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年人舞蹈基本功如何训练

2024-07-23

浅谈成年人舞蹈基本功如何训练(通用9篇)

浅谈成年人舞蹈基本功如何训练 篇1

【标题】浅谈中小学舞蹈教学中基本功的科学训练方法 【作者】冉红梁

【关键词】舞蹈技巧美

舞蹈重心

规格性

呼吸

放松 【指导老师】谈相东 【专业】舞蹈学

【正文】 引言

科学的舞蹈训练方法是一种综合技术,在这种技术中,身心是相互完善的。为了更好的达到最好的训练成果,在训练中不受到伤害,更好的保护自己,科学系统的舞蹈训练方法显的尤其重要。怎样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首先要认识到它的好处,在训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以往的经验和不断的学习中总结出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运用生理学知识,剖析舞蹈动作的骨、关节系统的变化,肯定正确的训练方法,纠正不符合生理特点的训练方法,有助于舞蹈教学和训练水平的提高。

一、科学的训练方法的好处

科学的舞蹈训练能够改善人的形体带来美的改变。人体的形体与机能在不定期程度上取决于先天因素,由遗传决定。但是,后天的影响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舞蹈训练可以使身体变得挺拔,克服弯腰驼背等一些不良的身体体态,科学化规范化的舞蹈训练还有助于身体的均衡发展。研究表明,同性别同龄的少年儿童,参加舞蹈训练的比不参加舞蹈训练的,身体各部位的围度测量指标要更均称,经过舞蹈训练,关节的活动幅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而关节灵活性的提高,使人的动作舒展优美而协调,从而体态优美动人。科学的舞蹈训练还可以使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韧带等得到拉伸,变得乡长纤长而有弹性。主要运动肌肉的力量得到提高,增加肌肉的横断面,减少肌肉上覆盖的脂肪,使其均称而有线条,从而增加了美感。舞蹈有利于提高生理机能。科学的舞蹈训练能够改善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提高肢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使大脑灵活、健全和细密、反应更迅速、动作更灵敏。还会使人的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发生适应性的改善,促进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等各种感觉功能的得高。促进思维与智力的发展。

科学的舞蹈训练能够提高人的身体素质。经过舞蹈训练、力量、柔韧性、控制性、协调性、灵活性和耐性等方面的身体素质都会得到提高。能够灵活自如地把握与运用身体,准确无误地完成通常行动或特殊形式的身体运动,做出各种动作,敏捷地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以避免身体伤害。舞蹈训练能够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舞蹈使人的听觉、动觉等几乎所有感觉器官都发挥作用。整个身心都投入了进去,生命机能得到了总动员。因此,能够发泄情感、驱散郁闷、缓解亢进的肌肉张力和精神紧张,并使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使人感觉心情舒畅,从而稳定情绪,改善心境。

二、怎样在中小学舞蹈教学中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

(一)注重舞蹈技巧中的美

舞蹈艺术是以人体美为物质载体,所以对舞蹈中的舞姿、旋转、神情、手势以及各种技巧动作都要以美的感觉出现在观众的面前,没有美,则不能称其为艺术。而只有美的艺术,才能对人们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舞蹈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离不开它的载体即人体本身,因此身体线条、肌肉能力显得十分重要。舞蹈的技巧动作概括凝练地表现了人们的技术能力和艺术创造,是舞蹈揭示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同时无论技巧动作多么美,也要与舞蹈表现的内容与情节相吻合,融为一体,才能使观众赏心悦目,产生美感的共鸣,使一个舞蹈作品美上加美。一项技巧动作的创新与发展,都要从美与不美的角度去要求。譬如一项技巧动作的难度很大,但唤不起观众的美感,这就要从动作的起法到空中动作,直至它的落地动作去一招一式地要求。如果整个动作都是美的,只有一个环节和一个局部的动作不美,也会影响整个技巧动作的美,所以在技巧的训练过程中要一招一式地去严格要求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局部动作。只有在一举一动,一止一静都是美的情况下所组成的整个技巧动作,看上去才是美的。技巧动作的美,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形态中。有快、有慢,有高、有低。不能千篇一律,要有千变万化的不同要求,才显出其技巧的繁难复杂,眼花缭乱的美感。每项技巧都有不同姿态的要求,而姿态的美不美,恰恰决定了整个技巧动作美与不美的关键所在。所以对每项技巧动作都要从初学开始,不放松对每个局部姿态的要求,才能使我们所学的各项技巧,做出来都是很美的舞姿动作,从而达到舞蹈技巧训练始终处在美的境界中进行。我在给中学生上舞蹈技巧课中在进入了单一技巧开法的阶段时,有翻身的规定动作。比如立圆,我自己想了一个方法:“就是用左肩过l5度右肩留15度”这个方法在8个以上能够保持立圆的美和圆,点翻看上去也伸展多了。

(二)重心意识的培养是科学训练的保障 舞蹈离不开正确的重心,正确的重心又是舞蹈中各种技巧的重要保障。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有重心,所以重心训练得不好,会导致他的整个力量和舞蹈的不协调,长此以往会产生形体的不完美现象。在中小学舞蹈训练中,因为他们年纪还小,对新事物充满兴趣,为了使他们从小培养舞蹈的重心意识训练就要从入学就开始,如“站”,要求人体必须保持垂直的一条线,必须将头、颈、背、腰、臀和髋关节的直视为人体直立的整体加以衡量。忽视了哪个环节都是错误的。再比如我在给学生开串翻身中,体会到重心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只可以做一个或两个,并且姿态也不美,看上去就像脱缰的野马,这就是没有掌握到身体重心所造成的,后来我让学生利用身体的重心流动转,脚的位置在半脚掌上,做流动倒身转,先做单一的再两个三个逐步增加,在熟练掌握到身体重心要领后再加速。当然每个方法不一定适合任何人,也可以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拟定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特别在开法后的提高阶段中,要求数量、速度、质量。需要熟练地运用所掌握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身体的艺术表现力。明确人体重心是通过正确的支撑力体现出来的,要体现好的重心意识,必须有正确的支撑力。正确的支撑力是在支撑身体重量的脚掌半脚尖向地面用力作用于地面,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由下至上明显的经过踝、膝、髋穿过骨盆,直径穿过脊椎到头顶,在人体中产生一条流通的穿透性的、无形的力的垂直轴线,使身体有一种无限向上伸展的感觉。这个始于足下贯通头上的作用力,能支撑身体的重量,能掌握身体的平衡。随着体内两股“力流”上下走动,身体关节也随着最大限度地上下伸展。身体关节的伸展以及身体关节骨骼的准确位置,使得贴附在骨骼关节上的肌肉和韧带都处于积极伸展和运动状态,肌肉的伸展和运动又起到稳定关节的作用,也能保障体形的正常发展。因此,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身体重心位置,才会有正确的重心支撑力。

(三)科学的用力方法

基本功训练是要有规格性的,它是科学训练的检验标准。没有规格性的训练,就不可能呈现正确规格性的动作,更不会产生完美的人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严格要求学生把握动作的规格。这规格,不能只看动作的结尾和造型,还要通过动作的起始、运行过程,过渡到动作的结束。而这还只是动作的表面,还不是动作规格的质。能体现动作规格的质的,是在动作运行时所展现出来的精、气、神,表现在动作上的抒、韧、刚、柔以及在动作运行中的方位、角度、线路、形状、感觉。以此检验人体肌肉在动作运行中的收缩与松驰方面对力的浓缩程度和人体素质与肌肉力量所表现出来的规格。以此作为规格的多角度衡量标准。要使规格达到完美境界,还必须有科学的用力方法,因为用力方法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动作的规格能否准确。人体运动的本质是人体肌肉的运动,肌肉的收缩发力是运动的基础。从而认定力量是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对舞蹈动作进行各环节的技术分析,即解剖分析与力学分析。前者分析人体各部分环节之间的运动规律,后者是分析整个人体在空间和时间的运动规律。前者使我们懂得人体运动解剖原理,骨、关节肌肉的运动规律。后者使我们明白力学的原理和特征,进而使我们确切的掌握训练中各环节的科学性把握,认清完成某个动作时是哪些肌群在收缩发力以及收缩的时间、长短、强度等。还要认清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在不同的动作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肌肉使一个关节屈和伸,内收或外展,旋内或旋外,是由这块肌肉的拉力线对该关节轴的关系所决定的。从本质上讲,舞蹈是整个人体肌肉、关节协同动作的艺术。必须有强大的肌肉力量来掌握身体的惯性,以关节为功能活动的中心,以骨骼为支架,以骨为杠杆来完成各种动作的连带关系。如:“擦地动作”是训练舞蹈学生的基础动作,它能训练躯干的中心,腿部肌肉,脚部关节等。如做这个动作的用力方法不对,就会产生腿粗、臀松、扣胯等毛病,导致形体不美。所以我认为规格性与正确的用力方法,是解决这个弊端的好方法。

(四)科学的呼吸方法 舞蹈训练与呼吸息息相关,气息运用得当常常可以事半功倍。“中国功夫”中唱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说明气在舞蹈中的动作中,必须把握好力与气的连带不可分的关系。气顺力就达,气息力就止。教师要在每个动作中分清气的力度,注意呼吸的节律,呼吸若表浅节律就快,容易造成身体疲劳,动作没力,时间也不持久。呼吸得深,节律较慢动作有力,若会含气、偷气则会使力量更持久,动作稳定。而憋气就会造成动作和肌肉僵硬,姿态也不流畅。教师要使学生懂得掌握正确的呼吸,把握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使呼吸的节奏与动作特点协调,适应动作、技能的需要,是保证动作质量不可缺少的素养。

呼吸给予人的是生命,它给予舞蹈的是生命力。舞蹈除了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作品,更重要的一点则是用呼吸控制身体来帮助四肢,更为完美的做出各种舞姿,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的中心思想。舞蹈中的呼吸既与其它艺术门类的呼吸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我们可以在共通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吸收。如书法、声乐等方面的呼吸是自由的流畅的,不间断的,呼吸的频率是平均的,不需要任何控制的自由交换的;而舞蹈中的呼吸则需要根据所做的动作来对呼吸进行控制,它的频率不是平均的自由的,而是需要跟随动作的幅度、大小和节奏的变化来加以变化和调节。正确的调节呼吸为跟随动作的变化来变化呼吸,可以使动作更具有生命力,增添舞蹈的魅力。

在中小学舞蹈训练时,应当让学生从小认识到呼吸在舞蹈中的重要性。因为作为一个优秀的舞者,呼吸是很重要的修养之一。因为心与形的高度统一必须需要呼吸的配合,而且动作幅度的大小、发力的大小以及对身体的控制都离不开呼吸。我们最爱讲究动作的“延伸”性,那么“延伸”是什么。它并不是说伸直手臂就是延伸,而是要由体内发出的气不断地向外扩张、外延,用经过训练过的呼吸去延续、伸长。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注意把呼吸放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平时我们总说“气沉丹田”,那么“丹田”又在什么地方呢?若从呼吸出入与丹田开合的运动中去体验“丹田的部分就是腹部膨胀后回缩入时,四周的力向内压缩的集中点,即呼吸点”。“气沉丹田”则指把吸进的气直接沉入腹部,气管好像延长了,它向下伸延,直贯丹口;气息从口鼻直出直入丹田,中间并无阻隔,似乎肺已不再舒缩,不再活动,它的工作已完全由丹田接替。这种“丹田呼吸法”与声乐的呼吸法近似,我们可以从声乐中去借鉴。学会了丹田呼吸可帮助我们在大量运动过后,不至于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因为人的呼吸量有大有小,这要从胸廓扩展的大小而定,胸廓扩展幅度大,那么吸进的氧就多,相对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多。呼吸量的大小也说明了人体呼吸系统健康及功能的强弱程度。俗话说“内练一口气”这就说明了呼吸是需要训练才能真正的掌握它,只要我们合理的运用了呼吸,领会到了“气沉丹田”这一道理,掌握了动作与呼吸协调配合的关系,我相信,我们在遇到激烈运动或大型舞剧时不会出现气喘不停、上气不接下气的狼狈不堪的样子。在舞蹈中呼吸有它特有的重要性。民间舞蹈不仅朝鲜舞才有呼吸,其它任何民间舞蹈都离不开与呼吸配合。在民间舞蹈中的呼吸一般都由吸气、提气、屏气、呼气这四种形式组合。呼气一般为“起法儿”做准备;提气是为了提高人体的重心;屏气是帮助人体收紧,嘎然的停止,吸气是为了换气与放松身体,为下一个动作做准备。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注意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作用及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朝鲜舞才有呼吸,古典舞中才有呼吸,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朝鲜舞中的呼吸比其它民间舞种的呼吸要丰富,但并不就代表其它民间舞种不需要呼吸。一些老师在教授除朝鲜舞以外的民间舞蹈时并不注意用呼吸,更不会在动作中在节奏中找呼吸的换气点,这样学生只会模仿外形动作,而不能把内与外、心与形、气与身统一起来。这样根本谈不上什么身情并貌,照此发展,舞蹈就成了四肢运动,动作的堆积,失去了舞蹈的魅力。掌握好呼吸,可以运用它来贯穿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贯满音乐,找到动作的“延伸”,可以用内在的气去感受身体的内空间与外空间的关系,去体会身体对空间的占有。仔细地分析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个规律——吸气时动作多为起、上;呼气时动作多为落、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从“易经”中不难找到答案。在“易经”中气被分为阴阳两极,吸气为阳,行于后背,呼气为阴,行于前胸,在舞蹈中这正与“易经”中的阴阳相附和。阳是上、是强、是刚之意,因而舞蹈中的吸气多是向上、提、起;而阴与之相反,是下、是弱、是柔之意,因而舞蹈中呼气多为向下、落、沉。如花鼓灯讲究“溜得起、刹得住”,“溜”就是要小、要快、要碎,在做这类动作时一般都是呼气;而“刹”就是要停、是聚,在做这类动作时一般都是吸气。如碎步圆场加亮相;8字拐弯等。如藏舞弦子部份的“三步一撩”就是很明显的,走三步时一定是呼气,而撩步时一定是吸气。又如蒙族舞中的平步加转身,做这一动作时平步一定是呼气,转身时一定是吸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呼吸于舞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与动作紧密相结合,可以改变动作的质感和情感,使动作显得丰满更具张力。掌握好呼吸方法,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去体会,在身体动作的运动过程中去探索,找到呼吸的支点;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从无意识升华为意识,使我们的舞蹈更具感染力,让舞者与观者之间达到心灵上的融合。由此可以说:呼吸是舞蹈的命脉。

(五)“放松”在舞蹈训练中的必要性

在中小学的舞蹈训练中放松也是不可缺少的。中小学的学生都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过度疲劳的训练,会让他们的身体承受不了。如果不及时的放松可能造成身体的不良发育。所以“放松”在舞蹈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中小学的舞蹈训练中。“放松”是一种在思想和运动之间开放的需求,是在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及时反馈。这种反映过程是任何生命活动的证明,在舞蹈中也是一中反映,是创造和完善形象的过程。所有的放松始于静止,我们用舞蹈训练把身体唤醒,静止是放松的技术桥梁。放松可以使在训练中“肌肉能力”过度使用进行调节,也是得身体各部位在放松是可以从血液中得到充分供给,做到缓解疲劳,防止损伤和提高机能。合理的放松可以从具体的训练点出发(骨骼.关节.肌肉和软度训练等)在紧张的舞蹈训练中,如果骨骼内部组织调整不过来,承受不起大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就会出现问题。如果感到“迎面骨”痛(医学上称为“胫骨疲劳性骨膜炎”)说明这段时间小跳.大跳等跳跃动作重复次数过多,需要调整教学训练方案。作为教师有必要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身体及心理感受,这样可以有准确的信息提醒自己训练安排是否适合学生;学生的身体能否接受所给予的运动量,否则不顾学生的身体感受,不考虑学生身体真正接受能力的教学,不仅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且也会给学生造成身体伤害,这种伤害只有舞者自己能够感受身体的疼痛——其强度、深度以及牵连的广度,并承受所有身体的痛苦,甚至是一辈子的伤痛。从骨骼的生长发育过程提示我们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自己,舞蹈训练的计划安排以及实际操作,要关注学生群体自身的感受,科学的使用才能够延长舞蹈演员,学生的艺术寿命。

认识关节的结构及功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舞蹈时身体的运动空间,让教师及学生透视身体自如运用身体,关节是骨骼与骨骼相连接构成,因其中间有空隙,所以可以有运动,就产生了动作。关节的灵活度决定了学生的集体活动幅度,但是教师或是学生是否了解我们身体频繁使用的关节的结构及功能,这是舞蹈训练是否科学的关键

肌肉是舞蹈的动力器官,所有动作的产生离不开肌肉收缩,肌肉很重要的一个突然正就是伸展性、弹性、肌肉的兴奋表现是收缩,当它非常兴奋的时候就会出现痉挛—强直收缩,就是俗话说的“抽筋”。最常见、最频繁的动作就是绷脚、立半脚尖、这是小腿后群肌肉的作用,长时间片反、持续收缩,收缩后又没有即使伸拉放松,日久天长,小腿后群肌肉疲劳过度,就积聚成块,易出现抽筋现象,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为保护我们的关节,训练课后一定要拉伸肌肉,放松全身,想办法消除疲劳,不要将今天的疲劳带到明天的训练中去,这应作为训练课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看似花费时间,实际功效日后呈现,及时的放松可以让学生有饱满的精力和体力投入到训练中去,不仅仅避免舞蹈损伤,它还提升并加强了舞者的肌肉能力以及全身机能,这才是我们多追求的舞蹈科学训练。

软度训练时忍痛坚持对身体施加力量,必然会给身体组织增大负担,加大了负担,身体组织会不堪重负,损伤也难以恢复,即使组织复原痛苦经历会对拉升动作造成恐惧,直接反应就是拉升部位的身体对抗,不会放松这也是软度训练的大忌,直接影响到软度训练的质量效果,所以说身体的训练是精细工程,教师、学生都要细心设计,认真体会动作,要遵从身体组织结构功能,不可违背,不科学的使用身体,只会带来伤害。

由此可见,“放松”在舞蹈训练中的必要性。

结语

研究人在舞蹈训练过程中的各种生理机能变化规律,指导人们科学的进行舞蹈训练或科学地组织舞蹈教材,是舞蹈学科中的一门应用科学。舞蹈要求人的肢体的各部位,按一定节奏和规律,形成和谐的动作。各种静止的造型、运动的舞姿及跳、转等技术技巧,都是以人体的骨骼为杠杆、关节为转动轴、肌肉为动力而体现出来的。在科学的舞蹈训练中,了解并熟悉人的生理构造,有助于改善自然的身体条件,以适应舞蹈艺术的需要。如在舞蹈基本训练中肯定正确的训练方法,纠正不符合生理特点的训练方法,有助于舞蹈教学和训练水平的提高,是舞蹈工作者一项必修的基础课。

浅谈成年人舞蹈基本功如何训练 篇2

舞蹈是借助人体动作本身来传情达意的艺术。所有舞姿、动作、技巧都是通过人的身体, 即由人的骨骼、关节、肌肉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协同配合而完成的。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不遵循人体结构规律, 不仅会让舞者的技术、技巧、技艺发挥受到限制, 而且容易造成身体的损伤。踝关节是下肢结构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最易损伤的部位, 所以在了解踝关节生理结构的基础上, 深入认识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科学规范的训练踝关节, 保护踝关节不受损伤、延长舞者艺术寿命方面的重要作用, 将对舞蹈的规范性教学提供有意的借鉴。

一、踝关节的生理构造和训练方法

(一) 踝关节的生理构造

1. 踝关节是人体弹跳的启动器和落地缓冲器

踝关节在人体下肢结构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易损伤的部位。在踝关节的运动中包含了屈与伸、旋内与旋外、环转三个方面。一般运动环节绕额状轴转动, 向前运动为屈, 向后运动为伸, 而踝关节恰恰相反, 绷脚为屈, 勾脚为伸。踝关节的运动是一切基本技术动作的基础, 贯穿于一系列基本动作之中, 为其它带有蹲性质的动作以及跳跃动作做好能力与方法上的准备, 是培养腿肌和膝关节的柔韧性, 增强跟腱的灵活和弹性, 促进整个身体平衡的基础。

2. 作用踝关节的肌肉群

作用踝关节运动的运动肌肉位于小腿前后, 主要包括: (1) 绷脚肌群 (舞蹈训练中, 要求学员绷脚到脚趾末端, 无论是基础的擦地练习, 还是踢腿、小跳训练, 都要意识控制到脚趾最末端, 才能用到深层的肌肉群。) (2) 勾脚肌群 (对于初练舞者, 进行勾绷脚的训练, 可以提高控制脚的能力, 只有小腿肌肉有力, 才可以保护踝关节, 避免受伤。) (3) 足内旋 (㧟) 肌群。 (4) 足外旋 (撇) 肌群 (5) 足环动肌群 (位于踝关节周围的肌群轮流交替用力, 使脚在踝关节处环动, 如舞蹈中勾、撇、绷、㧟连续转动即为足环动)

二、舞蹈基本功中踝关节的运用

在基本功训练课中, 女舞者足踝部跖屈 (绷脚) 可达90度至100度, 来自于足踝部复杂的胫骨、跗骨、距骨下、跗骨间关节的联合活动。这种跖屈活动源自不断的拉伸, 某种程度上来说对骨骼塑形也有一定的作用。在训练过程中, 舞蹈者踝关节活动范围很大, 但获得大范围跖屈的同时背屈往往有所减少。舞者良好的踝关节背屈 (勾脚) 能力有助于更好的完成plie和跳跃动作。

目前一些院校的芭蕾基本功教学理念中, 芭蕾基本功最重要的技能技巧是旋转和跳越能力展现, 规范训练在对于学生身体技巧技能的训练中, 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芭蕾基本训练中都非常重视旋转和跳越能力的练习。而芭蕾基本功训练中几乎所有的跳跃、旋转和所谓的力度都是以踝关节的力量为基础。从生物学角度来看, 发展舞者跳越能力的主要途径有两条:其一, 增加参与活动肌纤维的数量;其二, 合理控制舞者舞动神经元的兴奋度。例如:Battement tendu jeté, jeté本意为“扔出”, 让腿在经过快速的擦地后踢起来, 高度离地面25度~35度之间, 主要训练脚腕子的力量, 要求速度快、力量集中 (更准确地说是踝关节运动所形成的爆发力) 等三个训练部分。在这里踝关节是规范训练的重点。在有一定的抗阻力条件下, 进行针对踝关节的专项规范训练对舞蹈者有极大的帮助。又例如:Jete batter一周这一连贯技巧时, 快速的踝关节蹬地爆发力时此动作技巧成功的关键, 只有强大的蹬地爆发力才能使身体获得足够的腾空高度, 才有利于空中转体, 即:爆发力=力量+技巧。因此, 要想攻克Jete batter一周这一连贯技巧, 就必须考虑辅助训练的力量和速度, 这里又涉及到踝关节的爆发力问题。

在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中, 它都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的动作和比较高超的技巧。它们的特点是:A.爆发力强。原因是古典舞技巧的运用幅度大, 两腿在髋关节处要构成90度以上的钝角。如飞脚、各种飞燕。而由于空中舞姿的多种变换, 也需要借用爆发力强的快速腾空方法去完成动作, 如大跃步。有些特技, 如躺身蹦子, 要求躯干尽量接近水平线, 因而推地足的爆发力就显的必要了。B.古典舞有些技术的连接, 通常应用跑步、拖步或者直接推地跳起, 他可以使动作显出轻、漂、脆的特色。C.连续纵跳的能力也是特点之一。如横飞燕的复合动作, 它们也都必须应用爆发力去完成各类空中技术。许多弹跳中的技术, 都必须应用对地面的加速度力, 才能获得更大的、向上的反作用力, 从而赢得空间, 达到古典技术美的程度。中国古典舞中对于弹跳的要求, 决定了它需要的是一种爆发力、柔韧性与速度为一体的肌肉能力, 同时也决定了它必须按照科学的原理进行训练。所有跳跃的规律, 都是蹲得深, 则跳的高。加以借力瞬间蹬地起, 这样跳的会更高。同时也是对踝关节爆发力的体现, 对于弹跳来说, 踝关节的爆发力决定着弹跳的速度、高度以及舞姿形成的准确性和观赏性。然而对每一个舞者来说, 跳转翻都是舞蹈演员展示自身能力的一种表现方式, 规范的基本功训练使每个舞者在完成舞蹈作品中跳转翻的时候, 能使观众感觉出这个舞蹈的精彩, 同时添加了一份“美”的精髓。

不规范的踝关节训练, 对舞蹈者的身体及心理都埋下了不安全的隐患。例如拥有世上最美之足之称的芭蕾舞女演员姜秀珍, 在她年轻时, 过度的使用踝关节, 导致她在2000年, 因脚踝骨骨裂休养了一年, 残酷的训练导致她的脚总是处于脚趾外水泡密布直至化脓的状态。骨头畸形, 每一节脚趾上都布满了树瘤状的老茧, 她这双“美丽的脚”就此打造而成。1这个例子告诉我们, 刻苦练习是必须的, 但科学的认识踝关节的构成以及规范的训练对舞蹈者来说是更为重要的。

三、舞蹈基本功训练中踝关节训练的科学性

在基本功训练的课堂中, 肢体动作是舞蹈最根本的语言, 脚尖动作使得表演更丰富、更具表现力, 成为女子在基本功训练中必须掌握的技巧形式。为此对脚踝骨更要进行特殊训练, 以达到舞台表演的娴熟性和完美性。对脚踝的训练必须从基础开始进行练习, 它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的过程来完成的。

舞蹈《天山原色》解析

杨晓乐 (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0)

摘要:本文围绕舞蹈作品《天山原色》为中心, 结合舞蹈的形式和内容、艺术创作论以及艺术欣赏论的具体知识点, 具体分析作品, 诠释笔者对作品的“本原情感”之悟。

关键词:情感意蕴;维族舞蹈

引言:

美丽的雪山下, 万籁俱寂。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撒落在天山少女的肩上, 她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缓慢优美的起身, 招呼着自己的伙伴。即刻, 晨光洒满大地, 雪山闪映出圣洁的光芒, 映射在伙伴们金色的衣冠上, 一串串清脆甜美的笑声与歌声不绝于耳, 她们披着朝霞三三两两的赶来, 准备开始又一天快乐幸福的劳作。“圣洁的心灵, 金色的衣冠, 葡萄架下与你共舞, 翩然天山的色彩。”这便是作者要在舞蹈作品《天山原色》中为我们展现的维吾尔族女性真实劳动生活写照的前奏。该作品以塑造美丽、勤劳、善良、勇敢的维吾尔族女性形象为特点, 以“原”字为主题, 整个贯穿着维吾尔族人的乐观积极阳光般的生活情感、态度以及虔诚的自然崇拜宗教信仰, 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民族风格。欣赏了这一舞蹈作品, 细细回想, 慢慢品味之后, 笔者有以下两点感触和思考:

一、小情之本, 大感之原

在欣赏了舞蹈作品《天山原色》之后, 笔者体会到作品抒发的两个层次上的情感意蕴, 分别是“小情之本”和“大感之

1. 力量的训练

力量是人体运动之源, 同时又是学生学会和掌握各个运动技术的必需条件, 踝关节的力量主要来源于小腿三头肌和足伸屈肌群, 常采用的是负重提踵、负重背屈和负重跳跃等方法来加强踝关节肌肉的力量和踝关节韧带的牢固性。

2. 柔韧性的训练

柔韧关系着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 柔韧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完成踝关节各种动作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柔韧素质的提高, 不仅取决于关节软骨、关节囊、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等方面的改变, 而且也取决于对抗肌之间的协调性, 以及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收缩、放松的调节。踝关节所需的柔韧, 不是软而无力的柔软, 也就是说, 在做大幅度动作时, 肌肉仍能快速而有力的收缩。踝关节的柔韧性训练, 主要是提高小腿三头肌的伸展和弹性。

3. 灵活性的训练

踝关节的灵活性主要体现远侧支撑时, 能向各种不同方向迅速起动与起跳落地时的各种应变能力。对踝关节进行功能训练, 不仅可以预防踝关节肌肉韧带受伤, 而且还能大幅度提高弹跳能力, 把踝关节力量训练作为日常练习的部分内容, 隔日进行踝关节力量、柔韧、灵活性的练习, 会使踝关节肌肉力量得到了增强, 有助于更好的运用到舞蹈中去。

舞蹈是借助人体本身来传情达意的艺术。所有舞姿、动作、技巧都是通过人的身体, 即由人的骨骼、关节、肌肉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协同配合而完成。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不遵循人体结构规律, 不仅会让舞者的技术、技巧、技艺受到限制, 而且容易造成身体的损伤。舞蹈作为一门表演性很强的艺术, 通过演员肢体原”。

1.小情之本

“小情之本”为第一层, 立足于欣赏艺术作品所获得的初级体验阶段方面, 在这个阶段中体会到得作品的表层情感意蕴为“小情之本”。即笔者通过观看作品中具体维族舞蹈动作、队形和舞台服饰, 并且思考它们本身及联想其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 而感受到的维吾尔族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情感;例如:

由于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生存方式、民族情感和文化心理的特殊性, 因此, 维族舞蹈在体态、舞姿、节奏和呼吸上, 也有其独特的规范。它要求昂首、挺胸、立腰的基本体态, 在此基础上, 还要将人体的从头、肩、腰、臂、肘、腕、膝到脚部的各个部分充分协调运用起来, 从而形成动态多样的舞姿造型, 再配之以屏气、快呼快吸的呼吸规律和切分、附点节奏动律等, 维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才能把握准确。舞蹈作品《天山原色》的作者正是由于充分运用了这些风格化基本“元素”, 才得以把“小情之本”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从而这种“小情”也在不知不觉间被笔者逐渐感知。笔者认为整个舞蹈作品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序、邀请、劳作、丰收四个部分。在作品序中, 三名舞者一开始的依次衔接紧密的维族符号化体态和典型化动作便为整个作品定下了鲜明的民族基调。三名舞者分别身穿橙色、黄色、红色舞衣, 她们的体态都分别呈昂首、挺胸、立腰状, 和着音乐, 橙色舞者双手揉腕至两颊, 胸腰腆之最大幅度, 加上舞台灯光的配合, 整个人

的塑造, 将舞蹈美完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良好的素质是掌握舞蹈技术、进行专业训练的基础和保证, 对舞蹈者来说全面的素质既包括一般身体素质如力量、柔韧、灵敏、协调、稳定、爆发力等, 也包括舞蹈的专项身体素质, 尤其是髋、膝、足踝等关节的外开和灵活性。文章从踝关节的构造决定舞蹈基本功训练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舞蹈基本功的规范训练对保护踝关节的作用、在基本功动作的训练中体现踝关节训练的规范性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规范的舞蹈基本功训练对保护踝关节不受损伤、延长舞者艺术寿命方面的作用, 只有将舞蹈演员的动作技术与人体结构有机的结合, 深入了解人体结构与舞蹈动作结构的关系, 才能达到更完美的表演境界。

参考文献

[1].郑相永.姜秀珍, 拥有世上最美之足的芭蕾舞女演员http://www.koreana.or.kr/months

[1]高云.舞蹈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春华.古典芭蕾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朱培科.论舞蹈艺术的三重性[J].舞蹈, 2010. (8)

浅谈舞蹈演员的基本功训练 篇3

关键词 舞蹈 基本功训练

基本功训练是从多个角度来训练演员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其中包括了软开度,舞姿形态,控制力,跳跃翻转能力,还有各个舞种的动势劲力,节奏,气息等等。这些东西每一样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它难训练的地方,虽然这些要分开训练,可是终归有它们相互联系的地方,只有相辅相成才能使舞蹈的味道体现出来,才能把这个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变得丰富多彩。基本功训练是一步一步递进的,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训练,其中的过程缺一不可,但凡略过哪个环节就会对舞者今后的成长有直接的影响。

同样,它们除了是递进关系也存在着共性,它们都拥有相同的美,中国人对舞蹈的审美概念是华丽内敛,阳刚大气,从最基础的形态,能力训练方面都能很清楚的感受到中国的美,培养演员对美的认识,最后到劲力,节奏,气息无不体现美的深意,让人们感受到舞蹈带给大家的震撼。

舞蹈的动作都是经过美化、夸张、人为塑造条理化了的,是最有典型性的动作。一方面,舞蹈在一定程度上要遵循或利用人们生活中的自然动作及其法则;另一方面,还要在更大程度上加工、改变和美化自然动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就是这个道理。

一、舞蹈基本功训练包括:

1、力量训练:舞蹈者所需要的力量就是肌肉的“速度力量”、控制力和弹跳力等。它们是在肌肉收缩或张力增加时所产生的一种能力。如我们所看的部队题材的舞蹈《穿越》,所有的演员就是有了一定的力量训练已经拥有了肌肉的力量,所以他们的动作干净利索,强劲有力,使观众产生了共鸣。

2、柔韧性训练:就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而言。柔韧性好的人身段不僵不板,优雅美观。例如男子独舞《竹梦》,演员就是有了柔韧性才能把竹子的形态表现地淋漓尽致。

3、控制力与稳定性训练:控制力是指舞蹈中肌肉拉紧保持平衡的控制力和保证舞姿形成的固定的力;稳定性是指在表演中调整、控制、恢复人体平衡和稳定的能力。控制力是离不开稳定性的,有了稳定性舞蹈的表现过程中就会给人中动作干净的感觉不会显得脏而乱;在动作干净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控制力就是完美的组合。

4、协调性与灵活性训练:协调性指全身各肌肉群都能相互协调配合;灵活性是指能够迅速改变身体或肢体某些环节的位置和方向的能力。协调性与灵活性是舞蹈演员表现的重要部分,有了此素质演员则会把作品表现得活灵活现,缺少了此素质演员所体现的作品则是平淡无味了。

二、舞蹈基本功训练的目的:

1、舞蹈基本功训练的目的之一是克服自然形态,掌握舞蹈技巧。只有一板一眼的去完成基本功的内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畏枯燥的练习,才能解放肢体,提高能力,才能较好的掌握舞蹈深层的技术技巧。

2、舞蹈基本功训练的目的之二是开发智力,表现美。掌握把上、把下各种舞蹈动作技巧,这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我们所掌握的不应是僵死的形体动作,而应该是渗透充满了情感和想象的舞蹈艺术语汇。在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要发展形象思维,自由地、创造性地组合表演动作,直至能较成功地创编舞蹈、舞蹈律动和游戏作品。

3、呼吸在舞蹈中也是至关重要不可缺少的。“呼吸是舞蹈艺术中一个重要枢纽,是靠它来支配动作和贯穿到动作中去的。”舞蹈也像音乐一样,讲究呼吸的控制,俗名叫“运气”。不论什么动作,不论动作的大小强弱,莫不受呼吸及其控制程度的影响。有了气的推动才能形成动作和动的抛物线、波浪式、冲击式以及人体的运动。如此重要的呼吸也必须通过舞蹈基本功训练,在练习实践中逐步掌握。

但是现今往往有许多演员常把自己身体及生活中的习惯性动作带进艺术舞台,这样往往缺乏表演艺术所需要的“力量”、“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表现为松懈、呆板、僵硬、不协调,也就是缺乏一个舞蹈演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因此,就必须通过系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克服自然形态的各种毛病,掌握正确的形态;训练其肢体的柔韧度,形成其各部肌肉的紧张、松弛的控制能力和各关节的柔韧力量;培养其音乐感和伴随音乐灵活、自如地运用手、眼、身、步各种动作的风格韵律。

基本功训练是我们演员必须天天接触的东西,但我们确实很少去思考它的作用和意义。的确,一个不重视基本功训练的舞蹈演员今后的发展道理会举步为艰,技术能力是舞蹈演员中要求最高的,所以一但丢弃基本功训练自然就什么也跳不了。有训练的和不训练的大不一样。如腿部肌肉力量差的人,舞姿就不美,感情也不能通过造型自由地表现出来。所以,有人说舞蹈中“抬不起的腿是看不见的腿。”又如:一套刚健有力、节奏明快、豪放开朗、气势轩昂的舞蹈动作,不但需要力量,而且还需要“速度力量”、肌肉耐力、控制力和弹跳力。一个柔韧性差的舞蹈者,动作很难做到文静、柔和;如果腿抬不高,腰下不去,动作一定会显得笨拙僵硬。所以,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是使演员身体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应各种高难技巧的需要,同时为扮演各种舞蹈角色做好准备,对演员的体力的保持也有好处。

少儿舞蹈基本功训练技巧教学 篇4

儿童舞蹈对儿童的身体素质、情感、审美、注意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明显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下腰训练 动作要领如下:

1、训练腰部的肌肉控制能力和柔韧性,下腰时,腰部要放松,向前下腰时,胸部主动下压,起立时,后背用力抬起。向后下腰时,重心在支撑腿上,绷腿、顶髋、提腰,上体向后下压,起立时,腹肌用力,后背向上顶,胸部向上挺起,髋部不能向前挺。

2、下腰时易出现屈膝、腆肚子、起立时低头、向前下腰时驼背等毛病,因此,幼儿做下腰练习时,先由教员扶着练习,教员一手扶幼儿膝盖处,另一手顶住幼儿的髋,帮助他提腰,使幼儿逐渐体会正确要领。

幼儿自己练习下腰,练习时为增添一些趣味性,可组织多数同学围成半圆,同时下腰,由最后一个幼儿从大家腰下钻过,如此反复,大家轮流各钻一遍。使下腰练习变得像做游戏一样。

压腿训练

1、幼儿45。斜角面对把杆,双脚“五位站立”。一手扶把杆,一手自然下垂,挺胸、收腹,准备两小节。

2、重心移至主力腿,动力腿旁吸后向前伸直抬至把杆之上,向前压腿三次,下脑腰一次。一手扶把杆,一手三位举起。

3、直立腿旁转90度,做压旁腿三次,下侧腰一次。

4、直立腿再旁转成后腿,一手扶把杆,一手三位,向后压腿三次,直立一次,然后腿落地还原,成准备姿势,换脚重复以上动作。压腿训练可采用的音乐,如:音乐《金色的童年》

大踢腿训练 动作要领如下:

1、一手扶把杆,一手七位,双脚小八字站立。

2、以大腿的力量急速向上踢起,上身保持平稳,脚背要绷直,膝盖要绷紧,腿踢得越高越好。向前、向后踢时要对准动力腿的肩,向侧踢时要对准耳根。

3、踢起和落回时,要经过擦地,落回时要求具有控制力,轻轻落地。

4、易出现的错误:踢腿时上体容易晃动,膝盖容易弯曲。纠正方法:收腹、立腰、后背紧张,两 腿要外开。

大踢腿训练时可采用助音乐,如:音乐《海鸥》(宋军曲,谢君丽配伴奏)。

弹腿训练 动作要领:

1、弹腿有小弹腿和大弹腿之分,弹腿是膝关节急速有力地伸直,主要训练关节灵活和大腿前面肌肉群的收缩力量和速度。

2、弹因时身体要保持正直,一腿支撑,另一腿屈膝,大腿不动,小腿迅速弹出伸直,伸直不动,还原时收回屈膝部位。

3、弹腿的动作由慢到快,由小到大,先做小弹腿练习,然后再做大弹腿练习,动作要求干脆利落有力。

弹腿训练时可采用的音乐,如:音乐《小竹桥》(石刚、罗浩、素夫曲,谢君丽配伴奏)。

控腿训练

1、控腿训练可由屈膝上提的吸腿、后伸腿、举腿、踢腿、绕腿来连接,它主要的目的是训练腿部肌肉酌控制能力。

2、控腿时上体要正直、收腹、立腰、收臀,支撑腿膝盖不要弯曲、骨盆要正,在身体正直的情况下把腿举高。

3、切忌向前控腿时,为追求举腿高度而伸胯.身体往后仰,向后举腿时,塌腰或上体和骨盆向举腿方向转动。

4、控腿训练要循序渐进,先做双手扶把的控腿练习,然后做单手把杆或离开把杆的控腿练习,控腿时间逐渐加长,举腿高度逐渐升高。

相信能就一定能

控腿训练时可采用的音乐,如: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刘炽曲,孙希康配伴奏)。

浅谈成年人舞蹈基本功如何训练 篇5

那么,如何开展好音乐基本训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好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包括律动、随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等。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等实践活动来实现的。离开了音乐的美,音乐也就失去了以情感人的特点。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通过音乐故事、音乐活动来组织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大鹿》一课,老师采用音乐故事的形式来组织教学。通过讲故事形象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复述故事的方法,学生轻轻松松地记住了歌词,再用音乐来体现故事内容,使学生处于一种特殊的音乐氛围之中,很好的掌握了歌曲的感情基调。只要教师能根据音乐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利用各种手段(如用1 3 5 表示起立,用5 3 1 表示坐下等)来组织教学,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发声练习。

每个人的发音器官就是一种乐器。能不能让这种乐器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在于人们对它的调试。因此在教歌之前,老师要根据歌曲的音域、情绪,设计发声练习,让学生能发出最优美的声音。如《泉水》一课,歌曲情绪欢快富有童趣。老师先问学生泉水是怎么流的,得出泉水是丁冬丁冬的流的,然后配上碰铃,边摇摆身体边唱歌,由低音到高音,由远到近,逐渐来到泉水边,使他们在愉悦地情绪中进行发声练习。学生喉咙打开,音域扩大了。反之学生音域就窄,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学生发出的声音不自然圆润。在教歌之前,选用带词的练习曲,能激发学生情感,训练时能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为学唱歌曲作好充分的准备。

三、加强节奏训练。

节奏训练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能使学生加深对乐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乐感,并能解决歌曲的难点。《音乐教育思想体系》中说:“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这充分说明了节奏的重要性。但是节奏训练,学生往往不喜欢。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打砖歌》一课,节奏训练为: ×× ×|×× ×|

嘿唷 嗬嘿唷 嗬

×× ××|×× ×||我采用让学生边做背东西、推车、抬箱子等

嘿唷 嘿唷嘿唷 嗬

动作,边做节奏练习,学生兴趣很浓,也很快地掌握了这一节奏练习,效果挺不错的。只要教师把曲谱中难度较大或具有典型的主节奏抽出来,根据作品的思想和内容,设计好节奏练习,那么节奏练习也能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项练习。

四、重视视唱训练。

视唱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今后自己看曲谱练唱歌曲,而且也能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那么怎样训练学生的视唱能力呢?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 :①逐个音练唱。②逐句教唱,一般在新学一条视唱练习时使用。③听琴试唱,一般在已经学过几遍以后再用这一方法。④随琴模唱,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唱准音高和训练音准。只是小学生的听音辨音能力不是很强,只要经常训练,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视唱方法和视唱习惯。

浅谈成年人舞蹈基本功如何训练 篇6

摘要:大学教育中芭蕾基本功训练课是十分具有特殊性的,扎实动作基础,强调规格规范,强化身体素质与培养芭蕾“开绷直立”的表现意识都是学生和教师在这一学年中必须明确的训练和教学目的。本文拟从学生动作要领及规范,重点辅助动作的强化及音乐节奏,舞蹈意识的培养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对低年级的芭蕾基训课进行整体的把握。

关键词:要领规范;辅助强化;节奏舞感

一、动作的要领及规范度之把握

大学课程中的芭蕾基本功训练,可以说,十分具有特殊性,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础,达到了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力,学生有了一定的乐感节奏感和舞感,才能为更高年级的学习做好准备。尤其针对大一刚入校的新生,不论是普高生还是艺校毕业的学生,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在这基础而又关键的一学年中,应积极保持与发扬每个学生身上的优势,并不断纠正学生在软开度,完成动作,以及表演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明确每一个练习动作的要领和训练目的所在。

首先是对动作“动力点”的强调,要让学生明了身体的哪一部位为此动作正确的发力点,从而能正确的训练肌肉。例如,“蹲”的动力点在于脚腕力量,膝盖的屈伸与地面所形成的对抗的力之间,膝盖运动要有力而有韧性;“擦地”动作的动力在于脚面与地板的充分接触摩擦,在“前擦地”中强调脚跟主动带着脚尖擦出,擦回时则是脚尖要主动带回脚后跟,“后擦地”反之,如果教师讲解不清楚,学生动作完成不规格,就很容易达不到动作中要求的脚和腿部的外开,也不利于腿部肌肉线条的延长,“小踢腿”动作,是“擦地”动作的延伸与加强,首先强调的就是离地面前擦地的过程,也是以此擦地为脚腕脚背推起的力量所在;完成“单腿蹲”的动作同样有一种膝盖,脚腕与地面对抗的腿部屈伸的力量,要强调伸时小腿的主动和屈时大腿膝盖的主动带回。

其次是对动作要领和规范化的强调基础上,注意对学生动作表现中重心以及体态方面的纠正,让学生不断的去寻找去体会,做出舞感及美感。“蹲”组合中强调膝盖脚尖的外开,要有头顶与腿两头踩的对压力感;做“擦地”组合,擦出的脚尖要与脚跟相对,注意腿部线条的放长感觉;“小踢腿”动作要做出顿点停顿的动作质感,腿上踢得有力量,但不能够停死,而要继续的放远放长;“划圈”动作对身体重心点的把握较为强调,身体要如“圆规”般,将重心放在主力腿一边,胯根处往上立起来,动力腿脚尖要放长在地板上运动,使动力腿更加的灵活自如。在所有组合动作的完成中,保持好基本的身体体态是极为关键的,头下巴微抬,肩膀放松,肩胛骨向后夹紧,收腹挺胸拔背,臀部向前收紧,膝盖要登直,只有不断要求学生对基本体态的保持,才能使动作做的优美,舞姿挺拔。

二、重点辅助动作强化练习之把握

芭蕾基本功教学,对于其“软开度”的恢复与强化是基础中的基础,一个舞蹈演员如果没有身体各部位关节韧带拉长的软开度条件,就难以用身体作为工具去表现各种类型的角色,只有练好身体软开度,才能够保证动作的质量,以丰富其表现力,如“倒踢紫金冠跳”的动作,就与整个空中舞姿的腰,肩,髋关节的软开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做好这一瞬间的舞姿,就要运用大腰,胸腰,肩关节,髋关节的开,牵拉后伸,才能形成“反弓开”状,使空中舞姿更加的准确,优美;在旋转动作中,腰背肌起着主导的作用,如果学生出现端肩,扣胸,髋关节不开的毛病就会阻碍旋转数量和质量的提高,相反,如果身体具有一定的软开度则会使各关节的力量随着身体的旋转走向加强旋转的动力,使动作完成的更有光彩也会更具表现力,在对学生软开度的训练方面,教师要注意掌握好用力的尺度,可以选择以地面,扶把,墙等为依托的方式,运动幅度由小到大,运动速度由慢到快,训练次数从少到多渐次进行。因此无论从力学,美学,风格性与表现力等方面,都应在大一低学年对学生身体的软开度强化有所重视,采取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方法加强训练,为学生身体各部分的控制能力及各类技术技巧夯实基础,也为学生在今后课堂组合与舞台剧目中的运用架起桥梁。

其次我认为对学生“立半脚尖”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运用扶把作为身体重心的支撑,五个脚趾着地,让学生做推脚背的练习,采用不同节奏的切换以及立起做控制,来训练学生膝盖的直立和脚背的绷紧,让学生找到自己身体重心放中间的感觉,这样的强化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的挺拔与收紧,更重要的会为学生在今后学习各类旋转动作中找到重心,做到不偏移,以一点为轴来旋转将有很大的帮助。

身体中段的收紧和控制是贯穿在整个组合动作的始终,“中段”就是人身体从腰到胯的位置,它也是所有动作的“中坚力量”,中段收紧才能使演员顺利的完成动作,有支撑点并富有质感,身体提拔而上扬,也有利于肢体的拉长与延伸,使动作不“肉”不松懈。以上提到的这几点,可以说都是规定完成动作的辅助训练点与强化点,它们是身体素质能力的基础,解决好“软开度”,脚背绷紧全脚掌立起“半脚尖”,找好身体重心,胯部做到控高并外开,以及能很好的将身体中段收紧控制自如,都将为完成课程,做好各种大小舞姿动作及各类技术技巧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三、对学生音乐节奏及舞蹈意识的培养之把握

让学生学会听音乐,对音乐的节奏拍子敏感,对于舞蹈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节奏就像旋律的脉搏,能给旋律带来鲜明的性格,节奏就是音乐作品的骨架,既有轻重缓急,也有松散与紧凑。首先是要让学生能听出乐曲的强弱拍点,使动作很好的压在每一个拍子上完成,或每一个强拍,或附点弱拍上,做到动作与节奏的恰到好处,水乳交融。其次是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在动作与表演中演绎出乐曲的风格,或古典或现代,或悠长抒情或利落短促,或忧郁伤感或欢快活泼,学生通过听,感染,进一步的融情,动起来,将自己的心与情浸在音乐之中,最终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或随着曲调不断的舒展延长,将呼吸贯穿到每一支神经末梢;或顿点分明,有切点有停顿,动作强有力度,这样的表演将会更加的生动,也更易打动人心吸人眼球。

浅谈成年人舞蹈基本功如何训练 篇7

关键词:舞蹈,基本功教学法,控制训练,策略

在舞蹈的基本功教学过程中, 控制训练这一要素几乎贯穿于整个课堂, 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一支舞蹈由无数个舞姿所组成, 而所有的舞姿动作都具有控制性, 所以无论是古典舞、民族舞还是其他舞种, 都需要由控制性训练来完成对学生的肌肉、腿部以及后背的塑造。

一、控制训练和舞蹈基本功教学之间的联系

首先, 舞蹈的基本功教学是一门对人体软度和力度进行训练的综合课程, 其涵盖的范围很广, 而控制训练只是舞蹈基本功教学的组成元素之一。无论是什么风格的舞蹈, 如现代舞、古典舞、民族舞蹈等, 其基本功教学课程中都强调对控制训练的教学, 控制能力只有通过舞蹈的基本功组合才能表现出来。二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因此, 在实际的舞蹈基本功课程教学中, 既要坚持基本功教学的共性, 也要保证控制训练的特性, 将控制训练与基本功教学结合的同时, 保持控制训练的针对性。

二、舞蹈基本功教学中控制训练的难点

(一) 跟腱短时的控制训练 . 首先是跟腱短的判定, 学生在双腿正步向下蹲到底之后向后滚, 或者是双手背后向下蹲到底向后滚, 在把杆上分别抬起前、后、旁腿, 如果表现出较弱的直立感或者腿部都是弯曲的, 那么证明跟腱短。针对这样的情况, 必须强化拉后筋的训练。有两种控制训练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1、坐好之后双腿勾脚, 自己两手抱住前腿或者别人坐在训练者的后背向下压;

2、双腿站直微微分开, 然后进行下前腰, 双手触地离脚面约30cm的距离, 向两侧摸地板, 上半身保持姿势不变正步半蹲, 然后快速的直立。

(二) 后腿的控制训练。控制训练对后腿训练有着明确的目标, 无论站在什么位置, 保证支撑脚能够全脚着地或者是立半脚尖。在以左腿为支撑的情况下, 右腿向后抬直与地面呈90度, 身体躯干从腰际向前, 腰肢相后弯曲, 背部呈现弓形;左肩与左胯、右肩与右胯呈一条直线, 肩膀不能拧着, 胯部不能向外掀。身体躯干正对前方, 面部正对左臂 (向前伸的那条手臂) , 右臂向后伸与右腿保持平行。

(三) 对不同学生的训练。学生的年龄和基础不一样, 随之也要调整控制训练的方法, 使之将动作和舞姿连贯起来。把杆动作每次进行一次控制训练;中间动作需要训练两次, 其中分为大小两次控制训练, 大控制是指加大学生的能力和动作幅度的训练, 通过对艺术性和节奏性变化的感知, 把控制性的动作转化为舞姿, 与音乐韵律结合, 成为具有感情的动作语言。而小控制是指通过掌握动作中心和中心位置的移动, 将舞蹈步伐与手位结合起来训练。

三、控制训练的应用策略

基本功教学中控制训练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的教学, 分别是学生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要做好基本功的教学, 必须要正确处理控制训练与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 学生生理素质。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骨骼密度以及运动能力、适应能力、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等生理机制都不尽相同, 在控制训练中, 一定要注意每个人的负荷限度进行适度训练。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 控制训练是一种静力性的运动。在进行控制训练时, 动力肢体上的肌肉组织接受到静力性的刺激, 产生兴奋, 肌肉收缩, 肌纤维摩擦等一系列的反应。此时加大刺激的强度, 使产生兴奋的肌肉变多, 收缩和摩擦反应更加剧烈。当到达一定的强度时, 参与运动的肌肉组织都发生兴奋, 肌肉收缩的程度是训练者所能承受的最大强度, 并且能保持动作的停留。如果此时继续加大训练的强度, 那么就会超过训练者的负载, 肌肉的反应开始减弱, 其运动单位呈现抑制的状态, 表示肌肉的收缩行为停止。

运动存在一个恢复的过程, 肌肉运动结束后, 其能量消耗不会立刻停止, 而是逐渐的开始降低。所以运动过后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较好的状态。要实现突破, 必须找准运动中的超量恢复阶段, 充分利用超量恢复点, 让运动中消耗的物质不仅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 甚至在一定的时间内超过原来。

(二) 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依据, 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

1、智力因素的影响智力因素对于艰苦多变的控制训练过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控制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在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与动作的同时, 具有运用技能以及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能力。

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性格、兴趣和意志力等, 控制训练能对这些要素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控制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对舞蹈表演的兴趣、适应艰苦训练的意志力等。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控制训练在舞蹈的基本功教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解决训练中出现的难点, 对学生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塑造, 最终使学生掌握技能、运用技能并创造技能, 提高教学水平, 实现舞蹈基本功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民族民间舞蹈表演基本功训练探究 篇8

【关键词】民间舞蹈 舞蹈基础 舞蹈技巧 民俗特色

1、民族民间舞蹈概述和特点

民间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一般从功能上划分,大体可分为:祭祀(宗教)性舞蹈、自娱性舞蹈、礼仪舞蹈、民族历史(生产劳动)传衍舞蹈等种类。不同的民族,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拥有着数以万计从内容到形式,从韵律到风格各显异彩、斑斓夺目的民族民间舞蹈。

2、基本能力的掌握与训练

民间舞是一门比较难掌握的专业,它独特的民族风格、韵律体态,是需要表演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基础和熟练的表演技巧才能才能更好的运用肢体语言来传达神韵,更好的体现出民族民间舞蹈特色,准确的演绎人物角色情感,引人入胜。

2.1柔韧性的训练

一般的舞蹈作品会出现不同的舞蹈技巧,表演者需要有一定的能力来完成技巧动作。这就要求表演者肢体具有一定的软度和开度,有宽域的运动幅度来表现出舞姿的伸、展、含等动作,因此在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当中对肢体各部位的柔韧性进行全面的素质训练。柔韧性训练不到位,会影响民间舞表演中掌握动作的技能,还会限制力量及速度、协调能力的发挥,也会造成肌肉、韧带损伤。因此,基本功训练的柔韧性在民间舞表演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传统训练中,所谓的“腰腿功”,也就是腰、腿柔韧能力的训练,我们把它看作一切技术、技巧的基础。但仅仅练“腰腿功”对民间舞舞蹈演员来说是不够的。在民间舞表演中还要对头、颈、肩、肘、腕、腰、髋、膝、踝、趾等部位的柔韧幅度加以训练,使其各个部位均备良好的柔韧性。应该说,民间舞系目前还没有科学、完整、全面的“本门基训”,那么离我们最近、最方便也是最实际的就是古典舞基训了。当然由于民间舞和古典舞的审美理念不同,基本姿势及其感觉不同,由此,我们在古典基训上稍作改进,取其所强,补我所弱,取其所长,补我所短。

2.2稳定性的训练

通常所说“动作要一招一势清清楚楚,要干净利索”,这其中脚下是关键。民间舞表演中各种结构复杂的舞姿和技巧都需要在具备了良好的稳定性的基础上才能够完成。尤其是旋转和单腿重心的舞姿,要在平衡重心上流动,在转的过程中由高到低,由低到高,变化多端,还有很多平衡重心上的跳、转、翻以及在空中的横向转体等。因此,稳定性的训练对民族舞蹈演员完美演绎高难度动作极为重要。这就是舞者所说的“中段”控制能力,这一节的训练中,可以通过基本功训练中的小踢腿、环动、单腿蹲等动作来训练稳定性。

2.3几种基本动作技术技巧的训练

所谓“积小流,成江海”舞蹈是由一系列动作连续性形成的,民族舞蹈也不列外,除了训练身体的柔韧性和稳定性以外,还可以通过对某些动作的反复训练来强化对舞姿和技巧的熟练度,大体可以将民族舞蹈动作分为,深蹲类,旋转类,和跳跃类。在这一节的训练中,教师可根据这一划分,针对性的分解动作,结合各名族特点,对比性的讲解。不仅能强表演者基础动作的熟悉度,还能更好的让表演者更好的掌握各民族舞蹈特色和技巧。

3、民俗文化特色的掌握及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民族独特的发展历程,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舞蹈是对生活的艺术升华,具有丰富的民俗内涵,它是传统文化的遗传,其外在动作和与之相契合的内在感情,无不烙上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印记,所以广泛的阅读民俗文化对掌握民间舞蹈特色以及技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本功练习是“形”的表现,而对民俗文化内涵的学习则是为了“神”的表现,它让舞者更有的灵性和感染力。

3.1民俗文化对民族舞蹈体态动律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舞在道具、动作、神韵上都受各区域和文化影响而独具特色。例如藏族舞蹈多以水袖哈达作为表演的道具来表演舞蹈,由于长时间生活在高原,做出来的动作大多都是下沉塌腰的,舞者通常松腰卸胯;蒙族舞蹈是以骑马动作为自己特色的,在草原上长期与马做伴,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奔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维族舞主要以顶碗小碟舞为最大特色,边打边舞,边舞边转,并在头上顶着盛满水的碗,加上跪转、掖腿立转、平转等技巧堪称一绝。朝鲜舞多以气息为主,动作犹如仙鹤,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傣族舞蹈体态多为三道弯等等。

对各民族所生活地域特色,生活特色的了解,才能更深刻的了解各族舞蹈的体态动律。

3.2技巧情感化对民间舞蹈神韵的重要性

技巧,其实就是人体动作向美化、复杂化,极限化发展的体现,是艺术的升华,也是思想、情绪、激情的物化和外延,思想、感情、情绪是舞蹈技巧的精神内涵,使塑造舞蹈中人物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舞蹈艺术的根本任务是塑造舞蹈艺术形象,舞蹈表演者对角色形象穿插入准确而深刻、持续不断的角色情感线,才能为塑造艺术形象服务,为角色思想感情而生,推动角色内在生命的运行,才能充分发挥技术技巧的效果,形成协调的整体,构成强大的艺术力量。技术技巧也才能显现出它的光彩,获得艺术生命的活力。富有感染力。

4、结语

中国民间舞的基本功训练中基本能力的训练是为其他训练作基础的,是为完成动作而训练。良好的基本功可强化舞蹈演员身体多部位的可塑性和整体协调性,为演绎多样的舞蹈奠定基础。而民俗文化知识作为基础训练的一部分是对舞蹈演员内在的修炼,在表演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舞蹈的感染力和扣人心弦的吸引力。现在很多人认为学民族民间舞基础训练不必加入民俗文化学习,这个观点比较片面。基本功的训练对于民族民间舞,是不可缺少的,但对文化本身的理解,才能更好的运用肢体语言来传达神韵,更好的体现出民族民间舞蹈内涵。

【参考文献】

[1]刘丽兰,宋燕宇. 论舞蹈中的情感表现[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9)

[2]叶凌飞. 论民族民间舞教学改革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1(02)

[3]陈林宜. 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浅谈成年人舞蹈基本功如何训练 篇9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基本功训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254-1

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与专业艺术院校舞蹈专业相比较起来,由于在生源上难以得到优势资源,在课程设置上又相对较少,并且学生们对基本功重视度不高等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学生基本功相对较弱的情况。因而我认为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在学生基本功训练方面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和有针对性的改变。对于综合类大学的舞蹈专业基本功为什么偏弱这一现象,引发了我对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的基本功训练方面的几个思考。如何能在学生“底子薄”、课时少且不受重视的情况下,让学生的基本功有较明显的提高,这些问题成为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并实践的一个主要方向,并且对以上问题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解决。

对于基本功课时量较少的问题,我提倡实施“务实教学”与“多元化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地弥补课时不足的问题。而针对学生不重视基本功能力这个现象,我们需要先分析原因,再针对问题去解决,而课程种类多、任务量大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我尝试用以上的方法加上用实际案例分析,来让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自身的不足与需要提高的方面。

一、平衡教学

平衡教学不能始终是“低追高,高等低”,而是一种在全部学生都可以接受并且都能进步的前提下实施的教学模式。这样,功底较好的学生能得到规范训练与能力恢复训练;而基本功底子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在规范教学中得到系统的训练,在规范教学的同时还得保持学生肢体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例如,做大跳的训练时,我们可以不让学生做较为复杂、难度性较高的跳跃,但是必须让他做基础性的训练或辅助复杂跳跃的基础性练习。这样,既可以使基本功水平较高的学生保持住能力,又不至于丢掉难度较大的跳跃技术,还可以让基础较弱的同学通过跳跃基础性训练来提高自身能力,同时也为较为复杂的跳跃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用江南大学的学生做一下简单的案例分析。在江南大学的教学过程中,经过我的仔细观察,发现低年级同学在接受了规范性练习后,学生整体身体素质能力与难度较大的技术性技巧普遍有所回退,这就没有根据学生的基本功整体水平与班级个别学生水平的差别制定教学目标与教学进度,平衡教学只是为了解决学生的规范性,而解决规范性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对于低年级学生,如果基本功底子打不好,将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出现种种问题,这也是学生对基本功兴趣不高的一部分原因。

基本功的教学应该是井井有条的,所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基本功训练有一套科学的训练体系,怎么样才能具备体系的科学性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学的对象来制定,不能盲目地照搬。

二、务实教学

学生经过上述的平衡教学以后,将进入到务实教学阶段。因为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的基本功训练课程时间非常有限,课时量远远不能达到专业艺术院校的标准,所以对于综合性大学的舞蹈专业来讲,需要有务实教学这个概念。所谓务实,就是选择最实用的内容来进行教学,抛开舞台上一些花哨的东西。因为无论多么复杂高超的舞蹈动作,都是由一些极为基础的内容组合衍生而来的。只有打好基础,才能进步、提高、升华。就像盖楼,只有打好地基,才能建起雄伟的大楼。

在综合性大学里舞蹈的基本功课课时很有限,首先要解决学生的规范性与能力的保持,在有限的课时中制定出能给学生帮助最大、最有训练价值的训练。首先得先明确教学目的,精心挑选适用教材,不选用那些华而不实或者锦上添花的基本功训练组合作为教材,而是需要选用一些训练功能性强、训练目的明确的教材,虽然这些组合观赏性较低,学生训练较为枯燥,但是它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课堂不是舞台,我们需要的是练出扎实的功夫,提高基本功水平,而不是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我认为在综合性大学舞蹈基本功训练当中务实教学非常重要,它能在有限的课时里给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对学生的舞蹈生涯极为重要。

三、系统教学

主要是芭蕾集训体系与古典舞集训体系的衔接与融合。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是两套不同的训练体系,而两套训练体系各有各的训练要求。这两个体系不是同根的,在审美、发力和意识形态上都有所区别。只能说两者融合最基本的肢体训练,而高层的建筑就谈不上了,软开度的要求、跳转翻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在本质上,一个是外来文化的吸收过程,一个是本土的民族文化的传承,所以这两套训练体系如何衔接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四、基本功多元化教学

基本功是一门很基础的课程,一举手投足都能看出基本功的功底。同样,什么课程都能练到基本功。所以,我提出了基本功多元化教学来解决基本功课时量的不足的问题。基本功多元化教学,是指在每门舞蹈课程中适度增加一些基本功的训练,这里指的基本功训练是个广义的范畴,而不是具体指课程训练。例如,剧目排练课程,在给同学们选定教材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基本功较强的剧目作为教材,在完成剧目排练课程的同时,基本功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功能力。

五、结论

在务实教学和多元化教学相结合的情况下,基本上都能够解决课时量不足、学生基本功相差较大等问题。通过古典舞集训体系和芭蕾舞集训体系巧妙的结合,两者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希望学生在未来就业的道路上,能够更加自信,走得更远。

作者简介:

上一篇:产品说明书教案下一篇:清平乐,清平乐魏了翁,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