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训练

2024-10-15

舞蹈训练(通用12篇)

舞蹈训练 篇1

摘要:舞蹈表情训练是舞蹈教学的一个弱项, 本文主要从舞蹈的平时训练时内外结合、作品排练时动情结合和舞蹈表演中身心结合三个层次探究, 讨论舞蹈教学中学生丰富表情的训练和舞蹈表演中丰富准确的表情。

关键词:舞蹈表情,训练,排练,表演

一、舞蹈表情训练的问题所在

很多学校在舞蹈教学同时都会排练大量的舞蹈作品参加校内外文艺演出, 有些舞蹈作品编排构思不错, 学生动作也很整齐, 但是总是让人感到学生不够投入, 表演时舞蹈表情不够到位, 觉得这方面很有必要进行探讨。学生只注意了外部形态动作的模仿, 而忽略了内在情感的体验, 学生在表演中只注意动作和构图的变化, 难免表情紧张、不够投入, 为表演而表演, 缺乏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 舞蹈表情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是提高舞蹈表演艺术表现力的一个突破口, 是一个在舞蹈教学策略方面需要探讨的课题。

二、舞蹈表情训练的重要性

舞蹈表情是由舞蹈的全部动作和全身心的动态来体现的, 它通过面部的表情、手臂的弧度变化、肢体的摆扭、足部的移动、呼吸的提沉冲靠来统一表达内在的情感。它对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 表现多种情绪的变化, 具有重要的作用。舞蹈的表情不单单由某一个动态的部位来体现, 单独的手的动作, 如果没有身体其他部位的配合就很难以正确表达丰富的内心感情。同样, 如果各部位不相适应, 还会导致外在形态扭曲和懈散, 破坏舞蹈的动态美。因此, 我们所说的舞蹈表情是由全身心协调一致, 透过外在的一个个富有情感的动态和技巧动作, 准确反映出特定的美的神韵。这种表情的力量富有艺术的魅力, 当每一个舞蹈动作都充满了表情, 整个舞蹈的表现力就得以实现了。要达到以上的要求需要在平时训练中全面重视, 在排练方法上适当调整, 在表演中充分进入角色, 形成系统连续的表情体验和表演。

三、舞蹈教学中舞蹈表情的训练方法

(一) 平时训练中内外结合, 抓好表情基础

1.训练软开度和控制肢体能力

在基本功的训练上, 软开度是完成一定难度动作的基础, 更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肢体感觉, 保持动作优美, 调节呼吸节奏, 面部表情放松, 上身挺拔, 下身收紧, 感受舞蹈动作的节奏, 强化动作的准确性。舞蹈动作往往是很多肢体部位的复杂协调关系, 有些不能完全用语言准确表达, 但关键部分的节奏要清楚, 体会先后关系, 造型的方向、高低、幅度, 速度。控制身体在规定节奏内整体运动的正确性, 肢体在不断训练中形成更多舞蹈基本元素, 形体表现力就更加丰富。例如:一个简单的擦地动作, 理解发力点在大腿, 由脚后跟带动脚掌向前延伸, 在绷脚点地时脚背尽量上推, 过程体会一种收紧与呼吸控制的协调性。学生会做的基础上学会表达和判断, 把感觉领会到, 让脚也会“说话”, 使学生严格地按训练步骤去做, 准确地掌握好每一个动作, 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2.训练运用呼吸和动作的有机结合

呼吸是舞蹈的生理基础, 首先要理解呼吸的种类: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慢呼、快吸快呼、呼吸控制。呼吸与动作结合就能够体会其中的变化, 特别是长节奏的动作体现延伸性。在理解呼吸的基础上就可以调整肢体的表情, 让动作有呼吸点, 提沉明显。例如在教蒙古舞软手横向交替上下提压腕时呼吸不正确手上就没有内容, 就找不到蒙古舞的韧劲;让学生领会是交替提到最高时快速吸气, 然后慢慢呼吸, 在变手时体现呼吸点, 在流动过程中经过S形, 把旁腰带动起来动作韵律就正确了, 自然就可以加上表情, 目光看远, 视野开阔, 过程中体现自豪感, 上身略后靠, 动作就形象生动了。

3.训练视线转移和表情的对比体验

仅仅动作节奏正确还不够, 身体的方向变化往往表情中用眼神来生动体现。在流动过程中一般情况是眼随手动, 例如双晃手时就要眼随手环动, 同时要加胸腰, 体会变化的韵律。也有在流动过程中留住视线的, 体会依依不舍就要留头, 把痛苦的表情有机的结合并准确表达出来。视线的变化也包括范围的大小变化, 激动时迅速抬头看的范围很大, 悲伤时总是低下头看在很近的地方, 目光无神。

4.训练动作韵律和表情的协调关系

舞蹈美很大部分在韵律上, 也是区别每个舞种的标志。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总是先从一个个民间舞的“开法儿” (即启蒙) 教起, 然后再进行一个个舞种单一动作组合的教学活动模式。我认为, 我们可以打破这种传统的单一舞种教学活动模式, 从众多的舞姿中提取那些动律特征最明显、舞蹈性最强的精华部分, 重新组合起来教给学生。例如:《手臂组合》, 可以有蒙族、朝鲜族、苗族、彝族等等。我们还可以把这种多姿多彩的动律精华作为学生的常规训练, 使学生在短期内就能学到多种舞蹈动律并掌握其特点。这种多种民族风格的组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不但能很快适应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表现, 而且还能在舞蹈中深化其动律特点, 其外部形态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是不言而喻的。

(二) 作品排练中动情结合, 提高表情内涵

1.排练前期基本动作的韵律与表情结合

往往在排练前期重要重心放在教动作上, 从主体韵律到主体动作, 然后发展成一些动作组合, 在排练中加以再现和变化。忽视一开始的表情训练, 当动作熟练之后在加上表情很多学生都记不住, 就算开始有后来也僵化了。学生在基本韵律是就加上表情, 可以整体性理解动作, 在排练中更加生动和形象, 也避免了单纯外部动作的模仿, 更好领悟舞蹈内在的个性和韵味, 还训练了内部情态动作。例如:我在排练彝族舞蹈《节日里的小阿依》时, 先找来了几张西南少数民族彝族过节日时热闹情景的照片导入, 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 启发学生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彝族孩子感受过节的欢乐气氛。舞蹈中有一处两个孩子表演斗牛, 其他孩子看热闹、起哄的场面。因为有了前面的引导, 学生表现出来的兴奋、紧张、焦虑、野性和热烈的情绪动作, 全身心地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 排练既生动又自然。

2.排练中期理解音乐的风格与舞蹈意境

舞蹈动作始终与音乐的内容相结合, 让学生会听音乐, 听出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风格, 还能够明确音乐的曲式结构, 理清乐句。平时学生会听音乐做动作, 两者协调之后老师就不用一直指挥, 而只要在关键出加以提醒。音乐形象与舞蹈的意境密切相关, 结合动作的韵律就可以在舞动中描绘出舞蹈的内涵, 自己理解了才能更好的表达, 那样学生就是在为自己而舞蹈, 不是老师的替代品。

3.排练后期动作完整性与表情强化训练

在排练后期, 动作已经连贯流畅, 造型准确, 动作与音乐相融合时需要艺术深加工, 动作要更加整齐, 动作幅度和动静的变化更加一致, 重要的在强化表情。统一视线方向, 理解内涵之后把面部表情更加夸张, 但与呼吸结合起来收放自如。不能够简单说要“笑”起来, 机械的笑不能够保持, 表情僵化更加难看。情随舞动, 每一次提沉都有表情变化, 始终以积极、兴奋的状态去表演, 精神饱满, 把舞蹈中的喜怒哀乐用肢体和面部表情综合再现, 所有成员共同用心去描绘舞蹈的多彩画面。

(三) 舞蹈表演中身心结合, 展现表情魅力

1.彩排中适应服装、舞台, 大胆表情

彩排要按照正式演出的要求, 服装道具到位, 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比如裙子很长在流动过程中踩住而摔跤, 手上拿的道具在舞动中相互碰撞等,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帮助协调解决。彩排最重要是熟悉舞台, 明确进出场的方向, 明确造型的站位, 明确流动才次序和路线, 明确动作的方向和幅度, 明确新空间中部分的舞蹈内容。在合音乐彩排时表情一定到位, 动作标准, 不能随便, 否则回影响正常演出时主题效果。

2.表演中克服紧张情绪, 调动积极表情

上台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 一起回忆动作, 检查服装, 做好充分准备, 自信地准备参加表演。在表演中完全投入去表演, 但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利用同学之间的相对关系, 提示完成后边表演;如果出现小的错误不要把慌张写在脸上, 而自然大胆地发挥又回到统一的表演上来, 因为有的舞蹈有个别的领舞和对比表演。积极的表情与舞蹈内容密切联系, 不能只有一种微笑, 动作上有对比、情绪上也有对比, 结合舞蹈的发展在高潮部分更加激烈, 主题上营造更加多层次的内容, 把流畅的韵律与内外结合的舞姿准确表现, 实现舞蹈的二度创作, 呈现完美的舞台形象。

3.表演结束前要延续舞蹈表情, 体现完整性

很多舞蹈看起来很美, 但表演者实际很辛苦。舞蹈快结束前到最后的尾声或造型等都要求继续保持表情, 一直到表演结束后谢幕、切光、下场都不能松懈和慌乱。有的舞蹈是以丰富画面慢慢结束的, 先造型的相对就要控制更长时间, 学会坚持。例如女子现代舞《小河淌水》最后有流动的一个横排次第形成不同造型结束, 再加几个学生有延伸性渐慢缓缓结束。有的舞蹈是依次带着走会幕后, 特别要走到观众看不见的地方才松下来, 让舞蹈草率收场会极大影响舞蹈的主题性。有的是强收在干净的造型上, 一般切光结束, 在很暗的舞台上下台要克服慌乱和撞人, 依然有次序地完成最后部分, 给观众留下完美印象。

舞蹈表演有丰富情感体验, 才有鲜明舞蹈形象, 才有更高的艺术感染力。幼师专业虽然不是培养舞蹈演员, 但通过平时训练和舞台表演相结合, 严格要求学生, 积极引导用心去做事, 力求更加完美, 可以激发学生更高的艺术追求。在每次演出时尽量录相, 并一起总结经验, 可以不断提高舞蹈表演能力, 让学生的舞蹈表情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更加具有创造力。希望能够继续在教学和训练中探讨, 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后改进,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 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 培养良好的艺术鉴赏力, 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让她们学会用心去舞蹈, 用舞蹈去表达情感, 追求更高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吕新跃.文化元素在舞蹈表情教学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09年第6期

[2]范静.关于音乐师范专业舞蹈教育的几点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3]高志毅毛红庆.浅谈如何提高舞蹈表演的能力[J].《艺术教育》.2009年第5期

[4]岳斌.论舞蹈演员表演能力的训练[J].《大众文艺 (理论) 》.2009年第9期

舞蹈训练 篇2

|幼儿舞蹈基本训练

(一)基本训练

1、头部练习《指南针》(中班)

2、肩部练习《小小泥瓦匠》(小班)

3、手部练习《我有一双小小手》(小班)

4、手臂练习《大雁》(大班)

5、胸部练习《太阳和月亮》(大班)

6、腰部练习《春天来了》(中班)

7、胯部练习《大青蛙》(小班)

8、腿部练习《划船》(小班)

(二)幼儿基本舞步

1、走步《我们一起走》(中班律动)

2、碎步《猜猜谁来了》(小班音乐游戏)

3、跑跳步《多快活》(大班集体舞)

4、蹦跳步《小白兔》(小班律动)

5、小跑踵趾步《火车开啦》(小班音乐游戏)

6、踏踮不与垫步《小星星》(中班歌表演)

7、踏跳步《我们来跳舞》(大班集体舞)

8、进退步《摘葡萄》(大班歌表演)

9、交替步《堆个雪娃娃》(大班歌表演)

10、前踢步《前踢步小练习》(大班)

11、后踢步《快乐的后踢步》(中班)

12、十字步《大鼓小鼓》(大班)

13、娃娃步《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大班)

二、幼儿歌舞范例

用于幼儿园舞蹈提高班

内容:

舞蹈基本训练

一、了解身体的方位

二、舞蹈基本脚型、脚位和手型、手位

(一)基本脚型

(二)基本脚位

(三)基本手型

(四)基本手位

(五)附芭蕾舞基本手型、手位和脚位

三、把上基本动作训练

(一)擦地

(二)蹲

(三)小踢腿

(四)下腰

(五)控制

(六)压腿

(七)大踢腿

四、把下基本技巧训练

(一)转

(二)小跳

(三)翻身

五、基本舞步

(一)小碎步

(二)小跑步

(三)蹦跳步

(四)后踢步

(五)踵趾步

(六)踮步

(七)华尔兹步

(八)跑跳步

(九)十字步

(十)踏跳步

(十一)交替步

(十二)进退步

(十三)娃娃步

(十四)圆场步

(十五)云步 舞蹈组合实例 妈妈的眼睛 摘葡萄

手捧哈达献亲人 草原赞歌

只要妈妈露笑脸 金孔雀轻轻跳 少儿舞蹈实例 小红花 春天来了 种西瓜 赶小海 娃哈哈 云

舞蹈教学中形体美的训练 篇3

一、形体美是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之一

舞蹈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舞蹈教师承担着指导和培养学生的任务,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和掌握舞蹈的最基本的技能、技巧外,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表演意识和情感的表达能力,以及提高对舞蹈的形体美的训练意识。在这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审美过程中教师无疑具有先导的作用。特别是那些初涉舞蹈领域的学生,不但缺乏舞蹈的基本功知识,更谈不上对舞蹈中美感的认识。因此在使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对舞蹈中形体美的认识和训练,的确是舞蹈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所以在舞蹈教学的开始舞蹈教师就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和全方位审美意识的诱导。

在舞蹈教学的最初阶段,基本功和强化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很枯燥的,但却是走向艺术王国的必由之路。必要的办法是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即在基本功训练中的伸手投足就是美,就是音乐,就有思想,就有灵魂,要让学生认识到再简单的、再单一的站立动作里也有美,也有艺术。如学习最基本的古典舞中训练手的位置时,要让学生感到这是在表现一种姿态美,必须用心去感悟;从头、眼、身体、腿、到脚,甚至内心,都让学生想象在空间运动时所能表现出的体态美。一旦有了想象和美的感受,就不觉得动作简单和枯燥了。让学生一进入课堂时就意识到,课堂就是舞台,面对的不仅是老师和同学,而是成千上万的观众,不单单是学习基本功,同时也是在学习舞台表演。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牢固的表现舞蹈姿态美和创造舞蹈的形体美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们的艺术表现力。

二、舞蹈训练中的规范是训练形体美的基础

舞蹈教学与声乐、美术、戏曲等艺术教学一样,都有它严格要求的规范,训练时无论是在地上或空中,也不论是过渡或是落地,全都必须是连贯流畅、柔美和完善。舞蹈的基本训练又不同于排练课,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在训练中按照舞蹈的基本规范,从把上的立姿、勾、绷脚到把下的弹、跳、转训练;从中国古典舞的手位、脚位、基本步伐到身韵组合;从民族民间舞的开始到表演性组合,循序渐进,一招一势都严格要求。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好舞蹈的基本技能,解决好基本体态,尽可能地达到舞姿、动感、韻味以及身体张驰的灵活性与协调性。然而舞蹈的各种位置、角度、动作的高度、跳、转、翻身的技能技巧,以及舒展地控制舞姿等都是有一定规范的。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三、在精细动作过程中进行形体美的训练

精细动作过程中形体美的训练,即第一动作接第二个动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意那些大的舞姿、亮相、技能、技巧的完成。而忽视了组合过程中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过渡。忽视了这一点也就忽视了舞蹈动作的流畅和协调。因为舞蹈很多动作的组合是靠动作与动作间流畅的过渡产生出来的形体美。在完成许多技能技巧的动作时也是靠过渡动作的陪衬,烘托出技能技巧的高难度,从而产生身体韵律美。在学习古典舞身韵课时强调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前先后等方法,这些表现身韵动律的方法都是强调精细过程中的形体美,就是说在做任何舞姿亮相时,如果没有欲上先下的动律过程,那么做出来的动作就是苍白无力,呆板的,就谈不上什么美感了。

总之,舞蹈教学中形体美的训练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础训练,舞蹈教师应该把教学落实到提高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把握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上来。只有重视美在教学中的作用,重视对美的开拓,才能使舞蹈教学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舞蹈人才。

(作者单位 广东省吴川市第四中学)

高校舞蹈训练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 篇4

一、强化对舞蹈艺术的认识

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舞蹈动作的组织,在每一个动作中将自身情感表达出来,每一个舞蹈作品中都具有经典之处,舞蹈的魅力不在于对舞蹈技巧的掌握,而在于舞蹈者通过动作表达出的形象及感情,使观众能够与舞蹈表演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通过对舞蹈动作的形象化将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感情表达出来,这是舞蹈艺术最高层次的呈现,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舞蹈表现力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对舞蹈艺术进行了解,除了练习基本的舞蹈动作以外,也要能够领会舞蹈中蕴含的艺术表现,通过舞蹈动作与表情、情感的结合,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二、注重对舞蹈理论的学习

在高校对舞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许多舞蹈教师将舞蹈作为一门技术性课程加以教导,忽略了对舞蹈理论的学习,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舞蹈动作、舞蹈技巧的练习,只是按照示范进行模仿,不能够真正把握舞蹈中具有的内涵,这样的教学使舞蹈学习者只具备舞蹈表演的能力,而不具备舞蹈艺术呈现的能力。因此,在对高校学生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舞蹈理论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舞蹈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将技巧与理论结合起来,使学习者能够呈现舞蹈文化、舞蹈艺术、舞蹈精神,在高超的舞蹈技能表现过程中加入艺术修养,进而提高舞蹈表现力。

三、注重舞蹈基本功的训练

在舞蹈练习的过程中,基本功是呈现舞蹈艺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基本功上有着层次不齐的水平,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身体的柔软程度、反应能力都是表现舞蹈的主要内容。舞蹈基本功的练习是一项长期枯燥的学习内容,因此在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表现力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在具备基本功的基础上利用身体部位对舞蹈进行演绎,进而呈现舞蹈表现力。

四、注重舞蹈节奏感的培养

舞蹈的演绎离不开音乐,音乐与舞蹈是相辅相成存在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表现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舞蹈节奏感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注重音乐节奏,通过音乐规律提高学生感悟。在对学生进行节奏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法进行培养: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节奏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在加强舞蹈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增强节奏感与表现力。

五、注重对艺术修养的培养

舞蹈作为一种以动作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舞蹈中有着诸多不同的形式与种类,舞蹈的发生演变也具有独特的发展历史,因此,舞蹈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在对学生进行舞蹈表现力培养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现阶段,在我国高校的舞蹈教学中,舞蹈艺术修养的水平直接影响到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学生无法将舞蹈文化与舞蹈技术融合起来进行表演。

六、注重舞蹈与生活的结合

舞蹈来源于生活,是生活内容的升华,生活内容也是学生进行舞蹈表现的主要方面,舞蹈中的动作内容是对生活样态、生活情感的表现,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舞蹈表现力培养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了解生活,通过生活中的情感了解表现到动作中,通过全身心的方式了解舞蹈内容,将生活与舞蹈结合起来进行表演,进而达到舞蹈艺术表演的最高水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舞蹈与生活结合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教师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了解生活、感知生活;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入生活实践加以教学。

舞蹈艺术作为一门通过动作表现感情的艺术门类,针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舞蹈表现力缺失的现象,对学生进行舞蹈表现力的培养极为重要。教师要在强化学生对舞蹈艺术认识、注重理论学习、注重基本功练习、注重节奏感的基础上加强对艺术修养的培养,并要注重舞蹈与生活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舞蹈表现力。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中舞蹈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本文以高校舞蹈训练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为探究主旨,通过强化认识、注重理论学习、注重基本功、注重节奏感培养、注重艺术修养、注重与生活的结合六个方面进行了策略分析,希望能够为高校舞蹈训练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校,舞蹈训练,舞蹈表现力

参考文献

[1]胡慧.高校舞蹈训练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2]车鸣.高校舞蹈训练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5(4).

[3]王紫涵.浅析高校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22).

舞蹈训练感想 篇5

舞蹈训练是从11月24日开始的,为了油田春晚和渤钻周年庆这样同一个目标,来自不同部门的70多位同事聚到一起,至此训练已有20天,这其中有愉悦,更有艰辛,也让我学到很多,成长很多。

万事开头难,训练刚开始,大家都有点摸不着头脑,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舞蹈基础,而且体态仪表也不够标准,所以要先从基本功练起,随着训练过程不断推进,我们学习的动作越来越难,一些同事还要克服距离远、交通不便利等种种困难进行训练,也有人病倒了仍然坚持,大家放弃了假日休息的时间,但没有人诉苦和抱怨,用心、细心去练好每一个动作,常常一个动作不断重复训练,直到汗流浃背,以求达到完美,徐科长的严格要求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带领我们学习的老队员也很有耐心,对我们认真指导。有时候市里舞蹈协会的老师会专程莅临指导,给舞蹈提出一些改进意见,我们积极接受,修正动作,加强练习,有所付出就一定有所收获,训练的效果显而易见,我们练习的舞蹈正日趋完美,这让大家非常安慰。休息的间隙除了娱乐,兄弟们也不会松懈,大家经常讨论动作该怎样完成的更好,因为心中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互助,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渤海钻探各部门的领导也非常重视这次活动,几次带着慰问品来看望我们,勉励我们,大家都深为感动。

舞蹈训练与钢琴教学的共性 篇6

[关键词] 舞蹈训练;钢琴教学;协调性;节奏感;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 J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40-1

一、序言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舞蹈通过人自身来展现,以动作为表现手段。而钢琴弹奏也是人体动作来完成,手指的姿势以及手的形状,在弹奏的过程中随时都在发生变化。舞蹈与钢琴弹奏是相辅相成的,舞蹈训练可以提高协调性、节奏感,而钢琴弹奏也需要较好的协调能力以及节奏感。下面就舞蹈训练与钢琴教学之间的共性从五个方面来略作分析。

二、钢琴技能训练与舞蹈训练呼吸的运用

呼吸是生命的源泉,在钢琴弹奏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正确合理的呼吸有助于身体和心灵的放松,对提高演奏技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乐曲有呼吸,就是有生命的;假若弹奏一首乐曲忽略了呼吸问题,那么此乐曲就缺少音乐的律动性和歌唱性,那么也就失去了艺术感染力。在钢琴弹奏中,呼吸一方面是一般意义上的生理上的呼吸,即是“无意识”的呼吸,源于生理本能;另一方面是乐感的“呼吸”,一种人为的“有意识”的呼吸,它在表现乐曲、突出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在舞蹈中的呼吸主要也是要结合情感,合理的运用呼吸可以让自己的动作更有表现力。在舞蹈训练中呼吸甚至贯穿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直至细致到手指、脚趾。这也就和钢琴弹奏中的呼吸结合到了一起。

除此之外,假如在舞蹈训练是能够让呼吸贯穿于身体的各个部位,那么在钢琴演奏的时候,就可以快速找到感觉准确合理的运用呼吸。

三、协调性在舞蹈训练和钢琴技能训练的重要作用

协调性指身体作用肌群之时机正确、动作方向及速度恰当,平衡稳定且有韵律性谓。舞蹈讲究的是身体的协调性,所以在舞蹈训练时必定会着重培养学生肢体协调性。如:在舞蹈训练的韧性训练中,会进行灵敏素质训练,完成这类练习,需要结合柔韧素质和协调力的练习。从而达到舞蹈训练中对协调性的培养。在钢琴弹奏中,对身体的协调性也是有较高的要求的。所以在钢琴授课和练习时,会训练学生的肢体协调性。如:吊臂时,需手指和手臂“浑然一体”,上臂的运动要适应于琴键的运动,提高手指的流畅性,从而达到训练肢体协调性的要求。

四、舞蹈训练和钢琴弹奏中节奏感的培养

舞蹈中的全部律动都是来自于音乐的的特定节奏,节奏是舞蹈训练的基本要素之一,对节奏的感受即是节奏感。这种节奏感在钢琴弹奏训练和学习中也是极其重要的。能善于体验感受、抓住乐曲的节奏,就能准确的表现出乐曲的韵律以及动感等节奏美。具体可以表现在:

1.能在弹奏中体现出明确而又自然的节拍强弱感;2.能在弹奏中依据风格、表情的需要,保持稳定、持续的均分律感,即速度、拍感的稳定、统一;3.能够令人信服、合乎逻辑地弹好各种非均分节奏,如渐快、渐慢、突快、突慢等;4.能够准确弹奏出非正常节拍的特殊强弱关系。在钢琴弹奏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变换乐曲的每一小节,这可以提高自身的节奏感以及控制节奏的的能力。但是,作品的各种技巧细节如果可以掌握,就不应过度使用节奏变体,因为这些变体从真正的音乐力形成的观点看来,都是有害的。而且钢琴弹奏中节奏与力度差别不可分割,节奏的变动会破坏这种对应的关系。因此,可以在舞蹈训练中提高自身的节奏感,这样是有助于钢琴弹奏训练时对节奏的把握。

五、舞蹈训练有助于形成良好演奏体态

舞蹈训练可以使人能在体形上变得笔直挺拔。钢琴弹奏时也强调这点,在演奏时具备正确的弹奏姿势,这既是一个演奏者良好心态的表现,又是关系到能够正确运用呼吸。为了使钢琴弹奏者能在各种技巧形式中运用手臂的各种姿势,躯干的活动是必要的。躯干还在侧倾动作中服从手臂。也就是弹奏着的身体应具有向各个方向活动的可能。因此要避免弯着腰的坐姿并且要使双腿能够坚实的支撑住。舞蹈中讲究身体的形态,要笔直而有气势,要想让自己的弹奏动作优美到位,那么也就要具有舞蹈的感觉。

六、钢琴演奏与舞蹈训练中的想象

钢琴演奏和舞蹈有相同的艺术特征,它们都是需要想象的空间。钢琴弹奏之前我们要先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它所表达的内容,然后把自身融入到音乐当中,通过想象力去弹奏乐曲,以此来表现作品。虽然听起来很好懂,但实际上想要掌握是极其困难的,要完全依靠自己的空间去想象,看不见也摸不着,只有靠自身的理解能力去摸索。在舞蹈训练中也不只是完成动作就可以了,那样只会感到机械没有任何感染力,舞蹈训练也是要靠个人的想象,把自己融入到舞蹈中,作为舞蹈中的角色,想象怎样去传达感情。

七、结束语

舞蹈是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演奏也是艺术领域的另一重要表现形式。而艺术之间是共通的,在探讨其领域的各个基本要素时,会发现舞蹈训练和钢琴教学上有很多共性。由此可见,在理论上,我们可以运用舞蹈训练来提高自身的协调能力、节奏感以及想象力等等。这样就可以在钢琴教学中学生通过舞蹈训练培养对钢琴的感受力,正确快速的掌握弹奏技巧。探讨舞蹈训练和钢琴教学的共性,去深层的了解舞蹈与钢琴演奏这两种艺术,从而提高舞蹈表演能力与钢琴演奏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大鸣.论舞蹈训练中“感觉”的培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4)

[2]杨建中.浅谈音乐在舞蹈训练中的教育作用[J].舞蹈教育,2010,(6).

[3]约瑟夫伽特.钢琴演奏技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秦红梅.如何提高学生钢琴技能训练[J].教育教学研究,2009,(8).

[5]张力.从舞蹈训练中探索声乐训练的新途径[J].大众文艺,2010,(9).

作者简介:廖静文(1992-),女,汉族,四川达州人,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理论与实践。

舞蹈训练 篇7

一、使学生掌握表演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学生学习并掌握舞蹈表演技艺的规律, 有助于加深对舞蹈表演基本技术的理解, 有助于指导舞蹈表演实践。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要结合舞蹈表演技术训练讲授理论知识。在表演技术训练的基础上, 学生有了一定实际感受, 教师可讲授如下内容:舞蹈表演艺术与生活, 怎样观察生活、积累生活;舞台情感的性质、特点及其一般规律;舞蹈表演的艺术特征及舞台情感的体验方法;心理素质;内心情感同外部动作的关系;节奏与气氛, 心理节奏、形体节奏与音乐节奏;什么是感觉;人物形象的构思和塑造;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借鉴等。

二、表演技艺训练

舞蹈是于三度空间中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现象之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 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舞蹈表演是艺术性、技巧性、科学性相结合的体系, 内涵丰富。舞蹈者只能用表情、动作、造型和各种技巧等手段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舞蹈表演对身体技能的要求十分严格, 不经长期艰苦的基本训练, 就无法进入创造实践。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表演技艺的训练, 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掌握舞蹈表演的技术技巧, 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从而深刻体验舞蹈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并通过外部动作表现作品情感和主题, 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为之动容。舞蹈的技术技巧的训练与一般身体锻炼不同, 因为舞蹈动作必须负荷思想、传达感情、塑造性格, 为表现作品的主题服务。舞蹈技术技巧有多种表现形式和表演手段, 不仅包括动作技巧, 还包括气息、神韵和表情、情感投入等。首先, 掌握动作技巧, 动作要规范。学舞蹈时, 基本功是必须掌握的, 学生要掌握各种动作技巧, 动作要规范, 不然一旦形成不规范的动作, 再改就难了。其次, 动感气息。气息对舞蹈来说尤为重要, 不会运用气息, 跳舞就没有动感, 没有起伏, 呆板难看, 舞韵就体现不出来。再次, 神韵和表情。表情是肢体语言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跳舞时如果绷着脸, 再熟练的动作, 再优美的线条, 给人的感觉也是无情感、无味道的。神韵是体现舞蹈美感的要领, 眼神和面部表情也能体现舞韵。最后, 情感投入。舞蹈表演中的情感投入影响着舞蹈的神韵, 情感投入恰到好处能提高舞蹈的观赏性。学生对舞蹈作品要有很好的理解, 并要带着感情跳。社会阅历越深, 对音乐和作品的理解越深, 就能很好地投入情感。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舞蹈作品, 在舞蹈表演中投入情感, 表达情感。

三、心理素质和体验技巧训练

高度适应、可塑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体验技巧是舞蹈演员“情动于中”的保证, 内心情感是外部动作表现力的内在基础。在舞蹈表演教学中, 每个部分的训练都离不开心理素质、体验技巧。舞蹈表演具有音乐性、舞蹈性、虚拟写意性等特征, 不仅表现在外部技术上, 也表现在内部技巧上。首先, 舞蹈表演的音乐性要求演员要理解乐曲, 对乐曲中的情感、意境进行深刻体验, 体验得越深刻, 跳舞时乐感越好。所以, 舞蹈表演的乐感包含着体验技巧。其次, 舞蹈表演中, 情感的发展和动作的完成都有一个过程, 动作过程既起稳定、体现情感的作用, 又起孕育、激发和推动情感的作用, 因此, 舞蹈表演的舞蹈性要求演员掌握在舞蹈动作中体验情感、发展情感的方法与技巧。舞蹈表演的虚拟性、写意性特征要求演员的舞台情感具有诗情画意的色彩, 有既“空灵”又“充实’’的心理素质以及凝炼、深化与升华舞台情感的能力。心里素质、体验技巧训练, 并不是单纯的内部技术训练, 它是着眼于心理素质、体验技巧的一种内外结合的训练, 主要包括想象、意识、心境的单一练习;真听、真看、真想的单一练习;在音乐中训练想象、专注、体验、感受能力;在音乐舞蹈中训练真听、真看、真想、行动、判断、交流、组织内心矛盾、内心独白、内心节奏等;体验、发展舞台情感的能力与技巧训练;训练“动中静、静中动”“虚与实”“美与真”的心理素质及凝练、深化、升华舞台情感的能力;创造舞台节奏、气氛的方法与技巧;内心节奏、形体节奏的突变与渐变的技术方法;正确把握演员与角色, 演员与观众, 感受力与自制力, 情感与动作、呼吸、意识、韵律的关系。

四、表演技能训练

艺术来源于生活, 舞蹈是表现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的。生活是广阔的, 人们的思想情感及其外部表现形式也千差万别。而在舞蹈教学中, 我们要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舞蹈表演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第一, 眼睛表演素质训练。准确凝炼的眼神可以有力地增强演员对角色的信念, 推动角色情感的发展, 增强动作的语言性和感染力, 在全身的动作中起领补和拢补的作用。眼睛的表演不但取决于内心体验的准确性、深刻性, 而且有赖于眼睛的表演技能。在舞蹈教学中, 眼睛要同音乐、动作相结合训练, 还要从生活中捕捉眼神, 提炼眼睛的表现手段, 要注重“眼灵精用力, 面状心中生”, 避免面部表情脸谱化。第二, 手部表演素质训练, 舞蹈表演的精髓在于手部的姿势。只有通过手来表现舞蹈之美, 才是最为经典和优美的。无论是纤细的兰花指, 还是刚劲有力的拳掌, 都能表现出舞蹈之美, 让人领悟舞蹈的内涵。舞蹈的手部表演训练包括手、臂的意识、能力训练和手、臂表演素质训练:各种指法练习。第三, 步法表演素质训练, 包括步法的意识、能力训练和步法表演素质训练。表演技能训练要始终同内部技术训练相结合, 使学生理解如何通过外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 掌握“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技术和规律。

五、感觉训练

舞蹈演员在舞台表演中的感觉是他们在生活的基础上虚构的“物质世界”作用于心理感官所引起。舞蹈演员怎样才能在表演中获得良好的舞蹈感觉呢?比如, 演员对花、鸟的视觉是演员想象中花、鸟的具体形象的刺激所引起的, 对声音的听觉是演员想象中具体的声音形象的刺激所引起。因此, 从根本上说, 舞台上真实美好的舞蹈感觉是演员在生活的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在再创造的过程中, 演员没有良好的心理感觉就没有良好的形体感觉。宗白华:“所以一切美的感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行心灵的映射, 是无所谓美的。”此外, 感觉是具体的, 而不是抽象的, 是可知的, 而不是不可知的, 是干变万化的, 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舞蹈表演中避免千篇一律的抽象感觉, 要去追求真实具体的舞蹈感觉, 也应力求体现特定的情感色彩和丰富感觉的色调。教师要通过感觉训练, 使学生对舞蹈感觉有正确的理解, 锻炼学生捕捉心理、形体感觉的能力。

六、观察生活的能力训练

生活是舞蹈表演艺术创造的源泉, 如果舞蹈表演脱离生活, 便会“千人一面”, 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并勤于思考, 有所感悟, 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得艺术养料。首先, 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兴趣和习惯。有了兴趣和习惯, 学生才能自觉地去观察、体悟生活。其次, 教师还要使学生了解观察生活的内容, 掌握观察生活的方法, 引导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观察生活。观察生活的内容很广泛, 包括人物、动物、景物、事件等一切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学生可以有题目、有针对性地观察, 也可以自由观察, 还可以结合舞蹈表演技术训练进行观察, 从生活中寻求依据。学生通过观察从生活中获得的感悟是最生动活泼的, 是对舞蹈表演很有帮助的。

七、艺术思维和艺术创造的能力训练

各类艺术精品都是高超而巧妙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创造的结晶。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要训练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舞蹈小品训练是培养学生艺术思维和艺术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包括写实的生活小品、写意的舞蹈小品、单人小品、双人小品、多人小品、即兴小品、模仿小品、情节型的舞蹈小品、情态型的舞蹈小品等。开始从单人写实的生活小品入手比较合适, 它是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初级教学步骤。在写实的生活舞蹈小品训练中, 要着重于捕捉题材、小品构思、形象构思、安排细节、层次结构、小品命名、表演处理等环节, 锻炼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概括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 并获得表演的真实感、信念感。进入舞蹈表演小品训练后, 要进一步训练学生如何从生活中捕捉虚拟写意性的小品题材, 如何寓意构思, 如何处理虚实关系, 如何分析理解乐曲, 如何根据乐曲结构小品, 如何在生活的基础上提炼、规范舞姿动作技巧, 如何处理调度画面, 如何安排层次、节奏、高潮、开头、结尾的艺术处理等。这些训练内容和要求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创造的能力。训练中, 教师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尽可能不代替学生的创造, 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勇气和创造能力。

此外, 还要进行成品训练。成品训练着重锻炼学生对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人物形象的构思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各种内外部技术塑造舞蹈艺术形象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舞蹈作品进行成品训练。

总之, 舞蹈表演艺术是演员创造角色形象的艺术。舞蹈演员的基本功训练结构是根据舞蹈演员所需要的技术结构而确定的。基本技术重要包括内部技术与外部技术。长期以来, 舞蹈教学的基本功训练多侧重于外部技术训练, 内部技术训练比较缺乏, 内外结合的表现力训练也不够全面、系统, 不能很好地适应舞蹈表演的技术要求。有效地进行系统的舞蹈表演基本功训练, 教师就要研究每一个舞蹈表演元素及其技术方法, 并寻求最佳训练途径、手段, 通过一系列教学步骤、方法, 使学生从根本上懂得每个元素、技术、技巧的来龙去脉及其内在联系, 掌握其技术方法和规律。教师要让学生练好基本功, 掌握舞蹈表演的技术技巧, 并学会观察和体悟生活, 在舞蹈表演艺术中对角色形象进行总体构思, 并通过对角色的情感体验而形成角色情感线, 把各种舞蹈技术因素穿织起来, 进行艺术创造, 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

摘要:舞蹈表演是舞蹈演员以其掌握的舞蹈动作、造型和技巧能力, 结合音乐和美术等艺术手段, 将作品的思想内容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舞蹈形象, 是舞蹈演员对舞蹈编排艺术构思的创造性舞台体现。舞蹈演员应具备较全面的艺术素养、创造性和表现力。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应加强舞蹈表演基本训练, 包括舞蹈表演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育、心理素质和体验技巧训练、表演技能训练、感觉训练、观察生活和积累生活的能力训练、艺术思维和艺术创造的能力训练、成品训练等。教师要研究每一个舞蹈表演元素和技术方法, 有效地进行系统的表演基本功训练, 寻求最佳训练途径和手段, 培养学生创造角色形象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

体育舞蹈节奏训练谈 篇8

我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艺术反照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第1 1 0页) 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舞蹈艺术亦是如此。自然状态的生活动作相对的讲是自由的、散乱的。而舞蹈动作区别于自然状态的生活动作的主要标志就是节奏性。“我们说, 是舞蹈就有节奏, 没有节奏就没有舞蹈。”*节奏性不仅是舞蹈艺术的基本要素, 也是舞蹈的基本艺术特征。舞蹈节奏应看作是大自然的节奏、人的生命节奏和情绪节奏的特殊形式下的审美反应。体育舞蹈节奏即是规范化了的、美化了的、艺术的节奏。它指的是节拍的变化、时值的长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 以及根据作品要求相互之间形成的比例关系。体育舞蹈的节奏感尤为突出, 每一种舞蹈都有其各自的风格特点。例如:高贵典雅的华尔兹, 要求动作流畅、婉转起伏, 舞姿恬静飘逸, 优美柔和。探戈要求动作刚劲, 或动或静、或快或慢、错落有致, 而且音乐节奏清晰, 铿锵有力。伦巴则因其音乐缠绵、浪漫和柔媚, 舞步运动中胯部富有魅力的律动和躯干中段随之的延展, 在抑扬的韵律下展示了女性婀娜多姿的舞姿。斗牛则英勇威武、斗志昂扬。只有了解他们的节奏特点, 风格特色, 才能深刻体会到各个舞种独特的美。因此, 体育舞蹈的节奏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一、节奏的学习和训练是体育舞蹈学习过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节奏训练课, 也称作视唱练耳课, 是在课堂上通过节奏模打、旋律模唱、综合节奏创编

等形式, 达到节奏感训练、乐感形成的课程。在进行该课程学习的同时, 又必须首先学习基本乐理知识。有了相对系统的音乐概念、理论基础, 才可以进行节奏训练的课程。通过系统化的专业训练, 提高综合音乐素质, 使脑、口、手、脚等身体各个器官达到相互协调、配合自如的目的。这是体育舞蹈学习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学习, 使其个人具有节奏感的概念, 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乐感, 进而通过好的乐感, 达到能够表现优美的舞感, 可以进行音乐思维, 懂得艺术构思, 真正进入到体育的世界, 享受艺术之美。

二、节奏训练课的适应对象及组合方式

1.以高校体育艺术专业学生为例, 节奏训练课大多采取集体课的方式。人数不宜太多, 四十人以内为适。教具一般用一架钢琴就可以, 也可有多种音乐教具和现代化视听设备, 教师可同时指导较多学生。

2.课时安排每周两节课, (每课时五十分钟) , 有条件的话可以分两次上, 教学计划设置为两个学期以上, 时间越长, 效果越好。

3.教学内容。可选择高校音乐专业相同教材, 例如:《单声部视唱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节奏训练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视唱练耳节奏训练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彭世端编著。针对不同专业, 学习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音乐专业学生, 不论是主修声乐、器乐, 都必须完整的学习课本上的内容。体育艺术专业的学生可根据需要对后面较难部分略作删节。

三、上课程序

1.开始上课。可由一段体育舞蹈伴奏音乐导入, 请学生分辨音乐类型, 适合哪个舞种, 从听觉上感受音乐风格特点, 每节课更换不同的伴奏音乐, 首先对耳朵进行刺激。

2.回上周布置的作业。回课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以抽查为主, 也可每一位同学都做汇报, 依时间而定, 找出共同的难点, 寻找解决方法, 克服问题。主要以打节奏、唱旋律为主, 可相互指出不足之处, 由学生之间相互点评, 教师总结, 有益于课堂气氛调节。

3.讲述、互动及布置新作业。讲述新知识、新的节奏型, 一定要反复示范, 标准读谱, 速度可由慢而快,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作出反应, 不要一味加大难度, 唱高难度节奏、旋律, 应结合学习的舞种特点, 针对性的选择视唱曲, 进行节奏模唱等等。互动环节最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例如:作“节奏接龙”练习。即第一位学生出一小节节奏, 第二位学生出第二小节, 但首先要记住第一位同学的节奏, 第三位同学也要首先记住前两位同学的节奏, 再编出第三小节, 依次类推, 直至小组结束。该练习可充分锻炼节奏的记忆力, 节奏感知力和提高综合素质。“铃木教学法”就十分强调听觉模仿在音乐教学中的重大意义。因此, 教师对新作业的示范非常重要, 对于新作业, 可作部分示范, 留一部分让学生独立完成。

4.适时的插入综合性音乐教学内容。在集体课上课程序中, 这一环节作用很大, 但若省略该环节, 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上无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相关音乐知识的学习, 丰富学生音乐情感, 构成音乐联觉, 扩大知识面, 提高学习兴趣, 各种潜能充分调动, 更容易发掘学生的艺术才能。例如:拉丁舞的多元混合型文化;标准舞历经几个世纪的演变;爵士舞的节奏特点;舞蹈音乐风格;流行舞舞曲欣赏等等。

5.结束上课。下课前进行课堂小结, 指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提出希望和要求, 期待下一节课的进步。

通过开设行之有效的体育舞蹈节奏训练课, 是有益于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必修课, 是体育舞蹈艺术发展提高的重要前提。作为一个优秀的舞者, 除了形神兼修以外, 文化艺术素养才是勇攀艺术高峰的坚实基础, 支撑起体育舞蹈艺术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高椿生.舞蹈艺术审美讲座.人民音乐出版社.

[2].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3].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幼儿舞蹈训练方法探讨 篇9

1.蹦蹦跳跳真有趣———初步感知舞蹈

在舞蹈活动中, 家长和教师常常忽视对舞蹈的感知, 急于求成, 过多地追求技能技巧的训练, 缺少引导幼儿对舞蹈获取初步感知的正确指导方法。由此可见, 让幼儿初步感知舞蹈相当必要和重要。

通过开展幼儿初步感知舞蹈的活动, 可以使幼儿熟悉舞蹈的音乐, 了解舞蹈的内容, 发展他们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同时, 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快乐的体验。

在学校里, 教师可以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 选择舞蹈内容, 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 设计和开展幼儿舞蹈初步感知活动。同时, 教师通过亲子桥、家长学校等不同方式指导家庭开展相应的亲子活动, 使幼儿初步了解舞蹈的音乐和内容, 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

在家里, 家长可以运用正确方法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活动, 加强幼儿对舞蹈的感知。同时, 使幼儿体验舞蹈的快乐。

2.手舞足蹈很快乐———初步体验舞蹈

在生活中, 时常可以看见孩子们听到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音乐时, 便会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起来。这是幼儿对音乐的一种本能反应。

3岁以后, 幼儿的动作就进入了初步分化阶段, 并且日益精细、成熟, 提高了学习舞蹈的兴趣, 但受到自身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知识经验等的制约, 需要成人通过游戏等多种方式使其初步体验舞蹈。

教师在开展幼儿体验舞蹈的活动中, 常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重结果, 轻过程”的现象时有发生。

家长忽视幼儿体验舞蹈的重要性, 缺乏指导幼儿体验舞蹈的方法。由此可见, 探讨幼儿初步体验舞蹈的活动也相当有必要。

通过开展幼儿初步体验舞蹈的活动, 能够丰富幼儿对舞蹈的理解和体验, 满足幼儿对舞蹈的参与要求, 促进幼儿对动作和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发展, 提高幼儿对舞蹈的兴趣。

在学校, 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舞蹈内容, 从趣味性和游戏性着手, 设计和实施幼儿园内舞蹈体验活动。同时, 通过对家庭亲子活动的指导, 使幼儿在听听、说说、玩玩、跳跳中欣赏舞蹈音乐, 感知舞蹈形象, 体验舞蹈动作, 享受舞蹈的快乐, 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

在家里, 家长可以以游戏方法开展舞蹈体验活动, 加深幼儿对舞蹈音乐、形象和动作的理解, 发展其感受和表现能力。

3.四小天鹅多美丽———初步欣赏舞蹈

幼儿对舞蹈的欣赏来源于舞蹈跳动的旋律。幼儿受心理发展特点影响, 年龄越大, 对美的旋律也就越敏感。当欢快而跳跃的“四小天鹅舞曲”响起时, 幼儿会兴奋、激动。面对此景, 教师和家长却往往不知如何根据幼儿的兴趣及幼儿行动特点, 不能有效充分发掘利用舞蹈教育中的潜在因素, 无法适时地引导幼儿开展舞蹈欣赏活动。另外, 教师和家长自身也缺少一定的艺术修养, 缺少相应的指导能力, 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与途径。由此可见, 幼儿园及家庭开展幼儿的舞蹈欣赏活动势在必行。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幼儿审美素质、生理素质、培养幼儿个性心理素质、开发潜能、促进智力发展,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在学校,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感知、理解艺术作品的实际能力和接受水平, 选择富有艺术美的舞蹈作品, 通过采用多渠道的感知方法, 全方位地欣赏舞蹈作品, 逐步提高幼儿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发展幼儿的审美素质。

在家里, 家长可以根据幼儿舞蹈审美时具有情感性与形象性的特点, 以调动幼儿积极情绪为前提开展亲子活动。

4.拍手跺脚有节奏———舞蹈启蒙活动

舞蹈是动作的艺术。拍手跺脚是幼儿在韵律活动中最基本的身体动作组合, 也是舞蹈最基本的语汇。因此, 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应开始于韵律活动。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老师与家长缺乏相应理论指导, 对各年龄段幼儿韵律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并不是很清楚, 以至于不能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教师组织活动的随意性较大, 缺乏系统性。

由于上述原因, 幼儿在音乐伴奏下以协调性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能力较弱;教师也不能很好地根据幼儿不同发展水平及不同的个体差异, 指导幼儿积累相应的艺术动作语汇, 提高幼儿的舞蹈能力。

舞蹈是一种有利于提高幼儿生理素质, 提高幼儿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活动。因此, 在幼儿学龄前就应长期开展系统性的舞蹈启蒙活动。

在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及其不同年龄段幼儿对音乐理解能力不同的发展特点, 选择音乐形象鲜明, 结构工整, 且富有节奏特点的音乐作品, 以律动为舞蹈的基本语汇, 开展“韵律组合”舞蹈活动, 逐步提高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丰富幼儿音乐情感, 增强幼儿韵律感。同时促进幼儿身体运动能力的协调发展。

在家里, 家长选择幼儿爱唱的歌曲, 结合日常生活情景, 运用一些有趣的劳动动作、生活动作, 开展“韵律组合”舞蹈活动, 提升幼儿舞蹈随乐性水平, 增强幼儿动作反应能力。

5.小鸡小鸭过生日———舞蹈综合活动

幼儿舞蹈教学除了要进行舞蹈的基本动作教学之外, 还应该让幼儿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 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的舞蹈活动可以是由教师专门组织设计的活动, 也可以是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自发产生的。幼儿可以结合他们的游戏、生活等各个方面, 随时随地运用舞蹈的各种表现手段开展舞蹈活动, 宣泄自己的情感。舞蹈综合活动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 是根据幼儿形象思维特点, 强调幼儿自由表现的一种活动。

经常性地开展幼儿舞蹈的综合活动, 有利于培养幼儿大胆表现和主动参与舞蹈活动的积极性。

在学校, 教师应该熟悉幼儿特点, 采用多种组织形式, 指导幼儿开展童话式的舞蹈综合活动。

在家里, 家长应该了解幼儿园开展幼儿舞蹈综合活动的要求和内容, 与之配合开展家庭亲子活动, 协同提高幼儿的舞蹈基本素质。

6.自编自演小舞会———舞蹈探索活动

幼儿舞蹈探索活动是在幼儿掌握一定舞蹈技能, 并获得一定舞蹈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活动。此类活动注重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具体实践, 允许幼儿大胆尝试, 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尝试中, 体验舞蹈活动的乐趣, 激发幼儿大胆表现、大胆创造。因此, 幼儿舞蹈探索活动是幼儿园舞蹈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但是, 由于传统舞蹈教学思想的影响, 教师们不敢实践尝试, 对上述既没有具体技能教授内容, 又要注重幼儿探索过程的活动, 缺乏相应的教学方法, 使得幼儿舞蹈探索活动不能有序开展。许多家长也会认为这种活动只是幼儿一时的兴趣, 没有多大的意义。殊不如, 开展幼儿舞蹈探索活动将有助于使幼儿形成求异、求新的心理品质, 对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都有很大意义。

7.翩翩起舞真动人———舞蹈特色活动

舞蹈队的孩子们翩翩起舞, 像一只只优美动人的小孔雀。许多幼儿园都集合各班爱好舞蹈的幼儿, 成立舞蹈特色活动队伍。这些幼儿以兴趣为支点, 对舞蹈的感知、理解和探索的要求高于其他幼儿。

深入考察幼儿舞蹈队活动, 会发现一些偏颇。诸如教师过多偏重对技能的提升和训练, 而忽视幼儿欣赏能力、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家长认为, 孩子参加舞蹈队, 不过是比别人多学几个舞蹈罢了, 对舞蹈队的作用没有正确认识。因此, 探讨幼儿园舞蹈队的活动相当有必要。

通过开展舞蹈队活动, 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 欣赏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风格的舞蹈, 可以满足幼儿体验和表现自我的强烈需求,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提高他们的动作协调能力, 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师的训练方法直接关系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态度及效果。幼儿的舞蹈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而逐步进行。应当以有效为目的, 以创新思维进行幼儿舞蹈教育方法的制定与选取。

摘要: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而舞蹈教育作为幼儿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幼儿德、智、体、美全方位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幼儿舞蹈老师素质、教学模式、教学注意事项等多个方面探究幼儿舞蹈教学方法, 旨在对幼儿舞蹈教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学,舞蹈教育,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卫青, 王素珍.幼儿舞蹈教学初探网络搜索.

[2]曾煌兴, 周晓宏.项目开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策略及其应用[J].职教论坛, 2005 (6) :55-56.

[3]袁小砚.对幼儿舞蹈教学的一点认识[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幼教研究) , 2007 (01) .

舞蹈训练 篇10

一、舞蹈力量训练

(一)舞蹈力量训练的含义

那这就得说说舞蹈基本能力的强弱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些能力中又是哪个基本能力起着主导作用,舞蹈者身体的舞蹈需要运用肌肉能力来控制和发挥,肌肉是人体运动的动力器官,力量的能力是舞蹈动作产生的来源,它是舞蹈者专业运用能力的物质基础,舞蹈者的柔韧能力,耐久能力,耐久能力和灵敏能力都需要通过力量能力的发挥来表现,所以在舞蹈各种基本能力中,舞蹈力量训练的力量能力是舞蹈者学好舞蹈并有效地控制肢体的最重要的基本能力。舞蹈力量的训练决定了舞蹈者表现能力,发挥能力,技术能力的表现,舞蹈者以自身为工具,以肢体动作来表达感情,不论息怒亦或哀乐,都能做到传情达意的目的和效果。舞蹈力量训练的决定了舞蹈者的柔韧能力,灵敏能力,控制能力,爆发能力,耐久能力,速度能力,决定了其他基本能力的表现形态和强弱程度,力量训练能使舞蹈者更好的完成舞蹈技能技术技巧动作,达到提高舞蹈者舞蹈训练层次在一步提高的目的。

(二)舞蹈力量训练队舞者的影响

舞蹈力量训练对舞蹈者有着直接的影响,以力量能力技术中类别来空间特性来分可分为:“蹲蹬力、外开力、支撑力、控制力、外旋力、踢摆力、翻转力、推撑力、旋转力、跳跃力、翻腾力”。这些力量组成,这些部分力量决定了舞蹈者完成动作的完美程度,舞姿形态,技术技巧发挥程度,在连接动作的时候需要靠舞蹈者的耐久能力足够强大来完成,平衡控制中需要舞蹈者具备控制力量的能力,身体的运动和舞蹈动作都需要通过各种力量的同时发挥和收紧来完成,通过舞蹈力量训练的方式能让舞蹈者拥有强健的身体和肌肉,为表演能力和技术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力量为技术,身体为工具,让身体不断的变换非舞者所不能达到的动作和高度,表现人物或自身的内心或某种情节和意境来感染观看者,高超的技艺是感染观众的一大重要环节,再用上文话来说“舞蹈力量的训练决定了舞蹈者表现能力,发挥能力,技术能力的表现,舞蹈者以自身为工具,以肢体动作来表达感情,不论息怒亦或哀乐,都能做到传情达意的目的和效果。舞蹈力量训练的决定了舞蹈者的柔韧能力,灵敏能力,控制能力,爆发能力,耐久能力,速度能力”。这亦是舞蹈力量训练的含义,也是对舞蹈着的影响。

二、舞蹈力量训练的意义

(一)舞蹈力量训练有利于体能与耐力的提高

舞蹈表演者在表演和完成动作、技术、技巧时是需要和身体肌肉控制与配合发展而来的,舞蹈力量是舞蹈者舞蹈能力的基础,是舞蹈训练里面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在有舞蹈表演专业的高校中,都是以力量训练作为舞蹈者重要的训练课程,力量训练过程中又同时增强了舞蹈者的体力和耐力,在舞蹈表演中,体力和耐力的增加也使舞蹈者灵敏度、腾空度、翻转度、爆发度等的提高,使舞蹈力量训练在舞蹈训练中起到了重要意义。

(二)舞蹈力量训练能提升身体灵敏素质和柔韧素质

舞蹈者身体的灵敏度指的是舞蹈者在做动作、练习技术、技巧的时候肢体表现出来的快感、速度和灵敏度,脚下的干净程度,借用下音乐节奏里的专业术语来比喻来说就是“小切分节奏”,柔韧度则顾名思义,指的是舞蹈者身体的柔软和拉伸程度,通过对舞蹈着力量的训练能很有效的使舞蹈者通过自身力量增加而达到更好的“灵敏度”和“柔韧度”,在此,也证明了舞蹈力量训练在舞蹈训练中的作用,提高了舞蹈者的表现能力、灵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重要意义。

三、舞蹈力量训练的方法

(一)负重训练法

舞蹈力量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一种是“负重训练法”,舞蹈老师通过在舞蹈学员身上戴上“沙袋”之类的道具,让舞蹈学员来进行“踢腿、下腰、蹲踢、大跳、小跳、蛙跳”等此类训练项目,来增加舞蹈学员全身的肌肉含量,力量的负重训练中,女生训练负重沙袋一般在1kg,男生一般在1.5kg,要求是在舞蹈者进行力量训练呢中一直佩戴负重物,从而达到从质变到量变的变化结果,简单来说就是把肥肉转换成肌肉,因为舞蹈力量训练是以增加舞蹈者肌肉和力量为最终目的,所以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来适当增加训练强度,或者改变训练方案,才能有效地使舞蹈者加强能力,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二)速度性力量训练法

速度性的力量训练法指的是肌肉在进行速度变化这个动机过程里,舞蹈学员在肌肉在舞蹈老师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发挥出来的速度,让舞蹈者身体的动作有变化性力量的一种力量训练方法,舞蹈老师通过提高舞蹈者身体动作的速度为目的,规定节奏和频率来进行速度的力量训练,举几个方案来说:“在下腰的这个动作,速度和节奏上,如果原始的节奏是8个8拍要求舞蹈学员下8个腰,那在这个基础上提高至8个8拍下12个腰的节奏,并要求舞蹈学员完成,来进行速度力量的训练”,再比如:“踏步翻身这个动作原本要求舞蹈学员在1个8拍翻转2个,可以提高至1个8拍翻转4个这个踏步翻身的节奏,来进行对舞蹈学员速度力量的训练”,速度训练中也可以通过在同1个8中增加动作的变化,方向的变化来加强舞蹈者的速度能力和力量能力,但是中间停顿的时间也是应该根据每个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来进行因材施教,不能够一味地追求加大力度,速度的方式来进行揠苗助长。

(三)爆发力量训练法

浅谈少儿舞蹈的编导与训练 篇11

少儿舞蹈编导排练少儿舞蹈教学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舞蹈艺术独特的审美规律和美学追求。优秀的少儿舞蹈作品是由新颖独特的创意、积极向上的主题、符合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的内容,反映童真童趣童心的情节、欢快活泼的节奏、优美抒情的旋律、清新别致的动作、小演员们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演技以及准确到位的表现力,加上新颖别致的舞美、道具、服装共同完成的。如何创作并排练出优秀的少儿舞蹈作品,展示现代艺术教育成果,根据我多年从事少儿舞蹈教学的体会,谈谈对少儿舞蹈编导与训练的几点心得。

一、舞蹈主题、形式的确定必须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

少儿舞蹈的特點是展示童心、童趣,反映孩子们学习、生活、理想、娱乐以及他们眼中五彩缤纷的美好世界。所以舞蹈主题与形式的确定,应贴近孩子们的生活,选择反映他们愉快学习、健康成长、讴歌理想、放飞希望的校园舞蹈;展示民族音乐文化的民族民间舞蹈;表现神奇大自然、模仿小动物们神情动态的童趣舞蹈;新颖、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现代舞、拉丁舞、踢踏舞都能激发学生的舞蹈兴趣,促进神经兴奋强度,使神经细胞处于积极状态,情不自禁地产生手舞足蹈的表演欲望。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编导、策划舞蹈主题内容时,不但要有新颖独特的创意、丰富有趣的情节,还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为孩子们提供和构筑富有童心的审美空间。例如,舞蹈《校园晨曲》就是通过学生扮演的绿叶、红花,表现了校园美景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孩子们清晨来到学校后愉快的学习、劳动、游戏的情景。创编舞蹈《欢乐校园》通过少先队员的升旗仪式、孩子们的课间游戏、大课间的篮球赛以及现场的书法表演来展示非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海鸥飞翔》通过模仿海鸥的展翅、腾飞、翱翔,来表现风雨中成长的海鸥那执着、勇敢的性格,让学生在舞动的同时学会坚强。

二、舞蹈的音乐节奏和动作设计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激昂奔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明快活泼强烈欢腾的节奏在舞蹈中具有核心作用。可以说,节奏是舞蹈的灵魂;动作是舞蹈的重要表现手段,是人体的动态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具体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特别是少儿舞蹈,通过动作、表情、舞姿、队形,形象生动地反映孩子们的生活情趣和缤纷世界。所以,少儿舞蹈的动作设计既要符合舞蹈的主题内容又要与音乐节奏相配合,更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在排练中分类分层进行科学的安排。低年级学生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较差,只能排练动作简单、游戏性强的律动舞蹈。例如,儿童舞蹈《小蚂蚁》,通过节奏强烈的音乐、夸张风趣的动作,模仿了蚂蚁抬虫、成群结队爬行等诙谐有趣的动态,给人以欢快活泼之感,并在模仿、排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和表现能力。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舞蹈技巧和动作情感表现能力,可以设计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如《赛场风采》中大量的蒙古舞蹈动作和技能:策马扬鞭、倒踢紫金冠、射燕、前追步侧位大跳、小弹腿、小翻身、金鸡独立、侧手翻、前手翻、后滚翻、抢脸、横叉、竖叉、硬肩、笑肩、甩肩、抖肩、硬腕、柔腕……来表现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骏马;激烈的赛场、威武的英姿。实践证明: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舞蹈音乐与舞蹈动作能激发孩子们的表现欲望、提高表演技能,增强舞蹈的吸引力和可视性,获得更好的演出效果。

三、学生舞蹈技巧与表现能力的训练是舞蹈成功的必要条件

一个立意新、层次高的少儿舞蹈,没有一批基本功扎实、训练有素的小演员,即使作品再好也无法充分表现出编导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思想,最终严重影响舞蹈的艺术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本能力,围绕舞蹈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训练性原则,有浅入深、由简至繁,充分利用舞蹈的模仿性、娱乐性、动作性、节奏性等特殊手段,有步骤地进行训练。针对舞蹈队中只有个别学生经过业余舞蹈培训的现状,首先从学生的四肢协调运动入手,使头、肩、臂、手、躯干、胯、腿、膝、脚等获得松弛和解放,并在其软度、开度、力度和基本能力上得到规范化训练。在舞蹈排练过程中,教师既要用风趣的语言启发想象、让舞蹈动作形象化,又要通过动态示范、引导学生动作表情协调到位,帮助学生完成从平面形象到立体形象的理性升华。“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舞蹈排练中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每一个动作、表情、神态、队形都需要教师耐心地讲解示范,手把手地纠正动作的准确与身体的协调。如学生甩双扇表演的花朵,要求直臂、对腕,双手握扇成90直角,甩动时,双扇成180平面旋转;手巾花的甩动,以手腕带动手巾由外向里连续环绕,绕花时,手臂要松弛,手腕要灵活;蒙古舞蹈中硬肩的前后交替、耸肩的上下跳动、抖肩的快速颤动;古典舞……每个大型舞蹈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动作,每个动作都需要经过多次分解-组合-表演的训练过程。任何成功都凝聚着智慧、心血和汗水。如果说,教师的编导艺术和训练水平是舞蹈成功的基础,那么,学生技巧与能力的表现就是舞蹈成功的必要条件。

幼师舞蹈创作及训练方法 篇12

一、清新、雅致, 充满童趣的儿童舞蹈

儿童舞蹈创编课程是幼师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儿童舞蹈动感强, 体态夸张, 情感真挚, 学好儿童舞蹈有助于学生感受儿童的心理特点, 了解儿童的思维方式。幼师学生, 入校时多是十五六岁, 在学习儿童舞表演时, 大多会感到学习孩子的动态, 模仿孩子的思维, 会不好意思。幼师学生有了这种心态, 舞蹈时就会动作僵硬, 表情不自然, 很难表现出儿童特点。为了使学生学会舞蹈动作, 领悟舞蹈内涵, 不但能表演相近年龄的本色舞蹈, 而且能学会跨年龄表演, 我在进行儿童舞创作时, 很注重对舞蹈主题的选择, 并且在立意与情节上力求新颖、独特, 这样的舞蹈使学生学习时感兴趣, 在不知不觉中把握角色, 进入表演状态。

例如儿童舞蹈《银色秋千》表达了小画家把秋千架挂在月牙儿上, 幻想着在月亮上游戏这样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童话动态。新奇的情节, 模仿性强的动作, 吸引着幼师学生, 他们理解了作品的这一内涵, 便能很快投入到表演角色之中。如果说《银色秋千》是从舞蹈意境新颖上取材入手创作的话, 那么《太阳梦》这个舞蹈则是从影视中的卡通人物的动态上得到灵感的, 卡通人物形象活泼生动, 动作节奏鲜明, 儿童特点强。我依此特点设计的舞蹈动作手臂反复收缩伸展, 并用跑跳步、蹦跳步配合手臂动作, 加上腰部的摆动, 使整个舞蹈活泼、热烈, 充分地表现出儿童的动作特性, 把一个播种太阳的梦幻渲染得淋漓尽致。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表演基础之后, 我为他们创作了童话小舞剧《丑小鸭的故事》, 即小舞剧, 有了情节、人物、场次的变化, 应该说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从丑小鸭到白天鹅, 这里有角色的性格特点, 有丑小鸭的性格动作, 有群舞白天鹅的性格动作。把丑小鸭的动作特点放在脚部, 舞动时脚部模仿鸭子的步态, 但上肢动作舒展大方, 有天鹅的神韵, 为小鸭子成为天鹅做动作上的铺垫。天鹅的动作高雅大方, 手臂及脚部动作都借鉴了芭蕾舞的动态, 全舞的队型流畅、造型优美, 在场景的变换上, 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 并通过运用舞台灯光、置景、服装等手段, 使小舞剧的主题鲜明形象生动, 体现出典雅、清新, 又富有童趣的美感。通过对儿童舞蹈的学习和排练, 学生对儿童舞蹈有了较深的理解, 并且对幼儿的思维方式, 对幼儿舞的雅拙、童趣有了新的认识, 经历从不喜欢儿童舞蹈到迷恋儿童舞这样的一个很大的转变。

二、多姿多彩, 风格各异的民间民族舞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各有各的传统文化, 舞蹈更是每个民族文化中的瑰丽奇葩。汉族、维族、藏族、傣族、蒙族是我国人口分布较广的五大民族, 丰富它们的舞蹈语汇是学生学习的知识宝库。我从汉族舞蹈入手, 创作了舞蹈《在希望的田野上》, 动律上取材于东北秧歌, 如“稳相”、“前踢步”, 胶州秧歌的“抖肩”, 将这些动作融合在一起, 创作出新的动作, 舞蹈者手持双扇, 扇花随舞蹈要求变化出鲜花、秧苗、稻浪等舞蹈元素, 意境很美, 演出效果很好, 学生也从这个舞蹈的学习中领悟到民族舞蹈魅力。

再如, 维族舞蹈《喜悦》的创作灵感来自一首欢乐喜庆的歌曲, 空灵的音乐使我想起了天山下, 辽阔的草原, 盛开着的鲜花。美丽欢快的舞步和着激昂的鼓点, 维族舞特有的手腕动作上下翻飞, 如一朵朵盛开的花儿, “三步一抬”、“三步一转”舞步轻盈洒脱;舞蹈采用三段式结构, 中间一段慢板, 抒情优美, 步伐柔缓, 维族舞移颈及眼神的运用, 把舞者喜悦的心情充分地体现出来。在舞蹈的高潮部分, 采用接连不断的旋转、原地蹲转、跳转、到大幅度的奔跑中的转动, 上步转把欣喜若狂的情绪推向顶点。学习表演这个舞蹈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维族舞的韵律, 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基本功, 在平时的训练中较难掌握的旋转动作也在这个舞蹈中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维族舞激烈欢快, 与之成鲜明对比的藏族舞蹈深沉、厚重、韵律内涵丰富。独舞《远飞的大雁》表现了藏族人民翻身后, 对党的感激之情, 对新生活无比向往的喜悦心情。舞蹈运用“弦子”舞步、拖步、三步一撩等步伐, 铺以抒情的弦子手臂动作, 表达舞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学习这个舞蹈时, 初学动作只有形似, 怎么也不能把舞蹈的内涵表现出来。为了达到形神兼备, 在排练此舞时, 我注意给学生们讲舞蹈的主题思想, 让学生不断体会动作的用意, 即舞者要用心、用情来展示肢体动作, 有了心灵感受, 对外部的形体动作即达到了一定的解释作用。当学生再表演此舞时即有了自身创作的灵感, 不是空洞、苍白的模仿, 而是演员对舞蹈的二度创作。这个舞蹈的排练及演出, 对学生的素质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拓宽视野, 探索现代舞

对于现代舞, 人们从各类文艺媒体上, 接触到很多, 但为中师学生编排现代舞蹈并让学生认同, 对我来说是个未知数。为了拓宽学生的舞蹈知识与实践的视野, 我开始创编现代舞《生命树》。

现代舞之所以难理解, 比其它舞种从表现形式上较为抽象, 是因为它所表现的内容、思想内涵都较为深刻厚重, 有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所以在社会上并不普及, 又因其是引进舞种, 普及时间不长, 造成了人们对它不甚理解, 不易接受的现状。

在反复思考后, 我首先产生舞蹈的文学构思, 把舞蹈主题定为“生命、拼搏”, 立意深刻, 风格自由不受故有形式的束缚。

舞蹈表现的是抽象意义上的生命, 又结合表演者具体的生命、青春和活力。绿色是生命的象征, 我把一株生机勃勃的大树, 作为舞动的载体, 创作出一组组人体躯干的反复收缩伸展、翻滚的动作, 这象征着生命的孕育。从肢体和腰部柔韧灵活的摆动, 到用整个身体匍匐在地上, 表现对生命个体大地母亲的膜拜, 对生命的追求。运用现代编舞技法, 交响编舞法, 使动作编排上动静结合, 画面队型从空间到地面, 力求在舞蹈的深度和力度上下功夫, 展示出生命从诞生到生长、壮大的全过程。舞蹈在舞者大幅度的肢体反复摆动、伸展中、激烈的喷跑中骤然停止, 音乐也随之停顿, 然而这并不是结束, 当音乐再次响起时, 舞台上出现了一组根深叶茂的绿树造型, 它是生命, 它是永恒, 它是人们的毕生追求与希望。

在这个舞蹈的创作、排练到演出的全过程中, 我和学生一起克服了重重的困难, 排练了一遍又一遍, 创作也是反复修改, 不断加强主题, 提高动作的质量。师生们一起, 学生不但学习了现代舞, 而且从中领悟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创作尝试。

这个舞蹈在历次的演出活动中, 多次获得大奖, 深受专家们的好评及领导的赞扬和肯定。

总结这几年来的舞蹈创作, 我感到为幼师学生编舞, 要注重他们的心理及生理特点, 了解、研究他们的思维方式、审美能力, 用充满童趣、清新、活泼的儿童舞蹈, 引导学生观察, 接近幼儿, 从而体悟出幼儿舞蹈的真谛。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广阔天地里, 用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民族舞, 增加学生的舞蹈素质, 丰富他们的舞蹈语汇, 提高他们的舞蹈技能。

除此之外, 还要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舞蹈理论素质, 开拓眼界, 探索用各种不同形式及类别的舞蹈元素, 如芭蕾舞、现代舞等, 领悟各种舞种的内涵, 通过这些舞种的舞蹈创作及排练,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舞蹈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使学生不再把学习舞蹈视为难题, 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 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及素质, 让一个一个美丽并适合于幼师学生们学习表演的舞蹈, 伴随着学生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邢果.舞蹈艺术教育与完整人格培养[J].舞蹈杂志社, 2005, 10.

上一篇:问题小区下一篇:班级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