬托是体育舞蹈的关键。以摩登舞为例, 它就要求女士懂得伴舞、跟舞, 男士要善于引带。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两人要熟知对方的习惯动作、用力方式、发力程度, 更重要的是, 舞蹈讲究心灵的参与, 配合默契就要让两人通过肢体语言有效、快速的传递信息, 进而达到心理与生理的一致。 (4) 技术规范的严谨性。体育舞蹈在民间舞的基础之上演变而成, 它对舞步的要求较为严格。它不同于舞厅舞蹈或要求相对较低的交谊舞, 而是具有一套完整系统的规范性的技术规范, 如要求技术结构完整、严格, 不管是摩登舞还是拉丁舞抑或团体舞, 对他们的步伐、站位、守势、表情与造型都有技术规范, 另外体育舞蹈的场地要求如灯光、音响、选手所穿服饰等也有较严格的规定。总之, 正是体育舞蹈的这些突出性特征, 使得在进行个性化教学时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
2、体育舞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选择依据
2.1 根据体育舞蹈教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
体育舞蹈种类多, 这要求个性化教学模式要结合不同的舞蹈类型来进行。
由以上可以看出, 每种舞蹈都有其诞生的环境与发展历史以及风格, 如我们熟知的巴西桑巴热情奔放, 而西班牙斗牛舞则欢快跳跃, 伦巴舞则柔媚, 恰恰舞花哨诙谐。而不同的舞蹈显然有不同的规范要求。首先是对体位、运步、握持的不同。如华尔兹舞步基本是方形步、前进后退步以及左右横拉步, 但阿根廷探戈舞步则有四快五快以及侧行并步和常步分身等步伐。总之体育舞蹈中男女共舞时的体位有多种, 运步和握持也各具特点, 尽管有些舞蹈之间相差不大, 但没有最好的展示舞蹈的优美就必须遵照舞蹈标准进行。其次就是音乐, 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 它具有给观众和演员能神灵的美妙境界, 其感情色彩又扣人心弦, 让舞者与观者心驰神往, 遐想万千。既然体育舞蹈来源于各国民间, 这必然决定了不同的舞蹈有着不同的音乐规范和要求, 这主要是体现在对音乐速度、节奏和节拍的规定上。如探戈舞音乐速度为33~34小节, 节拍为2/4, 而华尔兹的音乐速度为28~30节, 节拍为3/4拍。在基本节奏上前者为慢慢快快、慢快快慢, 后者则为蓬擦擦、蓬擦擦。
2.2 结合体育舞蹈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与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
体育舞蹈的动作技能是一套完善的程序化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但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则务必遵循循序渐进的模式, 即技术动作初学、提高与改进、巩固与自动化。 (1) 运动技术初步学习。不管哪种体育舞蹈, 基本脚步的学习是第一步, 但在这之前不能忽略对体育舞蹈风格和音乐节奏的介绍, 让学生先行进行感受, 然后从局部动作入手。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开始动作不协调, 教师需要结合不同的舞蹈类型将各类基本动作进行分解。如华尔兹舞步基本有三种, 其中前进步就可以分解为:前腿迈步、后退发力这两个基本动作。分解完之后进行视频示范或教师亲自示范, 示范过程尽量慢, 让学生能模仿并记住动作要领。而且示范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口令进行助力帮助, 同时多观察学生的动作并进行引导和纠正。根据学生个性化以及舞蹈本身的特点, 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教学方法, 如:示范、讲解、口令、分解、直观、领带、模拟、暗示、比较等等。 (2) 改进和提高。学生能分解动作并能连贯动作之后, 技术动作逐渐趋向协调但不熟练, 每一次的技术动作幅度波动过大, 特别是表现在动作和音乐不吻合。对此, 学生要进行完整步伐练习, 教师打口令、拍节奏, 或播放音乐, 让学生能够连贯、完整的完成动作。在此阶段特别要注意身体移动的平滑自然, 不能僵化生硬。有些学生习惯双人扶肩, 有些学生习惯单人, 对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意见, 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节奏感, 强化动作协调性。教学方法上可采取个别辅导、点化、对比法等。 (3) 巩固。同一个体育舞蹈中有多种基本步伐, 此时可以编排一定的套路让学生按规定的路线与动作进行练习, 并可以采取表演、竞赛等方式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领悟。总之, 个性化教学不仅要结合不同的舞蹈, 还要根据舞蹈的技能动作过程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唐月琴, 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分类研究[J], 新课程学习 (综合) , 2010 (1)
[2]、王昊, 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探讨[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6)
舞蹈个性 篇6
文化课是艺术专业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主要阵地,它承担着艺术专业学生除专业技能和艺术素质以外,其他综合文化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培育任务.在文化课实际教学中,受授课形式的限制,往往不如专业课教学那样较为宽松、自由.同时,又因舞蹈专业学生大量时间进行专业训练,文化课学习被忽视,从而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甚至极个别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课学习习惯和态度.到了文化课堂中就极易犯困、溜号,严重的就会导致对文化课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要想让学生重视文化课学习、提高文化课学习效果,文化课教师就要从舞蹈专业学生的学习文化课的特点出发,研究舞蹈专业的文化课教学,教学策略和方法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获得最大收益.就必须时刻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瞄准学生未来发展,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专业个性,大力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赏识、自我开发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实现自己专业的个性发展,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艺术魅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舞蹈专业数学课堂中开展个性和赏识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深化理性思维,拓展艺术创新视角,促进学生在专业纵深发展上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舞蹈专业数学课堂中个性与赏识教学的意义
舞蹈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性教学,其教学的起始点和终点都是训练和开发学生的肢体语言,强调肢体、动作与艺术表现的鲜明“个性”,教学要求具有突出的“个性”色彩.受此影响,舞蹈专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表现出很强的个性.作为舞蹈专业的文化课教师就要顺应这个“个性”现状和需求.同时,作为唯一一门理科课程的数学课,在舞蹈专业文化课中又有“独特性”,与其他课程相比“个性”突出.从舞蹈专业的“专业”性与数学课的“个性”来看,舞蹈专业的数学课教学就是一个个性教学.因此,舞蹈专业的数学课教师要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舞蹈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大力开发学生的文化素质涵养、提升舞蹈表现能力和舞蹈艺术表达力,在达到共性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最大化地追求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心理学家经常这样告诫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赏识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内在动力,赏识可以激励一个人不断前进.我们清楚,赏识是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那么在教学中赏识不是单纯的重视和赞扬,它是经历发现、认识、理解、肯定、反思与激励的教学过程.由此可见,赏识教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可以看出任何教育状态中的赏识教学都不能单纯只是重视和欣赏,更重要的应是识、是发现,是重在对学生较全面了解后的鼓励与开发.舞蹈艺术专业的学生自小就开始学习舞蹈,舞蹈训练占用了很多文化的学习时间,从而导致舞蹈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但学生内心中又非常渴望能把文化学好,特别希望通过对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来丰富自己的艺术涵养,延长自己的舞蹈艺术生命.这样学生在专业学习与文化学习上,总是处于一种矛盾状态,此消彼长,如果加之自己意志不足、自我约束不强,就很容易产生放弃或放松对文化学习的想法,导致在这种状态的影响下,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下降,综合文化知识水平和素质也无法达到舞蹈艺术对文化素养的较高需求,致使出现制约未来专业发展的“瓶颈”.那么在教学中,对于舞蹈专业学生来说,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赏识教学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其中军艺舞蹈系中专2011级的一名学生郝雪瑞最为典型.这名学生在入学时各方面表现得比较积极主动,文化学习较好,专业发展的可塑性很强,但随着年级的增长,从小学习舞蹈的弊病就逐渐显现出来,尤其在数学课堂上时而会有打瞌睡、作业完成不及时等现象,如果不及时纠正成绩就会走下坡路,就会产生不良的连锁反应,最终就会错失专业发展的最佳时期.通过观察了解,我对这名学生的思想状况、专业训练以及其他文化课学习状态等有了全面的掌握,利用赏识教学方式,利用课上点拨、课下谈心的形式,帮助他全面分析自身整体状态,有针对性地指出其弱项,提出现有长处的可深造性,激发了他对专业和文化的学习激情,通过长时间的师生互动和该生的勤奋努力,在中专学习阶段可谓是成绩优异,并取得了多项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特别是在毕业晚会上,他的表演更加有张力、有内涵,感染力极强,初步形成了独特个性的表演风格.诚然,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赏识教学这样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也一定会以最优的方式促进学生专业的长远发展,成就学生的舞蹈事业.
二、舞蹈专业数学课教学中个性与赏识教学的标准
赏识教学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加鼓励,而是在洞察学生内心状态、行为结果后,针对不同个性学生,对学生单方面、多方面或全面地肯定,来强化学生的某种行为,激发学生学习激情.舞蹈专业数学课的赏识教学不是一个教育结果,而是一个教育行为过程.它一定以学生的专业共性需求和专业个性发展为前提,突出文化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强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也更要及时对学生给予适当提醒或批评,增强学生是非、对错、好坏、荣辱的心理体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或倾向,使学生始终能按照较好的轨道进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舞蹈专业的学生因专业特性,其特征表现较为单纯,有时会不能准确把握教师的教育意图,那么在舞蹈专业文化课教学中,不能不讲原则地一味表扬学生,见一点好就去鼓励,而是在教学中善于抓住学生的核心长处,无论是在专业学习上还是文化学习上,乃至平时生活表现中,去准确掌握相关行为表现,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差距或是未来能引起错误发展的潜在因素.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对专业状态下的文化课教育行为有认同感,有共鸣,在重复的教育与被教育中形成较好的自我发展要求.因此,作为舞蹈专业的文化课教学,在赏识教育中应牢牢把握住这个首要准则.
同时,舞蹈专业文化课的赏识教育中要把握与学生认知水平、专业学习、心理生理以及思想层次等相平衡的标准,做到实施的赏识教育既不低级无味,也不拔苗助长.我们知道,赏识教育广泛应用于各类基础教育教学中,有时因其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其手段、方法过于简单,广度和深度不够,但作为舞蹈专业中文化课赏识教育,是与这种情况有着明显区别的,即其受教育对象是有艺术专业学习背景的,学生拥有“光鲜”外在表现、表演的机会和形式,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浮躁心理,有时特别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看待自己,如果教师的赏识教育方法简单,时间久滞,在学生那里就会失去新鲜感,自然就不断消磨自己的学习热情和激情,甚至最后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厌烦甚至抵触.因而,面对舞蹈这一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教育的学生,教师要真动心思、要真有东西,要真能推动学生进步.当然,面对这个层次下的学生,教师有的时候甚至可以巧妙运用批评的手段来实现对学员的赏识.《战国策·赵策》中有一句话讲:“士为知己者死.”这是说一个人可以为绝对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那么,哪怕是教师很严厉的话,只要是教师真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心为学生未来考虑,学生是能够接受并可以激励自己、奋力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创新自我的.
三、赏识教学是实现舞蹈专业个性教育的重要途径
前文已讲述,教学中赏识不是单纯的重视和赞扬,它是经历发现、认识、理解、肯定、反思与激励等教学过程.同时,舞蹈专业的个性教育是满足共性要求下的个性教育.这对于教师而言,要使学生达到共性标准之后,再极大地促进学员的专业个性发展;对于学生而言,是实现教师的共性要求基础上,再努力谋求个人的专业个性突出.也就是说,这样一个条件下的舞蹈专业的个性教育,是专业教师和学生都予以致力追求的.我们知道,有的学生软开度好,有的柔韧性好,还有的能力强,表演悟性高,但不管怎样,学生将来就业时必须满足舞蹈专业发展的整体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首先把学生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来,随后再逐步突出学生的舞蹈强项.那么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就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只去说一人或一项好,也不能打击或伤害到某一个学生.通过实践,个人认为,赏识教学就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是实现舞蹈专业个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军艺舞蹈系中专班2003级刘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在舞蹈学习中,他在达到教师对专业学习提出的共性要求的同时,舞蹈的其他方面潜力也深受老师的赏识,这些潜力最终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启发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到毕业时他不仅成为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演员,还担任舞蹈编导,编创了许多优秀舞蹈剧目.因此,作为专业背景下的教师要清楚舞蹈专业的赏识教学不能仅仅是赞赏和表扬,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学生的长处和优点,更为重要的是要始终强化学生完成专业学习的整体要求的同时,去瞄准学生的专业潜能和可开发性,使学生达到教师教学中提出的共性标准后,再通过多角度衡量与比对,师生共同发掘学生本身呈现出来的舞蹈专业长处与优点,感受学生个人专业未来发展的潜能,进而有效且全面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舞蹈专业文化课的个性教育.
这样,舞蹈专业的学生就会有意识、能主动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强化文化学习,从而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艺术个性,为今后成就自己的艺术事业而不断努力的同时,破解自己专业与文化学习、现在学习与未来发展的矛盾状态.当然,舞蹈专业数学教学的赏识教学就要帮助学生获得自信、找到自我成功的基点,更要实实在在地深层次挖掘学生的专业发展的潜能,从数学课教学中寻找突破口,利用现代教学理论,结合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创造性地推进教学.在学生掌握舞蹈基础知识和舞蹈基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借助文化课学习大力开发舞蹈艺术表达力,把肢体动作提升为肢体语言,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坚强基石.
【舞蹈个性】推荐阅读:
舞蹈对学生个性发展11-19
舞蹈创作舞蹈艺术07-05
舞蹈音乐与舞蹈结构07-14
舞蹈艺术舞蹈的升华06-08
民族舞蹈与舞蹈教学10-04
体育舞蹈中的舞蹈意识07-20
舞蹈比赛策划书精选舞蹈比赛方案10-23
中国舞蹈家协会5级舞蹈凉州词教案06-07
社会舞蹈07-17
中西舞蹈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