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族舞蹈(精选4篇)
蒙族舞蹈 篇1
摘要:蒙古民族从不排斥任何有益的外来文化,且继承并发展了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游牧文化。蒙古族的舞蹈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热爱,发展壮大是必经之路。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创作,文化
蒙古人民居住得比较分散,从古时候起,热情待客,礼貌待人就成为了每个游牧人民遵循的礼仪。礼仪风俗体现在舞蹈方面主要是丧喜事、交际、饮食等等。
在广阔的大草原上,蒙古族的婚庆仪式有很多种,在娶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喜欢寓情于歌舞,欢快的场面,喜庆高雅。其中典型的摔跤舞、顶碗舞、筷子舞都能表现出蒙古人民多姿多彩的具有民族气息的婚庆仪式。
蒙古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是很强的,他们对神的崇敬一直都没有改变,已经成为了传统的信仰习俗。蒙族舞蹈最初的形态就是从宗教舞蹈开始兴起,逐步创新和发展到现在的繁荣场景。宗教对于蒙族舞蹈来说,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在后来的发展中,也一直受到宗教的影响。
蒙古族的生活风俗是绚丽多彩的,蒙古族舞蹈在衣食住行方面有着别具一格的特点。在饮食方面,蒙古人民生活在草原上,生产的主要模式是畜牧业,奶制品和肉类食品。蒙古族人民个性奔放、热情开朗,非常喜欢饮酒,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欢乐。蒙古族人民经常借酒抒情,表达他们的好客之情,往往会伴随着音乐起舞。舞蹈动作经常也会出现喝酒时的场面,给人以真实的生活场景,展示了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在服饰方面,蒙古族也有非常鲜明的特点。由于生活环境的特点,人们最爱穿的服饰是蒙古袍。蒙古袍袖子厚而大,颜色鲜艳多彩。受到自然因素的约束,蒙古族人民穿蒙古靴,靴子一般都是用牛皮制作而成,挺拔且厚重,从而使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步伐显得沉稳而厚重。在居住方面,蒙古族游牧人民称他们居住的住房为蒙古包,蒙古包结构简单,易于拆装,使游牧人民的生活变得轻便无压力。里面空间适当,也可供人们娱乐玩耍,在舞蹈方面多以原地动作和上半身动作为主。
蒙古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在外界因素的制约下,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就变成了蒙古族舞蹈的文化依托,是蒙古族舞蹈风格、民族内涵和民族特色的显著体现。
蒙古族居民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一直是唱歌和跳舞,人们喜欢用歌舞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爱。游牧人民情感上较为丰富,有了高兴的事就喜欢跳舞,用舞蹈来表达喜悦的心情。
在蒙古族舞蹈中每一个动作,舞蹈时的步伐和面部表情都能看出蒙古族人民勇敢淳朴、热情奔放的心情,所表现的民族特色非常的明显。蒙古族姑娘很多都以翻腕和抖肩的动作表现自己的活泼美丽和热情开朗。蒙古族男性勇猛彪悍,舞蹈步调一般是无拘无束的。
蒙族舞蹈的基本舞步是平步、踏踮步、马步等(马步主要有软骑马步、硬骑马步、跑马步、踏点马步、进退马步、摇篮马步、跟马步、滑步马步等)。
一、平步:就像是在平地上走路一样,但是跟平地走路又有些不同,主要要求是要挺胸立腰、两个肩膀跟着步伐的走动前后自然晃动。
二、马步:马步最常见的应该是摇篮马步,摇篮马步的主要动作是双腿小腿前后交叉,两个脚的脚踝靠在一起,双脚向外展开,重心放在左脚,全脚着地,然后经过两个膝盖的屈伸,重心从坐脚移向右脚。
蒙古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大致从浓郁、神秘、古老的宗教色彩开始,经过了反映真实、淳朴、热情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舞蹈,到今天典雅、奔放的唯美性舞蹈这样三个发展过程。岁月如梭,时代发展的大潮滚滚向前,人类不断地认识、了解和改变自己,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这是当代舞蹈艺术创作中的一大进步。
如今,在创编蒙族舞蹈的时候,编导们都积极的挖掘民族艺术文化,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编创出新的舞蹈作品。在创编的同时,又必须研究蒙族舞蹈的基本韵律、风格、特点以及音乐的节奏,牢牢地掌握蒙族舞蹈的规律和韵味,提炼出有价值的舞蹈语汇。
艺术对于生活的反应是积极向上的,例如《牧马场上》这个作品,其作者从生活中提取了马上的一系列动作,与舞蹈元素中的各种马步相结合,反映了新一代的蒙古族青年热情、奔放、憨厚的形象。舞蹈很好地反映了充满了时代气息的新时代草原生活。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族艺术文化在传承自己的特色外,也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编创者在创新的过程中,会有选择性地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艺术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蒙古族民间舞蹈必须要与社会发展和人民大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相适应。而要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形式多样、风格特色突出并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精神、浓郁生活气息、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现代意识的高文化品格、高立意、高水平的蒙古族民间舞蹈作品就必须充分学习、挖掘和继承优秀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对蒙族舞蹈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2
关键词:肢体训练,舞蹈感觉培养,舞蹈节奏处理
蒙族舞蹈是民族民间舞课程中的必修内容, 通过较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身体各个部位解放松驰方面得到必要的训练, 以适应各种动律的要求, 并使之具备掌握和体现蒙族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基本能力。作为一名大学舞蹈教师, 怎样更好的教好蒙古舞蹈呢?根据我几年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 我认为教好蒙族舞蹈应有一个学习的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 就是蒙古舞体态特征、蒙古人的艺术化和气质的节奏处理。下面就蒙族舞蹈的学习方面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从肢体训练到肢体解放
肢体训练, 是学好蒙族舞蹈的前提, 目的要使学生掌握蒙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韵律。也就是说, 学生要能较为全面地把握蒙族舞的动作体态特征。在蒙古族舞蹈的风格视觉模式中, 在动态上的最有舞蹈表现力和最鲜明的舞蹈特征部位是臂、腕和肩。因此蒙古族舞蹈的肢体训练上要着重训练学生在臂、腕和肩上多下些功夫。蒙古族舞中有柔肩、弹肩、耸肩、抖肩和甩肩六种, 训练时要进行单一训练, 从硬肩训练起。让学生多体会舞蹈动作的韵律感。同样, 在训练臂碗的过程中, 从单一的动作开始, 如从提压腕开始练习, 讲究稳扎稳打。对于舞蹈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她都会体会舞蹈动作的美感。如蒙族动作元素—柔肩, 应做舒展、大气, 也就是说动作幅度大、慢慢地延伸并要呈现波浪状, 动作细腻、连绵不断、充满质感。硬肩、弹肩就要求快速发力, 瞬间到位。比如, 莫德歌玛舞蹈《蓝蓝的天》表演者随着音乐起舞, 精湛的演出让观者折服。无论是小碎抖肩到大碎抖肩、起跳到下跪等一连串动作大气昂扬, 呈现出动作韵律美感。这是同类学习蒙族舞蹈的典范。
二、舞蹈感觉培养
在学生很好地掌握蒙族单一动作元素和体态以后, 这时, 舞蹈教师需要对此外壳 (舞蹈动作的形式) 注入情感内涵。要求学生带着情感表演, 全身心地投入舞蹈中去。学生在外部形态上掌握蒙族舞蹈的风格外更加要了解蒙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精神内涵。这样才能提高舞蹈的韵律感, 丰富舞蹈的表现力。蒙族人民生活在茫茫大草原里, 生活的点点滴滴造就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蒙族人民率真、果敢、活泼、豪放, 学习蒙族舞蹈时就需要把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品质表现出来。老师要不断启发学生在跳蒙族舞蹈时就感觉自己身在辽阔的大草原上, 看着蓝蓝的天空、美丽的草原、牛羊成群, 感受着游牧民族的生活。加强蒙族文化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在蒙族人民最喜爱的动物形象中去把握和捕捉舞蹈的气质神韵, 蒙族舞蹈中最典型的动态形象就是大雁、鹰、马。二是除了课堂上训练舞姿动作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一些音像资料或观看舞蹈演出, 体会蒙族舞蹈的韵味。蒙族舞蹈肩部远动轨迹为流动性的, 身体倒向一边, 眼睛时而俯视前方, 时而极目远眺, 舞者表情明朗豁达。在蒙古族舞蹈中, 脸部表情和舞蹈动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视觉上的立体感, 而这种结合都源于现实生活, 都集聚着着民族的文化内涵。这一切都体现出一个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民族舞的素质。如姜铁红老师在表演时恰到好处地把握情感, 舞蹈动作生动、鲜明。
三、多元化处理舞蹈节奏
节奏几乎体现在所有的艺术中, 特别是在表演艺术上尤为突出。舞蹈感情、速度、力度是节奏的基础。因此编排舞蹈动作时要特别注意节奏的处理, 这样可以使整个舞蹈感情基调更加分明, 舞蹈动作也显得更为跳动, 整个舞蹈再度提高和升华。作为舞蹈教师, 应教会学生蒙族舞的体态及动律, 在学生对蒙族人民的个性有一定的认识后再教学生怎样恰到好处对节奏, 发挥节奏在舞蹈中的作用, 使整个舞蹈作品的表演尽善尽美。舞姿动作训练是在外形上打好基础, 把握舞蹈韵律是充实舞蹈内在表达, 处理节奏则是在外形和韵律二者基础之上的对整个舞蹈表演水平的提升和完善。恰到好处地处理节奏, 要求学生能很好地把控自己身体, 在快速的动作中瞬间能停住, 快慢结合、游刃有余地舞蹈。如蒙古族舞蹈中经常出现的由多个不同的旋转或大跳接带有控制的舞姿造型, 快速旋转带有很大的冲击力, 当停住做舞姿造型时要顺其自然的过渡, 很稳定、扎实地做好舞姿造型。这样对动作的处理才比较完整、漂亮。在蒙古族舞蹈中像这样的动作和造型是很常见的、它们有很强的节奏性。舞蹈是离不开节奏的, 巧妙地设计节奏的多变会使整个舞蹈更加丰满、完善, 舞蹈教师应在教学中都思考怎样巧妙地节奏去编排舞蹈。此外, 处理节奏不仅要从舞蹈本身下功夫, 也别忘了培养音乐乐理知识, 使整个舞蹈节奏感更加丰富多彩, 正如于平老师强调的“节奏意识是舞蹈修炼的必要手段。”
以上是我对蒙族舞蹈教学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作为一名舞蹈教师, 要教好蒙古族舞蹈, 使学生的蒙族舞蹈表演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 要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认真学习, 我相信只要肯下功夫, 并按照科学方法进行教学和学习, 都能学好蒙族舞蹈。
参考文献
[1].蒙古族族源研究论文选集汤晓芳编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蒙族舞蹈 篇3
一.蒙族舞蹈中肩部动作的表现形态
在蒙古族舞蹈的风格视觉模式中, 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因此蒙族舞的肢体训练着重要求在肩、臂、腕上下功夫。蒙族舞中肩部动作有硬肩、柔肩、双肩、绕肩、耸肩、笑肩、碎抖肩等。肩的训练是做到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
肩部动作—硬肩 (单) 提示:最强调的是有弹性, 有顿挫感。注重快而有力, 做起来要很干脆。而硬肩的节拍是 (快速) 的四二拍, 要四拍完成。1—2右肩向前的同时左肩向后。3—4做1—2反面动作。
柔肩跟硬肩完全属于两个极端。提示:柔肩最强调动作过程中的抻、韧、柔和连绵不断。每一个都要做的很到位, 才能看出前后左右对比的幅度。柔肩的节拍为 (慢速) 的四分之二拍, 要四拍完成。没有强调重拍。1—2右肩柔韧地向前同时左肩柔韧地向后。3—4做1—2的反面动作。
双肩是以硬肩为基础, 提示:强调第一拍的动作轻, 第二拍的动作重, 动作要有弹性, 小而脆。每个肩做两次律动, 是硬肩的动作分支。双肩节奏是 (快速) 的四分之二拍, 要四拍完成。1—快速做硬肩 (单) 1—4动作。2—做硬肩 (单) 1—2动作。3—4做1—2的反面动作。
绕肩分前绕肩、后绕肩、单绕肩、交替绕肩四种。四种绕肩都要注意连绵不断的感觉, 是围绕立圆而运动的。四种绕肩的节奏也同柔肩一样, 是 (中速) 的四分之二拍, 要四拍完成。 (1) 前绕肩1—2双肩由后经上向前划立圆回原位。 (2) 后绕肩1—2双肩由前经上向后划立圆回原位。 (3) 单绕肩1—2单肩做前或后绕肩, 另一肩保持不动。 (4) 交替绕肩做法:双肩交替做后绕肩。
耸肩分单耸肩和双耸肩两种。提示:强调重拍向上, 慢提快放。每一个提和沉都要做到尽头。这是最重要的。耸肩也需要快而有力, 有很脆的感觉。耸肩的节拍是 (中速) 的四二拍, 要四拍完成。 (1) 单耸肩1—右肩向上有韧性地提起。2—快速落肩回原位。 (2) 双耸肩做法:双肩同时做单耸肩。
笑肩, 提示:强调的是做笑肩应由内心节奏带动, 有弹性, 气下沉。笑肩的节拍是 (稍快) 的四二拍来完成。做法:双肩微上提, 快速落下, 重拍在下。
碎抖肩, 提示:强调肩部下沉放松, 夹肩胛。抖肩强调小而碎, 频率快。碎抖肩同笑肩的节奏是一样, (稍快) 的四二拍来完成。做法:以肩胛主动, 快速抖肩。
肩部动作既要强调节奏的处理, 又要注意情感气质的把握, 不仅在体能上达到运用自如, 更强调它与情感的起伏产生特殊的表现力。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 而身体习惯于侧向, 眼睛时而极目远眺, 时而俯临前方, 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 这一切体现出一个文化传统悠久的民族舞的风格气质。
二.构成蒙族舞蹈中肩部动作表现形态的文化特征
蒙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表现在用身体保存文化与表现文化;群众之间直接进行传承;在一定环境中进行传承;并随着社会生活改变而发展等四个方面。
蒙古族舞蹈的形象特征, 可用“天之骄子”一词予以概括, 它包含着民族性格的豪放与自信;展示着动态形象的古拙与朴质。蒙族舞蹈中肩部动作的诸多表现形态来源于游牧生活。
其次, 蒙古族人民把民族的感情, 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会于马的舞蹈形象上, 表现在变化多样的肩部动作中。民间舞蹈中马的形象决不是简单的外形模拟, 而是把马的特征和牧民们的深厚情感有机地融入肩、臂、腕和上身的造型中,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草原牧民的审美情趣和蒙古族人民内心的欢跃。
蒙族舞蹈中肩部动作的表现形态体现了牧民们的审美情趣和潇洒豪迈的性格。牧民的生活方式虽在逐渐改变, 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变化, 但万变不离其宗, 其根依然是深邃的草原文化。总的来说, 蒙族舞蹈中肩部动作的形成与游牧生活息息相关。舞蹈语汇与生活的关系, 是因为不同舞蹈语汇的不同风格特点的标准是在生活中形成的。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构成蒙族舞蹈中肩部动作表现形态的文化特征进行深入剖析, 看出游牧民族喜爱驰骋在草原上的骏马, 并把民族的感情、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 都融会于马的舞蹈形象上。在以后的民间舞蹈教学课程中, 我们一定要区分开不同肩部动作的不同表现形态, 而在教授具体舞蹈动作时, 要让学生知道我们不能单一的去完成动作, 而要去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所以, 总得来说蒙族人民的生活方式虽在逐渐改变, 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变化, 但万变不离其宗, 其根依然是深邃的草原文化。
参考文献
[1]庞志娟, 论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J], 集宁师专学报, 2005年03期
蒙族舞蹈 篇4
一、肩部动作的民族特性
蒙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盈。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 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视马为最神圣的牲畜,就像人离不了空气一样,蒙古人同样离不开马。马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的亲人,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他们对马,绝不仅仅只是对马的外形的模仿,而是把马的特征和感情融汇于舞蹈造型中,通过肩部动作和上身动态展示得淋漓尽致。每一种肩都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呈现出流动的性质,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一)蒙族舞蹈肩部动作的基本特征
1. 柔肩:左肩向前推,左肘向后摆,同时右肩向后摆, 右肘向前拱,左右交替前后扭动,同时肩略耸。
2. 硬肩:动作基本与柔肩相同,动作要硬、干脆,节奏分明有棱角。
3. 耸肩:双脚一前一后踏步,双手叉腰,动作时,单肩或双肩每拍上下耸动,重拍向上。
4. 笑肩:双肩同时上下快速耸肩,重拍向下。
5. 圆肩:双脚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做踏步,双膝微屈,双肩按前、上、后、下的顺序绕圆运动,节奏可快可慢。
6. 抖肩:双脚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做踏步功作,双膝微屈, 双手松弛叉腰,上身松弛,以脊柱为轴点,使肩、背快速、 小而碎地前后抖动。
7. 甩肩;肩向上用力甩出,接着肩随之扣下,动作幅度一定要大。
8. 收肩:双手臂伸向前,手心朝下,肩向后快速收问, 再快速还原位,然后再做另一肩。
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发力缓慢、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 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很强的爆发力,虽然幅度小,但是有棱有角,一拍即可到位,可在瞬间静止。 硬肩和揉肩,就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还有,耸肩和笑肩的唯一区别就是,耸肩的重拍向上,笑肩的重拍向下。另外, 抖肩就是硬肩动律的延伸,柔美化。
(二)肩部动作在风土人情方面的表现
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之称,游牧民族喜爱飞翔于蓝天的雄鹰,喜爱驰骋在草原上的骏马。蒙古族人民把自己民族的感情、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汇于鹰和马的舞蹈形象上。因此,展现英勇骑士驰骋草原的雄姿,自然成了蒙古男子舞蹈的典型特征之一。
为表现蒙古人民粗犷、彪悍、朴质、庄重的性格,五十年代后,舞蹈工作者创造了大量的技巧,如“马步腾跃”舞姿、“正板腰”技巧等,还有一些使用道具的“筷子舞”“盅碗舞”也给予发展创新,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观赏性。著名舞蹈家莫德格玛,早期表演的《盅碗舞》荣获了第八届“世青节”金质奖。《盅碗舞》表现的是:在辽阔的大草原上, 一位身着传统民族长服的蒙古族牧女头顶叠碗,双手捏盅, 翩翩起舞。优美的舞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新生活的喜悦和对美好明天的向往。舞蹈中舞者那连绵不绝快速的碎肩,从小抖到大,从体内抖到体外,及其延伸到双肩的节奏速度变化,令人叫绝,使人倾倒。
肩背功夫是蒙族舞蹈的主要特色之一。柔肩、耸肩、笑肩、碎肩,都是难度较大的动作,要求演员肌肉放松的同时又要表现出力度的变化和层次。莫德格玛在表演这些动作时以娴熟的技巧赢得了观众的称赞,尤其是她伴着圆场的快速碎抖肩,恰如一片笑声从心底涌出,显现出她本人极厚的艺术功力。在盅碗技巧表演上,演员不受盅碗技艺的局限和束缚,能够把舞蹈和技艺之关系处理得十分和谐又恰到好处, 在扣人心弦的境况下完成舞蹈动作,把节目推向高潮。
二、蒙族舞蹈的新发展
以前的蒙古舞和现今中央民族大学编排的蒙古舞在服装﹑音乐﹑动作上有了新的突破,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肩部的动作作为蒙古舞的民族特性是不变的,新的艺术为蒙古舞特点的更好突显和延伸作了发展。
《蒙古人》是奥登格日勒的代表作,他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首先,《蒙古人》在服饰上, 将原有的蒙古袍子加长加宽,使服装不仅更符合角色的形象,也给了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和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 运用加长加宽的袍子演化出形态不一的摆动走向,或带胸腰,或带动裙摆以8字路线摆动,似翻江倒海,气势汹涌。 双手提着又宽又长的裙边,置于胸前,上下耸肩,就好像骏马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展现出蒙古人民豪放的性格。在该舞蹈的教学中,首先,应从单一的硬肩、耸肩再到碎抖肩这样一个过程开始,教学时要注重表现蒙古民族的气魄和蒙古族人民博大的胸襟以及豪迈奔放的性格。《蒙古人》中运用了“悠缓漫步”的步态,在教学时要多注意表现蒙古女性的雍容大度。音乐上,不再是单一的表现民族特色的音乐,在激烈的音乐之后,合着深沉热情的男中音歌声,姑娘以她舒展优美的动作语言表达了对大自然和对家乡的眷恋,深切、 真实。
总的来说,在蒙族舞蹈肩部动作的教学中,从每一个组合的编排、音乐的选择上,我们都应注意要多结合现代舞蹈的元素,尤其是肩部动作的形态,要更多地配合现代舞蹈的元素和技巧,不要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
三、结论
肩部动作作为舞蹈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对舞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肩部动作在节奏、动作的表现、情感的表达等方面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舞蹈感觉也是不一样的。蒙族舞蹈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它是蒙古人心灵深处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折射和独白。蒙古族舞蹈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蒙古民族思想情感、精神风貌的视觉艺术形态,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和累积下来的传统艺术宝库。
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爽直,反映在舞蹈上就是 “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我们要把握这种气质,最好能把自己置身于“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中去生活、去体验。 我想,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从学习、关注直至体味草原文化开始做起。事实上,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一边跳着某个民族的舞蹈,一边也就在演绎着某个民族的文化,演绎的好坏直接与舞者对此民族文化的知识相关, 并体现出该民族的情感特征。
参考文献
[1]陈卫业,纪兰蔚,马薇.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简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纪兰蔚,邱久荣.中国少数名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贾安林,钟宁.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M].北京: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蒙族舞蹈】推荐阅读:
蒙族舞蹈教学计划06-18
舞蹈创作舞蹈艺术07-05
舞蹈音乐与舞蹈结构07-14
舞蹈艺术舞蹈的升华06-08
民族舞蹈与舞蹈教学10-04
体育舞蹈中的舞蹈意识07-20
舞蹈比赛策划书精选舞蹈比赛方案10-23
中国舞蹈家协会5级舞蹈凉州词教案06-07
社会舞蹈07-17
中西舞蹈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